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

时间:2022-02-15 04:3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检测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实训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5-0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高职食品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操作各种分析仪器,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污染物、有害物质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1]。虽然《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但是,学生熟练掌握的每个项目是独立的,而真正的食品企业、行业的检测岗位中,产品中的每个项目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需要学生针对产品系统的查阅标准、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检验、出具规范检测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在掌握每个独立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训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产生了《食品理化检验实训》这门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且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我院通过总结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基于项目化教学思想,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1 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行业发展对食品检验人才质量需求的大方向,每年深入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食品检测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食品检验岗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而食品检验则贯穿于食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所以食品检验技术是食品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程序,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分析检验、数据处理、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最后并出具检验报告。因此,《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查阅国家标准、能够独立进行食品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能从事各类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等综合职业素质的能力,以适应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能胜任食品企业、质检部门、商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

2 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理念,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到每个任务中,开展项目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按照必需、够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2],将知识点项目化、任务化,每一个项目任务从工作需求出发,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使学生进阶式学习,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3 教学实施

《食品理化检验实训》是在《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结束后,紧接着开始的2周60 学时的实训课程,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食品理化检验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所学项目是独立的,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训练,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实际,根据这样的特点,设置真实的工作情景,以真实的分析检验任务为驱动,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项目任务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

4 教学模式

设计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如模拟乳粉企业的对乳粉进行出厂检验。这作为整个实训周的一个项目,其中每个检测项目作为子项目开展。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给出一包乳粉,要求学生5人一组对乳粉进行检验。

接到任务后,每组学生根据产品包装上的产品标准查阅国家标准GB19644-2010,标准中规定乳粉中水分、蛋白质等项目的含量要求,以及每个项目的检验方法标准,学生查阅方法标准,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正确解读标准。并且根据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仪器、试剂等确定试验方案,根据既定的方案分组进行分析检验操作。每一个子项目,在检验过程中填写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并且根据乳粉的产品标准GB19644-2010判定样品是否合格。所有项目检测完成后,最终出具一份规范的乳粉检测报告。

每个子项目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把每组之间的结果进行比较,互相讨论本项目检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应该注意的事项,总结要点,使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达到升华提高。所有检测项目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对食品理化检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方案到实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教师角色由“讲授”变为“指导”,在实验关键点、重点、难点辅助采用教师示范、视频演示等教学手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持久而深刻。

5 考核方式

考核办法灵活,注重学生能力评价。包括过程考核和课程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综合了学生自评、实训指导老师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课程考核包括实验技能考核、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考核其从实验设计到实施到最后出具报告的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成效,能够实现课堂和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特色专业 课程一体化

[作者简介]李影球(1971-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B107)和2011年度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食品营养与检测”(项目编号:GXTSZY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4-02

“特色决定生存”已成为共识。但目前很多院校在办学时仍未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未能突出从事食品专业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原则

1.体现区域特色。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广西区域为例,广西重点发展粮油食品产业,辐射东南亚,因此要着力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样本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对区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结合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论证,设计工学结合的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把区域特色建设与课程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2.体现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将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双证制”有效衔接。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成为粮油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全面总结和归纳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方法扩展到专业所有课程,开发化学基础、分析化学等专业样本基础课程,最终使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全面实现。

3.体现教学特色。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水平,根据区域与学校人才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体现教师教学独特风格。体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及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的特色;促进所有课程教学水平共同进步;实施“实验―实训―实习”的三段式实训体系;以专业实训、基础实验和岗位实习为基础,形成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持续创新的教学模式。

4.体现师资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使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负责人的教学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得到迅速提升,能胜任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的任务。培养一批专兼结合,在同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和突出专业影响力的食品营养与检测学科带头人及核心课程负责人。

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步骤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确定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格。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为准确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课题组对广西区域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迫使社会需要增加大量的食品检控人才;食品工业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集群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其水产加工业、油脂加工、方便休闲食品加工发展迅猛;传统粮食院校改制撤并、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转行,造成广西现有粮食储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国民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比率大幅上升使社会对营养师的需求也日趋热烈。针对上述市场调查结果,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尊重学院是广西唯一直接为粮食行业提供粮油储检专门技能人才的历史,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定位为食品检控岗位、粮油保管岗位和营养指导岗位,针对这些岗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参考最新食品检验国家标准,与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全面接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突出粮油检验及粮食保藏的特色;以“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两门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重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这两门核心课程,重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多岗位弹性就业,课程体系彰显粮油特色。重构后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6个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食品检控技术课程模块、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营养指导技术课程模块和校外职业实践课程模块。在主要课程模块还设置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每一个模块包括相应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融合进不同种类的跨学科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建构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考虑了专业特色、学生认知和职业发展的规律。以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为例,此模块包括“粮油保藏”课程,融合了“粮油储藏、粮仓机械与设备、粮油品质分析、储粮害虫与防治”等跨学科课程;同时设置了粮油保管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不设置课程边界的前提下,融合跨学科课程,使专业与课程融为一体;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提高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合学生学习的引导文和工作任务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进程表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开发试题库。设置课程网站,将以上学习资料放在课程网站上;设置网上实验室;设置标准操作示范录像、纠错操作示范录像等模块,给学生提供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开通网站交流讨论平台,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破了课程体系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3.以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提升理论与实训教学水平。“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等核心课程教学都需要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此,首先要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派送专业带头人带项目到国内著名大学、法定检测中心和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与挂职锻炼,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使其能敏锐地把握专业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措施。有意识地把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课程负责人放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技术攻关,使其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增强课程教学能力及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通过“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方法,对“食品安全检验”等5门主干课程负责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进行主干课程的建设。如将食品营养配餐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改造为食品加工厂,创建“校中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饮料,为校内师生提供食品;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食品加工技术实训、食品营销实训的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这些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使师资队伍与实训室建设处于良性发展的循环中。此外,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企互兼互聘师资,努力实现专任教师企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同步提升专兼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导师带培”“新老教师结对”等方式进行新老教师、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以学历深造、业务培训、短期进修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使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技能竞赛、申报科技项目、参加社会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合理完善的专兼教师队伍。

4.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粮油保藏”课程教学中,设置了情境教学:“粮情检查”项目,下分“检查温度”“检查湿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五个环节;以学生宿舍环境为实践基础,要求学生按要求检测出各自宿舍一周的温度和湿度,绘制温度曲线和湿度曲线图;然后,将学生带到粮库,分别在教师和粮库技术员的带领下,按实际工作程序完成储存粮油库房的温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检查。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画出普通粮仓气温、仓温、粮温的检测点;每个小组分别用PPT展示一个小环节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要求。每次展示完毕,师生再共同讨论问题所在,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式,师生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适岗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当然,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四个阶段:职业基本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第一学期是职业基本素质训练,如化学基础训练;第二、三、四学期为职业技能训练,分别开设粮油保管员及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为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预就业,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均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完成了从职业基本能力到职业综合能力、从一般工作员到主管的阶梯式培养。同时,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社会评价综合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自评、小组长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按相应权重相乘相加而来,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则参考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内容,占总成绩的40%;如果学生通过了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证,则直接以食品检验工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成绩,即由社会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考核体系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符合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5.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形成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引入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同时,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总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需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粮油课程专业的特色;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实现“零对接”就业,提高就业层次,提高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郑学玲,李利民.坚持粮油特色方向 建设好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食品理化检验;项目化;教学改革;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40-02

《食品理化检验》是高职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课程与职业岗位中的食品检验工相对接,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国家质量标准操作各种分析仪器,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有害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与鉴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实践操作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内容相辅相成,而且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使操作技能得到强化,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我院通过总结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思想,以工作过程为主导,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指传统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因此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及一般的项目开发流程,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项目课程构建的探索。

《食品理化检验》主要注重对食品专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理论内容较多,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广而复杂,一般都是在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再进行验证试验,或者最后安排2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脱节,不足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针对食品检验较强的专业性和高技能性,笔者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练、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非常适合《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的理念 按照行动导向的学习理念,根据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思想开发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简、融合、重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即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集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以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

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为核心,以工作内容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基于这个思想,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首先要针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进行大量调研,建立起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要依据工作任务选择和安排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实施工作场景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校企联合确定课程标准,设计培养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标准。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法等各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本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强调技能、知识及素质并重。

2.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确定学习项目。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典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行业标准、规范及质量体系的内容。课程学习共分为10个项目,每个学习项目都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设置具备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氛围。以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采取引导—自主学习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进行开放式、自主式学习,完成学习项目。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安排以基础技术为载体的活动,以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课程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

4.突出技能考核,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考核体系。以项目任务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考核体系,依据“技能加态度,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改革新特点,课程考核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选择与重构

本课程经过大量专业调查,针对我国食品检验机构和食品企业实际学习项目需要及职业道德要求,依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考核内容,选取所需要的知识,以培养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专业技能、形成并提高食品理化检验工作能力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技能与生产相匹配、知识与技能相匹配,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对食品行业整个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食品企业岗位和业务范围,结合食品专家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及食品检验工由初级到高级的成长规律,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和学习型工作任务。《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食品理化检验的具体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划分学习项目,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组织设计 本课程为达到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课程观课程开发的目的,依据专业标准对食品检验技能的培养目标,融食品理化检验方法于具体学习项目中,由简单到复杂,依据食品检验工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创造职业氛围,遵照食品检验国家规范组织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鉴于本课程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实训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特设置了综合实训。具体要求和组织如下:(1)要求实地确定理化检验学习项目,结合生产工艺或市场监督,学生分组制定方案,设计分析操作过程,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2)实事求是地报告理化检验数据,实验结果准确可靠。(3)学生完成一项系统、完整的食品理化检验项目。(4)任务完成在职业氛围环境和规范下,在实训室训练工作过程。(5)综合实训学习项目:每5人一组,按照国家食品行业理化检验标准要求组织实训,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

教学方法手段 (1)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2)每个项目采用边讲边练、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3)采用“循环操作训练实践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娴熟水平。(4)课堂设在实训室,利用多媒体实现讲授、学习、练习、实训一体化。(5)实施网络教学,针对一般性问题,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的学习平台,建立留言簿及解疑平台。

课程的项目化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属于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依据“技能加态度,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改革新特点,考核与评价应从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成绩计算如表2所示。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不再安排期末集中考试。其中,每个项目成绩分别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成绩组成,考核可依据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结果进行,可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问答等多种方式。由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分组操作,应充分考虑个人在合作中的贡献。

职业技能认证 本课程与《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后,学生可申请直接参加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考核成绩将作为课程整体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档案。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高深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综合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28.

[2]张伟,刘靖,等.对高职院校食品检验技术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8-119.

[3]张春霞,易艳梅,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98-99.

[4]杜淑霞,莫慧平,徐丽,等.高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职业时空,2009,5(12):52-53.

[5]苏秋芳,吴云辉.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105-106.

[6]苏盛通,戚林,许潘健.项目教学法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8):53-54.

[7]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3-54.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化学基础;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7-02

应用化学基础是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食品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作支撑。将应用化学知识内容模块化,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食品行业的需求出发,教学的主题以典型事例为主,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整合、细分成多个操控性强的项目,以具体项目为核心,教师做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自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本着为新疆经济区域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围绕企业的化验员、品控员与质检员等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素养,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进行归纳,搭建出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和项目来组织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以后续课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框架确定课程结构,把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渗透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设计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对课程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并化解成多个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2 建立项目化教学目标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宗旨,以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规范的操作手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工作作风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探索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食品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其内容包括对食品检测和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化学滴定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经过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后重点清晰突出,内容充实精炼,可以解决应用化学基础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

4 改革教学方法

4.1 教学情境

学院的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仿真职场的情境中。实训仪器设备与企业标准化验室同步,实训室有黑板与投影设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

4.2 确定项目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选择项目时既要包含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从日常生活、食品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设计的实训项目之一“水中硬度的测定”研究对象是“水”,实验室用水配溶液、洗涤器皿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产品有纯净水、矿泉水等,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非常紧密,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对“水中硬度的测定”这一实训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一,制定“污水、自来水中硬度测定”的方案;任务之二,配制EDTA标准溶液、缓冲溶液等;任务之三,确定实验方法,进行污水、自来水中的硬度测定;任务之四,正确完成实验报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项目情境中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能力。

4.3 实施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实施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利用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训项目。在实施“水中硬度测定”的实训项目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到新疆雪白真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析检测中心参观,使学生了解水厂水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建立感性认识;回到课堂后,结合《纯净水的国家标准》,各组派代表讲述所制订的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学习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制订出实施方案。学生通过实训环节,亲自动手测定实验室水的pH值、氯离子含量、电导率等指标。

这种看、教、学、做相结合的教法集知识传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则要适当地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训项目。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注重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过程。

5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开始时的项目方案上交、技能训练被动地进行,逐步向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设计项目以及技能提升的方向转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与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还要说明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高职的学生能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了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方法。

6 对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实施过程中有3个主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6.1 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实训仪器和设备应该满足学生人数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手,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6.2 不断完善学习资源

项目化教学对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及其藏书量、网络资源及其教学资源平台是否完善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保证项目化教学顺利推进。

6.3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食品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难易适中,既能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能结合生产实际;从容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应用化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设计的项目内容由易到难、螺旋递进,技能训练从单一到综合,操作手法由生疏到娴熟,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当前食品行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使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社会、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9-32.

[2]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09(8):236-237.

[3]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4]曾平莉,王东.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61.

[5]陈林.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4).

[6]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53-56.

[7]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4):38-40.

[8]戴月.项目化教学与教育游戏的融合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14.

[9]刘良林.关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项目化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I0132-I0133.

第5篇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专业实习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作者:李敏 宋瑞娟 杨晓慧 翟云会 段淑娥 陈美宁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姚芳,刘靖,张璟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第6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5-02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分析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原料药、制剂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适应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求,本课程组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开发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本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对于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课程内容

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对药检所、制药企业的走访,了解药物分析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校企共同确定以具体药物的检验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学科体系的以讲授类经典药物的分析,以理论为主,在讲授完理论后再安排此类药物分析的实验。课程改革后,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设计维生素类原料药,巴比妥类原料药,抗生素类药物制剂,芳胺类药物制剂4种学习情境,25个具体任务为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基本囊括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容量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基本涵盖了药物分析所涉及的检测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见表1。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模式的设计。①项目引领,以具体药物的质量检测作为实训项目,在此项目的引领下完成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构建。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课前准备—课上分组讨论、解析质量标准—教师提问、归纳,共同确定具体检测方案—教师讲授、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践—检测方法以及结果评价—教师将此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联系起来讲授、提炼相应理论知识和拓展知识—师生互动小结。学生通过对分析标准解析,理清了思路,操作过程严谨有序。从具体药物的检验过程中,深刻体会药物结构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分析能力的培养。②工作过程真实模拟,实训室完全模拟真实的药品检验场所,从检验工作每一环节的文件资料到实际操作,与药品检验工作完全相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解析后列出的实验用品清单进行准备,自己动手配制试药,配制的试药量,既保证够用又不能浪费,这一方面严格要求。增强学生的成本意识,改变其环保行为。便于学生日后工作中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对于分析仪器,由于学校的仪器型号、工作软件与企业仪器的差别,所以要求学生注重仪器的构造、原理以及应用知识的学习,在仪器操作过程中,感受有关原理是如何在仪器中实现的。特别注重每一类仪器的整个工作程序的掌握,便于工作后尽快适应不同企业的仪器。

2.教学方法的运用。“原料药和制剂品质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下面的主要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①讨论法,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以五人为一小组,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带到课堂互相讨论,对检验质量标准进行深入解析,并做好讨论记录。通过解析,确定执行标准的具体分析方案,包括一些不了解的药品的性质、毒性、称量,试剂的具体配制过程、试剂的用量、仪器、具体操作细节、实验注意事项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②实例法,从大家熟悉的日常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开始,以三聚氰胺事件的分析方法,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事件问题为例,引入实训项目,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质量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③师生互动,实训前的质量标准解析过程,师生互动讨论,实训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和探讨实训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药物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作总结归纳,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课程考核,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过程性评价中,既有学生在完成具体检验任务中的自我表现性评价,也有对分析结果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自我鉴定。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药物分析基本理论、原理等。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具体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围绕真正意义上的高职职业教育目标,我院的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香,梁颖,刘浩.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371-373.

第7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 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为主线,融知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食品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为了提高食品分析教学质量,培养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食品分析教师需要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逐步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二、食品分析课程现状

2.1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陈旧

与当前的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相比,目前食品分析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感官分析和微生物分析的内容偏少,食品分析实际上成了理化分析;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偏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述、灌输式教学为主,过多地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有实验部分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偏少,只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室阶段,对实际样品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食品分析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三、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方向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瞄准能力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

3.1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能力目标,到相关企业调研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3.1.1 知识培养目标

掌握不同样品的采集及制备方法,熟悉样品的分离富集方法;掌握食品基本营养成分、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对样品进行基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应用能力;掌握分析结果的处理、判断及评价方法。

3.1.2 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将一些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及较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教学过程渗透技能专项培训,使学生具有食品检验工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2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理论为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2.1 精选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中遵循“突出职业导向,体现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国家行业标准和食品分析传统知识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现课程与岗位的零对接。

3.2.2 强化实验技能,突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践内容安排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各层次实验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以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并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考核。我们还结合课程进度,由实验室拟定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制定检测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2.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

食品分析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而理论、原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过程总结出来的。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是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3.3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训练为重心,在实验教学中以基础训练—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三个层次推进教学进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摸索出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食品分析课程实行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具有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过硬的自主学习能力,食品检验工通过率达到95%以上。各类食品企业非常欢迎本专业学生进厂实习,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被所在企业录用,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优秀的业绩被同行认可。

参考文献

1 张海潮.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平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 陈珊珊. 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3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3-02

传统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必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借助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传授学生主体溶知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1]。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由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发展而成。

项目化教学以工作项目和生产实践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一系列教学情境和任务,把教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内容渗透进这些项目和情境中,学生参与完成这些项目后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教学目标。高职食品行业英语教学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可能运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问题

(1)高职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照搬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分依附理论课程,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食品行业需要的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2)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英语教育评价多以卷面成绩为准,一考定输赢,不能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3)现行的专业英语教学过分依赖学校定的教材,内容呆板、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4)教学过程完全依赖教师讲授,而教师常采用一字一句进行英译汉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反感,实际行业英语能力提高不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高职食品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根据日后学生从事的职业细化总结出的一系列的岗位工作任务,继而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所以,食品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势在必行,顺应食品行业发展要求。

二、高职食品专业英语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

食品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构建一系列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提高学生食品英语职业能力和素养,更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张扬。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食品专业英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还原给学生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注重对学生处理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评价和检验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食品行业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分析细化食品行业典型的英语工作场景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设计出一系列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锻炼。

2.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以烟台职业学院《食品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为例,课程以岗位需求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行业相关的常用语,具有英语口头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学会运用互联网和字典处理食品行业英语信息的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能基本听懂食品行业相关岗位上的常用语的水平;具备用英语与客户交流的一般口头表达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食品英语配料表、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手册的能力;学会运用互联网查询食品专业英语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基本发展能力、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的能力。通过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1000个与食品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术语;掌握500个左右的食品专业英语词汇;能基本听懂与食品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能阅读简单的食品行业英语材料并正确理解;能用英语表达相关食品业务中的相关术语;了解不同文化的食品礼仪差异。(2)能力目标:通过食品企业导游项目,让学生就相关食品企业、食品种类、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等信息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和网络检索,组织小组语言情景,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根据小组表现,进行相互间的评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食品包装设计项目,让学生为我食品系产品进行商标品牌的设计,通过进行商标的含义和理念的表述以及食品包装整体内容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仅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而主要由学生分组相互评价。通过实用餐厅英语项目,学生进行点餐、配餐的交流,组织小组情境对话,现场模拟餐厅点餐以及进行配餐营养分析,操练常用食品英语及餐厅口语句型,培养学生场景再现、灵活运用英语口语的能力。通过食品检测报告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熟悉食品检测报告常见报表及正确填写规范,通过资料收集和检索,分组完成某类食品的中英文检测报告,使学生养成调研和总结汇报的能力。通过食品企业工作汇报项目,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企业岗位,通过深入细致的检索和论证最后撰写出英文报告,培养学生英文资料的阅读和检索能力以及撰写英文报告的能力。通过食品企业应聘与面试项目,学生撰写中英文简历,分组模拟英文面试情境,学生掌握英文面试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和模式,培养学生英文面试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在实训项目操作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形成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食品文化包容意识和正确的职业态度;与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培养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安全、节约、环保”的意识;具有“严谨细致、诚实守信”的品德。

3.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评价以能力考核的方式,即以结果为主的评价和过程为主向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发言等过程中的表现)、项目作业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食品专业英语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从学材及教学方式上均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填的鸭子”,不再是闷葫芦;学生变成了演员、经理,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典型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了食品英语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避免了旧的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弊端,顺应了高职食品英语的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9.

[2]程和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2):25-28.

第9篇

一、PDCA循环概述

“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工作循环模式来推动质量管理工作。PDCA表明了质量管理活动的4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步骤。PDCA分别是英语单词P1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 (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计划阶段,包括现状分析调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要因确认、制定计划措施四个步骤;D——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C——检查阶段,检查验证、评估效果;A——处理阶段,包括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两个步骤。

PDCA循环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并且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循环,而是阶梯式上升,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如图)。PDCA循环最初虽然是适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但一样适用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进步。

二、PDCA循环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种产品的实现,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改进管理体系。通过实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的PDCA循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水平,不断发现和克服影响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因素,根据行业变化灵活调整培养方案,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与企业岗位接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

(一)P(plan)计划阶段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是我院新增设专业,根据社会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分析,对食品企业安全控制与质量监管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制定符合零距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以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能力、食品检验能力、食品质量管理能力三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模块设置,整个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

为了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食品类)指导委员会成员,与行业专家、食品类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认证。除核心课程外还有其他基础课、专业课共计20余门。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模块,设计教学思路及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并制定适宜的考核方案。使学生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都能得到相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D(do)实施阶段

为具体的执行阶段,将经过调研、分析、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于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其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因人才培养模式为 “工学结合”,重点强调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所以在人才培养的执行阶段,要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了校中厂——老上号实训基地,学生在学习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到老上号完成认识实习;与哈尔滨米旗、吉林达利、天津伊利、安达贝因美等十几家食品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学生分别利用假期和第三学年的时间到不同的食品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除了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能有效的实施教学过程,完成人才培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考取硕士、博士学位;要求教师考取所教课程相关职业资格证,达到双师素质;教师必须每年进行为期1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技术一致;定期选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培训研讨。打造一支专业精、能力强的教学队伍,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在实施具体过程中亦可以应用PDCA循环,如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因材施教,首先分析学情,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执行方案、评价方案优缺点再进一步改正。如此,实现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全员动员,共同提升的特点。

(三)C(check)检查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还需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一方面检查执行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一方面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评价、能力评价、素质评价三方面。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其教学任务完成效果、关注对任务成果的反思总结、关注通过教学过程考取职业资格证的合格率等。

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在学生的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过程,由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建立毕业生满意度分析及就业企业反馈机制,掌握学生满意度、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比例及时间等一手材料,完成人才培养情况评价。

(四)A(action)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上一阶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通过征询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探索、总结人才培养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予以肯定,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提出整改方案,制订修改后的人才培养计划,再进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三、结语

将质量改进PDCA循环方法应用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人才培养工作中,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对人才培养计划、执行、评价、改进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不断循环进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目标发展,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杨国伟,夏红.食品质量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教育部.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C],2011.

[3]许崇华,王娜.“PDCA”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283.

[4]何全民. PDCA循环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科技信息[J],2008(2).

第10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 汽车电子 岗位能力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apprenticeship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s specialty. It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setting course through post ability.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automotive electronics; post ability

1 岗位群分析

当今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汽车服务性岗位人才需求旺盛。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汽车业的现状,深入调查汽车企业的发展动态,对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进行分类。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群分为核心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核心岗位群是:汽车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岗位;汽车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维护岗位;汽车维护岗位。发展岗位群是:汽车电子产品测绘及辅助设计岗位;新汽车电子产品试制岗位;生产管理、技术管理。

质量检验与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元件检验,该工作需要员工能够正常地操作使用检验工具,检验主要的元器件,并且对其性能参数有一个较好的认知;第二,根据工艺文件进行产品装接,该岗位员工不仅需要会使用各类的工具,还应当掌握工艺生产流程,能够看懂工艺图,可以在工艺规范下进行器件组装,可以自检组装后的产品;第三,过程检验,该岗位员工应当能够正确操作检验装置,了解产品检验的要求,能够利用统计工具进行问题分析;第四,成品出厂检验,这个岗位需要员工会合理地做好检验参数调整,了解具体的检验规定,可以熟练地操作检验装置,也会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总结质量问题。

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样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品安装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能看懂工艺流程,了解安装的全套工艺,了解电子产品的各项参数与性能指标,可以操作不同的工具,可以依照工艺所需进行器件组装;第二,产品调试岗位,此岗位要求员工可以操作日常操作的检验器具,可以诊断发现电子产品质量问题及原因,可以进行电子产品的调试;第三,产品维护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学会操作检验装置,并且对产品护理要求具有全面的了解;第四,产品改装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可以完成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调试,可以完成PCB板的制作,能够对电子产品的参数性能要求十分熟悉,可以操作各类检验设备。

电路维护岗位工作任务同样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检测与故障诊断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能够操作经常使用的检验工具,可以检测整车并判断其故障所在;第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维修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熟知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详细结构,可以维护修理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按照工艺要求来完成器件组装;第三,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维修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熟知汽车的底盘构型,可以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维护和修理汽车底盘,可以按照工艺规定进行部件组装;第四,电器与电路分析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汽车中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具体结构,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电路和电器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维护和修理汽车电路和电器,可以按照工艺规定进行部件组装。

2 课程分类

根据汽车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2.1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

通用基础课程让学徒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学徒要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学徒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制图”、“外语”、“计算机基础”、“企业管理”、“数学”、“物理实验”、“两课”、“体育”。“两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但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他课程如文化礼仪、安全规范、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手段等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2.2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

此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以通用工作任蘸椭耙祷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内容开发、标准编制。所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考核,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课程模块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

2.3 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课程的设置要突出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学徒从三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中进行选择,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分为汽车电子产品检验、汽车电子产品安装与维护和汽车电路维护三个岗位。其中汽车电子产品检验开设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汽车电子产品安装与维护开设的课程有“汽车电路分析”、“汽车电路分析”和“电子线路CAD”。汽车电路维护开设的课程有“车身控制”、“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和“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2.4 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本模块可以作为选修课,要关注学生多向发展,实施个性化培养。学徒可以根据需要由选择课程,修满相应课程的学分。课程包括“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新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二手车交易与评估”。

3课程设置

3.1 依据

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调研,确定汽车电子行业的岗位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作为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标准,划分汽车电子行业的通用基础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对每个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分解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人物进行排序、合并和归纳,提炼出岗位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

3.2 体系构建

依据学徒认知和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科体系结构,构建以岗位为标准的教学体系。对岗位进行调研,了解行业的社会服务需求。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成工作任务,得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能。依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设置或开发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合作企业岗位用人的特殊需求,设置或开发专业企业课程。设置不分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并设学徒拓展课程模块,组成汽车电子专业课程表,按照企I的生产或工作过程确定开课次序。

现代学徒制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分为4种:集中讲授、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和岗位培养。集中讲授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理论教学。企业培训是指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企业岗位的实际体验和操作。任务训练是将实训中的内容在岗位中独立完成。岗位培养是针对每个学徒的特点安排针对性的岗位,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为主体,师傅指导的专项实践。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适合集中讲授,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适合任务训练,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适合岗位培养,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适合企业培训。

在所有课程中,第二以及第三模块是关键所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要求是,需要学徒可以熟练地进行装接、诊断电子元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仪器,可以掌握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可以判断分析调试数据;“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学会使用相关的检测食品,熟悉常用的检测方式方法;“电子产品剖析”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从原理上认识汽车电器,并且知道制作产品的过程;“电子线路CAD”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驾驭制作电子产品线路板的方法,可以测绘出相关的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熟练地进行装接、诊断电子元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仪器,可以掌握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可以判断分析调试数据;“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检测不同汽车的电控发动机的辅助控制系统、燃油控制系统、进排气控制系统和点火控制系统的故障,可以正确地操作检测的装置装备;

“车身控制”的课程要求是,学徒能够深谙自动空调、电动座椅、电控门窗的工作机制,可以分析它们觉的故障;“汽车电路分析”的课程要求是,学徒能够掌握辅助电器系统、照明信号系统、起动系统、电源系统、仪表报警系统、点火系统的电路特征,掌握判断各个系统故障以及如何排除的方法,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机制,构型以及维护修理方法,可以看懂一定的电路图,可以诊断一些电气问题;“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检查检测多种汽车的电控动力转向、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以及汽车电控悬架的故障原因,并且消除故障,可以正确地操作检测的装置装备。

新型的学徒制更多地考量学徒自身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潜力,构建其适用的课程模块,着力于培育实用人才,建成岗位技术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建职业课程结构。课改必须不被传统课程体系所束缚,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医专;化学;实验室建设

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教师科研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进行科研,不仅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而且可以将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所以,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

1 确立实验室建设的内涵

1.1 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应结构合理、素质高,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鼓励实验教师开阔视野――“走出去”,了解真实岗位技能及应用,使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一致。组织实验教师到企业学习,参加实验教学相关的进修、培训、见习等,参与实验基地的建设,参与社会技术服务。如我们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到捷众药厂、食品药品检测所、医院检验室、市级大中型药房参观。另一方面,我们“请进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验、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并邀请他们做专题讲座。

1.2 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我校邀请医院、药厂、药检所等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学校以化学、药剂、药物分析等教研室为核心,共同探讨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现已建成实验室、天平室、准备室、精密实验室等标准实验用房。

现有校内各类化学实验室9个,其中用于实验教学的是有机化学实验室、无机和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室等,准备室2个,仿真实验室1个,实验面积达700多平方米。

校外实验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就业本领的途径。设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将课堂与实习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接轨。如我校药学类专业与医院、药厂、药检部门等企业行业建立合作机制,与校内实验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实验教学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1.3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

目前,我院正在建设新校区,加强了对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的力度。我校将药分、化学、药化等实验室整合,实验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我校现有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如拥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722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位滴定计、酸度计、数码旋光仪、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等仪器设备。其中有机常规实验仪器如滴定、蒸馏、回流、分馏、索氏提取等几十套,基本满足实验操作,设备设施利用率高。学生实验以2人一组,配备能满足试验大纲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

2.1 健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健全并落实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通过制度建设,管进一步明确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实验教师的职责。我们重新修订了《化学实验室规则》、《学生实验规则》、《化学实验安全守则》、《教学仪器(药品)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守则》等。化学实验教学,安全高于一切。对于新生,实验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室规则》《化学实验安全守则》等规章制度。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强调安全操作规程。凡是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药品,务必在实验教师掌控下使用。由教师亲自操作,或实验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将有关药品归库。有毒的化学实验务必在通风厨中进行。建立专库存放危险化学品,严禁混放,并定期进行检查。剧毒药品应集中存入专用保险柜,并由两个人上双锁保管。实验室要配备消防器材及急救防护用品。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室,做好水、电、化学药品及门窗的检查,防止发生事故。

2.2 责任到人,管理有序

我校建立实验中心,下设药学、临床、护理、医技实验组,化学实验室属药学实验组负责。按“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和落实实验室规章制度。每个实验室有人负责,尤其是精密实验室要专人专锁,贵重仪器有专人负责。实验仪器设备建立总账、明细账,纳入学校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实验教师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修和管理工作,实验者必须记录仪器使用情况并存档。每次实验,实验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记录本,以便掌握实验室、实验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教学情况。做好学期计划,填写《仪器药品预购表》、《耗材登记表》、《实验室维修登记表》等,统计实验开出率,进行学期实验总结。

3 建设体现化学特点的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效益

3.1 建设体现化学特点的实验室

化学发展的特点是化学的各学科(无机、有机、物化、分析等)在继续发展的同时逐步趋向综合,使学科的界限逐渐淡化,互相融合。我校化学实验室承担《医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作为面向全校提供化学基础实验的场所,根据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具体实验内容,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学生实验。仿真实验的应用能调动学生兴趣,使他们了解贵重仪器的结构和操作规程。一体机动画演示可以规避危险实验对实验者的伤害。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及实验态度的培养。

3.2 更新教学思想,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传统医实验教学是从基础课教学中独立出来,并将其系统化。化学实验不仅验证书本理论的知识和练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有关知识、操作技能和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化学实验课程按深浅程度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三部分,在教学方法上分别对待。在开放式教学的前提下,完善“设计实验”,提高“研究型创新型实验”的比率。

3.3 对实验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进行有机的整合和资源共享,保持实验室的运作处在高水平、高效益的状态。首先依据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集中资金重点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建立相关中心实验室。其次,逐年加大对普通实验室的建设,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一定经费,改善实验条件,更新仪器设备。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学目标。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性的工作。实现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更新实验仪器设备等,才能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