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知识点小结

化学知识点小结

时间:2022-04-18 04:1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知识点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知识点小结

第1篇

关键词:课堂小结;有效教学;近因效应;形式;魅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3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堂完整的、精彩的课尤其是记忆繁多的化学课应该是“有头有尾”的,不仅要重视新课的导入,也要重视课的结尾。但奇怪的是:教师的导入扣人心弦尤其是公开课的情境导入更是绞尽脑汁,整节课学生热情投入,问题设置也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而临近下课却草草收场:要么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要么教师的两句话一带而过,要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等套话,让人感到虎头蛇尾,课堂效率无形中打了折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小结能称其为“精彩”?如何精心设计出精彩的课堂小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 重视课堂小结的原因

繁杂的化学学科特点决定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首先,课堂小结有助于发挥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精彩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其次,化学的知识点多而杂,课堂小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就某一节化学课而言,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掌握得比较零散和不牢固,另外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又比较多,易混淆的知识点也不少,当前化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共同的反应是化学“学得会,记不住”“相似概念易混淆”,慢慢地就滋长了畏难心理,而概括性较强的精彩课堂小结恰恰可以去繁就简,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中获取的各个知识重点加工、转移和储存,使其与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有序的结构,达到帮助记忆、突出重点、辨析明理、理顺思路之功效。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容易与旧知产生联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画龙点睛,不容轻视也!

二、 各种巧妙的课堂小结形式

怎样才能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呢?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课堂小结其实大有文章可做,而且不同类型的小结形式有着各异的功能和操作要求,其类型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教师的个性等变量的不同而调整。

1. 串联法

串联法小结就是运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新学知识形成系统或纳入已有知识的系统中。这个方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学习别好用。一般建议抓住化合价的变化为主线,从单质出发,依据新学的有关物质之间的化合价变化关系串联成线。如《化学1》中“氯”、“氮”这两节的小结,我都是让学生以化合价为主线将各物质串联起来,然后根据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写出反应方程式。这样零散的知识就被串成一个小网络,而方程式的书写也变得有规可循,推导写出,不用死记硬背。而且一旦教会学生这种方法,他们就可以自己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做好归纳整理。

2. 悬念法

悬念法小结:在概括新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延伸,从而巧妙地引出某些既与新课联系,又与下一次或以后授课内容有关的新问题,让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从而巩固本节内容又为以后的教学创设悬念,埋下伏笔。例如《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讲完原电池后,可作如下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反过来讲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叫什么呢?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么的呢,和原电池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呢?下节课咱们好好来研究研究。”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听完这段小结岂能罢手?

3. 首尾呼应法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讲课也是如此。在新课的引入时设置一些有思考价值的主问题或趣味实验,但是不要揭示答案,而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自己找到答案。于是学生自然带着兴奋、迫切学习,新课快结束时,学生个个抢着来揭秘,尤其是揭秘趣味引入实验,学生更是开心。例如在《化学1》“离子反应”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先以三国演义中“绝路问津”的故事引入(本故事由老师绘声绘色讲出,不必打出,目的激疑,设置悬念),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但又故做神秘状“欲知详情如何,请听本回分解!”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想通过这节课学习把谜底找出来。上完新课后,首尾呼应,“我们已经学完离子反应,现在谁可以揭开“绝路问津”故事里的谜底,超越诸葛亮给我们指点迷津呀?”学生个个摩拳擦掌,抢着回答,课堂效果相当好。这样既强化了重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还带动了课堂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4. 共性归纳法

共性归纳法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各知识点的共性,方便记忆和理解。化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这是总所周知的。例如:有机化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系统性虽然比无机化学要强得多,但教学刚入门时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混乱,尤其是烷烃、烯烃、炔烃、醇、醛、酸、酯等分子通式学生老是搞混,导致分子式、结构简式推导不出。老师如果能和学生一起通过分子模型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有一个双键(碳碳双键、碳氧双键都行)或成一个环,该分子的氢原子就比烷烃少两个。”并示范一两类物质,那学生很快就可以自己推出其它类物质的分子通式了。再如学习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时,通过从各类反应中归纳小结出化学键的断开和形成的共同点,理解和运用就不难了。

5. 断键归纳法

对于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方程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其实如果学生弄清楚了反应中有机分子的断键位置,书写反应方程式就非常轻松了。如《选修5》“醇”的学习,反应类型很多,是所有有机物中反应类型最多的,所以学生容易混乱。上完新课后,补充一道练习题,及时对化学键的断键做一个归纳小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练习:乙醇分子结构式如右图所示:根据乙醇化学性质及所发生的反应,填写下列断键情况(用序号):

(1)置换反应:与活泼金属Na等反应。断键 ;

(2)氧化反应:与O2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反应。断键 ;

(3)取代反应:与酸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酯。断键

与浓氢溴酸共热生成卤代烃。断键 ;

与浓硫酸在140℃下生成醚。断键 ;

(4)消去反应:与浓硫酸在170℃下生成乙烯。断键 。

6. 谐音归纳法

所谓谐音归纳记忆法[2]是指所记忆的对象,跟其它事物之间是彼此相连续地被感知着、表象着或思考着的。当其它事物的一个熟悉的知觉、表象或思想的出现,与所要记忆的对象谐音时,就可以用来把记忆的对象记住。如选修4中讲到中和滴定时介绍了三种指示剂:酚酞、石蕊、甲基橙,学生只有熟记它们的变色范围和酸碱色才能完成滴定实验的考查。但偏偏很多学生总是记不住变色范围和颜色,导致实验题失分。如果讲完实验后利用谐音联想进行归纳小结,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就记住了这个难点,中和滴定实验题自然顺手了。石蕊变色的pH值范围为5-8,可联系为:石雷(蕊)有把吗?答:无把(即5-8)。酚酞的pH值变色范围为8-10,可记忆为:老酚太太高寿?已八十了(即8-10)。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3.1-4.4。可这样归纳记忆:“假的秤准不准?请三姨(3.1)来试试(4.4)。

7. 讨论小结法

离下课几分钟,设置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不仅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辨析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如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节内容时,可最后5分钟设置几个问题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争辩:(1)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加快?(2)增加任一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一定加快?(3)增大液体的体积,反应速率加快?引导学生抓住影响速率的因素进行辨析,自然越辩越明。这样既无形中把影响因素中易出错的知识点归纳出来,又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8. 口诀法

口诀法是指把难记忆难理解的某些知识点规律归纳小结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盐类的水解”这些知识点那里这个方法很好用。指导学生用口诀的方式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搞定: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弱酸弱碱强弱比较等题型。

9. 对比小结法

化学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比较相近,学生易混淆,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比较辨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对比小结法是不错的办法。例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教学、离子键和共价键、电离和水解。

三、 几点体会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小结能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化学课堂小结远不止这几种,且不是固定不变的,笔者只是在抛砖引玉。课堂小结教学要想做好,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把课堂小结的形式、内容和时间安排备好,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不至于被“正课”挤掉。这样课堂小结会更丰富多彩、更有魅力,更具实用意义,何愁课堂不高效呢?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课堂五分钟说化学

每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五分钟说化学。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或某个知识点、典型题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给学生听。如“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典型题目的讲解”、“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信息迁移能力”等等。

如:学生王晓峰说“知识点与做题”的关系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做法:

第一步:先较快的看一遍书,对知识点大体心中有数。

第二步:做随堂练习题。对于练习题中拿不准的、不会的立即翻书。看懂这题与哪个知识点相关,靠做题加深知识理解。从考查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题目中找出这一知识点几种考查方式。这样做题与理解同步进行,做完题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三步: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第一步看书时留下的印象,说出重要的性质、定义,再对比书上的语言,找出自己语言的不足,再读几遍书上的语言,即可轻松、牢固的记住。

短短的五分钟,能激活学生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营造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达到了先入为主的目的。这种做法除了激励学生为上课说化学准备素材、积极探索知识外,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现身说法

教师在批改作业或阅卷时,会发现有些题目个别学生解法特别新颖,值得推广,如果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这种题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不但能给讲解的学生以鼓励,更能使听讲的学生身临其境,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此,在讲评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学生登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

例如:将12.8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共产生5.6L气体,计算所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学生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弄HNO3的浓度不断降低,生成的5.6L气体应该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除常规解法外,想到了用“氮原子守恒”方法解此题,就简单多了。

2HNO3——Cu(NO3)2 HNO3——NO HNO3——NO2

n(Cu(NO3)2)=12.8/64=0.2(mol)

n(NO)+n(NO2)=5.6/22.4=0.25(mol)

消耗n(HNO3)=0.2x2+0.25=0.65(mol)

有些例题,特殊的解法教师不一定想到,而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往往有一些新颖解法。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能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体验,真正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热情;它有利于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提高。

三、章节的“知识树”让学生上讲台总结

经验告诉我们,“本堂课的问题,要本堂课解决,不要依靠作业,不要积压问题”,要实现知识上的“堂堂清”。课堂小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往的做法是课堂小结都由教师来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熟视无睹了;为此,我们开展了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知识树”、写知识的结构、基本定理、知识点联系,写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实验仪器、操作步骤等活动。

例如:学生总结硝酸的知识点中HNO3与金属反应三规律是:

①铁、铝溶于稀HNO3,而不溶于常温下的浓HNO3(产生钝化现象);

②HNO3 与排在氢气后面的金属反应时,浓的生成NO2,稀的生成NO;较活泼的金属与很稀的HNO3 反应,会生成N2O或NH4NO3 。金属与硝酸反应不放氢气。

4Mg+10 HNO3=4Mg(NO3)2+ NH4NO3+3H2O

③稀酸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铜盐和NO时,被还原与未被还原的HNO3物质的量比为1:3,而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2时则为1:1。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神奇的功效,它使学生增强了记忆的目的性和紧迫感。学生在识记知识、经验和技能时,是在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刚刚理解的基础上,又怀着强烈的“要记住”的愿望进行的。此时,注意力特别集中,记忆效率大大提高。

四、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做

对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做成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做: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规范操作的能力。教师面对不规范的操作,因势利导,找出错的原因及正确操作的步骤。对学生所做的实验,教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多肯定表扬,少批评,不挖苦和讽刺。

对具有一定难度、无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熟练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如“铁屑与硫粉反应”的实验,燃烧现象很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以及做好该实验的注意点。(1)铁屑与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摆成“山”字型;(2)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做完实验后接着让学生思考:(1)混合物不均匀会产生那些副产物,黑色固体是纯净的硫化亚铁吗?(2)当混合物红热时移开玻璃棒,说明该反应是什么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对吗?(3)混合物不均匀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的黑色固体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那些气体?

第3篇

对于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应该首先掌握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是贯穿化学知识点的重要内容,因此同学们需要详细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1反应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1

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燃料的燃烧 C+CO2 , H2+CuO

酸碱中和反应 C+H2O

金属与酸 Ba(OH)2.8H2O+NH4Cl

大多数化合反应 CaCO3高温分解

大多数分解反应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

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 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 (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 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 ’,这两者和为0。

即H+ H ’ = 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即H= H1+ H2+ H3+……

第4篇

关键词:高三复习 学案 高效

高三一轮复习课功能有三:一是唤醒功能。学生一般存在旧知识的暂时性遗忘或较深度的遗忘,而教师一但提及或引导学生回忆该部分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便会被唤醒;二是重组功能。通过复习,对零散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难忘的境界。三是提升功能。通过精选的例题及习题,以训练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唤醒是为了再现,进而内化;重组是为了融合、打通,进而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是为了综合运用、灵活运用,进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唤醒功能中,对学生知识的唤醒一般是由教师完成的,最传统的模式是教师满堂灌,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经常会造成以下现象:教师就好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低,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复习更多的是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浪费时间;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弱、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学生,他们遗忘的知识点较多,虽然教师在这节课唤醒了他们遗忘的知识点,但是唤醒遗忘功能是由教师完成,所以学生很容易对教师复习过的知识点还存在遗忘,上课的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教师生怕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翻来覆去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甚至教师讲了多遍却没有印象,讲得越多越糊涂,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势必影响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

事实上,学案的编写、使用不是新鲜事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复习学案的使用和之前的新课其实是一样的,虽然教师在课前把学案发下去,学生对照课本和笔记完成知识点后,仍然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知识点,学生被动的听,然后布置海量的题目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这种形式只是换了一种包装,教师依旧是主体,而且这种模式还会因为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学案,反而更浪费时间,其实效率反而更低了。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关键在于学案如何正确编写和师生如何使用学案。

学案的编写,常见的设计主要由以下模块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达标检测、学习小结。下面就这5个模块探讨一下教师如何有效编写学案和学生如何高效利用学案,以达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目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在学习目标中,如果只给出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了解、理解、综合应用),目标和知识点笼统,学生不容易掌握该知识点在高考的地位,题型、难度、频率是如何在高考中体现的,就达不到设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目的。以电解池为例,在考试大纲中涉及到的要求是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学生单从大纲说明会觉得电解池的知识点难度系数低,只是定性要求,而且涉及的电源应该来源于教材,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历年高考题,会发现有关电解池的学习目标被分解为:

1.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会判断阴/阳极,根据离子放电顺序表判断阴/阳极产物。(特殊:如果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阳极产物为活性电极本身失去电子)。

2.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3.利用电子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

4.新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阴离子在阴极放电和阳离子在阳极放电)。

结合以上要求在高考中出现的难度和频率以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自然能给出重点是:

1.掌握离子放电顺序表。

2.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阳极产物的判断。

难点是:(1)利用电子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2)新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阴离子在阴极放电和阳离子在阳极放电)。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目标,从而使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可操作性,是学生能一目了解,明白复习的方向及难度。

二、知识链接

在知识链接编写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尽量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种设置形式,能使学生唤醒相关知识。在使用上,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学习,学生不看教材、笔记,自己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并使知识网格化、系统化,再结合教材、笔记明确自己对知识点中尚存在的遗忘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重点标记,提醒自己这些知识点是自己的薄弱点。以前是教师唤醒学生遗忘的知识点,现在应该是学生自己唤醒遗忘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而是对零散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和在此知识点上结合高考在原有的知识点上进行提升、总结,以达到知识重组的目的。

以有机化学基础为例,在知识链接中,学生填写有机物相关的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而教师在课堂按照以下步骤达到知识点整合、重组的目的。

步骤1:将这些有机物按照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串成一条主线使得有机物性质形成网状图,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

步骤2:将已学官能团以表格列出,学生思考如何引入官能团以及官能团可以转化成哪些新的官能团。

步骤3:列出反应条件。学生思考符合反应条件的哪些官能团发生反应。

三、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包括三个方面的习题: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编写完成的。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调动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在学案使用中,注意通过作业批改与分析,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应积极倡导教师先做题后布置,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四、学习小结

这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板块,其实学习小结真正利用起来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让学生学会多思考、多反思、总结遗忘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如果积累下来就是一本自己的错题集,这对于后期复习帮助学生有指向性的攻克薄弱点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轮复习是否有效、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能否有效唤醒了学生已遗忘的知识。学案的精心编写,使用时机的精妙安排,练习过程的有效掌控,势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学习策略 知识结构化策略 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33-01

浙江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多年,教学中学生反映化学难学,尤其是高一新生觉得化学知识点杂乱无章,从而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高一学生感到化学难学的原因较多,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不适应从“科学”向“化学”的转换,也不适应从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向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转换,因此,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为此,笔者将在新课程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整理成文,供同行交流讨论。

一 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培养

高一新生化学学习方法只是简单、孤立地记忆知识,教材看看都懂,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所需的知识,逐渐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1.在课前预习中引入知识结构化策略

笔者在新课内容教学中常让学生看完教材后思考这部分知识内容和已学习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联,以此来引入知识的结构化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知识结构化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留一定时间给学生整理小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联?能否把新学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整理成一个知识网络?还存在什么疑问?通过不断同化、顺应和平衡,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构起关于某知识点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例1:学习必修1专题1“物质分散系”时,引导学生把物质的分散系归入“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中的混合物这一条线;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时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一内容与分散系相连,不同的分散系根据实验目的有不同的分离提纯方法,让学生把知识串成一个知识网,学生感觉学起来较容易,不会再觉得知识点很散了。“物质的量”是高一新生普遍感到较难学的内容,是难点内容,课堂小结时同样引导学生逐渐把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构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相互自编题目进行适当练习。

例2:学习完必修1专题2“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氯气一节进行小结时,第一步让学生先画“脑图”(如右上图所示),在“物理性质”中引导学生着重回忆色、味、态、溶解性、密度大小(与空气相比)、毒性等;“化学性质”中引导学生根据纯净物的分类(苏教版必修1教材第三页图1~2)与哪些单质反应,与哪些化合物反应等方面进行整理;“氯气的实验室制备”中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操作等角度进行整理……单元小结时引导学生根据单质——氢化物——酸——盐的顺序把学过的含氯元素的物质全部找出列在纸上,思考物质间可能发生的转化,并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后续其他元素知识网络的整理可以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引导学生采用点——线——面的方法整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知识整理把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知识网络,解决问题时就能快速提取所需知识了。

二 反思策略的培养

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反思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要让学生在反思中自我学习,不断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1.习题课中引入反思策略

课前教师精选习题。研究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及相关内容的练习,把学生的错误及相关内容练习归类,编成典型例题。

课中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练习典型例题,随机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也请做不出或做错的学生讲解他的思路,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反思的内容是:解决此类问题需求哪些知识(找知识点),自己学过的知识中是否完备足以解决这类问题(回忆相关知识点的内容),通过解决这一问题,新建了哪些知识间的联系;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蕴涵了什么样的规律,有没有别的思路和方法,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还适合哪种情境等。着重引导学生整理学习思路及出现错误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反思:对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乐趣及成功体验的反思,逐渐养成面对不会做的题也有良好心态的习惯。

例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第66页:在标准状况下,250ml烧瓶充满氨气后,倒置于水槽中,水充满烧瓶。假设溶解后的溶质不逸出烧瓶,则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约为( )。

A.1 B. C. D.

本题引导学生找到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物质的量浓度,回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联系题给的信息氨水的体积就是烧瓶的体积0.250L,溶质物质的量为250ml气体所具有的物质的量,根据概念解题。

面对这类题目学生开始往往无从下手,因为解题时缺乏思维方式的强化。习题课讲评时可先让做对的同学讲解其解题的思维过程,再整理出解题的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划出关键词,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回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题目给出的信息解题。为进一步巩固该类型的题目,改变题目让学生练习:

在标准状况下,一个烧瓶充满氨气后,倒置于水槽中,水充满烧瓶。假设溶解后的溶质不逸出烧瓶,则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约为( )。

A.1 B. C. D.

磨刀不误砍柴工,典型例题让学生上讲台演练并讲解解题思路,每个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或出错原因比没完没了的练习效果强得多。

2.试卷讲评课中升华反思策略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经历是一笔财富”。但如何使失败变成成功之母?如何使失败的经历成为一笔财富?事实是只有那些不断反思、不断从失败中得到启示、不断总结经验的人才会使失败的经历成为一笔财富!而反思能力的养成和其他能力一样,需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思,逐渐让学生把对问题的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试卷讲评中运用反思策略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好方法。笔者发下试卷后往往先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自行订正错题,让学生思考做错题是因为知识点不懂还是该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欠缺,自己能否编一个类似的题?再让学生回忆考试时的情绪状态,考试过程中是焦虑的心情还是一直保持着一份好心情?从错题中得到什么启示?从这次考试中你有哪些收益?俗话说:考试是“三分知识七分发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考试只不过是检查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注重分数的学生往往原地踏步,注重错题的学生才会不断进步。引导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不要老想着拿多少分,只要把自己会的做出来就行了,考试中遇到难度系数大的题要学会放弃,要仍保持一份好心情继续往下做,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反思成功,从成功中得到快乐;反思错误,从错误中得到经验。当学生把反思变成习惯时,学生走上社会就能很好地运用。

知识结构化策略及反思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两个方面,笔者在历届的高一年级教学中采用知识结构化策略及反思策略,所教班级学生普遍反映化学不难学,提高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化学成绩稳步提高,成效显著。

第6篇

【关键字】高考;化学;规律;小结

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燃烧的有关试题是中学有机化学中的常见题型,也是高考化学中的热点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往往容易产生混淆,现将其归纳小结如下,以飨读者。

烃及其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的通式:

一、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

二、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一定时

三、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 和 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四、有机物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练习题

1.1molCxHy(烃)完全燃烧需要5mol ,则X与Y之和可能是()

A.X+Y=5B.X+Y=7

C.X+Y=11D.X+Y=9

2.某有机物6.2g完全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0.3mol水,该有机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1,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3.有机物A、B只可能为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相等,则A和B的分子量相差不可能为(n为正整数)( )

A.8nB.14n

C.18nD.44n

4.某烃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1),此烃可能是()

A.烷烃B.单烯烃

C.炔烃D.苯的同系物

5.下列各组有机物,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总质量一定的是()

A.甲烷、丙炔B.甲醛、乙酸

C.乙醇、乙二醇D.甲苯、甘油

【答案详解】

1.C。根据烃燃烧通式可知,1molCxHy的耗氧量为X+Y/4,讨论易知,当X=3,Y=8时合理。

2.C。该有机物的式量为31×2=62,6.2g为0.1mol,8.8g二氧化碳为0.2mol,故1mol该有机物含有C原子2mol,H原子6mol,结合式量为62知1mol该有机物还含有(62-2×12-6×1)/16=2molO原子

3.B。

4.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1),说明该烃含有的C原子与H原子个数比为n:2(n-1),满足炔烃的分子通式。

5.BD。要求各组分含氢量相同。

第7篇

一、注重基本概念

物理知识是由一系列物理概念和规律构成。概念间有其联系,便形成规律。物理教学注重的是思维的培养,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如果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思路,思路不正确就不可能正确反映客观物理现象,那么就不可能学好物理。我们经常说,基本知识点是能力的基础,必须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点,方可培养其能力,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物理教学应尤为注意基本知识点。

二、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指思维活动,它在解决问题时表现为善于进行抽象思维。能从概念和规律的内在联系中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抓住解题的关键。在思考问题时能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解决方案,即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在教学中对公式、定理、定律的内涵和外延要讲析清楚,并且积极引导学生类比、联想,促进学生思维深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在情感上给予感染,让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达到以情足知,知情共育的效果。那么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刻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还要琢磨学生可能存在的疑点。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现行教学中的物理知识,大都是以定理、公式、法则、原理的形式出现,给人以庄严“神圣”、完美无缺的感觉,被供奉于教学的殿堂里,看似“威严”的知识给学生一种枯燥感。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这些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探索后取得的,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的精神,将物理知识与人有血有肉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兴趣。在教学语言方面,要做到准确、清晰、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能达到传神又传情,获得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教学语速能做到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变化的语言能刺激和强化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从而引起其兴趣。

四、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心中有学生,让学生有一定时间预习,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天地。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让出长期以来牢牢控制的位置,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主动获取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做试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感悟物理的魅力,提高兴趣,培养其能力。

五、注重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我们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研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提出问题,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物体的质量?空气的阻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大胆猜想,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亲手设计或做实验,让学生通过试验得出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一样的。整个过程由自然现象,设计实验。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长期在这样“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那么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可以选用某一种办法试探性的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的启示,或许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

六、小结的重要性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在河北省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追求的目标,但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构建模式和体系,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教学时常困扰着学生和教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除对知识掌握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事物能力等多方面、多方向实现成长。

通过搭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型,把教师和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让45分钟课堂教学发挥效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正常睡眠时间、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基础学习能力,再到终身发展能力,从掌握知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多领域、多方向的有效教学。

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实施

1.确立导学方案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较强的,课本上80%左右的新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学获得。因此,在导学方案中应强调学生自学的重要性,并对自学的过程和自学的范围加以限定。导学方案的基本形式如下。

(1)本次课时的基本知识点。首先明确本次课程的基础知识点,以及基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然后确立自主学习这些基本知识点时需要掌握的程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应当掌握哪些内容,应当熟悉哪些内容以及应当了解哪些内容。

(2)本次课的讲解过程以及讲解思路和方法。在学案中明确本次课程将要以怎样的流程进行讲解,并给出讲解的方法。通过学案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知识构建的基本方式。

(3)基础练习。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初步练习,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与思考,以增强课堂听讲的针对性。

2.课堂组织与实施

(1)引入问题情境。高效的学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实现的,脱离了具体的情景的学习,一般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因此,在课堂上应创立相对知识点的实际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探索的欲望。

(2)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展开过程中,把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从一名讲授者转变成为知识探究的组织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确立、验证这一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3)课堂点评以鼓励为主,建立民主课堂环境。课堂教学进行到一个小阶段后,教师应对这段教学过程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明确自主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如何应对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套积极、民主的点评氛围,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导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

3.课后巩固练习与课堂回顾

根据记忆曲线的记忆规律,应当在课堂结尾时对整堂课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提纲式的回顾,从而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与巩固,最终形成学会一个知识点,巩固一个知识点的良好学习局面。课堂回顾是确保一堂课完整性的关键。

三、小结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上的知识学习与构建过程,还要利用好课下自主学习时间,只要把课堂上下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劝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第10篇

1 初中数学阶段小结的特点

1.1 重视系统性。阶段小结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本阶段知识的归纳整理,提炼升华。整理归类得当就能为矫正及提升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小结是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能光教师讲、学生不练,而应在共同合作与交流中,整理归类知识点,不断地矫正学生反馈中的偏向和失误,逐步巩固及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而教师则总结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1.2 突出针对性。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旧知复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巧设内涵丰富、有一定背景的例题,即使这个题目解答无多大难度,也应以它为例并对它丰富的内涵和背景进行针对性点拨,边讲边练,以有效整理和巩固旧知识,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例题的更大作用。

1.3 强调层次性。小结是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共同合作与交流。但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因而要调动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讲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巧选或巧设练习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积极互动,使内容层次与学生层次相吻合,达到纠错补漏、发展提高的目的。

1.4 注意新颖性。阶段小结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这一阶段已学过的知识,但小结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在设计小结方案时,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小结课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渡,提高了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5 讲究激励性。中学生的情感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一次阶段小结后常会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授课时,应重视各类学生的个性特征,要用好激励手段。对各种优点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应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新知的学习中去。

2 阶段小结课的引导方式

2.1 设疑点拨的诊断性引导。这种引导主要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有共性的典型错误,通过查“病情”,找“病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目的。在引导上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帮助学生弄清楚错误根源。

例如:已知:y是x+1的反比例函数,当x=1时,y=3。求当x=2时,y的值。这是一道较难的整体认知题。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同学们都知道,许多学生要么设错函数解析式,要么确定错x、y值所满足的解析式。引导时为了对症下药,疏通障碍,我出示“y是x+1的反比例函数”,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回答如下问题:①y是x的反比例函数么?②y是x的函数么?③根据题意设出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式?④每一组x、y的对应值都满足上述解析式么?

这样铺垫、引导,分散了难点,调动了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有效地理顺了学生对题意理解的错杂头绪,使难题迎刃而解。

2.2 典型解剖的发散性引导。发散性引导针对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例题作进一步“借题发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开拓思考的视野,发散性引导倡导一题多解,倡导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同时重视介绍解题者运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才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在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证明和反比例函数的一些问题时就常倡导一题多解,倡导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 学生 教学 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13-01

复习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老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省时间多系用“提纲式”“注入式”方法复习,这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年我尝试变换课的结构,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课前复习、课后小结复习,章节复习,单元复习、考前复习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学生课前复习

“生物课上听得津津有味,做起实验也会觉得兴趣盎然,但时间长,该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该记住的也记不住了。”这反映了生物课的特点,该记忆的东西多。为适应这一特点的要求,使学生牢固地记住基本知识点,每堂课开始5分钟,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进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作些归纳,甚至还自编出“口决”来增强记忆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短短5分钟,能激活学生思维,从一节课的开始就创造出“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参与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实现自我激发,是学生主动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课堂小结,是一种高层次能力的锻炼,一开始可能比较困难,会出现“冷场”。在实践中,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的发言率确实相对较低,显露出了部分对重点问题的盲从性和缺乏辨别力。但只要坚持示范、启发、鼓励、引导,学生会慢慢地掌握的。学生一旦在全课的小结上有了突破,整个课堂教育一盘棋就全活了。例:遗传规律一节,教师写出1、IA、IB对对i为显形,2、①A型血:IAIA、IA2;②、B型血IBIB 、IBi;③、AB型血,IAIB;④、O型血ii。3、学生写出A型血与B型血始配后,后一代可能有的血型。4、学生小结。

三、单元复习:学生编制试题代替单元测试

让学生自行编制试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可通过不同途径到同一目的)。进而发展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师指导、学生出题 在出题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要求,认真复习课文后,确立评价范围及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在编题过程中学生收获很大,首先回顾知识目标,根据目标对课文中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和运用,特别是在选题过程中,学生对有关题目都将进行仔细斟酌、解答,并且此时解题与平时完全不同,学生要考虑的不完全是怎么解,还必须搞清题目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示什么知识点及题目属于什么层次(概念、运用、综合),也就是说,学生要改变单纯为做题而做题的现象,站在比以往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并且把学过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成整体,从而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此时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改变了以往不知如何复习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2.教师点拨,学生矫正 教师点拨启发,指出试卷中不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来改,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出卷人,决定权还在他们自己手里,但必须对试卷的科学性、正确性负责,这一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查漏补缺的过程。

3.学生互评、互考 在学生互考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在非常轻松、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集体合作考试,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准确率也高。在合作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矫正,特别在批卷时,通过发现别人错误,可以检验自己知识掌握水平。如遇上争议的问题通过双方讨论、查书、教师讲评,可对原来没有被发现的认知错误进行矫正和补救,更有意义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教学观念的变革。

四、考前复习

1.抓基础 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没有能力的可言,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绩。在复习第一阶段,我们应把基础知识的复习放在首位,而不必强求多科综合。应重视如下几点:(1)理解掌握重要概念和原理,并能正确表述。(2)弄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前后左右的纵横联系,包括区别和联系。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痒呼吸和无痒呼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的比较和联系。(3)搞清重要考点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其它知识点的重要影响。(4)用概念、原理去分析、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2.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复习时掌握基础知识还不够,应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综合,纵向贯通,形成网络化、条件化、系统化,才能使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升华。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以阶段为基础的单元复习。按课题一节题一框题一问题的结构,整理教材,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全书的知识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第二阶段,以线索为基础进行专题复习,整合考点。这时应打破章节框题的界限,按考点之间内在联系重组新的知识专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专题复习 利用典型例题加强训练,强化适应性、灵活性。专题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选取一些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习题进行练习,但要注意“精”和“活”,注意“练”和“评”,力戒题海战术,重练轻讲。通过讲评,应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方法,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考查点,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解多题”等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忠华. 研展评结合的高三生物复习模式探索[D].苏州大学,2013.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图运用;教学策略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的利用概念来开展教学活动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我们应用概念图,是希望更加清晰的让学生感受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系统化他们的知识体系,让他们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可以利用到概念图去完善课堂的教学。下面是我对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方法的分析。

一、利用概念图教学,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概念图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知识清晰完整的呈现。比如,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了全新知识以后容易忘记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利用概念能够很好的将过去的知识与现学的知识点进行一个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知识概念图还能让课程的知识点更加的系统和清晰。许多学生学习了课程内容以后,对于整个课程的知识内容并没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使用概念图,能把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分层次、难易的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加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强他们记忆的条理性。

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中的《植物的无氧呼吸》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概念图,以对比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记忆植物无氧呼吸的知识点。在概念图中我运用到了植物有氧呼吸的特质、表现与变化,来对比无氧呼吸,让学生进行区别性的记忆。这样一来,不仅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内容,也很好的巩固了现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建立起对新知识点的记忆。

二、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图绘制,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思维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将概念图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去,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进行概念图的绘制。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慢慢的养成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思维,并且能够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进程中去。

1.概念图的具体实例教学

在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图绘制以前,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概念图的绘制示范,让学生了解概念图绘制的基本方法、规则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没有必要专门的去开展概念图的教学,而可以在平时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进行绘制讲解。比如,我在教学高中生物中的动物的有氧呼吸时,在黑板上,一边绘制一边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注意绘制过程中,知识点空间的分配,以及箭头的方向在知识点联系中所具有的作用。我绘制完成以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制一个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概念图,同时也随机叫学生到黑板上来进行概念图绘制示范。

2.学习活动中概念图的运用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我们既然已经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图来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后续所要做的即是让学生能够在生物复习的过程中,学会熟练的运用这些概念图来促进自身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所学习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技能,要能运用到自身的学习进程中去才能真正有所裨益。比如,在高中生物的期末总复习中,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内容的复习时,就主要以概念图的形式,来一点点进行知识点的回顾。比如,高一生物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生物的基本细胞结构,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会提问学生:在细胞这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生物的细胞呢?(学生回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那么这三类生物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三者又有什么共同点呢?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我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概念图的绘制,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以后,我就进行概念图的补充和完整。通过这种方式,课程的复习进行的异常顺利,师生互动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热烈。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课堂小结,启发学生思维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概念图来进行课堂的小结。在每一个大的知识点讲解完以后,利用概念图,来分层的概述知识点的内容。在小结的过程中,来慢慢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构建这个知识概念图的过程中去。一般我在课堂小结中运用概念图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由我画,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二是学生自己进行概念图的构建。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以激发学生自主性为前提开展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在运用概念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呈现,也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的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