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09:4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级人居环境治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周边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攻坚行动方案》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周边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攻坚工作,确保省级美丽乡村的申报及审批,结合、综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及任务
2020年,着力解决社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推进本辖区内的人居环境整治及村庄清洁行动。
二、工作范围及重点
1、社区内公共区域。一是省道、市区道路及潇湘汽车城沿线;二是通组公路及沿线;三是河道、小溪、渠道沿线、水库周边及内其他公共区域。
2、社区内主次道路沿线、组道路沿线、水渠、河道、小溪、水库沿线的农户门前庭院卫生。
3、中心城区周边乡镇和城乡结合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内容为“三改、三治、三化”。其中,“三改”即改水、改厕、改陋习,“三治”即治垃圾、治污水、治空心房,“三化”即硬化、绿化、序化。
(1)改水:全力推进全的城市自来水供水工程尽快实施。
(2)改厕:加快改(新)建农户卫生厕所,确保农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确保公共设施的运转。
(3)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全面推行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村支两委人员片三包责任制、辅警、党员、组长到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洁员公共区域保洁和各通组道路及村级活动中心等日常保洁责任制、每月明星卫生户评比、每月最差卫生户、好儿媳户评比、五好家庭户评比、党员示范户评比和环境卫生保洁宣传制度等,引导群众文明行为,做到垃圾入桶,做到自我做起,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从源头上减少农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
(4)整治垃圾:整治范围内农生活垃圾达到“五有”标准,即:有完备的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5)治污水:以河塘沟渠、排水沟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制。
(6)治空心房:按照“拆、建、管”并重的思路,加强庄规划,全域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
(7)硬化:加快通组道路建设,实现整治范围内所有村民小组通水泥(沥青)路。
(8)绿化:加强村庄周边、庭院宅旁、村内道路、河渠两侧造林绿化。
(9)序化:加大内秩序和农户家庭庭院管理规范化整治力度,开展清理整顿电线、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为主要内容的缆线整治,开展“牛皮癣”清理行动,开展物品乱摆乱放和车辆乱停乱摆整治行动,确保区域内摆放有序。
三、工作原则及思路
(一)工作原则
1、严格落实社区干部包组责任制,按照分工胡小勇负责1、2、3、4、5组,蒋负责6、7、8、9、10组,蒋负责 11、12、13、14组,张负责15、16、17、18组,唐负责19、20、21组,辅警及组长、党员负责自己各组及到户的农户环境治理等相关工作。
2、各包组村干部负责自己所包组内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辅警及组长、党员负责自己各组及到户的农户的庭院摆放及卫生。各包组村干部必须每月组织辅警及组长、党员入户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及评比等,如平时需组织人员、请工等,必须到村委会请示,及时由村委会组织人员调配、请工等,并做到每天汇总到居委会备案、登记,所需费用由委会开会集体研究决定并在每月的党务、村务监督月例会进行通报。
(二)工作思路
第一步为集中突击整治阶段,即从1月份开始,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内工作重点部位及各组的陈年垃圾、新增垃圾进行一次大清扫、大清除;第二步为长效保洁阶段,即在完成第一步集中突击整治的基础上,村委会充分研究,严格落实区域包岗责任制,党员、辅警、组长到户三包责任制,合理安排组织保洁,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确保公共区域及公共沿线区域农户保洁常态化,坚决做到不留一处死角;第三步为根据市区工作安排和工作需要,全面推进各组和农户的门前及周边卫生,全面落实各户门前村干部、组长、党员三包责任制。
四、成立机构,强化保障
成立社区人文环境治理专项小组,由社区书记胡任组长,社区主任蒋任执行组长,其他居委会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副组长,辅警、党员、组长为成员。
五、考核奖惩办法
凡村干部所包的片环境卫生在市、区检查中被通报的,每次罚该包组干部200元,并由该干部自己出资请人整改到位,辅警、党员、组长陈勉谈话并做出书面检讨。
九龙河(罗平流域阿岗段)涉及4个(村)居委会14个自然村15773人47347亩土地。导致河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矿企业污染。九龙河罗平流域内的工矿企业污染主要是流域内的六个煤矿,都集中在阿岗镇,分别为挖玉冲村挖玉冲煤矿、篆长煤矿、树根田煤矿、妥者村云鹏煤矿、阿格村阿格煤矿、小乐子块阿窝煤矿,基本沿九龙河分布。煤矿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设备,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但废渣产生的废水依然会进入河道,特别是在雨季,堆煤场的煤灰随地表径流流入河道污染水质;二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河道沿岸污水直排现象普片存在,农村生活污水大部分散排,随径流进入河道。群众环保意识薄弱,生活习惯未彻底改变,随手丢弃垃圾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全部进入垃圾箱或集中处理;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种植,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规范或超量使用,残留农药、残留化肥、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经雨水淋溶作用,随径流即进入河道,造成污染负荷增加。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面巡查,及时部署
我按照《罗平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县级河长巡查办法(试行)》,全面履行河长是所辖河湖库渠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责任。一是检查督促责任区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阿岗镇按照县级要求,及时成立了河长制领导小组和河长制办公室、建立三级河长四级治理体系、建立督查督导等六项制度、建立河长日常巡查制度;二是组织联系部门县农业农村局、职能部门参与巡河工作,2020年,共巡河6次,以实地查看、现场问询为主,以座谈交流、查看相关资料为辅,及时发现、记录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作出安排部署。
(二)多措共举,专项治理
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和“河(湖)长清河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行动、剿灭黑臭水体行动、河道采砂清理整治行动、水源地综合保护行动、乡村“三清一改一提升两处理”(三清: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一改: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一提升:稳步提升村容村貌;两处理: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行动、水资源双控行动、水域岸线保护行动、地下水清理整治行动、水生态修复行动、河湖联合执法行动”12 项专项行动,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7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压实部门职责,加强巡河发现问题整改。
(二)压实职责,督促整治
督促镇级河长,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清河行动,建立目标体系,制定“一河(湖)一策”,健全问责制度,强化执纪问责。对巡河发现问题形成督查清单,反馈相关部门,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进行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做到发现一次反馈一次,反馈一次督促一次,督促一次跟踪一次,跟踪一次整改好一次。
三、典型做法和经验
(一)典型做法
1、完善机制,抓好基础。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主体的县、镇、村河长体系,阿岗镇共设立乡级河长6名,村级河长28名,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本级河长制工作队伍,制定下发了本级河长制工作方案与河长制会议、巡查、督导检查等配套制度,有力推动了河长制工作在阿岗镇落地生根。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管护难点难题。
2、转变理念,抓好精治。从“部门治水”到“河长治水”,治水理念转变迈出了关键一步。2020年,阿岗镇各级河长、有关职能单位认真履责,加强沿河岸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九龙河阿岗段区域内煤矿废渣污染,组织煤矿局、水务局及环保局等部门配合协作整治。对河湖管护范围内的垃圾渣土等危害水生态现象,建立健全台账,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实行联防联控联治,全面清理整治。
3、加强管理,抓好法治。阿岗镇整合水利、环保、自然资源、林业、安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组建了综合执法队,实行“严管、勤查、联动、重罚”,形成了工作合力,提高了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水平。促使河湖管护工作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4、社会参与,抓好共治。在各河段重要位置设立了公示牌,加大了“河长制”社会监督力度。同时,与“美丽乡村”创建、“村庄清洁行动”相结合,向群众发宣传资料,开展“爱心超市”,“小手拉大手”“学生带法回家”等活动,激发群众爱河、护河热情,包括自觉维护河道、沟渠的清洁畅通,不向河道中倾倒垃圾,不允许在河床内私挖乱采河砂,不实施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生态行为,强化对河道的自我管理,变“政治治水”为“全民治水”。
(二)取得经验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垃圾统一回收,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垃圾污染。加强农业地膜回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是河(湖)治理的关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关建议
随着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的开展,责任区域内的河道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巡查力度不够。虽然按要求开展了巡查工作,但存在的问题矛盾较多,在巡查工作力度仍有不足;二是督促落实整改不到位。发现问题并整改落实涉及部门较多,环节较多,需要技术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导致一些问题达不到预期整改目标;三是村一级治理体系不健全。部分职能部门、村级河长对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认识不到位,有的村未设立相应的保洁员或巡查员,实现河长制工作全覆盖存在困难;四是环保宣传不到位。环保宣传工作力度不够,群众环保意识不高,不良的生活习惯未得到改变。
五、评估主要结论
工作进展情况较好,自评分满分。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提高履行河长制工作意识。充分认识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理念,充分认识治山、治河、治水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河长制工作是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将河长制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事关贵州省农业农村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全省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近年来,贵州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贵州省农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使全省乡村大地实现“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建设美丽乡村。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整合资金32.8亿元,开展了“整乡推进”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点创建工作。通过五年时间,在全省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全国打响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品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启动了全省美丽乡村“百村大战”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联动制度,充分整合资源,上下合力,全面推进。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优势,注重人居环境改造,保护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结合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不断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使农民安居乐业,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年)》以来,全省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茶产业从做大基地规模向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八个方面发展,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689万亩,跃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22万吨;有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3040家,较2010年底增加2424家;打造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贵州茶品牌。
同时,从贵州岩溶地貌和气候特点实际出发,通过草地封育、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等措施,开展草地生态建设,形成良好植被,防治草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此外,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使全省草地生态向良性恢复方向健康发展,2015年底全省草地(草山、草坡)保有面积为6430万亩,人工草地710万亩,良好的草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
推进农业废弃物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建设户用沼气23万余户、大型沼气工程133个、小型沼气工程629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工程1个、村级集中供气工程35个、“三沼”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2个。为适应新常态,加快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步伐,引进了中节能公司在仁怀市、遵义县、习水县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目前在遵义县鸭溪镇建设的4.8万方沼气工程已接近尾声。
同时,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为主要途径,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探索建设一批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通过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延长秸秆综合利用链条。2015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101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
此外,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结合,通过“立体型”“节能型”等模式类型的运用,实现生态能源、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加强对农业资源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形成适宜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
实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随着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为切实解决好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问题,省农委下发了《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期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物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与省环保厅共同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按照相关要求,对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大力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倡导“猪-沼-粮(茶、果)”的循环模式。
开展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14、2015年,贵州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全省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明确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建设为抓手,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2015年,通过资金整合,共安排补助资金8432万元,投入71个省级试点建设。
二是推进流域农业农村污染整治。2014年启动赤水河流域农业农村污染合力整治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围绕赤水河流域8个县(市、区)102个乡镇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化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四大类16个项目。2015年启动清水江流域和乌江流域农业农村污染合力整治工作,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另外,《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已获国家批复。
三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2011年起,重点在乡村旅游区、水源保护地、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布局,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农村能源建设等相结合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省共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9800万元,带动地方和群众投入15000多万元,建设示范村432个,项目实施村寨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10~20%,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一是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监测,摸清污染底数,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和支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业投入品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
二是提升农产品质量。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信誉度不断提升。2015年,全省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47个、面积858万亩;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1家58个产品,有25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保护登记。
三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2012年以来,全省6840万亩耕地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普查工作,完成全部54357个土壤样品的采集任务,启动了全省水稻主要产区稻米重金属污染协同监测项目。目前已建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基本掌握农业面源污染总体状况及动态。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多措施防控种植业污染。
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目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覆盖全省,涉及到1.47万个行政村,主要粮食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467万亩,施用配方肥24.68万吨(折纯),示范面积累计163万亩次,发展绿肥550万亩,农家肥施用600~800公斤/亩,节约肥料投入约90~110元/亩,促进农作物总增产82万吨,总增产节支8.39亿元。
二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减轻农残。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坚持绿色植保理念,高度重视生物灾害防控,采取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推广病虫害配套技术1350万亩,带动完成面上防治面积5416万亩次。
三是提高种植水平,优化种植模式。在栽培方式上采取农作物的轮作、间作、套种;在使用良种上,实施种子包衣工程,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虫害综合防治水平,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四是严把农药和肥料进出市场关口。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经研究,决定从2013年12月开始至2015年底,在全乡广泛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有序推进此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作如下通知: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打造幸福家园”总体目标,以“三起来”(绿起来、亮起来、快起来)为具体目标,以“乡村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实施设施提质、乡村整治、全民绿化、淳化民风四项工程,开展交通秩序、集镇秩序、治安秩序三项秩序整治,深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着力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居民素质,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乡村面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形象提升的良好局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打造繁荣和谐秀美幸福的新。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培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大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干部指导示范并引导群众参与,让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坚持标本兼治、有序推进。综合治理乡村人居环境,把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三)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以村为责任主体,在各自辖区内组织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其他企事业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承担相应工作责任。
工作措施
(一)实施四个工程。设施提质工程。全面完成乡村主干道升级改造和硬化工程,乡村两级将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加速组级道路硬化建设;逐步争取配套完善公交、排污排水、绿化、路灯等公共设施。乡村整洁工程。建立因地制宜、以户分类分散焚烧填埋沤肥等方式处理模式;逐步取消目前“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规范禽畜养殖排污管理,整治农业生产性污染,组织开展“最美村庄”评选,积极开展长沙市“十佳”乡镇、村、和省(市)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活动。全民绿化工程。集中三年时间每年植树5万棵,突出集镇绿化建设和三边(塘边、路边、水边)造林绿化,大幅提高绿化面积。淳化民风工程。创新社会管理,广泛开展“文明村庄”、“文明单位”、“书香家庭”、“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优秀企业”等创建评选活动和“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公德水准,提升全民素质。
(二)整治四项秩序。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机动车违章行驶、超限超载、乱停乱放和行人乱穿马路,提高村民安全出行意识。整治集镇秩序。明确乡城建所和村级建设与管理职责,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逐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卫生管理死角。规范集镇建设、户外广告、门店招牌设置,美化集镇环境。建立流动摊贩疏导管理机制,规范摊点设置。整治经营秩序。规范管理集镇及周边环境秩序,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取缔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行为。整治治安秩序。加大投入,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开展“安全文明村”创建活动,提高群众安全感。
(三)健全四个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乡财政环卫工作专项预算机制,从2012年起乡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各村、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建立分区域包干机制,村包辖区内村组道路养护与管理、公共区域和农户环境卫生;根据受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包相应乡村道路养护和环境卫生;事业单位实行门前“三包”。市场运作机制。全面配合市政府推行的城镇环卫保洁有偿化服务和市场化管理和“异地绿化、货币领养、集中栽种”的办法,实行全民义务绿化,建立健全社会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机制。全民参与机制。响应“美丽乡村大家建”的号召,广泛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营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治理氛围,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督导考核机制。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把群众监督与行政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采取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具体考评办法见附件)。
工作步骤
(一)全面展开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
开展以集镇“五要”(环境卫生要整洁、空坪隙地要绿化、交通秩序要畅通、建筑施工要文明、广告招牌要规范)和乡村“五抓”(一)抓清洁、清垃圾、清杂物、清“牛皮癣”;二抓绿化,抓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庭院绿化;三抓拆建,拆旧建新、拆违规广告招牌、拆违规晴雨棚;四抓改建,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五抓治污,治理禽畜养殖排污、治理农业生产性污染、治理农村工业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力争在集镇面貌、村庄环境卫生治理、普及卫生和文明常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推进深化阶段(2014年1月至12月)
集中开展集镇面貌治理、乡村环境提质和农庄庭院美化等专项工作,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八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学校、进市场、进景区、进家庭),着力提高村民文明、卫生意识,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1月至12月)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完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规范化、常态化,形成乡村面貌整洁、环境改善、管理有序、集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实现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乡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是建设美丽、打造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社会管理、锤炼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各村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推进全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突出重点、攻艰克难,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目标,更实的成效来推动全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XXX文件要求,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完善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河长,县委副书记任副总河长,同时县委、县政府XX位领导分别担任相关河流、水库的县级河(湖)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任河道总警长,河流所流经乡(镇)的XX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镇)河长,配齐乡(镇)河道警长XX人、村级巡河员XX人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XXXX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公安、水务、环保、农业、武管等单位抽调8名同志组成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大队,全力推进河湖治理工作。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开展专项行动,实地走访水库、河道“六个责任人”,特别是管理人、水库承包人、水库周边群众、辖区水利工程的行政负责人,了解和收集水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时主动地向各乡(镇)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印发《河湖长巡河工作提示函》,强力推进了河长制工作,督促县级河长湖长及联络员单位按时巡河巡湖,完善“一河一策”方案。
三是强化执法效力。充分发挥“河长+警长+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大队”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契机,全面整治砂石企业,关停采砂权到期的砂石生产企业15家,剩余3家(东石双鑫隆商贸有限公司、交泰砚岩砂厂、玛瑙瓦苍砂厂)已与县聚源公司达成砂石、设备、设施残值的回购协议。实现全县砂石国有化管理,即全县所有河道全面禁采,政府委托国有平台公司对梓江梓潼段实施生态修复、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后的可利用砂石料由国有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使有限的砂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规范了砂石经营秩序,解决了砂石供需矛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清淤疏浚河道长度达12.98公里,砂石价格同比下降20余元/立方米,有效抑制了砂石价格虚高,真正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是开展日常清理。针对河湖“四乱”现状,实现巡河问河常态化、流域共治常效化、日常工作规范化。聚焦流域重点问题,大力开展了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河湖“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以及河湖“乱采、乱占、乱堆、乱建”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按照水利部“特定飞检”的三个实施办法,对全县169座水库和梓江、双板河、魏城河等9条河流逐一巡查,发现问题293个,提出整改意见268条,拆除增氧泵58台,投饵机21台,溢洪道口拦鱼网38处。全年排查“乱采、乱占、乱堆、乱建”等问题5个,完成整改5个。全县水库169座,到期收回养殖承包权的93座,实行“人放天养”。
五是加强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县农业部门坚持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和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开展春季禁渔工作,对全县天然水域、集贸市场、餐馆等进行了拉网式宣传和监管;县住建、环保部门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技改及管网配套项目;采取PPP模式,积极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城区雨污管网、检查井及水篦子进行清掏;制定了《城市垃圾处理监督办法》;启动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预沉池及应急调节池建设项目。
通过上述措施,梓江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同比水质改善十分明显。
二、存在不足问题
全县水环境涉及169座水库,3座大型栏水埝,4个规模闸坝,700多道小型石河堰,8551口山坪塘,9大水系,54条河流,管控压力大,任务重,主要面对以下矛盾:
一是管理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按照水利确权工作要求及河长制工作要求,小(一)型水库由县级水利主管部门管理,小(二)型水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管理,但目前水库没有进行正式移交,另外,目前全县水库管理工作“划江而治”,县级水利主管部门有县水利局和县武管局,因此出现管理混乱,各责任部门不能明确管理职责的情况;二是一级饮用水水源地承包问题,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一级饮用水水源地禁止养殖,但目前仍然有8处一级饮用水水源地承包给私人从事养鱼活动;三是合同问题,按照县政府《关于禁止肥水养鱼确保饮水和水产食品安全的通知》(梓府办发〔2009〕110 号)文件规定,凡收回承包的水库不得再进行对外承包。但目前梓江以西片区水库采取的目标管理办法,存在变向承包、明退暗包等问题。其次,由于早年合同签订不规范,部分水库承包人为规避县政府文件要求,存在擅自修改合同年限问题。据调查,全县2020年前合同到期水库126座,2020年至2030年前合同将到期37座,2030年后到期6座水库。比如双板镇毛家河水库承包期限为2047年,夜河坝水库承包期限为2043年,文昌镇关田坝水库,部分村民争管理权长期缠访等。
二是“肥水养鱼”问题。经过近两年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及多部门共同宣传教育后,“肥水养鱼”现象有了好转,但仍然有部分水库承包人怀有侥幸心理,投喂颗粒饲料、豆粕等精饲料高密度养鱼。目前,部分水库水质由于往年承包人进行肥水养鱼,污染物多年积淀,仍然对水体水质影响较大,不能达到水功能区要求。比如石牛复兴寺水库,长卿松垭水库,双板镇德胜水库等。
三是畜禽养殖粪污直排。调查发现,全县规模性养殖场、代养场虽然基本有完善的环保处理设施,但仍然存在养殖场、代养场、小型养殖户、散养户粪水泄露入库、入河的情况,存在小型养殖户、散养户将粪水偷排入水库情况,同时也对水库河道水质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小垭乡圆柏头水库等。
四是白色垃圾污染仍然存在。由于农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白色垃圾、建筑垃圾乱扔、乱放、乱堆、乱倒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洪水过后,河道“经幡式”的垃圾到处可见,对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常态化持续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各县级河(湖)长联络员单位主要领导要充分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河(湖)长制工作与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常态化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明确并落实河(湖)长制“六项责任清单”,更新巡河APP的数据图片资料,完善巡河记录,实现巡河问河常态化、流域共治常效化、日常工作规范化,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河湖警长制和县水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的能力,与生态环境局沟通协调,对水质跟踪检测,发现水质较差的水利工程,将责令整改治理并依法处理;依法收回延期或者到期承包的水库,实行“人放天养”,严厉打击肥水养鱼。
三是进一步加强拆违整改。对巡查发现安装增氧泵、投饵机、溢洪道口设置拦鱼网、违规建筑子埂闸门、超汛限水位蓄水等突出问题的水库、塘埝,细化责任到人头,跟踪督促整改。
四是进一步深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与县农村农业局配合,对水库、河道周边养殖场及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四乱”处置白色垃圾问题,特别是养殖场粪污直排现象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全力开展水环境专项治理,维护水质达标,保障人民群众拥有“健康安全”的水源和生态环保的水环境。
四、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县水利局是县级唯一水利主管部门,水环境治理工作不能“划江而治”,做到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按照水利体制改革要求,做好水库移交工作,小(一)型水库由县级水利主管部门管理,小(二)型水库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刘家店镇位于平谷区西北部,总面积35.6平方公里,属半山区镇,下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8777人,保洁员64人。辖区内有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卫生院一家。有生活垃圾临时存放处20个,大件垃圾临时存放处14个,镇级装修垃圾临时存放处1个,村级装修垃圾临时存放处12个。
一、强化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全镇中心工作来抓,强组织、建机制、广宣传、补短板、促长效,全面推进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
二、人居环境与垃圾分类工作。为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细,我通过镇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垃圾分类宣传信息10条,在50多个微信群内进行多次转发宣传,累计受众达6000多人次;累计发送“一封信”3000余份,宣传材料400余份;安装各户垃圾分类宣传栏3300套;安装硬质条幅50条;使我镇垃圾分类工作达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人人理解,人人支持。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镇政府投资7万元为14个村配备户外垃圾桶94个,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立了15处生活垃圾中转站,每个站点每天安排一名保洁员在投放点值守,指导监督垃圾中转投放及分类工作;集中购置大垃圾桶30个,购买电动保洁车13辆,大江电动翻斗车1辆。为全镇各户更换垃圾分类桶3600套,10月30号,全镇3600套新垃圾桶全部进户,开启了垃圾不落地模式。
塑造一支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保洁员队伍,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分批次对保洁进行了培训。10月28日对新聘用的19名保洁员集中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对其余48名保洁员,工作人员入村培训、工作中抽查提问现场解答等方式,解决他们能干事、会干事的问题。另外,我镇实行“层级制”管理模式,将全镇14个行政村划分成四片,60个小网格,实行环卫所长、质量巡查员和片长负责制,一级抓一级,设立环境保洁片长,日常工作实行片长负责制。设立环境质量监管员,对各片开展日常巡查。环卫所长随时检查保洁员的工作情况,这也为我镇推进垃圾不落地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充分调动各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抓好垃圾分类,我镇率先以江米洞、行宫、东山下、凤落滩、松棚、孔城峪6个村为试点,推进垃圾分类不落地工作。江米洞村通过精细管理、强化宣传、科学分类,常态化管控等做法成功地完成了垃圾分类工作,被评为区级垃圾分类示范村。为使我镇各村垃圾分类治理水平迈上新一级台阶,我镇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推广示范村的经验和作法,为及时完成剩余8个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实现垃圾分类示范村全覆盖,主管副镇长王小建亲自带领14个村的书记、环境干部到江米洞村进行观摩学习,取江米洞村之优点弥补本村的欠缺,并探讨发展出适合自己村垃圾分类及环境治理的工作经验。
镇城管分队每周不定期对镇域内餐饮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全年共出动286人次,143车次,处罚37起,罚款15790元,起到了发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的作用。镇环境办、城管分队、特勤大队和村委会加强日常巡查,将每天巡查点位发至镇环境建设群,村干部或本片保洁员及时清理。
三、路灯维护工作。全面提升路灯管理养护上水平,保证路灯亮灯率、设施完好率达标。开展每月定期排查,每天白天与夜间巡查相结合,每月对时控校对调整时间根据天黑时间每月不低于4次调整,合理控制开闭灯时间,提升“亮灯率”。每周对控制箱检查一次,每月对控制箱清扫一次,提升“设施完好率”,白天与夜间维护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路灯及灯饰进行维护维修,并明确了照明设施的维护维修时间。
加强安全生产,确保路灯使用安全。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特别是在路灯工程施工中,要求全体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认真落实安全成产工作制度,重点抓好电工操作和高空作业车的安全管理,维修路灯时严格遵守带电工作规程,全年没有发生任何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率达100%。三是每月不定时对所管辖的路灯,特别是人流量大、繁华路段的路灯进行检测,检查路灯是否漏电,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及时修复。
四、公厕管理和公路维护工作。坚持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创建指标要求,细化分解,责任到人,使道路清扫率、垃圾日产日清、公厕清掏清扫保洁率达到100%。保洁人员坚持每天对公厕进行消杀,整体消杀每天不少于四次,水龙头、马桶按键、门把手等物品,随时消杀,做到随用随消。确保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到对标达标。
五、存在问题:
1、垃圾不落地工作需优化。我镇是产桃大镇,桃秋时节,百姓早出晚归,垃圾不落地工作是一大难题,再有,在家里存放的破桃烂桃不能及时得到处理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
2、垃圾桶设置需优化。公交车站、村内健身娱乐等人员聚集区、街巷尚未设置固定的公共垃圾桶,果皮、烟头、空矿泉水瓶、零食包装袋等垃圾随手乱丢现象时有发生。
3、垃圾混投现象易发率高。作为生活垃圾分类主体的广大村民,由于受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未能合理分离。从政府到社会、到居民家庭,自上而下,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亟待加强。
4、有害垃圾处理需进一步加强。我镇是果品生产专业镇,村民管理果树打药产生的药瓶子、药袋子较多,这类全部属于有害垃圾,因没有专业公司对接乡镇,导致部分有害垃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5、垃圾分类需求资金缺口大。一是我镇目前每天由垃圾清运车将镇域内的垃圾收集后集中送往区填埋场,所产生的车辆燃油、维护费用等占用了很大部分经费;二是在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如镇域内的公交车站、村内健身娱乐场所等人员聚集区、街巷安装设置固定的公共垃圾桶,也需要大量经费。
6、镇域内路灯工作运转及美化保障资金压力较大,希望上级能够给与更多的资金支持。
2021年工作计划
1、责任落实不放松。细化垃圾分类镇、村、包片人员职责清单、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个领导、每个部门、每个村具体工作中。
2、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不放松。在寅洞、行宫村试点基础上,探索将垃圾分类纳入生态文明积分制,提高百姓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推出垃圾分类“晒丑墙”,切实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分类指导和检查奖惩等规章制度,加强百姓相互监督,逐步形成全面监督垃圾分类的氛围,引导百姓养成分类习惯。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起到积极的应到作用。
3、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不放松。继续通过标语、板报、广播、宣传车等手段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我们将在中心小学开展垃圾分类专题片宣传,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深化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加强文明劝导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机关干部开展入户垃圾分类宣传和意见征求及劝导工作,继续培养村民的卫生习惯,降低垃圾混投率。
4、社会参与不放松。在党员干部“五带头”的同时,由党员值守向家庭轮值迈进。深化“户户分类、家家轮值、人人参与”,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率。开展“认桶、包桶”行动,做到 “以桶保站、以点保面,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形成齐抓共管态势。
5、管理优化不放松。积极鼓励有识之士、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及个人参与垃圾回收再利用工作,整合、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造福社会,减少二次污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6、厨余垃圾无害化就地减量处理不放松。我镇“生态桥”项目正在建设中,可以与项目方沟通探索厨余垃圾沤肥等方式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转换成农资,归还于田,使生活垃圾处理不离开我镇就能循环利用。
7、有害垃圾回收不放松。我镇是果品生产专业镇,每年产生的药瓶子、药袋子等有害垃圾较多,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我镇将优化农资售卖企业和个人建立售卖与回收台帐,农民可以用空药袋、空药瓶积分,积分拟兑换生活必需品或者“生态桥”农家肥,然后由专人定期回收农资售卖企业和个人回收的药瓶、药袋等有害垃圾,集中移交区级处理中心。
8、进一步做好路灯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路灯设施正常运行,为市民夜间出行方便服务。进一步做好新申请村庄的街巷路灯及老旧路灯线路改造工作,小街小巷路灯照明还有盲区,将结合群众实际照明需求,进一步完善好路灯照明设施,服务广大市民。继续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开展用电安全知识及操作培训讲座,结合实际操作等方式促进职工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继续抓好路灯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
9、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完善公路、公厕各岗位职责,使各种制度更趋科学性。每月定期召开队长、片长例会,对照月度考核标准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根据长效管理方案,各部门将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使镇域内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
为帮助苏区人民快速脱贫致富,2013年10月11日,省政府副省长李贻煌率领省中小企业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机场集团公司等相关单位,专程来到龙南县开展扶贫挂点调研工作,从此开启了苏区扶贫开发的新征程。
当时,李贻煌就表示要让苏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今,时间已过去了四个月,在省领导的高位推动下,在省直挂点单位的倾力支持下,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及职能部门的对口帮扶,享有“世界重稀土之乡、中国围屋之乡”美誉的龙南,城乡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深入调研探清“路”
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李贻煌副省长先后三次率领相关部门到龙南调研走访,在南昌、龙南数次召开扶贫开发工作协调会,大到龙南的经济发展方向,小到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李贻煌副省长都了然于胸。针对龙南存在的困难,李贻煌副省长亲自把关印发了《省领导定点联系龙南县帮扶工作方案(2013―2015年)》,除了明确三家省直挂点单位的帮扶任务外,还要求分管的省工口系统部门给予龙南倾斜帮助与支持。
基础建设打好“底”
李贻煌指出,要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加大扶贫帮扶力度,为龙南扶贫开发事业尽心尽力,在政策和职责范围内给予全力支持。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定点帮扶单位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帮助挂点村实施水、电、路、危旧房改造以及环境改善等工程,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实际工作措施中,李贻煌副省长帮助协调省交通厅对龙南县农村通组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参照罗霄山脉特困片区县标准,从原来的每公里补助8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另外省直挂点单位投入了真金白银,真心实意为苏区发展打好“底子”。省核工业地质局每年投入资金30万元,主要用于大坝村的村级组织场所、地灾移民点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省机场集团公司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大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产业基地的道路、水源、灌渠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并加快推进土坯房改造,优化人居环境,沿105国道建设禾树岭、红星、豹虎头、角车尾、坪山、新民等新村,以点带面带动全村面貌改变,实现整村推进,打造和谐秀美新农村。
省中小企业局则准备实施鸡公坑水库、珠聚岗山塘的维修加固,以及修建盐田坝水陂、石陂子至上田心防洪堤和续建石陂河堤等工程,并完善圩镇主街道、水口桥、水口盐前坝道路等路桥设施。此外,省中小企业局迅速启动过路排征地,加快临塘乡公办幼儿园和水口小学建设,高标准规划水口农民文化广场并加快启动实施,推动水口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加大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力度,抓好远水、博雅新村两个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精品示范点建设。其中,远水示范点的建设,将在年内实施完道路、水沟、亮化绿化、土方、挡土墙等工程。
扶持产业助民“富”
李贻煌指出,要大力引进特色农林产业,通过农林产业扶持帮助群众自主脱贫。主要是立足挂点村土地、矿产等资源优势,通过培植扶贫支柱产业,实施矿产品深加工、农业产业规模化、乡村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提升工程,重点扶持南亨乡铁矿、采石场、石灰厂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扶持紫心红薯、仙草等特色农业产业试点,以及花卉苗木、脐橙、生猪、水蜜桃等产业规模化经营;扶持武当镇现代农业观光园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由省中小企业局帮扶争取的“仙草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计划在龙南临塘、里仁、东坑、南亨等乡镇,首期试点种植。目前,龙南已有67户农户表达了种植意愿,并成立了仙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打造龙南仙草种植基地。12月11日,龙南县临塘乡大学生村官林健等人,与江西瀚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一期种植仙草面积80亩,这是龙南“仙草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启动以来签订的首份合同。当天,该公司还与另一种植大户达成合作意向,计划2014年首期试点种植1000亩仙草。
这是省中小企业局扶持当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生动事例。省中小企业局还在挂点村水口村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工程,主要是先期租赁200-300亩土地,集中连片规划种植花卉苗木。并聘请有经验的种菜能手到该村种植蔬菜,辐射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蔬菜产业。还引导农民利用近1.3万亩山地,种植脐橙、桃李以及油桐树、杉树等。
针对挂点村南亨乡三星村的资源优势,省机场集团公司则提出了做强工矿业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兴办铁矿精选厂,并鼓励采石场、石灰厂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向轻质钙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方向发展。通过发展工矿业,进而带动运输、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省机场集团公司积极调优三星村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农业。在巩固原有的脐橙、生猪产业的基础上,在新民排上新开发一块果业基地,以中村桃种植为主,并在李子坑及105国道沿线,安排东江乡等地的花卉苗木经营户搬迁,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花卉苗木种植,形成龙南新的花卉苗木基地。
稀土作为龙南的支柱产业,备受李贻煌副省长关心和支持,为此李省长安排了省工信委组织专家团队,帮助龙南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推介,科学确定稀土产业发展目标、路径,还要求省工信委在稀土分离指标等方面给予龙南倾斜支持,并帮助龙南向上申报工业技术改造、产业振兴、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稀土产业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项目扶持,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建设。
走访慰问暖民“心”
带着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1月13日,省政府副省长李贻煌一行轻车简从,深入龙南县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敬老院老人和困难企业,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李贻煌一行先后来到龙南镇和渡江镇,走访慰问了低保户廖立群和重点优抚对象蔡志亮等8户困难群众。每到一处,李贻煌都嘘寒问暖,关切地询问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度过难关的信心。同时,要求地方党委政府为困难群众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确保他们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新年。在渡江镇中心敬老院,李贻煌认真察看了老人们的宿舍和厨房,并走到老人们中间,与他们促膝交谈,亲切询问老人们在敬老院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况。看到老人们在干净整洁的敬老院生活,李贻煌非常高兴,希望敬老院工作人员照顾好老人们的生活,让他们开开心心地安享晚年。李贻煌一行还来到福大鑫钢铁有限公司,详细询问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与企业负责人一起商议克服困难的办法和措施。李贻煌说,目前的经济形势越来越明朗,政府将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同时,鼓励企业坚定信心,通过转型创新,早日走出困境。
此外,在李贻煌副省长的支持下,龙南县正在筹划设立“扶贫爱心基金”,专项用于爱心助学、扶贫济困等民生事业。
对口帮扶成效“显”
李贻煌指出,省中小企业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机场集团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技术、政策上优先支持龙南县,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在具体帮扶中,李贻煌积极推动省工口系统部门加强与龙南的沟通、对接,从政策规划、资金安排、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重点帮助龙南解决片区交通、园区建设、工业用地、其他优势矿业等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加快龙南苏区振兴发展。同时还实施了金融扶贫试点计划,主要是加强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中间人信用十大体系建设,扶持龙南列为工业园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免抵押贷款试点县,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帮助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到龙南开展金融扶贫试点,培育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发展,扩大小额信贷资金规模和覆盖面,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抓项目、帮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新提升。不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预警预判,宏观层面抓指导,微观层面抓落实,扎实开展项目受理大起底、干部入企服务,着力推进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发展新优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平稳健康。一批如高科LED、康宝基因疫苗等科技含量高、带动就业多的好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如潞安180、漳泽电力2×100万千瓦“关小上大”等投资大、见效快、支撑能力强的大项目顺利推进,一批如潞宝己内酰胺、大唐风力发电、欧亚神龙湾开发、中技金谷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项目在长治落地生根,一批如中南铁路大通道、长安高速、黎左高速等方便出行、提升运力的重大交通项目投入运营,一批如太焦高铁、长临高速、长治机场改扩建等群众期盼已久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切实加大帮扶实体经济力度,积极推进“晋材晋用”,举办了两届长治制造展销推介周,全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80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总量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两位。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抓转型、调结构,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有力有序有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12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煤炭行业告别了30万吨以下的开采时代,焦炭行业进入了5.5米以上大机焦发展阶段,煤化工行业实现多基联产;生物制药走在全国前沿,光伏光电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1年的43%提高到62.9%,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1年的11.8%提高到13.7%。新增设施蔬菜47.1万亩,达到62.8万亩,发展速度连续五年排全省第一;粮食产量持续稳定,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95.3亿元增加到208.7亿元,年均增长16.9%。能交投长子集运站、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新易达物流园建成运营。举办金秋让利系列促销活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1年的321亿元增加到566.6亿元,年均增长12%。完成了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整合,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4个,壶关、武乡、平顺、黎城成为全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总收入由2011年的124.8亿元提高到369.1亿元,年均增长24.2%。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0:66.3:29.7调整为4.7:51.0:44.3。
五年来,我们攻坚克难抓创新、促改革,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64项,承接省级下放审批事项56项,下放市级审批事项22项,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审批时限进一步缩短。不断完善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实行财政资金预拨付制,加快了征地拆迁和市政工程建设速度。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6家省级众创空间,新发展私营企业1.8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5.9万户,新增小巨人企业53户、小升规企业58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7%,较2011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建成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完成技术交易额87.2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83件。长治商业银行升级更名为长治银行,全市13家农信社中10家成功改制为农
商行,组建了5家村镇银行,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58家,较2011年增加48家,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达到3318亿元,较2011年增长44%。长治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长治海关正式批准设立。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组织企业赴俄罗斯、蒙古等国开展经贸交流。积极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改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供销社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完成了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城建、夯基础,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深入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以主城区建设为龙头,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新建改造市政道路39条,新增市政道路28公里、面积178万平方米,“三环八纵十二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新敷设各类管道800多公里,新建14座人行过街天桥,改造3座铁路立交桥和130条背街小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70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水用户3万户,主城区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以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60亿元,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3.43%提高到51.53%,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全面完成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各项任务。全市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89.7公里,总里程达到1.16万公里。开展了深得人心的“五道五治”行动,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们不遗余力抓治理、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在主城区全面禁止露天烧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燃煤,淘汰燃煤锅炉842台,拆除城中村城边村燃煤土小锅炉4728台,对3.54万台燃煤土小锅炉实施洁净焦替代。2500辆公共自行车、500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行,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三类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完成省定目标,“4+2”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大力推进焦化、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对标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1395.5万吨,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8.4%,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67.2%。深入推进浊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面积135万亩,治理度达到62%,位居全省第一。完成营造林面积19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7%,较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真心实意抓保障、保稳定,民生福祉又有新增进。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963.6亿元,占到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8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2.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5万人,稳定脱贫16.1万贫困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8429元提高到28094元,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7177元提高到11863元,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探索建立了联盟校办学模式,主城区建成3所公办幼儿园、启动8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5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免费营养餐工程,新建改扩建200所农村幼儿园。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
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30元提高到54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月均224元提高到488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均1940元提高到3139元。开展了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健苗工程。为经济困难的高龄与失能老年人及百岁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发放补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7万套,14万居民乔迁新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近5万户,15万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创新夜查突查、“两议一报”制度,连续四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深入开展社会风险大防范、矛盾纠纷大排查,不断完善处置机制。始终保持打黑除恶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禁毒大会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人民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高。有效应对洪涝、冰雹等灾害,最大限度降低了财产损失。
五年来,我们毫不懈怠抓作风、创环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93件、政协提案2209件,办复率100%。不断加强与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定不移推进政府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持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三公”经费持续下降。全面完成“六五”普法,法治长治建设步伐加快。启用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市直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部公布。开通《直通政务厅》,建立“市长县长接听”制度,政风行风持续改进,与群众更贴近、更贴心。
五年来,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相继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中国曲艺名城等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长治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明确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过去一年,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贯彻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围绕把长治打造成为山西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向好的积极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9.2亿元、增长4.6%,较2015年加快了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3.1亿元、增长2.5%,较2015年加快了12.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8.5亿元、增长2.2%,较2015年加快了31.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结束了五年来增速下滑的态势,实现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全年好于上年的目标,为今后进一步好转奠定了基础。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长治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成为山西重要增长极的要求差距较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39项评价指标中,人均GDP只占目标值的68%、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占目标值的46.5%,特别是还有个别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速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一煤独大”、三产占比不高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煤炭产业仍然占到工业经济的三分之二,第三产业仅占GDP的44.3%,与“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占比稳定在50%以上目标差距较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任务艰巨。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3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亟待加强。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雾霾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万元GDP能耗指标高于小康社会目标值160%,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土地利用效率偏低,资源利用低级粗放。五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就业增收困难,财政收支矛盾较大,脱贫攻坚难度大,民生社会事业欠账较多,补短板任务十分繁重。六是发展环境不优,行政办事效率不高,诚信体系不完善,法治观念、创新观念、市场观念还不强,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任务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二、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天的长治正处于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小康进入决胜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吹响了全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号角。以市十一次党代会为标志,长治发展翻开了新的一
页,开启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紧扣‘两个规划’,突出‘一个中心’,坚持‘两个抓手’,强化‘三大支撑’,推动长治转型综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部署,这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GDP,不要掺假带水分的GDP,要努力创造有质量有效益真金白银的GDP、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GDP、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和幸福感的GDP,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牢固树立全新资源观,切实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统筹利用好煤炭、矿产、文化、生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政府效率、法治环境、社会诚信等各类资源,特别是要用好用活最具革命性、能动性的人力资源,走出长治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新路。要紧扣“两个规划”、突出“一个中心”,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和中原城市群规划,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把握正确方向,拓展发展新空间,围绕省委“六大工程”,找准切入点、对接点,着力打造“六大工程”长治版,努力构建具有长治鲜明特色的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要坚持“两个抓手”、强化“三大支撑”,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强化改革支撑、创新支撑、开放支撑,把转型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动转型,创新转型,深度转型,全面转型,把长治打造成为山西重要增长极。
未来五年,我们要如期完成21.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任务;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
——转型发展要有明显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下降,传统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控制在60%以内,传统产业竞争力有效增强;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军民融合、信息技术、现代医药等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能力要有明显提升。开发区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长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明显壮大,再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每个县建成一个省级开发区,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真正成为转型综改主战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占比超过15%,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全方位进展,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要有明显改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逐年下降,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二级以上天数达标率、水质断面优良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80%、90%和90%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要有明显提高。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行政区划调整,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GDP,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社会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稳定工作基础更加巩固,平安长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绝非易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扛起加快长治发展、造福上党人民的历史责任,奋发有为,恪尽职守,努力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难题,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全力办好事关人民幸福的每一件事情。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的深化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指针,全面贯彻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双改”为主线,以“对表、对标、对接”为要求,全力创优发展环境,保持全市经济稳步向好、社会和谐稳定,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根据新的统计口径设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左右和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约束性指标是:资源节约方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8%。环境质量方面,全面完成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幅度等省下达任务。民生改善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8万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1400套。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三去一降一补”。
“三去一降一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破解我市结构性困局,加快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必须全力落实、落到实处,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坚决去产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煤炭去产能,今年关停退出太行王家峪煤业、庄底煤业、师庄煤业3座矿井,压减产能165万吨;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和债权债务处置工作,确保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相结合,争取更多煤矿进入先进产能行列,有序释放先进产能。积极推进钢铁、电力、水泥、焦化等行业的去产能工作。
加力去库存。重点抓好房地产去库存和工业品去库存。加大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80%,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管控,加快保障房分配,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引导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安排生产,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加大销售衔接力度。建立大中小微企业配套互补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晋材晋用”,办好第三届长治制造展销推介周,不断提高市内企业使用本市产品的比例。力争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5%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5%以上。
多措去杠杆。以降低企业负债率为重点,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开展股权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帮助企业优化债务结构。建立企业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协调机制,有效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引导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力争壶化集团在主板上市,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积极降成本。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努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利用应急周转保障资金、信用增进等方式,支持企业多渠道融取低成本资金。将企业直供电范围扩大到40户以上,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潜增效降低管理成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易成本。
强力补短板。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加大补短板力度,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做实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的重点项目,产业转型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4亿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城乡一体化建设完成投资293亿元,民生社会事业完成投资54亿元。
重中之重是加快补齐脱贫攻坚这个短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落实“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简化资金拨付程序。坚持产业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2.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发展光伏发电带动3900名贫困人口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400名贫困人口脱贫,发展农村电商帮扶2000名贫困人口创业。坚持就业为重,通过提供岗位、劳务输出和特色培训,帮助8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吸纳5800名贫困人口参与专业队造林或参加天然林、公益林管护。坚持教育为基,全面落实“雨露计划”和贫困大学生资助,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上学的支持力度。坚持健康为本,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服务,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创新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确保完成小额信贷4.6亿元的任务。实施9000人易地扶贫搬迁,完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村容村貌建设。确保完成291个贫困村退出,6.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沁源省级贫困县摘帽的目标任务。
(二)狠抓实体经济振兴。
振兴实体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向实体经济发力、聚力,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构建具有长治鲜明特色的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发展前沿,发挥现有新兴产业的基础,加快占领行业高端,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大数据战略,培育大数据产业,加快智慧长治建设,推进大数据与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举办长治第三届互联网大会,筹划建设智慧长治云平台,在生产生活生态领域广泛推广大数据应用。加快推进国家北斗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联通、移动、电信等数据中心建设。装备制造业,以智能化发展为方向,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军民融合、节能环保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成功集团30万辆新能源汽车、高科LED、易通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太重高性能液压产品等项目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重点打造光伏、风力发电、新型建材、镁铝合金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争取“国家光伏发电前沿技术依托基地”,扩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加快推进潞宝10万吨己内酰胺聚合切片、中德铝业汽车轻量化等项目建设。现代生物医药,重点打造党参、连翘、黄芪等道地中药材种植深加工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康宝血液制品、振东制药抗肿瘤药物、50万亩连翘种植产业化、太行药业中药提取技改等项目建设。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全力创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推进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引入新工艺、使用新装备、研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催生新业态。全面提升煤炭产业、焦化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实施低热值煤发电和漳泽电力2×100万千瓦“关小上大”项目。稳步提升煤层气抽采水平,年内完成长子5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项目。以发展精细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为方向,加快推进潞安180、瑞恒60万吨聚氯乙烯、襄矿20万吨乙二醇、潞宝60万吨烯烃等项目建设。做大做优建筑业,扩大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和市政构件预制加工能力,努力构建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市内外市场。严格产业技术、规模、环保、能耗、水耗、用地标准,逐步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低端产业,改造取缔没有安全保障的高危企业,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规上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双创主体的示范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全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2户以上,小巨人企业5户以上,新创办小微企业3300户以上。大力发展新建基地型、闲置厂房改造型、城市楼宇型等创业基地,推动唯美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钜星众创空间、天空之城创业基地上水平,年内完成长丰、长轴等5个创业基地建设,实现各类创业者“拎包创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保障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样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扎实开展民营经济政策落地、产业清底、创新提质、服务提升、融资对接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支持民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提质,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办好“长清班”和各项专业培训,促进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
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干部入企服务长效机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用水、手续办理、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引深项目受理大起底,加快项目联审联批,通过联审联批审批项目300个以上。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矿权、地权流转市场,用地指标向转型重点项目、向开发区倾斜。对土地、矿产资源占而不用、低效利用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予以调整优化,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狠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围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建成6个省级、20个市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区,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紫团、方兴、沁州黄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潞宝金和生、浩润食品等30个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功能农业,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新培育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0家,新发展家庭农牧场50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举办首届国际农合长治周,培育10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促进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亿公斤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6.5%以上。
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整合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增收工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业全覆盖。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开发水浇地15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8万亩,推广增施有机肥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扩大机耕机播面积,提高秸秆综合处理率,加大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推广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和检测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重点培养100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专家、1000名村级农技推广员、1万名科技示范户。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广潞城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成果,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对经营性资产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确保贫困户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农村水权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四)狠抓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中高端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能交投物流园、紫坊农贸物流园等为龙头,重点发展能源矿产品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以智慧物流、多式联运、连锁物流、城乡快递、冷链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延伸物流配送网络。引导商贸物流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拓展销售规模,培育5至10家市级电商示范企业,新增2个电商孵化基地、5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
加快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会计、法律、审计、评估、专利为重点的咨询服务业,不断推动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引入咨询服务。积极发展会展业,培育会展市场主体,延伸会展产业链。
加快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适应大众消费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需求,推动商贸、餐饮、住宿、家政等行业加快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开展系列促销活动,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3条特色餐饮街区,提升商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幸福产业。
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做大做强“太行山水·红色经典”文化旅游品牌,推进神龙湾、太行红山、太行欢乐谷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太行山大峡谷创建成5A级景区。上半年完成18个旅游景区的改制工作。开工建设31项、530公里旅游公路,增设旅游景区标识标牌,新建改建旅游厕所76座。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举办太行经典·长治久安旅游摄影大赛。在壶关、武乡、平顺、黎城4个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推动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旅游+”,建设全市智慧旅游平台,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继续做好旅游惠民“一卡通”工作,增加旅游专线客车线路。集中开展旅游专项整治行动,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确保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2%以上。
(五)狠抓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我们必须攻坚克难、全力突破,推进各项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速开发区改革创新。按照开发区整合改制扩区调规的要求,合理确定规模,坚持“五规合一”,坚决不碰生态保护区的底线,全部调出起步区内基本农田,加快起步区“九通一平”、标准化厂房建设。统筹产业布局,完成长治高新区的扩区工作,新设立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后凡是新上项目原则上全部入驻开发区,现有具备条件的项目逐步向开发区搬迁集聚,开发区内原有企业同主导产业不相符的逐步“腾笼换鸟”。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今年5月份前完成开发区“三化三制三改”工作,强化开发区经济属性,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落户。确保襄垣、潞城两个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使开发区成为全市转型综改的主战场。
加速国资国企改革。对恢复生产无望的“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和问题突出的国有集体企业,创造条件推动企业采取兼并重组、产权划转、破产关闭等方式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和土地,年内完成20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完成行政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改革任务,建立完善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平台,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本收益。
加速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对标发达地区投资环境,大力推进投资审批改革,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坚持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对技术审查类审批实行先建后验模式,积极探索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主动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积极引进世行、亚行、亚投行等国际资金。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力争今年有50个项目落地实施。按照财政政策金融化、财政资金杠杆化的思路,发挥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基金、扶贫开发基金、美丽乡村建设基金等政府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城司、财鑫担保公司等平台,支持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
加速金融改革创新。促进长治银行做优做强做大,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加快推进黎城、沁县、沁源的信用社改制步伐,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商行全覆盖。完善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银企对接,提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民间融资综合服务平台、股权登记托管平台、应收账款债权流转平台、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实质性运作。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用好保险资金防灾防损功能,发挥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推广贷款保证保险,探索吸收保险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六)狠抓科技人才质量强市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要素,质量是第一保障。我们必须在强化科技引领、发挥人才作用、提升质量水平上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全面推进科技强市。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增2个省级技术中心、5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推进技术交易额持续增长,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筹建长治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实施20项以上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和科技资源共用共享。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0件以上。
全面推进人才强市。创新“产业资本+人力资本”模式,实施“潞商潞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力争引进2至3家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创新用人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统筹推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精益求精独具特色的长治工匠。
全面推进质量强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品牌为王、标准先行的理念。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以质量抓提升、占市场、促转型。开展品牌创建行动,积极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网上行”,打造潞商品牌,今年力争推出10家山西省名牌企业,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快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选树15家以上质量提升标杆企业,力争制定3至5个新兴产业产品的行业标准,推动更多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面开工建设国家煤基油质检中心。实施计量惠民工程,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七)狠抓开放型经济发展。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是内陆地区实现追赶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全力推进全方位、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全面落实“东融南承西联北拓”战略。主动参与中原城市群建设,强化与中原经济区的对接联系。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深化与首钢集团的全方位合作。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组织企业赴沿线国家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拓展经贸合作领域。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扩大太阳能电池片、硝酸铵、新型建材、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新培育3至5家出口创汇企业,全年出口额增长3%以上。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内通外联。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提升“铁、公、机”。加快太焦客专、长治机场改扩建、长临高速、长邯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运行,积极争取黎霍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加快建设“岸、港、网”,在中南铁路长子南编组站设立铁路口岸作业区,推进无水港建设,力争长治机场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设施,推动“互联网+”工程实施。抓好海关综合服务设施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业务用房建设,力争年内主体完工。
更加注重招商引资成效。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围绕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目录,创新招商方式,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客商库、信息库、人才库,编制“招商地图”,实施精准招商和跟踪服务,促进项目落地投产。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在招商引资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组织开展专业性、系统性专场推介对接活动。加大对签约项目的开工率、资金到位率进行考核,力争境外到位资金达到5亿美元以上。
(八)狠抓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五个统筹”为引领,以“五规合一”为路径,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为主线,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上党城镇群建设,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推进主城区扩容提质。全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城市发展框架,全面启动主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年内完成36个城中村整村拆除任务,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1400套,基本建成8000套。围绕行政区划调整、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一批市政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启动机场与高铁站、东客站的快速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生活垃圾发电等PPP项目建设。加快太行公园改造和人民公园动物区搬迁。全力推进207、208、309国道过境段改线工程,全面完成“三河一渠”综合治理,形成主城区20公里长的环城水系、112公里的环城公路、135公里的绕城高速的三环格局。
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水平。引深“五道五治”行动,形成常抓常管严抓严管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市县政府城市管理机构的综合设置,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和街道亮化提升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既有建筑增设电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做好国家卫生城市的复审验收工作。
加快上党城镇群建设。推动主城区与周边县市的设施对接、产业对接、机制对接、服务对接,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制度安排“五个一体化”,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积极推进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有序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城镇,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以贫困村脱贫、沉陷村搬迁、城中村改造、中心村提升、文化村发展旅游为重点,抓好“改气、改厕、改水、改电”,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创建12个省级、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改造农村危房7038户,推进5个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县建设,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乡村清洁工程达标村。
(九)狠抓文化软实力培育。
上党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项目。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启动文化资源大调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继续办好周末大剧院、流动图书车、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上党文化大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做好修志编鉴工作。强化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推进市梆子剧团、落子剧团、豫剧团、杂技团四个院团的排练场地建设,力争年内投入使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文化产业统计普查。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办好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黎城太行红山国际自行车骑游文化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业态,支持中小微等各层次文化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市场化的产业基地。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选树长治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培育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民风。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
(十)狠抓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关切,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
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2+26”城市群联防联控,把全市划分为大气污染防治敏感区、严控区、监管区,实施按区预警、因区施策。不断深化“控煤、治污、管车、降尘”措施,全面开展县城建成区燃煤锅炉整治,实施主城区及周边农村冬季取暖煤改电、煤改气替代工程。开展“小散乱污”企业专项取缔行动,实施工业企业冬季采暖期错峰生产。持续提升油品质量,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实施2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加强企业节能降耗。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对偷排偷放、数据造假、屡查屡犯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上限处罚。
强化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河长制”,综合利用好地表水,严控地下水开采。全力保护上党盆地、长治湿地,完成5项湿地生态工程。辛安泉供水和东山供水工程正式投用,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建设。全面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园区污水直排清零,确保水质断面达标。
注重土壤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守539万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加大土壤环境监测力度,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开展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明确保护、禁止、限制的措施要求。
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编制《长治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合理确定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和面积。坚持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把土地产出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提高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行排污者付全费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扩大企业在线监测范围,重点企业监测、重大项目验收全覆盖,强化环境风险防控,提升预警、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全市环境安全。
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加强以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完成营造林面积30万亩。创建1个森林县城、10个森林乡镇、100个森林村庄。抓好浊漳河南源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完成2566户的采煤沉陷区治理。
(十一)狠抓民生改善。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要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扎实办好“六件实事”。今年省政府确定了要为广大群众办好的“六件实事”,我们要全力落实、抓紧抓好。一是实施4410名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二是对3个国家贫困县3.2万名建档立卡的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两癌”筛查。三是为全市城乡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检查和诊断服务。四是新建79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五是实施8000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六是免费送戏下乡800场。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职业培训全覆盖计划,不断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三支一扶”、就业见习等基层服务项目,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扎实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做好城镇失业人员、“4050”人群、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定扶持90所普惠性幼儿园,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全面规范学前教育办学。主城区8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主体基本完工,完成18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确保长子县、长治县今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主动适应高考改革,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基本通过达标验收,稳定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科学设置专业,加强产教融合,开工建设职教园区,加快推进体校搬迁,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落实“1331”工程,加大市校合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力争秋季先期招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推动脱贫线、低保线有效衔接。提高城乡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推进殡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殡葬业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养老中心建设,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锲而不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决不允许他们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逐步消除社会保障覆盖盲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加快发展健康事业。加快市医院、市二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市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地、市儿童医院等项目建设。落实医药流通领域“两票制”改革,推进城乡药品配送一体化。积极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提升市县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施乡村卫生标准化覆盖和健康扶贫工程,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全面落实两孩政策,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健苗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争创食品安全城市,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积极争取、主动创办大型赛事活动,做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长治赛区的筹备工作。
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慈善和红十字会等事业,加强气象、地震、人防、科普、档案、双拥共建、地方志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扎实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十二)狠抓安全稳定工作。
人命关天、安全至上。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以铁的担当尽责,铁的手腕治患,铁的心肠问责,铁的办法治本,坚决守住“三条底线”,绝不让安全稳定问题影响干扰转型发展大局。
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企业主责、失职追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实现所有工商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全覆盖。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安全生产夜查突查和“两议一报”制度,始终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进一步优化安委会组织架构,设立多个行业专委会,构建运行高效的安全生产协调机制和组织管理格局。充实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强化乡镇(街道)监管力量,完善开发区、工业园区、风景区等功能区的安全生产监管。抓好山西省应急救援长治基地建设,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监管,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强力整治安全隐患。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评估,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制定管控措施,实行差异化动态监管。在各行业各领域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真正把隐患当事故对待,坚持问题导向,对隐患问题盯死盯牢,对查处的隐患不解决不放过,实现隐患动态清零,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扶和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和非法集资活动。扎实做好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调处化解各领域矛盾纠纷。健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平安长治建设,持续打好“六大战役”,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推动转型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政府肩负着最直接、最重要的责任,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把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重任担当起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尽心履职尽责,始终忠诚干净担当,切实加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担当政府、廉洁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始终坚持为民尽责。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全面推行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加强与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联系,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畅通与群众沟通渠道,坚持群众路线,重大决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大决策咨询力度,推进政府智库建设。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扎实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查等制度。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随机确定执法人员和检查对象,公开执法结果。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搞好法律援助工作。
始终坚持创优环境。按照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要求,扎实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推行投资审批网上办理,让企业、群众办事更高效、更便捷。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覆盖市县乡政府的“13710”电子督办平台,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抓落实体系,将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改革事项、重点工作任务、重点产业项目纳入平台管理实行限时办结,见人见事、见根见果、确保实效。畅通“直通政务厅”,办好“市长县长接听”,做到企业问题有处说,群众问题有人答。始终坚持干事担当。我们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强化政策导向,细化行动目标,精准方案要求,实行重点工作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管理,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可追溯体系。面对艰难险阻、不推不躲,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在履职尽责中推动发展,切实把责任扛起来,把担子挑起来,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大胆创新,宽容合理失误,对工作主动作为、行动迅速、成效明显的予以褒奖,对工作落实不力、效能低下、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慢作为、不作为、假落实、不落实行为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