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轴实训总结

五轴实训总结

时间:2022-09-18 18:3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轴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轴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 “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1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必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由此,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就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以及逐步深入,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与企业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存在着越来越突出的矛盾。笔者认为,“校―企―社”三轴联动的教育模式可以推动职业道德教育发展,也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

一、“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的内涵

“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模式之一。校、企、社分别对应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学校教育主要是高职院校根据国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设置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考评,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企业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期间,企业为学校和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实训的真实环境,并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来要求学生,通过企业经验丰富的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兼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吃苦耐劳、严密组织纪律以及扎实工作作风等企业精神。社会教育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在学生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思想、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企业教育发挥着物质载体的作用,社会教育则发挥着关键的辅助作用,三者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则力求将三者更好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因此,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融合贯通成一个教育体系,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质量评价等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育人功能,使之形成合力,为培养符合企业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高素质型人才而服务。

在“校―企―社”三轴联动的运行过程中,以学校理论教育为基础,以企业实习实训为保障,以社会实践为前提,促使学生在三轴联动的运行过程中成长成才。“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和社会的育人功能,紧密结合校企、校社,把学校、企业、社会三者的教育连在一起,全盘考虑、全盘贯通,充分发挥整体教育的合力功能。这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打破了封闭格局,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解放了思想,使企业和社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利用了企业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它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式人才培养为开放性全方位培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企业真实岗位体验为保障、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的立体教学的有机交叉与置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第二,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以企业和社会真实的环境为平台,以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为手段,强调教、学、做的一体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一体化,岗位体验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三,明确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在“校―企―社”三轴联动教育模式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学校根据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能力标准、评价体系,并让企业和社会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和考评。在学校教育中以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在企业教育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专业领域的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在社会教育中以“三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根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比例来分配和安排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学课时,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明确了教与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提高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度。实施“校―企―社”三轴联动教育模式,使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到工厂、车间和实训实习场所,开展到单位、社区,并且积极引入企业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相关的领导和专家为学生讲政治、讲道德、讲人文,使学生在社会生产第一线更切身、更深刻、更生动、更实在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丰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体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推动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随着“校―企―社”三轴联动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督导、评价体系。通过学校考试、企业考核、社会评价并举,课程成绩、岗位体验、素质考核并重,以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评价为核心,围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所具备的各要素、要点进行质量评价,实现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全方位测评与考核。

三、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校―企―社” 三轴联动模式的实施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是从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特点出发,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改革中,运用“学校―企业―社会”三轴联动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与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融为一体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以下主要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学校―企业―社会”三轴联动模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各部门通力合作。学院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领导小组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领导机构。教务处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并检查、督导、协调全院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团委、学工处及各系部积极配合并协助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社科部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案和计划的组织制定者,主要负责组织企业、社会共同研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能力标准、评价体系,以及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核和考评;同时组织教师编制授课计划,审批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和实施方案,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等。思政课教师负责制定所任班级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教学方案,全程指导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综合各方面的测评来最终评定学生职业道德成绩和综合素质。

第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利用每个学期的“实训期”,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工厂、公司开展专项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企业、工厂、公司的条件和资源优势,把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纳入“实训期”教学计划,在“实训期”安排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确保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计划、实践课时的落实。

第三,思政课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确定各学期“实训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任务。各班级学生按照主题任务,组成学习实践小组,制订出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遵照方案严格执行。指导教师发放和收集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各专业实习实训带队老师根据主题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并协助思政课教师督促、指导学生填写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登记表。

第四,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团队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主要有职业道德规范调查与训练、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远离信息垃圾,讲究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学生诚信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身加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直接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学生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自我教育与体验,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第五,结合团委、学工处开展社会公益主题实践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团委、学工处每年组织部分学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三支一扶”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这些活动中,明确目标,制定详细方案以及要达到的效果,同时要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相关单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测评,带队的老师也参与测评,这些都将作为评定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第六,思政课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考核和考评,主要是综合各方面的测评来最终评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绩和综合素质。指导教师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将平时的各种评价,即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团队评价、班组或师傅评价、学生自评等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

实践证明,特色鲜明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使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了深受市场欢迎和企业称赞的复合型人才,7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顶岗实习就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位居广西高职院校的前列。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广西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李友清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梁英平.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3]唐爱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韦文荣.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2009SZ009)

第2篇

测量实训报告(一)一、目的与要求

本次实训目的与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熟悉全站仪的使用,掌握导线控制网的布设、碎部测量和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分发仪器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先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在校内划定测区小组自行布设平面控制网,然后进行碎部测量和水准测量。水准点选在道路路边(不得将点选在道路中间,以免发生交通事故),点位确定后做好标记并编号。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并且观测的测站数为偶数。

二、水准仪的使用

1:安置仪器 2:粗略整平 3:瞄准水准尺 4:精确整平5:读数

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我已经对DS3水准仪的使用有过实际操作,这次所使用的水准仪是自动安平水准仪,又比之前所试用的较之先进,每次读数都省去了精平的操作,使我们的每次观测都能顺利的快速完成,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测量速度。这次实训我们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在这第一次的实训中我们就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学校我们部分点位为了能够通视设置到了人流量比较多的过主干道上,过往的行人直接影响了我们测量的正常进行;现在正值严冬,寒冷的天气,不但影响着仪器的读数还考验着我们同学门的耐力。但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我们保持平静的心态来寻找合适的机会,用坚强的意志接受寒风的考验。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结果超限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测量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直到合格为止。

三、经纬仪的使用

在导线测量中的水平角角度测量对于我们来说要求非常高,我们用了J2和J6型和电子经纬仪。由于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接触过经纬仪较少,周新力老师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由于经纬仪的精确度很高,这就要求我们一直都秉着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站上都要进行盘左盘右读数、一测回的数据是否超限进行检验,如果超限立即重测,直到符合限差再进入下一站。 在实训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且都在马路旁边,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想瞄准点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能抓住任何机会的能力。为了避免行人和车辆的干扰,所以我门每天都很早出门,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严谨的作风:在寒风中我们的立尺员能做到有毅力不动摇,光线不好且风大的天气条件下我们的观测员能能过耐着寒风用铅锤做到严格对中,记录员核算员能做到数据部出错。

四、全站仪的使用

在现代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作为高校的土木工程类学生是很有必要学会使用全站仪的。全站仪相对来说操作更简单功能更加强大,距离、角度,而且可以直接算出坐标。我们此次实训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全站的基本测量(距离,角度,坐标)、放样和野外采集点的功能。全站仪的使用和电子经纬仪类似,它的主要是通过键盘来进行人机对话的,全站仪和棱镜配套使用。全站仪采集的数据能直接导入电脑,我们有个小组就采用这个方法进行了小面积范围内的成图。

五、实训认识

通过这次测量实训,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对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训中,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推委和逃避,野外作业也没有给你回去翻书的时间,一切都必须在现场解决。因此,这让我深深明白理论知识的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安心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做到胸中有沟壑,一目了然。为以后实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次实训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训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次测量实训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训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训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了我组成员的默契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每个组都像一个大家庭,遇到问题都会集所有人的智慧一起解决,虽然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些实训中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吵的面红耳赤,但大家都想着把要完成的这次实训完成的更加完美。在以后的学习、实训、工作中我都要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学会宽容。地形测量实训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收获不小。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了测会工作外业的艰辛,内业的耐心,也让我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让我们了解到了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再者,测量中还要注意仪器的保护工作。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实训的机会,让我们体会现实,体会生活。这次测量实训定会对我们的未来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并且为今后我们完成后续相关课程和面向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经验教训

当然在成功的背后有很多的辛酸和困难,我总结了一下实训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比如仪器是否精平对实验数据的误差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是闭合的水准测量和水平角测量均需检查闭合差,超过限差一定要重新测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小组成员的合作非常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实训氛围,工作环境,是实训顺利完工的重要保证。

今后的路还很长,本次实训仅仅是个开头。在以后,无论是实训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要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逐渐树立行业精神。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更加完善,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测量实训报告(二)实训时间: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2月19日

实训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训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训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训改为识图实训,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训。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训,18日进行识图实训。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训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训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训应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训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训,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训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训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训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三、实训总结及体会:

第3篇

关键词: 《减速机拆装与减速机零件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评价设计

一、课例背景介绍

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核心地位。我市是减速机制造基地,减速机行业发展稳定,同时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职业学校的设备、师资与企业相距较大,迫切需要职业学校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新力量。

二、学习目标设定

项目课程的实施构建了以职业为导向,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结构,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车间为教学情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减速机拆装与减速机零件的认识》项目课程是在原有《机械基础》课程上的变革,它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减速机零件,如减速机箱体、端盖、齿轮、轴、轴承、密封圈、行星架等,了解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二是要使学生学会小型减速机的拆卸与组装,通过拆卸与组装,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根据减速机中常用零件,我们将《减速机拆装与减速机零件的认识》分解为十个子项目,如《箱体》、《齿轮》、《轴》、《轴承》,等等。通过《减速机拆装与减速机零件的认识》项目,学生将获得如下技能的培训:1.拆、装技能;2.简单的测、绘技能;3.查阅资料的能力;4.计算机写作、编辑能力;5.团队协作能力;6.自学能力。

三、学习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通过十个项目的实施、完成,让学生掌握减速机拆装技能。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如下: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审核工作计划,提出改进意见检查并提供环境实施达到目标,指导每个小组的研究情况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完成实训报告学生互评,教师考核。

四、教学情境创设

1.周边环境教学情境创设

绘图区及拆装室四周墙壁贴挂减速器装配图及零部件图,创设车间工作情境;走廊过道等张贴或悬挂学生或教师语录;增进学生学习热情。

2.拆装区教学情境创设

按照企业管理5S要求,给学生配置拆装工具箱。在学生寻找拆装用工具及放置拆装用工具时,能迅速有效,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每一个小组摆放小组名称:拆装组,查找资料组,测绘组、工作图组。

3.多媒体教室教学情境创设

计算机联网,保证计算机网络在线,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为学习服务。同时,教师提供机械设计手册图书若干,使学生能从书中获取所需。

五、项目任务描述和教学过程实施

任务一:拆卸与装配轴承。

【学生学】:按拆装顺序、规范,以及有序进行轴承零件部件拆卸,拆卸工具的放置较规范。拆卸零件做好标记,并填写学生工作业。

【教师导】:1.明确工作任务:拆卸与装配,核心工作是轴承部件的拆装。

2.拆卸示范:拆卸中讲解轴承中装拆方法。拆装中讲解拆装注意事项。拆卸时注意强调:拆卸顺序正确、规范,工具与零部件分区分整齐有序;记录与标记零件的装配关系和装拆顺序。对拆下来的轴承讲清轴承结构的组成。

3.轴上零件的安装顺序与拆卸顺序相反。

【设计反思】:明确的分工,规范程序性的操作是这一环节实施的要点。

任务二:滚动轴承知识研究。

【学生学】:从不同的途径查阅轴承知识:

方法1:从《机械基础》教材中

方法2: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中

方法3:上网,从百度键入“轴承”进行查阅

方法4:从机械设计软件中获取

【教师导】:1.据拆下的滚动轴承实物及该减速器装配图中的明细栏对该轴承的型号规格,引出其型号规格含义。

2.提供查找滚动轴承代号的途径,引导时突出强调查阅要求:方法途径多,快且正确,同时要求学生注明出处。

【设计反思】:1.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这是项目教学设计主要思路。这里,恰当而真实的工作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教学效果很好。

2.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任务三:分析轴承结构,并绘制轴承草图。

【学生学】:在学习制图后的基础上,对轴承结构进行草图绘制(后续课程开设减速机测量与CAD绘图,此处不进行测量及计算机绘图要求)。

要求绘图草图能清晰表达结构情况。全班同学对拆下的轴承实物先测内圈、外圈直径,以及宽度,圆整后,定轴承类型及代号后进行手工图板对滚动轴承的规定画法绘制。

【教师导】:用目测草绘出该项目中滚动轴承的规定画法,强调测、绘要求:零件草图内容完整,表达正确,图线清晰,比例均匀,要求合理,字体工整。草图不应是“潦草”的图。

示范游标卡尺的使用并测该项目中拆下的滚动轴承的内圈、外圈直径及宽度,圆整后,定轴承类型及代号用规定画法作图,比例合适,表达正确无误。

【设计反思】:对学生得到的草图表达方案各不相同,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讨论合作的积极态度,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才能强调滚动轴承的规定画法。

任务四:探索轴承在装配图中的绘制方法。

【学生学】:1.上网查阅资料。

2.讨论探究。

【教师导】:1.教师提供减速器传动轴及轴上零件装配图,要求学生能认出轴承型号,查资料定代号,并会使用规定画法画出。2.拓展素材的提供要紧扣本项目子课题,引进了课外的分层教学。

【设计反思】:对本项目进行拓展与延伸,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想到用该知识进行解决。

任务五:交流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学】:每一小组选派一人作为汇报员,在汇报中展示成果。

【教师导】:对学生的亮点予以肯定,对不足之处委婉地点出。

【设计反思】:学生汇报及成果展示,能集思广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六.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两块:1.理论部分占50%,考核学习态度、专业知识、与人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具体细分,汇总答辩(自我评价占2%、小组评价占3%、老师评价占5%);团队合作占5%;学生工作页(草图、零件图占15%、理论填写占5%、图形占10%、总结占5%)。2.操作部分占50%,考核实训态度、操作过程、实训报告,等等。答辩占5%;考核实训态度占5%;操作过程占25%;实训报告占15%,等等。

第4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1]。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引入系统的创新理论教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以培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为促进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的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策略与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TRIZ理论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3-4]。为此,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中引入了TRIZ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TRIZ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使机械创新设计从无序的试错,走向了发明原理的类比应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设计能力。本文以TRIZ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课程作业为例,介绍TRIZ理论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对TRIZ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的运用成果,并研究TRIZ理论教学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二、TRIZ理论教学案例

我院在原机械创新课程体系中,针对大学四年级的机电专业学生增设了《TRIZ理论与应用》课程。该门课程紧紧围绕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14个学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2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的课题,运用TRIZ理论和CAI软件(PRO/I),学会了对实际的课题进行分析和分解,掌握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论教学部分中,通过贴近生活实际例子类比机电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进而产生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若干个工程问题,每位学生(研究个体)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各个工程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阶段,首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系统分析及分解,找到问题的着手点,随后通过方案查询、矛盾分析和发明原理应用,获得概念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程作业介绍,可以了解学生对TRIZ理论应用过程。作业名称:移动机器人越障能力改进研究。

(一)系统分析应用PRO/I软件的系统分析模块建立功能模型,即按照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性质建立参数化、模板化的移动机器人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模型展现了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表达了各组件间的作用关系;软件自动对不同类别的作用提出“Howto……?”句式的建议。

(二)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利用PRO/I软件提供的RCA(根本原因分析)分析工具,从原因链和结果链两个方向将系统分析得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层层剖析,通过不断地深究,将问题转变到我们目前可以较为容易解决或者控制的程度。如图2中所示的灰底方块图部分就是根本原因分解图。三轴分析是在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操作顺序轴和系统资源轴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能源、时间等,发现可以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可利用资源。如图2中所示的白色底框的超系统资源部分。总之,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就是寻找矛盾链条并充分发掘解决矛盾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解决方案经过上述问题分解和三轴分析之后,生成一系列具有因果或者其它逻辑关系的问题(howto问题),实现了问题转化链条,针对每一个问题链条,都可以进行相应思考和操作(如搜寻相关解决方案和专利),从而发掘多个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并从中选择难度、技术和工艺较为现实的方向作可行性的研讨,利用TRIZ理论实现对已经简化或者转化问题的各个击破,最终得到用户方案。某位学生经过了问题分析、建模、分解和相应求解之后,形成的移动机器人越障机构的一个创新方案,如图3所示。该双驱动履带结构采用2个动力源,且两动力源均安装在车体内部,分别实现驱动和履带与轮转换的功能,从而可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在整个TRIZ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中,还适时地组织讨论交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方案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的步骤大概包括:学生接触各类工程资料;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探求过程,将教、学、做融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创造力。

三、TRIZ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TRIZ理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理论、方法和解决方案模型;TRIZ的理论教学实例以再发明的方式展现,用TRIZ路线“再现”发明的方法和过程。因而TRIZ理论为创新教育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TRIZ理论是当代科技创新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系较为成熟,应用极为广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所广泛采用,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工具。TRIZ理论所总结的发明方法的有效性也已经被许多现有的发明创造所证实。我校《TRIZ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探索性地尝试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一学期的TRIZ理论的教学与CAI实训,大多数同学都能突破思维定势,抛弃传统的试错法,而是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资源和知识库的利用,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概念性方案。在以往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学生主要利用传统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或试错法,创新的程度与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灵感和经验,当问题的解决方案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技术领域时,头脑风暴法和试错法往往显得无能为力。TRIZ理论比传统创新思维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方法约束创新解的搜索空间,在理想解的指引下,得到创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利用TRIZ理论求解技术冲突的解法,既方便实用又可提高发明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借助CAI创新训练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TRIZ创新技法,激发创新潜能,以新思维分析问题,以新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会充分利用CAI创新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库,解决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总之,基于TRIZ与CAI的创新方法能够引导和促使学生去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概念性创新方案的产生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四、TRIZ理论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TRIZ理论引入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我国对TRIZ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的推广必须采取有效路径。

(一)设置不同层次理论教学模块基于TRIZ和CAI技术的机械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应贯穿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因此,应该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专业知识增长规律,分层次地开设创新相关的系列课程。可设置3个层次模块,即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应用模块。基础模块。针对基本未涉及专业课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该模块侧重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工程思想的培养,基本上属于理论课程的范畴。提升模块。针对已具有一定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三学生。以TRIZ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创新技法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结合机械专业知识从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模块。针对已具有较全面的机械专业知识的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法及CAI技术在解决具体机械设计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二)设置合理的实训环节创新教育这条“链”的最难点就是创新实践。为保证TRIZ创新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转变,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置如下实训环节:创新素质训练、创新技法模拟、创新案例分析和创新问题解决等环节。不同层次的理论教学模块中,各实训环节可综合交错。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

(三)合理使用CAI软件CAI技术是基于TRIZ理论,结合本体论、现代设计方法学、多领域科学知识综合而成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合理利用CAI技术及其软件平台,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前人的智慧,分析和发现技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CAI技术融入到创新理论教学中,有利于构建系统完整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

(四)采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力)为目的,以发现、探索、研究为活动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起着核心的作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关键是把各层次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层次”之间的传递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前者为后者打好根基,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深化,做到环环相扣,整个创新教学贯穿成一条线,力求使整个“链”的作用大于各个“层次”之和,最终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

(五)建立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为确保TRIZ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的顺利实施,还需开展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可通过模块式的创新技能鉴定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学生综合创新素质评价、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评价,为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总之,将TRIZ创新教学贯穿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中,构建系统完整的TRIZ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将为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然,创新教育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教育。TRIZ理论在整个创新教育中只是作为基础和核心,而不应该是全部,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第5篇

关键词:技能培养;CAD/CAM;项目化;技能大赛;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73-02

引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发展和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技术,掌握数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显著特征,而CAD/CAM应用是数控加工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性质及建设目标

《CAD/CAM综合实训》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或其他相关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多个典型零件或装配体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掌握CAD/CAM软件建模、编制程序并通过数控机床完成工件加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课程的学习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以适应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机械制造业零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岗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要求,与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其他相关课程进行系统设计,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企业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数控技能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训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探索

(一)引进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CAD/CAM应用软件的一些命令,或者命令的操作步骤,例如讲授实体建模时,只是给学生讲解长方体、球、圆台、键槽、拉伸、旋转等建模的方法,虽然给学生一些实践让他们去练习,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应该在什么时候采用拉伸的建模方法,什么时候采用其他的建模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建模的方法,我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就可以了,而多采用工程中设计的零件或者加工的零件为实例,让学生进行建模并加工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软件命令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到具体工作岗位后才能适应所使用的CAD/CAM软件与学校学的不一样或版本不同等情况,能够更快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我们采用的按照工程项目为内容组织教学,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完成指定的工程项目训练,达到灵活应用CAD/CA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中“以项目为核心”的理念,可起到在讲解软件本身的同时,更强化学生如何使用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学与用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综合课题的选择

所选的综合课题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涉及的知识面要尽量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最好来源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产品,也可以从其他课程相关的课题,如平口钳的建模与装配、减速器的建模与装配、钻模的建模与装配等,这样一方面对于软件的操作更加熟练,另一方面对相关课程更加容易理解;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项目产品制造的可行性,加工工艺制定的合理性;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三)重视学生综合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自己申请学校或学院的科技和创新项目或产学研项目。通过一个个综合训练的题目,能增强学生的工程总体观念,弥补学生知识不足的缺陷,增强学生灵活运用软件设计的能力。创新实验主要让学生发掘生活中涉及到的物品的不足之处,并在设计上加以改进。侧重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申请的项目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设计创新出来的产品还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在上机实践过程中,除了给出有尺寸标注的题目外,还给出一些模型,如生活用品(肥皂盒、烟灰缸、手机外壳、洗发水瓶、鼠标外壳等)。常规的题目训练学生软件的应用能力,日常生活用品模型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维活跃、去除过多的限制,凭他们的能力设计一些形状各异的模型,并允许在实际物品外观造型的基础上作出适当改动。制定各种加工方案,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用他们的审美来为生活设计制造产品,让学生主动去想、去学、去创新,增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学生CAD/CAM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也要选题合适,量力而行。同时,互联网也是教学的好帮手,大量的CAD/CAM网站提供了海量的CAD/CAM资源。在CAD/CAM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科学指导学生下载网上资料、练习网上习题、交流CAD/CAM作品、交换创作经验,引导学生利用网上文章和资料学习CAD/CAM,养成自学和独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将机械产品设计和加工知识的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

将机械设计知识、工程制图相关内容和CAD/CAM软件中CAD模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在完成机械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就可以采用三维CAD/CAM软件来完成,利用三维CAD/CAM软件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功能,使零件结构尺寸的修改非常便捷,大大减轻了设计的工作量,将学生从大量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能力的提升、设计结构的创新上。利用其运动分析功能,可以方便地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得出构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特性,观察机构的运动规律,分析机构的自由度等,直观易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前数控加工技术应用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正向着高效、多轴、复合的应用水平发展,这也必然与CAM软件要进行紧密结合。将数控机床加工知识、工艺参数的设置、数控加工工艺等知识及相关因素在软件使用教学的同时融合进行讲解,而不是切削理论枯燥的讲述,让学生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又能快速熟练的掌握。

(五)将数控技能大赛内容引入“CAD/CAM”课程教学

自2004年以来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各个职业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全国技能大赛,也积极参加,数控技能大赛成为了衡量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必要将数控技能大赛的内容引入《CAD/CAM综合实训》课程,对现有的《CAD/CAM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CAD/CAM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增加多轴加工的理论、加工工艺、多轴加工的实践操作、CAD/CAM多轴加工操作、Vericut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操作等要求。让低年级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参与到数控大赛的培训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大赛的氛围,部分项目分组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

让学生也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技能节,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有目标,在比赛中成长和历练,在竞争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同时增强了岗位实践能力,为实习、求职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改变学习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方式

成绩的评定不能只以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来总评,而是对其实际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坚持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遵循以能力和技能为主的原则。学生成绩可由多个部分按照不同权值组成,包括平时成绩、完成各个项目各个模块的质量、期末考试。在平时各个项目的练习中,要养成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考核方式既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突出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掌握数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而CAD/CAM应用是数控加工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CAD/CAM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中,通过引进项目化教学、综合课题训练、与机械相关课程的衔接、增加数控技能大赛的内容、改变评价体系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坤.如何将数控技能大赛内容引入“CAD/CAM”课程教学[J].教师,2012,(29):51.

[2]韩伟.模具CAD/CAM技能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3):134-135.

[3]周立波.高职CAD/CAM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第6篇

关键词:康复机能评定;精品课程;康复治疗技术

20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粗放型办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使得高校整体教学质量走下坡路。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初下达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高等院校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旨在从教学质量的内涵出发,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各高校向“集约型办学模式”的转变。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同样走过了快速倍增阶段,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总值、在校学生数都有了数倍的增长,教学质量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却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这虽与高校扩招导致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有关,更多的与管理者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

近几年我校的招生规模已经进入扩招后的相对稳定阶段,基础硬件投入已基本到位,校领导已将工作重点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强内涵建设方面,并于2007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者本人主持的《康复机能评定》于2008年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申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并立项。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向建设目标的迈进,我校年轻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建设也随之上了新的台阶,在2009年底江苏省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2010年该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为了达到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临床一线的规范性操作技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方面注重本校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对新引进的教师以“师徒结队”的形式加快她们向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职教水平,并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同时广集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技术培训送专业教师出去学习;另一方面聘请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的临床教师走进课堂,参与教研活动,熟悉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通过专业教师下临床和临床教师进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临床接轨。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以及相对稳定、熟悉职业教育的临床教师退伍已经组建。目前该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到65%,还有一位教师硕士在读,“双师型”教师达到100%,副教授占33%、讲师占50%;外聘教师占专业教师的50%,且均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室。

二、一流的教学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五年制高职,从学制、生源和培养目标上都与本科和三年制高职教育存在这诸多不同,因此教学内容必然存在差异。首先,我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在五年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完成部分应该在高中阶段完成的基础文化课学习,且学时不得少于总学时的40%;其次,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领悟和接受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但模仿能力、动手能力、课堂活跃又是他们的优点;另外,虽然前三届毕业生较多地进入了三级医疗机构,但我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中的康复治疗师岗位。介于以上特点,我校该专业的教学内容绝不能是简单的本科压缩和三年制高职的扩充。

为此,我们对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对专业技能进行分解,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多元”地聘请临床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制订、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即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职业技能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必须满足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明确了贴近临床岗位和反应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为保障教学质量、达成培养目标的奠定基础。

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序化。如《康复机能评定》我们通过整合采用模块化教学,将关节活动度测量、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步态分析、耐力评定等整合为运动功能评定模块。此外,打破以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的传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授课内容进行序化。

如上肢关节活动度测量的章节中,各版本《康复机能评定》教材的排列顺序是先肩关节、然后肘关节、再为腕关节,即按照解剖位置关系进行编排,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掌握难度最大,究其原因是这样的教学次序不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对该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即首先学习肘关节(单轴关节)活动度测量,然后进行腕关节(双轴关节)活动度测量,经过教师的示教、指导、修正掌握了肘关节和腕关节活动度测量的基础再启发学生探索地完成肩关节(三轴关节)活动度测量,这种序化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探索精神,让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广大职教人发现欲达成培养目标,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教―学―做―评”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符合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我们沿用了“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中经典的讲授教学方法,只不过讲授的对象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此外,更多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法的选择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为原则。

在《康复机能评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教学,以上肢大关节活动度测量为例:

首先,课前将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下发给每位学生,采用PBL教学法即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基础知识,如上肢关节的组成、关节类型、运动轴等,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肘关节活动度测量规范性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尝试完成腕关节活动度测量,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完成肩关节活动度测量;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同时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将规范性操作再次进行示范和强化,强调其中的注意事项,引出相关理论知识;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自我评价内容。这样改变以往先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实践课上再示教和练习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再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于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方面,该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均能够根据授课内容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应用课件展示图谱、总结归纳表格和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图谱和视频资料不仅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对网络熟悉、兴趣浓厚的特点,在《康复机能评定》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收集、自我测验、作业提交等自主学习,同时与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延伸到课堂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点播视频和课件来回顾课堂教学内容。

四、一流的教材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立体化教材是专业教师对现代职教理念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和再认识的产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材就是纯粹的一本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中势必要打破这种局面。

首先,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模块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其次,针对实践技能教学编写了实践指导和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编写学案,指导学生温故知新、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自我评价。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将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由此初步形成了系统化设计与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将学生从枯燥、单纯的文字教材中解放出来,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一流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是创造良好实践教学环境的基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理性认识再深化的有效载体,是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我校康复实训中心的建立聚集了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智慧,本着贴近实际临床工作岗位、满足学生技能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原则,营造融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及校园文化一体的文化氛围,配备与三级医院无缝接轨的先进设备,创设与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情景。在康复实训中心,不仅满足了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获得了该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加快了学生进入临床实际工作岗位时角色的转变。

校外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是将校内实训基地在模拟患者训练过程中获得的专业技能移行为临床实际工作岗位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加强了与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的合作,签订了“校―院”和“校―区”合作协议,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指定各阶段负责实践教学的人员,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仿真训练、社区和医院的阶段性集中见习、医院和社区的毕业实习的贯通,并环环紧扣,最终达到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得到了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2011年首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我校获得了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第一名的佳绩,赢得了省内和国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孙莹,郝加虎,陶芳标,朱鹏,黄锟,王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第2期:(15-16).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机械基础》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所以,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1.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多媒体教学,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1.2.缺乏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一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分辨不出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是最有用的,更不懂某一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1.3.与文化基础课相比,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而这些正是中职生最缺乏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更有甚者对理论学习持消极态度。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看到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看到的只是更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丧失。

1.4.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求学生适应从初中到高中基础理论的转变,还要适应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转变。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主探索意识不强,导致其初中阶段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航人,只有变革教学模式,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2.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

2.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了、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了解了其科学性。

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器的拆卸与安装、相关实验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引导。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总结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自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意识;通过组间交流,以评促竞争意识;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等目的出发,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技能的领会与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2.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按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组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模块;学生有计划地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门化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机械基础》第五版第十章“轴”这一部分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包括轴的用途、分类、对轴的基本要求、转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定位等。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通过视频中的生产实例展示轴的不同应用场合,让学生总结出轴的不同用途。模块二: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及其适用场合,并通过相关练习强化专业意识。模块三:通过对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让学生理解转轴的轴头、轴颈、轴身、轴肩和轴环等组成结构,增强轴上零件的周向和轴向定位意识;在拆装任务完成后,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周向和轴向定位的不同方法及其特点、应用场合。

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专门化教室《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脱离了实际,学生就会难以理解知识,无法形成技能,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机械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无法想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原理通过演示给予直观理性的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规范技能。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丰富教学资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net

2.3.1.组建专业教室。专业教室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场所,能够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所以,专门化教室必须具备充分的教学条件,如包括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足够的实验或实训操作工位等。

2.3.2.充分利用现有实物和模型。比如,在机械基础陈列室利用已有的键、销、联轴器等教学模型可以分析其结构、类型及用途,利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类机构等可以演示其运动过程,分析其工作原理。

2.3.3.精心制作模型、广泛收集实物。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车间和附近的工厂企业,制作或借用实物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经济实用的材料自制模型用于教学。比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笔者让学生利用硬纸板、细木棒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模型。这样,既可使理论教学直观化,也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更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2.3.4.利用计算机制作模型、仿真动画进行辅助教学。如利用Flash、UG、Pro/E、MasterCAM、3dmax等软件制作零件、机构的模型或仿真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

此外,根据教学要求,还可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车间的机器、机构、零件,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学生对零件、机构在机器中的作用、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大有好处。

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使知识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应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应避免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在训练初期,由于尚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渡过“高原期”。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理论教学与模块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可使理论教学更直观,理论知识更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通过模块化实践,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工作信心更强,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机械基础》课程与其他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着共性,即课程的理论性普遍较强,采取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规范地实践,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杨培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 [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控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56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19-02

[本刊网址] http://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案例)或模拟的场景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学生获得综合能力为核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相支撑,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更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我院自2004年开办数控专业以来,为贯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办学定位,就如何提高本院数控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度探索。数控专业“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旨在建立完整的数控专业“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为同行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企业技术工人等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有利于促进本校甚至不同院校专业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丰富教师及学生的知识,分享实践的经验,共同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深入,促进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的再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再丰富;并且能够促进实践课程的“企业化”,让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课堂,促进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现将具体建设内容及成果总结如下: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我们依据对企业、兄弟院校、人才市场和毕业生调研的数据结果,针对数控技术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确立了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各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要素,从而分析获得这些岗位能力和素质所要学习的知识领域课程,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数控专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以实际生产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一条明线,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为暗线,从而构建“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依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对数控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可编程控制器、数控机床维修、机械CAD/CAM等专业核心课程高度整合,根据现有的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虚拟实训平台、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教师(含企业兼职教师)等软硬件条件,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工作项目,每一项目再划分为多个典型任务,在课程的任务中逐渐插入课程中的主要知识技能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安排教学任务,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目标,把理论知识嵌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设综合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习”即“学徒”,力争实现校企零距离培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他前后续课程要紧密围绕岗位能力要求,与其形成有机整体。

二、培养、培训教师,构建“教、学、做”一体双师型教师团队

由于一体化的教学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灵活结合的双师能力。教师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能够将行业内新的知识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将行业新的发展理念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体,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精干稳定的教师队伍。数控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教授理论知识的能力,还需能够担任数控技术技能鉴定的考评员工作,并能承担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

三、建设“教、学、做”一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对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全面进行信息化集成,建设包括课程资源、题库资源、参考资料资源、仿真项目模块在内的,适合于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的动态资源平台,实现数控专业课程资源信息化;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交流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一)完善已建立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以课程为中心,涉及到平台首页、教学资源、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课外交流、课外作业、课外训练、在线考试、成绩管理、试卷管理与平台管理等多方面,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学生、教师教辅人员提供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的网络教与学的手段。

(二)开发更多的精品课程,丰富精品课程资源:在原有的省、院级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再逐渐将数控专业的其它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

(三)开发“微课”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凸显情境和易于分享的特点,适合于时代,与教学改革相适应。将微课应用于高职教学,更符合现今高职院校的学情,满足了学生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快餐式知识学习的需求,是“教、学、做”一体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干。

(四)开发虚拟实训平台,将来自企业的成功项目引进实训室,搭建校内实训平台,通过真实工程项目的开发,使学生熟悉项目开发流程,从而积累真实的项目开发经验,逐步向企业用人规格接轨。在原有的硬件实训平台不够的情况下,广泛应用软件资源平台,仿真真实情境,或在软件平台仿真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硬件实训平台的使用效率。

四、编写课程“教、学、做”一体校企合作教材及教学课件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学生所用的教材、参考资料要体现实践操作过程及技巧,又要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其中所蕴涵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满足有深入学习要求的学习的知识储备。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深度结合,所以教材要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合作共同编写。

五、建立以目标考核为中心的“教、学、做”一体的过程化评价体系

一体化教学的学生最终成绩应由各项目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和发展性考核综合评定。以过程考核为主,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创设成果展示、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学习品质的评价,使考核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六、突破与总结

在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突破一些现存的难点:

第一,打破原有的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模式,教师观念难以适应。开展教研活动,组织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老教师的教学理念。

第二,培养、引进真正的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的教师。传统的教学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各持一行,现在要求一位教师能够独立指导一门课程,我们的教师虽然都具有双师资质,但实践性操作还有待于加强,与工厂从事技术工作的师傅还相距甚远,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教师缺少。我们正在解决这种矛盾,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含实训教师)到企业培训;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开展讲座或直接参与教学;每学期有一位教师下厂实习锻炼等解决理实合一的问题。同时还将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聘请到学校进行教学和课程建设,协助学校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力求突破实训条件不足的瓶颈。由于受环境设备,如多轴加工课程,做的环节没有设备,我们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多轴加工中心机床进行程序校验与加工。

数控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正是基于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在原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建设+课程学习+终身学习+教学研究”四位一体的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带动数控及相近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凸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特色。

参考文献:

[1]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第9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AutoCAD;课程整合;项目教学

一直以来,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与《AutoCAD》都是两门分开的课程,或者是两门课简单的进行整合,但是任然没有打破学科的体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如何解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问题呢?在此,我们在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打破学科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的《机械制图》是以投影理论为基础,掌握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AutoCAD》是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不仅大大减少了手工绘图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了绘图的准确度。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对这门课进行了改革,但是仅仅停留在学科体系上,仍然按照三视图、组合体、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的逻辑结构进行教学,课改力度仍然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将两门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AutoCAD》后,采用项目任务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为学习主体。

1.1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岗位能力为要求确定项目内容

以项目为主体,以产品为载体,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以任务驱动设计教学项目,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实训项目进行审核、分析,以此来确定我们的实训内容。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任务的实际操作,都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所需的综合技能。这些项目都来源于工厂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根据实训条件及教学要求进行了整合修改,以达到系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

1.2遴选实训项目,重构教学内容

在《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整合之后,我们遴选的实训项目要求是不仅项目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对此,经过认真反复的研究,以绘制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程图为教学载体,并根据零件的分类特点,由简单到复杂,包含了标准件、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设置十三个实训项目。每一个实训项目包含了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尺寸标注、CAD的图形编辑、块与属性、文字、标注和简单三维造型功能等。教学内容既对接职业岗位能力,又紧密结合CAD绘图员中级考证的职业标准。通过绘制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零件图,达到最终实现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装配图的目的。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零件进行三维建模,最终达到将每一个零件装配起来的目的。

《机械制图与AutoCAD》项目课程工作任务及教学要求

项目一:绘制定位销零件图

工作任务:

(1)用AutoCAD软件绘制A4图幅。

(2)绘制定位销三视图。

(3)标注定位销的尺寸。

(4)标注定位销的表面粗糙度及形位公差。

(5)填写标题栏及技术要求。

(6)绘制定位销的三维实体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

(2)掌握定位销三视图的表达方法。

(3)了解销的种类及用途。

(4)掌握粗糙度及形位公差的含义。

(5)了解一张完整零件图的基本内容。

(6)掌握AutoCAD软件的图层、线型的定制。

(7)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图形绘制、图形编辑、尺寸标注、形位公差标注、块的创建的方法。

(8)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三维建模的基本命令及实体的编辑的方法。

……

项目十三: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工作任务:

(1)用AutoCAD软件绘制A1图幅。

(2)绘制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3)标注减速器的尺寸。

(4)对减速器的零部件进行编号。

(5)绘制标题栏和明细栏。

(6)填写标题栏、明细栏及技术要求。

(7)绘制箱体的三维实体模型

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关于装配图画法的一般规定。

(2)掌握减速器装配图的画法。

(3)掌握零件的编号方法。

(4)掌握装配图标注尺寸的方法及原则。

(5)了解一张完整装配图的基本内容。

(6)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装配图绘制、图形编辑、尺寸标注的方法。

(7)掌握装配图中相邻零件关于剖面线方向的绘制。

(8)了解明细栏的内容。

(9)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绘制减速器三维建模的装配图的画法。

2.项目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程按照项目教学过程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任务实施、成果展示、评价等五个基本环节展开。为了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空间想象能力、机械绘图员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增加项目过程重现环节,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后,将任务主要步骤、关键点、知识与技能点等以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进行总结,将任务知识内化。

2.1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在分组时,成员不能太多,一般3~5个同学一组,而且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则为全班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2教学内容的安排

项目教学的内容以任务书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同学,按照13个实训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二维工程图到三维建模,最后完成装配图,涵盖了视图表达、尺寸标注、CAD的绘图编辑、建模、装配等。教学的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得到提升。

2.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一般先组织学生自评,然后让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教师作为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记录每个组员的表现,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引导。在此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考评。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沟通与交流能力、计划组织等方面的素质。

3.教学效果

《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按照项目教学实施,将机械制图知识与CAD技能交叉整合,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平面图形转换为直观的立体图,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学习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龚斌.浅析机械制图教学与创新教育.科技信息.2007(2).

第10篇

一、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目前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难入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堂课下来,真正理解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的学生很少,而专业技能课(实训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一体化教学,能使每一课题的讲授、示范、训练、评价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能主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理论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一体化教学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训,称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教学及教研能力。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要求高了,这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3.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学做合一”思想适合于数控加工专业课的教学,它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要使数控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兴趣,最好是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讲授数控编程指令圆弧插补G02/G03指令(顺圆和逆圆圆弧插补)的区别时,要讲解数控是在欧美起步发展的,欧美与亚洲民族风俗习惯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产的数控车床刀架都是后置的,所以欧洲人理解G02、G03指令是以刀具后置而设定的,而数控铣及数控加工中心加工圆弧时要按照真正生活中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相符,也就是和日常生活中的时钟的运动方向一致,把指令讲解的示意图和时钟运动结合起来,与时钟运动方向一致的就是顺时针,用G02指令;与时钟运动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用G03指令。初出茅庐的学生显然没有这么多的实际经验,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G02、G03的顺时和逆时方向有了深刻印象。另外,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图形来完成程序的编制,动手加工出所设计的工件,加深对编程指令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数控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也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成功地开展一体化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教材的选用

首先,教材的形式应符合本专业技能人才的特点,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业力量开发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教材为主,配以相关的参考书、手册、机械标准、说明书以及多媒体资源等。现在一体化教学所用的教材摒弃了传统的章节模式,把数控加工技术分成若干个模块,如轴类零件的加工、套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等,根据需要,每个模块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模块,这样的教材模式更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其次,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应是相关知识和任务实施都要各有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真正做到以实训来帮助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通过理论部分的学习反过来指导实训,从而达到“1+1>2”的效果。然后教材的容量以一学期或一学年来编排,以适合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

2.场地设备要求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所以,必须有适应一体化教学特点的场所和设备。应具备以下功能: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合二为一,学生可以单独或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生产实习。所以根据数控加工专业的特点,场地设备应有:课前准备室、多媒体教室、数控实训车间、计算机房等。

3.教师的要求及班级的容量

数控加工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安全生产规程,能按照一体化课程方案的要求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和一体化教学场地设备的管理,具有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更是理实结合的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一体化教学建议小班授课,班级容量在30人左右为宜,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注意分层教学,挑选能力强的学生当老师的助手,辅导其他学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4.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

一体化教学应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考核与评价应突出能力考评原则,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胜任力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职业效度。考核和评价方式有多种,比如:现场操作、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综合作业等。一个培训层次的课程全部完成时,由职业鉴定部门和学校共同进行等级鉴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

三、数控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效果

笔者对所任教的班级机电08高技3班数控加工技术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通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共五单元,每单元有4~6课题。每一课题我都对应一体化课程的要求设计一个或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的教学流程与活动按六个步骤进行: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在开展学习课题“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时,要求学生分析零件工程图获取相关的信息(尺寸精度,表面质量材料等),制订零件的加工计划,编制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分组讨论),选择合适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正确装夹、操作机床),正确使用工量具控制零件加工质量,零件成品展示、小组自评、教师评价总结、学生反思、参观实习等,教师特别要重视评价总结与学生反思的过程。根据每一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合一体化教学方法,每一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甚至每一名学生,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形式,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实现“校企双制、工学合一”。

四、数控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过程中,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向纵深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不规范,劳动力供过于求、政企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仅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导致工学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第二个问题是指导实习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把课备好、上好就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学院领导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然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双元化教学主体,设计“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教学主体的双元化体制构建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在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互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互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互动。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加强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与企业一道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密机械、电子、轻工、模具等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及相关产品的营销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如下: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机械)制造工艺员、助理模具设计师;次就业岗位如下:机械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管理、产品检测等。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资格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共同设计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与考核,如图1所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简单模具制作》、《模具拆装与测绘》、《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件编程与加工》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项目课程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与评价四个步骤,最终要达到能力要求。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AutoCAD项目化课程》教学——“五角星的绘制”为例,要求学生会设置点的样式,会设置对象捕捉的设置与使用,会运用“取消”、“重做”、“删除”、“重画”等命令,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其工作任务是能独立、熟练地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包括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操作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识、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探究务实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意识。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95%。

三、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编写要根据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学做思’一体化”为编写原则,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校自编教材,开展配套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该专业完成了《机械零件与结构的分析与选用》、《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与工艺分析》、《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数控铣床的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业岗位培训自编教材,实践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对形成自己特色的实践环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建双证认证制度,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双证认证制度就是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应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兼职教师机制,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不论是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还是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密切校企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为了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在校内建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期间深入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生产性实训。经过多年建设,还形成以电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精密模具实训基地,如图2所示。该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多次承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为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提供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发挥了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西子奥的斯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数控车工;实训教学;体会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抓好学生的基础训练;采用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因材施教;承认个别差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成绩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给予做出及时的评价,激发其积极性,调动学习意愿,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车工实习操作水平。

职业技能是一种包含专业素质在内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直接的有形生产力。具体说,职业技能指与操作生产设备直接联系的技能,如数控设备操作、车工操作;或与实际工作直接联系的技能。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现代社会生产急需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员。我校开设车工专业的时间比较短,但由于几年来我们一直重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很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使学校在竞争中得以长足的发展,我们说:教学质量。本人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也是始终坚持这一宗旨。

技术学校应社会需要而开设的车工生产实习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会做本工种中级技术等级工件的工作;学会一定的先进工艺操作;能熟练地使用、调整本工种的主要设备;独立进行一级保养;正确使用工、夹、量具、具有安全生产知识和文明生产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技校车工生产实习课程教学的特点分析,我校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依教学大纲要求,开展车工生产实习教学。

为营造我校采用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因材施教的环境。我校在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自我展示的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展技术交流,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解说、分析工件加工工艺步骤,并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交流自己在车工实习过程中的心得,总结自己实习得失、经验的平台。以此平台对学生的成绩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给予做出及时的评价。如此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预与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构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运用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的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因此,我校校园内,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新老生间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车工实习操作卡片上的零件加工工艺、加工步骤及加工方法等(例如:在车双梯形螺纹时,如何利用平行四边行法则或量块实现分线;在转动小滑板车圆锥体时,如何采用相似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方法进行调整小滑板角度等),已经成为校园内的一道风景线。

1.利用数控仿真系统,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了解数控加工技术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采用了与数控机床操作系统相同的面板和按键功能,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和练习。不仅如此,现代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还能实现加工模拟演示功能和程序自诊断功能,不仅具有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自动检测、具体指出错误原因的功能,还具有在真实设备上无法实现的三维测量功能。这样学生既能比较完整地学到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妥善安排实训步骤,减少学习“弯路”

现代的数控车床种类繁多,结构、操作系统以及主要性能都不一样,特别是不同的车床,它的控制面板也是不同的,它的G代码和辅助功能的M代码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实训的第一步必须要学生先熟悉所操作的车床的结构,了解车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操作系统、控制面板、G代码、坐标系等性能。第二步发给学生一些外圆弧、锥度等模型零件的加工程序,让学生照此输入,然后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加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车床的性能,熟悉操作规程,减少操作时的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第三步给学生一些简单零件的图纸让学生先观察,明确加工内容和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案,划分和安排加工工序;考虑零件的定位、夹具和刀具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以及对刀点、换刀点的位置和刀具补偿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手工编写加工程序单,检验并修改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工艺技术文件,如数控加工工序卡、程序说明卡、走刀路线图等。第四步在实训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按照自己所编工艺路线上车独自加工完成零件。第五步按照考级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G代码、M指令等功能以及切削要素的内涵并能恰当选用。加工先从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内外螺纹零件开始训练,等这些熟练后尝试加工中等复杂零件,如车制机床主轴(要求采用粗切循环功能)、车制内外球面(要求采用刀尖圆弧半径补偿功能,并且球面的位置度不大于0.04mm)、车制蜗杆以及多头螺纹(要求采用子程序功能,并符合图样要求),最后再练习一两次较高难度结构复杂零件的加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