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毕业总结

医学生毕业总结

时间:2023-02-16 18:2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第2篇

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研究比较中美医学院校建制、医学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的整体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中美医学院校在建设、筹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国医学院校均由政府建设。美国医学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有偿服务、研究经费、政府拨款和校友捐赠等,筹资能力较强,而政府拨款则是我国医学院校较为主要且单一的经费来源。美国医学院校的质量评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高等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进行,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等形式对各医学院校略加影响,我国医学院校由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和课程[1]。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医学院校在办学性质和宗旨上存在本质差异。美国医学院校实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医学院校推行“大众化”教育,旨在在较短周期内培养能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隶属关系的差别,或由于区域间的政策差异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较容易导致不同医学院校间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现差异。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本国国情。

1.2中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别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其医学教育起点较高,报考考生须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就读。美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4年制,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edicaldoctor,M.D.)学位。M.D.的学习课程与医师执照考试挂勾,学生在前2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结束后要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后2年进入教学医院,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结束后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请住院医生的资格。M.D.毕业后须经过年限不等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完成执照考试的第三部分后方可获得行医执照。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规定医生须接受知识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准更新执照[2]。相比之下,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模式较为复杂,主要有五年制临床本科、八年制本硕博一贯制、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较为薄弱松散,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只要有单位挂靠,也可以申请考试,通过后即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医学教育体系所导致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较为明显。美国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具备行医执照的医生都有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从业经历,保证了医生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为一致的专业水准。对基础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攻读生物医学哲学博士学位(philosophiaedoc-tor,Ph.D.),毕业获得M.D.和Ph.D.的双学位。双学位博士除了临床知识学习和实习以外,还需要在实验室接受长时间的基础科研训练,发表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后才能获得学位[3]。相比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现阶段通常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且不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水平差别较大。在研究生层面,由于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阶段进行科研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临床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存在到了临床“不会看病”的问题,而专业型研究生虽然临床技能娴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训,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3中美医学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存在差异

首先,中美医学院校的生源存在差异。如前文所述,美国医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严苛,只有成绩拔尖、素质全面的本科毕业生才能通过,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学医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训练,并选修了医学相关课程,保证了在进入医学院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说,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学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由于每年招生数量较多,竞争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医学院校报考人数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对于我国的医学生来说,多数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度和责任感并无感性认识,以致在今后求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其次,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存在差别。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教育将基础课程进行学科间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课,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整体地学习和思考,知识体系搭建得更为牢固。美国医学教育还注重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习时,科目设置除“内、外、妇、儿”等常规科目外,还设置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家庭社会医学等科目,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4]。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着基础、临床、实习的“三部曲”,三个阶段过分明确和独立,加之学科界限明显,把完整的人体和生命现象人为地割裂,医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较为枯燥,也难以对医学体系形成综合、整体的认识。再者,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培养在高校或医院中兼具基础性与临床性的专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和传播知识的医教人员,目标设定较为清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5]。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较为模糊,按教学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基本的临床技能,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医院需求,促使毕业生纷纷考研。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培养本科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性的学习训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医院的专业培养并未能融入临床实践,甚至有些学生仅会做课题写文章而与临床脱节较严重,导致临床能力较差。此外,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院较早开展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医学院校,受制于发展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客观条件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美国医学院校中已普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等教育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所裨益[6]。我国的医学院校现阶段仍然维持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多是会考试的学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中美医学院校在学业考核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每个医学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体系,除了对读写综合能力、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标准化病人的评估,还需要评估学生对医学道德、医疗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还要评估学生对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紧急状态下对病人处置等能力[7]。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考评通常是考多评少,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为主,考核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医疗法规、医德人文等方面则较少考评,使得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补课。

1.4中美社会医学人文品质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两国文化经济等国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两国医学生在能力、个性、气质等方面。美国医学生交流能力强,无论是同患者交流和与同事交往,都能够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讨论问题时,美国医学生常能提出不同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在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时,即便是进展不多或者不顺利,往往也能娓娓道来。我国的医学生大多生涩腼腆,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触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性和信任感。在学术场合,我国医学生提问和发言也不够积极,反映出学生在校时这方面能力较少接受训练。美国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愿强烈。在美国院校的实验室,假期经常可以见到高中生来见习实验技术并参与学术活动。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创新的理念也较为超前,使得他们与我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思维更活跃,求知欲和创新欲也更强。我国医学生通常接触科研较晚,往往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少医学生把临床和科研对立起来,对科研活动疲于应付,实用主义明显,创新的动力和后劲都明显不足。美国医学生职业远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入职后享有的丰厚薪酬和崇高的社会地位都使得医学生精益求精、发奋学习,而我国的医学生临近毕业时往往境况较为窘迫,为寻找工作或升学等大费周折,养家糊口颇有压力,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业务中去。

2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不难发现中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差异。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2.1改革医学院校体制,完善医学教育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深化的机遇下,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应当体现出向“政府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模式转变,从宏观上推动医学院校质量提升,突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医学教育体系结构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医学院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负担了过重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在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医务人员过早地专业化、专科化,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和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2.2明确医学教育目标,优化医学生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短时期内的高度专业化教育,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但却影响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医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和设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目标,适当简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提高医学生相关待遇。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明确不同年制、不同学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医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2.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医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秉承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当鼓励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环境。应当及时升级教学硬件,引进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推广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医学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总结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后,我们能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2]吴春丽,RichardS.BaeMD.美国医学教育体系运行简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赛,赵峻,杨萍.浅谈美国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反馈[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蓝波,周国平.美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70-473.

[6]刘隽,赵周彦,舒静.新一轮技术变革中的美国医学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107-114.

第3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性考核评价;综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0-02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后,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逐渐注重能力考核,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正陆续尝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而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1 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多数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评选先进和毕业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虽具备集中考试、便于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不能及时、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4个月,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延迟,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考试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考试,用“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而且侥幸通过考试后惰性增加,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考试不能真正激励学生。期末考试的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积极性;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通过,甚至作弊,这样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导致考试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1]。

2 综合性考核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方式倾向多元化 在探索考试改革中,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2]。高校应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与期末两大部分。考试方式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科学地确定平时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3]。平时指标一般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课程论文总结、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增删一些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综上所述,在高校考试改革过程中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 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将承载重要的医疗任务,毕业后均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才能执业,所以对医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也迫在眉睫。在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引出执业医师相关知识完善教学流程,可将相关课程的题库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历届真题。高校需要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医学生能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及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性考核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3 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策略

形成性评价

1)课堂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此三部分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堂表现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灵活调整方式,以便达到公正评分。

2)阶段性考试。在期末考试之前,每个学期进行1~3次阶段性考试,题库随机出题,以客观试题为主。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按20%~40%的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阶段性考试可由任课教师依据学习的相应内容来决定考试的时间,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强调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终结性评价

1)期末考试。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形式,客观题占70%,题库随机出题的标准化考试,机器阅卷;主观题占30%,主要是一些病例分析讨论题。主观题的设计可使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扩展与应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按照20%~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2)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好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他们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故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综合考试,按照各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来确定考试时各课程所占比例。这样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持续性及相关性。

3)多层次补考。学生根据每一次闭卷考试情况进行补考,可以选择本学期或者下学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弥补学习中的缺陷,还可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准备时间、缓解考试压力。补考的试题难度应比之前的考试稍高,以利于考试成绩的管理和保证补考效果。

4 综合性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性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降低了学习压力。此法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挑战。为保证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必须实行教考分离,即教学者、命题者、监考者和评卷者在职责上分离。为了实行教考分离,需建立各课程的题库,题库建设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会增加难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此,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校和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中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此过程任重而路远。

综上所述,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不足,推动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客观试题题库基础上,考核评价的改革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谈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20-21.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医院;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01-0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实习医院是接触临床工作、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地方,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树立医生良好职业道德的的实践场所,如何正确选择实习医院对医学生实习、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对指导学校、医院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者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不同学校的大专及本科医学生于步入临床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结果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大专或本科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学、药学专业学生,其中女72名,男28名;大专14名,本科86名;临床医学专业28名,护理学专业45名,影像学专业14名,药学专业13名。年龄在22―25岁之间。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本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①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学生的一般资料;②医学生实习医院选择的情况: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对实习医院的期望值(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带教老师学历、工作年限方面)、主要担忧的问题。其中问题为单项选择题。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填写。于医学生到达实习医院时开始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选择情况见表1

3 分析

3.1关于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 调查显示:53%医学生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来选择实习医院的、15%根据生源地,32%根据意向地点。医院等级、名称,尤其是医院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医院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跟医学实习生比较相关的则是医院实习带教实力与就业前景。一般说来,医院等级越高,其规模大、带教师资力量强大且带教规范、招收实习生多,带给实习生就业机会相对增多。53%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首要根据医院等级、名称,说明很多学生意识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就护理专业而言,近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将护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全面、深入了解和考察护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挑选符合本单位用人标准的优秀人才,减少参加工作后的培训时间,而有的医院只在实习学生里招收护士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实践和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质量,有在高等级医院实习的经历,对学生在其他地方就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背景[1]。由此可见在等级高的医院实习对就业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选择,实习医院还是生源地、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都体现了医学生对实习与就业关系的认识,这与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模式――“以实习带就业” [2]不谋而合。

3.2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5%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很了解,44%基本了解,51%不了解。了解实习医院是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应做好的准备之一,对实习医院的了解,不仅是知道该医院的等级、地理位置,还应知道该院最强的学科领域、特色领域及在实习带教方面的水平等,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准确地选择实习医院,才能很有目的性的实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而调查表示,医学生对实习医院的了解还不够。

3.3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 调查显示:①56%医学生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②32%医学生激动、迫不及待;③12%医学生感觉没什么想法。56%学生表现的不自信心理及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感到担心,而之所以会担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实是对实习的准备不够充分。32%医学生表示激动、迫不及待,可以看出医学生渴望将理论知识投用到临床实践中、渴望为患者服务,因积极性高,故医院在实习带教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注意防止因其过分的积极性而带来的差错、纠纷。12%医学生对进入临床实习表示无所谓,此类学生,多数是志不在医疗行业、想转行,如何做好就业指导是个大问题。

3.4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

3.4.1在让实习生实践操作方面:36%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手把手教,59%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者,5%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又放眼。

3.4.2在带教老师的学历方面:27%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5%的学生大专学历,6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经验丰富就行。

3.4.3带教老师工作年限问题:6%医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工作3―5年,36%希望带教老师工作5―10年,58%表示无所谓、只要带教老师技术好就行。

3.4.3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3],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模仿的榜样,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在技能的培养上,还应包括在医德医风的影响上。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带教老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4]。了解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值有重大意义。

3.5主要担忧的问题 调查显示85%医学生担心自身动手问题,12%担心与带教老师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问题,3%担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方面的问题。医学是一门很需要实践能力的学科,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足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担心自身动手能力表明了医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视;无论哪一行业,沟通都是不可缺少的,美国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开发了一个自愿的医疗事故报告系统,通过对十年搜集信息的分析发现,70%的案例与沟通不畅有关[5],而在医院,沟通主要是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的沟通,从调查可以看出,医学生更加担心的是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对与患者的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4 对策

4.1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4.1.1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学校可以开展介绍实习医院基本情况的讲座,如为医院的环境、重点科室、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医院更多信息,增加其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此外,还应为即将实习的医学生邀请实习结束返校的毕业生参与座谈会,由这些刚结束实习的医学生讲述临床一线工作的感受、引导建立正确的实习观、及实习医院、实习地点与工作的相关性,并向学生简述对实习医院的真实感受,以帮助学校圆满完成医学生实习前关于实习医院选择的指导工作。医学生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条件获取医院信息,如通过与其在医院工作的亲朋家属了解实习医院情况,通过加深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以增强其实习目的性。

4.1.2针对依据生源地选择实习医院的医学生而言,此类学生多有回生源地医院工作的计划,要做好离校前的工作,如安全教育、实习积极性。的教育;根据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此类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极强,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那些不能前往理想实习医院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告知其将要去的实习医院突出的一面,以消除其抵触心理,消除其负面情绪,以防其将负面情绪带入临床工作中,影响其实习生活。

4.1.3学生下临床实习和配合心理指导:调查显示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心理占多数,反应了大多数医学生的实习心理及对实习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医疗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4.1.4调查显示实习前医学生所担心的主要问题中自身动手能力占85%。在校期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即将下临床实习的学生开放实际操作训练室,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同学们减轻自身动手能力的担忧。学校可以扩宽教学、实习途径,增加课间见习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后假期自择医院进行社会实践,使其能及时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并注意见习、社会实践后总结。

4.2医院应采取的措施

4.2.1向学校传递更多关于医院的资料,比如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以协助学校更好的完成医学生实习医院的安排工作。另外,医院要与学校做好实习生实习医院选择情况的沟通,如了解哪些学生是来到非其所期待医院实习的学生,对此类学生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可以向其展示医院特别突出的一面,并且在实习轮转的安排上,将其第一个轮转科室安排在实习带教做得最为突出的科室,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4.2.2在医学生进入临床之初,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可以召开临床一线工作的带教老师与实习医学生的座谈会,减轻医学生的紧张情绪,并告知其必须遵守的相关医疗制度,如无菌制度等,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严格、规范的学会各项操作、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4.2.3考虑到大部分医学生担心自身实践能力问题,可以在岗前培训中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并开放示教室,方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临床技能。另外,鉴于沟通的重要性,在岗前培训中还应强调沟通――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及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利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减少差错的发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因此,在灌输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同时,要向医学生传授沟通的方法。

4.2.4在对实习医院的期望上,考虑到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质量的关键,医院应创造符合实习生要求的师资条件,选择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护人员做为医学生的带教老师,上好医学生医学生涯的第一课,以通过带教老师完成向实习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完成培养任务。

5结论

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教育、管理问题,因此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面对实习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准确的作出理论辅导、操作指导及心理疏导,对学校、医院成功完成医学生实习工作及医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生.在实习与就业互动模式下本科护理专业实习管理实践和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B):165―166:1201―1202.

[2] 张中兴,赵琳杰,赵丽娜,等.抢抓机遇 占领市场 搭建良好就业平台[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33―164.

[3] 郑洁,郜玉珍,武文静,等.临床实习与带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华护理教育.2008, 5(3):99―102.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95-01

1.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简称为生涯规划,指的是有机结合个人和组织,通过测定、分析以及总结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依据自己的意向,来对职业奋斗目标进行科学确定,然后在奋斗目标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安排。具体到大学生身上,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环境因素,然后依据个人的职业意向,预期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确定下来的目标,来对大学学习以及生活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以此来实现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增强的目的。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在逐步的深入,那么对于医学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医学生需要系统综合的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引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更好的就业。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

一是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要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对自我进行评估,以便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自我;只有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了所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那么对于医学生来讲,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通过其他人的客观评价以及自我测试等,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以及职业兴趣等,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结合这些分析结果,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要正确的进行职业分析: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正确的进行职业分析。要对职业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比如本地区的环境特点、政策措施,职业角色的发展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要深入的了解本职业的现状,预测职业的未来。要知道,一个行业内不同的岗位也需要求职者具有差异化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条件,因为医学学科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对于医学生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树立奉献精神,做好吃苦的准备,要不断的进行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三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经过前两个步骤之后,就需要合理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兴趣和环境来进行。对于医学生来讲,救死扶伤就是职业目标,但是确定的职业目标会受到现实因素的限制作用,那么在进行职业目标合理确定时,就需要有机的结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将个人职业目标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之中,提高职业目标的可操作性。

四是通过努力,满足实现职业目标所具备的素质条件:进入到社会以后,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的时候,第一个依据就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不仅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特别重视,还会考虑学生会否会将掌握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医学生要想提高个人综合竞争力,就需要有机的结合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知识,更好的满足岗位需求。

3.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一是要对其充分重视,对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学校都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其流于形式, 那么就需要进行改变,要将其融入到大学教育全过程中,结合年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目标,对就业指导体系进行完善。对于大一学生来讲,需要促使其更好的认知就业形势,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大二以及大三学生来讲,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促使其全面了解就业方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毕业生来讲,则需要培养学生的择业技巧,并且大力宣传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促使学生对自己正确认识,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合理安排,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是丰富载体,促使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的有效:要改变以往那种职业生涯教育单一载体的模式,丰富载体形式,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首先,要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集中规范的讲解,综合采取诸多的手段和方法,来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充分激发出来。其次,要定期经常的举办各种专题讲座,除了邀请专家之外,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来传授经验,这样学生的视野就可以得到开阔,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对社会环境以及行业发展特点等进行掌握。再次,可以采用集中交流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互相交流和学习,对面试以及求职等进行模拟。最后,还可以成立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社团组织,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社团组织内部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通过辩论和交流等来帮助学生。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得知,虽然医学生整体就业前景良好,但是在种种外界因素的限制作用下,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存在着较大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医学生就需要认真评估自己,结合具体的就业形势,来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然后结合目标,来进行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存茂.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时代人物,2008,4(2):100-103.

第6篇

1.1从社会角度分析

1.1.1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何谓“职业生涯规划”[4],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分析和总结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确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验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职业生涯的理论才传入中国,比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

1.1.2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巨大的工程,培养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评估技术、计算机技术、人才测评及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咨询师成为我国目前就业规划教育的要务。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规划师,一般是由教育管理教师来指导开展,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进行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

1.2从高校角度分析

1.2.1就业指导机构工作层面不够深入据调查显示,目前各医学院校均设立有独立的就业指导职能部门,从他们的工作层面分析,大部分的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提供政策、制度咨询等方面,而对于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意识则严重匮乏。

1.2.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安排不合理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尽管医学生专业性强,学科较为单一,就业指导课程也相应被列入了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据调查,大部分高校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缺乏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多元化,教学重心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理论的灌输层面,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并非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根据舒伯[5]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均有利于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但就业指导只是生涯辅导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点不在“职业”上,而是强调个人全方位的发展,协助实现个人整合和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及角色。生涯辅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而言,是具有全观性、全程性和整体性的。

1.2.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间安排不够医学生学制长,专业性强,就业领域方向较为明确,各大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规划似乎没那么重视。尽管大部分医学院校均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该课所占课时数总体上偏少,由十几到六十几课时不等。另外,该课程时间安排各异,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进行,缺乏从入学教育抓起的意识。

1.3从个人角度分析

1.3.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清当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许多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题或专题报告及讲座,网络上也不乏相关的报道与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了当前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不少医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及重要意义所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知,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着眼于实际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进行“规划”,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价值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据调查显示,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独特性,课程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其他,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以致许多毕业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清,不能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对就业方向和领域不能深入了解,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导致盲目投递简历,在跳槽和转业中不断发现自身优势,最终才能较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走了不少弯路。

1.3.2对客观环境分析不明确作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行业,从事医疗卫生单位似乎成了医学生就业的不二选择。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生均认为自己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或医务工作者,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如行政、金融、外贸等。而由于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分析不够明确,对工作岗位期望值太高,加之对自身认识程度不高,往往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盲目地跻身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呈现“大医院饱和,中小医院或边缘地区医院有岗无人就”的现象。医生是一个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及技术水平的职业,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医学本科生在读期间均希望能够继续升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就业,且自己也有能力胜任某单位的职位时,他们升学的决心动摇了,随波逐流,加入了就业的竞争行列。据调查分析,截至2010年5月底,某医学院校2010届毕业生中有180人收到来自全国各医学院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接收函,其中有30人因报考时的仓促抉择导致读研专业不理想而后悔,而有5人则选择放弃读研,走上工作岗位。出现这种读研专业不理想或考上研仍然选择放弃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在升学以及就业的方向上更迷茫,无法树立更高更远的价值观,往往出现无所适从,逐步失去个人努力、发展的动力。

1.3.3综合素质能力薄弱,就业竞争力不强当前医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倾向已成普遍现象。医学院校的学生因其学科的复杂性及专业内容的艰深,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关注明显不足。据调查分析,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8%。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部分同学注重培养了英语、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但也仅限于常规应用。同时,医学生因其学科单一,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彼此间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强大的劳动强度负荷,使他们身体素质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造成部分同学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影响就业竞争力。

2.对策分析

2.1加强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医学院校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时间及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职业指导机构设置,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成为目前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或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在医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2利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合理、正确使用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等测评工具,量化医学生职业兴趣及职业倾向等指标,通过专业的咨询访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剖析和了解自己,更为真实地认识自身的内心世界,理清自身发展的潜力,走出职业选择的彷徨与迷茫,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6]。

第7篇

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总结: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理论教育模式也必须要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的生源结构而变化。卫校中职医学生必须作好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涯概念和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尊重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变理论教学为技能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医学教育之路而奋斗。

作者:陈智骁单位:广西北海市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

第8篇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客观结构化考试;技能考核题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95-02

医学是注重实践的学科,因此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的关键步骤。但在目前医疗环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临床技能培训越来越困难,而且现如今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生不注重临床实习,故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临床实习阶段约22.6%的学生潜心考研,71.6%的学生忙于找工作。为此,卫计委联合教育部于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旨在通过竞赛,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及时发现各个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学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我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医学教育学校,自2011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以下称技能竞赛)以来,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两次,华北赛区一、二、三等奖各两次,学生成绩、参赛经验、选手培训经验均有提高,但学生受益范围仍有限。如何使我校医学生在临床技能培训中最大范围获益是目前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受临床技能竞赛启发,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务部征集以“竞赛大纲为基础、竞赛思想为引导”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题目,建立了客观结构化技能考核题库,将此考核系统引用至本科生、研究生各阶段的技能考核中,学生成绩提高明显,受益范围明显扩大,题库的建设、使用等探索初见效果。

一、客观结构化技能考核题库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的出版,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技能考核是对技能培训的有效检验标准,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技能考核题库,能检验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水平。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对题库建设褒奖有加:“题库建设有利于强化教育考试的安全性;题库建设有利于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保证试题的稳定性;题库建设有利于推进教育考试的改革。”

我校自2011年开始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参赛初期,在学生培训考核过程中,均由培训老师临时出题,临时考核。所出题目受专业、经验、思维限制,不能充分融合赛事大纲,也不能启发选手的考试思维,导致了单项操作过关、综合题目得分不高。占用培训老师的时间临时出题,题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在赛前培训及考核的整体安排中,存在脱节现象。针对参赛选手及广大医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建立一个考核覆盖面广、模拟临床真实情况、题目难易程度平衡、集临床技能操作与专业知识、实践综合能力与临床思维、团队合作与批判性思维于一体、人文法规、专业外语的临床技能考核系统迫在眉睫。

二、客观结构化技能考核题库建设的过程

技能竞赛举办以来,我院培训老师、教研室、教务部相关人员对区赛、国赛进行了多次观摩。经试题记录、影像资料录制、回顾性分析、与其他院校经验交流,在学生培训、模拟出题等方面得到了启发。集众人思维智慧建设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考核系统服务于医学生培养的想法逐渐形成。2014年初,由教务部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了题库建设动员,以技能竞赛大纲为基础,进行出题前培训,下发命题格式,规定参考书籍,注重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的同时鼓励出题人员打破学科壁垒,多学科、多技能联合出题,采用科室主任负责制,监督各专业、各级别医师按规定数量、质量上交纸质版及电子版题目。

试题收集工作结束后,成立了审题核心小组,由反复参加技能竞赛培训、观摩的人员组成,包含内、外、妇、儿、护理、五官皮肤、麻醉、检验科室等技能竞赛考核大纲涉及的各个科室人员。第一步留用大纲要求内题目;第二步筛出符合临床逻辑题目;第三步进行题目评分标准修改;第四步将留用题目共计400余例按单向操作、综合操作、难易程度、操作时间等分类录入技能考核题库。所有入库题目按不同学历及不同考试用途组合为客观结构化考试模式,便于学生出科考试、毕业考试、研究生复试等各个阶段医学生的客观结构化考试使用。同时,每道题目均附一份物品准备单,便于临床技能中心工作人员在考核前准备物品,保证每项操作、每个题目顺利考核。

题目收集、分类、录入及使用物品准备就绪后,小范围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历年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按试题难度、操作要求及时间要求进行模拟试验,及时商讨、修改,补充,尽量使考核系统内的题目严谨、合理,使可操作性、可考核性过关。

三、客观结构化技能考核题库建设后的使用效果

技能考核题库建立后,分批组织带教老师进行考核项目的熟悉,让每一位带教老师明确带教工作中所要授予学生的专业知识点、专业技能点及考核方式。鼓励带教老师在授课中采用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保证每一个题库内包含的技能操作项目均达到“老师讲过、学生做过、考核通过”的标准。同时规定学生成绩不合格率与带教老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教研室、科室考核绩效直接挂钩,这一举措能够督促带教老师、教研室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扩大学生受益范围。

将技能考核系统运用到本科生、研究生入科前培训考核及毕业客观结构化考试中,让每一位医学生在生产实习及毕业前均受到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人文法规等方面综合的、必要的培训,提高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将这种教学考核思维带进基层医院,扩大基层医生的受益范围。

使用技能考核题库的每一轮考试结束后,均由工作人员对学生考核分数进行统计,对低分题目着重分析,发现学生丢分所在,反馈给教研室,督导教研室加强授课环节,有利于学生消除操作弱点,掌握操作难点。

2016年我校承办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北分区赛,也是在技能考核题库的基础上获得启发,从题目选择、修改、重组及初复决赛的分配上起到了省时、省力、效率高、差错少的作用,使竞赛有序、圆满完成,得到了国家肯定。

四、客观结构化技能考核题库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目前考核题库中启用的题目多数为单项或双人操作模式,基本临床技能和专业临床技能题目居多,综合性团队配合题目较少,受实际临床工作需要影响,此类题目占有比例有待增加。

将标准化病人引用至技能考核中,是任何笔试都无法代替的环节。但我校目前标准化病人数目及我区志愿者较少,不能从各个临床专业找到合格的模拟考核案例,需进一步补充标准化病人数量及质量,能够让学生在最接近临床的环境中学习及考核。

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的利用及掌握仍是有待提高的环节。从多次考核分数分析,涉及英语的题目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无论从各届、各赛区临床技能竞赛中英文题目得分率的情况出发,还是医学生毕业后进行科学研究、论文撰写、跨国交流的需要出发,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是每一位医学生需要掌握提高的环节,所以对在校医学生英语的培养需从传授、考核等各个环节重视。

五、总结

临床技能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以赛促改,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旨在改革及完善临床技能教学。实践证明,在临床技能竞赛引导下建设客观结构化技能考核题库是我院临床技能培养及考核的一大进步。题库的建设及启用有效推动了我院教学、考核体系的改革及优化,促进了我院临床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扩大了学生的受益范围、提高了医学生岗位胜任的能力,是一个值得继续优化、长期推广的举措。

参考文献:

[1]丰帆,肖书傲,徐光辉.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2016,(30).

[2]厉岩,郑力,彭义香.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6).

[3]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组.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黄华兴,杨海源,沈历宗.外科学题库建设及试卷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15,(2).

第9篇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

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医学教育如何全面适应医药卫生事业需要,把握发展节奏,优化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入。2013年,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医改和教改的重大举措,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按照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通过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近期主要是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深化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教育改革。构建“5+3”人才培养体系,5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基础。要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着力提升学生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加快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第二,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这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要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紧密衔接,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等4个证书。要调整7年制,从2015年起就要全面实施,学生在完成5年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可免试进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学习,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要改革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办法,针对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为他们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第三,全面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基于我国城乡、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定向免费培养3年专科教育加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要培养医学生能够“下得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民情、医情教育,增强学生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贡献力量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医学生能够“用得上”,加快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要使医学毕业生“留得住”,加强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政策保障,既要用感情留人,还要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第四,大力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要把医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渗透融合,强化医德典型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要把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要把医德教育融入学生临床实习,发挥好医院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医德考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自觉提高医德修养。

第五,深入调整医学教育结构,更好适应卫生行业需求。要把握好医学教育发展规模,控制医学本科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加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中医药特色与规律,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统筹各类医学专业协调发展,加强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儿科、精神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开展好对卫生计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使高等学校成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六,切实强化推进改革的机制和条件保障。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强保障。要建立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医学院校要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标准,加强附属医院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科室之间、医院之间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不同阶段学习的顺利实施。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医学教育新局面,为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者注:节选自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第10篇

作者简介:王禹弘,赵青(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1入学、学制与学位

在中国,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的筛选进入口腔医学院开始本科学习。在美国,学生在申请牙学院前,需要先完成3~4年本科教育,申请者参加牙科入学测试(DAT)和面试,牙学院根据这两项及学生的推荐信和平均绩点(GPA)决定录取人选;在英国,申请人需要参加英国临床能力倾向测验(UKCAT),并且也需要经过面试。这些招录程序与国内考取研究生的过程相似,对学生的考评相对全面一些。

国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的口腔医学生在前面4~5年接受相同的本科阶段教育,所有课程合格获得口腔医学学士学位(BDS);本科毕业1年后才可以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七年制在最后2年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八年制在最后3年完成硕博士阶段的学习,毕业时分别获得口腔医学硕士(SMM)与口腔医学博士(SMD)专业学位;五年制学生毕业时可继续攻读3年硕士学位,七年制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可以继续攻读3年博士学位,或者在硕士阶段选择5年硕博连读,完成深造。目前,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的实施,上述繁杂的学制体系已被“5+3”的主流模式取代。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牙学院和香港大学牙学院的本科教育分别为5年和6年,学生毕业时均获得BDS学位;在英国,获得学位后需通过执照考试,才可在牙科协会(GDC)注册和行医,而香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样,学生获得BDS学位后不需再另行考试即可行医,也可以申请继续攻读硕士;在美国,口腔医学生在牙学院学习时间为2~4年,毕业时均获得牙科博士学位(DDS),但需要通过nationalboarddentalexamination(NBDE)考试才可以申请行医执照。由于中国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因此口腔医学使用“stomatology”一词,然而,除了表面上拼写不同之外,中国的SMD在本质上与美国的DDS或美国医学博士(PhD)也无明确对应:中国的SMD需要掌握熟练的临床技能(达到DDS水准),同时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与PhD培养相似)。现在国内正在逐渐划清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界限,前者主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可进入实验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究工作,后者侧重于临床实践的锻炼,毕业后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2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规培与专科医师规培

住院医师规培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规培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际操作的过渡,规范行医标准,这对于提高中国现有口腔医疗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力的措施。2015年规培在各省市全面启动,预计至2020年,完成规培将成为进入医疗岗位的硬性要求[2]。医学生学习年限长,加上33个月的规培,时间投入大,回报晚,若非政策要求,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规培,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值得思考。目前,2015级及以后的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参加规培,即并轨规培。这样的安排可以为学生节省时间成本,但是这3年较为辛苦,也需要院校更科学的管理和学生更高的自律性,保证在上课、规培、实验及跟师学习之间取得平衡[3]。

据调查,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牙医比例约为1500∶1左右,其中实施了专科医师制度的国家中,专科医师占口腔医生比例为10%~17%,香港的人口与注册牙医比例约为3039∶1,其中专科医师占比约10%[4];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即使是一线城市,牙医与人口比例也高达5201∶1[5],专科医师的培训时间为2~4年,具体培训、考核方式尚在试点摸索之中[6]。在美国,纽约和特拉华州规定口腔医学生在完成DDS课程后必须参与至少1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以规范临床操作、保证医疗质量,并将此列为获得执医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其他地区并未强制执行,学生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7]。经美国牙科医师协会(ADA)认证的口腔专科共有9个[8],这需要2~3年的专科培训。20多年前,英国开始实施牙科基础培训(dentalfoundationtrainingprogram),帮助牙科医生完成从毕业到执业的顺利过渡[9];在英国,有13个牙科专科,申请人培训3~6年以取得专科医师证书(CCST)[10]。另外,欧洲多国相互承认其他国家的牙科教育并通过继续专业教育(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统一各国牙医水平及保证牙科医疗质量,截至2013年,有14个欧洲国家将该教育项目定为必须实施的[11],可以看出他们对医生水平的重视。在香港,为了解和学习口腔医学知识和技术新进展,口腔医师可以自愿参加3年的CPD;若要成为专科医师,则必须经历3年的基本训练及3年的高级训练,以获得被认证的8个专科资格证之一[12-13]。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口腔专科医师制度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培训模式及方法比较成熟,但不完全相同,我国在发展口腔专科医师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并结合本国现状。例如,我国人口众多、医患比例失调,许多人的口腔基础治疗尚不能得到保障,更不用说口腔专科治疗,因此,在培养口腔全科及专科医生时,要考虑到其结构比例。

3教师队伍

香港大学牙学院与美国的牙学院会甄选优秀的开业医师做兼职教师,他们和牙学院里的全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牙科专业的临床技巧,也可以在医患沟通、开业执业等方面指点迷津,还可以为牙学院节省薪酬开支。但是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据美国牙科教育协会(ADEA)报道,2013-2014年,有290个全职及555个兼职岗位空缺,较之前增加,尤其是全职岗位,其中一大原因是教师选择开业而放弃教学工作[14]。

中国口腔医学院校的教师通常是本院毕业的医生。近年来,有学者表示担忧:“近亲繁殖”式的循环会导致院校的思维和文化愈发单一,不利于长远发展。可喜的是,国内口腔医学院校对教师发展逐渐重视起来,国际交流较以前增多,一些院校每年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讲座、教学,也会输送人才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交流;通过授课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促进教学水平的增长[15]。

4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

在中国,各口腔医学院校本科期间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如英语、政治)、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解剖、大内外科等)及口腔医学课程[16]。学生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时间一般在第三四学年、在临床科室中实习的时间大约10个月。英国国王学院牙学院的本科同样是5年,其课程安排也包括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但他们的基础科学主要是与牙科相关的学科。在美国,学生已经先完成了4年的通科教育,因此他们在牙学院期间的时间相对宽裕,可以集中于牙科专业学习。可以看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兼顾专业知识深度与人文知识广度并非易事。但现代高等教育与传统技术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尚需探索更优化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

另外,在国内,国家及一些院校提供专项资金和平台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创新思维,口腔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填鸭式”教育,这种要求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培养方法普遍被学生认为是“揠苗助长”,得到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待改进[17]。

5学习模式与授课方法

目前国外牙学院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18],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不设立教材,由老师提供一个病例或主题,学生分工合作查阅参考书、文献等,整理之后汇报,老师再点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查阅参考书和文献也是实践循证口腔医学的过程[19]。在国内,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以本专业的经典书本为教材,学生可以对该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有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但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另外,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较为被动。随着教学改革,国内一些院校也尝试了PBL并取得初步成效[20]。但是,PBL的推广还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阻力,需要教育者们更多的耐力与恒心。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国内患者与医生比例不协调,老师和学生均需要承担较繁重的医疗任务,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熟悉临床操作,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成为学技术的学徒而非医学生。相对而言,西方的牙学院更体现教学的职能,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不在于患者的量而在于治疗质量。国内本科生的实习集中在最后10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容易脱节;实习时间相对较短,有些科室只能走马观花。作者见到美国牙学院的学生临床实习时间多为2年,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也强调在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21];英国国王学院牙学院也为学生安排了2年时间进行轮转,并且学生在入学最初几周即可以开始参与对患者的治疗,这与欧洲医学教育中“早期接触临床工作”的理念相吻合[22],但是这种早期参与临床治疗需要指导老师更细致的督导以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欧洲分别有ADEA与欧洲牙科教育协会(ADEE)负责制定、颁布及更新牙科教育方面的指南或标准,以引导牙科教育的发展。而国内现存的口腔协会及医师协会中尚无分工如此细致、作用如此明确的机构,这方面的学习和借鉴或许可以减少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将来发展的弯路。

第11篇

【关键词】脑血管病医学教育;脑血管病专科培训;神经科恐惧症;长期课程;临床教育者

受人口老龄化及缺血性卒中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影响,全世界对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对神经科的畏惧以及脑血管病专科培训不足导致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相对紧缺[1]。师资配备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治疗手段有限,职业倦怠率高,神经解剖复杂,以及神经科查体困难等是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的重要原因[2]。为此,美国医学教育着眼于课程调整、师资培训以及脑血管病亚专科建设,对本科生、医学生及毕业后医学教育进行了长程系统性优化,以引导更多人从事脑血管病专业。本文对此进行介绍和总结,为我国脑血管病专科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1尽早开展本科生脑血管病相关教学

美国医学教育类似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需完成普通本科学习并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与神经科学有关的大学课程多以基础科学为主,缺乏临床教学内容[1-2],仅有2.7%的本科生考虑选择从事神经科工作[1]。因此,美国神经病学会鼓励大学教育增加临床教学,特别是脑血管病专科相关教学内容,用丰富有趣的脑血管病实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如成立脑血管病学习小组,参加脑血管病基础或临床研究相关的实习项目,促进医疗机构与大学合作,鼓励学术型脑血管病专科医师参与大学生教学等方法,增加大学生对神经科及脑血管病专业的兴趣[1]。具体实施时,强调以不与本科生日常课程冲突为原则,借助大学校园、医疗机构或是网络资源,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及评估指标。导师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时长、工作责任及文献阅读量等。美国弗吉尼亚科技大学开设的“临床神经病学实践”项目将每周一次的75min理论教学和每周半天的临床见习相整合[3],不仅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背景调查等研究方法,还通过临床见习锻炼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了互相尊重、责任心和自信心等品质。该项目明显增加了学生对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激发了大学生对脑血管病专科的兴趣。

2针对性培养医学生脑血管病相关基本功

医学生对神经科的畏惧在学完神经病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后甚至会更加严重,这与神经系统疾病繁杂,神经科解剖复杂及查体困难有关[2]。脑血管病病情变化快,工作中经常遇到沟通困难的情况,又进一步增加了医学生对脑血管病的恐惧感。因此,医学院神经科教育的调整强调以医学生需求为中心,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医学生参与度,帮助医学生领会神经科的内涵,注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发现,上级医师在查房前对患者病情进行简单介绍,与医学生说明需要沟通交流的重点,在查房后进行简短的总结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对脑血管疾病的理解及医患沟通能力[4]。模拟教学是提高神经科查体教学效率,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真实患者,培养其对神经科兴趣的有效手段。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日(NeuroDay)”课程,将神经科查体教学与模拟查房相结合[2]。在正式授课前1周,学生先通过视频预习神经科查体内容,了解解剖知识,熟悉教学内容。模拟查房时,将学生分为10~11人的小组,针对11位患有神经科典型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真实患者进行模拟诊疗。患者分布在不同房间,每个房间还配有1名指导老师,医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病史采集及查体。通过“神经科日”的沉浸式学习,医学生对脑血管病等常见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锻炼了神经系统查体及沟通能力,减少了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专科的恐惧感。

3健全脑血管病专科培训体系

全面清晰的专科培训体系是学科储备人才的关键。美国自2003年起设置了具有专业认证的脑血管病专科培训[5]。近年来,随着大血管闭塞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又派生出了神经介入亚专科。神经科住院医师完成4年住院医师培训后,继续1~2年的脑血管病或神经重症专科培训,再接受2年的神经介入亚专科培训,最终成长为神经内科体系培养的介入医师,约占神经介入医师的1/3。与神经外科或影像科专业培养的神经介入医师相比,神经内科介入医师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室初诊、溶栓、血管内治疗、重症监护、住院治疗及出院后门诊随访。为了进一步优化神经内科介入医师培养体系,打破职业发展壁垒,美国医学教育从导师任职、轮转科室分配及教学模式,如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增加学员动手机会等方面进行调整,不断对神经内科介入医师培训进行完善[6]。

4强化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师资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吸引专业人才的重要资源。为了完善师资储备,美国神经病学会将神经病学医学教育设定为一个专门的亚专科。专科培训时长为1~2年,培训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等[7-8]。同时,鼓励临床医师参与教学工作,注重“临床-教育者(clinician-educators)”的培养,对医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设立专门的教学晋升路线。在美国,神经科住院医师是医学生近1/3医学知识的来源[7]。因此,对住院医师进行医学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是改革的重点。改革建议设置专门的教学课程,将教学能力如教学理论、教学技巧等作为住院医师培训核心胜任力的考核指标[8]。耶鲁大学医学院设置了住院医师长期临床教学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启迪式课程、核心领导力培养、床边教学以及导师能力培训等。住院医师不仅是临床课程小组学习的领导者,还可以利用情景模拟,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教学。通过培养住院医师的核心临床教学能力,实现高效率的脑血管病相关教学,增加医学生及住院医师对脑血管病专业的兴趣[7-8]。

5讨论和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标准;人文教育;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4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医学事业实现国际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为提高高校医学教育水平、医学国际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开展中外医学教育标准对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医学教育标准以及比较

1.中外主要医学教育标准

目前,在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医学教育标准有《IIME标准》《WHO西太区标准》《WFME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1)《IIME标准》。《IIME标准》的全称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制定于2001年,内容涉及总结性个人评估并以保证医学毕业生的质量为目的。

(2)《WHO西太区标准》。其于2001年制定,包括促使医学院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内容。

(3)《WFME标准》。其于1999年制定,其内容涉及培养高素质毕业生、提升教育质量和完善教育改革等。

(4)《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医学毕业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方面。

2.中外医学教育标准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比较

基于不同的国情和思想意识形态,中外医学标准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1)知识目标上的差异。国外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均强调了建立社会医疗体系的重要性和医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在其标准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特点,并学习如何公平有效利用社会公共卫生资源以及掌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方法与态度。而在国内,我们对这些尚无关注。实践证明,现在的医疗已经不仅仅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身体上的病痛,更涉及对社会和心理等诸多问题的重视。在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之时,应更注重其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益性。

(2)技能目标上的差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在医学上的理念就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在医疗体系之内的人应作为消费者而不应是患者,医生是为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之人,双方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双方在相互探讨中商讨医疗方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沟通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变成了医学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沟通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获得当前情况并为之做好准备;第二层次是医生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医疗方的情况快速被社会所知并能获得社会上各方面的支持;第三层次是医生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并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也有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疾病的研究复杂多变,在治疗时应考虑各种情况而不盲从权威;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医生必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并能够终身学习。

(3)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在国际标准中,个人情感、人文思想和文化背景都是被尊重的,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应有着负责、正直、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虽然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疑难杂症也逐渐被攻破,但技术的进步与人们对健康的永恒追求比起来,其中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在医学教育中必须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作用,明确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体验与关切。然而此种内容却未能在我国得到具体体现。

二、标准比较对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启示

我国在医学院校人文领域的建设中,应结合国外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关怀。

1.加强对医学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医生是一门崇高的职业,在从业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人文化和背景的差异,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轻伤痛,在治疗中保持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在国外的医学院校当中,人文教育是独立学科,人文教育的意义是使得医生从人而非简单从病出发看待病患,注重身心协调,在从业时能够有效与患者沟通,其临床的行为能够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应该与医学的发展、文化背景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卫生需求相适应。

2.加强对沟通能力的培养

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排在第一位,彰显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得到治疗与照顾,更需要被尊重,而能够与患者沟通并理解其在病痛中的感受也是医生的职责之一。此外,在医学教育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与同行之间的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应培养学生与卫生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能力,以了解政策法规的最新动向并能提升自己相应的职业技能。

3.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和社会体验、志愿服务类课程

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医学生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国情,考虑以传统文化、生死教育等课程丰富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医院志愿者服务和各类社会实践和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到临终关怀、敬老孝老等社会体验中,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情怀。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学人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突破,以带动未来医生群体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改善对于医患关系,创设一个公平、有序、有责任感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威,谢长勇,潘 晨,等.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彭 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5).

[3]黄丹华,纪泽泉,吴少巧,等. 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