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4 23:3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教育论文

第1篇

发展前景,从资料和已掌握的信息来看,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新体系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未来。

1.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已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自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因成效卓著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2014年8月还增添了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全面、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以便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的改革决心和投入力度。

2.新教材的编写情况

已经出版发行并试用的教材有:

(1)高建进编写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程》(小学一年级上、下册)该套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童谣、儿歌等简单音乐元素和简单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入手,逐渐过渡到民歌、名曲,直至情感更为丰富、强烈,有审美深度的较复杂乐曲。

(2)匈牙利的凯特琳•柯斯编著的《歌唱基本素养教材1》,该教材的核心在于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目前供普通大学生和音乐学院的学生使用。虽然教材只编写了一小部分,但他们仍在夜以继日地按计划、分步骤地编写供各个年级使用的新教材。3.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完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已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的新课程,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空白。如《钢琴即兴演奏》《儿童音乐剧》《音乐的读与写》《音乐与动作》等在初步认识和了解了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当务之急是如何灵活应用的问题?我想课堂实践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二、音乐律动的应用

音乐律动是音乐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处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产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爱国歌曲《十送》的律动教学内容如下:

1.聆听音乐,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在律动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诱导与激绪的作用。学生要做富有表现力的律动,必须首先学会注意聆听音乐。这种注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听音乐音响的注意;二是对自身肢体运动的注意。也就是说,律动者要注意聆听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速度、乐句、音色等。要能熟悉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运动,要在感知音乐要素的时候做出走、跑、及拍手、摇摆等动作。《十送》的音乐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全曲共分为六大段,其中有三段是采用相同的旋律写成的。六段的结构是一致的,每段分别由六个小分句组成,结构呈方整性。旋律音高分别在中、低、高三个声区逐一呈现,起伏而有变化。全曲都采用二四拍,强弱富有规律,并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附点节奏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乐句中的间奏音乐,其实那是休止符节奏的填充,此处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稳节奏,找准强拍。歌曲的速度虽然很慢,但蕴含的节奏律动感还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最初级的律动经验。如: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打开身体,进行音乐律动表达

“闻歌起舞”是人随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反应,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学会用肢体对音乐音响作出快速反应;同时进行身体各部分的有效配合,并把握住身体的紧张与放松,最后达到对身体的控制,使自己整个身体融入音乐的紧张与放松的节律中去。《十送》的律动设计:教学对象是具有初级舞蹈基础的大学生,采用的是舞蹈性律动教学,但编排的动作难度不大,类似于广场舞,遵循的是易学、好记的原则。主体音乐共有六段,每段都是24个小节,其中以四个小节为一个八拍,因此每段都要设计六个八拍的动作;并且要注意在每一个八拍之后稍作呼吸,此时可以变换动作或是方位,以免动作重复,加强音乐律动的灵活性和观赏性。具体做法如下:在歌曲第一段中,先让学生用双脚随节拍走动起来,然后加进双手动作,包括托举、挥手等动作,当手、脚能配合一致,就再加上头部及脸部表情,尽量做到眼随手动,有一定的表现力。“三送”那段中,因为音乐的音区有变化,是在中、低音区出现的,因此动作设计要稍作变化,并配合歌词中的撒种子、拉手等内容,加进一些下蹲、屈膝动作。“五送”是女声齐唱,可以加进一些体现女性柔美、温婉的动作。如慢速的旋转、扭腰等。“九送”那是一段男高音独唱,在高音区的音调更加高亢、嘹亮,律动的幅度应适当加大一些,可采用十字步、扭秧歌动作,会使得情绪更加高涨、气氛更热烈。最后那段是混声齐唱,动作要整齐、大方,末尾一句应逐渐放慢,最后做一个挥手的造型动作,让人始终沉浸在依依不舍、难以忘怀的情节中。

三、即兴表达的课堂实践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指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本文作者:高月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美,是审美价值观的意义所在。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我们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使我们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

使我们感受到音乐是有意义的,音乐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我们用心感受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小时候就有着想当老师的梦想,我想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让我们再次感受音乐,领悟音乐的真谛,使之达到一种境界——音乐审美的境界,音乐审美的境界不仅仅是对音乐表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心”的理解,无论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有心动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乐记》中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无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族,谓之乐。”

《乐记》把声、音、乐三者作出明确划分。“声”是自然形式,风吹草动皆出“声”,“声”充当了请的表现形式,并经过艺术加工成为有规律的序列后,才可成为“乐”。他将自然物体的振动和人文创造的声音划清了一道界限。音乐的美由人而定,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当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刺激于人的感官时,引起相应分析器的反射,形成信息传入大脑,此时人对音乐美的认识是肤浅的。我们用情感可以体会出音乐的悲伤、愉快等情绪,以感觉听出音响的强弱、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等,这是传递音乐美的基础,作为心灵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倜傥衷放,回肠荡气之音,胸襟包容宇宙万物,从宁静永恒的大自然中吸取精神力量,音乐高山流水,余音妖娆。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感情的流畅,“艺术是一颗审美的精灵在心空中自由翱翔。”这就是音乐审美的境界!

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培养我们的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它以特定的审美观为依据,以形象为手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基点,突出了音乐文化,音乐课堂活动起来,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艺术就是情感,而审美情感的获得是从音乐审美体验中来,只有学生亲身参加了音乐活动,才能产生审美愉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同样我们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第3篇

本文作者:连雪梅 单位: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

范唱是进入歌唱教学的开端。教师正确、完整、表情充沛地将所教歌曲示范性演唱一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样板,使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歌曲聆听欣赏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范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唤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学唱、表现欲望,树立教师高大优美的职业形象。所以教师应通过完整的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再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作品背景、分析表现手段及风格,提出演唱上的处理要求,使理性认识得到了直观感受,产生了应有的美感魅力。切忌不可范唱两句,或只说不唱,同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感知一致。

通过对歌唱曲目在审美活动中反复琢磨、识记、理解,愉悦的情绪就自然会调动学生认知的欲望,产生对演唱技能技巧的追求。所谓从易到难,就是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一步步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到声乐作品完整练习。针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先解决音准、节奏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再从呼吸、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去要求,最后达到准确流畅地演唱。声乐教学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总体把握和塑造,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感悟歌曲的风格,同时启发学生能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创造性把歌曲内容和审美意境抒发出来。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创新,不要一味地模仿,找到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声乐课应该充分利用歌曲这种饱含艺术美的情感载体,激活学生的学唱心理,使他们通过歌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首先,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范唱、教唱、艺术处理、伴奏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他们自然投入情感、进入角色。其次,在教唱过程中,要充满热情,通过歌声这一审美媒体,传递和交流情感,使声乐教学能够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审美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歌唱都是饱含深情的内心表达。“声情并茂”是衡量声乐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通过声乐教师教学投入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平等互动。寻求声乐美的开发,感受艺术美的表现,得到应有的审美教育。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般要求学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还必须具备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并按照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性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会学生掌握从事普通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能力。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涉及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知识技能面广,综合性强。音乐课必须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歌曲演唱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教育能力。

1.学习掌握歌唱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爱好唱歌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歌唱自然成为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音乐审美的规律进行歌唱教学。少年儿童的嗓音音域、变声期嗓音保健、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常识及音乐欣赏的内容等等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练就过硬的范唱本领。如前所述,范唱是声乐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尤为重要。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教师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很快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范唱,同时重视学生单独演唱能力的培养,从集体辅导到个别指导,从单独自己演唱到上台面对众人演唱,有步骤地进行独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合钢琴伴奏课的学习,练就学生边弹边唱的本领,这种能力不仅用于范唱,对于教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的声乐审美评价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声乐鉴赏就是聆听一首歌之后,应辨别其艺术上的优劣,能够根据客观的审美标准,对其演唱的内容及各种声乐表现手段进行审美评价。这对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评价和指导孩子们歌唱是极其重要的。

4.进行音乐教学实践。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实践来实现的。所以声乐课所学的技能技巧必须到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学和活动中去接受检验、经受锻炼。通过音乐教学的见习、实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声乐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可以实际体验和操作声乐课中的审美教育的实施,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4篇

计算机音乐是音乐与电脑结合创造出来的,音乐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音乐就带有计算机制作的成分。在现代音乐中,不管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爵士乐、说唱音乐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来控制音乐。比如说,我们在家里使用音响设备播放古典音乐,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控制的。计算机拥有高度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声音的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上面对声音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音响效果,极大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与数字音频接触,在电视、电影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中都含有数字音频的合成技术。计算机音乐的制约原理主要是以计算机的控制为中心,以数字音频技术的控制作为音频终端的制作方式。计算机音乐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使用数字音频的处理技术,创作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音乐类型,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不管是在旋律还是在表演上,都有自己的特征,与其他任何音乐的表现形式都有明显的区别。从音乐制作技术的角度来看,计算机音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音乐编辑学、乐器学、音乐声学和数字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操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极大便利,改善传统高校的音乐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中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真实而活泼,极大程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极大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计算机音乐的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音序的软件与数字化的电子乐器相结合。计算机音乐的发展与电子乐器不可分割,电子乐器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音色采样技术的发展史。因为计算机音乐设备与传统音乐设备是不同的,计算机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是计算机音乐最突出的特点,计算机音乐可以实现传统音乐不能实现的功能,给音乐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音乐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更新,未来计算机音乐将会给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因素。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一)音乐教学环境不断改善。随着近年来我国招生政策的不断变化,许多普通高校开始对生源进行扩招,不管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招生的人数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让许多学生接受计算机音乐的发展变化,提高高校的音乐教育规模。普通高校升学率不断上升的同时,其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也在不断增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断优化。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随着高校改革课程的不断深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就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通高校音乐科目在招生数量和教师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环境、音乐教学设施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二)缺失教学资源。从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教学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些阻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学资源的缺失。音乐教学资源的缺失主要包括客观的教学资源和主观的教学资源,客观的教学资源主要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主观教学资源是音乐教师。随着普通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教学资源非常紧缺,因此,计算机音乐技术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模式需要改进。也就是说,计算机音乐技术必须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的教学效率,节约高校音乐教学资源。

三、计算机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提高普通高校客观的音乐教学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音乐开始发展,计算机音乐又称为电脑音乐或数字化技术音乐,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渗透到音乐创作中。随着创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计算机音乐已经从专业化逐渐向社会化转化,计算机音乐成为数字化艺术的重要组成。计算机技术拥有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声音的处理,数字化的声音处理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声音原有的效果,最大程度提高音乐自身的感染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数字音频接触,如电视机和录像机等产品都运用了计算机音乐技术。计算机音乐的创作是以计算机作为控制中心,用音频控制技术,加上采集器等电子乐器的配合,最终形成一种电子音乐的形式。计算机音乐有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音乐曲风,从制作技术来看,计算机音乐与传统的音乐是不同的,从声音的制作技术手段来看,计算机音乐的剪辑与录音等技术手段,都是属于音乐学的范畴。计算机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对高校音乐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改革意义。自从普通高校进行扩招以来,学校的教学资源已经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普通高校不得增加教学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经费,减少普通高校教学收入的比例,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学习音乐。计算机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资金的投入。(二)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观教学资源。计算机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观教学资源,教师不会因为主观的原因影响高校音乐的正常进行,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音乐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观教学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市场化,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改革,计算机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智力发展具有极大的益处,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作者:王凡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音乐教育的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音乐旋律当成调动听众的工具,进而使其进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用演唱以及美妙的音乐来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自身情绪的管理。目前,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比较死板,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教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也有音乐特长,但当问起他们的音乐课堂学习时就会摇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音乐教师没有把音乐课所特有的轻松活跃氛围带到课堂上,从而使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上音乐课,提不起积极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彩的,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要看重学生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和思索空间,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二是共同参与不够,双向互动匮乏。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总是不愿意上音乐课呢?可见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青少年学生简单、天真,他们对课堂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尤其是音乐课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期待被老师提问和重视,期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期待参与到音乐课堂互动中。事实上,也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学生的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接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参与沟通提供合适的、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包括了教与学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还要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反应状态,看学生是否接受。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音乐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释放与开发;还可让学生简单评赏一首乐曲或对某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点评等等。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包办,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始终应该是主体,主动性也始终属于他们,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则是抛砖引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这样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一是教师要有分工。一般城镇中小学设有音乐教师三人左右,这对于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且每个教学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的中小学来说,师资也不算紧张。重要的是现有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分工明确、合理负担,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的整体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据笔者调查,不少中小学音乐特长班的教学几乎全由老资格的音乐教师承担,而其他几位较年轻的音乐教师则闲置一边,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音乐才能得不到发挥,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于是资源浪费。如果让仅有的几位教师联手合作,把试唱、乐理、声乐、钢琴、加试等项目加以分工,这样中小学特长班的成绩肯定会更加辉煌,资格较老的教师压力也会缓解很多。另外,在负责组织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时候,这几位音乐教师也能各负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二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乐器、教室等)。对于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来说,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音乐教学设施普遍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在资源利用上多做文章。如不少乡镇学校还没有舞蹈房和排练房,每到有大型文艺活动,学生一般在露天场所排练,如遇刮风下雨天气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我们可以把学校的闲置房简单布置成舞蹈房和排练房,供学生平时学习或排练时使用。三是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都盼望着过十一、过元旦,这样就可以有文艺晚会之类的音乐活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们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也许对音乐教育的感触会有另一番反应和见解。笔者建议平时可以组织业余的合唱团、舞蹈队之类的团体,以提升整个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氛围。对这一方面,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利用周六下午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排练合唱、学习乐器,还组建了合唱团、小乐队,经常演出,在江西省中小学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四是适当添置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尽力改善音乐学科的教学条件,筹备音乐教学用具专项资金,对教室环境、教师用具、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方面逐渐进行补充、配套,使之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此外,学校还可发动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多余的音乐器材,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常用乐器及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教学用具;还可自制一些道具、教学挂图等,以填补音乐课教具的不足。

2.对教学系统的建议一是课程方面的建议。中小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目前社会、家长双方面的升学压力,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建议教育当局一定要转变对音乐课的态度,方能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首先,要把音乐课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到既不抬高,也不压制。其次,保证每周的音乐课有足够的课时。在课时上努力做到既不能取缔,也不能虚位。最后,让音乐课成为活跃和拓展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阵地。二是教师方面的建议。教育当局应当给音乐教师提供进步的时机,如进修、培训、交流等,经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骨干音乐教师。目前,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等热潮。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来给音乐教师队伍充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另外,如能给音乐教师一定量的工作压力(申报课题、写学术论文),也可使之有一种责任感,容易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3.对改变教学观念的建议“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要以学习为本,克服对学生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各种束缚,要创新学习方式[。一是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天性。教师虽然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喜好,由着性子发展,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天性,更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这让人想起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徐楠、尚纪元作词,谷建芬作曲,苏红演唱的《我多想唱》,在当时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小学生的心声,成为他们挣脱束缚在身上那根无形链条的呐喊。转眼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年正值中小学生时代且备受压抑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经为人母、为人父或为人师了,他们的孩子也多半都处于高中即将毕业或已经迈入大学门槛的青春期,如何处理当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是再次跳入自己父母当年的思想旧巢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是思想解放地任由他们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看来压制打击、回避无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尊重学生活泼爱唱的天性、积极引导才是最佳的出路和归宿。按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了,但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发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能就可以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标也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听懂还应该做一些调研,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音乐课堂的轻松和愉悦,以及唱好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或者听到美妙音乐的那种憧憬和朦胧的幸福感。二是开放办学,实践多练。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中小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自身感觉不到老师先入为主,而是尝试自己试一试。所谓开放办学,就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社会知名音乐人及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歌唱家、戏曲家参与学校教学,如开演奏会、演唱会、办讲座等,藉以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产生的疲软效应。还可邀请兄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来交流学习,并给同学们介绍他们是如何上课、培养学生的,这种新鲜感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本校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达到现有水平的,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具有同样爱好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以上眼见为实的成功范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多实践练习,在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舞台上给予展示,同时也走出去,到社区、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慰问演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给特长学生更多锻炼机会,把音乐课堂无限延伸扩大到社会上……这样,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也喜欢上老师和音乐这门课程。

三、结语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重视音乐教育应是教育界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因此,就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把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还要努力把城乡差距缩短,让远在乡下的孩子们也能公平地享受到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才能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媛媛单位:河南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第6篇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授课对象。钢琴即兴伴奏的授课对象,在各音乐高校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现今的中小学校中,音乐教师不能流畅弹奏出没有乐普的小学音乐歌曲,没法承接学校各种文艺活动中的钢琴即兴伴奏任务。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开始钢琴即兴伴奏主要作为音乐学院中的教育课程,随着本课程的开设,钢琴即兴伴奏受到了钢琴系、声乐系等其他系广大学生的追捧,纷纷要求也上这门课,因此,授课对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2)授课形式。钢琴即兴伴奏的授课方式有很多,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小组授课、全班集体授课、集体课与小组课结合三种。小组授课即将班级分为小组进行授课。如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从开课到现在,根据班级学生钢琴技术不同程度进行分组,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具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分开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模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每个学生每周都有机会上到2个课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内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老师的亲自辅导,从而保证了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质量。全班集体授课,以此种形式授课教学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起初该校采取每个月由一名主讲老师教授知识、布置作业、规定要求等,在该月内每个月学生都会有一名对应的老师对自己进行监督,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上,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结合。大部分音乐学院都采用了此种授课方法,此种授课方法是根据学生人员多少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若刚开始人员较少时则采用小组制,人多的时候就用小组制和集体制相结合。(3)教学方面。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教材方面,早期开课时,各音乐高校没有使用出版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各音乐高校授课老师自己编写的讲稿、讲义,由学校相关部门印刷好之后发于学生,或者学生上课时抄写老师的板书。现今,各高校都在使用自己出版印刷的教材,教材的选定由授课老师自己选定。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教材在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4)考试要求。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的考试,主要检测和考查学生对于无伴奏歌曲旋律进行独立配弹的能力,在这点上,各个高校都是一致的。就全国而言,钢琴即兴伴奏在考试的方法上也没有统一的格式。(5)实践与交流。对于钢琴即兴伴奏作的学习,在保证大量练习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有实践的机会。但调查显示结果却并非如此。60%的学生反映学校很少组织钢琴即兴伴奏活动,他们得不到实践交流的机会。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活动。

2对我国现今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各音乐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摆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心理上肯定钢琴即兴伴奏的价值,把钢琴即兴伴奏放在和钢琴课程、声乐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首先这要求老师要纠正自己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让学生把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课程来对待。钢琴即兴伴奏涉及了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等等广泛知识,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实际作用。第二,提高专业老师的知识水平,由专门钢琴即兴伴奏老师教学。老师教学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兴趣。倘若一直没有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成立,那么也便一直没有专门的钢琴即兴伴奏师资队伍。作为一名钢琴即兴伴奏的老师,首先应该具备专业钢琴弹奏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过程中指导和辅助学生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不局限于学生的想法,不拿准备好的谱子让学生去模仿。第三,作为学生,要勤学苦练。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练习好钢琴演奏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还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多去欣赏和分析好的作品,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灵气,活跃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开拓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自身无限的知识潜能。

3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钢琴即兴伴奏虽还存在着合格教师紧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制度要求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近几十年的漫长摸索过程中,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从无到有,到今天的基本成熟,形成了有序的教育程序和教学规范,初步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拥有了一支钢琴即兴伴奏的庞大队伍。我国的钢琴即兴伴奏基本进入了良好的运行轨道。要想学好钢琴即兴伴奏,需要学生事前做好大量的准备,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活动,积累实际演奏经验。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刻苦努力,树立长远的目标。要想和团体达到良好的默契,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艰苦锻炼,并且与合作团体不断地磨合。

作者:牛丽君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第7篇

1利用歌唱游戏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歌唱不仅具有陶冶情操、感受艺术熏陶的作用,还兼具重要的教育意义。幼儿在统一形式美、优雅曲调以及完美韵律的刺激下,心理处于极其放松、欢快的可调节状态,多样的内容、形式、风格诱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歌唱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通过无意识的自编自唱,幼儿在咿呀学语时期就经常自编自导冒出歌曲的节奏,或者手舞足蹈,这其实是对平时日常外界刺激的反映。幼儿极易受音乐的感染、艺术的同化。幼儿通常在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外界刺激),运用某一脑海中熟悉旋律或近似旋律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如:当妈妈经常放小苹果的歌曲听,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时,一旦听到这一旋律,儿童便会不自觉地哼唱,通常还加入自我舞蹈的表现,这就是一部分的自我再加工。当然,幼儿也已形成思想观念,极渴望给予肯定,因此,对这一行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加以赞扬与鼓励,使其表演时情感得到满足,创造性表现能力得到发展。第二,自创编排适合的演唱形式。幼儿的歌唱形式不应该拘谨于当前的现有的独唱、和唱、领唱、齐唱等毫无变化的演唱形式。教师应该进行有计划、有意识地多样性编排,使儿童不会形成思维的固化模式。可以在掌握唱歌技巧的前提下,利用歌唱接唱接龙游戏、陪衬式合唱、多重填充式合唱或者某一种更加新颖易接受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集结幼儿的智慧,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改编不同的演唱形式,并力求做到与众不同。

2在韵律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韵律感的培养是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又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的本能活动。动作的伴随是幼儿认识音乐、学习舞蹈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能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进行想象、联想、思维的整体统一认识。最具代表性的是舞蹈表演,舞蹈形式培养幼儿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利用创编舞蹈的形式培养幼儿的韵律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与具体表现编排恰当的舞蹈,使幼儿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创造表现的经验,而且还会自我利用基本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的基本方法创造编排新的舞蹈。幼儿能获得更多的积极性与对音乐、舞蹈的兴趣,拥有更具表现力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想象和创造能力。

3利用基本的乐器,在演奏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如幼儿时期的打击乐演奏活动,指挥,简单的钢琴、口琴伴奏等多样的课程寻找儿童感兴趣的乐器课程,培养感兴趣的乐器。一方面,幼儿使用乐器可促进其肢体的协调度、灵敏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专注度的培养。在不停学习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自我探索,抛弃原有的思维模式,接受更加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这一阶段起到了一个指引的作用,启发幼儿在操作乐器中大胆地想象、探索、不断提高创造技能。

4结束语

目前,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幼儿早期教育给予极大重视。幼儿阶段早已迸发、成长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每一位成长的幼童天真烂漫的想象与思维,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

作者:伍丹单位: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

第8篇

现如今文化的多元化对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土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土音乐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2006年5月20日,紫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憾的是在国家已经公布的两批传承人名单中,紫阳民歌作为首批入选项目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位入选国家级传承人目录,紫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让人甚是担忧。由于时代的变革,时尚文艺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艺术落入了“边缘化”,喜爱紫阳民歌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而大量的年轻人对民间艺术则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在学校音乐课堂中开设紫阳民歌,把紫阳民歌纳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紫阳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紫阳民歌走进校园

(一)营造和谐的民歌校园氛围

培养大学生不光要构建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物质外壳、制度构架和精神核心三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在“浸泡”和“渗透”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携带了学校精神的、具备独特文化品格的人。紫阳民歌的校园宣传离不开营造良好的校园民歌学习氛围,成立民歌兴趣社团、张贴有关紫阳民歌的海报图片以及定期的举行民歌表演大赛、开办校园文化节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可以使我们的紫阳民歌得到更大的传承与发展。

(二)构建积极的民歌课堂氛围

只有将紫阳民歌列入本土的音乐课程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课程永远是教育的灵魂核心,本土的音乐课程可以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紫阳民歌的课程开发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在题材选择上应多选择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与紫阳民歌进一步接触。本土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更要建立起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感情,只有热爱本土音乐才能把它更好的传承下去。优秀的民间艺人是紫阳民歌得以传承的根基所在,邀请这些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紫阳民歌,在与民间艺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同学们也可以进一步的了解紫阳民歌的精髓所在。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让同学们走出去向民间艺人请教学习,鼓励同学们自主创新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紫阳民歌发扬光大。

(三)组织多样化地民歌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同学们获得知识的另外一个良好途径,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同学们参与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以及采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紫阳民歌的美,促进同学们对本土音乐的热爱。通过走访民间剧团,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演出中,使同学们切身体验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增强同学们对本民族文化及音乐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紫阳民歌的传承

(一)相关机构抢救

对紫阳民歌的继续传承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出台一些相关的保护政策。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文化部门需组织专家对紫阳民歌进行汇编、整理。对其出处、曲谱、伴奏乐器等通过录音、录像以及拍照等途径完整地记录下来。相关剧团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把最动听的歌声传给大家,以期培养更多的民歌传承人。

(二)社会重视

紫阳民歌的传承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引导企业与个人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强大的经济支持才能有力的保证紫阳民歌这一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本土的音乐文化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只会让其陷入自生自灭的困境。

(三)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说加强家庭教育,把本土音乐文化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只有这样,紫阳民歌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第9篇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

学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育人,而育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教导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具有这种育人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当然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是受我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数学等。对音乐这种学科并不愿意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错误的认为音乐教育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没有实际用处,甚至还担心会耽误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为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校园文欢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用心去领略音乐的魅力,从内心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艺术气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音乐背后的正能量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正面的影响。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也让学生的价值理念一致化。

二、音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增强的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音乐教育则会促进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因为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有音乐课程教学的这一种形式,学校会在学生课程中增加音乐鉴赏课,对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普及之外,校内还存在一些自行成立学生音乐社团或是兴趣小组,可以聚集那起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热爱音乐的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还有一些奋进向上的主题音乐表演能够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间凝聚力,激励学生,催人向上。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培养他们的对学习、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不但会提高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活力,更会大大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增强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而合理的音乐教育更是可以大大促进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的各个发展要素之间应当达到一种有谐有序的状态,建设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如此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愈发迅猛,给自然、社会以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带来了一列的包括伦理道德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工作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四、结束语

为了让高校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下高校必须加大对音乐教育的力度,把音乐教育切实落实到教学活动当中。首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转变原来对音乐教育不重视的态度,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应该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课时数,让授课老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教授音乐知识,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刚接触到的陌生的知识。老师通过丰富音乐教学的授课形式,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最多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以达到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目的。

作者:陈颖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第10篇

1.1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0人,女生43人。

1.2儿童自信心的测量工具

采用王娥蕊编制的“3~9岁儿童自信心教师评定问卷”。该问卷由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自我表现3个维度共26个题目组成。五级评分,1~5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问卷的同质信度为0.966,分半信度为0.938,重测信度为0.819。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6258~0.5514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8637~0.7997之间,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1.3研究步骤

采用“3~9岁儿童自信心教师评定问卷”对在教学,测查儿童实验前后的自信心,采用SPSSforWindows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前后的效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教学设计与实验

(1)创设培养儿童自信心的音乐主题教育活动。

以儿童自信心结构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自我表现三个维度为切入点,根据教学计划,创设音乐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2)教学实验。

实验前采用“3~9岁儿童自信心教师评定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进行前测,各组儿童自信心差异不具显著性,可以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组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每周一次课,每次45分钟。一学期后,对教学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2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自信心的比较。

本研究对实验前儿童自信心各维度的测评成绩进行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之间的自信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Sig.>0.05)。故可认为:实验前各组儿童之间的自信心是同质的,如果实验后出现差异则可认为可能是实验教学带来的效应有关。

(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自信心的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儿童自信心测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除小班儿童在自我表现维度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外,儿童自信心其它维度的测评成绩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由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自信心是同质的,故可以认为后测时这种差异的产生与音乐教育实验的效应有关。

(3)儿童自信心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较。

实验组儿童自信心实验后水平高于实验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儿童实验后自信心水平高于实验前,除小班和中班的自我效能以及小班成就感维度的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外,其它维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这种差异可能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由实施音乐教育主题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自然成长的效应。由于实验前各班儿童的自信心的水平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由自然成长引起的儿童自信心的提高幅度也应该是没有差异的。音乐教育主题活动对儿童自信心发展影响的效果如何,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4)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信心提高幅度的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儿童自信心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本研究所实施的音乐教育主题活动教学的效应是显著的。

3结论

第11篇

我国师范音乐教育是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围绕更好地传播西方古典音乐开展的,虽然我国音乐教育在借鉴中有创新,但在师范院校开展的音乐教育中,从乐理知识到演奏练习基本还是以西方音乐为蓝本进行教学设计。以和声理论这门课程教学为例,教学还是在借鉴西方古典和声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能够适应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就显得与时尚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最重要的是,这种借鉴而来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同样,也无法有效适应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音乐流行音乐,通过流行音乐与时尚结合起来,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途径,将对于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音乐文化本身就是随着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的审美品位的变化而变化。现在音乐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虽然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因此,音乐教学要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展,紧跟音乐文化的发展步伐,进行音乐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需要将现代音乐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对现代音乐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研究,不断创新音乐教育,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他们极力推崇流行文化,喜欢跟时尚,喜欢流行音乐。而在传统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恰恰缺乏这种流行元素,音乐教育重点是传播一些声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美声、民族唱法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不够时尚,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但如果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引入流行文化,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更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思想

流行音乐不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手法独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更重要的是,流行音乐与时尚挂钩,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能够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传播现代思想。流行文化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亲民性和娱乐性,因此,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代文化思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的需要。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有效完善音乐教育,有效地进行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需要

流行音乐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效认识到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通过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教育比较,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种文化的优缺点,可以有效丰富音乐教学方法,对于开启学生的创作天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审美心理和审美品质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在毕业后基本都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限,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最有感觉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因此,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要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掌握流行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把自己在流行音乐的学习中的体会更好地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流行音乐的优劣,从而有效促进自己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音乐教育

0.引言

自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等问题上展开了学术争论。为此,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本文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1.我国音乐教育现有体制的由来

中国音乐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体地位的是中国传统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的推行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入,我国音乐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引用欧美学校歌曲曲调作为唱歌教材、乐理采用西洋乐理体系、教学方法照搬西洋。这时候兴起的“学堂乐歌”便成为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点。

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西化”问题。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先生所说,其“得”在于:引进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乐水准;引进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乐形式的诞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其“失”在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专业理论方面,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国音乐理论;在音乐创作方面,以欧洲音乐体裁为效仿的楷模;在价值取向方面,重西轻中,以西否中。[1]

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得”与“失”思考的同时,也会引起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一些人把东西方音乐关系纳入了古今关系,而不是把它作为人类音乐的成果来借鉴和接受。这样,也就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心理学、美学等价值被“削足适履”地纳入了西方音乐演进的轨迹。这一切都要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与重构。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项严峻的课题,其历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2.母语选择——中国传统音乐

所谓“母语”,就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方言。[2]806本文这里说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中的“母语”,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布鲁克和特雷杰认为:“语言是使一个社会集团内部协调一致和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可以说,音乐也是人类社会“有声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音乐与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语言,器乐也总是体现着母语文化的特征。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必须要依靠民族某种具体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记录和传播,特别是没有文词依附的传统器乐曲,在民间仍然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民族在语言特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本体、民族尊严、民族意识的标志。如“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品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虽然中华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思想等,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母体千百年来也孕育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应该指的是“以在中华民族历代生产斗争、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为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而进行的音乐教育”。[4]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处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外国音乐三种体系多元共存的复杂状况。每一种音乐体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发挥着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继承。但是,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语”选择应该也只能是中国传统音乐,正如当今一些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指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信的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ness)。”[5]梁铭越先生也曾经谈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如若失去原生态演艺的存在,其传承也愈接近离失而无形中被埋没了。”[6]263也就是说,如果放弃中国传统音乐体系而选择其他音乐体系,则意味着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扬中华音乐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母语”音乐教育中,只能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资源。当然,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音乐体系,否定其它非母语因素。相反,还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列入普通教育的音乐课中。王耀华先生曾经指出:“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既注重继承,又重视发展,既继承一切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之得以弘扬,又重视对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借鉴、吸收。”[7]

3.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要求把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作为基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并且至今仍然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让这灿烂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一历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乐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增进中华民族情感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整体结构中,“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乐贵移风易俗观,荀子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记》更是充分肯定了“乐”的美育社会功能,可见音乐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强大。同时,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也是增进中华音乐文化内部交流、继承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的需要。如果没有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好的话,就不能为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另外,在世界音乐教育界也出现了重视各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趋势。面对这一世界音乐教育的共同趋势,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如何进行改革,不仅是音乐教育界,而且是整个音乐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4.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困难和可能性

尽管对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但是,这一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要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摆脱西方工业

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建立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其二,必须改变中国传统音乐非系统化的现状,总结出适合我国音乐教育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作为教材。

其三,要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约束,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必须找到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和当今世界先进教学方法的契合点。

其四,必须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意识的音乐教师。虽然存在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实现“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又有其现实基础。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已成为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共识。通过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奠基性的成就,比如,对古文献、古乐谱、古乐种的研究、整理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明确提出了“加强美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美育”又作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一切都将会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现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5.结束语

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音乐文化传统,是我国每位音乐工作者的崇高历史使命。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弘扬中华文化仅仅依靠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将与西方体系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为世界音乐文化沟通、互补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得与失.音乐研究,1994,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王耀华.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乐府新声,1996,1

[5]管建华.重建比较音乐学.中国音乐,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