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07:2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民汉合校学校 管理探究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chool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chools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s to pursue the goal of every school, scho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ating to the sc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especially in Chinaschool for the Han. If the internal forces is not well integrated, school work carried out, a lot of obstacles, thes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school teaching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s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test results, so explore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for the Han necessary and worth exploring.
Keywords: China Chinese co-educational schools, management, explore.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汉合校内部管理,在以往更多注重地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完成校长管理教职工,教职工管理学生的管理职能,即校长---教职工---学生,这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心,因为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心地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前所未有的积极能动作用,在民汉合校的学校中突出“双轨”管理。所以,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民族关系,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区别对待民汉教师学生,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我将从七个面对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进行研究探讨。
一、民汉合校管理理念探究
民汉合校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学校管理活动的更加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哲学观点,是学校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学校管理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现代民汉合校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创新:新世纪学校管理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双语”教育全面铺开的今天,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学校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创新性学习,学校基本建设是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学校组织的学习化,数字化校园,学习型组织;新世纪民汉合校管理理念的转变,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理念转变,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理念转变,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理念转变。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的理念转变,从“外在管理”向“自我管理”的理念转变。变化变革求发展,团结努力促和谐。
二、民汉合校德育管理探究
民汉合校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检控、总结创新等四个基本环节,其中每个环节的构成又是多元性、多层次性的,要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从横向来看我们对民汉学生在道德素质上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探究学校统一,差别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汉族学生以传统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唯物论为本,烘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塑造,民族学生以无神论和新疆“三史”的教育,从小树立拥护祖国统一,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还有,对民族学生要以“尽心”“尽情”“尽力”教育为主,强化儒家“仁”和“德”的灌输;纵向上我们对各年级段实行不同的学生道德评价标准。例如:低段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程度为班主任考核主要标准,中段以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程度为班主任考核主要标准,高段以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大程度为班主任考核主要标准。大的方面,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加强了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汉一家亲”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教育我们的学生要讲团结,促合作。
三、民汉合校教学管理探究
学校教学是一个学校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不但影响着学校长远发展,而且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起到关键的作用。以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科学研究为两翼,实行科研兴教和民主管理。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的管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校教学管理实行民汉分开教师考核制度,针对双语教育实际,为双语班制定不同的奋斗目标,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把双语班配置成汉族老师和民族老师搭班,以民族老师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克服汉族老师维语能力差,民族老师汉语能力不强的弱势,共同进步,一起学习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我校有大批青年“双语”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的加入使我校焕发了活力,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青年“双语”教师素质上有差异,教学能力上也有差异,所以教研的主体就是培养青年“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我们做了以下几点:1、开展“教师手拉手活动”。每位青年“双语”教师都有指定的教师帮扶,签订互帮互助责任书,相互学习借鉴,为青年“双语”教师成长助力;2、举办“青年‘双语’教师素质大赛”。以比赛促成长,以协作为动力,加快青年“双语”教师专业成长;3、公开课大赛,中青年教师大比拼,民汉教师大比拼,展示强大结果。同一个平台,大家都在一起听课评课,各抒己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青年“双语”教师有目标,有斗劲。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重点
货币资金是指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货币资金既是资本运动的起点,又是资本运动的终点。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单位在组织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核算,对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货币资金业务的特点,结合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和核算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单位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完善而有效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对加强单位经营管理、保护单位财产安全、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等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及环境
1.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有四个:①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②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即检查单位收到的货币资金是否已全部入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单位收入的违法行为出现;③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即检查货币资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④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1.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
所谓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影响着特定控制的有效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因素。①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在推行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②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中,如果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③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
2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环节
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加之货币资金也是最容易被贪污、偷窃或挪用的资产,那么,在哪些环节,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单位货币资金的合法、真实和安全、完整呢?现就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点环节浅议如下:
2.1货币资金支出环节
控制好不合法和不合理的资金支出,相当于给单位带来等量的资金收入。怎样在每天大量的资金支付中,判断一项支出业务的合法和合理,关键的一点,是要看货币资金支出程序是否合法和合理。因此,支付每一笔款项,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审核资金支付申请,看申请是否有理有据;②审核资金支付审批,看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审批手续是否齐全;③审核资金支付复核,看复核工作是否认真负责;④审核资金支付办理,看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是否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对货币资金的支付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重点控制大笔金额货币资金支付。
2.2货币资金收入环节
货币资金收入控制的范围包括各种收入及欠款回收。对已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设账外账,严禁收入不入账,尤其是现金收入不入账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与发票、收据金额是否一致,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入账。对于发票、收据必须加强其购买、领用、保存的管理,设计一个岗位,负责存根联与记账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核对工作,及时发现其中的错弊。
2.3银行账户管理环节
对银行账户的开立、管理等要有具体规定,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定期进行银行账户的清理或检查。一些单位需要从不同的银行或同一银行的不同营业网点贷款,以满足单位银行贷款的需求,形成同时跨行开户、多头开户、随意开户现象。个别单位为支出方便,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单位多头开户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为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留下潜在风险。每年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对单位银行账户开立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清理,但效果不明显,没有引起开户单位的足够重视。
2.4现金管理环节
现金支付要严格按照国家《现金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只在支付现金规定范围内支付现金,超出规定范围的,只能由银行划转进行往来结算。严格执行银行核定的日常库存现金限额,不能“坐收”、“坐支”,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做到日清月结。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D%D货币资金(试行)》规定:“单位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对库存现金要由有关科室人员组成专人小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防止白条抵库及挪用现金的现象发生。
2.5单位与银行对账环节
按照有关规定,单位与银行之间的对账,每月至少核对一次。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查看单位银行存款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要指定专人负责银行对账单的审查、管理,每月终了,将银行对账单余额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如果不符,要及时查明未达账项发生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及时予以处理。
2.6票据和印章管理环节
各单位应当做好票据管理工作,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制定严格的票据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的管理办法,明确票据管理各个环节的权力和责任。专设备查簿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并且备查簿应作为会计档案管理。同时,单位必须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任何单位必须严禁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
2.7监督检查环节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监督检查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监督检查印章的保管情况,是否存在全部印章由一人保管现象;监督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是否存在票据管理漏洞。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2.8财会人员任用环节
财会人员要具有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良好素质,同时,要建立定期轮岗制度,避免一人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这样既可使财会人员能学到新业务、新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还可能使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因工作交接而揭示出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3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和内部报告控制。
3.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通过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3.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是指单位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单位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体系。会计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是重要的内部控制方法。在运用会计系统控制方法时,对有关凭证的稽核和审查要引起高度注意。
3.4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实效性的针对性。在货币资金控制环节适时运用内部报告控制方法十分重要。①货币资金经办人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②单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可能发现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不相符的情况。③通过报告单位货币资金收入、支出、结存情况,并对下一阶段货币资金流入、流出量进行预计和推算,可以帮助单位负责人全面了解单位现金流量,为其做出正确的投资、筹资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可见,应切实发挥好内部报告控制方法的作用。
总之,货币资金的管理是整个资金管理的重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建立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闫敏。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在高校的实施。教育财会研究,2003,(1)。
前厅部内部管理制度
1:员工写错房卡,每三次在月终业绩考评中扣1分;
2:巡查人员在巡查时没有发现的,每三个在月中业绩考评中扣1分;
3:写错房卡实行累加制,达到3次扣1分并处罚;
4:写错房卡造成重大失误的,1次扣1分,并加罚单;
5:写错房卡在工作报告中没有反映,被其它部门反映的1次扣1分;
6:员工在工作中发现一些问题没有及时上报的,2次扣1分;
7:属于工作范围内的工作没有完成的,1次扣1分;
8:月终总评时扣分超过10分的,工资降低1个级别;
9:在带客过程中不积极主动、不与客人沟通,或不提醒客人的,每发现3次扣1分,造成严重失误的每1次扣1分,并追加罚单;
10:站位、迎客不积极主动的,礼貌规范不到位的,每2次扣1分
关键词:监理企业目标管理发展
一、目前国内监理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监理行业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建设工程的飞速发展导致监理从业人员的严重匮乏,监理从业人员技术力量、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建设单位对监理的认识不深和有些施工单位不配合等因素,造成监理单位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监理公司以及项目监理部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监理取费偏低,监理从业人员待遇不高,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管理落实不到位。导致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职责落实不明显,监理效果薄弱等。
二、提高项目监理部综合水平,树立良好监理形象
项目监理部是监理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是监理企业面向市场的标杆,项目监理部管理水平在一定层面上是监理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项目监理部要高效运作,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来支持。
1、推行目标管理,提升管理理念
监理部代表监理企业承担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部的管理理念决定监理在工程的作用,组建项目监理部时要根据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结合工程特点,选派总监理工程师及业务骨干,在监理工作开展前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职业道德及反腐倡廉的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提升项目监理部的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项目监理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落实
监理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模式。监理工作制度化是有效开展监理工作的保障。 监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监理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记录表单等,监理工作制度主要是规范监理人员的监理行为,工作流程,是监理工作的准绳,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施工作业范围内的施工安全及监理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监理工作顺利、平稳开展的有力保障,内部管理制度是监理部的监理部运行的基础,记录表单是监理工作的真实反映,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技术支持,是监理工作总结的依据,为此,要加强监理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时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不断完善制度,提高监理部的管理水平,不断检查落实制度,提升监理人员的执行力。
3、制定监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规范监理活动,强化监理职责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对每一项监理工作都有宏观的控制性的原则和要求。项目监理部要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结合监理公司规章制度和工程实际情况对每一项监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目标、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参与人员等,并在公司的指导下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形成监理工作的流程图和标准体系,使整个监理过程程序化和标准化。所有的制度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督促检查,检查和考核是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执行保证。因此,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和评价,找出项目监理部工作的不足和优秀经验,采用考核检查表进行标准程序检查和查阅有关记录等综合考核。当然,制度的执行也要考虑以人为本,讲究人性化管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提高业务培训管理,提升监理从业人员的综合水平
加强对项目监理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为了统一监理部工作人员的认识,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监理服务的质量和成效,项目监理部要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监理专业知识、监理程序、监理技能、监理规范、验收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监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同时,要做好对监理人员的考核工作,选派优秀的监理人员积极参与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工作,在推广自身优势的前提下,不断的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推动监理执业水平的良性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5、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提升监理形象
监理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对公司管理理念及体系文件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做好长效发展机制,管理部门要做好有感领导,干部、先进人员要带好头,带动整个项目监理部全体人员积极进取,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加大项目监理部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作风;同时,监理从业人员要用规范用语,着装统一、干净、整洁。这些方面的规范化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展示公司的实力,增强公司的信誉,为公司以后承揽监理业务打下基础。
三、对项目监理发展的一点思考
1、以人为本,推崇并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是公司的灵魂
公司里有没有人才,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项目监理部人才更为重要,监理部是否能培养出人才、留住人才,这不仅取决于项目监理部,还取决于公司高级管理层,如果管理得好,那么公司里就会人才济济,到处都有独挡一面的有用之才。
2、加强监理人员的在教育,做好监理人才的储备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很多监理公司没有形成规模,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或满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为此公司还要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管理。公司将通过不同渠道来网罗优秀人才,同时,公司对优秀员工,特别是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敬心 爱心 耐心 恒心
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班级内部的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各种活动。通过对班级的管理,可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教师授课成功,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改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教育目标的实现。班级管理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外部管理)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内部管理)。下面我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试谈“敬心、爱心、耐心、恒心”与班级内部管理的关系。
一、“敬心”是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的前提
“敬心”是指班主任对班级工作敬心、尽力、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班主任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班主任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班主任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生理负荷,倾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而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匹配。因而,作为班主任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像游子眷恋家乡,像慈母爱护培养自己的子女那样培养班集体。那种工作态度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没有敬业、奉献精神的班主任是培养不出优秀班集体的。因此,在现阶段,班主任只有超出世俗的偏见和庸俗的价值观念,确立高尚的道德境界,树立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奉献的思想,才有可能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由此可见,“敬心”是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的前提。
二、“爱心”是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的动力
“敬心”只是为管理好班级提供了前提条件,管理好班级必须要有爱心。“爱心”要求班主任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如何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才考虑如何教育学生,如何传授知识。我们应主动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爱的温暖、爱的言行感化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示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爱,唤醒学生的良知,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教师心与心碰撞,情与情交融,学生产生尊敬教师、信赖教师、爱慕教师的感情和上进的动力,形成主动的良性循环。
“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强大动力。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的交往,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被感化;攻城掠地之法“攻心为上”,用心去征服心,用爱去“唤醒”强敌。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以爱心去收服“调皮”或“不听话”的童心,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成功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的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当然,爱心也不是无原则的放任,放任自流是爱心最大的天敌。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爱心,才会产生爱的行动,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自己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由此可见,“爱心”是管理好班级的动力。
三、“耐心”是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的基础
有了“敬心”、“爱心”还不能完全把工作干好,好心办坏事是常有的现象,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一方面教育是十分复杂而浩大的工程,这种复杂性表明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不能指望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个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人的能力、品德、身体发展不是一节课、一次考试所能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学习也好,品德的形成也罢,没有反复的训练或实践是不能成功的。这些要求班主任工作要有耐心,心急不得。
班主任工作中粗暴与急躁是不耐心的表现,耐心要求人们遇到事冷静分析,三思而行。对于学生的不佳表现,甚至是违纪行为,我们不着急作定论,扣帽子,而是应询问其行为背后有没有别的原因,这样一来粗暴、急躁的举动便不会产生。当然,耐心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提倡耐心,不是遇到事不要作果断的处理,那种无所作为、拖拉迁延、当断不断的表现,并非耐心之道。由此可见,班级管理工作必须要有耐心,“耐心”是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的基础。
四、“恒心”是搞好班级内部管理的保证
班主任具备了“爱心”、“敬心”、“耐心”,还要有对教育工作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对班级工作要有“恒心”。一方面,班主任必须通过自己长期连续的教育,方能使学生成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的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的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教育者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反复性。另一方面,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过程,也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坚持长期抓、反复抓,需要一定的“恒心”。
再者,班级是学生的学习集体,必须具有严密的纪律性、组织性。班主任应该从思想教育、行政措施、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使自己的班级从一开始就有严密的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当大多数学生形成尊师爱友、勤奋学习、关心集体、遵守纪律、艰苦朴素、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积极锻炼的优良学风时,一个良好的班风也开始形成。良好的班风是逐渐形成的,班主任在班级建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指导至关重要。班主任应该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持之以恒,工作中时紧时松、或好或坏的“冷热病”是没有恒心的表现。由此可见,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良好班风的形成都是渐进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持之以恒是管好班级的保证。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想卓有成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耐心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个结合如下。
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有的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实施经验管理的同时,必须与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管理,即按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这既是客观的,又是唯物的。比如;对师生员工的管理,我们既要借助管理经验,抓好常规管理,充分利用其表象和印象,同时又必须透过各种表象,把视角伸入其内心深处,把握他们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动机、兴趣、需要与其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处理某问题时,我们在借助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又必须深入研究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此问题与彼问题的联系以及此问题已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然后再根据政策和实际给予恰当的处理,而恰当的标准就是“度”。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能使管理更趋合理、完善,服众效果明显。
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
情感管理能优化人际关系,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利于各种关系的沟通,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潜力,使其由衷地把自己的行为与管理者的意图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认同感。但是,人们的认知、情感及个性心理等因素各不相同,常有与管理目标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发生。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管理)的同时,还必须使被管理者行之以则(则:准则、规章、制度),即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师生员工的感情投入;另一方面又要辅以切实可行的制度管理,以补情感管理之不足。制度必须具有两性,即激励性和制约性。前者如奖励、晋升制度等,后者如《规范》、《条例》、《公约》等。在实施制度管理过程中。要做到“稳”、”准”,坚持一视同仁,切忌任何感情因素的干扰。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刚柔相济,互为补充,能促使活泼愉快而又规范严谨局面的形成,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普通中学,校级领导围绕学校管理目标,各自主管一、二条线上的工作,强化系统的管理,这是必要的。但各系统的工作都由他们一管到底,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必须坚持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的有机结合。即校级领导宏观管线(系统),微观管层(处、室、组〕,把系统的管理目标分解在层面上,把主要精力用于系统管理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抓层面上的管理。
同时,必须放手让层面上的管理者独立工作,让他们有职有责有权有事干,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系统目标抓管理。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校点、线、面工作落到实处,有人管,而且能使不同职级的管理者情理相融,增强相互的信任感,合力推动学校工作,圆满实现管理目标。
终结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校 内部管理系统 沟通 障碍及消解 学术权力系统 行政权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83-02
沟通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明确地把沟通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1]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高校内部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理顺复杂的关系,必然离不开沟通。高校是一个具有学科、专业和事业行政单位双重权力矩阵式结构的特殊组织。学术机构的存在主要在于高校有着追求高深学术这一主要传统职能;而行政机构则是近代以来把现代行政管理学理论移植于教育管理的产物。[2]从管理的角度看,这两种机构是两种不同管理方式的管理机构,因而也就相应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二元权力结构系统中,高校管理系统中的沟通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而更具复杂性。本文从我国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的角度分析高校内部管理系统中的沟通障碍,对如何消解高校管理系统中的沟通障碍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高校二元权力结构中的沟通分析
高校既有松散结合的学术系统,又有高度结构化的行政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组织的特征还具有自身特性,因此高校系统中的沟通更具复杂性,除具有一般组织共有的沟通障碍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在两大权力系统内部的沟通有不同的特点,而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交汇的管理地带的沟通则更加错综复杂。
(一)学术权力系统内的沟通
构成学术权力的基础是专家的学术专长,其行使只能是基于行使人从其学科专业背景出发所形成和达到的专业和学术能力,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他的专业和学术能力,而不是来源于职务和组织。因此,学术权力中个人的学术权力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权力。团体的学术权力是个人学术权力的组织化,如学术委员会就是代表学术人员集体学术意志的学术组织。学术的性质决定了学术权力没有纵向的层次关系和隶属关系,而是通过民主形式取得的学术共识和共同理解。因此学术权力系统内的沟通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沟通而非组织沟通。
(二)行政权力系统内的沟通
行政权力是建立在科层制基础之上的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制度化的权力,来源于对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的高效性,因而成为当今社会事务的主要管理方式。[3]在行政权力系统中,权力客体多是行政管理体系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性事务和活动,一般照章处理即可。行政权力主要是由科层制结构中的组织所赋予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和权力,这种权力建立在法律法规、行政条例之上,其大小取决于该行政权力组织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层次和位置,而并不决定于该组织中或相应位置中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行政权力系统中的沟通主要是基于组织沟通而非个人沟通。
(三)学术权力系统及行政权力系统共同作用的管理地带的沟通
在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结合的管理地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交叉,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在学术权力系统及行政权力系统共同作用的管理地带的沟通主要是基于权力结构。从根本上来说,行政权力不应该干预由学术权力承担的事情而扮演学术权力的角色,反之亦然。而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这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错位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表现在行政权力的泛化和学术权力的弱化。[4]由于行政权力介入本该属于学术权力的事务,容易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更因为有外行管内行的问题出现,使沟通障碍的产生不可避免。
二、高校内部组织管理系统中的沟通障碍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复杂过程,在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在不同权力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由于沟通面对的干扰因素不同,所形成的沟通障碍也有不同。
(一)高校行政权力系统的主要沟通障碍
1.组织结构及权力结构层面因组织设置、权力冲突引起的沟通障碍
第一,组织的层级过多导致信息失真。高校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复杂的组织,信息从领导传达到教师可能要经过7个环节,当然会导致信息内容的丢失。第二、单向沟通所导致的信息流通不畅。传统的高校内部的组织沟通通常是向下沟通,主要是以文件、会议、电话等正式形式。这种信息向下流动的沟通方式易于形成一种“权力气氛”,而且会导致所传递信息的逐步减少或歪曲。第三、平行沟通不顺畅导致的沟通障碍。高校各部门间或不同人员之间因为分工不同、工作目的和考核激励方式不一样就容易产生“本位思想”,立场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团体,从而产生沟通的障碍和分歧。
2.个人层面上因管理沟通的理念、知识、技能欠缺所引起的沟通障碍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专业管理专家还不多见,更多的是在某一学术领域内的学者、教授。一般没有接受专业管理培训,缺乏先进管理沟通的理念,管理沟通知识和技能有所欠缺,因而容易产生沟通障碍。
(二)高校学术权力管理中存在的沟通障碍
学术的性质决定了学术权力没有纵向的层次关系和隶属关系,而是一种通过民主形式取得的学术共识和共同理解。因此学术权力系统内的沟通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沟通而非组织的沟通。其沟通障碍主要表现为由个体沟通能力欠缺所引起的障碍。在同一学术权力集团内部容易出现的沟通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沟通知识和技巧所导致的沟通障碍,上文所提及的有关个人层面上的沟通障碍在此也同样容易出现。
(三)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汇的管理地带存在的沟通障碍
高校作为“底部沉重”型特殊组织,是由一个个学科点构成的,学术权力在这里找到了广泛运用的市场。但当学术人员超出了他所研究的学科范围时,往往会由于失去学科基础而使学术权力的行使受到影响,而且,学术权力的客体主要在“底部”,所以对行政权力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不大。但行政权力的运用对象不仅有一个个学科点,更有众多贯穿多个学科的线。另外,行政权力还会通过更大的范围对所有学术权力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5]因此,当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学术权力系统时,就会干扰学术权力的运行,产生沟通障碍。同时,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系统交汇的空间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别从知识的角度和官僚的角度对同一事务和活动行使不同的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别派出自己的代言人,共同成立一个组织行使对某一项事务和活动的权力,由于他们所代表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比较容易产生沟通障碍。
三、消除高校管理系统中沟通障碍的若干措施
(一)通过厘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行使界限来消解沟通障碍
约翰•S•布鲁贝克指出:“(教师)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有资格成为教授。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他们学术自由是否受到侵犯的公证人。”[6]可见没有学术,大学就丧失了基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各项权力也就没有了依附。大学中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就是为了保证学术事务的妥善处理和学术活动的健康、顺利进行,对学术权力提供支持,并对学术权力进行必要的协调和补充。分清两种权力的不同运行轨迹,厘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行使界限,给两种权力合理的运行空间,是消解沟通障碍的重要手段。
(二)通过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来消解沟通障碍
首先,优化组织结构。高校是一个层级较多的组织,要提高高校的沟通效率就必须简化内部管理机构,缩短信息传递链,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对于高校来说,实现信息层的优化和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要尽量减少组织结构层次,消除不必要的管理层,避免机构重叠,增强沟通渠道,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加快信息沟通速度,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充分。
其次,重塑校园文化,构建人性化沟通。校园文化能促使学校教职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使教职工对学校管理宗旨、指导思想、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逐步达到认识一致,同时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沟通的有效性自然会大大提高,能使成员在融合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同时构建人性化沟通理念,重视发挥“人”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拓宽沟通渠道来消解沟通障碍
首先,明确沟通的目标,理顺管理沟通的流程,尊重岗位职责需求,建设有效沟通网络。在管理中融入组织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明确沟通的目标,建立一套管理流程完备的控制系统,积极主动做好信息的追踪与反馈。同时,以人为本,尊重岗位职责需求,充分考虑各项管理沟通的具体环境和相应背景情况,建设有效沟通圈,让每一层次的人员都在自己的和被授予的职权范围内合情合理地处理信息。
第二,优化沟通渠道。首先在设计沟通网络时要尽量减少沟通环节,同时利用电子媒介改善沟通,以更快的速度传递信息,排除由空间所带来的限制;其次要加强对沟通渠道的管理,对每一个沟通环节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控制。
第三、改善沟通手段。一般沟通包括单向和双向(即互动)两种方式。现在高校的沟通多是单向沟通,缺乏回应和有效互动,高校除了利用各种会议、公函外,很多并没有其他沟通手段加以针对性地利用,或不能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有选择性地使用,导致内部沟通失去载体而引致沟通状况不良。为保证沟通效果,高校应该考虑整合各种不同的渠道,并在不断回应与反馈的基础上,确定主导及辅助手段。
(四)通过管理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沟通技能来消解沟通障碍
高校可拟定培训方案,提升校内管理者的沟通技能。
首先,通过培训更新沟通理念。使管理者明确地认识到沟通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在管理过程中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沟通,应牢牢树立沟通观念。管理者要主动与下属进行交流,树立等距离沟通意识并用心去观察、发现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利用他们的期望来进行沟通,缩小上下级之间的鸿沟和减少“位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通过培训掌握沟通知识和技巧,善于询问与倾听。有效地询问可以通过面对面地交流获得下属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要学会耐心倾听,掌握沟通的必要信息;善用提问和表情,确保正确理解,提高个人层面的沟通效果,同时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
【参考文献】
[1]张军果,任浩.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5(10):4749.
[2][3]袁琦,袁新娣.高校内部管理权力关系的分析及调整[J].辽宁教育研究,2003(6).
[4]周巧玲.基于沟通的决策:学术管理科学化的关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57-61.
一、管理审计的概念
从 1932 年英国管理专家罗斯( T G ROSS )撰写的《管理审计》( Management Audit )问世以来,学术界和职业界对管理审计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 1975 年在佛罗里达的第 19 号报告,提出的定义为,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师对各层次管理活动进行面向未来,独立的和系统的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各种管理职能、项目目标、目标及员工的实现来增强组织的获利能力,并增强其组织目标的实现。
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对整个管理业绩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价就是管理审计。管理审计不仅能从主观上、客观上对一公司进行彻底评估,而且还可以对管理本身的有效性作出权威的判断。
劳伦斯索耶认为,管理审计就是以管理者或管理咨询师的眼光去审查组织的各种活动,它与其它审计形式的区别在于它对思维方式而不是它对技术。
科勒认为,管理审计是指由外部人员对管理业绩所作出的评估。
某些外国学者认为管理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探索、分析和思考的方式。
厦门大学王光远教授认为,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或 CPA 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或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结构等的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评价或分项研究,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经营能力,或者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评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
经过讨论,与会者就此达成以下初步共识:"管理审计是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所有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目标和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二、实施管理审计的理论依
据杨时展教授提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这一观点高度概括了审计与受托责任的两者关系。首先,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受托责任关系的出现,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使审计应运而生。其次,最初的审计是财务审计,主要是鉴证受托财务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经济责任又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从而产生了管理审计。从管理审计产生的原因来看,管理审计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委托人的受托责任观念日益增强,不仅关注受托财务责任,而且也关注受托管理责任,由于财务审计不能满足对受托管理责任审计的需要,这时管理审计才应运而生。从管理审计发展的上看,首先兴起的是提高管理者管理效率的管理审计;其次是对财务报表以外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业绩发表批判性意见的管理审计;最后才是融两者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审计。因此,实施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
三、实施管理审计的社会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各个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我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作为对经济主体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必须借助各种力量转换企业管理人员的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重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审计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管理审计的监督检查,发现管理中的,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实现管理审计的效益。因此,管理审计的实施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管理审计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上的推进,犹如一个有力的"助推器",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四、管理审计的目标、职能和评价标准
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审计活动的给定方向和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管理审计的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通过管理审计,监督、评价、鉴证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管理审计具体目标包括管理审计一般目标和管理事项审计目标两部分,管理审计一般目标包括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七项目标。管理事项审计目标是在审查被审单位管理事项时,依据一般性目标制定的。
同时,管理审计具有批判的职能和指导的职能。所谓批判职能,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有关情况,按照一定的经营评价标准,对企业的收益力、资金力、组织力和企业经营的妥当性加以评价。这是管理审计的基本职能。所谓指导职能,就是把在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性表明批判性意见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向公司建议和劝告,并指导企业加以改善。
管理审计评判标准与一般以公认原则( GAAP )为审计判断标准的财务审计不同。管理审计由于其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所依据的判断标准,除了公认会计原则外,主要还有各种规划、计划、方针、目标和业务规范与技术经济标准,有时还需通过特殊方法确立特殊标准。
五、管理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重点和技术方法管理
审计程序是指在管理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遵循的工作顺序和过程,是从审计项目实施开始到审计项目结束的基本工作步骤。包括四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计划阶段主要包括确定审计范围、初步调查并搜集相关资料和制订审计方案;实施阶段是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其核心是搜集管理状况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证据,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报告阶段主要是对实施阶段发现问题的准确性和改进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进一步评价,并形成管理审计报告;后续阶段是指在管理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对其所提出的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是一种回访性的审计。
管理审计重点是度量评价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益性(有效性)。管理审计除了核对法、盘点法、调节法、查询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外,需要大量应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及数学方法评价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六、管理审计的作用
1 、促进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通过实施管理审计,对企业的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明确各个层次的管理责任,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整体受托责任的有效完成。通过实施着眼于提高企业整体功能,从系统整体的高度,优化整体结构,从根本上改进组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管理审计,可以引导、评价和监督各层受托管理责任的有效履行,促使各层管理活动的最优化,从而为企业整体受托责任的有效完成提供有力的保证。
3 、有利于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由于管理审计可以在企业任何需要的时候进行,在问题尚未发生或发生之初就能发出警示或给予适当的建议,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所以它能够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发挥事前的防护性作用。
4 、有利于正确评价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实施管理审计可以发现企业效益好、或不好的真正原因,可以对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
5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实施管理审计,对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独立鉴证,不但可以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委托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便于加强委托人对人的直接约束;而且也可以对人形成间接的约束,减少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6 、促进我国职业经理市场的形成。通过实施管理审计,一方面可以促使经营者因审计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体经理人的素质,促进我国职业经理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所有者可以通过管理审计报告发现经营能力欠佳的经营者并将其更换,这样可以促使职业经理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运作更加有效。
7 、有利于防范信息失真,便于利益相关者正确决策。
通过实施管理审计,公开管理审计报告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不利,而且还可以充分揭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为利益相关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及时、相关的信息。
七、我国管理审计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管理审计的趋势是:新的主动式及预期式的风险导向审计将取代传统的被动式及反应式的控制导向审计。和传统相比,新的风险导向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现在更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关注商务全球化下的新的审计问题。但,管理审计在我国的实施还刚刚起步,虽然实施了一些旨在完善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挖掘组织中的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内审项目,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自发的阶段,远没有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程度。
管理审计工作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有:1 、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 、管理审计实施的内部环境尚不宽松。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局限于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主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企业对其管理活动没有实施经常性的审计,有关这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尚未出台,这些都影响管理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 、实施管理审计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内部审计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都缺乏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风险意识不强。
4 、管理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进入 21 世纪,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正逐步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的理念形成强大冲击。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使网上审计可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企业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审计工作的需求。
八、发展和完善我国管理审计的对策
1 、随着经济体制和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快改善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让内审人员有更大的作为,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协会根据审计署 4 号令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为开展和规范内部管理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并明确了内部审计要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把内部审计提高到了管理审计的高度。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审计署第 4 号令的宣传和实施力度,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促使管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2 、企业管理层应积极为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以往众多学者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多从外部的制度、政府规范管理的角度剖析问题,却忽略了独立学院自我效能的发挥,缺乏对其内部管理作用的相关探究。虽然政策因素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部管理困境是独立学院需要正确对待的自身管理问题。独立学院只有明晰当前内部管理困境才能加强主体意识、转变办学观念,只有改善内部自我管理才能提高办学质量、达到规范办学的一应要求,从而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的表现
1.招生与就业困境
独立学院的迅速壮大是以充足的生源为依托的,是否拥有理想的高质量的生源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招生延续二级学院招生准则,各省招生办公室在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划定录取线,以本科三批层次录取。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2 020万人;2010年,下降为957万人;2012年,已降到915万人;2013年下降趋势仍在持续。而中国新生儿在1990年达到峰值2 400万人,随后开始下降,这种情况持续到2009年,即2010年后新生儿的数量才止跌上扬。依此数据估算,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会延续到20172020年前后。可见,独立学院招生面临严重挑战,处在进退两难的招生困境之中。一方面,独立学院校生源连年减少,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处于弱势地位。职业院校的大力发展造成独立学院的地位与功能无形中被弱化,高昂的学费使得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专科院校。同时,一批新升的本科院校不仅挤压独立学院生源份额,而且还抢占其优质生源。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不承担任何财政拨款,独立学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均由合作方承担,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合作者为争取利益最大化,缓解生源减少带来的财政危机,一般都会采取扩招手段,有的院校甚至在招生中出现欺诈行为,以不实的宣传吸引学生,进而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导致招生更加困难。
就业难题是目前整个高等教育难以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更甚。一是,学生就业方向不明,就业渠道不畅。很多独立学院在学生入学时没能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就业目标,也极少与当地产业链结合而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这种只管入、不理出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二是,学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竞争力弱。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缺乏实用技能的训练,在岗位竞争中专业对口性低、技能不足,再加上培养周期过长,无法为当前人才紧缺的岗位及时输送毕业人员,整体就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毕业生社会认同度差,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与普通院校相比,虽然同是本科层次培养,独立学院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始终贴有三本标签,用人单位对其本科文凭和能力也会持有怀疑态度,如何与普通本科生拥有同等的就业竞争力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难题之一。
2.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独立学院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多数教师是从母校聘用过来的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的专职队伍。其次,整个院校教师年龄层次不合理,要么聘用离退休老教师,要么是聘用应届毕业生,作为高校组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却较少,这就出现了教师梯队的断层。再次,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高校师生比至少达到1∶18,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远未达到这一标准,主要原因是独立学院为节省用人成本压缩教师人数。最后,教师质量有待提高,从高校聘请或派遣的教师很多都缺乏教学经验,尚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而在校返聘的老教师由于精力有限,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很难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2)教师流动性高,缺乏归属感和责任心。在当前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很难与公立高校竞争,难以吸引和留住学科带头人以及热门专业的骨干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前景与普通公立高校教师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教师的流动性特别高。很多教师都把独立学院当作谋求更好出路的临时跳板,缺乏归属感,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跳槽。再者,独立学院的师资管理往往采用企业式管理模式,难免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校园文化氛围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留任的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更关心自身利益而非学院的发展,在教学中心不在焉,责任心不强,工作动力不足,教师间凝聚力不强,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都势必会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
(3)用人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培训和监督机制的匮乏。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要有部分母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院教学和管理中,这无形中加大了管理难度,很难形成统一的专兼职教师管理模式。而且,独立学院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制度,晋升、休假和待遇都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尤其缺乏相应的精神激励制度,对于归属感不强的教师队伍而言,其凝聚力和敬业程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者,独立学院培训制度或是执行不规范、敷衍了事,缺少相应的职后培训评价体系,或是不重视培训,这使得教师缺少一个提升自身的平台,对教师的专业创新和技能提升形成了不利影响。此外,独立学院监督不力,难以形成和执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多是母校指标的副本,然而这些指标对独立学院的教师进行评定和评估并不完全适合,且过分注重科研水平这一评判标准,难以调动起其教师的积极性。
3.专业建设困境
(1)专业设置同质化,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规范。专业设置雷同,既体现在独立学院复制母校专业,在培养规格和方式上严重趋同;又体现在地区独立学院之间专业布点雷同现象严重且数量过多,一级学科多集中在经、管、文、法和信息管理类,一些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在学院重复设置率高达70%。
(2)忽视专业建设的持续性维持和有效开发。许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选择那些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回报率高的专业,学院学科与专业不免结构混乱无序,欠缺整体规划。这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整体发展。
(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目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未能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契合,在专业设置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市场需求预测没有可靠的依据做支撑;从专业的提出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上依托母校的资源和优势专业,并未依据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去有的放矢地研究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某些热门专业大量扩招,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容纳度,从而人为地拉大供需矛盾,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呈现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的状态。
4.财务管理困境
(1)产权界定不清晰。独立学院的产权是在国家教育权的指导下,学校为履行教育职能而形成的一种财产权利关系,学校的产权包括对教育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以及收益索取权等一系列权利。我国独立学院特点之一就是存在多元主体,至少包括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两个以上的产权主体,各个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合作办学,相互监督和约束,并按照合约和其资源投入比例分配收益。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合作者与母体高校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纠纷,未能理顺财务关系,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对母校无形资产进行有效且合理的评估。母体高校作为举办者,一般以品牌、师资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参与独立学院办学,相较于合作方资金和实物的投入,这些无形资产的投入很难以金额精确计量,无形资产无法有效评估就无法明确区分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地位和性质,相应的权责利也不明晰。不难发现,在利益分配中许多母体高校占有绝对优势,所得收益多半都上交母校用于补贴其财政支出,合作方再拿走部分盈余,这样用来留存给独立学院继续发展的结余资金少之又少,更加加剧了矛盾纠纷。
(2)财务制度不完善。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起步晚,没有合适的经验、制度可直接借鉴,所以当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出现了既不健全又不和合理的一面。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依据,未能建立起一系列独立的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在预算上,许多固定资产购置随意性大、利用率低,损坏严重又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折旧。与此同时,许多办学活动都因为会计和审计制度的缺失而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当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完全采用母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会出现与实际财务管理状况不相符的现象,独立学院作为民营机制的办学主体与公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目的有所不同,沿用母校的财务制度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无法与实际相匹配,甚至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再者,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不注重成本核算,低成本管理较弱,成本核算不准确现象屡有发生。
(3)财务风险过大。依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独立学院没有国家财政投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其校园建设和其他财政支出完全要由合作方自行筹措。在缺少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了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而利用银行借款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独立学院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贷款额度忽视偿债能力,势必增加独立学院的办学风险。此外,当前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重心依附在学费上,一旦生源减少,其财政就会面临财政危机,当生源数量出现偏差就会减弱抵押偿还能力,进而影响其正常运行。所以,单一的资金来源加上高额的负债使独立学院财政如履薄冰,承担着巨大的办学风险和内部财务危机。
二、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成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上过于依附母体,欠缺独立性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与其对母体高校的依存是紧密相关的,它依托母体高校积淀已久的声誉以及师资、管理、文化等无形资产而迅速崛起。正是这种割舍不断的依附关系使得独立学院的成长福祸相依。尽管独立学院起步是依靠母校而快速形成规模,但是过度依赖母体就会丧失自主权。管理体制中董事会的虚设、错位、越位等造成当前独立学院仍然是依附母体高校的管理,独立学院始终被当作母校的下属学院,其合法利益时常被母校窃取,甚至成为母校发展的牺牲品。缺乏独立性的独立学院不得不承担大部分办学风险,获取小部分利益,仅有极小或是没有自主管理权力。从目前发展来看,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上独立性的丧失是造成其在内部管理中出现诸多困境的根源。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完全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全面、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完全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全面、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立足实际制定战略目标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在其创业初期还是在发展过程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应正视企业的实际和所处的环境,尤其是要针对企业的弱势所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然后按照正确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实施。但是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却忽略了正视问题――明确目标――实施战略这个过程,在制订和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时,缺乏理性的思维,以浮躁的心态来做企业。结果路越走越窄,直至无路可走。其实,每一个中小企业的成长都有其独有的客观规律,必须尊重而不能超越。如果我们心浮气躁,盲目冒进,也许会一时声名鹊起,利涌如潮,但最终会因资金实力、内部管理等因素,把企业弄得千疮百孔。到时纵然有再大的本领,也只会使成功化为一场虚幻。
团队管理制度化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最好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唐僧团队”说到底实际上是一个杂凑的班子,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个团队在实战中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团队精神很强,自始至终有一个目标凝聚和鼓舞着这个团队,那就是西天取经。在这一目标的感召下,唐僧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不仅对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而且大力推行管理的制度化。戴在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就是员工的管理制度,如果不遵守,就念“紧箍咒”,即使你是最优秀的人才,也得循规蹈矩。这就迫使孙悟空死心塌地地跟着唐僧,充分发挥能力优势,一路降妖除魔,战无不胜。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何尝不是这样,有了好的管理制度,就可以充分地激励和约束员工,调动和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与员工相互诚信
诚信是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没有比诚实更珍贵的遗产。”中国的《礼记》就提出“讲信修睦”。企业要求员工忠诚的前提是企业首先要对员工忠诚,只有当员工内心深深感受到企业对他的工作、生活及未来真诚负责时,才会实现心与心的交换,才会真心实意地去为企业发展出力。这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的:“让全体员工都站在上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关键要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善于借用外力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一个企业同样如此。中小企业一般实力较弱,市场竞争中大多处于劣势,要想以弱胜强,战胜困难,除了凭借自身的努力外,还要善于借用外在的力量,不仅要虚心向大企业学习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办法,还要善于通过联合、重组等手段来参与竞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细节赢市场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似乎已成为现今社会做人做事做管理的不变法则。同样,重视细节也应成为当今中小企业经营的重要法宝,尤其是在这个产品质量、竞争手段日益同质化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以弱胜强,更要通过经营好细节来制胜。企业实践中靠细节制胜的案例不在少数,POLO皮包正是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则,击败了许多市场竞争中的强者,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往往可能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如果善于发现和发掘,就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学习和进步中模仿
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客观上受着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学习和继承别人的精华,而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模仿。我们切忌简单地照搬,应该提倡在学习和进步中模仿,必要时不妨来一点狂热的、超前的、难以想象的新东西,以此一举打破僵局,从而取得惊人成功。索尼公司在初创阶段,总裁看见一个女中学生一边跳绳一边拿着一部较大的收录机在听,他敏锐地感到如果生产一种微型收录机肯定有市场,他决定不做任何市场调查,立即仿照大型收录机的技术,组织生产了一批微型收录机,投放市场后大获成功。美国的一位玩具商人在玩具市场竞争激烈而一筹莫展之时,针对市场上都是漂亮好看的儿童玩具,标新立异地生产一种丑陋无比的昆虫玩具,结果投放市场后很快被抢购一空。因此,中小企业不具备创新条件不要紧,但别忘了在学习和进步中模仿,这也是一种创新。
培养员工认真忠实的工作态度
在这一点,还是以《西游记》为例。唐僧作为一个管理者堪称典范。在取经的路上,他一直在不停地絮絮叨叨,耳提面命,教诲三个弟子。在他的不断教诲并辅以惩罚下,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变得异常敬业,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也变得乖巧能干,沙僧更是自始至终保持着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中小企业要想战胜和赶超强者,管理者同样需要培养员工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使团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兢兢业业的态度和务实踏实的作风。
注重企业心性的修养
一个人需要修养心性,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修养心性,这也是企业赖以长期生存和创立百年巨业的固本之道。现在的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在初尝成功之后,便狂躁不羁,迷失自我,盲目蛮干,最终必然断送大好前程。中国企业史上一个个神话的破灭,一幕幕悲剧的上演警示我们,时刻留给自己一份冷静和清醒,坚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现在与未来,以长远的眼光和心境来规划自己的企业和人生,这才是企业群体应有的远见卓识。企业心性的修为,首先在于管理者心性的修为。领导者有好的心性修为,才会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作风,员工才会得以感化、得以效法,企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适时进行战略突破
任何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必然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但当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积聚了一定的资源后,必须适时抓住机遇,实施战略的转型,寻求新的突破点,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实践证明,渐进不一定就是低风险,不去抓住机遇恰恰是高风险的。三星如果当年不收购LG半导体,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手机零配件自产化,成本也就降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