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08:1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关键词:新建高职 教学能力 调查 分析
教学能力的强弱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关注并了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对于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现有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转换而来,这批新建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否适应学校由中职向高职的转换,教学能力是否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必要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深入调查,以便制定教师培养规划。鉴于此,我们成立了省规划课题小组,并对笔者所在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抽查,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问卷的编制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把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界定为“高职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他们顺利完成高职教学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它包括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整合能力和专业价值观”。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按照教学能力包含的四个方面展开。高职院校教师理论应用能力是高职教师理解、应用所授专业理论、高等教育科学理论及企业、行业发展理论的能力,一般包括高等教育理论应用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应用能力、学科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企业、行业发展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履行所授专业要求技巧的能力和教学技巧的能力,包括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教学技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校内校外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把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技巧、学科专业理论、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一般包括教书与育人整合能力、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整合能力、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整合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价值观是指被教师个体或群体所公认的,通过强化教育及观察学习等方式逐步内化而成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对学校各项事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处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积极向上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包括教师的主体责任感、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
基于上述概念,问卷共设计了46项需要回答的问题。其中了解教师基本情况的6项,教师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整合能力和教师的价值观现状各10项。为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度,采用匿名作答的方式。
二、对象与方法
采取随机问卷抽查的方式,抽查了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部分在职教师。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83.5%,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100%。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把选项“A,B,C,D”等分别赋予分值“1,2,3,4”,利用Excel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求出每一题目每一选项的选择人数相对于总人数的百分比。
三、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布于不同科室,其中医学专业课教师占被试人数总数的69.8%,文化基础课教师占被试人数总数的30.2%;30岁以下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43.75%,31岁至50岁的为30.21%,50岁以上的教师为26.04%;教龄5年以下的约占31.25%,中高级职称占59.34%,双师型教师占29.17%;学历为博士的0人,硕士28人,本科68人。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被调查学校教师结构稍不均衡,青年教师比例偏高,高学历教师比较缺乏。
2.存在的问题
(1)专业价值观基础良好,但专业课教师和青年教师职业倾向不稳定。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价值观基础良好,89.6%以上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责任感,91.67%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较好,68.75%的教师喜欢自己的工作,82.3%的教师会为了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而努力,92.7%的教师会关注学院的发展。这说明学院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的带动力量,并愿意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有爱校和为学院成长努力的责任感。但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是专业课教师有不稳定的倾向。被调查的专业课教师中,15.6%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一般,11.46%的教师表示不喜欢教师职业,甚至想调离教学工作岗位。二是青年教师有不稳定的倾向。笔者通过调查后的个别访谈得知,由于学院的人员编制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很多青年教师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希望自己有更好的专业发展。他们关注学院的发展是为了观察学院能否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平台,如果学院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的话,他们也许就会选择离校另谋职业。专业课教师和青年教师是新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后继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他们对职业的不稳定倾向,必将影响到新建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议学校立足学院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加大对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采取稳定、培训、激励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树立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并尽量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政策,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让他们能在学院安心扎根,为学院的发展和培养出更多高职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2)具备教学基本素养,但教育理论能力明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都曾经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接受过相应的教学培训。但有68%以上的教师表示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设计”或“教育测量与评价”,50%以上的教师对“高等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不熟悉,甚至有33%以上的教师表示从未学习过“教育研究方法”,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中近70%教师是专业课教师,师范类毕业生偏少。而专业课教师师资的培养建立在学科性的专业基础之上,其基准科学是相关专业学科,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未形成一个系统。建议高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尽快了解当前适用的教育教学理论;学院则应为教师不定期地举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或鼓励他们进入师范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严格把控青年教师资格认证考试。
(3)学科知识相对扎实,但专业理论知识不成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对任教学科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68.75%的教师表示对学科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欠缺,亦有45.83%的教师不了解专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向。这说明当前新建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只满足于教学需要,没有主动扩充专业其他相关基础知识,更不能形成专业理论知识系统。而知识储备的不足,势必会让教师难以厚积薄发,教学过程中易捉襟见肘,这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成效。因此,建议高职教师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并应利用一切信息资源,尽可能地了解当前本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保持与本专业前沿同步,并熟悉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做好专业知识的积累。
(4)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8.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欠缺,20.8%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上有待提高,超过50%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建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问题。高职院校师资多是注重技术和实践操作的专业课教师,而专业课师资来源渠道过窄,多为相关专业学科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不关注教育理论,很少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因此并不具备教育教学技巧。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量又相对偏多,所以这部分既未学习过教育相关理论,也未经过教学实践训练的教师就有可能承担起教学任务。由于他们不具备师范生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艺,更难适应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因而显得对高职教育教学力不从心,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建议学校严控教师准入资格,拓宽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渠道,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加强专业课青年教师的职后培养,组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多举办教学活动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或科研,争取多渠道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
(5)存在着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但远离实践的矛盾。注重技术和实践操作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教师在实践岗位工作的时间“少于三年”,近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在“专业操作与示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待改进。这说明高职教师存在着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矛盾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教师自身的问题。学院的文化课教师多数只在校任教;专业课教师中教龄较长者由于工作的惰性或身体和年龄原因,平时多只选择在学校教学,自觉到企事业单位或与专业相关生产一线的很少;青年教师应届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缺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二是学院的问题。因学院经济条件的制约,学院在专业硬件的配置上有很大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实践专业应有的硬件设施,一些实践操作就无法进行。而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以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能否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使命,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及指导能力、研究及开拓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学院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学院自身专业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分批次安排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或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大力培养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6)教学研究能力不足,科研项目参与过少。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研究教学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指导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以及教学技巧的整合,对于推动教材改革,使教学内容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等可能都有帮助。因此,高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但调查发现教师多数进行了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却明显缺乏。近40%的教师论文数量竟低于3篇,近8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专业技术开发”和“课程开发”方面欠缺,近67%的教师表示从未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院由中职向高职转型时间较短之外,还有教师自身的两个因素:一是新建高职院校教师确实存在着科研能力的严重欠缺,教育研究理论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敏感地发现身边教育存在的研究点,不能较好地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和理清研究过程,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很难承担起一项具体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新建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也有一定偏差,只把科研当作晋升职称的砝码,忽视了参与科研的教育意义,不能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使教学和科研失去了交流的契机。因此,建议学院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可邀请教育科研的专家进行相应指导,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学术交流或继续深造,使教师在理论上能有教育教学研究的充实,在实践上能把工作的探究和反思通过研究成果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成为会反思、能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芬.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2]马维平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J].陕西教育.2008(05).
[3]张志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J].邢台学院学报.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