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03:5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跟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343元,同比增加了935元,名义增长了12.6%,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了9.7%。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经营,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收入结构已向更稳定的方向转变。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467元,同比增加了731元,名义增长了15.4%,扣除掉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9.3%。从消费类别看,享受型、发展型等非食品类支出增长快于食品类支出,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虽然海南农村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农村消费环境改善缓慢,农村消费水平难有提高。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去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分析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模型
1.模型估计
分析1993-2013年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
由数据分析,建立模型:
Yt=β0+β1X1+β2X2+μt
β0为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β1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β2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μt是随机扰动项。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结果以下:
Yt=1387.978+0.793391 X1C13.14005X2
(704.3340) (0.024215) (6.597850)
t=(1.970625) (32.76379) (-1.991566)
R2=0.984346 Adjusted R-squared=0.982607
F=565.9392 DW=0.698484
根据以上模型,R2=0.984346,Adjusted R-squared=0.982607,可决系数高,拟合度较好。说明了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比较显著。
参数β1=0.793391,β2=-13.14005,而且0
由H0:β1=β2=0,设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F分布表可查出自由度为k-1=2, n-k=18的临界值Fα(2,18)=19.4,由上表知F=565.9392> Fα(2,18)=19.4,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0,回归方程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结起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针对H0:βj=0(j=1,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为n-k=18的临界值tα/2(n-k)=1.734.由上表知β1、β2所对应t统计量分别是32.76379、-1.991566,它的绝对值均大于tα/2(n-k)=1.734,可以分别拒绝各个H0,说明了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下,解释变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都显著。
2.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令Y分别对X1、X2做回归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的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如图:
Y和X1的组合是最优方程,虽然X2跟Y的拟合度不好,但是引入了X2后,R2=0.984346,大于Y和X1回归后的R2=0.980897,对整体模型来说X2这个解释变量具有改善作用,并且t检验也符合,因此解释变量X2不能舍弃,模型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
可得出nR2=8.606542,由White检验知,在显著水平α=0.05下临界值χ20.05(5)=11.0705,比较统计值与临界值,nR2
(3)自相关检验
由上得DW=0.698484,若给定α=0.05,查表得DW检验临界值dL=1.125、du=1.538,因为du
二、结论
通过模型说明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于消费水平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王真.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学年论文.2011(5).
[3]肖毅.石海峰.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庞浩.《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5]韩红梅.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影响因素 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 F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44-04
[作者简介] 王吉恒(1964-),山东沾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李敏(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孟菲(1987-),女,山东梁山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拉动。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下降,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居民消费率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内居民消费所占的份额却不断下降,其突出特征是,虽然消费总额在增加,但是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4.41%,与前20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了20多个百分点。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在1978年为62.1%,从1982年开始下降,而在1994年和1995年降低至57%左右,此后稍微有增长,但增长极为缓慢。从2002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再次大幅度走低,200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48%。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率。
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1. 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评价一国的富裕程度,通常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联系。本文选取了我国1995~2009年全国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
自199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在1990~2009年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347.8亿元上升到345023.6亿元,居民消费支出随之由9450.9亿元上升到121129.9亿元。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并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2. 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根据传统及现代的消费理论,消费都与收入紧密相关。因而,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我国长期不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缺乏充分的收入保障。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4.7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2元,虽然都不断增加,但仍然很低,增幅也很缓慢。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是2009年大幅度下降,也说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3. 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而过高的储蓄率是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1991~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更是从9241.6元增长到260771.1元。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1~1995年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后有波动性的增长,到2008年达到近年来最大值13.5%,而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只达到8.7%,而同期的居民储蓄增长率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率。纵观1991~2009年间的居民消费和储蓄状况,各年度消费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居民储蓄对消费有很大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0 年间物价总体上张 25.3 7%。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于那些将要购房的人来说,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也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率。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
5. 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因此即使老百姓手中有钱,也不会过度消费,因为他们要保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防老、防病、防失业,养育下一代。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参与人逐年上升,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很低。2009年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比例仅为25.80%和24.04%。因此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抑制了百姓的消费意愿。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量化,通过多目标多层次分析而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模型构建步骤: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建立比较矩阵,设指标层的同一层内的各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通过级比例标度值得到比较矩阵;
3. 计算相对权重,并且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应用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我国居民消费,中间层即准则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见图1)。
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依据比例标度值1~9的9个等级,由不同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评分,并对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权重w、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指标CR,如表2、表3所示。
A 利用MATLAB求其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得:
λmax=5.237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0.8034,0.5373,0.2210,0.1159,0.0587];
将其进行归一化,求得的权向量为:W=[0.4626,
0.3094,0.1273,0.0667,0.0339]。
3. 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CI=(λ-n)/n-1,CR=CI/RI,(n=5时,RI=1.12)
求得CI=0.0309,CR=0.028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分别为0.4626和0.3094。而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也有比较大的贡献,其权重为0.1273、0.0667和0.0339。
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总体水平才能真正增加。一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与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其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2. 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策,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实现城乡之间的转移支付。韩国农民收入的20%来源于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而我国尚不足3%。另外增加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少社会差距。
3.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手段,整顿流通秩序。针对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过高和价格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政府应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4.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即期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创造再就业机会,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四是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最后,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许光建,赵宇,戴李元,钟吉鹏.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 (390).
[2]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4-12.
[3]张艳阳.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4]王亚丽.谈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西财经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于泳.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J].山东大学.2008.
On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Consumption Levels
Wang Jiheng, Li Min, Meng Fei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30)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关键词] 消费 需求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 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9.1%,下降了 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 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 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 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 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 3.27 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 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 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 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关键词:消费率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GDP取得高速增长,人均收入和国民储蓄总量不断增加,与经济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却呈长期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伴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居民消费率却以年均1.4%加速下降。过低的消费率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问题,受到经济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过大的收入差距,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导致收入中预防性储蓄动机加强等。除此之外,我国居民消费率还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人口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是不同的,变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不论对家庭消费还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费所占比例都会有影响。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本文以抚养比作为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指标。包括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和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指0-14岁的少儿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少年抚养比加上老年抚养比就是总抚养比,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的人口数量。如表1所示,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少儿抚养比明显减小,老年抚养比逐渐缓慢增加,总抚养比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结构。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到2017年,将超过10%。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
消费率是居民消费绝对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因此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率的影响的时候要考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角度主要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行为即消费倾向的影响上;宏观角度主要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何影响国民总产出和国民总储蓄率上。
(一)少儿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
低出生率引起了我国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少子女化对中国家庭储蓄会带来影响。首先,中国家庭一直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家庭储蓄和子女数量可以看做是养老两种形式。在高出生率下,父母对养老保障预期乐观,就会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或者没有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养老预期会变得不明确,六普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18。很多父母在40岁左右或就开始增加养老储蓄,养老储蓄上升消费率就会降低。同时,在家庭中子女数量和质量存在替代关系,低少儿抚养比的情况下父母会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营养、教育方面的支出。但是在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的情况下,子女抚育消费(如接受高等教育、结婚买房、成家立业、出国深造)的高峰期实际上发生了后移(18-28岁)。适应子女消费变化趋势,家庭在资源的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选择上倾向于远期消费。而远期消费的即期行为就是增加当前储蓄。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大多数家庭勤俭节约。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少儿抚养比的上升会增加储蓄,减少居民消费。
(二)老年抚养比上升对消费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一国来说,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可以预期该国消费率会提高。老年抚养比上升预示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并没有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上升。从微观家庭角度分析,中国老年人的退休后收入与消费行为与西方人有所不同,很多中国老年人会在退休前积攒足够的养老金,并且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不会选择出国旅游休闲度假的高消费生活方式,他们会省吃俭用减少开支,仅仅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就可以度日,储蓄率下降不会很快。另外一方面,中国人有强烈的遗赠动机传统,遗赠储蓄动机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决策。有研究证明收入分配越不均衡,财富越向少数人集中,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倾向就越高,储蓄率也就越高。我国自1986年以后基尼系数加速增长,目前已经超过0.47。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速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
(三)总抚养比下降对消费率的影响
总抚养比下降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从宏观来讲,一方面劳动供给的增加会降低实际工资率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当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时,人均资本存量下降,产出减少,会降低居民长期消费;但是总抚养比的下降会抵消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对人均资本存量的稀释作用。如果将总抚养比下降所形成的剩余产出用于弥补资本存量的不足,此时社会人均资本存量并不一定会稀释。在我国的情况是人均资本存量较为稀缺,总抚养比下降使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综上所述,从长期来看,老年抚养比上升和少儿抚养比下降会降低我国居民当前消费率,我国目前处于人口年龄结构较优时期,总抚养比达到最低点,人口老龄化趋势初现,出现储蓄率的上升和消费率的下降。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不会有较大改善。
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协整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两种计量分析方法,利用中国1978-2011年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和居民消费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率的长期关系进行回归研究。本节将利用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假设回归方程为:CONS= +1YD+2OD+ε。
CONS: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总额与GDP比值。YD:少儿抚养比,即0-14岁少儿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OD: 老年抚养比,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选取1978-2011年间我国居民消费率和人口抚养比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样本期为32年。居民消费率数据和人口抚养比数据分别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人口统计年鉴,并通过计算整理。
(一)协整分析
平稳性检验。由于本文所涉及的时间变量有可能是非平稳的,若不加检验地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出现谬误回归。本文采取ADF检验方法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其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这些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变量,而其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小于5%水平的临界值,说明一阶差分后的数据都是稳定的I(1)时间序列,因而可以进一步对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协整检验。通过上面的平稳性检验,我们得知各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约翰森检验结果见表3。协整回归结果: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无协整的假设,CONS、YD和OD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居民消费率与人口年龄结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它们的回归不是虚假回归。通过协整回归结果如下:CONS =62.38+0.11*YD-2.35*OD。
回归方程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居民消费就会减少1.1%。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每上升1%,居民消费率就会下降2.35%。处于少儿阶段的居民消费倾向要高于其储蓄能力,处于老年阶段的居民消费倾向要低于其储蓄能力,并且相比较而言,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
(二)因果检验
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表5所示。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解释变量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是造成消费增长的原因,居民消费率、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更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继续,消费率在一段时期不会明显上升。
结论和建议
本文主要探讨抚养比的变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利用协整回归的方法对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弱显著的正影响,而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率有中等显著的负影响,与生命周期理论的结论相反。生命周期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在这些国家完善的社会养老制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因此储蓄用于老年消费是平滑一生消费的惟一途径。而我国的老龄化背景是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完善的养老保障模式还没有建立,再加上改革、通胀等预期,老龄化强化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的增加。
完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就应该适当提高居民消费率。从上述结论可知,提高国内需求水平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改变消费预期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此外,还应进一步调整消费结构,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和老年消费场。最后鉴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我国独特而强烈的遗赠动机,还应该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姜向群.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http:///tjsj/
3.李魁,钟水映.劳动力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基于人口红利期的动态面板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6)
4.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4)
5.苏基溶,廖进中.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类储蓄动机的实证分析[J] 经济评论,2010(9)
6.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
论文关键词:影响因素,灰色关联,人口老龄化
0.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正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问题最为严峻的国家[1]。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预测,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本科毕业论文格式,2051年达到最大值,届时,中国人口中将有1/3达到60岁或者更大,4.38亿的老年公民将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按照联合国的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otestein)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期刊网。伊斯特林(R.A.Easterlin)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1985)是影响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对于相对封闭的中国人口,急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无疑是生育率降低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国内的研究文献,系统构建影响老龄化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文献几乎没有。笔者在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因素,即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普通教育、居民经济生活和人口结构。本文将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在借鉴文献[3-5]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老龄化与这些因素的关联性,探寻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有益参考。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介
灰色系统的关联理论[6]是从系统内多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进行优势对比的一种理论,是指系统内部主要因素随时问而变化的同步程度,它定量刻画了系统内都结构之间的联系,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
分析过程中,设有参考数列为x0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被比较数列为xi,(i=1,2,…,n)。且x0={x0(1),x0(2),…,x0(n)}, xi={xi(1),xi(2),…,xi(n)},(i=1,2…,n)。灰关联度分析步骤如下:
①原始数据变换:对原始数据消除量纲(或单位)转化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分别用第一个数据去除后面的数据,得到新的倍数数列,即为初值化数列,量纲为一,各值大于零。且数列有共同的起点。
②求关联系数: 按公式①计算参考数列x0和比较数列xi的关联系数。
(1)
式中:ξ1(k)为x0与xi在k点的关联系数。
称为第k点x0与xi的绝对差。称为两级最小差。其中是第一级最小差,这表示在第i条曲线上找各点与x0的最小差。是第二级最小差期刊网。表示在各条曲线中找出的最小差的基础上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找出xi中的最小差。
是两级最大差,其意义与两级最小差相似。
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消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所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一般取ρ=0.5。
③综合各点的关联系数,得到整个xi曲线与参考曲线x0的关联度ri,
ri=(2)
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筛选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如图1)。
基于本文旨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目的,选取图中可定量刻化的因素16个,依次使用数据序列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初、高中升学率、妇女文盲率、卫生总费用、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口城市化率、居民消费支出、人口密度、0-14岁少年人口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中国发展报告2009》和《WorldPopulation Prospects: The2008 Revision》。为了使本文研究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同时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99-2008年。社会养老事业中的三个具体指标卫生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以及人口结构中的计划生育政策更适合做定性分析,因此不纳入灰色关联分析范畴,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是现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其影响的复杂性,对其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及社会政策提出将另文发表。
图1 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
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经过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定性判断,选取的16个影响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分别命名为x1、x2…x16(见表1),历年的>65人口比的数据为参考数列x0,根据灰色建模理论和程序[7]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建立灰色关联分析。
表1 1999~2008年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
影响
因素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X0
6.9
7
7.1
7.3
7.5
7.6
7.7
7.9
8.1
8.3
X1
3349
3849.1
4637.7
5480
6208.3
7242.6
8418.8
9815.3
12148
14500
X2
50
51.2
52.9
58.3
59.6
62.9
69.7
75.7
79.3
83.4
X3
63.8
73.2
78.8
83.5
83.4
82.5
76.3
75.1
71.8
72.7
X4
21.56
13.47
15.2
16.92
15.85
14.86
16.15
13.72
12.44
11.52
X5
4178.6
4586.6
5025.9
5790
6584.1
7590.3
8659.9
9843.3
11290
12218
X6
31.1
32.48
33.03
30.60
29.13
29.75
29.99
30.9
29.84
27.84
X7
445.9
449.1
450.8
427
430.6
439.3
446
462.4
478.8
503
X8
1614
2411
1842
1921
1843
1441
1406
842
462
474
X9
1965.1
2278.5
2489
3171.5
3680
4258.4
5093.3
6309.8
7834.2
9740.2
X10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053
16165
19524
22698
X11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36.3
37.9
X12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3.7
X13
35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
44.94
45.68
X14
3.55
3.904
4.1887
4.596
5.082
5.839
7.122
8.048
9.360
11.086
X15
131
132
133
134
135
135
136
137
138
138
X16
24.01
22.89
22.89
21.29
20.34
19.3
19.55
18.47
论文摘要: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十一个地市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医疗及储蓄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城市居民,就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6月一10月。采用陕西省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统计网点,样本量为990份,回收990份。对所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9.0软件对174240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陕西省初步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以及人们进行体育技能培训的培训体育消费等等体育劳务形式。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进行调查研究。
2.1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分析
调查统计分析表明:陕西城市居民家庭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年消费额是348.14元,以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人口3.06计算,人均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支出是113.77元。以陕西省城市人口1222万人推算,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总量是13.9-亿元。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是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陕西城市居民个人平均全年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是39.78元,全省年消费总量是4.86亿元(见表1)。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观赏型消费额5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到总消费群体的70.8%。如果篮球cba联赛球票价格以,30元计算,39.78元的观赏消费支出最多只能观看1场比赛,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2.2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因素分析
笔者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生活结构、消费者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浓厚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 传统的消费观念崇尚节俭,人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通过节俭进行理财。但是,节俭本身并不生财,不能增大资产规模,而只是减少支出。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轻消费,重储蓄”的消费观念在陕西居民中的表现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陕西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2.2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2.2.2.1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经济条件比较 体育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和货币开支,它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达到7757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全国及西部的青海、甘肃省份相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2.50元,同比增长10.1%;ja居民消费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2004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该系数降到33.7%,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水平;对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指标,陕西省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0.0%,高于西部各省及全国的增长速度。总体看来,2004年陕西省经济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但是,经济总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2陕西省内不同区域经济比较分析(见表3)
陕西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十五”期间,全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增速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间差异明显。
从人均gdp来看,西安市一直保持在10000元以上,2005年之前都远远高于其他市区,2005年延安异军突起,达到17670元,比西安高出1745元,列全省第一,宝鸡以11126元排在第三位,其他市区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9878元),其中商洛市最低(3616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安市具有体育消费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的群体,而其他城市由于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差异造成其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见图1)。
图1陕西省不同区域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统计
2.2.3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见表4
表4 2004年陕西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统计
对陕西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八位的消费项目分别是:“吃、穿、住、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体育消费”。这说明体育消费在目前并非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等的改革,造成了大部分居民把大部分支出用于此类消费。但是随着陕西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领域也会迅速拓展。
2.2.3.1医疗消费支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医疗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这间接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据最新资料显示,陕西省年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1995年人均医疗支出是41.3元,2000年是91.4元,2005年人均医疗肖费支出是605元(见图2)。人力资本理论把用于后天的营养、锻炼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看做是一种与物质建设一样的投资,即健康投资,这种健康投资就形成了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但是,健康投资中仅注重医疗保健的支出,忽视体育健康的支出,是一种不科学的短视消费行为。
2.2.3.2居民储蓄存款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从2001年到2005年,陕西省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768.47亿元、2107.83亿元、2519.83亿元、2948.34亿元和3533.97亿元,按年分别增长19.2%、19.6%、17.0%和19.9%(见图3)。居民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据统计,居民的储蓄目的依次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而主要消费支出是食品和医疗等。统计显示,以2005年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6656元计算,2005年陕西省城市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9%。
然而,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医疗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支出较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所以摆在陕西省政府面前的问题就是必须扩大消费,推动内需,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就是必须增加和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那么体育消费就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被提上日程,引导居民的健康投资与消费,逐步培养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既能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不足的情况,同时也是政府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宏观政策下的有益补充,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投资,使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把医疗支出的费用能降到最低点,把看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事前预防中来。
2.2.4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旨在进一步明确不同体育消费群体的制约因素,从而对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市场给予准确定位。
2.2.4.1性别差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首要制约因素的认识上无明显差异。大家一致认为是“体育消费价格偏高”;但是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制约因素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制约男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位因素是经济条件差,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工作任务重、健身场所距离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制约女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三、四位因素分别则是家务忙、缺乏体育兴趣、不懂运动知识及无人指导。因此,在新时期对陕西省城市体育消费的宣传及增加体育消费场所很有必要。
2.2.4.2年龄结构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消费者个体年龄结构出发,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育消费价格高,家务忙和消费场所距离远。不同年龄的消费个体差异显著,18岁以下和19—25岁为一类,他们认为影响他们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其次是体育消费项目单一、缺乏健身娱乐兴趣。26—40岁和41—50岁为第二类群体,他们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影响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紧、家务忙,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第三类群体是5l一60岁和60岁以上的消费者,他们认为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这个群体还是把经济因素放在首位,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缺乏体育健身娱乐兴趣等因素(见表5)。
体育消费价格高与陕西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体育企业的价格策略有关。家务忙,说明社会经济生产中的效率不高,人们闲暇时间少;消费场所距离远显示陕西省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不足。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居民体育消费的物质保障,据第五次陕西省体育场地普查数结果表明,体育场地总数虽然有1922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0.9平方米,而且配置不合理。标准场地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区,小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十分短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3体育消费的研究对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经济是体育消费的基础。体育消费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要受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制约。这就告诉我们,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往往处于“水涨船高”的增长态势。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高,才阻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陕西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时,应参考陕西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积极发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并且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等参与型项目,大型体育赛事等欣赏型项目。
3 结论
(1)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处于初级水平。人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支出是i13.77元。消费总量是13.90亿元。
关键词:贵州省;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三阶段最小二乘法;
1.引言
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此,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将消费、投资、税收、收入四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贵州省消费、投资、税收及收入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为政府确定以后的改革方向及制定消费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模型前先应用Eviews,对1978—2011年贵州省国民产值数据(Yt贵州省生产总值、It固定资产投资额、Tt财政总收入、Gt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Ct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相应的检验方式,各变量的ADF检验统计量值均小对应的1%临界值,表明各变量均是平稳的。
在对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对四个方程剔除相对较弱的因果关系,建立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和减少数据的波动将变量取对数,模型如下:
消费方程:lnCt=a0+a1lnYt-1+a2lnTt+u1t
投资方程:lnIt=b0+b1lnYt-1+b2lnCt+u2t
税收方程:lnTt=c0+c1lnYt+u3t
收入方程:lnYt=lnCt+lnIt+lnGt
3.模型的估计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同时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全部结构方程,是能够得出比2SLS更有效的参数估计量的估计方法。经EViews估计得到:
消费方程:lnCt=0150703+0506439lnYt-1+0429835lnTt+u1t
(1389306)(7207718)(5957638)
R2=0997389 DW=0758708
投资方程:lnIt=-1590288+-1309938lnYt-1+2828640lnCt+u2t
(-7308266)(-3174290)(6328831)
R2=0994532 DW=1106868
税收方程:lnTt=-1465710+0965084lnYt+u3t
(-1249748)(5269922)
R2=0988267 DW=0224055
收入方程:lnYt=lnCt+lnIt+lnGt
4.模型检验
F检验,检验方程总体的显著性。消费方程:F=5921>F005(2,31),因此拒绝H0:表明该消费方程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同理可知投资方程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税收方程也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t检验,检验每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消费方程:因为︱t2︱=7207718>
t0025(30)=204,因此拒绝H0:表明贵州省城镇居民的前期收入对消费本期支出影响显著。因为︱t3︱=5957638>t0025(30)=204,因此拒绝H0:表明税收因素对贵州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行为影响显著。同理可得:投资方程中收入因素对贵州省投资支出行为影响显著。消费因素对贵州省投资支出行为影响显著。税收方程中收入因素对贵州省税收的影响显著。
对3SLS估计法的估计模型分别进行DW检验法。经检验发现三式均存在自相关问题,遂对原变量做广义差分变换。修正得:
消费方程:lnCt=0169585+0106591lnYt-1+0246256lnTt+u1t
(5238611)(1530986)(8199738)
R2=0908340 DW=1640925
投资方程:lnIt=-0376405+-0159059lnYt-1+1771538lnCt+u2t
(-4324624)(-0851247)(6473736)
R2=0852604 DW=1681531
税收方程:lnTt=-0941293+3325788lnYt+u3t
(-6793075)(2027374)
R2=0924774 DW=1592458
收入方程:lnYt=lnCt+lnIt+lnGt
经济性检验:
(1) 消费方程中,可知0169585为自主消费,即不收收入影响的必须消费的对数值。
lnCt对lnYt-1的长期弹性为0106591。如果贵州省上一年度的生产总值每增长1%,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增长0106%①左右。lnCt关于lnTt的长期弹性为0246256,如果贵州省税收额每增长1%,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增长0245%②左右。
(2) 投资方程中,可知-0376405为资本广化的指数形式。lnIt对lnYt-1的长期弹性为
-0159059,如果贵州省上一年度的生产总值每增长1%,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减少0158%③左右。lnIt对lnCt的长期弹性为1771538,如果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1%,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增长178%④左右。
(3) 税收方程中,可知-0941293为不受生产总值影响的财政收入。lnTt对lnYt的长期弹性为3325788,如果贵州省生产总值每增长1%,则财政总收入总额会增加3365%⑤左右,说明生产总值对财政总收入影响显著。
5.结论
(1) 税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大于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可解释为:税收增加导致财政收入增加,进而导致地方政府采购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增加。暗示了在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t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使用去向是投资,且政府采购Gt对贵州省的影响比较大。
(2) 消费及生产对投资都有影响,且消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大于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收入增加而导致投资减少。消费对投资的影响较大,可见消费目的大多是为了投资。
(3) 生产总值变动对财政总收入的变动影响显著。这个是非常简单的经济原理。(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0106%=(1+1%)0106591-1]*100%
② 0245%=(1+1%)0246256-1]*100%
③ 0158%=(1+1%)0106591-1]*100%
④ 1778%=(1+1%)1771538-1]*100%
⑤ 3365%=(1+1%)3325788-1]*100%
参考文献
[1] 张晓彤.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液态牛奶 消费者 调研
一、引言
奶业是具有长久生命周期的基础性产业,发达国家把奶业的发展水平作为现代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大都有发达的奶业。而中国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奶业极不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奶类产量,还是人均鲜奶占有量及人均牛奶消费量都很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悬殊。1997年~2008年,我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增长了3倍多,年均消费递增率到达了14 %,增速惊人。乳品企业如何引导市民增加对乳制品的消费、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将乳制品潜在的市场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经成为企业营销的重点。
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居民液态牛奶消费行为的特点、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努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乳品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研变量及样本的选取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购买液态奶的西安市区居民,调查共回收问卷300份,共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问卷有效率为89.3%。调查问卷分别从乳制品消费基本情况、消费倾向、消费信心和消费信息获取等4个方面了解当前乳制品的消费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从调研的结果看,工人家庭成为消费主力,知识分子家庭居第二,其余各类职业消费趋于平衡。并且除了农民及失业人口受收入限制而消费量较低外,其他职业的群体间消费量差异并不显著。数据表明有牛奶消费习惯的消费者中文化程度偏高,具有一定的带动示范作用。
三、液态牛奶消费者调研统计分析
1.消费者购买鲜牛奶的影响因素分析
(1)消费习惯
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乳品及乳制品往往被看成婴幼儿的食物,一旦过了婴幼儿期,则应以其他食物为主才更有利于成长。另外由于体内的乳糖酶含量逐渐降低,使得大部分成年人即不习惯牛奶的膻味,也易出现乳糖不耐症,从而导致他们不偏好牛奶。
(2)收入水平
随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牛奶消费量从1992年的5.5 kg /人增加到2006年的18.3kg/人。按家庭月收入分组与家庭月牛奶消费支出进行定序列关联交叉分析调查结果(表1)表明,家庭月牛奶消费支出与家庭月收入有正相关关系。
(3)营养知识
一般认为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对营养知识的接受有一定影响,即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牛奶营养知识。下面我们将月牛奶消费支出与消费者文化程度进行定序列关联交叉分析。由表2可知,文化程度对牛奶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也就表明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牛奶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4)牛奶质量
乳品企业“风波”不断,让消费者频频伤心,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消费者一旦对牛奶质量不信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牛奶消费。2008年居民液态牛奶消费量低于2007年的人均水平,原因就是对牛奶质量的质疑,担心牛奶不卫生、有药物激素残留、注水和有还原奶现象。调查显示如果提高质量,将会有37.3%的居民增加购买。
(5)牛奶价格
牛奶消费,牛奶价格需求弹性因它对不同人群的重要程度或因牛奶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不同而有所不同。调查显示牛奶消费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牛奶消费依赖度很强,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价格对他们的牛奶消费需求来说影响很小。这部分人主要是老、幼、病、弱、孕群体,牛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其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牛奶支出只占其总收入的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其牛奶消费需求也缺乏价格弹性;而对除此之外的其他牛奶消费者而言,牛奶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大一些,价格适中是购买牛奶的一个基本前提。
2.消费者心理偏好分析
(1)牛奶产品偏好分析
人们对牛奶产生偏好的各种因素影响比率调研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牛奶有营养、有益健康的优点已被广大城市居民所认识,是人们喜爱牛奶的根本原因。
(2)液态奶品种偏好分析
在不同包装的同种牛奶中,消费呈现不同的偏好,被调查者最常食用的乳制品种类依次是酸奶(45%)、常温奶(31%)、冷藏奶(19%)。分析认为,酸奶、常温奶和冷藏奶消费是现在乳制品市场消费的主流。人们喜欢这些产品的理由是认为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对其包装的样式内容、存放时间考虑不多。
(3)牛奶产地偏好分析
由于牛奶属资源性产品,人们认为其产地与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城市居民消费牛奶较为注重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新鲜程度,对牛奶的产地存在一定的偏好。调查结果表明,近90%的居民比较偏爱本地生产的牛奶,尤其是本地的未加工鲜奶、袋装巴氏杀菌奶、袋装超高温灭菌奶。
(4)牛奶品牌偏好分析
城市居民在消费牛奶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品牌,对各种牛奶而言重要程度均超过50%,并且通过对实际调查数据的分析,当问及购买牛奶是考虑哪些因素时,许多消费者回答购买伊利或蒙牛的,因为就相信该品牌的牛奶。同时由于各品牌牛奶口味不同消费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各品种牛奶的品牌忠诚度高达50%以上。城市居民消费牛奶的品牌忠诚度较高,大多数居民经常消费某一品牌牛奶后,会产生品牌偏好,形成习惯消费,很少转换品牌。
3.消费者行为分析
(1)牛奶消费时间
牛奶以其新鲜且营养丰富,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早餐的最佳食品,由于不易保存,其他时间很少饮用。随着加工工艺的发展,牛奶饮用时间更加宽广。具体数据见图1。
(2)购买频率
据调查居民购买牛奶时,针对不同品种和包装的牛奶,根据其产品特点,采取不同的购买方式。未加工鲜奶(即散打生奶)因保质期较短,消费者基本是每天购买(购买频率是86.1%);牛奶消费者喜欢整箱购买,由于每箱规格不同(有20袋/箱和12袋/箱两种),因此购买的频率多在两周内,为40.2%,一月购买一次的占26.4%。牛奶每次购买的数量和频率与家庭消费量和规模有关。
(3)牛奶购买时间
居民购买牛奶的时间分布在全天,各时间段购买情况见图2。对于各类牛奶而言,在购买时间上没有显著特征,说明消费者购买牛奶没有固定时间(即没了就买),反映出牛奶购买的便利性。
(4)牛奶的购买地点
调查显示在超市购买牛奶的消费者占大多数,88.1%被调查者在大超市购买。此外,不可忽视的是社区便利店也具有很强劲的走货能力,很多消费者为了方便,习惯在离家近的售点购买牛奶,特别是牛奶的消费者。而送货上门这种销售方式尚未全面普及。
(5)认知渠道
调查显示在电视广告和商场促销成了消费者信息来源的最主要渠道,比例分别达到35%和19%,其次分别为朋友介绍、报纸、杂志、广播等。对于购买频度高而且进入成熟期的液态奶产品而言,电视广告和商场促销是最佳的选择。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牛奶消费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近年来,城市居民中消费奶制品的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奶制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奶制品消费量逐年上升,奶制品正成为愈来愈多家庭经常消费的营养食品。预示着奶制品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将为奶制品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2.牛奶品牌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很大影响。企业只有将品牌深入消费者的内心,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才能使品牌经久不衰,这需要不断加深和刺激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品牌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品牌的美誉度,提升品牌在消费者的口碑。
3.收入、消费习惯、牛奶价格、家庭规模等是影响牛奶消费的主要因素。人均牛奶消费量随收入增加逐步提升,随牛奶价格下降而相应增加,以往消费牛奶的居民较易增加牛奶消费量,同时家庭规模、家庭年龄也显著影响着居民的牛奶消费支出金额。
4.消费者关注牛奶食品安全,注重产品质量。牛奶加工企业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加工技术的改进,生产质量好、适销对路的牛奶来吸引人们消费。推进鲜奶标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无序竞争,保障牛奶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和消费意识日益增强。随之而来的体育消费也是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10月20日正式出台,预示着促进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湘西地区作为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的重要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武陵片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有效实施,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健康和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体育消费在社会生活中已随处可见。本文通过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该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为决定部门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湘西地区14岁以上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目的及要求,设计了相关问卷。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2015年1月10日―3月8日,对湘西地区7县和1个县级市不同职业类别的干部、学生、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等各阶人士随机发放问卷1500份,当场回收,回收问卷1380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266份,有效率91.7%。
(2)实地访谈法
本人根据研究需要对湘西地区体育局的部分领导和相关专家以及健身用品店、健身场馆、体育用品专营店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及部分参访人员进行了专访。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运用相关统计学原理和EXCEL2013等应用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1)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观和消费观情况
调查表明湘西地区城镇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有较明确的认识,被调查的人中,觉得应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达94%(非常必要557人,占37.60%,有必要835人,占56.4%),说明体育意识还是很强的,这是由于多年来学校教育、健康教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体育健身娱乐的功能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参与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是否进行超前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可适度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表示认同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1.2%;持“先挣钱后消费”观点的占75.2%。说明湘西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保守性的消费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传统勤俭持家的思想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其次是下岗失业或个体工商业者觉得今后的收入存在不稳定性;再则就是教育费用过高、医疗负担、房价等因素都制约着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热情,不敢放开手脚消费。
(2)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本人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的实际体育消费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各年龄段人群的月体育消费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40岁以下的居民体育消费显然要高于40岁以上的,在14-60岁这个年龄段居民在200元以下消费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而60岁以后又呈现减少的倾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热衷于运动,因此不花钱消费的现象几乎没有,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他们工作忙,时间紧的原因,因此在21-60岁这个年龄段的居民不花钱消费的人数比逐渐增多;而60岁以上的居民则由于想健康长寿从而促使更多这个年龄段的人参与了体育消费,因此60岁以上的居民则不花钱消费的人数又相应减少,而消费水平在200-400元这个区间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数比逐渐减少,随着体育消费金额的增强,人数比逐渐减少,这与湘西地区这样相对贫困地区人民的传统消费观是一致的。从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得知近几年来湘西地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湘西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他们懂得了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后,想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体育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健康。
(3)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居民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体育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湘西地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划分为三类,结果显示,相关性消费比例最大、观赏性体育消费次之、直接参与性比例偏小。在体育消费内容上,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体育服装是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且该消费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体育器材的消费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多地是通过有关媒体去关注体育,了解运动、健身、养身的信息与知识,参与体育并由此产生个人体育消费行为,因此体育书、报、影视的消费随年龄增长在个体体育消费比例中呈现上升态势,此类消费表现消费者间接参与体育的程度。购买体育彩票在21-40岁这个年龄段所占比例较大,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的经济收入,投资理念有很大关系,处在年龄段两端的14-20岁居民和60岁以上居民消费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14-2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所占比例最高,而6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最低。相关的群众体育运动场所的调查也可以证实,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体育活动地点为免费的运动场、公路、街道、房前屋后的空地及公园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因此不同年龄段居民消费的项目因它所追求的价值观不同而不同。
2.影响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与分析
(1)湘西地区城镇居民文化程度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湘西地区参与调查的城镇居民中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其次则是中专、高中跟大专,但也有少数人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文化程度,只有极少部分人的文化程度在本科及本科文化程度以上,但从体育消费人数所占的比例来看,文化程度层次越高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也越多,参与体育消费的意识也越强烈。此外,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文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具有的知识储备和潜在的财富;高文化程度的人对于低文化程度的人来说更容易接受现代健身消费观,这也是高文化程度的人参与体育消费多的原因。因此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一个间接因素。
(2)湘西地区城镇居民月薪收入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2001元到4000元这个收入水平是该地区体育消费者的主流人群。从表4中还可反映出月薪收入越高人们用于体育消费上的资金越多,月薪收入越低的相应用于体育消费的就少些,但低月薪的人也有体育消费习惯。从消费者角度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家愿意在追求健康快乐方面投资。因此月薪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
(3)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目的、形式及项目选择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大约1/3的人他们所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娱乐放松,而选择娱乐放松的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和事情繁多,他们选择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调整自己的身心情绪,而老年人则是纯粹的休身养性。其次是选择健身健美的约占总数的1/4,大部分都是一些中青年人士,他们则是为了追求型体美。而接近1/5的人则选择体育活动的目的则是交朋友跟学习技能,从而可以体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参加活动形式上,则是选择结伴而行,或与同学、同事、或与朋友、家人一起锻炼的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人喜欢单独锻炼。从居民所选择消费项目的情况可以看出,该地区大部分居民喜爱球类运动,这些人群主要是在学校或公共场所的篮球场或田径场进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利用早晨和傍晚进行跑步或散步锻炼。随着生活水平和其它体育文化传播,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参与小球类运动的也越来越多,因小球类运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的灵活性、隔网对抗少了大球类的身体接触等特征,因此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另外则是一些女士特喜欢的体育消费运动项目是韵律舞蹈类如健身操、广场舞等,此类运动有利于她们保持良好的身型和美感。也有一些中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而选择气功与武术。另外让人们惊讶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日常健康锻炼时则是很少人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1.5%,他们只是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为了表演才玩这些项目。因此,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正朝着发展型和科学理智型方向发展,“花钱买健康和快乐”的风气渐成,体育消费意识得到加强。仍需要进一步的积极引导和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努力培养更强更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
(2)湘西地区城镇居民总的体育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欠合理,还是以体育实物性消费为主,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体育消费项目慢慢从免费到收费项目转变,消费场地也从城内转向户外。
(3)影响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为经济水平、闲暇时间、体育运动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及体育运动的观念和消费的观念。
2.建议
(1)加强分类引导, 倡导健康体育消费。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立足于大众消费群体,宣传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合理制定参与型体育消费的价格,不断壮大体育消费群体,促进城镇居民以实物型为主体类型的体育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的转变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
(2)不断改善湘西地区城镇体育健身消费环境,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满足居民体育消费需求。
(3)建议政府或企业营销部门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及其收入水平,来细分体育消费市场,并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者的体育需求。
(4)湘西地区体育市场发展应考虑其民族性和地域性,多层次、高效率地利用现有的学校、政府、小区、广场等场地及优质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旅游开发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李伟平.西安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视角[J] 体育科学,2013.9(33):22-28.
[2]王亚红.渭南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4,21(4):133-135.
关键词: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市场
一、前言
2008北京奥运会将全民体育健身推向了一个,且随着“中部崛起”安徽经济的飞速增长,近年来合肥市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合肥居民不再为衣食担忧,他们中的大多数将眼光投向健身消费。作为大众体育项目之一的游泳,深受许多市民所爱。科学的场馆、专业的技术成为大众游泳消费需求的首选[1]。合肥市作为安徽省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游泳消费比较普及的地区,游泳消费日渐看好。游泳是奥运会比赛中金牌数量最多的竞技比赛大项之一,同时也是一项适宜于男女老少各类人群健身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研究合肥大众游泳消费活动现状,对于服务游泳健身、游泳场馆经营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游泳馆、合肥市文采游泳馆、银杏苑游泳池、中科大游泳池、百花园度假村游泳池等主要游泳场馆的消费者,并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安徽省游泳馆、合肥市文采游泳馆、银杏苑游泳池、中科大游泳池、百花园度假村游泳池等主要游泳场馆的消费者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42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66.7%。
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与本研究相近的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实施状况的论文10篇,结合合肥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设计和回收后的分析研究。
3.数理统计法。
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地域、时间、空间、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健康状况、管理体系、收入因素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合肥市游泳市场消费概况。
1.合肥市居民消费水平。
据2009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市区人口208.58万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8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714元[2]。
2.合肥市的游泳馆规模。
从合肥市体育局了解到,除几所大学的游泳池和奥体中心游泳池,几乎全部在一环以内或老城区,一环以外及许多人口密集的小区游泳馆几乎没有。可见游泳池数目较少影响人们去进行游泳消费,并且场馆的分布不均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住地较远居民对游泳进行投资消费。
3.合肥市单次游泳消费额。
游泳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常选用的健身手段,是对技术、场地相对要求较高的体育健身项目。合肥市各游泳馆的门票价位基本一致,游泳场馆的消费卡通常有5种(见表1),表1显示出,单次卡单次消费额为20元;10次卡单次消费额为18元;30次卡单次消费额为13元;月卡单次消费额为10元;年卡单次消费额为4元。
表1合肥市各游泳馆平均票价
4.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的季节性差异。
合肥市的游泳场馆分室内池和室外池两种,这主要是由于合肥市的气候原因,室外游泳池冬天无法开放,冬天室内游泳馆开放的也基本没有利润,仅能维持维修、消耗等。在所有的游泳场馆中,真正经营情况较好是安徽省游泳馆、合肥奥体中心游泳馆、合肥市文采游泳馆等一类面向大众开放的较大型游泳馆。以合肥市文采游泳馆为例,合肥市文采游泳馆位于庐阳区女人街,据文采游泳馆的李经理所述,2008年七八两月的营销额为40余万元,占全年90万营销额的接近一半,在夏季平均每天有350人次前来消费,最多时一天可达500人次,而在春、秋、冬季前来消费的人很少,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二)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人群调查。
1.消费者性别结构情况。
据问卷资料的数据统计,消费者性别结构情况是:男性消费者10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5%,女性消费者93人,占总数的46.5%,比例略微偏低。游泳消费者男女比例为1.15:1,这表明合肥市游泳消费者男女性别比例接近,消费群体较为合理。
2.消费者年龄结构情况。
表1合肥市游泳消费者年龄结构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的依据和问卷资料的数据统计,18岁以下少年和儿童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0.5%;18-40岁的青年94人,占总数的47.0%;41-65的中年57人,占总数的28.5%;66岁以上的老年8人,占总数的4.0%。由此可看出,消费人群以青少年、青年居多,中年人群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消费者学历结构情况
表2合肥市游泳消费者学历结构
据问卷资料的数据统计,大专学历5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5%;本科学历40人,占总数的20.0%;硕士以上学历6人,占总数的3.0%;专科以下学历99人,占总数的49.5%。也就是说在目前合肥游泳消费市场中,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否定了学历的高低与参与游泳消费成正比关系[3]。
4.消费者职业分布
表3合肥市游泳消费者职业分布
据问卷资料的数据统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7%、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15%、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总数的14%,它们占了消费者总数的一半以上。然后依次是公务员,占总数的6%;经理占总数的5%;外资职员占总数的7%;私营企业家占总数的3%;个体工商户占总数的2%;产业工人占总数的4%。其他职业的消费者占总数的17%。
不难看出,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游泳消费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可看出),白领(公务员、经理、外资职员、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其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有一定联系[4]。
(三)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水平情况
合肥市各游泳馆的门票价位基本一致,但一些在高级饭店、宾馆内作为辅助配套设施和高档休闲运动场所、富人居住小区等场所内的游泳馆消费昂贵,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合肥市游泳消费的单次价位从10元以下到31元以上不等,我们将消费者的不同人均收入划分四个层次,游泳消费者单次消费的标准根据自己经济实力也不同[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合肥市各游泳消费层次消费水平抽样调查表
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下的消费者在单次消费10元以下人中有113人;人均月收入1801-3000元的消费者在单次消费11-20元的人中有68人,占该消费层次总人数81人的84.0%;人均月收入3001-5000元的消费者在单次消费21-30元的人中有16人,占该消费层次总人数17人的97.4%;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在单次消费31元以上人中有3人,占了该消费层次总人数3人的全部。
这说明单次消费价位高低选择与人均月收入基本上是成正比例的,即高收入家庭选择高层次消费,低收入家庭选择低层次消费。总体来说合肥市游泳消费群体的月收入集中在3000元以下,单次消费金额低于20元。
(四)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游泳消费,从表面看是买不买,游不游的问题,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一个经常从事游泳消费的人,至少从自身出发要有体育消费观念、良好的经济能力和必要的休闲时间,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再选择自己所好的场馆设施。
影响合肥市游泳消费的原因分别是经济因素、时间因素、观念因素、人文因素和服务因素。其中,服务因素是影响合肥市游泳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6]。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服务因素中普遍反映的是卫生、安全、场馆条件、消费项目、交通条件等。
1.经济因素。
一个对游泳持某种认识的人,应具备足够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因素是必备因素,它包括门票价格太高、经济实力有限[7]。2.时间因素。
与经济因素相同的是,时间因素也是影响游泳消费的必备因素,它主要体现在时间不够用。
3.观念因素。
观念因素与经济、时间因素联合构成影响游泳消费的主体因素。没兴趣、体育消费观念落后、没意识到游泳的作用、其它体育消费的冲击、游泳很时尚、不适合自己、上学时游泳教育的影响等,这些都是观念因素,直接指导和制约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和行为[8]。
4.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起推动作用,它包括家庭成员的影响、游泳项目精彩、游泳开展不好、游泳场所宣传少、游泳的传统优势、缺少锻炼指导等。
5.服务因素。
商家的服务因素则是主导因素,也是消费者反映最多,制约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比例最大的因素,包括卫生不行、安全措施不好、条件过于简陋、场所服务跟不上、消费项目太少、场馆不够用、交通条件限制[9]。
表4制约合肥市大众游泳消费因素
据问卷资料的数据统计,经济因素占总数的22.5%、时间因素占总数的16.8%、观念因素占总数的10.7%、人文因素占总数的20.40%、服务因素占总数的29.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也鼓励市民进行体育健身,同时加大了对体育娱乐健身方面的投资,合肥的游泳消费市场作为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必然会随着合肥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壮大。近两年各种游泳赛事不断在合肥召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参与游泳消费的积极性[10]。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合肥市游泳消费者男女性别比例接近,青年、青少年以及中年是其主体,消费群体比较合理。参与消费的以本科以及本科以下学历者为大多数,参与者的人均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800-3000元。
2.合肥市游泳消费场馆较少,经营项目较为单一,由于室内游泳馆数少,造成大众游泳季节性消费明显;游泳场馆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市中心及一环以内。
3.合肥市游泳消费者健康投资意识强,游泳消费参入率高。
4.影响合肥市游泳消费五个主要因子分别是服务因子、人文因子、观念因子、经济因子和时间因子,其中,服务因子是影响合肥市游泳消费的最重要的因子。研究表明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服务因子包括是卫生、价格与交通条件。
(二)建议。
1.游泳场馆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紧跟市场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消费项目,尽最大努力解决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游泳池卫生问题。
2.各游泳场馆要针对自己的实际制定门票价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机制,适应更多消费者需要。
3.合肥市游泳消费市场要加快向产业化推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利用现有场馆条件,把握消费者意愿,积极开发潜在市场。
4.政府要对游泳场馆建设加强宏观指导,新建游泳场馆要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相辅相成,政府还要加强游泳健身的社会引导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对游泳健身的资金拉动、市场运作,进一步完善游泳消费市场在服务的规模、质量和层次上更加全面,高低层次的服务业均衡发展,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
5.游泳消费市场的开发要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改革紧密结合。超级秘书网: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徐州 对策
一、引言
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他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有些领域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现代服务业集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2011年年徐州城市化率为53%,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此外,徐州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也影响着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水平。
3、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4、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三、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四是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以上原则与途径,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结合各个产业特色,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多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四、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加强规划引导。徐州要安排一定的人力、财力,从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2、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3、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2011年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No.11YJC7
90189);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No.CXLX12_0972);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No.12XSC-2-6);2012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3).
[2] 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