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时间:2022-08-19 01:3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南旧事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第1篇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那里有外婆的歌谣,有门前的小溪,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有要好的玩伴……但不知何时这些都已不复记忆,在岁月的纷纷扰扰中,我们逐渐学会了遗忘,于是我们为忘记了过去而惆怅不已,直到《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虽然我还没有走出童年,但对过去的事也只有模糊的记忆。我承认我的记性很差,也许昨天的事今天就忘了,也许刚刚还要做得事现在就想不起来了……回忆以前的事,我不禁在想:那时我眼中的世界是否亦如英子眼中的那般清澈与明亮,纯洁而无暇?

   看《城南旧事》时,我的心头不禁漾起一丝丝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了,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副场景的从容地描绘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我被小说里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打动了。

   《城南旧事》描写的是平民百姓间的寻常故事,是部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的`纯美的散文式小说,文中那委婉的诗意,宁静的意境似乎一副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我不禁沉浸于那淡淡的哀伤、弄浓浓的相思中,而无法自拔。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双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描写得极为细腻。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想了许多,发现那些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人、那些事,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以为无印象的旧事,以为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

   童年的记忆大多是片段因为不懂人世离合,因为无力探究世事纷扰只能任听一切随缘而来,又随风而去。仔细想想又有几个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们的今昔。这样的离别,比起成年之后,犹更痛彻,因为多数只能留作一生的回忆,也正因为如此,英子才更加害怕离别,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与物,疯子也好,小偷也好,影子是真的把他们当作朋友般珍惜。“我不懂什么是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的确,英子的眼眸,纯净得不能容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痛苦,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也只有英子会蹲下来,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静地,认真地去聆听一个“疯子”诉说过去;只有她会为了小偷被抓而感到伤心,也只有她会认为他不是个坏人,而是和自己有着“一起去看海”的约定的朋友,相信他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令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鳞伤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处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但也许就像英子所说的那样“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每一个人都会成长,这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脚步,可我相信年龄的童年会过去,但心灵的童年会永存下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后记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

   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

   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小英子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说起这位作家,可了不得!因为她的文章《窃读记》被入选了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一学期只有36篇呢!《城南旧事》这本书,我觉得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个题目很特别,吸引着我,让我有兴趣打开了第一页。

   整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个篇章。主要讲了:英子漫长的小学生涯结束了,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英子去看望病倒在床上的爸爸。英子说爸爸不在身边,讲话也不怎么敢讲。爸爸却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坚持去做就行了,不用太在意别人。毕业那天,大家都落泪了,这也使英子回想起以前刚刚入学时,欢送六年级同学时的情形。林海音13岁那年,爸爸去世了,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一个为成年的孩子,面对了这么大的事,还要养活弟弟妹妹,真厉害!

   这本书,我觉得就是英子从童年到小学6年级的生活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类似。不过,为什么要叫《城南旧事》我还不知道。不过,这是林海音奶奶的一个美好的童年!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童年是多彩的,童年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喜爱童年,珍惜童年,写童年数一数二的就是《城南旧事》了,在书本中,那个在大树底下学骆驼咀嚼可爱的小英子,一下午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也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童年如画,把点点滴滴的微笑收集起来,放在我们的白纸上,使它脱离了洁白,变成了一幅一生都珍惜的画卷。童年如流水,从叮当的泉水,变为涓涓细流,再进入实践,进入广阔的知识海洋。《城南旧事》生动有趣,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的童年,但却有着同样的乐趣。拿起书,沉浸在作者的童年往事中,看着那天真无邪的英子,与惠安馆的“疯子”做朋友,与胡同里的贼相互谈笑,也只有一个孩子才能干出来的事儿。还有兰姨娘,宋妈,各种景色和人物都是那么有趣,也让我体会到不同人的生活和苦衷。为了供优秀的弟弟读书而去偷盗的贼,也只有像英子这么个小女孩才会说出自己的感想。

第2篇

带领一个班级读书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五年里,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对于班级阅读的组织与开展特别重要。

一、结合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精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稻草人》《我的老师》《小橘灯》《曹冲称象》等课文,不知激起了多少人读书的欲望。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适时介绍一些作家、作品,就更能逗得不少孩子心痒痒了。我在教《城南旧事》时给孩子们唱《骊歌》,讲林海英;教《皮皮鲁的风筝》时介绍郑渊洁,讲我小时候看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讲《舒克和贝塔》;教《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介绍曹雪芹,讲《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恨不得马上去找来一睹为快。可见,语文课堂是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主阵地。

二、与孩子们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坚持每天阅读

首先是让孩子们制定阅读计划,特别是寒暑假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老师推荐适合学生读的文学作品,或者学生和家长一起选择喜欢的文学作品,列出阅读计划表,制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做到有目的地阅读。也许有人会质疑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书目会出现“乱读”、“随便读”的状况。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老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再经过孩子们的互相交流、推荐,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兴趣都会呈现大同小异的状况。因为生活环境和年龄相近,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昆虫记》等儿童文学作品,也有些孩子喜欢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因为长期坚持阅读,他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泛。相应地,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可以从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和习作课上感受到。

其次是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有人很反感边读书边摘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果要求孩子一定要每天摘抄,可能会降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快速阅读”、“微阅读”之类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既是点滴的积累,也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从小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至于读后感、读书笔记,则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抒感,学会深层次交流。这样一来,完全是自然而然地付诸笔端,学生又怎么会不情愿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要推动孩子们的阅读,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在我们班上,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好书推荐会”、“小小故事会”、“名诗欣赏”、“演讲比赛”、“全班共读经典”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和阅读感悟,让阅读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班共读经典”,它是结合语文书每学期最后一次习作的要求制定的读书内容,每学期全班共同读一本名著。期间除了学生自由交流、写读书笔记外,老师还会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让学生复述已读到的精彩故事情节,谈谈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讨论好的读书方法等,推动孩子们进行精彩阅读,创造他们精彩的人生。

除此以外,建立“班级图书角”、评选“读书之星”、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等,都是我组织与开展班级阅读的手段和方法。

第3篇

一年来,与孩子们漫步书林,徜徉在书的海洋,收获了很多。我们班读书如;

一、兴趣,读书之动力

我常想,如果老师都不能安静地在书桌前读书,又如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做读书笔记呢?假如老师能与学生一起读书,那么学生定能“不令则行”。所以,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我决定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坚持以书为伴。我将自己喜爱看的书推荐给大家,将自已欣赏的作家介绍给大家,并在课堂之余,见缝插针与同学们聊聊这些作家的生平事事,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我夜晚在灯下读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第二天结合课文中正要学的《童年。冬阳。骆驼队》加以叙述分析,同学们听得是那样认真投入。

二、方法,读书之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是搞好读书活动的关键。上学期,在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主题就是“徜徉书海”。该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还告诉学生读书的许多方法。我特意结合此单元,专门在班级里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听,再引导学生品读鲁迅的读书名言,从而让学生懂得了读书要有选择,要广泛,要善于挤时间,更要善于思索、质疑等道理。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

三、时间,读书之保证

读书是要花时间的,时间是较珍贵的,但为读书而花时间是值得的。为了将读书活动开展下去,我首先保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我把每周二下午的第三节课定为阅读课,雷打不动。要求学生每天中午只要作业完成后,就可以阅读书籍,每人每天必带一本好书。想看就看,能看则看。除此以外,每周还利用综合实践课时间进行阅读交流,及时将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

四、成果,读书之收获。

有付出必有收获。本学期,虽然我班学生读书并没有多少可供量化的成果,但从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确实好书就如同是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我的学生们能在书的引导下,变得喜欢思考了,学会怎样做人了,有了自己独有的精神生活了,这,或许就是他们读书后较大的收获。

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好书。“当你占有了一本书,这本书也占有了你。书有高下优劣,而你的的生命不可重复。”孩子们,穷其一生,热爱读经典好书吧!让我们一起读书吧,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我们插上展翅翱翔的翅膀。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名著阅读题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连续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题型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对我校中考生调查发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得分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得零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 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第5篇

关键词:阅读;写作;引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开拓阅读视野,活用信息,作文会因之而气象万千,神采飞扬。小学语文教学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其中,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尤为重要,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可在初中阶段确实有不少小学阶段学习好的学生成绩每况愈下,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女儿今年读五年级,从小学三年级起,她就开始接触阅读和写作,每学期老师都会推荐一些优秀篇目,供孩子们阅读参考,我也因此读了很多书。从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读的书,初中生也会再次阅读,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我就在想:如果把小学阅读和中学阅读结合起来去引导孩子,这样子会不会事半功倍呢?

有了这些思索,我就开始了行动。

一、培养兴趣,感受文学之美

阅读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学之美。我要做的第一步是,变“阅读”为“悦读”。我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读书笔记,一起探讨书中各自认为是亮点的地方。从《窗边的小豆豆》《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昆虫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到《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城南旧事》《父与子》《时代广场的蟋蟀》,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人物描写到情感烘托,从了解故事情节到有针对性的品评。小学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基础,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初中阅读教学以理解阅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迅速而准确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

通过阅读,帮助孩子熟悉写作模式和积累写作词汇的手段,刺激孩子寻找写作主题的愿望。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逐步的提升,也消除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去年,在张老师的倡导下,我还帮孩子将上学年的作文整理成册,取名叫《在阅读中成长》,在学校展评中受到称赞。这下子,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足了。

二、注重阅读体验,丰富写作信息

有人曾说过,读书如果不动脑子,不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纵然读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不求甚解、马马虎虎,“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简略梗概”,这是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的又一痼疾。他们缺少的不是阅和读,而是读解,我们要注重阅读体验,丰富写作信息。阅读文本,要善于提取文本信息,不仅要理解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要激活这些信息的意义,使思考与积累同行,时刻渗透于阅读中,同时要告别“跪”读的膜拜姿势,主动关注个体发展、个体自由和个体幸福终极价值关怀,立足文本,创造意义,超越文本,创新意义。这样阅读层次高了,写作信息也就丰富了。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孔子历山川、游列国铸就他思想博大精深的语录体散文;郦道元走遍九州山川,写成他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由此看来,开拓阅读视野,活用信息,作文也会因之而气象万千,神采飞扬。

三、以写带读,仿写、鉴写促创造

基于写作的阅读是对作品的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带着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读与此类似的名著表述。写的过程要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

其实学语文就是吸收他人的精华,把他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东西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东西后,经过多次的不同方式的转换,在转换中生成和积淀,然后再运用和创新。我们到焦作参加中招信息会,得到一个理念:一二轮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现代文阅读中的经典文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主题整理出写作素材,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看我孩子的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读书的话题,从中可以积累一些关于读书的格言和名人刻苦读书的事例,可以通过让孩子去背诵的方法把这些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写作中加以运用,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也尝试着帮助学生整理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出其他的文本,在试验中求发展。

中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强调在读写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去进行阅读鉴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之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成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

第6篇

“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一位从事了2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说,“说实话,很多老师把学生读课外书看作不务正业,老师教学中看重的是课本,以讲解课文为主。大多数老师是禁止学生读课外书的。”

最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关小学语文部分提到了学生的阅读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学段的阅读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1-2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不过,有些老师表示,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是好事,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阅读面窄,在书籍的选择上缺乏判断力。再加上当前老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学生阅读。

让阅读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一些小学在学生阅读课外书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多困惑,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已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或许,他们的经验――整本书阅读课程,可以解答一些困惑与问题。

“整本书阅读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水车园小学校长金艳说,“这一课程是学校众多校本课程中的一个,也是目前学校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金艳介绍说,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重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受益于终身”。让阅读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开启一道门,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其实,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追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为学生读好书提供保障

水车园小学是如何有效推动学生阅读活动,如何让阅读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像一些老师所说的“不务正业”呢?

金艳说,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教材里选编或经过改写、删节和压缩过的单篇课文来说的。以前,语文教学重视教材所选课文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

金艳说的不无道理,很长时间以来,出于考试等功利化评价方式的影响,很多老师不但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反而会批评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学生,禁止学生看课外书籍,若有学生偷偷地看,老师发现后书就会被“没收”。

为了让这一课程有效果,水车园小学制订了课程方案――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建设。方案中提出,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充实新书,及时更新校图书馆的图书及报刊。

学校还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每个年级配备图书。

在配备的图书表中,记者看到,学校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配备了6本书:《小猪唏哩呼噜》《君伟上小学》《小熊温尼・菩》《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木偶奇遇记》等。相比于一年级的学生,学校给六年级学生配备的书从书的篇幅和难度上就大得多了,如《狼图腾》《草原上的小木屋》《城南旧事》《小王子》《希利尔讲世界史》等。

另外,学校在每班建立了图书角,由学生提供书籍,方便彼此借阅、交流。

对于学生的阅读时间,金艳介绍说,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每班每周有一节固定的阅读课,每天中午1:50到2:30或下午的课余时间也有20多分钟让学生进行阅读。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阅读主题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我最喜爱的一位作家讨论活动和故事会、朗读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

指导有方读书才有效

有了学校层面的这些保障,在具体的课堂上,老师们是如何做的呢?

孙其莲是二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上学期,她所带班级阅读的是《戴小桥和他的哥们》《水孩子》《鼹鼠的月亮河》《我爸爸》等书籍。

她说,其中《水孩子》一书是读给孩子们听的;《我爸爸》是绘本,她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戴小桥和他的哥们》《鼹鼠的月亮河》是通过读书推介会,让孩子们完整白读的。

孙老师还介绍了一些指导学生阅读的经验:有时候,她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另外,她经常鼓励学生把读到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得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后很高兴,读书的欲望更高了”。

在阅读课上,孙老师有一个心得,那就是优秀的孩子会带动一批孩子。因此,她经常让识字量大、阅读能力强、朗读水平高的孩子晚上回家后准备一个章节的故事,第二天讲给同学们听。

“每个孩子都乐意表现,都希望自己能给同学讲故事。很多孩子回家后就反复读故事、讲故事。”

在课堂上,孙老师还组织了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她举例说,在读《鼹鼠的月亮河》时,她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孩子们有的当小鼹鼠、有的扮狗司机、有的当魔法师咕哩咕……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很高,对书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年级的王歌平老师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每读完一本书她都要专门安排一节课与学生们一起“聊书”,就作品内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命运与学生交流。

“这样学生就会对作品有比较全面和全新的认识,从中还可以明白很多道理。”王歌平说。

另外,她让学生阅读时做读书笔记,把书中的好词语、好句子摘抄下来,积累写作素材。在读完一本书后,她还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评价书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读书,王老师还特意设立了奖项:每学期能读书5本以上,并能根据读书情况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读后感及手抄报的学生,学期末可评为班级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对学生的读书笔记――“美文本”和“采蜜本”进行评比,选出“最佳美文本”和“最佳采蜜本”之星。

除了学校的阅读课以外,水车园小学还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每天晚上学生在家里读书不能少于半小时。

那么学生在家里的读书情况怎么样呢?

张靖老师说,最初一些家长给她反映说,一本书孩子常常读了一半就束之高阁了,阅读的兴趣不能持久。

鉴于这种情况。张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推进阅读的作业,以便笺的形式发给家长,指导亲子共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课堂上,张老师还引导学生讲故事,编写童话故事、幽默故事,写自己和书有关的真实故事等。

说到整本书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金艳说:“学生由最初的被动读书,到喜欢读书,再到入迷读书,到现在已是享受读书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但只要坚持,学生们就会与书结友,从小养成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好习惯。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激发;主动阅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带给我们发现真理的乐趣,同时也能激发人们说出自己的主张,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渴望和探索。因此,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从我们对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发现:“喜欢阅读、主动阅读”的学生比例不到50%;“完全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例也接近20%。这是令人担忧的数据!学生不重视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很多学生认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阅读,不懂得有选择性地阅读,但从众多方面来看,缺乏阅读兴趣、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以书为友”,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主动阅读呢?

二、教师引导,激发兴趣

(一)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把不喜欢阅读的原因归结为“读不懂或不知道读什么”。事实上,学生“读不懂”、“望书止步”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小学生通常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就给学生推荐了《百年荣誉篇》《重返梦幻岛》《苹果树上的外婆》等57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益书籍,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我们还建议学生少看卡通类、作文辅导类书籍,不看武侠、言情和暴力小说。例如作文辅导书,多为东拉西扯拼凑成书,学生如照搬照抄,容易导致作文模式化、公式化,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都会被压制。

(二)以课文为引领,激发阅读热情

我们还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利用课堂教学促进课外阅读。如学到《鲁滨孙漂流记》,就指导学生阅读鲁滨孙的故事;认识了作家林海音,就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学了古诗,则推荐《唐诗三百首》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以故事或问题引导,诱发阅读兴趣

我们的调查显示,故事(童话、寓言、神话、成语、名人)类、科学类、科幻类书籍是小学生阅读的偏爱。事实上,这类书籍既有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此外,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井水会冬暖夏凉?为什么麻雀会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电?当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原因时,教师适时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学生就会自觉地从此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优化阅读环境和氛围

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各种阅读活动。如:作品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大王”评选和结合学校的快乐阅读评选“阅读之星”等等。班级里要张贴读书名言,黑板报上要不断宣传阅读的益处和一些好方法。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此外,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我们还成立图书角,制定图书管理阅读守则,较好地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在指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两个问题,并及时地进行了调整:

1.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个体阅读能力、兴趣差异较大。对于老师定时推荐的书目,出现了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又“吃不下”的情况,例如像江军奇同学在读后感中提到:“老师给我们推荐的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懂,太深奥了,一点也看不下去,希望老师不要推荐这方面的书给我们看”。反映这种情况的同学不少。那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能力高的学生推荐《简・爱》等名著及目前流行的《于丹论语心得》《明朝那些事儿》和人物传记等,拓宽他们的阅读面。把找不到适合自己书读的同学叫到一起,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降低要求,别人读三本,他读一本。这样及时调整阅读内容和要求,保持了学生们高涨的阅读兴趣。

2.很多学生不会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往往影响了完成作业。在老师要求进行课外阅读后,很多学生迷上了书,晚上为了有更多时间看书,出现了作业马虎应付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很多,但也可以看出我们在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于是我们告诉学生阅读是为了增长知识,而课内的学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先把课内的作业完成好后,再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我们每个星期的阅读课、午间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周末的作业尽量与阅读挂上钩,如写读后感等,尽量给学生多一些阅读时间。

四、研究效果

课题活动方案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午时段,以前学生总喜欢闲聊,现在很多学生都能安静看书了;有时课间在班里逗留,也可以发现走廊上学生在讨论的也是他们共同阅读过的书籍,这些现象表明学生确实对阅读有了兴趣。另外,在我们与学生的聊天和学生的日记中,或许能体现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些收获:

(一)学生改变了阅读观念

我们班的陈同学说:“以前觉得阅读很苦很闷,这学期得到老师有关阅读的针对性指导后,我慢慢地喜欢上书了。”

第8篇

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纵观整个初中阶段,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要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并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如果说语文教学是高楼大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地基、是柱子,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 从课堂入手,营造自主、投入、轻松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难以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轻松的氛围。

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设计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抄写等练习比较厌恶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借阅,也可自带书本),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教师来回巡视,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学生探讨书中内容,适时引导。课后,我们用语文手抄报的形式将“推荐一本好书”、“优秀读书笔记”等内容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学习、欣赏、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随时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 从小组入手,形成互帮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阅读小组的建设。我将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6―7人,男生和女生相互搭配。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阅读,男生一般喜欢看科幻、推理类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女生一般喜欢看情感较细腻的小说,如《红楼梦》。小组内部在一学期规定读4―6本组内必读书,书目的确定是小组讨论和老师同意的结果,既兼顾相似性,又兼顾互补性。一学期下来,学生要对所看书本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根据本组内部情况,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全班展示、交流。

例:某个小组一学期的必读书目:

1. 《繁星 春水》

2. 《伊索寓言》

3. 《简爱》

4. 《福尔摩斯探案集》

5. 《朱自清散文选》

互帮互助阅读小组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小组阅读的优势,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让那些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渐渐喜欢读书,让只喜欢读某一类书籍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将目光移向多类书籍。有时,几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喜欢某一本书,他们下课的话题都会围绕着这本书而展开,互帮互助的阅读形式真正做到了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由面带点,还有什么困难呢?

三、 从习惯入手,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尽情阅读,边阅读边摘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句子,也可以是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给人启迪的句子,学生还可以对摘抄下来的句子作点评,下课前5―8分钟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切磋。我还会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挑选经典句子进行展示,说出自己喜欢这个经典句子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从学生实际入手,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的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产生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学生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在我的引导下,一部分学生捧起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来读,这就是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文章都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等。

2. 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学生读完《名人传》后,交流时就非常真切地谈到《名人传》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课外阅读的副作用,例如:有些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对桃园三结义这一情节,非常迷恋书中的“哥们义气”,以至于认为平时要有“哥们义气”。教师要对书中有害的糟粕进行预设,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增强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以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3.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的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从评价入手,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由于汉字具有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因而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在班上开辟了“百家讲坛”栏目。每周安排学生做一个微型讲座,学生情绪高涨,非常认真地制作幻灯片,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他人分享。“百家讲坛”栏目,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时,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台下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不一致,于是他人评价也参与其中,对书中内容、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诸方面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发生争论,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一定会起到令人难忘的教学效果,教师评价也参与其中,实现了多元评价。最重要的是,“百家讲坛”栏目,让我们及时知晓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点,以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适时评价。在第6期“百家讲坛”上,我班几位男生向大家推荐了《藏地密码》这本书。他们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流介绍作品。然而,同学们听完他们的介绍后却不依不饶,有的说他们的介绍缺乏统筹安排;有的说他们在介绍时过多地关注了作品的情节,只停留在阅读表层,对作品的主题和重点章节缺少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还有学生干脆说这本书不应该上“讲坛”,因为它充其量只能算网络小说,和《巴黎圣母院》这样有内涵的名著相比是有差距的。

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既顾及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个别差异,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进行了评价,还重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