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语境论文

文化语境论文

时间:2022-05-01 18:0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语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语境论文

第1篇

一、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学作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英语文学及其批评理论已渐渐步入了一个全球化多元拓展的新时代,在不久的将来,英语文学批评即将步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共生的时代,一个没有主流的时代,一个多种话语相互竞争并显示出某种杂糅共生之特征和彼此沟通与对话的时代。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对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探讨英语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内容,不仅开拓了英语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而且为新的文学思想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与此同时,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将为英语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范本与借鉴作用,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针对英语国家文学的批评实践,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当下的多元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刘燕牛蓓蓓单位:滨州医学院

第2篇

到了当代,城市固然在发展,但历史的积淀仍然展现在城市面貌中。北京,一方面具有皇的威严,另一方面,四合院住宅、一条条胡同又充满生活气息。这些形象的物质意义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城市文化。北京人喜欢掌故,喜欢谈论北京的历史,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北京,上至宫廷,下到家长里短、奇闻轶事,这一切都会投影到这座城市的诸多建筑上了,从而塑造城市形象,并赋予北京历史文化式的情感。上海,不乏顶级、时尚、高科技含量的建筑,但那些带有历史印记城市构成:南京路、上海外滩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们与时尚建筑一起构成了上海的风貌。如上海的里弄房子的价值,不是因为这是当今人的理想的居住建筑;而是因为它是历史原物,是文物性的保护对象。它记录了众多从江浙一带来到上海打拼的人省吃俭用、力图早日衣锦还乡的过去,它已成了一种情感符号,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着上海。西方古代城市罗马的城徽源于母狼哺婴的故事,这个故事,为罗马城增加许多感彩,使罗马这座城市就更具鲜明的城市特征。罗马城的古建筑经过2000年的风雨战乱,残缺破败了,但罗马人依然让以原物留存至今。罗马的那些断垣残壁,记载着许多罗马故事,它是罗马历史的一部分。巴黎的城市形象又怎么呢?是巴黎圣母院,雄狮凯旋门,艾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其实是这许多建筑的综合,是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凯旋门不仅能使人联想起拿破仑及奥斯特里茨战役,而且更能使人联想起法兰西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从罗马的铁达时凯旋门到这座雄狮凯旋门。法国人至今仍以他们有这一段历史而自豪,所以1989年建造的台方斯巨门,仍然有凯旋门的内涵。

纽约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有“水泥森林”之称,凡是初到纽约的人大都有两个心愿:一是到世界贸易中心顶上去观光,看一看这个“水泥森林”的全貌;二是去亲眼目睹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前者是时代的、商业的精髓,后者是美利坚自由精神象征,这两者构成了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无论是北京还是纽约,也无论多么精美的建筑,历经风雨后,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美的物质形态,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能寄托和唤起人们某些固定的情感。因此,可以把这些使人产生固定情感的建筑作为极其重要的城市意象。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应当是众人的符号,而不是只有某个人单独感受到的(对象)。那么,一座城市的形象应该是众多居民和参观者能解读的,应当能让大家产生共同的类似的印象,能够感受到有别于其他城市韵味。凯文•林奇提出了著名的城市意象理论,并有专著《城市意象》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实则,一个有着完整、完美规划的城市,原本就是一个艺术品,借用艺术中的术语“意象”展现城市的魅力。当然,林奇的意象理论是建立在建筑学基础上的,本文是立足于美学概念的,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要求总是基于物质层面上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让建筑具备了意象功能,这种城市意象形成后就是这个城市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它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也是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它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定的文化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再向信息社会的跃进,必将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地方城市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大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城市建筑被挤占,使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韵味被大量的现代建筑取代,使城市逐渐丢失了自己的特色。

根据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包含三个要素:个性、结构、意蕴,其中,最重要的是个性。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且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意义。一座城市要与其它城市区别开来,就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事实上,一座城市的物质存在,应该是这个城镇历史、文化、精神和情感的体现,也因此它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当前,遵义的城镇化化建设如火如荼。该如何吸取其他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把遵义建设为有特色的“三宜”城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失败的个例已经警示:遵义的城镇化建设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使自己在发展中失去特色和个性,而应该结合自身历史和文化特点,在充分发掘传统的、有“红色文化”价值建筑的作用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渡赤水、娄山关激战……,红色文化是遵义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因为它们见证了了那个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见证了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红色文化是遵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也是遵义的城市标签。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建设有个性的遵义,就要抓住这段特殊的历史,充分发挥遵义红色文化的优势,塑造遵义地区“城市精神”。红色文化是遵义文化的核心,抓住这个核心,才能打造有特色的遵义。

红色建筑是红色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形态。红色建筑是指自1840年以来与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如会址遗址、旧址、革命者旧居、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等。遵义的红色建筑主要是指途经遵义时使用过的某些建筑物,由于活动的重大意义而使得其具有重要纪念价值的建筑。遵义的红色建筑很多,分布于遵义的各个角落,它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红色建筑的主要包括会址旧址、遗址,住址、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墓等。在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对包括红色建筑物在内的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已不能用简单的经济价值衡量,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给人以建筑形态的美感,更在于它能从灵魂深处给人以震撼,让和平年代的人们、让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物质生活有较大改善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遵义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保护,最重要的是对这“精神层”文化的保护。发挥遵义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并使其在城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有利于遵义的城镇化建设。保护和继承遵义文化,要吸收其精华,深刻理解其精髓,这样才能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遵义城镇化建设首先是要从总体上提高对遵义红色文化尤其是红色建筑保护的重视。规划者要树立对地方优秀文化保护的意识,在进行城镇规划时,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要结合遵义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上的实际,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及载体红色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在进行城镇化规划时,要给予特别保护,因为它是遵义的城市标签。当然,打造遵义的城市形象,光靠红色文化还是不够的,还要用本土特有的浓郁风情和文化特色来塑造城市的外形,来铸造城市的物质躯壳,来充实城市的内涵。

当前,城镇化建设在居住条件方面倾注了很大力量,但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鲜有建树。或许地方文化建设与保护应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缺少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是根本原因。我们应该明白,建筑一座大厦是容易的,而建设优秀文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说建筑物是城市的外壳,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一个有特色的、高品位的城市一定是文化发达的城市。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才能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成为身心的家园。

作者:王清敏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第3篇

[关键词] 认知语境 商务语境 文化控制

一、商务语境的原则

经济全球化发展,商务语境体现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

1.商务语境的话语效应与社会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贸热”,作为中国一个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逐步形成。我国商务语境的构建,具有广泛的基础,表现了我们对国际市场极大热情和信念,构成了我国大众对现代经济体系的强烈愿望。我们看到商务语境的广泛性、世俗性、社会性;商务语境在建立商务空间和文化策略上,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哈贝马斯在构建其话语伦理学时,提出“理想的话语环境”概念。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一般交际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进行的,语境控制是按照商务情景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商务语境的控制包括了认知控制、商务控制、文化控制,他们在商务活动中的语境生成和调适表现为公司之间、商户之间、品牌文化之间的语境结构的有效设定与能动调适。跨文化商务关系,重在引导和促进商务通道中流动的信息产生语境传播效应,通过话语信息的语境转换,增加交流活动中的语境信息量,是实现商务信息协调配置和有效传通的重要途径。

2.坚持开放的现代商务情境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商务英语已经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这就为英语认知语境建立了全球化商务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与“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前者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后者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情景”。在这里,商务语境被视为一个商务文化结构体,而不是交际场合中种种外在要素。固守语言内部的做法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内外结合”的语境构建,也就是英语的语境构建凸现的巨大作用。

3.商务文化必须具有最大的社会包容性,无论在商务语境,还是商务活动,都可以容纳多元的,多种组织形式的,以及不同所有制的形态。 商务英语的产生和理解要求公司之间、商户之间、品牌文化之间的互动,即商务认知体验。仅仅依靠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商务语境的核心问题是语境的文化控制。因此,研究商务活动中的语境,包括认知语境、商务语境、文化控制三个范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在文化发展中能有效担负各种交际功能是不争的事实,从古到今各国的友好往来就是明证,国际商务上演了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文化策略,通过交流共享、相互融合,通过文化,建构公共场域、表达场域,语境创设,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商务的价值体系。

二、商务语境构建和取径

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

认知语境从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出发,把商务语境分类的语用功能和他的文化控制结合起来,比如,信函类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四类信函的文化控制是有差异性的,积极地控制和消极控制对商务活动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商务文化广泛引起全球的响应,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商务语境创设具有了国际文化场域,实现了各国商务文化语境共建,这已经成为当代商务的主旋律。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市场贸易空间。

继语言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语境和语境分类后,语境的研究和构建一直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新载体、新途径、新内涵。随着国际对话的升级、国际协作的深入、大众体系的完善,语境的研究走向体系构建的实际性阶段,尤其是商务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带来的语境对话、解释,更是提升了英语语境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控制。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而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所以,我们把商务语境取径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策略行为,它以交际为目的。第二种是行为者是通过与别人共同分有对共同处境的理解的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 (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硕士),2005, (02)

第4篇

【论文摘要】汉语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语境分析意识,并在词汇教学中自觉运用语境理论,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语用得体能力的汉语词汇教学目的。 

 

ludwig wittgenstein曾在他的词语语义“用法论”中认为,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仅从词本身不能了解词的意义,只有在词被使用的环境中,才能了解词的真正意义。这种观点虽然不乏偏激,但它却充分肯定了交际语境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体现了ludwig wittgenstein对语言在其运用中的功能的重视。这个观点对词语意义的研究,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语义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何谓“语境”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是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理解接收信息时所依赖的因素总和。leech认为语境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也有学者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社会和政治。 

虽然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从他们对语境的理解可以看出,语境的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一下,其对语境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类: 

1、语言语境,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 

 2、情景语境,即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语境。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j. lyons)把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双方,场合(时间和地点),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 

3、文化语境,谈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即某一言语社团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活动中更容易接近、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相同的认知环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于同一地域文化中的人的情感、心理具有相通性的事实。 

二、语境对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我们知道的一些重要的语言教学法,如功能法、情景法、视听法等,都是在充分重视语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绝对离不开语境。而在把汉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语境对于汉语语言的分析与表达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制约作用。 

1、掌握语境有利于近义词语的辨析 

应当说,我们汉语所有词的语法意义和语用价值,都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近义词语,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其中的分辨困难往往习焉不察,而对于汉语能力还很差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的难度是很大的。 

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即语境,来理解和辨析其中的差异。上下文包括句内和句外两个方面。句内的上下文指本人的一连串话语中的前言后语,句外的上下文指对话中的前言后语。 

如果教师能够在近义词语的教学中通过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讲授、练习,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语境进行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例句作为词汇语境的形式呈现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应该同时注意语境例句的安排顺序、语境的信息量、语境的对比性、相关性、科学性、技巧性等问题。 

2、掌握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得体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级阶段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一句话单独说时没有什么错误,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时,就会让中国人觉得别扭。 

譬如我们常会听到外国学生这样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您有空吗?”经过分析发现,“找……谈话”的用法是没有错误的,同时该学生也懂得对老师应当尊敬使用了尊称“您”。可是在我们听来就会觉得很别扭。究其原因就是整句话违背了汉语中“尊上”的语用规则。因为“找人谈话”,在汉语交际中是运用于“上对下”的一种言语行为。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这种语用失误可以说是对“谈话”的语用规则即它所联结的人际关系不了解所致。 

这是由于外国人不习惯用汉语思维,对汉语上下文之间“意合”的内在气脉没有充分地感知和把握,因此也就不能随着交际对象的改变而自然地选择恰当的词语。 

所以,利用语境培养学生的语用得体能力至关重要。要想让学生做到说话看对象看场合,用词恰到好处,对语境的分析于判断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能够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优化语境,运用语境理论设置教学环节,借助语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分辨能力、加深理解记忆以取得更佳效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体语境意识、语素分析意识,并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训练中把这种观念外化为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扎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 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 崔希亮. 语言理解与认知[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3] 郭继懋 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认知语用分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 黄锦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6] 郝小明.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释义[j]. 太原大学学报, 2003,4. 

[7] 江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1. 

第5篇

关键词:主动探究;课堂阅读;教学特征

1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选定的原则性

1.1符合性原则

国家出版的权威大英阅读教材是首选。几种权威版本的阅读教材是依据大纲指导编写而成,有先进的阅读理论和教学理论支撑,有系统的语言基础框架,有广泛的材料来源,且材料难易程度选择经过科学的论证,体裁丰富,题材也照顾到多样化。阅读内容、呈现方式考虑了课堂、课外配合使用,适度向课外延伸,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

1.2目的性原则

AlanCunningsworth(2002)提出,阅读课教材通常会有以下目的:发展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呈现语法项目;扩大词汇量;提供写作模式;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提高口语水平。蔡基刚(2004)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中提到:与1985年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新突破,即:(1)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2)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他同时提出,在培养目标中把第二位的听说挪到第一位,或与读并列是合理的。由此推论,现行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在继续巩固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满足阅读促进听说的需要,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针对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阅读教材要有针对性,需要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1)考虑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2)考虑语篇的长度;(3)语篇材料的真实性;(4)考虑语法及语篇中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词汇涉及的范围;(5)考虑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思考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语篇涉及的图式相关度;(6)考虑材料是否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1.4探究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大纲为指导,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教学形式,它不同于教授文学作品,学生要完成的篇章并不都具备文学作品的特点,这不意味阅读材料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探究兴趣。也不意味大学英语的阅读课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成分。与学生的认知冲突相一致的情景时,也会诱发学生研读的动机或兴趣,激励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探究。课堂探究的过程包含琢磨课文、推敲语言的自能读书的过程,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是群体合作互动的过程。

2文化语境特征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离不开语篇的文化语境,特定的语篇类型是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因而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Malinowski认为:文化语境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Halliday和Hansan(1985)发展了他的定义,认为:文化语境指赋予篇章价值并限制其解释的习惯和观念等。胡壮麟(1994)又根据Halliday的定义,把文化语境总结为,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哈孟德(Harmmondetal.,1992:2)认为,文化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活在同一文化中的任何群体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2)在文化中形成的对行为方式的期待;(3)在文化中形成的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

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文化语境也指背景、知识,即读者理解某一个语篇所必须具备的该语篇所涉及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对行为方式的期待、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等外部世界知识。背景知识是英语文化的部分,对操母语的人来说,阅读那些源于相同文化背景的著作要相对容易一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语篇的理解中会存在文化语境空白,要想深刻理解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篇,就得具有相关国家的文化语境图式,使语篇与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图式相吻合。

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以下几点:精心准备教材,吃透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文化语境空白,精选材料,或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要处理语篇的文化语境知识,在自主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自己遇到的不熟悉的有关语篇涉及的社会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此时需要教师充当建立新文化语境的工具。教师需不断的了解和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会遇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所呈现的材料。

3阶段性特征

大学英语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也要以大纲为指导,按照阶段性的目标,分阶段、系统性地进行,语言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是以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各个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

《实用英语》一到四册,每册8个单元,第一册主题涉及“大学体验”、“摇滚乐”、“国际贸易”、“西方一般礼仪”、“社区服务”、“人口流动”、“工作”、“体育”、“人生经历”等,题材涉及面广,主题鲜明,学生熟悉主题方面的内容,体裁多为记叙文和介绍型的说明文,篇幅在600-900词之间,并逐渐过渡,学生熟悉此类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手段,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语言知识基础和语篇的相关背景知识等需求。随着学习的进步,各种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增强,第三册主题逐渐涉及“情感经历”、“污染”、“核能”、“人口危机”、“学费”、“科学与真理”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主题范围加深,文章体裁多为议论文或夹叙夹议文,篇幅增长,长句、难句增多。

英语语篇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三种:(1)问题——解决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矛盾——激化(或发展)——解决”、“问题——分析-对策(或结论)”、“现象——后果——建议”等模式来谋篇布局。(2)一般——特殊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现象——分析——结论”、“理论——定义——例证”等模式来谋篇布局。(3)类比——对比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事物——优缺点——结论”、“现象——他人观点——作者观点”等模式来谋篇布局。英语语篇的体裁一般包含叙事文(narra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议论文(argumentation)、说明文(exposition)。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语篇的常见结构模式,针对不同体裁精讲特点,分阶段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现在的立体教材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自主选材,启发学生自主找出不同语篇的组织特点,积极参与阅读探究,在阅读中主动地进行预测——推理——验证地循环反复,直到完成语篇的探究性意义建构。

4疏通语言障碍

大学生阅读中缺乏对生词、词组、短语、习语的意义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理解的方法,对不同语篇的的语法特点缺乏了解,都会不同程度的成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障碍,影响语篇的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疏通学生在课堂阅读探究中的障碍,了解不同篇章中的衔接和连贯时手段有助于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并在探究中逐渐获得满足感。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第7篇

>>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微”电影的“深”传播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效果探析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基于微博的传播模式探析 公益类微电影的传播学探析 浅析“全媒体”语境下的微博传播特点 微信传播模式探析 全媒体语境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策略分析 互联网语境下城市形象微电影的传播和营销 微电影的网络传播机制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特色分析 微电影的轻广告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优势研究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研究 微博公益的传播机制探析 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转引自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180.

[3]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悖论——市场与受众的双重透视[J].现代视听,2011(12):49-51.

[4]王方、颜子澜.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J].大众文艺,2011(20):182.

[5]赵磊.论微电影网络传播的利与弊[J].大众文艺,2012(20):156.

[6]李淑娟,曹慎慎.当电影遇见新媒体——微电影观念与实践初探[J].当代电影,2011(8):140-141.

[7]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郭倩微电影的传播解读及发展方向浅析田.前沿,2012(11):178-180.

[09]网易专题.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0]陈新焱.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N].南方周.末网站.

[15]张宇丹,吴丽.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30.

第8篇

[关键词]认知语境商务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语境控制关联理论

一、认知语境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控制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按照交际情景(包括交际场合、话题、交际者身份、地位、认知水平、交际双方互明信息、双方默契程度等因素)对当前的会话言语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语境控制的目的是要达到言语信息的优化配置,即一方面使得言语最简洁,另一方面要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处于动态状态,对语境的把握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不断对现有语境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定性。然后按照推理再对当前语境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修正、补充语境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语气、语调、话语行为、交换交际角色等方式来实现。在一次目的明确,话题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信息传递处于守恒状态,如果交际双方的互明语境较多,默契程度较高,那么,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就会较少。相反,如果交际双方由于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悬殊而造成互明语境较少,那么,成功的交际要求言语表得出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互明语境与言语信息在一次具体的会话过程中呈现出互为消长,此起彼伏的关系。语境控制对会话言语信息的制约模式形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曲线。守恒是理想状态,不平衡才是经常发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自80年代初的确立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的教学内容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业已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十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商务英语写作是以经济生活为反映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文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其应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经济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武器。商务英语写作包括询盘与请求、回复函、投诉与索赔、理赔与拒绝函、销售函、邀请函与感谢信、道歉信与祝贺信、通知与通告、备忘录与会议记录、简历、申请函、推荐信、意向书、报告调查问卷和商务文件。商业英语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需要运用国内外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交际原则出发,突出商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

二、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学应用

商务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七点原则是语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是语用学上指导会话的三条重要原则。它们分别由美国语言学家Grice、英国著名学者Leech、法国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提出的,并对特定情景下会话的语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的遵守和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但未解释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目的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Sperber和wilson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会话的一种书面形式,其写作自然离不开语用原则的指导。将认知语境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认知语境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认知语境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认知语境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的写作中。三、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关系

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联想是想象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贯彻于商务英语创意的整个过程中,是商务英语创意的粘合剂。在商务英语创意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合理地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商务英语创意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怀,影响受众的情绪与行为,使商务英语的效果更直接、更显著。从关联与认知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联想在商务英语创意中的运用是有必要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及其策略的实现和使用,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中体现礼貌的各种语言实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别的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规律。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以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英文商务信函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得出四类信函在使用积极和消极策略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合作类信函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出现频率相差不大,和谐类信函积极策略出现频率高于消极策略,竞争类信函的消极策略高于积极策略,冲突类信函中消极策略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积极策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关语言转述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尤其体现在语法形式的转换方面,但在其解释性方面所见不多。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但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转述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基于语言转述在商务英语写作当中的定义和定界,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运用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语言转述的信息来源和转述信息的方式、转述标志以及转述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转述给他人,转述形式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即转述者通过转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认知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硕士),2005,(02)

第9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金源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以人为本”原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北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汾酒的发展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江西地方特色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陈怡琳.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以自治区藏戏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4(5).

[6]中国新闻网 http:///guonei/2012-12/15/content_1131965.htm

[7]田丽.我区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J].日报,2006(12).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330.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330.

作者简介:

贾丽(1982- ),女,四川绵阳人,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教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化妆品广告,翻译方法

 

1. 引言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为了使广告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许多广告都是经多番推敲而成,用词优美独到,句法洗练而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艺术美。优秀的广告,不仅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语言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众多广告中,各种高档化妆品广告踊跃抢滩中国市场翻译方法,广告中不再仅仅强调产品一些物理属性比如,产品如何耐用,产品价格如何便宜等,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时尚化以及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的享受来吸引更多的购买者者。那么化妆品广告的翻译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与化妆品翻译

2.1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明示和推理是人类交际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原则为关联的认知原则,即指人类认知倾向同最大关联相吻合;第二原则为关联的交际原则,即指每一个话语或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关联理论并不是专门的翻译理论,但在解释以及指导翻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E.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译者任务是协调原作意图和读者期待,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间的最佳关联。

2.2 化妆品翻译是指对一切化妆品相关文本和话语的翻译,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广告语、产品特性或使用说明等。事实上对于宣扬美、创造美的化妆品文本,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认为是一种广告,并且按照功能学派莱斯提出的目的理论划分,是属于倡导诱发性文本。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就必须要明确文本的功能。化妆品翻译的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即对某一化妆品基本功能成分的描述;然后是倡导功能翻译方法,即是要诱发读者的做为,是原文作者一直追求实现的效果(功能)。

3.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方法与案例分析

转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交际者(广告主)诱导和说服交际接受者(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服务等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广告受众一般很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仔细研读广告,因此广告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广告受众,并应迅速说服他们做出购买的行动。这样一来,在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下,一些对交际双方而言不言自明的东西常常会被省去。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各不相同,缺乏共享的认知环境,消费者只能通过译者对广告主交际意图的推断,在译者和消费者共有的背景知识下,接受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论文怎么写。只有基于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原交际者才有可能与接受者进行交际,并认为接受者会理解其交际意图,也正是基于这种共有知识,接受者才可能正确理解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打破原语广告词和句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的束缚,从原交际者(广告主)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求出最佳关联性,然后在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广告受众)共知的认知环境下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实现原交际者的意图,诱导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或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用一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3. 1 直译

当原受众与目标受众具有相同的认知语境,目标受众能通过最小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时,就可以采用直译翻译策略。在翻译以事实信息为主的推销产品或理念的化妆品广告时,常用直译翻译策略,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例如: The most unforgettable women in the world wear R e v l o n(这世界上最令人忘怀的女人都用—露华浓)。按照关联理论,交际者在明示过程中传达意图,而消费者阅读广告则是一种潜在的推理行为,要看能否实现最佳关联就是要看双方的认知语境是否能帮助达成最佳语境效果。这则广告都以女性为读者对象,中国女性同西方女性一样具有不断追求美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中国商家与西方商家共有相同的认知环境。此时明智的译者需要首先从源语文本交际者的明示行为中找出最佳关联,然后采用直译法将交际者的意图传达至目标语观众。目标语观众则因共有的那部分认知环境(对美的认识)接受到交际者的意图。

3.2 转换法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意译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转换:

3.2.1转换文化内涵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译文时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飘柔”。这个品牌下面有一系列的洗发护发产品,它们的卖点是秀发柔顺、光泽,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事实上该品牌在最早投放的美国市场英文名字叫“Rejoice”,它是一个动词,意为:feel or show greatjoy,无论在词性还是在语义本身都符合西方人独立、表现自我、强调自我感受的性格和讲求个性的审美观念。如果采用直译手段将此品牌汉译为“欢喜”或者是“高兴”,实在难以激发中国女性的购买欲。而译为“飘柔”,蕴含了秀发乌黑、柔顺、丝绸般质感的意向,符合中国女性的含蓄美和对乌黑柔顺秀发的渴求,产品的功能和卖点不言而喻。消费者甚至觉得买了这个产品自己的头发也会有“飘柔”的感觉,也会成为拥有柔顺秀发的淑女。这种对文化内涵上的转换让品牌与消费者的共有认知语境最大化,从而实现了最佳关联。又如Dior Addict ultra-gloss reflect 迪奥闪烁魅惑唇膏 。addict本意为“吸毒的人”或是“沉迷的人”,不宜采用。此处译者是要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扮演读者推理出品牌商家的意图翻译方法,即营造一种浓烈的迷幻氛围,让读者心动,忍不住尝试。然后,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扮演交际者明示意图。在传达(明示)意图中,如果迎合中国传统保守的审美, 翻译为“魅力”或是“吸引力”则使源语交际者强调的那种氛围荡然无存,导致交际失败;这里用“魅惑”则成功地实现了双赢,一方面,源语交际者的意图得意准确传达。另一方面,读者(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期待得到了极大满足。

3.2.2 转换修辞手法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的一种文字运用手法,也是使文字表达的内容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为了增强广告的审美功能和劝说功能,译者常尽力或移植原文的修辞格,或以一种修辞格替换原修辞格,或将无修辞格的原文以一种带修辞格的译文表现出来。例如:Colors that last SO long.Blend SO smooth.Stay SO true.(That’s no lie!) 经久不褪的色彩,匀称平滑的调和,形象逼真。(绝非谎言!)广告原文采用了排比句式。并反复使用程度词so,产生强调产品功能的作用,而译文则采用汉语四字结构,对仗丁整,读起来韵律和谐。易于记忆,使人们在记住了该产品之后,就会采取行动去购买,从而达到广告促成购买的目的。又如飘柔(Rejoice)的广告语Start ahead的译文为“成功之路,从头开始”。译文采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段。飘柔是洗发水的品牌名称。所以从“头” 开始;另外,中国文化中有“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的观念翻译方法,意蕴耐人寻味。

3.2.3 转换语序

英语语法是显性的、刚性的,而汉语语法是隐性的、柔性的,因此英语重时体,重形合,词序比较灵活,汉语则轻时体,重意合,词序相对固定。英语广告汉译时,为了照顾汉语读者的语言审美习惯,译者常常求助于句式变换手段。例如: Make up yourmind before you make up your face.化妆前慎选化妆品。此广告中按时间顺序修改了语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从而无需多加思考即获得最佳关联。

3.3 替代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英语和汉语的历史都源远流长。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形成了词汇的文化意义论文怎么写。所以,如果外来文化在进入汉语社会的时候,能够依托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较易引起国人的认可。如Revlon品牌被译为“露华浓”。 这三个字是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听来高雅又艳丽。又如,我国古代喜欢把美人形容成“玉”,因此Olay其汉语商标译为“玉兰油”,令人想起女子的花容月貌。

3.4 重构( rebuilding/ recreation)

从关联理论来看,为获得语用效果,实现广告主意图,有时有必要改变原广告文本内容和形式以迎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如美国品牌Neutrogena被翻译成“露得清”,该品牌源于拉丁文字“Neutralis”和“Genus”,意为“新生”。两个文字综合起来则蕴涵着“创造自然效果”的意义。该品牌创始时以一款舒适清洁皮肤的香皂闻名,被誉为“来自比利时珍贵的香皂”。将Neutrogena译成“露得清”,虽然看不出与其字面的意思有太大的联系,但是恰到好处的吻合了其品牌故事中洁净,清透肌肤的初衷。又如:It cleans your hair gently without harshly stripping off all theessential oils or leaving any strange ones behind. So all the health and beautyof your hair shines through.洗发精把您的头发轻柔地洗得干干静静,而又不让所有的香精油统统洗掉,也不留下任何异样的油类。所以,您的头发异常健美翻译方法,闪耀着光彩(洗发精广告)。该例的第二句是个隐晦而形象的暗语,译得灵活、准确、鲜明、生动。特别是“光彩”这个词美丽动人,非常传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一个中文广告英译的佳例:随身的绿荫。Green shadow which kisses your skin(爱萝莉护肤膏)。 护肤膏是防日晒烧伤皮肤的。作者将这种功能喻为“随身的绿荫”,体现出了非凡的想像力,形象地介绍了产品的功能,给人留下生动的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化妆品广告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顾客,最终让顾客做出购买行为。因此,在翻译时应深入研究译语受众的认知环境, 。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合理应用直译、转移、替代和重构等翻译方法,以内容及目的为导向,大胆超越原文词和句的限制,以帮助化妆品消费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而最终实现译文说服顾客购买的功能。

参考文献:[1]刘璨.关联论指导下的英汉广告翻译策略[J] .华章,2010(32) [2]张婧.接受美学视角下女性化妆品商标的翻译[J].安徽文学,2009(6)[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谭卫国. 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spdc.shnu.edu.cn. [5]景博. 从关联理论看英汉化妆品广告的翻译 [J] . 科技信息,2009(20)

第11篇

一、英语精读课程设计

1.阅读

语言学家韩礼德和汉森认为“语篇是在一定语境下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语境包括文化、情景和上下文三个类型,它们分别与语篇体裁、语域和语言表达形式相对应。通过语篇分析方法的实践和文体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类文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文体的自主分析能力。英语精读课本的文章体裁大致分为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议论文四大类,因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后可将所学课文归总分类。遵循“重形式、更重功能”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将表层理解,即微观结构上升至深层解码,即对语篇的宏观分析。课程设计可根据VanDijk提出的“程式”概念,一方面强调对语法、词汇和逻辑词的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对文章衔接手段的选择、大意的归纳以及作品鉴赏等能力的培养。日常的教学则从单独的微观结构中跳出来,转而分析文章的背景、结构,作者的写作风格、意图等。具体操作上课前让学生形成团队进行讨论,完成词义的辨析和文章大意的转写;课上鼓励学生以口头复述的方式将预习报告展示出来,期间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对文章的多种情境特征作必要的讲解;课后教师布置相应类型的文本供学生自主分析和再消化。

2.写作

语篇文体学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水平不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现出来。因而,在英语各种水平测试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形式也多种多样,有附图表、关键词的,也有给标题、情景的,还有列提纲的等等。运用所学的语篇和文体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日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动笔之前先确定写作内容的文体,把握好语言的维度。例如,是记叙文还是描述文,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因为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谋篇布局。又或者它同时属于何种文体,庄重、随意还是亲密,适应于何种交际场合,如此这般方能确定语言的色彩特征。随后,学生发挥主观的机制,对文章进行遣词造句乃至连句成段,勾勒出适宜的文章。

二、结语

语篇分析的教学模式着重分析、揭示语篇的语义连贯及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又能加深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故而此种理论指导下的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必然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徐佳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世博展馆简介,功能文体学,情景语境,主题意义,文体特征

 

1.引言

2010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expo2010.cn/ zlzx/gk/index.htm)。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馆参展,展示各自的城市文明进程、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为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各展馆文化、特色,“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expo2010.cn/)对各展馆配备了英文简介。研究发现,这些英文简介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本文将对此展开文体分析。

传统的文体分析唯“语言变异”是宗,而近年来,文体学家开始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了研究,注意各种语言功能是如何相互作用来构成文体特征的。本文试图打破传统文体学中的“文体分析”等同于“变异分析” 的观点,以功能文体学理论为指导,从情景语境和主题意义的角度文体特征,对上海世博展馆英文简介进行文体分析;并探讨情景语境和主题意义对语篇语言选择和语言表现形式等文体特征的影响。

2. 功能文体学

功能文体学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文体学理论 (张德禄,2005)。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功能把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根据情景语境统一在一个语篇中构成整体。

“情景语境”是由语场,基调和语式三个部分组成的概念框架(Halliday,1985)。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基调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性质、地位和角色、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方式及其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张德禄,1998)。

“主题意义”是作者通过文本的全部语言要素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思想。Halliday指出,文体分析的目标之一是展示语篇的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而且“一个突出的特征只有与语篇的整体意义相关才能前景化”(Halliday,1971)。 文体学家申丹也指出,语言“只要它对表达文本的主题意义作出了贡献,就是真正的前景化”(申丹,2002)。可见,功能文体学通过主题意义映照“前景化” 的文体特征。

Halliday还提出“语言各层次之间呈现出体现的关系,语言形式只有被上一层所促动或者说对上一层有所体现时,才有文体意义” (引自刘扬,2005,70-72)。情景语境是语篇的最高层,“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生成的”(张德禄,1998)。因此,功能文体学中,文体特征是语言通过元功能的作用,在情景语境的制约和促动下,对主题意义的选择表达而形成的。

3. 展馆英文简介的功能文体分析与解读

3.1 情景语境

功能文体学认为,所有的语言或表达形式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文体特征,具有文体特征,而文体特征受情景语境的制约和促动,那么情景语境是怎样制约和促动这些英文简介的的文体特征的呢?

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包括语场、基调和语式。上海世博展馆英文简介语场比较固定,即介绍各馆建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文明、交流和探讨城市发展道路,吸引游客参观。基于这一语场,各展馆简介中大量使用“pavilion” 、“present zone”、“ Exposhowcase” 、“exhibition”、“structure” 、“architecture”、“design” 等与“展馆”概念密切相关的名词和“feature”、“ display”、“express”、 “ represent”、“ stage”、“showcase”、“ be exhibited ”、“ make itsappearance”等表达“展览活动”这一概念的动词和动词词组,以及“visit”、“travel”、“enjoy”、“explore”等表达“游览”概念的动词。语场决定了这些语言的选择,反过来这些语言通过概念功能的作用对这一语场活动进行了很好地表达。

基调反映的是角色关系问题。这些英文简介是上海世博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宣传推介各展馆,因此有两层角色关系:一是世博组织者向游客介绍各展馆,吸引游客参观;二是世博组织者描述各展馆建构、文化、理念、特色。这些角色关系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得以表达,在词汇语法层由语气、情态系统等来体现。分析发现,这些简介中的语句基本都是陈述肯定的语气;而且,文中还有大量“词汇情态” 词语,如 “distinctive” 、“unique”、 “great”、“famous”、“modern”、“spectacular”、“sophisticated” 、“better”、“best”、“human-friendly” 、“fun and relaxed”等,暗示出作者对展馆的推介和对游客的劝诱。

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是语篇的符号组织方式。在上海世博情境下,各展馆英文简介语篇具有正式、书面文体的特点,除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以简明扼要的短语呈现外,第二和第三部分文本几乎都是陈述句的形式,且多用正式完整的语句(主要是长句和复杂句),逻辑严密、清晰。此外,文本几乎一致使用现在时;且常用到“定语从句”等各种从句和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非谓语动词文体特征,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紧密连贯,条理清晰。如,委内瑞拉馆“Highlight 1”只有三句话,却包含了90个单词,且都是长而复杂的语句,运用了非谓语动词词组“reproducing the style of a number of ethnicresidences” 和“opting to represent them”、定语从句“that has thrived in the rainforests of South Americafor thousands of years”、倒装句“Nor has it ignored the life experiences of…”等表达形式,使文体具有庄重、紧凑,逻辑清晰的特点。

3.2 主题意义

功能文体学对文本文体特征的分析不仅以“情景语境”为参考,也和“主题意义”紧密相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语言“只要它对表达文本的主题意义作出了贡献,就是真正的前景化”(申丹,2002)。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副主题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 expo2010.cn/zlzx/indexn.htm )。在这些英文简介中,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很好地阐释、突出了上海世博主题,对表达主题意义作出了贡献;语言前景化,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特征。

首先,如简介的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中“Theme”一项:

中国馆:Theme: Chinese Wisdom in Urban Development

肯尼亚馆:Theme: Cities of Discoveries and Harmony

委内瑞拉馆:Theme: A Better Life, A Better City

信息通讯馆:Them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xtending City Dreams

分析可见,各馆关键词组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前景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此外,在简介的第二、三部分“展馆特色”和“亮点”中文体特征,作者尤其注意语言的选择和表达,使其贡献于文本的主题意义,形成了很强的的文本特征。统计分析发现,文本中选用了大量紧扣“主题意义” 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及其近义词或上下义词:city(urban area)、human、nature(landscape 、deserts 、rainforests)、city life (urban living)、culture(wisdom)、economy、technology(skill、cutting-edge technologies)、environment(global warming 、water sourceprotection)development、diversity、harmony、sustainability、energy、innovation、friendship等,阐述“主题意义”的形容词:sustainable、harmonious、environmentally-friendly、solar、human-friendly、 energy-saving、water-purification、low-carbon、intelligent等,以及“主题意义”促动下的其他相关词汇。如日本馆“Highlight 1”中词语“friendship”表达了国家之间的友谊、合作及和谐相处的意义,“modern energy saving and water purificationtechnologies ”体现城市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而“water source protectio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aging problem”则表现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所有这些词语的大量选用很好地表达了文本的主题意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和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反过来,在文本主题意义的控架下,这些语言及表达形式“前景化”,构成突现了上海世博情境下展馆英文简介鲜明的文体特征。

4. 结语

上海世博展馆英文简介在上海世博这一特殊情境和主题下应运而生,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借鉴功能文体学理论,从情景语境和主题意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文体分析;并探讨了情景语境和主题意义对语篇语言选择和语言表现形式等文体特征的影响。但本文只是从近两百篇上海世博展馆英文简介中随机抽取部分作为研究文本进行探讨性分析,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仍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2]Halliday, M.A.K.Linguistic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A].In Chatman,S.(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C].Oxford:OUP, 1971.

[3]刘扬.试论功能文体学中的主题意义[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4.

[4]申丹.功能文体学再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5]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