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02:2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染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产房
在医院环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各种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增多,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医院感染能明显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日,延误康复时间,给个人、家庭、医院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产房作为医院的Ⅱ类环境,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成为产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房护理人员必须正确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严格履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认真执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现将产房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简述如下。
1建立二级监控体系
在医院感染科的领导下,建立职责明确的二级护理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护理部主任,为医院感染科的负责人,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与产房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制度有: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参观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3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3.1产房的环境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2)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并对各区域内的物品放置有具体的要求,做到洁、污分开,从区域划分上让医护人员强化医院感染意识。(3)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与清毒。
3.2产房的清洁
3.2.1日常清洁工作
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内桌面、地面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须用产房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标记,每次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3.2.2治疗活动后的清洁工作
每次治疗活动后产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扫,并用1∶200“84”消毒液拖地。
3.3消毒、灭菌
3.3.1产房所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多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如某些金属锐器必须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时,应定时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定期做细菌培养,以确保消毒效果。
3.3.2产房空气消毒
(1)紫外线灯管消毒法:每天定时照射1h;每次治疗活动后照射1h,应注意红外线消毒的适宜湿度为20℃~40℃,适宜温度为40%~60%,红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1~2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将过氧乙酸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h。
3.4洗手对手的消毒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产房护理人员在进入或离开产房前、处理污染物品后、护理特殊感染产妇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在洗手后进行手的消毒。
3.5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3.5.1严格无菌观念,保持慎独精神
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戴口罩、帽子、换鞋,必须严格无菌观念,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3.5.2无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换2次,并记录。
3.5.3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
如无菌持物钳的应用、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取无菌溶液法等。
3.6隔离技术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常用的隔离技术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和无菌手术衣;戴手套等。
3.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产房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房空气消毒效果监测;(2)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3)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4)医疗物品消毒效果监测;(5)红外线消毒效果监测;(6)消毒液的监测。
3.8产房污物的处理
(1)将医用垃圾装入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采用焚烧处理。使用的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2)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进行初步消毒后送供应室集中毁形处理。
一、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四、工作程序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
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地区或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⑤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消毒灭菌与隔离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别是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 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要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6)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洗手设备:
a.病房及各诊疗科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有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b.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
c.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d.不便于洗手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
②洗手指征:
a.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感染
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脱手套后。
③洗手方法:
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净。
④手消毒指征: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⑤手消毒方法:
a.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b.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⑥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1000ppm)拖洗。
②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4.消毒药械的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2)感染控制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
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决。
5.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1)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医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②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③检验科和药剂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④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⑤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②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③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④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⑤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①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②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③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④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
⑤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⑥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参见《一次性用品、物品贮存监控管理制度》)
7.医院感染的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②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③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④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⑤100~500张病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③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④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⑤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⑥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⑦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
(3)环境卫生学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91-02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价是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和经济损失。2006年开始,我院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健全医院感染护理的组织管理、加强培训和落实院感控制的各项措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建立护理感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护理感染管理体系是做好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前提。因此,护理部成立了护理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 。三级组织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
一级管理:由科室的护士长和1名兼职监控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灭菌液、医护人员手等进行检测。督促本病区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防护有关规章制度。特别加强手术室、供应室、新生儿科、产房等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二级管理:由护理部1名专职人员和2名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的护理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每月1次对各护理单元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管理、消毒隔离、现用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医疗废物等方面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分析和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追踪整改效果。
三级管理:由医院感染专职护士、护理部主任及质控员组成。主要是通过日常监督、行政查房、护士长夜巡房的方式随时抽查各护理单元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和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把好护理感染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1.2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证。
护理部在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和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并规范操作规程,量化考核细则,完善了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使用、消毒处理制度、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工作指引的制订,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3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卫生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1.3.1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提高其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3.2 医院的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未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因此,对保洁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从基本的消毒液配制、使用、消毒灭菌概念、物体表面的清洁,处理排泄物、分泌物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洗手、医院废物的收集处理等,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对清洁、消毒制度执行的依从 。
1.3.3 临床中发现,护生的预防医院感染、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危害皆认识不足。因此,我们重视对刚毕业的护士、进修人员、实习生的培训和管理,在上岗前进行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增强他们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1.4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1.4.1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1)每天按时打开空气消毒机、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湿式清扫地面,病室通风3次/d。每周清洗空调机过滤网1次。(2)重视操作台、婴儿磅秤、培养箱、光疗箱、治疗车、床头桌、门把手的清洁和消毒,每日用500mg/L~氯消毒液擦拭2次。(3)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等)进行擦拭消毒。(4)感染病人专室放置,所用的物品专室使用。(5)新生儿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奶瓶奶嘴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1.4.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做好护理人员的洗手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我院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在每个护理单元的洗手池上安装感应水龙头和洗手液感应器,张贴了洗手流程标识图;在全院护理治疗室的每辆治疗车上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要求护士在给每一个患者做治疗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通过采取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1.4.3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1.5 认真做好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的强度等。加强管理,实行三级监控(一级:科室自行监测;二级:护理部协同院感科随机抽查;三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查),及时发现在不同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保证医疗安全。
1.6 严格抓好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供应室负责医院所有医疗产品的供应,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率的高低和整体治疗质量的好坏,所以应该严把供应这一关。(1)供应室流程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2)强化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对各种医疗器械从清洗、包装、灭菌到无菌物品的保管发放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3)按规范要求做好灭菌炉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以确保供应室的灭菌质量。
1.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护理人员每日都有可能接触感染性体液、分泌物和进行各项高危的护理操作,处于被病原菌感染和发生针刺伤的危险之中。因此,开展普遍预防知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坚持做到标准预防,正确掌握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血液追踪的有关规定,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提供指导,配备防护用品,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和伤害,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 效果
2008年开始加强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明显提高,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合格率逐年上升、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逐年下降。
3 讨论
【关键词】 医院感染;检测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评价医疗质量及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医院管理,进行必要的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我院对影响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行管控,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与对策,强化医院感染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原卫生部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最低,医疗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1 案 例
2013年,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院血透患者感染丙肝,74名透析患者中,新增丙肝患者12人,抗体阳性22人,被认定为是严重医院感染事件。自2013年1月以来,淮南市新华医院陆续报告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现丙肝病毒感染者,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专家组多次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发现,该院接收的门诊透析患者共74人,透析前筛查出丙肝患者12人,乙肝患者6人;2012年陆续发现新增丙肝患者3人。今年1月上旬,该院对74名透析患者全部进行病毒标志物筛查,又新增丙肝患者9人,抗体阳性22人。经专家组现场调查分析,认为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透析机消毒不彻底,同时存在透析室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分机透析执行不到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调查结论为“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
2 分 析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隐患,例如: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需要强化、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不到位、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流程不规范、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规章制度不能认真执行,医院感染可能随时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感染管理。
2.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建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三级监控网络,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实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综合目标考核方案,严格考核,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作用,体现管理的作用。进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信息反馈和交流,共同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预定的目标。
2.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人员培训
2.2.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控制制度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加大监管力度,检查措施执行、落实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使指导、检查、考评和监督职能,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完善工作制度是做好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保证。把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纳入日程,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从制度管理的角度解决“重治轻防”的观念。
2.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教育 宣传教育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手段。医院应该及时分层次对各类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对进修生、实习生、新上岗人员一定要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教育要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患者入院时的健康行为宣传和住院期间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使其积极地配合护理治疗。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2.3 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医院可以通过举办手卫生讲座,并通过宣传标识及展板在全院范围内向职工、患者及家属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池上方统一张贴六步洗手法宣传图片,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加强日常督导,提高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切断医院感染的第一道传播途径。
2.2.4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加强重点科室感染质量监测与管理,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发生。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口腔科、重症监护室等都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必须对其加强管理。各种医疗用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各种污染材料、器械应及时按不同要求消毒处理;供应室保证消毒、灭菌质量。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仪器、设备及环境的消毒和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作为重中之重。
2.4.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及围术期预防用药专项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反馈,并及时指导整改。检验科对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监测。
2.4.6 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物的管理 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控制医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医院要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从购入到使用都严格把关,对所进物品进行质量验收,索取相应的证件,合格后下发到临床科室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收集,放置于黄色防渗漏的塑料袋或耐刺的容器内,统一回收。对回收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交接登记由双方签字。对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消毒卫生管理法规,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装,标志醒目,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 抓好医院感染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医院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有力地防止医院感染。
4 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关键词:医院管理;手卫生;预防;ICU感染
医院感染是伴随医院的建立而相依并存的,因为ICU是危重患者居集的场所,也是病原体栖息繁殖和感染集中地的地方。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监测资料表明,医院感染率位8.9%[1],其中新生儿,输血,血透析、ICU患者,老龄患者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统计发现,医院感染的葡萄球菌多为MRSA或MRSCN,而引起医院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为产酶菌。MRS和ESBLs具有多重耐药性,感染这些细菌,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生素非常有限,治疗困难。这些菌株可借医护人员手为媒介,在患者之间、病区之间进行耐药性播散,引起严重的院内交叉感染,使原来有基础疾病、抵抗力低的患者原发疾病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医院感染的形成,是由于传染源提供微生物,径传播媒介将微生物传给易感人群,医院感染的传染源有四种,即已感染患者,带菌者,环境和动物。已感染患者的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大量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高的耐药性,及时消灭它们对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分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后者传播媒介为医护人员的手,医护用品或设备,病房内物品等。空气传播,以菌尘传播和医源性气溶胶传播为主。前者是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排泄物,皮肤屑等干燥后形成菌尘,后者主要是因气体湿化器受病菌污染,主要是医院的水、食物、药物和医疗设备等受到微生物感染,在患者使用时发生传播。
医院感染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而且影响到病床的周转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因此做好医院感染尤其是ICU的预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医院的各临床、医技、行政、总务等科室,需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按照有关政策和标准,制定出严密的规章制度、并督促检查,真正把医院感染管理摆上日程,落实到实处。
提高认识:有些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缺乏,无菌观念淡薄,致使消毒灭菌工作达不到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自觉性。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抓好医护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尤其是ICU的医护人员,在强化消毒隔离观念的同时,增加一些消毒灭菌的新知识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消毒方法及消毒对象,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消毒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普及手卫生: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为手卫生。一个人身体上的细菌数超过全中国的人口数,一名医务人员手部的菌落数量约为3.9×104~4.6×106。患者皮肤上有很多医院相关性病原体。医院感染病原体不仅可以从感染的或渗出的伤口获得,还可以从正常、完整的患者皮肤细菌定植获得。会阴或腹股沟区域是细菌定植最多的区域。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在某些患者完整皮肤定植的数量100-160cfu/cm2。患者周围环境也有很多医院相关性病原体,每天有近106个带有病原体的皮屑会从正常皮肤脱落[2],患者的衣物、床单、床边的家具和其它周围环境都会被细菌污染。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也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借手传播, 这一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而经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约占30%。
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手卫生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行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是一种减少外源性医院感染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首要方法。国外有研究表明,30%~40%耐药菌感染是由于手卫生不当所致,而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
完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畅饮忽略对消毒效果的检测或检测方法不正确,而达不到检测目的。对各临床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以及各类无菌物品,消毒器具,药液必须进行效果监测,特别是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血透析室及ICU等重点部门每周进行监测[3]。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医院环境中耐药菌株的生产和减少患者正常菌群的破坏,保护患者的防御机制。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应重视和加强手部卫生工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操作前后积极进行洗手消毒,减少手部细菌,特别是致病菌和多重耐药菌的携带,就一定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2008~2010年医院感染流行病学检测分析[J].
关键词:医院感染;儿科
目前,医院感染已受到医疗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儿科病房的感染控制在医院感控中有其特殊性,不容忽视。
由于中国的国情,儿科病房收住的病人多为独生子女,前来陪护和探望的家属多,患儿受到家庭和亲友的重视程度超过成人,但儿科病房和成人病房相比存在的病房相对拥挤,设施落后环境较差病人相对拥有的床位较少和医护人员缺乏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而基础疾病和院内感染的疾病病种和成人的相比也有很大差异,故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就作者所在医院病房几年来感染控制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1目前部分儿科医院感染的现状:
1.1儿科病房拥挤,人均拥有的床位比较少分病种管理困难。 由于病房设置、收费、资金投入等原因,儿科医院的设施较成人医院相比,普遍的存在较大的差距,病房条件的改善和病人增长需求的不同步,使全国的儿科医院病房设置均呈现较明显的供不应求状况,患者和家属均感医院就医环境差,病房拥挤;医护人员感到由于病房拥挤,人均拥有的床位比较少,使得病房内的不同病种无法分开,存在院内感染的隐患。
1.2各年龄段患病病种不同,病房设置少不易按病种分开。 由于各种病原的易感人群不同,如能按年龄按病种分开,是最好的隔离办法,也可使相同年龄段的患儿相处更融洽,但病房设置的紧张使得医院往往不能达到以上要求,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种的患儿混杂住院使患儿生活不便,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1.3家属过分重视,陪护和探视多,加重院内感染。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患儿成为了家庭中受高度关注的主要成员,一旦生病住院,常常有过多的人陪护治疗,同时家庭中的各种成年人轮番探视并且不遵守探视时间,加剧了病房的拥挤,使得病房的空气质量下降,加大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1.4患者年龄小,健康教育困难,陪护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目前已进入第二代独生子女阶段,患儿父母的育儿经验缺乏和就业等压力,使得陪护人员的主力军转移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过分的溺爱和隔代人的育儿观念明显的落后于时代的进步,给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针对以上原因,总结了多年来临床工作的经验,建议科室对病房管理可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下:
2.1同种病人归类管理,不交叉收住。医院感染需要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严格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区单独分离出来,肠道病人单独设立病区,按病种收住,对于呼吸道疾病合并有消化病原感染的患儿,如合胞病毒感染同时有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要重点分开管理,避免周围的患儿发生交叉感染,对于非感染疾病的患儿,单独设立病区,分病种收住。
[关键词] 口腔;医院感染;消毒;安全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117-01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安全问题,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以确保患者获得安全的医疗服务。近年来,肝炎、艾滋病感染者或带菌者的比例正逐年增长,人们对医疗卫生知识的不断提高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使口腔医务工作者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为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操作规范。因此,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有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常规理念,从而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1 口腔医疗中感染传播途径
1.1 口腔手机污染
口腔手机是医生操作的专业工具,高速手机是具有空腔的精密器械,慢速手机弯机头、直机头等腔隙多,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高速手机在停止转动时手机风轮的余转所产生的负压有回吸现象,会把口腔中的唾液、血液、微生物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如果手机不及时严格消毒灭菌,医生在给下一个患者治疗时,便将内存的细菌微生物可随转动喷出的水雾进入该患者口腔内,从而造成医源叉感染。
1.2 空气污染
空气未经过通气及紫外线等消毒,口腔治疗中手机及超声波洁牙机产生的飞沫将携带病原微生物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医务人员或易感者感染。
1.3 水污染
手机的回吸现象和吸唾器管道未消毒造成水污染。
2 易感人群
口腔医务人员属于高危易感人群,同时因消毒不规范和防护措施不当,操作不慎刺破手等职业暴露感染,也可通过治疗操作中的微粒直接吸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1]。
3 控制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3.1 口腔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
严格执行口腔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设置专用的器械清洗池,配备有B级压力蒸汽灭菌器,保证口腔器械的及时有效灭菌,做到一人一机一消毒。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接诊患者必须洗手和手消毒,使用一次性口腔包及一次性手套。高速手机使用后将手机空转30 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擦净、注油养护与卸针器一起打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不耐高温的口腔物品采用酶洗液清洗后,用2%戊二醛消毒10 h后备用[2]。
3.2 环境消毒
每日接诊工作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用25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治疗区域及痰盂,湿式清扫地面,有污染时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消毒[3]。
3.3 加强口腔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
口腔医务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知识,灭菌观念片面和不规范,是造成医务人员忽视自身防护的主要原因。如常见的操作过程中只戴口罩,不戴帽子,无防护眼镜;洗手卫生制度不落实等。
3.4 观念问题
首先要加强医院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认识到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才会将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保证医疗质量、加强职业道德的高度,才能使消毒设备、医疗器械、环境布局等方面得到落实。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规定应进行分类包装,由专人收集至存放地点最终无害化处理[4]。
4 小结
控制口腔感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多方面参考的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认真、负责、严谨地工作,就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口腔交叉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点[5]。控制好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医务人员洗手管理是重要环节的措施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工作中养成戴手套或洗手的习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6]。
口腔科感染管理的关键就是要使医护人员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各环节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口腔感染管理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郭敬珍,沈迈旗.加强口腔科消毒灭菌的规范管理[J].中国消毒杂志,2004,21(1):76-78.
[2]胡礼驷.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0):628.
[3]陈立新,马月华,魏薇.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学,2005,29(9):694.
[4]苏俊改,王继海,董玉秀.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25-226.
[5]刘侠,董珍萍.口腔科医疗器械的清洗和感染控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104.
【关键词】救护车;院内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9-01
由于急救的特殊性,救护车成为院内感染的源头之一。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加强救护车抢救器材及车内环境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与控制,可有效避免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1 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制度,做好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
做好救护车的消毒管理,是控制各类急危重病人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1],消毒管理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护理人员对救护车使用后的消毒情况是否科学有效,是影响救护车院内感染管理控制效果的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在科内设专职院感监控员一名,定期对救护车使用后的污染情况,消毒情况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价,定期空气培养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对消毒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院感监控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薄弱环节,风险易发时段、易发人员,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做好救护车消毒隔离工作的持续质量管理监控与跟进,救护车的环节质量监控和终末质量控制,形成当班护士-专职消毒员-护士长多层次的消毒管理监控,可有效降低救护车院内感染的发生。
1.1 急救设备坚持执行定期消毒、使用后即时消毒和传染病专项消毒三结合消毒制度
救护车上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吸痰器等急救设备坚持固定每周一次彻底消毒。急救仪器使用后,按分类进行即时消毒,如止血带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开口器、舌钳清洁后环氧乙烷灭菌等。接触传染病病人后则按传染病物品消毒管理要求进行物品的消毒处理与更换。
1.2救护车急救内环境固定专班每天一次常规消毒
救护车是抢救病人的临时场所,救护车内环境坚持固定专班每天一次定时消毒管理。包括用含氯消毒剂湿式拖扫地面,紫外线车内空气照射消毒,含氯消毒剂擦拭座位及各类仪器表面等。
1.3急救搬运工具坚持护士-清洁工双环节消毒管理监控
消毒班每周对救护车上的搬运工具进行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搬运病人后,出诊护士要督促科内清洁员对担架用含氯消毒剂抹布擦拭消毒,被血污染处应先在血渍处洒上消毒剂,经预处理后再按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清洁员执行完消毒处理后,在《救护车消毒登记》上登记记录,当班护士检查确认后在记录本上签字。
1.4根据物品性质使用频律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
对于使用频律较低的物品,如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等备用器械,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常规高压蒸汽灭菌有效期时间较短,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可有效减少物品的消毒周期,避免因对物品灭菌有效期的忽视,成为医源性感染的源头。
1.5一次性物品无论过期与否每周更换
救护车内的一次性物品,如果放置时间过长,表面易粘染灰尘,固定消毒班每周对救护车上的输液管、注射器、吸氧管等一次性急救物品进行更换,无论过期与否,可保证一次性物品的表面清洁与绝对效期,提高和保证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安全性。
2 授权科内院感监控员对本科室消毒隔离工作检查、督导和处罚权限。
护士长在科室的消毒安全管理中应学会授权于科内院感监控员,让监控员负责指导、监督本科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救护车各项消毒管理制度:如定期消毒制度、即时消毒管理制度、救护车持续质量管理等各项消毒管理制度。按照“五常管理法”[3]对救护车消毒实施持续质量管理监控。通过授权形成多层级的消毒管理,加大救护车抢救器材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的力度,减少和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在救护车的消毒管理中,通过实行护士长-科内院感监控员-护士多层级的管理方式,急救设备坚持执行定期消毒、使用后即时消毒和传染病专项消毒三结合消毒制度,使得各项消毒管理制度的落实得到了一定的保障,通过急救搬运工具坚持护士-清洁工双环节消毒管理监控,救护车急救物品根据物品性质和使用频律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消毒管理方式,使得救护车的消毒隔离工作得到较好地落实,有效降低了救护车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宪梅 1 2 0救护车污染因素分析及消毒管理对策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0 7年第 4卷第 3期 69页
1.1组建起全面的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组织
通过不断完善控制院内感染的体制来增大医院感染的领导力量,这是前提。首先成立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是整个医院的科室,而负责人由医院的院长、护士长、科室主任等担任,其职责是主要针对医院感染的途径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果在院内突发了爆发性传染性疾病可以迅速进行调查研究和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然后成立医院内感染管理科,并且派遣专人管理,制定医院常规的感染管理制度、考评准则,并且进行调查和检查;最后医院下属科室应该设立科室感染控制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控制、检测工作,同时提高本科室的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的医院感染控制、监测管理制度网络,可以让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和各项措施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具体细则:包括病房管理、治疗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监测、抗生素应用管理等相应的细则。
1.2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提高其主动控制、监测医院感染的意识。
1.2.1医院感染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所涉及的预防可控制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因此要求专职人员具备丰富、全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了解最新的知识,才能让医院感染系统得到更加全面的完善和医院感染的专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1.2.2医院感染科室专职人员为各科室各种人员相应的培训计划
例如:管理层、兼职人员、医护人员、新入职的人员、实习人员等,尽量做到全面、全场、深层。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理念深入到医院每一位员工的深层理念中,以切断疾病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传播途径。
1.2.3选派重点部门和科室的监控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参观,以学习更加先进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经验,取长补短。
1.2.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及时让医院员工了解到国内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制度的最新动态是很重要的,而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可以为各科室及时、有效的传递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微生物检测以及耐药的情况。可以转载一些国内重大院内感染新闻和最新动态,从中反馈各项数据和检查情况。
1.3定期或者不定内容的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的考核
针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规范等来对医院各方面考核,包括医院各种硬软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进行定时的考核或者不定时考核以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关于医院感染上的理论知识问题,并且针对性的制定改善方案和制度。各科室每个季度应该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提交监控报告,并且向临床科室反馈最新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对于整改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持续质量整改效果
通过以上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工作的开展,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意识明显提高,由一开始的抵触、不配合的情绪,转为最后主动接受培训、考核并且与医院感染工作小组共同商讨面对的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这一系列的持续质量改进的在医院感染上的运用,2014年对比2010年,医院感染的监控标本送检率从76.5%上升到89.4%,洗手依从性从原来的35%提升至76%,各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平均评分考核在持续性质量改进前的92.0分上升到97.6分。
3讨论
关键词:供应室 控制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115―01
供应室是为全院临床科室提供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各种器械、材料、敷料等用品。供应室工作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危,与医院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供应室护士如能正确认识及掌握医院感染各种相关知识及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应加强供应室护士的个人素质教育及高度责任心,按照严格的消毒灭菌工作制度进行操作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现总结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几点管理方法:
1 加强个人素质教育,培养高度责任心
作为院感管理工作重点。供应室的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群体,工作虽然简单但程序繁琐,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心,很有可能在工作中程序中简化环节从而影响灭菌物品的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进行思想品德及专业素质双方面的教育,使护士认识到自己工作行为必须对患者康复及安全负责,逐步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主动积极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人际关系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使供应室的每发放任何一件无菌物品都确保质量滞临床的医疗安全。
2 健全工作制度俦良好整洁的工作环境
供应到内部明确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并采取强制性通行路线,不准逆行,污染包括为三区:加收区、浸泡消毒区、洗涤区。洗涤后的清洁物品包装必须干燥,盛装清洁后物品的容器必须清洁无污染,已去除污染的物品应尽快包装,包装后1―2小时内进行灭菌,灭菌物品装放不超容积80%,预真空压力蒸灭菌器不超过90%,灭菌操作程序应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要求操作。污染区按规定进行消毒台面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地面每天至少一次用消毒后的拖把湿式拖扫。拖把应分别悬挂,所有已灭菌的无菌包,都应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对一次性医用物品应查验每一批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消毒日期、出厂日期和有效期,严格保管不得将包装破损、超过灭菌有效期以及包装上未注明出厂日期和有效日期的一次性医用物品应用于临床,发放应有数量登记。
3 增强供应室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监控意识,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医院感染的控制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自身作用,重视业务学习及培训工作,定期考试考核,及时了解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建立考试考核档案。
4 接受阮感部门的监督。在包装间、超负荷运转间每月做空气培养,并有结果登记及存档
本文通过对医院感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当代临床特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
Key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引言
医院感染作为全世界面临的卫生问题,已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恢复,造成临床医治困难,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成功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已经进入抗生素时代,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病毒耐药性也不断升级,研究流行病学特征,对提高抗生素的应用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2.1感染部位分布的变化
医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各部门有所不同,根据相关统计,其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手术相关部位>泌尿道>胃肠道>口腔感染>败血症[1],最严重的感染是肺炎和菌血症。在近7年的统计数据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具有显著变化,所占比例平均值上升到62%以上。原发性菌血症发生率较低(15%左右),且全球各地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欧洲医院内肺炎发生率较高。尿路感染一直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表现,现在因使用导尿管时更加注意以及监视和预防措施的改善,使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仍处于第二位,并成为严重继发性细菌血症的解剖学根源。
2.2细菌流行病学变化
随着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日益频繁地使用,医院感染不断增加。近期调查显示[2],革兰阳性球菌包括凝固酶阳性和阴性的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再度出现,肠杆菌科呈下降趋势,大肠杆菌及肺炎杆菌也均有所下降。革兰阳性致病菌、C-NS、肠球菌及多药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成为重要的医院内致病菌,新发现的革兰阳性菌有肠Corynebacteriumjeikeium及Rhodococcus egui。此外,绿脓杆菌和不动杆菌的发生率增加,并出现了较新的医院内革兰阴性菌如Burkholderia cepacia及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最近发现由念珠菌血症导致的死亡率超过38%,主要表现为念珠菌血症,非白色念珠菌更为流行。
3.医院内感染249例调查分析
3.1临床资料
3.1.1医院感染调查对象
回顾调查2010年住院病案感染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得出医院感染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医院感染249例,感染率3.1%,其中危重病人感染115例,占46.5%,感染密度2.4%。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构成比例顺次为:呼吸道、手术部位、泌尿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中枢神经、生殖系统、关节。感染部位构成见表1。发生感染的各部位病死率顺次为:腹腔内组织感染、败血症、呼吸道感染。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顺次为:血液科、康复理疗科、新生儿病房,其中发病密度最高为血液科和新生儿病房。
4 讨论
4.1 医院感染病原学分布及临床耐药
临床资料表明[23]:大型医院中的手术病人和危重病人较多,平均住院时间较长,多见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较高,但发病密度与不同级别的医院相比没有明显增高;对不同性别医院感染情况对比,男性医院感染发病率(3.7%)略高于女性(3.2%),但两者发病密度相同;按因医院感染引起死亡的构成比,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内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依次为主要诱因。血液病、内分泌、肿瘤病人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长期住院的慢性病病人接触病原机会多,被感染的机会增大。
医院感染最初的病原菌是革兰阳性杆菌,之后革兰阳性球菌成为主要病原体, 而真菌检出率的增加(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其原因是伴随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恶性肿瘤、血液病等危重病人的生存时间被延长,在长期使用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类药物及外科手术过程中,真菌感染急速增加,导致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多;时间因素中,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病率相互影响,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增加,感染后又增加住院时间。
4.2 如何防止和控制医院内感染
传统观念认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就是做好消毒和隔离措施,但经过多年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政府及卫生保健机构的重视、医护工作人员的预防和控制更能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扩张。制度方面,定期进行全院及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调查,探查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继续定期在院内或地区致病细菌检出和耐药谱报告;定期相关期刊,做到信息的普及和更新;进行院内外讲授,以推广相关细菌感染与抗生素合理应用医院感染控防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危害的认识。根据对头孢菌素与常用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研究及胶囊剂体外溶出度考察结果,提出较佳的配伍和使用方案,对提高抗生素的应用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庆,胡敏燕,郑萍.国内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耐药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对策[M].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2(3)
一、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质量
医师、护士在每夭的医疗、护理中通过体温、血、尿、便等控制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及时地、敏锐地发现本科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动态。对疑似医院感染的病人进行动态观察,对院外带入性的感染加强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明显地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人痛苦与开支,增加医院病床周转与利用率。
二、促进业务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各科感染率、各手术医师的医院感染专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感染相关死亡率、易感因素、侵袭性操作、监控效果评价的全面监控,定期分析、对比,能及时查出易感原因,交叉感染的环节。
三、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在医院感染监控中,对捎毒隔离、无菌操作、口腔护理、褥疮护理等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例如:在病例监测中,我们发现中医科等先后有3例病人注射部位发生感染。即对全院使用的注射溶媒进行调查,发现连续应用2天即可能被污染,时间越长,污染率越高。据此我院规定:注射溶媒必须24小时更换。
四、避免消毒隔离的盲目性和消毒伪象
我院1987年6月,手术室一手术间被绿脓杆菌污染,用乳酸薰蒸24小时后,没有做细菌学检测即开放:结果所有手术间均被污染,只得密封薰蒸,停止手术一向时间,造成丫很大损失。1993年6月,我院婴儿室被表皮葡萄球菌污染,待婴儿全部康复出院后,做终末消毒用甲醛+PP法薰蒸,连续4次均仍查到表萄菌,分析气剂量不足及密封不严有关,改进后监测,连续兰次均为阴性.监测消毒效果,避免消毒伪象;沐仅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而且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例如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照射,其强度必须在50UW/CmZ以上方有杀菌作用,我们检测中发现新灯管强度就不够,三次共退掉46根不合格的新灯管。
五、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最发流行
在综合性医院里,易于发生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特别是要儿室、烧伤科、血液病房等,死亡率很高,国内外时有报道.开展医院感染监控,特别是开展以科室为中心的医院感染微观管理十分重要。我院1993.年3月,婴儿室发现第一例婴儿腹泻时,医师就立即取大便做常规及培养,并行预防性隔离,虽然发生了8例婴儿腹泻暴发流行,但院领导及相关科室共同讨论制订出有效的消毒隔离及治疗措施,使婴儿全部治愈出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