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培训总结

研究生培训总结

时间:2022-07-26 11:5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培训总结

第1篇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组学对科研设施和设备进行了深层次的升级,大力投入建设集科研、教学、临床培训为一体的中心实验室,以满足目前医院对于日常科研、研究生教学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然而,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是众多实验室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一方面,除少数具有良好科研传统的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往往重临床轻科研,或由于实验设施、设备不足问题,本科毕业生缺乏科研经验和实验的设计、结果分析、总结等基础技能。另一方面,生物实验的商品化发展迅速,过去很多依赖手工操作的实验已经能通过新仪器和试剂盒快速完成。本科毕业生对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缺乏认识和使用能力。医院花费大量资源建设实验平台,然而这些资源常常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开放平台管理体系,并对研究生科研提供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医院的开放实验平台的优势,提高研究生和医院的整体科研实力。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开放实验平台主要面向医院的研究生,同时也少量向学校其他单位提供服务。实验平台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细胞培养平台、病理分析平台两个独立平台和分子克隆室、基因工程室、基础实验室。根据平台的功能,配置大型的公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组织芯片仪、病理切片机、全能蛋白分析仪、焦磷酸测序仪、分子分析仪等大型设备,并搭配相应的小型离心机、冰箱等辅助仪器。从2011年设立以来,已为超过千名研究生及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本文主要介绍五年来我们在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培训的经验。

 

2 人员管理规范化

 

公共管理平台上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是实验人员的高流动性和实验台等公用空间的分配。因此,建立规范的平台管理流程能够保证对实验人员足够的监管,并保证公用资源的合理使用。

 

本平台采取了严格的准人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身份审核、培训、门禁管控。进入公共实验平台的研究生首先必须填写申请表格,提供包括个人信息、导师姓名、科室、手机号、所需实验平台等基本信息。申请表格经导师签字后返回给实验平台备案。研究生还需要参加实验室准入培训,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制度,熟悉平台的管理人员,并完成一份相关的考卷。经资料审核及培训考核通过的学生获得实验室的准人权限。由于各实验平台均有独立门禁,根据个人申请时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开放其中某些实验平台的门禁权限。平台的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目前在平台内做实验的学生名单,并负责日常实验的具体监管工作。

 

实验室内的操作台、储物柜、冰箱等空间属于常用的公用资源,经常会出现被他人占用等问题。因此,在进入公共实验室后,每个学生都可分配到指定的实验台、带钥匙的储物柜和指定的冰箱位置等空间,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需要。为避免已毕业的研究生不退回储物柜或不做物品交接,占用大量公共空间资源,我们通过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议,毕业前,研究生需要在公共实验平台做好物品交接后,才能办理离校手续。这一手段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在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多层次全面培训体制

 

针对开放实验平台面对的研究生基础和实验室管理的实际需要,公共实验平台的培训主要由实验室基础培训、学术能力培养、安全培训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并且由平台统一培训、平台专项培训和个别指导不同层次,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实验顺利进行。

 

3.1实验室基础培训

 

(1)新生培训:新生入学后,都会参加新生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实验室的运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对实验平台基本构成和规章制度的讲解,实验室各平台的介绍和实验安全。培训形式上采取讲课结合参观。

 

(2)平台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刚刚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快速熟悉各平台管理方式、仪器设备的使用、具体的安全事项等实际操作内容。采取讲解、示范和操作练习的方式进行培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规模每次限制在10~15人左右,要求每位学生务必能正确完成操作。小规模的培训有利于平台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了解,增强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在基本实验技术方面,按“照学一做一教”的流程进行培养,实验室最早培养的学生成为榜样。新生进入平台后,首先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做实验,配合理论学习增加感性认识。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由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做解答和指导。这样也可以节省公共实验平台内青年教师的时间,缓解实验室人手不足和工作量大的问题。

 

(3)开放仪器培训:实验平台中的一些常用仪器如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超纯水机等,则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培训,培训合格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己操作,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增加了实验的时间自由度。在早期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操作出现违规或者不良的习惯,通过及时对这些现象进行个体提醒、平台通报,逐渐提高全体研究生的责任感。目前常用设备的使用率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和良好的使用秩序。

 

3.2学术能力培养

 

近年来,医院或学校都增加了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开放实验平台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方面则侧重于让学生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为此,我们经常邀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或企业,不定期开展小型的学术交流讲座和新技术专题,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新技术和观念,开阔视野,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开放实验平台也配合科研部门开展部分实际工作,开放实验平台也会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手段的选择、数据分析方面提供更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3.3实验室安全培训

 

实验研究中需大量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危险因子。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多项对医学生的生物安全调查均发现医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匮乏,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师生健康、社会安全乃至环境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针对学生的安全培训是培训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各项培训中,安全培训是我们日常的培训的工作重点之一。研究生准入培训时,就需要接受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安全培训,内容需要涵盖个人安全防护、常见生物废物的规范处理、有毒化学品的类别和监管流程等知识。同时,要求在培训时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实验室配套喷淋、洗眼器等个人防护设施。在进入各平台工作时,平台管理人员还会对平台内各项生物危险因子进行讲解和监管,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好正确的个人防护和化学品、废物处理。除了加强个人培训,对危险品监管到位也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

 

防火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另一重点。除经常需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之外,公共实验平台每年组织两次专业的消防训练,邀请消防大队经验丰富的教官做讲座和实训,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能准确找到实验室内灭火器的摆放位置及逃生路径。在实际工作中,也曾发生过由酒精灯打翻引起的小火情,经过培训的学生能迅速找到灭火器,扑灭火焰,避免了严重的后果。

 

4 人性化交流

 

年轻一代的研究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思维活跃,社会意识强,活动参与度高。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保持沟通的快捷,对维持实验室的积极氛围非常重要。实验平台建立的微信和QQ群可以保证平台管理人员与研究生保持及时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平台管理员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时跟进解决实验中的技术问题,对维持实验室的良好运转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总结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共实验平台全面开放以来,本着为科研服务的精神,本实验室尽全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在研究生管理和培训方面,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意识,也使得实验室的新设备使用率提高,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和成果,为本单位承担的各项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本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经验,可以为国内高校和医院等单位建设公共实验研究平台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第2篇

文章摘要:华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开始参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两年来共选派12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为促进西部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近期,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即将出发,其中6名志愿…… 7月6日,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胡庭胜、研究生处处长肖鹏、校团委书记廖庆春一行前往贵州省罗甸县,亲切看望华南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并举行总结交流座谈会.罗甸县教育局局长卢海、党组成员黄光扬、县主要中小学校长等出席会议.

会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对支教工作进行总结汇报.他们立足教学岗位,结合服务地实际,充分发挥所学所长,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教学行政、志愿服务、扶贫助学等多方面工作,收获服务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卢海、黄光扬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对深化华南师范大学与贵州罗甸的“校地合作”模式提出了建议.胡庭胜、肖鹏、廖庆春分别发言,充分肯定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成绩,并对支教团成员提出殷切期望.他们希望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始终牢记与支教地师生的深厚情谊,以促进服务地发展为目的,继续发扬拼搏奋斗的精神,带着服务期间遇到的问题回归学校,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在研究生阶段再创佳绩.

据悉,华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开始参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两年来共选派12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为促进西部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近期,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即将出发,其中6名志愿者前往罗甸县延续前人的支教服务,5名志愿者将奔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开辟新服务地,探索促进区域发展、服务西部教育的新模式.为提高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工作水平,华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从今年4月起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系列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来自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名师专家传授教学基本规律,还安排支教团成员前往华师附中集中观摩课堂教学.通过参加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举办往届研究生支教团朋辈交流会等多种活动,支教团成员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及工作方法,为高质量地完成支教服务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通讯员:张思慧 编辑:杨柳青

第3篇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5.

第4篇

关键词:青年导师;研究生;育人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64-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不断扩大,青年导师的数量也迅速增加,从目前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有些院校的青年导师比例已高达50%。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自身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素养不过硬,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方法不得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年导师育人工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青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主要由研究生部、辅导员、导师等部门人员共同完成[1]。其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较强的指导学生的能力,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2]。青年导师从年龄上来说,指的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研究生导师[3]。这样的导师通常具有博士或者以上的高学历,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较少,且指导学生的实践经验有限。目前,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青年导师育人工作经验不足

青年导师主体上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关爱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新思潮,新观念,创新能力强,科研工作熟练[4],但由于青年导师从业时间有限,大部分青年导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进入高校工作,因此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育人工作实践经验不足。青年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相关指导,大多数都是凭借学生时代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印象或者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来摸索自己指导研究生的方式[5]。这是一段十分艰苦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不断的探索,反复的总结经验才能形成个人指导学生的有效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则主要表现在自己熟悉的内容――科研课题给予研究生指导,而缺乏对其在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敬业奉献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部分青年导师还存在对研究生培养体系不熟悉,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等问题。

(二)青年导师育人工作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各高校一方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应聘人员进入高校的门槛。青年导师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院校采取了鼓励青年导师进修,建立青年导师科研基金,组织青年导师集中学习等措施,对于选聘导师也是要求导师要“师出名门”,一般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且具有出国经历等条件。但这些措施和条件,大多是为激发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或对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有要求,而很少有提高或考察青年导师育人工作能力的。即便有些高校有对青年导师育人工作的相关培训或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相关培训或规定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没有明确考核制度等问题,使得导师育人工作不能引起导师足够重视,导致青年导师育人工作意识不强的问题突显。

(三)青年导师育人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各高校在导师的考核机制中,大多数只重视对导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缺乏对导师育人工作量的考核[6]。这就导致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当其他工作有需要时,则会缩减研究生的育人工作,特别是青年导师,由于自身育人工作意识不强,存在部分青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只讲科研不讲育人,因此有效的育人工作考核机制对于加强和提高青年导师的育人工作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导师增强和改进研究生育人的可能性

青年导师虽然在育人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本文接下来将结合青年导师的这些优势分析他们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育人工作的可能性。

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上主要优势有:(1)青年导师通常思想上积极上进,精力充沛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青年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机会较多,在与研究生的接触过程中,只要适当的引导和运用这些优秀品质,将会对其研究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作用。(2)青年导师年龄与学生更接近,思想上更开放,与学生更容易交流。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方式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更应该拓展交流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扩大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3)青年教师一般不具备行政职务,也就是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这为青年导师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青年导师一般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他们熟悉科研工作的各个流程,其研究生有机会和导师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因此青年导师可以更好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

综上所述,青年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只要他们充分发挥其优势,掌握研究生育人工作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做好导师育人的工作。

三、改进青年导师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严格导师选拔制度

高校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对导师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对导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在对高校各个年级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令人尊敬的教师不一定具有特别高的学术造诣,但必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老师的品德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高校在对导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若能对导师的品德进行考察,对加强青年导师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规范化导师管理

规范化导师管理包括颁布导师管理章程、强化导师培训和制定导师手册等多方面的内容。导师培训指的是在导师指导学生之前,导师所在学校或者学院对导师进行全方面系统的培训,大体可分为初级、中级和进阶三个阶段的培训,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不仅包含教师业务素养培训,同时应包含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思想工作方法、心理辅导等育人相关工作培训。初级阶段的培训应以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为主体,通过教育教学法规、方法、政策的学习,明确导师职责、导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例如定期找学生谈心,每周与学生交流次数交流时间最低限制,工作记录等),导师考核内容,让青年导师为作为一名导师将要从事的各方面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中级阶段的培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方案研讨等方式,让青年导师掌握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阶阶段的培训应以问题分析为主,该阶段的培训以长期化小范围交流为宜,通过青年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为议题,让青年导师学会在问题中学习和进步,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青年导师工作能力。

导师管理章程指的是导师所在院校制定的规范导师工作的相关说明,明确作为一名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达到规范导师行为的目的。青年导师通过该章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能够对导师的工作方向进行引导。

导师手册是指能够对导师工作进行指导的手册,作用和研究生手册类似,通过查阅该手册导师能够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时间节点的相关事情及导师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些规范化的导师管理程序,青年导师育人意识才能进一步加强,同时育人行为才能得到规范,为提高青年导师育人工作效果提供有效途径。

(三)建立并完善导师考核制度

为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全面了解导师工作的情况,各高校相关部门需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师工作考核制度,以保证导师工作的不断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导师的考核制度,而只有教师考核制度。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师考核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第一是教学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和教学研究。第二是科研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论著、论文、专利和成果奖励。第三是学术交流量考核,主要指学术报告。由于导师考核制度的缺失,若采用教师考核制度对导师进行考核,则不能全面地考核导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导师育人工作无从考核。因此,在制定导师考核制度时,除了一般教师考核制度的内容,还应包含育人工作的内容,且其所占比重应不低于以上三项考核标准。导师育人工作量主要从导师工作记录、学生成长档案和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导师的育人工作有没有做,做得怎么样不仅是院校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更应该由学生来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反馈。加强青年导师的育人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其育人成效,学生反馈的结果应加入到对导师的考核体系中来,因此对导师的考核包括导师自评,学生测评,领导小组考评三个方面。导师考核结果应作为教师评职评优、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应该处以适当的处罚(例如停带或少带研究生),而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导师氛围。

参考文献:

[1]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2]王丽华,林文伟.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24―126.

[3]孙中伟,葛永庆.论青年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和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9-20.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12号.

第5篇

优化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类型和专业,按需设课,建立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种课程体系。由于临床型侧重于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要进一步优化,要紧密联系临床,结合呼吸内科特色开设相应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开设临床基本医技和技能训练课程,采取临床讲授、示教及分组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培训,为进入临床做准备。增加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诊疗技术为选修课,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全院疑难病例会诊是培养年轻医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所在单位每周三上午进行院士疑难病例大查房,放射科、病理科及相关科室均参与讨论,帮助研究生认识影像学的征象,提高影像学诊断技能,加深其对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病理表现的理解。坚持每周1次小讲座,如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雾化治疗、血气分析、难治性哮喘、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胸部影像学等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调动广大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查找文献的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帮助其提高英语水平。

2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①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②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③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急诊科两个月,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②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时间不少于1年。③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时间为1-3个月。④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如对所管床位数,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与积累的过程,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如收治病例数,书写病历的情况,诊疗操作次数,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进行自我鉴定,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力求客观和公平。

3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在临床中寻找课题,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6篇

泱泱五千年,堂堂大中华。作为拥有着绵长历史的国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研究生,更需要了解当今社会的文明礼仪。而政法分会开展礼仪培训系列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礼仪标准。

当代,很多人过多拘泥于书本上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基本礼仪知识的了解。作为礼仪培训系列活动第一站,就选择了走出校门就必须面对的面试礼仪。面试是离开校园找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次面试的成败与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礼仪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恰当的礼仪能够敲开理想的求职大门,增加就业砝码。因此,掌握一些关于面试礼仪方面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活动目的

为了增强研究生关于礼仪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开展面试礼仪培训讲座,提升应对面试方面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在面试时泰然自若,更好的表现自我,将自身良好的综合素质完全展示出来。同时,通过活动加强各个院系学科之间同学们的交流,为研究生交友建立平台。活跃校园文化,也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次,河北大学研究生会政法分会策划举办的礼仪讲座系列活动之“教你玩转面试礼仪”,其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求职时的现场环境,提高同学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今后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提供更大的帮助。

三、活动名称

玩转礼仪系列活动·大家一起谈面试

四、活动时间

xx年11月10日下午3点

五、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①邀请老师、主席团及有经验的同学作为嘉宾

②确定海报内容与宣传部联系准备海报和条幅,海报需要一式三份张贴于信然楼下

③活动当天提前一小时到场布置会场

④诚挚邀请交流报社、网络部等部门的成员进行活动的实景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立刻上传活动照片及新闻稿。

2、活动流程

①由求职视频导入面试礼仪,主持人作开场白;

②播放“我面试,你挑错”视频,活跃台下观众参与挑错;

③即兴互动邀请台下观众进行“模拟面试”,嘉宾进行点评,点评结束后嘉宾谈谈自身面试心得感悟,并回答台下同学提问;

④播放面试礼仪视频供大家学习。

五、注意事项:

六、活动预算 费用 数量 备注 海报纸 10元 20张 礼品 60元 30个 赠给参加挑错和模拟面试的同学 合计 70元 七、注意事项:

1、做好宣传工作,防止到场人数过少;

2、会场布置应仔细,准备好照相机,并在嘉宾到场前提前完成;

3、提前安排学生进场;

4、安排好相关人员维持会场纪律,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活动结束后确保安全退场,整理好会场等工作;

6、会后总结不足,以便以后改进;

7、整理好活动总结、图片、新闻稿,在分会及研会网站上及时上传。

第7篇

各位嘉宾,各位研究生代表,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无研X班的研会主席候选人LZhang。

今天首先从我眼中的研究生会谈起,研究生会是在校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代表的是全体研究生的权益和意见。其根本宗旨是为广大研究生同学服务,全面及时的反映研究生同学德呼声。

还记得在新生开学时,是研会的同学接待了我们,当我们在偌大的校园中没有头绪,茫然不知所措时,是研究生会同学组织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给我们讲解如何开始做科学研究,还给我们发放了新生手册,打开手册的那一霎那,我就激动不已了,手册内容之详细,之实用,之及时,让我震撼了好几天,后来得知,这小册子是历届研团研会的同学总结编写而成,从那一刻起,我就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要加入到研团研会这样的组织中,后来我加入到了系研会联络部中,在一年的工作中和研会的兄弟姐妹们互帮互助,相互支持,亲如一家。

系研究生会下设常务部、联络宣传部、学术部、体育部和生活文化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是这样的。体育部负责开展日常体育活动,组织联谊比赛,还要申请一部分特色基金来支持更多的研究生同学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生活文化部负责发放新生入学指南,开展就业辅导,组织文化活动,承办水木心曲,男女生节活动,丰富研究生同学的校园生活。学术部负责给全体在校研究生提供学术思想指导,鼓励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还负责组织学术新秀的评比。联络宣传部负责开班长联系会,联络兄弟院系一起开展活动,相互切磋,交流经验。还负责给各项活动寻求赞助,制作宣传海报。常务部负责制订、发放、整理调研资料,向校研会提交工作总结,在系主任接待日向系主任汇报研会开展活动的情况,同学们参与的情况。

整体再看一遍就是希望研究生同学可以在体育部同学德带领下把身体锻炼好,在参加文化生活部组织的活动后精神焕发,然后可以在学术部思想指导和积极鼓励下努力做科研,之后联络部去找一点钱,联系兄弟院系的同学来相互交流交流,以取得更大的进步,最后这些工作成果要由常务部总结好,提交给校研会。

接下来看一下我的经历,本科期间我什么社会工作都没有做基本上在碌碌无为中渡过,硕士期间,我担任了课题组学术组长,曾带领课题组同学赴天津大学参加学术讲座,在**公司担任技术员两年,博一上学期,我加入到了联络部任干事,参与组织男生节舞会,为男生节舞会找到了冠名赞助商,协助学术部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博一下学期,我担任了联络部部长,参与组织女生节舞会,组织电子系职业培训讲座,协助学术部组织学术人生,与校研会协办水木心曲,参加中美支教支队长选拔,在百年校庆期间参加系百年校庆志愿者,参加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会务组香格里拉晚宴服务队。

我的优势有做事认真负责有激情,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研会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过去的一年里,研会同学在WL主席的带领下,举办了一系列意义非凡的活动,在体育,生活文化,学术等方方面面为同学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服务,极大的促进了全系研究生同学的成长。在新的一年里,如果我有幸可以接受WL主席工作的话,一定继承研会的优良传统给我系研究生同学提供更优质更急需的服务,努力带领电子系研究生同学创造更大的辉煌。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提问。

演讲人:LZhang

演讲时间:2011.06.14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 护理教育 临床实践模式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我国护理综合实力的关键。临床实践是提高护理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核心能力的关键,成为护理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接受护理硕士研究生16名进行临床实习,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在我科的临床实践模式总结,介绍如下:

一、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的选择和培训

1.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的选择。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学生学习情况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护理研究生起点高,我们选择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临床教学效果好、临床护理科研意识强、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年资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并组成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小组。由临床实践指导老师和高年资医生共同组成教学小组,由护士长总负责。

2.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的培训。在护理研究生到科室实践之前,对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小组所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临床带教技巧与方法,专科理论知识更新,临床护理新进展,护患沟通技巧以及礼仪培训等方面。

二、合理制定护理研究生的专科临床带教计划

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在学生进入科室实践之前,要对每个护理研究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年龄、工作经历、学习背景、实践能力、研究方向和职业生涯等。根据培养大纲的要求和学生个人能力和水平以及专科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专科临床带教计划。即保证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要求,使临床实践计划更加合理化、更加个性化、树立涵盖知识、能力、创新在内的全面素质培养观念。从核心能力的五个方面,包括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综合技能、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科研与写作能力和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对护理研究生进行培养。

三、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计划的实施

1.护理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护理研究生已经经过大专或本科等基础教育训练。有的研究生还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基础护理技能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在基础护理技能的培养方面,采取统一示教、单独辅导、纠错,进行强化和巩固的方式。对于专科特殊的护理技能,如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经皮心肺支持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及电转复律技术等,采用精讲点拨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2.护理研究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包括规范的运用护理程序、交流与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应急能力以及敏捷的应对能力等。在临床实习中,我们安排护理研究生参与护理组的责任包干,分管1~2名危重病人,并全程参与所负责的危重病人护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连续、动态的护理,完成整体护理病历的书写。从护理危重病人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积极、主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增加护理经验,增加护理研究生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护理研究生的护理教学能力培养。护理研究生中,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护理队伍的师资力量,因此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安排护理研究生在实习期间参与护理大专和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规范示教、专科临床理论小课的双语教学、组织护理查房、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的讨论等。并由教学组长或护士长从选题、内容、课件的制作、教态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给予教学评价,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法。护理研究生在实习中参与临床护理教学,有着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有利于研究生发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护理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4.护理研究生的护理科研能力培养。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其科研意识的培养,以改变我国护理人员普遍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在临床实习中,将临床护理、临床教学、护理管理、环节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带教老师或培养导师进行探讨,安排一定时间查阅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在解决该问题上的新思路、新进展,联系临床实际,积极开展护理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安排护理研究生参与科室护理科研小组的科研设计、课题申报、撰写标书等工作,以提高护理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

5.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培养。许多护理研究生毕业后将走上临床护理管理的岗位,而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巧。培养护理研究生的护理管理能力是临床实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科在护理研究生临床实习中提供学习护理管理的平台,培养全面的素质能力。要求学生在科室实习期间参与制定科室的日工作重点、周工作计划和月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跟班作业,深入了解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及过程,对过程状况进行分析,参与护理质量的环节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防范或改进的策略。实习期间安排1周时间跟护理组长或护士长进行工作,参与常规护理管理工作,了解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质量检查与项目管理等,定期组织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保证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从而提高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力。

四、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带教体会

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是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实习模式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较好的掌握临床专科技能,提高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展示自己综合技能,而且会带动科室的护理科研氛围,提高护理教学水平和临床护理水平。在研究生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每个培养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培养与岗位需要脱节,理论型人才缺理论,应用型人才缺实践的现象;才能真正发挥护理教育依托临床,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琼,郭巧红,任小红. 从培养方式上探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所临床实践模式. 护理学杂志,2010,25(4):72-74.

[2]綦盛楠,于兰贞.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护理管理,2010,10 (4 ):40-42.

第9篇

基础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力量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因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和塑造一支科研作风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家攀登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峰奠定坚实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科研思想作风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一科研思想作风培养

科学研究的实质在于探求真理,揭示未知领域的规律,因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客观、公正、尊重事实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近年来,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逐渐渗透到了科研领域,为了毕业能拿到学位,或者评奖、晋升,一些研究生甚至导师不惜捏造数据、扭曲事实,发表一些伪科学研究论文,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大部分基础医学研究生毕业后都是从事科研工作,是我国科研事业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思想作风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将来从事科研的态度和作风,因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应注意端正自己的科研作风,对研究生进行言谈身教、耳濡目染,养成其严谨的科研思想作风。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与高中和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少,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由,老师的监督力度小,绝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自学。因而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法远比直接传授知识更重要。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本获取远远不够,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还应多向往届师兄师姐请教,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BBS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方法,还应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和讲座,学习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最重要的是还应多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综述,了解最新科研技术的进展。

三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

除了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科研工作者还应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素质就是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科学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故而科研立题应该新颖,揭示一些未知的东西,促进人类的进步,而不应该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的重复,对科学发展毫无意义。对基础医学研究生逻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发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目前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明确该方向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凭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去发现问题,提出科研假设并借鉴、学习他人的方法或者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证实或证伪提出的科研命题。

四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

基础医学文献的检索主要包括图书馆期刊的检索和网络数据库检索两种途径,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绝大部分杂志上的文献也同时上传收录到网络数据库中,网络上的生物信息资源不断扩充且获取方便,故当代研究生文献检索的途径以网络数据库检索为主。故应着重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网络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整理常用的数据库网址,学习各类数据库中文献检索的方法和路径,学习如何整理和收藏文献。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国际上绝大部分重要的医学论著、综述、指南等多为英语媒介,因而还应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并在看懂文献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其如何从文献中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比如,若需要学习某类方法或技术,则检索详细介绍该方法或技术的文献,建立文件夹,将其整理到方法类文献中,重点看方法或技术要点部分;若需要深入掌握某些理论或机制,则检索与该理论或机制研究有关的论文或综述,将其整理到理论类文献的文件夹中,重点阅读和理解作者对于该理论或机制的探讨。

五科技论文写作培养

医学科技论文的写作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与反思,论文在公开杂志上发表是科研工作者与国内外同行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每位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就读研究生阶段都要求并撰写毕业论文,论文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写作能力是对其科研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顺应科学交流的国际化趋势,目前通常都鼓励医学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这就要求首先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广泛的文献阅读和计划性地写作培训是离不开的。在早期阶段,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学术写作水平都是极不成熟的,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文献阅读、撰写综述、撰写中文论文然后再进行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六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通常一个重大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协作完成,每个个体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或一个分支课题,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成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选题往往也是导师承担的课题中的一个小分支,各分支课题相互之间既自成体系又存在一定联系,不能完全独立。研究生是导师带领的课题组中的成员之一,需要与其他师兄师姐或老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或任务。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其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组织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讨论、实验室总结会议(labmeeting)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校园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研究生群体总体为“80后”、“90后”,这使得校园突发事件处于高发、频发态势,大学作为社会各种观念的集散地,很多思想和观点不断冲击着研究生甚至是高校教师的思想。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身处工作一线,危机事件是否处理得当都会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干预能力,已经成为关乎校园建设的重要事务。

一、高校校园危机事件概述

高校校园危机事件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的事件。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等特性。

二、造成研究生校园危机事件的主要原因

1.因社会交往出现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部分研究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欠缺,他们与研究生导师以及同学、甚至家长和辅导员利用面对面这样的沟通机会特别少,如果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情感等方面产生了问题,却得不到有效化解的方式,往往容易引发危机事件。

2.因就业压力增大引发的危机事件。随着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部分人无法承受压力,往往会导致危机事件。

3.网络舆情的影响。当今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网络可能会夸大一些对研究生有影响的事件,如果此时不对研究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容易使学生受到网络舆情的引导,从而使本来很小的事件引发大的危机事件。

三、研究生辅导员对校园危机干预现状

据了解,目前在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眼中认为,大学生才是危机事件主要关注对象,却忽略了研究生群体,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群体中出现危机事件的几率也逐年上升。当前一些高校对危机事件管理责任不明确,一旦发生,如处理不及时,容易使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对研究生群体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心理恐慌短时间内也很难消散,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还会扰乱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秩序。教育者已逐渐意识到研究生群体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否及时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此,研究生辅导员对危机事件的干预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的干预能力

(一)研究生辅导员要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危机预防工作

将危机事件的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而让研究生把握危机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预防的措施,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提高防范意识,并在遇到类似的危机事件时不慌张、不胆怯、知道在危机事件中如何保护自己,提高研究生应对技巧和能力。在研究生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多种方式对研究生的心理方面进行模拟训练,包括突发危机事件模拟训练、心理危机疏导等,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和班级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若能够选拔和发掘出一批学生干部精英,培养一批有能力、群众信服的班级干部,同时借助他们的力量,带动研究生群体的积极发展,从而通过骨干的魅力对周围的同学产生正能量的引导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

(二)研究生辅导员要加强相关业务培训,提升干预能力

高校应多组织研究生辅导员参加危机事件的应急培训。据了解,各地高校已经重视研究生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但涉及到校园危机管理的培训内容不多,甚至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大都是针对校园火灾逃生等单一培训,大多数研究生辅导员对于危机事件的管理只是理论层面,因此在高校内部增加危机事件的培训和管理很有必要。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对危机事件的敏锐度。任何危机事件都是预防为主,研究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面广、对学生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以建议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多深入到班级和学生宿舍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帮助研究生解决在生活、学习、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可能就会导致危机事件发生。倘若辅导员平时比较注重对危机能力的提升,能够迅速洞察学生群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就会减少这类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研究生辅导员要多关注特殊学生、关注弱势群体、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平时细心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

(三)建立健全应对危机事件的机制,提升研究生辅导员对危机事件的掌控能力

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联动配合,要体现出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研究生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时要将掌握的情况尽快汇报给上级领导,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危机处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的向研究生传递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学校相关部分采取的措施以及事件的进展等,多方联动、群策群力、同时还要和学生家长、研究生导师沟通、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抓住契机,做好危机事件的善后安抚工作。

在善后处理方面,研究生辅导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好学生的情绪安抚工作。善于抓住契机,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研究生辅导员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研究生辅导员要抓住对危机事件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研究生在危机事件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通过对研究生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减轻或消除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五、总结

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居安思危”的理念不能放松,要努力增强辅导员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忧患意识。要做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需要研究生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作出很多的努力,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对危机事件干预和处理能力,使之得到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研究生;高等医学教育;导师;建议

0引言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一支高素质、强结构的导师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院作为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同样导师也面临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和教书育人的双重矛盾。如何优化、强化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院乃至很多医学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课题。本文以我院为例探讨加强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方法和机制。

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

1.1学科分布不均衡

学科分布是衡量导师队伍建设均衡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机构学科发展状况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统计显示,我院61%的导师分布在31%的优势学科里,仅导师数量最多的一个科室就占导师库总量的11.5%,是数量最少科室导师数的15倍。招生情况分布是导师分布情况的另一有力佐证,从统计情况看,上述31%的优势学科招收了研究生总量的55.5%,尚有27.8%的导师3年内没有招收学生,各类数据提示导师队伍的分布及研究生招生的分布不均衡,将对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进一步影响。

1.2学术水平不均衡

科研课题、经费与成果是反映导师学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反映导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可接受教育层次的关键因素,我院导师学术水平层次整体较高,但深入挖掘数据可见水平差距较大。统计显示,我院导师人均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1.15项,人均科研基金41.1万元,影响力较大的导师同时拥有20余项各类课题,仅省部级以上课题就有多项,科研经费百万元以上的占14.4%,科研经费低于20万元的占16.0%,有12.8%的导师没有任何在研课题。年人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8.7篇、编撰专著1.39部、3年间人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0.83项,最多的导师为105篇,编撰专著最多的导师为11部,相比“三无”导师差距甚大。上述数据显示导师学术水平不均衡的状况确实存在。

1.3导师数量相对较多

按照惯例,各教育机构每年(定期)组织导师增列遴选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遴选工作仅重视申请人基本条件的审定,原则上只要符合遴选标准的人员均可增列为各类导师,而导师淘汰机制相对缺乏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致使入口大于出口,甚至只进不出,导师的数量逐年增多。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研究生招生量相对固定,逐年增多的导师量相对招生量而言增长速度略显突兀。目前,我院导师数量与硕博士研究生招生总量基本持平,且略多于招生量,影响力较大的导师可招收多名学员,约三分之一的导师多年招不到学生。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种现象存在,很多专家将导师身份视为一种水平或荣誉的象征,创造一切条件来遴选增列导师,并未清楚的认识到导师的责任和义务。

1.4“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所谓导师“近亲繁殖”就是本校学生留校任教,《自然》杂志曾报道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的学术产出率与“近亲繁殖率”呈负相关。学术界普遍认为“近亲繁殖”因人员接触的知识有限、研究方向单一,极大地限制了团队学术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董泽芳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近亲繁殖”现象在一些高校中仍比较严重[2],急需改变现状。顾海兵等人调查的987名导师中有604名是毕业后留校任教,占总量62%,研究指出中国高校“近亲繁殖”程度比海外高5倍[3]。但也有人认为“近亲繁殖”的学术团队凝聚力较强,利于促进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

1.5导师教学能力不均衡

导师教学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机构发展动力与活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尤其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在各类政策的影响下,很多导师忙于应对科研和临床任务,忽视了教学工作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个别教育机构而言,迫于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的压力,不得不聘用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导师来填补空缺。这种现象致使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导师教学能力不均衡,是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根源[4]。

1.6导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导师评估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衡量、评价导师工作能力与效果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导师质量评估体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没有公认的、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系统模型可供直接使用和参考。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对于导师遴选、培训和淘汰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建设创新型、活力型导师队伍发挥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工作中,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现行的导师评价体系和标准有很大的局限性,评价标准覆盖不完善、评估目标不明确、评价手段单一,且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以至于引起被评价对象的厌烦。

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2.1提高导师遴选增列准入门槛

根据国务院学委会有关规定,导师遴选增列工作是由各培养机构根据自身建设发展及教育需求通过自行设定遴选标准、自行审核的方式进行,因此各单位设定的遴选标准不一,有些单位导师遴选标准多年不变,没有真正落实导师遴选增列学术造诣较深、科研成果显著,对社会和国家有重要贡献,热衷教育事业,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的基本原则,因此没有实现导师遴选的根本目标。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有必要提高导师遴选增列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淘汰率,打破导师是一种高层次荣誉和待遇的固化认识,灌输责任意识,做到与时俱进,让具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导师走上岗位,确保入选导师的“质量”与水平。遴选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选聘标准,重点考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这是选聘研究生导师的基础[5]。同时,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过程中,不能实行一刀切,要根据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来决定遴选计划和遴选标准。

2.2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导师管理工作中,建立合理、完善的研究生评估制度,实行导师动态调整和弹性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导师“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确保导师队伍科学、合理。导师评估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奖惩和优胜劣汰,更是帮助导师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完善自己,增强研究生培养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突出导师的主动参与性,使导师主动参与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反馈等工作中,使评价制度更加完善,评价工作更有服众力。导师评价尽量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导师,会导致导师评价指标被固化、程序化和测量化,进而束缚研究生导师的个性和创造性[6]。推行导师竞争上岗机制,把“导师”看成一个工作岗位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既符合基本条件,又符合量化指标的申请人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只有优胜者方能遴选上岗[7],成为名符其实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这样将审核导师资格和遴选导师上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保证了导师的质量,也为优秀的年轻导师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3加强导师培训强化责任意识

导师培训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易被误解成岗前培训。目前各高校都开展新任导师岗前培训,且培训内容大致相同,形式也较单一:聆听经验、学习规定、相互交流。长此以往,导师不仅对培训感到厌烦,还会成为一种负担。同时,如果片面理解导师培训,就会忽视对已有导师的培训,导致他们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把握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科研和指导研究生中遇到的困难[8,9]。另外,导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导师培训项目只是进行统一的培训,没有对不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更没有针对导师评价中发现问题的培训,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建立系统、动态的导师培训机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多形式的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确保他们站在学术前沿,视野开阔,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开展培训的同时要评估培训,反馈培训的成效[10]。

2.4拓宽渠道避免生导师“近亲繁殖”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逐步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鼓励高等学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并逐步形成规范制度。美国高校采用禁止本院毕业生留校任教和“非升即走”,从根源上杜绝和避免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对于我们而言,虽然难以实现,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1]。我们认为,根据当前实际,为更好地打破“近亲繁殖”给研究生培养工作造成的固化思维等现象,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进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导师互聘、联合培养机制,即通过建立教学联合体的途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教育机构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为导师队伍和培养思维补充“动脉血液”。“走出去”顾名思义,就是加强导师学术交流,参照导师培训计划,选派骨干通过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形式外出学习,另外,必要时要敢于对各种业务和能力较差的“专家”下达“逐客令”。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导师的流动体制,确保导师来源的多样化,促进导师的合理流动[12]。

2.5注重青年导师培养优化布局

鉴于各大院校导师队伍学科布局及年龄分布不合理的现象,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关键是年轻的优秀教师能否顺利成长、交接。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绿色通道,选出一些“特例”,以便于优秀的年轻学者最大限度地加入到导师队伍中去,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比例协调、配置优化。通过青年导师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导师队伍在不同学科间的比例分布,重点扩充原创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教师队伍,保护和扶持弱势学科,注重学科交叉,培养跨学科学术带头人,壮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导师的规模[13]。年轻的导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导师高学历化,是导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基本保证。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说道“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呼吁各国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14],这种方式既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又是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必要途径,同时为导师队伍带来新生力量、思想和培养研究生的新方法。

3结语

医学是生命科学,要培养出拔尖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做保障。很多院校通过现行的导师遴选增列标准,促进导师队伍逐渐壮大,一方面说明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辈出,符合现行导师遴选资格的人数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因为遴选增列的标准偏低,致使研究生人数和导师人数比例失调。导师队伍的合理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既要加强导师能力素质的建设,有一支学术造诣较深、事业心较强、安心任教的导师队伍,也要注意导师梯队建设,有一支素质和学风优良,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的年轻的学术梯队。加强导师梯队建设,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和扶持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是当前导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发展,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及导师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创新,导师队伍建设工作也不断规范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一些不足,导师遴选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导师带教督导机制需要进一步落实,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科研结构、能力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导师队伍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工作必将取得新的辉煌成绩。

【参考文献】

[1]胡云良,李昌崇,陈浩.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10,9(3):1-3.

[2]张继平,董泽芳,黄建雄.中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强度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6):93-99.

[3]闫建璋,余三.高校教师学术"近亲繁殖"分析及文化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5,9(3):120-124.

[4]杨继岚,沈丽达,蒋永新,等.高等医学院校中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及改善措施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49-51.

[5]岳娟娟,刘卫东,王振维.军医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的典范模型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28-30.

[6]叶慧.构建高等医科院校研究生导师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68-670.

[7]王刚,但炜,熊伟茗.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34-138.

[8]张立立,张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军医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27-1428.

[9]高哲学,曹明平.关于构建医学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的几点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4):283-285,301.

[10]阮志华.肿瘤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引入整合医学理念的探讨[J].安徽医药,2016,20(4):813-814.

[11]李素琴,王淑娟,阎效鹏,等.美国高校避免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6):61-64.

[12]路景涛,袁平凡,李培培,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5,19(12):2020-2021

[13]吉峰,高哲学,王洪恩,等."复合导师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121-122.

第12篇

高等医科院校的临床学系培养教育对象不仅有本科生,尚有各类研究生和留校青年医师。如何让这些人早日成才,实现个人的潜力及目标,最终实现高校及社会的根本目标,是时代赋予每位医科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因此,如何完善新的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方式,值得探讨。

一、既往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

近十多年来,我国大批医学硕士、博士生进入医院工作,对提高医院技术队伍素质和医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相当数量的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医师因其临床实践技能不如同年资的医师,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处于尴尬地位。一些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不得不对研究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师实行评聘分离的双轨制,以加强其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临床研究生毕业进入医院后未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工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既往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有关。由于临床研究生无论是攻读硕士,还是攻读博士,其研究课题多为实验型,大都是局限在一个二级学科的某一领域,只要其论文、外语及学位课程达到一定水平,德育体育等也符合要求,就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博士生毕业可晋升主治医师,两年后晋升副教授,硕士生毕业3年可晋升主治医师。由于研究生就读前的临床基础及所服务的医院等级不一,准备入学考试及研究生课程学习花去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比同年资的医师少得多。这是当前高学历年轻医师临床实践技能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改革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入手。

二、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

最近,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从1998年9月起,在试点单位招收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生,同时,各试点单位可按有关程度开展接受符合条件的优秀在职临床住院医师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申请条件向临床倾斜:

1.申请者可为研究生,也可为在职临床医师。后者强调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

2.学位课程考试较少:考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课等6门。

3.注意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及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及考核。强调对规范化的临床操作及独立处理本科常见病(硕士)及疑难症(博士)能力的培养。

(二)学位论文强化临床技能:

1.硕士:①可以是病例分析或文献综述;②论文应紧密结合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③总体应表明申请人已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博士:①科学研究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②研究结果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③总体应表明申请人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以及从事临床科学研究能力。

(三)外语要求同现行的医学学位所要求的大致相同:特别强调临床实践能力。

三、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见解

(一)重视社会应用性:高等教育的社会应用性问题,是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各级医院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对其期望保持一致。只有以社会的需要、病人的需要为主导,医院才会有生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有别于实验型)人才,这些人才的使用单位是国家的高等级医院,其研究方向应立足于临床需要。作为硕士生的选题应立足于当前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博士生则应选某些疑难急重症作为研究课题,探讨诊断、治疗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作为病因、发病机理的研究,对减少发病、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开展健康教育都是有重要价值的。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应开展这一研究。一个急社会所需、病人所需的高学历临床医师,必将是医院未来的竞争实力,中坚力量。这样的研究生获学位后,在临床上必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二)强调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从培养至学位授与的全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临床高素质人才目标的严格制约,严把质量关。古今中外名医的成长都难以离开扎实的床边医学实践,名医出自临床,临床造就名医。

现行的临床医学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或综述,这有利于临床医师扎根临床,也有利于临床技能培养、三基训练;也有利于规范临床诊断思维,使其从疑难病证诊治,急重症的抢救工作中获得过硬的临床基本功。

作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侧重点:

首先,强化训练扎实的本专业基本技能:①加强专科检查及病历书写训练,属疑难病症一定要有诊断分析。②加强各专科辅助检查适应证选择及结果判断训练。③加强专科基本操作技术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入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模式。[1-2]④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能力训练。

其次加强漏诊病例总结分析,及时从失败中反思教训。

第三,定期举办各种新进展学习班、更新知识、追踪学科发展趋势。

(三)在重视专业与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对交叉学科知识吸收教育:现代医学发展日趋专业化,临床研究生的专业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然而专业分科过早过细,忽视了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培养成现代医学人才。

(四)培养创新能力应列为最重要内容:创新能力应作为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必备能力,应试教育中的各项竞赛活动,评奖标准,都必须有评价新颖性及创造性的评分参数,其作用就在于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临床医学学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意识的培养,导师先让学生自选项目,自定课题,自查资料,自定技术路线,自行操作,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指导,使之加深印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五)注重个性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注重个性培养,对发明创造及人才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必须引入挫折教育,培养适应能力,学会逆境中战胜自我,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思延,吴涛,陈坚刚.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及其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