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05:1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艺美术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
三年时光转眼即逝,有了各位师长同学的陪伴才使我此期间收获喜悦、得到成长,让我此时觉得远处的路不再遥不可及,高处的山不再高不可攀。
与戴向东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宄路线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无不倾注着导师们的心血。三年中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两位导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终身受益,永难忘怀,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楷模。在此谨向我的袁老师与戴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本篇报告是我自己在实践和对室内设计的理解的心得,也是对这几个月实习成果的展示,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专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祝他在未来的日子生活美满,事业兴旺。
其次,我要感谢××××职业技术学院-----我的母校大学三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祝母校明天更辉煌。感谢我身边的同学们,因为有你们,我的大学很精彩。祝你们的未来多姿多彩。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论文。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字乙轩,山东民族画院画家,受教于天津美院李孝萱先生门下。
现居北京。
丁学军官方网站:
/
雨石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上海,现居江苏无锡。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江南大学。先后从江南书法家张怀仁,画家王汝霖先生学习传统书法、绘画。
展览
一九九八年,无锡个展。二年,扬州八怪纪念馆双人展。二五年,绍兴年名家邀请展。二六年,常州『刘海粟纪念馆名家展。二八年,北京宋庄美术馆『忆江南水墨展;北京宋庄『国画名家十人展。二九年,北京宋庄『水墨为上名家邀请展。二一年,无锡『梁溪书画六人展。二一一年,无锡 『雨一车三人水墨展;『致远堂名家邀请展;『大成堂青花瓷器作品展。
出版及刊载
个人画集《中国当代翰墨名家雨石集》(二四年);作品集《山水》(二五年);二六年作品在《艺术界》专版介绍;二七年作品在《收藏导报》、《鉴真》专版介绍;二八年作品在《画风》、《国画大家》专版介绍;二一年入编《中国画艺术年鉴》。
崔强
一九七四年生,河北行唐人。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一九九九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文学硕士学位,副教授、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杜尾顽
字居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会员、福建古琴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九九六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大专班。
二五年结业于杭州师范美术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级研修班。
二七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具有市场潜质的中青年画家。
王牧羽
原名王强,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一九七五年生于山东,二六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二一年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拜著名水墨画家刘进安先生门下,任中国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现居北京。
展览与获奖
二五年,中国画作品《下午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并获奖。
二六年,完成论文《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和美学观》,获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优秀奖。
二八年,《中国书画》杂志编辑出版王牧羽个人作品年历《牧羽集》。
二九年,作品《小娜和冰冰》、《彩彩、小薇和美丽》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
二一年, 『水墨party当代水墨画联展。
二一一年,『首师水墨作品交流展;『叠加与互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宇辰水墨邀请展;『首师水墨—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宇辰邀请展;『美术报艺术节独立单元·学院新方阵青年艺术家新作展。
出版
多幅作品发表于《东方艺术》、《中国书画》、《70后水墨》等杂志。
张越
一九七二年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太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山西太原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展览与获奖
二一二年,『非常融合—当代中国工笔画名家新作展。二一一年,『解语花—张越工笔画作品展;『文脉心象—当代百家扇面邀请展;『水流花开—北京女艺术家巡回邀请展;『学院新方阵—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新人新作—当代青年画家作品联展。二一年,『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二七年,『百花迎春—中国优秀女画家作品展;博鳌亚洲论坛『蓝海艺术展。作品《邂逅》荣获『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红了樱桃》荣获『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最高奖)并被张家港博物馆收藏。二七年,作品《踏莎行》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杨运高
祖籍广东信宜,一九七九年生于广西象州,二四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近期展览
二一年,『2010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传承艺术中心二十周年庆作品展;『聚焦新锐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红河魂之隧道》参加『山与海漓江画派美术作品展。
二一一年,《红河魂之隧道》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红河魂·2011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红河魂》参加『历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作品汇展。
二一二年,『山川焕颜杨运高小幅精品展。
获奖
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贾秋玉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现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师,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窦良羽
一九七六年生于山东乐陵。
二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二一至二四年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
二七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职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要个展:
二五年,『所见所闻(上海1918artspace)。
二六年,『童年(北京show画廊)。
二七年,『在·见(天津美术学院)。
二一一年,『童年往事(天津九思艺术空间)。
二一二年,『儿童时代(上海M50画廊)。
主要联展
二五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关键词: 美术学专业 应用型 人才模式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延续了苏俄的教育模式,目前美院、设计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三大类型并存。以培养美术工作者的高师院校中的培养模式多数延续了美院纯艺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师范教师技能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模式都处于“随大流”的状态,沿用了其他本科院校的2+1+1模式,第一、二学年以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学年分专业方向,开设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版画等若干方向;第四学年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本校目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缺少细化的专业方向,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学得多,专才不够,把培养基础美术教师作为唯一目的,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定位。
二、构建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紧跟社会需求。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给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如艺术馆、城市建筑雕塑、壁画设计、墙体绘制、工艺美术制作等。因此,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培养模式,开设与新型产业相关的课程。比如本校地处湘西地区,可以根据地域环境和武陵山片区发展机遇,在课程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紧跟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民间美术、壁画设计、民族工艺品设计等相关课程。
2.根据不同应用型培养目标,设置新的培养模式。美术学专业还在艺术学科中,不论什么样的方向课程,都需要学生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培养模式中需设置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是否沿袭2+1的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型培养目标而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也可采用1+3的模式,即第一年学年专业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第二学年起开设专业方向课和核心理论课。例如第一年开设素描、速写、透视学、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第二年分设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方向课程,并结合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理论核心课程。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国外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它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经过系统的整体设计,旨在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系统的技术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同高校、不同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时间、课时和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实践教学在低年级或中期,也有可能安排在寒暑假,但是共同点都是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逐渐增大。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穿插在每门课程中,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技术性和自主性应该放在教学的首位。特别是对于见习和实习的安排,很多学校的美术学学生只安排了教育实习。这种单一的实习模式制约了学生发展,也让学生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职业。当今经济飞速发展,艺术市场蓬勃发展,艺术传播的力度越来越大。在实践环节,可以适当安排相关的艺术传媒公司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通过校企协作教育的模式,尽量安排学生在学期当中到艺术传媒机构实习,累积宝贵经验;透过大型培育计划,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到培训机构、博物馆、艺术传媒公司接受培训。
4.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培育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教师要遵守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规律,密切关注与美术学科相关的发展动态,跟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增加力度开展互相性、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活跃课堂气氛,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从人出发,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最佳协助者。此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革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手段。推广精品课程资源,建立课内与课外的共享机制。最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示范性教学,实施示范+讨论+实训结合的方式。扩大教学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成果能在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型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特别是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缺少基础理论教育,各大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重技轻艺,重“动手”轻“文化”,所以应鼓励老师加大理论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淡化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界限,逐步实现一师多能的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级教育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之创造条件。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院的专业教师有更多机会到实践学习中,把美术行业的最新教学动态纳入教学中。
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而生的产物。构建美术学应用型培养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必需,也是社会变革的要求,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不容置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希望通过研究和探讨,对我国本科院校美术学培养模式提供必要帮助,特别探索本校的美术学专业人才模式的构建,满足本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双宏.浅谈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10.
[2]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一、变革历程
第一阶段经验总结期
新专业目录颁布不久,天津美术学院开始思考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学院逐步认识到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各系分散管理的模式忽略了学科各专业间共性因素的相通共济及各专业间个性因素的互补作用,妨碍了学科结构调整和体系化建设,不利于人才培养。[2]2000年8月,天津美术学院在装潢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服装染织系的基础上成立设计艺术分院,并按照“大学科”概念,建立基础课教学部承担一年级新生专业综合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以打通学科内各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基础部的成立集中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变化。[3]虽然,当时学院已经提出了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正确处理设计教育“通才”与“专才”培养的关系的指导思想,并且提出了了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的问题,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事实上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阶段,这一点可以从几年间基础部开设课程的变化情况清晰地反应出来。2000-2001学年基础部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其一,各专业学生均须修读课程29周。包括:素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计算机等;其二,各专业分别开设的课程3周。一年后、基础部面向全体学生新开设了“创意思维”课程并将各专业分别开设的课程增至6周。而在02-03学年,基础部课程又发生了与上一年调整方向相反的变化,取消了各专业分别设置的课程。02年修订完成的《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全日制本科)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统一了各专业课程的结构。将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并要求学生学习期间进行不少于4周的市场调研或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其中,必修课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966学时、专业综合基础课910学时、专业课1784学时、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300学时。而选修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允许学生跨专业修读,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以此《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的颁布为基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全面展开。
第二阶段:理性探索期
2002年初,天津美术学院启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改革的研讨。同年,以“21世纪初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为契机,天津美术学院掀起一次理论研究的。《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实践》、《创建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等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2004年,这些课题相继完成,比较系统地为“学分制”的实施在理论上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学院明确建立“学生选课”“、导师导学”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学分制改革的中心任务。[4]2004年秋,天津美术学院全面实施以学分为基础、基本学制为四年的弹性学制。同年,再次修订了《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全日制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鉴于该次修订确立了现行的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架构,本文对其略加展开说明。新的课程体系意在体现“完善综合能力系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致力于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结构、多元化的课程修读架构,强调学生实践力、创造力和适应力培养。整体架构为包括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全校性任选课四大类课程,分“公共文化课程”“、专业综合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次的模块结构,共3206学时,155.5学分。(如图)学生在一年级时,统一由设计学院基础部管理,学习“公共文化课程”与“专业综合基础课程”。1、公共文化课程由学校(社科部)统合管理,面向学校全体学生,1090学时、38.5学分。2、专业综合基础课程定位于共性的设计基础教育,544学时、22学分。包括专业综合理论基础课、专业综合造型基础课,采取教学组的方式,面向设计学科全体一年级学生。学生升入二年级后由各系管理,学习专业方向课程。1、专业主修课程专业主修课程为1092学时、65学分。其中“专业方向基础课”定位于各专业方向的共性基础教学,包括各专业方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设计表达等设计基础课程,为主修方向课程的前置课程。“主修方向课程”由若干课程群组构成,包括设计观念、设计技巧、设计程序与管理、设计与创新方法等内容。2、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可在“专业拓展续修课程”或“专业拓展延修课程”中自由选择共480学时、30学分的任选课程。二者皆由专业方向基础和主修方向课程交叉而成,其不同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面向对象不同,设立目的不同。前者面向本专业方向学生开设,其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在完成主修限选课的同时对本专业领域继续拓展、深化的学习要求,而后者面向除主修本专业以外的全校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在完成各自主修专业课的同时,向其他专业领域拓展延伸的学习需求。3、拓展综合课属实践性质的“拓展综合课程”包括:参加学术活动、市场调查与设计采风、社会设计实践以及作品参展参赛与各种技能资格培训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学院形成了以实验室(工作室)教学为纽带,理论、实训、实验(工作室)与实习(社会实践)教学结合互动的课程体系,优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两翼关系。[5]在教学管理方面,学院自主研发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明确了实行“长短学期制”具体措施、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保证了04年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三阶段:深度优化期
2005年,天津美术学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教学改革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深化。在发展定位问题上,学院明确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具有的艺术创造力的人才,既有应用型特征,也有学术研究型特征。[6]学院制定的《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较为系统的回答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基本措施。各专业相继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工作。几年间,设计艺术学科7门课程建设成为天津市或天津美术学院精品课程,一批主干课程教材相继出版。这些教学研究成果,使得教师群体对课程体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2008年,学分制教学方案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在对四年多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学院第三次修订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本次修订强调将学科发展与地域特点相结合、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要求课程设置保持适度的前瞻性、凸显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修订的重点是主修方向的调整,在确定的主修方向内继续强化主干课程的建设,而课程结构基本保持了05年培养方案所确立的课程整体架构,其变动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变革上,有两个特点:
1、课程模块化特征更加凸现本次修订按照“扩大信息量、增加新知识”的原则,引入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并删减了重复或过时的内容,将课程作了相应的调整。各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均调整为“专业方向基础模块”与三到四个“研究方向模块”相组合的结构。以视觉传达专业平面设计主修方向为例,在05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的限选课程为26门,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现象,各课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本次修订后重组为以专业方向基础、视觉形象设计、印刷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四个模块为基本内容、共18门课程的结构。课程模块化特征更加凸现,达成了把本学科领域中反映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的目标。
2、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优化了不同性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与理论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无论从开出课程数量或学时安排来看,都表现出更加强化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以此论坛为一个时间点,回看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的10余年,有关其的讨论、话题不断更新、拓展、深入,更加实际、理性、科学。一次次学术交融、智慧碰撞的论坛好比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历史长绳上的结点,结绳记事,以此为缩影,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专业历经着从最初的多元探索至今日的规范、理性再到未来的科学、成熟。有专家指出,当下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经历了10余年教学、师资、学科建设、社会检验等多方积累之后,已经进入了“再出发”的全新阶段。以此阶段为新出发点,艺术管理该怎样“再出发”?来自国内最早一批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以及专业建设方面极有特色的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从10个方面解读了艺术管理专业当下的发展境况、症结,以及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问:何为当务之急?
“没户口”,是艺术管理业界专家们无奈的戏称。从成人教育到系统的本科教学,再到硕士、博士的培养,细数艺术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后已30余年,但“没在教育部挂上号”成为该学科的“心病”。随着10余年的快速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在教学、学术及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积累,“没户口”带来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呼声愈发强烈。
近段时间,该项工作已大大推进至实操层面,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一批院校都在积极争取将艺术管理专业上报为国家教育部目录内的本科专业,相关工作已经展开。与此同时,不仅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相关高校正在进行相关努力,教育部艺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等机构和组织也都在着力推动这一举措。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也在积极推动此事。“可以说,将艺术管理申报为教育部目录内的本科专业是我们大家长期办学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艺术管理教育在我国办学时间长、办学规模大、办学成果卓著。在诸多条件的支持和今年相关院校、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下,艺术管理专业申报教育部本科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情况。” 作为着力推动此事的专家之一,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董峰介绍了目前艺术管理专业申报教育部目录内本科专业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将艺术管理申报成为本科专业是相关学校艺术管理系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招生、培养工作的首要争取目标,也是对于社会上相关用人单位对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满足。
“针对目前我国的艺术管理还没有纳入教育部专业目录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有组织地申报并最终获批教育部目录外增设新专业。”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张蓓荔也首先强调了申报本科专业的迫切性。她提出,借此申报之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全国各院校艺术管理的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教材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要强调学科基础的统一性(艺术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各院校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的独特性,促进艺术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
从专家们的一再强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将艺术管理专业申报成为教育部目录内的本科专业有着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那么该如何理解其重要性呢?一般而言,我国大学的本科专业是根据教育部目录来进行设置的,但由于艺术管理在国内一开始的办学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在相关的本科专业中进行办学的,这就给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如学生就业适应性、教师学者课题申报成果评价等方面的许多不便和障碍。
董峰指出,学科与专业的合法身份本应包括行政化身份和学术化身份两个方面。行政化合法性主要是指需要依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按程序进行申报;而学术化合法性则主要指专业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积累、规范的办学条件、成熟的办学资源等。“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将艺术管理申报为教育部本科办学目录下的专业,进一步完善艺术管理行政化和学术化身份,我认为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问:艺术管理学科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点?
目前,中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中,已有28所设有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其中,9所音乐学院和7所综合类艺术学院全部设有此专业方向。全国则已有超过500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除招收本科生外,不少硕士授权单位还在艺术学科下招收艺术管理相关方向硕士,如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已率先招收艺术管理博士学位研究生。
由此可见,艺术管理学科在我国经过10余年的理论探索和人才培养实践,正逐渐走向成型,张蓓荔总结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她认为,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在10余年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以艺术院校为主,综合性、文科类院校共同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办学规模。初步构建了从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学界、业界、官界共同对话的交流平台,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教学与学术系统。同时,形成了一支从事实践、教学以及研究的队伍,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为学科、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科身份的合法化凝聚了共识。
在整体呈现以上特点的同时,由于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多是不同专业院系依据自身专业特色,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而建立教学体系,这样从开始就凸显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差异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第一,各个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形成各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各自特点;第二,各个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形成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办学定位的差异;第三,各个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办学的资源条件不同,造成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的差距;第四,各个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组成不同,造成培养方案不统一、标准不统一。
三问:艺术管理究竟应该“管什么”
“理什么”?
在差异化明显的前提下,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学科,该如何进行定位?究竟应该“管什么”“理什么”?在专业建设上如何从跨学科的架构中形塑艺术管理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些问题,正是业界人士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课题。
艺术管理专业是伴随艺术机构及艺术事务蓬勃发展而生成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本专业具有艺术学与管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属于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中的特设专业。艺术管理与艺术史论等本科专业共同构成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完整的学术框架。
对艺术管理专业定位的了解,要基于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尽管艺术管理具有不同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而言,艺术管理是对艺术机构及其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涉及艺术项目及企划与制作、艺术市场与营销、艺术筹资与赞助、艺术政策与法律,以及艺术法、艺术观众拓展、艺术品牌塑造等,是对艺术与社会外部因素互动关系的统筹与掌控。
艺术管理既然作为一个规范的专业,就必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边界。明确的标准有助于对于一个专业是不是艺术管理专业、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进行评估。董峰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标准则是艺术管理专业的内涵与品质,具体而言应该包括:第一,艺术管理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管理学等都为艺术管理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根基。故而艺术管理专业应该与其他专业有明确的区分,无论是哪种类型、层面的院校开办艺术管理专业,都应该开设诸如观众拓展、艺术筹资、艺术营销、艺术策划、项目运作、票房管理等专业基础性的课程。第二,艺术管理专业应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品质,而非纯理论类的教学,好的艺术管理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三,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在保证艺管专业基础型之上,各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点、资源、优势等条件开设一批特色化、个性化的专业课程;兼顾不同院校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办学资源,从而体现出其特色化。如在音乐院校中注重对于剧院团、演艺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在美术院校中注重对于博物馆、拍卖行业技能的学习。
董峰强调,唯有在艺术管理专业中既注重一般性又强调特色性,才能在保证艺术管理专业边界的基础上兼顾各个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树立起优秀的教学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优秀人才,从而办好这个专业。
四问:如何避免不专业的“专业教育”乱象?
目前,国内有超过500家的艺术类院校、管理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还有院校计划开设相关专业,可以说发展速度相当迅猛。一些学校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不断完善自身,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的同时,另一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体系混乱、学生就业率低等,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不完善的行为。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和艺术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这种现象体现了社会对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但不避讳地说,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存在一哄而上的情况和现象。“不少不具备相关办学资源、办学条件、办学经验等的国内院校也在纷纷开办艺术管理专业。这些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由于缺乏学科核心课程、资深经验教师、丰富办学经验等问题而导致其艺术管理办的‘四不像’,成为了由各自学校各种专业组成的‘拼盘专业’。”董峰指出了当下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中呈现的乱象。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吴明娣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艺术设计专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最开始有眼光看到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学院,走到了前边的,这一批基本都发展比较好。但是后来大家都觉得好,一拥而上,一部分就烂大街了。近些年,开设艺术管理的院校大大增加,但学科建设是否完善,师资力量能否保证教学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也害怕艺术管理烂大街。”
对此一哄而上的现象,董峰认为,在专业建设上形塑艺术管理的教育品质至关重要。有些人认为,艺术管理专业既然是规范的本科专业,那么全国的开办院校就应该有大致相同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又有人提出,不同的院校应该有不同的个性化、特色化课程。对于这个问题,经过业界长时间的讨论、质疑和论辩,业界基本达成的共识是,要想办好艺术管理专业,就必须强调和重视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观点。用基础性课程将艺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分开来,表明其专业特质;用开放性教育赋予其各个院校的特色,打造个性化的特征。
五问:怎样招生更为合理?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缺口逐步增大的背景下,加之艺术管理学科发展越来越成熟,办学质量高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情况不错,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艺术管理作为其报考的方向。招生工作应该怎样开展,生源情况又如何?
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南京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院校,以文化课成绩为招生录取的主要标准;另一种则是以文化成绩+专业成绩的综合指标作为标准进行招生录取,这种院校占比更多。两种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以专业分数为主要录取标准招收的学生生源,在艺术专业(如演唱、表演、美术)上具有特长和优势,一般来说,在性格上相对而言比较活泼、开朗、积极、热情,更加容易融入到艺术组织的管理工作当中去,扎根于艺术本体去理解和从事艺术管理工作,但是这部分学生在文化、英语等综合素质上又有所欠缺,从事深度艺术管理工作时往往难以胜任;以文化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的学生生源,综合素质较高,在语言表达、理论功底上具有优势,却又由于自身对艺术知识缺乏、兴趣欠缺,而难以很好地融入到艺术管理学习的专业状态当中去。
那么,两种招生方式哪种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艺术管理教育的开展?董峰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以偏概全,实际上,每种招生方式都有其合理性。两种生源各有优长,在学生进入学校后,教育者也需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开展有效教学。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有许多艺术类、商业类、管理类大学都在开办艺术管理类的专业,每一所大学都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来招收、培养学生:艺术类的大学往往注重于艺术管理工作中的制作、生产过程;商业类的大学关注艺术管理工作中的营销、企划层面;管理类的大学则重视艺术管理工作中的控制、监督方面。可以说,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专业,每个学校都可以通过关注其中不同的部分和结构从而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无论对于文化课还是专业课课程的设立、开办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六问:学习艺术管理应具备哪些素质?
在分析两种不同生源特点的同时,董峰特别强调了生源应该首先具有对于艺术、文化的热情和热爱。他认为,一个对于艺术没有热情的学生很难学习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其艺术兴趣的开发和培养,“对艺术感兴趣”就是学生需首要具备的素质。
其次,“会不会学习”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必不可少,如何在课堂上从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中吸取知识并引发思考,如何在课外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平衡精力……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答案并不相同,但对于艺术管理专业来说,“会不会学习”会直接影响教学结果。
再次,“艺术特长”助力学生专业学习。有相应的艺术特长更加容易让学生进入到艺术管理的状态中去,更加容易融入到艺术圈子中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关键。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专家也给出了建议。
在课程中应开设艺术营销、推广、策划、筹资、赞助等一系列学科基础课程来确保专业教学的一般性,奠定艺术管理学生的基本气质和特征,从而和美术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学生有所区分。
同时,在一般性的基础上,应该就学校的特点发扬其特色,使学生获得核心竞争力。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上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基本理论素养。这与南京艺术学院的办学传统与优势有关,学校不仅是在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艺术类院校,而且目前学校拥有艺术学门类下面5个一级学科的全部硕士、博士点授予权,重视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在全校形成了氛围。对于艺术管理专业,学校特别注重对于学生文笔写作、理论修养、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的相关培养。学校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学校在指定阅读书目、开设论文写作课,以及选题、写作双导师指导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而天津音乐学院,更加注重的是基于项目实践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和产学研项目实践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跨学科的专业基础――跨越文、史、艺、法、经、管学科边界,突出艺术学与管理学、传播学的相互交融,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对政策的理解把握能力,为项目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分布于基础课程应用部分、专业主课实践实训项目、艺术实践、实习、毕业论文以及第二课堂六方面,形成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型实践教学“四元结构”实践项目教学体系;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传媒视听软硬件设备设施为支撑,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专业装备技能技术,保障项目实践;产学研项目实践――产学研一体化,校内、校外联动互补,部分实践(训)项目模拟运行,部分项目则实战性地运营和管理,从而将教学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育人与项目研发同步进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和实践运作能力。张蓓荔指出,基于项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学生也非常喜欢项目制的教学方式,对实操很感兴趣,直接培养了学生的项目实操能力,教学效益大大提升。
七问:从就业情况可以反观哪些问题?
近年,基于种种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艺术类院校也无可避免。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较为新兴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其中的问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当今中国的艺术市场内涵丰富,十分庞大,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单单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也需要相关的艺术管理专业人士围绕其进行营销、包装等工作;这就催生了对于相关艺术管理专业工作者的巨大社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社会艺术文化体制的完善,各种不同的艺术文化性机构不断建立,也创造出了一批需求艺术管理工作者的相关岗位。专家一致认为,艺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和机会非常广阔。
尽管如此,现实是对于大多数艺术管理毕业生而言,难以很好地胜任这些岗位。董峰将其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当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用性期待过高,急功近利的期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掌握所有工作能力,而不注重对于学生的再培养;其二艺术管理教育中很多学校、教师缺乏对于学生根本能力的培养,重视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立杆经验的知识层面上的教育,而忽视基础性的、认知上的、具有批判思考性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一综合性的、复杂的专业而言。如何在音乐、美术、影视等不同的艺术门类,营销、管理、推广等不同的工作部门之间转换角色,都需要艺术管理者丰富的、跨越性的知识背景和对新知识迅速地吸收掌握能力。如果不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和改变,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面上的狭窄、学习能力上的缺乏。将学生的知识面越教育越单一、就业面越培养越狭窄,使学生缺乏持续的发展潜力和宽阔的就业适应性。“在南京艺术学院,我们认为凡是学生走出学校后3个月内可以学习掌握的操作性技能和知识,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单独放在学生的本科在校阶段进行专门的课程学习。”董峰强调了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这些问题。
八问:研究生培养该抓哪些关键点?
在欧美国家,艺术管理是一门主要开办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其课程特点被认为更加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近年来,艺术管理专业不仅本科教育不断壮大,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在本科教育逐步成熟的前提下,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让院校面临更多的难题。
对于艺术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专家们自然感到十分欣喜,但他们谈论更多的,依旧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董峰指出,首先,部分开办艺术管理研究生教学的学校仍然沿用了本科阶段原有的教学体系,很难开设出针对研究生教学特点的主体性课程。其次,在生源上很多学生并不具备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对艺术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必须利用研究生教学阶段来补习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问题。最后,从课程设置上缺乏对于学生调研、考查、见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艺术管理学科的理论上、边缘上、上,南京艺术学院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董峰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许多学生的论文选题与写作,与其说是艺术管理,更不如说是美术学、音乐学、管理学的论文,缺少对于当下现实社会中涉及艺术机构经营、观众拓展开发、财务管理筹集等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由于缺乏专业主体性,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甚至不如本科生好就业的现状。
面对这些问题,吴明娣一再强调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她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地缘优势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多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采用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2013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合作,共同培养艺术市场与管理的硕士生,聘请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等机构的掌舵人为研究生导师。这些举措使研究生师资力量和培养水平显著增强。最重要的是,学生一方面可以跟随学院导师学习理论,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跟随业界导师,可以直接进入操作层面,相当于毕业之前就已进入行业,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吴明娣强调,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合作培养研究生,就是要培养高学历的职业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拍卖公司、画廊等艺术机构,成为行家里手。社会需要更多的操作手,艺术管理培养的就是实用型人才。
九问:何为理想师资?
在办学模式、教学体系逐步成熟的前提下,师资成为人才培养的又一关键。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几乎从零开始发展,多数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转型而来,边学习边教学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借助艺术学理论强有力的学术基础,以及自身的不断努力探索,10余年来,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已初步形成科学构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但距离理想的师资队伍,还依然存在距离,专家们分享了自身及各自院校的经验。
“我们的师资基本都是从美术史论衍生而来,我本人就是从工艺美术专业衍生来的。”吴明娣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学院,她除了开设“工艺美术史”“陶瓷艺术史”外,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就是“当代艺术市场研究”。她坦言,是逼着自己走进艺术市场的,只有对它有感性认识,才能进一步开展研究。相关资料、教材、师资队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首都师范大学的情况,作为案例,可以说既广泛又典型。那么,理想的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董峰给予了解答:“我认为作为艺术管理的教师,第一,应该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专长,第二,应该具有艺术管理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第三,要有艺术管理的留学背景。一个教师能同时具有以上这三面特征,是成为一名优秀艺术管理教师的理想状态。”
然而现实情况是,能够同时拥有上述3项特征的教师是十分稀缺的。因此学院只能退而求其次,力争从教师团队的角度去接近目标,在教师团队的整体层面上能够尽量满足上述3个特征。
基于这种情况,开放性师资机制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聘请业内从业者、专家、海外人士等来学校开设课程、组织讲座、举行工作坊交流活动等,成为艺术管理师资力量补充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多所院校采取的方法。
十问:艺术管理该怎样“再出发”?
艺术管理专业从“摸着石头过河”,几乎从零出发,到现在学科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学术积累不断深厚,同时艺术管理的学科申报也在逐步推进。“如果我们将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管理教育称之为传统的艺术管理教育,将2000年左右的艺术管理教育称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教育,那么当下的艺术管理教育则可以称之为一个‘再出发’的新阶段。”作为业界的资深专家,董峰在此背景下提出艺术管理教育进入了“再出发”的阶段的观点。吴明娣也认为,无论是自身学院,还是艺术管理整个专业,都应该进入总结、提升的阶段。应该从“摸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进入更加规范、自律、科学的办学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论研究,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服务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
在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之中脱离出来升级为学科门类,这就为艺术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而10年在西方作为一个专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体现了一个专业从无到有的转变,而国内艺术管理专业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路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管理专业已经初步解决了办学规模、教学结构上的基本问题,在下面的时间内则需要解决学科的主体内涵和功能性问题。
董峰认为,艺术管理教育的“再出发”,首要方向和目标在于实现艺术管理的文化推动力功用。在当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艺术管理的社会身份更加重要。从宏观层面分析,艺术管理为社会文化发展构建了文化生态,能够合理有效地构建政府、市场、群众在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社会文化资源、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从中观层面分析,艺术管理对于社会中众多的艺术行业、艺术市场的繁荣有序性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从微观层面来说,艺术管理对于艺术领域中的一般生产者、消费者、中介机构有着领导作用。艺术管理应该发挥其文化推动力和社会功用,在政府、市场、艺术家、消费者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社会效益、商业利益和美学价值的统一。
张蓓荔也从4个方面分析了艺术管理专业“再出发”需要关注的重点。第一,艺术管理需要向艺术学汲取营养。艺术学理论成熟而规范,是艺术管理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当然,管理学、传播学、文化政策学以及艺术社会学可以作为艺术管理的支撑学科。因此,在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科的格局下,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分设包括艺术管理学在内的各二级学科及专业委员会,也是解决艺术管理学术组织的重要途径。
第二,艺术管理学需要在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深深扎根。艺术管理学理论、学术观点和研究应该来源于艺术生产与消费、推广与营销的实践数据,案例支撑。反过来,艺术管理学必须能够为解答艺术组织及其活动中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对现实的艺术实践给予客观的反馈、评论和引导。
第三,艺术管理学需要涌现出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更加开放地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将艺术管理学置于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科门类的相互交流、碰撞,将艺术与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繁荣这门学科。其基点是需要尽快创建学术刊物、开通网络平台,进而建立起与艺术管理密切关联的数据库、案例库,以适应艺术管理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广告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技能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技能训练,而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完善以及多元化的市场机制,职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广告设计专业来看,职校着力培养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设计项目的平面设计人才。培养出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完成相应工作,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熟练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Dreamweaver等设计软件,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设计思维完成产品包装、商业广告、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书籍装帧等相关设计。能够将成熟的设计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市场上得以推广和应用。
二、当前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由于劳动市场技术结构失衡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当今社会并非偶发现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引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也常有发生。专业设置的单一、教学理念的陈旧、课程布局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当前职校教育的难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各部门都按自己所需办学,往往会出现宏观上的结构不合理,出现毕业生供需不等的状况。2、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情况下,职校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没有进一步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思维不够开阔、过于局限,学生的思想行为都过于循规蹈矩,没有开拓意识,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畏手畏脚,止步不前。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过于零碎、不够完整,没有以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串通整个知识脉络。3、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在通常的教学理念中,授课主要是教授学生具体的专业知识,很少有涉及到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熏陶和提升。综合素养、意志品格、价值观念、心理情感等一些非技术、非智力因素的熏陶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上需要的是熟练进行实践的专业性人才,而非只是掌握技能的盲目的操作工。
三、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1、以名师工作室提升师资力量。在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模式更新,以优良的师资力量匹配合适的教学模式,达到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软条件,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提升整体师资力量的同时,将名师引进课堂,开展不同形式的讲座、论坛与沙龙,深入到课堂,通过讲授知识传输新理念,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新想法。以名师工作室的形式打造一支名师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就广告设计专业而言,已在公司任职的平面设计师、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师都可以纳入到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中,根据各年级课程的设置情况组织安排各项名师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2、以技能赛推动良性竞争。对于职业院校,技能赛一直是重中之重,通过技能赛,学校锤炼了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广告设计方向,学生的平面设计表达、PS动手操作实践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技能赛不仅仅促成一小部分参赛学生能力的增长,更是在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整合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技能赛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把技能赛作为培养职校优秀人才的一大重要赛事的时候,它的选拔机制也必然引起重视,而在选拔机制背后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也尤为重要。优良的教学体系与良性的选拔机制能够促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既有利于学生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技能赛选手实力的增进。3、以校企合作实现互动双赢。广告设计属于实践类专业,绝非局限于纸上谈兵,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授课中,定期组织学生去合作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运营流程及制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运营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Logo的设计制作、VI系统手册的制作、产品包装的设计制作能力都是在不断的磨合与锤炼中得到提高,在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践中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夯实专业实务、磨练应变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4、以创业激发学习热情。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职校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建设、生产等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自行进行创业,将学到的各项操作技能应用到实战中。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与创业有关的内容,在后期进行专门的创业辅导,并进行虚拟的创业实战训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人才培养原则。(1)以职业生涯为基点,拟定发展方向。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完成了学校的基本学业后绝大部分将开始面对职业生涯,在当前形势下,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定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色,学校的教学安排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循序渐进地展开。(2)以实践操作为主线,设置课程结构。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是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在课程安排中,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实践操作引领型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外化为具体的操作要求,并渗透到课程的具体实施中。(3)以提升能力为本位,强化素质教育。设计是一种能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为提升设计能力所服务,突出能力培养在课程框架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相关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感悟设计的能力,将设计思维渗透到课程学习的方方面面中。(4)以校企合作为引领,促进产教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来缩短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之间的距离,优势互补、双向介入,使习得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是企业和学校双赢的重要模式。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为真正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程设置。一年级课程以基础课为主,主攻素描和色彩,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通过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学习,使学生对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流派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脉络,更有利于后期教学的深入。二年级的课程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跟进专业课程的跟进,从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入手,调动学生设计方面的意识,并且开设软件制作课程,让学生掌握PS和AI的简单运用。同时,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不忘夯实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美术的优良精髓。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分化期,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VI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课程全面展开,软件课程同步开展,全方位提升专业能力。此阶段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实地锻炼。名师多举办专业性强的讲座,深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探索。四年级是对于专业课的深化和提升,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延续三年级的课程安排。在此阶段,让学生到企业中去锻炼,接受实际的项目进行训练,熟悉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的各个运作环节。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面向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五年级的上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完成,集中一学期的时间完成这样一个系统的工作。在下学期,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创业,老师以及校企合作中的师傅予以指导;其他学生进入单位进行实习,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周晓娟.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8)
[2]徐晓峰.浅析中职学校如何开创新型技能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3]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艺术; 科学
0 引言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 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 。19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 ] 。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 2 ] 。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 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 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 毕业论文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 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随着网络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当今许多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又回过头来呼唤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和融合。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过《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揭示艺术与科学融合将带来各种艺术流派和手法的百花齐放,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将起推动作用,对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