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14:0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厂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电子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正在不断地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我们积极探索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在学校中办“校中厂”进行实践模式教学,即“工厂式”实践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2 “工厂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工厂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企业,把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产品、企业管理和企业技术等引进来,从而形成“工程基础认知训练、工程实践技能训练、创新工程项目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满足教学实习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本着实践教学“工厂化”的理念,通过学校提供场所、部分设备和管理,企业提供原材料、技术与生产工艺,引入企业的产品,并进行商品化生产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条多功能电子产品实践教学生产线。在“工厂式”实践教学中,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开发实践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面向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纵向结合,凸显“工厂式”实践教学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工厂式”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产、训、工融合,产、学、研结合”,引进企业产品,进行实景性生产。教师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工艺文件、讲授生产管理,生产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管控与运作。
3 “工厂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承担专业实践教学 生产线实训教学可承担电子类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的实训任务。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实践平台,我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每学期制订详细的生产线实训计划,进行有序管理,使资源利用最大化。计划内容包括班级、人数、时间、实训天数、实训内容、实践指导老师和理论指导老师,并进行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与考核。
3.2 生产性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
3.2.1 生产前。①开工动员:领导及合作厂家代表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产前动员,讲目的、讲意义、讲重要性,统一认识、鼓舞士气。②岗前培训:在员工上岗之前,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是企业的惯例。此处,校企双方要分别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校方老师讲原理、讲知识、讲重点。企方相关技术人员讲产品、讲工艺、讲技术、讲过程、讲质量、讲注意事项、讲管理、讲运营。③原材料的交接、验收与储存:对厂家交付的原材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办理交接、验收和入库手续。④生产设备和工具的准备:根据所生产的产品,准备和领取生产所需的设备、工具和辅助材料。
3.2.2 生产中。①分组、分工:根据产品的工序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定角色、定工位、定职责。学生分别轮换扮演工厂生产线中不同的人员角色,任职学生能直接的、全方位的参与到生产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体验企业文化的内涵,直观的理解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②编制工艺文件和相关的管理文件等: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编制工艺文件、产品流程卡、检验文件、作业指导书,学会生产组织方法、生产运营方法、生产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工艺检查方法、生产报表编制方法等等。体验不同企业的差异化管理模式。③生产过程:各工位领取原材料后,根据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作业。在作业过程中,提倡学生对生产工艺、方法进行改进,对检验项目、内容进行完善,对产品技术进行研讨。④问题的解决:对生产中出现的技术和质量问题,在老师、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3.2.3 生产结束。生产结束,进行全面总结。学生要写实习报告、写心得体会,并进行集体交流学习、讲评。通过进行先进评选、整理生产中的原始资料、生产过程回顾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对整个实训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建议;系部对学生进行表彰,生产线总结生产设备、仪器仪表、工装夹具对产品的适应程度,提出改进意见。
3.2.4 考核表彰:根据统一的考核标准、规章制度。采用日记录、周考核、月评比、实训结束时总评的方法,结合学生表现,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班级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级的评价手段进行考核、打分、排序。鼓励先进、带动后进。
综上所述,整个实训过程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与安排生产,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切实感受到与企业生产相同的组织模式,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得到了一次实际学习。
关键词:教学工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开发;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 Teaching Factory)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 这种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非独立法人,承担的项目经费由学院支出,盈利归学院所有。学院的设施设备布局合理,便于教学,便于生产,便于设施更新,便于校企衔接。“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既不象学校的实验室,也不象企业的工厂,是企业的真实设备、场景在学校的再现。
“教学工厂”的特性:“教学工厂”的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南洋理工学院的使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之发展需求,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学院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把工厂目前使用的先进的机器设备装进实验室,让学生去学习,去操作,并能生产出合格产品。“教学工厂”的设施设备非常先进,主要靠学院购买,也有企业免费赠送,而且随市场的变化,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也快,需要学院大量的投入。“教学工厂”、项目部(中心)办公室、经理办公室、学生课堂等连在一起,便于项目设计开发。“教学工厂”的教师是教师也是工程师。学院招聘的教师不仅要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要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项目开发能力。这些教师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学识,带来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而且带来了企业的人事关系,带来了企业项目。正是有了这些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才保证了“教学工厂”企业项目教学的实施。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提出了“终身学习、无货架寿命”的组织(企业)文化,使教师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工厂”根据企业用人岗位需要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并随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修正。南洋理工学院采用“教学工厂”的理念来编制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第一学年为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加学期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课加学期项目(企业实习+毕业项目),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第三学年分为两组交叉进行。学生在这些学期项目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磨炼的机会,学院的老师也能从中获得企业界科技需求动向。
“教学工厂”对IT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是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训为出发点,不但担负职业教育,而且肩负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任。我国各地区基本都建立了公共实训基地,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是和技师学院融合在一起。IT公共实训基地是公共实训基地中的一部分,主要培养IT行业的高技能人才。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基地可以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员开发不同的课程,课程体系要与企业的实际接轨,所以课程开发,一是要满足当地IT行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信息科技发展需求,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专业、设置培训课程。二是要满足IT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开发课程时第一件事就是做市场调研,了解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实施专业课程开发。三是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有IT企业资深人士参与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论证、报请上级部门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培训课程内容能够满足IT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其次是通过项目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企业和科学界,项目指的是一种针对特定目标,不同的人或部门因需要紧密合作,依照慎密的计划,从事研究或设计,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作为IT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应该是实际的产品。项目可以分为毕业项目和学期项目、短期培训项目;而毕业项目可以分为企业创新项目和科研创新项目,科研创新项目又可以分为专利项目,竞赛项目,专能开发项目;学期项目可以是模拟企业项目。IT公共实训基地的项目开发顺序应该是先进行学期项目,开始可以先模拟企业项目进行开发,然后是技能竞赛,专能项目;毕业的时候完成企业项目。
教学模式可以借鉴“教学工厂”信息系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宽口径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并配合适量的模拟企业项目;第三年采用双行模式,即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三年第一学期第一组进行专项培训,第二组再分成两个小组,第一小组前半学期进行企业项目,第二小组前半学期去企业实习,到第二学期再将第一组和第二组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保证教学资源的均衡配备,其二配合企业项目的开发,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建立IT公共实训基地信息科技创新中心,管理项目开发,部门项目协调和师资的引进和培训,由专人负责,类似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经理。实训基地结合学院实情,可以抽调全系20%的信息系教师从事项目开发,项目开发必须要有学生参加,项目可以是学院项目,模拟企业项目,企业项目,企业项目经费由学院承担,研发的成果和收入归学院所有,定期输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到IT企业的一线去工作学习,锻炼企业项目开发的能力,教师的薪酬由学院承担,不低于在学院工作标准。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包括世界先进的计算机资讯等。教师的引进可以参考南洋理工学院教师引进制度,学历不要太高,本科及以上就可以,但必须在IT企业工作4年以上,有一定的企业项目开发能力。
建立IT公共实训基地经验积累与分享系统,将IT工业案例,项目的知识产权,开发的过程,项目开发的经验总结,项目开发的源代码,教师外出学习的内容,资料,教学中的讲义,课件,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工作经历等保存到经验积累与分享数据库中, 供教职员工和学生学习,同时也保证项目开发过程中资源的重复利用。
建立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的项目引入IT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提供免费的实施设备让IT企业的工程师进入校园研发自己的产品,但研发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生和计算机专业老师参加,学生可以观摩或者但任项目工程师的助手,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学生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小 结
“教学工厂”理念在IT公共实训基地中的应用研究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我院IT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前任院长林靖东先生创立的,今天已经成为南洋理工学院最大的财富,也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者文采有限,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峰,浅谈新时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一、“教学工厂理念”的阐述
1.教学工厂的概念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双元制”的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其本国国内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其主要思想是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营过程紧密结合,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者企业具体的日常运营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从而获得今后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际经验。
2.教学工厂的主要特点
(1)表明了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性质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独具的鲜明特点,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相比,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上投资较大,另一方面其与企业密切相关,离开了企业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源,离开职业教育,企业的人才贮备会陷入困顿状态。所以,职业教育必须紧紧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在此基础上引领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革的潮流,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
(2)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属性,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根据南洋理工学院的有关介绍,“教学工厂”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会将一年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的时间学习本专业的实际应用课程,另一半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生产中实际的技术改造或者相关的课题项目。所进行的技术改造、课题项目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由于学生所进行的工业项目设计都是接受企业委托,在生产过程和运营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其所开发的产品甚至有部分可以申请专利,成为了该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内前沿、先进的技术,学校成为了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参与技术攻关的学生进入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融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综上所述,在“教学工厂”这种模式下的新加坡职教不仅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技术人员,同时,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起到了超前指导作用。
(3)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思想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每学期都有8周时间赴企业一线在实践中学习,企业将对每个学生在企业时的表现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估,而每个学期由企业做出的考核评估将会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及就业情况起到重大作用。此外,南阳理工学院还会安排教师对每个毕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项目设计指导。在这6个月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用不少于40个小时完成企业项目设计。纵观整个3年在校期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所用课时数占到了总课时的70%,理论课程只占总课时的30%。
二、由“教学工厂”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工厂和工学结合两种模式的区别
从表面上来看,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我国的工学结合两种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着不少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
“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设置,是完全由市场为导向进行的,由国家和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式的走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预测,这样专业设置便走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沿,而学校不会总是根据市场已有情况做出调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尽如人意。根据王伯庆教授的一项调查,有32%的学生反映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结果就是往往会出现市场急需的人员学校“产不出”,而已趋于饱和甚至已经饱和的专业却每年仍旧有大量毕业生,造成部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2)课程体系建设上
实际上,在“教学工厂”模式下开发的课程体系,通过种种手段,保证了用人单位在课程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拥有决策权。
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对课程设置的主导权几乎没有,虽然随着近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课程体系架设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过分注重“项目化”而带来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等诸多问题。
从整体上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实现了“工学结合”,但是从局部着眼,仍然有诸如重构后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怎样更趋于合理、新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等一系列问题。
2.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
(1)“教学工厂”模式下的师资队伍
新加坡在“教学工厂”的模式下,师资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教师的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与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高度契合,对教师最少五年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使得其教师自然是“双师型”的,教师的工作经历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需求,又有效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去工厂“回炉”,形成了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
(2)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从多方面积极探索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与新途径,通过在职业院校实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改革,各地陆续开展了通过理念引导、政策保障支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缩短了教师由学科模式下的毕业生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时间,一大批“上的来、下得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不断壮大。
(3)“教学工厂”师资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尤其是那些由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些院校鼓励教师下企业,上技能培训班,但由于教师评价机制尚未健全,使得大批年轻教师对技能的需求只停留在“取证”的低级阶段,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历、学位的考取中。同时,教师长时间只从事教学活动,而不去企业一线锻炼,即使去了企业,也很难让企业技术人员视为同伴,导致下厂锻炼浮于表面。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看中的企业优秀人才在向学校引进时又会遭遇到诸如“编制”“待遇”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本来有志于职业院校教学的企业技术人员望而却步。“学校人员出不去”与“校外人才进不来”这两个问题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大难题。笔者认为,要突破以上难点,首先,国家要给与学院政策经费的支持。其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渠道应以现代企业为主,在各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种种行政手段来鼓励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建立“访问工程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以工程师的身份下企业,参与企业运作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完善自己。在企业中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培养一批技术先进、队伍稳定、授课时间能得到保障的“高工教授”,吸引更多的企业优秀人员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形成厂中有校、厂校合一的局面,使得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3.从“教学工厂”看高职的技能训练
(1)我国职业学院技能训练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行的技能培训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校内实训模式。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很多职业学院在校内建立了自己的仿真工厂,这些校内实训厂的建立,极大强化了学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工作岗位出发,从具体的工作任务出发,强调以能力本位,通过任务引领式的实训项目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加以整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具有真实工作背景的实训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台套数不足,一体化师资缺乏,实训教材建设落伍等问题。
第二种,是“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是各地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得出的一种具体化的教学方式,是在校企合作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含义是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其形式多样,成效各异,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涉及政府、法律、学校、企业、学生家庭情况等各个方面。
第三种,是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这是在学生完成校内理论教学后,在工厂生产岗位上顶班的一种实习,也是今日媒体上沸沸扬扬的“学生工”实习,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学生顶岗后,学校、家庭、企业都疏于管理,使得部分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偏差,技能上的退步。送上所述,这种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并修正。
【关键词】数控实训 教学 效率
实训教学是技工学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主课。机械专业的学生通常要学习钳工、普车、数车等实训课程。如何培养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技能;但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提高实训教学效率。现如今大部分中职学校通常都是机床少学生多,就拿本校来讲,从2005年开办数控专业至今,每年都有两班共90名左右的学生,可实训机台只有12台,数控专业教师也只有6名,师资配比严重失调。那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安排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就成了各校一直在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显著。
一、实训课的安排更趋科学化
校实训形式各种各样,一般可分为两种:集中实训及分散实训。
集中实训是在学期内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训(一般安排在近学期末或临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居多)。时间较长,可以是几个月或者整个学期,学生全部停课进行实训。一般有校办工厂的大中专院校都采取这样的实训方式。这种实训方式近似于学生的第三年校外实习,能更好地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但同时由于工厂中的数控设备都比较昂贵,生产任务紧,不可能让没有经验的学生进行太多操作,有利有弊。
由于我校没有校办工厂,所以只能采取分散实训的方法。分散实训是把集中实训的课时安排到每个学期每一周,即每周安排一定量的实训课,以学期为单位不断增加实训课课时。如本校通常在第二学期上开设4课时的数控机床编程理论课、4课时的数控操作实训课;第二学期下开设14—16课时的数控操作实训课、4课时的数控仿真模拟课。就目前看来,这种方法效果较好,虽然学生没办法体会到工厂的实际操作现况,但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同时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过由于实训课实践时间有限,安排实训内容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实训教师合理安排每节课内容,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提高效率。
二、建立数控教学组,实行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
当前实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大家都普遍认为学生既然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那么上机操作后技能自然会提高,所以以前本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是直接安排操作实践课,在实践之前讲点所需的理论知识,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应用于实训中,实训课的效率大大降低。笔者认为学生进入实训室后不应该再训练编程,如程序的编写和录入就很浪费时间。对机床主要的实训内容应该是机床的基本操作,如建立坐标系,修改刀补,产品的加工等。所以我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组建了数控教学组,采取模块化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这里所指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指对数控实训教学划分成三个模块:基础(普车)实训模块(第二学期上已完成)、模拟实训模块、专项(实际)操作实训模块。“一体化”教学指的是数控编程理论和实训课的“一体化”教学,即理论课由一位老师来上,实训课因需分组进行,一个班需要多位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但可以由上理论课的老师负责,统一安排实训课题及实训进度,由各指导老师分组实施。我校由于数控教师有限,所以通常都是一个教师负责上半学期两个班4课时理论、4课时实训。在4节课的理论教学中要着重讲授程序的编制,让学生能熟练根据图纸要求编写所需程序;4节课的实训着重讲授机床的一些基础操作,如输入程序、模拟走刀等等。在学期结束,学生基本可以进行简单工件的编程和加工。下半学期由该位教师为主导,加派四位实习教师参与两班的数控实训教学。理论教师统一安排实训课题及实训进度,由各指导老师分组实施,避免重复讲解。理论课教师在实训前,应先分析图样要求,讲解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刀具选择及加工过程注意事项等,再让学生根据图纸进行编程,期间教师可以用仿真软件模拟结果给学生参考。在开始实训之前,理论课教师要负责批改学生的手写程序,指出错误及不足之处。而后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指导教师先把正确程序编入机床,学生加工时就可直接调用(之前已安排一定学时的程序录入练习),将大大提高实训效率。
三、仿真与实操相结合
仿真模拟作为中级考证的一项内容,我校专门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数控模拟软件,可以逼真的仿真加工现场:机床型号(大、中、小)和系统(FANUC和SIEMENS)能按要求设置,可以仿真与现场同样的屏幕配置和功能,实时地解释NC代码并生成机床进给指令;提供与真实的CNC机床类似的操作面板;提供视图放大、缩小功能的设置;帮助功能(碰撞、过载);使用对话框可以方便的进行刀具和功能的设置;可以同时显示刀具与偏移路径;NC校验功能;代码向导功能;帮助功能……学生可根据图纸要求,安排零件的加工工序,确定粗加工、半粗加工、精加工所对应的不同加工表面的刀具、切削用量、进退刀路径、主轴转速等参数,输入程序后就可进行动态仿真加工轨迹,并动态显示出粗加工、半粗加工、精加工整个加工过程。学生可以自检程序的对错,检验工件的合格,及时调整程序或刀补等等。
基于仿真的强大功效,同时为了解决学生不能人手一机操作和数控耗材过大的问题,我校把数控实训和仿真教学紧密结合。仿真教师和5位实训教师组成教学组,安排教学内容。如讲授G00、G01指令时,理论课教师先讲解两个指令的用法、指令走刀和普车车削间的联系,学生掌握后按图纸要求进行编程;仿真模拟课上学生可根据编好的程序进行仿真模拟,及时订正程序的错误,对走刀路线做到心中有数;实训课上学生根据模拟过的程序进行实际加工,实训课教师检验工件是否合格,总结程序、操作中的错误。
同时,为了在实操中节约材料,我校实训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实训之初,学生对机床操作不太熟悉,容易发生撞刀等事故,此时实训可以用圆木棒或尼龙棒加工以保护刀具;实训后期随着学生的技能的提高可采用钢件进行加工,适应考试需要。
学生实训加工出的产品通常不具备使用价值,多数闲置或废弃,因此可以合理设计加工图纸,在不影响实训效果的情况下适当减小加工余量,同时也可把加工过的钢件用于普车实习的手动操作练习,这都将大大降低材料的成本。
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规范学生对刀具、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减少刀片的损耗和量具的损毁。
总之,各校都在数控实训教学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进行改革,其目的就只有一个:提高实训效率,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一体化 精馏 教学 应用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机构。因此,在搞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了使高职的教学工作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特征,走教学一体化的路子势在必行。目前一体化教学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形式 ,即课程一体化教学和教师一体化教学。所谓课程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不同教师分别担任理论性强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要求高的教学。教师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际合二为一,即与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授课内容均由一位教师担任。这对理论实际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拆细教学课题;对课题中理论实际的比例、教学手法、教学形式等根据学生以及教学条件加以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的这两种形式均可使用,课程一体化对教师的全面要求相应比教师一体化要求低,因此职业学校应侧重运用教师一体化教学。
1、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教师可以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的各项实训项目时,是否真的有兴趣,学的过程是否充满乐趣,并在乐趣中真正学到知识,并深刻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及要点,真正到了企业中的生产环境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教学的方法,实现“一体化”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2、“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过去很多年,高职教学倾向于理论课教师专职带理论课,实训课教师专职只带实训课,一旦让专职带理论课的教师去带实训课,带理论课的教师便会措手不及,而且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带;而带实训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工厂及企业请来的老师傅,如果让他们来带理论课,似乎根本不切合实际。因此,很多高职及中职学校在近几年开始从企业招聘一些具有工程师资格的优秀人才来到学校来担任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到了学校之后可以很快的适应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学,并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可进行实训课教学,这在很多实训课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并可实现“一体化”教学。
3、“一体化教学”在《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精馏”单元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精馏”实训中,理论课教师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解精馏的理论知识及相关计算,但是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而并不知道精馏设备具体的构造及各部件的用途,更不会操作精馏设备,因此只是“纸上谈兵”。而当进行“精馏”实训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已将精馏塔的基本知识忘记,实训的时间又非常紧,因此实训课教师也只能粗略的给学生们回顾一下,便开始实际操作的练习,许多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按照步骤操作,并没有熟悉“精馏”过程的工艺流程,单纯的靠“死记硬背”来进行操作,结果学完之后仍是“一知半解”。
近年来,许多高职加快了一体化教学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推行一体化教学,把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这两种教学任务集于一人,有诸多好处,是一件既势在必行又势在可行的事情。可以避免理论课与实习课脱节的现象。这里所说的脱节,有两种突出表现;一种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往往不一致,给学生带来一定困难,而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完全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保持一致性,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种是往往出现理论课与实习课间隔时间过长或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的情况,这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时间过长时,在学生实习前还得再次讲解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造成课时的浪费。当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时,因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习起来不仅很费劲,而且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和错位,大多是由理论课教师或实习课教师的特殊情况而不能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造成的。在推行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有特殊情况,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可以同时推迟或同时提前,不会发生脱节或错位的问题。
这些年我在“精馏”教学中探讨了我的一套教学方法,“精馏”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案是通过课堂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与课堂外的计算机仿真、实训教学以及工厂实习的现场教学等动态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操作谢练有效地融为一体。
3.1课堂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在精馏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担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又同时担任该班“精馏”实训课的教师,在“精馏”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校的精馏设备的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精馏设备,并在现场讲解精馏的原理及各部件的用途,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结合实物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将学生分为几组,并选出组长,给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在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并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便是课堂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的效果。
3.2课堂外的计算机仿真在精馏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采用的是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的仿真软件,通过DCS系统真实模拟工厂的操作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学习仿真操作的初期,要使学生熟悉工艺流程,有了前面精馏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铺垫,学生可以很快的将理论与仿真操作系统的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习的效率得以提高,并可以在后续冷态开车,事故处理中根据精馏的原理来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依靠提示步骤“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变得更加轻松,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感觉轻松许多。在实际的精馏仿真操作过程中,学生更多的像是在经历一次次新奇的体验,因为,在有些步骤的操作过程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效率,便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索的习惯。实践证明,凡是在学校学习过DCS仿真操作的学生,到了企业可以很快的适应真实的操作环境,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实训教学在精馏教学中的应用
有了计算机仿真教学作为铺垫,下一步便是利用学校真实的精馏操作设备,带领学生从计算机仿真系统中走出来,真正的进行精馏装置的操作。
在精馏实训教学重,我们采用的原料液是“乙醇和水”,实训思路如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参数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逐步去探索调整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提示,并在必要时亲自去调整并演示,这样在不断调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只要是在控制的范围内,怎样操作可以使效率达到最高,而这一点结合前面精馏仿真操作意义非常重大,精馏仿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比如在塔釜加热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塔釜的温度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有些学生会按部就班的逐步将塔釜的电压升高,这样升温所需时间较长;但有些同学在做几遍之后,便会想到更快捷的方法,比如先快速升高电压,当温度快接近所规定的温度后,再降低电压值,这样既达到了规定的塔釜温度,又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比较这两种同学的做法不难发现,后一种同学善于思考问题,如果在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既可以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又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只需起到引导与总结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在自发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学到了经验与知识。
3.4工厂实习的现场教学在精馏教学中的作用
进入企业之初,我们会邀请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相关厂方负责人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们还安排各实习小组在进入每个生产车间时,先邀请车间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对车间环境、工艺流程、注意事项作专题讲解,使学生预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进行实习,避免了盲目实习的现象。改革实习单一考核方式传统的实习考核只需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只能造成学生对车间表面现象的了解和报告的抄袭,不能真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方式应由日常出勤、平时表现、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总结答辩、实习考试等几部分组成。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来年必须重新参加生产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还能更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关键词 顶岗实习 “DL”教学模式 PLC课程标准化、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LC Course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ships
WANG Miao
(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 Changchun, Jilin 13001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t the insistence of internships, how to complete the "PLC and motor control technology" lesson plan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re-enacted b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The course covers the principles of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and WinCC configuration software and profibus fieldbus. Innovative proposed "DL (Doing by Learning)" is the "work-based learning" mode. Teach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integrated automobile production training table make the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modularity. Achieve professional and industrial docking, dock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t. Achieve the service for working run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internship; "DL" teaching mode; PLC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modularity
1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
企业急需培养掌握PLC电气控制技术理论和知识和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为了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设备,更快地进步,高职高专学校始终坚持“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体制,以“不能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办学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内涵建设,实现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培养。学校利用学校与企业多年合作的契机,现在安排学生学习理论和实习的比例为1:1。使他们每天工作的同时回到学校学习自动化专业课程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再到实际生产线上不断应用,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目前90%的学生在第三第四学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且深入生产一线顶岗实习,要完成企业安排的正常八小时工作,还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PLC与电机控制技术课程就是在第三、第四学期上课,让学生实习好、学习好,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成了课题组成员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PLC与电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使顶岗实习的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校企合作,研发PLC校内实训台
2.1 PLC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往PLC与电机控制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两者在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政” 和“相互推诿” 的现象。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师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内容的讲解常常是“空” 而“虚”,给学生留大量作业,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背程序,应付考试。实训内容更多的是简单验证理论结果,如一台PLC可编程控制器带一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或几个指示灯学生可以通过PC机进行编程,控制电动机正反转,或指示灯循环亮灭。所做的实训项目较少,学生印象不深。但现在学生下厂顶岗实习了,他接触到的是能生产出世界一流汽车的生产线,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实训室的设备都远远满足不了顶岗实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2 研发PLC校内实训台
任课教师走访学生实习单位,如一汽大众公司,针对汽车行业进行了调研,教师根据在生产第一线设备的研究,如焊装车间、总装车间的汽车输送线。调研结果是汽车制造行业每个工位之间是流水线生产,在生产线上各个环节都采用了PLC作为主控单元,同时用上位机WinCC监控和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进行通讯。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电气设备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在不同工厂、不同车间顶岗实习学生共同接触的自动化设备,就是汽车生产输送线。结合学生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及全面性、课题组教师研制了来源于企业,又适合学校教学的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台――汽车自动生产线实训工作台,本实训装置贴近工业现场要求,是典型的汽车自动生产线,设备从选材、工艺、流程、结构、控制等各方面都从实际工业现场出发,考虑工学结合要求,有机融合了机械、电气、气动知识,整个实训台就是学生工作、控制的生产设备。
通过该实训系统的工作任务训练,能较好地锻炼操作者程序编写设计能力、自动线设计开发能力、自动线连接与调试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安全意识。突出强调技术的综合运用。实验室设备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避免了过去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的教学局面。现在实验室是一周4天,8小时开放。满足了顶岗实习学生三班倒的工作、学习的需要。对在外地的同学以网络为载体,及时发送教学课件、实训台影像。教师制作、发送和批改和项目相对应的学习页,使外地学生也能同步学习。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PLC课程的项目与任务的设计即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即要符合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具有针对性,又要保持PLC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任课老师精选设计的每个实例项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单元内的实例都能有效地为该单元核心内容的教学服务,并且这些实例课题既能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又要包含工作现场,本课程预计设置10项目。
项目一,硬件系统安装及软件系统的使用。该项目来源于工厂的主控单元PLC,要求学生了解它的硬件结构,硬件组态、硬件调试。同时工厂大量使用STEP7软件,要求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该软件的位指令。
项目二,输送滚床转台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继电器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定时器控制,使滚床输送线实现直线运输,旋转运输。
项目三,PLC软件程序控制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行车运行。
项目四,指示灯控制系统。工厂中还有很多指示灯,它们可显示不同的工作状态,因此对它们的控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该项目来源于激光焊指示灯系统,有红黄绿三种指示灯,亮和灭各有不同的意义,闪烁的频率代表不同的工作状态。
项目五,PLC软件程序控制变频器、编码器使升降台变速运行。学生学会用PLC控制交流电机就掌握了工厂的大多数设备的控制原理。
前五个项目完成基本可以设计了一个完整PLC和电机的控制系统。以上项目为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
项目六,机械手的设计,运用气动控制技术由PLC控制电磁阀使机械手按要求进行快速移动夹紧、松开动作。
项目七,堆垛解垛控制系统,用PLC的结构化程序处理复杂的控制任务,使学生学会在主循环组织块中多次调用功能块和功能。
项目八,PROFIBUS现场总线的应用。
学会应用通信模块选择调试好的任意两个系统模块,实现两个CPU315-2DP之间主从通信。
项目九,自动线加工系统模块上位机程序编写、调试。
熟练应用WinCC组态软件图形编辑器;掌握画面切换、显示画面窗口、动态设计等方法和步骤。
项目十,WinCC组态软件与Profibus现场总线的通信。
利用图形编辑器组态加工模块的画面,显示加工工位的计划值、实际值时间信息;完成加工模块的组态功能。能够进行上位机的控制及显示。
4 情景教学案例
现以输送滚床转台控制系统为例进行情景教学的案例进行说明:
4.1 转台站控制要求
输送滚床转台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继电器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定时器控制,使滚床输送线实现直线运输,旋转运输。
4.2 教学方法比较
没有建造汽车自动生产线实训台之前输送辊床转台控制系统项目我们只能通过PC机用应用位逻辑指令编写一台电动机正反转程序。因为没有传感器的输入信号,转台站工作情景根本无从谈起。只能用仿真软件验证程序编写的正确与否。学生学习过程变成背诵程序过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在课题组老师研制了与工作岗位控制系统一致的汽车自动生产输送线实训台,顶岗实习学生他们在工厂只是使用,但自己没有编过能直接控制减速交流电动机的程序,现在他们可以自己拆装转台站,这样对机械设备结构了解更深刻。可以对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按控制要求进行设计编程调试。同样是应用位逻辑指令可以编写多台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程序,所以学习兴趣大增。
4.3 本项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1) 掌握单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继电器控制电动机原理。(2) 掌握S7-300PLC位逻辑指令。能够利用位逻辑指令构建转台站控制系统。(3) 具有转台站控制系统的构建、接线、编程、下载、调试的技能。(4) 学会操作汽车自动线设备的转台站。
4.4 转台站组成及功能
转台站由转速1300r/min、减速比1:50交流减速电机、电压DC24V、四路的继电器、额定电压DC10~30V、额定电流200mA、检测距离10mm的电感传感器1及检测距离4mm的电感传感器2、滚轮导轨、输送辊床、钣金结构件、机械零部件组成。主要部件功能如下:(1)交流减速电机1:用来通过同步带/轮传动机构驱动滚筒转动。(2)交流减速电机2:用来通过驱动滚轮在导轨运行,达到转台旋转的功能。(3)继电器:用来控制辊床交流减速电机、转台旋转交流减速电机的启动/停止、正转/反转,当PLC输出信号给继电器线圈时电机运行。(4)电感传感器1:用来检测输送滚床出入口滑撬的位置,实现传输定位,当检测到滑撬物料时给PLC提供输入信号。(5)电感传感器2:用来转台旋转到位检测,当检测到转台旋转到位时给PLC提供输入信号。
4.5 软件设计(图1)
4.6 项目实施
4.7 评价过程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同学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总结成果,我们制作的自评、互评和师评表。每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填写自评表、互评表。其中包括知识考评、软件编程、实际操作、项目验收、联系实际工作的创新点五大方面的考核。
5 总结
通过针对满足顶岗实习需求的PLC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使PLC与电机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贴近工厂实际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坚持顶岗实习的情况下,理论联系实际,在很短的时间里很好地掌握PLC技术、WinCC监控软件、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的知识。使学生具备了PLC常用指令的分析应用能力、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及故障排除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协作的能力。也充分满足了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实力的要求。在实践中使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突显。目前学业完成的学生已在一汽大众、大连发动机、大连变速器、一汽解放公司、一汽技术中心、米其林轮胎、一汽丰越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电气设计维修的技术骨干。教学内容科学优化,进而为实习的岗位更好地服务。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吉教高字【2012】45号
参考文献
[1] 胡健.西门子S7-300/400PLC工程应用(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9.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基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同样重要。当前,尽管实践教学已受到高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但从高职教育全局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建设方向不够明确、条件设备简陋、合作关系疏松等。结合中国高职教育具体情况,探索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一、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新的理念和做法层出不穷。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才能保持专业发展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要任务是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关键在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践基地。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岗位所需技能为导向,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四段式三环节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先会后懂”的“2+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于“2+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2”,即三环节教学体系中的前两个,第一环节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基本技能,第二环节进入实验工厂进行生产实训;对于“2+1”中的“1”,就是第三教学环节,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是真实职业环境的培训,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发展所决定,尤其对生物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更应在工学结合的机制下突出“2+1”痕迹。
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三个环节、三处场地、三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得学校教育、企业经历交错进行。学生在学校通过实训中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起点;通过参加实验工厂实训,熟悉就业岗位整个工作过程,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合作企业通过参加校外顶岗实习,培养岗位胜任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的技能螺旋上升,从而保障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无缝接轨。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
(一)借鸡下蛋,搭建实验工厂
经过对两届毕业生实践教学实际探索及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仅经过校内实训技能培养后,直接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往往在2-3个月内学生很难进入生产角色,企业还需花费精力进行培训,因此设想能否搭建一个连接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桥梁,围绕岗位技能培训进行生产实训,让学生提前熟悉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有效解决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过渡问题。
在这种基调下,着手考虑到学校周边村镇,在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平台下,与相关企业采用股份制合作模式,建设具有一定自的实验工厂。政府提供土地(租赁方式),企业搭建(新建或租赁改造)厂房和投入主要生产设备,学校提供生产技术、管理及操作人才和检测设备。平时以企业为主,进行正常产品加工生产,学生实训时,以学校为主,针对每个实训项目,首先进行为期两周的模拟生产演习,再到生产中试车间进行三周的生产调试生产训练,结合生产情况,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四周的参与生产一线操作,教师组织管理生产,最后进行一周的生产实训总结。
该实训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不少于两个单元实训项目的培养,才可以胜任后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技能要求。企业的生产技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研发、小试,到实验工厂进行中试、投产。目前本专业在杭州汽车北站附近与杭州绿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工厂1所。企业租赁改造厂房和投入主要生产设备,学校提供生产技术和研发设备。平时以企业为主,进行正常生产,学生实训时,以学校为主,围绕岗位技能培训进行生产实训。目前已有植物有效成分提纯生产线一条,脂溶性茶多酚生产装置一套。工厂使用面积1350平方米,满足40余人同时生产实训,运行效果良好。
(二)走马换将,建设顶岗实习基地
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建设思路,选择具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小型应用生物技术类企业,建设成具有充分保障机制、运行良好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储备库,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无缝接轨。通过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涵、模式及建设思路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合作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工学结合,并保证了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效开展。
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了10多个与相关行业、企业有合作关系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其中长期稳定紧密型合作基地2个,每年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更新3-4个顶岗实习基地,力争每位学生拥有2-3个校外顶岗岗位可供选择。对于长期稳定合作基地的建设,我们采取“走马换将”的办法进行,即企业把学校的校内基地作为企业研发中心,学校把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场所。从2006年开始,先后与浙江易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英仕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立这种合作机制。2008年6月份,又开始与杭州雪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不仅是“走马换将”,而且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在企业研发中心为其进行科技研发,既加强企业研发力量,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呈现出学生、学校、企业及社会多赢的局面。
四、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中药炮制技术
目前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提倡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方式。什么是项目教学法?徐朔曾对此定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若干文献进行了查阅,归纳为:项目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也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笔者主要教学《中药炮制技术》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又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进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借鉴靳丽梅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现以《清炒技术》之子项目——《炒黄技术》的教学设计做一简要介绍,并简单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化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考勤:对上节课内容检查复习,并在本次课之前,提前布置好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针对本节课的项目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预习和总结,并针对该项目中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各药材的炮制方法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二)实施教学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炒菜(时间、火候、如何操作)导入。
基本知识:炒法的目的、分类和方法(讲授、实例分析)。
任务:除了传统的手工炒制外,现代多用什么方法和设备?(学生自查资料,需要课前完成)
子项目一:炒黄技术
项目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应准备电炒锅、铲子、盛药器具等实验用具,清洗干净。
2.准备药材和砂,且应同时将药材进行去杂,大小分档。
任务1(初始训练):将决明子、莱菔子进行炒黄,并说出它的最佳条件,期间注意的问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查资料讨论,制定方案,说明理由方案实施 成果展示介绍经验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师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强调方法和注意事项。
任务2(巩固训练):将牵牛子、酸枣仁进行炒黄,并说出它的最佳条件,期间注意的问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查资料讨论,制定方案,说明理由方案实施 成果展示介绍经验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师总结,学生是否比第一次有提高,并指出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并再次强调方法和注意事项。
任务3(加强训练:特殊药材的操作比较):将苍耳子、王不留行进行炒黄,并说出它的最佳条件,期间注意的问题,有什么作用,和上述药材的炒制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查资料讨论,制定方案,说明理由方案实施 成果展示介绍经验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师总结知识点,强调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总结与补充
教师针对本项目结合学生的观点,总结出该项目的炮制方法、炮制目的,以及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并通过让学生观看实物标本或结合影像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播放操作演示录像
1.通过播放操作演示录像,既能加深学生的感观认识,又可对不能在实验课内完成的炮制方法,通过观看录像,增加感性认识,能亲自动手操作的炮制方法,起到示范教学作用。
2.通过播放饮片厂真实生产的光盘,使学生既能了解饮片厂的基本概况,还可积极将课上内容和企业生产相联系,促进学生对该岗位的认识。
(五)综合评价
1.学生预习能力:是否认真预习了,是否认真思考了等。
2.课堂表达能力: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等。
3.学生课堂反应是否灵敏,思维是否活跃等。
4.实践操作能力:是否会动手操作,是否规范操作。
5.实验设计能力:是否能根据资料,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安排实验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
6.小组合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是否能与组员通力合作,分工明确,保证实验进程和质量。
7.态度表现:是否能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等。
最后,下达下次单元的项目与任务。
二、问题和不足
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适应了当前高职教育的新理念,但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主要问题有:(一)教师的工厂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力量不够。(二)学生数量多,设备少,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三)缺少现代设备,与工厂脱节较重;(四)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等。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
总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还可以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等。该方法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能真正地融入到课程里,学习主动性强,兴趣浓厚,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学院具有更完善的实训设备,必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
2.靳丽梅、苏伟良,《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蜜炙法》[J].硅谷,2009
关键词:机制专业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实训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开设较多的工科专业之一。目前“技工荒”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只是从事一些低层次的流水操作,有的甚至只能跑推销做业务,有的企业甚至把毕业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毕业生要找一个“相当”的职业十分困难。究其原因,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以至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分离,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不具备顶岗的能力。
统计分析各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工厂见习、顶岗实习,这样的教学流程。理论教学的根本依据是教材。校内实训一般为:制图测绘、金属工艺学实习、机床拆实训、机床检测实训,但其本质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工厂见习,虽然走进了工厂,其目的是让学生见习零件加工工艺和机床工装夹具、刀具、量具、辅具等,实际上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而最后的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采用毕业生与企业单位间按双向选择的原则,毕业生带着意向性就业的目的进入到企业某岗位。学生毕业实习地方分散,院校对毕业生的管理也十分困难。这种实习既无明确的目标任务又无具体的内容要求,过程管理无法操作,目标考核难以进行,院校对毕业学习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学生各自为战的“放羊式”管理。纵观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工学结合,而恰好是工学分离。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使机制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路子,是职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机制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①可以根据机制专业的教学要求,按双向选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将企业引入校园,建设集生产实训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厂;②在广泛调查市场,充分分析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由院校投资或控股建设一批集生产实训于一体的经济实体。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教学,拓宽就业渠道这一主题,本着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先进的实训环境、满意的就业岗位为宗旨,在本地区或外地区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先进、有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采用各种形式的纽带将企业和院校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可靠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这些企业实习,成为这些企业的准员工,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学习任务也融入其中。院校不断完善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从而结束毕业实习“放羊式”的现状。
二、大力倡导教学思路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传授知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思维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具体做法有如下四个阶段:
1.任务描述,这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生产任务是什么。当然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一定是教师综合考虑书本知识和生存现场而设计出来的。
2.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该课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学生活动,这一阶段由学生动手制造产品或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上例,这一步就应该是学生根据零件、毛坯的要求和现场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编制生产工艺、组装夹具、动手制造产品。
4.总结点评,由学生们共同讨论产品的制作效果、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往往善于传授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传授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通过工学结合,让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由校企双方共同造就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于双师型师资队的建设,院校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优化教师成才的软环境。
四、完善对学生评价的体系
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一般来说仍然是一张试卷。虽然有的院校对学生评价是卷面成绩占70%,平时教师考核占30%。实际上教师考核这30%主观性太强,缺乏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公认的操作细则。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往往体现在“学”和“做”的过程中。因此应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评分细则,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总之,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日益完善本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法,机制专业将更加兴旺发达,学生的就业渠道将更加畅通。
参考文献
[1]刘显泽.论职业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教论坛.2008.1.下.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国家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职业教育改专业系统化内涵建设
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吸引力、竞争力、发展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在内涵,专业建设是核心和载体,专业强则学校强、职教强,专业系统化建设成为职教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标准、规范,这极大地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步伐。借助示范校建设的强劲动力,总结近10年的专业建设、研究成果,启动了“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
“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美术影视与动画、数字影视艺术制作、园林植物造景设计5个专门化方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设计与实践”双轨式课程体系,完善了“创意工厂”实训基地,培养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了专业文化建设标准,修订了技能比武方案,旨在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依据。我校工艺美术专业群涵盖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美术影视与动画、数字影视艺术制作、园林植物造景设计5个专门化方向。编写这5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分析各专业方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全面发展、结构优化、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目标、能力和技能目标。在明确毕业生就业范围,分析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对技能组合与知识点进行归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据此构建由基本素质课程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系统、专业实训课程系统、拓展课程系统、职业资格课程系统组成的“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规范,又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对教学的具体指导。
“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加强重点专业专门化建设,带动整体专业发展。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实训项目化、能力模块化、考证岗位化等“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艺美术特色,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坚持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艺术融入技术,技术凸现艺术的理念,创新艺术设计类中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探索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中等职业教育新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工艺美术专业突出设计、创意理念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设计软件的应用积极的推动了现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市场急需懂设计、会操作、能实施的艺术工人。因此,中职学校要构建“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训动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运用专业理论设计到制作产品实现一体化。
“创意工厂”实训基地。基于“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就必须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意工厂”实训基地,突出设计理念、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室里的美术专业知识出发,到电脑机房的软件设计,最后在输出设备上看到自己设计的真实作品,实现了项目的完整流程实训。实训基地设有基本技能实训室、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美术影视与动画实训室、数字影视艺术制作专业实训室。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实训室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室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
“双师型”师资队伍。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文凭,更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双师”是对所有专业课教师的统一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各种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向着市场需要的方向迈进。建立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制度。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继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型”比例;开展以骨干教师为主的全员培训,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争取在广告、影视、影楼、花店、玩具厂等工艺美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教师实训基地,并按责任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教师的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专业培训和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课程建设、自制课程软件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指向功能,对专业发展有着显着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打造出一支品牌专业。具体体现在工艺美术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如开展创意教室、特色走廊评比活动;举办艺术作品展示;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素养,培养想象力、创新力、协同力;最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一、造成当前问题的原因
1)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不能有效对接。许多学校没有对城市轨道运营企业的行车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认真地考察,致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岗位与工作岗位不能对接,实训内容与行车工作不能对接,实训岗位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与实际岗位的不能对接。2)实训模式设计不合理。当前,大多数职业学院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操作技能进行。校内实训几乎未能模拟企业“一个工作日”,因此当前实训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职业技能有一个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学生职业能力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因此,校内生产实训模式应是一个分层渐进,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实训项目应合理安排,相关技能和能力培养做到前后呼应,相互推动,形成梯度渐进的效果。
二、“校中站”建设思路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须吸取“教学工厂”的理念,将校内行车工作实训基地建成“校中站”。1)理念。“校中站”是将车站的环境与工作项目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校中站”,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按照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得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在“校中站”习得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水平。2)思路。建设与企业岗位和设备对接生产实训模拟的“校中站”,并实施“分层渐进的实训模式”。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习,培养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训岗位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完成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通过“校中站”的“一个工作日”的综合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校中站”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校中站”设备、环境和文化与企业全面对接。“校中站”在车站布置、设备采购和质量安全等方面接近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配备与企业车站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作岗位,做到“真实任务真实操作”。以企业生产为主线,构建接近实际的岗位工作情境,“校中站”工作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对接:“校中站”岗位角色规范与实际岗位角色规范对接;“校中站”岗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规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规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标准与实际岗位工作标准对接;“校中站”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营造”校中站”的企业文化环境,学生在“校中站”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理念,熟悉企业要求,适应企业管理,自觉地培养职业素养。2)设计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规律的实训模式。实训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专业所面向的行车工作职业岗位,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归纳总结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项目化开发流程,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对应。“校中站”实训项目由“设备操作训练”、“岗位训练”和“一个工作日”三部分组成。设备操作训练主要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等课程相结合完成;岗位训练主要针对“站台岗”、“行车值班员”、“值班站长”、“车厂值班员”和“行车调度员”等岗位训练完成;“一日工作”主要是将各行车岗位组织在一起,完全模拟企业的“一工作日”的典型工作项目和流程,真正实现与现场“零对接”。
实训项目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开发采用以下步骤:1)分析和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结构包含着对具体任务的计划、实施、控制以及对其工作成果的评价。在完成一个行车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时应了解该任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2)确认典型的行车工作任务。经过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选择和分类,确认行车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开发的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对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由此确定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和实训项目。3)分析和归纳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将行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渐进规律排成一个序列,这就构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训体系。
作者:操杰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运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