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时间:2022-01-31 18:17:3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7

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就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并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其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加强对该类人员的培训,则能为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并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辖区内有379个行政村,人口约49.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31.9万人。全市拥有3.578万hm2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约2.79万hm2,产量达27927.6万斤,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2244元。从2014年开始,孝义市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及2015年分别制定了341人和200人培育任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当地政府以孝义市农民培训中心和孝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希望通过培训完成生产经营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以便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推动孝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措施

2.1 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以“固定课堂”为主,同时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采取“固定课堂”培训方式,则能组织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以确保人员培训质量。通过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则能使培训从课堂延展到田间地头。目前,孝义市已经完成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并组织学员在这些基地进行实习操作。此外,目前孝义市实行“农学结合”分段培训,即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培训工作,以确保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进而达成学习、生产“两不误”的目标。而通过采取传统授课、多媒体教学、现场讲授等多种培训方式,并完成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则使培训效果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2.2 为培训提供多重保障

为确保培训质量,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出台了培训对象遴选标准,通过开展深入摸底工作进行培训申报人员把关,以免盲目进行受训人员选择;孝义市培训机构在征求农民意愿和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的基础上完成了培训内容的制定,为培训学员提供了包含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内的多种教材;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加强与涉农院校的合作,当地指定培训机构吸纳和聘请了大量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完成了层次多样和专业齐全师资队伍建设[1];为确保培训效果,培训机构结合培训专业完成了合理培训时间的制定,确保引领带动型和生产经营型学员授课时间分别不少于100课时和60课时,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学员授课不少于35课时。

2.3 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孝义市培训机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在理论培训上,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所需进行培训内容的讲述,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提问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运用距离,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被切实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教学中,则采取了教师示范、学员相互交流与学员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组织学员进行实习基地观摩,还在基地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操作,以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在培训内容上,则对农业项目申报、农产品认定、支农惠农政策等与现代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所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产业动态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4 确立长效培训机制

为确保得到培训的人员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素质水准,并且能够做到保持技术过硬,孝义市培训机构还完成了长效培训机制的确立。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学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了QQ群、微信群等多个平台的建立,以便为学员学习新技术和了解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平台。借助该平台,学校也能完成学员的产前、产中与产后跟踪,以引导学员实现科学的生产经营。

3 结论

从孝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来看,连续3a当地的培训中心都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农技人员,从而为推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第3篇

【内容摘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从创业教育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意义、现状、模式研究等方面概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研究的突破点。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的系列指导政策出台,更是为“职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创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一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在微观上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促进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在宏观上有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研究统计

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搜索日期截止到2017年8月1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633篇,其中期刊论文50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59篇。根据文献检索数据,绘制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文献数量分布图(见图1)。从研究文献分布上看,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逐年上升,2011~2015年研究数量增速较快。

二、创业教育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创业的研究就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柯林•博尔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他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对未来的人来说是必要的,人们通过创业教育能获取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创业教育正式提出后,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价值研究和模式研究等。在内涵研究上,Jones&English(2004)提出创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创业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创业所需的观察力、知识和技能,最终提升其创业能力[1]。在价值研究方面,Israel(2003)认为创业教育在帮助年轻人成功把握生活和工作中各种机会的同时,还能促使年轻人为自己工作[2]。在模式研究方面,Béchard&Grégoire(2005)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教授管理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并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得到创业技能训练[3]。

(二)国内相关研究。近些年,在我国全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国内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涌现,就内容看可以分为四类。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郑月珍(2004)提出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4]。李慧慧(2015)提出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三层意义: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5]。阮俊华(2016)认为面向工程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激发出更多基于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的创业[6]。

2.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研究。李悦(2006)总结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有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重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社会机构和大学创业教育基金大力支持创业教育的发展等[7]。周纪昌(2012)指出日本高校通过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拓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习机会、开展众多的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多样化的创业计划竞赛、促进国际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多管齐下、多方培养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创业人才的不断涌现,值得我国借鉴[8]。谢峰&贾萍(2016)总结出国际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三大趋势,即学科化路径与科学化发展、政府介入与政策驱动发展、全球化与多元创新发展,进而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以高校和政府为主体,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本土化、政策结构化等方面制定发展策略[9]。

3.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许进(2008)以某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例,介绍了普及性创业教育、以创业先锋班为龙头的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10]。卢俊义等(2011)认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普遍停留在以课堂创业课程教育为主,以学生少量的社会实践为辅的阶段,并没有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因此,我国高校应转变创业教育思路,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业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1]。王焰新(2015)结合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划分为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读[12]。

4.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顾剑秀、方鹏(2012)提出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形成学校统一指导与学院专职辅导相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以普遍参与为宗旨,划分合理的创业教育阶段;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业平台为依托,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系统化[13]。刘小廷(2014)指出在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课程渗透是核心,教师影响是关键,机构协调是保证,政企体系支撑是动力。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将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14]。杜文婷(2015)提出要加强创业目标的正确引领,合理规划创业教育路径,加强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15]。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研究

由于农业发展路径和阶段的不同,国外并没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在农民的教育培训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主要是以人力资源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的,如Zuzek&Wielewska(2015)、Fane(1975)、Panda(2015)、Schreinemachers&Wu(2016)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我国的农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农民也需从传统农民逐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现代性与高素质的特点[16](朱启臻,2013)。创业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素质。国内学者也纷纷展开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熊辉(2015)指出政府针对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系统、标注化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17]。吴易雄(2017)提出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机制,一切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和意愿,发挥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决策力、领导力和创造力上政府要给予大力培育,让他们有技能创业[18]。

(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冯振兴等(2016)的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由政府与职业院校合作兴办,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与技能类为主,培训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教师以技术专家为主,存在着培训效果较差,职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中投入的经费较少等问题,并分析了分类分层+理论授课、参观考察+讨论交流、经验分享+示范带动、跟踪回访+集体问诊这四种创业培训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19]。武贵秀等(2016)从创业角度分析了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家庭农场主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农民创业就业[24]。

(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模式及路径研究。郑丹等(2015)提出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中,应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融合多渠道培训资金,切实有效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的发展,提升农民创新创业的效果[20]。熊辉(2015)指出加强科学创业培训,一是要加强培训团队建设力度,高水平培训团队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基础,是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关键;二是不断优化创业培训模式,追求高质量培训效果;三是要加强对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的重视,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题,以提高学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性,以巩固培训成果[21]。姜家献等(2015)介绍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企业规划设计,具体做法包括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提升培训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强化自主招生形式、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注重丰富培训手段、建立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培训考察实习、实施培训督导制度、搭建后续服务平台、加强培训资金管理、注重培训档案管理、强化培训总结宣传等[22]。苏敬肖、焦伟伟(2017)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胜任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提升工作的开展、基于创业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意识,倡导自主创业、引进创业实践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

四、研究述评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特别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8年底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3.97%,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重要,为了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构建一种能够推动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使之成为启动农民主体内部动力的源泉,激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动力,原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常被比喻为顺利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力量。人类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也是如此。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鸽盛、孔霁认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动力是指有关培训的因素由其自身生成机制与外部条件结合产生的驱使力,它们引导资源有效集中并产生作用,且相互激发、共同推动培训工程的进行,以实现培训目标。他们将培训涉及的各方力量划分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农村劳动力自身和市场五方,并认为由于需求各异,必须平衡并综合五方力量,才能协调进行培训工程。其中市场参与培训工程的内驱力是根源之力,由市场拉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配合需求,产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是直接之力。而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受诸多外力因素和自身需求促使,更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动力系统的重要推动力。

李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视角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各个参与谈判的利益主体各自需求的强弱、占有资源的不同、话语权利的表达途径及强弱等因素决定了利益分割的结果,最后以有形的政策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要从政府的动力、农民的动力、教育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动力多视角逐一分析研究,才可以得出合适的结论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巫建华等认为,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逐步形成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运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员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要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对获得培训证书的农民给予配套扶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刺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在动力机制。

徐薇和张鸣鸣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行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政府推动型培训机制问题、培训机构体系建设问题、被培训农民的参与度问题和财政资金支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梯次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以及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是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原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需求和外部压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内部动力主要体现为参与培训的主体强烈的培训愿望、明确的培训目标、正确的培训态度、满意的培训效果等。这种内在动力是人们积极主动从事或参与教育培训的源泉,能够不断激发农民的兴趣,坚定他们的信心。外在动力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社会竞争越激烈,培训压力就越大。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从这一视角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和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有机结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一旦形成。它不仅使人们对所培训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所形成强大的动力能够使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因而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意义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推动全社会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要看到,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城市地区。政策的着力点除了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力之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培训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不仅对于农民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心理学视角看,任何一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而人类活动的动力总是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需要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能够驱动社会和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力量。这是启动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和物质活动一样源于人类的需要。因此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就包括农民个体对培训的需要和社会有关机

构参与培训的需要两类,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展开。

其次,从社会生活发展看,建国60年来,特别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为满足基本温饱而谋生的“民本型”和追求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文化型”,并正在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型”转化,农民参与培训的需求既不再拘泥于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是拘泥于学历的提高,而是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培训已经超越了传统培训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出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相结合的新的价值内涵,现时代农民需要的这种转变也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培训需要。

再次,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保障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教育培训思想还不能真正转化为农民深入持久的培训行动。一是认识不足,氛围不浓,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农民一种内在需求和普遍的思想认识;二是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调,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培训部门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培训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尚不能依法通过评价和奖励,激励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中的这些不足也揭示了构建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导向机制的构建

任何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的,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心理学有关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合适的目标会诱发人们想达到该目的的成就需要,对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人的一种奋斗方向,是一种外在的诱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曾归纳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这一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效价的影响,目标的效价越大,其激励作用也越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而言,导向机制的构建首要的是注意提高人们对教育培训目标价值的认识。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培训的氛围。为此,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加强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在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意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内在需求,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另外,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还需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农民的内生需求,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可以说,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宣传报道,有助于扩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使新型农民培训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构建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制度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针对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也包括政府、企业和市场;不仅在导向阶段激励,在教育培训过程甚至培训结束也要有一些的激励强化措施。大量调查表明,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存在农民参与培训意愿不高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相关机构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一是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社会评价及认证制度,充分肯定农民多种学习培训渠道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认可农民的教育培训成果。可以结合开展终身学习活动,使他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和技术技能,而且能够在更高的目标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在内心深入产生一种参与培训的愿望。这是决定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对农民教育培训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是激励社会培训机构和农民持续开展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二是建立健全促进农民积极参教育培训的奖励机制,突出农民教育培训绩效在转移劳动力招聘、用工、晋升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形成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参与竞争的体制环境。也可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诱发”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社会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认为,当人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奖励和肯定。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因此,有必要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个人、组织、企业等。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的单位、企业、社区等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促进形成激励人们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 思考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S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43-0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的论断;指明了发展农业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要更新农民队伍培养观念,拓宽新型农民的培养口径,联系本地实际,认清国内、国际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拓宽农民的生产渠道,掌握科学技术,提升经营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打造一支思想开放,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探索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的新型农民队伍,作为发展农业的主体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1 当前农对队伍现状的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在实行家庭土地承包的同时,进入了耕种科学化、机械化,农闲时间有开拓精神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自学加入市场经济活动行列。他们率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从事农业产品运输、加工等行业,通过考核得到技术专业证书。有的成为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骨干,有的从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发展成为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行军,成为家乡民众发展致富的榜样。这些新型农民为家乡的集体经济发展储备了主要力量,他们是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乡村留守从事农业的农民是培训的重点,这些人大多数是老年的,身体条件差的,为子女看护留守儿童的、家庭牵扯及思想意识保守的部分农民。他们没有走出去,没有亲身体验外部的经济发展的环境,有的甚至还没有彻底从传统的耕种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农业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理解,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中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加大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思想基

抓好新型农民队伍思想建设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各种方式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利用农村文化室活动,文艺宣传活动,科技致富典型报告会,农民企业家致富脱贫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报告会,从多方位对农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增强农民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向上的新农村生活氛围。要激发首富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科技致富典型的优势,为家乡的致富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 改革培训科技方式是新型农民队伍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针对农民开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系统工程,要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围绕产业特色,确定各村的主导。明确培训方向,如,适合梨树种植引进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蔬菜、水果种植技术,畜牧业、水产养业品种养殖技术等等的培训。拓宽农民的开发致富口径。同时抓住骨干农民,形成以点带面。培训教材编写语言大众化,要切合本地实际,讲解通俗易懂。教学要理论现场实践相结合,与现代教学设备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要组织种田、养殖业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率先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到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农产品储藏保管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化的经营新模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4 加强市场经营意识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是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就必须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营科学的培训。培训方法要适应农民的特点,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要做到典型事例与理论相结合,内容与本地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培训内容要由浅入深,语言讲解要大众化,通俗易懂,举例要恰当,引人入胜,适应农民的心理和理解程度。要以农民企业家作为培训教师为主,以他们从事市场经营的现身说法和经验事例来吸引农民,激发农民,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更新农民的生产观念,掌握市场经营方法,培养经营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培养跨乡村跨省市跨国界合作的经营理念。打造生产科学化、加工专业化、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要真正搞活农村经济,就要做到村与村联合,乡与乡联合,跨县省联合,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力争走向国际市场。

5 跟踪培训效果反馈,做好咨询服务,是提高农民队伍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

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踪培训效果,改进培训方案,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必要途径。各主管部门要有计划的走下基层对培训的项目进行调查实施效果,跟踪回访听取群众意见,评估培训效果,通过广大农民的实践效果检验我们的培训工作水平,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反馈,调整我们的培训方案,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设立专家咨询服务电话,应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各村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通过查找资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培养农民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总结,自我发展。提高农民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培养农民掌握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掌握相关的科学技能,企业管理技能,在思想上建立市场经营意识、合作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新型农民,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各级政府的十分重视的问题,是我们基层农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讨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232.

第6篇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1.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社会事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激发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新形势下对新型农民的具体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走向富裕。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进一步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文明,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民转岗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出发,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农民适应现代城市、城镇的文明要求和生活节奏,最终融入城市居民行列,成为城镇和城市的居住主体,必须把农民培养成既具备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意识,又会经营、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总之,要让留在农村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养成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走出农村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适应城市和工业现代文明,最终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培养新型农民综合措施

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下大力气,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一方面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我们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一些,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为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从2005年开始,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400万贫困家庭学生都享受到国家财政提供的“两免一补”资助政策。随后,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其次,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农民就业能力强起来,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农民的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3.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着力刹住迷信风、浪费风、赌博风,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第7篇

为有效提高农民培育质量,引导并鼓励新型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方向发展。近年来,民勤县以农广校为依托,整合涉农培训资源,精心打造为农培训服务平台,多措并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培育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素质转型升级,为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培育措施

1.1 整合涉农资源,健全培训体系

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伐,民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培育工作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一项战略工程来抓,通过整合涉农单位的条件、师资、设备和资源,搭建了一个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技普及和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做到了“培训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技术到实践、实践到应用等全方位服务。

1.2 搭建培训平台,活化培训载体

为普及实用技术,县上又新增了“七个一”为农服务项目,即“编一份报纸、建一个短信平台、开一部热线电话、通一部科技直通车,办一档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和庄稼医院、设一个多媒体信息室”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无偿的为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和信息服务,有效提高了科技入户率,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普及。

1.3 制定培育方案,完善培育措施

为保证培育工作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的,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实施期限和进度安排、经费预算、保障措施予以明确,从而保证了培育工作有步骤、有方案、有成效的推进和落实。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由临时性培训变为长期性培育,由领导重视变为了农民关心,真正使培训起到了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技术的作用。

1.4 挖掘资源潜力,创新培育模式

一是实行“学校+基地”型培育模式。根据县域产业特点,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有效结合;二是采用“1+10”导师制培育模式。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 选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担任培训专家,1名专家指导10名学员,负责解决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采取“创业培训+经营指导”型培育模式。引导和扶持受训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四是实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型培育模式。在培训的同时,各产业选拨一定数量的人员免费参加涉农专业学历教育。

2 培育方式

2.1 扎实开展培训,全力推进培育

一是理论知识课堂培训。围绕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病虫害识别预防、无公害生产,特色林果业建园定植、苗木生育周期抚育管理,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秸秆青(黄)贮氨化等技术以及农民创业知识和农村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对培育对象进行集中培训;二是生产实践现场培训。在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环节,组织农、林、牧等专业技术人员,逐乡镇、分产业、到场、入户、进园,对培育对象进行关键技术现场指导培训;三是创业能力拓展训练。通过采取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对培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创业能力;四是跟踪服务指导培训。免费为培育对象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建议服务;五是参加学历教育培训。动员、组织培育对象免费参加中央电大和中央农广校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2.2 发挥平台优势,提供周到服务

一是发挥平台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农技服务热线、农业科技直通车、《绿洲科技》电视栏目等载体,及时将政策、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帮他们懂政策、解难题、学技术、知信息,有效提高了培育对象综合素质;二是强化平台服务手段。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安排技术干部专人值守,不间断地解答问题农户电话咨询,对电话解决不了的问题派直通车现场解决,从而实现了服务手段多元化、服务形式大众化、服务范围最大化;三是拓宽平台服务领域。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平台从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扩大到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从解惑答疑到现场解决,在产前、产中到产后为培育对象提供一条龙服务;四是提升平台服务效果。平台技术人员通过服务情况回访,及时改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五是优化平台服务水平。服务平台的搭建运行,架起了一座培育对象与专家、政府、市场、信息沟通的桥梁,解决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常学习、常提高、常收益的机会。

2.3 严格认证标准,强化认证监管

培育对象完成培训任务后,培训机构组织他们进行农业资格评价和认定。认定采取学员自愿申请,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审查认定。凡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符合《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认定标准。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颁发资格证书,备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考核由县、乡、村三级联合实施。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不享受扶持政策,三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2.4 加大政策扶持,助力产业发展

第8篇

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瓶颈农村职业教育在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法律支撑、经费投入、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等。我国目前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诸多问题,涉及政府、培训机构及农民自身。要顺利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必须逐步突破这些瓶颈。

(一)政府职责不落实,农村职教协同发展的机制失灵

1.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是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江苏省政府提出,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加强教育培训设施建设。⑩虽然政府要求保证农民的教育培训经费,但在具体实施时存在职责不落实、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总体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政策划拨的经费与实际到位的资金存在差距,相当一部分社区教育中心依靠自身资源筹措教育经费。如江苏省政府有关文件虽然规定成人教育经费人均1元,但由于没有财政厅的文件下达,部分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执行或执行不力。在连云港市城区下辖的12个乡镇中,不少乡镇社区的教育经费未能真正到位,若需要经费,必须临时向政府申请。有的成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只能利用村居或动员企业来赞助,有的靠开办棋牌茶室、门面房出租收入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⑩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

2.地位提升无期。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低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区教育中心是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但是,有的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中心,没有独立的学校法人、办学体制、财务制度、人员编制、校园设施与办学空间等。还有的社区教育中心,其教师编制全部挂靠在当地中小学,其财务完全依附于普通学校或地方政府。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省政府有关文件的消极影响有密切关系。如2001年江苏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明确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和编制问题的通知》规定:“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原则上并入乡镇中学(或中心初中),保留其牌子,承担农村化和技术培训工作。”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并入乡镇中学或者小学,使其丧失了独立性,也影响了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如江苏省如东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如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文件时就明确规定,乡镇成人校阵地不动、编制不撤、人员不减。总体来说,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3.部门协调不够。新型城镇化强调统筹发展,参与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关部门本应相互合作、沟通交流、统筹协调,但事实上,很多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够。农委部门负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劳动部门负责留守农民的技术技能、就业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妇联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妇女的技能与创业培训。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本应主要由教育部门承担,各部门全力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培训,但实际情况是,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配合其他部门被动开展工作,甚至有的社区教育中心靠自身人际关系去争取培训资源。各部门的协调程度不够,导致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直接影响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提升。

(二)农民培训不接地气,教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1.培训内容脱离需要。目前各类培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上,针对留守农民的培训较少。对于留守农民的培训也重技能、轻文化和道德,不能满足留守农民的培训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农民参加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培训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比例占44.25%,“培训内容听不懂”的比例占32.0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对留守农民缺乏培训前的调查;另一方面,有的培训内容陈旧或理论性过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留守农民以老年与妇女劳动力为主,总体文化层次不高,他们更希望了解法律法规、疾病防治、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也希望接受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特色种植、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而目前提供的培训内容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2.培训方式灵活性差。要提高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培训方式的合理选择。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倾向;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不能与之冲突。部分留守农民接受培训的愿望低,除了培训内容不符合需要外,培训方式不灵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有的培训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集中授课和室内授课多,现代多媒体技术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农民所学的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知识不能充分内化,从而影响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效果。

(三)农民缺乏培训意愿,人力资本提升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1.传统的小农意识强。留守农民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也是人力资本提升的最终受益者,但很多留守农民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提升的作用,缺乏培训意愿。部分农民认为培训完全没有必要,只要种好自家田地、照顾好子孙即可,培训就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虽然这种现象在较发达地区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不排除在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留守农民应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放远眼光,把人力资本提升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2.自主培训意愿弱。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农场主、农业技术能人、农村干部,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有着极大需求,也带动许多留守农民接受培训。但是,部分普通留守农民接受培训的意愿仍不强。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持“愿意”态度的占62.16%;持“看情况”“无所谓”“不愿意”态度的占37.84%。⑩后者看重的是农产品所带来的价值,因为这些物质产出是可以衡量并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至于看不见的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往往视而不见。⑩要提高留守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民主动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自主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政府应大力宣传人力资本理论,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增强留守农民的培训意愿。

二、从职业教育角度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策略

要提高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效率,就要从农村职教组织、农村职教内容、农村职教方式、农村职教实效等方面,完善提升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职教体系。

(一)农村职教组织:稳定与协调,统筹多方力量与资源,形成培训合力

1.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解决经费问题。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Marshall)认为,在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他把对人的投资看作在学校教育和家庭培养上的总投资,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无法由市场单独解决,必须依靠政府投入保证教育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促进职业技术结构的转变。德国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稳定,国家将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立法由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缴纳培训费。⑩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政府也提出要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⑩因此,要保证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组织的有效运行,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可将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定时定额把培训经费落实到每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等培训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并安排专门部门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农民培训补贴经费要落实到位,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优惠贷款、减税免税等方式,激发社会组织与个人投入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2.提升社区教育地位,解决挂靠问题。社区教育在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应提升社区教育的地位,使其更好地发挥培训留守农民的作用。社区教育中心不能再挂靠在普通教育下,应做到学校法人、办学体制、财务制度、人员编制、校园设施与办学空间等方面的独立。要明晰产权,完成事业单位独立法人登记,明确社区教育中心的法人地位;享有独立办学权,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政府的管理;实行独立财会制度,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所有教师编制全部属于社区教育中心,不再挂靠普通中小学;有自己独立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

3.联合多方教育力量,解决资源问题。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某个部门的单独行为,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联合多方的教育力量与资源,共同致力于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除教育部门外,劳动、科技、农林、妇联等部门都会举办留守农民的培训。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积极配合,统筹协调,共同制订整个年度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计划,建立专门的例会制度;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培训实效;积极聚集各方资源,形成师资队伍、实训设备、培训教材、科技示范户等资源库。各部门联合开展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对提升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职教内容:丰富与先进,助推农民“洗脚”与“洗脑”并进

1.丰富教育培训菜单,提供多样化选择。要提高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就要清楚留守农民需要哪些培训,以便丰富培训内容,为留守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农民的性别、年龄、学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农民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另外,农民对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预期不同,对培训需求也有多样性。⑩因此,在培训前,有关部门应做好调查,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内容,主要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家庭规模经营的现代农场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乡镇村干部以及普通留守农民的需要。⑩结合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培训菜单应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规模生产、农村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内容,既满足农业技术人员、现代农场主、村干部管理农业与农村的需要,也满足普通留守农民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及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2.融入精神文明元素,拓宽知识视野。传统农民要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的顺利转变,只改变外在形象(“洗脚”)而不改变内在素质(“洗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政策宣讲,让留守农民了解党的政策方针、政府的富民政策、培训政策;二是通过移风易俗教育,帮助农民摆脱封建迷信、陈规旧俗的约束;三是通过健康知识教育,让农民掌握健康常识与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水平;⑩四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农民了解当地以及全国的文化精髓,提高自身的素质。

3.注入先进农业理念,跟上时代步伐。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必须注入先进的农业理念,跟上时代步伐。由于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留守农民多是劳动能力有限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规模种植、土地流转、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管理和保护环境。因此,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渗透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特色种植、规模种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培训内容。

(三)农村职教阵地:多样与灵活,全面考虑留守农民实际情况与需要

1.多样开展室内培训,网内与网外相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场所与培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农民的培训兴趣与效果。因此,在培训阵地与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留守农民的实际情况与需要,使其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其中,室内培训是传统的、常用的培训阵地与方式,具有相对固定、操作简单、环境稳定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室内培训已不仅局限于面对面的现场授课,而拓展到网络授课层面。一方面,要继续运用室内直接面授的培训方式,结合现场农民的实际培训情况,灵活调整培训进度;另一方面,要做到网内与网外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房、多功能报告厅、网络平台进行培训,突破传统学习模式,打破时间、地域限制。

2.大力开展现场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理论学习而不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与实践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与培训效果。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中,“现场教学”占43.71%,这说明很多人希望得到田间培训和现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在开展室内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办“田间课堂”“流动课堂”,可将培训时间安排在生产关键季节、农闲或生产之前进行。可在农村田间地头,由授课教师现场讲解、示范,让农民实际操作练习,针对问题思考提问,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留守农民置于具体的实际生产中,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提高培训效果。

(四)农村职教实效:监督与考核,科学、有效地保证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

1.引入社会监督,规范办学过程。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只注重表象,缺少对效果的监控。只有强化对培训的监督与考核,才能更有效地保证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其中,加强对留守农民培训过程的监督,是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保证。监督不能仅依靠政府、各部门内部的监督,还应引入社会第三方监督,规范留守农民培训过程。一方面,政府要把留守农民的培训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另一方面,要专门聘请社会监督机构对培训经费的投入与支出、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培训资源管理、培训过程、培训结果等方面进行认定与监督。对在培训过程中表现突出、培训效果较好的部门与个人,要给予表彰鼓励;对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的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

第9篇

关键词: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41-02

引言

当前,许多农村仍然缺乏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

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理论,

职业农民充分进入市场后,能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

极大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

来。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

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

业设备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更加迫切。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试点

阶段,因此借鉴国外有关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经验

和成熟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1]。本文以湖南省石门县为例,

分析了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做法。通过研究,发

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政府若能加强投资力

度,以农民为主体,摸清他们的培训需求,加强培训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并围绕当地的产业发展,制定正确的培训方

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效果是指日可待的。

一、国外新型职业农业培育的经验

(一)健全的培育法制

美国是一个讲究法制的国家,十分强调程序合法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美国的农民培育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法案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的建立、实施逐步完善起来的。如:1862 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摩里尔赠地法》,法案规定:各州可以利用出售赠地的所得,创办至少一所农业与机械学院;1887 年国会立法通过了《哈奇法案》,明确建立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体系;1914 年公布《史密斯- 利弗农业推广法》,在全国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并给予巨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2]。

(二)系统的培育体系

对职业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国外建立了比较科学、系统的体系机制。如法国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由农业部统一管理,科学制定农民培育规划,进行农业教育经费的预算。法国建构了一个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培训三部分组成的农业教育体系。再如德国职业农民培育标准很严格,职业农民需持证上岗,任何期望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获取相应农民从业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才能当农民和独立经营农场[3]。

(三)多样的培育形式

随着农业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农民培育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日益灵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英国的“夹心面包式”农民培育法:学员入学后多实行“一年学院全日制+ 一年农场实践+ 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分段式教学,强调实践教学。此外,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育形式,网络教学发展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相对成熟,这样促使农民更新市场观念、更快地融入市场,成为发展眼光远、致富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充沛的培育资金

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通过“间接”拨款和优惠贷款等方式,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兴办农民培训和农民参与培训。例如,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优惠政策,职业农民教育获得了雄厚的资金支持,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了美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4]。

(五)经典的培育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农民培育中的经典模式。所谓“双元制”,即两个培育主体,两个培训地点,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农民在职业培育中,既要在学校接受农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在企业接受农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制定,培训经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双元有机地结合完成对学员的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经验可以得知,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培育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作用,这些农业实用型人才也为国外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外对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的实践为我国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了大量启示。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中国实践:基于石门县的经验分析自2012 年被确定为全国100 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以来,石门县依据农民的培训需求,整合支农惠农项目,着力推进了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大体系建设,狠抓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的技能素养,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具体说来,其主要做法如下:

第10篇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农民; 培训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2.020

How to Improve the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Farmer’s Skills Training Work

GAO Jia

(Tianjin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Tianjin 300061, China)

Abstract: A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of farmers in Tianjin,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y of school-running practices were pointed out,and tjs solutions to keep the training working were given.

Key words: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farmer;training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30多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天津市“三区联动”高速发展,根据“大城市、小农业”的特点,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讨在新形势下都市现代农业中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大胆创新,较好地实施了天津市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等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中农民技能培训面临的问题

都市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农业形态。长久以来,加强农民培训,发挥农民在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央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做出了全面部署。天津市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 、“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体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民培训教育已发展成为了天津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培训规模得到不断扩大,培训形式和内容日渐丰富多彩,培训成效日益突显。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是我们政府主管部门采取的主要方式。各办学部门在实践中摸索的诸多形式,颇受农民的欢迎,如会议培训、远程教育、办班培训、示范培训、文化下乡、科技进户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笔者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个别单位只注重形式,敷衍了事。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工作要求的同时,相关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培训机构,但仍有个别单位只注重形式,走过场,存在推拖的现象,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培训补贴配套资金短缺不足。虽然市财政补贴的专项资金及时且充足,但仍有部分区县不能及时将培训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造成培训机构垫付或赊欠资金比较多,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培训质量。

(3)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天津市参加培训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主要是妇女或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弱人员,他们虽然对每天所从事的传统工种的技能掌握得非常熟练,但全面、科学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还处于被动学习的阶段。

(4)教材理论过强,师资力量偏弱。虽然天津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配备的专用教材理论知识比较系统规范,但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个别地方在师资问题上也存在知识面窄、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

(5)培训证书的作用不够突出。虽然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及教师的耐心教学下,我们培训了大批的农民朋友,但是他们获得的培训证书的作用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农民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式发展需要,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跟不上“三区联动”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要使农民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以适应市场需要。

开展好都市现代农业新形式下的农民培训工作,就要对传统理念进行转变,如培训的地位作用、办学规律、办学模式、投入产出及培养目标等,真正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成为“文化高、技术强、经营好、管理精”的专业特色农民、职业精明农民,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2 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农民培训的建议

2.1 强化培训组织机制,发挥农民证书资格作用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农民培训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牵头、学校培训、基地提高、培训有效”的原则,成立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严格落实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考核评定奖励惩罚制度,保证整个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行。

一方面,争取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整合现有项目资金资源,尽量吸引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培训资金,确保整个办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逐步整合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天津市中长期培训规划,实现统一筹措培训资金、调配培训师资、调整培训场地、组织培训对象、设置培训内容、制订适用的培训形式,加强区域内培训信息资源和用工需求信息资源整合,发挥高效的行政力量,避免资源浪费。

一方面加强培训力度,严格执行培训发证制度,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加强对现有持证上岗工作的执行和管理。强化农业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作用,培养专业型农民,积极探索研究推进农业行业部分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着力研究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对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对确有技术专长的持证人才,在聘用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时优先考虑,进一步调动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培训力求实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

在区县领导、街镇领导、乡村干部、各级教师员工的认真组织安排下,通过组织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更新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的陈旧思想观念意识,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使培训工作抓出实效。同时,根据农民在致富道路上经常遇到的理论和突出的实际问题,组织农技专家、讲师团成员进行理论知识讲座,在蔬菜大棚、智能日光温室、苗圃地头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在鸡舍、猪圈、牛棚、鱼池边现场诊断畜禽、鱼类疾病等,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科学管理,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提高劳动技能,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带头人的作用。

推广“村头讲课,田头示范”的模式,打破传统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按照方便灵活、突出实用、形式多样的原则,务求集中授课与分散培训形式的有机结合。从顺应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出发,尽可能地就近培训或送出培训,服务上门,把培训班办到乡、村、大棚、田间地头、猪圈、鸡舍、牛棚、鱼池边。要以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为主要形式,告诉农民用地、用种、用水、用肥、用农机具及养殖、植保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对生产要素投入、配置和管理的水平,增强农民科学种养的本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提倡专家讲师们在耐心细致讲解理论知识同时紧紧结合现场演示,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使农民回家后能将新技术手手相传。

紧紧围绕农民生产需要、工种技术需要、企业人才需要设置课程,实行“院校企业合作培训”、“订单农业生产培训”、“单位定向需要培训”、“供应需求方式洽谈培训”等形式,推行脱产理论培训、现场实际培训、网络电话培训、送教入企培训、送教下乡培训,拓展各个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规模。采取“因需施教、分类培训”的办法,不论是在劳动技能,还是农村经营管理方面,根据学员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技术基础的不同程度,根据每个工种不同需要,开设基础理论培训班,并在同一个班分成快组、慢组的培训形式;在实际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中,也要根据农民实际水平的不同,分成水平高的一组和水平稍低的一组,也能使他们通过多种针对性的培训,取得应达到的实际水平,使学员能够获得各种合适的就业、创业、立业的致富机会。

2.3 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培训由“被迫学”到“主动学”

依据多年的教育培训实践,根据现有农民生产经营的特点。首先,应向农民讲深讲透学习培训的重要意义,客观、针对性地研究农民急需的科技知识内容,针对农民的作息时间特点安排农民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公布政府补贴标准、收费标准等,使他们提前安排好时间,从而改变农民表面上参加培训主动性不高的局面,真正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达到一个有效、灵活、良好的培训效果,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培训能够使农民朋友获得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管理技能,在突出实践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农民获得最大化收益的同时,要组织教师、考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各级培训督导检查工作,努力做好考试、考核、发证工作,以期对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争在培训质量上狠下功夫,使农民培训工作顺利进行,使农民培训证书起到有效作用,做到学有所长、证有所用。

各个单位各级组织一定要认真搞好农民培训,努力实现免除学员培训费、免除合格学员发证费、免除学员推荐就业费,给予特困学员一定的学习培训补贴,并让学员优先享受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助农惠农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激励农民自主参加培训,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寻找科学致富的有效途径,落实“培训基本不收钱、合格毕业发证书、帮助寻找适合工作”的目标。

我国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是为了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日前,党的“十”报告仍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明确指出了加强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力度,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公益性事业。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都市现代农业新形势下的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尽快培训、认定一批职业农民,尽快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参考文献:

[1] 杨书成,杨振兴,贾新宇.信息传播与农业推广[J].山西农业科学,2011(6):608-610.

[2] 王云,王建春.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77-80.

[3] 任淑荣.河南省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5):22-25.

[4] 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64-68.

[5] 代文岩.太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1(10):1131-1133.

[6] 刘建斌,李敬岩,可欣,等.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20-122.

[7] 王亮,胡建.河北省进城农民工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68-70.

[8] 郑红.科技信息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11(4):10-12.

[9] 任君,马惠英.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瓶颈问题[J].山西农业科学,2011(7):770-771,774.

[10] 张志军.努力提升杭锦后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29-130.

第11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现状分析;对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214-05

Cultivating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in Hubei Province

DU Wei1,2

(1. Rural 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2.Training School of CPC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22, China)

Abstract: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are different from “hereditary” farm laborers in traditional sense. “New” and “vocational” refers to the identity of subject, their concept, comprehensive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 an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 Cultivating of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is a nut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 to crack in developing “three rurals”. A questionnaire and a special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peasants in Hubei province.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was used to study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made on cultivating vocational peasa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ve advices including policies should be worked out to support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training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accreditation process should be well governed, social resources should be pooled to fund the training of peasants, and special projects should be created for the purpose of promp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asan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vocational peasant; vocational training;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Hubei province

农民是“三农”工作的能动主体,也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讲诚信、有责任的现代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民流向城镇,转向非农产业,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农户兼业化趋势加剧,“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更是“三农”发展新阶段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类型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研究,国内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世袭身份”的“农民”概念,其在主体身份、观念意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分类等方面具有“新型性”和“职业性”。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即指以农业为职业,并且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资金投入能力和一定专业技能,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力,譬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2]。②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劳动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③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个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譬如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 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2]。

2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研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2012和2013年中央、湖北省省委1号文件强调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就业创业”。为落实中央和湖北省省委的要求,加快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省政府研究室、省农业厅组成课题组,于2013年5月开始,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访谈、典型座谈等形式,先后在监利、仙桃、枣阳、宜城、夷陵、巴东、浠水、蕲春等县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设计调查问卷,在全省范围向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大学生农业创业人员、回乡创业青年及农民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发放“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表”20 000份。基于问卷调查,课题组重点选取了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农民工、复转军人农村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创业人员、种养殖大户、知识青年农民等六类对象开展专题座谈。调研组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走访了8个县市、24个乡镇,选取42个职业农民代表参与专题座谈,并对收回的12 000份问卷进行了认真分析,试图寻找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2.2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研究

2.2.1 总体规模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初具规模并呈现日益壮大趋势。据调查,宜城市农村劳动力24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大约为4.8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0.4%。其中,生产经营型5 800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等)、专业技能型39 844人(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工人等)、社会服务型3 250人(农产品经纪人、统防统治植保员等)、经营管理型50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

2.2.2 来源结构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在来源上呈现出行业背景多元且“能人”居多的特点,据调查,新型职业农民来源有长期务农人员、在职村干部、综合改革后农技站分流人员、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回乡创业大学毕业生、工商企业主等,职业农民大多有一技之长,有“资源”或“名气”,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结构呈现多样化,一批家庭农场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成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种养殖大户、农技服务人员等凭借自身努力与实践,自发地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以合作社骨干成员和种养殖大户为主体的长期务农职业农民占49.3%,在职村干部占20.6%,打工返乡人员占15.3%,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人员占4.7%,复转军人占3.5%,综合改革后农业部门所分流的人员占6.6%。

2.2.3 文化结构 从抽样调查职业农民文化程度看,目前职业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初、高中文化程度占74.2%,大专以上学历占11.6%,中专学历占7.5%,以高中以上学历为主体,属于当地学历较高、素质较好、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枣阳市调查的职业农民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调查总人数的16.7%。在夷陵、巴东、浠水等地被访的农业企业38名管理人员中,6人具有本科学历。

2.2.4 性别年龄 从调查走访情况看,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为55岁以上的老人。职业农民群体中,男性占89.1%,41~60岁的占67.3%,16~30岁的只占5.9%,20~30岁的青年均外出务工,长期在家务农的主要是村组干部(占20.6%)和打工返乡人员(占15.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的农民不愿意子女将来务农,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劳作辛苦、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而且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城乡在基础条件、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2.5 功能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已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调研显示其具体表现有3种:一是接受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科技的新成果;二是有效带动周边农户产生规模效益,如宜城市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因效益可观,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2012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 km2,甲鱼产量达180 t,产值超2 000万元;三是适应规模化生产,整合农业生产要素,降低成本,组织土地流转,实行标准化作业,开展疫病统防统治,运用电子商务。

2.2.6 生产经营结构 种植养殖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种植业个人独立经营占82.0%,畜禽养殖个人独立经营占76.2%,水产养殖个人独立经营占44.1%。粮棉油种植面积1.0~3.3 hm2的农户占79.1%;生产经营果茶1.0~3.3 hm2的占72.2%;种植蔬菜1~3.3 hm2的占59.9%,其中设施大棚占54.8%。通过合作社经营的,种植业占14.4%,畜牧养殖占16.9%,水产养殖占45.3%,其中股份合作经营在3.6%~10.5%。可见,农业生产经营仍以个体为主,因而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规模普遍较小。

2.2.7 收入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收入相对稳定并对家庭收入贡献明显。从职业农民2012年农业收入情况调查看,农户年收入稳定在1万~5万元的占46.9%。职业农民经营效益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的占45.9%,超过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10%以上的占21.1%。职业农民为家庭收入贡献1万~5万元的占53.8%,贡献5万~10万元的占20.1%,贡献10万~30万元的占11.2%。

2.3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调研

2.3.1 愿意参加教育培训,愿意接受学历教育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参加农业教育培训的占97.6%,其中愿意参加专项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分别占41.2%、29.4%、27.3%。愿意接受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占63.2%,愿意接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占36.7%。在专业的选择中,种植类专业占46.6%,畜牧类专业占19.7%,水产类专业占10.8%,经营管理类专业占13.8%,市场营销类专业占9.1%。在教育培训方式上,选择送教下乡学历教育的占62.6%,选择脱产学习的占15.8%。

2.3.2 渴望得到政府支持,希望提供培训服务 通过巴东、夷陵、监利等县市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了解,他们对规模经营后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最直接的需要是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资金补助和信息服务四个方面,相当一部分职业农民认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的需求较为迫切,对后续发展提出了诸如现代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更多的学历教育培训要求,以使自己生产出市场所需、具备竞争力的农产品,真正实现可持续增收致富。

3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湖北省农业厅已于2012年8月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市试点”工作。根据调研情况及试点实践,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对农民职业化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从课题组与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座谈情况看,长期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群体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缺乏充分尊重农民职业的社会文化。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农民群体的培育普遍存在畏难思想,心思主要放在争取国家项目上,在农民职业化培训和综合培育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大众对新型职业农民也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解和应有的支持,没有充分尊重农民职业的社会氛围,这也是新生代农民不愿回到农村创业的原因。

3.2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资源条件分布不均

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繁多,农业、教育、劳动、扶贫、人事、科技、妇联等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政府统筹协调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没有形成合力;缺乏从省到市、县级在组织上的纵向管理与考核;省、市、县级农民培训机构繁多,如农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专学校等均可参与,但资源条件不一,缺乏有效衔接,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统一协调管理。

3.3 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金融支持

国家尚无专门的项目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金融支持上,职业农民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调查显示,78.7%的种养大户认为国家应在贷款和补贴上进行支持,而当前商业银行不愿放贷,政府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出台的贴息贷款政策程序复杂、硬条件多、惠及面小,各类规模经营户融资贷款难普遍存在。

3.4 教育培训师资不足,培训模式有待创新

各地并没有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师资力量和培训方案。由于有针对性的培训师资得不到保障,教师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致使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培训模式上,仍以传统的课堂纯理论式培训为主,而根据培育对象的产业类型、知识结构、培训需求、居住区域、时间条件等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尚未建立,导致培训资源浪费,培训效率大打折扣。

3.5 法制保障缺位,监管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职业农民点多面广,且主要依靠自主创业,加之农业生产面临的各种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频繁,若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规模扩大之后稍有不慎将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与后果,农民自身利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然而,政府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相关的监管、评价机制均不完善,这些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一步推进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参考与借鉴

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域已先行一步,它们的经验和做法,可为研究和探索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4.1 依法保障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教育方面均有立法:加拿大通过《农艺教育法》、《失业人员及农业补助法》两款法律保障和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美国政府在其颁行的《就业机会法》别强调向农村农民提供资助的法律要求,并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教育和训练;英国先后颁布5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白皮书和政策法规,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保证;日本为使农业教育更加正规化、现代化、制度化,在其《青年振兴法》中规定由政府资助青年农民培训;韩国政府为了应对高学历、高素质青年农民离开农村,专门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本法》等法律法规,确立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制度和专业农户培养制度,为其提供法律保障[3]。

4.2 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发展实施路径

目前,许多国家普遍建立了从农技推广、继续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农业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少国家建立并形成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学员一般不交或仅交纳很低的费用,有的国家还向农民学员支付一定的报酬;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辟了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实施路径:美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施免费政策,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资助;法国政府对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给予培训期间的工资补贴;英国对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每周发放25英镑的补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保障法》中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必须用工资预算的1.5%培训其员工。

4.3 建立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资格及准入制度

许多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建立了严格的农业就业制度,使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4];德国在《农业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受训者必须经过正规职业教育取得农业师傅证书才能获得农场经营权;爱尔兰政府制定了农场经营合格证书培训计划和相关奖励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区、县、小区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丹麦政府规定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并获得绿色证书者才能具备购买30 hm2以上的农用地的资格,并能享受政府给予地价的10%利息补助和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助;法国政策则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才能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4]。

4.4 开展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安徽省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锁定为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界定生产规模标准,率先进行职业化培育,并对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开展职业农民认定;浙江省嘉兴市采取“政府买单,市县联动,量身定做,联合培养”机制,开设了职业农民大学学历教育班;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成功探索了“送教下乡”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武汉市农校在中职教育基础上,与省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企业签定订单,确定培育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新型职业农民;江苏太仓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参照工业企业劳动用工标准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合同制度和由个人缴费、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对发展柑橘、茶叶、蔬菜3.3 hm2以上或粮油作物2.0 hm2以上的家庭农场按2 985元/hm2一次性补贴,并对获得市、省和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10万和20万元。

5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综观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本次调研的情况,对加快培育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如下建议。

5.1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建议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系列政策:①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和公共服务标准,对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②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并给予政策优惠;③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担保基金,并简化审批程序,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融资困难;④加强生产扶持,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基础上,将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按照产业规模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产业补贴;⑤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提高职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鼓励成片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5]。

5.2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创建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机制和评价监督体系;整合地方培训机构在师资、技术及培训设施方面的优势资源;引进专业团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师资水平等进行系统设计;多方筹集资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免费中高等农业专业学历教育、系统培训、岗位培训和新知识新技能继续教育培训;定期选拔优秀职业农民进入大中专院校研修学习,并给予学费补助等。

5.3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专业机构主办”的原则,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保证认定管理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具体认定工作委托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机构实施。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1]。

5.4 聚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育的社会资源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师资、技术、管理等共享平台,整合农业、科技、教育、金融等行业资源,率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设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发挥培育基地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史背景、重要地位与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农业尊重农民,营造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的吸引力,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5.5 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专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教育、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实施,认定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对象主体,就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设立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系统培训、教育培训条件等建设专项。

6 小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具有显著公益性的长期任务,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必须尽快制定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规划、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尽快建立由政府、企业及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并逐年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财政预算,加快推动湖北省农民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飞,郑顺安.“四化同步”新形势下培育职业农民的四点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76-80.

[2] 殷 瑛.论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39-242.

[3] 李 惠,张梦蝶.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2(1):66-70.

第12篇

[关键词]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玉溪

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新型农民教育形式,侧重培养“有文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方式,侧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为了摸清玉溪市新型教育培训状况,我们以玉溪市开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机构为调研对象,对其“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些机构是: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县两级的中等职业学校、市县两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县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的农机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科协的“农函大”、县乡两级的成人职业培训机、部分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我们认为,这些机构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可以代表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情况。

一、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调研统计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玉溪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8万人(次)。其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3930人,占1.10%;中等职业教育38578人,占10.77%;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4021人,占3.92%;“农函大”教育培训62657人,占17.50%;“绿色证书”培训45281人占12.6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35.48%;农机技术培训58191人,占16.25%;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8140人,占2.27%;“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23人,占0.06%。(见表1、图1)

1.职业教育得到较好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资队结构,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13所职业院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其余4所为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了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12个市级骨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十一五”期间年均招生12225人,比2005年的9090人增3135人,增34.49%;在校生规模33057人,比2005年的20958人增12095人,增57.71%。年均毕业7562人,比2005年的4329人增3233人,增74.68%。在这些学生中,90%以上来自农村,所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未来农民)学历学识水平,系统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阵地。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主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玉溪市于2004年开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于资金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民31552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农民培训总量的40.25%。培训后转移就业119781人,培训转移就业率94.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农民培训主力。

3.农机技术培训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针对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田耕整机械等迅猛发展,农机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实际,玉溪市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站,加强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的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58191人,年均培训11638人。培训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728人增加到2010年的15471人,增7743人,增长1倍多,年均增长率25%。

4.联合办学增强培训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纷纷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既能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学员主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函大与农广校联合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与职中、用工企业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5.培养规模有待提高

从新型农民培养的年度分布上看,2006年-2008年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年增约1万人(次),年增幅16.84%。2008年以后,规模呈微缩平稳状态,年培养规模保持在7.6万人(次)以上,但新型农民培养数量占农民的比例并不高。以2010年为例,全市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培养新型农民7.61万人(次),仅占全市乡村人口的4.2%、乡村劳动力的7.22%;全市共毕业初中生29133人,其中,12294人(占42.2%)进入普通高中,6222人(占21.36%)进入职中,还有10617人(占36.44%)升不了学,他们基本上是农村学生,是最具备培养为新型农民潜质的新农民(数据来源:《玉溪市统计年鉴2010》)。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重视经济建设、重视项目投入,而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形成点子少、办法少。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农民总体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素质比其他行业从业员偏低。玉溪市统计局2005年-2010年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 8.82%-10.22%;小学文化程度为32.22%-36.60%;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在52.02%-55.74%;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1.63%-3.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玉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82%,全国6.15%,高于全国2.67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3.02%,全国25.30%,高于全国7.7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55.16%,全国62.42%,低于全国7.26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99%,全国4.34%,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实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国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3.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投入保障机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基本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工作较难开展。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是依赖中央和省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支持进行培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政策措施。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多年未能进行更新改造,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现象十分突出。

4.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不适应

在组织培训内容上对农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对农民当前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注重不足;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突出;在培训时间上没有抓住生产季节重点;在培训方式上没有突出示范性;教学方法简单、创新性不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室里老师讲,学员听,还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不多,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多。

5.培训教师、教材不适应

培训教师不适应。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乡镇成人职业技术校,教师编制长期空缺,没有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虽大多都有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往往出现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培训内容新颖性不强,有的甚至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吸引力不强,农民难于接受;而农业系统的培训师资队伍,虽大多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培训授课往往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对农民听课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

培训教材不适应。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视不够,基础课大多数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专业课因各地生态类型、气候因素、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生产方式、投入情况等千差万别,统编教材不适用。而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点,针对生产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高质量乡土教材,目前仍缺乏或缺少。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提高参与度。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培训地点和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基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规范教育培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户物质费用6.64元。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为此,一要坚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好农村中小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实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并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从而保证明天的农业主力军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制度。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合理分担,构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特别是中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欠债和教育经费的问题。三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育资源匮乏,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大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长期实行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或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大致相同的教育,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资,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3.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和保障制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训,而首要因素在于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充足、切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不少农民小农意识严重,教育观念淡漠,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若让农民自己出钱参加培训,即便是对其很有益处,也不可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素质又是一个长期事业,仅靠政府增加投入远远不够,因此,保证经费来源至关重要。建议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因此,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多面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整合资源,统筹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县乡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科协等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对农民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培训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和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要组织农业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成职教专家,根据我市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生产条件、农民需求,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特、优、稀、缺”农产品的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农民教育培训教材。

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