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1:1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单窗花剪纸图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剪纸图案原料:
·纸·笔·剪刀
剪纸图案步骤:
1、正方形红纸。
2、将对角对折,如图压出纸痕。
简单窗花剪纸步骤图
3、将左边的角与中心重合。
4、折出下图形状。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5、用剪刀将阴影部分剪掉。
第一步:准备材料
用需用品有正方形的纸(建议用红色)、剪刀、铅笔。
第二步:对折纸张
首先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图。
第三步:再次对折
对折后再对折一次,折成三角形的样子。
第四步:画出图案
折好后,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图案,可以随便画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
第五步:进行剪裁
将图中所画位置的阴影部分用剪刀剪掉,注意要小心,不要剪断其它的线条。
关键词:山西剪纸 民间种类 民俗功能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6-03
民间剪纸产生于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部分――山西剪纸的产生、发展与兴盛都与山西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山西千百年来的人民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剪纸艺术是山西人的精神寄托,而且,山西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可以看作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从流派划分来看,山西剪纸属于风格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北方派,但是山西各个地区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剪纸风格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过去剪纸一般出现在农民家里的窗户上,如今在太原的大街上,凡是带有晋韵风味的酒店、宾馆的橱窗上都出贴着巨幅的剪纸,给人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的剪纸主要内容多是民间传统吉祥题材,如十二生肖、寓意圆满的大幅团花,意义在于把好运带给客人,也愿自己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剪纸已经被作为一种山西特色吸引顾客,也反映出了剪纸在山西民间的标志性作用。
2009年10月,广灵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各省(市、区)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山西剪纸进一步走向辉煌。
山西民间剪纸种类十分丰富,用途极为广泛。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西人的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剪纸遍布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装点着人们生活的每一天。根据山西剪纸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窗花。窗花是指贴在窗户白纸上或者玻璃上的剪纸。过去农家窗户都是木头做成的方格,用纸糊在上面,以避风寒。窗花的形状一般根据窗户的形状设计,各地的窗棂构架不同,窗花造型也各不相同。晋北一带窗花格式多样,除方格外,还有菱形、圆形、多角(包括多孔小窗格及十字窗棂)等各种样式。还有的因为窗格较小,各个小窗格的剪纸拼凑起来是一幅完整的图案。所以窗花随窗而异,有左右对称或二方连续的图案,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呼应的团花。窗花的题材丰富多样,人物风景、花鸟虫鱼、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等等,大多蕴含着吉祥幸福,对来年好生活的向往。在山西许多传统节日都会用到剪纸,不同节日、不同时刻会剪不同题材的窗花,春节的窗花是最为丰富多样,最有特色的。
2.墙花。墙花是为装饰室内的墙壁而贴在墙上的剪纸,有贴在土炕周围的“炕围花”和贴在灶边的“灶头花”。由于空间的大小不同,墙花的尺寸一般大于窗花。墙花的题材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炕围花多是戏曲故事及历史人物,且要粘贴连成片,起到挡灰的作用;灶头花则以吉祥题材为内容,有图案,也有直接剪出吉祥文字的。
3.顶棚花。顶棚花是指贴在室内顶棚上的大幅剪纸。过去农家的顶棚是用白纸糊的,在雪白的顶棚上贴上色彩艳丽的窗花,既可以美化装饰环境,又可以通过剪纸图案寄托希望。顶棚花主要是用于节日、婚庆或迁居的室内。顶棚花的幅面较大,一般是把纸折叠剪出来的对称结构的剪纸。形状多是圆形、菱形、方形或者其他多角形大团花形式,有的四角还配有三角形的角花,与中间的大团花主题相呼应。一方面顶棚有大块的空间,可以展开大幅的剪纸图案;另一方面,对称的剪纸也象征着生活的和和美美,圆满幸福。
4.门笺。门笺,又叫“挂笺”、“吊笺”“吊签”,是春节时悬挂在门楣或窗楣上面的剪纸。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门楣上悬、挂门笺的习俗应当是由唐宋时期挂“春幡”的习俗演变而来的。门笺的形状为长条形,天头较大,便于张贴;外缘较宽;下摆较特别,或为流苏,或为锯齿状。门笺一般以四条或者五条在一起张贴,几幅不同的图案组合,构成喜庆吉祥的组合图。在山西,门笺一般用于喜庆的时候,大多是用红色或者五色纸雕刻。门笺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吉祥的图案或者词语。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吉祥文字多是“福”、“寿”、“喜”、“四季平安”等;有的是文字与花样结合。
5.礼花。礼花,是用来装饰礼品的剪纸。过去在山西农村人们互相走动带的礼品(如:花馍、鸡蛋、糕点等)上都要盖上剪纸,现在礼品包装越来越精美,这一习俗随之逐渐被淘汰。
但是,现在在婚礼上,仍然可以看到礼花,由于是喜事,所以人们一般叫做喜花。新婚之时,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山西晋南一带女儿出嫁,陪送的各种嫁妆上都要用《喜鹊登梅》、《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除此之外,亲戚送的礼物有的用莳萝,有的用条盒,都是多层的,每层的礼物各不相同,每层都要盖上大红色喜庆剪纸。浮山也是如此,女儿出嫁时,嫁妆如衣柜、脸盆、茶具等上面,通常都要贴上或者盖上代表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之类的剪纸图案。
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比如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6.刺绣底样。剪纸和刺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两项最基本的“女红”训练内容,而剪纸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剪纸往往作为她们刺绣的底样,根据剪纸花样绣出色彩艳丽的衣服鞋帽。刺绣花样大多是用白纸剪成。刺绣花样题材广泛,根据刺绣的用途主题有所不同。
鞋花是用来做布鞋鞋头、鞋帮、鞋底、鞋垫表面刺绣底样的剪纸。流传于山西的“金十果”鞋花是结婚时新娘穿的鞋上绣的花样,除此之外,还有“戏水鸳鸯”、“蝶恋花”等表现爱情的题材。流传于山西的谚语“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坐状元”,就是丧葬中,要给亡人的枕头上绣上牡丹花或者贴上牡丹花剪纸,要在鞋底绣上或者贴上莲花,这样子孙后代就能大富大贵。
帽花是用于帽子上的刺绣剪纸底样。帽子种类丰富,所以剪纸花样也丰富多样。儿童帽一般以老虎、狮子这些凶猛的动物为形,比如虎头帽、狮子帽都很常见。帽子上的刺绣花样则一般是一些花鸟纹样,比如佛手花、莲花、牡丹花等等。
围涎花是用于儿童围涎刺绣底样的剪纸。围涎,又叫“围嘴”,以前婴儿经常流口水,为了防止口水流下来弄脏衣服,就给婴儿做一个围涎戴上,既实用又美观。围涎呈圆形,围在婴儿脖子上。围涎上的形状多种多样,刺绣花样也很丰富多彩。有的是简单的圆形,上面绣上寓意吉祥的花,如佛手花、莲花等。有的是象征四季的四季花,这种围涎由四片组成,每片上面一种花,代表一个季节,希望婴儿四季平安。有些是五片拼接起来,形状像一朵梅花,上面绣着五毒。还有虎型围涎,老虎有虎虎生威的意思,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一样茁壮成长,所以虎型围涎在民间是非常受欢迎的。
枕头花,又叫“枕顶花”,用作长形枕头两侧的刺绣底样用的剪纸。过去枕头是长形,两端是方形,就是“枕顶”。由于空间限制,枕顶的刺绣花样的构图一般是方形,内容多是花鸟为主的吉祥喜庆题材。多数四张花样是一套,可以绣一对枕头。
衣袖花,是要绣在衣服或者袖口处的剪纸花样。自古以来,民族服饰品种繁多,并且几经变迁,还按照不同庆典和节令,有着各种各样的服饰,比如以儿童服饰为主题的剪纸即有《狮子登元宝》、《如意石榴》、《丹凤朝阳》、《佛手娃娃》、《黄金万两》、《富贵花》、《牡丹花》、《白菜娃》、《长命锁》、头饰纹样等多种。再如婚嫁服饰、寿丧服饰等剪纸纹样也十分丰富。如《双凤朝阳》、《双喜如意》、《刘海戏金蟾》、《福寿双全》、《双猴献寿》等多种多样。
山西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联系密切。一方面,民俗生活为它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剪纸又为民俗活动所应用。民俗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剪纸。这时剪纸在民俗活动中,不只是用来装饰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强的功能性。根据功能不同,剪纸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岁时节令剪纸。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相传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在山西民间,春节是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重要。围绕着这个传统节日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扫尘、守岁、挂年画、贴春联、摆贡品、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蒸花馍等。其中贴窗花和门笺成为人们每年必做的一项,也已经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每年这个时候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人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在古代人日有戴“胜”的习俗。“胜”是一种剪纸头饰,剪成人形的就叫做“人胜”,剪成方形的叫“方胜”,剪成花的就叫“华胜”。这一日,百姓家家户户剪纸为人,剪彩戴胜,以寓意人丁兴旺,以求年康。李商隐在他的《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说明剪彩为人源于山西一带。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也称“灯节”。元宵之夜,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在山西的花灯有走马灯、宫灯、河灯等。近代民间流传的彩灯主要工艺是运用糊纸、扎纸和剪纸,剪纸也就成为了灯彩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是古代祭祀雷雨神的节日。山西地处华北平原,历来降雨量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旧时,遇到久旱不雨,人们无力自救,便将希望寄于龙,到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在山西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这说的就是二月二贴剪纸龙的习俗。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前一日是寒食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山西习俗,清明扫墓时,要带上祭品和吊钱。将食物祭在亲人墓前,吊钱插在坟上。吊钱是一种白纸镂空的幡状物,上面有铜钱的图案,也是一种剪纸作品。
谷雨节后,气温升高,各种害虫进入生长期及繁殖期,各种瘟病也容易传播。为了防止害虫及瘟病对人们的伤害,人们在谷雨日在家里贴上“谷雨帖”。山西北部地区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雄鸡叼蝎子”或“老君斩蝎子”的剪纸,并配上禁蝎谚语:“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有的则要贴“符”,“符”上刻印有:“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四盅,送蝎千里化为尘。”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民间习俗这一天要插艾草,驱五毒。“五毒”通常指蛇、蝎子、蜈蚣、蜥蜴和蟾蜍。要在孩子衣服上绣上五毒图案,或者在门上贴上“虎除五毒”的剪纸或绘画,用以辟邪。
2.人生礼仪剪纸。人生礼仪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几个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代表人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剪纸作为一种民俗生活的表达,在人生的重要礼仪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长辈的为这新生命都得庆贺一番。山西家里要是添了丁就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办喜事是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婚礼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更是全家的大事。到了结婚当天,院落、客厅、门窗、洞房都要张贴剪纸,称作喜花。娶亲嫁女的主题就是“喜”,所以大红喜字是绝对不能少的。山西婚嫁贴“喜”字很有讲究的,嫁女的一方贴“禧”字,是表示一种喜庆、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要贴“喜喜”字。这“喜喜”字,原本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字,结婚是一喜,婚后很快就会怀孕生子又是一喜,因此以喻喜上加喜。“喜喜”的出现出于民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也体现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她们在剪“喜喜”字时,又将钱纹、瑞兽、花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越发增加了剪纸的意蕴,也袒露出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作者更深层、更广泛的一种涵义。家里到处除了贴上大红双喜字外,常见的还有“鸳鸯戏水”、“蝶恋花”、“鱼戏莲”等表现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题材,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山西大多数地方还要在新房的窗户上、门上贴上“扣碗”窗花或者门笺。忻州一带,结婚时要贴“全窗花”。“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以及剪刀和尺子的图案,祝愿娶来的新媳妇是善于女红的巧手;并祝愿早生贵子,长命富贵,四时如意,美满幸福。山西阳泉地区装饰洞房的窗花用大型团花,名叫“盘合”,又叫“月廊”。其题材多以表现喜庆红火,吉祥如意为内容,突出一个“全”字。即天上飞的禽鸟,山上跑的走兽,河里游的鱼虾,地上长的花草都包括在内,以表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各得其乐。其寓意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在传统的月廊中,无论以什么题材,都必须将猪、柿子、如意、剪刀四样东西穿插在其间,是借助四种东西的谐音,猪(诸)、柿(事)、如意、剪刀(坚固),组成了“诸事如意坚固”。俗语谓:“诸事如意坚固,守住爹娘不走;事事如意坚固,夫妻必定到头。”
山西丧葬礼仪中也大量用到剪纸。民间殡葬礼仪极为冗繁。殉葬之物都是用纸剪出的,有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名堂很多。人们怀着笃诚之心寄托对已故亲人的追怀、纪念,精心细致地剪制彩幡、花卉与殒者生前所喜欢的用品,为谢世者安排一个富富裕裕、快快乐乐的世界。这个习俗的由来,是从上古殉葬奴隶、陶器物品的礼制延续而来。山西浮山在丧事中有“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坐状元”的说法。就是说冥枕上要贴象征富贵的牡丹剪纸,冥鞋上要贴象征清白的莲花剪纸,这样后代才会有福气。吕梁地区有在棺木内死者枕头底贴“蛇盘兔”主题剪纸纹样的风俗。
寿花,就是为老人祝寿时用到的剪纸。祝寿一般为老年人祝寿,已嫁女儿奉献的寿衣寿帽上除用剪纸样花绣上“寿”字外,还用红色剪纸图案覆盖,宴堂或屏风上要张贴或悬挂诸如《福禄寿三星》、《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等大型剪纸,祝福老人多福长寿。祝寿仪式中宾客贺寿,在乡村一般携带的都是自制的寿馍,馍上再苫一帧朱色剪纸“寿桃葫芦”,或者剪蝙蝠(蝠谐福)、鹿(鹿谐禄)、寿星(或者桃子)三种构成的纹样。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寿双全。
3.巫术祭祀剪纸。剪纸还是民间巫术信仰的一种媒介物,认为是能沟通阴阳二界、人与鬼神之间的信物。这虽然是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但在群众中流传已久。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潘鲁生,苗红磊.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4.薄松年,段改芳.山西民间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5.刘泽民等.山西通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2001
关键词:民俗;造型艺术;社会情境;交流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lO)16-0073-0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一、非孤立的民俗造型艺术
春节可以说是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从腊月的祭灶到除夕,正月一,到元宵节为。期间正是民俗造型艺术品大放光彩的时候。就像对于我们来说,春节的意义并不只是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对于这些民俗造型艺术品来说,也不只是贴在墙上或门上这么简单。民俗造型艺术应该比想象中更深刻。
窗花和剪纸是北方常见的民俗造型艺术。以上图为例,这两幅都是民间窗花剪纸的传统题材“抓髻娃娃”。对比两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即使是同一题材的民俗造型艺术,其表达也可以千差万别。理由是,如果并不了解民间窗花剪纸的话,很难将上面两图看成是一个题材一种内容。其次,在窗花剪纸这种的民俗造型艺术中,形象是否是写实清晰的表现并不是决定造型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形托着一个鸟形的图案便可以足够表达出“抓髻娃娃”这个题材的全部,假设是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话,结合窗花剪纸的制作者和欣赏者的认知,技艺与欣赏程度来分析,这样的造型似乎略显不足,所以欣赏性也并非决定因素。最后,我们可以发现非常明显的实用主义表达。在一个图案(可以理解为需要表达题材内容最简单的图案)的基础上,叠加如莲花,盘蛇等图案,其造型单薄,不像以欣赏为目的。所以图案的寓意作用可能比较大,并且是可叠加的,需要什么寓意就加什么图案,重复更有加强的效果。不管是莲花还是蛇加上去便增加了“抓髻娃娃”的祝福效果。
可见民俗造型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民俗造型艺术品,除了造型的制约外,似乎有更多的其他因素在影响着最终的结果。
二、仪式表演与民俗造型艺术
在所有的民族文化中,节日都是一种特定的时空环境,由于普遍的循环信仰,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都对未来产生种种影响。因此,人们的行为就往往更具有巫术的意味。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许巫术是一种久远的回忆,我们所作所为中的巫术意味应该已被冲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么一个事实,在春节这个重大的节日中,大多数民俗活动都是源自于古老的巫术活动。这种古老的信仰追求着通过一种手段(仪式)达到为施术者或者委托者的利益而控制自然的力量的目的。随着漫长的发展,巫术从娱神走向娱人,巫术漫漫变成了祝福,同时一种具有强烈仪式性的民俗活动便诞生了。作为巫术仪式一部分的巫器也在民俗造型艺术中得以体现。
基于民俗造型艺术,民俗活动,巫术,仪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假设脱离了仪式行为的民俗造型艺术其大部分价值都会丧失,失去活力甚至走向衰亡。
每年正月,陕西宝鸡地区都有灶火表演。这种表演的最大特色便在于脸谱与衣着。虽然有夸张的色彩,丰富的造型,但是对于完全不了解的人来说甚至连审美价值都可以几近丧失。而根据《东京梦华录》载,这种活动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都十分流行。直至今日只有如陕西宝鸡地区这样的几个地方仍然有。虽然不能武断的认为因民俗造型艺术的简化,而使得仪式表演失去吸引力,从而导致灶火表演在其他地区的衰亡;或是因为仪式的缺失导致,但是基于一个普遍的认识,只躺在博物馆里的民俗造型艺术必然是没有未来的,而伴随着仪式表演的民俗造型艺术却仍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依然进行着灶火仪式表演的陕西宝鸡地区,种种相关的民俗造型艺术仍然鲜活的存在着,并继续发展着。
由此,可以得出对于民俗造型艺术来说,欣赏和造型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承载着民俗造型艺术的是仪式和表演,也许民俗造型艺术的本质也藏于其中。
三、民俗造型艺术的情境制造
正如之前所述,“在所有的民族文化中,节日都是一种特定的时空环境。”众多种类的民俗造型艺术存在于其中,同时也构建起这种特定的时空环境。所使用的便是仪式和表演。
民谣有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春节期间众多活动中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这些常见的活动都是一个个仪式。
就拿贴门神为例。对中国人来说门不仅被看做内与外的界隔,人与鬼的界隔,正与邪的界隔,善与恶的界隔,同时又是阳界与阴界,现世与往世的界隔。而贴门神这种仪式的源起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期,那个通过岩画标示圣地,在现实世界中构建另一个世界的仪式行为。
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构建这样另一个世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直接影响着对民俗造型艺术本质的理解。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假使我们简单的拿它当做个人现象,就立刻会不能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要把那些原始民族的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机能。这并非是新创的见解,而是最古而且最普遍的。”作为起源的原始艺术是如此,那后来的发展也应如此去理解。如果将民俗造型艺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来思索。那现实的世界,以及人构建出的另一个世界便可以理解为两种社会。对于人来说创造几乎都存在的所谓的逻辑原型。在这里很容易便能联想到,人所构建的另一个社会的原型是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由于是根据逻辑原型的一部分所创造的,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情境。因此在其中必然有等同现实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互动行为。如果人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或方便达成某种目的的话,那么创造另一个社会情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够达成某种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或不容易达成的目的么?那么民俗造型艺术本质也许和这种目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LGH1236)
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今天生活在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正是古羌中传统文化的一支。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古老羌民族保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与羌族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案纹样则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价值、独特的造型纹饰、独特的色彩,反映了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水上游;图案;纹饰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汉水上游陕南地区是羌人的聚居地。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汉水上游地区的羌人在这种进程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汉水上游地区的羌人图案纹饰艺术多以纪念神灵的形式在汉水流域的陕南地区流传开来,是羌人民间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艺术等重要的载体,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图案纹饰、色彩规范、审美造型、审美价值保留传承,汉水上游地区的羌人图案纹饰艺术形象的反映了羌民族民间的、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羌族传统图案纹样艺术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式各样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体现了羌族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神灵的敬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羌族、传统文化、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对于包括羌族图案在内的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学习不仅仅是要了解它们的样式、形态、表现手法等外在的物化形态,还应对其进行深层挖掘,思考其文化内涵,探究其审美价值,寻找产生那些外在形式的文化根源。
图腾崇拜在各民族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少数民族图案纹饰艺术中都能找到图腾的痕迹。羌族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蕴含历史文化的神话和史诗,它们是图案纹饰创造的灵感源泉。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通过图案纹饰象征吉祥的图案,来以获得图腾神灵的庇佑和幸福安乐的生活,如太阳纹、羊头纹、云云纹、龙飞纹等。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图案纹饰成了形象的史书,记述着羌族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图案纹饰艺术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还有崇拜与向往的一些抽象图案。如“四羊护宝图”、“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 、“喜鹊登枝”、“火盆花开”、“万字符”等几十种。内容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羌族图案纹饰构图严谨,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齐匀称,装饰性强。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图案纹饰艺术的创作灵感大都来自源于羊,以羊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壁画、雕刻,随处可见,而羊成了羌族服饰纹样的吉祥符号,如羌绣经常出现的“四羊护菊图”、“四羊护蝶图”等纹样,就是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
羌民族信仰“万物有灵”,沉淀了浓厚的原始宗教遗迹,这种信仰在羌人图案纹饰艺术其剪纸艺术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传统剪纸是羌族文化形象的一种形式,是羌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同羌绣一样,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民间剪纸生动地反映了羌族人的思想、生活、情感与理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剪纸反映的内容上看,大多是以反映和生活习俗为主,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是多种宗教观念融合的物化形式,渗透着对超自然神灵的幻想,以神奇的艺术魅力向世人传递着羌族人的文化信息。汉水上游的羌族民间剪纸艺术在这片生息的文化艺术土壤中逐渐形成了其纹样古朴、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的独特工艺,汉水上游的羌族民间剪纸主要用于在服饰的刺绣纹样,美化居室的生活,宗教祭祀的攘灾辟邪,婚俗、丧葬的剪纸。
(1)服饰的刺绣纹样剪纸在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剪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用来装饰衣裙、衣领、衣襟、衣袖口、坎肩、裹肚、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香包等,具有古朴、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其技法原始古朴、构图精巧奇妙、色彩绮丽纯美、画面清丽明快、题材丰富多样、图案秀丽生动、寓意吉祥喜庆,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体现了羌族妇女聪慧的心智和其杰出的艺术才能。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服饰图案的题材内容,构图,用色方面都富于变化,图案纹样中的点线面都是从生活中、自然环境中提取的、概况、抽象出来的而成为一种美的形式。
(2)美化居室生活的图案纹饰其绘画性和艺术性较强,是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表述,具有艺术性、创意性、实用性的效果。用于生活装饰的剪纸,整体感强、图案虚实对比强烈、单纯大方、明快醒目、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构图简洁、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剪纸题材主要有人物、龙凤、日月、飞禽走兽各种几何图案,鸳鸯、鸟、牛、羊、鱼、民间故事等等。其图案纹饰用于窗花、墙画、喜花、门笺等地方,剪纸的图案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中自然景象,注重写实,人物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在构图上饱满充实、严谨,给人以华丽丰满之感。画面上安排得满满当当反映出百姓求充实、求圆满这一心理要求和审美情趣。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表现了百姓盼富、图利、求吉和祈求安全的内涵,给人们的居室带来温馨喜意的特殊美感。
(3)汉水上游羌族人的婚俗、丧葬的图案纹饰的剪纸,婚礼的剪纸有“金玉满堂”象征夫妻鱼水情深,洞房内贴桂花、石榴、花生等图案,象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儿女成群。厨房门上可贴“五谷丰登”等,父母老人的门窗贴福寿,弟兄姐妹的门窗贴“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天女散花”等。婚庆喜花涉及婚庆窗花、墙花、妆匣柜镜花、米面碗花样、婚庆陪嫁杂件花样,使用大红纸,题材强调生机盎然、吉祥如意、喜气洋洋,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在汉水上游羌族丧葬习俗中主要有老衣、老鞋、替生娃娃等花样,老衣老鞋花样使用反映仙界内容的题材,如:莲花、牡丹、龙凤、佛手、仙鹤、神仙人物。剪长钱、招魂幡等丧葬相关用品,长钱用五色纸,招魂幡使用普通白纸,替生娃娃为白纸折叠剪成的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形象,置于棺材底部,寓意金童玉女,陪同死者,让死者不再牵挂人世间亲人,免得给亲人招来灾祸。
(4)汉水上游羌族宗教祭祀的攘灾辟邪图案纹饰的剪纸,羌族的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这一类的剪纸,图案简单、题材宽泛、色彩丰富等等。在这些和祭祀仪式中,都能见到图案纹饰剪纸的影子,每当汉水上游羌族在举行宗教活动时,剪纸就会以能通神达意的符号出现,将人们心中的念想向天、向神传达,成为一种理想和愿意的形象产物,成为人神共同的物化语言符号。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当代艺术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却面临着物质技术层面的过度开发,而绘画本质的纯洁性却丧失了。羌族图案纹饰艺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个性化语言,是羌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它的文化内涵和其展露出的民族精神是人们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它的艺术价值带给人们的也是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社民.汉水文化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一、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1.布置剪纸欣赏区
为了让幼儿了解剪纸艺术,喜欢剪纸活动,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生活中相与剪纸关的图书、照片、实物等,如:印有剪纸图案的图书、服装以及各类剪纸作品布置成剪纸欣赏区。在开展《美丽的窗花》活动前,教师可以事先在班级垂挂一些有剪纸图案的物件、在窗户上粘了各种美丽的窗花,让幼儿一进教室仿佛来到剪纸的世界。在这充满剪纸艺术的美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窗花,感知它的色彩、图案及特殊的寓意,从而萌发制作的愿望与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2.创设巧手剪纸坊
在班级美工坊中创设一个巧巧手剪纸坊,并且投放有关剪纸的图书、从易到难的步骤图以及各种剪纸工具。幼儿在剪纸坊中可以随时翻阅各种书籍,高兴时自主学习看步骤图,玩一玩、剪一剪,在宽松的氛围中逐渐产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二、有效策略支持幼儿的剪纸活动
1.选择生活化的剪纸内容
《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因此,教师要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内容进行剪纸活动。如:春季绿道风光美,教师可以组织家长与幼儿漫步绿道亲子远足活动,用相机把旖丽绿道记录下来。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剪纸活动《蝶恋花》,让幼儿尝试将自己见到的、喜欢的花与蝴蝶画出并剪下来,这种先体验后创作的方式大大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
2.创设游戏化的学习情境
《指南》在“说明”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要让幼儿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学得有用,就必须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如:开展《可爱的小章鱼》剪纸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再长方形纸上剪好一条条章鱼须,头尾相粘后画上眼睛、鼻子和嘴,然后进行章鱼比美大赛,由小朋友们当裁判,评一评谁做的章鱼最美。幼儿还可以用制作好的章鱼进行“擂台”赛,小章鱼们在纸盒“擂台”上,通过小朋友小手敲击纸盒产生振动,使小章鱼在“擂台”上缓慢移动,将对方挤下“擂台”,最后留在“擂台”上的章鱼为胜。幼儿在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中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3.探索适宜性的教学方法
(1)先“学会”后“会学”。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传统的剪纸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做,幼儿学”,一味遵循教师教、幼儿学,显然违背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的规律,整个活动死板、无趣,所以,将自主学习的机会交到幼儿的手中是必然趋势,应先“学会”后“会学”。在活动初期教师要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剪刀,对孩子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天生就喜欢拿着小剪刀剪剪贴贴,刚开始幼儿是“瞎剪”,教师提供自由学习剪纸的机会和场所,引导幼儿学会看、会运用步骤图,并将传统剪纸的纹样和趣味的创作相结合,让幼儿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虽然不能表现出精湛的剪纸技能,但通过剪纸活动,锻炼了幼儿专心、细心、耐心的优良品质,并做到手、眼、脑协调并用,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2)先“简单”后“复杂”。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所以在教幼儿学习剪纸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更容易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感。如:教师在巧巧手剪纸坊里提供了各种剪纸纹样,投放了一些从易到y的剪纸方法步骤图,让幼儿学会沿线剪出直线、弧线、曲线、折线等,训练孩子能较自如的使用剪刀剪出常见的线条。
通过一段时间剪线条练习后,当幼儿能从简单的左右对称入手、逐渐延伸到简单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四瓣花、五瓣花、六瓣花等剪纸图样,接着开展各种剪纸活动,如:在剪纸学习初期教师可以先开展《美丽的风信子》活动,训练幼儿在长方形纸上目测剪短直线;接着开展《谁的果皮长》活动,让幼儿沿线尝试连续不剪断地剪圆;最后推进到《可爱的小鱼》剪纸活动,引导幼儿学习用对折的方法,在纸的中心线上画出一半小鱼,沿着轮廓线剪出小鱼。
(3)先“模仿”后“自主”。“模仿”是幼儿美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幼儿会将生活中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人、事、物,通过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模仿的基础上,将其再现出来。幼儿的模仿行为是基于感受和体验上的自发模仿,是具个性化的模仿,这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例如:在《我爱运动》剪纸活动中,一开始幼儿大都只能掌握人物的主要结构,对于人物的动态造型多处于模仿阶段。经过一阶段的创作练习,幼儿已掌握一定的剪纸技能。教师再引导幼儿欣赏运动中各种动态的人后,使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主创作,这样就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剪纸作品,大大提高幼儿的剪纸水平与创造能力。
4.先“单一”后“多样”
将剪纸与添画、粘贴、撕帖等获得相结合,让单一的剪纸到形式逐渐多样化,从而使幼儿对剪纸活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更加愿意尝试与表现。如:主题创作《梦中的城堡》活动中,在多元、多样化材料的支持下,幼儿用对称的方法画出并剪出城堡的轮廓,再用各种材料添上门、窗,城堡立即变得更加形象、美观,同时给幼儿带来强烈的成功感。在《美丽的花园》中,幼儿剪好各种各样的花后,再通过撕帖花径、叶子和太阳等进行想象添画,将单一剪纸作品组合成一幅多元素材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剪纸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通过剪纸活动,幼儿有意注意时间更长了,观察事物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通过一系列的剪纸欣赏、体验和创作,不仅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对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幼儿在尝试创作中,体会剪纸作品的稚拙、朴实,呈现作品时带来的意外惊喜,感受剪纸的魅力所在。幼儿常会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交流,“邹涵你看,我剪得好看吗?”“夏朵,你看我剪的孔雀多漂亮!”……孩子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真正爱上剪纸,在剪纸活动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耐心。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霍文红.浅谈幼儿园剪纸教学.新校园旬刊.2016年2期,161-161
漫游剪纸长河,了解剪纸文化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用自己双手表现自己生活的一种艺术品。让小学生了解剪纸的起源与发展,学会欣赏剪纸作品的风格特点,很有必要。
了解剪纸的起源 在讲解剪纸起源时,笔者通过史料记载的剪纸故事“剪桐封弟”引入教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剪纸源远流长,很难在浩繁的古籍之中找到其起源与发展的详尽介绍,仅能从古代的一些记载中找到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剪纸是民间艺术,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深为人民群众喜爱;剪纸起源民间,剪纸内容大部分都是寓意吉祥富贵、和谐欢乐,表现喜庆活动,而现代剪纸多用于美好和装饰环境和造型艺术等。
了解剪纸的形式 剪纸在历史上有着民间剪纸、宫廷剪纸和文人剪纸之分。流行于民间的剪纸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充满了市井或乡土的气象,千百年来,剪纸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低年级教学时,笔者主要让学生了解单色剪纸、独立纹样的特点,让他们尝试剪窗花、小动物、对称纹样等比较简单的图案,主要工具是以剪为主;中高年级教学时,则让学生了解染色、套色剪纸,表F形式主要以风景、人物动植物为主,工具则用剪与刻相结合。
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介绍了几位剪纸名家及其作品,如滕凤谦、张凤琴、王桂英等剪纸工艺代表人物。接着又介绍了南北方作品的特点。南方剪纸风格苍劲古拙、玲珑剔透,其中,广东剪纸主要有佛山剪纸、潮州剪纸和潮阳剪纸等。北方剪纸以山东、陕西等地为代表。风格粗犷朴实,线条粗壮有力或细如发丝。窗花是陕西剪纸形式最多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有蔚县剪纸。安塞剪纸代表人物李秀芳认为,剪纸创作的过程是将身心与自然相融合:甩开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才能创作出了质朴、唯美的安塞剪纸。
认识剪纸的艺术性,学会欣赏
剪纸能在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上靠着一把剪刀或刻刀,镂空剪刻出各种奇巧、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花样,同时又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淳朴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内涵艺术特点。怎样的一幅剪纸作品才是好的呢?
千剪不断,“线”相连或相断 剪纸通过镂空,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文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文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作品支离破碎,形成不了一副完整的画面。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造型图案化的造型 剪纸在构图上不同于其他绘画,剪纸很难表现三度或四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叠叠,对于物象间的透视和比例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剪纸画面为了主题的需要,经常打破生活的时空关系,把涉及的物象通过造型的夸张变形,把需要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如把太阳、月亮、星星、云彩、飞鸟,跟地面的建筑物、人、动物等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隔空换景”“层层垒高”等艺术形式。
图案高度概括、富有节奏感 剪纸强调作品的单纯和粗犷之美,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剪纸作品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的特征,又要做到线条的自然连接。这就要求剪纸作品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弃次要的部分,使主要部分一目了然,形体突出,形象简洁夸张,富有节奏感。
剪纸作品的刀法要准、稳、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就必须做到沉稳、准确,无论使用哪种线条,都要求规整、流畅。因此,下刀是就改下则下,不能犹豫,在剪刻锯齿时要用巧力,刀法用好就能让作品产生“刀味纸感”的艺术性。
激发学习兴趣,掌握传统剪纸技艺
在剪纸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传统剪纸技艺的前提和动力。剪纸因其所用的工具材料简单,技法易于掌握,表现题材丰富,故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但剪纸易学难精,教师需要遵循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本校确定把剪纸作为校本课程。
在内容选择上,考虑到学校地处海边,学生全部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对渔民生活非常熟悉,因此,我们确定以海洋为题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将剪纸教学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制订了一个长远的剪纸教学计划,并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确定了每个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一方面,营造剪纸特色校园文化。校园的走廊、教学楼、剪纸室、会议室等场所,用学生的剪纸作品布置;每学期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让学生体验剪纸带来的成功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剪纸的技巧特点,在教学中坚持由简到繁的原则。开始由临剪比较简单的剪纸造型,进行单色剪纸的练习。比如,低年级剪纸多让学生练习剪、刻直线、弧线,学方连续、各种团花的剪制方法,让学生在剪纸中找到折“叠”乐趣。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表现生活中自己熟悉的物品,学生就容易获得学习的兴趣及快乐。人物、花鸟、水果、动物、生活场景、海底世界的生物等,只要能画出来的物像,学生都能剪出来。例如:在教学《鱼》时,笔者鼓励学生先到市场或到电脑里观察各种形状的鱼,然后,根据题材的选择,确定创作表现的手法意象、夸张、添加复合、变形等绘制图形,画出鱼及相关联的水草,标出需要刻去和保留的线条并做好记号,最后剪出作品。每次剪纸作品的完成时刻,就是学生最兴奋最快乐的时刻,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剪纸的创作方法,成为小小的“剪纸艺术家”。
通过开设剪纸选修课程,开展剪纸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受到了美的熏陶,促进了美感的形成。本校把剪纸艺术纳入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剪纸艺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戚金美.小学剪纸教学实践成果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张广文.中小学艺术教育探索[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
美术艺术不仅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在我国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了阳春白雪的国画、雕塑美术艺术等,我国还存有着大量来自民间,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慧和质朴品质的美术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1民间剪纸艺术
1. 1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
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产物,采用剪刀和纸张,使用纸张的实和被减掉的部分的虚,以自然的生活实物作为背景,来体现剪纸美术的画面感。我国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是不一样的,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我国民俗艺术研究中的一大派别。
1.2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古代普通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将对生活的渴望、希望,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纪念,通过最常见的家常事务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艺术价值,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剪纸艺术中的内容变化,我们也很容易能观察到不同时代的平民文化的变化。
2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中的应用
2. 1在特殊节日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纸张颜色是红色,这种颜色自有的热烈、喜庆的含义,加上剪纸作品所展现的具体形象,使剪纸艺术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很多针对传统节日所设计的插画作品,大量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以剪纸艺术团作为插画的背景,来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春节的时候,插画中经常出现贴窗花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应用;在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时候,大量插画都以红灯笼剪纸作为背景来烘托节日气氛等。
2. 2在突出插画风格方面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和韩国这些流行插画的国家,都没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许多插画都以中国风为基调,但在形象设计、技法应用方面却流露出日韩风格,受到欣赏者的质疑,但是,一旦在插画中应用剪纸艺术元素,无疑就标示了插画的中国风风格,欣赏者对插画作品的认同度会大大提升。
2. 3在插画细节诠释方面的应用
插画艺术设计中的人物形象受日韩画风影响,在细节方面多有雷同,而剪纸的应用,则可以对插画的细节进行特殊的诠释。在刻画人物时,使用可爱的人影形态,没有脸部表情,胖胖的身体,小小的四肢,简单的红白相间颜色。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普通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影子,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脸孔,不一定要有魔鬼的身材,而喜庆的胖胖身体中一定装着一颗满满幸福的心。这就是民间剪纸艺术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它可以用简单的图案创造出生动、丰富的形态,面对于这些图案进行一定的提炼与变形,能够创造出了千百个不同的形态,每个形态的气质、精神,都能够得到完美的诠释。
3民间剪纸艺术对插画的实际作用
3. 1为现代插画艺术添加审美价值
现代插画艺术被应用在图书出版、广告设计、会展布置等方方面面,如此广泛的应用使得插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变得不稳定,插画艺术价值的范畴始终难以确定。而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艺术中的运用,却使得插画艺术的审美价值稳定下来,一旦有剪纸元素的出现,插画从整体气质上就显得传统并且具有亲和力,应用的限定性就更强,审美价值也就从简单的装饰品成为烘托气氛的必需品。
3.2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人类制作某种图案为某种文化口的服务,而当这种图案长期代表特定的意义之后,它就具有了这种特殊的含义,人们随意使用它的自由就会受到其背后意义的限制。剪纸艺术以简约的符号为表象,表示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插画艺术中使用剪纸艺术,使得插画也具有这样的艺术意义,这实际上就是插画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关键词:幼儿;剪纸;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56-01
剪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张彩色的纸,寥寥数剪,就可以剪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顽皮可爱的动物、形态各异的花草、千变万化的图案......这种神奇的变幻实在叫人惊喜和痴迷,更是令小朋友兴趣盎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在我踏上工作第二年就在班里设立了一个剪纸兴趣班。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逐步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在和大家分享。
一、创设良好的剪纸环境
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很少,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使幼儿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室里墙面的布置是与一幅典型的剪纸画,在窗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而墙上坠的是幼儿自己动手做的花链。平时,我还经常有意识的带领幼儿观看一些剪纸艺人的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并加以现场点评。
二、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剪纸就是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状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收集了这些“喜”字,并展示给幼儿看。幼儿看后,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
三、引导幼儿学会观察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与生活,来源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我第一次创作剪纸的教学中,我要求幼儿来画一种小动物,这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引发了许多问题。很多幼儿画出来的小动物都没有典型的特征,可以说是四不象。这也就充分说明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缺乏观察。
因此我留有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在生活周围找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然后再来进行创作。第二次,孩子们的作品着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线条上还不够流畅,但是他们都能够很准确的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也知道只有用心的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你才能够创作出出色的作品。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的发现,孩子们每到一处都特别留心观察。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操场游戏,几个孩子就围在操场的一个角落观察着什么,在第二天,有一个孩子就交来了一幅自己创作的作品――蜈蚣。我当时十分的惊讶,询问他为何想到剪一只蜈蚣,他告诉我他昨天在操场上发现了一只蜈蚣,他有很多很多脚,特别好玩。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学会观察生活了。
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剪纸的教学中,我先教幼儿剪直线和曲线,练习最基本的线条。等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他们学习剪简单的图形,从圆形开始。在剪的过程中,我逐渐教授一些技巧。例如在剪圆的时候可以将正方形的纸对折,然后剪出半圆,打开后即成为一个圆形。通过多次的折纸,剪一刀就可以成为五角星等。整个教学进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十分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通过一段时间下来,幼儿已经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进行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了。
五、多种教育渗透与剪纸教学中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在每次剪纸前,我都要求他们先想好自己需要剪什么,用什么方法剪比较合适,可以添加一些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学会在做任何事情前都有一个目的性。当他们在剪的过程中,有时也往往会出现败笔,剪出的形象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这是我会让他来想象此时剪出的形状像什么,从而再来根据这个已有的成品进行创作,完成另一幅作品。这样既没有造成幼儿的失败感,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完成一幅作品后,我请所有的幼儿都来做小老师,一起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每到一些季节或节日,我还让幼儿剪一些有关这些主题的作品,加他们对季节、节日的认识。
六、将趣味性寓于剪纸活动中
剪纸活动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活动,因此我常在剪纸教学中插入一些小插曲,增加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把各种图形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如:练习目测剪直线,便可设计为“学做小厨师”,要求幼儿把方形线剪成细长的面条,比比哪位小厨师的面条做得好;沿线剪圆形便可设计为“削苹果”,比谁的苹果皮削得长等。
2、剪纸与绘画、粘贴相结合,丰富作品内容
由于技能的限制,幼儿的剪纸作品不能准确的表现物体,如:剪蝴蝶、花篮其中细小的部份:蝴蝶的触角、花篮的提手,幼儿很难剪出,可指导幼儿用笔画出。有些面积大的物体,如:衣裙、房子,可指导幼儿剪装饰图形或图案贴上,使作品变得更丰富,美观。
3、剪纸的作品可用来进行游戏或美化环境
【关键词】 陕南;民间剪纸;艺术特征
一、陕南民间剪纸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1、陕南民间剪纸的渊源
陕南剪纸属于汉水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长江文化(楚文化)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随汉江地区――长江中游的楚国文化发展而成熟起来的。所以陕南剪纸的起源和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起源发展于汉水流域。从公开发表的资料显示,陕南位于汉水流域中上游,位于秦岭南麓巴山东边。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证实,汉水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都是孕育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在七千年至一万年前汉水流域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他们一般穴居在山崖上,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成一些粗糙简单的石器工具如石刀、石斧、石标枪头等,在汉江中捕鱼,用桑树枝干做成弓箭在秦岭、巴山中射鸟、猎猪;此时已开始用陶土进行烧制陶器,古人云:“衣食足而思文化”,原始先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逐渐产生了最初的原始文化,他们追求美的符号形状,产生了很多反映生活、生产、圣物崇拜的图案。这些图案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逐渐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民间剪纸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衍生品之一。
(2)巴蜀地区的传统服饰纹样对陕南民间剪纸也造成了重大影响。汉水流域中上游远古时期属于巴蜀地区管辖,其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和土著民族,都能歌善舞,多着长裙,衣裙上绣有花纹,其花纹多以动植物图形为主,主要表现人们的生活和信仰崇拜,陕南民间剪纸的很多纹样就源于巴蜀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这种服饰图案。
(3)南北艺术的融合。陕南地区由于战争原因,经常是被迫移民,明末清初李自成手下大将张献忠由陕入川,沿途烧杀抢掠,汉江流域十室九空。清代顺治年间清廷开始颁布“迁海令”,强制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老百姓举家迁居四川、陕南,沿海各省的老百姓在进行迁徙的过程中也给当地带来了不一样的异乡文化等艺术形式,这种迁徙活动加剧了南北各地的民间文化融合升华。陕南剪纸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此融合过程中,也使陕南民间剪纸兼具南北方剪纸所共有的特点。
(4)受关陇、荆楚文化的影响。陕南最靠南的汉中安康地区地处秦陇、巴蜀和荆楚之间,必然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楚文化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味道浓厚,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陕南剪纸的内容。如陕南人至今崇尚巫术,就是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关陇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展演变地区,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在当地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培养出了高秀莲、库淑兰等世界级著名剪纸大师。关陇地区和陕南地区相隔秦岭而望,虽然山高路险,但秦陇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还是翻山越岭传播到了陕南地区。如关陇地区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嫁女、钟馗嫁妹等内容和陕南地区的剪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陕南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1)偏重于实用性。陕南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其主要功能偏重于生活。过去汉中、安康、商洛地区无论城乡几乎每家的妇女都备有一个剪纸收藏集子,内夹存放各种各样剪纸花样,比较多的是枕顶花、鞋花、帽花、荷包花、烟包花、枕巾花、包单花、手帕花、披肩花、肚兜花、钱袋花围裙花、帐檐花等;其次是门笺、窗花、镜花、顶棚花、物件装饰花等,这些花样图案都是和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紧密相连的。这些剪纸的图样都是当地农村妇女代代相传并不断把生活、生产中的故事、场景、人物通过加工演变而来的。
(2)做工精巧,造型生动。 陕南剪纸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图案丰满,对比鲜明,造型优美鲜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曾在《陕西妇女画报》多次刊载。著名民俗学家、西北大学杨景震老教授在《陕西民俗》一书中评价说:“陕南窗花较少,各种剪纸较多,其精巧构图和线条,不亚于陕北、关中各地”。 陕南剪纸地处秦岭南麓巴山东侧,主要位于汉江流域,巴蜀文化、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和神话色彩影响了陕南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融合本地的剪纸材料和码头文化从而形成精巧婉约、形态优美的特征。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陕南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内容主要有:表现大场面的结婚迎娶、祭祀崇拜场景,表现小场面的生产生活场景,表现细微场景的动植物形象,表现祈福纳瑞的窗花、床花、鞋面花、肚兜花、钱袋花、帽子花、披肩花、灶膛花等。其题材有“麒麟送子”、 “早生贵子”、“莲生贵子”、“鹊雀闹梅”、“十二生肖”、“花好月圆”、“鸳鸯戏水”、“老鼠偷葡萄”、“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凤凰牡丹”、“五谷丰登”、“飞燕迎春”、“蝴蝶”、“蝙蝠”、“双鱼拜寿”、“八仙献寿”、 “纳福祈瑞”、“寿桃”、“南瓜”、“鱼戏莲花”、“丝瓜”以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
(4)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汉中、安康、商洛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宗旨还是表达当代老百姓追求幸福安康、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延年益寿、子孙满堂等传统文化观念。其中的吉祥如意观念、幸福美满观念、人寿年丰观念、祈福纳瑞观念、驱鬼僻邪观念等,都体现在五彩缤纷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民间剪纸实际就是一种民俗艺术。陕南地势狭窄,高山峻岭,对外交流困难,造成思想观念上闭塞少变通,重鬼神浸浪漫,虽历经千年,始终困守秦岭巴山之间。它反映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发挥陕南民间剪纸潜力的展望
1、陕南剪纸丰富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标示区域文化特征
陕南民间剪纸可以作为一种地方传统文化符号利用起来,借助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更好的增强当地旅游业特色,丰富现代文化生活。这些剪纸既能手工制作又能批量生产,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还能形成特色成为旅游地区的招牌。
2、传统手工艺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陕南地区经济在发展的速度和力度上都远远逊于陕北。一是没有可以发展重工业的机会,二是缺少可供整体发力的系列文化背景。三是没有抓住九十年代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遇,作为很有发展潜力的陕南剪纸也只好深藏阁楼。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南民间剪纸作为传统的手工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必须抓住发展机会,也很好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旅游、收藏的发展。
三、陕南民间剪纸发展的主要策略
1、加大地方政府对剪纸艺术行业的宏观指导
由政府根据本地情况把民间剪纸手工艺者组织起来,形成陕南民间剪纸行业协会,由政府组织出资,定期举办剪纸交流会,促进民间剪纸在技艺水平上有进一步提高。
2、加强剪纸艺术与地方艺术院校的结合
通过邀请民间传统艺人走进高校课堂介绍传统剪纸制作技法,使学生能够第一手接触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民间艺术那种朴素而又神秘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让高校学生深入民间调查传统剪纸情况,把濒临灭绝的传统剪纸挖掘出来,进行编码,存入高校档案馆进行保管,以方便后人查阅。
3、通过各种平台加强陕南剪纸艺术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介、微商平台等形式,刊登或者销售陕南民间剪纸,定期举办陕南民间剪纸艺术交流大会,扩大陕南民间剪纸的知名度,组织陕南民间剪纸艺术手工艺者到陕北榆林、延安等地参观访问学习交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陕南剪纸蕴含着传统楚渝文化的重要因素,重要表现的是汉水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审美理念,偏重于秀丽多姿、精巧婉约。陕南剪纸虽然常见于本地报端,但还没有成为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民间剪纸艺人和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在剪纸的传承、发展、文化、旅游和经济价值方面做更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巫其祥.陕南民间剪纸散论[J].安康文化,2006.
[2] 魏颖梅.土乡土色的陕北剪纸艺术[J].网络财富,2010.7.
[3] 陈山桥.关中陕南剪纸[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
一、让幼儿亲近民间文化,学会欣赏民间文化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其主流多带有实用性,而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就是从实用性开始的,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了审美,使之既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幼儿看后,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民间文化艺术的种类繁多、庞杂,应根据幼儿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年画、剪纸、刺绣、脸谱、制作小工艺品等等让幼儿从中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欣赏它们。比如,年画和剪纸。中国的年画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年画各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线条简练,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特点,构图饱满充实、富有装饰风格。让幼儿欣赏年画,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和习俗,另一方面还可以欣赏年画的画法和着色技巧,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再比如中国的剪纸,有彩色和单色两种,彩色的绚丽多彩,单色的朴素大方。由于地理环境和人们习惯不同,各地的剪纸风格也不同。通过欣赏剪纸,可使孩子们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以从剪纸中了解许多知识,从而给孩子启迪和美感。
二、创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我把教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布置为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儿童,他们手执彩绸敲着鼓,欢庆节日的大型着色画纸,在儿童的周围衬着一幅幅浙江蜡染图形与造型的手帕和风筝的蓝印花布,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气息。当这样的布置展现在幼儿而前时,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对祖国文化艺术的感悟与赞美。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幅幅美妙的刮画,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一幅幅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的走向未来”。同时我们也清楚认识到,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征,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有自己的一个历史位置。可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是现代社会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我在班级设置了一个刺绣角,在这个区角里我提供了许多花绷。花绷的布上,有老师和小朋友共同绘制的各种花样,如动物、人物、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等。在晨间、游戏时间或其他自由活动时,喜爱刺绣的小朋友,就围坐在刺绣角里进行刺绣,一针一线的非常认真。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而且也培养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耐心、自控能力,以及幼儿间的合作精神。孩子们在完成一幅刺绣作品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在幼儿看看、说说、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中,积极启发、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这不是向幼儿传授民间艺术的技能,也不是向幼儿灌输传统的工艺,而是利用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看得见、遇得着的富有民间文化艺术的事物,让幼儿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对民间文化艺术美的感受力,萌发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激发幼儿对伟大民族的情感,从而能帮助幼儿建立起最初的民族文化艺术经验,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创造奠定基础。以上的述说无不显示出民间文化艺术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和无形的知识,我们中国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国家,从小就要让幼儿懂得民间文化艺术的伟大,增加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怎样才能让民间艺术这块瑰宝,在孩子们当中大放光彩呢?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去引,才能使幼儿美术教育绚丽多彩。
作者:张璐工作单位:张家港市泗港幼儿园
二、四则教学案例中的“异”
“同课异构”的“异”,是指教师面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因教师所面临的对象和环境不同,他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过程不同等。
邱晓雯老师针对本校学生喜爱剪纸并熟悉这种艺术形式的实际,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协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知识的学习更为深入。其教学过程为:欣赏交流(自主认知)一自主探究(初步学习)—欣赏了解(新知)一比较鉴赏(掌握新知)—拓展升华,即先学、后讲、再练的顺序。整个过程中还借助了“小老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强调学生自我纠错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这种设计,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课堂高度开放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刘敏超老师根据本校学生缺乏对传统剪纸艺术知识了解的实际,设计了“感受一实践—感受”的教学过程,在实践环节即技法的学习上,以教材中的剪纸女孩为例,教师运用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和多种探究方式并存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方法。
郭璐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与邱晓雯老师比较接近,都是小组合作形式,也都是分组教学,但因学生的基础不同(农村学校,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有所不同。郭老师按照“欣赏一发现—探索—创造一展示”的顺序展开教学,选择了学习难度稍低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对称式剪法,要求学生用此法制作剪纸花边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了一块纸板,将各种动物剪纸作品贴在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王慧荣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也是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展开的,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却有所不同。王老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多种折法的折剪成品(图案相同),请学生尝试着把手中的成品还原成折叠状态,从而去发现相同图案的不同折法,学习的范围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对比法,在反向思维的推理过程中,运用正反例子进行解析,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而评选“剪纸小能手”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将课堂推向。
从这四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位老师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手法各异,但是都能根据具体的学情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正好又应了一句中国古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总之,“同课异构”是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和成果的舞台,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结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提供了更阔的空间。
教学方案一
执教:邱晓雯
海口市第九小学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年历史的名校,也是省级示范学校,师资力量好,办学规范,学生素质较高,教学设备较完善。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普遍较强。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学过的撕纸、剪纸练习,对剪纸这种形式已十分熟悉,也很喜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课本上的范例步骤图,教师都会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学生已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不但看得懂步骤图,能自主探究掌握要领,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基本不需要老师教授。老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的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本课教材上安排了几种不同的剪纸方法,如对称剪人物、宝塔,折角剪窗花、团花、蝴蝶,不对称剪各种动物等。这几种折剪法相对简单,学生通过看范图已能自己掌握。但本课有一范例是采用“四折剪”的手法剪出“囍”,难度相对较大,它要求学生在四折剪的基础上,保持骨点“相互连接”剪出相连的“囍”。我以此作为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四折剪相连的要领,引导学生自创有个性符号的“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自学自探对称纹样、折角剪、不对称剪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四折剪的基本结构及特征,掌握多种剪“囍”字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相互连接”四折剪的方法;剪出装饰性的“囍”;初步懂得剪纸艺术的形式法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不同的“囍”,增强对剪纸的兴趣和创新意识;通过“囍”的设计和剪刻,提高动手能力、创意表现能力;培养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自学四折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巩固四折剪“相互连接”、不脱离分散的要点,学会剪出有符号装饰的“囍”图案。
难点:能折、剪出有创意符号的“囍”式样。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搜集婚庆新房饰有大量剪纸的视频与民间剪纸艺术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准备剪刀、彩色纸、浆糊等。
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教学过程
一、相互欣赏 自主认知
1.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照课本范例,自学对称剪、不对称剪和折角剪,把完成的作品带来学校相互欣赏,并比较谁剪得又多又漂亮,谁掌握了课本上三种剪纸的基本技巧,谁的手巧、刀工整齐、制作精细。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欣赏本组同学剪的图案。(人物、窗花、喜字等)
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作品贴在小组展示区,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同学之间自评或互评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教师从学生的作品与讲述中,帮助学生归纳对称剪与不对称剪、折角剪的要领。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探究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师生在交流中智慧碰撞,思维启迪。
二、自主探究尝试四折剪
1.教师选择一名对照课本正确剪出“囍”字的同学,请他做小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介绍“囍”字的基本折、剪法。
2.老师提问:怎样折剪才能剪出“囍”?怎样折、剪能让“囍”不断开?(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四折剪的要领并示范:对折剪只需对折一次,四折剪需要对折两次。在写好的“喜”字上找对有中轴线的地方,所画的图案不能剪断,有了骨点的相连,才能剪对相连的“囍”。
【设计意图】通过先学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作品,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并畅所欲言,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重点内容,并从中获得成功感。
三、欣赏视频了解新知
1教师提问:剪纸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人们最喜欢贴上鲜艳的剪纸图案?它一般装饰在什么地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短片了解剪纸知识,并在观看中思考以下问题:剪纸有哪些题材?红白之间表现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在热闹的鞭炮声与欢快的音乐声中,一对新人与亲朋进入喜庆新房,富有个性的大红的“囍”字以及各类吉祥寓意的剪纸,装饰在房间雪白的墙上、窗户上、床头上、被子上。
观看短片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剪纸的概念、来源及作用:剪纸,又叫窗花,是用剪刀将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这项古老的传统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纸的发明是在两汉时代,在此之前,人们是用薄片材料,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采用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到了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的形成。而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民间剪纸的运用更为广泛。不过无论大江南北,我们中国的民俗中,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都喜欢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喜庆。
3.通过短片引导学生归纳剪纸的题材:书法、人物、动物、植物、综合等。
4.通过PPT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剪纸表现手法:阴刻、阳刻、阴阳结合等。
四、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1.教师导语:一对新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一件装饰物就是大红的“囍”字,从短片上我们看到了许多风趣好看的“囍”字,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简单的“囍”字的基本剪法,今天我们就学剪更丰富、更有趣的“囍”字。
2.出示课题:剪剪乐——学剪双“囍”。
【设计意图】通过婚礼新房装饰视频短片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再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带着问题去欣赏、去思考。
五、比较鉴赏掌握新知
1通过PPT指导学生观察各种装饰“囍”字。提问:这些“囍”字的笔画、图案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有动物装饰,也有植物装饰;笔画有方的线条,也有圆线条;有的“囍”字里的“口”是方形,而有的却变成了心形;等等。
2.教师给学生参考三种折、剪“囍”字的方法步骤图,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启发学生打开思维,自主创新,并附教师提供的参考图案。(图1至图3)
【设计意图】图案参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解决知识重难点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学生受到启发,动手兴趣得以激发。
六、实践创作共享成果
1分小组开始创作,小组成员有的参考老师提供的图案,也有的自创折剪方法。
完成的作品再一次贴在小组展示区。
2.作品展示与评价:
评价中以“比一比谁设计的‘囍’最新颖?谁剪的刀口最精细?谁的进步最大?”为标准。用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以人文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精益求精,体现出本节课评价的发展性和人性化。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展示交流。展示时,教师进入每一个小组进行引导和点评,以鼓励为主。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的作品贴在教室墙面,全体学生课后得以继续交流、欣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七、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本节课的升华是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思考“除了彩色纸,生活中还有哪些废旧材料可以裁剪出艺术品并装饰我们的生活?”学生自由发言,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拓展到课外。
教师结束语: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学会了折、剪富有个性的“囍”。以后家里的亲戚遇到结婚喜事,你们就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他们装扮美丽的新房,把我们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艺术品比去外面买有意义得多,让我们继承祖国传统的剪纸艺术,用我们的双手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教学方案二
执教:刘敏超
海口市英才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设计创作剪纸作品,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认知,探索感知,实践体会,拓展延伸,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在感受古今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
我校位于海口市美舍河河畔,是海口市一级小学。海南省的民间传统文化以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为代表,其中,黎族织锦、黎族手工制陶、骑楼建筑等民间艺术文化匕特色鲜明。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虽然了解一些传统艺术,但也仅限于本地民间传统艺术。因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所处地域的独特陛,本校学生缺乏对传统剪纸艺术知识的了解。但本学段的学生乐于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可运用民间剪纸艺术操作性强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于民间剪纸传统艺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剪纸技法创作剪纸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的基本特点,学习剪纸艺术的常见的造型装饰手法,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的能力。
难点:剪纸纹样的连接性与完整性。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搜集剪纸艺术的相关图片资料,播放课件的多媒体设备,剪纸常用工具,如剪刀、彩色纸和笔,以及展示学生作品用的展示板。
学生:课前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剪纸用的剪刀、彩色纸、笔等基本工具。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导人新课
小学中段学生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教师抓住学生此时的年龄特点,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本课教学情境中。教师在出示一间新房的图片过程中,及时提出问题。
问题1:过春节搬新家,新家空荡荡,如何让新家更加喜庆,更有浓郁的过年氛围呢?
问题2:墙上该怎么办?窗户上该贴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兴趣被激发,积极出谋划策后,教师进一步完善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真能干,帮老师想到了用剪纸装饰,让房间瞬间变得喜庆、热闹起来了,看来剪纸艺术真是魅力无穷呀!
二、图片初赏 揭示课题
美术是造型艺术,它诉诸人的视觉。所以,教师选择一些有趣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剪纸作品,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欣赏多张剪纸艺术图片的环节,也是信息输入的最好时机。此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和观察剪纸形式的多样性,会让欣赏环节更加有意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剪纸艺术的价值与魅力。图片配以文字叙述(剪纸,又叫做窗花。剪纸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并顺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同走人第13课《剪剪乐》,共同学习剪纸艺术,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层层探究创作作品
教师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剪纸艺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想让小学生很好地掌握符合他们本身年龄特点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来对剪纸作品类型进行整合和归纳,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剪出有趣的剪纸作品,以教材中的“剪纸女孩”为例,教师运用层层递进、层层探究、由易到难、抽丝剥茧、多种探究方式并存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探究、去掌握剪纸艺术。首先,初步探究如何剪出女孩的外形轮廓(对折);接着,探究女孩身上的纹样特点(锯齿纹、柳叶纹);然后,进一步自主探究如何剪出女孩的外形、剪出身上的花纹?并请一位学生尝试操作(折、剪、画),而学生在尝试操作环节遇到难点,也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在教师引导和同学互助的环节中迎刃而解;最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多种剪纸纹样,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纹样(锯齿纹、月牙纹、鱼鳞纹、漩涡纹、云纹)来进行剪纸创作。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了课改的重点,因此,教师一改以往讲授者的角色,以引领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快乐、轻松、有效地掌握剪纸艺术的构图方法、造型特点、纹样种类等内容,然后继续欣赏一组不对称剪纸作品,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为他们创作出有趣的、独特的剪纸作品做好充分的铺垫。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观赏者,还是指导者、点拨者……
四、展示交流感悟提高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孩子们百花齐放,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还应积极指导学生如何欣赏作品、如何评价作品、如何表达观点等,进一步正确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示自我,互相学习,交流观点,感悟艺术,提高能力。而学生在表达对剪纸作品的评价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教师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有精彩表现之处时,教师应给予由衷的赞美和肯定。
五、作品欣赏拓展升华
对于小学生来讲,复杂的民间传统剪纸图案较难理解,民间传统艺术的宏观意义难以领会。所以,设计欣赏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剪纸艺术作品的延伸环节,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剪纸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了民间剪纸艺术。最后,教师以小结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瞧,你们创作出了这么多精美的图案,真令人佩服!今天,同学们欣赏了部分中国民间剪纸作品,感受了剪纸的无穷魅力,也了解了剪纸的基本知识。老师相信,今后同学们不仅能够剪出有个性的作品,更能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大胆地去创作美,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
教育的延伸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提示学生踏着轻盈的步伐,带走桌上的物品,恢复教室的整洁,争做讲文明的学生。
教学方案三
执教:郭璐
海口市海燕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工具、方法以及常用剪纸符号。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掌握剪纸中对称式的剪法,学会用对称式剪法制作剪纸花边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热爱民间艺术;感受到民间剪纸艺术家技艺的精湛,激发学习剪纸的兴趣;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一直以来都没有开设校本课程,生源以农村家庭的子女为主,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美术学习不太关注,学生只在课堂上才能接触到剪纸艺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在正确引导他们使用剪刀之后,选择使用探索发现、研究讨论、尝试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采用对称式剪法制作剪纸花边作品。
难点:对称式剪纸花边的折纸方法;保持剪纸花边作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制作的课件、多媒体播放设备、剪刀、彩色纸、胶水、作品展示架、教师剪纸范作等。
学生: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彩色纸、固体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人课题
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知之甚少,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了剪纸的相关知识:剪纸的用途、剪纸工具以及制作步骤、剪纸符号、对称法以及均衡法。
欣赏我国民间传统剪纸作品,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作品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的民间艺术家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同题材、花纹甚至造型的剪纸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世界,感受它的多姿多彩!(揭示课题)
二、发现奥秘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个学生坚信自己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的“学点”。笔者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观察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课件,简单介绍均衡式和对称式剪纸方法,出示剪纸花边作品,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属于哪种剪纸方法?请你们仔细观察,这漂亮的花边是怎样剪出来的?有什么特点?看看谁最先发现这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连续对折”的知识点。
教师补充:连续对折是沿一条线多次对折,剪后获得多个相互连接的形象,适用于家具、建筑和服饰等的边缘装饰。
三、大胆尝试实践创作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由于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对剪刀的使用还不是很熟练,因此,在制作前,教师会讲解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只有正确使用剪刀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剪出纸边整齐、连续的作品。之后,再让学生先尝试制作剪纸花边:一名学生失败;第二名学生在师生共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虽然不完美但较之前的作品已有很大进步;当第三名学生吸取失败经验并加以改进之后,作品已经可以基本保证连续性与完整性了。同时注意,当这三名学生在讲台上制作时,其余同学也被要求在座位上对照着进行尝试制作。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同步学习,不至于造成作业时出现有学生完全不懂的情况。
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后,教师示范剪植物、人物、动物等形象,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立体形象进行简化、符号化的剪纸技艺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师选择采用两次作业进行制作:第一次作业,只需要剪好外轮廓即可;第二次作业,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内容,课件展示简单的剪纸符号(纹样)并示范制作带有花纹的作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创作出更多不同造型的花边图案。
四、展示作品提升技艺
学生剪好的作品可以贴在相应的纸板上,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构图和审美的一种考验。纸板造型有:衣服、建筑、包包等,通过剪纸花边与造型纸板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新的作品,更加彰显个性与创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评价对于一节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学生互评和师评,更设立了“最佳创意”“最佳设计师”“最美建筑”等奖项鼓励学生。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精华摈弃自己的不足,教师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信。
五、课后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荣耀,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与所获得的表扬,更多是在课后。有了连续剪纸知识与制作经验,可以尝试其他的对称式剪法。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把作品拍成照片带到学校,供大家欣赏、学习,还可以成为下一节剪纸课的“小老师”。
教学方案四
执教:王慧荣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热爱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热情。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动手能力。 难点:掌握保持剪纸图形连接性和完整性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剪纸成品、常规美术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动漫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激励,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剪纸形象的卡通片,来营造学习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卡通形象与平时卡通片中的不同,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剪纸造型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剪剪乐》。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剪纸的快乐世界吧!
(课件出示课题)
二、介绍历史探究方法
用一组剪纸图片概述剪纸的发展过程,指出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造型特点。但是,总体来说,剪纸的制作方式主要为对称剪和不对称剪这两类。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后面的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完成对剪纸的初步了解。
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课以折剪为主要偏重点,为此,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方法”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多种折法的折剪成品(图案相同),请学生尝试着把手中的成品还原成折叠状态,从而去自主发现相同图案的不同折法,呈现出来的剪纸成品是不一样的。再进一步地探究发现剪纸的基本步骤:折—一画—剪。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探究可以让学生之间广泛交流,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个人思想得到尊重。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剪纸图形中的连接性和完整性”,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展开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整理小组观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主动引导并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点。
具体程序如下:
1.课件展示折剪失败和成功的对比图片资料,提出讨论的问题:图片中的剪纸折法和花纹都一样,可为什么一个是完整的,而另一个却是分开的?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如果要把它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在制作时的哪一步我们得格外留心?
2.让学生思考:如果由你来剪,你还会加入哪些形状来丰富这个剪纸图形呢?
3.学生组内讨论。
4.讨论结束后,组内派代表介绍讨论成果,要求自信大方,语言准确,声音洪亮。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点评与引导。
四、创作体验拓展提高
当学生了解了制作方法后,需要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进一步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创作体验的同时,课件播放儿童歌曲,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打开思路,大胆创造,尽情体验剪纸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五、展示交流课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