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必修二生物教师

必修二生物教师

时间:2022-05-31 03:36:16

必修二生物教师

第1篇

2004年开始印刷第一版的,期间已经经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均能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动,但是不管怎么变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始终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实际、发扬科学的精神,它既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又尊重人的个性发展需求;所以它的编排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无可否认。但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交集,特别是化学,两者交集非常多,其他学科或多或少都与生物有一些交集;所以如果生物中有些章节知识不能和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好的话,学生在生物课上就会出现“大脑断片”“大脑空白”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对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提以下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模块化 教法 人教版 大脑

断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08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交集,特别是化学,两者在很多领域都有联系,教化学的教师可以教生物,教生物的教师可以教化学,所以后来就有“生化不分家”一说。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总共六本,其中必修三本,选修三本,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些教材与前一版人教版生物教材相比,在设计理念上结合大学生物课本以模块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插入了大量图片,非常简洁易懂,并且每一节中都有问题的探讨,使内容充满活力;它的题目也是精挑细选的,针对性非常强,基本上每节课的标题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学生很容易抓住一节课的重点。但是,正是因为知识模块化了,使得高中所学的所有生物知识都在这几个模块里面。我们知道现在大多数学校在高一就开了生物课,上课顺序是先必修后选修,每一本书基本是一节一节往后上,直到上完;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化学中有机部分在高一还没有讲, 但蛋白质在高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就出现了,这对于一个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讲,什么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根本就一窍不通。还有在我国有些州县,中考都不考生物,他们只在初一、初二简单学一下生物就可以了,初三一年都没有生物,所以他们的基础非常差,一上高一就接触这么复杂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所以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大脑断片”“大脑空白”“迷茫”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结合各科课本和生物课本以及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把现行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需要调整上课顺序的章节列出来,并给出自己实际的教学建议。

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以及第五章的全部都可以等到化学中有机和化学反应这部分学完以后再讲

我们知道蛋白质、核酸、糖、脂质、ATP、酶都是有机物,所以这些章节里面涉及好多有机的概念,比如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等等,包括后面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涉及的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如果学生对有机这部分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和反应的,特别是对于我国有些地区中考并不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本来就不好,现在一提到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等概念,简直就是“一个头两个大”,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等化学把有机这部分讲完时,学生积累的知识就比较多了,特别是对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等概念的把握,然后我们生物再讲这些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学生就轻松多了。我们生物中讲的酶,化学中也会讲到,不过化学中讲的是无机酶,而我们生物中讲的是有机酶,但酶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催化效率不一样而已。学生先在化学中把这部分学完,然后再学我们生物中的蛋白质酶和RNA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这是两个复杂的化学反应体系,里面涉及多步有机化学反应,很复杂,所以这两节的内容我是安排在化学中――化学反应学完以后再讲,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学完后学生的基础也就比较好了,学生学起来容易,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上去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孟德尔遗传定律放在第一章,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却放在第二章第一节,我建议生物教师可以先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讲孟德尔遗传定律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就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学生学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就可以知道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包括在形成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和基因重组,而且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可以提前把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联会、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基因分离、配子等概念告诉给学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整个过程学完以后就可以上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了;这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各位同行的一些建议,对于这两章节的内容大多时候是这样安排的,我自己在上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给学生又加了一节课,我把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以及基因控制和决定生物的性状又给学生介绍了一下,因为我认为在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这些都会讲到,但这仅仅是我的建议,各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讲。

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既然已经涉及基因工程,那么我们可以将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专题一的基因工程给学生直接讲解,学生学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涉及种群、基因频率和物种等概念,这些知识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五章都有提到,而且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主要介绍了它们的概念,所以我建议生物老师可以将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七章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放到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五章上完之后在讲解。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对现行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与教学方法,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态度均得到培养和提高,充分重视、利用教材及配套资料、社会环境等资源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9(7).

[2]张迎春,李金钢.现代生物学教师教学技能概论[M].陕师大出版社.

[3]唐恩勇,吴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师;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79-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技能对于师范生来说,是师范生入岗为师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职业生涯专业规划和发展的出发点。根据当前国考的要求,调查化学专业教师入岗前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情况,对于分析高校化学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内容与发展目的,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实际意义。

我国的学术界以及各大高校,对关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思考已经逐渐完善、深入,但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目前本校化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还不够完整,虽然在微格教学、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校内实训项目等课程中融入了一些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如板书、教学设计、模拟上课、听课与评课、说课等元素,但仍然缺少一套较为完善的训练体系。[1]本文希望能通过现行教师职业技能类[摘 要]拥有突出的教师职业技能对于一名师范生来说,是进入教师职业的敲门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但在当前国考的背景下,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课题组发现化学专业目前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还不够完善。课题组通过结合温州大学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学习现状,对化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分类,形成基本框架,初步构建中学化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目的在于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素养。

[关键词]化学教师;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79-03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政策与文献的指导下,提出一种有效提高化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模式。

二、化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框架构建

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精神和温州大学化学师范专业教学的实际,制订了温州大学化学师范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初步的实施方案。

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指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是当代师范生在高校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必修模块。[2]在该文件的指导下,联系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师范生技能训练的真实状况,总结得出,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师基础技能训练内容应从四个方向来考虑,这四个内容为:教师表达技能,教学辅助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评价技能。[3]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大致绘制出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分类框架图。

三、化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和内容

(一)教师表达技能

将教师表达技能从即兴演讲和说课两个项目进行训练,一方面是考虑到部分地区的教师招聘中要考核教师的说课能力以及教师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说课的训练是帮助高校师范生尽早熟悉对教学的设计,即兴演讲的训练则能够激发师范生对教学中多方面的思考。

项目一 即兴演讲

教学目的:了解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情境命题类型;掌握通过口语将思维能力、知识学问和道德情操综合表达出来的技能。

教学要求:能够在规定时间内(3~5分钟)针对命题流利、有条理地表_出观点。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微格教室(电脑、摄像机、投影仪、幕布、音响设备等)。

教学内容举例:

(1)教师品德评议类

学生小红阐述:“当家长给化学教师范老师送了礼,他便十分关注我的化学学习情况。一旦家长不送了,他就对我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关心。”

问题:你对此有何看法?

(2)教学方法探讨类

一次化学课上,林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氨气的喷泉实验装置图,开始讲解氨气的性质,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氨极易溶于水和氨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等性质,并在黑板上书写了化学方程式,同学们也基本上掌握了氨的性质。而此教学方式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他们质疑这种类型的化学课为什么不做实验。

问题:倘若你是这位林老师,你会如何处理案例中的情况,以及你如何看待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3)教育理念认识类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4)课堂机智处理类

课前,一位教师进入教室看到黑板上有一幅夸大了自己长相的缺陷画像,在班级引发了一阵哗然。

问题:遇到类似的状况,你认为教师应如何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项目二 说课

教学目的:清楚说课的特征、形式和内容,掌握说课的技能。

教学要求:学习说课的特征、形式和内容,依据化学教学科学理论、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对特定课题进行说课训练。

教学时数:16

主要设备:微格教室(电脑、摄像机、投影仪、幕布、音响设备等)。

教学内容举例:

(1)说课训练内容:《化学》(苏教版必修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2)说课训练内容:《化学》(苏教版必修一)“氯气的性质”

(3)说课训练内容:《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4)说课训练内容:《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

(二)教学辅助技能

教学辅助技能,应该从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两个方向训练,化学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图式等)和实验上,如何快速地在黑板上书写整齐美观的板书以及制作专业性课件是对化学专业师范生应用辅助教学技能的考验。

项目三 板书

教学目的: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课堂板书技能的水平。

教学要求:根据特定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板书训练,熟练运用提纲式、问答式、表格式、 图式式、 计算式、推理式、方程式、综合式形式板书。[4]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教室(黑板、粉笔等)。

教学内容举例:

(1)化学方程式训练

课题1:《化学》(苏教版必修一)“硫和含硫化合物的互相转化”。

课题2:《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2)化学装置板画训练

课题1:《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课题2:氨气的喷泉实验。

(3)物质性质学习训练

课题1:《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课题2:《化学》(苏教版必修一)“氯气的性质”。

(4)理论概念学习训练

课题1:《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课题2:《化学》(苏教版必修二)“不同的晶体类型”。

目四 课件制作

教学目的:灵活熟练运用多媒体,提高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60min左右)熟练应用多媒体,收集合适的素材来完成不同课型的化学课件制作。[5]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计算机

教学内容举例:

(1)物质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2)物质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二)“乙醇”

(3)理论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限度”

(4)知识梳理课:《化学》(苏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复习课

(三)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是指教师将个人备课,课堂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是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透彻分析以及通过设计表现在课堂上的传授能力,是对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教学设计和模拟上课两个项目自然被考虑在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中。

项目五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清楚完整的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掌握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教材与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规定时间内(60min左右)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设想和计划。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计算机

教学内容举例:

(1)物质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2)物质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二)“乙醇”

(3)理论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限度”

(4)知识梳理课:《化学》(苏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复习课

项目六 模拟上课

教学目的:清楚模拟上课的形式和特点,能够将个人备课、上课技能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于模拟上课中。

教学要求:在一定的准备时间内,根据内容进行模拟上课(10-15min的片断)。(可使用项目五中已完成的课件)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 微格教室(电脑、摄像机、投影仪、幕布、音响设备等)

教学内容举例:

(1)物质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2)物质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二)“乙醇”

(3)理论知识课:《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限度”

(4)知识梳理课:《化学》(苏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复习课

(四)教学评价技能

教学评价技能包括从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两个方面,那么该技能训练内容就包括试卷命题和评课两个项目。评课的学习可以定向地对视频课堂进行评价,熟练后再让师范生自主综合评价。试卷命题的教学重点则侧重于师范生对选题和编题的训练。

项目七 评课

教学目的:清楚评课的形式和内容,正确把握化学课堂的评课价值取向,掌握评课的技能。

教学要求:针对视频听课,进行现场口头评课训练和评课稿的撰写训练。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教室

教学内容举例:

分四次分别选择不同课型的视频进行观摩,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观看一节完整化学课堂的视频

分别从教师整体素养、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方面等方面进行点评。

(2)撰写一则完整的评课稿

项目八 命题

教学目的:清楚命题的测试目的和意义;通过训练,提高化学命题能力。

教学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新教材,按照各类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一定的命题原则,编制出一套题量适中、题目新型、结构合理、内容科学正确、难度适中、 有较高检测度和区分度的试题。[6]

教学时数: 16

主要设备:计算机

教学内容举例:

(1) 同步测试:《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测试卷

(2)专项汇编:《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专题训练卷

(3)期末/期中测试:《化学》(苏教版必修二)期末测试卷

(4)学业考试:根据学业考试范围和要求,出一份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模拟卷

(五)考核制度

1.每个项目在不同的学期分别进行,独立考核。成绩评定由导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综合决定。评分根据百分制,导师评价占60%,学生互评占20%,学生自评占20%。每项成绩最终根据分数来评定等级,分为优(90-100)、良(80-90)、中(70-80)、合格(60-70)、不合格(60分以下)。

2.无故不参加训练或者多次不参加训练的学生,该项目成绩直接做不合格处理。

四、结语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调查和访谈分析了我学院目前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现状,再配合学校开设的相关教师教育类必修、选修课程和化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构建了一套化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模式。考虑到学生从第6学期开始要参加教育实习、教师资格证考试,后续还有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编制考试等任务,以上所涉及的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分别在第2-5学期开设,每个学期两个项目。本研究所构建的化学专业教师业技能模式已在2014级化学本科班进行了部分实践,2015级化学本科班也刚刚开始实践,其教学效果仍需要得到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庆春.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与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2):155-159.

[2] 何其国.浅谈师范生如何做好微格教学实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4):29-30.

[3] 张纬.简论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6.

[4] 刘瑞章,王成江.化学教学中的板书设计[J].临沂师专学报,1998(3):91-93.

第3篇

【关键词】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

一、研究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的意义

免费师范教育作为国家尊师重教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在于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培养未来的教育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指导部属师范大学重新设置了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个部分。

免费师范生课程是高师院校培养未来师资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可以帮助免费师范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素质,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师范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完善课程体系的对策,对促进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是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部分。自2007年9月重新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西南大学便迅速颁布了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方案。通过对西南大学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总体状况。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与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专业没有差异,而且与学校的要求一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与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化学、物理专业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但生物专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生物专业选修课程比例偏小,低于学校的要求,课程弹性略显不足。

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有物理专业与学校要求比较一致,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学分远高于学校要求,这也导致了化学和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课程的总学分偏高于学校要求的总学分。三个专业相比,化学和生物专业更加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这反映出三个专业对师范专业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分歧,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之比3.33:1,比例基本合适。与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相比,西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比重虽然不低,但课程内容却十分单一,工具性课程和政治类课程比重过大,工具性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和文献检索)在通识必修课程中的比重达到了42.5%,政治类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在通识必修课程中的比重为17.5%。体育类课程(包括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缺乏对免费师范生身体健康的关注,课程内容单调。哲学类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高中知识,难以扩大免费师范生的哲学视野。缺少艺术类课程,这往往会导致免费师范生艺术修养难以提高,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仅限于对师范生就业的指导,且开设时间偏晚,没有开设关于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课程。

3.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在学科专业课程中,①选修课比重过低,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免费师范生的选择余地偏小。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8.5:1,物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7.25:1,生物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7.1:1。②实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化学专业实验必修课程为30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比重的44.12%,接近一半,但选修课程中没有化学实验课程。生物专业实验必修课程的学时比重占专业必修课程的34.62%(部分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所以选择学时比重),但选修课程中实验类课程比较少。物理专业,实验必修课程仅有两门,课程比重为17.24%;实验选修课程中实验课程学时比重为17.86%,有4门选修课程包括实验内容。③据访谈,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课程难度偏大,如:《环境化学》课程的难度过大,师范生希望将其改为中文版教材。另外,选修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实用性很差。

4.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修与选修课程比重之比为3.2:1,比例基本合适。除教育实践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总学分为24学分,三个专业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平均比重为7.96%,这与教师专业化发达国家同类课程的比重(美国20%~30%,英国25%~40%,俄国33%,日本16.5%,韩国14.3%,新加坡39.2%)相比偏低。

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理论课程门类单一,虽然在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但伴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有崇高的职业修养和先进的教育观念,但关于这些方面的课程并没有列入必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中,教学观摩与见习仅安排在第一学期(18学时),没有连续的教育见习。

教师教育课程内部模块主要有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自主训练模块三部分,内部模块划分针对性不强,不是根据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容易出现“用力不均”或不全面的情况。

三、完善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4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新教材包括正文和辅助文。正文是教学主要内容,辅助文相对于正文而言,地位较次。根据《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的说明,辅助文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名人名言”、“名词点击”等栏目。虽然辅助文处于“参考”地位和作用,处于“辅”的地位,但毕竟有其“助”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就提醒我们绝不能忽视辅助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辅助文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特点和不同辅助文的特点有效使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此,我们将辅助文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非说不可型。这种类型辅助文有两种:一是辅助文的知识性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必修(四)”第41页辅助文“相关链接”:“实事求是”一词的由来和定义。教师在讲到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必须先阐明实事求是的定义,因此用辅助文中的对实事求是的阐述,结合课本第41页的正文内容进行讲授或指导阅读,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要点,增强记忆。再如“必修(四)”第88页辅助文“相关链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教师在讲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让学生先弄清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很自然又复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个概念,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二是理解难度较大的辅助文,甚至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辅助文。这类辅助文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一些“名人名言”,反映在“必修(四)”教材中尤为明显。如:“必修(四)”第21页辅助文“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必修(四)”教材第33页辅助文“名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较难理解的除“名言”外,在其他辅助文中也存在。如“必修(四)”第15页辅助文“专家点评”:“二元论在回答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得不搬出一个万能的‘上帝’来帮忙,这就滑向了唯心论”。“必修(四)”教材第8页辅助文“专家点评”:“黑格儿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说明哲学‘反思’的特点一例”。这些内容在教师看来并不难理解,但对于学生特别是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类:可说型。即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引用辅助文。这类辅助文在必修1-4册教材中占绝大多数,这也是教材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所在,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应有选择,正文理解起来较难或对正文的理解帮助较大的辅助文,教师应加以讲解或使用。如“必修(四)”第13页辅助文“相关链接”:“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在这里,为更好地说清贝克莱的这个著名命题,我结合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进行阐述,并将原句“I think therefore I am.”在上课后即展现给学生,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对这样的命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带着问题翻阅课本,开展讨论,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观点的理解变难为易,而且印象深刻。

第三类:说了再说型。应该说,能被选入教材的辅助文都是经过有关专家严格筛选的,都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辅助文,在具体教学中及时联系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结合现实生活中生动、翔实、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对正文知识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拓展运用辅助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必修(二)”第102页辅助文“专家点评”中关于综合国力的说明,如果教师单纯就这些内容让学生自学,学生就会觉得非常抽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指出,这里的“国家”指的就是国家,而“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治力、经济力、国防力、科技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民族凝聚力等,而且可以制作综合国力全球排行榜表格,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结合国内外新闻进行拓展扩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报效祖国的思想觉悟。

第三类:可不说型。此类型辅助文主要是内容比较简单明了,适合学生自学,对正文理解起来容易或对正文的理解帮助不大的辅助文。如“必修(一)”第10页辅助文“相关链接”:“拿到现金支票后,要妥善保存,不得折叠;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在支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支票如被银行退回,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不得将它作为转账支票使用,也不能直接用它购物”等。这些内容理解起来容易,学生课上自学或课后阅读均可,教师可不用作更多的说明。

以上是我们对辅助文的简单分类,按照教学目标的三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辅助文教学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应有所侧重地处理辅助文。“必修(一)”的“名词点击”,“必修(三)”的“文化名人”,“必修(四)”的“相关链接”和“名言”各有其特点,这是编写者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编写的,有其针对性和侧重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辅助文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正文内容的作用。“必修(一)”教学应把握对“名词点击”内容中涉及的名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说明;“必修(二)”教学要注重“相关链接”的运用;“必修(三)”教学要根据需要介绍相关的“文化名人”及其事迹;“必修(四)”教学要充分利用辅助文中的精彩“名言”,让学生加深对教材正文知识的理解。

二是应灵活多变地运用辅助文。思想政治教材对知识的阐述主要是以正文和辅助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有时正文中的一个观点要从不同角度,用几个依据来阐述。一般来说,观点是相对稳定的,依据是经常变换的。目前在考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题型是非选择题,即材料分析题。我们何不利用辅助文中的内容,将其作为材料呢?――其答案要点恰恰又是课文正文所阐明的观点。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在精心备课时将辅助文和正文有效结合,制作成有特色的材料题,将课文知识要点转换为问题,如:“必修(四)”第44页和46页的“名言”和“相关链接”结合起来,就可以制作成第一道有关认识、实践、真理的材料题。通过每课1-2题的训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解题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挥潜能和创造精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当然我们选择辅助文成题的目的首先考虑的是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5篇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第6篇

一、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反应较强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旧教材的协调问题,新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要不要讲呢,若不讲的话,练习中出现了就无法做了,若讲吧内容又太多,课时太少。二是新教材有很多的探究活动,若真的去一一探究的话,就无法调和探究活动与教学进度的矛盾。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1.抓住课改精神,分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由5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课包括两个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和生物技术实践。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高一完成必修1和必修2,高二完成必修3和两个选修模块之一,教学任务确实很重,必修模块几乎覆盖了所有高中生物知识,与老教材相比,又增添了很多探究活动和实践,还增添了很多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学完必修内容几乎可以直接参加高考了。那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些内容上完呢?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呢?教师用书即教参上有指导意见:三个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铺垫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使所有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原理有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可通过选修模块加深拓展,综合探究能力也可在此得到强化。

2.转变学习方式

首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由于新的知识更容易形成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自主学习宜安排在课前进行,形成先学后教的学习机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知识学生能够自行掌握,无需老师讲解,或至少不需要详细讲解,这样一来,增大了学习密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是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团队互助获取知识,增长才智,这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摸索出既符合教师个人教学特点,又能确保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在备课组会上,大家对新课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出台一份基本统一的教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再编制一份自学学案,在一节内容讲完以后,大家坐下来一起畅谈教学心得和教学体会,对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经过对前一阶段教学的细致总结后,对下一节课程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预期该达到的目的。

二、正确理解、探究内容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所表现出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备受教育研究者的推崇和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如何选取探究内容,怎样控制探究深度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课本中提供了很多探究素材,这些都是专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了实验的可操作性而精心编制的,因此,选取探究内容应立足于课本,没有必要再到课本以外去寻找探究课题。课本上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均可用于探究活动。学习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若把握不好探究的深度,就容易把学生引入遥遥无边的未知世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前拥有的生物知识储备,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的目标、广度和深度。不然,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助。

三、正确对待新教材与教辅用书的关系

第7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 女子专门人才 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24-03

民国成立伊始,女子师范教育便被纳入了法律与制度的轨道。1912年 7月10日,“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会上,关于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案》经初读成立,交付审查。同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十三条,“女子高等教育”议题正式列入政府规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同年颁布《壬子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女子可获得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的教育,女子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正式获得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途径

(一)公立大学

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和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就实现女子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两条途径:一是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及女子大学;二是大学开“女禁”。

1919年4月23日北洋政府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女高师是第一所专门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公立机构。之后,国立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相继设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将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归并于普通大学呼声的影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后来经过几次变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的男师大合并。其他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

公立大学男女同校始于1920年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联袂首开“女禁”。 1920春天,北京大学始招9名旁听生。她们都在这年暑假经入学考试正式录取为北京大学正式学生。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假招生,正式录取8名女生,其中有3名女生录取在教育专修科。到192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院校开放“女禁”,兼收女生,共招收女生112人,占男女大学生总数的1.82%。其中一些女生就读于教育系科。

(二)留学教育

民国时期女子留学在清末女子留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清末女留学生在学科的选择上,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留学女生“所需学术,应以师范、医学、美术、音乐为要”。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通过了《资送革命青年出洋留学办法》,学科以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为主科。以1924年《留美学生录》所载女生所习的科目为例,女生就读教育系科的比例位居第二,仅居医药看护类之后。

二、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跟随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大学――高等师范学院三个时期。因此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1.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培养目标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培养目标,民国元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和第二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即“规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师资的培养,目标是具体明确、面向实际的。

2.师范大学时期的培养目标

随着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原有的几所高师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升格为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外,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新学制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高等师范教育制度。这一时期高等师范教育向大学标准靠拢,培养目标有所扩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1.养成中等学校师资;2.养成教育行政人员;3.研究高深学问;4.发展女性特长。这一时期的办学多偏重教育学术的研究,忽视了中等学校教师培养的根本任务,因而导致了中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

3.师范学院时期的培养目标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面对高等师范改大学导致的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教育界对这一变革进行反思。1938年7月政府颁布了《师范学院规程》,规程重新强调“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等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回归并集中在师资的培养上,从此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走上了专门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轨道。

(二)学科设置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学科设置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治再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1.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学科设置

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学科的设置是由国家统筹安排的,学校没有自。北洋政府于1919年3月颁布了《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规程》,对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设置、学额及修业年限、入学退学休学、学费、惩戒及服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第一章是关于学科设置的。内容如下: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预科、本科。前项预科、本科外,得设选科、专修科和研究科。

预科之学科目及教授时数,由校长订定,呈请教育总长认可。

本科分文科、理科、家事科。

本科之学科目有:

文科――伦理、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家事、乐歌、体操。

理科――伦理、教育、国文、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及卫生、矿物及地质、外国语、家事、图画、乐歌、体操。

家事科――伦理、教育、国文、家事、应用理科、缝纫、手艺、手工、园艺、图画、外国语、乐歌、体操。

文科、理科、家事科之学科目,得分数步学习,并规定前各项之学科目校长认为必要时,经教育总长许可得增减之。

2. 师范大学时期的学科设置

师范大学时期,学校对学科设置拥有较大自和决定权,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更是五花八门,难于进行校际比较,结果造成各大学之间课程设置标准很难统一,质量下滑。

3. 师范学院时期的学科设置

为了确保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1938颁布的《师范学院规程》恢复了对高等师范教育学科设置的统一规定。《师范学院规程》将高等师范的科目分为三大块:共同必修科目、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专业训练科目。共同必修科目中分普通基本科目和教育基本科目两类,为各系共同必修;专业训练科目分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实习两类,也为各系共同必修。

(三)课程体系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日臻完善,本文重点介绍教育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

1.教育理论课程

教育理论课程是高等师范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民国初期高等师范学校在本科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其内容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教育法令等课程,分布于各学年中。北平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包含了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教学实习等内容,共占34学分。《师范学院规程》也规定师范学院应开设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中学教育和普通教学法4门教育课程,共占22个学分,分布在前三年中开设。《师范学院规程》在专业训练方面还安排了分科教材教法研究课,占8学分,在第四学年开课,其内容有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学研究、教具设置及应用等。

2.教师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体现了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教学实习是训练教师基本技能的核心环节。清末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是在没有经过教学实习就直接走上岗位的。民国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实习时,学生不上课,根据学生意愿分散实习,实习指导名存实亡,实习成效不大。直到《师范学院规程》颁布,才规定教学实习占16学分,教师要指导教学实习,给予学生指导并评定学分。1944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院学生教学实习办法》,把学生的见习、试教、充任实习教师的实习内容纳入正式课程,并就教学实习的种类和时间进行更为具体的规定。

(四)教学制度

在学年制的框架下,女子高等师范教育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的多种教学管理制度。

1.学年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采用学年制,课程结构实行科目制,学校的课程都是必修课,并要求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每一学年每一学期又规定相应的科目及学时,学生每年每周学时为36,学生基本上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选科制(即学分制):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规定大学实行选科制。1924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采用了学分制,规定本科学生须修满144个学分才可毕业。192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修订大学文理法师范各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详细规定了大学各学科每学年的必修课,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其中文理学院各系最少须132学分,师范学生最少修满142学分方准毕业。

3.主、副(辅)修制:民国18年颁布的《大学规程》第8条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学生(医学院外),从第二年起,应认定某学系为主系,并选定他系为辅系。”即从1930年公立高校开始实行主、副修制。北平师范大学1933年重新修订的《组织大纲》和《学则》中规定,学校课程“兼学分制及学年制”,本校学生,在四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实行主修、副修制。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主科占50-70学分,副科占20-30学分,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也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46年12月9日颁发的《改进师范学院办法》规定学生须择定一主系一辅系。

三、评析

(一)首开家事(政)科,突出女性特色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家事(家政)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当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刚刚成立时,北洋政府就规定须开设家事科。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也先后成立了家政系。家事(政)科具体的教学科目,以女高师1919年家事部预科第一学期的课程为例,除了伦理学、教育学、英语、国文外,还开设了家事、缝纫、手工、应用理科、刺绣、园艺、图画等课程。家事:本学期讲授家事总论、衣服及洗濯、洗濯实习。缝纫:本学期授靠垫、围裙、女衫裤之裁法、缝法及西式童帽围脖之制法。手工:本学期授“壁上镂花板以色染花法之初步”、外国刺绣法及绘图术。应用理科:本学期讲授关于食物衣服之理化。刺绣:本学期天然风景刺绣及建筑风景刺绣。园艺:本学期讲授园艺大意、采收贮藏等。 家事科(家政科)的开设,主要是当时社会上盛行着贤母良妻主义女子教育思潮。女子小学已设有手工、缝纫等课程;女子中学则设家事、园艺、缝纫三科。客观上要求女高师应培养这方面的师资。从另一个角度看,家事科的开设,说明民国政府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将与家庭在生活中直接相关的工作加以系统化、科学化地教育。

(二)注重素质培养,彰显师范特殊性

公立的专门女子高等教育机关几乎都是师范性质的,如上所述开设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实习也得到重视,学生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较高。女高师在1919年开设了国文部、家事部、数物化部和博物部(部相当于后来的系),第二年,改组设十个系:教育哲学系、物理化学系、中国文学系、西洋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物理系、动物学地质学系、家政系、体育系和音乐系。女高师数物化部预科课程:伦理学、教育学、国文、英语、几何学、三角学、物理学、化学、图画、音乐、日文。为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普遍重视艺术课程。《师范学院规程》规定师范学院应开设不占学分的音乐、体育和军训三门课程,但成绩不及格者,不得毕业。体育一科,一律须习四学年。可见,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着力于知识结构的多样化,体现着文理兼顾、文史兼习、政治知识、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兼修的目标追求,使得师范生能够适应中学师资须有广博的知识的需要。

(三)重视名师引领,凸显自立意识

公立大学因为拥有一支有学问、思想进步的教师队伍,学生的思想比较先进,爱国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强。如据罗静轩回忆,在教她们的社会学时,就教育她们:“妇女不解放,是半革命,国家怎么能够富强起来呢?”鲁迅也兼课女高师,课程名称是“小说史”。他于1923年12月26日晚间,应女高师“文艺会”的邀请在女高师作《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在“红楼”中起了震动作用,给女学生们思想上以很大的震动。她们或加入中国共产党,或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亡的政治活动中。

[ 参 考 文 献 ]

[1]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王瑗.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刍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39.

[3] 俞庆棠.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C].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4] 刘杰.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65.

第8篇

关键词:问题;必修3;教学处理

问题一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中,教师对“主动运输”的教学处理较为模糊。主动运输是指小分子物质由低浓度流向高浓度,并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运输方式。在必修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中涉及一个问题,即当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人教版同步作业相关题目设置中认为“胞吐”不属于主动运输的方式,其解析为:必修1将主动运输作为小分子的一种跨膜运输方式,而“胞吐”则属于大分子的“穿膜行为”,故在中学阶段认为这是两种类型的运输方式;而在大学教材中,认为广义上的主动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学阶段做题时需要将两种运输方式区别开来,但同时可以向学生说明“胞吐”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方式。

问题二

必修3第一章“内环境的稳态”一节中,关于内环境的主要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中哪两者成分更为类似的问题,在以往教学中,认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物质均可以相互渗透,因此二者的成分也更为类似;而在目前市售的很多教学辅导资料中却认为成分更为类似的是组织液和淋巴,这个观点的更新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写道:“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同大多数教师一样,目前我对此段话的理解是认为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要更为类似。但是,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在理解上也有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导致了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存在一定难度。

问题三

必修3第二章“免疫调节”一节中,在以往教学时,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普遍认为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呈递给T细胞,当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便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它可以增强免疫反应效应,因而教学中一直认为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但在现今的教材中明确提出“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十分困惑,很多辅导资料也依然认为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学生学习时也感觉很迷惘。

问题四

同样,现在的大多数教材辅导资料在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将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问题没有处理清楚,而不利于教师教学;将“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均理解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抛物线形,以至于很多同学将“S”型曲线增长率直接错误理解为增长速率,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把二者区别开来,课下学生参考资料必然出错。因此教师教学时需向学生讲解纠正,要求掌握“J”型曲线增长率和“S”型曲线增长速率这两个曲线图,而“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这两个曲线图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让学生了解和区别于前者,这样更利于教学。

问题五

第9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在我区已经三年了。三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提高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大多数教师自己都不会做,更难以指导学生;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对不少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构成了挑战。就必修模块来说,虽然在知识内容上从总体看不比原来深,但是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要求明显提高,增加的内容也不少,而绝大多数教师在大学学习时很少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在科学方法论等科学哲学素养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实验技能、专业知识和科学哲学素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一方面要靠继续教育院校组织在职研修,还要靠自身自学来提高专业素养。

二、课程资源匮乏的应对办法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等不足以支持新课程的要求;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足,导致许多实验不能开设。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就探究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动并不都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的。如何取舍,关键看课标。凡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活动,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活动,是建议学生做的,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来代替。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未列出、只在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按照课标的要求,必修模块必做的探究活动有: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做上述六七个探究活动是不够的。在做好这些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选取更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做。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利用颜色反应对有机物进行化学鉴定这样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应当尽量让学生做;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两个实验都是培养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技能的,其教育价值与上述必做实验“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比较接近,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此外,师生所需要的教材配套教辅资源如参考书、教辅用书、电子音像出版物匮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老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应当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在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当重视利用互联网搜集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人教网生物栏目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有电子版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其中的电子插图可用来制作课件;有专家写的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文章,教师写的教学经验体会、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各地的阶段性考试题、会考题;有教材编者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答疑,等等。第二,应当重视挖掘利用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资源,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实际案例。

三、合理调整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六个模块都应当开设36课时。每个模块一本教科书。许多教师反映,36课时讲完一本书非常紧张,有的学校只好采取加课时的办法,甚至周末也上课。有的教师说,知识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搞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教材内容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调整。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教材减少内容。课标是依据课程方案制订的,课程方案对每学科的模块结构和课时都做了规定,短期内也不可能调整,因此,也不能寄希望于增加课时。

课时紧张反映的是一定的课时与教学内容总量之间的矛盾。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在哪里?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教材中知识性内容虽然在局部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并没有增多。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之所以增加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与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密不可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方法的领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设计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培养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将知识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过程中来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由此可见,教材增加这些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由此造成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的方案。(上接57页)四、加强对新教材的理解提高生物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新课标教材的推出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大家普遍反映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不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感到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跳跃性大。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包括《从生物圈到细胞》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两节。有的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安排这一章,认为应当像以往教材一样,一开始就讲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有的教师不理解第一节的两部分内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觉得二者之间是隔裂的,跳跃性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新教材的知识体系。

新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呢?关于必修模块,课程设计思路中有这样一段话: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可见,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将生命系统作为认识对象,这与初中生物课以具体的生物为认识对象有了本质的区别。这段话也揭示出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当以系统论的思想观念来统领。必修1《分子与细胞》是引导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包括其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第10篇

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中国小说,进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着力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学需做到五个结合。

一、案例教学与文学史教学相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小说欣赏》与高中语文选修Ⅱ“小说与戏剧”相匹配,重点学习欣赏中国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小说的欣赏艺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实践证明,将文学史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欣赏中国小说,可起到由线串点,由知识形成技巧,进而总结规律升华成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二、专题教学与综合欣赏相结合

《中国小说欣赏》编排的特点是根据选文主题来选材和划分单元的。每个单元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也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各专题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掌握欣赏中国小说方法的目标。例如“谈神说鬼”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了解《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人物刻画。

综合欣赏包含背景材料的收集,原始资料的整理,欣赏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欣赏规律的揭示和方法的归纳。综合欣赏给学生提供一个构建知识链条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理解,掌握中国小说欣赏的规律与方法。比如欣赏《红高粱》,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家的评论观点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工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理念,分析《红高粱》的象征意义和蕴藏内涵,利用各种欣赏方法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论断。

由专题学习到综合欣赏,使学生对小说欣赏从知识到理论,由零碎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深入的理解。综合欣赏是小说鉴赏活动中提升质量保证效率的最佳环节。

三、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写作品。小说篇幅一般比较长,而“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些都是鉴赏小说时不可缺少的,只要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自主鉴赏就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

《中国小说欣赏》虽是选修课,但选修课和必修课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必修3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掌握了小说鉴赏的相关知识及鉴赏的步骤和切入点,总结出了鉴赏小说的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把握叙事视角。

归纳出了小说鉴赏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颦笑言语见真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

在必修课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修课程自主鉴赏的任务。如教学第二单元《聊斋志异》的《香玉》一课,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致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开端: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展: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潮: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局: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再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加以自己的评价。如香玉的热烈多情,绛雪的善解人意等。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写得好的地方,从人物塑造,语言应用、环境描写、构思手法上加以赏析。

在小说选修课教学中,能联系必修教材,用必修指导选修,不仅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觉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自主欣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新课标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中国小说欣赏》无论是单元说明,还是“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老师大胆放手,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也不是指老师毫无目标,胡乱指导,相反老师要事先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讨论环节,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大胆假设、推理、分析、探究。

如第六单元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工讨论,相互交流展示,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选修教学与高考备考相结合

从2009年实行的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中设置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从中选做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材已渐渐由小说取代了散文。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看,小说阅读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考题的分值也越来越大,已升值为25分。因此,我们在《中国小说欣赏》这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结合高考进行开拓延伸,归纳总结。基本做法是:有条理地、由浅入深地在每个单元的小结中对小说元素进行解读突破:第一单元“人物”,第二单元“情节”,第三单元“环境”,第四单元“主题”,第五单元“结构”,第六单元“语言”,第七单元“表达技巧”,第八单元“情感评价”,第九单元“叙述视角”等。单元复习课的具体步骤为:先对小说元素进行阐释,接着指出高考中常见的考察形式,然后结合本单元的课文阅读,总结小说阅读规律,归纳答题技巧,最后完成一道典型考题,进行实战演练,印证和检验答题步骤及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25

一、现行江苏省高考模式中生物科目的地位和教材的体系

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为语数英三门科目高考计入总分,理科加试数学附加题,文科加试语文附加题,总分共480分,高校录取的本一、本二等各批次的分数线由三门学科的总分划定。理科考生须选物理选修科目一,文科考生须选历史作为选修科目一,在剩余科目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选修科目二,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考生成绩采用按照参考总人数的一定百分比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于选修科目的要求由高校录取时自行要求,但本科院校必须至少有一门选修科目达B等级。生物科目在学生选择时与化学、政治、地理为平行关系,学生选择其一作为选修二,未选择生物科目的则须将生物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按绝对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若获A等级则可以在高考总分中获得1分的加分,若四门必修科目同时获A等级则可获得5分的加分。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共有6册,分别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该套教材的编写体系基本上抛弃了课改以前的老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主线的特征,注入了新的理念,以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科发展为线索,着重体现出生物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诸方面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多种栏目的设置既注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协作学习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现行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学生对生物科目的选择状况

在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生物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只划定等级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在实际录取过程中相当多院校尤其是本一批次知名院校都特别强调对物理学科等级的要求,而等级的划定是根据选修该学科的总人数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划定而不是按照绝对分数划定,基于此,许多理科的学生为了提高语数外总分都选择物生组合,大家都认为生物学科知识只是背背而已,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与化学学科相比要少得多。鉴于这种意识,导致现在农村高中选修生物的学生把生物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再加上农村高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局限,让高中生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现行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 学科现状

(1)农村高中办学理念落后,对生物学科缺乏重视:在现行高考模式的引导下,社会、学校和学生对生物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学科,像是语文、数学、外语,由于它们在各级考试中分值权重很大,是江苏省高考、中考的主要科目,因此被很多人称为“主课”,一直受到人们异乎寻常的关注和重视,而与“主课”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副课”(如生物),往往得不到“主课”的特殊优待而常常被学生所忽视。学校对生物学科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授课时段不佳。甚至连很多学生家长也认为生物只是一门“副课”,他们希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课”的学习上,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高考中获得分数上的优势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2)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落后,生物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课本中就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直接导致实验教学难以进行。虽然近几年教育投入有所增加,但投入到农村中学的少量经费大多用在理化等科目上,生物器材几乎没有。如没有教学挂图和模型,教师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没有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实验器材,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这样让学生觉得生物课乏味无力,产生厌学情绪。

2. 学生现状

(1)生物学基础普遍较差:由于初中中考生物不是必考学科,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大,学校也不重视,有些初中甚至没有专业生物教师。因此,高中生物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学习。

(2)对学科兴趣不够浓厚: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既是中考又是高考的主干科目,学生对此很重视,而对生物科学习兴趣度不大,再加上高考生物的是等级制。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扭转这种一以贯之的学科偏见与思维定势。

(3)学习习惯及方法欠佳: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未做好,课堂上没有做笔记的好习惯,课堂练习不积极主动,课后没有很好地复习,不懂又不善于问。在学习中沿用初中机械、死板的记忆方法,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生物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教师现状

(1)教学方法不科学:由于实行了新课改,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其中就出现了两个极端:一部分是“守旧派”。他们觉得新课改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并且很多教师在改变了教学方法以后不但自己不适应,学生也同样不习惯,反而出现了考试成绩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教师又回归过去的老路,按照老方法来上新教材,这样就使得新课改失去了实际效用。另一个极端就是“改革派”。这一派别的教师由于认识到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的作用,于是在教学过称中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教法,而全部以各种学生活动加以代之,结果可想而知了,师生在课堂上表面热热闹闹、光鲜无比,但稍一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生物学科学习活动,缺乏组织性和科学性,很多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同样低下。以上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属于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害无益。

(2)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把握,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肤浅,没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3)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4)评价方式单一:由于新课改的实行,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然而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方式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由于目前对于生物课程的评价依然是以各种考试形式为主。因此,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措施的时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事实上,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多的优势,因为考试具有客观、公正、统一、便于操作等优点,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过于单调,甚至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那么势必会使得教学工作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泥沼。因此,在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下,教师要想真正地落实新课改的措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农村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应以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落实。师生协作完成每一个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供条件满足部分学生自己的探究性实验,少做几张试卷,少讲几道题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呢?

第12篇

通过严格的规范化、制度化培训,使本科临床住院医师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主治医师水平。

二、培训对象

本科从事医疗专业的在职的临床住院医师。

三、培训时间

每一周期为五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及七年制医科毕业生、专科生根据从事临床工作的年份,参加相应年度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

突出态度、强调三基、先宽后专、循序渐进、坚持以实践为主、技能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的培训原则。

1、临床实践:(由医院负责执行)第一阶段:各科轮转。第二阶段:专业定向培训。

2、理论知识:对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采取自学或组织集中学习,统一考试的形式。实践考核、理论考试均合格者,发给《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五、考试科目

1、公共必修课

(1)医学科研设计原理与方法

(2)生物医学伦理学

(3)生物医学信息学

(4)重点传染病防治

(5)临床医学英语

上述五门公共必修课均为省统考课程。(1)—(3)科目继教办将组织培训,住院医师可根据自己需要决定是否参加培训及参加哪一期的培训;重点传染病防治和专业外语不进行培训,学员根据大纲自学,并参加考试。

2、专业必修课:

(1)专业理论(卷考)

(2)二年临床计算机决策能力(机考)

(3)五年临床计算机决策能力(机考)

说明:专业必修课全部为省统考课程。住院医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报考。报考时请注意报考条件(见省统考科目及考试时间表)。报考五年决策者必须已通过二年决策考试。专业必修课不培训。

3.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由市继教办选定,并进行培训。今年的选修课内容有:

(1)病历书写的规范

(2)临床药理

1〉要求每位住院医师必须参加培训,上述内容重复培训二轮。请选择任意一次参加。

2〉培训结束时由继教办组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