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09:5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监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环节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建立完善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保证教师指导论文质量和学生完成论文质量。
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抄袭严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抄袭严重。即使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中也高达10%以上的抄袭率,普通高校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2]当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制止学生剽窃论文、弄虚作假,利用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索,对学生论文造假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要深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教学模式给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了信息不畅、指导不好、工作量大、操作困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对毕业设计弄虚作假现象不能有效控制。
2.选题不当。毕业论文的选题狭窄且缺乏新意,学生选取的题目相同或相似的较多。论文内容无自己的特点,方案单一,方案没有创新性。有的学生选题与本人实际工作相距甚远,在现有的研究条件或规定时间根本无法完成。[3]有的学生选题与专业不相关,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在答辩时很难通过。
3.写作能力差。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获取方法掌握很少,不了解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缺乏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中文资料检索很少,同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基本没有查阅外文文献。对论文的撰写缺乏了解,实验数据不知如何处理,论文低水平重复过多,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4.撰写不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在撰写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论文文本不规范,没有参照学院论文标准,如论文题目字数太多、论文摘要没有反映论文中心内容、数据来源注明不规范、表头文字说明不统一、目录与内容不符、毕业论文格式不统一等,基本每个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论文格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方法
1.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制度。健全的、科学的、详尽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是管理好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4]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管理、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规范的要求。
(1)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论文题目必须要与专业相关,只有与专业相关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论文研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进行试验,论文中要有试验数据,才能学有所获;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尽量指导学生一人一题,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的论文都有自己的新意,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论文整体质量。
(2)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该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组成包括: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②毕业论文(设计)排版要求;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④毕业论文(设计)封面;⑤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标准;⑥毕业论文(设计)有关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老师评阅、互评老师评阅等);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定办法等。学院只有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文件的形式规定清楚,管理者、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根据规章制度管理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毕业论文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3)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与理论课程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联系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工厂完成的,为了减少成绩评定的主观性,按科学化、标准化、量化的原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结构分割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学校指导老师和工厂指导老师的平均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4:3:3,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2.建立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学生论文保质保量完成。鉴于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毕业论文的进程,抓好三个时期的检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1)初期检查。要严把“指导教师聘任关”和“选题关”。初期检查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选择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曾经参与或主持过省市级以上课题的指导教师,对于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指导资格;选题情况,包括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同时选题采用双向制,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情况;论文进程安排、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情况,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为论文设计工作做好准备。
(2)中期检查。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老师要填写中期检查表,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和论文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要求指导教师要严把“指导关”。通过中期检查主要了解教风、学风和论文设计进度,包括学生论文有无改变课题内容,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与进度,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情况,学生如期完成课题有无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需要学院帮助解决的困难等。
(3)后期检查。重点是严格答辩,客观评定成绩,把好“评阅与答辩关”、“质量评价关”。通过后期检查主要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评阅人对论文评阅结果,答辩组织、落实情况,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审阅及评语,答辩小组的答辩记录,成绩评定等情况。答辩时由学生陈述论文内容、答辩小组提问、回答问题三个环节组成。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采用结构分割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4∶3∶3,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高职论文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必须全面考虑,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孤立地研究一个或两个环节,要全员全过程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严把论文质量关,使论文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2):57-60.
[2] 秦明建.以人为本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冶金教育,2008,(1):29-32.
关键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三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推行三项制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目前实行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级管理网络组成,即: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就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而言,笔者以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如果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虽然有质量管理体系但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不能有机结合,形不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有效运行,那么质量管理将成为一句空谈。就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确保其有效运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组织保证和前提。
就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问题,笔者以为,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职能部门和人员数量上的保证。各质量管理层次必须根据各自质量管理权限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为目的,配备足额的质量管理人员,以免造成组织虽然建立,但无相应的工作人员,致使组织机构因人员不能到位而影响正常运转。(2)人员素质的保证。所配置的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能够真正担负起相应的质量管理任务。(3)管理制度的保证。人员到位,素质到位可以说具备了质量管理机构运转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否能够确保质量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运转,尚需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运作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强制性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质量管理人员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减少和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
二、制定完善的技术保证措施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质量管理的技术保证措施是指导质量管理人员正确实施质量管理行为的技术保证,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质量管理方案是指导质量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质量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的技术保证,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工作具体的运作程序、质量管理重点以及确保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措施等。参建各方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质量管理方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制定,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重点的确定,要确保其符合工程建设实际,切实可行。二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具有相对较强可操作性,避免大话、空话,确保其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性。三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周密细致,要涉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保修期质量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质量管理方案贯彻整个建设过程。四是较低质量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方案必须经较高质量管理层次的管理机构认可,以确保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质量管理方案的相互协同性。
(2)完善质量管理措施,规范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有关质量管理措施,笔者以为,主要是要致力于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所有质量检查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度,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将质量管理责任层层分解,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奖惩制度。在建立质量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奖惩机制,将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与其经济收入挂钩,包括质量指标奖、优质工程奖及一些必要的处罚决定等,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3)正确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准确运用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和准确运用质量管理规范,是关系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意图不能正确理解或不能准确运用和把握质量管理规范,就会失去质量管理的基础与原则,质量控制就会偏离方向,发生根本性错误。就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图纸会审和图纸确认工作,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吃深吃透,为合理进行项目划分和质量管理要点的确定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实施期间要高度重视设计变更文件的处理,根据设计变更情况随时调整质量管理措施。就质量管理规范的准确运用问题,一是严格执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质量管理规范。在工程设计中对适用的技术规范一般均有明确的说明,其在工程设计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均与所提到的技术规范相符,应该作为建设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二是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运用规范。“三制”改革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越来越强,有关工程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规定相继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门规定等应运而生,而上述规范规定从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编制的深度,编制的立场、编制的时间以及对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均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国标和行标在某些方面还有相矛盾的地方,这就为工程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正确运用和把握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在质量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在运用规范方面,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同一时段内颁布实施的规范,应首先执行高级别的规范,尤其是当行标和国标发生冲突时应执行国家标准,部门规定与行业标准发生冲突时应执行行标。二是从颁布实施的时间上看,同一级别的规范规定,颁布实施较早的要服从颁布实施较晚的。因为最新颁布实施的规范规定大多是在以往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吸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修编而成的,应该对工程建设实际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适应性。三是从规范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讲,较高级别的规范一般原则性较强,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控制,相应的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而级别较低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则相对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在两规范没有原则冲突的情况下,为便于操作易使用级别相对较低的规范。
(4)配足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测量、计量等仪器设备,并要随时注意对仪器状况的控制,以确保各种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是评价施工质量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赖于检查施工质量的必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质量的检测仪器,能真实地反映施工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而提出正确的修正措施,以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相反,检测仪器不准,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控制,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为避免因质量检测仪器缺陷而导致施工质量控制偏差,一是参建各方必须具有独立的质量检验、检测仪器,具备平行检验、检测的能力。参建各方要依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配备独立的质量检测、检验仪器,保证检测手段的独立性,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参加各方在检测工、器具上不能相互依赖。二是在质量检验、检测仪器的配备数量上必须满足质量检测的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所检测工程的需要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配备检验、检测仪器,不能以相近和类似的检测仪器代替。三是必须确保检测工、器具的完好性,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参建各方在使用前必须由权威部门进行必要的效验和率定。同时施工期间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效验和率定,确保检测工、器具的保证率。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质量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率。从检测仪器、检测手段、人员管理、资料管理等诸多方面,力求实现最大程度的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率。
三、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思想保证。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和各项技术保证措施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确保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在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和技术保证措施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是确保质量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思想保证。就如何保证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保证质量管理人员从主观意识上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并愿意为搞好质量管理而努力。二是加强现场意识教育,借助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加强质量意识的现场教育,实行“三不放过”的原则,即“问题查不清不放过,问题得不到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教育,形成“敢为人先”的质量管理氛围。
四、质量管理过程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现行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有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四个质量管理层次。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但是由于管理层次、管理任务、管理责任的不同,决定了在管理方式、管理组织、管理的角度及实际运作上又有所不同。因此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就必须处理好各质量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避免出现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丧失各管理层次之间有效的制约和约束机制。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各管理层次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要确保各管理体系真正能够独立运行,尤其是较高的管理层次,不得随意干涉较低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行为。各质量管理体系一定要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能和权限,准确定位各自的管理行为,做到到位而不越位,避免造成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职责不清,运行不畅。同时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不得相互依赖和相互“替代”,包括质量检测频度、质量检测仪器的配备和使用均要确保其完全的独立性。
(2)要高度重视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是重视项目划分的合理性。项目划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主线,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其合理性。项目划分必须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施工组织来确定,并报经质量监督部门认可;二是注重缺陷责任期阶段的质量管理。缺陷责任期,也叫保修期,是自竣工之日起至缺陷责任期满为止的阶段,狭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工程试运转阶段,在此阶段,有些内在的、较隐蔽的质量问题,通过试运转,有可能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形成新的质量缺陷,因此应加强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必须引起重视。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①对工程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检查,发现问题,查清责任,责令其限期处理。②对各种质量缺陷的修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确保修复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 质量监控 质量评估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四年学习中最后一项学习内容,它是将四年学习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这一环节进行的质量好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极具重要实践环节和阶段,也是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1,2]。
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随本科教学评估的深入,已引起学校和各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在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过程中仍发现问题较多,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讲是管理不严,规则不细,制约和监控体系不完善而导致的结果。[3]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制度化,建立较好的监控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本科教学评估指导要求为标准,针对我院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估为契机、力求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监控体系的建议,以提高我院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
1. 以往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在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过程中发现在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中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中拟定的设计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首要一环,设计题拟定难易程度,可操作性,量的大小,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指导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有些太难和太大,而有些又过于简单,工作量不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和论文的质量。
(2)开题报告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中,发现有些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审定不够认真,开题报告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教师责任心
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不能按规定要求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也不予以检查和监督,学生的论文交来就成,没有经过修改过程,答辩时对自己的学生打高分等。
(4)学生态度
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践环节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下;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时出去找工作,一半的时间不在实验室或设计室,临到答辩前匆忙突击,东拼西凑,甚至有抄袭现象发生。
(5)院系管理
院系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上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对过程的有效监控,没有一套严格的督促教师进行认真指导、师生进行定期交流和答辩资格审查的机制,致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2. 统一思想,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认识
通过组织全院教师学习与讨论教育部和学校有关文件,对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有了统一的认识。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效果的检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随着本科教学评估的深入,我院从毕业设计教学评估指标入手,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成立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关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手册》,并分析评估指标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测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极好的表现。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强化认识,规范管理,精心组织,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估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保证,为此我院制定了《化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化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条例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作用,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原则,开题报告撰写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与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标准,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过程检查评估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建立院、系二级监控管理体系,分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实施,主要措施有:
(1)毕业设计(论文)初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查,选题的意义,开题报告,是否是一人一题,学生的任务书(包括对学生基本要求,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等)的检查。
(2)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组织各系进行检查,学院抽查,教学督导巡查,召开学生讨论会等形式,了解毕业设计执行情况,论文进度,译文等,并在全院公告检查结果。
(3)毕业设计(论文)后期检查:毕业设计撰写的格式,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后,对答辩资格、指导老师的评语进行审查。
(4)组织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自查和复查。
4. 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
4.1 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毕业设计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毕业答辩评分三部分综合评定,各部分的权重分别为0.3,0.3和0.4。
指导教师评分标准:
(1)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中态度、组织和纪律情况,占5~10%。
(2)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强,占15%。
(3)设计说明书(论文)文理通顺,书写工整,图纸整洁,占10%。
(4)方案设计合理,有一定创新,计算正确,论证充分,占40%。
(5)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熟练使用规范手册,占15%。
(6)外语翻译20,000印刷符号(原文),译文五原则性错误,占10%。
评阅教师评分标准:
(1)设计说明书(论文)文理通顺,书写工整,图纸整洁,占20%。
(2)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熟练使用规范手册,占10%。
(3)方案设计合理,计算正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楚,图纸符合制图标准,占40%。
(4)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创新性,占10%。
(5)难易程度及工作量,占15%。
(6)计算单位符合国家设计标准,占5%。
毕业答辩成员评分标准:
(1)答辩内容表述清楚,观点正确,占30%。
(2)毕业设计(论文)思路,图表,结果等表述清楚,正确,图纸整洁,占20%。
(3)能够及时正确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占30%。
(4)设计(论文)的创新性和个人见解,占10%。
(5)答辩时态谦虚有礼,占10%。
(6)答辩,报告时间超出规定时间正负五分钟,占10%。
5.实践与成效
从2003年起我院认真执行学校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有关文件,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管理和监控,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我院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断上升。学院和学校按照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分别对1999级、2000级和2001级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自评和专家测评,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999级,2000级,2001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全部做到一人一题,90%联系科研实际,同年级没有重题现象。毕业设计中学院重视学生的进程管理,1999级有一名学生没有参加答辩,最后成绩以不及格处理,2000级有三名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有2/3的时间未进实验室做设计,最后不许参加设计答辩,成绩为不及格,有两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没有达到评分体系的及格标准,成绩为不及格。2001级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在05年省级优秀论文评审中,学院4项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二等奖,5项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三等奖。表1列出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统计,成绩是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三方面综合评定的结果,从表1看出,毕业设计(论文)的优良率达到了80%。
6.结论
我院通过对前几届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套较合理的管理和监控模式,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和答辩等各个阶段的质量监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学院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从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着手,使学生多从事一些创新性的科研性课题,撰写出高水平学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24.
[2]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关键词:水闸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一、工程概况
通州市新江海河闸改建工程位于海门市江心沙农场新江海河入江口,新闸位于老闸闸址中心线向北200m处。新闸共3孔,中孔净宽12m,两边孔净宽均为10m,闸孔总净宽32m;闸室底板为三孔一联整式底板,长37.2m,宽18m,闸底板中部厚1.7m,四周均设1.00m(1.6)×0.80m齿坎。底板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0,混凝土总方量为1250m3。
二、工程地质
闸底板地基位于低液限粉土夹淤泥质低液限粘土,该地基埋藏浅,厚度较大,流动、软塑,强度低,中偏高压缩性。利用水泥深搅桩、沉管灌注桩进行地基处理。
三、质量控制
3.1基坑土方开挖
在地基处理试验合格达到设计要求后开挖底板基槽,人工凿除水泥深搅桩和沉管灌注桩桩头,土方开挖分层分段依次开挖。严禁超挖、欠挖。桩头进行弹性处理,确保底板底部受力均匀。
3.2施工降水
为保证底板施工过程中处于无水状态,在无砂混凝土管井降水的同时另在底板防渗墙内增加3m轻型井点降水,加快深搅桩硬化,从而保证底板土层承载力一致,沉降均匀,轻型井点拆除后对井孔进行封闭技术处理,然后进行C20混凝土封底、钢筋、预埋件、模板安装。
3.3泵送混凝土配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设计强度和混凝土可泵性良好的前提下,采用低水化热水泥;降低混凝土浇灌入模温度;选择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掺加一定量的外加剂、混合材料;施工时底板混凝土掺加20%以下的块石吸热;利用混凝土后期(90d、180d)强度来降低水泥用量。
3.3.1.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泥采用经复试合格的华新水泥总厂生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32.5级(袋装),水泥提前一星期入库贮存,贮存时采取措施防止水泥受潮结块失效。
粗骨料采用宜兴生产的5~31.5mm的碎石,碎石针片状含量小于10%,含泥量小于1%,无泥团,密度大于2.55T/m3,超径(原筛孔检查)小于5%。
细骨料采用湖北产的中砂,通过0.315mm筛孔的砂大于15%,含泥量小于3%,无泥团,密度大于2.50T/m3。
外加剂经试验比较选用南通金陵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陵4号”高效减水剂,其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0.5%,经试验达到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降低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等要求。
混合料利用南通市开发区热电厂生产的Ⅰ级粉煤灰,细度为7.8~8.0,烧失量3.9~4.2,SO3≤1.3,需水量比为89;考虑矿渣水泥保水性差,粉煤灰取代水泥用量为10%。
底板面层40cm混凝土内掺加由南京派尼尔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格雷斯防渗纤维,每立方米混凝土内掺入量为0.6kg来增加底板抗裂性能。底板混凝土内选用洗净的30~40cm湖州块石,均匀抛投。
3.3.1.2混凝土配合比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委托具有壹级资质的南通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试验室进行试配,其通过理论计算、试配和调整,出具的试验配料单为水泥:水:砂:石:减水剂:掺合料=290:185:720:1175:1.5:29,坍落度为120~140mm,满足“泵送混凝土水灰比宜为0.4~0.6,砂率宜为38%~45%,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小于300kg/m3”的规范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利用炒干法分别测出砂、石的含水率,随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3.4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
3.4.1混凝土拌和设备
施工现场配备两套混凝土生产系统,每套拌和系统包括JS-500型强制式搅拌机1台,PL-800B型自动计量配料机1台,20T粉煤灰罐1只,1.5m3轮胎式装载机1台。同时配1台JS-350型拌料机备用。两台拌和系统同时下料,如遇到特殊情况时保证能有一套生产系统供料,确保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避免形成冷缝。
混凝土生产系统在使用前进行保养、校核,确保计量准确性,材料配合比允许偏差控制在:水泥、水、混合料为±2%,砂、石为±3%,外加剂为±1%。粉煤灰、水、砂、石用自动计量系统控制外,对减水剂预先采用天平称量每盘料的用量然后装袋备用。
3.4.2混凝土拌制
根据现场工地试验室提供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严格配料,机械搅拌时料斗投料顺序为:先加碎石,后加水泥、减水剂、粉煤灰,最后加砂和水,混凝土搅拌时间从投料完毕后组成材料在搅拌机内延续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0min,掺入格雷斯抗裂防渗纤维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5min。
混凝土出料时随时测定坍落度和拌和物温度,观察混凝土拌和质量,严禁生料输送,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3.4.3混凝土输送
由于底板混凝土仓面较大,混凝土用量多,采用HBT-50型混凝土输送泵泵送混凝土。泵管安装时不得直接支撑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上,每隔一段距离用钢管支架固定,管道卡箍处不得漏气、漏浆,泵管尽量少用弯管和软管,预防堵管,确保混凝土顺利出料。
混凝土泵送前先用清水湿润管壁,然后拌制1:2水泥砂浆混凝土泵和输送管内壁,用的水泥砂浆分散布料。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前场和后场均布置管理人员随时指挥协调。现场利用对讲机联系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及拆布管时间。确保混凝土整个浇筑过程中紧张、连续、有序地进行。同时安排专人测定混凝土入仓温度、坍落度,并留置规定制取的试压块组数。
3.4.4混凝土平仓、振捣和成型
混凝土浇筑前,保证仓内无杂物,模板、钢筋、预埋件符合规范要求,一切准备工作就序,并做好质量自检记录。经现场监理验收认可后方可进行浇筑。
底板浇筑前仓面平均划分施工区域,混凝土浇筑自西向东、由远而近。混凝土按一定厚度、顺序、方向分层进行,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开始布料,两管同时进行,采取“斜面分层”法施工。振捣混凝土应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在底层混凝土初凝前安排一台泵进行面层防渗抗裂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灌筑后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振捣时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操作时做到快插慢拨,上下略为抽动,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使混凝土达到均匀振实。插入式振动器在每一插点上的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出现水泥浆和不再出现气泡,一般在20s~30s。
混凝土表面混凝土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施工时依次成排平位慢移,顺序前进,移动间距应使平板能覆盖已振实混凝土的边缘5cm左右,以防止漏浆。
平板振动器振捣时间以保证混凝土停止下沉并往上泛浆即可。浇筑过程中,随时检查模板、钢筋、止水片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如有漏浆、变形和沉陷立即进行处理校正。对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利用海绵及时排除。及时清理模板、止水、预埋件表面的灰浆,对表面混凝土进行二次抹面,防止产生松顶和表面干缩裂缝。
对混凝土撑柱、止水、施工过程中抛置的块石等周围和预埋件下面加强振捣,同时进行二次复振,增加混凝土密实性,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缝,提高混凝土强度。对留置抛石洞口的面层钢筋重新绑扎到位,严禁遗漏。
混凝土施工中按图纸设置沉降观察点,每角设置一处,共设4个沉降观察点。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1]。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2]。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本科扩招,这标志着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就要求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必须有新的思维和认识。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如欧阳玉[3]认为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关键是监控体系的确立和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刘高永[4]提出建立多元开放的高职技能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张恩忠等[5]对地方工科院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何春林等[6]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武剑[7]对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探讨。于海英等[8]对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控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张慧敏[9]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构进行了思考。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实践探索的关注进程中不约而同地忽视了理论体系的细节缺陷。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食品质量管理中的HACCP体系为借鉴,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培养质量监控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HACCP体系的启示及其移植
1.1 HACCP体系的概念及原理
HACCP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英文缩写,一般中文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国家标准《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15091-1994对HACCP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10]。可见,HACCP体系是一种通过分析、确认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采取充分的预防性措施,对可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进行重点控制,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系统方法[11]。该体系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涵三大内容:一是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二是确定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三是建立关键点监控体系。
1.2 HACCP体系的启示
HACCP体系带给人们诸多的启示:一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HACCP是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反应性体系,中间过程出了问题可以迅速监控并调整,该体系改变了依赖最终成品检验的传统管理模式,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可改变目前本科生质量培养过程中事后检验的不足,同时也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借鉴意义;二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HACCP作为行业标准并没有列出每一种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因此其危害控制也没有统一的借鉴模式,这就要求生产企业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合自己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特点进行质量管理。这有两点启示:首先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环节要根据学校定位、学科专业等特点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其次质量监控的各层次教育管理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教育管理,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预期目的;三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上”。HACCP体系与当前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主要将精力放在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上,而不是在每一个步骤中花很多精力。这样既可以缓解本科生扩招后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把质量监控集中用于主要问题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上,减少学校或上级监控部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同时又可以使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影响因素时时处于监控之中。
1.3 HACCP体系的移植
部分学者尝试性地将HACCP运用于教育质量监控领域,如孙健[12]、李姚矿[13]、刘冠卉[14]等分别运用HACCP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思考,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搜索到更多的文献。这一方面说明该体系在教育质量监控中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需深化,如影响培养质量的潜在危害因素、危害的预防措施、关键环节的达标评价等。根据HACCP体系的原理和启示,笔者将其移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研究中,这里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建立HACCP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分析框架(图1)。
在该分析框架中,首先需明确培养流程和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危害和识别关键控制点,然后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最后对质量目标进行达标评价。
2 HACCP体系的应用
这里主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HACCP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
2.1 培养流程分析
从培养过程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一般要经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导游资格证考试、毕业实习、学位论文、其他职业资格证考试、毕业答辩等环节,其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2.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包括3大培养环节和5大关键控制点,其中3大培养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含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5大关键控制点包括课堂教学的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导游资格证的考试、行业资格证的考试、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3大培养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对34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让他(她)们对所列举的20多项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多项选择,结果发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质量、教学风气、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7项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见图3。
2)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15]: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内容综合性、实习企业多样化的特点,如实习企业除涉及旅行社、景区、酒店三大行业外还有其它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二是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旅 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并且集中实习主要安排在酒店;三是教学体验的创新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与个人素质和隐性知识有一定联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般有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认知见习、中期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毕业(顶岗)实习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因素。笔者在对湖南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调查研究中发现,约有71.4%的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对专业技能提高较大,实习后有较多的收获,约有50%的学生论文选题来源于毕业实习,约有40%的学生就业单位即为实习单位[16]。
3)学位论文环节。本科学位论文是通过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后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集中展现,是培养结果的一种表现。以笔者所在单位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衡量:(1)选题质量。如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反映解决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2)文献综述与外文翻译水平。如文献综述撰写规范,外文翻译符合规定要求,文献数量符合相关要求;(3)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4)论文撰写质量。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图表完备,编号齐全等;(5)学术水平与创新。对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从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其关键控制点应是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环节的控制。
2.3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培养质量监控组织的建立。建立培养质量评价与督导专家组,组员主要由旅游管理专任教师和长期工作在一线、行业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对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实施质量评价和监督检查,定期提出工作报告和工作建议。
2)培养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HACCP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型,需要建立起监控机制。如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或据此制定执行导则,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过失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请下一个循环解决,其监控机制如图4。
2.4 质量达标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门或任课教师,评价内容多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评价方式为课程考试或专业能力考查,缺乏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的参与和监督,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造成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一定程度的错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
(下转第103页)
价,并将这种结果及时反馈到HACCP体系中;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职业能力、社会声誉、就业质量、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个人发展空间等要素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须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应该具有及时性,就“监”和“控”的关系来说,监是前提,是为教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控是手段,调节控制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及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监控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投入使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的分配,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可以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本文借鉴HACCP体系,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生培养过程及培养质量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层面上有利于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对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危害、危害的预防性措施等方面的考察与思考不足,这也将是本研究在未来可以拓展与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EB/OL].(2011-07-01)[2014-02-26].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2]陈湘涛.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1-3.
[3]欧阳玉.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实施[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2):12-15.
[4]刘高永.多元开放的高职技能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79-81.
[5]张恩忠,方兴.地方工科院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2):8-10.
[6]何春林,吕建军,刘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3):57-61.
[7]武剑.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质量监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237.
[8]于海英,杜琳娜,李树平.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控问题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3):136-139.
[9]张慧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20):18-20.
[10]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1-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步扩大,而这种扩大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平衡“数量”与“质量”关系,从而使培养质量得以保障,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注重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研究。
一、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现状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地向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反馈,以使管理者和教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也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控制教学的目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前瞻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这一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能够及时地获得教学中的各要素、环节及状态的反馈信息,而后通过对这些反馈信息及时的评判与控制,可使教学质量的管理真正起到激励教学过程的作用,并使教学更加注重实效。目前,我国本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已日趋成熟,并已得到较好实施,这对本专科层次的教学质量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区域性、学际性、导师制的差异,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特殊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建立一套统一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受到一定的制约。由此导致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研究,滞后于本科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难点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培养方案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模糊化、教学问题的复杂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不健全性等,都阻碍了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
1.制定培养方案超越国家要求方面的难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中指出,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报告还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形成解决教育教学或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认识较为模糊,因而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代替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如有的学校把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内容与做法简单地搬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上来;有的学校不把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之一,不把它作为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还有的学校认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含金量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可同日而语;更有甚的是有的学校把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培养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属于技能型研究生,较学术型研究生更具职业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其进行学术方面培养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制定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理论性教学方面的难点。在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教学忽视技能性与实践性教学,已成为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高校所开设的公共课比重要大于专业课,案例及教育见习课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忽视了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从而大大降低了该专业教学的含金量;有些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不足,因而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仍由学术型教师来承担,这就导致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不够。
3.学位论文过于重视学术性方面的难点。长期以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认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和关键。学位论文是对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知识掌握、运用、创新等综合运用的考核。既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属于技能型研究生,那么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也应该侧重于技能的研究。这也是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规格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这一点上,各高校基本上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规格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也就是学生写的是学术型论文,而不是技能型论文。还有些高校在和盲审的要求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也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与国家的要求完全不符,因而,也就造成了在监控上存在着广泛性的难点。
4.教学方式与手段存在单一性方面的难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学方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生教学应该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职责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充分发挥专业型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目前我国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以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来给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上课,而不是用技能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不足,就难以实现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5.教学质量评价模糊化方面的难点。当前我国专业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再加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因而使评价结果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首先,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价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其次,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价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缺乏同步性。最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难以定量。此外,部分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仍然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评价制度,这也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在这种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的大环境下,教师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开拓教学,有时甚至出现和学生共同应付的现象。
三、构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
1.构建培养方案质量监控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张,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迎合社会和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必要的。高校必须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宗旨,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论文要求等内容,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也就是,各招生单位应依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和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精神和要求,充分考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需要为根本,倾听基础教育专家和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意见,定期修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定期地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定期调查评价制度。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听取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工作的改进、管理工作的提升提供依据,以达到对培养方案质量体系的监控。
2.构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是研究生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保障,亦是构建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监控大致包括对学生学习前的监控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教学前的监控来说,学生学前的准备状态是最基本的监控因素,所以,对于学生的课前监控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应该发挥教育的诱导作用,加大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的力度,使学生走出“论文为重”的学习误区,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明确其学习目的和课程学习前准备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做好学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教学过程的监控来说,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效进行监控,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成效进行监控。也就是要实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双向监控。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反馈信息等,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进行改进。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不定期检查,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程度、技能的形成程度等进行检测。这样才会保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3.建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直接影响和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也是通过科研工作实践,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的一项综合训练。通过学位论文,可以检验出研究生是否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否已具有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是否达到了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等。因此,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特点使得其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因此,在论文质量监控上也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各高校应制定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系统。根据国家对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论文题目的选择、论文内容的编排、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论证过程等,都应侧重于专业性和技能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果非要追求学术性的话,那也应在专业性和技能性方面侧重于学术性。
4.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是高校对其培养方案进行调控的参考因素之一。因此,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势在必行。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深度是专业的先决条件,而知识的广度又是深度的基础,二者的辩证关系密不可分;知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第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方法有很多,就教学互动而言,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第三,教学效果的可测性。在教学效果方面的监控,包括对课堂教学的条理性、启发性,易于理解性等的监控,对教学思路开阔和方法多样的监控,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程度的监控等。
总之,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更能使评价本身丰满。但评价结果不能一概定性描述,而应尽可能量化,调查表经过量化处理后,相应结果应反馈到任课教师,以便教师本人做实际改进。部分研究生座谈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评估方式,理应成为教学评价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拓,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02,(4):33.
[2]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9.
[3]时花玲.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薛振田,周小军,胡鹏,崔建.关于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7,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23
[文章编号] 1671- 5918(2015)09-0049-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效运行是独立学院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对学院教学管理实施有效地保障、监督、评价,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逐渐开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工作。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学院自2006年开始就致力于教学质量监控的建设与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中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教学规范、监控运行、组织保障、信息反馈、成果应用5个子系统构成。
(一)教学规范子系统。该系统把首先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把标准作为规范教学、保证质量、提升水平的主要依据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前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对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相应制定并完善了有关标准和规范文件。这些标准的制定既反映时代需要,又切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作为规范组织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的基础性依据。各系(部)、部门严格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和规定进行管理,确保了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二)监控运行子系统。该系统由教学检查、学生评教、课程评估、听课制度、教学考核、毕业论文指导与检查、教学督导7个环节构成。其功能是提供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确保监控过程有效运行。
(三)组织保障子系统。该系统包括由院长和分管教学院长、系(部)主任构成的领导系统,负责学院重大教学决策,突出目标管理;由院办、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组成的职能系统,具体落实、执行学院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工作重心在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由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组成的指导和监督系统,负责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提出意见和建议。其功能是为实施和加强监控教学质量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为基本核心,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高目标,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促进的保障体系。
(四)信息反馈子系统。该系统由教学例会、师生座谈会、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督导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多种要素构成。其功能是收集、加工、传输各种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并对监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反应,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收集教师、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或相关系部。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反馈的信息,了解情况,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
(五)成果应用子系统。该系统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加以评比展示,对教学中的问题加以改进;根据监控的结果对相关人员作出评价、奖惩,评选年度教学能手、院教坛新秀和院教学名师。其功能是充分利用监控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对有关教学工作人员进行科学评价。
“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是鼓励教学资历浅的青年教师参加比赛;“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活动则主要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资历深的教师参加比赛。这两个评选活动是同期进行,因此同时符合这两个比赛条件的教师只能择其一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和“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活动后,开展“院教坛新秀”和“院教学名师”的评选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获得者具备“院教坛新秀”评选资格;获得“优秀主讲教师”称号的教师具备“院教学名师”评选资格。参加省级教学评比人员都从院级评比优胜者中推荐。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一)坚持教学检查,保证教学活动良性循环。教学检查包括常规检查、随机检查和专项检查。常规教学检查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学院领导和系主任,教务处、学生处、督导组等有关人员深入课堂,检查教学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日常教学过程突发的状况和教学设施运作情况,并及时予以解决。学期初教学检查以教学设施准备、教学秩序、师生到课率情况为重点;学期中教学检查以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效果等为重点;学期末教学检查以考试管理、考风、考纪等为重点的。随机检查主要对教学任务的执行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学生上课出勤率以及学生毕业论文进展和完成质量等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根据不同时期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教风、学风等进行随机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校。
(二)开展学生评教,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院自2006年起对所有课程全面实施学生评教活动,自2009年起评教开始在网上进行。开展学生评教,由学生参与评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教师教学效果,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评教结果,还为课程评估、职务聘任、岗位考评、先进评比以及教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三)定期进行课程评估、专业评估,提升教学质量。学院根据商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共同特点,强调基础课程教学和建设,重视经济学、管理学平台课程建设,狠抓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前学院基础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平台课程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建成了一支优质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团队,这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氛围,推进了非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呈健康发展态势。学院借鉴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取其所长,结合我院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认真组织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院人才培养要求。
(四)完善听课制度,随时掌握课堂教学质量。我院办学开始就制定和实施了《听课制度(试行)》。学院各级领导、系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收集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教务处及时将听课情况进行汇总,与相关部门联系采取措施解决。听课制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进行教学考核,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学院建立以教学单位和教师为对象的综合考评制度,使考核结果与分配、校内定岗及职务聘任等直接挂钩,形成比较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加强毕业论文指导,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都提出了详细规范的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秩序。将质量检查与监控贯穿于毕业论文全过程、各环节,要求各系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范开展工作,并对指导教师的遴选情况、论文选题质量、论文开题制度的执行情况、论文评审与答辩情况等进行监控。学院利用浙江省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网络平台,对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每届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系对毕业论文进行全面检查归档,并由教务处实行抽查。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质量监控体系 过程管理
一、研究生监控体系的理论概念
首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就是将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始终置于受控状态,就是把影响培养质量的培养活动与培养质量反馈信息有机地联合起来,通过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地质量监控体系。再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即提高研究生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表现为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提高研究生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提高研究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所以,构建研究生监控体系应注意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全方面、全过程、多角度地收集相关信息,尤其是关键环节和重要影响因素的监控力度需加大,科学有效地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构建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在监控活动中应尽量将影响培养质量的一切因素都纳入到监控中来。在监控过程中分清楚主要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关键环节、非关键环节。对于主要的、可控的、关键的因素和环节予以重点监控,如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执行、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应该特别的加以重视。
2.过程性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近些年,各大高校在研究生工作的管理上已经从目标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高校对于提高培养质量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建议。例如,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学位授予工作、提高中期淘汰率等。
3.程序性
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这其中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都必须按照培养方案稳步进行。这就要求监控活动也要按照培养过程进行,否则将导致信息反馈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培养质量。
4.及时性
就“监”和“控”的关系来说,监是前提,是为教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控是手段,调节控制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种种因素,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系统把来自各方面的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研究生管理决策部门,使相关部门彼此了解对方的期望并对自身活动做出评价,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规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环节实施效的监控,为加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提供决策依据。
三、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模型
1.目标决策系统
这一系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其各院分委员会以及学科领衔人等有关专家组成,从专家的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与评判。在制定总体目标和培养方案时,目标决策者要充分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改革的要求,兼顾市场导向,准确地对学校作出定位和学科水平评估,并根据信息收集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制订人才培养规格与计划,认真执行管理制度,拟定或修改必要的规章制度,并提出教育改革措施。
2.质量标准系统
质量标准系统着眼于高校总的质量标准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的质量标准的确立。在教育管理人员配备完善基础上,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督导与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管理教学工作,并起到指导与导向作用。培养质量的复杂性要求各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点在制定各项指标时,要抓住主要因素,舍去次要因素,力求简化,易于操作。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学校和多数教师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防止出现天花板效应,同时也必须防止地板效应的出现,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指标的权重可针对近几年学校的发展水准及学校制定的对教师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统计,指标应该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求获得准确科学的结论,为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3.监控实施系统
监控实施系统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调查、监控和督导,对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系统测量,对教学设施等基本条件进行检查落实,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监”和“控”都是管理的手段,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是一项软科学,在培养人才中处于最前沿的位置,它是制定培养方案、协调培养要素、整合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培养过程管理是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状态进行管理,包括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执行、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课程的教考分离、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激励机制、学术交流、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多个环节。在培养的全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需重视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尤其要加强对课程学习、论文选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监督和检查。相关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分级管理、交流协作,使各工作环节的衔接顺畅,确保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4.信息收集反馈系统
质量信息收集反馈系统由两个分系统组成: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这一系统负责对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通过日常教学情况、参加学术交流情况、学生信息员汇报、中期考核、论文进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收集信息。信息收集系统主要承担有关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传输、分析和处理。该系统收集的信息主要来自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活动,来自教师、学生、职能部门及社会用人单位。这些信息通过整理、归类与分析后,及时反馈到管理决策部门,为其做出正确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中一部分信息直接反馈到与教学活动有直接联系的责任者手中,如导师、任课老师,便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所以,高校需加大日常教学检查力度,严格专项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督导。
社会的评价也极为重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今天,高校更要积极关注用人单位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招聘渠道、录用与薪资决定;了解对毕业生基本能力和核心知识的要求;对本校毕业生履约情况的评价、相对工作表现的评价和总体满
意度,本校毕业生的离职情况及被解雇的原因,对本校就业工作和校企合作的建议等。从供需两方面获得的信息才可以全面地帮助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培养内容和方式,提高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改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加大反馈和调控力度,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1.严格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选聘,组成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教学队伍
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导师的素质、学术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高校需要倡导以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为纽带形成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间的交流、研讨与合作。鼓励导师深入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导师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现如今,高校顺应学者的倡导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也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恰恰忽略了管理者的专业管理素质,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必须的。高校应该树立管理的专业化理念,加强管理者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重视学科建设,为提高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与发展的主体,是展现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窗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地位和综合实力,影响着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所高校的科研水平,而研究生就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
3.加强过程监控,严抓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点环节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王昌凤(1977-),女,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63-02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1,2]
近年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加快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校转型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实施与管理的基层单位,如何依据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较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持续发展,已成为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
一、二级学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意义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原本由校级职能部门直接进行、统一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已无法适应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改变过去对教师、学生的全面管理,转变为二级学院在校级教学文件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为指导,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校持续发展。[3,4]
1.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增强二级学院的质量自控意识
二级学院成立前,教学质量主要由校级教务部门监控,教学系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监控质量的意识。二级学院成立后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反馈,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客观的监控、评判与调整。因此,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必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长效机制,一方面激发全体教职工的质量监控意识,增强教工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使二级学院的管理者在监控体系中发挥主编、主导、主检和主管作用,从而加强和改善教学管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发挥各专业专业特色的需要
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工作已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已成为一个集策划、执行、监控为一体的办学实体。工科高校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差异很大,有的需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有的则侧重基础,还有的文学性较强,专业涉及面较广,特点较突出,因此,二级学院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构建与其相适应、相匹配的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即教学质量的监控重点应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的不同。
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当今高校的三大职能,而人才培养则位于三者之首。它不仅是高校的基础性职能,而且也是高校的核心职能。可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必要坚持严格的、较高的质量标准,实行教学质量的有效、长期监控,确实保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管理文件实施细则欠缺,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
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过多依赖校级教务部门。学院自行制定的教学规范、管理文件中有关具体实施细则、实施规程、步骤等内容较少,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应是二级学院教学监控的重点,应在学校对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深入、细部监控,但有些二级学院并没有健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
另一方面,对日常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价,各二级学院仅简单地以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主,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掺杂了诸多主观人为因素,而且没有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诸如教学过程、教学投人、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等进行系统的监督、控制与评估,并不能发挥其有效的监控作用。
2.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时效性差,技术手段落后
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各种终端信息的采集,必须时刻关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发展性的或是潜在的信息,及时进行预防处理。但是,一些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收集不全,又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对信息处理缺乏有效分析,调控纠错能力差,尤其是跨院、跨部门的反馈信息更是很难跟踪,往往导致反馈信息处理较慢、偏差较大。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快速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
三、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构建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学质量监控应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二级学院如果不能准确、迅速掌握教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或是仅用几个监控点的质量代替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这样极不利于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将教学行政监控、质量标准监控、教学督导监控、教学评价监控四个方面融合到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中,四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教学行政监控系统
教学行政监控系统由部分学院负责人、教学系(教研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统一领导二级院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制订和实施,并负责监督其他三个子系统的工作执行情况并及时、快速解决各系统间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同时,教学行政监控系统有必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的配置与培训工作,使他们通过集中的学习、培训掌握必要的理论和方法,为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
2.质量标准监控系统
质量标准是指为达到目标、水平和要求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环节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质量标准监控是根据必要的规范性文件对教学环节进行的质量检查或评估。质量标准监控系统应具备目的、规范性强、可操作性好的优点,尤其要符合二级学院的总体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能够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等。比如不仅要建立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质量制度、实践教学质量制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度等,而且要做到已制定的质量标、制度准具有全面性,质量监控全程掌控。
3.教学督导监控系统
教学督导的范围和内容可限于教学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活动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5]
学院应选聘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热心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教学环节的专家教授担任督导员。督导员应协助教学办公室对全院的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及时、客观地向学校领导以及教与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为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教学督导监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督导监控系统
4.教学评价监控系统
教学评价即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6]一般可由资深的校内外专家或离退休的教授、干部组成评价小组负责开展二级学院的评价工作,并以协调和改进二级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情况作为评价工作的目的,以提早规划作为评价工作的重点,准确地分析教学过程的发展趋势,出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学行政监控系统以及质量标准监控系统,防微杜渐。
另外,根据二级学院教学实际情况可将教学工作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为院级教学工作评价。通过院级教学工作评价,判断教学工作的运作态势,对全院的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诊断;第二层次为系级(教研室)教学工作评价。系级评价是对基层教学的综合评价;第三层次为基础教学工作评价,比如专业建设评价、专业发展规划评价、专业课程建设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等。这一层次的评价应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
四、结论
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涉及二级学院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相应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过程中,各项子系统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与促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静川.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周进军.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1).
[3]王兰,符春生,等.独立学院系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南昌高专学报,2009,(6).
[4]何丽华.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11).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独立院校来讲,实践教学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独立院校办学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均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那么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基于此,作者在加强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实践教学整体优化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初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给予充分的投入与建设,其管理工作在各项教学管理中的滞后地位十分明显。近年来学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己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实践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且因为大部分工科试验都在母体院校,做实验时还需乘车前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培养了一些不能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的方便。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管理工作方面,实践教学的革新缺乏系统和长远的筹划,实验、实习等环节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方面实施改革的力度、深度远远不够。独立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依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的效果与培养计划所要求达到、以及社会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差距甚大。
实践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如对管理体制的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革新,教学质量监控乎段和方法的尝试等,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客观条件制约等多种原因,实践教学改革依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计划和科学的改革思路。制定规划即是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改革进程。应研究实践教学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合理可行而科学有效的方法途径。独立学院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应以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为指导,根据学校或所在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性。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做,要做到以培养企业、公司所需的人才为目标,并且能够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能力。(2)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要做到贯穿始终。实践教学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保持四年的连续性。按照组成实践教学的环节,从目标、内容环节、管理等方面去科学的构建。注重增加其内在联系,使其互相关联,具有连续性地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3)规范性。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学院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应有一位院领导专门负责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4)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分层、分阶段来构建,并且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3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的管理和方法总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网络,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不断纠正偏差以实现教学目标。
3.1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构
由学校教务处、系部、教研室等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与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检查专家组和各系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奖惩办法。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召开研讨会进行专家会诊,并且把相关问题反馈给教学质量监控行政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3.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
针对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教学安排不如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在每学期开学后,由学院教务处统一汇总该学期各系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情况,组织各级领导、教学督导组专家开展听课制度,专家随机听取实验课并评议打分,并抽查学生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同时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给实验教师评议打分。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因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为期较长且时间较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阶段检查、答辩抽查、抽查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开展全程质量监控。其中要特别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的检查,并通过深入各系开展中期检查,加大答辩抽查的力度,进一步严格过程管理、答辩程序。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假行为抽查新机制,对各系按1%-2%的比例随机抽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文稿,对于有作假行为的论文应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学院论文作假行为实施细则》处理。对参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学生,由学院聘请专家按1%-2%的比例随机对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审;严格掌握标准,对不符合及格标准的,坚持不予及格。
3.3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奖惩制度
建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调查表,定期向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网上问卷调查,或者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常规或不定期的信息收集制度获取教学质量评价信息。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采取四种评价方式,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部)领导评价、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对应每一种评价方式设置相应的评价调查表,通过综合四种评价结果得出对该门任课教师的最终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校内工资奖励等挂钩,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即对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生、专家、领导一致好评的应予奖励,如评选教学名师奖、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倾斜政策;对于教学效果确实较差,学生、专家普遍反映不好的由学院教务部门通知到教师本人,如经一个学期表现仍无改变者,学院会将其调离相应的实践教学岗位。
3.4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对于建立高效、合理的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对于反映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重点跟踪检查,并将反馈结果告知教师本人,促进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互评、专家评教等得出结果,并拟在评价网上设置三级查询系统,校长可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教师本人只能看自己的评估结果,对教师有一个隐私的保护。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做到提高和改进。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合理定编,配足配齐各实验室的教师、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要制定措施,鼓励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到本科教学实验室工作,鼓励教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参与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实验教学,逐步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建立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系部要采取激励机制,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人员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将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关处分。
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独立院校应该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提供“双师型”培养的道路。“双师”需要动态管理,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方式和措施,积极探索开放式“双师型”兼职教师聘用的软性机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
1)增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数量。从行业性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资源;从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培养,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关键词:施工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提高
1.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使全体施工人员,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对照。因而,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样板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1 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1.2 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根本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1.3 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这样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术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1.4 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这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务必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1.5 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评定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毕后,现场施工项目部必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样板”质量进行评定,有些外饰面、油漆、装饰工程或由设计方或甲方指定的项目,应请设计方及甲方参加鉴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样板一经鉴定通过,就应指导面上施工。
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1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2.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2.2.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
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我们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2.2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控。
2.2.3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抓。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子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2.2.4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是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的块料镶贴地坪 ,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二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一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确且夹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论文参考网。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2.3.1技术复核
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
2.3.2隐蔽工程验收
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2.3.3材料试验
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2.3.4抽检
随机检查,形式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检验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2.3.5试水、通球检验
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论文参考网。
2.3.6班组自检
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2.3.7设置质量管理点
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论文参考网。
3.质量验评管理
3.1检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的质量等级就依据不足。
3.2抓住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他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该看到他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