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规划总结

大学生规划总结

时间:2022-10-26 06:02:53

大学生规划总结

第1篇

一、学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迎新大会上,曾利斌副书记让大一新生着手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让他们上交自己的职业理想。这为学院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做好了准备。

针对大一新生上交的职业理想,苏运生老师和钟春燕老师及时让主席助理着手建立“学长制”,组织职业兴趣相同的同学进行系统学习、讨论和交流。

朱子木老师亲自到珠海跟大家说明写职业规划大赛的重要性,并召开部长级会议,传达本次活动的重要性。

大赛当天,曾利斌副书记,龙思思老师,郑爽老师亲自担任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中肯的点评。给了在场的同学许多启发。

二、策划完备

在接到“职业发展协会”的通知后,院团委学生会立即确定活动负责助理为杜小英,负责部门为学调部,并于10月13日做好了策划,对各部门工作做了详细的分工,对赛场布置做了详细的说明。使得在准备校运会、中国文化节、《新闻学生》调研版、举办学院讲座的同时,职业规划大赛能够如期举行。

三、各班积极配合

10月19日晚上10点,负责本次活动的负责人招开了班委会议,会上向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说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希望各班积极配合的想法。在会上,各班班委积极响应,推举班级负责人负责此次工作。各班负责人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负责的态度,及时收集班上同学的作品,并及时上交。10月29日,负责人召集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组成班级评议小组,八个班的作品交叉互改,并于11月2日选出了前二十名。

四、学调部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

在收集齐八个班的作品后,及时将各班作品均等分为八份,并让各班交叉互改,选出前二十名。11月2日,学调部部长、副部长以及主席助理认真评选前二十名的作品,并于11月3日评出前十二名,并发短信通知入围选手开会,说明参赛事宜,并跟进其准备情况。

五、不足之处

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各部门沟通存在问题,职业规划大赛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尽快改正或改进。

1、教室问题:

策划书中明确要求秘书处借阶梯教室,但秘书处回答说借不到。之后便向老师请求帮助,主席助理在钟春燕老师的帮助下,借到了阶梯教室(阶四)。但由于沟通方面出现问题,主席助理不知道已有人为职业规划大赛借了教423,故在没有退教423的情况下,又借了阶梯四。

由于职协更改作品提交日期,为了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大赛推迟了一周。10月28日,秘书处的干事去将阶四换成11月6日的比赛教室。但是仍然没有退教423,导致10月31日(原定于此日进行比赛)教423开了门和多媒体,而没人使用和保护,使得学校教学设备处于危险之中。为此,珠海学院对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批评教育,并宣布不再借多媒体教室给新闻与传播学院。

为此,秘书部部长在苏老师和钟老师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接到c102,使得大赛得以顺利进行。

针对这个问题,秘书处以后会派专人负责借教室的事宜,并尽力借到符合活动的教室。

2、会场出现的问题

① 由于秘书处在打印前没有及时更改会场变动情况,导致流程表出现多次涂改。给嘉宾和评委老师不好的印象。

② 由于工作人员都是新干事,没有会场工作经验。使得会场有些混乱

③ 没有强制学院学生会的干事和部长前来做观众,导致观众太少,场面冷清。

④ 在比赛最后环节,没有做好把门工作,使得许多观众提前离开。使场面更加尴尬。

⑤ 大多数选手没有把握好时间。希望以后开展类似活动前进行彩排。并对进入决赛的选手进行跟进。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 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 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 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大致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过程,对所调研城市也有了初步认识。基地指导教师的初步介绍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9-02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和时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和部署,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制定,贵在实施 [2],并且实施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规划修编的基础和依据 [3]。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除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判断,以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价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4]。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取得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发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分析土地利用实际变化与规划预期吻合程度;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规划执行所产生的效益,以及规划执行指标与所产生的效益是否协调等方面,从而促进编制规划方案的完善。

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主要是从工作的角度对指标执行等方面情况进行简单性的或个别指标的简单分析,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因此,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以及为新一轮规划的修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政治过程和技术过程的融合体,实施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规划实施的最终效果。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规划运作过程的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

1.规划实施环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中,既受内部自身规律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作用。规划实施环境包括规划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构成规划实施的环境因素。规划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保障下才能有效实施,环境的变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产生很大影响,缺少这些必备的环境要素,规划无法独立实施并发挥作用。具体而言,上述三种环境因素表现为政府公共政策、规划实施经济保障、社会协同机制。

2.规划实施管理有效性。规划实施管理是规划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规划实施管理是否有效,也影响规划实施的结果。规划实施管理是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规划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的保证,规划实施管理有一定的预先规定性和程序固定性,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范围进行操作,形成一种制度,约束各土地利用活动,任何逾越便是对制度的破坏,通过规范性实施管理措施,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规划得以有效实施。

3.规划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规划是以预测为基础,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期限大多为十年,这种跨度十年的中长期目标,经常由于不可预测的形势变化或政府政策目标的变更而难以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土地资源利用重大举措,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造成重大影响,导致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性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难以预料,但却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同时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规划在指导未来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效性也将变得愈加困难。因此,规划的不确定性将使规划结果偏离规划目标,不能简单采用规划目标或价值选择的不变性来判断规划作用有效的标准。

4.规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的编制规划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直接手段,对规划实施起着决定作用。首先,规划的多维时空特征决定规划是一个连续进行的工作,是一个过程系统。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以“终极蓝图”的思想,期望通过对远期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的设定来指导和安排现在的工作,而不是从现状客观条件出发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急迫问题;在操作方式上,强调以规划指标作为依据来规范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静态规划”的意味浓重,规划编制科学性不强,导致规划实施过程中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实情,而使规划实效。

5.规划的社会影响。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还是社会行为。规划公示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听政制度可以让公众更好地对规划有所了解,扩大规划的社会影响,树立规划权威,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同时,土地利用规划能够行使土地利用控制和管理权力,使规划符合社会价值取向,均衡各阶层利益,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和服从。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对规划实施目标和规划实施效益的直接性评价,而且还要考虑规划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实施结果产生作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即设置反映规划实施环境的保障度、规划实施管理的有效性、规划布局的调整情况和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等指标,如此才能全面反映规划实施过程和规划实施结果。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制定,贵在落实。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规划区域未来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做出的设想,其落实过程中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可以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指标来表达。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由于土地既是一个自然历史综合体,又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而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因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然涉及到社会、资源及环境等诸多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综合协调的主导思想,又要使各个指标成为表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众多指标中最灵敏并且适于度量,内涵丰富的主要指标。为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1)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主要内涵;(2)体现全国的普遍适用性的指标和具有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指标;(3)指标数据的现成性、灵敏性和可量化性;(4)提高指标选取得科学性、可操作性及相对完备性 [5];(5)评价指标的可比原则;(6)保证评价指标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和典型代表意义、一定排列顺序和内部结构的指标组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衡量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对规划实施效果的作用和规划实施结果的各种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运用“系统分析―频度统计―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结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图

4.评价标准制定。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在中国尚处于研究和初步实践阶段,并且在评价中定性评价居多,而定性评价较少,并且定性评价的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个地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有其特色,加上时间推移,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及区域各种规划指标;(2)如缺少相应的法规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时通常采用的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3)区域性本底背景;(4)科学研究的判定标准。

四、结语

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还不完善,对其研究有助于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发展。因此,本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个人在工作学习中的认知提出,由于水平有限,对这一问题认知还不深入,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万茂,董祚继,王群,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周慧杰,周兴,胡宝清,等.广西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生态环境,2005,(5):752-756.

[3]任奎,周生路,廖富强,等.基于可持续度的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资源科学,2008,(2):241-246.

第4篇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编制“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提出的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抓住特色农业、工业发展、旅游开发、科教兴县、改善民生五个重点,实现项目带动、交通建设、城镇发展三大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准确把握全县发展的整体特征、阶段特点、开发潜力、比较优势、发展条件、环境支撑和制约因素,客观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来分析,从发展的基本趋势来判断,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把握,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积极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客观分析,深入研究,科学把握,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发展中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思路、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使规划成为指导全县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分工

部门规划按照市直部门安排由县直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分工如下。十二五”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部门规划组成。按照体系组成。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认真总结和评估全县规划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趋势。以及今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吸收和利用规划实施以来县内外的成功经验。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以解决矛盾、完善思路、提出举措为出发点,认真深入研究关系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重点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形势、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人民生活、改革开放、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灾后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大问题研究,由县发改委商县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要按照“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优势为突破口。突出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超前性、实效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线。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为抓手。确立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协调,抽调专职人员,聘请有资质的专家,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听取人大、政协等各方面的建议意见后编制。

三)编制专项规划。着力加强编制各个专项规划,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域发展、能源利用、公共服务、市场体系、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园区建设等重点。谋求长远。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要立足实际。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专项规划是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明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定位、开发方向、发展重点、战略措施等。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由县发改委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商县直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编制。

以总体规划为方向。立足现实。关注民生。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专项规划的编制必须以部门规划为基础。充分做好上下衔接。着眼长远。提出符合发展规划的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

四)编制部门规划。各部门经过与市直部门的充分衔接。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总体规划纲要,部门发展规划由各分管领导牵头。结合全县发展现状。独立完成部门规划的编制。部门发展规划要体现可操作性强、发展方向明确、预期目标清晰的特点。提出部门“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部门发展规划形成后,要报发改委备案,同时报送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的牵头单位,做为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依据。

五)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县发改委提出意见,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加强各类规划衔接。负责组织推进。

三、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市上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的进度要求。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做好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和总结工作。加强与国家、省上、市上规划思路、重大课题的衔接。扎实做好各项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下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安排部署规划基本思路及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科学确定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范围和领域。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制定全县“十二五”规划总体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报县委、县政府审定。依据县委、县政府审定批准的全县“十二五”规划总体方案,研究确定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阶层、各系统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与国家、省上、市上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开展重点领域重大建设项目筛选确定工作。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阶段)起草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就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开展专题调研、咨询论证。报县政府审查。根据陇南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县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根据我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完成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县人大审议。就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县政府审查通过后报县委审定。

四、工作要求

全面总结经验。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各部门要对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准存在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认真总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验。力争及早将全县各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的规划中。

一)围绕战略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要统揽全局。求真务实。超前思维,统筹兼顾。深入思考。科学谋划,周密部署,认真分析“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措施;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制定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科学界定规划编制范围,重点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各领域规划编制必须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二)立足项目建设。加强研究论证。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需要国家、省上审批、平衡和协调。和一些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支撑。要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项目。及早开展项目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为全面完成市级重点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保障。

三)强化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使政府决策能更深更好地反映民情。规划编制过程中,增强规划编制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

四)坚持统筹安排。加强衔接协调。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必要前提。各部门、各系统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方面的衔接协调。防止规划部门化,加强部门之间、系统上下、行业内部的分工合作。确保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衔接。避免规划冲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指导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要科学准确地测算全县“十二五”预期指标,做好“十二五”以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和战略设想。加强本县规划和省、市及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上要求,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市上的大力支持,突出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超前性和实效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成员单位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斑块——廊道——基质 生态绿化格局

Abstract: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framework, all kind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gree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of Victoria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is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science. The face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blems that exi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to explor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city green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landscape ecologypatch-corridor-matrixEco-Gree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城市中各类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休闲游憩和社会文化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指导城市开敞空间(open space)中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1]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存问题

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因过多依赖经验和强调感性思维,使规划不同程度出现分析不客观、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地域特色缺乏、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导致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面临巨大的挑战。[2]

2.1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因素很多,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所依赖的理论也是不胜枚举。比如基于生态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社会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防震减灾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等。由于规划研究的范畴太广,规划师又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所以导致规划不能挖掘各种理论的真正内涵,而变的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该以生态理论为依据进行布局。

2.2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不足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专向规划。其布局原则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规划人员多依赖经验凭借规划设计的直觉和本能,强调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技巧性和对形态的唯美追求。[3]而对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置之不理,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对理性的思考。

2.3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差

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指导下一层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绿地建设。但是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与下一层级绿地空间规划的合理衔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每一个地块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确定主要依靠规划师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些地段的绿化体系与绿地系统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总规层面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差的原因,并不能全归因于控规对总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置若罔闻,应该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中去寻找。

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与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 、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 。[4]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城市,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对城市这一人类活动的中心进行研究。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5]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布局,以生态学思维合理安排城市中各类绿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景观生态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景观生态学始终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城市与区域发展等[3]。

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即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中心城区规划而言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其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建立广义城市绿地——“大绿地”的空间结构。

3.2景观生态格局原理

3.2.1“斑块——廊道——基质”空间镶嵌体理论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城市建成区等景观[7]。任何一种景观都可以高度概括为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模式。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就构成了区域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空间结构。[3]

3.2.2 最优景观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空间集聚与分散格局最优的景观格局之一[8] ,它强调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大小不同、分散相连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大型自然斑块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使斑块相互渗透。“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9]

佛曼(forman)将景观生态属性划分为大型自然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自然斑块和廊道七种,主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格局。[8]大型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粒度大小要求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和局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小型斑块作为物种的临时栖息地和避难所;廊道作为物种迁徙的主要通道。

大集中小分散是城市景观生态的典型格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城市绿地整体上集中在城市的有限范围内,形成大集中的格局。同时在城市内部分散着各个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形成小分散的格局。[8]大斑块和小斑块通过自然和人工廊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生态网络。

3.2.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安全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P security patterns)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 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 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以生物保护为例,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10]:

(1)源(source) : 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 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

(2)缓冲区(buffer zone) : 环绕源的周边地区, 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3)源间联接( inter source linkage) : 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4)辐射道( radiating routes) : 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战略点(strategic point) : 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 stepping stone)。

3.3景观尺度原理

尺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限度,是对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细节(分辨率)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细节的精度是不同的。在景观生态过程中,小尺度表示研究较小的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因而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较大的面积或较大的时间间隔,分辨率较低,但概括能力高。

生态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几个层次:小区尺度(plot scale)、斑块尺度(patch scale)、景观尺度、区域尺度(region scale)、大陆尺度(continent scale)以及全球尺度(global 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而定。

从景观单元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这些景观结构要素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尺度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公园绿地的尺度大小、生态绿化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态尺度主要是基于景观尺度所研究的。

3.4景观连接度原理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续性及生态过程,功能联系的度量,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指标。景观连接度大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相反生物运动阻力大,生存较困难。景观连接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各个景观要素是通过廊道所联系。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被廊道分割的同时又被廊道所连接。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的连接度,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3]绿色生态廊道对维持小生境(Ecotope 生物栖息地)的异质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等多方面的效用明显。廊道的规划设计就是增加连接度。并且在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中,利用小型斑块作为连接连接廊道的踏脚石。[8]

3.5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境的复杂性有关,与物种生境的质量、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物各自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7]

3.6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还有很多经典的原理,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关系不大,这里不在赘述。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1)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将乡村的农田、牧场、山林、水体等通过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将城乡绿地统筹考虑,形成保存完整、渗透充分的城乡生态绿化格局。

(2)在城市原有的绿地格局的基础上,确定几个大型的核心绿地斑块(开敞空间),这几个大型的斑块最好布置在接近城市的中心或次中心。

(3)在核心绿地的建立一圈环绕着它的缓冲带,该缓冲带的绿化率应该低于核心区的。并且通过小型的绿化廊道将这几个核心绿地空间的缓冲区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

(4)如果城市有河流、铁路、高压走廊等线形空间存在,应结合现状条件,在其两侧设立一定宽度(至少30米)的绿色生态廊道。并且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在廊道经过处,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斑块。

(5)依据分散布置的原则,结合城市规模大小,在城市中分散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空间(比如小型公园,小游园)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6)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将分散的小型绿色斑块联系起来,将其与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相连接,形成城市整体生态网络。

(7)将城市整体生态网络通过大型绿色生态廊道引入到乡村生态系统中,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格局。

(8)建设城市大中型绿地,充分借鉴当地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使其在城市绿地中出现。并结合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民俗绿地等各具特色城市绿化体系。[11]

参考文献

[1]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小钊 陈沧杰 丁纪江 刘茂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性思维导向探析——以江阴为例 [J]. 江苏城市规划, 2007 (05)

[3]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肖笃宁 高峻 石铁矛.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7(05)

[5] 周廷刚 郭达志. 基于GIS 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J]. 生态学报,2003(05)

[6] 陈锋.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7]Forman R T T, GodronM. Land scape Ecology[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86.

[8]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1995.

[9]McHarg I L.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69

第6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要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

(1)坚持规划先行,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土地价值作用巨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走向新阶段的题中之义。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落实各项事业,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2)加强管理。首先,实行规划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市建设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地上建筑物建设必须按批准的规划要求实施。农民建房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各乡镇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其次,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每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负总责。

2.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1)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为核心,切实转变粗放用地方式。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要从“地大物博”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的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要加大用地保障推动跨越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相结合。在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做到了与新一轮城乡地籍调查结果结合、与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与企业改制结合、与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结合。通过将闲置土地盘活使用,有效地减轻了用地压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想远、看近、抓当前”。想远,就是要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及早谋划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看近,就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道路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合一”;抓当前,就是要在现有可利用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

(3)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一是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对用地标准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强化按相关规定达标;二是把好供地环节用地面积、项目的审查关,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合理用地,重点保障“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积极引导农居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严格执行法规政策,增加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盘活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鼓励用地单位建造多层厂房等,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

(1)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同时,积极落实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城乡所有工业用地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原则。加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等建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绿地率,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凡适合进多层标准厂房的行业或企业,全部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推进“零增地”技改。

(2)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量与成图技术等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加大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首先,加强农用地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的引导。鼓励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变耕地种植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和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其次,稳步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倾斜。

第7篇

(一)准确把握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总揽,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以及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主线,以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和前期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紧编制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二)进一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有效途径。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原则和工作要求(略)

二、*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

我县在去年底完成“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后,今年初在结合“十一五”中期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考虑“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3月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做好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县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按照*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把*建设成为*市新兴工业基地、广西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和文化旅游美食城(‘两基一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宏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1、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要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市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我县建设“两基一城”发展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2、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进一步深入乡镇、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4、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在规划内容、政策措施方面又要具体合理,增强规划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5、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县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

为了扎实完成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规划工作调研。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和*市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我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

第二,开展规划前期重大发展问题研究。安排对关系我县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凝聚社会智慧,理清发展思路,加强科学规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由县发改局统筹安排。

第三,精心编制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编制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要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认真开展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准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确定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等,然后以基本思路研究报告为提纲,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科学制定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各乡镇政府按照《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组织编制各自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20*年10月底进行全县“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开始组织规划编制。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步骤:20*年11月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2010年1—7月起草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基本框架草案,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9—10月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县委、政府审核;各乡镇规划纲要编制步骤:20*年11月前规划思路;2010年5月底前将规划纲要初稿交县发改局平衡;2010年7月底前将规划纲要交县发改局衔接;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步骤:2010年5月底提交初稿,在2010年7月底将正稿给县发改局进行衔接。

第三阶段,规划报审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完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工作,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2010年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编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编制全县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21个专项规划:城乡建设规划(2010—2015年)、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畜牧水产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发展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由对应领域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编制工作。

专项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为:20*年11月底前交基本思路,2010年5月底提交规划初稿,在2010年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获县人大审议通过后,以其为依据进行衔接,修改后于2011年5月前上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政府审定。

(四)职责分工及工作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县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文化和体育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环保局、广电局、统计局、旅游局、扶贫办、招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

2、编写小组。由县发改局负责组建“十二五”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从县发改局有关股室以及县经贸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或单位抽调。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县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要分别成立规划编写小组。

3、给予经费保障。县级“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各乡镇规划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领导挂帅,专人(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人员、经费、设备等保障。

(二)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和协调,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为一体。同时加强配合,认真协助责任单位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第8篇

【关键词】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正在经历由传统强调技术的物质性规划向综合的公共政策转型,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之初原本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手段,然而历史事实确证明,传统、僵化的城市规划体系,不仅无益于解决城市问题,反而会成为引发或加剧城市问题的推手。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引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正面临诸多困境,因而提出了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重大转型及所比须采取的新的应对方法。

二、转型时期城市规划概要

1、社会转型的含义

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2、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三、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多元目标的发展失衡

长期奉行的增长主义发展方式,造成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元目标发展之间的失衡,不仅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外部效应,也掣肘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长主义导向的地方政府往往重经济增长而轻社会发展,福利体系建设的步伐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加之体制上的痼疾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滋生了居住空间极化、新城市贫困、城市暴力拆迁、传统文化断裂等一系列社会与文化问题。与此同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污染外部效应则长期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近年启东、宁波等地爆发的公共环境事件都表明了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已到达极限,中央在十报告中更是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美好中国”的战略目标[1]。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目前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性质与规模确定、城市用地总体布局、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防灾工程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策略,有的还包括历史文化名城规划、郊区规化等。3、生态环境困境下的城市规划乏力

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面临着比任何国家都严重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城市规划历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 [2]。同时规划学者们也在对未来人居环境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各种提法及其相关的建设案例不断出现。

四、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转型时期城市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和世界城市体系形成的剧烈冲击,城市迎来了生长活跃期。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必将使人们的城市以一种新的结构、新的形态展现出来。这些信息化革命或称后工业化革命带给城市的变化将更多样、更多元、更捉摸不定。而在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却要同时面对着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空前活力的双重变革的影响。

2、城市规划的工程体系制度难以包治百病。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工程体系已经建立了从城镇体系,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特色鲜明的技术体系,以空间规划为主干,其优点是规范、较易实施,但也存在僵化、八股化的缺点,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规划编制程式化和规划创新缺乏认可机制。

3、城市规划轮编制度中缺乏慎思慎行。

与社会的渐进发展相适应,城市规划采取通过定期轮流编制规划来达到对空间发展的动态控制的制度方法。在这种轮编制度下,政府部门因辖区内不断推出的规划蓝图而沾沾自喜,设计部门则因编制定期的各种规划而获益颇丰,极少有人会对以往编制的规划实施的效果作详尽的评价,正在编制的规划到底会产生或好或坏的效果更少预测。

五、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革新

1、总体规划理念的革新——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发展理论进行创新的一项突出成果,这也是指导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理念。

2、从经济主导到多元发展:城市规划价值观的转向

城市规划是协调各方利益、统筹各种问题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也决定了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价值导向。然而在增长主义主导的时期,追求经济增长就是最大的公共利益,因此,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曾经很大程度上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强调“规划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规划就是生产力”,客观上扮演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推手的角色。在终结增长主义以后,公共利益的内涵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如何顺利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化解由于增长主义所带来和累积的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危机成为了最大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的价值导向将随之转向对综合多元发展目标的追求。

3、强化战略规划、简化专项规划,为总体规划减肥

给总体规划编制“减肥”,就是要将城市总体规划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解脱出来,避免纲目并举,主次不明。规划内容也不宜象现在这样巨细无遗,重点应放在城市定位、发展策略与方向、总体布局结构、主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城市重要地段的规划原则意见等大的方面,其他内容则可以做为专业规划由各专业部门根据建设需要进行编制。也就是说应该强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4、城乡统筹,城市型规划变为城乡协调型规划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主要是做好“五个统筹”,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范围应该是全市域,而不仅仅是原来的城市规划区。城市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师要克服专业局限,更新理念、换位思考,正确把握手段(即规划)和目标(即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应该从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多角度审视城市发展。

六、结束语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第9篇

这次全省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国和全省两会精神,落实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关于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总结城市规划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工作任务。今年的规划会在东营召开,主要是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完善规划体系、打造黄河水城、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依法管理,东营的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湿地之城、生态宜居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响亮。下午大家还要现场参观,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刚才几个市规划局、执法局作了典型发言,各参会单位都形成了交流材料,请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全省城市规划行业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和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决策部署,强化规划管理,科学指导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区域统筹、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取得新成果。经省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分别批复同意,启动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国家和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和《鲁南城镇带规划》进行了深化完善,编制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进一步推开,继莱芜之后,淄博、东营、泰安、威海、日照等16个市县编制了城乡统筹规划。

(二)城乡规划全覆盖继续推进。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各级政府和规划部门加强督导,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全省已有71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获省、市政府审批。未审批的37个市县中,3个已上报国务院待批,22个在省国土资源厅等待会签,还有12个正在组织上报。各地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和综合交通、绿地系统、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专业规划258项。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稳步提高。全省各市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同比提高5%,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泰安、莱芜、菏泽等40个市县实现了规划建成区控规全覆盖,25个市县控规覆盖率超过80%。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济宁、泰安、蓬莱市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威海市编制了市区山体和海岸线利用与保护规划,枣庄、滕州、文登3市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地以规划为依据建成了一批精品项目,如济南东荷西柳奥体场馆、大明湖新景区、园博园和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等,成为新的城市亮点。

(三)为重大项目、民生工程提供了及时高效的规划服务。各地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了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公益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部门据此研究提出了一批对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质量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点城建项目,精心组织规划设计,并在审批过程中实行主动上门、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审批效率。去年我省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各市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规划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领导及各省来宾的高度评价,其中规划部门也功不可没。济南市围绕奥体文博、泉城特色标志区、腊山西客站、小清河整治等重点工程,编制完成了100多项规划,完成了38个集中连片棚户区和43个零星片区的规划策划,城市面貌大为提升;青岛市通过实行规划在一线对接、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的服务模式,全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潍坊市通过规划策划招商,引导和促进拟开发区域的熟化,力促项目落地。

(四)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全省各级规划、监察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有关制度,加强督导检查,深入开展了项目清理、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监察厅联合制定实施了《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办法》,各市也完善制度,建立了集体会审、专家审查、公示听证、规划委员会审议、城市政府审批的办理程序,最大程度地减少违规操作和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去年全省共核查房地产开发项目5133项,其中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的项目582项;清理出违法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的项目96项,用地面积352公顷,都依法进行了严肃查处。全省在专项治理中已收缴有关规费、罚款31617万余元,数名违法违纪人员受到处理。这项工作,增强了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建设单位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法制意识、依法行政意识、维权意识。

(五)城市规划法规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级规划部门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研究起草了一批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城市公共停车场(库)设置规定》,起草了《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初稿,去年底征求了各市的意见,正在修改完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完善管理制度,细化和规范了管理环节。日照市制定了日照分析技术规程、城乡规划公示制度、配套设施竣工规划验收办法等规定。枣庄市分管市长亲自兼任规划 局长,上收山亭区、峄城区规划管理权,强化了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

(六)规划执法工作力度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市规划执法主管部门积极创新和规范监督管理措施,动态巡查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及各区政府、街办的协作配合,调动基层政府组织查违积极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青岛市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明确执法工作程序,坚持现场实测,拆除各类违法建筑41.76万平方米。聊城市积极推行网格管理和绩效考核城管执法模式,将城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把119项执法职能落实到网格内,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定期考核。

(七)规划设计行业管理和城市雕塑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国优秀规划设计评选中,我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创历史最好成绩。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评选了建国60周年全省城市规划设计成就奖,开展了全省城市雕塑成就奖评选及论文竞赛,配合全国城雕委在滨州举办了全国城市雕塑展。积极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各市业务骨干到外省考察学习了规划全覆盖和雕塑管理工作。菏泽市在北京市长培训中心举办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对市、县、镇(办事处)三级5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培训。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性、战略性规划的实施机制还不健全,事权划分、协调机制和管理法规有待完善;二是有些城市城乡规划全覆盖特别是控规全覆盖工作不到位,造成管理无据、自由裁量空间大;三是对县级市、县城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还需加强;四是规划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等还需深入研究。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正确把握规划工作的战略方向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年,全省规划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两会,都把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作为今年工作的主线。全省规划工作者要注意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方向,明确重点,贯彻落实好五大指导方针,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一是要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动力。去年11月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今年全国和省两会都专门对城镇化工作提出要求。3月初杨焕彩厅长陪同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到建设部拜会部领导时,姜伟新部长表示今年部里已把加大城镇化研究力度、着力解决城镇化关键性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姜异康书记最近还将亲自到有关市县进行城镇化调研。规划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把握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更好地发挥规划对城镇化的引领作用。要通过超前研究、科学编制、有效实施各类城乡规划,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要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区域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和产业协作水平。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农村地区适当倾斜,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

二是要为转方式、调结构搞好规划服务,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去年以来中央、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增长的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城乡规划作为合理调控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的科学依据,对引导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科学选址、加快建设,限制高耗能和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都具有重要作用。各级规划部门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大局意识,在相关领域超前研究,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依法审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要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搞好规划服务,促进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去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两大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将对完善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提升我省区域经济地位发挥重大作用。目前《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和《鲁南城镇带规划》即将组织评审。有关市县规划部门要与省有关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在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中认真贯彻两大经济区的规划建设要求,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充分发挥两大经济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为改善民生做好规划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中,住房保障、人居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等都与规划建设工作直接相关,医疗、教育、生活服务、交通、防灾等建设都要通过规划落实到城乡空间布局中。当前我省许多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到位,城镇、工矿还存在大量棚户区、城中村,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空心村、危旧房,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与城乡统筹理念、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很不协调。规划不仅是工程技术, 更是社会科学,更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在维护公众利益,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责无旁贷。在各层次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对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民生项目进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并加强监管,确保落实,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城乡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五是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搞好规划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我省的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已经不允许再采取粗放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节约和珍惜各种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前提,坚决扭转用地粗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外延扩张型城镇发展模式,加快向节约集约的内涵式城镇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条件,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及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各类基础设施,把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建设中。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推动全省规划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规划工作总的思路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突出总体规划审批、控规全覆盖、法规制度建设、容积率专项治理四个重点,扎实做好城乡规划编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维护规划权威性,营造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全省规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各类规划的科学编制、依法审批,为各项建设提供法定依据

一是编制实施好城乡统筹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总理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东在发展中要重视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个就强调要搞好城乡统筹,指出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扎实推进城镇化。各市县要加快编制城乡统筹规划,争取年内半数以上编制完成,科学引导市县域城镇体系布局、设施建设和迁村并点,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构建城乡一体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要组织好《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和《鲁南城镇带规划》成果评审、报批、宣传等工作,编制新的《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为优化全省城镇布局、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依据,各市要积极配合。半岛8市、济南都市圈7市要继续深化落实《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济南都市圈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发展共赢。要以生态保护和空间管制为重点,落实好《山东省海岸带规划》。沿海各市要编制、实施好海岸带分区规划和重点地段的控规,并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加强海岸带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是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前一阶段多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审批陷于停滞,主要是因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完成,影响了会签。省厅已经与国土资源厅做了进一步沟通协调,将尽快完成部门会签,并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积极汇报争取。3月初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到建设部拜会时,提出请部里对我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审批工作加强指导和支持。姜伟新部长表示今年部里把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审批进度列为工作重点,会全力帮助山东做工作。现在各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正在加快进行,省政府已批准10个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1个由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已上报国务院,加快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条件已经成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促进审查报批,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审批的市县,当地政府应当协调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还未上报的12个市县要抓紧上报,已上报但两规划衔接不够的,当地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处理好。规划部门要向政府做好汇报,并加强与国土部门的联系,共同推进审查报批工作。力争年内由国务院审批的11个城市全部上报并部分获批,由省、市政府负责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完成批复。

三是加快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近年来各地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作了许多工作,但要完成省政府今年实现全覆盖的部署,任务还很艰巨。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到底,全省尚有43个市、县控规覆盖率低于80%,个别市、县甚至低于20%。《城乡规划法》规定,对拟划拨用地的建设项目,规划主管部门要依据控规核定用地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对拟出让的地块,规划主管部门要依据控规提出规划条件,并审核其修建性详规或建筑方案是否符合控规要求。没有控规的地块,不能办理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手续,违规审批要负法律责任。但是,由于部分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控规覆盖率不高,规划管理中无控规依据或违反控规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各级规划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控规的法律地位,以控规编制为重点,加快规划全覆盖步伐,做到责任落实、资金落实、进度落实,确保所有市县年内实现城市、镇规划建设区控规全覆盖。我们将加强对各地特别是县级市、县城的工作指导和检查,对工作进展快、质量高的予以表彰,对工作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必要时提请省政府进行督查。

四是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编制,科学引导产业发展和民生建设。结合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启动到2015年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并编制近期和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将重大项目落实到用地空间上。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保护、景观风貌等规划,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要倡导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拓城市发展新领域。要抓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划、棚户区改造三年规划和具体改造项目详细规划的编制,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五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造城市新亮点。提高水平、打造亮点不能拘泥于边边角角,搞分散建设,而应在统一规划下成片成区进行开发或改造,这样才能利于高起点规划和各项设施的配套,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要准确把握地方特点,顺应和利用好自然条件,继承和发扬好地方文化,找准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方向和途径,然后精心规划设计好重点区域,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精做细。通过几年的连续努力,城市一定会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和亮点。这方面济南的棚户区改造、潍坊的三河治理、临沂的新区建设、东营和聊城的水城建设等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各地要以城市中心区、交通枢纽、重点地段、重要街道为重点,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引导详细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要鼓励和繁荣城市雕塑创作,加强雕塑研究和审批管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完善和规范规划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严格按 规定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修改工作。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修改的条件、程序、工作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各地要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客观地总结评估规划实施效果,为正确分析问题、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方法、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打好基础。城市总体规划一经审批,不能轻易修改,确需修改的必须符合工作规则规定的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二是加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工作。近年来投资建设程序日益规范,省、市规划部门受理的规划选址申请越来越多。但也出现了项目不按规划选址、规划初审把关不严的情况。省住建厅受理的申请中就有项目不符合规划用地布局甚至不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而不予许可的情况。各地在审查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申请时,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办理。各类建设项目应符合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布局和使用性质,线性的区域基础设施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确定的走向和相关专业规划或专项工程设计的选线,不符合的不得批准,不得报上级规划部门审查。

三是进一步加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近几年违规下放规划管理权的趋势有所抬头,少数城市包括个别大城市下放了开发区或城市新区的规划管理权。规划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这是规划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各地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实行规划统一管理。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和城市新区,都要由所在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统一行使规划管理权,擅自下放的要立即收回。对拒不改正的,省住建厅将与监察厅联合进行查处。各设区城市要加强对各县(市)规划工作的指导,各县(市)要加强对乡镇规划工作的指导,在乡镇设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加快城乡规划统一管理步伐。

四是提高对各类开发区的规划管理水平。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建设的热点地区,其规划管理必须科学、高效、规范。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不但要管住,更要管好。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区的规模、范围,并在规划主管部门指导下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不能不顾实际、盲目扩张,更不能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圈定建设范围。要超前编制开发区控规,结合开发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控制指标,不能等项目来了才匆忙应付。

(三)加大规划立法、监督和执法力度,维护规划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

一是完善规划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精细管理提供依据。要继续修改完善《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讨论稿),争取尽快上报审查;修改完善《山东省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管理办法》、《山东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批办法》、《山东省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设置规范》等一批配套法规文件,尽快颁布实施,推进规划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各地有利于规划立法工作的好思路、好点子或典型问题,要及时沟通,共同促进规划法规体系的完善。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随意调整规划、变更容积率的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不仅严重损害规划的严肃性,侵害土地竞标者、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更破坏诚信、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规划用地性质和容积率并不是一概不能调整,关键看站在什么立场、按什么程序来办理。这方面规划部门自身一定要把握好,对于不合理的规划变更和容积率调整,一定要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于合理的规划变更和容积率调整,严格依法按程序办理,并请监察机关做好监督。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的部署,违规调整规划、变更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将由2年延长到3年。要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贯彻落实好《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办法》,不仅要纠正以前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规范今后的行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依法依规处理到位。我们和省监察厅将继续加强督导,对有投诉的房地产项目进行重点检查、跟踪督办。

三是积极推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住房城乡建设部刚刚召开了全国城乡规划督察工作专题会议,姜伟新部长、仇保兴副部长都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确定将于1-2年内向所有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并要求各省尽快建立规划督察员制度,由省向各省辖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派出规划督察员。我省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在全省推行规划督察员制度。各市要充分认识规划督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支持规划督察员的工作,共同促进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依法实施。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各地主管部门要完善规划监管网络,发挥好街道、村居规划管理人员的作用,加强巡查,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降低查处难度,维护法律权威,避免更大损失。要完善规划、城管执法、房管、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规划处罚权由城管执法部分行使的城市,要合理划分部门职能,由规划部门把好违法建设性质认定关,确保及时准确严格执法。要充分运用好《城乡规划法》赋予的权力,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深化细化相关措施,对不停止建设或逾期不拆除的违法建设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依法从严从快查处违法建设。

(四)改进管理方式,加强行风和廉政建设,为规划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对县城的规划指导和监督。与设区城市相比,大部分县城在规划人才队伍、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要满足科学引导各项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充实力量,提高水平。我们将根据省管县的思路,首先在已确定的试点县范围内,由省里加强规划指导和监督,如县城总体规划由省政府审批、加强规划业务指导、强化监督检查等,待条件成熟后将好的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开。各设区城市也要加大对所辖县级市、县城的规划指导和监督。

二是进一步加强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协调。在用地管理上,城乡规划侧重于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土地利用规划侧重于城乡土地总量控制、指标管理。在可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范围内,决定土地空间利用的是城乡规划,由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这方面规划部门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向领导做好汇报争取工作,与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协调。要依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和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科学指导城市土地经营,引导土地储备和出让转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存量土地,保证重大项目、民生项目用地供给。

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开、民主、科学、高效的规划管理机制。规划公示、听证和民主决策制度已推行多年,但有的城市还存在实施不到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阳光规划制度、规划委员会制度和规划许可听证制度,规范和完善工作程序,细化具体环节,使这些制度切实执行到位、发挥作用。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提高审批效率,对重大项目主动跟踪服务,并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搞好协调,做到超前服务、高效审批。要积极推进规划信息化建设,做好规划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提高规划工作的科 技含量。

四是注重环境营造和学习培训,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各级规划管理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省将逐步推行山东省规划大师评定制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争取培养一批在全国规划界有影响的高级规划人才。规划工作人员要不断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吸收学习国内外新的理论、方法、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近年规划部门有些领导由外单位调任,带来了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但规划工作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尽快熟悉业务。省厅将积极组织规划培训、高层论坛和参观考察,提高行业水平。各市也要积极组织培训,今年滨州市与同济大学、菏泽市与清华大学都将联合举办城乡规划培训班。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保护

一、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环境一般指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农村区域的人群生活环境、聚居地环境,当然也包括农业各产业环境,因为农业产业的活动空间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资源等,造成生态失衡难以自我修复与更新所导致的后果。二是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对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等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三是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主要指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及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我县农村集聚着丰富的资源与生态条件,是“三农”的聚居地与载体,也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区域。目前,我县农村人口比重仍较大,因此,农村仍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科学合理地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迫在眉睫。

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是合理建设与建康的前提。在所在区域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主要应遵循如下六项基本原则:

1.以生态学及规划理论为指导,与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制定。村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交叉融合的复合系统,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村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理论规律并结合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要求,按照“三同步”方针进行规划,既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应能不断提高村镇的生产生态位和生活生态位。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立足于促进生产、文化生活、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协调,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步发展。

3.科学设计发展规划与模式,改善、优化结构。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在规模上应相互协调,既要便于集中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有利于就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总体构型、人口密度等方面要符合生态要求。应本着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总体规划的原则进行。

4.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使多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5.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依法保护与科学整治相结合。

6.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方式,确保生态环境建设能够顺利实施。

三、我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要想搞好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领导重视、强化管理、转变观念、法律保障、措施得当等诸多因素配合,主要有以下七项措施:

1.加强领导,职责明晰,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计划部门要统筹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主管部门应各尽职能,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与管理。财政、金融、科技、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均应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2.尽快建立健全我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相关政策出台。各乡镇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中应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产业布局、开发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法规法律,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落实情况。

3.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手段规划和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探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实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随着土地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对作为土地管理依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出更高要求,正值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际,对规划修编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1987年开始展开,到1992年前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规划的目标年为2000年。该轮规划主要思路是借鉴农业区划成果、国土规划成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为重点,提出实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规划目标。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严格保护耕地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结合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和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即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轮规划基期年为1997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并远景展望至2030年。其重要特点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规程及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乡、县、市、省和国家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管理方法,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了经济建设合理的用地需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规划适用性不足,规划管理的风险与难度加大,由于在规划理念上过分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没有从宏观(哲学层次、科学层次)到微观(技术层次)的系统理论,而是诸多理论混杂,让人无所适从,规划编制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规划实践,已明显制约了规划工作的发展。

二、新的规划理念和理论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当有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规划方法,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新的规划理念:理性发展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原则、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时,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在规划修编的操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弹性观念和动态观念。在确定规划的目标时,必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由经济发展的单目标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新的规划理论: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的需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大胆借鉴和吸收相邻学科如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的相关理论。

(1)空间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协调资源供需矛盾,统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长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地域性。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用地指标调控与规划分区相结合”,其着重强调的是规划对用地数量的指标要求,而缺乏空间布局约束,在规划的分区方案中,对分区内部土地利用的要求过于笼统,不能承担起有效的控制分区内部用地的功能。

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借鉴西方空间规划的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绿化带”制度、中心地域理论、“开发轴系统”理论等,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规划修编要由上轮主要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定建设用地规模与速度向控制环境容量、开发时序、控制建设标准转变。本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在协调和平衡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环境以及规划部门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空间规划,应当着重注意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的空间安排和布局,确定其开发利用时序,并通过较大比例尺的地图如用1:1万确定城镇合理发展边界,引导地方政府提高城区建筑密度,实现现有城区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从而解决城镇无序扩张、优质农地严重流失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未来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不损及我们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在正确的管理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它会退化、耗竭。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要限制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生态措施(包括邻域或更大的区域),确保土地持续利用。

目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研究的国际趋向表现为应用生态经济学观点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协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

土地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无非是建设发达的经济、健康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不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理念贯彻进去,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新的规划方法

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除了要用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外,应当按照规划修编的要求,尝试采用一些新的规划方法。

1.评价方法

规划实施评价: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各地必须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做出是否进行规划修编的结论性的意见。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国土资源部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地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格、数据五花八门,无法进行汇总和统计。因此,有必要统一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我国去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还缺乏具体的规程和办法,还需要进行统一和规范。

2.系统工程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着眼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的规划。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是国家最主要、可调控的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是多目标的统筹协调过程。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采用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系统优化方法就成为必然。可以运用不同的规划方法来解决,按这样的思路,规划的适用性会大大提高,规划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

3.应用地理信息(3S)技术

本轮规划修编要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修订规划成果的主要载体,使规划修编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整体规划的技术水平。

这两个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重点普及遥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使土地规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处理、计算模拟、规划成图到监督实施全过程实现信息化。同时,基于土地规划中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如资源优化配置、地区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因此,要特别重视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引入土地规划,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为决策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有效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与决策的科学性。

4.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家的宏观规划,其编制应该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事情,而不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部门规划,因此,规划的编制应由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和相关社会群体共同参与,规划的主体要由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为主向以政府规划部门和社会重要研究机构为主转变。公众参与不仅是像上轮规划一样为了提供信息资料,而是要参与规划目标、指标的分配和确定,规划方案的拟定、协商和协调。

四、还需要把握的几点

1.必须寻找一个能够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各级规划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联网运行;

3.可以与土地管理其他业务工作数据成果顺利接口;

第12篇

关键词: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理念、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在进行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加强贯穿生态保护理念。树立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价值观念,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提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质量与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广泛、复杂、不可逆转的。土地利用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迭加和交织在一起的,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但是土地利用仍有其共同特点。即生态群落简单化、物种减少、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然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规模、结构和强度不同,它对生态环境组分及整体所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发现,过去以重指标、轻布局,重城市、轻农村。重地方发展、轻区域协调,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应的规划战略。极大地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导致在规划实施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地下水位、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以及改变水环境质量。如随着城镇兴起和扩建。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类型演化,建筑物增加、道路及水管网建设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减弱,降雨后雨水的截留、填洼、下渗、蒸发量减少,致使补给地下水的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新城镇的建设、工矿企业的重新布局等均会引起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整个区域的河流、湖泊等水环境质量发生改变,对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造成直接危害。

2、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区域性土地利用活动。实施后造成的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改变具有不可恢复性。近几年来,我国大量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在未规划好或者是规划的可行性不强的情况下就直接转变为建设用地,把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的林、草、田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原本复杂多样的自然植被大部分被道路、建筑物取代,将自然生态环境分割成孤立的块状,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3、对植被的影响

伴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长,林地、草地、荒地的开发利用强度也不断加大,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以前多样性的植被逐渐被单一的农作物替代。此外矿山开采后大部分没有进行规划整治,矿区植被破坏严重以及某些干旱区农田的灌溉引起地下水抽取量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进而使地表植物缺水枯萎。

4、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和土壤污染、土壤退化等方面。如导致土壤的盐化、酸化、板结或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次盐渍化等。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将大量森林和草地变为耕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导致和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但损失肥沃的表土,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还会导致下游河流湖泊淤塞、洪水泛滥;规划期内没能及时制止在干旱区内过度放牧,导致大量的牧草地消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植被衰减使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坚硬致使降水不能渗入土壤中,植物缺少水分而衰减,植被覆盖度降低,导致沙漠化等。

5、对大气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地表水流量降低、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沙化和土壤退化等造成环境自身净化功能降低而产生的次生影响。土地利用不合理对区域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在地表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地表大气环境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能见度、风速和风向及降雨等都发生了变化。(2)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由于土地利用过程中倾向于增加地表反射率。使得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上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三、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保护的措施

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充分运用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龙头”。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生态效益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实施生态规划应从“龙头”的“头”做起,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规划编制的过程。必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确定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为核心的多目标规划模式,将生态效益纳入土地规划的目标体系。同时在进行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供需预测、划定土地利用分区以及进行规划方案的国民经济评价时始终要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分析范围。遵循“生态效益评价先行”的原则,突出当前及规划期内土地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特点。而且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发展需要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确立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划定特定区域空间作为生态功能用地。

2、加强规划编制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建立一套协调、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准确地了解规划实施后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及趋势,更清楚地了解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后果。对不利生态环境的应及时进行修改或重新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按生态规律来改变生态系统的运行。从而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健康,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3、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即土地利用规划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是规划管理的基础,实施规划是编制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对土地利用战略安排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规划编制的过程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规划实施的过程是长期的,规划能否从纸上落实到空间上,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保障体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土地利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增强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能力;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透明度,增强民主意识,建立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认真吸纳公众意见;严格执法,建立规划实施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规划实施。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生态保护的保障措施,使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土地利用上得到统一和协调,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持续满足人们对土地的各种需要,同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生态理念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源 彭馥艳:《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 年08期

[2] 刘瑞亮:《基于能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广东土地科学》,2010年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