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

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

时间:2022-06-22 16:1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

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根据桂教思政[2021]9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区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心”篇

三、活动目的

以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为主线,开展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爱党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组织安排

1.活动组长:

2.活动副组长:

3.活动策划与筹备:

4.活动评委组:

5.活动后勤工作组:

6.摄影组:

五、活动时间

2021年5月25日起至本学期末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成长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校园心理氛围。

3.举办“护蛋行动”活动。以规定的材料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将其从固定高度自由坠落而使鸡蛋不破碎,以此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

八、活动流程

1.2021年5月25日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

2.2021年5月25日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3.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以学校为单位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

4.2021年6月8日举行“护蛋行动”成果展。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良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突出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

现在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 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些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事实上,中学生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品德课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三、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实验阶段,各个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缺乏,专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学生达几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每个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是有限的,但兼职教师的发展空间很大,班主任、品德课、政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把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必须建立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矫正等方式。

3、借鉴成功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许多学校在如何编排适合学校特点的大纲和教材、如何成功上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如何做好各类学生问题的个别咨询工作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西方许多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近百年,发展比较超前,尤其是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问题诊断测验、各类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干预和课程设置与管理工作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成绩和成功的案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总结其成功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摸索和过多失败的尝试,更快地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中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文菊 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第3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学习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尚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

3.坚强意志教育。意志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积极有效的交往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

5.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与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6.青春心理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性生理现象的产生,性心理的萌发并逐渐趋向成熟,为中学生增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困扰。青春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

7.健全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个性陶冶、塑造、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中学心理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实际可以试行一种课堂结构,它可以概括为:“引入话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七个环节。我们称它为“七环节教学法“。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引入话题(前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我们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发现的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

创设情景(依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展开讨论(基础):通常我们是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树立样板(重点):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必然希望听到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此,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树立同学们的行为方向。

联系自我(手段):我们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树立样板后,我们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反馈矫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

总结深化(核心):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提高,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所涉及的浅显道理从理论上提高,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

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

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

第4篇

近年来,由于农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大量“留守”学生远离父母,感受不到正常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正常的家教。和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相对缺乏,农村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也就逐渐成为学生课余消遣的唯一去处,很多学生因此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另外,部分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思想僵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这也造成了学生额外的心理负担,使得近些年我国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并且一些在校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诱发的极端案件也在逐渐增多。这些不得不让我们从事一线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和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经过教学探索和学习,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担负着多重的角色。在平时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担负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任,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缺少心理学专职教师的背景下,更要担负起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此,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除了要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中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典型案例,从中学习、掌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这些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思想政治教师掌握得越多,就越有利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够 “信手拈来”,从而“驾轻就熟”地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教师的优良心理品质会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要深挖细掘教材资源,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由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实,在我们的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切入口。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编写就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与他人交往”“正确认识社会”等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新版思想政治教材这些内容的编写,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实际,易于学生感知和接受,只要我们政治教师细心地把这些心理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加以心理引导,一定会使学生有所感悟,情感得到触发,并在情感交流中引起心理共鸣。如果我们细挖思想政治教材的每一课,会欣喜地发现每一课都能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再把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给予学生,对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会大有裨益。

三、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拓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空间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的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理论本身就非常晦涩难懂,听起来更是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感到心理厌倦,难以调动学生健康的心理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为学生创造出宽松、恬静、优雅的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讲“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个小动画片,一个是“拔苗助长”,另一个是“庖丁解牛”。在观赏优美形象的动画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又如,在讲“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我给学生讲了 “愚人吃饼”的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领会哲学思想……巧妙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枯燥乏味的哲学课也可以具有如此情趣,原来的畏难厌倦情绪也就悄然而逝,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由此可见,恰当的情境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轻松活泼、健康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满意、愉快、羡慕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拓展学生心理发展的空间。

四、要精心设计课堂小结,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升华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成功的课堂小结既要做到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加深理解整堂课的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做到余音绕梁,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理性的态度、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例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课堂小结中,我先引用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这段歌词,然后富有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耳畔响起这熟悉的歌声时,我想每一位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都会受到感染,都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和谐局面,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手挽手、心连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这样言简意赅,富有情感和启迪性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作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升华。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要心理化。” 因此,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义不容辞地以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己任,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深知消除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在推动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可谓“任重而道远”,是艰辛的,也是光荣的,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责编 张翼翔)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在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

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它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未成年人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

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者互相取代,两方面必须配合得当。它们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多样化,比如通过在班级设置“文明监察员”,邀请相关单位举办法制知识讲座,举行文艺表演,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活泼多样的方式开展更为学生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好处就在于可以突出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上的协调配合,一是通过学校给家长授课,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难题;二是积极引导和吸收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监督和管理。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相结合。首先,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其次,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第三,教师本身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做学生的榜样。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会大于有形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运用教师微笑的表情,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消除中学生心理的紧张和淡漠,形成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例如,增加投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具体包括墙壁的粉刷、教室的布置、宣传展览品的粘贴和悬挂、花草树木的种植、景点的安排等,都从育人角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丝不苟,让学生在一种美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再如,对所有教师还要强调师表和身教,争当“文明教师”、“爱生模范”,教师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另外,很有必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和完善也有独到的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得以直接实施。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心理辅导讲座;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置校园网心理咨询处、真情告白、道德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专栏,与被教育者之间也可以网络互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需要。

总结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是必不缺少的。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思想还未成型,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树立。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在他对社会进行思考探索后确立起来的。每个人处在社会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们会面对许许多多的困惑,如果他们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那样他们就可能畸形发展。而这样的思想一旦确立,必将影响到他的一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我们的经验是让学生在思想教育课上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进行讨论(对于选择社会热点讨论易于引起学生兴趣),要他们一一表达出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而后,再根据学生的错误思维,给他们讲述该怎样看待是非。我们没有办法把学生都塑造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但我们起码可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是社会提倡的,哪些是错的、是社会反对的。他们就会在这样的班级讨论中,形成有益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 数学学习 心理教育

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高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有: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偏重结论、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高中数学进行畏惧心理的克服的原则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情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过程,排除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1.成功体验原则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积极地参与发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增强,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适时的点拨,课堂的肯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备教材备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2.和谐民主原则

和谐民主的氛围是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指导。不使用语言暴力及体罚待,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对待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爱和关心中成长。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自强、自律的能力,能够做到以正确态度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教师的威慑强迫自己去做。

3.渗透灵活机动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渗透没有定法,在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死板渗透,留下很重的渗透方式的痕迹,这样就会有作秀的嫌疑,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中学生数学畏惧心理的克服的方法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首先要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3.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其次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2.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3.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4.方法引导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

中学生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学校,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宣传与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点:

1.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1.2情绪和情感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1.3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2.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正如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学校就成了中学生的第二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活动。例如: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警句、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鲜花绿叶的点缀,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不会给学生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2创设育人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花坛内竖起木板并且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草坪了。

2.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如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及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师应和谐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另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总结语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我们教师共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关注孩子心灵,培养自信心理

1.认识自我,培养自信。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中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因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人际交往焦虑问题。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莽好斗或者过分胆怯、退缩,缺乏知心朋友,总是独来独往。这种倾向在当今中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中学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大约10%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这样的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认为人人都应为“我”服务,只要求他人给予、奉献,却不知关心、帮助、体谅他人,不遵守集体规则。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中学生多种经验,诱发中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中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中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中学生情操,充实了中学生生活,激发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1.点燃教育目标,让孩子成长。让学生快乐,就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真正持久的快乐是来自于自我成长的快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自我获得他人认可与赞赏的快乐。因此,要让学生做真正快乐的人就要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长,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培养成人成才快乐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辛勤工作的目标,还是学生个人学习成长的目标。因此,成人成才快乐的学生文化的创建决定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孩子成才。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心灵快乐的教育。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去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

三、“润物细无声”――多关爱学生

1.加强交流,促进和谐化。了解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9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运动进行教育的,体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能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基础,实现了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把体育教育仅仅看做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对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还存在过于重视智育等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教学知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改善后,有利于形成师生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能应对环境的变化,提高心理素质。

2.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体验:喜悦与烦恼、开朗与沉默、社交与孤独、大胆与怯懦等相互矛盾的倾向。他们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感兴趣,乐于评价和加入成人行列,出现“心理性断乳”现象。这种急剧的断乳现象给青少年带来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常常会陷入烦恼、困惑、焦虑、冷淡等不安的情绪中,他们不仅对外界,而且对自己也会采取“否定”的态度。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运动实现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优化教法,加强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3.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动为目的。我们在追求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些小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教师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动作,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乐于尝试;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尝试担任裁判工作;在新授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讲述动作要领;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等。让学生尝到体育课的乐趣,在主动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要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运用赏识教育,减缓学生心理压力。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结核病;调查;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公共卫生防控事业的进步,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全国学生展开的肺结核发病率调查,呈减少趋势。但结核病在学校偶有发生,对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影响,严重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某中学1例结核病患者,就临床情况行调查和处理,回顾应对资料。

1 病例资料

肺结核病患者,女,15岁,1月初有咳嗽症状出现,发热症状不明显,家长在当镇诊室按上呼吸道感冒方案治疗,效果不理想,自行应用止咳消炎药,症状仍未缓解,该生治疗期间一直正常在学校住宿、就读,周六回家。2月1号到我院就诊,实施胸片检查,结果示"两上肺结核",痰涂片测定,为阳性,按涂阳肺结核诊断。对患者隔离,安排至传染病科治疗。指导班主任对教室、宿舍等环境消毒,注意通风,将传播途径切断。本班有老师10名,其他学生50名,均做摄片及结核菌试验,无阳性结果。加强追踪,无其他结核患者出现。本例选取的病例经传染病专科积极治疗,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未复发。

2 讨论

本次选取的1例结核病患者,在农村寄宿制中学发生,患者为初中年级,可能与体育锻炼不足、学习压力大等有关。针对中学结核病疫情目前预防和控制工作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包括:①重视力度不够:传染病防预防控制工作,如结核病等,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具体的防控措施即便有制定,但未落实到位,如未对校医配置,或配置有校医,但缺乏结核病防治知识[1]。另外,因病缺课追踪和晨午检制度流于形式,未严格执行,患者无法早期检出;②环境问题:教室空气不流通、拥挤、环境差、通风不良。本校各教室均设有空调,学生在冬季因寒冷,常紧闭门窗,影响了通风状况,导致空气无法正常流通。疫情发生在冬季,为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流行时段,增加了暴发流行风险[2];③健康教育未落实:患者从症状出现,到确诊达2个月,就诊、诊断存在延迟情况,为诱导疾病集中发生的重要因素。若学校重视健康宣教,学生知晓肺结核基础知识,有自我识别能力,在病发初期即可去医院检查,可使病情及时检出,患者得以有效治疗,避免出现向其他同学传染的情况;④体育锻炼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未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引发体质变差,明显增大了患病风险。结核病感染率较高,多为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出现一定程度降低时,会增强再次感染毒力,或有大量结核菌产生,增加发病几率。部分学校对升学率偏面追求,学生压力大,学习高度紧张,其他功课将体育课替代,无法有充分的锻炼,加之机体营养需求大,易出现抵抗力降低,营养缺乏的情况,为高危易发结核病人群;⑤疾控机构风险评估工作力度不强:针对传染病报告网,个别疾控机构未每日浏览,未对学校结核病病例及时发现,未开展筛查工作和制定规范治疗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以下措施:①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如结核病防控在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中纳入,防控工作尝试系统性建立;②可建立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视信息沟通,就学校结核病预防和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对结核病防治措施督导检查;③加强学校结核病监测、防治知识培训,并总结健康教育内容,设立预警制度,完善相关筛查工作;④重视教室通风,加强环境卫生检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⑤重视评估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对结核病的发生积极应对,以降低危险事件率。

我国目前仍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据WHO评估,结核病年发病人数在我国为130万左右,在全球病发人数中,位居全球第2位,占14%。调查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是对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评定的最基础、最基本内容。如何使公众对身边的结核病患者早期发现,应用政府免费医疗政策,使患者得到规范治疗,是相关防控部位的职业要求和社会责任。

学校人群较为密集,且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特别是中医生,集体生活,学习紧张,常有结核病疫情发生,其原因与生活空间、教学空间相对拥挤、人员密集相关。针对学校学生开展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缺乏,中学生未对健康知识掌握,无法将首例肺结核及时检出,重视学校防治工作的开展较为重要。而开展健康教育,是有效的预防学校结核病的措施。有研究指出,中学生防治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前为44.25%,明显低于全民需掌握的知识知晓率85%。积极干预后,知晓率达83.70%,《与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规定符合。表明重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思维敏锐,从学校就健康的知识和信息带回,可增强家长重视力度,积极针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可向家庭甚至社会辐射,增强全社会健康水平。在学校对疾病健康宣教工作进行开展,为长期任务,需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参与,就沟通机制进行完善,重视合作,就可行的宣传计划制定,可确保持续性。如何与更多学校联合,将抽样范围扩大,可获得在数据方面的更精准支持,发挥防控效果。

综上,针对某中医1例肺结核病例,分析学校防控肺结核等传染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应对方案进行制定,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落实,增强健康教育力度,对控制疫情传染,提高全社会公众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疗法;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4-0012-03

受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发挥多种途径和方式的整合作用。阅读疗法具有内隐性、保护性、渗透性等优点,是治疗中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原理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起源于希腊语,是“书”与“治疗”两词的合成,也称作“图书治疗”或“阅读治疗”,是指通过阅读图书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阅读疗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的。中国学者广泛引用的是《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中的释义:(1)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疗法;(2)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我国著名学者王波先生将其归纳总结为:“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以此排解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

二、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中学生心理状态剖析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刻,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激烈的学习竞争、家庭矛盾、人际关系、情感问题、青春期生理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多数中学生都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疾病。它们以认知歪曲、情绪不适、意志缺陷、个、行为偏差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心理疾病对他们的言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同时他们或由于害羞,或由于自尊心太强,即使自己意识到了有心理障碍也硬撑着,不好意思向心理医生、心理老师或辅导员倾诉。

2. 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相对于易让中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甚至逆反的正规强制性教育,阅读疗法属于一种内隐性、保护性、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它通过有选择和有指导的阅读活动发挥着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作用,达到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的目的,由于不带强制性,易为读者所接受。这符合中学生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半成熟与半幼稚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干预作用。

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广泛的阅读兴趣,他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日趋成熟,可以较好地从有选择有指导的阅读活动中学习到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元素。阅读是一个思考过程,能充分调动人的注意力,使人在书的引导、启悟下不断提高对人生、社会、生命、疾病的认识,心胸豁然开朗,加上书中美好欢乐的情绪的感染,心态会变得乐观安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融合共鸣的过程,从而产生美的享受,激起某种崇高的情感,改进处世态度,拓宽知识面,激发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能帮助中学生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图书馆是开展阅读疗法最强大的资源库和最佳场所

美国精神医学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经济、简便、及时。图书馆作为中学生的第二课堂,藏书量非常丰富,是广大中学生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个中学生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第二,保密性强,不伤自尊。图书馆是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阅读治疗”,不怕泄露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伤及个人自尊。第三,阅读疗法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少,设施不完备,学生想寻求帮助又有许多顾虑和限制等方面的不足。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成因和解决办法。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中学生通过读书,能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起到预防、治疗双重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第四,图书馆宽敞明亮、宁静幽雅、充满浓郁文化气息,避免了心理咨询室的尴尬局面,可使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缓解心理压力。第五,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可有效连接学校心理咨询室教师和一些具备一定文学和专业素养的教师联合开展网上阅读疗法咨询,让网络绿色阅读和阅览室里的阅读治疗同步进行,能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的心理素质。

三、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建议

1. 切实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辨别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指导中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受不良情绪困扰时,应有勇气向家人及朋友倾诉,向心理教师求助,如果确实不想向别人倾诉或求助时,阅读疗法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 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

学校、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网络、心理社团与文学社团、班主任等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报道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普通阅读和阅读治疗的区别在于阅读过程的强度,在于是否针对个体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读物选择,是否与作者产生共鸣。如:通过阅读疗法知识讲座、宣传海报、板报、图书馆网站、校园广播、校本课程活动等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宣传与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接受并学会使用阅读疗法,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进图书馆,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物”缓解和调适心理障碍。

3. 成立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对各种图书进行质量评估,积极推荐阅读疗法书目

学校可成立一个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长、主抓学生工作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图书馆员、班主任、语文教师、学生及既有相关专业知识又热心教育的学生家长等共同组成的阅读疗法研究小组,主要任务是调查、了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各种图书进行质量评估,推荐阅读疗法书目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为阅读疗法研究小组的成员,必须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应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图书情报学以及心理治疗有关的科学知识培训,多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报刊与案例分析,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多渠道(如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成员信息反馈等)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与阅读指导方案。

阅读疗法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它有一个著名的公式:选择恰当的图书+心理指导+保健、治疗的目标=阅读疗法,其中选择恰当的图书的过程就是甄选图书和开列书目。阅读疗法的实施需要借助有选择的读物进行,强调图书的有选择性,更强调指导者的引导性。咨询师、图书馆员或教师需要有固定的时间为学生解疑释惑,根据学生的需要,以老师、兄长、朋友等不同的身份,向其提供指导和帮助。由于人与人之间有生活方式、个性差异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领悟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在实施阅读疗法的过程中,应加强与求助者的沟通,一旦发现求助者领悟有误,要设法中止其阅读,另觅新的解决方案。阅读结束后,咨询师要及时与求助者沟通,交流读后感,并根据求助者的反馈,与之进行深入的讨论,引导其自我领悟,这样才能强化阅读治疗的效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图书馆与心理健康教育组联合开展阅读疗法的专题讲座,宣传阅读疗法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并接受阅读疗法,培养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来预防和调适各种心理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2)为新生量身制定阅读计划,了解他们的阅读倾向和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3)通过语文阅读课和各类型的艺术鉴赏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4)班主任、语文教师和心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成立班级读书小组,指导不同特质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以用来心理自救、青春励志、价值引领。

(5)班主任和教师掌握班集体的倾向,引导学生利用读报、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6)班级可设“图书角”“开放书吧”等小型图书专柜,有选择性地收集一些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学习方法指导、智力开发和训练、人际交往指导等方面的图书,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自疗。

(7)图书馆与语文科组可联合成立“阅读辅导”读者俱乐部或社团,引导学生开展书评,交流阅读心得,撰写读后感,组织部分学生现身说法等读书活动,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图书,推广阅读疗法。

(8)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监控与引导,在考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读好书,提高其鉴赏力与自制力。

(9)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图书馆和心理咨询室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网页向中学生介绍心理学知识,解答心理问题。网上咨询的匿名性、保密性更易被学生接受,避免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还可以突破人数的限制,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8).

[2] 宋剑祥,和英,杜湘,袁立坚. 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探索[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3] 王鑫强. 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4] 肖燕秋. 开展阅读疗法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势及措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

[5] 任玉梅. 流行文化语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 2009(6).

[6] 林宝真. 大学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4).

[7]王波. 阅读疗法的类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6).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错位 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还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及思想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学习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最佳场地,应通过多种路径引导学生构建健康、正确的心理,同时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重点剖析初中学生心理错位的原因,探讨针对性解决对策。

1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健康心理是初中生保持积极追求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具备健康心理,才可保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改进和完善自我心理状态,进而为接受学科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初中教师应不断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认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遵循一定心理规律开展学科教育。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能更全面的认识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要给予学生信任;此外,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高层次需求,并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自我人格完善,让学生更好的健全人格,进而保持良好的神追求,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理念。

另一方面,健康心理是初中学生保持良好求知欲的基础。初中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心理上热情而有抱负,理想主义鲜明,对客观现实了解不深;因内心的抱负、理想,往往会想入非非,而现实往往会给予他们截然相反的认识,以致于忧心忡忡、情绪反复,在行为上多变。而健康心理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学生自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提升个人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起学生心理错位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身心、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性格、文化素养、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都会基于言行或者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重知识教育,而轻社会道德、心理培养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通常学生常会受到这两个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1)溺爱性教育;(2)专制性教育。其中,前者都以孩子为中心,事事顺其,娇养放纵,以致于孩子出现自恋性、缺乏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意识;而后则对孩子实施“高压”教育,父母在工作、生活上如不顺心,就不顾孩子的兴趣喜好或学习能力,强制为其设计学习和发展轨道,期望能考出好成绩,满足家长的私愿,一旦不如意就会责骂、埋怨,甚至不闻不问。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而引发心理错位。此外,家庭破损、不和睦,子女难以得到父母关怀和教育,再加上家庭感情淡漠,给孩子心灵带来很大伤害而逐步出现心理问题。

2.2人为生活接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诸多外来价值理念对中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在价值意识上,趋向功利化,使得学生难以建立正确理想,而单单追求实际利益不思进取,甚至有些学生为图享受而作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当前,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发展,某些不良风气、文化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腐蚀、毒害。比如:网络暴力游戏、等。此外,社会不良人士的诱导和教唆,使一些青少年逐步形成恶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2.3学校教育中引导的缺失

学校在学生健康心理构建上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因有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影响到学生建立心理的构建。当前,有些中学仍以中考升学率为教学的重点,对德育、心理教育未能给予重视,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在影响到学生正确品德形成。有些教师对师德修养不够重视,未能做到为人师表。此外,还有些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挂念,仍以自我为教学主导,未能尊重学生个性,在对待学生心态上不正确,对于学习良好的学生存在偏袒,而对学习不佳或有错误的学生,则冷漠歧视,甚至体罚,这些都给学生心灵带来极大损害。还有的在处理实际问题上,感情用事,易挫伤学生自尊,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教育,反而使其出现逆反心理。

3如何构建W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心理错位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

(1)构建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应强化家校合作,多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一同研究,在教育学生方式和对策要达成一致。可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议给予家长指导,在家访中班主任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说理教育为主,让其建立健康教育环境观念,并学会一些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渗透到家庭教育。

(2)强化教师的师德培养。中学领导应重视师德培养,通过培训、集体会议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关键还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师德水平,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心灵,平等对待学生,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4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应充分重视初中学生心理错位的问题,了解学生心理产生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主要从家庭环境建设、教师师德培养及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等方面进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自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5-257.

[2] 刘辉.浅谈对初中生心理偏差的引导[J].现代阅读,201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