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01 15:2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弘扬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

摘要:古往今来,美术在人类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是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进步的体现。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美术教育应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平台,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传统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传统艺术 传承与发展 研究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产物。美术作品集文化、道德、生活等因素于一身,在无文字时代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美术作品是文化的结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目前,社会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对传统艺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自身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这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建与复兴。

一、美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文化讲解的意义

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视觉、精神的享受。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中的传统艺术,并与学生交流,学生会被眼前的真迹感染,为之赞叹。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如视频演示、幻灯片等,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更丰富的传统艺术作品。教师可将我国各个朝代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如瓷器、玉器、古画等。经过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并且能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热爱与保护。

二、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民间工艺教学

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多种渠道,组织民间工艺人员进课堂,向学生传授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的传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中包括民间工艺知识基础,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参观,了解了景泰蓝的历史以及纯手工制作工艺的流程,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景泰蓝的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最终创作景泰蓝作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认识与实践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效结合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艺术审美方向的把握。目前最为提倡的应是将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绘画,当今世界现代艺术以传统艺术为参考的例子十分常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如薄胎瓷与雕刻艺术结合制成的瓷器工艺品等。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从而带给学生传统文化的审美享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四、美术教育传统艺术文化教学应坚持选择、包容及创新的原则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文化种类丰富多样。由于我国文化种类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教师应坚持包容的原则,以宽容的心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尊重艺术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积极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坚持选择性原则,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其进行思考和选择,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华。美术教学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气息。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其文化地位也受到影响。为使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渗入美术教育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民间工艺大师教授学生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坚持包容、选择的原则,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之花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杨仁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2]王世霞.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第2篇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初中学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关于传承文化的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1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2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优雅内涵的完美诠释。珍惜传统文化,播洒的是根和种子;珍惜传统文化,浇灌的是心和命脉;珍惜传统文化,传承的是光和力量;珍惜传统文化,收获的是爱和希望。

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信奉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了。可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怎么握,不知道算盘怎么打。只知一昧使用网络。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陌生至极

当时的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而侵略军一路烧杀掠,闯进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园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物、艺术奇珍,均为无价之宝,蕴藏的传统文化更是数不尽数。侵略者见到这些眼冒金光,争先恐后地抢劫和破坏。凡能搬动的金银财宝、珍贵文物、各种艺术品等,都被洗劫一空,搬不动、抢不走的东西,便统统砸碎。最后,为了掩盖其抢劫丑行,侵略者放火烧毁了传统文化宝箱——圆明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官的无能,不懂得珍惜传统文化。

曾几何时,安塞腰鼓仍旧隆隆地震撼着陕北大地,那激昂的鼓点敲出那群肤色与土地一样的汉子们的朴素与豪放。曾几何时,锣鼓与唆呐仍旧嘹亮地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在红花绿扇中舞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几何时,国人尚记得自己的传统,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文化,尚为之欢喜为之忧。

仰望天空,依旧有一片阴霾;低头寻觅,追寻逝去的曾经;眺望未来,憧憬文化的时代。抬头逝去脸上的泪水,摸着胸口暗暗发下誓言:绝不让这本不该发生的一切继续!虽然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只要拨开乌云,收获的会是阳光,灿烂的一片,那么传统文化将不再从我们手中溜走。

齐心协力,珍惜传统文化。把生命的根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再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青春的花朵会开的酣畅淋漓,大气磅礴,香远益清。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3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在那次的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4所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特色,一个国家独有的标志,一段历史熔炼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彩斑斓了,可以是建筑,书籍,服饰,它包罗万千,丰富广博。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神物“龙”的形象。其实龙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们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有着鹿角、虎须、蛇身、凤爪等多种特征,融合了多名族的文化。龙就似我们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伟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汉字了,这也是我们“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特点嘛,就是“对联形式,汉子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观赏。”说起汉字我们无不想到书法文化。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书法的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但我们间的距离却似穿越的效果。在此,我也是书法的传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我也深有体会。对于写书法的传统用具——毛笔,柔软优雅,创作的字体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时而粗糙时而顺滑,无不体现着各种线条的美感,无不透露着写作人当时的心境。然而西方人用的钢笔却只能将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纸上,所以西方国家没有书法这一说。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值得我们华夏子孙传承。说到书法,我便想起中考语文要提高分值,会在书法和文言文方面加以重视,这样一来就对我们中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了解重视它。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经历多次战事,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冲击,一再使得文化的传统根基早就如同一片风中摇摇欲坠的枯叶。再加上我们的经济日渐富裕,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但这也不能是我们的心灵感到满足。如何重新找回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美感,继续传承它呢?那就得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就当我们对传统文化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了解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5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让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华传统文化渐渐淡化,近年各种损坏传统文化的事情侵入我们的内心。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面对物质的,尊严应该如何存在?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韩国某公司的女老板以员工没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为理由,喝令全体中国员工下跪。一百多名员工迫于无奈跪下,唯独孙天帅刚直的立在原地。女老板恶狠狠的威胁说不下跪就开除,孙天帅很坚定的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后愤然离去。孙天帅用实际行动证明尊严实实在在的要重过各种物质甚至于是生命,有尊严的人面对权贵不卑不亢,面对不义之财不馋不贪,面对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个人有了尊严便有了支撑生命的灵魂的骨架。一个民族有了尊严,那么这便是一个充满希望,不可战胜的民族。

面对日渐冷淡的人心,爱心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个子女凑钱买的,面积不大,卧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柜子还是她结婚时候从旧货市场买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几十年的“高龄”了。她就是中国当代家喻户晓的人物,杰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建国后,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为农民捐献了拖拉机;抗美援朝时,她和丈夫在各地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过飞机;十年后,她把补发的所有工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爱心是永不低头、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是人类走向兴旺和发达的希望和灵魂。爱心是阳光,温暖每一个人,驱散所有黑暗,爱心是绵绵不绝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团结互助的民族拥有不可战胜的刚毅。

面对日益物质化的世界,梦想在哪里生根?“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陈欧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自己的梦想。他也曾经失败过,他也曾经失落过。“蜗居,婚,都让我们撞上了。别担心,奋斗才刚刚开始,80后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不管压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们做的是自己,为了梦想而奋斗。只要努力、自信,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凭着对自己梦想的追求,终于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第3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三)改进思路

第4篇

关键词:围棋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围棋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构建围棋教育体系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构建围棋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棋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围棋虽然没有图形与文字,但是却极具中国特色,棋局为方形,有着“地方”的韵意,旗子为圆形,有着“天圆”的含义,棋盘上攻击361个交叉点,整个期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90路,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棋盘的中间是天元,白子为阳、黑子为阴,其胜负并非在于对手的消灭上,而在于占地的多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围棋的胜负、棋局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此外,围棋也有着全球化的特点,下围棋的限制很少,旗子并不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每个旗子都只有在交叉点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特定的价值,这也体现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容易被任何民族与国家接受。

在日本与韩国,他们都将围棋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围棋的发源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略了围棋的重要作用,这也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发展围棋教育体系对于国学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

意义。

二、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家意识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家就倡导了三棋进校园的活动,各个学校也相应了国家的号召,地方与社会也开展了不同的比赛,围棋也在社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纵观这十余年来的围棋教育发展史,走的却是西化的路线,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仅仅只会皮毛的知识,在长久以来,围棋都未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这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流失。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的是国家意识,并非社会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急切的呼唤国家意识。

三、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学意识

在中国古代,围棋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修养与艺术才能的重要因素,围棋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我国都将围棋看做一种竞技体育,并为将围棋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围棋的发展。实际上,围棋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围棋的理念也逐渐的向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延伸,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棋也具备丰富的审美功能,其中包含着均称、秩序的协调,围棋中有地势之分,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矛盾,需要实现矛盾的调和与均衡,实现动静的和谐统一,围棋又蕴含着人生与宇宙之道,黑白是两仪、棋盘是四象,两仪生四象,其中也蕴含着道教的思想,以上都与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围棋文化有着十分精深的内涵,要构建围棋教育体系,必须要关注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也要关注其民族价值,从国学立场出发进行围棋教育,这样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四、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学科意识

建立学科是围棋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长久以来,围棋仅仅是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发展,但是竞技只是围棋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围棋更多的是其文化内涵,围棋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功能、哲学内涵对于社会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体现了协调性、系统性、均衡性、模糊性、包容性的特征,同时,也传达着静观体悟的生命体验与生存修养,善恶相随的物观态度、天人合一的理想之途,围棋代表着和谐,也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境界。将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来理解,可以看出,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操与智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正是基于此,围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围棋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围棋文化是一种学科,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建立围棋教育系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才能够让围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围棋是我国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围棋教育体系的问题。围棋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对于民族智力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围棋教育体系,树立起完善的国家意识、围棋理念与学科意识,将围棋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智晖.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学习(下),2011,01(28).

[2]韦克甲,吴雪梅.围棋教育——中小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的法宝[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

[3]常伟,李仁熙,周伟.围棋教学对青少年情商(EQ)发展和围棋学习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第5篇

关键词:书法产业;全球化;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在走向国际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里,也离不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法产业和出版发行、广播影视、信息产业和广告业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但书法产业却具有其他文化产业不具有的独特性。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几千年来,它不仅以其艺术功能表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它更以其实用功能传承了中华文明史”[1],发展书法产业也是书法艺术生存繁荣之本。

一、书法代表产业力量

书法产业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产业力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产业,能够大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指纹和血脉,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标志。”[3]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具实用性和审美力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在历史上,书法艺术的发展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水平。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汉字雏形)到当代“现代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书法艺术既是传统的,更是当代的,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中,传统书法艺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书法艺术产业的兴起代表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国家软实力中起的重要作用。

二、书法产业促进竞争力

书法产业的发展将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有利于世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同,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理论体系也被“流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只有放开裹缚自己手脚的偏见,在各种条件的支持下将传统书法艺术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产业,书法艺术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用才会突出。对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书法产业就是文化产业中的潜力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书法产业只有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艺术产业的大舞台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其他流行的文化产业带来新的价值观时,书法艺术产业不仅要肩负起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书法文化价值观同样带到世界。书法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外显,推动书法艺术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而引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发展,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产业不失为最佳选择。书法艺术产业的发展能推动传统艺术产业链的良性发展,书法创作、教育培训、笔墨纸砚、展览和拍卖等行业都会得到发展,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最有效地产业,能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三、书法产业繁荣文化市场

书法产业能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市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品牌”,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立足世界市场,从而为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作出贡献。

在当今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视野下,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可行和有效地途径,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需要。书法艺术产业的发展对繁荣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有着引领性的作用,能够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市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产业领域中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品牌”,只有打响这一“民族品牌”,促进书法艺术产业走国际化的道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文化市场,才能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起到有效地作用,从而为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作出贡献。“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发展之本,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4]书法艺术产业可以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品牌代言人,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可靠也最有力的民族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往往都是其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书法产业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是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书法是中国艺中之艺”。

四、结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产业的发展繁荣,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书法产业全球化的发展将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强势崛起,将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家立足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资源和资本,在改变中西文化贸易逆差,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书法艺术产业必将在世界文化艺术产业领域绽放异彩。

[1]杨应时.书法作为资源: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方向[A].王冬龄.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张捷.书法文化链“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王岳川.当代书法问题与艺术生态重建[A].王冬龄.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第6篇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根基,其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的软实力,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立和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不仅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更是我们今后安身立命屹立民族之林的保障。而在这之中的文化自信,则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同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更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体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为创新知识的场所,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为此本文认为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同时积极的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且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

第7篇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传统武术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逐渐进入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与关注。然而,通过对目前我国所开展的高校武术教学进行观察和了解却发现,目前我国所开展的高校武术教学活动,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是将武术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一种健身的手段来开展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学在民族文化弘扬和民族精神传承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武术教学理念的创新,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概括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我国武术推广和武术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由于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看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健身体育手段,教学的内容,也仅限于对武术套路的规范性掌握,从而使得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体育化、竞技化的问题,并逐渐出现了向竞技体育项目流向的趋势,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从长远的角度看来,这对于我国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武术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就成为了我国武术推广与传播的一个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学德育功能的必然要求。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由于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当做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种拳艺技术、一种躯体体操或者是一种健身手段,因此,使得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正在不断地向着技术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其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却一再的被忽视。很多学校(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并没有看到武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化人的价值,只一味的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陷入了一种思维的盲从。针对这种现状,为了促进高校武术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导向下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工作。

3.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材的陈旧、课时安排的不足,场地设施的局限等等,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渗透,以至于无法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则是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我国武术传播过程中一个实质性的危机。综观目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形不重意的情况,再加上,多数高校武术任课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的,相对于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来说,文化水平却略显不足,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将武术定位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诠释和教学,使得教学活动出现了不结合人文典故,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片面强调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却不重视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武术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以改革教学理念为先导

要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首先必须要以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应注意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根本,也是影响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得以弘扬。

2.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高校作为社会注意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担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通过教学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的培养,来促进我国民族精神培养与弘扬。

3.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高校武术教学中以技能传习为中心的武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教学理念,摒弃单一,只关注武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武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武术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武术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多个环节入手,来渗透武术文化的内容,以此来发挥高校武术教学育人和树人的功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与普及开来。

(二)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

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得以贯彻落实的媒介。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要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才能够得以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之久,很多都是围绕武术教学的“老三样”来开展的,即: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以及二十四式太极拳,这些教学内容不但形式较为单一乏味,而且动作数量多,且难学、难记,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基本是延续竞技武术套路的思维模式来开展的,非常重视动作的外观美感,但是教学内容的技击性却不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而且还因为偏离了中国武术的根本:技击和文化,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弘扬无从谈起。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时,就必须要注意组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载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拳理知识的教学,拳理知识,如太极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既是拳理同时又是文化,其所具备的文化承载能力是巨大的、不容置疑的,其对于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促进作用是无疑的。除此之外,任课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提高教学内容的技击性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技击性。

第8篇

一、儒家诚信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诚与信并未过多在一起使用,但诚与信是诚信的两个维度。诚作为一种内心的品德诉求,意味着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澄明自我的内心。诚信最先表现为一种人的内心状态,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一种内在美德。这种内在的美德使人与天相通达,并且是承受天命的基础。

作为人,不能狂放而不直率,糊涂而不老实,愚昧无知却不讲信用,如果做不到诚信,弄虚作假,就谈不上做人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修身,努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为身体力行,信守承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本。

二、当代大学生青年诚信缺失表现

1.考试作弊,无羞耻心。对这种行为的纵容与无视,助涨了很多高校的不良风气,更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不惜找路子、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给高分等现象。

2.简历造假。这一现象在当今人才市场广泛存在,这是高校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延伸,是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是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大环境给予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迫不得已,但是迫不得已并非充分理由来解释这种造假行为。

3.人际交往中传递不实信息。作为“90后”的大学生,网络等虚拟世界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生活必须,在这个虚拟世界形成的众多不良交往习惯,必然对现实生活产生特殊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

4.学位论文,课程作业抄袭。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与传播,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浮躁。目前大学生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论文不是仔细查阅资料,认真钻研,而是东拼西凑,从学术刊物上整段地摘录,或从网上下载几篇稍做变动,更有甚者将整篇文章全部据为己有,论文中的数据造假现象亦比比皆是,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缺乏诚实的学习态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重理轻文,无论是文科教育还是理科教育,都无视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整体教育模式,除专业课之外,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英语、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极少有人会自觉学习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来提高个人基础修养,更不会有太多学生去静心反思个人的道德行为、伦理诚信等问题,同时高校缺少了人文教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即高尚人格塑造等全面教育模式,流于表面文章,没有深入的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

1.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商业化过于浓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关于“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曾批评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于弘扬过程中存在着的商业化现象。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既要和商业化寻找合作的机会,但也应当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2.文化传播的功利化,使得学生接受时染上功利色彩,对诚信丧失信心。由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中出现严重商业化现象。在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对社会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问题使得人们误认为追求私利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3.文化贫困化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公信力。学生只看到商业化、功利化、贫困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失去信心,未能从内心达到一个合理的认同。

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传播的有效方式

第9篇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应当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去充实音乐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应重视民族文化效应,因为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既构成了文化本体,又具有传递和深化音乐文化的作用,尤其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传承、弘扬和创新的作用。

在现时代的学生、民众观念里面,一提到音乐大家脑子里反映出的就是贝多芬、莫扎特、交响乐等,而我们中国的音乐在大陆统称叫“民乐”,基本上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概念就是“低俗”,我问过很多学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民乐怎么样”,他们会说:“听不懂,太吵”等等。

民族音乐,代表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的内涵,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表。传统音乐应该是民间戏曲的一个部分。所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中要求给学生树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正确概念。

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教育,学习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用歌声去歌颂我们的祖国、人民,去赞颂英雄人物,去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怀抱的幸福、自豪。

在音乐课教学中,长期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中国民族音乐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打开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校园内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这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在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音乐教师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素养包括作为教师通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和教育能力。中国民族音乐素养主要是指各种优秀的戏曲、民乐、中国锣鼓、民歌民谣和民族舞蹈知识和技能等。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素养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和活动中的组织、策划、设计和指导能力等。让民族音乐走近学生,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促进学生作为龙的传人的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

《课标》中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民族音乐教育中也应如此。课堂上应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唱、奏、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讲授《说唱脸谱》时,可以让学生演唱、演奏《说唱脸谱》,欣赏江苏、河北、东北、广东的不同地区的京剧风格。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民族的“变异性”及民族发展与传承。

在欣赏教学中,我曾选择许多地方戏曲,民歌。如东北的二人转,豫剧,河南省三弦书、河南坠子、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 花鼓等。《流水》、《苏武牧羊》、《二泉映月》等来开展教育活动。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先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曲名的由来、创作的背景,并了解“二泉”的地理环境,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次文学、音乐与美术的文化整合。这样学生能初步感受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我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等。欣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让民族音乐走近学生,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上的一条灿烂的光辉大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 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冯光钰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 2003(1)

第10篇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第11篇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改革

“弘扬人文精神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群众性事业,是全社会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①社会环境的优劣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状况密切相关,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及社会价值取向等会广泛地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营造优质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今存在的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因素也将逐渐被加以改变。宏观的社会环境固然重要,而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较为直接的高校环境则更为关键。高等学校在发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时应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教育服务社会不仅仅是顺应社会当前的需求,还应超越现实、面向未来,教育不能简单地复制、再生产顺应社会现实的人,而要培养出能够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现实发展的人。简单而言,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不仅应顺应社会现实,而且应引领未来。如何引领未来?高等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正确看待前进中的问题,培养勇于承担的意识和才干,树立远大的理想,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正确定位,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实现自身价值打好基础、积蓄力量,这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有效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之关键首先在于加强高校教学环境的建设。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大学应是散发出无限静谧、安详、优雅、舒适、书卷的气息,使身居其中的人感受着满足和幸福的地方。”②“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试验和创造的环境,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环境。”③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成为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志趣情感、性格气质等,从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品格。

首先,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关键在于能够长期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这是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外在条件。高校本身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各类专家和学者,可谓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社会各界另有许多宝贵资源。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等活动,能使学生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自由而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接受文明的洗礼,努力在见识、胸怀、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历史上对于“人之为人”或“把人当人看”的理解有很多,但是站在20世纪人类历史实践水平和社会道义的高度来看问题,根据胡绳在《理性与自由》中的观点,我们可做这样的把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的决定能力,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而只是由别人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高校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助于学生达成思想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我校自成立阅江书院以来举办了相当多的讲座、论坛,来自于国内外、省内外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作了很多精彩的报告,校内的教授们也经常开设专题讲座。这些报告、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富有启迪意义和引导作用。

其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日益污染的工业化时代,在功利至上的商品社会,如何“呼吸新鲜空气”?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大师的话惊醒了梦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体。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历来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忧患意识。中华人文精神追求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诚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价值自觉、个人修养,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重点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自觉,自我修养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民族传统,自觉修养,应努力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前途着想,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与经典同在”、“与古人同在”,积极培育人文精神,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当然也不能因此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深化高教改革,为人文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深化高教改革的第一步是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随历史进程而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但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力强调和弘扬教育的工具价值,要求教育要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诚然,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但教育还应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特征,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现代教育的本质精神要求教育从沉陷于“物欲”的惟功利主义意识和应试化、技术化思想中走出来,从屈从于现实、甘于做社会现实奴仆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向以首先满足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转换和发展,也就是从“成物”的层次向“成人”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教育之于社会,是主动适应,还是主动超越,这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发展而言,教育“可能长时期地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或者相反,教育也可以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并加速它的变化”。④着眼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的教育,是适应性教育,它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从已有的社会现实出发,设计教育的目的、内容以至方式、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着眼于“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是超越性教育,它强调教育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把已有的一切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和现存的自我。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为政治服务为主到为经济服务为主。这种变化有利于克服教育政治化,有利于减弱我国传统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意识,但是本质性的变化并未形成,高教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恢复,高教的发展人、完善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还没有机会和条件充分地发扬和展现。即高教观念仍具有极端功利性,严重缺乏自主性和本真性。从而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使得教育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更具有自己本真的目的,教育不应是只能满足人的“粗陋的实际需要”的工具,更应是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给予关注、重视人的本质层次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的功能体现。即教育观念应从以往的追求物的层次向追求人的完善、发展、高尚、智慧层次的上升和转变,实现教育观念超越和向教育本质的回归。

最后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变革。以往的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传授,“学校成了训练场,学生和教师成为缺少独立和主体生命意义的、片面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工具人’”。⑤学校中通行的是权威主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教案、学生背答案;教师遵循统一大纲,学生对付统一考试;教师追求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学生追求高分数。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运作使得学生习惯于服从和被管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被压抑,造成教育结果中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和高分低德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体现高教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容器和被学校塑造的“工具”,而应把学生当人看待,从而必须跳出“物”的实然方式,而转向人的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人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人‘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所以人才不断地从实然向应然提升、迈进,才不断地超越现实的我,而走向可能的我。”⑥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建立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上的自发性、自主性,学校、教育、领导、教师等为学生提供的是养成其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精神的环境、熔炉、圣地。

三、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时所必需进行的。从微观和当下来看,则应尽快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从知识结构而言,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应该有机结合。不应再出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的“半个人时代”,不能再允许因科学与人文分离而导致的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关于人文教育体系的建立,东南大学樊和平认为应形成“五‘理’一体化”的体系,即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这五“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本能到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并各自有各自的教学课程和训练课程,各类课程的中心不是“学”而是“理”。原先各高校已普遍开设的理论课应继续重视和加强,并注意将其与专业课渗透,构建人文与专业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即设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医学法学、科学技术社会、工程伦理学,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得渗透于其中的人文精神于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于有意无意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考核评价体系应与之配套。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学生?考核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就会以学生所得文化分的高低进行优劣的评价,从而能够在每次的考试中得到相对高分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好学生。高分真能代表一切吗?历年的人才招聘会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人们已不再过于看重文化分的高低,而更多地看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更多地看重思想品德的优劣。尽管学校教育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校教育应培养塑造合格人才的社会期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集笔试、口试、论文、实验实习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考察的评价体系。

注释:

①曾伟,陈昌贵.新时期的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1996,(6).

②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7.

③刘赞英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3.

第12篇

语文能力是学习并且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培养人的素养、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初中语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除了增加字词句的基础学习外,还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说到底初中语教学依旧属于基础教学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创新”如病毒一般入侵各行各业中,我不否认创新带来的益处,但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创新,尤其在传统文化与基础语文教学方面,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小学一窝蜂地掀起了创新教学模式的风潮,创新真的可以包治百病吗?我们真的是在创新吗?,还是顶着创新的名号做文章呢?不管是什么情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谈及创新,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论文中“创新”模式的解读

在知网中输入“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关键词,出来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尤其是2011年左右,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陈阿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盛波《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分析》等等,有些论文还被很多人引用,如陈阿雅探讨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没有抓住创新二字进行分析,文中提到的增加课外活动实践、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等等方式,这些都是新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反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情景教学算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但行文中只是略带提过。[1]

笔者认为情景教学可以称之为一种创新,这两年来很多学者对此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职院校都有情景教学法的探讨,情景式开放的教学确实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情景教学在中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无法被广泛地运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传统的家庭教学,传统的幼儿园、小学教育使得大多数孩子习惯了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需要时间、知识量等来适应情景教学,更重要是时,中国基础教育信息量巨大,学生、老师们都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当前一些老师采用情景教学仅仅是作为学校“节目”,供校领导听课、开公开课所用,且前期进行了彩排、演练,节目结束了,老师和学生们又回到正常轨道。

可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仅仅是一种口号,很多老师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或者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中国教育改革犹如社会制度一样,虽然比之前进步了,国家地位、环境有了向好的趋势,我们依旧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力量、方法来夯实基础,而不是摸索创新教学模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夯实基础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他们已初步具备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对学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选择,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素养的不够容易造成其走向不正确的道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还承载着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文化。余秋雨先生认为:“如果在精神价值上一直缺少正面归向,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魂魄。”[2]精神文化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的显现。

初中学习教学贵在让学生们深刻里理解、体会书本中,书本之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本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主,整套书由三十五个主题单元、十个专题以及六部推荐阅读书籍组成,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民俗文化、文艺知识等等,李协彬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一文中认为“选文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这套教材最突出的一个亮点。[2]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多么地重要。如此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知识中,语文教学怎么样才能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纵然传统私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确实不可取,那么老师们应该学习带领学生学习呢?

本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种在夯实基础,我认为首先老师文化知识基础要牢固,不仅要精通书本知识,还要了解打破专业壁垒,了解各种文化知识,才能拓宽教学的宽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突破“文字教学法”, 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图形、声音等等各种形式,打破文字壁垒,遵循从具象到抽象、从抽象到具象的学习方式,各种课程知识都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理论总结,传统文化更是从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些知识具象化,再通过比较、总结等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文化知识的距离,从心灵上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才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追求创新教学模式,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配合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学生们自然能掌扎实到掌握各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