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时间:2022-12-02 11:1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宿建德江古诗意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第1篇

一、通过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是较为精练的,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强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才确定用“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鹿柴》中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入”字用得较为恰当,形象地写出了西下的阳光复照着茂密的森林,透过密林又照射到深秋的青苔上面的情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入”字换成“射”“照”等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入”字的意思,一步理解诗句意思。比较辨要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动用语言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二、通过品味推敲,理解语言的精炼性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紧扣句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语言的精炼性。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和“万”两个字就写出了花开得非常多,“低”字写出了花开得很旺盛,一句诗七个字就把花开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中,要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要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音乐、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挖掘古诗的意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指的是谁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少一个?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引导学和想象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情景,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扩补描述,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诗句中经常动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用现代的语言扩充描述,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如《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汪伦的感受怎样?汪伦带着乡亲踏歌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他会怎么想?通过让学生用现供的语言,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诗意。又如《锄禾》一诗用20个字。诗句精炼。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汗滴禾下土”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农民的辛苦,既受到教育,又在扩补描述中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感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以它的音韵美著称,最适宜朗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领悟古诗意境和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自然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感情,体会诗句的音韵美感,如《宿建德江》诗中,“移舟泊苦”。“日暮”“愁新”可看出正值黄昏时候。作用者有说不尽的愁思。而面对此情此景,旧愁未解,又添新愁。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出是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写景写得很美,其实地烘托抒发诗人的孤寂情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较为深沉的基词,让学生在多读、读准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愁闷的心情。

六、扩展想象,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无论叙事、抒情、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诗中的词句入手,扩展现象,想象诗句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扩展思维想象,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说了些什么话,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表演,体会当时两人的感情。并启发学生产想象、孟浩然去到扬州后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语言的情感性。

七、抓住诗中的数字,体会语言文字的贴切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首古诗中,近半数以上用到了数字,使得古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如:《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百尺”作虚指,形容山楼高峻,耸人云际的景象,这样数量上的夸张,能突出景物的特色,使情境添增。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虚指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说明时间较短,两者形成悬殊的对比,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行,又反映了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八、利用多媒体,感受语言的形象性

第2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宏观把握;典例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25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虽然形式上经历了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变化,但是考查的基本点一直未变。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板块,好多学生读诗歌时总是云雾缭绕,读不懂,更不用说再去做题了。在近几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笔者总是在一轮复习时就最先开讲诗歌,目的是让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吸收所讲的诗词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最终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诗歌,并且最终能在高考时拿到高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对诗歌要有宏观把握

1. 对作者的介绍要全面深入。古人讲“知人论世”,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因而在介绍作者时,教师不能流水账似地讲一遍生平经历,而更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展现出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另外,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诗人一生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例如柳永的词作不都是写儿女情长的,也有气势澎湃的《望海潮》留世;陆游的爱国诗作读来酣畅淋漓,但也有《钗头凤》让古往今来众多有情男女潸然泪下。

2. 对文本的探究既要关照字词更要超越字词。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体验,结合文本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首先,要积累古诗词中常见字词的含义,如:“迟日”指春日;“端居”是闲居的意思;“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其次,要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几乎所有的复习资料中都有关于意象的相关知识。如:高山、沧海,大江、等这类意象一般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沙漠、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或孤独惆怅的感情;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坚贞高尚的品格;杨柳、南浦、长亭、月亮、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捣衣,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意象多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诗人要借助非常精简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必须要对语言作出变形。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词性改变、词序颠倒、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而影响学生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往往是前三种,这也是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以下就对前三种变形简要作一说明。

(1)词性改变

诗人为了炼字,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而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老”的使用就把雏鸟从嗷嗷待哺的娇憨到渐渐羽毛丰满,再到展翅离巢的漫漫时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肥”也写出了梅子从青涩到黄肥的动态特征。又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与“绿”的使用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2)语序改变

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却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3)内容省略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影响理解的最重要原因是诗歌内容的省略。从语言形式看,省略可以使语言简约凝练;从欣赏心理看,省略可以使诗歌产生含蓄的艺术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一般来说,诗歌语言的省略越多,理解的难度就越大。

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是“香炉山”的缩写,而不是烧香的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阔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阔”“清”后都省略了连词“故”。

再如,2004高考浙江卷选的是李白的《菩萨蛮》,给出的考题是: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答案,就是词语省略造成的。由此可见,正确补出诗歌省略的内容对于理解诗意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