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地考察报告

工地考察报告

时间:2022-11-16 13:2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地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地考察报告

第1篇

地点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

内容 建设幸福家园 构建和谐社区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是洛社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党建工作领域,打造服务型、魅力型、特色型社区而设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

近年来,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的理念,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以开拓进取、居民需求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不断摸索和拓展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社区服务工作领域,提升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精心打造洛社镇社区服务的“示范点”和社区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提升“满意指数”,打造一流平台

走进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以人为本,共创和谐”几个醒目的大字凸现出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工作目标。该服务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贴心服务,打造社区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行政事务受理大厅,为社区群众提供民政、社保、农民维权等服务,并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等服务制度,做到“受民之托,忠民之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群众的需求,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推出了家政、就业指导等近20个便民利民项目,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帮,去年以来已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5000多人次。近日,无锡市癌症俱乐部惠山分部洛社康复活动中心和养生保健指导中心又在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洛社康复活动中心是洛社镇癌症患者自发组成的群体抗癌组织,主要开展宣传防癌抗癌知识,传播抗癌理念和信息,实施康复综合治疗等活动,帮助癌症患者进行科学抗癌,群体抗癌和正规治癌。

在服务好社区群众的基础上,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以其优越的设施条件和直面社区群众的窗口效应,成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基地。去年以来,先后和镇教育文体服务站、镇妇联、团委、工会、文卫办等联合举办了依法行政专题讲座、消费维权服务培训、“和风吹绿运河岸”演讲比赛、创业妇女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各类活动25次,参与的群众达上万人,成为我镇政府部门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执政为民体现在基层,密切联系社区群众的“连心桥”。

激活“文化细胞”,繁荣群众文体

每逢星期六下午,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音乐活动室里丝竹绕梁,曲乐悠扬,社区曲艺爱好者正聚集在这里进行二胡、琵琶等民乐演奏。弹奏者轻拨琴弦,悠悠弦乐从指间流出,如泉水缓缓流淌,沁人心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陶醉,兴致盎然者还会上台吟唱一曲,一曲唱罢,叫好声不断。这是社区文化活动一个普通场景,也是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不遗余力活跃群众文化体育,推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洛社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文明与和谐氛围。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把健身房、图书阅览室、乐器室、创作室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清晨和傍晚,居民们纷纷来这里锻炼、健身;闲暇时间,这里成为老年人读书看报,挥毫泼墨的好地方;节假日,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聚在一起编演节目……。同时,社区服务中心还成为了有21支特色团队的洛社群众艺术团的“大本营”,一批代表洛社镇最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表演团队等从这里走出来,为洛社镇文化事业增光添彩。去年,洛社群众艺术团有5个节目参加无锡市群众文艺汇演,是参赛节目最多的乡镇,获得了“二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女声小合唱《与书同行》还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

第2篇

一、积极建设实践平台,

吸引青少年开展阵地实践活动

阵地开放活动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积极开辟多种类型的实践阵地,吸引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

1.美劳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劳艺术创新实践活动阵地,开设了透光水晶画、陶艺坊、石膏彩绘、创意沙画、卡通胶画、迷你机床、软陶、创意时钟、泥巴创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综合实践项目,让孩子们在玩中展开艺术畅想,并尝试实现艺术创意萌芽向动手实践的转换。

2.假日广场小舞台。这是一个可以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平台,活动主要在周末和假日进行,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每期都有变换,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尽情展示自我,丰富人生体验。

3.“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2007年,我们在国内首创了少年儿童社会综合模拟体验场所―“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该馆以现代真实社会生活为模型,通过模拟设计,在馆内设置了100多个行业和工种,设置了市政府、工商局、财税局、公安局、法院等政府管理机构,让少年儿童在这个小社会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成人世界的社会生活,体验应聘、打工、纳税、消费、社会管理等多种社会生活环节,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简单的行业相关知识,以加快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该场馆自2008年10月开放至2011年底,共接待52万余人次的少年儿童参与体验活动,引发了全国体验教育实践探索的热潮。

二、努力挖掘社区资源,

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已经先后在杭州的社区和农村成立了101个“阳光天地”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并以俱乐部为依托成立了少先队校外组织,通过校外少先队组织开展社区“Do都城”“我是小社工”等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Do都城”是“Do都城”设计理念向社区的延伸和向真实社会的拓展,就近组织社区的商店、餐饮、理发店、修鞋铺等单位,对其中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聘任他们做实践辅导员。青少年学生以社区少先队小队为单位,自主到这些单位上一天班,有的做理发师,有的做面包师,有的做餐饮服务员,还有的做快递分拣员、送报员等。根据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我们以“Do都”币(“Do都城”中的纸质货币)作为工资。既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区的活动组织渠道问题,也解决了家长普遍担心的安全问题。

“我是小社工”活动是让孩子到就近的社区参加各项社区管理工作,有的穿上小保安服跟随小区保安进行收发和巡逻值班,有的到社区服务中心做引导员、图书管理员,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坐在社区服务大厅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办理各种手续等。

孩子们通过上述活动,不仅学到了生活服务技能,更是了解了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和社区单位的职能和运行情况,加快了对社会的了解,为他们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2012年,杭州市委决定在全市推广社区俱乐部的做法。到目前,建成的社区俱乐部达到了200多家,孩子们在家门口参与社区实践活动逐渐成为现实。

三、积极联合社会单位,

组织大、中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

针对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迫切需要了解各类职业的现实情况,自2010年开始,我们联合了省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合作,在每年寒、暑假来临之前,活动中心集中举办两场中学生社会实践现场招聘会。这些企事业单位在现场公布实践岗位、指导教师和招聘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对照自身情况填写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应聘成功后,学生在假期就到被录单位上班一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工作,工作结束后接受岗位工作考核鉴定,并将情况反馈活动中心存档。每场招聘会成功应聘的学生一般都在2800多名,有的学生在一个假期应聘参加多个岗位的工作,也有的学生几次应聘都在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岗位。学生们有的应聘当法庭书记员、医生助理、博物馆讲解员、古籍修复师,有的应聘到政府部门担任行政秘书、行政中心办证员,活动中心每次提供的岗位多达上百种。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但丰富了假日生活,拓宽了社会交往面,也为今后接受高一级教育奠定了实践认知基础。

为了给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我们联合杭州师范大学等几十家在杭高校专门成立了“哥哥姐姐服务队”志愿实践组织。大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后,经过岗前实践培训,在节假日深入社区、学校、农村,为中小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回馈社会”“快乐直通车”“流动少年宫”等公益服务活动,帮助他们丰富社会经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成立社团组织,

引导青少年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杭州少儿艺术团每年开展新春音乐会、交响乐等专场音乐会,还经常到基层(乡村社区、工地、劳教所、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专业演员的真实生活,也体验到了艺术为群众服务的价值。

杭州少年科学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暑假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小院士们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到山区、海洋、湿地、运河开展野外专业科考活动,并形成科学考察报告向社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杭州少年文学院和杭州少年通讯社从2006年暑期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浙江地域文化寻根之旅”系列活动,以“走、看、听、问、记、访、动、写”等文化体验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先后领略了浙江省范围内的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使孩子们对浙江文化由文本间接认知走向身体力行的直接体验。

英语俱乐部的小导游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到西湖景区,为外国游客讲解旅游景点,在锻炼口语、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此外,我们还注重将实践教育的思想融入日常性的各项活动中,以实践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改造传统活动,要求举办的各项活动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实践体验,改变学生作为活动“看客”的现状。

“小学生寻找大问题”活动,让孩子们深入居民区、粮油市场、交通要道等场所,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并解决居民区用电、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生活中的数学难题;“生存挑战营”活动则通过设置一系列社会生存场景,使孩子们在完成一项项“生存挑战”的具体任务中提升生存技能;“少儿书画拍卖会”活动,由孩子们自己充当拍卖师,拍卖自己的作品为贫困儿童筹集资金,完成从创作到亲眼见证作品价值体现的完整体验。

第3篇

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往往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很多时候承包商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对于他们而言,工程保险是转移部分项目风险、保证工程建设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保险公司为了降低风险,会派出自己的监督管理人员监督工程的实施,以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或在事故发生后降低损失。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其次,通过投保工程保险使各建设主体成为被保险人,这样只要是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均可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从而减少了项目有关各方之间的纠纷和争端。另外,在各项规范日趋完善的国际工程市场中,如果承包商没有购买相应的保险,几乎无法取得国际工程的施工权,于是一些中国对外承包公司涉足国际工程时常常会感到保险经验不足,从而竞争力较低。

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在援助发展中国家兴建水利、公路、桥梁以及工业与民间建筑的过程中,都要求通过工程保险提供风险保障。目前在国际工程保险市场上的险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工程一切险,分为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二是施工机具和设备险,该险种可以是一切险的附加险,它对承包商施工用的工程机械进行承保;三是第三者责任险,该险种也可以是一切险的附加险,对所承保工程直接相关的意外事故引起工地内及邻近区域的第三者人身伤亡、疾病或财产损失进行承保;四是远洋运输险,即对所有通过国际远洋运输的设备和材料的海上运输风险进行保险;五是雇主责任险,对雇员在受雇期间因工作遭受意外而致受伤、死亡或患有与业务有关的职业性疾病情况下获取医疗费、工伤休假期间的工资及必要的诉讼费用等承保(近年来我国公民在国外工程上屡遭袭击,风险增大,在这里建议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公司投保该险种);六是机动车辆险,即为具有公共牌照的机动车辆进行投保,包括办公用车、运输车辆和拖车等,标的包括机动车本身和第三者责任险(国外承包工程的项目组或经理部应投保该险种);七是十年专业责任险,一般在法语区国家要求有该险种,要求承包商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向业主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否则不予临时验收,该险种针对工程临时验收后10年内的主体工程质量责任承保,特别是对坍塌、下沉、裂缝等重大质量责任承保。

中国承包商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意识上缺乏对风险的重视,对风险存在着侥幸心理。相当多的承包商认为投保仅仅增加了工程的执行成本,得不偿失,能少投则少投,能不投则不投,这对管理项目风险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是对外工程承包风险基金尚未建立。鉴于越来越多的承包商受到不可预见的不利事件(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风险,如暴乱、战争等)影响而遭受损失,有些国家设立了政治风险担保基金。一旦发生政治风险,企业将得到最高超过20%的赔偿。我国的工程承包市场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那里政治经济不稳定,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更为突出,亟需尽快建立相应的工程承包政治风险保障制度。

第三是缺乏对工程所在国法律和保险市场的了解。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有将近60个国家,尤其是很多不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在本国的法律中对保险有着限定性的规定。中国的承包商往往缺乏对当地国家保险方面法律的了解,于是给合同的执行带来了很多法律困难。同时,当被要求在项目所在国投保时,如何选择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如何及时地得到赔付也是中国承包商在执行项目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第四是缺乏对风险管理和保险行业的了解。对于管理水平和知识层次比较落后的中国建筑业而言,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技术尚处于概念普及和推广的阶段;同时由于缺乏对风险管理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以及对于保险行业的了解,使得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公司在国际工程的投保中显得经验不足。

第五是缺乏国际工程保险的专门人才。国际工程管理中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是构筑中国承包商海外事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中国的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风险和保险专家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可以帮助承包商从项目建设的初始就系统地识别、分析和处理风险,承担合理的风险、回避和分散风险、防范发生新的风险,甚至利用风险赢利,审核投保合同的条款以及处理保险合同的理赔等等。

第六是吸收当地适当专业人才的困难。因为中国的人员费率在国际市场上较有竞争力,主要的工程管理人员往往直接从国内派遣。中国的项目领导班子也由于语言障碍常常更倾向于国内的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中高档人力资源,同时这也体现在项目合同管理和商务的主要人员上(工程保险通常是项目合同或商务人员的管理范畴)。这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工程公司和当地保险市场以及保险环境的距离。

承包商工程保险的解决方案

在此,主要讨论承包商投保阶段应注意的事项及解决方案。

1.明确合同条款中对保险的要求

承包商安排工程保险首先需要对项目结构、风险特点、风险转移等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同时确定合同条件中对风险和保险的要求。如FIDIC《施工合同条件》(新红皮书)规定:承包商应以合同工程、雇主材料及设备、承包商自身设备为标的,将自然风险及其行为风险向保险公司转移。其合同条件中第17条款―“风险与职责”和第18条款―“保险”明确了承包商的风险和保险责任。其中保险条款规定了1) 有关保险的一般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insurances );2) 工程和承包商设备的保险 (Insurance for Works and Contractor's equipment );3) 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险(Insurance against Injury to Persons and Damage under to Property );和4) 承包商人员的保险 (Insurance for Contractor's Personnel )。保险标的为工程、生产设备、材料和承包商文件。工程保险的保险金额应不低于全部复原费用,包括拆除、运走废弃物的费用以及专业费用和利润。施工机具保险的保险金额应不低于全部重置价值,包括运至现场的费用。承包商为投保人,有义务负责办理工程保险,并承担维持保险有效的责任。

2.选择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

在选择保险公司时,一般包括对技术标和商务标两部分的评估,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以往的合作关系和长远的发展关系。

技术标主要评估:(1) 保险条件与条款(整体条款和扩展条款)是否符合惯例,更重要的是体现项目自身的风险特点;(2)承保责任范围,同样要考虑项目的特定风险,而不仅仅是越宽越好,因为这样会带来保险费率的上升;(3) 保险理赔流程的合理性和简便性及出险后理赔期限;(4)保险公司的资质、特色优势、服务质量,尤其是在工程所在国保险和理赔的项目经验和声誉,而这个因素又往往是被忽略的。目前我国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已经积极参与到了国际工程保险的领域中,并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不难看出,承保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理赔及时高效,尊重客户,有丰富国际工程保险经验,和有较强的保险经纪人渠道的保险公司将是被建议选择的对象。

表1为某国际工程项目所采用的工程保险招标技术标评估表,评审分数分为:极好,100分;非常满意,75分;满意,50分;差;25分;很差,0分。

商务标一般要考虑:(1)保险费率,一般包括建筑/安装一切险、雇主责任险、施工机具险、运输险和人身意外险、一般综合责任险等;(2)免赔额,指事先由双方约定,被保险人自行承担部分损失的一定比例的金额;(3)保险费的支付计划;(4)有的保险公司甚至会承诺不出险时给与保险费部分的返还。

对于一般工程,计分权重商务分应占70-80%,技术分占20-30%。对建设规模比较大、风险比较复杂的建设工程,商务标和技术标的分值权重一般设定为 6:4。对于工程风险特别复杂的大型建设工程,商务标和技术标的分值权重可设定至5:5。由评委对投标人方案进行密封式综合评定打分,最后综合得分最高者为建议中标单位。

评标之后,承包商通常要求中标的保险公司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项目保险各方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协调程序、事故反映程序、事故确定程序、理赔程序等。

3.对特殊风险或保险的处理

在大部分工程保险市场中通常不包括战争保险,这不仅仅是在亚洲、在欧洲和美洲的保险市场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国保险公司也不承保战争险。通常工程合同中会规定“只要在项目所在国有战争险种存在,就要对其投保”,以避免因客观上没有战争险可投保而违约。战争风险的保险通常不适用于陆上财产,而是针对离岸财产的(包括海运)。同时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可能会鼓励当地的保险公司提供战争险。一般而言,当地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通常比较低。对于一个大的工程项目,他们通常会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再保险。但是国际市场上没有战争的再保险,这意味着项目战争险的全部风险将限制于当地保险商的承保能力。当合同要求全额保险时,这将意味着违约。

4.保险方案的确定(包括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免赔额)

在每个工程开工前,承包商要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设计保险方案。投保人不仅要力争降低保险费率,同时要考虑确定合理的免赔额。因为最经常发生的还是小事故,免赔额太大会让被保险人权益受损。但是,免赔额过低,会大幅增加保险公司的赔偿金及处理索赔的相关费用,从而不得不要求更高的保险费率。因此,承包商和保险公司均应该权衡保险费率和免赔额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比较各保险公司的报价,投保人可以基于同一标准(比如确定的保险金额、第三方责任险、工期和保证期)让保险公司进行初步报价。通常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提供的下列资料进行初步报价,包括项目的风险评测报告 、现场初步考察报告、现场报告、工程项目概况、和项目进度计划。

5.遵守当地法律规定

第4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工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变革

工艺基础是室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包括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两门学科。装饰材料是设计要素的物化形式,装饰构造是对其加以拼接的工艺方法,只有对二者的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并不断关注科技发展下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趋势,才有可能做出蕴含创意的设计作品。秉着如上的教学目标,大部分的设计院校都将工艺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但现实是学生走出校门后却无法直接与社会接轨,原因之一即为设计工艺基础不牢固。因此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便成为设计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国内外基础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目前部分院校在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课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教学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室内设计专业工艺基础课程一般设置在二年级,授课时间总共为6周左右,每周8到12节课。在教学方式上,绝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市场调查、现场工地参观、引入设计案例等,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教学中需要“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工艺基础课程的作业以施工图的临摹或考察报告的整理为主要形式。如此一来,由于缺乏对基础工艺的实际体验,学生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也就无法对设计造型形成独到的见解。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花费很多精力来重修工艺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比较之下,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艺术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则更加成熟。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教学体系的分析,试着找到目前部分院校工艺基础课程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著名设计院校装饰材料课程模式和体系

1.美国的设计院校

美国有很多的知名设计学院,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等。“美国的设计院校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具体到室内设计专业,对市场上真实材料的认知和应用是重要的训练之一,几乎所有的室内设计专业都拥有丰富的材科实验室或材科库,学生可以使用和研究其中的任何材科。”①

美国的设计院校对技术性课程给予的高度重视首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以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室内建筑专业2012年的课程为例,分别开设了 Design with Materials Seminar、Matter and Structures 2、Structures 3、Design Materialization等课程。课程采取设计与材料、加工工艺、建筑结构以及现代材料加工系统等技术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作业的形式上,美国的材料技术性课程多以实际的改造或建造1:1的实物的形式完成的。例如,“美国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二年级的建造和材料课程是与对本院工作室的改造相结合的。”②学生的作业通过不断完善,最终会被建造出来。技术方面的长期实践使得美国的毕业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这一点是国内在教学方式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亚洲的设计学院

(1)日本的实践教育

日本的设计教育较为注重动手能力,学生的最终创意和构思大多会以模型表现出来。比如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就以“实践、练习和讲座”作为教育课程的三大支柱。学校非常重视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学校的本科课程体系包括导入教育、基础教育与专门教育。导入教育着重培养设计的基础技能。学生将在每年的素材演习中全面地学习各种原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艺。导入教育阶段学生要完成真实大小的模型作业。在基础教育环节,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材料与结构,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

(2)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是全球最优秀设计学府之一,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向往的亚洲著名学府,对于技术性的课程也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以设计学院的环境和室内设计学为例,其中技术类课程分布于各个学年,分量约占必修课总数的近30%(见表1)。

三、教学弊端的深层次剖析

通过比较可见,我们在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艺课程的比例、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等。然而方法的陈旧必然缘于观念的落后,课程教育方法的落后缘于长期以来各院校对工艺课程部分的忽视,西方学院派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或许是原因之一。

1.国外传统的学院派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设计教学的模式长期深受“学院派”的影响,使得在设计教学中忽视了材料和技术工艺课程。“西方学院派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正规建筑教育体系,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教育的主要来源”。学院派“强调社会、历史、艺术文化等的价值”“是建筑样式和绘图表现训练的典型代表”。③这种偏重于建筑绘图和设计理论的思想,往往使得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材料与技术工艺,因而要扭转这种思想误区,转变教学观念,对工艺技能课程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四个学年中适当提高工艺课程的课时量。

2.教学内容过于集中

工艺基础课程不仅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大部分设计高校都将课程一次性安排在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处在美术基础和设计学科的衔接阶段,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相应的承受限度,大量的工艺基础知识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程内容必然无法及时被学生吸收。

3.教学与实践的脱离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是学生完善自我认知的完整过程。然而由于缺乏中间环节——实践,学生们对所学无法检验或投入应用,从而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无法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在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忽视工艺问题,而使设计沦为“形式设计”“理想主义设计”;单调的图纸临摹又使得学生对工艺的了解一知半解,更不用说根据实际条件创作出既符合空间功能又极富创意性的设计。

四、教学模式的革新及发展趋势

1.课程体系的调整

知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过程也应该由浅入深,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由易到难。国内大部分院校大都将该类课程设置在二年级,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基本专业技能或设计结构进行深入的讲授。而通过上文对国内外优秀设计院校课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性课程在各年级是逐渐渗透的,难度亦逐级加深。从初入学到高年级,随着设计课程的介入,基础技能课程可以依次从材料、基础加工工艺到设计与装饰结构相结合来讲授。如此一来,工艺基础课程才会是易于接受的、有意义的。

2.教学模式的变革方向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方式的选择则是教学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事半功倍。以往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虽然对课程的讲授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通过4年的教学检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应及时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做出必要的调整。

(1)由被动的教学向主动探究转换

认知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④

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验证,发扬创造性精神,独立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本领。如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去解决某些问题就成为了课程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因而让学生参与实践才最能调动室内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其中的工艺基础课而言,让学生去接触材料的制作及工程设计的创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潜能。

(2)侧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所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实践性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化教学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基础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性的体现则可分为对常用装饰材料的动手操作以及社会技术专家对学生的专业指导。

①模型的制作

图纸或书面性的课程作业最突出的弊端就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由规格尺寸、结构、造价等带来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作品流于理想、形式。然而社会更需要能够学以致用的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对基础工艺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院校在技术课中侧重模型制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物模型的制作,学生可以检验课堂的所学,并且发现一些新问题,如材料的选择、模型总体造价、如何解决突发问题等,这些不仅能够加深认知,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协调、交流与互助。

②教学与社会接轨

在基础工艺课程中,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专家的工艺指导上。国外的艺术大学经常在工艺课程中邀请社会上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实验人员对学生设计的实体模型进行技术指导,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具,同时学习到社会最尖端的科学技术。

另外,学生们也可以在实际项目的参与中去学习设计工艺技能。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教育机构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其专业领域作为一位熟练的设计师工作,使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步入行业,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紧密联系行业实践。学生在学校完成了一系列的工程项目,如迈哈密旅馆的重新设计、摩洛哥精品酒店设计、化妆品品牌贝嘉专卖店设计等。设计工程的参与以及明星设计师的点评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以更为现实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实际工程中各种材料与工艺的应用方式。

3.教学环境的完善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学生学习基础工艺的保证。大多数知名设计院校都配备了完善的工作车间。如上文提到的我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即为学生提供了木材和金属车间以及塑料陶瓷等工作车间。木材和金属车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加工木材和金属所需的工具,还配置了先进的计算机数控建模和激光切割设备;塑料陶瓷车间也提供了各种专业的空间和设备,供学生进行陶瓷和塑料在各个过程中的制作。加工工作室的创建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转变的基础条件之一。

当然,国内的设计教学发展较晚,课程体系发展相对不完善。对于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的设计院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探讨。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暑期主办的“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就与国内外建筑装饰材料企业及行业专家合作,通过学生的亲身触摸与创作来贯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和触摸材料,提升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与创新力”⑤。相信通过国内各设计院校及设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会培育出更多年轻的优秀室内设计师。

注释:

①②梁文,杨宇.材料的理性与情感[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6).

③姜涌,包杰,王丽娜.建造设计——材料·连接·表现:清华大学的建造实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④梁宁建.应用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⑤杨冬江.材料悟语:室内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实验教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