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量实训论文

测量实训论文

时间:2022-10-11 15: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测量实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量实训论文

第1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现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对各层次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建筑行业也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其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奇缺。为提高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急需培养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其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鉴定则是能公正、客观反映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最佳方式。根据《职业教育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

二、技能鉴定目的及鉴定科目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特点应凸出职业技能培养。鲜明的就业导向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对某一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技能实训形式灵活,要求多样,指导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要求有配套的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所以各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均感到困难很大,在编制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时,偏重于理论教学,有意无意减少实训学时甚至取消实训教学计划,导致学生职业技能降低,影响教学质量。

为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水平,国家现已推行统一标准的专业技能鉴定,通过鉴定客观地反映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显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通过推广技能鉴定,实行双证(毕业证加专业技能证书)制教育,采用统一的考核方法、统一的技能水平衡量标准,能极大地促进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改进实践性教学效果,凸出高职教育特色(见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众多,从业工种各不相同,涉及面广泛,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各异。但详细分析其行业特点,对一线的技术及管理工作进行分类,其岗位群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如现场施工员、班组长、工长、现场监理员、施工队长及项目经理;第二类是各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如技术员、技术主管、现场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等;第三类是后勤技术支持人员,如资料员、档案员、实验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等。

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的复杂性,大多数岗位往往需要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需要与众多部门或人员有工作联系,不同岗位之间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常有交叉和重叠,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提高本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职业技能的性质、与本专业的关系及技能的综合程度等方面进行细分,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细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及综合运用技能三大类。每一大类技能又可分解为数种技能或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可在学校的组织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参加实训及鉴定。

三、技能实训的方法

根据各种技能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联系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方式,可将技能实训的方法分为基础技能实训、各种单项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三类实训方法(见图2),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基础技能实训

课堂实验实训是基础技能及部分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计算机考证实训、公共外语考证等形式。实验技能主要由实验课培养,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成绩考核,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习得,通过增加上机时间,使上机实作与理论教学时间相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识实习一般可集中安排一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场的参观,形成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步轮廓的认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此外通过习题课、应用文写作实训、英语口语实训课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英语水平及其他基础技能水平。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绘图、计算机操作等实训技能的考证。

2.单项专业技能实训

单项专业技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专业软件应用能力,采取讲授与上机编程实训相结合的形式,以上机为主进行应用软件实训;材料工实验实训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通过国家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建筑测量技能的学习在《建筑测量》课程的学习后,先进行阶段性的测量实习,然后集中进行建筑测量实训及技能鉴定考证,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取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专业课课程设计(大型作业)是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地基基础课程、结构类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构造类课程(房屋建筑学)、专业工程类(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等)课程设计,涉及面广泛,知识量大,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技术资料,以手工计算为主,结合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实训任务;施工生产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过程,一般可安排三至四周的时间。通过现场实习,融会贯通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及施工监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训练。在第二学年安排公共外语等级、测量工等考证。新晨

3.综合运用能力实训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对理论知识、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技能可通过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综合试验等途径习得,其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内交叉进行。毕业实习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到建筑工程施工或管理过程中,直接参与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设计)收集资料,做好准备;毕业论文(设计)应根据选定的题目结合工程实际,综合所学知识及技能,独立完成论文撰写或设计文件;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变为技术管理人员的过渡阶段,是适应熟悉某一岗位的切入点。通过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试验可结合顶岗现场工作或科研项目需要,穿插在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或毕业论文中进行。综合试验可以是工程研究试验,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中的检测试验。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实验方法,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经过相应的技能实训,在第三学年安排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的考证。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缩短甚至放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而学生在校期间最有效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落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令人堪忧,尤其民办高职院校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适合高职各专业自身学科特点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性

1.毕业设计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和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的毕业设计,既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环节,又是毕业生在就业前一次职业锻炼的机会。

2.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每年省教育厅、学校都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督促、检查与评批。

3.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后职称的评定都需要撰写论文,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它有利于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近年来,每到3~4月份,指导教师就要打电话给学生催交毕业设计(论文)。许多指导教师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够主动,抽一鞭子走一步;学生也抱怨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不会做毕业设计。笔者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1.时间短,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一般在第六学期开学后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充其量只有2个月的时间,而这时候许多同学都在纷纷找工作或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根本不能安心做毕业设计(论文)。要用这二个月的时间确定方案,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肯定是一种奢望。

2.老师指导人数多

最近几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师生比不断下降。一般初级职称的指导教师需要带10多个学生,而高级职称的老师可能要带到20人。指导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要指导这么多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所以要想指导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来一定心有余而力不足。

3.选题的质量不高

合适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基础,但大多数指导教师给的选题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理论性偏强,结合生产“真题真做”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毕业设计选题缺少具体的、多样性的参考范本,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因此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学生有积极性和创新性。

4.选题没有针对性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大学本科生比较,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缺乏综合设计能力,但对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职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很好地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岗位需求相结合,涉及的专业知识的范围不能太广,是什么样的专业就应做相应专业的课题。

5.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调查,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学生因找工作根本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由于目前指导教师带的学生多,在选题大方向上可能是一致的,有些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只要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只要拷贝一下总会能通过。还有如今的网络给查找资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少同学认为到网上去搜搜,可能就有现成的。

6.硬件条件缺乏

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当前学校大规模扩招,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毕业设计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扩招的要求,这也是当前学校普遍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自己没有电脑,只能去网吧上机,可网吧没有专业的应用软件。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排长队,而且学校机房开放的时间有限。

7.答辩环节尚待改进

毕业答辩现在流于形式,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太重视,总认为此时不必更不会让学生不能过关。对毕业答辩做的准备工作学生不重视、不明确、不充分。论文自述时条理性不够,回答问题正确率不高,稀里糊涂的就过了关,这给下一届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留下了隐患。

三、高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手段。它是进行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提高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方法。

2.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发放、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

现在的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而这个时期高职毕业生往往开始忙于找工作,根本安不下心去做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就造成了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纠正过去的认识和做法,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能力,因此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安排。在学习专业技术上,可以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毕业设计课题可以在第五学期初就确定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收集资料、确定方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五学期学生已学完大部分专业课,剩余少量的专业课正在进行,及时地安排设计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课题。如果在最后一学期前已经实现了师生共同确定的目标,那最后一学期学生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找工作和顶岗实习中去了。而作为学校方面,重要的是要提供充分的条件,对于毕业生,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实训工厂应该一直是全日开放的,以便于学生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工艺设计和加工零件。

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易程度要适宜,针对性要强

与本科生相比,由于高职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在校学习的时间短,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所以对于高职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应不同于本科生。我们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具体要求,具体表现在论文理论深度、专业知识的广度要求降低,更注重其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查。对高职学生的主要要求是,利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利用到实践中,学会查找资料,参考别人的文献,但必须将别人的东西彻底消化,再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不能等同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4.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现在大多数单位在与学生确定就业意向后都要求学生能够提前来单位顶岗实习,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实现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做到真题真做,把企业的技术改造、设计创新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5.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可以做到相得益彰

在学校、系领导的指导下笔者从2008年起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二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个专业的第五学期全部是专业实训,我们在学期开学时就布置好了毕业设计的任务,充分利用专业实训条件,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毕业设计就是实训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形式可多种多样,这样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传统的不尽相同。比如学生拆装发动机实训时,我们让学生把拆装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机械装配工艺过程卡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提高,形成一整套发动机装配的工艺文件,还可以对某总成或零件进行测量、计算,然后用CAD软件绘制出这个总成或零件,最后制定这个总成或零件的工艺过程。学生进行汽车电控系统检测和故障诊断实训时,可以对应写出有关电控系统整个检测过程和故障分析的论文。

6.允许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一些在生产岗位上实习的学生,通过实践对一些技术问题有了新的体会和兴趣,希望能自行拟定设计(论文)题目,我们认为这种要求是合理的。高职毕业生自行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所针对的技术问题会更具体化、更偏重于实际应用和满足生产需要。指导教师应给予肯定,同时帮助他们在理论上进行总结与拓展,鼓励创新意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有时会出现新的想法,同时那些自行拟定的设计题目,有时也使指导教师感到意外和惊喜。对此,我们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认清在专业的范畴内,哪些是积极可行的,哪些是幼稚和暂不可行的。对于那些积极可行的新的想法与做法,一旦在设计(或论文)出现,我们都给予鼓励而不是求全责备。毕竟创新意识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永远值得倡导的。

7.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价体系,把好答辩关

为了做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做切割,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体系,不能照搬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一份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高职学生不一定适合,因为高职学生根本做不了,最后对本科的课题高职学生就只能去复制,那样的话起不了任何作用。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性可以差一点但实践性必须强。

最后必须把好答辩关,对毕业设计(论文)不能符合质量要求的、自我陈述乱七八糟、答辩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必须进行再次修改和二次答辩。尽管老师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但可以保证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否则会恶性循环,一届不如一届。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我国多数职业类院校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具有浓厚的本科压缩型特征,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我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指导克服了这一弊端,调整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体现出能力培养特色,提高了教师素质。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强化针对性和科学性。

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因其内容少而专,可以随堂进行,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目标是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时必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严格区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各司其职,不得混淆。各门实践课程都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通过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知、掌握、拓展等方面的实践培训,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各专业施工综合实践职业技能。

2、实践教学面向实际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育学论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论文提纲格式。我校实践教学在以多媒体为主的基础上新建成两幢教学实训楼,补充和完善了实践教学资源。同时组织学校专业课老师编制详细的、操作性强与所学知识相呼应,又自成体系的专业实践教材,如:文字的指导手册、模拟实际业务流程、具体实践环节录像课等。我校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列入教材建设规划,作为一项工程认真操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建设类专业五年一贯制教育,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建设行业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持证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适应'一专多能'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我校培训部开展的建设行业五大员培训在行业中具有良好的信誉。

二、教学管理的改革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我校已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建设各建设类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现建有校内建筑材料试验室、土工试验室、结构实训室、装饰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共二十二间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相应专业职业仿真程度,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对原有校内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完善;同时新建建设行业各工种实训室6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形成建设类专业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从而发挥整体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所有必要的技能训练,提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与辅导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空气,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校园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并可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专业社团活动和将实践性教学延伸到假期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教育学论文,以收获为目的。我校经常举办知识讲座、技能竞赛、专业社团、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活动,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谨工作作风。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

在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已建实训基地的联系 为了满足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已与苏州一建、苏州市政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在各基地分别聘请1-3名客座教授,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各实训基地均可定时接受学生顶岗实训。计划每年新建3-4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使总数发展到30个,形成建设系列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践的需要。

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建设类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利用每年寒暑假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模式。校内基地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场所和时间论文提纲格式。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从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性教学教材,同时扩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建设类专业设计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懂得建设行业的生产制造工艺和建设类企业的运作,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 聘请建设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另外,派送专业教师定期到建设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行轮岗、顶岗,提高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5、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教育学论文,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性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结束:

我校实践性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果。由于我校毕业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同时熟练掌握了社会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习锻炼,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因此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

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理实一体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改的重点。

高职规划指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基础建设工程总公司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文二队、湖南省地勘局各地质队、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单位,与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对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变迁进行连续跟踪调查,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生产一线或管理部门,专业面向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负责人,并对每个岗位的主要任务领域分析,并针对各领域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测绘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一线的具有能从事数字图测绘、控制网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测、测绘数据入库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工举、知行合一”的“精测量、会施工、懂管理” 的高素质技能型测绘工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测量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地质与测绘职教集团测绘委员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为引领,以测量五大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1)“三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勘测、项目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典型测量项目,三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2)“五项目”――即测量工程的测图、控制、施工、监测、GIS五大典型项目。

(3)“一主线”――即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这一核心能力。三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过程。

在项目勘测阶段主要采集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的点位坐标数据,对采集的坐标运用成图软件绘制地形图,这个过程是把具体实物在图上表示出来,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在项目施工阶段测量工作主要从施工图纸上采集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在实地进行放样以指导施工,这个过程具有未知性,较难理解;在项目运用管理阶段主要对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形变监测及信息的综合管理,对形变数据进行分析以监测其安全性,对各种测绘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便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更抽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贯穿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导向来进行学训,根据项目实施流程来组织教学,单个子项目按照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规程实施,提交的成果要符合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完成每个项目的分项学训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生产实训,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可以零距离上岗,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三、双向理实一体,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

1.双向理实一体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双向理实一体,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部分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学生走向教师,尽管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跟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文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每两年我系专业教师100%轮流下企业锻炼,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时间不少于2个月。 学校把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评及职称晋升的指标。

双向理实一体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以测量工程项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0%以上,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职业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采用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对实训跟踪指导,做好分项过程的检查和考核,一个测量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中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各占50%。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对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2.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是实现理实一体的升华,是“工学结合”的体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虽然均为仿真教学,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来源于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柔性的教学计划:其一,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数字测图的项目学习后,第三学期学校联系了数家合作企业安排了企业生产性实习,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有专门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学校还安排了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实习时间,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学年为毕业顶岗实习期,学生在校将进行为期3-4周的就业前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实习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到来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办理就业签约手续。

3.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之基础,“校企合作”之真谛。扩大社会和行业对专业办学的参与度,推进学校承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互利互惠。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把单位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反馈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对核心课程如《数字图测绘》、《工程测量》等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企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

(2)文化共建。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开展横向合作,即可解决企业之急,同时使学生亲自体会测量工作的野外性、艰苦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客观的工作作风。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与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职工进行篮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2次;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企业参加我系毕业生晚会;对国土资源厅进行测量技能培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文化共建,人才共育。

(3)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五月份,企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不少于8课时;由测绘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测绘企事业单位就业招聘会,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4)教师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机会。学校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培训项目,为测绘、国土、土建、交通行业企业培训在职人员进行测量新技术的培养。

四、“课堂工地化、高峰补岗”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撑

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将职业素养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推行“课堂工地化”,即把课堂教学搬到情景教学工场实施,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工地与课堂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转变。“高峰补岗”即在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用人缺口,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表,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生产,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学生在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即上班”。

“课堂工地化”教学,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施工现场岗位实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随着工作开展,“员工”开展业务互动和工作职位的上升,使“员工”既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又了解与项目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实际测量规范、规程,让“员工”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并组织、设计、开展测量工作。

以《数字图测绘》项目为例,由“项目经理”(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员工”(学生)分别扮演观测员、画图员、立尺员由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在熟悉岗位工作之后,组长负责岗位轮换。

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我院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2010级学生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测量项目中获计算器编程项目一等奖,二等水准项目二等奖、数字测图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cn.

[2] 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32),8-10.

[3] 耿洁,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作者简介:

第5篇

1.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包括工程制图CAD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工种实训)、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包括桥梁施工实训、基础工程实训)、综合实训即顶岗实习三部分组成,对应的岗位技能实训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人文素质的实践被忽视。高职道桥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增设地质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包括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训、桥梁工程课程实训、桥隧施工实训、公路工程实训、路基路面施工实训、工程检测实训)、岗位能力实训(综合性的施工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四部分组成外,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两者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现象,没有形成针对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的中高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我院依托铁道工程、建筑工程等重点专业群,初步构建由衡阳市交通运输、建筑、信息、旅游职教集团组成的衡阳职教集团,以便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增强办学效率。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合作单位独立性较强,合作还不能广泛深入,譬如实训室的重复建造,而使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各自为战;实训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没有流通性,教学经验方法不能及时相互交流切磋。总而言之,没有形成实质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3.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中职道桥专业各项实训的教材按照实训指导书任务书的形式编写,实训技能考核点与课程脱节,没有系统开发题库,教学做合一不能有效实行。高职实践教学则更为合理灵活,及时了解交通运输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专业技能面。除了实训指导教材,开发的《标准》及题库内容基本涵盖所涉专业的基本技能,对专业技能进行动态调整。由于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进而影响实训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二、影响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原因分析

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都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甚至出现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同,用人单位无法区分中高毕业生差异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无差异、出现重复现象,造成实训的有效值降低。

2.区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我院高职道桥专业建有测量实训室、桥梁模型室、地质实训室等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实训室(基地)10个,其中工程质量检测实训基地、测量实训基地分别是与上海先科公司、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而目前的资源共享仅局限于“3+2”模式的中高职院校之间,难以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即使对于衡阳职教集团内部,缺乏政府介入无法规划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工作,区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出现了实践教学设施基地无法共享、中高职职教师资无法融通、实践教学教材严重脱节的现状,导致开设该专业的中职校没有能力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无法保证中职道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达标,对对口升入高职后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改革的方向

1.构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弥补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企业文化理念不足,认真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出发点,也是中高职培养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例如,高职培养的道桥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中职道桥专业学生具有的专业技能务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工程结构图分析与施工方案制定、工程项目监理及管理等实践能力,因而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实践体系内容应更宽泛。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道桥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产业链低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模板工、钢筋工等,高职专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能取得的监理员、检测员证,将来一部分人能成为助专业工程师,甚至是工程项目经理。

2.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实行分层、分模块教学,以工程测量模块的实践教学为例,我们把测量实训细分为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道桥建筑变形观测三个专项技能模块,分别对应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配套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明确达到相应要求的知识点。对于中高职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确定哪些内容是中职掌握的,哪些归属于高职,对于对口单招的中职生,可以免修在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技能模块,只考核新增模块。以点到面,针对中高职道桥专业对口单招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教务部门配套一系列免考、增考等政策,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可免修中职阶段合格的课程,避免课程的重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将中高职融入的统一的选课教务管理系统,形成中高职师生信息贯通的集成,实行学分制改革。完善招考制度,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要符合中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同时满足高职教育的入学基础要求,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考试、证书、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获奖等结合,促进中职生的学习,完善注册入学制度。密切关注中职道桥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寻找教学的平衡点和交互点,主动与中职教育对接。

3.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数字图书、视频教学、学习材料等)实现资源共享。道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针对中高职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技能标准,以便学生升入高职后实践技能的重复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七个模块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囊括中高职学生的全部考核要求,即:工程识图及绘图技能考试模块、施工组织技能考试模块、工程测量技能考试模块、基础工程技 能考试模块、桥梁施工技能考试模块、隧道工程技能考试模块、涵洞工程技能考试模块。各模块明确专项能力、对应的专项技能、应制定的考核技能标准、主要知识点。通过大学城等资源共享平台互通互认,构建区域化的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J].内蒙古教育,2012,(3).

[2]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

第6篇

[关键词]综合实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97-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是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实施“应用型”理论教学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作为独立学院,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自建校起就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多课程中均配有实践课程。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正努力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课程要求高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同于一般的实践课程,是综合了应用、实践、技能的知识的课程体系。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以机械工程专业综合实训为试点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必须有别于母体高校,特别是要破除母体高校那种大而全、宽而广的课程组织方式。独立学院可以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组合方式。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三段课程组合方式,建立交叉融合的组合方式,以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和渗透。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注重拓宽学生就业面。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其中机械设计基础整合了力学、公差、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是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的基础。

机械设计是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机械设计》课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前后承接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传动》等。要求学生掌握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根据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的教育特色,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改革。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工科专业,有很多相关联的课程,比如“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这些课程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单独讲授,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课程的组合方式采取交替排列的办法,使这些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将几门课的知识综合到一个大作业上,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比如“互换性课程”中安排了一个综合设计,在所给的零件图上标注几何公差,确定尺寸公差,根据零件加工的特点,确定表面粗糙度值。根据装配图的特点,确定配合类型,并进行标注。这样把机械设计、机械制图和互换性课程的知识都揉合在一起,难度加大,通过实践,教学效果要比单一讲授理论好得多。

对机械设计基础中齿轮传动的讲解,如果将课堂放在车间,直接面对车床的主轴箱进行讲解,这样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求知欲望。

三、专业核心课教学方式改革

专业核心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几门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CAD/CAM软件应用基础这几门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是技能培养的重点。其中每一门核心课程都综合了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数门课程,这就为增加较多的实训环节提供了保证。

专业核心课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组成如下:

(1)通过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并训练相应的软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三维CAD软件造型的技能,并学会一种CAM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目前,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主要安排Pro―E和CAXA制造工程师两种软件的教学。

(2)通过学习《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学生掌握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和刀具等加工常识;通过《金工实习》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车、铣等机床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相关工种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工艺特点;通过学习和专门训练《数控机床与编程》,使学生具备编制中等复杂零件加工程序和操作较高档数控机床的技能,了解数控机床的分类、结构、工艺特点、加工范围、刀具选用、一般操作技术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保养知识。

(3)通过《PLC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机电控制基础知识;通过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编程与调试、传感器的选型及应用等技能。

四、实训课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很多课程更加强调实践学习,才能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机械工程专业专门开设有实训课,比如金工实习,数控加工,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液压传动,PLC编程等,这些实训都是在学完相应课程后完成的。而教学中实训类课程均是每门课程之间独立讲授,导致学生学完很难将这些课程关联起来,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数控类课程存在紧密的联系,每门课程的内容作为实际应用的一个阶段进行学习。

综合实训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工作,其内容多,分类细。涉及的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与编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APP、及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这些课程要占到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的一半以上,故这些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增强实训类教学的学习效果,需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更符合实际的工程应用。可以在具体的项目的引导下,带着目的和自己的疑问去实习和实训,能够更好地应用和领会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拟在学生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结合已学完的相应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自学能力。制定综合实训课的教学大纲,大纲分两条主线,一条为机械设计制造,一条为机电控制。

机械设计制造方向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若干零件的实际测绘一计算机二维绘图一绘制完整零件图和装配图一建立三维模型一编制工艺路线一计算机编程一数控机床加工等。

机电控制方面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电力电子实验(熟悉继电器等元件)一可编程控制器软件编程学习一PLC实验室进行电控实验(包括:彩灯、交通信号灯基础实验、电梯升降控制、温度传感控制、邮件分拣控制、搅拌机控制、电机正反转调控、电机调速控制等)。

机械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课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设立的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具体项目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解决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实践课程成绩结合,给出成绩。在实际的项目中学习和领会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协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企业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机制非常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又可以制定满足人才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还可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条件,积极联系校外的企业和实训基地,并建立相应的测绘实训室,将具体项目与各门教学内容挂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工程实际。具体做法是:

第一、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母体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第二、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与天津中德培训中心签订了建教合作协议,开展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大四毕业生的毕设设计论文和校外工厂及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学生在工厂实习,并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实现双赢的价值。

六、完成项目的优势

第7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实训平台;职业角色扮演;无界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46-03

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经费缺乏、实训设备陈旧落后,以及真正建立企业实习基地难度大等原因,学生实训教学难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实训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在虚拟岗位中的动手操作机会,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因此,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制造专业实训平台,创设学习型岗位和相应的岗位场景,实现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无界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机械制造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但从实训教学方面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一个机械制造实训基地需要造厂房、买设备、配置人员等,开支巨大,并且学生的实训成本极高,如刀具、材料的大量损耗及设备损坏折旧等。[1]

(2)校内实训基本上是某一工种的操作训练,企业生产中的“质量、成本、交期”要求无法体现,学生在实训场所体验不到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2]

(3)部分学校使用仿真软件代替真实设备,但当前流行的数控仿真软件如宇龙、宇航、菲克等能模拟机床操作面板,能验证数控程序,能加工出零件大致轮廓,同时也存在几大缺陷:加工工艺性差,如工艺方案的优劣对加工结果的影响看不出,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无法测量;无法切身感知车间现场环境,如刀具磨损时的声音异常,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各种安全问题等。学生在使用模拟软件后对技术、工艺的掌握还很肤浅。

(4)校外实训学生仅参与某个生产环节,并未完整经历职业岗位的各个工作步骤;企业首先要完成的是生产任务,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3]

(5)教师的企业经历较少,基本上只能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培养不了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二、虚拟制造实训平台构建的基础探索

1.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机械制造职业岗位群

本项目组首先组织开展了机械制造职业岗位群的市场调研,而机械制造职业岗位往往从属于汽摩配、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机床设备、模具制造等行业,通过对上述行业上百家各类规模企业的实地调研,并在多位企业实践专家的协助下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确定了以下几个职业岗位:普机操作工、数控操作工、检验员、工艺员。

2.根据岗位要求布置虚拟实训情境

虚拟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锻炼成一名准职业人,所以我们在布置实训场景时首先要满足工作环境的真实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这里的环境布置指的是软件环境,虚拟环境的空间布置和设施配置企业化,将学生的角色设为某个企业某个岗位的职员,以该职业岗位的工作步骤为依据编排虚拟实训步骤。如操作工的工作步骤包括生产准备、生产过程、生产结束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数字化工厂的技术目的是利用IT技术统一管理原材料、设备、工厂(面积)和生产流程。[4]而我们的虚拟实训平台的技术目的是模拟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步骤,并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3.各工作步骤中穿插了大量辅助学习内容

我们的虚拟实训平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化工厂,它既是一个虚拟工作平台,又是一个学习平台。企业里的工人或技术人员需要系统培训后才能完成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同样,要完成虚拟实训平台的各项工作任务,也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各具体工作步骤的示范指导和相关知识相关技能的拓展学习两类。工作步骤的示范指导采用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展示,部分采用了交互软件。相关知识的拓展采取引导文的形式,告诉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路径,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虚拟实训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操作,更多的是培养了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

三、虚拟制造实训平台的系统结构

虚拟制造实训平台的开发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相符,逼真地反应工作内容。同时又要有辅助学习的功能,是一个助学的平台。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支持虚拟制造实训平台的系统框架,该系统结构由数据层、业务逻辑层、Web层、用户层4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虚拟制造实训平台的框架结构分为四层。(1)数据层用于存储支撑实训平台运行的各种数据,如零件库、刀具库、设备库和用户信息等。数据层为实训管理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在实训平台系统中,提供数据库访问功能。通过这些应用程序接口,上层系统可以访问到实训平台的各种数据。[5](2)业务逻辑层是实训平台的核心,所有与Web信息相关的业务逻辑都在这一层实现。业务逻辑层是由一系列功能执行部件组成的,涵盖了实训平台所设计的认识实习、加工仿真、产品装配拆卸、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等主要业务功能。(3)Web层由Web服务器和Web容器组成,Web容器包含JSP、HTML、Applet等功能组件。[6]这些功能组件主要用于描述客户端浏览器的内容显示方式。Web层负责接受用户的信息服务请求,转递给业务逻辑层,并将响应的结果返回给用户,即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显示结果。(4)用户层负责与用户的交互。它的功能是提交用户请求,并显示服务器的处理结果。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提供相应的交互方式:一种是通过浏览器;另一种是通过应用程序,跨越Web层,与业务逻辑层直接交互。

四、虚拟制造实训平台的实施案例

学生在虚拟制造实训平台内,先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阅读岗位职责,初步了解工作步骤。进入虚拟空间后,根据职责完成目标岗位的全部工作步骤。如无法完成某工作步骤,可以打开视频窗口学习,如需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可以打开知识导航,引导你学习相关的技术资料。在虚拟制造实训平台内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无需教师在场,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并充分利用实训平台的导航、自测与自评的助学功能,达到岗位职责的要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界化。

下面以数控操作工的虚拟实训为例,第一步是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生可以在机械加工车间参观漫游,具体能够实现:指定路径的漫游动画显示、不同视点的3D模型观察、机床设备、刀具、工装、零件等模型的整体和局部观察等。如图3所示。

第二步是生产准备阶段,包括:①领用图纸、工艺卡;②根据工单任务领料;③工装库借本道工序夹具、刀具;④上夹具调试。以上几步都是严格按照机械制造企业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真实工作准备步骤来编排,学生能学习到去什么部门领取相关工作资料、工具,需办理什么手续,也能学到零件加工前怎么调试工装夹具等。如图4所示。

第三步是生产阶段,包括:①互检,检测上一道工序半成品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②首件加工;③首件加工后的首检,包括自检、班组长、检验员检,检验合格后可以正式开始生产;④“三按”生产,即严格按图纸、按标准、按工艺的要求正式生产;⑤自检、互检,发现问题向班组长及时报告并注意工件防护、现场6S、设备维护、安全操作规定等,批量生产完成后需办理转序手续,在工序流程卡上登记记录。

零件加工仿真模块界面如图5所示,动画区主要分为工件区和机床设备区,分别仿真刀路和机床动作。系统菜单主要有文件、视图、分析等,设计适当的快捷按钮。制作典型零件加工仿真,包括毛坯定义、材料定义、工装定义、刀具定义和机床选择。

第四步是生产结束阶段,包括零件入库、交回工艺和图纸、清扫场地、机床并完成“三保”中的“一保”。

五、结束语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实训与传统的校内外实训模式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能全真模拟职业工种的工作环境、工作步骤和工作内容,学生通过完全沉浸式的职业角色扮演,真实地体验各个职业岗位,熟悉了工作步骤、工作内容,并能学习训练相关工作技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制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不但提升了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也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零对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戎,张远辉.高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54-155.

[2]黄敏玲.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1(10):127-128.

[3]易洪雷.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140-142.

[4]徐富亮.虚拟车间的研究、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实训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8

1 前言

高职高专教育要求高职高专生有很强的实训能力,这种实训能力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实训教育来实现。实训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校内、外实训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程中,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具备实训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实训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训、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和岗位实训等。每一个实训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实训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实训准备、过程指导、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工作中的经历,谈几点建议:

2 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一定的理论教学条件下,在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实训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岗位课程模块生产实训的特点,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共性并考虑南方地区雨季较多、较长的特点,分成两季组织实施,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在雨季这一施工淡季进行,施工实训等则在雨水较少的施工旺季进行,形成“晴工雨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实训教学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根据各个实训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将施工实训、岗位实训等安排在施工旺季进行,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零距离上岗实训;而将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安排在施工淡季,由学生在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中进行。

第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理想的实训方式是“校中厂”或“厂中校”,随时随地进行实习,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宜的方式是施工实训、岗位实训时,一定要让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去从事具体的工作,而不是下工地走马观花地参观实习,因此,我校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按项目真实环境实施实训;与江西建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将课堂建在山间水旁,由企业技术骨干现场进行实训指导教学,实际效果非常好。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比如在工程招投标实训中,依托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建立招投标模拟工作室,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一组学生扮演招投标公司完成标底的编制工作,而另外几组学生则分别扮演不同的建筑公司进行报价参与竞标,完整地模拟工程招投标的整个过程。这样,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既熟悉了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的整个过程,又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3 实训教学的准备工作

3.1 实训教学项目的选择

实训项目的选择是关键的一项工作。实训项目不仅应符合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符合实际应用和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重复使用某一选题,致使内容陈旧并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最终,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实训项目的选题中,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补充和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同时,应尽可能选用近期正在实施的实际工程,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积极性。比如在测量实习中,通过对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研,发现全站仪目前已在部分大型建筑工地上使用,因此及时在测量实习中增加了1周的全站仪实训,以加强学生对先进测量仪器的使用,弥补学生在知识和仪器操作方面的空白。

3.2 编写实训任务指导书

实训任务指导书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性材料,是实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部分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进行实训的当天才布置实训任务;部分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实训任务,但实训任务指导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实训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指导性不强。因此,在实训项目正式开始前,指导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好内容详尽的实训任务指导书,让学生了解、熟悉整个的实训内容和过程。实训任务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训目的、任务;②实训操作步骤与要求;③实训成果内容;④实训进度安排;⑤实训成绩与考核标准;⑥实训纪律要求;⑦实训参考资料。

4 实训教学的指导与管理

4.1 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

按项目真实环境实施实训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想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做好对实习实训的指导才是关键。任何一项实训,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实训的形式、方法上应予以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每个学生的实训内容完全不同,多人一组也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关键是要实训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予以把关。

对实训教学进行指导,仅仅依靠指导教师抽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从实际的指导效果来看,指导教师应该要做到“扶一把、送一程”,即:勤到实习实训现场、勤提问引导学生、勤检查。因此,对于测量实习和施工组织实训等在校内进行的实训教学,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6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督促学生参与实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每个实训环节给予指导、评判,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实训任务,并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整个过程。而对于施工实训和岗位实训等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训教学,则采取聘用现场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工地进行走访,随时掌握着学生的实习情况,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的方式进行。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过程的真实性,又把被动解决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实训的教学质量。

4.2 加强对实训过程的管理

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实训教学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训成果予以评定 ,对实训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导致学生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实训任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训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①采用校内或校外集中实训的方式,重新合理划分和安排实训进度。

②加强对实训的过程管理,实训中的中间过程从任务内容和完成时间及质量上明确具体要求,不断检查纠错进行过程考核;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训。

③加强实训出勤考核。

④必须提交正式的实训成果并检查底稿,未接受过程考核的学生以不及格论,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口试考核。

5 实训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为保证实训实习的质量,我们采用校内或校外集中实训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中间的过程考核和最终提交实习成果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必要时采用面试和口试的方式进行。比如,岗位实习是学生毕业前针对建筑企业中的建筑工程技术岗位进行的实操训练,学生均是相对分散的到合作企业中零距离地岗位实训。为保证实习质量,学生实训结束后,每位同学需要提交实习论文、每周周记或施工日记,同时还需提交有企业兼职教师签字确认的实习单位鉴定。最后,每位同学还需通过岗位实习答辩以保证实习效果。

实训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训成果,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实训成绩。但是教师在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无法反馈给学生,导致有的学生无法真正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他们在今后的岗位实习及实际工作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实训成果提交后不再返还给学生,这样有的指导教师只是简单的给出实训成绩而不会仔细去发现问题或错误。所以,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增设了实训点评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实训点评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则预留出点评时间进行实习点评并填写实训成果点评报告。

6 结束语

为培养出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近年来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训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以下一些需完善的问题:

①“晴工雨学”的教学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②在产教实体和合作企业中开展的实训教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的科学分配、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均需进一步完善。

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能充分体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理念,硬件资源有待进一步增加,产教实体的教学和对外服务功能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如何进一步深入到学校的实训教学中还值得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第9篇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群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设铁道工程、智能交通、道路与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电气化、铁道通讯、工程测量、工程造价、智能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备等符合交通土建一线需要的多种学科。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土建专业群通过“人才质量求高,教育模式求新,打造品牌求优,专业文化求实”的“四求”战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出了交通土建专业的精品。

人才质量――求高

专业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高校交通土建专业的发展有两个走势:一种是保持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一种是走“大交通、大土建”的路子,与国际接轨。作为铁路运输工科高等职业院校,何去何从?通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校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专业定位应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专科学校交通土建专业在地位上处于本科与中专学校相关专业之间,发展服务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及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金字塔人才结构(塔顶为重点院校本科尖子,塔底为中等专业人才)逐步被腰鼓形人才结构(两头分别为重点院校和中等学校人才)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品牌、师资、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等形式,将相对过剩的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力量向刚入世的我国转移,与我国高等学校争夺招生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一般专科职业院校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二是基层单位交通土建工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原有的以培养尖子和骨干为主的交通土建工程精英教育,向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将由接受了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承担。

三是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交通体系方面,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今后30年我国的交通建设目标是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万公里;国家铁路体系方面,铁道部提出至2020年路网总规模达到10万公里,在现有7万多公里的基础上,新增客运专线1.2万公里,其他新线1.6万公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交通土建专业人才。

四是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实际,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定位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交通、地方、基层、应用技能型”等要点,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河北、依托行业,服务河北、服务铁路,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高等交通土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标准

人才定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土建专业群将人才定位在基层一线。科学的质量观应该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和确定其质量。对于培养面向基层的交通土建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说,应该在具有较宽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与基层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技或几技之长,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

培养计划

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进行动态优化。

一是专业口径扁平化。按交通土建大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上设置教学模块,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选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或专业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体系优质化。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如已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合并为“道路勘测设计”;将“土力学”、“基础工程”和“桥梁”聚合为“桥梁工程”;将“弹性力学”和“路面力学”课由原来的必修课“精简”为任选课;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实践能力技能化。从1998年开始,在实习内容中增加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训;在实训课内容中增加了综合型实训、设计型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目前,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实训课或计算机应用实践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教学总时间的40%。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单独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作为学生毕业评级的依据和指标。

技能训练

2000年12月,由河北省劳动厅批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所五年来,在河北省劳动厅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工、建材实验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脑操作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铁道工程技术、智能建筑和现代测绘技术三个专业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有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中高级工占60%,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养模式――求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模式新,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种管理方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办学,试行“3+2”的“专科+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完成预备技师培养要求,在企业二年综合考评达到技师要求。五年培养计划,方案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统一管理。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到学院预选人员,提出培养目标;学院按照企业的要求变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对所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些课程学生直接到企业去,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学习期间,根据实际从事的工作,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定题目,“真刀真枪”地做。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也改变以前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用人单位的绩效考核占30的比重。目前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单位已有15个之多。

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在开设联合新专业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智能建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学院与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智能建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由此而开展的《校企联合开设新专业模式的探讨》教改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省级立项项目。

“2+1”和“2.5+0.5”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学院就实行了“2.5+0.5”方案,即学生在基层实习半年,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学院还选择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实行“2+1”模式:前2年在校完成必需专业课的学习,提前预分到工程局结合现场和重点工程实习一年,以熟悉工程,培养能力,最后一年返回学校再予提高,进行针对性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在“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管理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导向,社会监控是保障,自我监控是基础。自我监督的作用表现为自律、自省、激励,能够更大限度地弥补不足,更正失误、鼓励创新,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学院和各系都专门制定有教学督导条例,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备课、教研室业务活动,学生学习风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校外聘请了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对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独立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教学目标管理制为基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寓于教学目标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不动摇。通过教学目标管理,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在开展教学目标管理活动中,坚持“质量出自计划”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计划工作放在教学质量管理的首位,通过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中及时加强教学检查(特别是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监控和评价。

打造品牌――求优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影响教学质量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师资。专业建设中最应强调的重点是师资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师”为师资建设理念

从“双师”和“名师出高徒”的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学院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采用自培、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加高层次师资规模。截至2006年底,教授达到26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专业带头人30余名。

二是学历结构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博士后2名,博士8名,博士和在读博士后占教师总数5%,硕士占教师总数的75.6%。

三是双师队伍形成规模。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到2006年底,80%的教师达到“双师”要求,60%教师持有工程师、监理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师、物流师等多种证书。

四是教师的科技成果明显增多。近两年,获得各种奖励56项;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5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R收录论文20篇)。

课程建设力争形成“重点群”

在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基本形成“重点群”。具体措施:

一是“测量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融思维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项目加强实验锻炼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测量工程”、“隧道工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是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系列课,建立“以知识板块为主线,加强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保、删、增、合”等措施,使教学内容“精、新、强、宽”,改“整齐划一的教学”为“按大类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开设创新性讨论课,探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课教学试点等。另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部级优秀课程。

三是对“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除通过开发(或利用)CAI课件(或制作电教片)加强形象教学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面上还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工程制图”课教学中融计算机绘图、构形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制图于一体,按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工程测量”课教学中开展经过劳动部认定的测量工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以新结构、新规范为依据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新结构的教学。

四是对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系列课,以“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规范)为主线,并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经济特点,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五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承担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工程测量选题,采取派出去(即派学生到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结合对方的设计任务,由对方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和请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来学校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采取答辩检查、毕业答辩、校督导组答辩抽查的室(系)、校三结合的毕业设计检查考核新模式,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一流”为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亚洲第二、国内第一的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同类院校中水平最高的无线远程道桥健康检测中心,进口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最新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训中心和建材实训中心也具有先进水平。

校园文化――求实

通过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才

各工程局都承担着繁重的铁路交通建设任务――钻山沟、住帐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铁路基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基本上面向铁路工程局铁路施工第一线。因此,解决需求与培养输送的矛盾,是学院工作重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推进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合理地配置铁路基建所需人才。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让工程局直接参与招生就业计划的制订。学院成立了由20个工程局和工厂组成的校企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提高了培养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到位率。

二是根据铁路发展与改革需要,根据工程部门担负的任务情况,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长线专业有的暂时停招,有的减少招生数量;短线专业则尽力增加招生数量。

三是为工程局单独建立“人才市场”,每年都专门召开只有铁道工程单位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早见面,效果非常显著,“成交率”每年稳定在9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严格的实践教学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学院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注意上好“三堂课”:一是铁路行业和所学专业教育;二是严格的新生军事训练;三是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校风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第11篇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使得电气防火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据《国际能源展望2006》判断,“十一五”期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8.0%。至2015年,将达到4.5万亿千瓦时。按此发展计算,至2020年,将达到5.6万亿千瓦时。在用电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气火灾近年来也频繁发生[1]。据消防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气火灾在全国总火灾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共发生重特大电气火灾1324起,直接经济损失156526.2万元,造成1936人死亡、1116人受伤,年均占有比例为31.56%、44.3%、28.3%、28.6%,表明重特大恶性火灾多数为电气火灾[2,3]。由于电气火灾的形势严峻,为了预防电气火灾频发,有必要在消防工程专业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在该类课程中,讲授电气火灾形成机理、从电源供配电、电气设备与线路选择、应急照明与疏散、防爆电气以及防雷防静电等设计源头加强电气防火措施。

火灾监控技术是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火灾监控实际上是火灾探测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的总称,它是依据主动防火对策,以被监测的各类建筑物、油库等为警戒对象,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所以,火灾监控主要包括了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控制系统等。火灾监控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一直是消防行业探讨的热门课题。作为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有关火灾监控技术的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而火灾监控技术是基于弱电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归属于电气设置范围,因此,火灾监控技术的内容被纳入电气防火课程群。

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已成为全国消防工程专业的共识由于电气火灾高发的形势及火灾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大部分地方高校消防工程专业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4]-[6]。7所地方高校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只是不同学校有不同侧重,如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火灾监控技术,西南林学院注重电气防火技术,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对电气防火和火灾监控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气防火类课程的重要性。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设置及相互关系

与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毕业学员从事的是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电气消防审核和电气防火监督检查是消防监督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构建以《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为核心的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在图1所列的课程中,《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消防电气控制技术》为必修课程,其他课程为选修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的核心地位,并且该门课程由多门课程支撑,保证了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紧密衔接和渐次深化。《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作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内容完整,课程实践丰富。各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来建设这是由它的主要内容决定的。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气防火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电气火灾原因分析、消防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防火、电气设备及线路防火、防爆电气、防雷及防静电等。围绕其核心内容,必然需要《建筑供配电技术基础》作为第一部分的知识补充。同时,对于电气火灾高发的现状,可以运用先进的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加以预防,因此,及时补充《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选修课作为新技术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火灾监控部分,在部分内容中包括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概述、火灾监控系统组成、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设计等。这部分火灾监控技术知识相对完整,但是,对于不断发展的、新的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由选修课《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来完成补充。而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开设了《消防电气控制技术》必修课程讲授技术的实现,而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的联动控制部分只讲授联动控制要求。同时,作为消防工程专业的学员,有必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因此,开设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选修课作为有益的必要补充。

电气防火课程群改革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电气防火课程群一直在不断改革。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及手段、考核改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改革始终围绕武警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按照公安部党委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总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突出公安现役教育特色,以改革人才模式为切入点,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着力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构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战训练、日常练兵有机结合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训练体系,更好地满足公安消防部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期待。因此,电气防火课程群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公安消防部队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这一改革目标,电气防火课程群的改革核心是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式及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

贴近消防实际,追踪消防科技前沿,改革教学内容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不断有新的标准和规范出台或更新。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消防形势加以调整。因此,在核心课程《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对电气绝缘材料等级,依据最新的规范《电气绝缘耐热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按2008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对消防设备供配电、供配电系统防火等进行了教学内容更新;按防爆电气设备的系列标准GB3836-2010,及时更新了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时增加了电气火灾监控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工程实例讲解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应用。在选修课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和《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课程中,更是强调了与消防科技前沿的结合,根据最新发展科技及时更新讲义,始终带给学员最新的消防前沿知识。课程建设小组2009年完成的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p#分页标题#e#

突出能力,强化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学员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按照武警学院教、学、练、战一体化思想,将实验、实训、实习、模拟演练和综合演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核心课程《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开设了电气火灾模拟实验,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实验、火灾监控实训等模块,突出考核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课程组设计完成的“电气火灾隐患模拟实验台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在《消防电气防控制技术》课程中,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搭建了实训平台,强调了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电气防火课程群从基础到专业,均有相关的实验和实训平台,强化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在毕业前的综合演练中,电气防火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防火审核贯穿于整个专业综合演练的全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消防实践环节,实现了教、练、用的完美统一。

侧重创新,“教”“导”结合,促进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四个转变”[7]。即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考试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毕业设计从模拟训练向工程实践转变。

探索性教学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把传统的重演绎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与侧重归纳、分析、渗透、综合有机结合。如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讨型”教学。讲课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使学生由传统教学所形成的被动的思维方式向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紧扣课程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研讨主题。主题的设计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前布置研讨主题,给学生留出查找资料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只提供分析的思路,学生自主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对于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和总结,纠正研讨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消防供配电系统设计、火灾探测器设计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设计这几个研讨式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消防部队业务,设置教案和教学方法,增加互动式教学,利用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调用相关CAD图纸,模拟场景,让学员参与审核。此外,在变配电所防火和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选择这两个研讨式教学环节中,将研讨式教学与教学参观相结合,选择变配电所、加油加气站等场所作为实践教学地点,让学生结合实际单位做设计、做审核、做检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现。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实验与实训环节,设置了电气火灾模拟、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和火灾监控实训。学员不仅能进行验证性实验,更能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有的同学对不同型号的插座进行过载实验,得出与电气线路过载实验不一样的结论;有的同学在对电气线路过载进行测温实验的基础上,对发烟量进行了测定,得出不同过载倍数的电流发烟量不同规律;还有的同学对人体静电在不同情况下的带电量进行测量,得出相应的规律;特别是有同学利用红外成像仪对电气线路进行实地火灾隐患检测,发表了学术论文。在《消防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训平台,教师只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在“教”的同时,更加注重“导”,引导学员在实验室完成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这样既加深了学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实训,变换不同的接线方式,得出不同的控制关系。

能力考核的实现。高等教学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更新课程考核理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因此,《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考核改革作为专门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立项研究,在全院作为首批示范考核改革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考核环节设置了实验实训考核、研讨式教学环节考核、课程设计考核、平时表现考核及课终考核。在《消防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中,设置了实训考核,强调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环节。通过过程考核与课终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实训考核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近三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和设计进行了大改革。强调学员的选题必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消防部队的需求,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再加之电气防火课程群的设置深化了课程内容,为学员进行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学员的毕业设计紧密围绕工程实践这一主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如撰写建筑消防供配电系统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等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均有所提高。

“教”“学”相长,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的“教”和“学”都离不开丰富的信息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促进教师的视野开阔,同时又能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成果。课程组建立了“《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辅助教学系统”、搭建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这些网络资源中,建立了基本资料库(包括法律、法规、标准等)、案例库、论文资源库、练习题库、课件、网上作业及答疑等。学员通过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并且能建立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平台,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更丰富了学员,实现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由于教学效果突出,2008年,“《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辅助教学系统开发”获公安部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12篇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生特点,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本文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生专业和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高职生特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浅谈其教学改革。

1存在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且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1.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导致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1.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生学习特点。

2改进措施

2.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简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将课程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然而在实践中,只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对于高职生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而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应予以删减。

2.2加强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电工电子技术是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专业还不够了解,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同后续课程的联系。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2.3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讲解,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务必使学生掌握。

2.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容的充放电等,若合理巧妙地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实物模型、幻灯片、投影以及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改革形势,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使理论得以验证。比如,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阐述和验证。在讲授需要实验演示的电路时,可利用事先建立的仿真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具有3个优点:(1)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到,借助仿真技术可以方便观察;(2)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再到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3)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2.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但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无法了解具体工作流程。为此,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首先,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自己动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训练相关技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互,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相关,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教学场所应按照职业环境来布置,突出职业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2.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强调学生能力考核,实现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也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闭卷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方式,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考核形式,如基本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实训技能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操作情况,综合评定实验实训成绩;平时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使学生全程参与,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上来,可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比例,具体为: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改革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部分考核可按照A、B、C、D级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考核反馈,通过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