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3:3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同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本文根据当今社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状,从财务报告舞弊的角度出发,详细列举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着重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 财务报告 舞弊 手段 识别
诚信危机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在会计领域则表现为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在我国,近些年来,财务信息造假一直相当普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经蔓延到各类企业,并成为广泛误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普遍问题,致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该现象己直接或间接地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损失,同时也给会计行业招致灾难。那么,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有哪些呢?如何才能辨别财务报告的真假呢?识别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呢?这几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根据当前企业的会计业务操作,我们可以归纳出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构或模拟会计主体
该方法往往是一些业绩不好、资产规模不够的企业,为了能够上市、能够多募集资金或者能够向商业银行顺利获取贷款,采用伪造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虚假投资设立子公司的形式虚构会计主体,并以子公司的名义向商业银行骗取贷款。
(二)关联方交易
利用关联方交易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报表粉饰方法。主要方式有:利用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虚增销售;利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调节销售;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将不良资产剥离或者置换、变卖给母公司:关联方之间提供或接受劳务、提供担保或抵押以及进行资金拆借等。
(三)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在我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客户在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着财务报表的粉饰。当公司经营业绩滑坡时,公司就进行资产重组,或剥离劣质资产,或进行资产置换,或进行合并,美其名为“资本经营”,实则牺牲国家利益和股东利益来维持公司的业绩。
(四)巨额冲销
巨额冲销的财务报表粉饰方法是那些已经两年连续出现亏损,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所广泛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以提高企业以后年度的业绩。具体表现为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跌,以后期间出现反弹。此外,当那些新任总经理上任后,为公司以后发展卸掉包袱,往往也采用此种方法。
(五)资产假评估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企业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利用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长期投资损失及递延资产等潜在亏损确认为资产评估减值,冲减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六)虚拟资产挂账
虚拟资产就好比企业操纵利润的“蓄水池”,这部分资产基本上不能或很少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它虽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几乎没有变现的价值。例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待处理财产损溢和固定资产清理等。
(七)虚拟交易或事实,掩饰交易或事实
采取虚构交易或事实的方法来粉饰财务报表的企业,所虚构的交易或事实形形,不仅虚构关联方交易,也虚构非关联方交易,不仅虚构交易业务,也虚构重组业务。“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是更财务报表粉饰中的“财务报表垃圾筒”和“利润调节器”,一些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期末余额巨大,其原因往往是隐藏潜在亏损、高估利润,或隐藏收入,低估利润的结果。
(八)选用不当会计政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
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状况,造成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对于那些急于粉饰财务报表的企业来说,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这一特征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今年这种会计政策对企业有利,就采取这种会计政策,明年这种会计政策对企业不利,就换一种会计政策。例如,将某会计年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或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均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以上是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途径,了解这些造假手段,也可以间接地帮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识别财务报告的真假。
二、面对背后奇形异色、交易错纵复杂的财务报告,其主要项目的舞弊识别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部分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类型分析、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趋势比较和同业比较。
1.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类型分析
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们首先阅读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等发表的审计意见。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有五种类型: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解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有解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代表着不同的内容,详细分析审计报告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公司财务报告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
2.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在分析会计报表之前,我们应该先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所列示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是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依据。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一部分是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可以分析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影响盈利前景的程度,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二部分是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内容,因为根据相同的原始会计记录,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编制出不同财务数据的会计报表,得出不同的净利润。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三部分是控股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基本情况。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往往是调查分析的重点,它们能对公司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产生具大影响。会计报表附注的第四部分是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它们是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我们必须逐一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除此之外,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五部分会列示公司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明细资料,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说明等。这些内容均可能成为辨别公司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
3.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趋势比较和同业比较
在分析公司人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有关附表时,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其中,静态分析是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的基础。
(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对一家公司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静态分析,我们可以寻找辨别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
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 “短期投资” 项目分析,“短期投资”是指公司购入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包括各种股票债券等。如果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有“短期投资”,报表使用人则必须阅读“会计报表附注”的“短期投资”明细资料,分析“短期投资”的结构和风险。“短期投资”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投资收益”项目有关系。
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进行分析。例如:流动性比率是常用的财务指标,它测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比率应该大于1。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如果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一旦企业不能通过借款或变卖固定资产等取得现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则企业立即会遭遇一连串的债务危机。
(2)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对公司不同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果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持续健康发展的状态,那么,其主要财务指标应该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如果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或者主要财务指标之间出现背离,或者出现恶化趋势,那么,这些就意味着公司的某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也是判断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
进行会计报表趋势分析,需要分析公司3年以上(含3年)的会计报表,寻找异动的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分析是否与其相关的财务指标也发生了相应的波动,这有助于我们寻找财务指标发生异动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同业比较
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行业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无论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或者末尾企业,它的实际财务状况不会严重脱离本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或发展状况。运用同业比较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寻找出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从而寻找也判断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
进行同业比较分析,我们首先要确定公司所处行业,选择或区分公司的同业企业和相关行业个业,划分公司所处行业越细致,同业比较结果越准确。2001年4月3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我们可以对照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细分公司所处行业,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及数据与其同业平均值、同业最高值和同业最低值相比较,找出明显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指标和数据。对明显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指标或数据做进一步的同业比较分析,直到找出影响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根源,从而找出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
(二)基本面分析
比较企业基本面分析结果与财务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判断企业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问题线索。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和前景、企业在本行业的位置、企业的资源状况、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手段和经营策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
(三)现场调查
任何一家企业均存在问题区域和风险,这些问题区域和风险就是银行和投资者要承受的风险。财务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只能提供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程度的线索,而不能作为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程度的依据。现场调查是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程度的核心环节以及投资和贷款决策的核心环节,现场调查结果是作出判断的依据。
现场调查的程序包括:准备现场调查提纲;到调查对象单位或部门实地察看;与现场调查对象单位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面谈询问有关问题;提交现场调查报告。
首先,在现场调查前,根据财务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发现的问题线索,需准备详细的现场调查提纲。
1997年WilliamRScott提出,盈余管理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管理层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1999年Healy和Wahlen则将盈余管理解释为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过程和通过规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行为,目的是误导某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执行结果。盈余管理从表面看是会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从更广范围看,这是涉及其他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从其动机分析,企业的盈余管理能够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债权融资。根据契约理论,企业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是各契约方之间博弈的结果。签订契约的各方将其所拥有的资本、技能、服务等资源优势投入到企业中去,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投入和回报将由契约维系。股权契约、报酬契约、债务契约、税收契约等都是组成合约系列的子合约。企业的契约不仅要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基础,而且还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在契约关系中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操作,通过改变会计盈余数字影响各签约方之间的利益分配,使自己或本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这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内在动力。例如债务契约,为了达到商业银行的“借款企业提供至少最近一个年度以上的盈利的年度报告”的要求,从而达成债务融资,一些经营情况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只有采取盈余管理、使报表的利润转为较好的能被商业银行接受的数字,或将一些不符合银行审批条件的报表指标进行调整。如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可以通过政府科技拨款、银行信贷和企业自筹融资,但现在政府拨款受限、企业自身行业风险较大且资产不符合银行抵押的要求,更难以满足上市要求获得直接融资,较为可行的方式只有获取银行短期流动贷款。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尚处于起步阶段,盈利状况并不理想,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计算出的财务指标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信息的反映,产生较好的绩效评价延后和价值被低估等问题,于是对资金的需求与现实经营状况的矛盾促使其寻找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而经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具有某些灵活性,使得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总有一定的盈余管理权限,这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内在可行性。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和对其信用等级评价造成的影响
银行对企业评级体中的定量指标共分为六个方面及多个具体指标,它们为衡量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经营现金短期偿债比率等指标;衡量信用状况的贷款质量、贷款付息等指标;衡量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经营与发展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等。为了适应银行对这些指标的硬性要求,企业可能采取多种手段管理盈余。
1.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
总体上看,盈余管理的方式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总体思路是调整或控制企业对外报告中的会计利润等资料数据。具体来看,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从调控销售量、销售价格方面着手控制现金。如突击降低售价,短期内剧烈扩充销售量,回收大量现金。
(2)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来控制存货的数量,从而调整流动资产数量。
(3)企业可通过延长信用期限,放松信用销售的条件,使企业的销售规模、销售收入迅速上升,使评级得分提高。
(4)采用直接转销法,推迟确认坏账损失。
(5)当年年底开出虚假销售发票,下年再以各种理由冲回。
(6)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如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7)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
(8)延长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2.企业盈余管理对其信用等级评价造成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约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中小企业在进行债权性融资的时候进行盈余管理,这类行为对其信用等级评价造成了至少一个等级的提升。例如在流动资产比率方面,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式,企业可以增加或减少应付账款及短期应付票据的数量,适当调整流动资产的数值。再如在销售收入增长率方面,企业也可通过销售数量的虚假增加来进行调整。而综合或单独运用上述方式更能直接调节企业利润额,使企业获得不错的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从企业盈余管理给债权融资带来的影响来说,盈余管理之后的财务报表与实际状况相差不会显著,表面看提升了企业融资效率,但调整后的会计信息难保真实性,在加大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尤其是企业债权融资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如果银行不能有效识别,防范信贷风险,将会造成银行信贷资源的损失,影响信贷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造成的风险的防范
防范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盈余管理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根本方法,是构建高效、实用的风险防范机制。只有构建并实施了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银行才有可能将企业债权融资中因盈余管理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并有可能实现银企双赢目标。银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是健全的、包含信用调查、审批机制及贷后预警的长效机制。
1.严格的授信调查机制
为了减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信贷风险,银行接受企业信贷申请之后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授信调查的原则是实地调查原则和双人调查原则。参与企业授信业务调查的人员包括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部负责人。授信业务调查必须坚持客户经理(信贷人员)和风险经理(或业务部负责人)二人调查制度,每两位客户经理共管一个客户。客户经理是授信调查主要责任人,负责受理授信申请,收集和整理授信数据,核实信息,撰写授信调查报告,明确个人授信建议,对授信资料和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做出基本判断。客户经理一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审核企业贷款申请,而不单纯依靠提交的财务报表(据前面研究分析得知,企业提供的报表较大比例是盈余管理后的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材料,要全面、整体的了解最近三至五年的财务报表,注意易出现盈余管理的数据或指标,同时去现场调查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现场,通过实地考查、与借款企业管理人员面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准、行业内地位及市场前景等第一手资料。客户经理汇总分析借款企业信息后,着重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从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还债能力,并重点关注和判断企业的借款原因、现金流量、还款能力。风险经理对客户经理提交的授信调查报告进行风险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填写风险评价意见。风险经理为授信调查第二责任人,对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负责,对风险评价意见的客观性、公正性负责。
2.完善的授信审查机制
评审人员依托申请客户提交的资料、客户经理授信调查报告、风险经理风险评价报告等纸质材料和授信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等软件材料进行授信审查,审查方式仍以非现场审查为主。授信审查程序包含授信申报数据的完整性、表面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申请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审查两项。前一项主要审查授信调查书面材料是否完整不缺失,签章是否清晰、完整;授信风险管理系统中信息录入是否完整、准确;各项申报材料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矛盾,申报材料内容有无明显不合理或不合规。后一项主要审查内容:一是银行过往授信情况。查阅授信申请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历史(尤其是最近一次)调查报告、评审报告、贷后检查报告和审批书,重点查阅原授信申报方案、终审意见、原审批条件落实情况,授信额度支用、还款、当前余额以及到期情况,参考贷后管理部门意见,调查评价授信申请人在银行的信用状况。二是授信申请人、授信项目的审查和评估。三是担保方式和担保能力审查。审查担保方式是否合法、有效;担保品权属是否合法,价值是否充足,变现能力是否较强。四是授信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审查。授信额度是否与企业还款现金流匹配;授信产品是否符合企业结算特;方式授信期限是否与企业经营周期匹配;授信用途是否合规、合理;综合收益是否覆盖风险。
3.严密的授信审批机制
对授信申请的风险评析及综合评审项目包括政策风险评审、行业及市场风险评审、经营及财务风险评审、担保方式的风险评审、操作风险评审、其它需说明的事项、对授信方案的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评审项目,评审经理给出评审报告。可以看出银行对企业授信调查、审查、审批流程不仅要有完备的授信机构设置,而且要有严格的授信制度设计,这才能构成严密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4.及时的贷后预警机制
嘉实FAS是一个集市场预测、资产配置、基金选择(“Forecast+ Allocation+Selection”)于一体的科学投资决策系统。自2012年5月FAS公开亮相以来,已收官的四期FAS组合,全部取得了正收益,其中三期超越中证基金指数的表现。
市场自身:趋势转换,信心受挫
在经历了红5月之后,市场出人意料地在6月出现了深度下跌,上证综指6月大幅下挫14%,创下2008年9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市场运行趋势从先前的弱上行到局部探底再转向震荡整理,这期间市场风险迅速上升,6月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已攀升至24.88%,为近17个月的最高点。“钱荒”及IPO重启预期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6月A股有效持仓账户占A股账户比例为40.58%,连续第5个月下降。“钱荒”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也影响到债市,6月股债双杀的幅度为近三年最大。
资金供给:以邻为壑,银根紧张
6月中下旬银行间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资金紧张,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SHIBOR)隔夜利率在20日盘中曾一度飙升至逾30%的水平。资金紧张让银行更愿意将钱紧握在自己手中,这种“以邻为壑”使现金市场流动更加不畅。而央行此次拒绝开闸放水的态度明确,公开市场持续静默无操作,凸显其严控流动性的立场。市场刚刚平稳,商业银行已开始通过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为财产池融资,资金的高成本压力依然存在。综上分析,我们估计未来一段时间资金供给将维持偏紧的状况。
宏观经济:复苏蹒跚,转型开启
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步伐异常蹒跚,汇丰6月制造业PMI指数为48.2,继5月后在荣枯线之下持续下跌,官方PMI也跌至荣枯线附近,制造业复苏前景苍茫。PPI负增长、CPI正增长已持续16个月之久,“中上游通缩、下游通胀”的分化局面使景气始终未贯通到上下游全行业。央行的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二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7.1%,较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和6.5%。下半年经济的重点在于经济转型,经济整体运行将围绕“去杠杆、去过剩产能、去库存”这三大核心展开。
在资产配置方面,嘉实FAS系统根据市场预测,采用FAS-RR优化过程,通过对风险收益比非线性函数的优化,在控制组合风险的同时着力提升组合收益。基于市场预测,以及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债券资产类别的风险收益结构分析,我们推荐2013年下半年的投资组合资产配置为:偏股基金48%,纯债基金19%,货币基金33%。
在基金选择方面,FAS定基金的核心观点是:以市场分类为导向,建立以收益品质为核心的定基金体系,分别选出牛市好基金、熊市好基金和震荡市好基金。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对2013年下半年的推荐基金组合如下:
FAS嘉实旗下基金组合[嘉实研究精选(16%),嘉实价值优势(16%),嘉实成长收益(16%),嘉实中期国债(11%), 嘉实纯债(8%),嘉实货币A(33%)]。
网易称,在照顾员工生活、业务娱乐等方面都在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除保持网易“免费五餐”、大型书吧、茶吧、健身房、游戏室、室内篮球场开放外,最近斥资400万元建成的“网易专业录音棚”也向员工免费开放,员工可以在专业录音棚里免费录制属于自己的唱片;另外,网易员工亲子俱乐部、蓝调咖啡吧都将在今明两年投入使用。
路敏思:HR未能有效提高员工技能以适应未来
人才咨询公司路敏思在日前发表的全球调查报告中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力资源领导者认为他们的员工未能准备好足够的技能以应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三分之一的雇员在工作中具有不安全感。
参与这项全球调研的769位人力资源经理中,80%的人表示员工比五年前要学习更多知识、发展更多技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半的人力资源领导者承认,他们在为员工提供合适的技能和知识培训以充分发挥其潜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调查还发现,全球只有10%的雇员认为人力资源部门能成为员工技能发展“非常有用的伙伴”。超过70%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表示,员工会觉得人力资源部门很少或根本没有提供学习机会。而40%的人力资源领导者认为,员工在急切需要获取新知识或技能时,不会向人力资源部门寻求帮助。
GE中国推出“GE&ME”雇主价值新主张
2012年9月24日,全球最大的多元化高科技企业通用电气(GE)公司在中国推出“GE&ME”雇主价值新主张,并以“同道,同行”(Sharing a Belief,Making it Real)为口号,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GE&ME”,即GE与我,顾名思义表达的是以“我”为核心的雇主价值主张,强调从“我”出发,让员工讲述自己的工作感受和体验,鼓励更多员工分享职业主张和诉求。与此同时,企业根据员工诉求展开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变成个人体验,形成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模式。目标是让员工对GE这一雇主品牌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
“同道,同行”既是“GE&ME”的口号,是GE公司对雇主品牌的价值诠释。当纯粹的物质福利无法解决企业留住员工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通道是回到自己的内心,与“我”个人趋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往往是强大雇主品牌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住宅小区;物业费;收缴率;措施
1.住宅小区物业费收缴现状
2008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在被调查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中,仅有40.07%的企业盈利,平均盈利额81.28万元/年;19.17%的企业盈亏持平,而企业亏损的比重占到40.76%,平均亏损额为37.22万元/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物业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乐观,究其原因,物业费收缴率低成为制约物业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从《报告》中对不同物业类型的收缴率的调查结果来看,办公物业和工业物业的收缴率高一些,能达到90%,而居住型物业的收缴率仅为70%左右,在目前的物业管理项目中,居住型物业是物业市场的主流,所以住宅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过低,致使物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影响了物业企业的发展,难以维持正常的服务和经营。
2.住宅小区物业费收缴难原因
由于住宅小区是人们安身、藏物、休息和从事日常生活的场所,根据它的特点,影响物业费收缴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开发商遗留问题直接影响业主交费意愿
开发商遗留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房屋质量存在问题;二是开发商承诺未兑现,业主未得到承诺利益。一般新开发小区的物业公司都是由开发商指定的,于是有的业主就将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等同起来,当业主购买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小区规划“蒸发”、绿化“缩水”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出现时,业主就将对开发商的不满发泄到物业企业头上,于是物业服务企业便无奈地成了替罪羊。此外,有些物业服务企业为了扩大管量,对开发商妥协,降低承接标准接管物业,也为日后的服务工作埋下了隐患。
2.2物业企业的服务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2007年国务院新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中,将“物业管理企业”改为“物业服务企业”,明确了物业企业和业主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然而有的物业企业并未能转变思想,依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缺乏服务意识,对业主的服务不到位或服务水平过低,从而导致业主拒绝交纳物业费。
2.3业主对物业消费存在认识误区
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近二十年来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形成的新兴行业,因此物业服务作为一种商品还没有被大众完全接受,业主对“掏钱买物业服务”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由于业主对物业管理这个行业缺乏认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以下误区:没入住不交物业费;未签物业合同不交物业费;法不责众跟风不交费等等。
2.4业主大会、业委会未发挥作用
《物业管理条例》中业主大会制度被作为一项重要制度被明确提出,业主大会是全体业主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作为产权人和物业使用人的业主是小区真正的主人,所以物业服务不光是物业服务企业一方的事,也是全体业主的事,业主应通过业主大会这一渠道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小区服务中去。然而很多小区的业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些小区在全部入住几年后仍没有召开过业主大会,没有组建业主委员会,还有的小区即使按规定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其成员对物业服务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其职责认识不清,缺乏足够的精力、热情,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因此当业主与物业企业产生纠纷时,业委会不能起到桥梁作用,化解双方的矛盾,从而业主采取拒交物业费来解决问题。
3.提高住宅小区物业费收缴率的措施
3.1物业企业应加强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工作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可以减少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遗留的问题,弥补建管脱节造成的对物业管理的先天不足,最大限度地避免业主入住后因施工质量及配套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不满和由此产生的纠纷,从而为物业管理费的收取打下良好基础。
3.2物业企业应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品质
物业服务企业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物业企业服务品质的提升,同时要采用服务公示制度,即企业提供服务的详细情况要告知业主,并且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评价和监督,从而再将服务标准融入到操作规范中,将专业标准和规范管理相结合,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以“质价相符、优质优价”为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对人关心”的物业管理方针,想业主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持续改进工作,使业主获得“等值”乃至“超值”服务。
3.3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物业消费意识
物业服务企业、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要借助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从行业法规和法律知识普及方面入手,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度,让业主理解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物业管理的优越性和必然性,理解物业服务对物业保值增值、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使居民树立“花钱买服务”的正确消费观念。
3.4针对不同业主,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
物业公司应尽可能合理的划分业主的构成,针对不同业主,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加强沟通,以更人性化方式体谅业主的难处,制定灵活的收费方案,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收缴工作。
3.5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力量,建立业主诚信档案
对于欠费业主,物业企业可以借助业主委员会力量,让其先劝说、督促业主交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仲裁或诉讼所引起的双方隔阂和矛盾冲突的加剧。同时物业服务企业还可以尝试在社区建立业主诚信档案,对经说服教育无效的业主在小区业主论坛上给予定时公布、进行公示,让业主共同来监督。
3.6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将物业收费纳入法制轨道
在立法上应完善各种法规,简化现行的物业管理欠费法律审理程序,提高司法效率,方便欠费纠纷的解决。在执法方面,各相关政府部门应依法规范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行为,制止物业区域违规活动,制定科学的指导价,真正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4.结束语
随着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物业管理行业对于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构建和谐社区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住宅小区“收费难”现象,保证物业管理行业走上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轨道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08,5.
关键词:商业银行 授信申报 信息真实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宏观政策调整的新形势下,提高授信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源头上规避授信风险,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资产损失,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收集归纳了银行经常出现的授信申报信息真实性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授信申报信息真实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信申报资料信息失真
在当前经济下行、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市场环境下,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呈高发态势,通过假项目、假合同、假证明、假报表、虚增注册资本等方式套取银行信用的事件不断发生。
1.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不少企业存在隐瞒对外担保、虚增长期投资,报表年度间数据不衔接,关联企业的交易信息不能相互验证等现象。个别小微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隐瞒实际银行负债,降低资产规模,以大充小进行融资,以致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及风险事项,影响审批人对借款人实际偿债能力的评估以及信贷准入控制。
2.业务贸易背景不真实。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银票业务缺乏真实交易背景、贸易融资业务未能体现其自偿性特征、国内保理业务的应收账款真实性不足等现象,以此套取授信额度。
3.企业虚假注资。不少企业利用第三方资金或关联企业账户之间的临时资金划转等方式进行注资,造成注资不规范,对银行风险限额测算、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产生不良影响。
4.贷款资金支付依据不实。少数企业通过变造支付凭证、套印发票或涂改合同等方式规避银行监管、套取信贷资金,个别企业存在发票领购人与交易对手不符、发票核销日早于开票日、交易对手于合同签订日前已被工商注销等现象。
(二)授信调查评价不实
部分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信贷业务贷前调查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行业标准、关联交易、或有负债等事项,部分信息披露与实际情况不符。
1.行业标准准入不严格。部分基层行规避国家和地方有关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的授信限制,如对从事行业为批发零售业借款人申报为制造业,高评借款人信用评级或对生产经营扩大的客户未及时调整规模等级,得出的评级结果无法合理识别、度量客户信用风险情况。
2.关联企业识别不充分。部分基层行在审查企业客户隶属关系或控制关系情况时,不能识别隐性关联关系,造成企业规避关联企业统一授信,能分别从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获得授信,目前无需纳入集团授信范围,整体上可能增加授信总量,容易导致多头融资及过度授信, 并使潜在的风险逐步积聚和蔓延。
3.对或有负债的揭示不到位。或有负债是基于或有损失事项而存在的一种潜在债务。这种债务以过去或现在存在的事实为基础,而不是人为的任意猜测;它是否能够转化成真正的负债不可确定。不少基层行在对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仅仅分析会计报告中揭示的会计事项,未对会计报告外的重要事项进行分析。或有负债一旦转化成真正的负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二、授信申报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分析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需求方与货币资金供给方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往往是不同的,前者要远大于后者。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产品市场份额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私人信息真实情况都有充分的认识,而银行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银行作为公众性企业,其许多信息,诸如授信政策、风险偏好、审批流程等重要信息基本上是透明的,企业对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的信息掌握得比较充分。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拥有私人信息,处于优势地位,银行拥有公共信息,处于劣势地位。
在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性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往往经历着重复博弈的过程。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可能向银行粉饰自己的财务报表,故意隐瞒甚至谎报自己真实交易背景、关联状况、负债情况、偿债能力、还款意愿等私人信息,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号,积极争取贷款审批通过。银行当然也不会轻易相信这些信息,并会通过收集大量行业、地区、市场方面信息及通过征信系统、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措施对企业财务及风险状况进行甄别。即便如此,也无法得到企业完全的真实信息,更何况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企业财务及风险状况都会随时发生变动。重复博弈的结果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授信合同签订前银行的逆向选择。就是银行不得不考虑通过提高利率水平来增加预期收益,试图覆盖因为信息不对称增加的成本,但客观上会造成高风险偏好的不计成本的企业将低风险偏好的企业逐出市场;二是交易发生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利率提高的事后效应极可能诱使企业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并可能出现坏账损失。最终由于信息失真,信息披露不完全,造成信贷市场行为扭曲。
除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外,还存在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银行上下级机构之间以及管理层与客户经理之间存在相互博弈的文化,制约了银行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及其执行的效力。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抵押物真实价值、保证人担保能力等信息是否充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办行客户经理工作努力程度,这种工作努力程度就成了客户经理的私人信息,与管理层形成信息不对称。同时,少数基层行为了拓展业务,希望授信项目尽快获得上级行审批通过,也经常会隐瞒企业真实财务情况或夸大企业的偿债能力,有选择性地反映企业信息,造成银行上下级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信贷管理行为扭曲。
三、加强授信申报信息真实性管理的对策
(一)解决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主要原因是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如果有健全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很大程度上就会避免商业银行逆向选择行为,减少信贷市场交易价格的失真和扭曲及市场的无效率和低效率,减少银行的信贷损失。但是,即便是对上市公司,证监委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投资人也很难得到动态的详尽的真实信息。因为信息披露通常分为自愿披露与非自愿披露,自愿披露源自于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后会取得相应的好处或利益;非自愿披露在于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后不能取得相称的好处和利益,甚至相反。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企业更是这样。所以,作为商业银行,对企业自愿主动信息披露不能苛求,关键是在提高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1.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但在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时效性方面还远未达到高效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尽可能多地收集宏观经济、行业经济、地区经济、产品市场及有关金融、法律等综合信息;借款人信用记录、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抵押品、保证人情况等客户信息;信贷业务所有合同资料等信贷业务信息。二是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对借款人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只有经过仔细甄别后才能输入系统,并且对输入系统信息的可信程度划分不同等级,作为审批决策参考。三是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的时效性,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化经营环境中,借款人的情况是多变的,银行应该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及时更新有关信息,确保信息质量。
2.做实授信申报信息真实性调查。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原企业财务真面目。通过横向、纵向分析客户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对比各报表之间、报表科目之间的钩稽关系等方式揭示客户财务风险。二是理顺企业关联关系。通过网络查询资讯、对比关联企业之间的报表、分析各关联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等方法理清关联关系,揭示关联方是否存在通过虚假交易虚增销售收入骗贷的风险、是否存在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信贷资金是否存在流入房地产、高污染行业的嫌疑等等。三是审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确保第一还款来源。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关键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流情况。调查人员往往重视第二还款来源、轻视第一还款来源,认为只要企业能提供足额的担保,就忽视对企业经营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孰不知,即便是有足额的担保,如果企业不能用第一还款来源偿还贷款,那收回贷款本息的机会成本也是极高的,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和抵押物的处置风险也将不期而至。
(二)解决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
基层行客户经理和信贷经营部门直接与企业接触,容易受企业思维影响,贷款调查时更多的是站在企业的高度,加之由于调查人员对信贷政策及知识掌握不全面,难免出现对企业的调查不全面,对存在的风险揭示不充分的情况。另一方面为降低不良贷款或防止新增不良贷款,会出现“借新还旧”或者“以贷还贷”的情况,贷款调查容易出现放宽准入条件,忽视潜在风险的情况,贷款调查报告不一定能真实、全面反映借款人情况及贷款真实用途,造成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上级行审批部门和专职审批人需要采取措施,站在不同的角度,揭示调查报告没有披露的内容和风险,弥补调查人员在贷款调查环节的不足,减少信贷决策失误。
1.在上下级行间统一授信政策和风险偏好。让基层行理解审批条线和经营条线的利益是一致的,是共同营销信贷产品的前后环节,揭示风险和控制风险永远是审批人员与经营条线沟通的主题,从而有效强化信贷审批与市场营销的合力,提高授信申报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高申报材料的质量。
7月18日,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711人堪称中国军团史上最大规模。与此同时,宁泽涛的现身宣告“广告门”尘埃落定。
此前宁泽涛签约了某知名乳业公司,这与中国游泳队合作伙伴(另一家乳业公司)涉及同业竞争,因此,宁泽涛和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产生直接矛盾。宁泽涛或有苦衷,但是在交锋中也问题不断,除了商业赞助的冲突,还有缺乏训练,传闻申请退役。
人们曾认为宁泽涛将告别里约军团。7月3日在在宁泽涛发完长微博自我辩护的第二天,中国游泳队集体赴美国集训中并没有他的身影。据内部人士透露,游泳中心和国家队甚至没有给宁泽涛办理赴美签证。
尽管有孙杨的存在,宁泽涛仍然被认为是中国游泳军团的主将,其奥运之途悲喜交加,颇似韩国游泳队的朴泰桓。2014年9月,朴泰桓在药检中呈阳性反应,被国际泳联处以禁赛18个月。2016年3月,朴泰桓禁赛期满,但根据韩方规定,因涉药被禁赛的运动员3年内不得代表韩国参加国际比赛,朴泰桓因此失去了里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朴泰桓不服这一处罚,向国际体育仲裁委员会和首尔地方法院提讼,称此举是“二重处罚”。首尔法院和国际体育仲裁委员会在7月先后传达朴泰桓胜诉的通知,随后,韩国奥委会才决定朴泰桓可以出战奥运。
韩国媒体一度认为,如果将朴泰桓排除在奥运选拔之外,可能造就另外一个安贤洙。安贤洙在冰上项目受制于韩国体育后,改名维克托・安转投俄罗斯,让韩国冰上项目颇为尴尬。尽管朴泰桓和宁泽涛都是最后时刻峰回路转,但背景显然完全不同。中韩泳队险些自斩主将,一个是因为商业赞助产生个人和集体的冲突,另一个是在禁药的国际管理法规和韩国内部规定之间的问题。直到今天,朴泰桓的问题可以摆在桌面上来谈,但宁泽涛的事情却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奥运博弈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在进行。以俄罗斯为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的惨败让索契再战不容有失,已经30多年没有做过奥运会东道主的俄罗斯决心大举出击。2016年7月19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首席调查官麦克拉伦在多伦多表示,在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期间,俄罗斯体育部“指挥、控制和监督了”涉及兴奋剂检查的舞弊行为。长达97页的调查报告中罗列了大量证据证实,俄罗斯有关机构卷入了这场体育舞弊。
有舆论称,俄媒体近年来敦促政府尽早下决心再建全新体育体制,但对“全新”的理解千差万别,或主张坚定走职业体育和全民体育的道路,或无限怀念苏联时代的国家体制。俄罗斯体育部长公开宣扬,还需要8-10年才能锻造出新一代的奥运明星,这可真是考验全民的耐心。
中国军团只涉及个人出战与否的“茶杯风波”,显然更为幸福,但媒体对奥林匹克的认识仍然肤浅。宁泽涛确定出战之后,有媒体这样表述其前景:“男子50米和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巴西名将小西埃洛在巴西国内选拔赛上落选,这意味着宁泽涛届时又少了一个劲敌。法国名将弗罗伦特・马纳多也无缘里约,对于宁泽涛而言,无疑压力小了很多。”
这样的预测毫无逻辑,各国选拔赛都代表了各自选手的即时最高水准。7月10日,美国田径全国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结束第九天争夺,男子110米栏三位世界冠军阿里斯・梅里特、奥利弗和理查德森全部无缘前三,失去里约奥运会出战资格,获得冠军戴文・阿伦是俄勒冈大学橄榄球队外接手,跑出了今年世界第三好的成绩。知名度不高,难道就可以说经验欠缺、其他选手有“软柿子”可捏?
顾拜旦1883年访问格拉比公学时,见到该校教堂地面上简朴的阿诺德博士墓,不能自持,竟跪在地上向这位英国国教牧师和教育家致敬。可惜百年之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被彻底商业化。也许人们不难理解1980年打进奥运会足球决赛圈的马来西亚队因冷战拒赴莫斯科,但并不清楚商业会如何割裂一个选手和奥运会泳池。
2014年对分理处来讲,是辛勤耕耘的一年,是适应变革的一年,是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理清思路、加快发展的一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分理处坚持年初制订的工作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致,勇于开拓,在坚持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线,以利润为目标,以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为手段,积极扩展市场、创新产品、培育客户,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全面、快速增长。
一、经营业绩
1、存款工作。2014年是106团棉花产量最高的一年,但是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相对较低,加上106收购籽棉较多,轧花厂轧花进度较慢,棉花兑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这就给106团分理处的存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抢夺先机,我们结合106团家庭农场主结帐难的特点,积极的宣传农行的政策及一些好的产品,并能主动与各轧花厂及信用社取得联系,通过不懈的努力沟通,2014年9月底至11月中旬,从信用社及呼县农行协助它们结回帐总额达到了2100万元,并且通过电汇方式全部汇入了本网点。
2、信贷工作。一是适时收回及投放农户小额贷款;2014年是小额农户贷款授信到期的最后一年,加上106团棉花兑现不到位,只兑现了5元钱,这就给贷款的收回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全面收回到期贷款在支行领导及客户部程总的积极协调沟通下106团分理处结至12月30日已全面收清了贷款。2014年12月不仅收清了农户贷款,还在人力少,时间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对2015年小额农户贷款资料的收集工作。支行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安排专人对106团贷款进行提交审核,从而保证了授信的顺利进行,结至12月底106团共授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370笔,总额达1850万元。及时的满足了团场职工的春耕生产需求,也为我行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创造了条件。二是抓好信贷业务的调整工作。为了有效的调整网点贷款的产业结构,把控好贷款风险,为了抢夺先机,我们在2014年12月10到25日加班加点写调查报告及收集贷款资料21份,结至12月底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已发放了645万元,已审批待发放的有818万元。
3、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重点发展方向。结合支行中间业务考核的办法,我们把重点放在银行卡、保险、理财产品的销售、基金销售、网银等方面。在中间业务营销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业务开拓;二是制定网点可行性的目标;三是积极创造提高网点营销的凝聚力、竞争力、营造出一个比、赶、超的营销氛围。截止2014年12月底保险54万元,发行各类基金1746.9万元,基金定投209户,营销贷记卡54张,电话银行139户,手机银行49户,三方存管29户,销售“本利丰”理财产品2325万元。新增网上银行客户299户,银信通811户,储蓄国债65万元,销售黄金724克,实现利息收入25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0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万元。
二、主要工作回顾
1、优化网点布局,拓展业务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一是搞好市场开发。一方面扩展外延,不断调整网点个人银业务营销经营布局。优化网点的自助设备布局,做大做强网点,取得业务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设身处地的为客户服务,为客户着想,留住客户;另一方面,拓深内涵。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业务成本的众多零散客户,也要竭诚服务,凝聚人气,开发潜在客源。以增强整体规模优势,充分占有市场份核算,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以信誉赢得客户,占领市场。二是本着优化、改良、补充的原则,促进原有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的共同发展。三是抢占商机,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减少办理环节,让客户真正感到方便,以此带动存款业务的扩大。讲究营销策略,洞察市场动向,掌握同业动态,了解客户需求,细分市场和客户,建立信息资料库,编织业务拓展网络,主动出击争抢先机,向客户营销一揽子产品、提供一揽子服务。
2、不断学习,提升服务水平
兵团分行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兵团分行建设示范网点一年来,为了不断为加强网点向客户为中心转型步伐,提升网点服务水平、营运效率,借鉴"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客户至上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关键,产品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升华"的经营理念,实施服务环境规范、服务形象规范、柜台服务规范、外勤营销规范和检查督促规范,从客户的利益出发,永远把客户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分行定时安排内部学习,学习最新上级行下发文件和业务制度章程学习,除此之外,让全体员工参加上级行组织的业务培训,一年来兵团分行员工无一人早退、迟到。同时每位员工都积极争取外出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
成绩仅仅代表过去,回首2014,我们豪情满怀;展望2015,我们信心百倍。我们相信兵团分行全体员工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肩扛服务“三农”的神圣使命,决心再接再厉、再创兵团分行新的辉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现在分行公司部工作,今天竞聘分行副经理职位,非常感谢分行党委利用最宽松的用人政策给我们搭建这个平台,让我能有一个展示自我、参与竞争的机会。我十分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将客观地说明我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挑选。
我xx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xx年1月分至银行工作,自进行以来,分别在城郊营业所、县支行营业部、县支行信贷部、分行信贷部、分行公司部工作,分别从事过信贷员、信贷会计、客户经理、信贷业务审查工作。本人全日制大学学历,96年11月、06年5月先后通过经济类、会计类中级职称考试并取得资格,我的工作曾得到了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仁的亲切关怀和悉心帮助,我不敢辜负领导们的殷切期望,多年来勤勤恳恳,不断进取,在思想上和工作能力上都有了不少的进步。因此,我今天充满信心走上这竞聘讲台。
我觉得我竞聘副经理一职有如下六点优势:
一、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我有近7年的时间一直在基层营业所工作,艰苦的基层环境既是磨练人毅力和耐力的地方,也是积累基础工作经验的地方,我珍惜工作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岗位,勤于学习,善始善终,较好地锻炼了自己。在进行21年里,我有近12年的时间从事信贷员(客户经理)工作、近4年的时间从事信贷会计工作、5年半的时间从事信贷业务的审查工作,不同的工作地方、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要求,使我有了较丰富的工作经历,为现在从事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作为具体业务的办事人员,我始终坚持“做个银行的有心人”这个想法,自增工作压力,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精神,努力掌握最新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多次参加行内、行外的金融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较全面地掌握了金融管理的理论知识。
多年的银行信贷、会计基础工作,让我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是客户的准入、信用等级评定、企业综合授信、信贷业务的调查、审查、新业务的营销等工作,我都能较熟练掌握,并能独挡一面,高质高效完成较复杂的工作。近年来,我主要在公司部从事机构业务、重点客户管理、小企业业务、自律监管、报表统计及收发文等工作。由于机构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机构客户成了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的对象,为了能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出来,我总能积极主动地将获得的最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各支行,并时时与上下级行保持联系,全身心投入到新工作的前期宣传、营销工作的进一步推动、业务操作疑难解答、报表及相关调查调研等工作。工作中及时向上级行和领导汇报营销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合理的营销方案,督促和推动全行上下机构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主要进行了第三方存管业务、银期转帐业务、市县级非税代收代缴业务、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矿山保证金帐户、企业年金等业务的营销工作。
三、有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
我能在工作中撰写相关信息报道,并尽责做好金融知识的宣传。能积极参加业务相关方面的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近年来先后参加教育类客户、同业客户、公积金业务、第三方存管、部队客户、财政客户等多种调查。
四、有较突出的工作业绩。
在从事信贷员(客户经理)工作的9年里,我能深入企业进行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工作,及时形成调查材料供领导参考,由于工作较细致,多次得到领导的好评。1999年被支行评为先进个人。
2000年-2005年,我在分行信贷部从事信贷审查工作, 5年半以来共召开贷审会xx次,整理信贷档案400多本。默默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2000年被评为分行部室先进个人,2002年被分行评为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分行优秀员工。
自06年在分行公司部工作以来,我努力做到工作上兢兢业业,态度上服务热情,能力上不断提高。所做的工作获得一定的认可,08年被省分行评为2007年度第三方存管工作先进个人。
五、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在日常信贷工作中,能严格执行总、分行的相关规定,廉洁公正、自警自律。
六、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以上所述情况是我竞聘分行副经理的优势条件,假如我有幸竞聘上岗,将积极协助经理做好各项工作,并全力以赴、理清思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在突出公司业务工作重点方面,将以市场营销为中心,提高营销质量,提升经营层次;以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为一体,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效益;以自律监管为基点,落实贷后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勤奋尽职方面,我将会一如既往地服从和支持行领导和经理的工作安排,做到尽职不越权,到位不越位,团结同志,并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当好一名合格的助手。
中国银行业在短短十年内经历了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危机四伏;这一次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却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银行业究竟缘何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又将面临什么新的问题,以及如何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
未改变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大部分受访的中国银行业高管认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道路是大势所趋,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却步。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走出去”是搭建新业务平台、实现快速增长、做大做强的需要。
高管们仍谨慎看待当前的海外并购机会。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国际银行同业内部损失情况无法准确判断,需谨慎看待。
关于“走出去”的困难,调查表明,67%的银行高管认为,“对海外环境和投资制度、政策缺乏准确了解”,是“走出去”的最大困难。国有商业银行高管则大多将“走出去”的最大困难,归结于“自身管控能力有限”,而不是对海外环境和制度缺乏了解。
专家认为,出现这一反差的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海外并购或设立分支机构,已有过海外投资的实践,因而消除了对海外经营的陌生感。
调查报告还显示几点“迹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得到积极肯定,半数未引资的银行高管表示未来有引资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多元化趋势明显,不同类型银行选择方向产生分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引进方向集中于海外大型银行。
多数银行家
积极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益发凸显。调查显示,大多数银行家正在积极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80%的银行家选择中小企业贷款作为银行未来的发展重点。
调查项目主持人巴曙松介绍说,绝大多数受访银行高管均表示,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发展潜力,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考虑增加投放规模。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认为,虽然当前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但受访的八成银行家强调愿意对中小企业贷款,表明银行家们正在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新认识,不只是把对中小企业贷款当作一种社会责任或政治任务,而是进一步在商业上实现业务的重大转型,有内在的需求和要求发展中小企业业务。
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表示,作为一家中型银行,逐步明晰了自身的定位在中端市场,逐渐建立了与自身“门当户对”的客户群体,不再把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特大型企业作为战略性的核心客户,而是寻找和跟踪培养此外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关注一些区域性企业。
不过,不同类型的银行对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态度有所差异。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主力军,它们对中小企业贷款有较强的意愿。但多家城商行高管表示,希望政府能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为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空间,促进城商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与此同时,调查显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注,仍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目前,这些中型商业银行在战略上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客户,但只是在中小企业密集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成立专门的业务机构,对其他区域的分支机构依然持谨慎态度。
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低位
在预计全年信贷规模增势时,70%被调查高管认为,2009年信贷新增投放规模会超过2008年20%以上,认为新增规模与2008年持平和减少的被调查高管分别仅占5%和2%。然而,在这轮信贷投放的市场竞争中,虽然商业银行面临着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利差缩小的巨大压力,但受访者普遍表示,不良贷款率将继续保持低位。在本次调查中,55%的调查对象认为,未来将出现不良贷款的上升和暴露。其中,57%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一时期将出现在2010年底;但有19%的调查对象认为,2009年底就可能出现不良贷款率集中上升的情况。在有近六成受访者预计不良贷款的总量可能上升的情况下,却有超过九成的人认为,不良贷款率能够继续保持较低水平。高达八成以上的被调查对象预计,自己所在银行2009~2011年不良贷款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换言之,当前良好的贷款质量状况,将在未来3年得以继续保持。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中国银行业信贷投向出现较大的变化。住房消费贷款仍是银行家关注的重点信贷投放领域,但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发放趋于谨慎,仅有8%的银行家表示“仍是优质资产,将大力投放”。多数银行表示,将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对一般住宅和改善型住房适度支持,对大型商业高档住宅进行控制,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二线中心城市和区县予以支持,对优质地产商的优质项目继续放贷。
信贷高速增长
推动银行业竞争格局变革
2009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同比增幅达32.8%。对此,接受访问的银行家们普遍认为,高速放贷的行为将会引起国内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来自中小银行的银行家们指出,信贷的高速增长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挤出效应”。受规模、资本金以及监管部门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授信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中小银行在基础设施等政府主导的大项目中缺乏综合优势,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大型银行占据。
同时,大银行的客户资源丰富,信贷选择余地更大,中小银行则由于选择面窄,经济形势严峻时要开发新的客户难度更大;大型银行与政府签订一揽子融资协议或与超大型国企签订数百亿元授信协议,且很多集团客户将账户统一集中到总部,然后采取“总对总”方式同大型银行进行战略性合作,导致中小银行与地方政府和超大型国企的合作份额被严重挤占。
行社纠纷的由来
行社纠纷由来已久,其中以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纠纷最为典型,工行、建行与城市信用社纠纷次之。20世纪80年代,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为拓展金融服务和解决员工子女就业等问题,先后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信用社设立的规定,纷纷成立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从20世纪80年代末,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国农村信用社一直归属中国农业银行领导,到了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即“行社脱钩”。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自办信用社逐步移交当地人民银行管理。
行社纠纷的核心问题是“脱钩”过程中无法确认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资金纠纷,这一纠纷形成的基础是当时特殊的行社体制。在农业银行领导期间,信用社负责人由农业银行任命、选派,在农贷业务上执行农业银行确立各项信贷政策,一方面农行可以直接向农户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农业银行要求农村信用社按照农行制订的信贷计划向农户发放贷款,同时农行还委托信用社发放 “委托贷款”(即“一口出”贷款),对于特殊贷款项目,农业银行则直接指令信用社发放贷款(即“点贷”)。农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不能按时收回形成不良,农业银行则对不能收回的农户贷款通过“凭证置换”的方式,强行将贷款转移给信用社;对不能收回的到期贷款利息通过发放新贷款给信用社用于收陈欠贷款利息,即“利转本”,后形成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1998年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曾下发《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清偿对中国农业银行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凭证置换”、“委托贷款”、“点贷”、“利转本”贷款,农村信用社不承担还款责任。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始介入解决行社纠纷的解决。但因行社资金往来时间久远,业务繁多,一些账项无法简单认定。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诉讼纠纷逐渐增多,涉案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亿元以上纠纷屡见不鲜。很多法院并没有尊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意见,受理、审理部分行社纠纷案件,一些案件的执行引发农村信用社支付危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这一情况向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客观反映,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3月5日下发电报《关于涉及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遗留资金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此类纠纷。200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农信社、农行体制改革和债务纠纷处理基本状况,通过电报方式下发通知,允许各级法院恢复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之间行社纠纷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各地法院对于行社纠纷案件立案、审理和执行的处理结果出现了多样性。有的法院认为,行社纠纷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就是由于当时主管银行与下属信用社之间存在隶属关系,这种关系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不符合人民法院受理的条件。有的法院认为,没有经过人民银行调解,法院不能直接受理。也有的法院认为恢复受理即意味着可以审理,可以依据人民银行规定和裁决意见进行判决。
此间,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了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市道里支行诉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农村信用合作社“行社脱钩遗留资金”纠纷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为此致函最高人民法院,指出“脱钩前信用社隶属农业银行领导和管理的特殊关系,总体原则是以行政解决为主”。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对于群力信用社与道里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的资金遗留纠纷,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政策,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作出认定”。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恢复该案审理后,采信了中国人民银行意见,并于2007年9月21日作出判决:撤销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农村信用社败诉的)民事判决,驳回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市道里支行对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诉讼请求。这一判决对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行社纠纷产生重大影响,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审理行社纠纷提供了判例。
行社纠纷的处理建议
行社纠纷属于金融机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资金往来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发专门文件进行处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遗留大量问题没有解决,笔者认为处理行社纠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历史原则
行社往来账务、票据、协议、信贷计划、任命文件等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行社关系的原貌,尊重历史就是要客观承认上述事实。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就信用社的隶属领导、信用社管理等政策文件,是明确信用社与银行关系的最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有关行社纠纷的调查报告具有特定的权威性,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行社资金往来的现实。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依据总行有关行社纠纷处理规定,组织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基层机构、银行、信用社以及财贸办公室等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对行社纠纷进行专项调查,其调查报告反映了行社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所载明的事实和结论性意见属于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行为,具有行政效力。尊重历史,更应当尊重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行政权威和行社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通过调处工作,行社已经确定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偿还期限、金额的,一方未履行,又以证人证言等形式否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有关调处协议的,司法机构不应支持。
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原则是我国民事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清偿对中国农业银行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农业银行通过贷款凭证转换,将贷款资产转移给信用社形成的债务;农业银行委托农村信用社发放后转为信用社自营的贷款或农业银行作为担保人由信用社发放贷款而形成的债务;农业银行确定贷款项目,指令农村信用社贷款形成的债务,均不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
目前行社纠纷主要体现在“点贷”、“一口出”、“以贷收息”、“利转本”以及“凭证置换”等几个突出行社资金往来形式上,在资金往来的用途上以“支信款”、“同业拆借”、“保付款”体现,坚持公平合理原则,就是要准确区分往来资金性质,合理界定偿还范围。坚持公平合理原则,就是要依据资金往来性质,合理计算确定计算利息利率,对于“利滚利”“以贷收息”、“欠息复利”等缺少基本法律依据的主张不予保护。
依法合规原则
行社纠纷历史久远,但《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信用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确定基本原则,仍然是处理行社纠纷的最基本依据。在行社纠纷处理的漫长过程中,国家和金融监管机构陆续颁行了一系列与行社纠纷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尊重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同时,还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处理行社纠纷。对于确有新证据证明行社资金往来客观情况的账册、凭证、报表等,应当实事求是地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进行认定。对于已经当地人民银行认定或裁决行社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认证其证明效力。
对于行社纠纷一方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遵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认定,如一方向人民银行或者银行业监管机构提出调处主张的,依据该规定则引讼时效中断。当事人一方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依法合规处理行社纠纷不仅有利于维护行社纠纷双方权益,也是避免形成新的纠纷的基本原则。
处理行社纠纷的一般路径
行社纠纷久拖不决,不仅严重影响双方的经济利益,也牵扯双方大量精力,在司法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诉讼并非唯一办法,实际上,处理行社纠纷可以考虑多种路径化解。
自愿协商。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资金划转及清算办法和会计核算手续的通知》规定:“中国农业银行与信用社之间对划转资金如有分歧,在据原始凭证对账后仍不能达成一致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协调解决。”协商解决纠纷是金融机构的一个优良传统,行社纠纷固然复杂,行社之间历史渊源决定了协商解决的可能性,行社双方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互谅互让进行协商,是解决双方争议的有效办法。
行政调解。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行使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内,对特定的民事纠纷及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十条曾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负责协调、仲裁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方面发生的分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清偿对中国农业银行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鉴于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相互形成的债权债务成因较为复杂,信用社与农行必须共同对双方存有异议、尚未清偿的债务逐笔进行认定。……对行社双方有争议,协商未果的,由人民银行当地支行仲裁。”实际上,该通知中的仲裁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仲裁,而是行政调解。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施行后,不再承认临时仲裁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承担仲裁法意义上的仲裁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也没有规定金融监管机构的仲裁职能。但是金融机关机构完全可以依据法定职能对银行间纠纷进行行政调解。行政调解协议虽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但它的性质是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对合同的规定来处理相关问题,一旦经当事人签署,即产生法律约束力。监管机构依据合同约定对行社权益提供进一步的保护。通过行政程序调解行社纠纷,可以实现行社与金融监管机构多个维度协调,减少银行业权益冲突,突降低诉讼成本,有效节省司法资源。
机构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借鉴国际惯例,确认了仲裁的民间性,将仲裁机构定位为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民间性社会组织。机构仲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它依据仲裁机构既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程序较为严格;二是它有现存的固定管理机构和经过一定程序选聘的仲裁人员,仲裁具有自愿性、独立性、快捷性等特点。行社纠纷可以在机构仲裁的框架下,选择与合法仲裁相对应的衡平仲裁,衡平仲裁又称友谊仲裁,是指行社当事人经协商,授权仲裁庭不依据严格的法律规定而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和商业惯例,充分体现行社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在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其他强制性规定情况下进行裁决的仲裁。通过衡平仲裁方式,化解行社纠纷遗留结症,缓解行社利益冲突,既让行社纠纷得以解决,又使解决方式得到法律保障。
1、资产负债现状的差距
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迅速膨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不匹配问题也运而生。银行资产和负债不相匹配,存短贷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反常翻转,对利率敏感性强的资产和负债将带来严重的利率风险,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严重时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美国储备协会危机就是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
从近几年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流动性总量仍然过剩,但短期流动性指标欠佳,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偏离监管要求较大。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但流动性管理风险增大。
数据支持。流动比率:某行流动性比率指标11.37%,较年初增加1.74个百分点,短期流动性状况较年初有所好转,但该指标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25%)相差较大。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某行流动性缺口率-582.73%,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10%)相差较大。
2、增长方式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待风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树立正确的观念难、坚持正确的观念更难的现象,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银行这个行业风险的滞后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征。一些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相反却热衷于对个别年度利润的评价,不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前有很大差距。结果是长期以来在我国银行发展史上形成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大量累计、资产质量下降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近年来,这类非理性的行为仍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是,规模扩张似乎成为某些银行业绩的唯一衡量尺度,而长期稳定的利润却不太被评价,作为以风险为基本经营特征的银行,这些做法和评价客观上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文化和正确的经营理念形成负面的引导。
3、外部经营环境的差距
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特殊环境加剧了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首先,信用风险受制于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在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我国企业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美国为36、日本25。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为72.8,2003年前半年攀升至97.8。目前维持在95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例,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大向商业银行集中。其次,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薄弱导致了我国系统性信用风险环境,从而加剧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不断积聚。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宏观信用体系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在宏观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全社会的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而言应该是勉为其难。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环是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也是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客观上都要求商业银行还是要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二)业务流程自身问题剖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
随着商业银行规模机构日趋庞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考核目标分散,使得局部与总体经营目标出现偏离,在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追求的管理背景下,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而设立的各个控制环节,在现实中却因受部门分工的影响,往往使部门的意志成为左右事物成败的砝码,造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作分散得支离破碎,相应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使经营和协调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有时运营支出费用占银行收入的50左右,但是运营效益却低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滞。根据流程诊断的一般方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支用贷款需要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环节不下二十个,主要的流程环节是:客户申请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合同审查用款条件审查客户用款,这里的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用款条件审查等环节基本上都是对客户资信的审查,贷前调查要写调查报告,项目评估要写评估报告,风险审查要写审查报告,贷款审批要准备审批报告,不仅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不仅如此,一笔额度较大的贷款不仅要经过同级机构的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的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查,而且还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核。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数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不可行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流程为组织而定”,笼统地按活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将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往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部门设计和部门职责划分没有打破传统的思定式,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连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只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工作,这样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户的流程。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而是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往往造成越是优质客户、越是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譬如,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带来管理上的混乱。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实际上,银行的各项流程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银行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磨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4、一些不必要的后台支持流程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部门林立,人员众多,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一些管理层后勤服务等非业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人员。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员工培训、科技开发,国有商业银行也往往自我承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质量也难以保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价值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分离
以利润收入与成本资产负债业务为系统列的价值流和以市场金融产品资产负债业务为系列的业务流往上自成体系,虽然二者的交汇点为资产负债业务,但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两者的轨迹往往难以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