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效益论文

企业效益论文

时间:2022-08-03 14:15:10

企业效益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投资效益提升综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效益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涉及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有关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文献极其缺乏,理论和实证方法上也显得比较薄弱。目前,有关其他方面投资效益的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上已相当成熟,比如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农资金、固定资产、金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投资效益的研究。本文将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宏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宏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这个层面展开的。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投资总量”的角度分析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问题,即总量层面的效益。Phelm(1961)最早提出宏观经济“动态效率”,后来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s10W--Swan模型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中都有精确的数学表达。Abel(1989)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AMsZ准则,即如果一个国家每年的总资本收益“始终大于”当年的总投资(D>I),那么这个国家的宏观投资就是“动态有效”的;否则,就是“动态无效”的(D2从“投资结构”的角度分析资本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配置是否合理。投资的流向是否正确。Fraumem和Jor-gensonfl9801用“调整推算”法对美国1948—1976年间46个制造业行业的资本收益率进行了测算。Wurgle“2000)分析了1963一1995年65个国家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发现发达国家的ηc系数普遍高于欠发展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T1c显著为正,欠发达国家则大多不显著。

(二)关于微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

微观层面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投资决策所引起的投资效益来展开的,且集中在金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并依据相应的投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投资效益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AllenBlackman(1998)、SangkyunPark(1999)、Amitid(2003)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投资效益的研究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后来讨论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投资效益问题再次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一)投资效益内涵相关研究

关于投资效益的内涵,理论界存在着分歧,其焦点在于:在普遍承认的“投资效益就是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的前提下,“产出”和“所得”究竟是何涵义。对此,理论界有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般成果说”、“有益成果说”、“净成果说”等。持“一般成果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投资效益作为投资领域或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比较,其内涵应该包括投资过程中的总投入和总产出,应是劳动消耗总和与所得成果总和之间的比较,“有益成果说”观点认为,其特定的含义是指投资活动的结果所能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收益、受益和利益。“净成果说”观点认为,产出和所得的内涵只能是所得扣除所费、产出扣除投入的净成果,或者是投资“带来”的新价值。还有观点认为,应将投资效益归结为投资领域和投资活动中费用与效果的比较。

(二)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随着新的企业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引入,国内理论界对企业乃至民营企业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较多的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DEA(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来评价企业的投资效益问题。余水兰(2008)、刘德(2008)等人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区域范围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田中禾等(2009)运用DEA的C2GS2模型对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10家民营企业科技投资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近年来,考虑到统计数据较全面、易获取,诸如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也运用到企业投资效益评价中,使评价效果更有说服力。张明(2005)利用SPSS软件对上海市1990-2003年投资效益进行主成分分析。尤卓雅、毕权富(2008)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弹性分析模型对甘肃省1991-2005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

(三)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相关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不多。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其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1制度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陈海宜(2003)建议温州民营经济应该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协助企业进行决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投资效益。刘耀胜(2005)提出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和国家优惠政策等途径来提升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

2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仪旭(2007)建议各区县政府想办法提升区域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技术氛围,为天津市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以协助民营科技企业打破现有技术瓶颈。张治军(2004)、周伟(2008)等学者指出技术进步和创新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提升尤为迫切,其中企业家、技术人员、经济园区、金融资本等要素投入对技术的创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产业集群的培育。陈顺(2005)指出民营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提升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集群创新机制。王元京(2010)指出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链条的延伸是提高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条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大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基础之上的。

4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金少英(2001)指出加强东西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提高民营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田中禾、员碧辉(2009)研究发现,甘肃省民营企业总体科技资源的投入配置没有达到最优化,应提升科技投入产出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使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均注重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和选取。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审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对维护企业利益,避免合同风险、融资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阴阳合同、肢解单位工程、造价一次包死的中标工程,结算时砍一刀等建设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用钢材、水泥、铜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工程成本,尤其是对造价一次包死的项目影响更大。一些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粗放型管理的影响还较深;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手段较落后、施工技术层次较低。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造成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管理、投资、融资、垫资、拖欠工程款、施工等多方面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设置了审计机构,以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刚起步,还不是很成熟:(1)内审工作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深入不够,多数停留在差错防弊的一般水平或层面上,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大。(2)在审计方式上,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并非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审计手段单一,使内部审计监督缺乏有效性;审计程序简单,取证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效益评价、决策服务、间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当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一、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型民营和国有施工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组织管理模式,从低到高依次为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分公司,总承包公司。集团公司为利润中心,工程公司为成本费用中心,项目经理部为责任成本中心,机制上按责权利效统一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其基本考核模式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实行集体风险抵押承包,即“包实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奖励、亏损受罚”。经理部实行“项目总承包合同书”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分公司按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作为承包代表人、重奖重罚。其奖罚标准同整体承包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为了使责任制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实行效益审计、成本跟踪核实、项目解体终审、责任制自评、互评和纵向、横向交错考核等办法,力求承包合理、成果真实、考核严明、奖罚兑现。

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就是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制定适应项目管理目标审计方案,对其所属工程项目实施的、以促进工程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营受托责任,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防范经营分险为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效益审计形式。它是施工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随着项目不同阶段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审计项目单位是否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

2.评价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审计项目单位在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

3.评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4.评价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审计和评价项目单位预算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的信息使用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内部效益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投标(事前)、施工中(事中)和竣工后(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

1.项目投标决策内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参与标前评审,评价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参与预算分割制定,评价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审查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规避投标风险。在实务中,审计部门对其单独立项审计情形并不多见。

2.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重点关注内容为:(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实体工程量和实际消耗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3)对影响造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等有无按施工合同要求办理。(4)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现象。(6)通过审计,提出合理索赔的可能性,根据同期施工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索赔证据。(7)在建设项目结算阶段,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的事项,如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竣工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竣工后内部效益审计通常是在中介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后,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对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审核和综合评价。在这个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侧重点是影响最终绩效激励兑现的量化指标的审核,如项目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确认;项目外债情况及真实性确认,同时对项目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在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特别是对利润等绩效需考核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据效绩考核办法,出具内部效益审计定量指标评价报告;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材料、安全、现场管理等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产值分析、利润分析、风险分析,出具项目中期控制预警报告,以达到过程控制,目标管理。

三、内部效益审计的具体审计步骤

内部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的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总公司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分包工程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审计,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内部效益审计过程一般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

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的对方案的要求,在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按照《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符合具体审计目标的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为例,其主要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在确定成本费用为重要效益指标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查证分析表单,引导内部效益审计方向,并使现场审计取证表单成为内部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

1.总体审计方案中量化绩效指标的审计。以系列查证分析表单为线索,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以成本费用为重要审计内容,在工程结算收入较为确定的情况下,主要以分析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人、财、物的供应,机具的配置等等进行分析。

2.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表单举例。以《分包工程成本控制表》为例,审计表格的设计是为了最终反映审计成果,通过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审计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在大量存在分包工程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审计监督,对人工、材料、机械等结算价格的审查,是内部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和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通过选择或制定审计所需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基础上,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分包工程成本。一是抽查分包工程款拨付单,检查拨付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分包工程拨款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是否正确及时入账。二是抽查分包工程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正确及时入账。再以《消耗主要材料差价分析表》为例,材料费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对主要材料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程预算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分别由价格和数量引起的偏差幅度。在价格审查上,可以通过查证材料购买合同及发票,询问对方单位及对比市场信息价等具体的审计程序,来发现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分析上,主要审核材料进出库的内部控制、材料使用有无浪费、材料采购数量有无超预算、材料采购计划合理性。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除了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外,还应深入到影响项目业绩及经营风险的每一个环节。在查证被审项目的收支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数据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项目部改善经营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中有关安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管理控制重点的审计,主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测试实现。重点是关键控制程序和关键控制目标的测试,其中审计表单的设计应与各项管理目标一致。

特别需要提出,目前企业在垫资及甲方拖欠工程款方面风险最大,因此将建设过程中的索赔事项作为内部效益审计的关注内容,并制定具体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是内部效益审计出现的一个新的内容。

四、内部效益审计报告

内部效益审计报告及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分析提示报告。

第3篇

成本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事前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使之符合成本的法规和政策、目标、计划和定额,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具体和全部的费用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事后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总结推广和实施改进中,制定和建立新的成本目标,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事前控制阶段

即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数量,在对施工地段进行考查后,根据考查资料,结合定额,施工图预算,认真预测规划,编制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在计算、汇总出总成本后,再计算出支砌每立方挡墙或桥墩需耗多少石料款、水泥款、沙款。每开挖一立方土石方需要多少人工费、机械费,每铺筑一平方路面需多少碎石、沙、水泥、沥青以及多少人工及机械台班费等。计算出其每立方和每平方的标准成本,作为生产成本实际支出、超支或节约的依据,并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实行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事前控制工作主要在于编制财务计划,其方法、程序和要求是:

第一步,对标书的合同条款,技术规范,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进行了解和核对。在熟悉了解标书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再分工程项目计算各分项目所需人工工日,材料需要量,机械台班需要量,计算出人工费总额,材料费总额,机械台班费总额。材料费主要计算石料、钢材、木材、水泥、沥青几大项,然后编制《工程项目主要成本汇总表=》,为逐项分析核算树起成本框架。

第二步,根据100章至900章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在《主要成本汇总表=》的基础上,以标书项目为依据,逐项分析计算,并列出分析计算表和标价逐一进行比较。计算时,按照标书内容,加财务计划单价,财务计划金额,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四个方面内容。

第三步,根据费用项目,按直接费、间接费、税金、计划利润各项目分析计算,填制《计划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分项目支出总表》。

直接费指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人、财、物的耗费,即直接用于工程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包括直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四项。

间接费指为构造工程实体而发生的工程处和项目部一级的管理费用,以及家具、器具的购置费、场地征用费、青苗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研究试验费、勘察复测费、施工机构迁移费、工程验收费用、预留费用、建设期间贷款利息等。

税金按标价×税率,一般由业主代扣代缴,编制计划只需按标书所列金额填列。计划利润目前各家编制标书都未单独列示,而是把计划利润分解到各成本费用中,为了方便和标价比较,编制财务计划也不单独列出计划利润,可由编制计划人的习惯自由取舍。

其编制要点在于正确计算实际所需人工工日及其定额,材料需要量的准确度及机械使用费的估算准确度。直接人工费的计划,根据工程量,参照和本企业施工队伍对工序的熟练程度,综合分析后,计算出人工工时定额,再计算出所需人工工日总数量×以市场价格取得。如普工,目前的市场价为20元,技工为35元,高级技术工为50元、70元。根据所需工时计算填列;材料费根据设计数量,逐项分析后,估算出实际需要量×市场价计算填列。业主统供料按合同价×以需要量取得。

如路面工程中的碎石,设计数量一般都不够,要在设计数量的基础上加0.5%;沥青一般可在设计数量上减0.5%;总之,组织得好,不损毁,不浪费,材料耗用量不会突破设计数量或有所节约。

机械使用费根据标书中承诺的需投入机械的类别类型,在总结以往各机械台班完成工程数量的基础上,以机械定额为依据综合分析后,计算出各项工程所需的机械台班总量,再以各类别机械台班的需要量×机械台班耗费或内部单价计算填列,租入机械按计划数量×预计合同单价计算填列。需要说明的是机械的工作定额和消耗定额,只能作参考依据。因为机械的新旧程度,完好程度,机手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其工作效率和耗费是不一样的,所以作计划时应根据以往的机械完成量和耗费综合分析估算填列,使计划比较接近实际。

其他直接费是指施工场地所耗用的水电费,材料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交验费用,场地清理、工程保险费及其他费用项目;

2事中控制阶段

即在实际发生生产费用过程中,即在施工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费用,及时揭示是节约还是浪费,预测今后发展趋向,把可能发生的损失浪费苗头遏制住。并及时把成本升降偏差反应给责任者,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事中控制是以工程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对象,结合施工各阶段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行有效的控制。成本形成过程包括进入场地,搭建临时工棚、临时场地征用,用电线路架设、便道、便桥修建、铲草除根、路基土石方开挖、桥梁架设、隧道开凿、路面铺筑、交通设施工程制作安装、绿化等全过程。

其中,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对施工工艺流程的确定,应全面衡量,从各方面角度设计几套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方案,方案一经确定后,要对全体员工作一个说明和动员,使上下一心,为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完成责任目标而拼搏。

在征地、拆迁、复测阶段,施工单位和会计部门对成本的支出是难以有效控制的,如计划编制得合理,一般也不会发生大的差异。其控制重点是在施工过程中,即人、财、物的投入使用期间,其控制的方法有:制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标准。

通常认为,计划是控制的依据,计划可以充当控制标准,其实以计划作为控制依据是不能满足控制要求的,因为计划是粗线条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法按计划与实际相比较和执行,企业应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标准。

(1)制定标准成本及计算。标准成本分为实际标准成本和理想标准成本。实际标准成本就是完成每一个计量单位需消耗的人、财、物的总和;理想标准成本指在没有任何浪费情况下完成每一个计量单位应该达到的消耗目标。所以在制定标准成本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制定方案和考核的标准成本;其制定标准成本的方法,如支砌挡墙,每立方需多少人工,多少石料、砂、水泥、水,计算出其标准需要消耗量,再计算出其标准单价。用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求得标准成本,再×工程总量,就可计算出标准总成本,以此类推根据项目所列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逐项计算出分工程项目标准成本,用明细表逐项列示,最后算出整个工程的总标准成本后,作为控制的依据。

标准成本是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根据设计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如一座大桥,从挖基计算出每立方需多少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即得出每立方的标准成本,再以单位标准成本×工程总数量,即得出总量标准成本;再如路面工程中的沥青路面工程中的沥青路面标准成本,举例:如高速公路设计三层。厚度为七、六、五即下面层厚七公分,中面层厚六公分,上面层厚五公分,合计厚十八公分。碎石压实系数=1.306,则每m‘需碎石=0.18m‘×1.3=0.234m,需沥青21公斤。碎石单价每m为45元,沥青单价每公斤为3元,压路机每台班定额费用900元,每台班工作量定额lO00m",人工定额每11"’1‘为0.01。

则人工费:2O元xO.01=0.2元/m‘

材料费:0.18x1.3x45元+21x3元=10.53+63=73.53

机械使用费:900元+1000=0.90元/m

其他直接费每平方为0.5元/m

一平方沥青路面的标准成本为:0.2元+73.53元+0.9元+O.5元=75.13元,如整个路面标段为50公里,路面宽24米,总工程量为1200000m‘。则沥青路面总标准成本为1200000mx75.13=90,156,000.O0元,如标价每为91.80元,其成本降低额为91.80-75.13=16.67元,其成本降低率16.67+91.8x100%=l8.2%。

总的成本降低额:16.67x12000(~m‘=20,004,00.000元,验算91.8x1200000—75.13×120o0oo:20,004,000.00元,假如该工程的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3.21%,管理费为8%。

营业税:91.8x1200000x3.12%--3,536,136.00元。

管理费:91.8x1200000mx8%=8,812,800.00元

该工程利润为20004000—3536136—881280o=7,655.064.00元

计算标准成本,关键要对各费用项目作细致分析,如石料每立方45元,包括场地征用,临时设施摊销,暴破机械折旧费、水电费、装运费等,如果是购买。则是买价+运费。

(2)日常成本控制。日常成本控制,首先要建立切合实际,方便执行的责任制和消耗定额。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检查。

①人工费的日常控制,目前的工程施工,主要是招收民工施工队。企业应有选择的培养一支民工施工队伍,平时养在农村。有工程项目时,能招之即来,来即能熟练操作,完工辞退。这样可减少怠工费和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民工如是实行包工包料,应加强现场监督检查,防止偷工减料,杜绝豆腐碴工程的发生。监督的手段一种是经济手段,一种是现场监督。

经济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支砌挡墙,或预制件制作,水泥和钢材必须按配合比供料,用够定额。即使没有用够定额的数量,依然按定额扣材料款,使其即使偷工减料,也要承担材料费,但是如没有现场管理相配合,施工队也会偷卖材料,降低工程质量。

另一方面,在设计和制定内部控制中,要有一套既能控制施工队偷工减料,又能防止现场管理人员和民工施工队互相勾结作弊,造成工程用料不足,降低工程质量的牵制制度,杜绝或减少滋生腐败的温床。

②材料费用控制。工程施工中,材料费的比重较大,所以对材料费用控制得好,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外购材料的材料费控制,工程施工一般都用料大。商家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为达到促销的目的,对耗料大的施工单位,在价格上都作一些让步和优惠。同时也是材料采购人员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的滋生带,所以对大宗的外购材料如钢材、水泥、沥青、柴油等的采购,应有审计、财务、材料部门联合与商家谈判,最后由领导人员同意后签定合同,以达到降低材料采购费用的目的。

在外购材料使用中,应由工程技术人员作出计划,书面通知材料部门。材料部门按计划填制发料单,确认领料单位或施工队,财务部门则根据用料施工队签认过的原始记录,作为预付账款记账。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工程材料”等科目,便于在结算计价时扣回材料费,13常管理中,应作好防火、防水毁和防盗工作,减少毁损和浪费。

自己采集加工的材料如石料。有的地段石料紧缺,施工项目部往往自建料场,统一供应各施工队用料。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方法可供使用,在成本控制制度制订中,应因地制宜,不死搬硬套。最有效的方法是由采集加工石料的施工队直接把石料供应给用料施工队,财务部门根据供料记录。按事先制定协议价格,直接把石料款记作预付账款,这种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在料场发生费用时,借记“材料采购”“工程材料”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账户,同时在辅助账中记明支付备料施工队工程款。备料和用料施工队之间签认的供料记录,只记数量,等一个业务周期结束时,将石料数量汇总并计算出金额。借记“工程材料一石料”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同时根据用料施工队签认的记录,借记“预付账款××施工队”账户,贷记“工程材料”账户。其材料采购账户余额则用来调增或词减成本,这样的控制方法,优点是可节约现场管理费用,减少麻烦。缺点是备料施工队和用料施工队互相勾结,让备料施工队私收料款。其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用工程数量来估算用料施工队的用料量,这样可防止弊端的发生。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中,应特别注重目前的高等级公路施工中。为保证质量,碎石都由业主统供,石料加工施工队为了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往往借难以计量的空隙,短斤少两。驾驶员则为了少耗快跑,节约油料消耗,宁愿少装,不愿多装,这样很可能每车数量都不足,使用料单位增加材料成本,为了防止花买五方石料的钱,才买到四方石料事故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设计数量计量。

⑧机械使用费的控制,在施工基本上实现机械化的现代施工中,机械使用费的13常控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机械使用合理,可在较大程度降低成本,使用不合理,浪费却是惊人的。在综合作业施工中,装载机、挖掘机和运输车辆、平地机、压路机应互相配套,各种机械流水作业中应使挖、装、运输、摊平、碾压互不影响,如同一台机器一样运转有序进行。做到机不需停,车不得闲,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开支。

其中在使用自有机械中,应作好机械作业使用记录,勤保修、保养,最大限度地使机械处于良好状态中。同时机械到了大修期,应及时对机械进行大修,避免拼设备,使机械提前报废的使用方法。在使用租入机械时则应不让机械停置待工,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效能,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总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派懂机械技术的专业人员专门组织和调度机械的使用,充分发挥机械潜力,把机械使用费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他直接费的控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临时工棚、仓库、拌合站的地理位置。如临时人工住房是新建划算还是租用划算,要从工期的长短,费用的多少等角度分析,选择最优方案,材料仓库、拌合站的建设,则应选择最佳位置,以减少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交验费、场地清理费、其他费用等项目,则应本着节约的原则,精打细算。

④间接费用的控制,间接费用包括“施工间接费”和“其他间接费”两大项,“施工间接费”指为管理工程项目而支出的工程处和项目部一级的管理费用,此费用项目多,使用范围宽,如不从严控制,也容易造成浪费。对施工间接费的控制,应责任到部门,如电话费可根据业务繁、简,制定基数,包干使用。财务部门则根据责任制,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把费用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

其他间接费指家具器具购置费,场地征用费,青苗补偿费,研究试验费,勘察复测费,施工机构迁移费,工程验收费,预留费用,工程建设期间贷款利息等。新会计制度中对此不作专门规定,核算中可将这些费用项目并入“其他直接费”中核算。

对其他费用的13常控制,对家具器具的购置,应从采购、运输等方面从节约出发,按规定购买,财务部门则根据经验收人签验的发票认真审核。

场地征用费一般只能在选址方面,尽可能选在不占用耕地方面考虑,因场地征用必须经过土地管理部门,按当地政府部门规定标准执行。

青苗补偿费的控制,该费用的控制主要是选在庄稼收割结束时征用土地,以减少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建立市场经济后,以招、投标中标的工程没有此项费用,只有指令性工程才有该项费用。对研究试验费,勘查设计费的控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制定责任制,实行总额包干,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对施工机构迁移费的控制,主要是精简人员,不要不论工程大小,整个机构一拥而上,到省外施工,可多使用当地农民民工,可减少运输费用。

第4篇

1.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

煤炭企业应当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严格核定生产岗位人员定编,对可调整岗位实行检修、操作合一,以降低人工费用。还应采取措施提升职工的技能。如为强化企业员工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安全制度、生产工艺、操作规程、设备点检、岗位职责等方面开展培训。以培养员工认真、严谨的职业习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人员基础。

2.提高设备效率

按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停机检修,在员工意识中树立只有管好生产设备,才能搞好生产的理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按时停机检修,才能降低设备损耗,减少内因、外因停机次数,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不同生产环节机械设备的工作,定期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和抽查,以切实减少了因设备问题而造成的生产事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设备保障。

3.加强煤矿生产中的成本管理工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理想也应不断进步,变短期成本管理为长远成本管理。也就是说,不但要强调生产中怎样才能厉行节约,更应看重如何持续地使企业生产成本降到较低水平,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础,为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提供助力。可以说,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及一线生产员工的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思想与理念深深地植入到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4.加强对煤炭生产中物资消耗管理工作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为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对物资消耗的有力把控。应以煤矿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切实加强对用水用电及其他相关资源消耗的管理,通过有效的计量和定额管理措施,将企业生产物资消耗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紧紧依靠财务管理工作

1.加强资金管理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资金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流动资金储备充足与否对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这类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言影响是极大的。因此,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点则是企业资金的管理。首先,应加速资金周转,应收账款要及时收回。企业资金回笼的速度往往决定着企业利润获取的速度,投入资金通过市场后能够较快地回收,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利润。因此,煤炭企业想要保持相对较好的生产经营状态,就必须加强对资金回收的管理与监督,对那些应收账款均应及时予以回收,以减少回收账款周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其次,应加强资金日常管理工作,使用银行贷款也要科学、合理。煤炭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针对贷款的管理,应以具体情况为依据予以相应的管理。对于短期贷款,要保证贷款可及时还贷,减少过期还贷导致高额利息的支付;对于长期贷款,则要依据利息高低安排好还贷的顺序,以减少贷款利息的支付。再次,应加强负债比例控制。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投资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尤其是那些需要贷款投资的项目,若考虑银行利息等因素,投资风险相应增加。煤炭企业在申请贷款进行投资时,必须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综合考虑,要在收益与风险间进行深入比较,以期用相对较少的成本换取更大的回报。

2.盘活存量资产、处理沉淀资金,确保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的稳定

第5篇

1.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情况。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有助于找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避免信息失真现象,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正确决策。

2.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状况实施的审核,通过有效的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企业领导者明确企业建设实际,从而根据审计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减少浪费,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

3.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三、结束语

第6篇

1.1物资采购管理随意性

许多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没有预算,缺少物资采购预算计划,物资采购行为随意性较大,容易引起企业内部库存积压。在没有预算的前提下,物资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缺乏科学性,根据自身经验对他们认为企业发展需求的物品进行采购。如果采购的物品质量不达标,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质量。如果采购物品数量过多,就会造成许多原材料的库存积压,在无形中加大企业生产成本。

1.2物资采购管理效率较低

物资采购管理的效率较低,且存在采购成本高的问题,这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极为不利。许多企业的物资采购者没有对物资的价格、质量等进行多方面比较,采购渠道较为单一,竞争意识不足,导致了企业物资采购行为的不科学,引发了企业物资采购支出较多与采购成本增加的问题。物资采购管理效率较低还体现在物资决策透明度不足中,部分企业的物资采购由少数领导与采购人员负责,与供应商进行一对一谈判,个人因素对采购行为影响较大。物资采购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不足,会造成人情交易与权钱交易问题的产生,直接损害企业利益。采购工作做不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障,企业市场份额也会下降,直接影响企业名誉与发展前景。

1.3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足

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物资采购行为的重要规章制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管理者都意识到要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但却没有落实到实践工作中。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的不足,使企业物资采购人员开展工作时缺少规范和指引,没有意识到肩上的重任,造成许多工作人员不负责任。

2物资采购管理优化方法分析

优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需要从制度建立、管理方法改进等多个角度做起。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才能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增长。

2.1加强物资采购预算制度的建立

采购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使采购行为更有计划性。企业采购预算应当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需求计划制定。在进行采购预算之前,采购者与物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库存情况进行核实,考虑经常性储备、保险性储备与季节性储备等多种因素,合理制定企业物资采购的数量,杜绝物资积压问题的产生。在制定物资预算计划之前,采购者需要深入到市场中,了解物资市场价格,以市场调查结果为基础进行预算计划的编制、审核与执行。在执行物资采购预算的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其进行监督,了解预算与实际花费之间的差距,找到原因,及时修正物资采购预算计划。对采购预算进行动态化管理,及时调整企业采购预算,优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采购预算的建立,有利于物资采购行为的动态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2规范物资采购程序

现代化企业的物资采购程序也是十分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物资采购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采购程度与采购方式,加强供应商的选择,促进采购过程的透明化,有利于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的升级。降低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控制好运输成本,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巨大作用。现代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采购与企业招标采购的形式开展物资采购,促进采购程序的规范化。

2.3加强物资采购合同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长期以来,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以公益为目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大部分国有出版单位已完成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制企业。而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明确了今后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属于公司制企业,必然要遵守公司法,从而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思考,为转制后的出版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经济利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利润。这一点在学界及实务界基本上有共同的认识,本文对此不作赘述。但对于社会效益,人们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社会效益的解释是:“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按此解释,效益分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一种是社会效益,两者是相对的。本文认为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比较科学的。我们以此为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经济效益虽然和社会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两者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有些情况下,企业追求社会效益,会减少经济效益,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捐款1亿元,因而成为很多网友心目中的偶像。借助汶川大地震,王老吉在产品上市的推广上做足了功夫。“怕上火、喝王老吉”一时间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广告词。王老吉因此不但赢得了品牌推广,还赢得了2008年营利120亿元,比2007年超营3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很难想象,一个连年亏损,发不出工资,自身难保的单位怎么会去创造社会效益。当然,不乏有些盈利较好的企业为富不仁,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社会效益的创造,但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会成为百年企业。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不是对立的,两者虽然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当从长远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概述。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自此之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代表,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一个组织里的相关利益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不同形式的投资或承担不同的风险。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维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对职工、社会、政府等的利益也要维护,此即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虽然饱受争议,但他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没有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他的理论基础正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做应负的责任。这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属于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更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在通常人们提及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投资人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本文遵循现在人们的常用提法,所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狭义上的社会责任。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出版企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那么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就是维护了职工、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承担起了对社会和政府所应负的责任,最终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一定不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了创造社会效益,那就意味着企业履行了对职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创造社会效益,那他一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会产生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前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减少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出版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实就是作为出版企业首先要履行社会责任,产出社会效益,同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那么,对于出版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三、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后,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于交换的商品,但文化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完全具备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品越好,群众就越欢迎,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大众商品。但有些水平高雅、格调上乘、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作品,社会效益很高,但由于其观众和读者并不多,其经济效益显然很低,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高雅作品。有些作品思想性差,审美价值低,其社会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经济效益却很好,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粗俗作品。

出版企业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其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精神产品,由此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对于一般企业应承担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益捐赠等社会责任,人们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多,本文不作探讨。出版单位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承担着政治导向责任、文化建设责任以及社会伦理建设责任。其生产的产品首先要担当起精神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首先,出版企业不能“一切向钱看”,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出版低级庸俗、内容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这是出版企业不能碰的红线,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在转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毫不避讳,毕竟在当今权威部门组织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经济指标占所有评选指标的50%以上。出版企业应在把握社会主旋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市场,把握群众消费心理,多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产品,即人们常说的畅销书、常销书,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盈利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出版企业要始终不忘承担政治导向,弘扬主旋律,挖掘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出版企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出版企业要坚持深入挖掘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担负起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知识,引导社会伦理,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然而,出版企业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的时候,常常因为销量小而经济效益不好。但作为企业,又必须考虑经济利益,此时就会遇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设立了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在内的多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多项出版工程。国家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出版企业对于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的出版产品,要积极申报申请资金支持,补偿出版成本。出版企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不损失经济利益,但却创造了社会效益,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培育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从而带动企业出版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出版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8篇

【关键词】 资本结构 股东利益最大化 价值创造

一、文献回顾

自Modigliani and Miller提出MM理论以来,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基于理想市场环境提出(无税、没有破产成本等)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虽然MM定理在逻辑上无可挑剔,但实践中却面临严峻挑战。Modigliani and Miller(1963)进一步放宽了无税假设,提出企业价值由全权益价值和税盾(tax shield)组成,随着负债增加,企业价值增加,当负债达到100%时,企业价值最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但现实世界中,随着负债比率提高,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增大,破产成本相应增加,因此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应运而生。权衡理论认为由于税盾作用企业价值会随着杠杆而上升,但财务困境成本会减少杠杆企业的价值,当某一点来自边际负债所增加的税盾等于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时,债务水平达到最优。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了成本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成果被权衡理论进一步吸收后,将负债成本及权益成本作为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引入了权衡模型。

Myers(1984)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 Theory)建立在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融资的难易程度上。该理论认为首先应当选择内部权益融资,因为企业为了维护现有股东的利益,只有在股票或债券被高估时才会有动机发行证券进行外部融资,投资者因此把证券发行当作价格高估的信号,企业管理者要想跳出这个怪圈,就必须首先依靠内部权益融资;其次,尽管外部投资者对负债和权益抱有同样谨慎的态度,但是他们对于权益的担心显然高于负债,因为如果不出现财务困境,投资者仍然可以期望获得固定的回报,因此如果有外部融资需求,企业应当首先选择负债融资,特别是发行一些风险比较小的债券。

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二者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序融资理论没有目标杠杆率,企业基于融资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率,而权衡理论认为存在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负债水平;其次,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使用内部权益融资,较少使用负债融资,而权衡理论则认为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负债能力,并利用其获取税盾效应和其他一些杠杆利益;最后,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倾向于保留较多的盈余以备投资获利项目之需,而权衡理论则认为过多的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可能诱使权益成本上升。

二、系统分析

1、假定

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前提下,为了方便分析,本文对一些情况做简化处理,假定: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企业管理者与股东利益是统一的,即管理者必须在寻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由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政府税收及其他对企业现金流有要求权的部分组成,前两者称为市场索取权(marketed claims),后两者称为非市场索取权(nomarketed claims),本文所说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前两者最大化,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假定股东从企业取得的回报进行再投资能够获得同样高的回报率,为分析方便,本文没有考虑二者在可以取得相同回报的情况下个人税和公司税的差异。

2、系统分析

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实质上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对资本结构的不断构造,二者分属不同企业发展阶段,服务于企业发展全过程。

(1)作大“蛋糕”阶段:利用增长机会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结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增长阶段,企业价值稳步提升,必然涉及到为满足增长需要的融资需求,本文认为企业首先会利用权益来进行内部融资,以充分利用增长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使企业总体价值增加,另一方面可使企业财务闲置(financial slack)获得合理回报。只有当内部权益融资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企业才会在充分考虑项目投资回报(the return of investment for projects)和权益回报(the required return on stock)、税后利息成本(the after-corporate tax cost of debt)后,有选择地进行外部融资,特别是选择一些风险比较小的融资,比如普通债务融资。

命题Ⅰ:增长阶段的最优融资方式应当能够充分利用增长机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推导方法:假定投资者风险中性(risk-neutral)和项目投资回报(ROA)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区分财务闲置,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项目资本结构:由于EVA(economic value added)没有考虑企业可用于项目投资的财务闲置的资金成本,因此在有财务闲置即有内部权益融资可能的情况下,采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进行有关的分析;在不存在财务闲置的情况下,采用EVA进行分析,即EVA越大,企业价值增加越大。

首先,应利用权益进行内部融资。当权益融资机会成本高于债务融资机会成本时,选择进行债务融资;当债务融资机会成本高于权益融资机会成本时,选择进行权益融资。因为权益融资的机会成本是rmax(1-Tc)-rB(1-Tc),其中,rmax指企业债务融资的最高利率,rB指企业债务融资的实际利率;债务融资的机会成本是权益成本rs。之所以出现最高利率、实际利率是由于考虑了个人累进税率(the graduated income tax)的差异。又因为rmax(1-Tc)=rs,所以rmax(1-Tc)-rB(1-Tc)

其次,当内部权益融资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选择债务融资。

EVA=(ROA-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Total capital

由于负债相对于权益具有税盾效应,故rWACC随杠杆上升而下降,又由于ROA不变,故EVA增加,企业价值上升;增长机会增加了企业价值,但并没有增加用于发挥税盾效应的债务收益率,因此在有增长机会的情况下权益价值(股东利益)增加,这也表明在有增长机会的条件下最优债务水平不是100%。

综上,企业首先利用权益进行内部融资,当内部权益融资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再选择债务融资,有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这种角度来说,本文的分析与优序融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adverse selection)下的融资成本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优序融资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与权衡理论一样,没有将融资模式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效结合起来。其次,没有站在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高角度来处理财务闲置和资金成本问题。以财务闲置为例,如果投资回报率很低,比方说低于投资者自行投资的回报率,即使内部融资成本非常低,也应当以股利或者回购的形式将利益返还给股东,这样才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否则,企业采取财务闲置是有资金成本的。最后,按照优序融资理论的逻辑,如果减少信息不对称,就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本文认为,在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管理者与股东利益是统一的,管理者必须在寻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才能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完全可以也应该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很显然,如果这样,优序融资理论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2)成熟阶段:合理分配“蛋糕”以寻求能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价值基本上恒定,此时可运用权衡理论,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为股东和债权人争取更大份额利益的同时,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

命题Ⅱ:成熟阶段的最优融资方式应当能为股东和债权人分到更多的“蛋糕”。

首先,一般应当充分考虑负债的税盾效应,通过以负债替换权益的方式缩小非市场索取权价值,由此提升市场索取权价值,增加股东利益。成熟阶段,EBI(T)(息税前利润)不变,下文对负债比重增加对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无税环境。对于企业价值:当企业增加负债时,权益风险加大,权益资本成本增加,事实上,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抵消了企业低成本的债务融资的好处,故rWACC不变;又因EBI(息前)不变,故企业价值不变。对于股东利益:负债增加,权益风险加大,权益期望回报增加以补偿权益风险,股东利益总体不变。

二是有税环境。对于企业价值:由于EBIT不变,rWACC随负债税盾效应而减少,故V=■增加。对于股东利益:本文以上述无税环境的分析为基础,增加税收变量,通过分析税收的边际效应来考虑其对股东利益的影响。相对于无税的情况,有税时企业价值增加了;又由于EBIT不变,那么用于发挥税盾效应的债务水平不变(财务困境成本将在下一步集中考虑),故权益价值(股东利益)增加。以上分析结果见表1。

其次,在考虑税盾的情况下,应当综合权衡财务困境成本(包括负债成本)和权益成本。随着负债增加,企业价值会分别因为税盾效应增加、权益成本减少而增加,因财务困境成本增加而减少。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综合权衡安排负债和权益的比重,制定合理资本结构,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通过图1来说明。

图1中∩形线反映了企业价值与财务困境成本之间的关系。当向全权益企业注入部分负债后,由于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非常小,曲线上升;然而,随着愈来愈多负债的注入,财务困境成本急剧上升,在某一点当来自边际负债所增加的税盾等于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时,债务水平到达最优B?鄢,此时,也是企业加权平均成本最低点。显然,在考虑权益成本的情况下,最优负债水平比上述没有考虑这些成本时要高。

综上所述,资本结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当具有灵活性,相关结论将为指导资本结构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系统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三、经验证据

根据对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研究,在不同行业之间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在一些高成长性、有大量投资机会的行业,如制药和电子行业,即使外部融资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较少使用负债融资,债务比率明显偏低;而在相对来说有较少投资机会和较低增长的行业,如开采和造纸行业,则较多地使用负债。这些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结论实质是一致的。

四、结论

资本结构是企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在资本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但一直以来,资本结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与资本结构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本文在以新的视角区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融合传统资本结构理论,通过分析论证,寻求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以期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创建合理的资本结构提供有力依据。企业应当针对行业特点,认清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在增长阶段,尽量利用内部融资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增长机会为股东创造价值;在成熟阶段,在综合考虑财务困境成本、权益成本的基础上,利用税盾为股东和债权人分到更多“蛋糕”的同时,寻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Jensen,M. and W. Meckling.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s structure[J].Journal Finance Economics,1976(7).

[2] Modigliani,F.and M.H.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6).

[3] Modigliani,F. and M.H.Miller.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 Corre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6).

第9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导向;企业绩效;影响机制;企业文化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018686)。

作者简介:王启亮(1975―),男,安徽蒙城人,管理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傅鸿震(1974―),男,福建漳平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6-0061―05 收稿日期:2010―07―17

利益相关者导向不仅仅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种组织行为,更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组织文化观的一种体现(王启亮,2009)。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和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企业文化纳入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中,并以福建省企业为样本,理论假设并实证检验利益相关者导向通过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验证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在利益相关者导向影响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

近年来,利益相关者导向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一直都是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导向研究较注重规范分析,并不足以客观地判断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绩效水平。新近的实证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导向确实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研究背景、研究方案设计、企业绩效测量方法等不同,学者们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Greenley等(1998)以英国1000家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但不同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的不同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企业外部环境对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Berman等(1999)在对利益相关者管理效能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模型和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模型。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是指企业是否关注利益相关者以及关注的程度取决于这种关注能否改善企业绩效;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是指基于道德的考虑,企业承诺应该积极关注利益相关者。该项研究还运用KLD数据,分别实证检验了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和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不显著。何新明(2006)以中国大陆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利益相关者导向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在行业、所有制和行业发展阶段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水平,而且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

从战略的观点来看,利益相关者导向本质上就是一种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因为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努力满足这些需求非常有利于组织调动他们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还可以利用由这些利益相关者构织的关系网络所蕴藏的潜在资源和能力。这种资源与能力的数量及质量能通过改变组织的潜在机会来影响组织的战略行动;能够获取的资源越多,可以利用的能力质量越高,组织潜在的机会就会越多(Dyer et al,1998:Gulati,1999)。我国目前许多企业都在推广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经营理念。本研究所访谈的企业,如利郎(中国)有限公司等,已感受到这种经营理念确实对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假设1 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文化

Munilla等(2005)、Porter等(2006)认为利益相关者导向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从而会从整体上改进企业绩效。但是,利益相关者导向要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除了要有健康运行的企业结构外,还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保证(李相银,2002)。根据Luk等(2005)的理解,利益相关者导向要求企业须重视自身形象,社会责任感强,同时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坚持共同的经营价值理念,各部门密切配合,领导在关键问题上能调和不同意见,并将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信息视为鼓励创新与吸收知识的良机等。总体来看,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具体内涵与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特征,如使命、社会责任、长期导向等组成要素以及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特征,如诚信、团队协作、规范管理以及组织学习与创新等组成要素紧密相关。从外部来看,如果企业不清楚自己的使命、不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眼睛只盯着企业内部,不考虑顾客对企业的实际评价和文化需求,也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期望,致使企业文化只能解决内部整合性问题,而不能解决外部适应性问题,那么企业的导向范围与外部环境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的适应性就越小,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也就越弱。从内部来看,如果企业不主动培养良好的诚信理念,不重视团队协作、规范化管理以及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那么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就越差,即企业的凝聚力就越弱。这对于一个追求永续发展的企业来说,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企业要求组织持续评估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实际需求的变化,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而这种活动或过程需要深植于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执行活动层面,成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的持久行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各部门的精力及资源结合到一起,以贯彻利益相关者导向这一理念,增强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假设2 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有正向影响。

假设3 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有正向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的顺利实施,既离不开企业文化外部适应性活动的支持,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内部一致性活动的支持;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活动,更是贯彻这一理念可信程度的中流砥柱。正如Schein(1984)所言,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组织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问题而展开的。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旨在求得组织生存,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则旨在获得组织内部效能。但是,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两者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必然会引起企业内耗,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

它们对贯彻利益相关者导向这一经营理念的支持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必须保持协同发展。组织的生存取决于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才能保障组织有能力提高内部效能;而解决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问题反过来也是为了保障企业文化对外部适应性的维系,并最终促使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假设4 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有正向影响。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

Arogyaswamy等(1987)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视为一种权变的关系,并描绘出有关企业文化的适配度,包括内部与外部的适配度。其中内部适配度代表企业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一致性,而外部适配度则主张强势一致的信念或价值,不仅影响战略的形成,而且促使战略执行较为完善。科特等(2004)通过对美国22个行业200多家公司长达11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与市场环境相适应或策略合理型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导致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增长。Denison等(1995)通过对764个高层经理人员调查后发现,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适应性分别与公司的某些绩效指标(如市场份额、销售增长量、收益率、员工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假设5 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6 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二、研究方案――研究框架、研究样本及测度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考虑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ACCO)和内部一致性(CCCI)在利益相关者导向(SO)与企业绩效(FP)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即利益相关者导向通过ACCO和CCCI的行为活动来提高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本研究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些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择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些地区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也是市场化、全球化进程非常快的地区。面对高度竞争、变化激烈及不确定性大的经营环境,这一地区的企业必须在组织文化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较其他地区的企业有更好的表现,才能不断成长与壮大。

我们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随机抽取样本企业,然后通过电话、Email或企业家协会等与这些企业的高层联络,确认可以接受调查后,即派人上门调查。同时,本研究也选择了企业界高层人士最集中的厦门大学的EMBA、EDP、MBA以及高级经理培训班等的学员,请他们在上课之余填写问卷。

本研究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215份,其中52份由于不完整或者填写错误而被剔除,有效问卷163份,有效回收率为27.2%。从所有制来看,所调查企业的分布比较均匀,具体构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55家(33.7%),民营企业46家(28.2%),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54家(33.1%),其他8家(4.9%)。从行业类别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占83.4%以上,而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布也较均匀。从企业规模来看,员工人数为2000名以上的企业有60家(36.8%),资产规模4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85家(52.1%),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89家(54.6%),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在对问卷填写人员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问卷由企业的高级执行官或高层管理人员填写,确保了本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变量定义与衡量

本研究衡量利益相关者导向的量表来自Luk等(2005)和Greenley等(2005)的研究,包括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员工导向、供应商导向和股东导向等五个维度24个问题项。衡量企业文化的量表来自Denison等(1995)、郑伯埔(1990)等的研究,选取ACCO的行为活动(使命、社会责任、长期导向)和CCCI的行为活动(诚信、团队协作、规范管理、学习与创新)来度量企业文化,共34个问题项。衡量企业绩效(FP)的量表来自林义屏(2001)的研究。根据Delaney等(1996)的建议,采用多重而非单一指标的自评方式来衡量企业绩效,并将9个衡量企业绩效的问题项依据其性质分成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两个因素。

(四)样本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l看出,各因素及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在可接受的范围,表示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样本的效度检验主要包括内容效度检验和建构效度检验两个方面。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项目全部来自过去的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且在最终确认问卷之前,作者还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预试并修正问卷的部分提法、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本研究以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量表的建构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各指标基本上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三、实证分析――测度模型与命题验证

接下来,本文主要从基本适配标准、整体模型适配度及模式内在结构适配度三个方面检验整体理论模型,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些变量间整体的相互影响关系,以进一步验证前述假设。

(一)测度模型

1.基本适配标准

该标准用来检测模式的误差、辨认问题或输入是否有误等。这可从衡量误差不能有负值及因素负荷量不能太低(低于0.5)或太高(高于0.95)以及是否都达到显著水平加以衡量。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中各潜在变量的衡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达显著水平,且衡量误差均为正值,可知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总体上符合基本适配标准。

2.整体模型适配度

该指标用来检验整个模式与观察数据的适配程度。这方面的衡量标准有多种指标。本文主要用绝对适合度、增量适合度和简要适合度来衡量整体模型适配度。绝对适合度衡量,x2=219.3,d.f.=72,RMSEA=0.112,可见x2/d.f.达到可接受的范围,只有统计值RMSEA略大。增量适合度衡量,NFI=0.793,IFI=0.851,CFI=0.848,可见IFI及CFI均达可接受范围,而NFI则略低于0.8的水平。简要适合度衡量,PNFI=0.627,PCFI=0.671,这些指标不太理想。整体而言,综合各项指标判断,本文的整体理论模型适配度尚可接受。

3.模式内在结构适配度

该标准用以评估模式内估计参数的显著程度、各指标及潜在变量的信度等。这可从个别项目的信度是否在0.5以上、潜在变量的组成信度是否在

0.7以上来评估。利益相关者导向、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及内部一致性和企业绩效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78、0.73、0.76、0.74,所以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有较好的内在结构适配度。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整体上是合适的,可以用以检验相应的假设。

(二)命题验证

理论模式的路径系数与假设验证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假设2、假设3、假设4、假设6获得了支持,假设1和假设5没有获得支持。即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明确了企业文化对利益相关者导向绩效水平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一、利益相关者导向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二、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三、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内部一致性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四、利益相关者导向通过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有显著的间接正向影响;五、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六、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但通过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间接正向影响。

第一,本文证实了利益相关者导向并不会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来提升企业绩效。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作用,本研究结果深化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明确了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重要中介――企业文化。由于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有正向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对企业绩效具有直接正向作用,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又通过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因此可以得出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的结论。但是,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是间接的,企业文化作为中介变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二,本文的研究结果初步确认了利益相关者导向是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的前因变量,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是企业文化的内部一致性的前因变量。因此,一方面,一个企业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文化,要根据所获得的市场信息促使企业构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提升了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才能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第三,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管理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利益相关者导向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致性来改善企业绩效。“利益相关者导向一企业文化一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发现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面对现代企业管理是否应该关注利益相关者导向这一战略问题,而且还要面对企业文化问题;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前者的出现作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利益相关者导向一企业文化一企业绩效”这一影响路径可以促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企业在贯彻利益相关者导向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及其联系,以便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动态和统领全局,寻求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利益相关行导向的应用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CSR;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肯定论;否定论

1.关于CSR定义的各家之言

经营伦理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与社会,企业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关系。

企业的利益至上主义容易导致企业招致祸事或是出现不良后果。想要把经营伦理作为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话,就必须把利益至上主义向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的企业管治优先主义(Corporate Government)转换。

企业一直以来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对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说与社会贡献一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概念。从近年来不断出现问题的企业的事例可以看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免不了要损害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利益。也就是说只关注本公司的最大利益的行为,对于企业管治优先主义(Corporate Government)的行动原理来说是完全没有好处的。所以企业的行为不仅仅是要追求企业本身的最大利益,而且还应当包括寻求企业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共同利益。

现在,把社会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利益当做共同目的而积累社会道德的行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水谷雅一认为,所谓优秀的人是指有“人德”的人,而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企业便是有“社德”的企业。按水谷雅一的话来说,所谓有“人德”的人,是指为了社会的发展积极地采取行动,具有值得敬爱的个人魅力的人。水谷认为,所谓“人德”放到企业德行的层面上来说的话就是“社德”,而有“社德”的企业便是从社会和人的观点来看,有着令受众喜爱的行动的企业。而这里所定义的“社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SR(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下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并不是具有法律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就算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了。对于社会和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积极地追求社会贡献。企业按照各自的目的进行活动的同时也是社会构成的一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并在经营环境中产生利益关系。当然,这种利益关系大规模扩大的话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会增大。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就有着与其影响力相适应的责任,即与作为活动基础的社会和本公司活动相关的责任。

对于最初把CRS当做问题来对待的Sheldon,o.看来,经营者对于公司整体和员工都必须负责。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责任,明确对更为广泛的社会的责任更有意义。也就是说企业和我们一般市民一样是“企业市民”,对于个人和社会企业也有着其相对应的责任。

中丸宽信认为,所谓CSR,经济性责任应当与遵守法律的责任分割开来。

所谓经济性责任即是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宜的商品,给员工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给股东分红的责任;但是从企业根据自身行动对社会带来的诸多影响来看,所谓CSR不仅仅是企业的经济性责任和遵守法律的责任,伦理性责任和社会贡献性责任(以下统称社会责任)也是其责任的一部分。

丹下博士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分为经济性责任和新兴的作为企业市民的责任。所谓经济性责任即作为经济主体实行企业本来功能的传统的责任。而作为企业市民的责任还可以再分为守法的责任、伦理的责任以及贡献性责任。

2.CSR与企业文化

2.1CSR的范畴

CSR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日渐凸显的各种问题。由于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存在负面的公害问题,从而引起社会混乱,所以CSR的必要性渐渐被重视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比起经济性责任、守法性责任、伦理性责任、社会贡献等显得重要得多。

森本三男定义的CSR有了更深层次的扩大。森本三男认为,CSR的最低层次为守法性责任,然后依次是经济性责任、制度性责任、社会贡献由低到高扩大。

2.2企业社会责任肯定论与社会责任否定论

森本三男认为,大企业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地展开对文学艺术事业的资助、进行慈善活动以及对于新兴企业的帮助和扶持等社会贡献的行为,但是企业的社会贡献必须正当化。一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都与企业目的有关,但是也存在肯定社会贡献和否定社会贡献两种观点。前者是以Drucker和Davis为主的代表经营学的看法,称之为社会责任肯定论;而后者是以Freedman和Hayek为主的代表经济学的看法,称之为社会责任否定论。

肯定论和否定论,在对于超越经济性责任的社会贡献的看法上,二者完全不一样。肯定论认为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贡献也是企业的责任,否定论则认为企业本身的经济责任作出的贡献就是企业作出的社会贡献,否定经济责任以外的贡献。也就是说,肯定论认为应当顺应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力,将利益归还一部分给社会。而否定论认为,所谓利益就已经反映在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即使通过便宜一块钱来提高产品性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都正是企业所作出的社会贡献。

2.3企业社会责任肯定论和社会责任否定论的意义

肯定论和否定论都有其成立的理由。并且,也并不能说谁对谁错。如果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来思考的话,对社会贡献的肯定与否定都是对企业文化的反映。归还一部分利益给社会,无论是对社会积极的贡献还是将利益当做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费,追求经济责任也好。这种想法本就是作为企业文化确立的企业全体统一的行动。

无论是优先社会贡献还是优先经济责任,在这其中弄明白企业为了什么活动,员工个人是为了什么而工作这一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命题。与社会有关的人在企业内部进行统一,并以企业文化进行规范,就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活动。通过企业文化,企业全体朝着社会贡献前进,那么所作出的社会贡献难以估量。如果只是注重经济责任的话,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顾客满足度也会提升。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无论优先社会贡献还是优先经济责任,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意识统一的话无疑是能够提高其积极效果的。

3.CSR重视型企业的企业文化

3.1企业不断出现问题的原因

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扩大,企业问题也层出不穷。纵观各个企业的主页,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中明确了应当履行的责任和应做的贡献的同时,职工应当遵守的伦理基准和行动规范也有明确的定义。

企业的目的有各种各样的切入口,不仅限于追求利润。但是,也不可能有企业不把追求利润当做目的。因此,企业有企业追求利润的理由。为了追求利润,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通过增加附加价值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效率性和竞争性是无法避免的。水谷雅一在效率性和竞争性的两个原理基础上,增加了人间性和社会性以求达到这四者之间的平衡。

过于追求效率性,出现过劳死的情况就失去了人间性。当然,禁止调动工作等行为就过于强调了人性,而牺牲了效率性。也就是说,效率性和人间性是背道而驰的两种概念。而同样,过于强调竞争性,譬如抵触独占禁止法,就会牺牲掉社会性;但是,情报公开等等又过于强调了社会性而牺牲掉了竞争性;在这里,竞争性和社会性是两种相反的理论。所以,效率性对人间性,竞争性对社会性。这四个原理中,效率性和竞争性,人性和社会性是相辅的关系,而效率性和人间性,竞争性和社会性则是相反的关系。

迫于企业追求利润的压力,也就是说效率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字很大程度上起着支配作用。而忽视与其对立的人间性原理和社会性原理,这对于经营者来说是无疑也是不可取的。

3.2企业文化的两个阶段

3.2.1企业文化两个阶段的定义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可意识阶段和不可意识阶段。

职员们能够意识到的企业文化是在解决问题的日常活动中能够进行参照、议论、探讨的东西。不能经受的住时间和验证的东西中间,那些表面的口号,过于浮夸的东西都会被舍弃。经过几次的验证之后,某些原理和精髓就已经深入脑海,不用议论不用深究,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企业生活中,这些状态就被成为不可意识阶段(即在无形中,自身都尚未意识的过程中将理念贯彻到企业行为中)。

3.2.2企业文化两个阶段的转换

就像上述所说,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伦理基准和行为规范中,人间性原理和社会性原理受到一致好评,并且,不仅仅是效率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人间性原理和社会性原理完全能够成为能够被意识的企业文化。

但是,能够从可意识阶段向不可意识阶段发展的又是这其中的哪个呢?可能存在外部环境的情况和内部资源的条件不同的影响,效率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能够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意识里变成不易察觉的某种意识(上升不可意识阶段)的原因大概与组织内工作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影响吧。就像发生在公司内部的文化冲击一样,在转换部门组织的时候,一般会出现不习惯渐渐到克服不适,也就是说不论好坏,是与组织的文化有关的吧。甚至,根据效率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人不会对被支配的人所施的压力坐视不管的吧。基于人性原理和社会性原理即使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会被多数意见占上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吧。

如果陈述相反的意见的话,就会变成背叛者。这种情况,在有着内和外明显区分倾向的日本来说尤为严重。土屋守章认为,企业存在着这样的危险:“企业内部的人和外部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意识,所以作为一个集体,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变成的存在”。并且,即使抱着坚定的信念鼓起勇气,能够陈述反对意见,但还是会犹豫要不要报告上司,公诸于众的吧。因为这样会被同事、上司甚至企业逼到绝境。并且,害怕告发后遭到报复,并不是通过普通手段能够解决问题的。

从上述可知,社会性责任和企业伦理是不可能顺利渗透到企业组织中去的,即使渗透进去了,想要保持也是很难得。(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水谷雅一.U理学のすすめ「M.丸善出版社.1998

[2] 丹下博文.企IU婴紊缁嵝匝芯俊M.中央Ug社.2001

[3] 森本三男.企I社会任のU友У难芯俊M.白桃房.1994

[4] 土屋守章.企Iの社会的任「M.税战U理f会.1980

第11篇

Abstract: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actor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self-restraint and self-monitoring of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prism is a performance appraisal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 which includes five aspects: the needs of stakeholders, stakeholder contribution, strategies, processes and capabilities. Performance prism takes full account of the interests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绩效三棱镜;绩效评价

Key words: theory of stakeholder;performance prism;performance appraisal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15-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项目号:10BGL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乐菲菲(1970-),女,江西泰和人,博士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理论及实务。

0 引言

自弗瑞曼(Freeman,1984)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一文问世以来,“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在许多地方被广泛应用。例如用网络理论分析研究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影响;在理论背景下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等。一些研究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解释和支持公司绩效改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被广泛认知,建立和发展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候被作为主要成分予以考虑。可见,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式来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也得到了理论学界的广泛认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本理论认为每一个公司的发展都与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息息相关,企业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为了确保公司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除股东之外,公司也要对别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公司能否生存以及发展,同利益的相关者的支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各利益相关者在提高企业价值方面有共同的利益,但由于他们处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因此各自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在于: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确定企业绩效评价的侧重点,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设置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企业绩效评价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将多角度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企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根本目标,企业绩效评价则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评价模式。绩效三棱镜(Performance Prism)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因而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绩效三棱镜的相关概念

针对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都过分强调股东利益的缺点, 英国克兰费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管理学院的Andy Neely等教授和安德森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共同合作于2000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三棱镜。绩效三棱镜的寓意在于:日光经三棱镜折射之后显示出七彩的颜色,而企业经营环境经过绩效三棱镜的“折射”则反映出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企业因此可以开展管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绩效三棱镜评价体系是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绩效衡量和绩效管理结构,其目标是实现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追求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共同和谐发展。绩效三棱镜评价体系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这五个透视层面评价企业绩效。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主要是指谁是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是指公司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什么;战略是指公司应该制定何种战略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公司自己的需求;流程是指公司需求什么样的流程才能执行战略;能力则是公司需求什么样的能力来运作这些流程。其中战略、流程和能力分别构成了绩效三棱镜的三个侧面。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和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则构成了绩效三棱镜的两个底面。

2 绩效三棱镜的创新

绩效三棱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与以往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较绩效三棱镜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坚持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群体。以往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要么只考虑单一股东的利益,如杜邦财务分析体系、EVA法等,要么只考虑股东、员工、顾客等少数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评价,如平衡计分卡等。绩效三棱镜评价体系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这五个透视层面评价企业绩效,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都加以考虑并进行监测,是目前为止最为全面地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三棱镜对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界定上更为明确和宽泛,确定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价值最大化的评价目标。②利益相关者是绩效三棱镜评价体系的主体。绩效三棱镜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不仅考虑了投资者和顾客,也考虑了供应商、竞争对手、员工、政府机构和社区等,绩效三棱镜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企业绩效评价的中心地位,通过以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为起点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每一方面都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来形成企业的战略、确定企业的内部过程和发展企业的能力。

3 绩效三棱镜的启示

绩效三棱镜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的业绩评价体系,绩效三棱镜从利益相关者需求、利益相关者贡献、战略、流程、能力五个方面评价公司绩效,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绩效评价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是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绩效三棱镜所体现的思想对企业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①“全面的利益相关者”思想:绩效三棱镜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不仅考虑了投资者和顾客,也考虑了供应商、竞争对手、员工、政府机构和社区,绩效三棱镜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企业绩效评价的中心地位,根据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确定需要进行监控和测评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力求做到不遗漏其中任何一方。②“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思想: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贡献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绩效三棱镜既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又考虑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企业以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来制定有关战略和采取行动,就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董事会领导结构 公司绩效 实证研究

关于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应该由同一人担任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学者的意见也不尽一致。本文就董事会领导结构(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问题作研究。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成长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种子期、创业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正进入扩张期,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2月30日,在创业板上市的281家企业中,就有248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占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88.3%。(2)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都属于民营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在2011年12月30日之前上市的281家企业的控股股东大部分是个人或者是非国有企业,其所占比例达到了96.8%;国有控股的企业所占比例非常低,只有3.2%。显然,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都是由个人出资或者由少数几个人合伙出资创立的,股权高度集中在几个人手中,其他股东拥有的股份很少。(3)创业板上市的门槛低,对上市企业的规模限制小。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本文选择2010年12月31号之前在创业板上市的15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2009―2011年度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由于考虑到各公司上市年份的不同,最后共筛选出364组样本数据,这些样本数据主要通过手工查询年报所得。

2.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董事会领导结构。通过研究有关文献发现,较早的研究大都是将董事会领导结构划分为完全合一与完全分离两种极端状况,近年来有的研究将其划分为完全合一、部分合一与完全分离三种情况,也有的将其划分为完全合一、部分分离与完全分离三种。根据前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决定采用两职完全合一、部分合一与完全分离的划分方法来研究董事会领导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被解释变量:绩效指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目标和激励基准,同时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

(3)控制变量。考虑到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众多,所以本文为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参照相关文献,选择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控股股东性质作为控制变量。有关变量定义为:每股收益(净利润÷总股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董事会领导结构(两职完全合一取1,两职部分合一取0.5,两职完全分离取0)、企业规模(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控股股东的性质(虚拟变量,控股股东为国有取1,非国有取0)。

(二)研究假设

1.委托―理论与假设。委托―理论提倡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即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将企业的经营权让渡给企业管理团队,这样就出现了以总经理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团队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防止管理团队出现“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股东们就通过董事会这一机制来监督企业的管理团队。董事长作为董事会的最高代表,如果与总经理两职完全合一,不仅意味着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有更大的权利,也意味着董事长只能自己监督自己,这样不仅股东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也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证监会2007年出台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中规定董事长不得兼任总经理。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完全分离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

2.现代管家理论与假设。现代管家理论认为,经营者自身的尊严、信仰,以及内在的工作追求和满足会使他们努力工作,做好“管家”;而且经营者在自律的基础上,经营者与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根据这个理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或者董事(包括副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即部分合一)有利于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从而快速、准确地作出决策,提高企业的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完全合一或部分合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

3.资源依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与假设。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资源环境等)是复杂多变的,为了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企业的依赖程度,企业应随时调整组织方式,包括董事会的领导结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根据这两个理论的观点,本文提出假设3:企业绩效与董事会领导结构(即两职完全合一、部分合一、完全分离)并没有关系。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考察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领导结构,本文对样本公司的两职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据统计,两职完全合一、部分合一、完全分离的公司比率,2009年分别为57%、41%和2%;2010年为49%、48%、3%;2011年为46.4%、46.4%、7.2%(编者注:限于篇幅,有关数据和数据表作了删节)。可以看出,两职完全合一的公司比重逐渐在减少,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完全分离或部分合一。关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两职完全合一的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都要高于部分合一的公司,而且采用部分合一的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也高于两职完全分离的公司。再看不同领导权结构下的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两职完全合一的公司高于部分合一的公司,部分合一的公司同样也高于完全分离的公司,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两职完全合一的公司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根据以上对两者的分析,并不能判断哪种领导结构对公司的绩效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回归分析。根据模型的F与P值来看(限于篇幅,模型略,编者注),模型具有统计意义,再根据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不论是以每股收益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拟合优度都不高,说明还有一些影响模型的控制变量没有考虑到。从本次回归的结果来看,在控制了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与控股股东的性质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董事会领导结构与每股收益在5%的检验水平下具有线性关系,呈正相关;而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检验水平下并无线性关系。

3.相关性分析。在控制了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与控股股东的影响之后,两职状态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很低(0.093和0.077),但是根据p值判断,两职状态与每股收益(p=0.076)在5%的水平下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相关性并不是很强,而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净资产收益率(p=0.145)在10%的水平下也不存在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董事会领导结构(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以每股收益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时,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假设2是成立的。当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时,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假设3成立。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可以看出,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民营的,股权高度集中,大多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个人或者是合伙人,公司的董事会领导结构自然也就体现了他们的意志,他们通常不仅拥有公司的决策控制权,而且经常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所以就形成了实质上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虽然有些企业也采取两职分离或者部分分离的制度,但是大多数都是形式上的,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实质上还是集中到一人的手中。由于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都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指标,所以这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人为操纵和粉饰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相对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更容易纵,而净资产收益率相对稳定得多。巴菲特也认为,每股收益就是个烟雾弹,净资产收益率才更能说明问题。由此来看,假设3,即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才更有说服力。

本文认为,为了避免人为操纵公司绩效,除了应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问题,建议在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与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应鼓励企业采用两职分离的领导结构,让公司的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当然,本文在研究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这一争论性课题时,由于受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等限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样本的选择,本文选择2010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153家企业作为样本,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而且创业板开板时间是2009年,所以2010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最多只是刚上市两年,数据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二是变量的选择,本文只选择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现公司的业绩情况,显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且在控制变量选择上,并没有将行业、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个人特质考虑进去。本文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刘洋为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赵伟教授系山东农业大学财务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FAMA E F,JENSEN M 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27-349.

[2] RECHNER P L,DALTON D R. CEO d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155-160.

[3] BALIGA B R,MOYER R C,RAO R S. CEO dua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what is the fus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41-43.

[4] Khaled Elsayed. Does CEO duality really affect corporate performance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7(15):1203-1214.

[5] Dendi Ramdani,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The impact of board independence and CEO duality on firm performance: 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Indonesia, Malaysia, South Korea and Thailand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1):607-626.

[6] LAM T Y,LEE S K.CEO dua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J].Corporate Governance,2008(8):299-316.

[7] 吴淑琨,柏杰,席酉民.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与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北京:经济研究,1998(8).

[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2(2).

[9] 孙铮,姜秀华,任强.治理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财经研究,2001(4).

[10] 吴淑琨.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状态的实证检验[J].深圳:证券市场导报,2002(3).

[11] 李常青,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J].北京:金融研究,2004(5).

[12] 李子江,黄泽华.中国企业相机治理结构的一项考察――对490家上市公司“两职”设置问题的实证分析[J].广州:学术研究,2001(2).

[13] 熊风华,彭珏.公司领导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武汉:经济评论,2008(3).

[14] 李孔岳.董事会领导结构的效率检验与理论分析[J].广州:学术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