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画考察报告

动画考察报告

时间:2022-03-03 13:0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画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画考察报告

第1篇

建筑面积是建设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以平方米反映房屋建筑建设规模的实物量指标,是建筑类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掌握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有利于进行造价指标的分析,积累工程造价指标经验。

因此“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成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授课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正确计算各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现状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课程常用8节课的时间进行讲授和辅导,约占课时数的6%。但由于总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等客观问题存在,使得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满堂灌地进行讲授。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了解30个以上的建筑部位和名称,26项需要计算和10项不需要计算的项目。这使教师必须以平均6分钟的速度讲授一个项目的计算规范,并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可是,处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专业课的初学阶段,没能清晰建立建筑物中涉及部位和名称的概念,常把楼梯和台阶、阳台和平台、坡道和散水等混淆,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一味按照计算规范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效果肯定是很不理想的。

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改善措施

?对上述的教学现状,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我尝试在教学中增加图示教学、参观教学、任务驱动等教法来改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教学效果,同时也重新表述规范中的枯燥条文,以求提高教学效果。

1.图示教学法

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图像、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综合运用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图像的存储速度要远远高于语言的存储速度。可以想象计算规则由文字组成,教师授课用语言来表述,当教师的语言表述比较单调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不高,因此老师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授课,就会得到如图1与图2的对照效果。

显而易见,在建筑面积计算中有些建筑部位和名称是学生没见过或没接触过的,如果教师按照规范“照读”,只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在“和尚念经”。经过数年的经验累积,我利用PPT的动画功能,首先把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显示出来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这时他们会有成就感,其实他们不知自己的大脑已经被教师引导着,开始接受和准备处理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接着教师再把计算规范显示出来并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简单的图片和标记、文字等组合而成的知识点就可得到很好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形象记忆,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了成就感,自然更爱学习。

2.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通过组织或指导学习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参观教学法是如何有益于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呢?我们知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道理,就是告诫世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小到大都在家里生活,是否有好好看过自己家的房子?在学校读书一年多,是否有好好感受过每天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很迷惘、甚至愧疚的表情。所以,在学习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布置的第一份作业不该是抄规范,不是背诵记忆,更不是进行实例计算,而应该是参观学习,给学生展开一个特别的第二课堂。我要求学生好好参观校园里的建筑物,并要求每位学生在参观时拍下照片,照片必须属于建筑物中的某个部位、局部或整体,并对所拍摄的照片命名。

在学生上交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房屋构造基础知识,能准确地描述所参观的建筑部位和名称。但同时也可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比如,把车棚误认为雨棚,把楼梯前过道误认为阳台,把台阶误认为楼梯等。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参观、拍下照片到给照片命名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迷惘和不自信,但都一定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对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回忆、梳理和巩固,从而加深了对建筑的了解,能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学习。

3.任务驱动法

经过上面的参观学习后,从某程度上学生的视野已得到开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建筑面积计算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的专业性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分析校内外建筑物涉及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结构和部位,同时初步掌握建筑考察的资料搜集、实地观察、信息记录分析、成果整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分工合作、领悟团队协助精神。经过了约半个月的准备,学生们均能按要求提交考察报告书,如图3、图4。

以上是部分学生的建筑面积考察报告,从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的团结精神,每个宿舍的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去拍照、收集资料,有的去晒照片、写文字,甚至绘画装饰。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后,我就对校内配套工程案例“二层住宅”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建筑面积计算,并讲解正确的计算表格填写方法。

第2篇

一、全力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四、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 ;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发展学生个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结构具有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过于强求人才培养整齐划一的观念和做法。因为人的个体先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天的主观努力的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都朝一个模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爱好,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另外,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里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长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发展思维,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精神呢?

(一)要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的特征是通过这一种事物的多角度的思考,探求事物多种的可能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随时引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但要注意,求异要与求同结合起来。在求异中进行选择、求对、求佳,这是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要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广度和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训练学生思维变通性,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三、重视实用文体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重视实用文体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对实用性文体的应用能力,是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最多的是笔记、条据、书信、总结、报告、电文之类的实用文件。当前,广告、市场信息评价、科技研究报告、合同、协议、推荐信、产品说明以及提案、诉状等实用文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是原题辐射,如教一般书信时,可以扩展到教介绍信、推荐信、咨询信和聘请书等专门书信。二是直接补充。就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作为工具名,适当地进行与现代社会密切的应用文体作为教学。比如:“情报资料综述”、“考察报告”、“计划”、“总结”等。三是创设言语交际情境,进行多种文体的综合练习。如组织学生浏览当地名胜古迹,事前让学生写通知;采写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在编写中需要借助有关资料,练习写借条等。这样的语文教学既情趣盎然,又让学生受到多种文体的写作练习。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

第4篇

1.对于研讨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具有指导意义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包含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课程,是地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为师范生更好地从师任教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因课时有限和课堂教学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系列课程的深入研讨和开放学习。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可突破时空限制,为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深入研讨地理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便利的条件。

2.对于关注中学地理教改具有现实意义

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立足教学,思考教改,深化教研,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然而,地理师范生对于新课程的推进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关注不多、了解甚少,难以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现状。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注重大学学习与中学实际的结合,为地理师范生了解教学、教改、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是师范生关注中学教学改革动态的“窗口”。

3.对于地理师范生专业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经历师范生、新教师、有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实践教育家的发展过程,不仅要胜任地理课堂教学,也要积极进行地理教改,坚持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才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强化地理教师教育培养,为展示地理教师风采、交流地理教研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要的阵地。

二、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研平台”围绕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教与学,针对地理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以理论窗口、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三个模块为基础,下设观点集萃、教研动态、研究成果等九个栏目。

1.理论窗口模块

“理论窗口”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视点、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展现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包括专著摘言、观点集萃、名人访谈等栏目。“专著摘言”来源于地理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名师、教研员等所编教育专著中的理论思想、创新成果的摘取撷英。例如,“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新思想”、“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等,为指导师范生深化地理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提供帮助。“观点集萃”呈现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地理教师等对地理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同见解。例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等,为引导师范生深入思考地理焦点问题、热点话题提供支撑。“名人访谈”简介地理教育大师大家、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经历、成长历程、教学经验等。例如,“风采犹存树常青——访地理教育学专家褚亚平教授”、“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树声先生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等,为激励师范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提供榜样的力量。

2.信息荟萃模块

“信息荟萃”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信息、新资料、新动态,及时反映地理教育探索的现实状况和教研信息,包括报刊摘编、教研动态、相关链接等栏目。“报刊摘编”剪辑地理教师教育类、中学地理教学类等报刊的名篇佳作或经典文章,通过收录整理汇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研资料。例如,“关于如何进行地理高效教学”、“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等,便于师范生广泛获取报刊杂志的有效信息。“教研动态”采集大学、中学及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研活动的学术交流或讲座报告,通过加工处理集合成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研情报。例如,“全国、省、市级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省、市级中学地理教学观摩比赛”等,利于师范生及时把握地理教研动态。“相关链接”链接高师院校、中等学校、各类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网站,通过比较筛选提取出有效、适用的网络信息。例如,“高等院校、中学的地理教学精品课程”、“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等,益于师范生快捷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3.行动研究模块

“行动研究”主要提供地理师生参与教学研究的新体验、新感受、新风貌,全面交流地理教学改革经验和教研成果,包括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研究成果等栏目。“动手实践”反映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参与地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历。例如,“地理师范生讲课交流、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的生动画面”、“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评比的活动场景”等,带动师范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实践。“参与体验”反映地理师生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思所想和收获体会。例如,“与国培班地理骨干教师互动交流——感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风采”、“走进中学地理课堂——体验中学地理教学的魅力”等,促进地理师范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研究成果”展现地理师生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做法和改革成果。例如,“我们从这里起航——地理实结汇报、‘三下乡’活动推广”、“问题是创新之母——地理创新团队科研获奖、地理兴趣小组成果展示”等,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注意事项

1.主题选择注意结合学生实际

地理“教研平台”主要结合师范生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深化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构建,因此,分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师范生的现实状况,掌握师范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明确师范生在地理教研方面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对于“教研平台”的主题确定、专题选择很有必要。

2.信息筛选注重便捷有效

网络信息技术可提供种类繁多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可为师范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有利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必须层层筛选、有效提取、加工处理可用信息,特别是方便师范生利用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信息,对于“教研平台”的模块构建、栏目设置十分重要。

第5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经验,以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场所。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联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情景或问题,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有机结合。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为传授地理知识而讲,而应把地理知识与学生周围相关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讲,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之有用、所需,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地理备课要做到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了解学生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大多没什么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浅显的可以从书本上了解了,稍微难点的以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把地理知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觉得学习意义不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应该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把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些特长等等,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养等。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负担,而使课堂缺少生机活力。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它们通过网络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开展“启发引导式”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备课时将整节课的内容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思考,找出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教师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本课题的知识点。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4)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后及时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重要任务。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有人说:课堂教学就是调动,课堂教学就是激发。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就是教师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所以,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无关的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

2.1 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2.2 地理课堂多样化。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2.4 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地理课程评价的着力点应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技能与能力、对人地关系观点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程度等,而不能是对地理资料的死记硬背。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 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教育实践与研究。

[3] 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4] 刘志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探究能力;培养方法;研究效果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一、什么是探究能力及其意义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风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在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做把火柴放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火柴的温度达到了燃点,自燃起来了,做完后,有个学生问我,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能不能也燃烧,我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又让他们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看能不能也燃烧,最后,纸也燃烧起来,我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让他们敢想,敢做,敢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探究欲望得到了加强,想信他们对于科学课也会感兴趣,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纵然孩子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基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未知所做出的推测;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在教学《植物怎样度过“一生”》、《人类的进化》等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的发育、进化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在教学《给水加热》中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水、《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中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切片标本的方法等实验活动,操作步骤复杂,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能够很快知道操作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他们“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在教学《纸张》一课时,教师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选用宣纸、牛皮纸、瓦楞纸、书写纸来研究,将这些纸滴上红墨水,看那种纸吸水快,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时要同时滴,水量要一样等;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进行研究;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仿佛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真枪”地进行研究。又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记录表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教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提供有结构材料,能有效为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结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结构材料”是指材料的构成和搭配是根据所学知识认知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材料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在教学《流动的空气》一课中,为揭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产生空气对流而形成风”这一科学现象,我准备了两组材料,一组是可以游动的小纸蛇,在火焰上面转动,从而揭示热空气上升;另一组材料是一个两端(上表皮用硬纸板制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蜡烛点着,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闭塑料水槽,并提供蜡烛、蚊香,用水槽内的环境模拟地球地表环境,蜡烛模拟温度高的地区,蚊香显示空气的流动,学生在点燃蚊香和蜡烛后看到烟(空气)的流动情况,不仅明白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空气流动规律,而且能轻易地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启发性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提供有结构材料,是教师为学生实验活动和获得某种概念创造条件,对发展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六)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一张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为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评价的方式机会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新晨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罗星凯等译.《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5]肖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6月

[6]韦钰(加)罗威尔著.《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7]方红常利梅.《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8]孙宏安.《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