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渔业论文

生态渔业论文

时间:2022-03-09 19:57:46

生态渔业论文

第1篇

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面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肯定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优越性,但不再一味的强调其主宰地位,主张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承认其他物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人类与自然互相需求的角度上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人类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下提出的解决当代生态困境的一种理念,其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共识,它要求渔业管理必须在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平衡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平等目标,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特别是渔民的支持和参与,来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率最大化目的。

1.1基于权利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政府集权管理会带来效率损失,并不是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公地悲剧”的唯一办法。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世界各国从19世纪末开始逐步引入产出控制措施,其理念是基于权利的渔业管理理念,主张依靠市场机制,通过权利的买卖来确定谁有权参与渔业、分配总可捕量(TAC),主要包括总可捕量(TAC)、个别渔获配额(IQ)、个别可转让渔获配额(ITQ)及渔船渔获量限制(VCQ)。实施个别可转让配额(ITQ)制度就被认为是确立个人财产权的第一步且是重要的一步,将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克服政府集权的渔业管理模式所遇到的问题。个别可转让配额的理论本质就是在政府管辖权范围内对海洋共有资源所实施的“私有化运动”。TAC制度是指在一定时期、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的鱼类品种和资源设定所允许的捕捞努力量的最大值。ITQ是在TAC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渔业生产的过度投资和渔业资的过度捕捞,将渔业资源总可捕量(TAC)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捕捞配额分配给个别渔业生产单位,包括渔民、渔船、渔业公司等,渔业生产单位可在获得的捕捞配额内自由捕捞,并且这些配额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买卖、交换与转让,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这种制度下,每个渔业生产单位获得了特定的渔获份额,而且只能在自己所获得的捕捞配额范围内进行捕捞,减少了渔民或渔业公司之间的捕捞竞争;这种制度还可以使配额拥有者自行决策捕捞多少与如何捕捞,他们把自己当做资源拥有者,会主动与渔业管理部门合作并同一些渔业违法行为作斗争,渔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励;另外,由于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使配额转向生产效益好的渔民或渔业公司,从而有助于调整渔业生产结构。作为一种产出控制制度,ITQ制度在渔业发达国家也得到广泛应用。ITQ制度在许多国家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引发渔业生产单位的不正当经营,副渔获物的丢弃、谎报渔获量都将降低渔获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从而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其次,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以及高效益的渔业生产单位大量购买捕捞配额,控制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进而引发一些社会公平问题;再次,这一制度实施成本高,执行起来较复杂,并且主要适用于捕捞单一种类的鱼类,对多种鱼类的混栖性资源管理有相当难度。

1.2基于社区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无论是基于政府还是权利的方式来管理公共资源都无法阻止“公地悲剧”的广泛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政府集中管理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私人管理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理念出现并发展起来。社区是一个社会功能相对完整,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基本需要的一种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组织形式。社区居民往往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等,渔民社区组织也是如此。社区渔民作为渔业资源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与资源养护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是指,渔业资源的使用者积极主动参与渔业资源管理,同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共同承担渔业资源管理的权利与责任的一种渔业管理理念和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理念:首先,该理念主张政府把权力下放到社区和使用者团体,使其能获准参与渔业资源管理,渔民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资源管理与养护,有效弥补了政府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并且渔业资源使用者可参与当地渔业政策的制定,对政策制定过程比较了解,又能增强渔民对政策的认同感,这种赋权化的管理方式能节约渔业管理成本,调动渔民积极性,增强其为改进渔业资源系统这一共同利益而作出努力的责任感;其次,由于渔业资源使用者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掌握了当地渔业资源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信息资料,能给研究者带来启发并产生解决当地渔业资源管理问题切合实际的方法,社区成员共享信息、相互监督,社区的各种条件、技术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能增强社区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基于社区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及其衍生的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政府官僚机构不愿向当地社区转移资源的控制权,即使进行了权力的转移,社区公共机构也不一定拥有政治权威性、社会合法性、管制资源利用的行政水平和技术能力;其次,地方性社区具有在抵抗外部风险上的脆弱性(如投机性投资,渔业资源退化等)和较小社区所拥有的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如科学的研究、监督、服从及强制等);再次,渔民社区组织对产权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组织的过度自治化及对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产生的“软约束”,会削弱制度实施的综合效果。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与研究,激发专家学者们不断进行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2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经过修正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都坚持人类主体地位。虽然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表面看已开始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这仍是人类为了长期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作出的选择,这种价值观主导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必然会存在前文所述的种种局限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人类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中心论起源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生命系统,承认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其关注的则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与和谐。它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及由各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样,自然资源利用伦理观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伦理”转变,带来渔业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是基于科学的生态系统知识,强调人类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渔民知识、渔民权益、生态科学知识等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2.1背景与内涵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生态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在传统的环境管理中逐步引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大量研究著作问世,该理念开始在国外一些国家得到认可。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新的热点。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发首脑会议,对生态系统给予充分重视,自此,考虑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渔业国际文书陆续颁布,一些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开始采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管理海洋渔业。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给出的定义是:为了平衡不同的社会目标,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通过考虑生态系统内生物的、非生物的以及人类的知识和不确定性,并同时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生态学范围内所采取的一种综合渔业管理方法。虽然学界关于该理念的定义不同,但大多是在生态系统理念基础上阐释,主张环境背景下的渔业资源管理。笔者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是基于对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可靠的科学知识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了解基础之上,为恢复和维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而采取的对人类的渔业活动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管理的概念为开展渔业管理提供了最佳视野,其目的在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使其能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利用的产品和服务。

2.2优势与缺陷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有诸多优势:多层次的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信息共享;科学和政策之间的弥合,克服单学科的局限性;基于共识的决策。该管理理念不仅重视海洋科学所提供的海洋物理、生物等知识在科学决策过程中作用,也同样重视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等社会因素的作用。该理念力求在掌握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各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系统的活力与健康发展,并同时获得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但这种管理理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并不理想,很大原因在于海洋渔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社会、经济和体制给渔业管理、渔业资源以及水生环境自身带来许多复杂问题,如:存在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渔民和捕捞船队多个捕捞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影响;经济体制结构、渔民和政策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由于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容易降低外界因素对其有益的影响,降低管理效率。

3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之一,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近海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创新海洋渔业管理体制迫在眉睫。前文论述的世界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发展与演变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和制度构建有着丰富的启示,具体如下。

3.1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伦理价值观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此起彼伏的环保运动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从技术层面并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人类的价值观。海洋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海洋渔业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人类行为与海洋系统的相互影响,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的必要性认识,追求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组织科普宣传,对渔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努力宣传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论和制度。

3.2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措施研究,先试点探索后推广实施目前,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始应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管理海洋渔业,中国仍采用传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措施。在传统渔业管理措施中,海洋伏季休渔以及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客观上属于生态系统方法的范畴,但是这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力量,在加强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现状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措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试点,及时反馈,汲取经验,然后再根据各地实情组织推广实施。

3.3近海渔业发展社区管理,远洋渔业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我国现行的海洋渔业管理体制主要由政府来制定政策,具有明显的“控制与命令”式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导致政府和渔民之间的二元博弈,渔民千方百计规避政府约束,增强捕捞强度,最终导致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离最初的目的相去甚远。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借鉴世界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和实践经验,由单一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渔民、渔业合作组织、科学家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对近海渔业实施社区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管理的优势,改善渔民和政府的关系,使渔民有权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增强渔民的政策认同感;我国渔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还应当加强渔民和渔业研究专家之间的合作,提高渔民的劳动技能。对远洋渔业可大力发展渔业合作组织,分担政府职责,加强远洋渔业的行业协会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渔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降低渔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以上渔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创设新的管理模式。

3.4积极跟踪国际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前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国际海洋渔业管理研究的热点包括社区管理、共同管理、生态系统方法等。我国应加强对这些新的理念和方向的跟踪研究,把握发达国家和专家机构渔业管理研究的新动向,为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注入新的生机。另外,由于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研究相较于世界而言起步较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议和重大研究项目,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渔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完善相应的渔业法规,保障渔民权益目前关于渔业的相关规定,大部分是从农业的视角加以规定,缺乏特殊性。另外,关于渔业管理的法规意见制定年代久远,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管理需要。由于渔业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健全,渔业管理缺乏依据,渔民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此,应当适时修订《渔业法》,确立渔民的渔业权,使之更好地保障广大渔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这其中,要准确界定和区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捕捞群体和以捕捞为谋生手段的传统渔民的身份,从立法上确立传统生计渔民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通过立法程序使其持有的捕捞许可证可以继承和流转。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3篇

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用于地区可持续性评价的出发点就是:把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探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态消费水平与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在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空间流转于地域分异,不仅提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线数据,而且是制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依据。本文拟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评价了青海省可持续发展前景,并在可能改善的领域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促进与改善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1.“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要点释义

1.1生态足迹的概念

人类依赖自然提供食品、能源的生产能力,同时也依赖自然吸纳污染物的能力。为了测度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的消费是否在其承载力限制内,Wackernagel和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生态足迹的定义: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面积和水资源量【1】。

1.2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域。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2】: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理论上讲,地球表面的各种土地类型具有排它性,即只能用作一种用途,而不能兼有其他用途,如用作耕地的土地就不能同时用作建筑用地开发【3】。

1.3关键的技术参数

1.3.1产量因子

产量因子(β),又称为生产力系数。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这就需要一个生产力系数将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尺度。生产力系数可以用评价地区的某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其世界平均生产力的比值来计算。本为计算采用的产量因子【2】:耕地1.66,林地0.91,牧草地0.19,水域1.00,建筑用地1.66。

1.3.2当量因子

查字典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完善舟山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还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这个体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公共财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使广大农民在劳动之余,能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场地;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有接受培训、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条件;有创造文化的氛围和环境。目前,渔农村文化是舟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渔农村文化市场,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舟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渔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渔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将文化建设与渔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因此加强本市的渔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构建和谐舟山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任务。

1.1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立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夯实和建设,能有效实现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观众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针对海岛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从而促进了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舟山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凸显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目前,渔农村文化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构建完善的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统筹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从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1.3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新渔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渔农民,如果没有全市渔农村群众的参与,建设渔农村新社区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加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新渔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不仅能够传播科技、法律、市场知识,提高渔农民综合素质,满足广大渔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维护农村稳定乃至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加强渔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本市新渔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市广大渔农民的迫切愿望。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渔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同时,由于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比较贫乏,存在着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渔农村文化建设,保障渔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1.4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1.4.1生态承载力(EC)

将评价区域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经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分别转化后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即EC=∑R×βjγj。其中β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产量因子,γ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当量因子。

1.4.2生态足迹(EF)

通过汇总地区的消费数据,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Ai),并用当量因子调整为世界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即EF=∑Aiγj。

1.4.3生态赤字或盈余

地区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地区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地区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系统的安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2.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本文对青海省2002年至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资源消费足迹计算和能源消费足迹计算。生物资源的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共选择24项消费品种,根据世界平均的单产水平【5,6】,计算其世界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其分类汇总可以得到消费的生态足迹占用。能源消费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的消费量,将其换算成标准能量单位,并参照世界平均的各种能源的单位面积(化石能源地)吸引热能量【5】,计算其生态足迹的占用。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类型,利用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将其转化为世界平均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它是青海省的实际生态承载能力。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7】。因篇幅所限,计算过程未详细列出,只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3.评价与改善建议方案

从青海省2002~2007年的在整个研究时间序列中青海省的生态足迹需求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逐年增大,说明该青海省的生态系统不能支持人类对它的压力,地区生态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为了减少人均生态足迹和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要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林产品,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来满足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

第4篇

(1.琼海市博鳌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 琼海 571434;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6)

摘要:休闲渔业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朝阳产业。博鳌发展休闲渔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庞大的游客数量等众多优势。发展休闲渔业一定能为博鳌本地渔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渔民收入,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博鳌镇发展休闲渔业进行分析,并针对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

关键词 :博鳌;SWOT方法;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项目(水产种质资源平台运行服务)。

作者简介:符梁(1984-),男,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服务。E-mail:979034071@qq.com

通讯作者:杨守国,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水增养殖及遗传育种。E-mail:yangshouguo82@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19

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渔业生产设备、渔业作业空间、水产生物、渔业生态环境及人文历史资源等渔业元素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1];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一个优美、和谐、舒适的渔村、渔业的体验环境,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

博鳌位于万泉河入海口处,无论是淡水渔业资源还是海水渔业资源都相当丰富,游客在当地渔民配合下,可体验到下水撒网捕鱼、海上垂钓、收网拣鱼等乐趣。

1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意义

1.1有利于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2012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297.88亿元[2],已成为我国渔业第五大支柱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占用比重中逐年升高。

1.2有利于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博鳌有着优越条件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和海水渔业资源,为开发休闲渔业提供了发展前提。

1.3有利于渔业增产增收

目前博鳌直接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约2万人,由于渔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自谋出路的能力有限,再加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渔民收入逐步下降。充分利用博鳌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壮大渔业经济,将渔民从捕捞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过来,实现渔民“出海不捕捞,转产不离船”的转产转业,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战略目标。

1.4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

休闲渔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和促进诸如交通、通讯、旅游、餐饮、造船、渔具、水产品加工销售等行业的发展[3]。

2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

2.1.1博鳌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地处东经110.5度、北纬19.3度,位于海南省东海岸,以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为圆心,4小时的空中距离可以覆盖亚洲20亿人口。博鳌,就像亚洲的中心。博鳌距离市府嘉积镇仅19 km,距离博鳌火车站和正在建设中的博鳌机场16 km,从“南海风情小镇”潭门镇经潭门大桥仅有7 km车程。

2.1.2博鳌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博鳌融江、河、海、山麓、沙洲于一体,集椰林、沙滩、奇石、温泉、田园风光于一身。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2.1.3博鳌拥有淳朴的人文环境博鳌本地居民大多是移民。博鳌有百家姓,从来没有械斗,从来没有以大欺小,人们世代和睦相处过日子。社会治安常年保持稳定的良好态势。博鳌具有浓厚的海洋特色文化[4],从“博鳌”两个字就能体会得出来,其含义是鱼类丰硕,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鱼多鱼肥”的意思。

2.1.4博鳌拥有渔业码头和旅游专用码头游客们可从码头乘船到近海、内河进行垂钓观光和水上用餐。博鳌近海水质清晰,海底下游动着各种鱼类。部分区域磊有大量礁石,藏有青斑、老虎斑、金钱斑等名贵鱼类,可供游客海上垂钓、拖网。

2.1.5博鳌水产养殖业发达距离博鳌镇墟中心10 km的东海村委会有近200 hm2水产养殖基地,常年养殖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东风螺、老虎斑等水产品种,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博鳌各餐饮场所提供新鲜的水产品,满足众多游客的口味。

2.2劣势(Weakness)

2.2.1难以避免的自然因素博鳌地处江河出海口,近海海底漩涡错综复杂。海滩上常见竖着的警示牌提醒过往游客“禁止下水游玩”。这对于一个滨海小镇发展海上各类项目非常不利。而三亚市大东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游玩是因为大东海是个海湾,湾里常年保持风平浪静。由于博鳌地处出海口,河道经常变动,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堵塞码头,妨碍渔民出海捕捞,对发展休闲渔业带来很大影响。

2.2.2种类单一,吸引力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博鳌虽然是亚洲论坛所在地,但是长期以来以观光、垂钓等形式的休闲渔业项目显现单一特点[5],未能与相关行业或者产业相结合。博鳌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转产转业渔民或社会的闲置人员,文化程度低,也没有受过培训,造成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化的能力差,严重影响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

2.2.3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一是游船过小,设备太差,不成规模、不够档次、品位不够;二是码头规划与建设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多功能性,现有码头配套功能和设施无法适应休闲渔业的发展;三是海区缺乏专业规划设计,难以适应现代化休闲渔业发展的需要,难以对相关产业形成有力的支撑[6]。

2.3机遇(Opportunity)

2.3.1琼海市政府努力构建田园城市,为博鳌休闲渔业发展带来契机琼海正在加紧田园城市建设,博鳌在建的自行车绿道,美雅阿叔农家乐、滨海酒吧一条街等项目,吸引着四方游客。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带来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博鳌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约2 000人次,年接待60万人次以上,这对发展休闲渔业是机遇。

2.3.2其他方面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海南省政府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政策支持。

2.4挑战(Threats)

2.4.1三亚发展休闲渔业势头迅猛海南省三亚市将休闲渔业发展策略定位在国内领先。据悉三亚已率先推出了几项新的休闲渔业项目:一种是用仿古游船夜游三亚;一种是推出了包船方式为主的游艇游船,游客可以三五成群出海休闲、垂钓、烧烤、拍婚纱照、做婚庆;第三种是面对散客推出的海上休闲、垂钓、烧烤、娱乐相结合的旅游方式。

2.4.2潭门的崛起势在必行自从习见平主席到潭门渔港参观后,潭门的发展更上了一个新台阶,不管是街道还是码头都焕然一新;潭门大桥通车后,潭门的发展将更加快速,潭门有大型码头,渔船配备齐全。而潭门挨着博鳌必将是博鳌发展休闲渔业最大的挑战。

3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和建议

3.1尽快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博鳌休闲渔业发展

依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有关海洋或渔业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借鉴《三亚市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尽快适合博鳌发展需要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7],制定实施观光渔业、休闲渔业支持计划,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博鳌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博鳌大行动”。

3.2制定积极优惠政策,保障休闲产业发展

一是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示范点、休闲渔船改造、政策性扶持补贴、重点项目的投资补助、培育休闲渔业品牌[8],支持与休闲渔业相关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扶持具有高品位、高附加值和带动性大的休闲渔业项目,符合条件的给予贴息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三是加强金融机构对休闲渔业项目的资金支持。

四是加大对发展休闲渔业企业的政策性扶持[9],特别是企业的水电收费定价,应与农业水电价格一样。

五是加强互助担保体系建设,降低渔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保险机构加快研究,推出针对休闲渔业发展的险种,促进渔业互保协会把休闲渔业互保纳入渔业互保中[10]。

六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用海的管理制度,制定优惠休闲渔业项目用地与用海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减免相关费用,特别是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

3.3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重视先进技术在休闲渔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休闲渔业的科技支撑系统。调动科研力量,利用科技手段,对重大休闲渔业项目的决策进行咨询、评估和可行性研究;运用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建立休闲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休闲渔业服务的效率与水平。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休闲渔业服务质量

一是做好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休闲管理人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流动与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休闲渔业的创新发展。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创立渔民从业人员教育基地,重点进行渔业、法律、卫生、旅游、安全防范、服务、风土人情、诚信意识与行业服务规范等知识培训[11]。在加快渔业转产人员知识培训的同时,将休闲渔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不断提高休闲渔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博鳌休闲渔业的整体素质。

三是开展产业研究。成立休闲渔业学会,与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界携手,借助我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优势和博鳌亚洲发展论坛,开展渔业休闲领域的国际性研讨与交流。

3.5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发展环境友好型休闲渔业是持续发展长久之计。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发展休闲渔业也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3.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强休闲渔业景点景观的形象宣传,增强休闲旅游区的企业间合作,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培育和扩大休闲群体,营造全民休闲的优良环境。

总之,休闲渔业对博鳌旅游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在于优美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如今尚有许多人对渔民的生产生活充满好奇,总希望自己能体验原汁原味的渔民生产生活,现在人们用于旅游休闲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休闲渔业必将成为博鳌发展旅游业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严飞,周雪秋.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12(01):12-13

[2] 董金和.《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解读[J].中国水产,2013(07):19-20

[3] 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水产,2008(05):76-79

[4] 任怀锋,邓章扬.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9,244(3):81-83+88

[5] 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9(2):44-49

[6] 柴寿升,王刚.现代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9-13+9

[7] 李长生.甘谷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2):58-5

[8] 张英,钟天明.舟山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城市,2007(03):42-44

[9] 孙吉亭,R.J.Morrison,R.J.West.从世界休闲渔业出现的问题看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5(01):50-51

[10] 方海,谢营梁,李励年.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8,23(10):16-18

第5篇

关键词:江都区;休闲渔业;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46-03

我国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包括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

近年来,江都现代渔业持续稳定发展,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就休闲渔业发展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有序推进,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江都养殖渔业、捕捞渔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休闲渔业加快发展正当其时。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培植生态产业、发展旅游经济为目的, 强化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景区,打造具有江都特色的城郊型休闲渔业区域品牌。

1 发展机遇

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为休闲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提出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要求,强调要深入推进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发展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产业。

1.2 “263”专项行动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休闲渔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随着这2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江都区水环境污染将得到有效治理,湖泊、湿地将受到更好保护和修复。由此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变化,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更优质的水资源和更良好的生态保障。特别是“三退三还”工程(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的实施,将倒逼江都的捕捞渔业、养殖渔业加快转型升级,倒逼以捕捞、养殖为生的渔民加快转向从事休闲渔业,进而不断为江都的休闲渔业、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1.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为江都打造城郊型休闲渔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方式以及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城郊旅游休闲活动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仅对绿色有机水产品有旺盛的消费需求,而且对休闲垂钓、渔家乐、观赏鱼、渔事体验等活动有较强的消费意愿。江都是苏中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和交通咽喉,发展城郊型休闲渔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江河湖一水贯通、水陆空一体联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为江都城郊型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可以带动扬州、南京、无锡、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人群来江都休闲旅游。

1.4 江都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休闲渔业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都河湖密布、沟塘相连,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资源。全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1万hm2(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0.67万hm2),已形成河蟹、罗氏沼虾、青虾、鳜鱼四大主导品种,拥有小纪罗氏沼虾养殖区、武坚河蟹养殖区、邵伯渌洋湖青虾鳜鱼养殖区三大养殖区域。2016年,实现水产品总量6.47万t,渔业总产值19.36亿元。依托优质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渔业基础,江都已陆续建成集养殖、垂钓、餐饮、观光、游乐为一体的上规模的休闲渔业企业5家。其中,扬州大江渔业有限公司已创建成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江苏金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艾菱湖湿地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形成了以良种繁殖、生态酒店和休闲垂钓为主要特色的高效生态园区,围绕休闲垂钓,园区推出垂钓比赛、美食烹制、旅游观光、果疏采摘等休闲项目,向田园综合体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政策建议

2.1 壮大骨干企业,建设示范基地 江都区渔业企业和经营主体为数众多,要按照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选择有基础、有能力的骨干企业,鼓励其积极创建全国或者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进而带动全区休闲渔业的发展。经过对区内相关职能部门、养殖企业的调研,笔者认为,江苏金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江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扬州和春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o镇神潼塔岳海产养殖场、江苏兴河特种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科学,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且对于向休闲渔业转型的意愿十分强烈。相关部门要引导这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休闲渔业园区或休闲渔业项目,鼓励和支持他们开拓省内外客源市场,力争使其发展成为有规模、有特色、效益好、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渔业基地。结合农业部关于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标准,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指导,帮助完善创建方案并督促其落实,支持其达到创建标准要求。对于成功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企业,建议地方政府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在每年农业部15万元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再拿出1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奖励,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2 推动产业转型,扩大产业规模 除了专业的水产养殖企业,江都区境内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大小小的鱼塘,这些鱼塘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为主,存在着产业化程度不高、基础条件差、污染问题严重、良种率低等问题,一方面生产经营者每年所获的收益不高,另一方面则会造成区内水体污染,影响人畜的饮水安全。不论是从“263”专项行动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大背景看,还是从提高经营者收入的角度看,江都区内的鱼塘升级转型已迫在眉睫,发展区域城郊型休闲渔业是大势所趋。江都区渔业部门要抓住省市推进生态建设的契机,充分调动广大渔民和养殖户积极性,引导鱼塘养殖垂钓向休闲渔业的转型,保留以罗氏沼虾、螃蟹、鳜鱼、小龙虾为代表的养殖特色,进而扩大整个江都区休闲渔业的产业规模,使休闲渔业成为江都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品牌。

2.3 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发展 在积极调整现代渔业产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休闲渔业经营主体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季节变化,将现代种植业、乡村旅游、生态环保、美好乡村建设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养钓结合型。这是一种以养殖鱼类为主,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与其它类型的休闲渔业比较,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江都区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通过以钓促养、养钓结合,拉长渔业产业链条。二是休闲垂钓型。这种类型,主要指专业垂钓园或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是未来江都区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如江苏金运艾菱湖湿地高效农业生态园,垂钓水面虽然不大,且垂钓也非他们的主业务,但每年垂钓、住宿、会议接待、餐饮、文化娱乐等营业能给他们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该种产业类型同时又能带动渔具、饲料等相关联的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新路。三是生态观光型。这种融合发展的方式,强调休闲垂钓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江都应充分利用扬州风景名胜的辐射作用,整合江都区渔业、花木、古运河风光、维扬美食等独特资源,开辟一条集休闲、度假、观景、饮食、垂钓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实现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为江都渔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能提高江都渔业产业的附加值。

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现代人们所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污染物排放的问题,同时包含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及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特别对于湿地渔业的生态环境来说,其环境监测的意义更加重大,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的将我国湿地渔业生态环境进行直观的反映,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重点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及保护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保护

中图分类号:S9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99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环境监测以及相应的保护工作。本文主要以嫩江湿地渔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嫩江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

1 嫩江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嫩江湿地的渔业生态环境,其中选取湿地鱼塘进行环境监测,所选择的时间点分别是夏季和秋季,按照标准水样GB 12999-1991进行水样的选取,并每隔2h进行样本的选取。

其后就需要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相关的监测,其中包括有水温、pH、溶解氧、硫化氢、氨氮、总磷和总氮等因素,并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监测对比,进而得出相应的结果,具体的监测方法是:对于水温的监测来说,所运用的是GB/T13195-1991温度计法进行监测;对于pH值的监测来说,所运用的主要是GB/T6920-1986玻璃电极法进行监测;溶解氧的监测方法则是GB/T7489-1987碘量法;硫化氢的监测运用的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氨氮的监测方法主要是GB7479-1987纳氏试剂光度法,而对于其中磷和氮的含量检测来说,主要运用的是紫外线分光光度法。通过进行相应的监测并对监测的结果进行记录。

2 湿地渔业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资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并逐步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其与渔业生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没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湿地渔业生态环境也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恶化的重要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根据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的保护。

2.1 对大水面的放养模式进行调整

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于湿地渔业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渔业中的草鱼为例,当草鱼的作为主要的养殖体时,生态环境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在通过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之后,所以找到相应的保护方法,对于大水面放养来说,想要保证湿地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此环境下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就需要对放养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当水面面积在5hm2以上时,要对所放养的鱼种类进行选择,保证70%左右的鱼类为滤食性鲢鱼和鳙鱼,剩下的30%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鲤鱼及鲫鱼进行放养,其中要特别注意对草食性鱼类的放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的自我恢复。

2.2 有效对立体生态渔业进行发展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来说,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湿地环境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就需要进行立体生态渔业的养殖,具体的方法是可以在湿地浅水区进行莲的种植,而水域较深的生态环境则可以选择水上种植莲,而水下进行鱼类的养殖,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养殖模式的最优化,对湿地的生态渔业发展实现最大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2.3 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最优质的湿地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以嫩江湿地为例,其主要生长的鱼类为乌鳢,还有一些嫩江湿地鲤鱼及鲶鱼等,而此水域同时也是国家级的资源保护区,在此区域中,还进行了一定的人工服务,以提高了嫩江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对现实中经济型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丰富,例如嫩江湿地鲇等。而其中鱼类的丰富性增长,也保证了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了生态环境多样性。

3 结束语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来说,其整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所以只有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于湿地渔业生B环境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新强.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养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渔业现代化,2010,11(1):156-160.

第7篇

陈碧芬,刘飞翔,林超群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学院,福州350002)

摘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就漳州市澳角村乡村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实证分析。简要介绍当地休闲渔业发展有利的自然、社会基础以及为推动渔业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当地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发展困难所在。从拓宽发展渠道,提高村财收入、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提高宣传意识,吸引游客观光等方面,提出乡村休闲渔业发展的思路,以期为当地适应新环境、新需求,实现“富美乡村”目标提供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休闲渔业;发展现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20018

基金项目:2013 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福建养殖业家庭农场生态经营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宁德、漳州38 个样本数据的调研”(201310389086)。

第一作者简介:陈碧芬,女,1993 年出生,福建罗源人,硕士,从事现代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通信地址: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Tel:0591-87819883,E-mail:FJ123cbf@163.com。

通讯作者:刘飞翔,男,1976 年出生,江西吉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农业与生态管理、农业推广与多功能性研究。通信地址: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研室,Tel:0591-83718771,E-mail:lfx-xfl@163.com。

收稿日期:2015-02-26,修回日期:2015-04-21。

0 引言

休闲渔业的核心在于实现渔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有机和谐,是融经济、人文、生态特征于一体的新兴渔业产业[1]。自20 世纪80 年代首先在台湾提出以来,休闲渔业研究在国内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0 年农业部做出关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部署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王琳、韩增林[2]通过对国内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说明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条件及其意义,探讨了发展休闲渔业需要制定休闲渔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扶持政策以及加强对休闲渔业的监督管理。李慧茹等[3]在总结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产业价值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提出科学规划、水陆一体化开发、政府提供“绿色通道”、经营体制创新等休闲渔业发展路径。李伟等[4]则从省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岛休闲渔业的开发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提出要积极修复海洋渔业资源、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拓展休闲渔业资金来源、开发和设计有特色的休闲渔业产品等措施。林法玲[5]在研究福建省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发展休闲渔业要坚持环境保护和休闲渔业的协调发展。周彤等[6]缩小了研究区域,根据青岛市休闲渔业发展状况,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得出青岛市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战略。刘晓君等[7]通过对海峡两岸休闲渔业管理状况的对比分析,提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休闲渔业纳入渔业管理中。楼筱环[8]以舟山群岛为调研区域,论述生态型海洋旅游发展的必要性,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也有一些学者对县域休闲渔业发展进行研究,比如黄继[9]根据对陇西县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当地生产和人文环境提出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景点的开发发展休闲渔业项目。当前,对于休闲渔业的研究,主要分为休闲渔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休闲渔业的供给研究和休闲渔业的需求研究3 个领域[10],涉及较多的是宏观层面的内容,对于某个典型的、具体的小区域的探究相对较少,而对于组成国家的微观单元——乡村的渔业发展更是鲜有谈及,导致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对策的针对性相对不足。由此,笔者利用2015 年寒假时间,以漳州澳角村为调研区域,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法,了解该区域休闲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针对发展已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结合福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有效实践,运用生态文明理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以期推进当地休闲渔业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富美乡村”目标。

1 乡村休闲渔业发展基础

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产业,休闲渔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整合城乡资金、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它将凭借技术应用的多元化、生产的现代化、服务的人性化,成为现代渔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针对那些具有良好自然、人文条件的渔村,应以发展休闲渔业为突破口,整合各方资源,扬长避短,对症下药,以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1.1 地理环境条件

澳角村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三面临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全村陆地面积886.7 hm2,由1 个行政村和2 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海域面积166.7 hm2,耕地面积25.3 hm2,山地面积336.7 hm2,海岸线长达10 km,金色的沙滩绵延几十里,渔港迂回曲折,岛礁星罗棋布,海岸景致天然独特。南北各有一月牙形海湾(澳角湾和乌礁湾),呈现“Ⅹ”型美丽景象,周边海域龙、虎、狮、象4 个岛屿点缀其间,有“海上动物园”的美誉。湾边、山上一排排白色的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错落有致。坐拥山海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成为一个集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三位一体的渔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文化底蕴深厚

澳角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建村始于明朝中后期,至今已有500 余年的历史。辖区内拥有大帽山贝丘遗址;东临台湾海峡,曾是著名古战场;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在此处驻兵;清朝年间,这里更是施琅将军分队战船练兵、停泊、补给的重要基地。阳光、沙滩、绿树、青峦,旖旎的海岛风光,成为艺术创作的佳地。先后有一大批影视剧在此拍摄外景,香港亚洲电视台也曾到此拍摄风光片,更有大批名师大家在这里采风、写生和体验生活。与此同时,澳角村依托现有资源,紧抓市场脉搏,投资兴建一系列具有渔村特色的人文景观,有力推动美丽生态旅游海岛建设。

1.3 人口、产业布局

据了解,截至2014 年12 月,全村分为15 个村民小组,共有873 户3887 人(不包括外来人口)。该村人口主要分布在行政村,比例高达83.3%,呈现人口基数大、集中分布、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全村拥有钢制渔船220 艘,每艘船平均招收5 名外来人口,有千余名外来人口参与当地渔业生产。

该村是一个以渔业生产发达而闻名的渔村,利用渔港优势,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严把项目引进关,坚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无污染或污染少的轻工业,形成以澳角码头和鲍鱼养殖区为核心的北部渔港经济区。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营造出“山、海、城”景观特色,推动形成东南部海洋生态旅游区。

2 乡村休闲渔业发展措施与成效

发展乡村休闲渔业需要坚持“两手抓”,做足渔业基数,寻求旅游增量,两手并进,以便不断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从而为乡村发展开拓更多空间。既要加强监管,不断完善软件和硬件设施,促进渔业产业生产和发展;还需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借助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打造渔村特色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推动休闲产业发展,以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渔村人们生活水平。

2.1 澳角村休闲渔业传统发展举措概述

2.1.1 组织管理到位 渔业发展是澳角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该村狠抓两委班子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以党总支为基石,以两委为中坚,以协会为延伸”的特色基层组织网络,以有效解决渔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促进渔区有序、安全的生产,设立渔业协会和渔港公司,服务渔区发展。渔业协会把握整体运营,渔港公司负责国家一级渔港、商贸批发中心建设。全村220 艘钢制渔船,按“便捷、实效”的原则,以5~6 艘船编为1 个小组,推选其中一位船老大为小组长,配合渔业协会管理。为规范渔区运转,设立船管站,在治安维稳、燃油补贴、一船一档、“四小证”的落实上取得了实效。

2.1.2 生产设备先进澳角村盛产鱿鱼、巴浪鱼、鲷鱼、对虾等几十种鱼虾,形成以远洋捕捞为核心,辐射行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为适应生产需要,该村渔船多次进行调整、升级:(1)1982 年掀起的大马力木质渔船热潮,改变以往小木船作业,具备一定远洋能力;(2)2005年前后涌现的“木改钢”的调整。发展至今,全村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船220 艘,大马力渔船300 艘,总15260吨位、128500 马力,渔船普及卫星导航、船用雷达、电台、对讲机等先进设备,村里拥有水产品冷冻厂、造船厂、机修厂、油库、织网厂等乡村企业32 家,鲍鱼、牙鲆鱼、对虾等养殖场38 家,年创产值上亿元,初具“一村一品”的实效。

2.1.3 惠民政策有力 在发展过程中,澳角村注重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缓解渔船生产安全隐患多、效率低问题,澳角村两委班子积极申请投建避风渔港。2008年开始兴建澳角村国家一级渔港,总投资达3027.02万元,截至2014 年底已完成主体工程,有效解决了渔船避风、渔业销售的困境;由于国家对于渔船燃油补贴实行一套严进宽出、灵活有效的补贴政策,渔船所获补贴额度受主机功率、作业时间、成品油价等因素影响。因此,澳角村认真把关,确保符合条件渔民都能及时获得补贴,有效促进当地渔业健康平稳发展,使渔民切实享受到实惠,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2.2 澳角村休闲渔业发展新思路

2.2.1 整治村容树形象 为树立富美渔村形象,推动旅游、观光产业发展,澳角村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村容整治工作。注重建立环卫长效机制,提高村民参与度,按照“集体管死角、党员管一片、群众管一面”的原则,实行“门前三包”卫生管理制度。兴建村容整治工程,投资200 余万元兴建猪舍沼气化工程、投资20万元兴建全县第一间村级垃圾驿站、投资15 万元开展海漂垃圾整治工作等。公开招收乡村卫生保洁员12 名,负责垃圾清扫工作,确保全村垃圾日产日清。在处理垃圾同时,投资60 余万元开展绿化工作,植树近15000株,美化村庄环境,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2.2.2 建设新区助休闲 在发展渔村旅游中,坚持生态发展理念。重点改造原村中道路为渔家文化一条街,把南部的沿海道路建设成为沿海旅游休闲观光走廊,并与原村中道路形成一体,成为集滨海旅游休闲、购物、海鲜品尝为一体的旅游商贸区。充分挖掘渔村、渔家特色,以美食文化为切入点,建成具有渔村特色的美食、民宿、活动,做大渔家风情游项目,产生宜居、宜游、宜乐的联动效果,形成“吃喝玩乐、健康快乐”的慢生活旅游新区。以旅游开发为契机,兴建4 个休闲公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招商引资,同途家网洽谈,为发展提速、为创收铺路。

2.2.3 打造文化展特色 在发展旅游中为突出特色,注重打造渔村文化。因地制宜,依托前江一线海湾,重点打造文化戏台和渔家文化走廊,融诗歌画展、海柳雕刻、海峡艺术馆、渔家乐、旧村古迹于一街,凸显渔村特色,使游客在漫步古巷中品赏艺术、感受渔村乡土风情。继承发扬海神信仰文化,投资兴建妈祖文化公园、妈祖海景公园、渔家幸福公园,于山腰开阔地建成妈祖石像,建成休闲栈道1 km,观景台2 个,凉亭3 座。因地制宜开拓旅游线路,国家一级渔港渔船罗列,既可观赏渔人码头,又可悠闲垂钓,海边旅店可凭栏观海、依枕听涛,别有一番乐趣。

2.3 澳角村休闲渔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2.3.1 产业不断升级澳角村渔业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底蕴深厚,具备旅游开发、发展休闲渔业产业的先天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渔家乐”为代表的休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吃渔家饭、品渔家菜、住渔家居、干渔家活、玩渔家乐”已成为当今旅游一大需求。澳角村立足村情,确定了“一点一线”的渔家乐发展模式。以休闲海滨度假区为重点,以前江海堤沿线为纽带,分类指导,逐步开发,打造渔家文化一条街,逐步开发妈祖文化公园,沿线培育20 家独具特色“渔家乐”。

2.3.2 收入逐年提高澳角村依托山海资源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围绕“以港兴渔、科技兴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带动村民创业致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现已形成以海洋捕捞、海珍品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产业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全村现有鲍鱼养殖场38 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5 家,造船厂、机修厂、渔网具厂、供油站等企业14 家,2013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1175 亿元、人均纯收入26040 元,全村95%的村民住上了三层小别墅,生活圆满富足。

2.3.3 志愿服务兴起在发展的过程中,澳角村注重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2006 年开始组建一支由学生、老师、干部、企业家等组成的青年志愿队,其正式队员45 名、后备队员40 名。自组建以来,共开展公益活动94次,为群众排忧解难超过600起以上,入户帮扶特殊困难户165 人次,扶贫助学21 例,参加抢险救灾6次,志愿服务大型社区公益活动8 次等。其中,志愿队主办的澳角村成人文化提高班和入户送水等活动被CCTV-12 列为《创建平安海岸线》专题的重要素材。2008 年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2.3.4 渔村焕发新貌澳角村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的原则,将功能区域划分4 个部分,即北部渔港经济区、东南部海洋生态旅游区、中西部文化中心区、西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区。围绕渔港经济区配套国家一级海港、水产品批发市场、后勤补给基地、执法码头一系列设施。围绕生态旅游打造渔家文化一条街、渔家文化广场、妈祖文化公园、实施5个“亮化”工程。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澳角村取得了较好生态发展成效,获得多项荣誉。自2005 年起,蝉联4届“全国文明村”;2007 年和2009 年分别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爱民固边模范村”;2010 年荣获“福建省生态村”称号;2012 年,被评为漳州市“最美乡村”;在2013 年东山县“富美乡村”竞赛中荣获第1名。

3 乡村休闲渔业发展困境与对策建议

3.1 乡村休闲渔业发展困境

3.1.1 村财收入薄弱 虽然澳角村经济总收入已破亿元大关,但是村财收入所占比例却很少。这是由于该村山海面积大,可居住和耕地面积较少,导致村财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来自鳗鱼苗投标、石材厂出租、部分店面和市场摊位出租等,其中出于环保考虑石材厂现已停产暂无收入,导致现阶段村财收入相对薄弱,难以支撑基本村务支出。此外,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缺乏自我造血功能,更使得村财收入少,难以为继。这需要村委领导班子带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从而推动村财收入不断增加。

3.1.2 项目建设资金缺乏 在“富美乡村”、“全国文明村”创建中,需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项目投建和运转。由于村财收入低,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补助,曾多次因财力紧张,导致项目进度放缓。特别是渔港建设项目,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竣工时间一再推迟。在妈祖文化公园三期建设上,由于项目复杂、工程量大,仅依靠上级资金难以完成建设,急需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招商引资,以缓解资金压力,促成项目建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地休闲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3.1.3 宣传力度不够 在积极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和竞赛过程中,该村得到较好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在发展中存在宣传人员不够、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虽然工作开展很多,但是活动影响力不足,未能打响品牌。虽然已经建立了本村的宣传网站,但是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更新量少且不够及时,当地特色也未能较好在网站上宣传和推广。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中未能联系当地新闻媒体进行相关报道,导致虽然拥有景观特色,但是旅游客源面窄且少,主要是当地游客,外来游客很少,制约休闲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3.2 乡村休闲渔业发展对策建议

3.2.1 拓宽发展渠道,提高村财收入 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多管齐下,借助旅游发展的有利契机,开发现有资源,拓宽发展渠道,提高村财收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进一步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海岸防护林带和湿地的建设与保护,从而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加渔业产量[11];通过突出参与性特色,进行体验化设计[12],增加游客观光休闲的趣味性;注重乡村建设的人文化、休闲化,新修、装潢古建筑和古迹遗址,对古迹进行可持续性、保护性开发,充分挖掘、发挥古迹的旅游价值;重新布置和装饰废弃的石材厂,用于陈列渔家生产用具、贝壳贴画、海柳雕、渔家文化书籍以及村志历史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让游客在度假、观光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渔家文化,以此推动村财收入的不断提高。

3.2.2 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发展澳角村旅游产业,牵涉面广、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广阔,同时又是一项艰巨工程。单纯依靠薄弱村财收入和上级拨款,难以支撑投资上亿的项目建设。这就需要积极研究、制定相关合适对策,建立招商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发挥市场的作用,拓宽发展渠道,促进“无形的手”发挥融资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由行政发动转向产业带动,以产业集聚带动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中[13]。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旅游区项目的选择、区位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内容的设计,均应通过一定的专业管理部门的评审检测,层层把关[14];在发展中注意发挥当地渔业产业的优势并不断挖掘潜力,提高休闲渔业的服务水平[15],逐步形成集一级渔港、执法码头、商贸市场三位一体的渔港经济区,以基础产业发展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

3.2.3 提高宣传意识,吸引游客观光澳角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有海岛风情,又留存着众多古迹,是一个兼具独特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气息的历史悠久的渔村。旅游资源多,却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和宣传,无法形成聚合力。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16]。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建立地域品牌[17],推动澳角村提升旅游休闲知名度,树立鲜明形象。立足自身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合理定位市场,制定切实可行推广方案,通过互联网宣传、电台报道、微信公众号、微博宣传等方式建立宣传服务体系。对当前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度较低[18]的问题,应加强与周边乡镇合作开发、优化旅游景点,重视休闲渔业纪念品,强化宣传效应,吸引游客观光。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休闲渔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外休闲渔业发达的国家大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19]。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除了注重鱼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之外,严格保护渔业资源,避免过度捕捞,同时还运用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随时跟踪和管理渔业资源[20];美国在完善政府管理的同时,注意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引导公众树立维持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1];挪威将生态建设和配额制度相结合形成渔业配额制度来解决渔业问题[22];波兰秉持“水重于渔”的理念,非常重视水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3]等,这些都为国内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显得更有意义。

2013 年中共福建省委九届九次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上新水平[24],“清新产业”蓬勃发展。2014 年3 月福建更是获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进一步促进了福建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创建的步伐。面对渔业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现存问题,澳角村发展休闲渔业应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与渔业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产业条件相结合、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化的服务的休闲渔业规划[25],推动渔业生产、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向渔民宣传可持续性生产、捕鱼理念的同时,要加强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他们在旅游休闲的时候注意保护环境。注意保护海钓区的渔业资源和礁石等生态环境,大力建设人工渔礁,为鱼类与水生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增进海洋鱼类的栖息和繁衍,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型休闲垂钓环境,促进休闲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6]。推动功能分区建设,使北部渔港经济区、东南部海洋生态旅游区、中西部文化中心区、西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区建设焕发新活力,不断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颖.福州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潜力与对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1-35.

[2] 王琳,韩增林.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39-142.

[3] 李慧茹,董志文.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23-13724,13729.

[4] 李伟,江秀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岛休闲渔业开发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3,11:1932-1936.

[5] 林法玲.关于发展福建海洋休闲渔业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03,3:11-12.

[6] 周彤,董孝斌.青岛市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22-10625,10639.

[7] 刘晓君,黄硕琳.海峡两岸休闲渔业管理状况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4:479-483.

[8] 楼筱环.生态型海洋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J].生态经济,2008,12:122-125.

[9] 黄继.陇西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13,15:9-10.

[10] 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0-22.

[11] 欧龚炜.福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J].发展研究,2014,1:71-73.

[12] 杨子江.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休闲渔业及其发展模式探讨[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5:470-477.

[13] 马小能,吴小兰.发展休闲渔业实现城乡融合——努力打造杭州现代休闲渔业金名片[J].中国渔业经济,2011,5:96-102.

[14] 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7,1:123-125.

[15] 赵蕾,刘红梅,杨子江.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9.

[16] 金光磊,张开城.广东省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构建的路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8.

[17] 董莉莉,黄硕琳.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构建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3:431-436.

[18] 董志文,朱丽男.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4.

[19] 王福林,张禹辰.国外休闲渔业管理综述[J].中国渔业经济,2013,1:170-176.

[20] 方海,谢营梁,李励年.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10:16-18.

[21] 刘康.美国休闲渔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3,4:47-48.

[22] 许罕多.从挪威渔业制度演进看海洋生态渔业的理论体系及制度框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23.

[23] 罗建仁.波兰渔业及渔业科技概况[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2000,4:40.

[24] 中共福建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决议[EB/OL].(2013-08-17)[2015-1-14]. fjrb.fjsen.com/fjrb/html/2013-08/17/content_661344.htm?div=-1.

第8篇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富裕、魅力、和谐__”的目标,抓住“新__新开放新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握优势,利用资源,以推动旅游业发展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以旅兴县、以旅兴城、以旅兴农”战略,立足海岛旅游资源,借助海岛特有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重点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并把旅游发展同“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大旅游,打造海岛生态旅游品牌,增强了__的知名度,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海岛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对推动__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多方调研论证基础上,就如何发挥海岛旅游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推动__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意见,仅供参考。

一、__旅游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__旅游发展现状

__县位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是山东省及环渤海地区唯一的海岛县,也是环渤海海洋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全县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6公里,10个岛屿有固定居民,辖8处乡镇,40个行政村,共5万人口,其中渔村人口占80%。一直以来,捕捞、养殖是__传统产业,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三次海洋开潮,__得到快速发展,199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90年代末,由于海上渔业资源日趋衰减,养殖栉孔扇贝连年死亡,__经济一度严重滑坡,致使__多数渔船进港、渔网进仓、渔民上岸。如何解决渔民转产和就业,出路在哪里?现实而客观的问题摆在了县委县政府的面前。经过广泛调查和认真的思考,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突破传统产业约束,破除旅游业是副业的旧思想,在全面分析本县生态资源、区位、竞争力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以旅兴县 以旅兴城 以旅兴渔”的新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工作抓手,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扶贫富民功能和拉动整合效应,走旅游活县、旅游富民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之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减免相关税费,激发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以“渔家乐”项目和休闲渔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带动了服务、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财政增收、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20__年作为山东省唯一的行政县跻身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行列。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20__年实现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接待游客150万人次,门票收入4340万元(较年初计划超额完成7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3%、2.7%和35.6%。创七个单日门票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历史新高。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主要成效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基于城乡统一市场和共享城乡资源背景下的产业统筹,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关联性和较高的乘数效应在城乡产业统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__人口不多,且分散居住在10个岛上,渔村环境、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功能相对较弱。怎样推动县城、乡镇、村同步发展?__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城区旅游发展,注重发展渔村旅游,完善渔村基础服务设施,改善渔村面貌,扩大城乡旅游交流,提高渔民素质,旅游业的统筹城乡功能逐渐明显。

一是改善了__城乡面貌。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不仅把水、电、交通等问题当作制约海岛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来抓,更把它们作为改善渔民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来抓。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完成了城市供水、供暖管网改造、旅游交通和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城市改造工程;全县90%的渔村都完成了村内美化、亮化及道路硬化工程,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市中有农村,农村中有城市的有机融合,正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是优化了海岛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极大地推动了全县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海上客运滚装船由20__年的9艘增加到现在的19艘,客位4610个,海上年运送游客220万人次,是__本地人口的40多倍。旅游运营车辆由170多辆增至目前的近300辆。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3000多家,餐饮服务业增加至580家。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三是带动了渔民转产转业。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海岛城镇就业、渔民转产转业,增加了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近年来,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增至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兴建了3处休闲渔业码头,从事“海上游”和“休闲渔业”的船只达8艘;“渔家乐”业户由过去的1村1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4村近500户,床位10000张,带动渔民转产转业5000人;“渔家乐”业户户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年增加渔民收入20__多万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20__年全县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1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5万元,分别增长19.4%和10.3%。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进一步增强。

四是促进

了渔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城市的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高了海岛渔民文明程度,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打架滋事、赌博迷信的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竞相比学习、比服务、争做“旅游示范户”,邻里关系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村风民俗更加文明健康,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正悄然展现。五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就业机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海岛人民生活质量,增进城乡居民感情交流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不是摒弃捕捞、养殖等传统产业,而是在观赏、体验渔养、渔猎活动之后,再销售捕捞的海产品,使产业得到了二次升值。通过全面推进“花园式新渔村”建设,加大了乡村、渔民庭院及旅游沿线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程,强化了群众的环境意识。__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十佳园林县”、“全国最佳人居环境”提名奖、“全国十大最美的海岛”及“全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等荣誉称号。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旅游发达地区对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产业规划和管理体制。目前,__旅游业还缺乏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总体规划,全县各乡镇也没有一个涉及旅游的专题规划,涉及旅游项目开发主体不一,布局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发项目内容单一,旅游设施和功能配套还不完善,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总体讲还不够强。

(二)产业规模相对弱小。近年来,我们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渔家乐”和休闲渔业等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现已初具规模,受到进岛游客的普遍欢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服务项目主要来源于“耕海牧渔”式生产活动,目前渔村生活生产方式开发利用还处于初始状态,“渔家乐”的接待服务设施和休闲渔业的渔船、垂钓工具、娱乐设施等高档次的旅游产品配套设施还相对滞后,休闲、娱乐、餐馆,购物等行业结合比较松散,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规模。

(三)产品缺乏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我县从事旅游经营业户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现象,旅游产品文化含量较低,对生态文化、乡土风情、民俗传统等特色渔村文化内涵挖掘相对稚嫩,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

(四)渔养产业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矛盾。__大兴生产养殖业时,东西两海岸部分地区存在盲目开发、乱建乱搭海珍品养殖大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__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美化,也制约了__旅游的发展。海水浴场既是游客休闲娱乐场所,又是渔民生产加工场所,近海海域确权底播海珍品,使来岛游客无法亲海,游客垂钓、赶海受到制约,由此引发游客投诉事件时有发生。此外,__还存在着国内外知名度不够高、全民参与旅游意识不强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已经成为影响__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针对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下一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四大体系”问题:

(一)加强引导,牢固树立发展海岛旅游的思想体系。

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对此,全县上下要积极做好“三有”文章:一是有目标。要把发展海岛旅游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应有之义,把它放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加以研究,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二是有眼光。要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充分认识海岛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利用开发的价值。把渔村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开发形成旅游产业。三是有结合。要克服把海岛旅游简单地等同于一般观光旅游的错误观点。实际上,海岛旅游是一种把渔村功能与旅游功能相互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渔村经营为基础,与旅游服务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于一般观光旅游的新兴产业,它的产出及附加值远远高于自身产出的价值。

(二)加强规划,积极培育海岛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通过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品构成、开发重点、政策措施等内容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整合资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使我县旅游发展规划与渔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融合,高起点规划,使旅游业有序、规范、快速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明确“渔家乐”发展目标、产品构成、开发重点等内容,制订“渔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强调“休闲、娱乐、参与”的功能,设计出“自然、回归、亲切”的旅游产品,突出“渔家乐”旅游的“渔”和“乐”特色。在规划过程中要体现“一、二、三、四”的要求,即“一化(规模化)”:在旅游产业规模化的基础上,规划开发独具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这样容易形成产品特色和区域规模。 “二种经营模式”:第一是政府主导,分户联片经营,并逐步形成“渔家乐旅游合作社”。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克服“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弊端,它可以带动渔家乐业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广大参与业户的收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主要模式。第二是政府引导,全面推行“旅渔结合,渔游合一”,将旅游与培育渔家乐特色专业村相衔接,将“渔家乐”以村为单位进行规划建设并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搞好点面结合,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全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使更多的渔民做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三大类型”:第一是渔家休闲度假游。以渔户家庭为基础,经过投入改造达到一定的硬件标准,满足高端游客进岛休闲度假的需求。第二是民俗旅游。深层挖掘我县丰富多彩的海岛文化、滩涂文化、渔村文化、渔船文化等海洋文化内涵,有机融合渔船、渔具、渔港、渔村、渔民服饰、渔业劳动技能等各种资源,以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旅游者的体验感。凸显渔家乐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渔家乐旅游的文化品味,满足游客“吃渔家饭、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享渔家乐”的消费要求。第三是休闲渔业游,立足海岛特色和优势,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选择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成立国际钓鱼俱乐部,争取举办国家级的钓鱼比赛活动等高标准、高品位项目的带动,使休闲渔业集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为一体,向着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四是注意生态性,要把渔村旅游与国际旅游生态岛规划建设相衔接,以国际旅游生态岛建设为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把旅游生态村建设与海岛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广大渔民保护环境、建设家园的内在动力。

第9篇

1、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办法》,于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10月1日起施行。制修订《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法制办,《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厅务会审议通过下发执行。

2、继续做好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全省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核发任务的88%。

3、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建设榆阳区牛家梁等2个生态渔业示范点,建立冯家山水库渔场等4个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全年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示范点亩均增加收入381[!]元。

4、完成了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渔业行业标准制修定项目4个,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组织完成石头河水库渔场、西安水流渔场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工作。

5、太白胥水河国家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了20__年度渔业水域环境公报和水产疫情公报的。

6、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纲,“七大体系建设”建设规划报省政府,编制申报13个渔业项目报有关部门5个已被立项下达计划,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做好了渔业年报、半年报、季报等统计工作,编制完成15个渔业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农业部支持我省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

7、全省举办渔业计划、统计、推广、养殖、技能鉴定等培训班6期386人次,组织开展3次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等渔业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多万元。

8、全面启动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做好全省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船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省有7艘渔政执法船经国家渔政监督局批准公布。

9、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政协委员提案2件、人大代表提案3件的回复,渔业信息40多篇,组织基层80多名职工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专、本科学历教育。“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渔业局(处)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渔业发展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做好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精简工作,在年初召开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推进了全省渔业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渔业局(处)把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渔业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通过继续深入推行基层评议制度,做好省水产供销公司、养殖公司企业改制的协调指导,并进一步研究特点,把握规律,落实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规范 综合政务运行管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有效促进全省渔业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主题,着重围绕解决“三农”增收问题,从有利于加快全省渔业发展,有利于规范渔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年初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渔业局(处)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水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更新改造全省现有水产良种繁育场站,积极引导引进和繁育名优新品种。西安市名优养殖品种35个,名优养殖面积达4500亩,占到全市养殖面积的15%;咸阳市引进河蟹3.4万只在三原试验养殖产量2100公斤、产值8.4万元、亩均收入126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汉中市汉台区引进杂交鲶、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试验养殖面积达1200亩,走特色水产养殖路子成效显著。洋县、城固县在小水库试验鱼猪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渔业产值达40万元,比过去水库单一养殖模式成本降低20%,水库纯收益提高15%,为改变水库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积累了好经验。二是大力拓展水产养殖领域,充分挖掘沟、河、库地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在陕南、陕北等一些地区重点发展了水库、淤地坝渔业,在一些有条件地方引导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对全省秦巴山区冷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全省优质、高效、无公害等健康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安市投资120万元建成鲑鳟鱼类良种示范场,填补了该市冷水鱼类养殖苗种生产空白。宝鸡市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鳟鱼、鲟鱼试验养殖,苗种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新增冷水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安康市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932亩,亩产水稻643公斤、亩产鱼68.2公斤、亩增纯收入438元、亩均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净增长89%。三是抓住今年鱼价提升的有利时机,转变过去渔业养殖生产和经营思路,依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广泛吸收大批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渔业生产,鼓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加快了休闲、加工等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全省渔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今年,西安市有350家渔场发展休闲垂钓业,带动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仅休闲游钓收入产值达1.4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渔场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汉中市围绕“鱼”做文章,以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吸引城乡居民消费娱乐,已形成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100处,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3、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本着“细化、完善、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渔业管理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填补渔业管理中的空白,配合省人大完成赴外省法制调查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修改,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办法》,在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增加了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程序和管理规定。特别是突破上位法,明确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销售的水产品须经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上市,把渔药和渔饲料(包括渔用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权限,逐步从畜牧兽医部门调整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了渔业行政部门多年无权对渔药、渔饲料生产和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的空白,走在了全国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前列。二是进一步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在汉江实行封江禁捕和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组织召开了全省大鲵人工自然生态繁殖座谈会,整顿检查已批准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法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严厉打击各类渔事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万元。全省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过千万元投入大鲵驯养繁殖,汉中市大鲵驯养繁殖场有30组亲鲵产卵、孵化稚鲵5000尾,为进一步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强全省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渔业船舶登记检验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整顿全省渔政执法着装,配置改造基层渔政执法装备。目前,厅党组同意成立省渔政监督管理局并加挂省渔业船舶检验局牌子的请示报省编办待批,制定《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政府法制办,农业部支持我省的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西安市渔政监督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市渭城区渔政管理机构经政府批准成立,宝鸡市将渔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的申请已报人事局待批。四是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申报太白胥水河国家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4、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为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水产苗种引进繁育、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域环境污染和从事污水养鱼、水产品销售市场准入、渔药等投入品监管、无公害水产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上位法对其相关机构建设、人员配置、监管程序、具体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程序上确立了渔业行政部门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为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监测、防疫检疫、产品认证体系。省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在“五一”、“十一”、“春节”等社会重大节日,对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销售的50个水产品120个参数进行抽检,在黄河流域(凤珇段)及全省重点养殖水域布点取样进行监测;省水产病害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生产旺季深入一线开展病防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各市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配 合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对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和水产病害疫情的监测。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做好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结合渔业水域养殖证核发工作,制定《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办法》下发各市执行,大力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引进渔业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营造发展特色渔业的氛围,打造优势绿色渔业品牌,全省高效、健康、生态、规模渔业发展趋势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了石头河水库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达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养殖水域核发任务的88%。

5、依靠科技,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机构改革、事业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和因素,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大部分单位都在忙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一年来,渔业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了解困难并协助想办法、出举措,引导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克难奋进,并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组织制定全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省水产科研所和省水产总站,组织40名省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选派8名技术员常年驻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品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渔民群众自觉利用渔业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各地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264人次,努力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确保了全省重点渔区养殖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名优水产良种典型示范推广,落实大银鱼水库移植增殖项目面积31万亩。继续实施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增殖等4项渔业骨干技术项目,目前已落实推广面积21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新增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名优水产品繁育及养殖技术面积5043亩,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塘库生态渔业技术面积8300亩。三是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展渔业科技计划和规划工作,完成了《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个,在总结评估论证“十五”期间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四是集中全省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渔)民搞好服务,大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20__年,“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鉴定,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凤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待评。“沿黄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已编制完成待鉴定验收。

6、依靠项目,加快渔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渔业资金筹措力度,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编制、论证和申报,上报中省有关部门秦巴山区水生动物保护区、省冷水鱼良种引种繁育中心等13个渔业重点项目,有5个已被批准立项下达计划,首次申报农业部的3个科技示范场项目已被批准立项,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二是加强渔业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5个中央国债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投标和前期建设审查批复,配合农业部开展1998年以来16个渔业国债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自查自咎,确保了在建项目保质保量按计划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年报统计,配套建设渔业行业优惠政策,在良种引进繁育、病害防治、新技术试验推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渔政装备配套等方面积极争取公益性投资,特别是针对去年受灾地区渔业灾后重建和修复,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渔业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20__年,太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项目投资约380万元,建成土建工程面积2200平方米,装备1辆越野渔政执法车;省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承担全省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省团头鲂良种场项目完成投资180万元,经过试运行发挥了阶段生产效益,对解决凤珇及相邻省份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四是根据全省渔业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了11个专项工程建设和渔业7大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召开全省渔业基建项目管理及规划工作座谈会,编制完成了全省渔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大纲。《西安市渔业发展规划》6月4日经市政府审定批准实施,成为全市今后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余各市的渔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五是贯彻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有关规定,履行法律赋予渔业管理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增加水产补助费的请示》,多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省渔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全省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具成效。西安市已建成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处,零售市场200多处,新建的北郊朱宏路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鲜活水产品达4万吨。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已建成20__m2批发楼、3000m2交易大棚,设备先进、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规范有序、物流畅顺的西部重点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年来,渔业局(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厅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渔业工作仍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公害、绿色水产基地建设和认证进程缓慢,良种引进创新力度不够,渔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开展工作活力不足,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指导方式还不够适应,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等等。明年,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压紧逼,夯实责任,确保渔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20__年工作打算

20__年,渔业局(处)将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和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加大服务和督办力度,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渔业区域经济,努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业在全省大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努力完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各项任务。

全省计划完成水产品总产量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报省政府审批。继续抓好渔业前期项目的论证与申报,多渠道申报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重点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入库,加大对渔业在建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渔业发展的典型,切实加强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落实工程化稻田生态养殖等4大渔业骨干技术推广任务,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00亩,其中新建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

3、深入贯彻实施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进一步落实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任务,组织开展渔资市场打假和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活动,试点开展水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检验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产品优、市场前景好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第10篇

1前言 水产品是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全世界食品总量的7.5%左右来自海洋、湖泊和河流,由于野生水产品资源的日渐萎缩,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水产养殖业。在世界水产品的养殖业中,75%以上来自于亚洲,其中中国水产品的生产量占60%。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巨大,水产行业极具发展前景,加强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利于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充分了解网络水产渔业信息并进行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水产渔业的发展。 2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分析 2.1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特点 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图像、语音和视频信息链接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它不同于实体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跨行业、跨时间、跨地域、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质量良莠不齐;无标准、规范、无统一管理机制等特点。就水产渔业信息资源而言,除了以上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2.1.1信息来源广泛 提供相关水产渔业信息的机构包括水产科研院所、水产渔业企业、农业和水产渔业政府机构、水产渔业专业学会等等。广泛的来源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水产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给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困难。据不完全统计,Internet上现有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的国内外水产网站有700个左右,各种水产信息资源链接更是数不胜数。表1为在Google、中文雅虎、Yahoo、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检索词“水产”、“水产渔业”、“Fishery”、“aquaculture”的检索结果,由此表可见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2.1.2信息内容专业性强 Internet上提供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站包括综合性水产网站、水产机构网站、水产学术网站、水产商业网站等,它们提供的都是与水产渔业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水产学术研究性网站,它们主要是由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机构或个人建立起来的,提供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源等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资源,也是导航库收集整理的重点对象。 2.2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分布现状及特点 Internet上的水产网站及水产信息资源的分布,大致有两大类:一是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二是在农业及相关的网站中涉及到的水产信息资源栏目。在水产专业网站中,根据其服务对象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以提供水产综合信息、栏目齐全、资源量大、服务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水产网站;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以提供商贸信息等有偿服务(如会员制、电子刊物、商业行情信息、在线交易市场等),并以营利为目的的水产商业网站。 2.2.1国外水产网站特点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Internet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水产专业网站虽然只是无数站点中很小的一个分支,但也已比较成熟。目前国外水产网站总体特点是:1)数量多。例如,仅在Google(,访问日期2007-2-19)搜索引擎里输入“Fishery”就可以找到1,630,000个相关网站。2)类型多,覆盖面广。依照建站者的不同,可划分为许多类型,如有国家渔业、水产行业管理机构建立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协会、水产服务机构设立的网站;有水产学术研究机构、水产院校、各种水产报刊杂志办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公司机构设立的网站;还有各种专业水产信息服务网站、专业水产搜索引擎网站等等,而且内容涉及到水产行业的方方面面。3)特色鲜明,个性强。每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水产网站专注于水产行业的某一领域,如美国龙虾保护协会TheLobsterConservancy(/),主要从事龙虾的保护、科研及龙虾知识的社会普及等等,特色非常鲜明。四、功能多样。大多数优秀水产网站都提供较多的服务,有些网站是交互式的,允许用户自己的信息资料,如英国MAILBASE(www.mailbase.ac.uk/),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与鳟鱼相关的信息和讨论。五、制作简洁实用。国外水产网站大都不追求过分华丽的页面,讲究简洁与实用。网站大都提供站点结构示意图,让用户能直观了解网站内容分布,易于用户查寻所需信息。 2.2.2国内水产网站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的国内水产网站也在快速增长,网站数量从1999年的20多个(不包括提供水产信息的相关网站,如农业信息网站等)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但与其他行业网站相比,国内水产网站还是存在数量少、类别单一、规模小、信息资源量小、更新速度慢、科研论文少、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等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家水产网站也在不断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以突出自身的特色。 3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应该说,利用价值较高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水产渔业专业网站中的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具体说可以采用制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水产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1网络水产渔业商务信息的利用 商务信息的有效性在于其时效性、即时性和准确性。因特网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方法,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全新而高效的检索途径。网络信息的另一特点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直观性,咨询人员可以直接和商家在网上通讯联系,增强了提供信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水产渔业专业网站对于水产品的报价、厂商名录、商标图像以及机构设施等各方面的商务信息资源为水产业者提供精确、及时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p#分页标题#e# 3.2网络水产渔业免费资源的利用 目前,我国网上信息资源和应用数据库已经达到4,400多个。其中包括国内数据公司、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的各种网上数据库,以及国外引进的高水平数据,但水产渔业类专业数据库较少,而且一些国外数据库需要较高的使用条件和收费。笔者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极有价值的免费的资源令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和青睐,原因在于大多的免费资源都是一些针对某种专业领域的,例如:书目数据库;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和部分全文;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商务信息。这些信息相对“快”、“专”,如书目数据库和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通过它们可以很快了解到一些最新动态,然后根据需要再获取其详细信息;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和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等免费资源就较“专”,可以为用户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 3.3建立网上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 开展课题服务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参加网上的学术讨论组,这是获取网上有关信息的最佳选择。网上的专题讨论组、专业新闻组和论坛,是一种更灵活,更直接的动态网站。有关的专业讨论组会涉及专业的各个方面、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经常参加讨论组,可以开阔视野,掌握动向。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中有着丰富的水产信息资源,笔者经过多年的水产渔业资源整理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组地址。需要说明的是讨论组也如互联网站一样,变化迅速,只有经常浏览订阅,才能把握其发展脉搏。水产讨论组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按其讨论问题的专一程度,笔者将其分为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和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 (1)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单一水产品种讨论组又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以及其他几种类型的讨论组。其中有鱼类讨论,如热带鱼TropicalFish(联系地址,申请加入地址mailto:)等;甲壳类的讨论组,如澳洲蟹网AUSSI-CR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lists-dpi.qld.gav.au)等;贝类讨论组,如鲍鱼养殖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er@uct.at.za)等;藻类讨论组,如硅藻研究DIATOM-L(申请加入mailto:diatom-l@iubvm.ucs.indiana.edu)等;其他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如丰年虫BRINE-L(申请加入mailto:listerv@uga.cc.uga.edu)等等。 (2)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又可分为水产渔业理论研究型和相关信息讨论组。其中较有价值的理论型讨论组有海洋生物养殖的交互作用EIM(联系地址)、海洋研究信息网络-生物多样性Marine-B(联系地址Marine-b@listserv.heanet.ie)等等;相关信息讨论组有:海产食品SEAFOOD-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cdavis.edu)、水产期刊的讨论组RECIRC-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pei.ca)等等。这些讨论组除个别标出讨论语言的外,均用英语进行交流;大多数标有申请加入地址的讨论组都是任何人可以加入的,但有些必须符合该讨论组规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加入。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为目的,通过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落实禁渔期制度各项措施,促进我市水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管理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做到船进港、网上岸,确保禁渔期、禁渔区内“江中无渔船、水中无网具、市场无鱼”,确保禁渔渔船无违规事件发生;加强服务,关心渔民生活,确保渔区社会稳定。

三、禁渔范围和禁渔时间

禁渔范围:市辖长江江段,上起镇岭,下至,全长19.5公里。

禁渔时间:自年月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

四、禁渔内容

在禁渔范围和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作业活动。

禁渔期间,市四大家鱼原种场需采捕长江天然水产苗种,必须经省农业厅审核报农业部批准,取得特许捕捞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关活动。其它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相关捕捞活动。

五、组织机构

长江禁渔期制度是贯彻实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纲要》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政府对今年禁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作相应调整。市委常委徐新安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谈际贵、市畜牧水产局局长董乐建任副组长,市畜牧水产、公安、工商、水利、交通等部门和码头、黄金等乡镇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邹红兵担任。沿江各乡镇也要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禁渔工作。

六、宣传发动

禁渔成员单位和沿江各乡镇要把宣传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张贴通告、标语、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时机广泛宣传禁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部门要在月28日前,将“禁渔通告”和相关宣传材料张贴到渔村、码头、船头和菜市场,宣传材料和限期清除网具的通知要分发到沿江乡镇每个渔民手中。通过大力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禁渔期制度,配合禁渔管理工作,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七、管理措施

1、建立举报制度。沿江各乡镇要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在《报》、宣传栏等媒体公布举报电话,24小时接受广大渔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2、加强协调配合。禁渔前期,各地要认真做好清江活动,对辖区内水域进行检查清理,做到3月28日前渔船全部靠港,网具全部上岸。渔政、公安、工商、水利、国土、司法等有关部门,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严重破坏禁渔秩序,阻挠渔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等不法分子,要坚决依法惩处;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要对勘探、采砂等加强监管。工商与渔政部门共同配合,重点对市场运输渠道、码头等实行监控管理,杜绝禁渔区内的渔货进入市场。渔政部门要全力以赴,派人派船驻守禁渔区,坚持昼夜巡逻值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禁渔期间,为确保禁渔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渔政、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安排如下四个阶段:

(1)月日—28日,宣传发动阶段,以渔民自行拆除网具情况、渔船进港靠岸情况作为重点,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

(2)月28日—月28日,以巡江巡湖检查、查处违规网具和渔船为重点。

(3)月日—30日,对沿江乡镇、重点水域、交界水域,特别是“五一”期间禁渔管理交叉检查;

(4)6月日—6月30日,市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渔政、公安等有关部门,就沿江各地后期管理工作进行巡回检查,巩固禁渔成果。

4、妥善安排好禁渔期间渔民生产生活。在禁渔期间,市渔政部门要协助财政、民政等部门解决好困难渔民的生活低保问题,并积极引导渔民群众转产转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确保渔区社会稳定和禁渔期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12篇

【论文摘要】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既能为旅游服务,又能显示渔业自身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魅力。对于引导产业转向,促进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分析了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经济也出现了腾飞的新局面,成为第三产业的“大哥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我国对部分江河湖海实行休渔、禁渔期间,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对于引导产业转向,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6]。因为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既能为旅游服务,又能显示渔业自身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魅力。本文试就如何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问题,谈几点设想。 

1.生态渔业与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基本内涵 

所谓生态渔业是以生物学、生态学、水化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和鱼类及特种水生动物养殖学为基础,应用渔业现代科学技术,吸取传统渔业精华,通过调整优化鱼类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挖掘渔业资源利用潜力,实现水域生态系统能量物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渔业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因此,生态渔业仍是属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体系。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融合现代高新技术、信息、经济、休闲娱乐、环保、城建城管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渔业活动。它通过对渔业生态资源、渔业生产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把渔业 

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与渔业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它既是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为旅游服务的物质产品,是一种充分展示渔业自身魅力的复合式渔业,是旅游家庭中的“新贵”,是当今世界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能让旅游者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旅游观赏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心性,获得灵感,沉醉于大自然美妙的旋律中,从而焕发出崇尚科学、热爱自然、赞叹自然的情感。因此,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旅游经济的主动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旅游业和国内旅游热门城市,主要是在“美、险、奇、特”四个字上下功夫。而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在“鱼”字上寻情趣,在“吃”字上图口福。因此,在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中,游钓渔业、观赏渔业、科技渔业和庭院渔业,便是这“三字曲”的乐谱。 

2.1 游钓、休闲渔业 

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近年来,休闲、观赏渔业的兴起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益,还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显著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专家和生产者看好。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和新加坡是游钓渔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大多数旅游城市兴建了人工湖或水上乐园,繁殖增殖优质经济鱼类,专供旅游者和城市市民垂钓。美国每年游钓渔业收入占其渔业总收入17%以上,游钓者每年消费300多亿美元。 

在我国,钓鱼业有悠久历史,其中“姜太公钓鱼”这个典故尽人皆知。近几年来,伴随着“农家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旅游的发展,“渔家乐”(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干渔家活)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休闲渔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据统计,我国垂钓爱好者共有9000万人。就北京而言,全市拥有大规模垂钓园143个,垂钓大棚212亩,经营垂钓单位439家,每年接待垂钓者300万人次,垂钓收入亿元以上。2004年4月28日,广西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在北海银滩隆重举行了首航庆典仪式,1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首航体验之旅。“休闲渔业”作为北海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为北海旅游和沿海渔民托起了新的希望。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和参与性[4]。游客乘上渔船,与渔民一同出海捕鱼,体验渔家生活的乐趣。活动内容包括出海前的祈祷仪式、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让游客完完全全下海当“渔民”,享受海上渔家风情。对于这种旅游方式,感触最多的还是咸田镇的居民,由于北部湾渔业资源已日渐萎缩,沿海渔民在近海已较难捕到鱼,“休闲渔业”旅游,为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同时也为北海增加了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正如一位渔家大姐所说,这个项目给渔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而北海碧雅度假村也正努力向客人推荐这个新颖的旅游项目,以赢得更多更广的客户群体。洞庭湖畔,湘江之滨,也兴起游钓渔业。但在发展旅游业中,将游钓渔业纳入旅游范畴,供游人垂钓、野炊,以享口福;供市民垂钓,消除工作后的劳累,在绝大多数旅游城市,尚未进行有效开发。今后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创新,可以增加一些更富渔家风情的节目来吸引游客的眼球。随着国内外旅游者与日俱增,垂钓、野炊爱好者兴起,游钓渔业将会日益兴旺发达,成为旅游业的热门项目。 

2.2 观赏渔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每年仅是出口金鱼一项就获利上亿美元;英国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每年需要1.4亿尾以上。我国观赏鱼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既有适宜家庭养殖的品种,又有适宜池养的品种。在我国历代宫殿式、园林式建筑群中,都建有观赏鱼饲养池,饲养着各种观赏鱼类,以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我国也是观赏鱼出口大国,传统的创汇渔业,是世界各国观赏金鱼的“娘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迈入小康之门,不少家庭利用水族箱养殖了观赏鱼,以美化家庭生活,陶冶情操。据了解,我国部分城市家庭养殖观赏鱼类,已形成一种时尚。因此,当前是发展观赏渔业的有利时机,必将获得丰厚利润。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兴建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游客趋之若鹜。我国大连、成都、长沙等地兴建的海底世界,也是门庭若市。游客置身其中,与鱼同乐,其乐无穷。每到黄金假日,总是赚得盆满钵满。我国拥有水族馆38个,年销售金鱼5亿尾。北京市去年共生产观赏鱼1.85亿尾,产值达1亿元,出口创汇483万美元。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徐州较早地发展观赏鱼,品种有锦鲤、热带鱼、金鱼,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口、外销。江苏铜山县2005年观赏渔业创产值6500万元,户均盈利2500多元。 

2.3 科技渔业 

发展科技渔业的目的,一是满足国内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抑制对野生资源的滥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渔业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创汇渔业,赚洋人的钱,肥中国人的腰包[3]。发展科技渔业主要是养殖名、优、特、珍、稀有的鱼类品种和水生动物。据有关资料报道:泥鳅、鳝鱼、鳜鱼、河蟹、南方鲶、乌鳢、龟、鳖、虾等品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出口一吨泥鳅或黄鳝、河蟹等鲜活产品,可赚取外汇2—8万美元以上,或换取优质钢材20—100吨以上。江苏盱眙县依靠本地旅游资源,兴建大型龙虾城,每天消费龙虾1000多公斤,全县年消费龙虾5000吨以上;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桂鱼、甲鱼、白鱼、鳗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其中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当地就有着“不是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住苏州”的感叹[7]。 

“鱼米之乡”焕发新活力,洞庭蟹不逊阳澄湖。面积9000余亩的鹤龙湖(洞庭湖流域)是湘阴县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通过引进外资合作开发大湖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在湖中心圈定河蟹养殖面积1500亩,其余面积进行芡食种植,预计今年芡食产值可达400万元,河蟹产值100万元以上。鹤龙湖大湖养殖基地的河蟹产品品质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目前远销上海、武汉、长沙等地,打响了“洞庭湖螃蟹”或“鹤龙湖螃蟹”的名号,夯实了湘菜产业链下游产业的基础。湖南浏阳是重要的渔业基地,全市拥有各类渔业水域近10,000平方公顷,其中适宜开发成休闲渔业基地的水而有3000平方公顷,休闲渔业利润率是传统养殖渔业的3倍以上[2]。 

我们再以福建东山岛为例来欣赏科技渔业的无穷魅力。东海、南海交汇的独特海流,温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着一座美丽富饶的东山岛:曲折的海岸线、漫长的金沙滩、星罗棋布的岛礁、多姿多彩的珊瑚、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和现代化鲍养殖基地……这些独特的“素材”使观光型渔业成为东山岛旅游的新亮点。碧波万倾,碧光普照,在鱼跃人欢的“海上田园”上,若你有幸乘水上“的士”,灵巧地穿梭于连绵数十里的“大街小巷”,或看海鸥飞翔,观碧波荡漾,听涛声阵阵;或登上小巧玲珑、色彩各异的浮筑木屋,体验“耕海牧渔”生活;或品尝“闽南功夫茶”,聆听优美渔歌,那份轻松与惬意,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留给如织的游人去遐想。绵延在银滩外、掩映在绿林中,万亩虾池实行“蟹、虾、鱼、藻”生态混养模式后,重现无限生机与活力。亲驾扁舟,划行于生态虾池上,采收龙须菜,网起鱼蟹虾,劳动的伟大尽在不言中。现代化的陆上鲍鱼养殖场环境优雅、设施先进、亦园亦场两相宜。游人在尽享养鲍、赏鲍、抓鲍的乐趣之后,再品尝一道道鲍鱼佳肴,那番情趣自然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时间与空间的巧妙配合,造就了东山岛奇特的海底世界,锯齿刺星、盾形陀螺、澄黄滨等8种珊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东山岛人立足于此开设了潜水观光游,让你在欣赏多姿多彩的珊瑚的同时,与海草共舞,与鱼虾同乐,实现海底揭秘、龙宫探宝的梦想。此外,利用岛礁众多、鱼虾繁多、海岸曲折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海钓大赛,让你迎海风,伴涛声,尽享悠然垂钓之乐……十足的海韵,独特的风光,无穷的乐趣,每年都有10多万五湖四海嘉宾来到东山岛与“鱼”同游。 

可见,发展科技渔业是大有作为的。但是,由于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2.4 庭院渔业 

庭院渔业是一项立足千家万户、分散型的生态渔业工程。主要是利用农户庭院的空坪隙地、河溪边荒间地和低产稻田,建标准化小鱼池,发展养鱼生产。它既可养殖观赏鱼类,又可养殖经济鱼类,供家庭食用或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若每户家庭兴建面积100m2的水池,以饲养泥鳅或鳝鱼为例,按每m2产鱼1公斤,则每户可产鱼100公斤。若每个村发展庭院养鱼50户,则年产鱼5吨。通过外贸部门建立长期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每年可赚取外汇10万美元以上[3]。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庭院渔业是农村致富的好门路。

3.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一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课题。如何将生态渔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美雅共赏,独领风骚的文化艺术品牌,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规划布局问题 

要根据各地旅游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特点,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旅游经济和渔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建立旅游渔业景观、休闲娱乐、鱼肴美味品尝服务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机制与格局,充分展示“渔文化”的精华[1]。 

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例,它们是作为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专家建议,发展休闲渔业在规划布局上应与旅游景点的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化渔业、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相结合,与三产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1]。游钓休闲渔业应在风景旅游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展开。在各大中城市周边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景区;在水库、湖泊地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滑艇、渔家乐等项目;在近郊水产养殖基地,可发展垂钓、捕捉体验等休闲渔业。在经营上应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以渔业吸引客源,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的方式,发展初期以养为主;近郊以钓为主,以养为辅;远郊以钓为辅,以养为主,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 

观赏渔业应以观赏鱼传统养殖区为重点,以温室余热水养殖和市郊庭院养殖为基础,发展金鱼、热带鱼、锦鲤等观赏性鱼类。提高观赏鱼养殖的科技含量,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在城市中现有花鸟虫鱼市场基础上建设观赏鱼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带动与观赏鱼相关的产业,如水族器皿、饲料、药品、水草等 。 

3.2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问题 

水是一切生命物质的源泉,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鱼儿离不开水,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是命根子。其解决水源途径: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完善现有设施的维修配套;二是从大型湖库引水,修建引水渠道;三是选择水源充足场地,兴建蓄水工程。做好渔业用水无污染,排灌自如。 

3.3 科技渔业基地开发建设问题 

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根本问题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渔业基地。突出重点,一地一品。可采取“股份”制,“民办公助”制和引进外贸等多种形式建设开发科技渔业基地[5]。 

3.4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苗种繁育体系建设问题 

鱼苗鱼种是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物质基础。要根据渔业生产规模,抓好苗种繁育体系建设。要以繁育中档优质鱼类鳜、鲶、青、鳅、鳝、蟹、虾等品种为主,同时加速繁育观赏鱼和特种水生动物龟、鳖、蛙、鲵等品种,满足科技渔业基地及庭院渔业养殖的需要。 

3.5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景区景点,一是观赏鱼类与游钓渔业公园,其建筑风格为古风古色、以园林式、宫殿式建筑艺术来表现“美、静、舒、雅”的情趣。配套建设工程水土乐园、水下龙宫,则应采取现代建筑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旅游渔业景区,成为人们怡神养性,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3.6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品牌建设问题 

打好信息牌,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效益。提高生态休闲型渔业知名度应着手建立休闲渔业协会,让这个社团组织成为休闲渔业的中介力量和信息中心,通过建设相应的网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推介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独到、特有的产品与服务,传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型渔业文化信息,形成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平瑛.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4,2. 

[2]刘宗庆.浏阳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陆水产,2004,10. 

[3]平瑛.休闲渔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用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9. 

[4]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 

[5]江明芳.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