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

时间:2022-09-06 08:5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摄影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摄影教育

第1篇

巴塞罗那1936、西班牙战士之死1937、回家路上的拣煤者1937、那不勒斯的母亲们1943、印度大干旱1951、美国军人聚会1964、医院里的杰吉1984……这些图片。或愤怒或冷静,或忧伤或焦虑,它们静静地流淌在观者的心中,它们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为重要的事实。这事实,正如阮义忠所说:侧重摄影的社会与道德立场:陈传兴的表述:把握摄影的文化涵义。于是,我有了这样一种设想,即如何通过摄影美学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并将此种情感带入到摄影实践中去。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时,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牵引着人类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运用摄影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运用摄影语言体现出来。摄影美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摄影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发掘提炼,并以摄影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摄影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更应该启迪他们对摄影的感觉,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人类悲苦感同身受的大爱。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们关于自己作品的表述。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帝格有句名言:“我用爱来拍照,所以我试着使爱成为艺术的对象……”出生于沙皇时代俄国的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是推动《关心摄影》最为有力的人之一,而《关心摄影》的主旨是:“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如果我们观看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只有拥有一颗挚诚挚爱能够感知宇宙之博大、生命之美丽的感恩的心,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撼人心弦的画面:如果我们了解摄影作品及影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持续、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我们更会深刻地意识到摄影美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迫切性。

很明显,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摄影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尤其是做人的根本。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摄影艺术的趣味和评价摄影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摄影美学教育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空荡荡的摄影教育,将会是怎样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摄影教育,是与实际不相联系的空洞美学。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以考虑学生的未来生存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关注他们现在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将同样重要。摄影作品应该囊括了人生和自然的灵魂。而这一理念,正是通过摄影美学教育所要首先提及的。

今天的摄影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成果,但却忽略了摄影过程中情感和精神的内容。由于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许多学生的人文情怀日趋淡薄。这是摄影美学教育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美好感情,令他们真正意识到:获得哲学、文学、诗歌、绘画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强有力的支持。

发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也同样是面对摄影美学教育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历。去体会自然的美丽与世事沧桑……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充满情感的美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摄影美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或思考,他们就可以把握自己或其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次,进而,将其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当摄影美学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得以张扬的时候。摄影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更好地突显出来,摄影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心灵的滋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人文情感融入到摄影美学的教育中,才能够涌现出一批批摄影人才。他们可以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和认识自己,而并非仅仅是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控制自己,同时应该是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采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更富有进取精神的高素质的摄影才能。

让我们在课堂中大声地说,同学们,看看那些冰冷的镜头背后炽热的心灵,让我们试着去做这城市温情的抚摸者;去用心地交流吧!听听那些安静的图片背后大声的呼喊,让我们成为这美好世界轻柔的讲述者。

第2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 视觉艺术文化教育 摄影教育

在科技视讯的时代,文字已经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媒介,影像也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影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视觉文化的视域下,现代摄影教育不能再一味只强调器材的使用和技法的熟练,而应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摄影教育的关联。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这一名词由“视觉”与“文化”组合而成,是指有关视觉的文化现象。“视觉”指的是对于视觉产物的关注,“文化”则侧重视觉产物的产生、传播及使用情况。视觉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影像通过视觉的表达与呈现,能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影响视觉影像的呈现方式。我国台湾学者赵惠玲从其他学者对视觉文化所下定义的共性中总结出三点来解读视觉文化:1.将“视觉影像”视为视觉文化探索的“起点”,强调以视觉影像为始点向外连结,追索将影像“视觉化”的个体及社会脉络背景。2.视觉影像的影响力取决于观者的视觉性,因此视觉文化不只关心影像的产生背景,更关注“观者心态”(spectatorship)的探究。3.视觉文化着重视觉性与日常生活的实践,强调将视觉范畴从纯艺术扩增到日常影像。①可见,视觉文化将传统艺术的范畴扩大化,不再局限于定义狭窄的精致艺术,而是延伸至人们每日生活的一切影像,并在研读视觉影像时要研讨影像背后的社会背景及观看者观看影像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沃克·普查林把视觉文化划分为纯艺术(fine art)、工艺/设计(craft/design)、表演艺术与景观艺术(performing arts and arts of spectacle)以及大众与电子媒体(mass and electronic media)四个领域,视觉文化研究已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的氛围下,艺术表现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意义,开始强调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脉络关系,而非只是艺术品本身,视觉文化讨论的焦点则强调视觉如何创造意义。

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在读图时代,解读影像及探索影像背后含义的视觉文化思潮逐渐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一词最早是由学者保罗·邓肯(Paul Duncum)提出的,他主张应以视觉文化作为艺术教育新方向。认识影像再现的力量、研究文化认同的形成、解读创意产物的功能、了解视觉叙述的意义,并对科技盛行进行批判检讨都成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新增的议题。美国艺术教育者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认为,教导学生影像的力量,以及影像的力量所带来的高度自由与责任,是艺术教育一项根本的责任。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必须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文化影像教学为起点,而不再只强调传统的艺术。视觉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看”及“如何看”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出个人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进而教导学生批评思考,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②

传统的艺术教育大多着重绘画领域,而甚少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影像,在目前这个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氛围中,视觉影像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视觉艺术课程必须有所改变,注重提高学生自身思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判断影像意义时,应采取批判的策略,寻找有形作品背后无形的内涵及所传达的意义,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视觉文化形象的能力。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概念融入摄影教学

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摄影教学扮演重要角色。摄影结合网络造就多元且极具渗透力的影像文化,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互联网络传媒,都迅速且不间断地向大众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影像信息,视觉影像在不经意间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左右人们的判断。为了更好地解读、判断影像背后的社会含义,避免学生对影像信息全盘认可接受,造成理解的偏颇,摄影艺术教育者应在课程中引入视觉艺术文化教育的概念,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并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过往精致艺术的教学内容,纳入生活影像的欣赏与解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脉络,引导学生审视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一)扩展教学内容范畴,从经典摄影作品至生活影像

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曾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指出,艺术图像对学生而言具有宗教、经济、政治等信息,但也仅仅说明了人、事、物等信息,反之,学生却认为大众文化的视觉图像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影响力的,且会试图了解甚于鉴赏艺术作品。可见,生活影像相对精致艺术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更有吸引力的,且这种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调整摄影作品鉴赏课的内容,将对生活影像的鉴赏纳入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摄影影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并不特别,是人们一直切身经历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影像都适合成为教学内容,正如保罗·邓肯强调的,每天的日常生活影像只有在其能建构并传达人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时,方具备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题材及教学内容的条件。因此,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对日常生活影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

(二)摄影教学应贴近生活

摄影不仅仅是按动快门,留下一张照片,它可以成为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更能成为人们观看小生活、大世界的一扇窗。相对于水彩、素描,更容易操作的相机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摄影除了随意的生活记录外,如,能透过机器的辅助,延伸人眼的观察和手的记录,拓展个人的生活观察,其社会意义远比纯图像美学的成就更高。③因此,不论是指导学生通过相机的取景框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还是教授学生了解影像的意义,进而从摄影创作中聚焦生活点滴,都是摄影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所在,而这也是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重视学习者对影像意义的探索、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连结相呼应的。

(三)重视摄影作品的影像解读,建立批判性思考

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诠释、解读视觉影像的意义。影像解读的意义,不仅是影像本身的特质,同时也存在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影像与观看者的关系之间。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影像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之外,也应该尝试让学生探究影像作品之外的文化关怀与社会脉络背景分析,让学生在鉴赏摄影作品的同时,将关注的触角延伸至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学习中加深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影像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批判的能力,从影像中认知影像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与他人的处境,由此产生关怀他人的态度,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

注释:

①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23—24.

②Duncum.P.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2001:101—102.

③游本宽.学拍照?还是学摄影?[J].美誉,2008:161,74—79.

参考文献:

[1]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

[2]reedman.k.Teaching visual cul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

[3]嘉宝.摄影记录的真实[J].摄影天地,1997.

[4]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摄影教育 中职学校 师资队伍

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不理想,但有着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摄影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使中职生从枯燥的文化课中得到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共融,把对学习失去了的激情重新找回来。摄影教育为中职学生逐步成长和学到更多的技能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必要性

(一)摄影教育可提升中职生的技能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也越来越普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摄影器材现在早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且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摄影操作更加简单化。只要心中有美,眼睛就能去发现,就能去捕捉。每个中职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能够使用很一般相机拍出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照片,并能掌握和正确分析拍摄照片的相关数据。这就说明了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已经得到了提高。

(二)摄影教育可提高中职生欣赏美的水平

摄影创作是一个技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定格美、审视美、欣赏美的过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每个人存在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自然的,把美带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珍惜并珍藏自己的作品,而且愿意把美的东西拿来与大家共享。如今网络如此的发达,鼓励同学们参加影展、影赛和在网络空间的展示,都会获得一种满足审美心理的荣誉感。

(三)摄影教育可增进中职生自我了解

摄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和情趣。中职生由于成绩较差,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存在惰性和厌倦,甚至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而每一次摄影实践都是一个技能的培训和对美的发现的过程,这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技能教育,能使同学们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进中职生自我了解。

(四)摄影教育可以促进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摄影自身就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心理功能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经过不断的使用、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即使没人教的时候,自己也会不断的琢磨和思考。而每一次拍摄活动都要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怎么样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运用什么样光线,如何确定光圈、快门、感光度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这些都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乐于其中。

(五)摄影教育可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摄影行业蓬勃发展,国内平面媒介的报纸扩版增容及摄影艺术机构(如影楼婚纱摄影、人像艺术摄影、广告摄影)、摄影股份制企业、照相馆等数量迅猛增长,还有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媒介传播部门、企事业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等,对摄影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摄影专业人才市场前景甚好,尤其是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更受欢迎。摄影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同学们学会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潜能拍出好的作品,就业也就不再会是难事。

二、在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摄影兴趣小组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室内讲座,学习照相机工作原理,照相机基本结构,初步了解和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使用照相机照相作准备;学生自带相机户外练习拍照,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要领,使学生都能用各自的照相机成功拍照;收集整理学生拍摄的照片,针对照片讲解学生在拍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再次练习,直到问题解决,拍出较满意的照片;室内讲座,讲解摄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使学生初步懂得摄影不光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学习摄影知识、具体摄影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拍摄技巧,从摄影的角度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设摄影技能入门课程或选修课程

在各个专业或相关专业开设常态化摄影入门类课程,摄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周约2~3个课时。通过欣赏与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摄影的特性与基本功能,能够了解摄影术发明的历史,能正确地认识到摄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学习摄影技巧,感悟摄影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能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体验并掌握传统暗房与电子暗房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能够独立进行摄影创作与实践,拓宽摄影的使用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摄影作品的交流、展览活动,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爱好摄影的情感。

(三)开设摄影专业

摄影行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技能人才,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具备的中职学校开设摄影专业,既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又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关内容如下:

1.专业情况: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代码:140400,文化艺术类。

2.课程设置:学校要根据“2+1”办学模式和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构建中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学年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主要课程有摄影史、美学、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计算机应用、数字摄影原理、摄影用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景物摄影和人像摄影等。第二学年为必修专业课,主要课程有摄影美学、风俗摄影、广告静物摄影、室内外环境摄影、时装摄影、工业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广告策划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数码摄录像与多媒体应用等。第三学年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三、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要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不自觉地走进了数字时代,相机的革新也瞬间也改头换面,自动化程度令人目瞪口呆。即使一个不懂摄影的人也会按快门、拍出影像。如此简单的摄影自动化,为中职学生学习摄影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于是很多同学感觉到,数码相机不用学习那么多技术知识。这是个错误的看法,视觉的疲劳告诉摄影者,走进摄影并非花花绿绿,而是新意和情感。

(一)学会相机操作技术

学摄影首先必须要有相机,有条件的要有好的相机。其次要掌握相机操作技术知识和镜头的成像原理,这才可能在正常曝光的前提下拍出你想要的照片来。就像学习绘画,只有在临摹的基础上掌握画笔的用法、画纸的特性、颜料调和方法,才可能慢慢走近绘画的领域。摄影也一样,要懂光圈、快门速度等,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完美的表达,拍摄的对象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会运用摄影技法

首先,要学会用光。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没有“光”的作用如何转化呢。“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运用“光”,平凡便会化为“不朽”。

其次,就是构图。构图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对于一个摄影者,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它不但使画面更加整洁完美,突出拍摄的主体,理出与配体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的勾勒,体现出了摄影者的思想和拍摄意图。

再次,是对比关系的运用。色彩对比、大小对比、虚实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等,它可以通过光线、景深、曝光等不同技法来实现。如此等等,都是摄影者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掌握了它,你的照片便会独具风格。

(三)学会提炼摄影主题

提炼新颖的主体,磨练你有发现能力的眼光,提高你独具创新的思维能力。完美的摄影作品是要具备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结合。所以被摄对象的选择便是你表现主题的关键,加上艺术的渲染,作品自然就完美起来了。技术与技法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主体服务的,而主体的表现又是为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一个新颖的能反映社会现实意义的题材,即使选择大家都熟悉的表现手法,也会是一幅好的作品。所以一幅成功之作,是摄影者长期经验的积累,是深入社会活动中发现的,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内涵吸引人们的视线,激励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

四、中职学校要为开展摄影教育提供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有力保证,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评估的要求。

2.加强摄影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充实设备设施,创造良好实训条件。要依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摄影实训室(或摄影棚),购置中、高档次的摄影器材,并从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3.要精选教学内容。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并对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用、够用,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方式,并要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使学生通过实训,熟练照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摄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练掌握摄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构图方法,掌握人像、风光、花卉、新闻、体育、广告等各类摄影的拍摄技能及拍摄技巧。

5.开展顶岗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学校要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校外实习基地,如摄影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新闻媒体单位、广告宣传等部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自动手拍摄、亲历一线管理,以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并在顶岗实习中实现预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使更多毕业生在职业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第4篇

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隶属于学校的艺术与设计学院,该学院是合并了成立于1999年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以及成立于2004年的摄影专业,于2006年成立起来的。同多数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一样,现在的西安理工大艺术与设计学院有多个艺术专业,分别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摄影、动画、环境艺术、雕塑、产品设计(工科)7个专业。在综合类大学背景下,由于摄影往往并非主流学科,使得在摄影相关的教学建设、实验室投入方面都会有一些限制和不足。但是,综合类院校具有多学科的优势,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就是同几个相关专业相互交融,同时又秉承了工科院校严谨治学的认真态度,并结合理工大工科师资的更多优势,将艺术思想同科技相结合、相依托逐渐成长起来。

摄影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之时,首先要明确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什么。高校教育是应该服务于社会某些短暂目光的人才需求,还是以长远的眼光去考虑“人”的发展。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目的,思考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在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寻求最佳解决途径。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使得青年学子拥有多渠道发展的可能,以在复杂的当今社会态势中找到自我的教育方向。

1.同多学科贯通融合

摄影学科的发展在纯美术、视觉传达、动画等相关学科的支撑下,离不开现代学科的交融与配合。综合类大学由于有着众多学科专业铺垫的背景,故此在这点上有其先天的优势。这使得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在课程安排上的印刷设计(32课时)、广告设计(56课时)、三维设计(56课时)、网页设计(48课时)、UI设计(48课时)等课程,得到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师资支持。学生可针对数字技术、印刷技术以及新媒介语言,学习印刷前期较色、图像后期整合、设计排版、数字影像的色彩管理与色彩控制技术,并且掌握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等技术。

摄影的发展是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当下的摄影技术正在由胶片全面转向数字。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们更是倡导艺术同科学的融合。比如多年来我们不仅仅用传统摄影的手法来呈现传统文化,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F在是用多维度和全视角的方式来关注传统文化。2016年8月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带领研究生团队完成国家文化部科技化创新项目《唐十八陵雕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2016年10月,获批陕西省社科优秀课题《多维度影像及新媒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十八陵雕塑为例》。我们已经制作完成了6个关于唐陵雕塑的手机APP,进人这个APP后,大家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地用360度和720度手段来观看唐陵雕塑的现状。同时用三维数字扫描仪扫描雕塑获得完全真实的数字信息,建立三维虚拟数据库,最终用3D打印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综合体的学科门类,在社会实用功能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致使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处于这种尴尬境地,想促进青年学生的多渠道发展,我们唯一出路是加强学生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在工作中灵活的运用能力。

2.结合多种艺术门类

摄影语言的发展,是同多种艺术融合的过程。摄影早就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和呈现了,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摄影不是记录,摄影是一个自我态度的表达,是对于当代文化的一个反思,对现实的一个考量。对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来说,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态度的表达。尤其到了现在数字化时代、手机时代,每个人拿手机都可以记录,所以简单地按照以前老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已经不是当代摄影发展的主流方向了,摄影需要在绘画、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所以,我们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中,增加了更多的纯艺术必修课程,其中有国画(42课时)、书法(42课时)、丝网版画(42课时)、民间美术(36课时)、装饰雕塑(42课时)、设计史(32课时)等,以期望达到融合的目的。

3. 注重摄影文化的传承

对于摄影来说,近200年来的多种传统工艺就是摄影最重要的文化和传统之一,我无法想象,除了高校,还有哪些社会团体能够对摄影文化进行如此长时间的研究。这些传统摄影技艺曾经在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断裂,高校传承的的责任尤显重大。在工科综合类大学背景下,缺乏艺术和文化的通识教育,这样就更需要我们自己进行多方筹措建设。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在第三学期增加了黑白摄影及暗房(64课时),在第六学期增加摄影传统工艺(72课时),同时成立了摄影传统工艺实验室,并在2014年购买数十台传统相机,进行实物教学。在研究生阶段倡导学生将“摄影传统工艺的当代文化属性”定为研究方向。2015年,带领研究生完成陕西省社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摄影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4.融入人文及社会科学

我们知道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仅仅谈摄影的记录和美学功能,是不足的,故此在研究生教育上,加入了“艺术考古”、“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欧洲哲学史”、“艺术学科新进展”等课程,就是要同学们在深刻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去用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眼光去考量当今现实社会,用视觉的方式去诠释我们的生存环境,用批判性的视角反思当代文化。对于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来说,始终主导的一个方向就是要现实性、当代性、文化性,一定要和自我的生活和当代社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的代表作有利用拼图游戏方式表达当下文化生存体验的《中国式旅游》;用全新视角来阐述个人情感世界的《父亲和我》;以物表意,并思索生存环境的《餐桌上的动物》;用传统纪实手法拍摄的《留住手艺》,以及隐喻当下消费观念的《兽面人生》。这些都是期望利用现代影像来表达自我的艺术态度,并最终去寻找属于自己文化的根脉。在我看来,并不仅有“唐陵”才是历史,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历史的凝结瞬间。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如《大学城》、《小站》、《八水绕长安》、《被包裹的城市》《急之国》等,都是用影像的方式探讨当下现实的不同生存方式,以期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自我认知。我想,这些在将来都会成为“历史”的缩影和曾经真实的符号。

当然,青年学生的多渠道发展,绝不仅仅是依赖学好某些课程,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艺术素质,是一个通识教育,其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仅仅学习某门技术。曾在1993年至2003年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大学一定是个通识教育,作为耶鲁大学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和技术,他认为是失败的。他认为作为大学来说,一定是教给学生一种批判性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正确思维方式,并且锻炼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独立的人格。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就会有更大的帮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摄影的技法,或艺术的手段。而是学习“如何学习”方法,和怎样用这种的方式去面对今后的生活。

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大学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地方,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是对学生个人整个知识背景的一个综合构建,大学是健全人性和人格的生长之地。大学本科的阶段更要培养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同学们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也许是三年、五年,也许更长,由于各种机缘偶合、充满著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只要坚持、只要有信念,一定会成功的。我希望学生不要太急于期待学到的这点知识拿到社会上马上就能得到回报。就像我对于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得益于在西安美院附中和美院版画本科共8年的学习,艺术也已经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自己的生活态度之中。毕业后,还学习了平面设计,做广告,做过装修,现在看来这些经历对我的摄影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5篇

人们不禁要问,未来传媒业再也不需要从事新闻摄影的专业记者了吗?这是否意味着在高校新闻专业中摄影教育要取消?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依然需要接受新闻摄影教育

其一,环顾我们的媒介环境,影像在媒介传播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影像都成为其信息传递的重要元素,今天人们可以真正体会到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图像时代”,即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一事实。然而,随着图像信息的普及,低俗、肤浅的视觉垃圾也铺天盖地而来,究其原因是众多图像生产者与传播者,缺乏视觉素养教育,对照片的表达艺术及其传播的社会责任缺乏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劣质图像便会应运而生。提升网络空间和公共视野中的图像文化品质已成为时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对人众进行摄影文化引导的操作空间是有限的,培养摄影文化的有识之士,人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当是实施新闻摄影教育的主要对象。

其二,摄影教育不可或缺,还在于在未来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图像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摄影“大军”为媒体提供的图像质量无法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媒介产出的需求,鉴于此,高素质的视觉信息依然需要专业摄影记者去完成,他们对新闻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新闻现场提取具有视觉感染力且能引发读者思考的瞬间精华。现实乃至未来的视觉信息需要做精做深,只是记录,不表达精神蕴含的影像已站不住脚。而对于摄影的领会与理解,不是一蹴而就,对其读写能力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冈而要恰如其分地利用视觉形象传达观点并非业余爱好者能力能及,即便是有丰富人文素养的人拿起相机,也未必能够自如应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对瞬间的精当把握,借助影像开掘客观事物的深度意义惟有专业摄影素质者可为。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懂得新闻知识,如再接受新闻摄影教育,通过实践便可成为新闻摄影的通才。

其三,全媒体时代,需要全能复合型记者,即其能轻松驾驭各种媒介,并将其整合,进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能。而在融合的媒介中,视觉媒介成为重要一翼,无论是拍摄静态的图片,还是摄制动态视频,都离不开摄影教育这一基础。早在2006年《中国青年报》就提出文字记者也需要掌握摄影技能,以对摄影记者的工作进行有益补充。

新闻摄影教育改良需要认清媒介发展格局

保留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媒格局发生变化、大众信息需求的口味发生变化、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局下,摄影教育应当如何改良?教什么?如何教?这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寻找改良途径,首先需要认清形势,找到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症结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综合分析,当下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窘境,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促使大众摄影时代到来,生产与传播新闻图像小再是摄影记者的特权。当下人人都可以生产并传播视觉信息,利用媒介发声,而数字时代对新闻时效性的苛刻要求使部分专业记者在与大众的竞争中,输在时效性上。

二是全媒体时代媒介呈融合态势,在与流媒体的同台竞争中(所谓流媒体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媒介形态,即将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声音、图表等多种媒介融合的新型媒介形式),新闻照片作为单一的视觉样式显得势单力薄,新闻摄影在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地化受冲击,自然殃及摄影记者的生存。

三是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内容的迅速更新以及受众的参与程度高等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媒介市场,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被颠覆。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中,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挤压。

四是一些摄影记者自身小够强大,产出的图像信息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报纸版面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新闻照片没有新鲜感,画面平庸,内容肤浅,缺少创新思维,没有思想深度。一些摄影部的业务开展缺乏生机,处在下滑状态。

新闻摄影教育需要寻找教改举措

那么,面对变动的媒介传播格局,面对上述挑战,新闻摄影如何革新才能求得生存?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如何改良才能为媒体输送适应时代、适应媒体需求的摄影人才呢?

第6篇

一高职学院是培养摄影专业人才的摇篮

高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性、技术性的人才。摄影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性学科,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科要求更多的是学术研究,比如医学,但摄影学科并非侧重于学术研究,对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研究能力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无论是从摄影专业性质还是从社会需求来说,高职学院是对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高职摄影教育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电影、电视、广告、图片摄影摄像能力.能在电影厂、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学院是对摄影专业人才进行教育培养规模最大、技术针对性最强的教育机构,大量输出社会所需要的摄影人才。作为摄影人才输出规模最大的机构,必须要重视对摄影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这样,才能促进摄影行业的发展。

二摄影过程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摄影技术的发明到今天的数字化摄影,摄影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数字化摄影的时代,照相机基本功能的掌握和影像的后期制作等,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摄影行业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摄影行业中,既有闻名国际的摄影师,也有作品平平的摄影师,而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一个摄影师的作品能不能成为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传世佳作,在于作品融入的想象力和摄影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只有善于把创意融入到摄影中,才能拍出与众不同的佳作。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与众不同的创意本身就是摄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再从摄影技术学习的角度剖析一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摄影水平的影响。学习摄影技术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包括:第一,要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语言文字的运用、专业英语,等等。都是每一位摄影学习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第二,专业摄影知识的学习,包括摄影软件的操作、掌握色彩搭配知识、影片的后期制作等许多摄影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在具备了摄影所需的基础知识以后,要掌握摄影设计方面的知识,运用影像语言进行视觉效果的处理、影像的艺术创作等。摄影需要的是基础知识和设计能力的结合。创新是要在强大的基础知识累积的前提下,经过细心观察,激发创作灵感。创新不能是空中阁楼,必须以坚实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说只有在经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之后,才能培养个人的设计创新能力。摄影影像创作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形象思维。简单来说,摄影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一个摄影师没有创新能力,那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摄影的机器。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学院对摄影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是把摄影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摄影创新能力。因此,从摄影专业本身需要来说,高职学院应重视摄影教育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摄影专业综合知识的传授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创新意识。只有在摄影教育培训中,注重个人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学院摄影教育应该通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三视觉信息传播行业需要创新型摄影人才

21世纪,科学技术不进步,广告设计与传播、影视作品创作、新闻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视觉信息传播行业对摄影技术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且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促使视觉信息传播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而创新能力强弱是一个摄影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的最主要评判标准。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要求水准也在逐步提高,致使影视媒体、广告传媒等视觉信息行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意也必须加强,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下,高职学校在摄影专业教学的硬件设备和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摄影教育的需求。而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是目前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学院摄影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社会所需要的摄影人才,当今的视觉信息传播行业对摄影人员的要求不是一个会操作照相机、会影像后期制作的技术工,而是需要能拍出事物生命力,能挖掘出事物内在美感的创意型摄影师,为了满足视觉信息传播行业的这种需求,高职学院必须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摄影行业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那么创新能力对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当然也是不可小觑的。创意创新是摄影行业的灵魂,也是推动摄影行业的不断前进的动力。摄影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摄影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对技术、设备进行变革,使摄影审美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推动摄影行业走向发展。假如把摄影的知识和技能比作一个人体形态的话,那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是人的灵魂,是一个摄影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摄影业将是一个死气沉沉没有未来的行业。如果高职学院只针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的话,而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摄影行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摄影人员才能为摄影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所以说,出于对摄影行业的前景考虑,高职学院摄影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都非常符合摄影教育的需求,相比于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院的教育模式更符合摄影专业的教育特点。高职学院的摄影教育专业是输出人才规模较大的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摄影本身就是技能与创新的结合,摄影不仅是一个技术操作过程,更是色彩搭配、人物布景、效果制作的一个创新过程。摄影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留下时间印记的手段,更是时尚、美感和事物内涵的集合的创作。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对摄影专业技能的教育,已然不是摄影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高职学院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摄影本身所需要的一个因素。如今、影视行业、新闻媒介、广告传媒等视觉信息传播行业迅猛发展,而这些行业作品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精神享受水平的高低。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信息传播行业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画面美感、影像内涵等艺术欣赏层次的需求。摄影不再是影像传播手段,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创作。人们对视觉信息传播行业提出的更大需求,必须通过摄影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满足。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摄影作品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所以高职学院摄影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一切事物的变革进步都来源于人类的创新能力,从原始人类的钻木取火,到四大发明的诞生,至今天计算机的网络时代,无一不是人类智慧和创新能力的结合,足以见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要想推进摄影行业的不断进步,创新能力是根本动力,如果从事摄影的人员,毫无创新能力,那么摄影业则会停滞不前,毫无发展的可能。如果新时代摄影人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那么摄影技术的进步、摄影器材的更新、影像综合艺术水平的提升都会有前所未有的速度。所以,高职学院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摄影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高职学院摄影教育的水平高低,对与摄影有关的一切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而创新能力的教育又是摄影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要想提升整个社会的摄影人员的综合素质、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摄影人才、推动摄影行业的发展,高职学院摄影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2]胡树珍.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J].中国教育报,1998.

[3]布鲁斯·史密斯.专业数码时装摄影[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聋人; 摄影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7-001

一、聋人摄影专业职业教育的目前现状

我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作为大连市唯一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在聋人摄影专业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自2008年开始面向全市单独招收聋人摄影专业学员。但由于我国特殊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开展聋人摄影职业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第一批聋人学员就有20人,先后开了几次培训,参观摄影展,还邀请著名摄影家来讲座,指导摄影创作实践。积极组织聋人学员开展摄影创作采风活动,优秀摄影新作叠出,不少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生活的优秀摄影作品,获得了上级领导和摄影专家的高度赞誉和重视,并在全国、省市摄影大赛和展览中先后获奖。

目前,我市残疾人职培中心摄影教学在教学思想的定位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切合当前摄影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二是教学目标模糊。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以培养中等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这与正常人高等院校摄影专业和其他专业摄影学校的培养目标大为不同。因此,职业技能培训摄影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也必然不同于这些院校,而应以实用为目的。有的聋人学员由于自身的一系列特点,观察力和创造力较健全人强,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与创意捕捉到颇有新意的摄影作品,但却对如何布光,从何种角度取景才能达到预期的拍摄效果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

二、聋人摄影专业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结构设置尚需完善

摄影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近10年前兴起的,而针对聋人开设摄影专业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现在聋人摄影专业教育一般是参照同学历健听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安排,而往往忽略了聋人接受专业知识的特殊教育特点。

2.课程实践教学需加强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摄影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或多或少沿袭到聋人摄影专业教育中来,如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严重。聋人学员可能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与创意捕捉到颇有新意的摄影作品。但却对如何布光,从何种角度取景才能达到预期的拍摄效果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因此摄影摄像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艺术和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今后摄影摄像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

三、聋人摄影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关系

由于听力有问题,聋生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要受到很多限制,接受的范围和程度相对较弱。而且单独招生的政策又使聋生和健听生入学时的基础就存在差距,加上聋人接受知识以及与社会交流有其特殊困难,所以和同专业、同学历层次的健听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竞争力。目前聋人摄影专业从课程安排上看,基础美学课程、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较多,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所占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少,离实际应用较远。这样的教学设置不利于聋生将来的就业。因此要提高摄影摄像专业聋生的技能,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在教学安排上要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2.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迅速发展的媒体,以摄影图片为主的媒介形式有了网络平台的介入而更加如虎添翼,网络课程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摄影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建设中努力把摄影课打造成精品,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新闻摄影基础》,把学生作品定期整理,上传完整的教程,并提供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让学员在网上提交自己的作品,师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这使得我们的摄影教学更好地从课堂上延伸到了课外。学员自觉的作品,并且互相点评,已经把这个学习网站当成自己专业的家。

3.采用能充分激发聋人学员潜能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方式,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经验和知识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聋人学员。因为从视觉接受的内容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短片,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不易遗忘。此外,聋人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健听学生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方法,以利于聋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可以为聋生课堂配备称职的、手语娴熟的翻译;配备把声音转换成字幕的设备和服务;聘用健听学生做笔记;建立聋生辅导中心,为他们提供各科帮助等。

4.强调培养聋人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聋人学员的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聋人学员要在摄影创作中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研究摄影创作规律。创作的源泉在于群众,在于生活。从目前摄影作品的现状来看,真正有深度反映残疾人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还不多。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做得不够。聋人学员要始终置身于时代之中,多接触残疾人,多了解残疾人,多学习残疾人,到现实生活中去,去把握时代精神,表现残疾人自强风采,去多拍一些表现他们高尚品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赞美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优秀摄影作品,多创作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摄影精品,使摄影更贴近生活,为残疾人所喜闻乐见,给人民以向上的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2000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摄影 选修课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教育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由最初的单一性、笼统性,向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深入性等方向发展。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各种摄影艺术的理论对于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摄影对大学生的影响

摄影选修课是相对于专业摄影课以及专业基础摄影课而言的一种公众文化素质课,在高校中属于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摄影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同时还是一种审美教育。它的美育过程主要由欣赏和创作活动两部分组成,通过教育实施可使我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发掘摄影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摄影教育,普及摄影选修课,以此丰富高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壮大审美教育的阵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美化大学生的心灵,让大学生做生活的艺术家,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中国的摄影教育在各教育部门和广大摄影人几十年的努力下,在21世纪初,形成了更加蓬勃发展的局势。摄影教育无疑是一件形成健全摄影社会的基础工程,对未来中国摄影人才的输送和中国摄影品质的提升,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从培养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来看,摄影教育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大学中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进而培养高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有益。

三、高校摄影教育的兴旺,是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有摄影系或摄影专业班,教学深度从中专到本科,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此外,许多小学也都开设摄影课,而初中、高中除上摄影课外,还成立各种组织进行摄影活动,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高等院校的摄影教学已成为一个强大的体系,美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已同摄影联系起来了。

我国的摄影教育虽然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尚无一所摄影的大专院校。这给当代大学生尤其高校学生带来思索――我们管教育的并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该怎么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大潮滚滚而来的今天,我们不妨以商品经济的眼光,重新认识摄影艺术这位当代艺术骄子。在摄影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遵循一条艺术规律之外,是否还有一条经济规律可循?如果是这样,或许能触及一下目前摄影创作单一、陈旧的发展模式,对摄影的价值观念来一番重新的认识,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摄影事业健康活泼地发展。(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是一种信息代替,是一种样式摆设,是一种科学工具,是一种斗争武器,是一种生产力。)

当然,在高校开设摄影教学与校园文化要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从现象看,似乎是一种丰富大学生文化的娱乐活动,但实质是审美教育的延伸。一些学校忽视摄影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学科列为副科,甚至随意侵占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一定要认识到,发展学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校内艺术教育与校外艺术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摄影的审美教育为学生对知识和社会的审美追求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并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并为经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第一步,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摄影为校园文化服务,校园文化为摄影提供活力,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在大学美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摄影是最理性、最忠实、最精细、最真切的艺术。以不可辩驳的可信性赢得人类的公认与厚爱。摄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人所共见之景,人所共历之事,由于情感的过滤与渗透,幻化成无穷无尽的影像与变化莫测的色彩令你动情,使你神往。

四、高校开设摄影选修课即能起到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

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批判家、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书写的人,而是不懂得摄影的人――”古希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所以,摄影选修课每学期安排35-51学时,课程包括摄影基础和摄影艺术基础理论课。开设摄影概论、摄影文化、照相机、摄影镜头、摄影技术、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美学、生活摄影、舞台摄影、工业摄影、专题摄影、科技摄影、摄影艺术、新闻摄影、摄影创作等。在讲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学习专门化,实验选修课多样化、深度化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上力求知识性、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创造性相结合。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五、结语

为此,在学好摄影理论和基础课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开放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主动思考,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给同学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对摄影技巧和技法进行各种尝试,给学生打开摄影艺术的殿堂。

第9篇

关 键 词 :数码时代 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 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

转贴于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摄影;数码摄影;教学理念

数字时代给现代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国内许多高校就需要适当调节摄影专业的课程。由于前期经济环境与教育模式不同,摄影教师教育理念也不同。前期专业的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设备由于价格昂贵且设备庞大笨重,使得学校无力承受巨大的教学经费,教师只能通过书本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和练习,不能全面、系统、透彻地学习摄影知识。

一、历年各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1.传统知识与数码教学内容失衡

在摄影专业办学的初期,传统摄影专业是以胶片银盐摄影为主,这在当代摄影教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摄影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现代摄影需求。许多院校教师认为,要摒弃传统摄影教学内容,如相机的基本构造、传统暗房冲洗放大、摄影滤光镜、感光胶片等大部分传统摄影知识,加大对数码教学的重视。大部分院校忽略了其实传统摄影教学内容为现代数码摄影教学内容奠定了教学基础的事实,导致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两者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比重失衡。

2.忽略艺术理论知识及其专业的教学

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缺少对艺术理论知识和其相关知识的教学。简单来说,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摄影来成就,但高校强调学生主要学习单一的色彩的调和,调整照片的曝光度和清晰度,只注重以摄影技术为主的教学理念,没有发掘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创作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摄影教学缺乏社会实践

一方面是现阶段的摄影课程没有对未来摄影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摄影教师缺少实际的摄影经验,如进行一些商业性的摄影活动展现其摄影能力。这两方面严重影响了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高素质摄影人才,导致供应与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

二、改革反思

为了顺应瞬息变化的数字化时代,要想适应新的摄影教学环境,就必须摄影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合理的改革。

1.改变教学理念

要重点培养摄影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要一味灌输课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也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摄影基础知识的掌握。除了教授学生的摄影本身的艺术性理论知识外,学校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如美术、电影、设计、文学等,这样不仅能提高摄影的艺术创造力,还能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更深层地渲染艺术氛围。

2.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黑板粉笔为主要传播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摄影教学内容的传播。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改革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时让摄影专业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学校应调整教学设备投资方案,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购买教学设备,建立一个摄影实验室。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手段,把互动式、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带到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影像、探索艺术。理论和实践在实验室同步进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再通过实验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透彻地学习摄影知识。

(2)把生活中的实例带到教学中。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这为摄影教学知识的进展带来了难度,这时教师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激发学生对摄影知识理论的兴趣,把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中传递给他们,结合现代摄影知识的热点,再授课会容易很多。教学内容更应该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让学生相互探讨作业。现代教育模式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作业,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教师再加以点评指导,使学生改正不足的地方。这种方式互动性强,能让学生与教师更好地沟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科技数码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学结各个高校不同的优质的摄影教学理念,进行合理、有效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使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为现代摄影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第11篇

【关键词】摄影基础 教学方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59-01

摄影基础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摄影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是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中的多媒体教学法,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观念,既要注重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高职院校开设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开设摄影基础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长远看,学生通过对摄影基础课程的学习,从中培养面对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将关系着其摄影作品的美感效果。优秀的摄影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具有审美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以及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评价;在形式上优秀的摄影作品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第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和思想,丰富其视觉表现语言。在摄影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发现和把握决定性瞬间,这不仅是一般的摄影技术问题,更是高深的思维艺术问题,主要训练学生大脑的瞬间反应,让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积极快速地思考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对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一,教育观念要更新,传统教学方法要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摄影教育就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并大力培养其创造性。尤其在当前以数字摄影为主导形式下,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俱进,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与世界摄影教育发展方向并行。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图文并行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摄影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合理,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推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在整个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图文并行,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第三,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从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四,学习摄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注重摄影实践拍摄环节,强调学生的动手和总结能力。摄影基础教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行业接轨是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的首要目的。

第五,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训练的原则应遵循以下两个方面:(1)创新性思维的启发摆脱模仿。虽然学习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可停留在模仿阶段,合理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采取批评的态度去理解、吸收知识和解决问题,可要求学生对中外摄影大师的作品进行再欣赏、再认识、再创造。(2)要鼓励创新特征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并循着新的方向去构思,要敢于创新,并勇于创新。

第六,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摄影作品的评论,提高其审美评价能力。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之时,摄影教学也被列为素质教育中与美育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一门重要课程。审美教育是摄影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育,应贯穿在摄影教学的各个环节。摄影作品分析与鉴赏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提高学生对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其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和组织对摄影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摄影基础教学要力求符合教学规律,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的统一,务必使学生在掌握摄影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对摄影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宗寿、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第三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第12篇

关键词:审美能力;丰富情感;预见力;敏捷度

摄影是一种自然的交汇,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反映社会现实的可视化工具,是一种审美价值的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屏幕,色彩平衡,过场动画带给观众享受美,观众真正得到满足的精神。同时,通过了解摄影设备,我们可以接触到各个地区的现代科学,扩大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玩相机,而是一个包括应用科学、想象和设计、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集成过程,这对美术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培养教师的审美能力

摄影,因为它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摄影用完成的艺术创作,摄影者的审美追求和对生活的爱与恨的评价相结合,并达到一定的高度,具有审美属性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常说的摄影艺术。因此,在拍摄活动中得到的摄影图像,是否具有审美属性,是区分记录或摄影艺术之间的不同性质的基本依据。摄影艺术的审美过程让人类从一个常见的现象,发现独特的美,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在人类的身体和心灵,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素质与修养。

二、摄影有助于丰富情感

相机没有感情,但是使用相机的人是具有情感的。例如,是一个幸福和快乐的愉悦的感觉,带着愉悦的心情拍照,虽然没有见过照片,但他相信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人当时的思想情感。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孩子到青年,有一个阶段的情感发展,情感表现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发展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摄影活动对情感角色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三、预见力和敏捷的动作

摄影可以训练控制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和有控制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留下清晰准确的图像。在不改变事物的基本状态下,并能够创造这一切将取决于摄影者的观察能力和是否具有敏捷的思考能力。

总之,摄影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摄影教育是美术教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培养高素质美术教师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铮.名人的肖像与无名者的肖像.中国摄影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