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工业论文

航天工业论文

时间:2022-04-19 00:3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工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天工业论文

第1篇

>> 国外图书馆权利案例研究 美国图书馆的旗帜 美国图书馆的动漫资源建设与服务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法在我国图书馆学科中的应用分析 美国图书馆的个人理财和投资培训服务研究 美国图书馆组团参加香港书展等 2010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 从IFLA各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分析图书馆权利 我国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综述 我国图书馆员及其法律地位和职业权利的探讨 21世纪以来国内对“美国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综述 美国图书馆电子图书出借模式评介 真人图书馆服务案例研究 图书馆权利刍议 韩国图书馆法 美国图书馆联盟的法律保障及启示 美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图书馆协会期刊系列:调查与分析 美国图书馆里一本迟还的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3 ] First Amendment Center. banned books[EB/OL].[2013-08-10].http:///speech/libraries/topic.aspx?topic=banned_books.

[ 4 ] Studstill R. A Student's Right to Receive Inform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 Library[EB/OL].[2013-07-15].http:///index.php/lsj/article/viewArticle/144.

[ 5 ] Adams H R. Ensuring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Program[M].New York:A Member of th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2008:196.

[ 6 ] ALA,office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censorship Q&A[EB/OL].[2010-12-15].http://www//ala/oif/basics/intellectual.htm.

[ 7 ] 王政,洪伟达.知识自由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35-39.

[ 8 ] 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5(1):1-4.

[ 9 ] 石慧.中美图书馆知识自由政策比较[J].图书馆学研究,2011(8):41-46,50.

王学贤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河北廊坊,065000。

第2篇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

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西安市,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场地设备,调查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多年关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颁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方案)》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方案)实施办法》,同时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无疑《标准》(简称)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宏观教育从德、智、体、能、美、劳等方位全面发展,培养人材的基本模式。论文格式。鉴于目前我国不少专家与学者对普通中学、普通大学研究者较多,特别是对提高普通中学、普通大学学生体质,从学生的体能、体质、健康方面,从测试管理及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等方面研究者具多,而对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状况,体育课设置及体育设施很少有人投入调查研究,而对健康与体质培养的基础环节更很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鉴于此状,根据职业学校学生以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即职校学生绝大部分将会从事体力性较强的工作性质。因此,学生的体质、体能将是从事职业的基础,也是从职人员能高效率、高质量、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保证。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体能培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论文格式。为了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状况及体育教育有所了解,首先应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场地设施等方面做以调查,本文主要调查研究对象与范围选择西安市城区内的职业学校,选择这一调查地域是因为西安市区不仅普通中学,大专院校在全国相对较多,而且职业学校也相对较多,也较集中,约40多所。为了达到取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采用了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两种形式,试图达到代表性及综合性研究之目的。

1.调查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调查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西安市市区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场地设备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对较好学校及较差学校采用选择性重点调查,对一般学校采用抽样调查,共学校数为9所。

1.2调查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达到最终成文之目的。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重点调查对象即体育开展较好的学校、体育开展较差的学校以及体育开展一般的学校进行了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既有共性也体现了个体差异性。论文格式。在球类课中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均有所开展,而排球、足球课程相对较少,网球未有一所学校开展。在田径项目课程设置方面,绝大多数学校以跑为主,田赛项目几乎无有开展。只有铁路职业技术学校阶段性、针对性的还开展了跳、投项目。在体操课程设置方面,健美操,形体课相对较多,而竞技体操开展较少。在武术课方面,太极拳开展的有一半学校,少年拳约1/3学校,跆拳道仅有一所学校开展。(见表1)

表1 体育课程设置调查表

 

项目  

学校名称 球类 田径 体操 武术 跆 拳 道 游泳 篮

球 排

球 足

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网

球 跑 跳 投 掷 掷 健美操 竞技操 形体 太极拳 少年拳

  铁路职业学院 √ √ √ √ √

  √ √ √ √

  √

  √ √

  培华职业中专 √ √

  √ √

  √

 

  √ √ √

 

 

 

  旅游职业学校 √ √

  √ √

  √

 

  √

  √

 

 

 

  交通职业学院 √ √ √ √ √

  √

 

 

 

 

  √ √

 

  省银行学校 √

  √ √ √

  √

 

 

 

 

 

 

 

 

  铁路警察学校 √

  √ √ √

  √

 

  √

  √ √

 

 

  商贸学校 √ √ √ √ √

  √

 

  √ √ √ √ √

 

  航天工业学校 √

  √ √ √

  √

 

  √

  √ √

 

 

  建筑学校 √

 

  √ √

  √

 

 

 

 

 

 

 

第4篇

摘要:陶瓷膜主要是Al2O3、Zr02、Ti02和Si02等无机材料制备的多孔膜,其孔径为2-50mm。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能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机械强度大,可反向冲洗:抗微生物能力强:耐高温:孔径分布窄,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在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化工、治金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市场销售额以35%的年增长率发展着。陶瓷膜与同类的塑料制品相比,造价昂贵,但又具有许多优点,它坚硬、承受力强、耐用、不易阻寨,对具有化学侵害性液体和高温清洁液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其主要缺点就是价格昂贵且制造过程复杂。

关键词:陶瓷膜 新材料

1陶瓷膜技术发展概况

陶瓷膜也称CT膜,是固态膜的一种,最早由日本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和东洋油墨公司在1996年开发引入市场。2004年7月,北美陶瓷技术公司顺利完成了其价值超过500万美元的新型双磨盘研磨机的组装,该设备在制备超薄陶瓷膜的生产技术上首屈一指,这同时也使得公司在制备超平、超完整陶瓷膜上的技术大大提升。

2陶瓷膜的广泛应用

2.1提纯用陶瓷过滤膜

2004年8月,由北京迈胜普技术有限公司与山东鲁抗医药有限公司研制的陶瓷膜过滤系统用于某种抗生素的分离提纯获得成功,这不仅优化了此种抗生素的生产工艺,而目使抗生素收率提高15%,这是我国首次将陶瓷膜技术运用于抗生素生产。抗生素的分离提纯,必须经过对发酵液的过滤和对滤出的药液进行树脂交换。目前,许多抗生素生产企业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酵液的分离提纯均采用真空转鼓过滤器,这种工艺需先将发酵液酸化调至一定的pH值,然后用敷设助滤剂层的真空转鼓过滤器进行预过滤,再用板框进行复滤及树脂交换。采用这种工艺不仅过程繁琐,而目有效成分收率低,仅过滤和树脂交换过程的收率损失达30%。

2.2镀陶瓷包装膜

在食品包装领域,近年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是具有高功能性和良好环保适应性的透明镀陶瓷膜。这种膜尽管目前价格较高,物理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但可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它将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陶瓷膜的加工镀膜方法与通常的镀金属方法相似,基本上按我们己知的加工法进行。镀陶瓷膜由PET(12μm)陶瓷(Si0x)组成。氧化硅能分成4类,即Si0,Si304,Si203,Si02。对这种膜的主要要求是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极佳的阻隔性、优良的耐蒸煮性、较好的可透过微波性与良好的环境保护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2]。

镀陶瓷膜首先用作细条实心面的调味品包装材料。其优良的包装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于这种膜保味性极佳,因此,尤其适合于包装易升华产品,如茶(樟脑)之类的易挥发材质。由于其极好的阻隔性,除了作为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和作食品包装材料用外、预计还可用在微波容器上作为盖材,在调味品、精密机械零配件、电子零件、药物和医药仪器等方而作为包装材料。随着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这种膜在成本上大幅下降,那么它将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2.3 燃料电池陶瓷膜

我国“863”计划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项目经过对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陶瓷膜燃料电池的长期研制,把陶瓷膜制备技术开拓应用于SOFC的制作,把通常SOFC的高温(1000-900℃)拓延到中温阶段(700-500℃)。目前中国科技大学无机膜研究所己经研制成功的新型中温陶瓷膜燃料电池,是一种以陶瓷膜作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电池部件薄膜化以后,降低了电池的内阻,提高了有用功率的输出,不需要高温的条件下实现了中温化,操作温度降到700-500℃[4]。这种新型燃料电池继承了高温SOFC的优点,同时降低了成本。此类陶瓷膜燃料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

结束语

陶瓷膜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用于铀的同位素分离的核工业时期,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了膜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陶瓷膜的富集256UF6工厂,以无机微滤膜和超滤膜为主的液体分离时期和以膜催化反应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时期。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膜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在各行各业的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詹捷,陈小安,王永刚,等.工程陶瓷材料精密加工技术.机械工艺师,1998(6):11_12.

[2]林滨.程陶瓷超精密磨削机理与实验研究:[博十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9.

[3]杨辉,吴明根.现代超精密加工技术.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7.

第5篇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部分地区理工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音乐教学现状为切入点,首先论述多元化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然后调研理工科大学音乐教学现状并分析出影响音乐教育的因素;最后论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措施。

[关键词]

多元文化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对用人标准提高了要求,多元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引了发展方向,通过在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和音乐教育的意义

多元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天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改革是这场文化革命的开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向世界人民传播音乐文化,展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理工科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它可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大学的音乐教育从品德、文化、专业、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所体现出的艺术的真实性、概括性、鲜明性、直观性、关联性等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历史传承性,是大学生解读历史、了解民族、领悟传统文化和多彩民间艺术的有力文化支持。音乐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审美性,能让大学生受到高尚品德的陶冶和熏陶,让他们能够理解丑恶和美丽、高尚与鄙陋,使他们增加对美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二、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理工科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的研究很少,师范类院校大多是单纯研究音乐教育,普通院校基本上正在大力拓展素质教育,关于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或音乐文化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如吴非《针对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博澜《江苏省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健《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陈慧玲《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等论文为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一)对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等六所院校全日制统招在校生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调查研究,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1130份,回收率90.4%,走访学生1000名,交谈成功857人,走访率85.7%。经过归纳整理,从1130份问卷中随机抽取900份进行统计分析,从857名同学中抽取650份走访报告进行总结提炼,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支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如下:学习音乐的动机,音乐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课程主要内容和使用教材范围,教师与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音乐公选课和学生社团开设情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对音乐教学模式方面的态度和想法共八项内容。

(二)调查结果

1.音乐素质存在差异性,缺乏主观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大学生没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极个别学生因从小接受过钢琴、小提琴的乐器教学能够认识并使用专业乐谱;13%的大学生能够认识简谱但并不能够熟练使用;73%的大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了解和接受音乐知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通俗音乐,一小部分人喜欢摇滚音乐,而对古典和浪漫音乐、爵士乐、交响乐等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喜欢古典舞蹈的占15%,喜欢现代舞蹈的占37%。从以上数据看出,大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不一,他们听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对高雅的艺术作品了解很少,缺乏主观上对音乐的向往和探索。另外,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音乐,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对音乐会、歌剧、音乐比赛等漠不关心。

2.课程设置单一未体现音乐教育的多元性。

在被调查的6所高校中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有4所,没有开设的有2所。在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的4所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只占到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8.2%,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经调查表明:第一,高校音乐教育因教师的学历背景等原因更偏重专业化,课程过于专业化,学生接受困难。第二,上课学生以低年级为主。因为,很多学校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习音乐教育;二、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业比较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上选修课;处于毕业阶段的三、四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在意这类课程。这些问题说明部分决策者在课程设置上及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知上存有一定偏差,高校音乐教育并未得到科学的定位。同时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上课的兴趣。

3.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艺术活动普及率低。

由调查结果可知,理工科院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教师资源非常少,教师梯次不够完善。在参与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有专任音乐教师,其他四所是由在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工作的教师兼任,五所学校只有一名副高级职称的音乐教师,其余为讲师或助教。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艺术活动普及率偏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军乐团、舞蹈队,能够在运动会开幕式、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亲身体验,展示才华。此外,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活动不能仅仅是课堂讲授,应采取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蒙古族、藏族、苗族或者是俄罗斯、巴西等多种民族特色音乐风格进行推广普及提高,以多元的世界文化和艺术吸引学生,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得知,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没有专业视听室和专业活动场所,音乐选修课按照选课人数多少安排教室;只有4所大学有钢琴,其中1台还是年久失修,并且仅限艺术社团使用,不能够提供给音乐选修课;还存在缺少电脑、DVD、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现象。此外,调查的6所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归属也存在问题。选修课归社科部或基础部管理,艺术团体归团委管理,同时教师来自各个行政部门的艺术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教研室,既要干行政工作还要授课,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管理混乱、不规范。总结起来,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二是音乐教学的场地、设备严重不足;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学生学习和鉴赏音乐的目的性不明确。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和实施重在高校领导的重视,必须转变思路,给予音乐教育以资金支持,增加音乐教育的形式,重视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魅力,使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其功能。

三、基于多元文化和建构主义的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

理工科的音乐老师基本上来源于师范大学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或艺术团体的专业人才,如果其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授教育,停留在老师唱学生学,则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使音乐教育与时代结合,与科技结合,保障音乐教育的有效进行。

(一)与时代接轨,丰富教学内容

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相对薄弱,许多学生不懂乐谱。针对这些普遍特点,教师应以授课对象的音乐水平和文化底蕴为基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元文化授课内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中西结合,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交叉渗透,围绕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不同风格的流派可以讲授大小调式、交响乐、协奏曲、无词歌;甄选出昆曲、甘肃花儿、朝鲜族农乐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呼麦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看到我国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舞台,让学生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2014年入学的学生基本上以1995年后出生为主,针对这些授课对象,教师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出生年代、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前提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通过问答、讨论、课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使音乐文化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与国际接轨,改善教学方法

在理工科音乐选修课中,将要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团队或自由结组的方式团结协作,强化对新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话剧或舞台剧表演完成对原有认识的重塑和新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乐器并进行演奏,给学生直观的示范,通过对乐器的观察,讲解乐器的构造组成和发声原理,进行示范性弹奏,使学生获取知识。演示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加强知识记忆。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生所热爱,也可以将一些APP加入到日常教学中来。

2.MOOC教学法。

在理工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音乐选修课和艺术社团,上课人数多。现在很多学校已经覆盖了无线网络,因此,MOOC教学法可以应用在音乐教学的课程中。如设计出课程的电子平台,采用手机点名、手机答题、手机观看课件等教学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社会接轨,完善保障机制

第6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热处理工艺在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中的作用。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金属零件的制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而在金属零件的制造过程中,热处理工作又是提高其制造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设计工作中,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某些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而不合理的热处理条件,不仅不会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反而会破坏材料原有的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金属材料成分,准确分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制订合理的热处理的工艺,合理安排工艺流程,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铅、锌、镍、铬、锰等。但用得更多的是它们的合金。金属和合金的内部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其二是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金属的性能和原子在空间的排列配置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属的性能就出现差异。

为了得到更好的金属性能,满足制造和使用要求,我们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在不同的介质中冷却,通过改变金属材料表面或内部的显微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这就是金属材料热处理过程。

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材料性能改变效果,下面从3个方面来说明热处理工艺在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中的作用。

一、提高金属材料的切削性能和加工精度

在各类铸、锻、焊工件的毛坯或半成品金属材料的切削过程中,由于被加工材料、切削刀具和切削条件的不同,金属的变形程度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光洁度。各种材料的最佳切削性能都对应有一定的硬度范围和金相组织。为了得到最佳切削性能,就要求被加工材料具有合适的组织状态,这就要用到预先热处理。

通过预先热处理,可以消除或减少冶金及热加工过程产生的材料缺陷,并为以后切削加工及热处理准备良好的组织状态,从而保证材料的切削性能、加工精度和减少变形。

举例1:齿坯材料在切削加工中,当齿坯硬度偏低时会产生粘刀现象,在前倾面上形成积屑瘤,使被加工零件的表面光洁度降低。而对齿坯材料进行正火+不完全淬火处理,切屑容易碎裂,形成粘刀的倾向性减少。并随着齿坯硬度的提高,切屑从带状向挤裂状过渡,从而减少了粘刀现象,提高了切削性能。

举例2:铝合金在加工过程中,通常都是先经强化处理(固溶处理+时效;时效),这样可以得到晶粒细小、均匀的组织,比铸态或压力加工状态的切削性能好,不仅改善了切削性能,而且同时提高了机械加工精度。

二、提高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指含有裂纹的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裂纹扩展的性能。提高金属断裂韧性的关键是要减少金属晶体中位错,使金属材料中的位错密度下降,从而提高金属强度,而减少金属晶体中位错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细晶强化,其原理是通过细化晶粒使晶界所占比例增高而阻碍位错滑移从而提高材料强韧性。而金属组织的细晶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金属热处理。

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当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以后,在一定的应力和变形温度的条件下,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积累到足够高的局部位错密度级别,会在变形最剧烈的区域产生新的等轴晶粒来代替原来的变形晶粒,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都需要原子的扩散,因此必须将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上,足以激活原子,使其能进行迁移时,再结晶过程才能进行。

那么,对于不同的金属材料,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热处理的温度,来提高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举例:在SY钢坯料上线切割适当的小圆柱,机加工后,选择在700℃,800℃,900℃、1000℃和1100℃在C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以5×10-1的变形速率保温30s压缩变形50%,然后在空气中冷至室温,再进行680℃×6hAC(空冷)的退火处理,再将压缩后的试样沿轴向线切割剖开,研磨抛光后用化学物质显示晶粒形貌。实验现象为:在700℃时,扁平的晶粒开始逐渐向等轴晶粒的形状变化。800℃变形的晶粒中等轴晶粒已经有少量出现,但仍然以变形拉长的晶粒为主。在900℃变形开始,晶粒突然变得细小,几乎全部为等轴晶粒,晶粒度达到YBl2级。在900℃以上.晶粒开始长大。因此,对此种钢来说,900℃左右温度进行热处理,可以提高其断裂韧性。

三、减少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

金属材料在拉伸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脆性断裂破坏称为应力腐蚀开裂。大部分引起应力腐蚀开裂的应力是由残余拉应力引起的。残余应力是金属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在加热时,以及加热后冷却处理时,改变了材料内部的组织和性能,同时伴随产生了金属热应力和相变应力。金属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表层和心部的加热及冷却速度(或时间)不一致,由于温差导致材料体积膨胀和收缩不均而产生应力,即热应力。在热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冷却时金属表层温度低于心部,收缩表面大于心部而使心部受拉应力:另一方面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组织的变化即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因比容的增大会伴随材料体积的膨胀,材料各部位先后相变,造成体积长大不一致而产生组织应力。组织应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表层受拉应力,心部受压应力,恰好与拉应力相反。金属热处理的热应力和相变应力叠加的结果就是材料中的残余应力,正是其存在造成了应力腐蚀开裂。

举例:金属热处理中,通过控制淬火冷却速度,可以显着地控制淬火裂纹,为了达到淬火的目的,通常必须加速材料在高温段内的冷却速度,并使之超过材料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才能得到马氏体组织。就残余应力而论,这样做由于能增加抵消组织应力作用的热应力值,故能减少工件表面上的拉应力而达到抑制纵裂的目的。

3、结论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在机械零件制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金属材料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中,如果将切削加工工艺与热处理工艺进行密切配合,将有效地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雷声,齿轮热处理变形的控制.机械工程师.2008年5期.

第7篇

>> 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及预防措施分析 网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研究 体操业余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业余田径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业余网球选手主要技术动作与运动损伤发生之探讨 攀岩导致手指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短跑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体操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足球运动的损伤及预防措施 论体育舞蹈选手的运动损伤及其预防 中长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致因及预防的研究 业余网球选手正手的击球要点及练习方法 业余网球选手比赛及处理关键分时的心理状态 浅析网球运动中常见的伤病及预防措施 探讨军事技能训练课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手段 业余网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调查与预防 小学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致因及预防措施 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柔道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 羽毛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损伤的致因及预防措施 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损伤的致因及预防措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叶素英 容贤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运动损伤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生理方面的影响,还会挫伤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网球运动损伤不可避免,但加强网球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会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自我急救的能力。本文对桂林市大学生业余网球选手的运动损伤进行研究,分析损伤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球运动 运动损伤 致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15-02

网球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之一,是集休闲、娱乐及健身等多种价值功能为一体的高雅健身活动,对抗激烈,观赏性强,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网球活动列入学校体育教学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参加网球运动时,由于运动量或强度安排不合理,身体状态不佳,动作技术不正确,动作粗野,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正确等造成损伤,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可见,对大学生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损伤开展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及其周边大学业余网球选手的常见损伤为主要研究对象,男生265人,女生191人,总共456人。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和收集大量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文献、刊物、专著等资料,整理、归类,提取对本论文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及其周边大学通过担任网球教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共500份,收回问卷488份,回收率97.6%,符合研究条件的456份,其中男生265人,女生191人。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损伤的种类

456名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损伤的种类包括起水泡、抽筋、拉伤、扭伤、网球肘、腱鞘炎、骨膜炎及其他,详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网球运动损伤在病程上多属于急性损伤,程度上多属于轻度或中度损伤,男生多于女生。

2.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时间的分布

由表2可知,男生和女生在网球运动时间上有差异,男生大多数运动1~2小时,而女生运动时间集中在0.5~1小时。运动持续时间长,损伤概率会增加,是因为运动时间长身体各器官机能会下降,肌肉力量和持久力降低,导致机体疲劳,容易造成机体超负荷运动而造成损伤。

三 业余网球选手运动损伤的原因

导致损伤的原因如下:(1)缺少必要的生理知识占10.2%。网球运动项目有它的动作特点和技术要求,身体相关部位都有其生理上的弱点。如果学生和教师忽视相关部位的生理弱点,就会发生拉伤、挫伤或扭伤。(2)准备活动不充分占19.3%。在实际操作中,并非人人都重视准备活动,很多准备活动仅是走过场,肌肉关节仍然僵硬。(3)训练内容不全面占9.1%。事实证明,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不但达不到专项训练的目的,反而还会由于训练内容不全面而成为损伤的直接原因。(4)运动量过大局部负担过重占14.8%。运动量过大,特别是局部负担过重,是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网球运动中最为明显。(5)技术动作有缺点或错误占26.1%。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及时改正错误动作,会形成不正确动作的条件反射,违反了运动生物学的原理,违反了身体各器官的活动规律,也容易损伤。(6)运动性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占15.3%。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大学生业余网球选手在观赏世界优秀运动员比赛时,越来越多地模仿他们的竞技技术。大学生业余网球选手企图利用短时间掌握各种网球高难度技术,运动持续时间过长,造成局部损伤。(7)个人装备和场地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占5.1%。实地观察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业余网球选手的球拍质量并不好,击球时球拍减震效果不好,易引起上肢腕、肘关节等部位的损伤。

四 建议及措施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自我保护是预防网球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理念,使学生掌握预防身体损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导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应对准备活动高度重视,并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摒弃大力乱击球、狠发球等不良习惯,发生身体损伤后应及时积极休养和治疗。(1)重视准备活动。通过一定的活动量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身体在进入剧烈活动前,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韧带的弹性和伸缩幅度、动员各器官的功能,为正式练习做好机能上的准备。(2)循序渐进。应慢跑、活动关节等,直到全身发热,与正式练习、比赛相结合,促进练习与比赛的顺利进行。

2.掌握正确的网球技术

实践证明,要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初学网球的学生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练习。一般应按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截击球的顺序来练习和掌握基本技术,在网球运动未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未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前,练习强度不宜过大,最大限度地保护肘关节及机体的安全。防止因动作不规范而出现的伤害事故,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错误的技术动作而引起的运动损伤。

3.选择适合运动的网球装备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球拍。对于业余网球选手来说,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网球拍十分重要。它将成为参加网球运动最主要的工具。尽量选一些拍面较大且重量较轻的,太重的球拍在挥拍时动作会迟钝,更严重的后果就是会患上网球肘。适合的球拍有利于业余选手的技术发展和形成自动化。选择缓冲性和舒适性好,弹性适中的鞋子。过宽或过窄的球鞋都会影响运动者的跑动,有时还会让脚在鞋内向侧面滑动,严重影响动作执行。选择舒适的网球服,网球服一般选择针织制品,透气吸汗,方便清洗,服装颜色多以白色为主。男子是短袖T恤配短裤,女子需要穿着短袖T恤和短裙。选择的标准主要就是能够自由活动,舒适轻松。

第二,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网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速度、力量、灵活性和柔韧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是很难提高网球技术水平的,也很容易在激烈的运动中造成身体受伤。因此,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要系统地计划,积极加强学生的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和柔韧性练习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信息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各种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便利。随着高校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需求的持续增加,信息资源的使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本部门之内,而成为全校的公共资源,流动于各个部门之间,服务于学校各个系统部门。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之初,信息主要为满足单一部门需要,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信息资源采集容易出现重复浪费现象,另外,各部门的信息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在信息查询方面开放程度也不一致,部分资源只为小部分受众服务,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需要对高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1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

信息资源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观点不一,综合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总结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政策法规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等;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这种观点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都纳入信息资源的范畴[1]。

高校信息资源一般指高校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的有价值信息,比如学校各行政管理部门及院系的基本信息、教职工及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成果、图书音像资料等,这些信息资源是高校开展管理、教学、科研等一切活动的基础,是高校发展的根本。高校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利用相应的技术、管理手段将高校已有的分散、无序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有序的统一的规划,使之成为标准统一的信息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实现效益最大化。

2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

高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广大师生,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服务。因此针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信息重复、信息孤岛、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各方面实际,选择合理的整合方案。在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高校实际,考虑高校现有的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情况,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高校已有的信息,应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不同信息资源的特殊性、差异性与内在关联,从而将高校内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科学有序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开发高校信息资源。

2.2 标准化原则

针对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混乱现象,在高校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设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避免再次出现信息内容互不兼容、各自为政的现象,为高校信息资源的流通、共享奠定基础。

2.3 个性化原则

高校的信息资源整合一定要始终贯彻以用户为中心,按照广大师生的需求来进行整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资源、选用合适的整合工具和手段,不断调整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结构和模式,让用户能最便捷有效的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3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3.1 加强部门合作

高校信息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各部门需要打破原有的界限和错误观念,加强沟通协作,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统一标准,大力配合资源整合,利用高校现有的人才,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高校统一管理、统一整合。

3.2 建立特色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在原有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或深层次开发。这种高层次信息服务基于学校的独有的特色资源,针对高校重点学科或专业进行设置,建立起各种专题数据库、综合科研成果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学术期刊目次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为高校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3.3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研究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新兴课题, 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涉及对信息的描述、组织、处理、整序、检索、服务等多方面,这些都离不开具有专业水准的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来完成。只有不断加强各种整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统一规划信息资源体系和数据交换规范,构建先进的数据交换平台,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技术保障,才能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软件保障。

总之,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加强对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才能更好地使高校信息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为高校发展服务,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新良.对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王小琼.我国图书情报系统自建特色数据库研究概述[J].现代情报,2007(12).

第9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B132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13-02

现代焊接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性先进技术,是制造业重要的关键技术,[1]机械制造和金属结构制造行业急需大量的焊接工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基本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以下简称“材料成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以下简称“焊接”)两个专业承担,开设以上两个专业的本科院校上百所。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优势对这两个专业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改革,本文研究了国内院校“焊接”和“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总结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焊接”与“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以明晰两个专业的未来发展走向,使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2-5]

根据资料统计,国内多数学校的“材料成型”专业由热加工领域的1~3个原有专业整合形成。整合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方面,而在专业课方面出现了两种培养模式:一是设置专业平台课按专业方向模块培养,主要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依托自身优势设置了铸造、模具和焊接等其中的一到三个;二是实行通才教育。还有一些院校由原机械类专业合并,涵盖热加工领域知识后形成。而目前开设“焊接”专业的院校已达16所,它是继国家保留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并整合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之后,国内其他高校逐渐从“材料成型”专业分离出来形成的。

通过对众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发现:对于“材料成型”专业,虽然拓宽了基础,但仍存在专业方向模块培养过窄的弊端以及实施通才式教育的缺陷。对于“焊接”专业,因承袭了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培养思路,知识能力结构培养过窄、过深的弊病更加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没有从铸、锻、焊、模具和冲压等技术进步,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高度去准确理解这两个专业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对“焊接”和“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度解析,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出现了两个专业知识能力体系偏窄、不系统、不完善等现象。对于“材料成型”专业学生来说,戴上了知识大帽子,却成为了能力单一的专才,或能力弱的庸才,或无能力的偏才;而对于“焊接”专业学生来说,则戴上了知识专一的帽子,成为了能力单一、适应性差的窄才。

二、专业依托的学科发展趋势及行业需求分析

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6]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对材料的力、光、电、磁、声及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合效应的要求,对材料的高强、高韧、耐热、耐磨和耐腐蚀等性能的要求,以及对材料与环境协调性的要求都在日益提高。通过在微结构不同层次上的材料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材料开发,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新材料在生物、信息、能源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不断涌现。

材料是以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进入社会应用领域。材料通过加工制成结构件、设备及装备,在冶金、机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和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现代社会大量的需要掌握材料加工技术的人才。

材料加工的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大量的新材料的涌现推动了材料加工过程向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和超精密化技术方向迈进。现代材料加工已超越传统冷、热加工的范畴,与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力学、机械学、电学、控制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发有着相互依存和彼此促进的密切联系,并成为再制造工程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因此,只有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并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才能满足现代材料加工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与结构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6]当代材料加工技术和相关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问题包括:材料的表面工程、材料的循环利用、材料加工过程模拟及虚拟生产、加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智能集成化、材料加工过程的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加工的模具和关键设备的设计与改进以及再制造快速成形理论与技术等。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液态凝固成型、固态塑性成型、粉末成型、材料的净或近净成型等精密成型与处理、维纳加工、多场协同作用下的加工、表面工程、特种和异种材料连接、加工过程的模拟与智能化控制、材料循环再生利用技术,以及针对体积损伤零件及新品零件的三维快速成型技术等。[6]

教育部在20世纪末从铸、锻、焊、模具和冲压等技术发展进步,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高度,为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材料类专业中设置了“焊接”专业,而在机械类专业中设置了“材料成型”专业。[7]

三、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分析

了解两个专业的学科门类、专业类以及专业依托的基本学科,准确理解基本学科内涵、专业名称内涵、相关学科以及学科间的联系,对于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

1.“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焊接”专业属于材料类专业,材料类专业的共同特征是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基本学科。该学科研究各类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合成及加工、物理及化学特性、使役性能及安全、环境影响及保护、再制造特性及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6]“焊接”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材料学科与工程学科的基本内涵,并侧重研究焊接结 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

焊接技术工程追求优良的宏观性能,但是工程结构的宏观性能与结构材料的微观组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宏观性能的优劣取决于材料微观组织的状况。从材料连接的微观角度考虑,焊接机理复杂,加热热源、材料成分、母材的组织与性能、焊接应力与变形等因素对焊接质量影响极大,须以实验科学为基础,既重视具体细节问题,又考虑众多影响因素,通过改变材料微观组织来获取优异宏观性能。“焊接”专业是以连接技术为手段、以材料结构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

因此,“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力科学、机械科学、电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焊接工艺及设备、焊接生产、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焊接过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科技人才。

2.“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材料成型”专业属于机械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的共同特征是以机械工程为基本学科,该学科主要围绕各种机械产品与装备,开展设计、制造、运行、服务的理论和技术研究。[6]“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机械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学科的基本内涵,侧重研究机械产品及装备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技术是指“材料”成型,而非“构件”成型。它通过控制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使材料变成满足使用功能和服役寿命预期要求的各种零部件及成品。材料成型方法采用液态凝固成型、固态塑性成型、粉末成型、材料的净或近净成型等精密成型与处理、材料连接以及三维快速成型技术等。它不仅指成型工艺,而且还要对成型过程实施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成型”专业包含材料的成型设计、成型工艺和成型质量控制。对于设备的电控设计研究则不包含在本专业。

因此,“材料成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备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力科学、电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加工理论、成型工艺及装备、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和先进材料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科技人才。

3.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辨析

“焊接”和“材料成型”专业分别属于两个不同专业类,应以充分体现各自专业类的鲜明特征作为确立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通过分析“焊接”和“材料成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专业依托的基本学科不同。前者依托材料科学;后者依托机械科学。第二,对相关学科重要性的排序不同。前者相关学科的排序为力科学、机械科学、电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后者相关学科的排序为材料科学、力科学、电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第三,二者研究的知识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焊接工艺及设备、焊接生产、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焊接过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后者研究材料加工理论、成型工艺及装备、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和先进材料工程等领域。第四,研究的对象不同。前者研究构件;后者研究机械产品及装备。

虽然两个专业都属于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范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技术涵盖材料连接技术,但是根据对“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材料成型”专业从机械工程学科的角度出发,侧重培养掌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技术的人才,而“焊接”专业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角度出发,侧重培养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的人才。需要指出的是,“材料成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应包含焊接核心知识,能力体系应包含焊接应用能力。两个专业对焊接知识能力要求的范围广度和内容深度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焊接”和“材料成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重大差异。

四、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分析

高等本科院校在确立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专业类的明显特征,根据自身在全国高校同专业中所处的位置确定专业办学定位,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科学研究精英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复合型,还是工程技术应用型。同时还应根据办学历史形成的专业办学优势,例如依托的行业等,并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明显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1-40.

[2]邹家生,朱松,郭甜.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江苏科技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02-107.

[3]孙凤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11(2):21-24.

[4]常庆明.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5):402-407.

[5]陈拂晓,张柯柯,郭俊卿,等.普通工科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践[J].科技咨询,2008,(6):116-117.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0-137.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1]-[2]。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内在需求与特色,我院正依托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高职院学生在顶岗实习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1.选题依托顶岗实习岗位与项目,提高毕业设计实用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选题能紧密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或企业实际项目,选题能最大限度契合企业实际需求,彰显实践应用价值[3]。同时,这种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较高实用性与针对性的论文题目,将克服传统论文题目虚拟化且与实际脱节的缺点,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真题实做”,极大地提升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也便于在实践中增长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2.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高毕业设计实战性。在顶岗实习背景下,可以说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既有利于企业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激发企业为提高准员工的职业素养而不遗余力地提供毕业设计的优势资源,较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企业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实训实践场地,使学生接触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先进设备和丰富资料,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践;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困惑和难点。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提升毕业设计的实战性。

3.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使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不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准确定位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除了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解决企业一定实际问题,更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全面职业素养,为企业引进与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对学校来说,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既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场地、资料、经费和指导师资等,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总之,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总体模式的规划

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我院校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已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工作之中,并逐渐探索形成一种易操作、实效强且契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模式,其总体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此模式之下,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有分工与侧重,但协同合作、共同指导顶岗实习中的高职生完成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有机结合其顶岗实习实践岗位,并在岗位实习实践过程中调查研究,用“真题实做”的方式不断锤炼自身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机无缝融合。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的实施机制研究及实践

1.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良好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首要条件。为了用“真题实做”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并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岗前锻炼的目的,学院通过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座谈会及校企导师的针对性指导等形式,要求并引导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紧密围绕岗位实践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使毕业设计选题突出高职毕业设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选题紧连岗位,如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规划、装配组装、工程管理或技术革新等选题内容都可以,实现了学生自主化、主动化选题。在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学生边顶岗实习边进行毕业设计,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解决了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的要求,达到了选题“真题实做”,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2.建立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建立与实行毕业设计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机制是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的内在要求。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了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各自优势,企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性实务问题,而校内导师作为该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导师,除了提供理论指导外,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过程的进度检查、论文写作规范性指导等监督管理工作。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时,学院就与企业签订“毕业设计校企协同指导协议”作为顶岗实习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校企导师通力合作,使顶岗实习背景下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对企业导师来说,便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其指导的准员工,为企业发掘、遴选和培养有用之才;对校内导师来说,通过双导师制下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相当于间接参与了工程实践,提升了能力,反过来对学校相关课程项目教学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学生来说,双导师制使学生作为一名准员工早接触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

3.毕业设计过程跟踪管理机制。为了在校企合作下有条不紊地开展高职毕业设计工作,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着力增强毕业设计效果,必须对毕业设计过程形成全方位的跟踪管理机制,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过程的每一环节。为此,学院修订了《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文件,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全过程制订了规范化的流程,明确了毕业设计校企共管的责权关系,理顺了院、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中的关系。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设计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校企导师能通过此网络管理系统动态跟踪管理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每一环节连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态度等都能在此管理系统中一目了然地真实反映出来。4.毕业设计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为更合理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毕业设计,克服传统考核评价方法“重成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我院采用校企协同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并通过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具体实现。一是过程评价,由校企导师双方评分,各占总评的20%,企业导师侧重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态度、论文与岗位紧密度及现场调查研究开展情况,校内导师侧重评价学生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提交、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等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与效率。二是成果评价,包括毕业论文内容的实用性与理论性、提交图纸的设计与绘制质量、甚至毕业设计实现的实物成果情况等,成果评价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共同评分,占总评的30%。三是答辩评价,评价根据答辩过程中学生的PPT制作、表达情况和回答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的30%,由答辩组评分,答辩组至少有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更好地体现出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特色。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生”共赢的重要举措[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推进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毕业设计过程中展现了极强的活力,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开辟了学生与企业之间无缝连接的就业通道。当然,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总结,以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艳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15(4):107-108.

[2]单以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42-144.

[3]金萍.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实践创新与改革———以产品造型设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28):16-17.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教学内容;授课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57-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成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首先,计算机专业英语承担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等任务。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强、涉及面广、主题丰富的特点。该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有益的。其次,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措施[3],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好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英语既不同于基础英语课,又比一般专业课多了一道“英语屏障”,要求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这使得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

一、师资方面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口语水平之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将这两种专业知识进行优化整合[1]。为增强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综合能力,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讲授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必须明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是单纯的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教师应重点讲授专业知识,切忌将这门课变为公共英语课的翻版。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有如下途径来,可与有海外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请教一些专业术语的说法、论文的写作,专业文章的选择等;与有经验的专业外语课教师讨论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

二、教材方面

一本优秀的教材虽然不是全部,但是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除了要做到选文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注重英文原版文献、取材新颖、系统性强、可读性好等方面[2][5]。除了选择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材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的经典外文原著引入课堂。但通常这样的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比较难,所以,最好能够结合本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的教材来选择,这样,学生手里有汉语版的教材,讲解其对应的英文文章时,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在专业英语中,英汉表述的差异及其写作、翻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课堂授课内容。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了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记忆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基本概念以及科技英语的常用结构、句式之外,还要增加科技英语的听说、翻译和写作知识,任课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给学生分配查阅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小组的专题演讲。对语法的讲解和摘要的写作,可以从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翻译中抽取实例,进行分析、改错,来提高写作水平。

2.课后要布置任务。课程结束后,除了要求学生要完成课后的练习,以巩固专业知识以及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6]。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计算机领域的所有新名词和新术语,所以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上,要不断地阅读和参考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材、专著、论文、报纸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推荐。

3.两个学期循序渐进学习。专业英语两个学期的教学应各有侧重点。首先,从专业技术知识角度看,每学期专业英语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与本学期要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相一致,并逐渐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从科技英语角度看,开课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实际区别,在第一学期后期加大对相应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量,同时灌输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第二学期给学生讲授简单的科技知识,同时加大学生语言应用的力度。在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同时,做汉英翻译和简单的摘要写作。

四、授课形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业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解释词汇、讲授课文、分析语法、讲解练习,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讲起来比较枯燥、单调[4]。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从授课方式上改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这已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近几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师生换位法。学生担任“授课教师”。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以给其他同学讲授的心态去学习,这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从专业知识方面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英语知识方面找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型、常用的术语等,以及自己的难点;在每位学生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从专业知识方面和英语方面给出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专业术语更容易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对于典型的句型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自己的难点有进一步的理解。

2.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些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任务,规定学习小组访问相关计算机网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英文文献资料,进行讨论并给出结论[7]。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锻炼,并且还拓展了计算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3.课外阅读法。近年来,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报刊阅读教材的出现也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选取内容具有现实性强、信息新的特点的计算机类报刊,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是否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在阅读中,通常要求带着一些专业知识的问题去阅读,学生通过带问题方式阅读英文报刊,就改变了学生以往只注意个别语句、词汇的理解,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句子、段落及全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有效地提高英语报刊的阅读能力。

五、总结

以上是近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会遇到更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董妍汝.浅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J].科教园地,2007,(9).

[2]王春生,刘艺.新编计算机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志梅,唐渠.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05,(12).

[5]刘乃琦.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4):60-62.

第12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管理 创新

伴随我国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石油企业在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及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创新管理。管理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企业在面对企业和市场变化中做出的相应改进和调整,是一种综合高效的资源整合模式,既要强化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还需要实现整体组织目标。

1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1.1 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将创新作为口号,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整体创新意识不高,难以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及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创新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刻不要”的水平上,忽视了企业经济本质的内涵。

1.2 创新方法有限

石油企业鼓励创新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上,管理上的方法创新比较少,整体创新水平低下。创新的方法大多数是借鉴相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石油企业来说实用性不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现状来看,我国石油企业的创新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体制问题

大多数企业先行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管理机构显得较为臃肿,制度规章过于繁多,责、权、利并未实现高度统一。另外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以来的制度老旧,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内部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 管理机制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内部激励因素,主要体现在负激励较多,正激励较少,造成企业内部主动因素少,被动因素多;此外由于受企业内部管理的限制,企业管理机制大多数是指定的多,而真正落实的却很少。

2.3 观念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等、靠、想”的思想较为普遍,整体市场化意识和改革意识、忧患意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部分职工对收入期望居高不下,还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习惯,认为企业应该包办一切,自身的忧患意识不强,承受能力较差。

3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及途径

3.1 转变传统思想,确立管理创新的思想

只有从思想上确立创新意识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管理思想的创新是企业管理的先导,只有通过管理思想上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引导企业在其他管理活动上的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要在石油企业内部切实倡导管理思想的创新和转变,还要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培育,引入新的管理理念,达到开阔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的目的,拓宽企业管理层的视野,广泛树立起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理念,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理念和思想上的创新,充分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企业内外环境。

3.2 进行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企业管理组织是实现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创新作为保证,组织机构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保证也是企业运行的重要支撑。传统的石油企业组织机构庞大,非生产性冗员较多,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石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组织结构的而调整,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机构变革和资产重组,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压扁管理层次及精简管理人员等举措,这对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部分石油企业重组改制以后,公司结构和管理模式都应该发生相应的调整,保持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上和行政上的相互独立,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接触制约石油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是当前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一步,因此企业必须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改组后的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4 实现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石油企业管理停滞不前,与当前企业的管理方法落后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开始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例如全面质量管理、定制管理等较为先进的方法。但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新型的管理人才,引入的管理方法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管理方法上通过引进新的模式和方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从而有利于实现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3.5 实现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管理技术上的创新,主要是指石油企业充分发挥知识、技术的创新,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且实现市场价值。

3.6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不解动力,石油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强化对人的管理,通过管理创新,以人为中心,健全企业内部人才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从而最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我国石油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观念和内部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上,因此针对当前的问题和石油企业的具体情况就需要从观念上切实转变意识,明确创新意识,将创新管理的落到实处,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这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红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决策探索,2007,(3):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