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

时间:2022-07-16 23:5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实践;思考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充分强调了生活化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生活之花在高中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一、物理教学走进生活,牢记重要意义

让高中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把那些较为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进一步真实化、生动化、具体化与形象化,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稳步有序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沟通。对此,教师要积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切实把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高中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以大气压的讲授为例。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可以引入:电视上看到在高原上的边防官兵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饮水的水源来至雪山,做饭、煮面用的是高压锅。这个问题就很明确了为什么在高原上的官兵会用高压锅做饭很煮面?由此,整堂课就是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从气压大小与水的沸点温度的高低入手,渐渐地迈进问题解决的实质。

以摩擦力的讲授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表面上,给予这个物体一个初始速度,这个物体将以这个速度匀速的直线滑行。在这节课中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回顾,然后引入: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个提问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与好奇。紧接着引导学生给出答案――摩擦力的存在。这个知识点就从上一个知识点推论出来了,但是还不完善。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动不了,而有些物体同样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动了呢?

以重力加速度为例。学生都知道重力加速度g,与物体的质量m相乘,就等于物体的重量。这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和计算,如果一个航天器以2g的加速度上升,里面的宇航员将承受多大的压力。同时,让学生想象飞机以大于g的加速度下降,里面的乘客将会是什么感觉。

三、有效挖掘课程资源,加强生活素材运用

当前正处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时期,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紧贴生活、紧贴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生动的物理情境”。科学的思维和理念也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实践,并在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物理教学课堂是物理知识教学的重要空间,因此必须加强将教学内容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认为,物理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获得: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物理教材中提供的明确的生活化素材。如教材中的图片、实验等小模块,进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寻找“科学足迹”等。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采摘物理教学书刊、图书中的生活化素材,如《生活中的物理学》、《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等杂志中所蕴含的生活化物理教学素材十分丰富,引入这些“专业性”期刊的素材,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师对生活化素材采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素材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空间也是非常有利。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向网络要生活化教学素材。在互联网这个大世界里,所包含的教学素材更为丰富,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和鲜活,作为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兴优势,如采摘一些视频化、动漫化、连环画式的素材并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丰富了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联系生活开展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高考这一目标,一些学校压缩实验课的课时,甚至于一些老师将实验课作为自习课或理论课来上。老师所做的实验也是基于课本上的内容,没有任何的拓展。在实验课中,学生动手的机会也较少,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应该每周开设固定的实验课,有效利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找到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胜欲。在不断实验中,总结失败的经验,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一个个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总之,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探究,借鉴孩子们身边幸福生活地有效资源,让我们多思考,多发现,本着教学为生活服务的原则,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加强物理跟生活的联系,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爱上物理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理论 操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4

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阶段在内容上更加抽象和深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困难,尤其是实验教学更是令学生和老师头疼。当前我国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当前考试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就是通过卷面考试来进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等考查不够全面和到位,这就导致当前很多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够关注,而在物理实验的开展上也不够全面和到位,导致学生在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严重缺乏动手操作的基本素质,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发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对于物理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应用,更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设计能力等具有很好的培养作用。所以我们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开展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是在落实好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近几年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之风盛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日益频繁,不少教师也自觉侧重于物理的实验教学,增多了实验课的课时,加大了其教学投入。但是很多教师过分侧重实验教学反而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没有得到合适的发展,理论基础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和支撑,如果没有夯实好理论知识,那么实验的开展只是浪费课时资源和教学设备资源,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教师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打好理论基础。但是这个理论基础又和之前只关注物理规律和定理教学不一样,这个理论基础是在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一,教师要在理论教学的时候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和分解的时候,教师单纯地进行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但是如果教师结合处于平面和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来进行说明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同时对于学生今后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理论的学习要求教师在开展物理基本理论教学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关联性,物理知识的每一个单元之间的设置都是具有逻辑性和递进关系的,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设置时,教师要对每个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客观认识,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才能具有一定的意识,把各种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例如,一个完整的短路可能需要运用电流和电阻以及线路的设计等各方面理论要求。

第三,理论教学还需要教师实现其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会感到枯燥无聊,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通过动态的视频和实验过程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总之理论的学习对于实验教学是打基础的,所以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一部分的教学,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其次,教师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高中物理在考试的时候关于实验的考查内容有限,所以有部分高校过度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课时又少,在开展的时候学生的动手机会也减少,所以很难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而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对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也是必要的基本素养。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呢?

第一,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点比较多,且琐碎,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把实验课占用,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或者用来讲题,这就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多接触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因此信心也不足,导致其动手操作能力难以发展。所以我们要开展足够的实验教学,并且在实验教学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去亲自体验,而不是教师的讲解占据了一大半的时间。

第二,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选择操作性比较强的实验内容来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教师不要选择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的基础性的实验,这样学生没有什么兴趣和好奇,在操作的时候完全是按照既有的思维进行操作,学生主体性调动很小,不利于其操作能力的迅速发展。

第三,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采取灌输式的实验教学。不少教师为了防止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实验开始之前把所有的步骤进行详细的解说,导致学生的操作需求锐减。总之,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探究需要,为其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再者,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逐步成为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物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需要创新的参与和推动。那么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呢?

第一,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实验选择的创新性。很多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实验的准确性和顺利以及自己教学的简便化,在实验选择的时候都是选择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和新意,这样的实验内容只会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厌倦,而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或者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实验结束后都能够有所得,学到新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创新实验应该具有的内容。

第二,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不要以考试为标准和准则,那样只会限制学生的实验学习空间和范围。物理教师要自觉了解和学习物理实验知识以及学科发展最新动态,每学期定期为学生举办创新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创新需求。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要多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物理教育存在问题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67-01

纵观目前的中学物理教育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口号、建议,如启发式教学,提高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素质等,但在实际的物理教育中,要么是别人怎么教我怎么教,要么是过去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教育质量总在低水平上徘徊。目前物理教育实践主要存在下列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 物理教育目标确立的问题

首先是偏重应试,放松素质养成。即以升学考试为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教学瞄准中考,高中物理教学瞄准高考,高考方式、题型的变化,将会带来物理教育实践方式的直接变化,同时,各学科“齐心合力”,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当然,升学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但是片面的应试教育去全面削弱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如素质的养成机制在于内化,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去只重视说教、灌输等外部控制;素质是积累的产物,而应试教育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不同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有差异的,但应试教育去以升学考试为统一要求。

其次是难以体现教育民主化特征。由于以升学为目标,物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着眼点于为思维活跃、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便利(如座位安排,提问机会),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少,物理难学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学习成绩同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如此“丢卒保车”,“差”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优”生又受到不健全的关怀,同时面向少数学生的做法也会冷落了民间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若不重新确立物理教育目标,这些问题将能以解决。因而科学是定物理教育的目标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物理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科学新知识如排山倒海般地涌来,使人脑简直无法包容。据估计,今天的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学习,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书籍、刊物的5%。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日益发展的科学知识这间形成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然向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从物理学科知识的总汇中,优选精华,并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特别的注意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是物理教育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社会需要、物理学科深入学习需要和学生可接受三个方面,但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的取舍上却各有偏向,许多取舍某一知识的理由都是主观的,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还有待于物理教育研究的深入。

3 对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学生会感到物理难学呢?为什么学生会出现明显的智力差异呢?这就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互相作用、平衡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即遗传、实践、社会影响、认知过程之间的互相作用。如果对学生这些因素的发展水平缺乏把握,就很难促进这些因素能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

爱因斯坦主张: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同时研究和运用由心理基本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心理成果因素等四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师生双方心理结构的协同作用及其良好的匹配作用。目前,我们的物理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多,能够动用和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就更少,致使师生双方协调活动受阻,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物理教学方法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思想中的消极因素,直至现在还顽固地反映在教学方法上。一谈到教学方法,人们总认为它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并以讲授、谈话、演示等简单的教法来概括教学方法的内涵,而忽视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的全部涵义,即包含着“教法”和“学法”两方面的涵义。从现代教学方法观来看,“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学”是为了“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

不少年轻教师还认为教法无须学习,只要通过摸索就会自然而成;也有不少教师以某种时髦面目出现,一概否定传统教学主法的作用,盲目追求“新法”。这些也是教学方法观上的弊病。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毕竟“教学有法”,“教有定规”。但是,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具有广泛适应性和较强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不多,探索和优化物理教学方法的路还很长。

第5篇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很多学校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措施.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向物理课堂要高效率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经历了迷茫、摸索,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深入理解课程要求,不打盲目之战

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要讲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个性化,使教学活动能够做到因人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差异;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亲历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正确解读课标,可以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例如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课标中提出了科学探究是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多个要素,我们应明确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也是学习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要素不能求全,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在课改的初期,有些老师错误理解了科学探究,总是抱怨这样搞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重点无法扎实落实等等,有些学校也用固定的几个环节来考核一节课的成败,以至于很多老师迫于无奈只能逢场作秀.像这些做法都是没能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未能正确解读课改精髓而在课改的路途中走了弯路,所以对于课标,我认为也需要“温故而知新”,随着教学的开展实施,不定时的拿起课标,认真领会,就一定会有新的感悟,为我们的教学指引正确的航向.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很难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趣味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就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我求知欲的引导下,学生就由被动变主动,由“需要学”变为“我想学”.例如我在讲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时,展示了三枚鸡蛋,并告诉学生一枚是生鸡蛋,一枚是熟鸡蛋,一枚是封好口的空鸡蛋壳,提出只用旋转的方式能否区分出三枚鸡蛋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时过许久,仍让大家记忆犹新.又例如在讲声音的共鸣时,把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改造,用铁架台悬挂起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会发生共振的音叉轻轻接触,在共振时乒乓球被规律的弹起,让同学们解释所看到的现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自发的从共振、力、运动等不同的角度都做了详细的分析.随后用吉他展示了调弦的原理,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如此种种,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总能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优化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式, 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模糊性等因素造成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具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用电教手段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为突破难点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如讲解LC振荡电路时,电容器不断的充放电,磁场能和电场能不断的相互转化,即使做实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是怎么转化的,于是我设计了一组Flas,生动展示了自由电荷的移动,用电场线和磁感线展示电场能与磁场能的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过程揭示了实验的本质;再如在讲解远距离输电时,借用图片、声音等资源让学生理解远距离输电的必要性,让学生把显示器当作一张纸,鼠标当作一支笔,由学生创造性地去思考,去自由探索,设计输电线路.开展探究式、开放式、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 注重当堂检测、课后必反思,调控教学方向

学习的效果如何,是需要检测才能知晓,也才能在课后做出正确的反思,及时调整,为后续的教与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在教学中即要通过检测体现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归纳、总结,不断产生问题,形成信息,教师再给予评析与点拔,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授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借助检测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目标的检测试题.再进行本课时自我教学反思,进行及时矫正与巩固,达到调控教学方向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挖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还会有更多的经验总结出来.

第6篇

传统教学课堂中,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应用,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只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不再有问题,学生能应用教师所交给的知识做题,考高分。长此以往的结果是:我们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能培养出毫无创新意识,只会做山寨产品的技术员。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核心是学生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与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但是有很多教师同时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只重视讨论与交流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两个过程,完全忽视了第一过程――发现问题。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没有重视这一点,认为这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功利性”太强。其实,发现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甚至,有时候问题的发现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就是从一颗苹果开始的。晚年的爱因斯坦总结数十年科学生涯的经验后,感叹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他本人也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这充分的说明了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巨型发电机出现了故障,很多人都修不好,只得请来了德国的电机专家来修理。这位德国专家来了以后,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呆在发电机旁,这看看那听听,最后,他在发电机的顶上划了一条线。告诉修理工,将顶盖打开,将划线处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果然被排除了。这位德国专家向福特公司索要1万美元的酬金。很多人认为不值,因为故障很简单,排除也很容易。但福特的老总认为值。因为他发现了问题。而不在于排除故障的复杂与简单。为什么其他人没发现出来呢?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设计便无从谈起。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物理学科的经典题型――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想判断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定要先找到问题的所在――误差来源。只有找到误差来源了,才能进一步的判断误差情况,否则,所谓的误差分析就无从谈起了。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求知欲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始点。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方法的基础上,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但是,有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已经摆在你面前,而是在一个情景当中,在一个环境下,需要你去发现,并且能够用一种恰当的物理模型来表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显得更重要。

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性质的探究

下图是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左图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频闪照片。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比较这两幅频闪照片,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上这堂课的重点就突破了。

教学案例2:图甲是2012年我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蹦床比赛中的一个情景。设这位蹦床运动员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运动员的脚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通过传感器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图15乙所示。取g=10m/s2,根据F-t图象求:

(1)运动员的质量;

(2)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

(3)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况下,运动员重心离开蹦床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学生能够发现F-t的关系,提出为什么弹力F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0-3.6秒时间弹力恒定为500N,而8.4―9.4秒的弹力等于0?找到这个突破口,其实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

既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教育中教师理当想方设法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小小的经验总结,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能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的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引起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产生,当然这需要老师有相当的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感觉物理是看的见,摸得着,有用的,而并不是空洞的无用理论,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物理有联系。

例如:1.汽车刹车时,乘客向会前倾倒;汽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2.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第三: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借助于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直观的形式来表现,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使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第四:借助于物理实验

实验是我们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产生的情景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探求现象产生原因的欲望。它是把日常生活的某些规律简单化,理想化,模型化。

例如:1.静电现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导线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该导线中会产生电流,

3.光的衍射现象――光不在沿直线传播了,而是绕过障碍物传到障碍物的后方了

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可能有些时候不一定准确,那么就还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只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提出问题。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时刻注意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