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9:4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中秋有关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实施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五、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 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 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月亮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风俗习惯。
2、中秋的传说和故事。
3、月亮的传说与故事。
4、关于月球的小知识。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在祭月所拜祭的神和神物中,人们最早拜祭的是玉兔。根据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最初人们认为月亮上有蟾蜍,由于“蜍”与“兔”音近混淆,蟾蜍变成了蟾兔,所以人们又认为月亮上既有蟾蜍,又有玉兔。再后来,又出现了玉兔捣药的传说,人们认为,玉兔捣的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除玉兔外,人们还要祭祀月姑娘嫦娥。
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嫦娥、蟾蜍和玉兔,三者本是同源,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蟾蜍又在传说中分化为蟾蜍和玉兔二物。然而老百姓毕竟不是学者,不晓得月姑娘嫦娥与玉兔的同源关系,于是就分开祭拜了。
(以上八篇均选编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节日节气》,中华书局)
〖中考链接〗
1.(2014湖南长沙中考题)综合运用。(共6分)
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传统习俗(2分)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圆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2分)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和“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与中秋节和七夕(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字。
(3)策划节日活动(2分)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举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强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2.(2013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右图)
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
3.(2007甘肃兰州中考题)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么节日。
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 )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仅靠教师的语言,学生很难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有效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仅从诗句表面很难想象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柔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很好地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理解诗文的内涵美、韵律美。
二、利用数字资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应于抒情诗文。古诗文诵读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通过轻柔、舒缓、恬美的语言范读古诗,再配上资源中的音乐与动画,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己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诵读和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采用七巧板拼图,深刻理解古诗文意境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颇具影响的便是诗词,或气势磅礴,或以言壮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发展,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笔者用网络数字资源提供的音频诵读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应用七巧板拼图。如运用七巧板拼图教学“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学生的拼图与数字资源上的动态画面相对照,学生兴趣浓厚,诗意理解深刻。
四、创新诵读方式,推动学校古诗文阅读
我们运用数字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等开展经典诵读。同时还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朗诵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
(下转页)
(上接页)
古诗意境等。每年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节”,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同时还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活动。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背诵古诗,有的学生在玩拍手游戏时背诵,课间活动玩“丢手绢”“切西瓜”等游戏时用古诗配合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深受学生喜爱。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诵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整合相关的数字资源,建立了“琵琶行专题”学习网站,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学习。学生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学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对《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通过动画模拟视频资源,学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一、坚实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口语交际的训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必不可少,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际时空。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刻不忘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把握契机,注意融合。
例如,课堂上的互问互答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又可以是一问多答或抢答。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二、抓住机会进行专题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口语交际的专题活动,比如抓住生活中的“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话题做文章,设计出口语交际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的对话。下面是我设计的一次关于“中秋节”的口语交际专题训练案例:
【课前延伸】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
【发展目标】
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活动指导】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中秋故事演讲等等。
第二阶段,进行“月儿圆,心儿甜”的班会活动。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中秋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月球的小知识,中秋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交际内容】
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在班会上交流。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3.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交际过程】
1.中秋节的由来
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学生:介绍
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导队员讲出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动画图片。)
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桂树》)
(4)奖励。(对课前收集资料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奖卡>)。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背诵:《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匠心设计多种训练方式
口语交际的训练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可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缺乏新意,就不能让学生“说”兴大发,乐于表达。 这就要求教师独具匠心,设计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课前演讲,学生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诗歌,可以汇报读书心得体会,可以播报新闻,新闻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校园新事,还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演讲形式可以个人讲,可以小组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学生“说”的兴趣,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1.凰庭中餐厅2.中秋圆月3.半岛酒店的师傅为月饼刷上蛋黄液4.北京王府半岛酒店
>> 代表月亮吃掉你! 代表月亮惩罚你 既不能代表月亮,也不能消灭你 月相美肤术 我要代表月亮拯救你! 爱你,吃掉你! 温柔地吃掉你 校服情结:我想穿上水手装,代表月亮消灭你 月亮代表我的心,别让性密度误导你 他究竟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他的心 月亮月亮你慢些走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代表月亮消灭谁 就是要你吃掉我 吃掉你的坏情绪 “吃掉”你的坏情绪 如果你不想被吃掉 以音乐之名 代表月亮惩罚你 《提亚拉协奏曲》开启音律之门 月亮,你去哪儿? 采矿“迷你月亮” 月亮在家等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代表月亮吃掉你! 代表月亮吃掉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凰庭中餐厅2.中秋圆月3.半岛酒店的师傅为月饼刷上蛋黄液4.北京王府半岛酒店月饼5.外滩半岛酒店榉木制月饼模子6.北京柏悦酒店鲜肉酥饼
想必许多朋友已经用彩笔将办公桌日历牌上的“9月15日”圈红了,起码我就是如此。那一天是今年中秋节,可以想见,彼时即便无法举头望明月,低头看看朋友圈那也一定是月圆人圆的。关于中秋,关于团圆,关于月亮,关于美酒佳肴和月饼,之于每个中国人皆是兹事体大,古往今来更有太多的诗词歌赋曾予礼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谓之雄浑壮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谓之儿女情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却又最是堪透红尘俗世。
其实不独中国人,人类常常喜欢将节日与吃食联系在一起。这大抵是因为,人类的节日多起于先民时代,往往和祭祀相关,而为“祭祀”说文解字,则本就是“用手抓着肉献祭”的意思。节日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形而上的想象与回忆,却似乎非要有道美味勾着馋虫做引子,才是完满。巴伐利亚啤酒节,顾名思义本就要把酒言欢,猪肘子却更是少不了的。中国人就更是如此了,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而作为中秋吃食中的重中之重,月饼自然当仁不让。不过自古有多久呢?唐代典籍中记载了一则唐高祖李渊在中秋之夕与群臣一起分食“圆饼”的故事: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唐高祖李渊与群臣一起欢宴赏月,席上有吐蕃商人进献的珍撰“圆饼”,唐高祖龙颜大悦,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镂刻着精美图案的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蛛(月亮)”。随后,将圆饼分赏文武大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到了唐玄宗当朝时,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佳节赏月,在尝月饼中,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名就传开来。
宋朝坡《月饼》一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此诗已将“月”与“饼”联到一起,月饼寄托了相思之情。“酥和怡”指的就是苏式月饼酥松易化的特点,由此可见当时月饼的制作工艺已十分考究。苏式月饼,别称“白皮”,最得江南点心清雅典丽的真谛。而制造糕点的那些模子,民间俗称“饼模”或“饼印”,亦属民间雕塑艺术的一类,由此可见饼模造型艺术应已经形成。我就专门问过上海外滩半岛酒店的叶永华师傅,逸龙阁的“龙纹”月饼模子便是榉木所制,再上好的,也用过楠木。这家酒店的月饼每每能逗引着市民争抢,甚至在中秋前后不少“打桩模子”还会逡巡在酒店附近转手倒卖,一时成为一景。半岛酥皮奶黄月饼一听名字便是粤式口味了,岭南一地近代以来屡屡开风气之先,也领风气之先,要义一点便是东情西韵,博采众长:半岛酥皮蛋黄月饼是基于1986年香港半岛酒店独家配方的基础上完成,选取传统莲蓉及鸭蛋蛋黄作为陷料并且由叶师傅及他的厨师团队手工制作,历来深受宾客喜欢。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唐代诗豪刘禹锡在 《八月十五夜玩月》 的诗中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但近些年来月饼却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变了味儿,虽然没有发生过一包“九五至尊”抽倒数位大员的“事故”,但过度包装以及由此而来溢至“天价”却已然成为众矢之的。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矫枉过正却又过犹不及。中国人向来“情理法”三字自处处事,现在将“理、法”提前以警示世人,但一个“情”字却总是万水千山割不断。笔者细细追问了半岛、华尔道夫、柏悦等几家酒店今年的月饼行情,大都在数百元左右,制作精美,口味别致,可以说早已回归了月饼的本义和真趣。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寻找学生的求知兴奋点。
如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诗,传统教学总是害怕学生对文章字词把握不准,在疏通文意上下大功夫。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方面有其优点,但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的兴趣,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被肢解得“体无完肤”。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即对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世界的认识,颠倒了“皮与毛”的关系,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吃力而不讨好。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刘兰芝如此出色,却不讨婆婆的欢喜,最终被休回家”,因此着力引导学生诵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疑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彻底弄明白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同学们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人说是因为焦母的专制,有的人说是因为仲卿的懦弱,还有人提出这是人物性格悲剧,因为刘兰芝太倔强,太有主见。大家积极地从文章中找依据,谈观点,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他们从文本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得出的结论表示欣赏和赞同,同时又引导他们思考“难道有个性、有主见错了吗?为什么婆婆对媳妇有这么大的权利?”学生很自然就联系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了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学生们为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捍卫爱情的行为唏嘘不已,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桎梏人的个性发展的种种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后来学生写了《将爱进行到底》《为刘兰芝唱一支赞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看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性》等小文章,很有新意和创见。而我们一直担心学生不能解决的几个重点文言字词,在他们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大多也提到了,课后交代学生自己梳理,因为对文章存了浓厚的兴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归纳这些知识他们也并不觉得吃力。
二.教学形式要新颖多变,做到堂堂有新鲜感。
1.采用生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老师相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再别’呢?为什么诗人如此深情却又连一片云彩也不愿带走呢?”在阅读空隙,我把有同样困惑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我想,《祝福》一课,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可能更多地看到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并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提供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也会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2.采用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式学习指师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体验中学习,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体验式学习最经典的教例是美国的一节“蚯蚓”课,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在情境中体验,这里的“情境”一指具体的生活情境,二指设置情境,三指想象中的情境。具体在哪种情境中体验,应视学习内容而定,这里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习诗歌时,我经常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校园的草坪上,或郊区野外,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学习藏克家的《青鸟》,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这土地》以及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等诗歌时,学生在自然中大声朗诵,宣泄情感,这里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述,是在情境中自然产生对诗歌的生发,学生分小组交流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形象把握,探究个性化的朗诵技艺,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在学习戏剧时,我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再现影视材料,把剧中的场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习小组均把剧中人的感情作为研读重点,通过情境的设置,角色的扮演,剧词的解读(强调个性化理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发人所未发,不断升华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当然,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有时,情境的设置也有随机性,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检验,老师或者一段激情的表达,一首抒情的歌曲,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应善于在想象中构置情境,进行体验性学习。
3.采用“留白”――探究式学习方法,留下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教学中,老师如能善留空白、善用空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益处。如在《氓》的教学中,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续写结局。推测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解读,续写出各种情景,不可强求一律。在《雨巷》的学习中,关于丁香姑娘是谁,作者对她存有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探究补足这些空白。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较为常用,不再赘述。
三.见机相时开设文化课,享受“诗词曲赋”的文化盛宴。
语文课堂常常要走出文本之外,接触更广泛的文化和生活。如中秋节时,课前我先叫学生去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每人准备两首关于月亮的诗词或歌曲,课堂上若有提问回答不上的就“奖”背或“奖”唱有关月亮的诗词或歌曲。中秋节那节课,我一开始播放了两则明快很有节日气氛的中秋祝福电子贺卡,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中秋节的来历,有神话故事版的,有历史故事版的,有民间流传版的;然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背诵月亮的诗词,接着师生又共同鉴赏品读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李白的《月夜独酌》,杜甫的《旅夜抒怀》,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最后集体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整堂课既有浓郁的文化味,又有节日的气氛和愉悦的心情。其实,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地方风俗也不少,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语文课堂死板乏味,语文老师也大多有“夫子”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64-01重建学生完美的精神生活,是学生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交际、制作及追求艺术的兴趣和本能。《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原则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完成以下发展目标:
(1)学会学习。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并努力使自己变的优秀;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2)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沟通与交流。能清楚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
(4)思考和推理。能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能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加以有效评价、改造和利用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
(5)合作。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中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6)个人与社会责任。在道德和伦理上对个人的行为负责,具有诚实公正的品格,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理解并赞赏人们的分歧与独立;表现对全球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责任感,行为表现符合一个有责任公民的标准。
以上目标的完成必须以学生完满的课堂精神生活为基础,应让学生有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乐观的心态,幸福的感受,这些内心活动背景只有被激活、被点燃,才能使学生的课堂有生气、有动力、有效力。
比如,我在上语文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本文的三首诗词分别是《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我的思念是圆的》。我首先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我简单地作了预习指导:A、查资料,搜集有关王建、苏轼、艾青的文学常识,搜集有关表达相似感情的诗词或有关的故事、歌曲等:B、结合注释和有关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C、反复琢磨诗词朗读技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配上音乐,编排舞蹈、谱上曲子唱,几个人组合朗诵等,形式不拘一格,总之采取自己认为最为精彩最为合适的方式表达。D、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展现课堂上出现了奇迹,全班47名学生,每个同学都亮出了自己的闪光点,他们的才艺,他们丰富的情感,惊人的创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令每个听课的教师感动不已,更令我这个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陶醉。我真正读懂了特级教师吴正宪先生说的"在我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如果从付出与获得来看,我的付出比获得要大,但我从没有感到亏了,因为我把每一节课都看做是在创造自己的精神生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酿造一杯纯美甘甜的红酒,所以我总是积极地、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忘我的工作。"课堂上,在走进作者这个环节中,学生涉及到了"唐宋家""当代六大作家",讲了苏轼、艾青的故事,列举了他们的作品,在诗词赏析这个环节中,有的同学单独朗诵《我的思念是圆的》配上萨克斯《回家》乐曲,有的三人合作,两人伴舞。有的同学配上古筝《宫廷汉月》边起舞弄剑,边吟诵《水调歌头》。有的四人合作,同舞共吟《我的思念是圆的》,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学生谈了自己深刻的理解、感悟及丰富的联想,有的同学谈了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不同的理解,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有的同学由诗词表达的思念之情,想到了自己暂离家乡,想到了远方的亲人,想到了自己日夜操劳的父母。冯淑霞同学讲述了与当兵的哥哥相聚、相离的场面,声泪俱下,而且唱到了"红豆生南国……"。
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现代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必须全面关注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再次,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所谓的主持词的写作特点就是自由随性。不同主持词内容适应不同的节目,一个好的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是主持人富有魅力的主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秋节文艺晚会开场主持词2021最新范本,欢迎参阅。
中秋节文艺晚会开场主持词一男:敬爱的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金秋十月,举国欢腾
女:金秋十月,万家团圆
男: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女:凝望金秋,我们用一样的心情渴望收获
男:欢度中秋,我们用嘹亮的声音歌唱祖国
女:歌唱祖国,我们用深情的语言诠释情怀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庆祖国母亲_华诞
女:今天我们载歌载舞,共迎中秋佳节
男:让我们唱起美妙的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一起融合进这欢乐的海洋中;
女:让我们歌唱伟大的祖国,歌唱美丽的希望,歌唱我们共同拥有的岁月
男:在这欢乐的日子里,让我们互道一声,中秋节快乐!
女: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让我们向祖国母亲献上最真挚的祝福,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合:漯河小学四八班迎中秋联欢会现在开始!
中秋节文艺晚会开场主持词二女: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男:大家晚上好!
女:又是一年金秋好时节,繁花似锦,欢歌如潮,
男:又是一年人间团圆日,美景良辰,月光如水。
女:秋风送爽,岁月如诗,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男:华灯绽放,金秋如锦。我们_班这个大家庭又欢聚在一起。
女:今夜,明月揽中秋,温暖在情融。在这秋月朗照,丹桂飘香的夜晚,我们团圆在这里。
男:今夜,我们共同分享秋之美色、秋之温情、秋之收获。共同将中秋之夜点缀的更加浪漫迷人。
女:在明月初升的美妙时刻,无论天南与海北,不论相聚与离别,不论新朋老友。
男:在中秋佳节这个美妙时刻,我们共同举杯,把酒话佳节,举杯邀明月。
女: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
男:把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凝结在这中秋共圆的时刻,传递到遥远的你。
女:月色如水,流淌着我们不尽的思念。
男:月光如织,扯不断我们永远的挂牵。
女:月华如歌,鸣奏出我们心中的绝响。
男:明媚的月光映出中秋的喜庆。
女:好看的舞蹈跳出中秋的欢腾。
中秋节文艺晚会开场主持词三甲:时光的车轮展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乙:皎洁的月亮传达一种深深的思念,思念中秋的团聚。
丙:收获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希望的种子播洒在新聚焦的校园。
丁:团聚是我们酝酿着友情,团聚的亲情充满着新聚焦的校园。
甲:今天,花好月圆,我们师生济济一堂,共叙思念之情。
乙:今天,中秋佳节,我们一起欢度时光,同抒“走进新聚焦,就业无烦恼”的激情。
丙:今天,菁菁校园,我们在嘹亮歌声中把希望起航。
丁:今天,月夜良辰,我们在温馨笑语中让理想飞翔。
甲:中秋节的思念,在新聚焦学校里放飞远方的眷恋。
乙:中秋节的团圆,在新聚焦学校里把浓浓情意展现。
丙:新聚焦的希望,在我们的心房。
丁:新聚焦的掘起,是我们的理想。
甲:在这里,让我们激情歌唱,歌唱我们美好的未来。
乙:在这里,让我们尽情欢呼,欢呼我们在新聚焦学习的愉快。
丙:在这里,让我们诚挚祝福,祝福新聚焦学子中秋佳节快乐。
丁:在这里,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新聚焦计算机学校明天会更好。
甲:中秋佳节,温馨校园浓浓情。
乙:中秋佳节,我们同唱《_____》。
丙:中秋佳节,我们相互祝福
丁:中秋佳节,我们高歌一曲——放飞心中的歌
合:放飞心中的歌,让我们心中的歌在新聚焦校园里放飞,____年中秋晚会,现在开始。
中秋节文艺晚会开场主持词四主持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主持1:时光的车轮碾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在这一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学校不会忘记你们的辛勤付出,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各位老师,同学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主持2:今夜,伴随皎洁的月光,我们全校师生欢聚在思源广场,同抒金秋的喜悦,一起欢度这月色溶溶的美好时光。今夜,虽然我们没有和家人在一起,但在我们今天团聚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将共享一道有关月亮的丰盛晚餐。我们将对月抒怀,望月高歌,体验月下的温馨,共叙月夜的思念。
主持1:俗话说:十五的月儿十六圆,今夜的月亮更圆也更亮,现在我宣布:金塔县第二中学“说月、赏月、咏月、唱月、思月”“今宵月更圆”中秋晚会现在开始。
主持2:在今晚这个人月两团圆的日子里,我们祝福所有的师生月圆人圆梦圆。首先有请我们学校的张艳芳和马丽峰老师为大家带来第一个节目———歌曲《但愿人长久》,有请_老师。
主持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美好的祝福。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一位大文豪之手,他就是苏轼。现在让我们通过欣赏八(1)班_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体验苏轼的乐观豁达胸襟。
主持2: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今天的“今宵月更圆”中秋晚会上,除了朗诵和演唱有关月亮诗词和歌曲,我们还将讲解有关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和传说,使大家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中秋节”;这一天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国人心目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有很多歌颂中秋节的作品,下面有请七(6)班的_为我们带来诗歌朗诵《中秋赋》。
主持1:秋空明月悬,此刻月圆满。而人间的思乡之情,却在此时溢满心头。离开家乡的人,无论走多远,都难忘故乡的那一轮明月,无论在何方,都会怀念故乡的亲人,我们只有把思念托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给梦中久违的故乡。请欣赏由王老师带来的歌曲《月至故乡》。有请王老师。
主持2:听完了王成老师对月亮的倾诉,现在再让我们听一个有关月亮的古老传说。说到有关月亮的传说,最出名的要算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传嫦娥的丈夫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之药,被人加害,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丈夫后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古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现在让七(1)班的_同学为大家带来诗朗诵《彩云追月》。
主持1:今夜花好,太多美丽的情感将从我们的`心中似清泉般流过,今夜月圆,太多的相思与感念将插上翅膀飞舞在明净的天空。下面请欣赏由杜主任给大家带来的一首《花好月圆》。有请杜主任。
主持2:一曲《花好月圆》和今天的良辰美景相得益彰,接下来的我们再了解一个有关月亮的传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但吴刚每砍一斧,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就这样日复一日,吴刚始终砍不倒这棵桂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或许你曾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讲述吴刚伐桂的故事,童年的记忆温馨而又甜蜜,童年相约在妈妈的怀抱里,童年相约在妈妈的故事里,现在,让_同学为我们带来一首经典老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主持1:今夜,皓月当空,银辉千里,朗月的光华直泻大地,四野的景物如若镀上了一层银环,登高远望,世间万物显得安谧而又神秘,面对此景,不知触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绵绵心绪,接下来请欣赏马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月满西楼》,有请马老师。
主持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的张若虚就是以这样的起笔将我们引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白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请欣赏由_两位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春江花月夜》。
主持1:让我们再来听一个传说故事,嫦娥身边有一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这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据说嫦娥奔月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就是玉兔捣药的传说。我们现在抬头望月,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兔子。
中秋节文艺晚会开场主持词五(刘)尊敬的各位领导:
(张)亲爱的同事们:
(4人合)大家晚上好!
(杨)一年一度秋风劲,又是月圆柳梢头;
(金)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丰收时节;
(张)在这皓月当空,华灯齐上的美好时刻;
(合)我们欢聚一堂,共庆中秋佳节;
(刘)为建设_企业文化;
(杨)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金)为展示涮坊店员工的崭新精神面貌;
(张)为营造涮坊店团结拼搏的和谐氛围;
(刘)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
(4人合)“月圆人和”中秋联欢晚会;
(金)望星空,浩瀚广宇云追月;
(杨)看涮坊,群英争先风逐浪;
(刘)中秋月明,惠风和畅;
(张)同仁风采,尽情张扬;
(金)让激情在今晚澎湃;
(杨)让才情在今晚展现;
(刘)让我们纵情放歌;
(张)让我们欢快舞蹈;
(金)让歌声与欢笑汇成一个难忘的今宵;
(杨)_20_年“月圆人和”中秋联欢晚会;
一、把握契机,经典诵读要有度
前段时间,在各中小学刮起了经典诵读之风,而且愈刮愈烈,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此,教育专家提出了质疑,我也有所疑问。国学教育不是摆场子,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实实以求教育实效,那种传统文化满天飞的做法,只能水过地皮湿。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灌输不是方法。国学教育要找准契机,循序渐进,方能润物无声。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诵读。比如,春天来了,搜集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学习了有关母爱的课文以后,开展“伟大的母爱”诗词诵读活动;进行了感恩教育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从《三字经》中选背有关“孝道、感恩”的语句;下雪了,给学生推荐有关雪景的诗词佳句;借“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经典诵读活动等。聋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因此诵读国学经典不应是盲目的、泛滥的,而应有情景、有主题,这样对培养学生语感以及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好的效果,从而能真正起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
2.以传统美德故事美化学生心灵。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走廊壁画、楼梯空间、校园文化墙等平台,采取班会、德育课、队会等多种形式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气度和涵养。
二、情境体验,诗词教学要得法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聋生也能领略国学的精华呢?我认为,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莫过于情境体验。情境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生活、社会中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感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国学元素注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诗情画意,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例如,在《江上渔者》的教学中,教师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叶扁舟若隐若现”来帮助聋生理解“江上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话,从而使学生体味到渔人的艰辛。又如,在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天门山》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完成画文同步作业,这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如,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典范。同时,它的历史渊源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于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要布置一份特殊的实践性作业:搜集春联。学生搜集回来的成果清晰地告诉我他们有多么喜欢这份作业,而且展示交流春联成了国学教育主题班会的“保留节目”。
三、筑就“中国梦”,国学弘扬要有责
1.“中国梦”与国学精髓息息相关。人都会做梦,百余年来,中国人做了无数的梦,其中有一个梦就叫做国学梦。中国梦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正如范曾老先生对于“中国梦”意义的阐释:“中国梦”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之梦,是“讲信修睦” 之梦,是“和而不同”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国学精神,汲取国学力量,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国学精华无不闪烁着“中国梦”正能量的熠熠光辉。
2.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国学教育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它是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共同责任。例如,有位物理教师把国学经典搬进了课堂,从古诗词中挖掘物理知识。在教学中,他将《早发白帝城》引入了课堂,并挖掘了诗中的物理知识。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舟行的路程为“千里”,即s= 500km,用的时间为“一日”,即t=24h,这样就可以求出舟行速度。又如,“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中涉及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物理知识,即猿的声带振动产生猿声,再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再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描绘出舟中人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以高山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舟是运动的。
总之,弘扬国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文献:
[1]戴慧.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J].统计教育,2006(9).
[2]陈燕红.浅论国学与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装备资源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电子书包的问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追月之旅》,谈一下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确定主题,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在上课前,教师利用QQ群向学生《追月之旅》的自主阅读任务,从三个维度向学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文章,了解相关的优美歌曲、美好传说,知道与月亮相关的科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积累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古诗词的积累感悟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培养认真倾听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起学生探究月球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确定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要根据课题确定好教学重难点,确定哪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点,是教学的亮点,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有关诗词,获得相关知识;掌握收集整理、积累资料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整理资料,理解一些与月球相关的科技知识。
3)突破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3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自由结组,利用三周时间阅读《宇宙之谜》《唐诗宋词三百首》《大众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搜索与月亮相关的资料,小组合作整理,确定汇报内容。
2)教师:搜集相关资料的文本和图片,电子书包,准备音乐等课件。
4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和阅读有关“月”的资源,小组进行科学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课上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通过交流与互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4.1 成语激趣——寻月
上课之前,师生先来做个游戏:快速说出带有“月”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学生自由回答,说出很多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教师及时激励:“这么多词语你们脱口而出,说明你们是一群会学习、善积累的孩子。我相信:历时三周的‘追月之旅’主题阅读,大家也一定收获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尽情地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4.2 合作交流——论月
学生分组交流汇报阅读收获,教师及时点拨释疑,升华情感,指导学法。
4.3 诗风词韵——品月
学生自由交流与月有关的唐诗、宋词、现代名篇等。学生介绍唐诗宋词中的代表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维的《山居秋暝》、王昌龄的《出塞》、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等。介绍有关作者、背景及表情达意等知识。
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调出电子书包的内容,播放相关诗文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感悟诗词含义及写法,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提示学生:“朗读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一读正其音,二读知其意,三读悟其情!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诵读吧!”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引领学生配乐朗读《荷塘月色》的精彩片段。之后,师生一起谈感受。教师要提醒学生:“同一轮明月,因为作者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不同、传达的情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自然也不同,这就是情由境生、言为心声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己的“百草集”,同时,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写下来,配图插画,图文共赏,这是积累资料的好方法!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仰望苍穹、凝视明月,或抒思乡之情,或表凌云之志,或展人情冷暖,或诉悲欢离合,写下了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美景、美文、美读,怎能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啊!而一些书法家、画家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着对月亮的喜爱之情,给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
4.4 书香画境——赏月
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汇报与月亮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有的学生还把自己家里真实的绘画作品拿来,和大家一起欣赏。有效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赏月能力。
4.5 经典旋律——怀月
教师播放《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还谱上曲,更引人低低吟唱,欲罢不能。播放完毕,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学生积极发言。在视频的帮助下,深刻地表达了对月的情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4.6 故事传说——咏月
教师引导:“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寄托了无限遐想,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自由汇报中、外不同国家关于月亮的传说,或不同民族与月亮相关的习俗,不同时代月亮的不同称号,等等。“在李白眼中,月亮是圆圆的玉盘;在苏轼眼中,月亮是美丽的婵娟。在你眼中,月亮又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对月亮的理解达到了很深的程度,体会了作者当时“咏月”的情怀。
4.7 科技博览——探月
教师引导:“一轮明月,或阴或晴,或圆或缺,人们用动人的故事传颂它,用隽永的诗词描绘它,用悠扬的旋律吟唱它。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月亮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探月小组的同学赶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收获吧!”
1)学生自由汇报与月球相关的科学知识,包括月球的年龄、构造、环境、重力等,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学生向本组学生自由提问,进行月球知识抢答赛。
2)学生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探月工程标识的图案及意义,借助网络展示搜索过程,介绍比较好的网址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渗透阅读途径及方法的指导。
3)“勇于探索,放飞梦想。因为有梦想,所以一路追寻;因为一路追寻,所以不断前进。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那具有历史意义的精彩瞬间吧!”教师播放嫦娥和神舟系列火箭发射的相关视频资料,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淀文化素养,提升科学知识底蕴,为将来实现梦想奠定基础。
4.7 笔吐心声——问月
“我国探月工程的飞速发展,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对月亮,我们怀着深深的情感,也有许多的疑惑,更怀着美好的梦想。面对这一轮明月,让我们尽情地写下自己的心声吧!”教师出示一模型,提示学生这是一艘“神舟n号”飞船:“就让它带着我们的疑问与梦想一飞冲天。相信,随着你们的不断探索,我们的疑惑会迎刃而解,我们的梦想会美梦成真。甚至可能有一天,我们中的某一位也能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那对脚印。”让学生自由书写心中疑问或美好梦想,之后用展台展示自己的梦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4.8 八仙过海——赞月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的追月之旅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继续阅读有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图书,网络等课程资源,整理信息、积累资料,并把搜集、阅读和整理的信息做成手抄报、自编文集、电子相册,甚至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构建一个小型的追月网站,以便实现阅读成果的共享。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定能对‘月’有个全新的理解,大大丰富大家的情感,提高大家的阅读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