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23:5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商务综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优化企业库存管理系统
完整的企业库存管理系统包括库存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及库存管理决策系统两个方面。库存管理信息共享系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库存管理的信息交流速度和精准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库存管理信息共享系统,能有效、精准的分析复杂的库存信息,及时提高库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技术含量,加强与整个市场经济产业链的交流沟通,能有效的控制成本。企业库存管理决策系统决定着企业的传略决策能力。通过完善的企业库存管理决策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获得智能决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促进企业发展区域高速、精准的决策,极大的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用。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库存数据,有利于进行长期的库存战略决策。
2、完善库存管理制度,增强库存管理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处理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必须拥有的能力之一,在企业库存管理方面,应对危机作出有效合理的处理方案也是库存管理所需要的一个重要能力。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现代大多数企业库存管理危机处理能力缺失,在面临危机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导致企业损失严重。在现时代到来之际,如何解决完善批业库存制度,增强库存管理应对危机的能力的问题就显得致关重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每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要确认所有库存信息的精准正确,不断提高库存管理部门的市场洞察力及分析力。除此之外,还要具体明确分工,要求每个岗位都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分工要求,监督员工认真执行。不断加强库存管理者应对危机的能力,强调各部门之间及时进行有效的职能合作。同时建立库存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整体库存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库存管理应对危机的能力。
3、结束语:
库存管理是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中间管理环节,良好的企业库存管理能够降低经营风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库存管理的效率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寻求优化的库存管理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昭示企业在转变管理方式上应该全面适应时代的要求,将自身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要求完美结合一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杜媚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实验;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如何利用信息和平台来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管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1管理实验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来自于管理实践,而管理者必须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研究、传播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1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19世纪末期一20世纪40年代)
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积极性等。人们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探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分析如何设计合理的工序,梅奥的霍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
1.1.2管理实验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一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1]。
1.1.3管理实验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人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也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在管理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在研究领域和企业不断提出和实践,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1]。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受到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也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1.2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强调学生实践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据高等教育司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点增至2866个,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2]。通过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排名前几名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调研,发现这些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挖掘等。
我校是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数不多的民族类院校,同样存在如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对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
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移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能。
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三轻”上面.
2.1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宽口径、适应性较强的管理通才。目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薄弱,对工作实践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难以尽快胜任工作,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即使有部分实习实践环节,但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验环节的系统设计和科学的考核标准,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习起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2.2重硬件,轻软件
许多工商管理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曾先后投入了3—4百万元进行工商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但还有部分院校工商管理类实验建设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技术限制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功能单一。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了近百万元,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并有其他教学设备70余台,也购买了人力资源测评、统计学教学模拟、ERP、物流管理等软件,但主要是硬件设施。目前可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10余门,但还存在很多软件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内容过时,实验手段不适应现代金融、证券、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要求;二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支撑,一方面资金不够,另一面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有些软件是免费下载版本,有些软件是因为学科交叉,重复购买的等;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包括实验室老师的引进和培养、授课老师实验课程方面的培训、与软件提供商提供的培训合作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措施。
2.3重局部,轻全局
培养管理通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上,除了在各个专业课程上弄清弄懂外,要投入相当精力在各专业、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上[4]。例如在会计电算业务中,还要关注其在资金流的层面上与财务管理、与物流、甚至与信息流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只弄懂会计的电算化问题。目前,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各专业实验之间衔接不好,整个实验体系中各专业实验之间互不联系,人为地割裂了各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业已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有的相互重复,有的则相互脱节,有的还存在知识上的空白点,造成了知识结构上的错位,不但达不到实验所要求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忽视课程本身的要点,也不能提起学生实验的兴趣。这种重局部、轻全局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课程分属于不同业务系,实验教学大纲和备课均是教师单独完成而造成的,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3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问题探讨
3.1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系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3.1.1教学环境
建立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平台,以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拟系统为核心,以核心实验和扩展实验为层次结构,辅以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和不断更新的实验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实验软件的引入,实验教学规章制度的设立和执行,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加强。
3.1.2教学环节
借用实验平台,要设计好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环节,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同时,要加强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文档方面的建设。
3.1.3实验考核
各实验教学环节应该设立相应实验课程考核标准,为避免学生互相替作、抄袭的现象出现,应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考核依据是其实验过程、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高效,而不应该单纯考核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一个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3层次结构教学结构。根据管理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和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抓好基础实验,再以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辅以相应的扩展实验。就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而言,先完成如统计学、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基础实验课程,再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加强重点试验,如工商管理可以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做为重点核心实验。在抓好重点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重点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
3.3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验环节的策略与方法,如在理论教学时,上机实验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部分,要基础扎实、运用熟练,掌握其规律,这时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实践为主;在课程设计部分,可采取教师辅导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定题、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和工具,规定一段时间提交成果;在课程论文部分,以整个专业课程的范围内实行自主设计为主,老师定期答疑;在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部分,结合所有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的知识,实行综合性的自主设计为主的形式。老师可以间断陛进行检查和答疑。在各实验教学环节中,为了起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可以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和实现举例等放在实验室网络上,供学生提前预习。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理论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使我们更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何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来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解决。本文从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教学存在不足对民族类院校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作了经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80(3):9-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Z].
[3]王云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20—121.
[4]彭峥,任鹏.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87(1):46—47.
[5]王雪岭,包中文.工商管理类实验室如何加大开放与整合力度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34—135.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计划;课程考核;实训
1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表的《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报告[1]提出了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非常明确地指出计算机专业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
根据宁夏大学对2008届以前的三届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完全统计,约有30%~35%的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任职于信息化维护、建设等岗位;20%~25%的毕业生进入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0%~15%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领域的工作,成为工程人才;25%~40%的毕业生从事非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在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中,我们总结出他们对人才需求的以下要求。
1.1专业能力要求
信息社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事业信息管理等需求的扩大化,信息处理的普及化和全面需求,要求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更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即他们能够根据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在产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都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1.2专业素质要求
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应该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规划,以及针对各行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向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应有对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还应注重对学生系统工程等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培养虽然在学校不能全部实现,但应在培养体系中给予适应训练。
1.3专业知识要求
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不同方向人才的培养上,不同体系有较大的差别。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人才,要求专、精;而对于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人才,应使他们建立更宽泛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信息化建设中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的要求。
2我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及困境
宁夏大学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主要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招生对象以宁夏本地为主,同时面向全国招生。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存在地域化差异,中学教育资源呈现城市化趋势,因此宁夏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宁夏大学的平均学费与其他高校相差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平均学费约为其他大学的一半左右。计算机专业学费属全国计算机专业的最低学费。
2.1生源情况调查
对于2008级(120人)与2009级(119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生源总体情况,我们做了3项调查,即生源来源地调查、家庭收入调查、对计算机相关认识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宁夏大学招收的本地学生比例为90%,外地学生比例为10%,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或非中心城市的中学信息设备配置较弱,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教师。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较低,对计算机应用了解的学生比例不到20%,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来自父母或者亲朋,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认识几乎没有。
2.2环境困境
宁夏区内的计算机公司较少,银川市计算机及相关公司大约为230多家。其中,真正从事软件开发类的专业公司在40家左右,但人数在30人以上的软件开发公司不到10家。实训机构只有3家,其中2家实训公司于2009年成立;另外一家是西安的公司,借助于网络视频进行培训,从2008年才开始在宁夏开展业务。同沿海和发达城市相比,宁夏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研发市场比较小,学生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小。
相比其他大学,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比较滞后。年轻教师的比重较大(35岁以下教师占学院计算机教师人数的73%),教师数量有限(专业课教师18人),承担第一线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宁夏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较小,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少,尤其缺少与企业联合的横向课题。因此,教师缺乏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年轻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缺少教学经验。而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间接给专业教师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
3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体现了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了教育部对不同类型学校分类指导的原则。
《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1](以下简称《规范》)给出了计算机专业三个方向的最小核心课程及最少课时数,并强调高校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根据《规范》的具体指导思想,我校从2008级开始,逐步对教学体系进行整理改革。并从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新的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
3.1强化专业基础课,强调课程关联
宁夏大学教学培养计划一直以来都遵循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计划体系。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素质以及掌握技术的要求变化较大,但由于宁夏地域具有信息相对闭塞的特点,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化反应较慢。借助专业规范试点工作,在学校领导、教务处的支持下,我们借鉴其他一些地方性大学的做法[2],对教学培养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内容有以下3点:
1) 结合西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和内容;主干课程设置强调课程关联程度,开设学期经过严格讨论。
2) 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是打牢基础,增加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就业方向。
3) 软件工程方向:精修专一,系统规范,理论与方法并重。
3.2实践贯穿课程专业主干课程
说到主干课程,除相应的通修课程做了小改动外,计算机核心课程从原有的20门课程减少到16门课程。我们合并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等一些课程,并重点对16门课程中的部分关键课程增加课程设计,作为新的课程。我们减少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讲课时数,加大实验力度。在课程衔接方面,通过课程教师的探讨和对以往学生学习掌握程度、学习实践过程的了解,我们调整了课程衔接关联度,加大关联度课程的课时数。
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没有完备的实验器材与实验课程支持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原理课程,尤其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微机原理等硬件理论课程,学生很难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将这些课程进行了合并。针对大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程度不高的情况,我们在算法设计语言课程上加大授课力度和实验力度,讲通讲透。尤其针对数据结构课程需要的指针部分,重点讲授,并与数据结构授课教师一起设计并完成算法设计语言的课程设计(2学分),使算法设计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紧密结合。以前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课程均开设在第6学期,但软件工程课程近几年一直坚持以实际软件项目及文档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行课程结题,学生对数据库设计及使用的需求较迫切。因此,我们提前到第5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较好地满足学生贯穿和掌握知识的要求。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并非选择软件方向就业,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展业务系统的维护和规划工作。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缩小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是首要需求。例如,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增加了计算机维护、维修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讲授,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维护维修证书。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上,更强调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在学生选取第二学位的时候,举办一些讲座,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专业与选修的第二学位专业有机地集合在一起。
而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来说,专业方向比较专一。因此,在课程规划中,我们在认真研讨《规范》后,决定减少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些常规性理论课程。如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偏硬件理论的课程,我们加大围绕软件专业方向的课程力度,还增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软件实例分析、软件过程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并加大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类技术课程的课时数,增设专门的课程设计,将软件方向的学生培养成专门的人才。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我们增加了实验、实践课时数。针对一些后继课程的基础课程,我们增加课程,将其专门作为一门学分课程开设。算法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分析、数据库原理等,属于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学生毕业设计中必须用到的知识课程体系,也是企业针对就业学生基本测试的技术性内容。我们开设相应课程,将其纳入学分课程的体系,在理论课程开设的后一学期开设实验课程,对学生进行技术性质的培养和训练。
根据《规范》要求的课程时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详细对比了改革前后的课时量,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重点加强了实验课程及实践环节,压缩理论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强调技能训练,从理论走入实践,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改革前与改革后的理论/实践比已接近或达到了《专业规范》的要求。从2008级在原来培养计划上进行的小范围试验情况看,学生对课程改革的反馈较好。学生在机房的实践时间增加,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一些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被教师挑出,参与到一些教师的实际项目中。从2009级开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增加了40%(达到10人/级)。而且,以前基本上从大三才开始有兴趣进入项目组的学生,现在已经提前到大二第二学期就开始介入。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地理条件不占优势,待遇水平处于全国高校普遍水平之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较大,师资队伍建设是类似宁夏大学这类学校的软肋。博士引进困难,计算机公司环境也较差。一方面,来自学术界的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另一方面,计算机的专业公司较少,也使得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难与当地计算机专业公司交流与合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 校外培训。
与武汉、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大市场环境相比,宁夏本地的计算机公司实力相对比较弱,高校与他们合作的机会不是很多。计算机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在计算机软件相关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迅速的情况下,仅仅凭教师依靠教材、资料和网络自我修炼提高,难度很大。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一些培训机构取得联系后,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每年的假期都有计划地送教师去实训机构培训。现在已接受培训的教师为4人次。
2) 项目驱动[2]。
我们规定,有项目的教师必须在项目的进展同时组织若干个本科生参与项目,将自己项目的部分内容分配给学生开发和研究。这样教师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以实际研究训练和引导学生。同时,变单一的科研项目为管理过程,通过项目的分解、技术的配合、资料的查找、研究范围的确定、人员的管理等,锻炼教师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3) 争取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
我们学院鼓励教师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且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强调项目的实际性和可用性。鼓励没有项目的教师在带领大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学生,完善自己。
4) 鼓励教师积极与其他行业联系。
我们学院鼓励教师与其他行业联系,争取其他行业的横向课题。学院拟进一步制定计划,对教师申请的横向课题给予一定的奖励。
3.4改革实验及实践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课程中密不可分的部分。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因为社会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西部高校学生的家庭收入较低,负担较重,学费普遍偏低,因此,采用南方高校的学校资助大规模实训机构实训,对于以宁夏大学为代表的西北高校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针对上述情况,对实验与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
1) 取消笔试,以实践作业考核。
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我校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对计算机的使用较为熟练,而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计算机的使用比较陌生。因此,针对一些基础性课程,我们采用先考再讲的方式教学。
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该课是对计算机专业的概述性学科引导,虽然我们选派了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讲授,但由于课程的知识内容庞杂,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引导意义并不大。而学生在后期学习时,对办公软件等基本技能知识的使用较多,但因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讲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部分学生,我们采取设定技能目标,让学生自学并进行考核的方式开展教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取得学分,而对程度较弱、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教师再进行讲授。
在进行专业技能讲授时,教师压缩理论部分,以学生掌握实际技能为目标,让学生从技能入手,通过加大实验课内容,加强教师实验指导,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为例,我们采用完成综合的、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大作业形式结课,替代传统的笔试考试,避免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以掌握技术为主线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增设课程设计,加强课程实训。
宁夏的实训公司较少,价格对学生来说较高,学校也无经费对学生外出实训进行支持和补助。因此,我们必须从教研室内部开始增强对学生技能的实训。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独立学分课程的“课程设计”。例如,针对算法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关键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完成3~5个综合的设计题目,且对题目的要求、掌握内容、规范、达标准则等相关细则进行描述,或分组,或让学生单独完成。每次的课程设计必须增设新的设计题目,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对原有设计题目进行细化、修改,并会同相关课程的教师评议通过。经过多次课程设计的积累,教师逐步汇集、完善一门课程设计的实训手册。这些手册虽然达不到软件公司实训的要求,但从学生技能的实践角度看,则能形成一定的规范。
3)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机制。
从2010年开始,宁夏大学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出面联系企业,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校采用逐步通过学校划拨部分经费,学生承担部分经费,到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成都、大连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
学院正在与多家实训公司谈判,想进一步与实训公司合作,将实训公司请进来,将实训体系纳入到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实训体系。学院也在逐步与外地高校进行紧密合作,通过挑选少量学生假期互换、互训的形式,扩大教师、学生视野,逐步建立多样有效的实训模式。
4)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专业就业意向、工作技能都缺乏了解。虽然专业教师在新生教育中有描述,在实际课程中有对技能应用的引导,互联网上也有对相关专业就业的方向介绍,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实际环境的认知,对专业、技能等学习目的仍比较茫然。
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们配合教学过程联系相关企业,现已联系3家计算机企业与一些对计算机应用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结束阶段、四年级毕业实习前期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一年级进行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明白专业的前景;二年级结束时,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公司参观,邀请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基础知识的需求和三、四年级专业知识准备以及就业的知识积累;四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在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让学生了解就业及相关准备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对市场进行了解并作出相应准备。
4结语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地方院校之一,宁夏大学在诸多困难下做出努力,希望能为各兄弟院校借鉴和参考。从2008年部分课程试点改革,到2009年实行新的教学培养计划,我们也在逐步地探索。下一步,我们想开展新、老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分班教学比较试验,通过实践加强教学改革研究,积累宝贵的试验数据与试点经验,加强对各种学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早期评价方法的研究,尽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衡量,排除存在明显缺陷的改革方案。从某一门课程、某一方面的实验内容、某一项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始,形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研究能力、学历的要求,更多的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无论从教学实践能力上,还是更多地为社会服务的思路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学科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国家投入又太少,而与社会同行相比,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收入又严重失衡,致使高校计算机系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据了解,全国大多数大学的计算机系都处于缺编状态。我们能否打破编制的惯性思维,更多地引入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讲授课程;能否形成完备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实训机制,实行双师型教学机制[3];能否逐步开展与企业、社会实际业务相联系的横向课题评价制度,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郁峰,陈念年.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3] 龚声蓉,杨季文,朱艳琴. 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21):23-28.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raining Computer Technicians in Regional Colleges
LIU Fuxiang, ZHAO Guod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