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8:1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农民培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近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有能力提供农业知识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本科研项目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希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科技网络培训的意义
2.1网络培训及时高效
如果在农村地区都设置实体图书馆、科技馆,可能会出现因投入过大而布点不足的问题。科技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实体图书馆很难具备实时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设立网络图书馆。
2.2现场培训成本过高
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但专家下乡成本太贵,培训人数也有限。网络推广可以提供完善系统、长时间可用的培训材料,节省了交通费、招待费、住宿费、印刷费。
2.3科学技术准确详实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会存在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网站信息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管理农业技术资源,建立市级和地方农业专家库,搭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平台。
2.4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支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为行政领导决策、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与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定向推送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产品。帮助农业发展解决人才瓶颈,提高掌握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总量。
3农业科技网站介绍
3.1网站规划
网站向大众用户提供与本市主营农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成果、专利、标准、论文、实用技术等的在线阅读、浏览服务。技术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养殖、花卉、食用菌、装备机具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文章、课件、视频节目、互动留言咨询等。网站主要分为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部分。
3.2网站主要功能
3.2.1图书期刊、成果专利
网站参考图书库包括和本地农业相关的农业工具书(百科、手册、词典)、实用技术图书、农业期刊杂志、科技成果信息、专利信息、专业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标准、国内现行的三农问题政策法规。
3.2.2实用技术
设置专门网站信息员负责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调试等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农作物的整体栽种方案、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围绕本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针对本市特色的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角瓜等);果树(枣树、苹果、水蜜桃等);养殖(牛、羊、猪、鸡等);食用菌等产品。
3.3视频讲座
相较于系统化的图书期刊,农民首先更易接受可视可听、真实形象的视频讲座,网站播放收集或录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讲座视频。参考整理网络实用技术讲座、三农专题片,邀请知名专家录制视频讲座,提供符合本地农业情况的视频节目,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另外,部分讲座能够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功能。
3.4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网站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资讯。
3.5企业信息、专家名录
按照国内权威、本地适用的原则,通过成果、专利、标准、专业论文加权统计建设国内高校库、科研机构库。提供和本市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研发团队等信息。
3.6县区专栏
县区专栏包括县域文化、特色旅游、供求信息、农业资讯、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等内容。传统病虫害发现、预报方式不及时,农民对病虫害发生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和掌握,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盲目防治等不必要的损失。网站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事农时预报提醒服务,安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
3.7咨询留言
3.8网站辅助工作
4问题和反思
网站建设时间短,积累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培训内容有待完善;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目前咨询留言部分互动不多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不断引导农业企业、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探索网站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发展和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现代网络培训手段相结合,把网络作为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谦.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合作经济,2014,(4)51.
论文关键词:农民培育;体制;制约因素
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新型农民的概念界定不一。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尽管观点不一,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型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来讲应该是懂技术、懂文化、懂市场、懂知识。因此,在加快我国由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对我国农民的培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我们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还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农民培育的体制问题上还有待于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着重从管理体制、监督体制、财政体制、经济体制与政府行为的冲突等体制层面上展开研究,以求寻找一种培育我国新型农民的新体制。
一、管理体制——管理不力,没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中有很多部门参与,并且在培训内容、培训专业、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均不相同,操作也比较混乱,这种管理模式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培训资金过于分散,培训资源形不成合力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从中央政府开始就有多个部门参与,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政府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从中央财政划出后,按比例分拨给上述这些部门,再由这些部门分拨给各省的专属部门,这样一来,造成资金分散,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另外,这么多的管理部门势必造成培训机构繁多,培训重复,培训资源形不成合力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如果把每个部门的培训资金与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内容、统一认定培训机构、统一考核质量,这样一来培训资源就能形成合力,资金也能用在刀刃上,培训效果也要好得多。
2. 目标管理混乱,培训部门利用管理混乱套取培训资金
在上述众多培训部门中,由于各政府部门职能不同,所针对的培训对象各不相同,培训的具体操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培育对象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的是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扶贫办针对的是贫困人口,农业局针对的是农村劳动力,工会更多是针对农民工。在操作方式上,有的是下乡培训,有的是在职业学校封闭式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一个月,最短的为两三天。培训教材也各不相同。在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形势下,连政府的“目标”也混乱了,值得深思。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体制性障碍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机制扭曲,各个业务部门的书面目标虽然都能圆满完成,但其“含金量”就肯定会大打折扣。各部门业务目标完成了,也并非等于实现了中央政府的预期社会目标。另外,由于上述几个部门之间互相不通气,培训信息也没有进行联网,所以一个培训机构就可以用一个部门培训的人员名单,反复向其他部门申报补贴资金,造成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
3. 培训部门繁多,使得培训农民不知何去何从
如此之多的培育部门让农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去哪个部门培训,想参加培训不知道应该去哪儿咨询,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的效果。
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如果不整合就会存在资源浪费、资金浪费、重复培训等各种问题。现在新型农民培育的受众面非常广,是个庞大的群体,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新型农民培育流于形式的状况就很难避免。要整合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就需要打破部门利益,需要从中央开始就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所有的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整合培育资源,形成培育合力,为农民培育工作作出最大贡献,杜绝利用管理混乱套取新型农民培育资金的做法。这对于缓解当前新型农民培育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意义重大。
二、监督考核体制——不规范、不科学
新型农民培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具体政策,国家又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取得较好的培育效果,必须对培育机构,培育资金的使用等进行监督,对培育效果进行考核。但是如果监督考核体制不合理,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监督考核体制就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考核指标定得太高,导致只重视数字不重视质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民培育作为国家的一项惠农工程,政府非常重视。随之也出现了培育指标定得过高,而且年年加码,这样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
(1)资金短缺。新型农民培育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级部门拨款,一是当地部门自筹,还有就是市政府帮扶。上级部门拨款只占10%左右,剩下的都得靠自筹和市政府帮扶。但事实上,每级政府用于培育新型农民的资金都非常紧张,指标太高,资金筹措相当困难,造成资金短缺,影响培育质量。
(2)缺生源。考核任务越来越重,但能适合参加培育的农民却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这些人大部分对培育并不关心,也不愿意来参加培育。所以政府部门在组织过程中只好发一些补贴、赠品等以此来吸引大家参加培育。
(3)质量差。上面要政绩,下面要完成任务,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在农村拼命招生。至于设立什么专业,是否以市场需求来设立专业并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而是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容易下乡镇操作就开设什么专业。
这样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考核,这种应付式的培训,不但培育不出合格的新型农民,也严重扰乱了新型农民培育市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制定任务时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实力以及农村实际,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2. 考核机构繁多,浪费培训资源
由于目前国家对农民培育的补助资金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很多培训学校不仅仅承担一个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而是承担多个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比如有的培训学校,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定点培训机构,也是农业局、总工会等部门的定点培训学校。因此就会出现几个不同的检查部门,而且各部门的考核标准还不统一。这样一来,学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各相关部门的检查。每来一个部门进行检查,培训机构都要进行招待,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这不但达不到检查效果,反而加重了培训机构的负担。培训机构不是把精力放在农民培训上,而是疲于应付检查,放在经营与监督机构的关系上,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由统一部门管理,统一考核标准。
三、财政体制——财政补贴不合理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经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新型农民培育,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过于严格,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培训学校前期投入巨大,后期拿不到补贴款,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1. 资金审批不规范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采取委托培训和事后补贴的模式,各培训学校需要先行垫付培训费用,考核合格后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款。但是新型农民培育考核办法很不规范,其中有一个电话回访制度,即在培育结束后,主管部门对学员电话抽查培育情况。如果被回访的学员没联系上(如换了手机号码或者抽查时手机欠费停机,或者是抽查时恰好人不在,没接到电话等情况),主管部门就可认定学校培训不达标,从而导致培训机构拿不到补贴款。利用这种办法作为资金审批的一个依据是极其不合理的。电话回访作为评估学员对学校的满意度还是可行的,但联系不上学员就认定培训不达标显然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接不通电话会有很多原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怎么就能认定培训不达标呢?显然这种资金审批办法很不科学,也不公平。这样一来,一方面严重打击了培育机构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新型农民培育缺乏资金,影响培育效果。有些相当有实力、培育效果较好的学校不得不停止招生,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资金审批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它关系到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生命,作为资金审批部门应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客观公正地对培训学校的工作给予认定。
2. 财政补贴不合理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补贴。但对新型农民培育的补贴标准偏低且不够合理,使得一些有就业渠道、真正想做新型农民培育的学校无法做下去,而一些只想从国家惠民政策中捞一把的培训机构却从中受了益。
对于。一些投入较高且就业市场较为紧缺的工种,补贴标准偏低,没有与其他培训补贴拉开档次。比如车工培训,补贴金额为每学员800元,电脑培训每学员补贴金额600元。但从投入上看,一台组装电脑的价格只有1000元左右,而一台机床的价格少则数万元,多则10多万元。从耗材费上看,来学习车工技术的都是一些真正想学到技术的农民工,他们大多都很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争抢上机操作,培训学校不但要承担学员占用设备的时间,还需要承担学员上机操作时所需的昂贵的耗材费用。而电脑培训则不同,学员不会天天来上课,因此就耗材费来讲两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为了经济利益,在培训机构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进行计算机科目的培训。事实上,这样的培训对农民就业基本上没有任何帮助。一是市场早就已经饱和了,二是让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的农民通过1-2月的培训后,与那些经过1-2年专业学习的大中专学生竞争就业岗位,肯定不具有优势。
如果培训学校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及时更新与市场相符的培训科目,长期举办那些既与实践脱节,又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且不能帮助受训者就业的培训,势必将造成更多的农民不愿参加培训,从而影响到国家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国家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投入较高,就业市场紧缺的专业,补贴标准要高,对那些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要降低补贴标准甚至不补贴。在补贴标准的制定上,要拉开档次,体现出鼓励市场紧缺专业的培训,使培训与农民就业农民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训后好就业,就业后高收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冲突——导致培育效果欠佳
市场经济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新型农民培育,本就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设的,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由市场主导。但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操作模式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这与市场经济遵循培训需求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目前在新型培育中产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政府主导行为导致的。如政府制定不切实际的培训指标,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基层政府和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还要千方百计迎合上面各业务部门,尽可能依照上级业务部门事先定好的“葫芦”把“瓢”画好。否则,不仅工作没“政绩”,而且下一年就很难争取到培育资金。由此可以看到基层办学的自主权寥寥无几,不是跟着市场转,而是跟着政府转。还有资金审批的不合理导致培训经费的欠缺,培训机构不但不能赚钱,还要贴进去一部分,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使本来一些很有实力的学校迫不得已只能停办。或者为了赚钱,办一些花费低,但市场饱和的项目。导致培训失去了政府的最初用意,使大家都寄予厚望的新型农民培育成为一种形式,农民也没能得到实惠,徒有虚名、无实际意义。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工培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但其操作模式应该进一步市场化。培育指标的制定,政府的监督考核,政府补贴资金的制定方案,培育内容的设置与培育机制的制定等都要按市场要求来做。要以市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为衡量标准进行培训,因为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什么专业就业率高就培训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育什么人才,培育与市场应该是联动的关系。
五、结语
关键词:基地化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盈利性组织
作者简介:陈遇春(1964-),男,陕西杨陵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创新实验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程伟(1984-),男,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民工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研究”(编号:09YJA88010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遇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44-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显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存在着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的现状,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1]。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等等。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也就无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有观点梳理的基础上,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一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的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来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来看则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虽然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等问题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多年来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造成了许多新技术、新成果成了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论文上高深的专有名词。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服务三农 新农村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31-01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人口流动及其选择性,加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孺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问题尤其突出。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3亿,每年仍以900—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出现了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老人、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逐渐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已经占到70%以上。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表示“知道一些”。不少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不熟悉,因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外出务工。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农村家庭孩子不愿学农务农现象更是根深蒂固,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如果维持现状,不加快改革现有教育制度,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民教育制度,我国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将面临崩溃,为建设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我区的农业发展,使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偏低;农作物周期较长,有些农户不愿承担常并存而来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导致劳动力资源逐渐矛盾。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老龄化、妇孺化农业劳动力难以建设新农村,传统农民、兼业农民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确保耕地有人种、科学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只有加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养,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有根本支撑。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发展农业,才能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新型人力
“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要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是国民普遍共识。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外延式的农业扩大再生产无法再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内涵式农业扩大化再生产势在必行。在这一发展道路中,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转变农业发展建设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供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克服资源、环境等现实约束,落实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变。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直接作用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影响决定着农业总体的发展效果,所以农民的素质关系重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发展空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为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互相依托的。存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快速形成,必将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导致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土地分散,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入手。一方面,通过各种惠农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使其真正融入城镇;另一方面促进传统农民分工分业,培养并扶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证有人“种地、种好地“。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为提高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目前的惠农政策由于务农农民界定困难,耕地规模小而分散,减低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和确立,为农情调度、市场信息、政策分析,以及农产品数量、结构、价格、区域布局调整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群体。对发挥农业政策的集群效应和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还是农民组织的成长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都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为题集中体现在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更为农民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装备难以发挥作用。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美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曾指出,若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人的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正在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而不再只是一种追求。它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国民的现代人素质,不是发展过程的产物,而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先决条件。简言之,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始于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马怀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粮50亿斤目标[N];鸡西日报;2008年.
[2]孔云秀;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N];大理日报(汉);2011年.
[3]翁为民;;农民教育培训应重视的四个方面[J];农民科技培训;2009年12期.
[4]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5]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农技推广队伍成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着农业推广的效率。因为农业推广工作需要长期奔走于田间地头,工作十分辛苦,同时工资待遇水平又不高,所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普遍比较低,一些技术人员甚至长时间脱岗。一些具备农业推广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扎根农村,所以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十分匮乏,工作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水平低。
2加强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措施
2.1完善推广体制
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是在先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大部分制度和政策都是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基础的,政府是基本的操控和管理单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化发展,农业也要进行市场改革,这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发生冲突,因此需要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通过对农业推广问题的汇总分析,我们总结出,目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如下弊端:部门繁杂、人员冗杂、结构零散、业务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等,如不尽快解决这些弊端,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的完善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积极进行推广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多元化推广体制。既要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大力发展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又要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开辟多种渠道。
2)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制,使其能够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的推广模式,探索并形成“政府十技术十示范”的政府组织型推广模式,产品先导型、龙头企业拉动型的“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推广模式;
3)行业引导型的“技术+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推广模式;大户带动、农户连动的“技术十大户能人+农户”的能人效应型推广模式。
2.2创新推广理念
目前我国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之中尚未认清工作的中心,没有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以人为本、以农为主、以经济为重点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之上,仍旧只是以技术为本。在新型的推广模式之中,应该树立起新的农业推广理念、拓展服务的领域,在当前的状况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全程式的服务,使农民进行生产的过程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及时的信息服务,并给农民的经营管理与社会生活等带来切实的帮助。在进行现代农业推广之时,应充分注重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使科技推广不再是单纯技术推广,而是开始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开展种活动,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意识新型农民,并带动其他农民发夹致富,充分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互结合,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管理能力均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3优化推广队伍
就目前的农业推广队伍而言,推广人员的年龄比较大,对推广工作的理论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够进行高效率推广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所以,全面优化推广队伍,进行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十分有必要。首先要定期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培训要从理论的基础上拓宽到技术层面,培训要结合实际,不搞形式主义;其次,要鼓励工作人员进行深造,甚至是学历的提高;再次,要定期的举办推广大会,给广大农民、推广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一个面对面交流机会。同时,对年轻的推广人员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推广人员要鼓励他们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等。在考核方式上。不仅以编写论文的数量多少来衡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所承担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对农户所做的贡献。
2.4拓展推广模式
关键词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经营管理技能;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32-02
2007年9月,辽宁省组织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新型农民接受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4]。
1 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初,沈阳农业大学共举办了10期培训,共有2 460名农民学员参加了培训,2 228名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1 868人得到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1 800人取得了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实践证明,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把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技巧和方法带到了乡村,有的建立了社办实验室,有的开办社属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有的制定了生产过程标准,有的创立了农产品品牌,有的扩大了生产规模,有1 300人被当地县政府聘为科技特派员,领办了合作社1 000家以上,发展社员3万户,开展培训1 000余次。
2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模式
2.1 组织与招募
自2007年9月开始,辽宁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农委、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开展培训时间为2~4个月的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计划。工程以沈阳农业大学等7所涉农高等院校为依托,围绕辽宁省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设置了14个专业,出版了18本适合农民学员需要的培训教材作为工程的指定教材,由东北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并配置了相应的视频教材。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农事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培训经费由政府“埋单”,免学费、住宿费和书费,农民学员只负担伙食费。在学员招募方面,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选送相结合的方式,农民接受学校培训的基本条件是年龄在18~45周岁(2010年之前为18~50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从事专业农业生产2年以上,有一定的种植、养殖产业。本人到所在县(市)科技局报名,由县(市)科技局向辽宁省科技厅推荐,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送入大学参加培训。
2.2 培训与管理
2.2.1 设置好专业,做好教学计划,选聘好师资。按需施教、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受训后的农民既要有能力解决目前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本原则出发,一是突出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二是针对学员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三是兼顾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员树立经营管理意识,增强经营管理技能。在授课教师的选聘上,遵循业务精、责任心强、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原则[5-6]。
2.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研讨交流、实地考察、撰写论文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用“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理论授课与现场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并组织师生到农业大户学员家中进行现场实景教学,注重实效。
2.2.3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评选“村业英杰”,颁发奖状,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潜能,鼓励学员勾画发展蓝图。开展“情景模拟,拓展训练广场”,例如情景模拟商贸谈判,实景演练锻炼了学员的实践经验。通过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创业知识讲座、往期学员事例介绍、合作经济、人际关系、民俗及传统文化讲座、公文写作等,以开拓学员的视野,全面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员驾驭市场的能力。
2.2.4 加强学员思想观念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给农民技术员以灵魂,使其综合素质有全方位的提高。“要做事,先做人”,塑造新型农民的灵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举办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需求,通过学员讲现状、谈体会,启发学员创业的智慧。教育学员实现“两个转变”:从纯体力型、纯经验型的劳动者向智力型、科技型转变;从盲从生产、靠天吃饭型向研究市场、找米下锅型转变,实现“两个富有”,即要“富口袋”,必先“富脑袋”。
2.2.5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农民技术员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班干部—班主任—培训科—分管院长”四级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解决。每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解决1周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
3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作用分析
3.1 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推动广大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高经营管理技能。广大农民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寻求经营管理技能,增强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案例1: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水师营村一村民,在2003年就创建了大连市旅顺口区鸿图生态樱桃园,当时还是一个果树种植的门外汉,通过参加“培养工程”,学习了果树种植技巧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劳动中勤于学习,善于积累,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果园发展的路子。2008年其成立了大连旅顺红土地樱桃专业合作社,同年4月成立了旅顺口区寿林果园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基地,栽种马哈利樱桃种子树3 000株以上,培育砧木苗10万株以上。在果树种植过程中,提倡绿色生态环保的经营理念,园内不使用含磷农药和化学除草剂,全部采用生态肥、有机肥和人工除草的方法,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完成自己果园稳步发展建设的同时,她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提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2009年6月挂牌成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旅顺口区妇代会指定“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巾帼示范林”和“优质苗木培育基地”,并作为特邀嘉宾单位参加了辽宁电视台的新农村节目的录制。
3.2 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致富视野发生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普遍增强,经营管理技能有效提高,不仅成为依靠经营管理致富的能人,同时成为经营管理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案例2: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三家寨村一村民,入学前是一个养猪大户,猪存栏近1 000头,其养的猪是野猪和东北的杂交种,由于肉的品质好,因此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经营业绩不断攀升,但一直没有质的飞跃。经过参加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有一次在《市场营销》课上讲到品牌战略时,他发现了品牌的主要作用。于是,他第2天就到工商局咨询注册商标的事情,由此诞生了“肥中瘦”牌猪肉,拥有了自己的猪肉品牌,并开创性地发展了“溜达猪”和无公害养殖新技术,一举拓展消费者市场。现在他不仅自己经营,还扶持70多户贫困户,发展了100多户参加“公司+农户”的模式经营,免费培训养殖技术,免费提供饲料的配置方案,免费咨询,在猪成长到80 kg以上后,以高于市价的5%回收,年均使农户增收达到1 000元/只,至今使100余户贫困户脱贫,带动了当地区30户走上了致富路,在当地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3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通过培训学习,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经营知识、管理技能,加速扩大产业经营的步伐,一些好的产业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规模经营初见成效。随着当地产业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优化升级,一批专业村、特色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起来,真正地践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案例3:鞍山海城市王石镇朱葛村一村民,在参加培训前就创办了辽宁鸿远南果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无公害南国梨。通过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对于如何更好的发展合作社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十分重视对合作社的管理,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用肥用药,统一化验检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入市销售。由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按照区域,以村、镇为单位,对合作社下属的连锁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给予统一的技术服务,到农适季节给社员发信息告知农药使用情况等,生产的产品使用统一的产品标识,给予统一的销售价格。他还想到用品牌来带动产业,将鞍山南果梨注册为地理认证产品,申请了辽宁名牌、辽宁注册商标。同时积极建设企业文化,以配送安全可靠农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农技服务、共同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致富为服务宗旨;以完善国家级“放心农资连锁店”、争创“中国名牌农产品”为战略目标。同时,合作社的网络营销也初具规模,并提出下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对公司网站进行自我运营,充分发挥网上营销的作用。
4 展望
4.1 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农民培训需求
新型农民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开展要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在培训之前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调研,了解农民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一系列的需求,并针对农民的需要开展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使农民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4.2 科学制定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的科学制定有助于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结合不同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在培训设施上,确保教学设施、办公设备齐全,培训设施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后勤服务上,改善宿舍条件,为学员办理学生食堂就餐卡、开水卡、图书借阅卡,购置文体活动用品,方便学员的学习与生活,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
4.3 完善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效果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促使专家和学员建立起多种联系及合作方式,解决农民学员返乡后运用经营管理技能的后顾之忧;建立学员校友网络平台,随时了解学员动态信息,为学员答疑解惑,随时掌握培训成效;定期召开老学员座谈会、回乡创业典型经验交流会;农民学员结业后领办和创办合作社,在社内举办社员培训班的,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取得的成绩,吸引更多的农民学员加入。
5 参考文献
[1] 李润平,张莉莉.四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调查[J].调研世界,2012(2):32-35.
[2] 莫鸣,雷晞琳.新型农民培养实效与缺陷分析[J].求索,2011(7):93-94.
[3] 王传博,王雅文.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6-38.
[4] 刘芳,王琛,何忠伟.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3-6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医疗保险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医疗保健制度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种对策和方案纷纭迭出。其中,最引人注目和让人称道的当属合作医疗保障了。作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基本制度之一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按照参加者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社区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1]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2]。它是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以群众自愿为原则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全方位服务为内容。
新型农村医疗保种制度是在2003年进行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的,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实施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3]该村根据本村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解决了村民们看病难的局面。下面就是该村的相关情况。
一、戴汇镇童村的基本状况
(一)人口众多
该村人口众多,再加上受拆乡并镇政策的影响,该村与另一个村合并,如此一来,村民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卫生院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几千户人家共用两个卫生院,从而使村卫生院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二)医疗费用较高
这两个卫生院都分别属于私人所有,虽然政府会定期检查其卫生状况,但是政府管不了其医药的价格。毕竟是私人所有,在利益的驱使下,医药价格业就显得不那么便宜了。
(三)就医难
该村仅有的两个卫生院却分别主治外科和内科,所以村民们得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不同的卫生院。如果有人不知道自己换了何种病,那么有可能他得跑完两个地方才能找到能够住址自己的医生。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人们就医很困难的局面。免费论文。
(四)经济水平不高
就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大多数人以在外地打工挣钱来养家为主,留在家里的农民大多以种田为生,而且村里面的副产业几乎没有,就最近一两年有人办起了养鸡场吸引了一些人回村就业。但是,村里大多数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经济水平平均来说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而且,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居多,而这两类人就医的频率也较高。但是这两类人更不舍得把钱花在就医这方面。
(五)需要照顾的孤寡老人较多
他们无儿无女,生活的十分艰苦。他们大多以政府的补贴为生,而这种补贴也仅仅只能维持其温饱问题,他们根本就不能花更多的钱在就医方面,即使是感冒,发烧等病情他们也都会强忍着,认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免费论文。这种情况也是造成农村医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戴汇镇童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的境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戴汇镇童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的境况
针对以上情况,村委会采取了相关措施来解决村民们这种就医难的局面。村委会决定申请将原本两个私人所有的卫生院收归政府所有,而且将两所卫生院规划在一起,由政府统一管理。给予该两个户主相应的补偿措施,并且聘用他们为新医院的主治医师,给予他们一定的工资待遇。这样一来,方便了村民们就医的程序也减轻了高额的医疗费用。(私人所有诊所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针对那些村民没钱治病或者担心费用太高的情况,村委会决定全面贯彻实施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也就是采取“按服务付费”的后付制,村民先看病,然后凭病历和发票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报销。免费论文。
具体而言就是,村民可以拿着在卫生院就医的发票单定期向政府申请“报销”百分之几十的医疗费用,不同的生活水平人家可以“报销”不同百分比的医疗费用。通常情况有以下几种“报销”百分比:65%、75%、85% 。如此一来,就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就医负担以及生活负担,对提高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起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二)戴汇镇童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缴费能力有限与支付意愿不强。
因为政府和集体对合作医疗投入少,缺乏吸引力,难以对农民起到引导作用。医疗机构的等级性和交通的便利使农民的医疗选择有较多的自由,也是他们意愿不强的原因之一。再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减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剩余较少和缴费能力低下。[4]
由于受知识水平、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考虑到风险的原因,村民们大多不愿意接受这种先支出后获益的政策。在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村委会,甚至是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解除村民们心中的疑惑。
此外,村民们仍然需要自己先掏钱就医然后才能获得政府补贴,对于那些没钱治病的人来说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因此还需更进一步的努力全面提高村民的就医情况,使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满意度较低且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人们医疗费用报销的多少是有农民自己决定的,由于农合制度的原因,有不同比例的报销政策。村民们交给政府关于医疗费用的钱越多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报销比例也就越大。这样一来,那些贫穷的人所获得的政府补贴就越少,而那些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就会获得的越多,这样显得似乎很不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们就医难的局面。
此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而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涉及更多的社会成员,一些大病涉及的人员数量较少,致使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等可仍旧花费很大,却可能因为不属于大病范围,无法得到高额报销,所以虽然得到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报销,但由于花费巨额医药费,家庭仍旧十分贫困。这对不同的参保个体来说是不公平的。[5]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挥领导作用
在全面落实和贯彻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对于该村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的优势以及村民们对其的依赖,努力起带头作用,鼓励和支持村民们不断参加到农合制度中去,努力帮助其解决疑问。
(二)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统一规划
在该村中,村民的只是水平和意识水平并不是很高,他们对农合制度也不甚了解,因此,村委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做好宣传力度,是村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解开心中的疑问,使其毫无顾忌的、积极地加入到贯彻这一制度的伟大实践中去,使其不断地为村民们谋福利。
(三)加大投入缓解贫富差距
以上已经说明了该村中存在的不公平以及贫富差距现象,所以加大政府投入显得十分迫切。比如说提高那些无保户的福利待遇,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支持;还能适当调整农合制度的报销比例,给予那些贫困的人优厚 一点的待遇;除此之外,还可以努力提供一些工作岗位,让那些需要工作的人或者是贫困的人获得经济来源,拥有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尽力减少村民们的医疗投入,比如说合理的调整医药价格。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让其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村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脱离不了发展经济。所以,应当加大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更有资本去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宋士云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7 .(3): 60-66.
[2]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998,08.
[3]方忠敬.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2009,4.
[4]宋士云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7 .(3): 75.
[5]王中政. 知识经济,论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共平性, 2008(08).
她大胆创新,努力开辟农民教育培训新天地;她积极进取,带领学校团队高效创业;她勤奋自励,不断升华学识与人格境界。她,就是23年来行走在田间地头,也深深扎根于农民心头的“农技天使”付玲。
1993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付玲一头扎进田间地头,23年来始终坚守在农技岗位。“人来到世界上走一遭,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这样也就不感到遗憾了。”这是刚刚获得“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的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校长付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扎根基层开创农民科技培训新模式
“天气变冷了,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猕猴桃的冬季管理……”隆冬时节,铁峰乡桐元村农民田间学校里,二十多位村民正围成一圈,认真聆听付校长的精彩授课。
“授课形式非常多,有院坝会式、田间地头式、赶场式、现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听着不打瞌睡,关键是能学到非常实用的农业管理和技术知识。”作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常客”,王万清兴奋地说。
让王万清记忆深刻的,是他通过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收获的知识用在农业发展并取得的成功。如今,他已发展起千亩果园。在他看来,这一切还得感谢农民田间学校和创办人付玲,因为这个学习平台,才让他对发展果园增添了信心。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区是个拥有440多个村的大区,多数以传统种养殖业作为经济支柱。付玲一直在思索,农民培训怎样才能更符合基层需求? 一番调研过后,付玲想通了,只有围绕产业,把培训学校办到村里去,才能接地气,农民才会有兴趣。
2010年,万州区在重庆率先启动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试点。付玲提出了“大户带动型”、“公司推动型”和“专业合作社领办型”三种田间学校建设模式,并率先在万州区的长岭镇龙立村、溪口乡九树村、铁峰乡桐元村试点。“龙立主打蔬菜,侧重‘大户带动’;九树是生态鸡养殖,实行‘公司推动’;桐元搞优质猕猴桃,我们就设计了‘合作社领办’。”
付玲在试点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民田间学校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突出培训对象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用结合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付玲希望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养起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一次参加田间学校培训时,龙立村村民熊同正被讨论环节给“吓”到了:“我是来学习技术的,怎么还要参加讨论啊?”许多学员刚开始都跟熊同正有着同样反应,因为他们怕发言,不敢讲,也不愿说。而这在付玲看来,正是田间学校与传统农技教学最大的区别。她不仅鼓励学员讨论发言,还与大家一起做趣味游戏,想方设法让学员们多动口动脑,提高学习参与度,破除传统农技培训中的填鸭式教学,即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痛点”。几期培训下来,效果令付玲和她的团队十分惊喜。
2012年,农业部在万州召开全国农民田间学校现场会,付玲创新总结的田间学校办学模式开始向全国推广。如今,万州区已经建设了40所农民田间学校,注册农民学员近1200人。
跟踪问效作学员“贴身”顾问
心里想着哪儿,脚步就会跟着走到哪儿,这就是心里装着农民的付玲。不管天晴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付玲每年都有近200天行走在田间地头。23年来,她的足迹遍及万州区每一个乡镇村社,不是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技知识,就是坐东家炕,进西家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工作时,村民们称呼她“付校长”;私下里,大家都把她比作“农技天使”。
“给我们传授技术比发钱还强!”甘宁镇蔬菜种植大户老胡说。2015年,老胡家种了好几个大棚的甜菜,5月初,甜菜小苗嫩叶出现发黄、枯萎的迹象。老胡以为是春季干旱原因造成,就对甜菜进行大量的浇水,可情况依然不见好转,于是请来付玲诊治。经过实地查看,付玲认定此现象是由于上一年喷施除草剂过量引发,应及时毁种其它农作物。在付玲的帮助下,老胡家才没有蒙受经济损失。
下乡次数多了,付玲对去过的农户都能叫出名字。钟鼓楼街道大团村村民黄兴敏家里挂着一块小黑板,这是付玲给农民讲课用的。“每次都是先集中上课,再下地手把手指导”,黄兴敏说,“已经记不清付校长给我们上了多少课,画了多少图,只知道我们一个个都学会了种蔬菜。”
在付玲的手机里,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付玲就风尘仆仆地跑去查看,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她的手机是农民的咨询热线,也是短信答疑平台,更是接收邮件的求助信箱。有农民形象地称她的电话为“种养殖业的110”。
对于服务农民,付玲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带出一批又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种植技术,就必须引进新的农业技术。”作为农技推广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实践者,付玲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加之当今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支撑,基层农技推广干部担负着指导农民将科技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脑子里要有足够的科技知识储备。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农民发展,付玲利用三年时间在职攻读了农业推广硕士全部课程,取得了西南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而善于学习和积累,也为付玲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书清,付玲带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之一。2008年,他参加了农广校的创业培训班。当时他已是当地有名的“养鸡大王”,但在销售上却不具备明显优势,于是决心“回炉”学习。
15天的免费培训和交流,不仅让丁书清补齐了“短板”,而且也认识了很多同行。“创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教我们用长远眼光发展传统产业,要善抓机遇,重视科技含量和管理效率。”丁书清说,“正是这次培训坚定了自己从事养殖业的信心”。他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组建了专业饲养技术和管理团队。如今,丁书清已是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的合作社有养殖户329户,总产值已经突破2亿元。他几次想请付玲吃饭都被婉拒:“付校长说,看到你们安稳致富,我就心满意足了!”
同样,作为第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受益者,一期培训下来,龙立村的熊同正对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栽培技术要领、抗御市场风险等都“有了谱”。加上农广校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如今他已搞起100余亩蔬菜大棚,季节性用工达600人次,年纯收入达10万元。熊同正每每说起这些,甚是兴奋:“辅导员想方设法让大家多动口动脑,不光讨论生产问题,还讨论怎样判断市场、怎么应对风险,培训非常管用。”
龙沙镇海螺村2组村民张地埔,也是付玲带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付玲的帮助下,他流转当地闲置的水田、坡地,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业经济作物,如今种植规模已经达到500多亩,年收入近100万元……
很多扎根基层、带富一方的典型,都曾是万州农广校的学员。10年来,从万州农广校走出了8万余名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学员。据不完全统计,其中40%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此外,付玲还充分结合万州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各村的主导产业和骨干农民培训愿望,在各镇乡街道先后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共参与培训农民青年骨干2万余人。
万州农广校副校长周宗渝与付玲共事了12年之久。他说,“从付玲身上,我们经常能感受到一名基层农广人应有的精神和情怀,包括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对新农村事业的热爱,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以及对进取的执着。”
关键词:适应;改革;农村成人教育
一、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调整充实农村成人教育资源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更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职能,统筹规划,对本地区范围内各类职业学校,提供规划、指导服务,实行农村职教资源的整合、统筹,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既要发展面对农村的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重点办好中等职业教育。要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城市职业学校积极吸纳农村生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农村初级职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依托乡镇现有中小学和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紧密结合,以教学促普及,以普及促教学。农村中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高等院校可以从股份制的角度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职教体系,还可以探讨对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形式,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克服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错误倾向,把它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开通职高升高职的直通车,扩大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并且不限于专科层次。
二、明确目标。调整方向,创新农村成人教育体制
(一)各级职业学校应发挥办学与资源优势,明确目标,创新思路,与时俱进,探索农村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新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与地方市、县组织部合作举办农村党员干部脱产大专班,招收农村党员、农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采取“培训+学历”的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观念新、技能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悉基层领导科学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干部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村干部的学历教育层次和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围绕培养目标,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推行“定单式办学”,做到“以需订培”,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农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农民需要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知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校村联合”、“校户结合”等办学模式。根据农时和农村经济实际设置教学阶段,可以“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员取得规定学分后,颁发学历证书。还可尝试取消招生的年龄、届别限制,实行春秋两季,一年多次招生,主动适应农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兴办农民需要的职业教育。
(三)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增强农村劳动力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移能力,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改造和优化农业类专业,积极开设适合农村经济和农民发展的二、三产业的相关专业。
三、调整办学结构,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农村成人教育办学形式
(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广大农民,涵盖面相当广泛,包括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培养对象范围,将复员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和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志愿到农村工作的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等纳入培养培训的范畴,使农村各类人才逐步发展壮大,共同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按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类型、规格、层次,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制订招生培训计划与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
(二)面向社会、面向农村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工作。开展各种中、短期培训,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农村实用知识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农民就业岗前培训l等,开展“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民技术推广员培训”、“农民科技示范户培训”、“农民企业家创业培训”、“农村能工巧匠培训l”、“农村各类干部培训”等。主要培训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服务产业、创新机制,注重针对性、带动性,突出实效性。积极与各相关部门联系,承办“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训,培养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举办校外课堂。一是开办“田间课堂”。学校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选派专人在农民方便的任何地点设置课堂,甚至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现场示范,让农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二是开办“流动课堂”。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培训,开通“科技培训直通车”,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配备电视、多媒体等设备,以及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图书、光碟等技术资料,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配合培训教师的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三是开办“咨询课堂”。为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地咨询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咨询电话即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高效率地提供咨询服务。四是开办“空中课堂”。由专业教师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科技发展情况,开发培训课件,特别是乡土课件,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农业教育培训频道,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同时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远距离的教育培训。
四、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围绕农村发展需要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统筹安排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课程设计兼顾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教学方式体现探究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 课程设置:模块教学模式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课程按模块教学模式安排,如通识模块、专业培养模块、专题讲座模块。通识模块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内容,专业培养模块为专业技术内容,学员根据个人实际按专业方向打包选课,除通识模块外,再选择专业培养模块课程。同时建立健全能力本位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通过专业技术实践,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使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对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尽量采用到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使学员参与生产加工与基本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社会实践应强调深度与成效,通过观察测量、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交流研讨、专家咨询、论文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习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达到边学边用,学而有用的目的。
1.1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基础地位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2继续强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虽然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这就需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3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多,优势少,任务重的实际,必须格外精心地统筹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
2.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湖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几年来,湖北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城市越来越漂亮,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与之比较,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地方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功能依旧,一些农村村容不整洁,生态环境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工作指导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由于抓城市发展出政绩快,抓农村发展出政绩慢,一些领导的注意力不自觉地倾向了城市。同时,抓城市发展办法多,抓农村发展办法少,也是我们工作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加强的重要课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一些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不懈地努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城乡和谐,加快城市化进程。
2.2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湖北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针对湖北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三产业比重低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除了发展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外,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同时,要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政策措施上,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政策鼓励。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三是鼓励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投资环境,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2.3加大财政对农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政府要真正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让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让农民看得起病。要积极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二是切实增加对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缩小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三是继续提高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对种植大户、畜牧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掌握重要的、易产生波动的农产品、畜产品产销信息,应用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政策引导,避免产品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价格,统筹兼顾城乡居民利益。
3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湖北必须要在内在动力上探索新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3.1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
城区近郊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由于大量土地征用造成了失地失业农民,而且由于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城乡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不统一,阻碍了失地失业农民和农村富裕农民的平等再就业。
3.2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保制度
新一轮城乡发展,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3.3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事业制度
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一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湖北实际,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逐步扩大城市规模,较快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一:新农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农业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为此,我国将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畅想,以求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优化,经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5.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论文摘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改革首先就要了解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从而研究探索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有效途径和具体内容,使农村的教育通过改革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又符合党的建设新型国家椎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农村人才的要求
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本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胡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走访了周边农村和省内其他地区共十几个乡、镇、村,对我省农村目前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在和研究。下面略谈我们的调查结果与思考。
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们调查的这些乡、镇、村中,适龄儿童和适龄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居住不集中的村子,这些村子,适龄儿童上小学都能保证,也就是说受小学教育没有问题。但是上中学和中学以上,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据调查结果,像这样的农村中学的毕业率还不到60%。这里有根本就不想上中学的,也有上了中学中途辍学的,而辍学的原因有三:一是认为读书无用;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原因也是这些根本就不想读中学的孩子及家长的想法。至于能渎上高中和大学的比例太少了。第二种情况是届住比较集中的乡、镇,这样的农村的孩子受文化教育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除了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读完小学之外,初中毕业率可以达到93%。升入高中和丹入大学的可占10%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少数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再回到村上的,偶尔有一、二个中专生在外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不是把所学的知识利用到了农业生产上,他们甚至还不如小学毕业后就在家种地的那些人干起农活那么得心应手。所以科技在农业产值中的含量太少了。另外,农村这些小学、中学毕业后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有60%-70%都到了城市去打工,所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剩下的30%-40%的学生留在了农村帮助父母种团,而且是传统式的种目方式,没有也不可能有把所学知识在种圉中发挥出来。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左右,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占50%-60%左右。通过以上的调查数字和事实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当前的教育状况援党和国家的要求翻奋斗目标栩差甚远。我们必须从“建设颠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村教育镕制改孳工作。
二、我省农树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农村教育体改革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如果不排除,则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将很难实行。
第一,人们的认识、观念阃题必须解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读书无用论”在新形式下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多农民头脑中这种认识和媲念还非常严重。他们说:如今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还需要花钱和找关系,我们农民既没有什么关系又拿不出更多的钱,再说念完书恐怕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钱了还不如做点小买卖或者到外地去打工,所以他们对支持和鼓励子|女读书不积极。因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农民头脑中的读书无用论,让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用,而且是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要想发展,青年一代必须有文化,否则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无法奔小康,农民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才行。当然,这种认识上的提高也有待于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了,办学效果产生了,农民的认识在实践中也会自然提高。
第二,农村的教育经费急待解决。凋查中我们发现,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经费困难直接遏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一些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基本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落实,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些都直接干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步子。
三、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其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一些农村教育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农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农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先进地区教育改革的情况表明,办好农村教育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走农教结合的路子,即坚持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村办好一校,一校带富一方。这些做法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三教统筹是农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基础,更要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使他们即使榜上无名,也要身怀技能,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的青少年学生不可能全部上高中大学,在农村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量的初、高中学生回到农村,他们是农村最富有潜力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农的主力军。要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能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四、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具体内容
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际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在实现国家规范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解决那些以往存在的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局面。
(2)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发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还可以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即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那些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那些做法早巳不适应新时期农村的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造成青年人对这样的学校不感兴趣。应该充分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比如需要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就设二、三产业的技能课程,师资水平跟不上,就派人到外地学习,还可以请专家到村上指导,这些专家还可以成为村上致富的智囊团和致富信息员。实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县级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3)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业就业所必须的技术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做到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有效的转移。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办日校、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4)加强农村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