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贸易论文

商业贸易论文

时间:2022-10-24 09:4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贸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贸易论文

第1篇

现代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的构建研究分析

1 商业贸易中构建电子商务体系的优势。

1.1 成本降低。

传统的商业贸易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店面租金和员工工资,其产品宣传推广与客户资源的开发也都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成本,这在短期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这也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作为企业宣传和营销的媒介,不需要专业的销售场所和大量的业务人员,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商业贸易的成本。

1.2 商业贸易更加便捷。

电子商务从商品展示到下单,再到订单、付款以及发货,可以完全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客户理论上可以在任何地点与时间获取到企业的产品信息并进行相关操作,而交易也可以在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支持下及时完成。不仅如此,企业和客户双方信息的变更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及时反应,便于双方更加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而企业与客户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留言、邮件等多种形式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

1.3 加强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传统商业贸易中,对外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之间可以进行高效的互访与交流,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取采购、原材料、物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从而使自身的营销策略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电子商务平台下,与其他企业有更加多元与便捷的交流与沟通的可能,因而能够谋求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1.4 加快研发速度,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是以数据流的形式体现的,因而可以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建立起自身的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对客户的喜好,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客户希望改进的方向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而这些都为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企业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和精确。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顾客的需求和归纳,能够对顾客的意见与投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脉搏,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1]”,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使之更加灵活化与人性化。

2 当下商业贸易电子商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海关事务中尝试网络化操作,90年代电子商务大规模进入民用领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社会公众消费观念的变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支付宝等第三方运作平台在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逐渐成熟,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渐迈入了正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子商务体系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2.1 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

虽然网购的消费观念在我国基本得到认可,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基本形成,但是还不够成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信用问题,由于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通常无法获取到更加直接和真实的资料,因而在交易中普遍存在着担忧和不信任,这在BtoC类(销售商对顾客)电子商务网站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国内某调查机构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淘宝、易趣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顾客询问后下单率虽有70%,但真正付款的却低于50%。针对交易双发的不信任,我国目前对于电子商务中产品描述以及买卖双方的信息核实、验证机制并不完善,这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存在大量的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后续服务和配套服务的缺失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不够成熟的另一表现,电子商务途径售出的产品往往不能和实体店售出的货物享受同样的后续服务和配套资源,有的商家虽然提供,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往往需要客户自己承担物流的费用与风险,因而这样的服务往往流于形式。

2.2 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电子商务并没有系统完善的法律出台,而是以《电子商务管理条例》作为当下规范交易双方行为和保护相关权益的主要法律手段,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其取证和定案往往比较困难,在《电子商务管理条例》中,电子商务中常见的聊天记录、图片截图等并不能作为有效的直接证据,而其他法律体系又缺乏将电子商务教育中网络部分和实体部分有机衔接起来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于制定年代较远,在电子商务领域诸如描述不清,信用卡手续费用纠纷、退换货物费用等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也成为了当下影响我国电子商务改革的重要方向。

2.3网络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与网络经济繁荣相伴随的是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急速上升,2009年我国网络诈骗涉案金额高达80亿元,由干网络设备和安全防护措施的不足,用户在交易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套卡、钓鱼网站、盗取密码、银行卡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而在大量的电子商务网站,用户的购买信息可以随意浏览,这些对干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交易安全都是十分不利的。另方面,由干电P商务完全依赖干网络计算机技术,当网络或计算机发生异常时,往往使得正在进行的交易行为受到影响,有的款项“不翼而飞”,出现客户已经付账但卖家并未收到的呀青况,这实际上也是网络安全应急措施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3现代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电子商务改进措施和对策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考虑。

3.1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体系的架构。

这是现代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环节,在这一环节,企业需要明确和解决的是电子商务需要实现哪些功能,而相应的功能需要哪些资源配套,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功能填充”的模块法对各个功能子系统进行细化,通过不断的细分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电子商务体系更加健全和明细,对相应的岗位与职位职权更加明确,还便干通过划分发现功能与人员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而这些系统架构主要包含了网络平台管理、数据库维护、人员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

3.2加强物流配送资源的整合。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的商业贸易交易平台,货物的配送和线下交易还是需要相当强大的物流资源予以配合,若物流跟不上产品的配送,那么电子商务线上交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企业应该与物流公司谋求更加贴切的合作,对于大型企业还应该考虑建设自身的物流基地,不仅可以解决货物配送为题,还可以对外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而中小企业则可以合作建立物流基地,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提供物流基地的使用效率。

3.3 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管理和服务机制。

在这方面应该加强政府的参与和引导规范,一方面需要政府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电子商务进行专项管理,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商品展示等行为和用语规范化,并对电子商务中的买卖双方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对社会计算机网络硬件基础的升级和改造。而在企业和客户层面,应该完善产品的售后与服务体系,使得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品可以享有同等甚至更加实惠的售后与配套服务,同时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

3.4 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其核心在于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交易法》的制定和出台,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电子商务交易进行规范。一方面,需要对电子支付中的电子签名、订单号、交易号等电子信息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同时对盗窃、伪造、非法破译、获取他人电子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认定,为以后电子商务中的违法行为定罪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还应该将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凭证、知识产权等与现实中的财务管理结合起来,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中各方的合法权益。

3.5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网络安全建设是安全网络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的核心与技术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安全建设的提升必不可少,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网络安全与时间戳、数字加密、数字证书等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结合起来。以数字证书为例,若在电子商务中采用此项技术,可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即认证中心(CA)来签发,证书通常包括公开密匙、口令、签发机构、签发对象和签发日期等信息“。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实体身份的真实性,签名信息的不可否认性[4]”,从而保障网上银行系统应用的安全性。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方便。通过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分析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将会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面对面谈判、纸上交流和管理及商务活动方式逐步转变为由计算机远距离操作完成的活动方式。减少了时间、空间和人为条件上的限制,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变得更为方便。尤其在获取传输信息、各种服务活动、付款方式等方面也将有根本的变化。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方式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其中各参与方主要指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等,电子方式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支付手段、电子订货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网络等。采用电子商务交易,交易双方之间可能是相互陌生的。所有的交易信息都是利用电子邮件和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形式来传递,传统的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纸质原件已不再存在,都是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电磁信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次完整的商业贸易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包括了解商情、询价、报价、发送订单、应答订单、发送货物、取货、支付汇兑等过程,这里涉及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只有上述所有贸易过程都实现了无纸贸易,使用各种电子工具来完成,才能称之为一次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通俗地讲,电子商务也就是电子交易,主要指利用网络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进行交易,它包括通过Internet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等。这里的产品可以是实体化的,如汽车、计算机等;也可以是数字化的,如新闻、软件等,此外,还可以是提供各类服务,如安排旅游、远程教育等。电子商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在线买卖,它影响着商务活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方面的方式。电子商务以提高贸易伙伴间生产为目标,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资料通过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的使用使环节中各个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完成交易,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电子商务的每一笔交易,都包含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物流主要是指商品和服务的配送和传输渠道,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可能仍然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然而有些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以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有价信息等。资金流主要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兑换等过程。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中介信誉等。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

(一)电子商务提高企业资本周转率

由于高科技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以其快捷、准确、方便的优点,可以在交易后最短的时间里,将资金到账,而减少企业在途资金。

(二)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

电子商务的应用,必将带来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大幅度降低。电子商务减少了很多购买和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约了成本,将会提高企业的效率。

(三)商家的隐蔽性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络了解对方的情况,并通过数据的发送来完成交易。而交易的双方仅仅在通过鼠标的点击完成交易,而自己完全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情况。

三、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无纸化交易将会对企业,会计理论和实务等方面带来很大的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组织的结构改变

电子商务使企业经济活动的中间层减少,经济主体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快,使信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另外,随着网络办公与电脑会议的普及,公司的组织结构带来更大的变化。而这种虚拟组织结构具有流动性,使其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

2.企业运作方式的改变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网络设备替代了纸上办公,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销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从而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新晨

3.企业营销管理的改变

网络将代替以往的批零方式,经济主体将直接从网络上采购,广告宣传因为传播媒体改变而改变。企业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必将更加依赖于上网者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

4.企业结算方式的改变

交易中的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目前采用网络信用传输的安全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解决,但是由电子货币而引发的结算革命是不可阻挡的。企业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做好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的准备。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电子商务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会计计量方法带来影响;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为面向全方位信息需求的实时会计报表创造了条件,对会计报表带来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使企业财务决策模式由分散化转向集中化成为可能,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问题使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增大,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基本假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表现为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总之,很多企业纷纷加大智力、技术和财力的投入,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在世界趋势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将对对产业和贸易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电子商务将极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岞秋,浅述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3.

第3篇

摘要:中国旅游学术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以一系列的论文为主要标志。通过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作者认为民国时期旅游学术研究有着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国外引进旅游科学的学术概念,注重理论的消化理解;第二,致力理论创新,提出要建立旅行学;第三,积极倡导旅游业发展,注重宣传发展旅游的意义;第四,开始有关市场营销的实证研究;第五,开始系统探索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第六,开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第七,涉及了旅游道德问题的研究;第八,近现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全面萌芽。旅游学术研究的快速起步与高起点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需要;其二是具有可资借鉴的国外旅游理论的支持。当时中国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尤其是有一批精通几国文字而又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员,为国外旅游理论的快速引进并迅速创新提供了人才基础。

关键词:旅游研究;旅游理论;民国时期;中国

一个成熟的学科,是十分注重自身理论史研究的,把它作为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科还处在初创期,整个国内旅游学术界还没有把旅游理论史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直到最近几年,旅游学者们才注重旅游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形成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对于中国早期旅游学术探索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结分析,稀见报道。专门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贾鸿雁(2002)[1]的工作,许春晓(2004)[2]的博士论文也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当然有的相关研究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易伟新(2003)[3]的博士论文。前期工作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旅游学术研究论文。通过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对民国时期旅游学术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可以界定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起源,为旅游学术史提供了素材。尽管古代人们也很崇尚“行千里路”,但是对于一般百姓,却有“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的俗语。同时,中国重孝道,对于“孝道”的要求是对长辈“身边侍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念深入人心。

1840年以后,一批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冒险家来到了中国,他们以各种形式将他们的文化观念传播到了中国。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始蔓延,并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方式促使中国人文化观念近代化。国外的近代旅游休闲方式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效仿,其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很大变化。一战期间,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对各种战略物资需求量的增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战后几年,中国经济仍获得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交通是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20世纪初,新式交通工具因其快捷、安全、方便开始逐步取代旧式的交通工具。1895~1913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铁路建设的,修筑了中东路、南满路、胶济路、滇越路、安奉路、京奉路、京汉路、粤汉路、津浦路、沪宁路、吉长路、广九路等,这些铁路的建成,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基本格局。同时,公路建设也开始展开,1913年,湖南建成了从长沙到湘潭的公路,全长约50公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郑焱,2000)。1917年,商营张库长途汽车公司开办了张家口、库伦间客货运输业务,揭开中国公路旅行的第一页。轮运方面,1914~1923年期间旧式帆船以每年4·4%的速率递减,而轮船则发展较快,到1923年时,国内已出现了28家外资轮船公司和25家资本逾万元的华商轮船公司。

它们既在内河航运,也航行外海。外国轮船也频繁地往来于各通商口岸。中国人开始普遍接受近代交通设施,乐于利用近代交通工具进行各种旅行活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一批近代化城市的形成。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的城市发展。近代新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城市都是进出口贸易中心,对外贸易的增长带动了这些城市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全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高收入阶层迅速涌向这些城市,使有效需求也向城市集中。同时,工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或流入城市,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城市中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现象,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积极方面看,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享受了近代文明成果,得到了实惠。但从消极方面看,也造成了两种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进入喧闹拥挤城市的人们,在走出农村后才发现从前所处的乡村环境优美迷人,怀旧情绪开始产生,城市居民开始形成较强的出游意愿。城市也因近代化的程度而显示出自己的魅力,从而也成为旅游目的地。

国外旅游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形式。进入20世纪不久,一些外国旅行机构纷纷进驻中国,对中国的旅行进行垄断,如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这些旅行机构有着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经营方式与服务范畴为中国旅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窗口。自1923年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诞生后,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企业化发展阶段。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涌现了一批小型旅行社,如1930年创立的中央旅行社、1934年设立的经济旅行社等,此外还出现了众多的旅行团体,如友声旅行团、经济旅行团、精武体育会、萍踪旅行团、现代旅行社、华美旅行社等,可谓极一时之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和水平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办了“招待所”这一新事物,成为一大创举。中国近代旅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20世纪初,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旅馆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新式旅馆等新的旅游设施开始在中国出现,1901年开业的北京饭店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式旅馆。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国际贸易应用

选题背景;

 20世纪60年代欧美研究学者首次提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国内研究相对较晚,自21世纪初以来,国内大批

学者纷纷开展此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如何物色贸易伙伴、如何进行电子化采购、如何进行电子货物运输及跟踪、网上支

付方式、电子售后服务及交易管理网络化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也面临着时代的变革。 然而,关于国际贸易运用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性,税收问题和法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本文立足于交易程序的具体化,采用文献法,结合当前贸易形式,对交易中的每一步程序做出详细阐述。

选题意义

论文的选题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本文的研究涉及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安全性的对策,税收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法律问题的改革措施。在实践意义方面,研究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可以完善传统贸易存在的缺陷,使国际贸易更加趋于合理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的浪潮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 也给传统的贸易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兴起, 改变了国际贸易传统的运作方式, 冲破了国家间设置的一切障碍, 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它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的环境、主体和经营管理的方式, 给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的分类:

1、推广营销:包括各类的关键词、邮件、广告、博客、论坛等等,这类营销以品牌推广为主,不进行实际的销售,但是为销售做好了打前站的工作铺垫;

2、经营销售:如淘宝(B2C)阿里巴巴 (B2B)慧聪 当当等等,不管批发还是零售都属于经营销售网络营销的范畴;

3、线上线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实际属于商务活动的一种,只是它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商务活动更加扩大化,商务速度和模式更容易进行。

电子商务的其他模式还有很多,比如策划营销、网络展示营销等等,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创新。

                   2、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障碍

电子商务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改变了贸易形态,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在电子商务应用的国际贸易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安全性问题。

  以电子商务来开展国际贸易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商务信息和进行交易的,这就要求网络间的数据传输,处理数据和交换数据要有很高的安全性。但是互联网是一个开发的基本不设防的系统,它最初并不是为了商业服务,所以单靠原来的互联网安全技术来维护电子商务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 税收的问题

   传统的交易模式,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本身能够控制的要素来行使税收权。但是网上开展贸易更多的是无形中进行的,整个交易过程都是二进制,各国政府无法控制这种服务,这将使税收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要各国在网上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税收政策更是难上加难,毕竟各国的财政收入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没一样。

第三, 法律问题

   传统贸易模式存在着各国国界的问题,但是,在网络中,管辖边界不复存在。因此没有全球性的贸易法律来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网络贸易的虚拟化也使知识产权受到了威胁,网络的开发性和无国界行使网络上的知识产权很容易被人利用控制。

3、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第一,针对安全性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实在是发展太快,各国对于它的安全技术已经跟不上它发展的速度,所以只有一方面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迅速建立起一种机制,联合各国政府出台网络安全法,规范互联网的使用,严惩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分子。

第二,税收的问题,税后涉及到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世界各国要加强彼此之间的研究和协调,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各国政府都能接受的税收政策。电子商务的贸易与传统贸易在本质上以相同的,都是在进行贸易,只是交易的方式不同而已,只是说各国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要采取何种税收方式,如果采取传统的税收方式,而有采取的是电子商务的交易原则的话,则是不征收关税,显然各国肯定会采取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这样就会违法了税收公平原则,同时对传统贸易方式构成歧视。而现在国际上并没有对网络贸易税收做出可行的办法,现在只能暂时实行零关税,但不能永远都实行,在技术允许后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第四, 针对法律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各国商定,制定出新的国际立法,比如说在经过国际许多组织研究后于1996年正式制定并颁布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最初只是为了给各国在电子商务中提供参考和选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商务示范法》极有可能演变成一部强制力的国际性条约。(2)是扩大司法解释权,对现行的法律进行修改,或直接制定适用于网络贸易的法律。但是,这也存在着缺陷,因为它极有可能动摇到各国的现存法律。不过如果网络贸易中的电子合同,电子单证能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使其能够与传统的合同等同的话,那么扩大司法的解释权也应该是可行的。(3)成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利用第三方网络来记录贸易的全过程,这对贸易双发都具有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刘建廷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08:56-58.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互联网派生的一种新的商业贸易形式,在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迅猛成长。它作为一种新兴贸易形式推动着经济发展,并且在提高贸易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电子商务也给各国的税收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题。

1.电子商务征税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在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给各国的税收带来了问题。因为无论是现行的国际贸易条约,还是各国法律的现行规定都是为适应传统的有纸贸易的要求而制定的,当这些现行的条约应用于国际电子贸易时必然会引起法律上的不协调。

第一,确定纳税主体难。电子商务是在网上进行的,个人或企业的身份是可以虚拟的,网站只是中间媒介,买卖双方完全可以在网上沟通好后再通过网下完成交易,税务机关难以察觉交易的发生,即使知道有交易行为发生,如果刻意隐瞒,税务机关要找到买卖双方也非常困难,大量的税款在网上交易中流失。

第二,确定税收征管对象难。电子商务改变了产品的形态,借助网络将有形商品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传输与复制,模糊了有形商品、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及服务之间的概念,难以确定一项收入到底是何种所得,失去了区别税收性质和税种的依据。传统的凭证是以纸质销售凭证为基础的,而在电子市场这个独特的环境下所有买卖双方的合同,以及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这使传统的追踪审计失去线索。

第三,实行税收管辖权难。首先,电子商务弱化地域税收管辖权。地域税收管辖权是对来源于一国境内的全部所得,以及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财产行使征收权。地域管辖权以各国地理界线为基准,电子商务则消除了国家间的界限,模糊了地域管辖权的概念。其次,电子商务动摇了居民管辖权。居民管辖权是对一国居民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部所得和财产行使征税权力,而现行税制一般都以有无住所、是否为常设机构等作为纳税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然而,电子商务的虚拟化,往往使企业的贸易活动不再需要原有的固定营业场所等有形机构来完成,造成无法判定国际税收中的这类概念。

2.电子商务税收的国际形势

1)以美国为代表的免税派,认为对电子商务征税将会严重阻碍这种贸易形式的发展,有悖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美国已对电子交易制定了明确的暂免征税的税收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其非常有效的一面。此外,从美国政府的主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极力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因为完全免征电子商务税的物品,无非是软件、音像制品及书籍等,而这些产品大都是美国的出口产品。这样可能导致美国一直居于国际电子商务的主导地位。

2)以欧盟为代表的征税派,认为税收应该公平,电子商务不应免除其他交易方式负担了。的税收,电子商务必须履行纳税义务。欧盟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保证税收不流失;二是要避免不恰当的税制扭曲电子商务。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电子商务如何征税没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刚刚开展尚未起步,对电子商务征税大多仅处于理论阶段。不过发展中国家大多希望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从而设置保护民族产业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屏障。

3,中国的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对于网上交易行为是用现有税法来控制和征收,而不是设立新税,这也是国际通用做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国税法规定,网上销售新货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应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旧货按照财税(2002)2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些交易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且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笔者认为,中国在电子税收方面以后的发展,一方面,给那些应该得到扶持的电子商务以恰当的优惠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对现行税收征管法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重新界定和解释,并增加有关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条款。在这两方面应该努力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平衡。现在虽然暂不对电子商务征税,但是也应该着手制定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的政策,以期面对未来我国繁荣的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虽然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并没有改变商品交易的本质,它与传统贸易应该适用相同的税法,对现行税法进行完善即可。具体措施:

第一,明确纳税主体。可建立专门的电子税务登记系统,建立电子商务纳税申报系统,跟银行的个人帐户或企业帐户实行联网,可助于掌握纳税人是否有资金流动。

第二,明确征税对象。可发行数字化发票,加强税务电子工程建设,建立税收征管及监控网系统等,另外税银联网有助于了解交易的数额

第6篇

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即将面临体制改革。为了探讨旅游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2012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旅游科学》编辑部承办的“首届全国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为国内知名旅游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包括《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CHM)》、《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研究》、《旅游服务与研究》及《旅游科学》在内的主编、编辑部主任等20余位嘉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应邀出席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科学》主编高峻主持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卫武致辞。

二、 主题报告内容

会议期间,有八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些报告分析了全国期刊业改革的背景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旅游研究现状,探讨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作了题为“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姚申分析了目前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全国期刊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旅游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期刊在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迎接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中将面临新的选择,各期刊应积极地探索诸如集团化、集约化、联合办刊、栏目共建等新的办刊模式,在提高刊物的数字化、品牌化以及国际化上寻找新的出路,开辟一个既坚持学术性又适应市场化的“双赢”的学术期刊发展新局面。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教授的报告题为“我国旅游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张凌云主要针对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归属以及旅游学科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问题展开分析,他采用“图书分类方法”对发表在期刊上的旅游文献进行重新分类,进而探究旅游学学科内部各相关学科、子学科和各期刊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他认为:与旅游有关的核心期刊数量为89个,旅游学术研究在管理学类中并不占优势,影响也不大;而除旅游学科类期刊外,地理学、经济学和商业贸易等学科的学术期刊对于旅游学术文献的贡献率也较大。

《旅游管理》杂志编辑徐婷婷的报告题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发展介绍”。徐婷婷通报了“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周年庆典活动所公布的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刊物》,包括《旅游科学》、《旅游学刊》、《旅游论坛》、《旅游研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均在“重要转载来源刊物”之列。她还说明了“重要转载来源刊物”的筛选过程,并着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流程及《旅游管理》选稿的执行标准,并就各期刊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经济地理》编辑部主任苏昌贵的报告题为“《经济地理》杂志中旅游类论文情况概述”。苏昌贵介绍了《经济地理》杂志为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院校纷纷设立,旅游教学、科研人员大幅度增加以及旅游科研项目增多的局面而开辟“旅游资源与开发”栏目的情况,他特别指出,旅游类学术论文栏目已成为《经济地理》的五大主要栏目之一。他还从学科分类、研究基金资助情况、作者单位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地理》杂志近三年来旅游类论文的刊况,认为旅游类论文的录用考量主要在于注重宏观性、规范化、客观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注重创新性等方面。

《旅游研究》主编、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窦志萍教授的报告题为“在目前期刊体制改革形势下,旅游类期刊应该如何应对”。窦志萍介绍了《旅游研究》杂志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杂志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旅游研究搭建平台,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旅游产业的办刊理念。她还提出了在新的改革背景下、旅游类学术期刊在发展途径、发展方向、资源利用、稿源和稿源质量等方面的一些困惑。

《人文地理》杂志编辑梁璐的报告题为“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梁璐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带来契机、编辑工作的转变等三个方面说明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问题。她认为:编辑工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题中应有之义;编辑工作者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提升学术能力,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的身份转换;虽然学术期刊选择与大众媒体联姻是“势所逼、理所致、情所归”,但技术手段的更新并不能改变期刊的核心价值观,文章的学术性、创新性仍然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IJCHM》副主编刘静艳教授的报告题为“文化与交流-与IJCHM的合作”。刘静艳介绍了中山大学和IJCHM的合作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CHM)》(中文译为《当代服务管理国际期刊》)期刊在2013年筹备出刊的基本情况。IJCHM主编助理赵新元则对期刊的筹备现状、稿件编排、作者投稿流程等具体细节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就期刊的文章编辑、审稿、操作平台等问题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和讨论。

《旅游科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的报告题为 “旅游学术期刊使命的思考”。高峻分析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旅游学科的学科地位、学术研究与咨询类研究区分等问题,指出旅游学术期刊应该承担起传承知识、探究真理的使命,形成一批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培育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他介绍了《旅游科学》杂志的改版工作,并对两年来所刊发文章的学科背景、研究方法、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注册投稿作者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鼓励旅游的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向上更多关注旅游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空间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作者方面更加关注中青年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著名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会议主要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举办的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全国尚属首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加深了认识,交流了经验,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本次会议围绕“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为各旅游学术期刊继续保持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提升旅游高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在推动我国旅游学术期刊信息交流、提升旅游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方面意义重大。

第7篇

一、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中心南移问题。所谓经济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自北向南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这个论题最初由张家驹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注:张家驹:1942年,《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定发展,郑学檬的著作可为代表(注:郑学檬:1995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近来有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诸如经济中心南移的阶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等问题。(2)地区性的个案综合研究。地区性个案研究自80年代起进入,选题范围多集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杨德泉、荀西平对北宋关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注:杨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高技术与高生产、高技术的传播对生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注:斯波义信:1988年,《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以及对不同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如关履权的《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指出宋代广州的香药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贩运性的商业活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变态的繁荣(注:关履权:1982年,《宋代广州香药贸易述论》,《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认为在宋代两浙区域市场,产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商品生产比重小,区域内的专业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与外地市场的联系稀疏,缺乏全国性市场的配合(注:龙登高:1988年,《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旭霞的《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宋代江西农村中农作物大量投入市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注: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韩茂莉的《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通过对宋代川峡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两项指标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峡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有关论著数量不少。(3)对全国经济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的分析。80年代,漆侠最早通过对宋代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的结论(注:漆侠:1987、1988年,《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研究》具体阐述了漆侠的这一论述。包伟民的《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则从宋代国家财政制度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注:包伟民:2000年,《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张其凡编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学者都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大大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史识上的独具慧眼,但也应该看到,在区域经济史领域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在新世纪之初,对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尽可能地拓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如何划分区域经济史的“区域”,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是从事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对此,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分别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各自的划分标准。归纳而言,经济史学界曾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1)传统上以行政区划为主要标准,理由主要是“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便于使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得到发挥。”(2)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因为经济的发展往往不是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区域硬性划分所能割裂开的”。如冀朝鼎在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依据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条件的优劣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概念。施坚雅在《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按分水岭将中国划分为地区,颇有见地,但此说的着眼点是市场系统理论(市场系统与河川流域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市场系统相对成熟的清代中国来说,比较适宜,但对于处在10至13世纪的宋代而言,情况就未必如此了。(3)80年代开始,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多元标准,既可以按行政区划,也可以按山脉走向、江河流域、市场网络和人文风俗的不同来确定(注:以上参见宋元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59页。关于冀朝鼎的论述,参见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关于施竖雅的论述,参见李伯重《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148页。)。如:粟冠昌的《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注:粟冠昌:《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陈伟民的《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注:陈伟民:《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雷家宏的《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注:雷家宏:《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注:程民生:《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等论著,都持这种观点。另外,80年代末,斯波义信在施坚雅“地文地域”说的基础上,提出“地文—生态地域”新说,即将生态环境的概念纳入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划分工作之中,使之更为全面。当然,区域的划分也是与不同社会的不同背景相适应的。原始社会以山川自然的形势进行划分:夏商周时期,总体上按民族分布和自然区域进行划分;秦代以后的帝制时期,在中原以郡县(后为州县)划分,并逐渐地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划分的内容越来越充实。

区域经济史研究应关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问题。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都应予吸收。这种跨学科的新史学的最早尝试可追溯到法国史学家H·贝尔在1900年创办的《综合历史评论》。但使这一方法赢得学术声望的是L·费弗尔和M·布洛赫1929年共同创办的《经济社会史年鉴》和由此得名的“年鉴”学派。他们反对西方传统史学专注于政治史的作法,提倡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总体历史”;反对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跨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启发是应该从多个角度、立体地考察区域经济。

检讨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区域经济史研究,本文以为一个显著的弱点是缺少概念的创新。相比之下,西方学者在研究中的“概念化”或“模式化”倾向明显。从表面上看,“社会科学化”色彩过于强烈,大量的相关社科词汇的借用,似乎给人以流行时尚的感觉。但新概念的提出极有可能标志着一次方法论转换的完成,并为下一步的转换积累了讨论的前提,尽管这种转换和积累的幅度不尽相同(注:参见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历史学》,2001年第3期。)。任何研究都须时刻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它需要史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同时还需要信心和勇气。如在研究区域经济史的过程中,可引入经济学中用以描述区域间的经济扩散和极化效应问题的“发展极理论”(注:参见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用以研究区域专业化问题的“禀赋优势理论”(注:参见周起业等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以及像“专业化产业区”、“集聚效应”(注:“专业化产业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专业化地生产其具有优势的产品的区域。“集聚效应”指由于要素(主要是人口)的集中而产生的联合需求,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中介组织的兴起。)等一系列在区域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新概念,有助于更加富有逻辑性地分析区域经济变化进程。当然,新概念的提出有时可以带来深入探讨之效,有时却未必,只是产生新瓶装旧酒式的作品。故新概念的出现,决非易事,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

应该说,迄今为止的区域经济史研究基本上以对大量史实的考察作为依据,就不同经济类型的个案研究结论而言,有相当的科学性。但大多数学者或是仅仅停留在个案结论的阶段,或是在试图将其上升为普遍性规律时往往出现一个逻辑断档,即在由个别到普遍的扩展过程中,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如施坚雅根据中心地理论,在其对长江上游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中提出,由于商业竞争、运输效能等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商业中心互相间处于相对均衡的距离中,因而形成一个近似六角形的市场结构模式。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六角形模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向我们展示了理论模式与历史实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注:包伟民:1998年,《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第44页。)。

要切实把握区域特征,勾勒区域经济发展概貌,需要进行不同区域间广泛的互比,即通过横的观照与纵的比较两条线索的梳理。前者是基于各地因自然气候、物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差异,造成地方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事实,对地方经济的区域性显著特点有相互比较的研究需要。如斯波义信的《末代商业史研究》(注:斯波义信:1968年,《宋代商业史研究》,(日)风间书房。),通过对西北和东南两大区域市场的经济的详细比较,说明两宋商业发展的层次性。后者是由于时段不同,区域经济具体的发展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说,时段愈短,区域经济变化就愈小:时段愈长,区域经济变化愈大,所呈现的“历史学”的特征更为浓厚。如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各章研究所涉及的时间上限,远者上溯至秦汉,近者亦至唐代;下限则近者及于明代,远者延至民国,在这样的时间范围里,宋代的特点才显现得比较清楚(注:参见前引李伯重文第150页。)。当然比较研究要注意客观与辩证性的统一,防止扬此抑彼。

目前,对区域特征动因的分析既是薄弱环节又是难点、热点。它包括经济的,也包括超经济的因素,如地理、人文因素等等。前者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辩证的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命运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空间异同的关心。因为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社会运动起着隐蔽的支配作用。如斯波义信的论文《宁波及其腹地》注意到由于钱塘江河口航道恶化对于宁波港所起的影响,并指出这是在地理环境上宁波港能够获得发展的关键性条件之一(注:参见斯波又信:2000年,《宁波及其腹地》,《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第470页。)。后者包括家族关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历史上长期起作用的要素,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个要素的分析,缺乏对地理空间内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交互影响的总体认识。另外,区域经济特别是小区域经济,一方面是社会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整地“代表”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最多只能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认识”。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以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描述来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动因。但是,这种尝试可否用来体现分化鲜明、类型多样的社会经济,引人深思。

二、关于方法论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涉及方法论问题,可惜在区域经济史的分析框架中,关于方法论问题的学术积累显然不够丰富。

目前看来,至少就宋代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而言,虽然其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的,但是分析方法仍然停留在历史学的框架里面,主要是历史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本身具有一些不可克服的局限性:(1)叙事与论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白描,试图复原历史,理论创新不多,而且即使有所谓的“理论”也只是在一系列的现象陈述之后的归纳与总结,缺少逻辑的检验。如漆侠的《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表现在精耕细作的地区几乎达到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在这些地区脱颖而出是完全可能的。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以河北与陕西两地经济顽强的发展为例及人口增长率高的现象,试图说明该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南方,因此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这些都只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某一侧面的叙述,从而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却缺乏整体的逻辑检验。例如对应该如何界定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并未见有理论性的讨论:又程民生的论说,显然只是就北方而论北方,未能从南北方整体比较出发来看问题。(2)具体与一般。没有抽象就没有科学,任何历史首先都是具体的,但是作为历史科学,在力图描述历史的具体性的同时,必须要有一般的抽象含义,否则,历史分析将永远沉沦于叙述过去的陷阱中。尤其是区域经济史,其研究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重新展示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更要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现实启示以及在更大区域范围上的解释能力。(3)假设与实证。历史学的研究传统一直排斥假设,直至20世纪初,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开始青睐于实用主义。从一定的假设条件出发构建逻辑自洽的理论,再从历史中寻找实证,比起在没有任何框架下只作对历史时间的复原性描述而言更显理论的魅力。在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中,应该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方法论,为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克服因史实的具体性而无法一般化阐述比较的困境。

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上,近年来由于受新经济史学的影响,为摆脱旧史学模式的束缚,区域经济史研究开始主张用科学主义来规范史学的分析。如区域人口消长、生产增减、税赋变化等许多问题,可采用数理统计,抛弃举例式研究,以提高历史结论的科学性、说服力。然而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这种计量史学的方法并不能包罗一切,尽管在形式上由于数理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摆脱历史分析中的过分主观的判断,但事实上由于受资料的限制,统计通常很难达到高度精确的水平,只能对历史运动做出粗略的度量。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的考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过分依赖统计数字的误区,忽略了对历史本身演进逻辑的思考,以至认识上有失偏颇。新经济史家要想尽可能掌握历史复杂的真实情况,就不能过份依赖他们的几何学。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实际上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法学、政治学和史学等一系列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制度经济学强调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引导人们将制度因素作为考察经济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变量。如新经济史学家R·托玛斯和D·诺斯在研究欧洲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四百多年兴盛史时发现,不同的国家(地区)面对相同的经济问题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制度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最为典型的是当面对战争所需的财政问题时,英国、荷兰采取了不同于法国、西班牙的制度而导致了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兴盛。制度经济学的从制度层面寻找经济发展根源的研究方法无疑对研究区域经济史有巨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方法论的意义在于较好的结合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具体分析和一般抽象分析,而这正是区域经济史研究中所缺乏的。制度经济学强调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是寻找“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这同时也是历史学所要完成的事。而在理解和解释“真实世界”的时候,必须运用一定的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并从中抽象出一般的可检验的理论来(注:参见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春季号。)。因此,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就是要在历史的“真实世界”中寻找研究素材,并在充分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事实作一般化的抽象,由此提出可检验的理论来。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职能

论文摘 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企业会计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会计职能作为会计理论的基础组成部分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进而亦对电子商务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基础设施2000~2005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加到7.4亿,平均每年新增1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从2000年的2250万上升到2005年的11100万,上网计算机数从2000年的892万台上升到2005年的4950万台,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2000年的2799M增加到2005年的136106M。随着Internet用户不断增多,电子商务在中国也同样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人们网上购物的观念日益普及,2005年全球网上购物用户数约为2.7亿人,2006年全球网上购物用户数约为3.2亿,年增长率为19%,.2006年电子交易额达到74亿元,2007年则预计达到88.9亿元。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地区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为16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3.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倍多。电子商务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正在中国蓬勃的发展。

顾名思义,电子商务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包含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贸易。它利用互联网上的网络环境进行高效的商务活动,并在网上完成企业的供、产、馋涎欲滴的全部过程。从而,一方面企业可以绕过传统的传销商而直接与顾客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网络中间商的营销更为高效地与顾客信息的充分交流。电子商务以全新的商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对传统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计作为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下面就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职能,不仅包括提供会计信息而且包括管理当局运用会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会计的职能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会计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社会制度发展变化,在生产力水平相当的情形下会计的职能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反映、控制、决策三大基本职能。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这在个职能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反映职能的影响

会计的反映职能,在会计的最早阶段,就从数量方面计算和记录经济活动情况,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会计的内容也日益增强。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反映,通过对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数量的反映,然后透过各种数字信息对再生产过程的质量方面进行认识。主要是通过记录每期资金在各账户之间的流动,最的在期末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

电子商务凭借网络,可以不受到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面临开放的全球市场,因而不太可能进行现金和支票支付。其大多数是采用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和电子钱包等形式,进行网上支付。同时有银行、信用卡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提供电子账户管理等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客户的信用卡或银行账号是电子账户的标志,与传统的资金、账户大不相同。。电子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一个虚拟的交易现场,在网络上,他们是以简单的数字来完成最终的商业交易合作活动。这种形式与传统的市场交易有不同,这种是以实物在网上进行的虚拟交易,但是这种交易的过程,最终会在网上都记录下来,每一笔交易的时间,地点,都会一一列出。最后在期末,根据会计人员需要,自动将各期的财务活动进行汇总,编辑出财务报表。从而企业会计的反映职能与以前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削弱。

(二)电子商务对控制职能的影响

会计的控制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重要表现。所谓控制,是指通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作用,把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企业所要求、所希望的轨道,并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而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企业与消费都的距离,免去了中间商这一费时、又增加了成本的环节,而电子商务将交易的各环节包括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实行电子化,集中统一管理。从而使企业运营的速度大大加快,会计的控制职能尤显重要。

(三)电子商务对决策职能的影响

电子商务中的决策职能指的是以会计的理论对策和方式方法为基础,加之一些会计的信息和内容在里边,对电子商务的经营加以分析和展开理论阐述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会计职能活动,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会计的工作,为会计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从每个企业的经营层面来分析的话,会计的决策职能在领导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领导者更准确的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中层领导部门来分析,对部门的业务性也有很大帮助。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企业中的电子商务也越来越得到了凸显。企业中的电子商务由原来的主体向各个分体来传输,现在发展到了向企业的各个分体来单独传输。这样一来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总部,可以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的功效。会计在一个企业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所以会计职能方面要更显得重要。

二、会计职能转变对企业会计的要求

由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一系列职能的影响,因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其他部门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协调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

同时,鉴于电子商务的影响造成的会计向管理、协调和决策职能倾斜,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建立财会组织结构尤为重要。特别是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特殊性,财会组织必须能迅速对会计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必须改变以前传统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汉明.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2005,8.

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生态问题;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定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以汽车、能源、煤化工业为主的城市,近年又提出了

“一城、三区、四镇”发展框架,进一步进行了总体规划。一城指的是定州城区,

三区是:唐河循环经济园区、沙河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镇:南有李

亲顾、北有清风店、东有东亭、西有明月店四个环定州的四个小城镇,其中李亲

顾镇为总体发展框架的“四镇”首位。李亲顾镇以丝网加工、商贸物流为主导产

业,工业发展劲足,现有钢网、刀具、铸造等工业企业多家,年产值逾20亿元。

小城镇建设迅猛,如何基于生态持之以恒落实城镇建设规划,是迫在眉睫需要解

决的问题,本论文将从“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新民居、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打造

了功能分区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环境卫生良好的小城镇形象”进行论述。

二、小城镇镇总体规划:

1、建立以李亲顾镇为中心的生活区、商业区

李亲顾镇地处定州市南部,城乡客运站位于镇中心,车站东侧为大型农贸市场,物流、客运便利;办学60多年的“定州市第三高级中学”位于镇南部;“定州市第三医院”位于车站西路……改镇集中了商业、交通、医疗、教育…..故将此镇作为生活区、商业区。但该镇村民居住较分散、自家宅基地占地面积大,政府或开发商可以以村民为自愿为前提收购宅基地,集中建设多层/高层住宅楼将农民统一安置,空闲出来的空地可以建设商业贸易园区、中心公园、娱乐场所,或将学校、医院扩建,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2、建立以留宿、李辛庄等村庄为集中工业园区

定州南部工业加工、制作业主要集中在留宿、李辛庄两村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等问题,所以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使得周边的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环境。留宿、李辛庄两是李亲顾镇的邻村,故规划将两个村庄合并将工业园区扩建,将加工制造业集中可以统一管理、统一实行环保措施。

3、统一农民耕地

目前李亲顾镇农业生产模式是:自家耕地自家播种,但也有一部分村民或企业家将自己耕地交给邻居或亲戚耕种,自己购买商品粮,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加快,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自己耕地的情况会越来越少,故规划考虑保证耕地面积不变、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将耕地统一管理,经考察李亲顾镇区内现有耕地约6万亩,将此用地规化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基地。

三、小城镇发展中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随着小城镇内乡镇企业的兴起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小城镇的环境受到很大的破

坏,主要原因正是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所以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使得周边的

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环境。

1、小城镇环境污染的种类:

由于乡镇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企业管理者缺乏环境意识,使得乡镇企业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备,所以不可避免会产生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2、对策

小城镇环境管理工作应依据“增加环境意识,重视源头管理,推行综合整治,

强化监督机制”的原则开展。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

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应多样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以达到管理效果,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2)多样性: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广告、宣传和文艺节目,使得环境保护

的宣传方式多样化。

3)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以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如在旅游景区,主要针对游客宣传保护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对于在校的小学生

则应该宣传保护环境从小做起。

4)抓住关键环节,重视废物的源头管理

通过对小城镇的系统调研,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性质、类别、数量和规模,找出污

染的关键原因,分别进行控制。特别要对污染的产生源进行控制,从而最大程度

的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如对生活垃圾开展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做到生活垃圾的

资源化和源头减量化,为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打好基础,也可以降低处理难度、

减少处理成本。

5)从产业结构优化到废弃物处理,多方面推行环境综合整治

逐步优化和完善小城镇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控

制污染企业上马,关停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

改造,通过优惠政策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

6)建设区域性环境管理系统。小城镇或小企业单独建造污染处理设施,在经济上和

技术上都存在着较多困难,所以应该扩大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处理规模和处理

能力,提高投资效益和使用效能。

7)强化环境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监督可以更好的保证环境管理措施的实行和产生良好结果。小城镇可以根据

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奖惩,才能更好的起到监督作用。

四、总结:

本文从小城镇规划基于生态理念的探索角度,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生态因素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指导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进而得出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的规划策略,因此小城镇的建设需要综合的分析本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三个方面的区域资源和影响因素,针对镇区内的生态系统的要素和存在问题,处理好城镇规划和生态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000年环境年鉴[M].北京:中国环境报,2001.

[2]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10篇

内容摘要:商事习惯是商主体在一定区域内的长期商事交易中重复采用从而对商主体具有约束力的交易实践。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融合,商法世界统一化进程加速实现,我国已在立法上确立了国际商事惯例的地位,但对国内商事习惯的研究和论述甚少,在立法领域也缺乏系统具体的法律规范。本文阐述了商事习惯国内适用的法理和法律依据,同时借鉴国际性文件和各国立法例,建议通过立法构建国内商事习惯的适用规则体系,以弥补制定法的不足,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商事习惯 适用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商事活动日趋频繁,新型的商业交易模式层出不穷,而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事习惯、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上面,对商事习惯研究较少,而且受到商法世界统一化的影响,我国研究和立法主要集中于国际商事领域的习惯,而对国内商事习惯的司法适用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则。国内立法在内容上只对交易习惯的适用予以肯定,但商事习惯除此之外还包括行业规范、行业习惯、商业长期关系(关系契约)等;在法院实践中缺乏商事习惯的司法适用程序,导致具体案件中适用商事习惯时的不规范、不统一,损害了司法权威。

我国商事习惯适用的法理依据

商事习惯,也有学者称为商事惯例等,在国外又称为trade usage,trade custom,commercial custom,course of dealing等。目前有些学者对于习惯和惯例是否属于同一法律概念仍然存有疑虑,但是据《元照英美法词典》解释,“custom”和“usage”往往很难准确区别,因此英美法国家和国际条约中通常将二者混同使用,不做严格区分。故本文也不区分前述概念而统称为商事习惯。

(一)现代商法规范起源于商事交易习惯

从商法的历史演进来考察,商法以商业交易为前提,以意思自治为基础,以商人习惯法和商事习惯为主要内容。商人法的产生得益于贸易习惯的形成,长期以来,以地中海为中心,沿海诸国通商频繁,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商业贸易习惯规则。其中,像诚信原则、商业合伙、流通票据、海上保险、交易自由、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等制度就是从交易习惯中发展起来的规则。

(二)商事制定法具有局限性

由于制定法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程序依法制定,立法成本较高,且立法机关的预见能力是有限的,使制定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实纠纷,不利于实际生活中对受害人的司法救济。此时就需要商事习惯在制定法还存在空白、漏洞或不明确的领域内,对制定法规则进行解释和补充。

(三)商事行为的形式要件具有灵活性

在商法实践中,基于商主体明显的自治性,在法院审判与仲裁中对于商事行为,通常在法律无特殊规定的情形下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即使商主体之间的通例直接得到适用,以最大程度保障商业活动的高度运转,这就使其具有了商法上的效力。因此,在商法上,习惯与习惯法之间的差异较一般民事领域要小得多。

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性质、手段与刑法是截然不同的,刑法奉行罪刑法定主义,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律未明令禁止即不受刑法调整;然而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的商人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以商事组织章程和商人交易合同为基础,通常情况下只要纠纷客观存在,即使无法可依,依旧能运用商事习惯进行裁判。

域外商事习惯适用立法例证

(一)国际性文件规范

在国际市场规则体系中,为了便利交易和降低风险,商事习惯被反复适用,一些商人组织逐渐把经贸领域内的惯例规则化,编纂了成套贸易规则来统一商事实践,约束来自不同国家主体间的商行为。最著名的国际商事惯例主要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华沙―牛津规则》等。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编纂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详细规定商事惯例法律效力,其第19条规定了惯例和习惯做法,并特别声明一旦习惯做法和惯例在具体情况下被适用,则其相对于该通则中的不同规定具有优先性。在难以统一各国或地区商事立法的情况下,将商事习惯纳入国际商事交易规范体系,有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各国立法例

各国或地区对商事惯例的立法例中,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统一商法典》在第1-205条中分六款对商事惯例的效力、地位、程序规定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日本商法典》第1条,《德国商法典》第346条规定等,由此,商事习惯地位在其国内法上确定下来。

我国商事习惯适用规则立法

(一)法律依据

1.基本法。就我国现行基本法律规定而言,并没有明确赋予商事习惯以相同于法律的效力,也没有直接提及国内商事习惯的司法适用,但在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了国际惯例的适用。

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显然,社会公德涵盖了商事习惯,因为商事习惯具有适法性与合理性,即不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禁止性规定和国家的公序良俗相违背,据此可推知商事习惯的适用符合我国基本法律的规定。

2.特别法。《合同法》第22条、26条、60条、61条、92条、125条对合同的成立、合同的履行、后合同义务以及合同解释等方面就交易习惯的效力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交易习惯可以作为一种合同解释方法用以明确合同中的模糊条款或当事人无法达成一致的合同内容。

(二)我国商事习惯适用规则立法建议

1.应当优先适用合同解释方法确定商事习惯的效力。《合同法》第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根据立法的文字表达,交易习惯作为法律认可的合同解释手段,在适用顺序上置后于文义、体系、目的等解释方法,即运用体系解释方法并结合合同的上下文,推知交易双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条款真实意思;不能推知的,才考察适用商事习惯的法律效力,这是为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充分贯彻合同自由原则,因而以体系解释为出发点对合同进行补充具有合理性。

商事习惯适用于司法审判需具备一定条件。任何法律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它需要适格的立法主体通过正当程序行使权力,制定出符合国家意志并具有广泛公信力的法律规则,因此制定法是谨慎民主推演后的外在表现。而习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积淀于漫长的历史岁月,是在实践生活中无意识形成并为人们广泛长期地适用,并不蕴涵太多的理性因素,从这个角度理解,习惯在性质上是以一种事实形式而非规范形式存在。故法院在运用自由裁量权对商事交易习惯适用于具体案件时应明确习惯是没有约束力的,它仅在制定法缺位或当事人约定模糊时具有解释和补充法律的效力。因此,商事习惯作为审判依据应满足一定条件:

适法性,即符合国家法律规范,不与强制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相违背;公认性,即公众认可性,商事习惯实质上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商人们在交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常规性的、集体性的统一行动,它受到相关领域内商人的承认并自觉遵守;合理性,即合乎公序良俗,同时,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其规定,一方为证明某种有关的行业惯例而提供的证据,只有在该方曾已经适当地通知对方,使法院认为该通知已足以避免不公正地使对方感到意外时,该证据才可被法院接受。

2.在同一案件中存在不同商事习惯时,应当遵循商事习惯的效力层次规则。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则精髓,在同一商事案件中存在不同商事习惯时,应当遵循一定的效力层次规则。这一规则是:当事人之间的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其他所有商事习惯的效力;特殊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地区商事习惯的效力;地区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行业商事习惯的效力;行业习惯的效力大于一般商事习惯的效力。

此外,法院在运用商事习惯裁判案件时需要确立与之配套的程序性规则,例如由主张存在商事习惯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法院在必要时还要依职权查明、确认个案中商事交易习惯的存在。为了避免运用商事习惯对当事人一方造成的不公正,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中相关的证据规则,即一方为证明某种有关的行业惯例而提供的证据,只有在该方曾已经适当地通知对方,使法院认为该通知已足以避免不公正地使对方感到意外时,该证据才可被法院接受。

参考文献:

1.肖玉英.从中世纪商人法到现代商法的历史演进―兼谈对我国商法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11篇

论文摘要: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有必要改革现有的不良组织结构,建立一种祈型的组织结构,从而有利于信息的高速传愉与交流.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有利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保证企业灵活、快捷地应对快速变化的电子商务环境.从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引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其本质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带来交易的便利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1、电子商务企业的特征

1.1持续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信息交流的高速廉价使得创新的成本相对降低,企业进行创新的门槛也越来越低。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1.2顾客至上

更好的更方便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电子商务当中,企业和顾客进行沟通变得更加的方便,在淘宝网通过淘宝旺旺可以方便的实现了顾客和商家的在线沟通,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顾客带来便利。

1.3人本关怀

电子商务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对人才的尊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做出了许多人性化的改变,提倡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和人本管理。

1.4竞合关系

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条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因此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改变以往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形态,要边竞争边合作,形成一种新的竞合关系,以达到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整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企业的变革路线

2.1组建企业内部网络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是非常基础、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ERP和供应链管理才有可能实现。在组建企业内部网络过程当中,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扎实有效的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

2.2企业内部ERP

当企业完成了内部信息网络构建之后,并不能马上产生巨大的效益,因为这个网络本生并不能生产什么。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实现企业内部的ERP来达到对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一般来说通过ERP企业可以实现方便的物料管理、生产规划、财务核算、销售分销管理、企业情报管理。

2.3供应链管理

当企业完成了内部ERP之后,进一步拓展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扩大市场影响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这个时候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别人无法复制的成功就必然要求能够有效的影响整合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整合在具体技术上来说就是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来实现的。   3、具体变革内容

3.1电子商务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企业资金筹措的操作手段

企业“入口”端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是资金。资金筹措的部分手段(例如作为资本市场一部分的股票与债券市场)早已电子化了,而且人们已经领教。基于电子信息网络的资本交易,在规则不完善或控制有疏漏时的巨大破坏力,那是震撼世界的力量。1997年的金融风暴令每一个业内人士记忆犹新。企业资金筹措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作为资金市场中介的)商业银行,它也正在由于IT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从金融企业或资金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本身也是“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企业资金操作的手段,降低了操作的成本。企业财务管理的部分规则,不得不随之而有所变化。例如,在银行授信额度内,发出借款信息的时机选择,有关还款数量与时间的决策技术等,将会由于操作手段的更新而改变,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增加新的内容,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新环境的需要。

3.2人才的挑选与聘用,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企业“入口”端的第三个极为重要的要素,是人力资源。在以往的电子商务的讨论中,人才市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基于IT技术、基于电子信息网络的人才交易(人才自荐,企业对人才的挑选,甚至对人才的测试和聘用)早就进行了,而且正在依托Internet,依托多媒体,迅速地发展着。在网上测评人才的技术(问卷的设计与考察方式之类),也正在迅速地发展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课题,不得不由此而发展。

3.3集中化决策向分权化

决策转变与扁平型组织相适应,必须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可以减少信息传递次数,打破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决策权从工业经济的集中化向网络经济的分权化转变,这样会产生众多的“授权小组”,每个授权小组通过企业的授权,围绕任务和目标自行决定其工作方式,每个授权小组及其成员通过自我设计、自我优化和自我创造,使传统的依靠“上级”做出决策的方式逐渐向依靠“团队”来进行决策的方式转变。

3.4组织要适应流程从“串行”向“并行”的转变

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由于受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的限制,加上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企业的作业程序一般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串行”。“串行”流程中每一个职能部门、环节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任务,往往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的故障而影响整项工作的进程,也常常会出现前后环节或部门之间互相矛盾的状况,既延长了作业时间,也增加了协调的成本。而“并行”流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把各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共同整合到网络上,围绕共同的任务同时协调运作。“并行”流程可使设计研发、服务、财务、营销等人员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沟通,共同设计产品和业务流程,共同解决、协调作业流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组织必须与“并行”流程相适应,“并行”流程必须依靠“跨职能”的团队组织来实现,这种团队组织没有庞大的管理中层,依据目标和任务组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时间,降低作业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坚一.电子商务时代的管理组织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 2004(2).

[2]王学东.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

[3]孙宝文.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第12篇

商务英语是实现对外交流十分重要的渠道,商务英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还是实现跨文化语言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我国实现对外交流的过程,同样是双方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直接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解,对翻译技巧进行掌握,不管是在用词方面还是在用语方面,均要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相符,并且善于对东西方文化契合点进行掌握,实现准确翻译。本文就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且提出翻译的对策。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文化对语言产生直接影响,而语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对对之对应的文化进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贸易双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近些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正因如此,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提升翻译精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及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的兴起将国际商业贸易作为前提和根本,商务英语翻译主要用于国际商务贸易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务英语的用词必须精炼,语言必须准确,用语必须礼貌,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此外,还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文化素养。

1、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具有明显的特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英语的重要分支,不仅依托于文化,还能够有效反映文化。首先,在商务英语中,很多词汇均与西方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这便是商务英语的重要特征:能够体现丰富文化底蕴。同样,正是因为商务英语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进行尊重,熟练运用商务英语。其次,商务英语具有直接实用的特征。商人的时间便是其财富,正因如此,在运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求语言必须要直接和精炼,不能够讲废话,也不能多做铺垫,必须要运用最为实用和最为直接的翻译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贸易双方诉求进行更加有效和直接的反映,为各自权益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务英语还要注意表达礼貌,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礼貌的语言,目的在于促进双方合作以及沟通。最后,商务英语还具有专业准确的特征,在通过商务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多数词汇均是专业性的词汇,要求商务英语人员必须要准确用词,并且保证用词没有任何歧义。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运用什么语言,都必须要保证人们能够理解。尤其是在国际商业活动过程中,国家不同,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均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词汇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解读,所以,必须要运用专业性强的商务英语词汇,保证词汇没有歧义。此外,本着方便和简洁的目的,在商务英语中,所使用的大量词汇均为缩略形式,如拼缀词、首字母缩略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商务文书符合标准并且简洁。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修辞手法以及句式结构复杂。首先,在商业广告以及商标里,商家会使用温馨和简单的语言,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比如同音异义、押韵、双关、拟人、类比以及反讽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增加了美感,更提升了语言表现力。其次,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准确表达这一个目的,往往会运用复杂的句式结构以及长句,尤其是在法律文件以及合同翻译之中。在商务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本着主题突出和逻辑严密的目的,通常会运用从句、长句、被动语态,为了对“头重脚轻”的情况进行避免,商务文书里面也会频繁运用倒装等句式。为了使责任明确,对权利进行解释,同时,避免产生逻辑漏洞,对从业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

中西方均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并且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长河中,中西方均形成了十分璀璨和光辉的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均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文化差异。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语言意义扭曲和误解。所以,翻译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思维表达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可以进行思维活动,通过语言也可以表达思维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螺旋式是汉语思维表达固有的模式,在交流的时候,中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喜欢在最后阐述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西方思维恰恰相反,他们最典型的模式为直线式,在表达事情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将事情重要性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序。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明确这一点,则会将商务活动效益降低。其次,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方面,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已经融入到人们的风俗习惯、处事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之中。英语中很多短语和词汇均来自于宗教书籍中,比如,很多俗语和格言均出自于《圣经》之中。同样,汉语文化中很多格言和谚语均来自于佛教。此外,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颜色象征认知差异、数字象征认知差异以及动物象征认知差异等方面。基于此,翻译人员要对双方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保证翻译具有准确性。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1、通过对成语的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内外商事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现实中的经济贸易活动实践对涉外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涉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语言沟通的顺畅与否往往对经贸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决定着经贸活动的成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把涉外商贸英语翻译工作做好。在涉外经贸英语翻译活动中,应当注意到商务英语不仅要求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一定的经贸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深认识,力求避免文化冲突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与分歧,发挥翻译工作的优势,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语言方面最具特色的即是各种成语的使用。在商务英语领域,成语这一语言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促成商务合作的时候可以用到“投桃报李(giveapluminreturnforapeach)”;在原材料成本增加造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可能用到“水涨船高(arisingtideliftsallboats)”等。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将自己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2、发挥音译法的优势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将一种语言逐字逐句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应当对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并力求通过语言文字的转化来促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实现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上的平衡。音译法是英语翻译中的常用技巧之一,运用音译法可以将英语的发音加以保留,避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因发音不同而形成理解分歧。特别是在对产品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对音译法加以灵活运用,则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Bens(奔驰),汽车商标,汉语译做奔驰,寓意高性能的汽车奔驰在道路上;Crest(佳洁士),牙膏产品,使人形成“干净整洁”的意象;Lego(乐高),拼插积木品牌,让人联想到小朋友快乐地拼插积木,越搭越高的场景,这些都是灵活运用音译法的典型范例。

3、合理使用商务格式语句

在涉外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商务活动实践,往往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格式化语句,这些语句使用固定的形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特定事项得到更为得体且明确的表达。尤其是在商贸往来信函之中,如果加以灵活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Wouldyoupleasereplytothise-mailifyouplantoattend?(若您有意加盟,请赐回信。)”;“UnfortunatelyWehavetosaythat,sincereceivingyouenquiriesonthesubject,ourviewhasnotchanged.(非常遗憾,但我们必须告知您,自收悉您的询问以来,我们的看法都不能转变。)”;“WewouldappreciateitverymuchifyouwouldsendmeyourreplybynextMonday.(若可以在下周一之前收到您的回复,我们将感激不尽。)等等。

4、适当添加注释

有些语言现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此种情况,则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译往往难以令人充分理解,这就需要适当添加注释来使语意更为明确和清晰。例如:“costanarmandaleg(花费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极为昂贵)”;“toomanyironsinthefire(火炉上放了太多的熨斗——要办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等。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留原文的意思,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

四、结语

综上,商务英语翻译并非单纯交换各种语言,更是对内容、信息、词义等的交换。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忠实语义,实现功能上可被接受和对等,文化对等等诸多目标。由于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文化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翻译准确性产生了限制。但是,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契合点,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找到该契合点,并且对其进行准确了解和运用,从本质上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作者:王彦悦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0-62.

[2]程晓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43-44,46.

[3]许小祥,邵亚奇.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4,21:246-247.

[4]王晓冬,罗黎.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中美商务谈判策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8-51.

[5]卢晓春.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谈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J].学周刊,2015,0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