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

时间:2022-12-02 03:1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课程

第1篇

摘要:为满足职业发展需求,2007年教育部提出对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进行认证试点工作。药学本科专业认证试点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专业认证试点项目之一。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考察的课程之一。近年来,笔者以《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对药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质量;专业认证

为构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药学类专业办学质量,帮助有关高校寻找在药学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发展思路,2007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正式提出,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药学本科专业认证试点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首批医药类四个专业认证试点项目之一。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评估标准包括专业目标、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7个一级指标。专业认证中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有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甚至外语水平,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大检阅。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考察的六门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如何通过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我校顺利通过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我校目前药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以《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提高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及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2016年第八版)编排的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了药物化学教学大纲,组织、优化了教学内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的原则,立足于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纵、横两个方向入手对药物化学进行改革。同时结合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了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模式[1]。通过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建立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新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

1强化整体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有机组合,形成条理化的知识模块结构,内容体现出知识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使教学内容基础理论丰富,知识面宽而广[2]。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教学中融入化学工、制剂工、药师、医药商品购销等资格或技能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内容,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3],如中英文案例的编制、PBL教学、课堂翻转等,增加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文期刊文献,提升外语水平,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注重前沿科研成果或研究手段的引入,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新药创制为出发点和归属,注重新药研究思路及理论,通过代表药物的讲授,使学生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结合社会需要调整授课内容

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社会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校企及院校间的交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职责,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理念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2%的用人单位表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开阔,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准备继续深造及已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进行调查,有99.1%的同学表示我们的药物化学授课内容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高度一致,为其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课堂上授课教师采用的推理、归纳及案例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药物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将调查问卷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调节授课内容,使其满足社会对药学类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及专业方向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之外,还非常注重教师学历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历提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近3年来,教研室加大了具有博士学位师资的引进,使专业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得到提升。近几年来,药学专业学生考研报考率达到90%,带动了专业的良好学风,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内外进修经历的占专业任课教师的70%。调查发现,教师通过进修可以接触国内外前沿的教学理念、科研思路及先进的实验技术。教师把这些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培养双师型师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药师及药剂师等药学专业相关资格。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药学类相关资格证的“双师型”师资占55%,这些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格证获取经历,给学生提供经验。同时,在授课内容中讲授一些临床用药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让教师走入企业,让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在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地位,教师的专业及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满足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对师资的要求。

4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思维,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为了提高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使之达到专业认证中对教学质量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我校专业特点,笔者及相关授课教师研究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需求。针对改革内容开展了专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为药物化学课程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上新台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 化学课程资源包 课程资源开发 羧酸 酯 有机化学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它称作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课程资源就不可能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成果。”但是,当前对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的方法、步骤研究得不够,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总体来看进展缓慢,未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彰显化学学科特点,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有助于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有必要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特点、分类作简要分析。

1 化学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因此它广阔涵盖了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课程资源的分类是指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和特点,将它们区分开来、进行归类,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与利用它们。化学课程资源具有课程资源的一般属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分类可以借鉴课程资源的分类,见表1。

以上分类不是绝对的,各课程资源并无明显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利用各种各类课程资源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化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化学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与化学学科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更具化学学科的特色。

2 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内涵及其特点

2.1化学课程资源包

化学课程资源包是指那些进入化学课程资源,与化学教学活动密切相连的,为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组织体系。化学课程资源包是化学课程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包括教学设计和与之对应的相关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包对教师教学活动以及课堂知识的传授活动具有很大的作用,为教师自身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储备库和交流平台,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化学课程资源包的特点

化学课程资源包为实现化学课程目标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它还具有容量大、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活动性与操作性强等特点。

3 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课程资源是传统教学中严重缺失的概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吸引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化学教师的目光,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师有怎样的课程资源观,学生有何种学习资源观,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在四川省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研,受篇幅所限,仅将部分结论给出。

3.1学生的学习资源观和开发利用情况

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三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观念及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近3/4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资源就是化学课本、学习教辅资料、学习参考书及习题集等;化学学习资源的作用中“提高化学成绩”、“帮助理解化学学科知识”、“辅导化学学习”、“更易接受化学知识”排在前列。常见的化学学习资源有化学课本、化学教师、教辅资料、化学实验室、化学课件、化学视频,而家庭生活用品、工农业生产、科研院所、工厂、博物馆等选择均很少进入大家的视野。不难看出,学生接受到的化学课程资源大体上都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基本上没有将知识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校内教师给予的化学学习资源,对于校外的要通过自己去获取的资源往往认识不够,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的意识不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3.2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和开发利用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眼光没有局限于校内的课程资源,50%以上的教师都有自己的题库或教学课程资源包,但部分教师对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认识不完全到位。在常见化学课程资源选择上,选择工农业生产的仅有11.1%,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还将课程资源局限于学校、课本、辅导资料,没有将化学与社会相联系,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没有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看作是重要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将学生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选择仅占22.2%。

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同时也发现:课程资源利用尚未呈现整体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等特点,依旧比较单一化。另外,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课堂教学较难延伸到课外、校外。这说明“课程资源”这个概念虽已被中学化学教师所理解和接受,但并没有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包的化学教师由于受条件限制,课程资源包的分类及设计表现出凌乱、不科学、效率低下等缺陷。

4 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

4.1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包设计前提

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体现了国家办学的意志。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3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化学教学设计或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也必须基于此才具有包容性大、兼容性和适用性强、使用范围广和易于操作等特点。

4.2基于化学教学设计的课程资源包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课程资源包不是资源的简单拼凑与组合,而是建立在立体化课程资源的思想上,有目的、有原则和有方向的资源整合体。因此在设计课程资源包之前,需要统一风格,明确设计思路。为了方便教师对课程资源包的设计和使用,课程资源包的设计过程宜遵照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课程资源包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包以化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为线索,将第一级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更符合教师的使用习惯。针对每一个二级结构,如情境素材,在资源收集整合的同时,初步归类,并进行适当的编辑设计,形成方案式的第三级结构。方案中有成型的具体方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实施,也有备选资源,供教师适时选择使用。在具体的方案中,可以包含文字、图表、视频和动画等具体素材,不妨称之为元结构。

以上是课程资源包的总体设计思路,在确定具体内容后,可以按照此框架构建并丰富课程资源包。当然,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名称及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针对某些特殊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可以说,课程资源包的设计、建设和完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动态形成过程。

4.3化学课程资源包的整理

以化学课程标准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遵从化学教学设计的步骤,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如教学方案、课件、各种备课素材等,根据各资源具有的特点进行分类,将分类后的资源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需要的化学课程资源包。

4.4化学课程资源包设计应用举例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命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基本原理是后续课程如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的根基[2]。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密集、内容抽象枯燥、代谢途径复杂难记、重点、难点和疑点较多且学好该课程还需要较好的化学基础,这使其成为生物专业课程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学过该课程的学生都深有感触,生化难,不好学。近两年,生物化学作为全国考研的主要统考课程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我院生物专业部分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没能通过也是因为生物化学成绩不合格。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喀什大学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南疆乃至新疆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3]。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喀什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发放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课程难度大,学生基础薄弱

生物化学的教材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深奥、枯燥、信息量大、重难点多。课程中专业名词、化学结构式、反应式、代谢途径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课程难度大,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学习负担重。我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学生高考录取成绩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加之约70的生源是少数民族同学,在汉语理解方面,尤其是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语言障碍。由于师资不足,学校目前多采取合班式教学,尤其是民、汉合班教学,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显著增加。一些学生化学基础差,教学时不得不补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如讲氨基酸分类时,很多同学对物质的极性认识模糊,不能区分极性和非极性基团。讲蛋白质结构时,不知道构型和构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等。生物化学课程本来就内容多,课时紧张,课堂上再补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增加了课程的授课难度。

1.2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内容繁杂,信息量很大,而且这门学科发展很快,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不断报道,出现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本学院生物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生物教师,因此,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仅介绍课程最核心的基础知识,为学期课,本科54学时,专科68学时。而许多综合类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是学年课,分两学期开设,采用的教材是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4版),理论体系全面、翔实,大部分高校考研指定用书是这个版本。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能讲授课程最核心基础的知识,一些相对次要、难度略低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外的一些知识点及课程的许多新进展没有时间补充进课堂。对于自学内容,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就不学了,还有一些学生,自学时感到很困难,就放弃了,这样就使自学内容的教学落空了。如何监督和帮助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科学地修订大纲,更为合理地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自主学习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这些都成为教师们面临的难题。

1.3合班授课,学生汉语水平差异大

民、汉合班授课时,学生间汉语水平的差异较大,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课堂授课内容多了,学生消化不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包袱越背越重,觉得越学越难,失去了信心。他们最希望老师课上少讲点内容,仅讲授课程的核心基础,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细讲,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对教材很依赖,一旦脱离书本,没有文字材料辅助,他们会觉得很吃力。因此,他们不希望老师补充教材外的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而对于汉语水平高的学生,课本上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看懂,不懂的内容老师讲一遍也就理解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多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把课程的最新进展、前沿动态介绍给大家。课堂授课内容太少,反复强化,这些学生会觉得上课没意思。如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老师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1.4课程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庞杂,许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不像植物学、动物学那样,他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生动具体;也不像生理学,与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及健康联系紧密,贴近生活。而且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基础差的学生更是望而生畏,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另外,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门课来说,大多数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拿到学分。因为他们对待生物化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经常混淆生物化学中一些概念、机理。如不能区分核酸和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变性是由于双螺旋区配对碱基间的氢键被破坏,空间结构破坏,而形成了单链无规线团状。蛋白质的变性实质是维系空间结构的次级键遭到破坏,是有规则立体结构变成无规则状态。由于原理不清楚,只是死记硬背,导致作业答案错误百出。

1.5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我院生化教研组教师授课任务繁重,且多数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研究较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授课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有限,制作教学动画的水平较低。另外,受到硬件设备的制约,我院生物化学课程还不能实现每节课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老师们还是多采用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改革措施

针对我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尝试教学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挥棒[4]。依据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结合我院学生实际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重点讲授、选学及自学内容。课堂授课时不必面面俱到,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和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再配套以习题训练,保证重、难点的授课质量,而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仅需了解和参考的内容可作为选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较长的时间去理解记忆课程核心知识点,使学生们在课堂内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内容,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减轻了,畏难情绪少了,学习效果就好了。同时,要适当补充课本外的内容,兼顾教学体系的完整和课程前沿动态信息的传递。通过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努力做到使所有的学生掌握好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也了解一些课程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跟上课程发展步伐的合格中学生物师资。

2.2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5-9]。本文认为网络辅助教学尤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些像生物化学一样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通过构建生物化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完善配套教学课件,完善各章配套习题,整理教材课后题答案,收集教学动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补充和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做可以解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以下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课时少,课堂上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以及教材外知识的补充。教师可以在下课时布置网络平台上的作业,要求他们课后完成,不会做的可以通过交流园地的QQ群、邮箱等相互交流或向老师提问,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考研的学生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及复习资料。2)一些布置的自学和选学内容,学生自觉性差,偷懒不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自学和选学的资料并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或思考题,督促他们学习。3)民族学生汉语基础差,授课信息量大,来不及记笔记,课后复习困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老师的课件、教案、教学动画,完成相关习题,既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复习,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平台讨论交流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2.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与学生交流时,不少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课程难度又大,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要拿学分,不得不学。借鉴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做法,生化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授课时尽量多的贴近生活。如讲蛋白质结构时介绍烫发的原理,讲到蛋白质变性时,说明为什么食物煮熟后更易消化。讲到酶的适宜温度时,介绍高温对身体的危害。讲到脂肪酸时,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后讨论为什么反式脂肪酸是人类健康的杀手。讲到维生素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煮小米粥时不能加碱。思考后,学生会得出小米中丰富的维B1和碱一起加热会被破坏。讲完糖脂代谢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以减肥为目的,清晨运动和傍晚运动,哪个效果更好。通过分析,学生会知道清晨运动比傍晚好,因为经过一整夜的消耗,清晨运动身体会调用更多的脂肪而不是糖原来供能。这样,学生会认为这门课很有用,产生学习兴趣。2)利用趣味口诀帮助记忆。一些较难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利用一些口诀辅助学生记忆。如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异甲缬亮色苯苏赖”,可按照谐音记为“一家写两三本书来”或“一笨蛋来宿舍歇凉”[10];新疆大学苟萍教授讲DNA双螺旋模型结构要点时采用了一个趣味口诀“双链逆行螺旋绕,磷糖为架碱内包;碱面双垂糖与轴,碱基堆积配对牢;十碱成圈高三四,外径二十要记好;嘌嘧相对距离严,内径大致为一一”,在教学时采用这个口诀,效果很好。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表达简捷、灵活。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4)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互动环节。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喻、联想、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及综合记忆的教学方法[11],是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现代教学观的最好诠释[12]。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找寻答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如讲脂肪分解代谢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眠动物会储存大量的脂类物质;为什么左旋肉碱能减肥;讲完糖、脂、蛋白质代谢后,让学生分析风靡一时的哥本哈根减肥食谱的减肥原理及危害。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5)利用科学史中人物形象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如讲维生素时,讲维生素的发现过程。讲遗传密码时,讲美国科学家霍利、科拉纳和尼伦伯格合成核酸、破译遗传密码的故事。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学习科学家探寻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完善课程配套教学辅导资料

少数民族同学由于汉语水平限制,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理解很困难。课堂上听到这些名词反应不过来,就不继续听课了,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编写辅导资料,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名词以学生母语翻译。要求学生预习,每节课前提问本节课所涉及的1~3个名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又能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

3结束语

第4篇

“角色扮演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真实的、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出现的矛盾进行分析,并且让他们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各种价值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养成良好社会行为的教学过程[1]。在此模式下,学生被置于具体的认知情境中,实现了从“局外人”(outstander)到“剧中人”(roleplayer)的角色换位[2],三维目标则易于达成。

1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教师最易具体把握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达成此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模式,而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很少被提及。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此时,打比方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其中很多拟人的手段就暗含了角色扮演的成分。

1.1抽象知识具体化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一章中的“气体摩尔体积”是学生认知跨度较大的抽象知识。学生理解最大的困难在于对气体分子的运动缺乏直观的认识,从而气体体积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认识该问题的瓶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会认为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其体积应由气体分子自身大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及气体分子数目3者共同决定,而对分子自身大小与分子间距的相对大小缺乏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模型等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但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效果不是太好,很容易因此打消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积极性,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很容易将这个抽象知识具体化。[案例1]学生扮演“分子”。A组学生扮演气体分子:4名大个子男同学分别位于教室的4个角落,4个小个子女同学也分别位于教室的4个角落,比较他们围成矩形面积的大小———几乎一样!B组学生扮演固体或液体分子:4名大个子男同学围成一个矩形,相互之间保持约10cm的距离,4个小个子女同学同样,比较他们围成矩形面积的大小———男生“分子”围成的面积明显大于女生!学生通过形象的角色扮演在游戏中掌握了抽象的知识———气体体积与分子自身大小几乎无关,相同数目分子的体积取决于分子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气体摩尔体积必然水到渠成。

1.2疑难知识形象化教师经常埋怨讲过多遍的知识点在作业、考试中学生还是反复出错,这里有学生的能力和态度问题,但也不全然如此。有些疑难知识点教师若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链节[3]的书写中,聚乙烯的掌握情况往往较好,但若换成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时就会错误百出。问题的症结在哪?学生对单体发生加聚时成键位置模糊不清。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案例2]学生扮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A组:4~6个学生站成一排,间距约40cm。第一步,每位同学两手指平举(类似出操时第一排学生的抬手方式)———单体中双键打开;第二步,手拉手(边缘同学除外)———形成高分子。B组:4~6个学生站成一排,间距约40cm,每位同学的右肩挎一个单肩书包。其他动作同A组。教师带领其他学生观察2组同学形成的高分子片断并提问:(1)B组同学的单肩书包相当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哪部分原子(团)?(2)有的同学将聚氯乙烯的链节写成“—CH2—CH—Cl—”,B组同学应如何表演?(B组同学配合表演,部分学生“手牵书包”———学生大笑!)通过以上简单的角色扮演,学生很易认识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中双键碳原子上各自的取代基团都相当于学生背的单肩包,不会出现在链节中的主链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此疑难知识点的学习不仅印象深刻,同时激发了自身内在的学习热情。

2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作用知识与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忘,而探求知识的过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处理一些具有真实问题情境的化学问题中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例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三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节,其知识点较少,但却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契机,下面以教材中“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4]问题为例简单说明。[案例3]学生扮演生产、使用、处理铝制饮料罐的多重角色。第1步:角色分配角色A:铝制饮料罐开发研究人员角色B:“可乐”类铝制饮料罐销售代表角色C:酷爱“可乐”等易拉罐饮料的消费者角色D:社会环保人士角色E:垃圾处理人员……第2步:学生获取、加工相关信息(提前布置,课前完成)第3步:现场交流、辩论,就角色特点发表各自观点第4步:师生共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评价在案例3的真实情境下,学生通过多重角色的扮演一方面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对饮料罐材料的组成、性质等资料的提取加工,小组分工等);同时在课后材料准备、课堂交流辩论等过程中发挥了他们各自的特长(如小组合作交流,易拉罐成分实验探究及陈述观点等),让一些化学基础即使不太好的学生找到了归属感。通过类似具有真实情境的角色扮演,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显得水到渠成(图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虚线方框),在化学教学中,尤其会涉及到多种科学方法,如图表文字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如案例3中角色D对铝制饮料罐对环境危害的相关证据的收集等)、实验探究(如案例3中角色A的扮演者可以探究多种合金材料的性能优劣)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分工协作、结论梳理等传统教学模式下碰不到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问题解决),同时还体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科学方法(虚线方框以下),这些是比知识(问题解决)本身更上位的东西,也是教师更希望学生掌握的“渔”。

3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作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但最体现教师教学魅力之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现呢?事实上,现代化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化学与生活、生产及其他应用学科的联系使之必然成为一门“中心学科”[5];但人们对化学更多的认识却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食品安全隐患……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最真切的一面?这不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良机吗?下面以“合成氨条件选择[6]”为例谈谈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中的作用。[案例4]“合成氨条件的选择”中科研人员、工厂投资方等角色扮演(表1)。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的重要课题,也是关乎全球粮食问题的民生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为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举步维艰?师生把目光全部集中在了反应原理上,忽略了课题本身的实用价值。学生扮演工厂安全负责人时,自然会考虑安全第一,从而不会对“20~50MPa”[7]毫无概念;扮演的催化剂开发人员、投资方代表及城市规划机构代表等角色就会站在各自角度把该问题的商榷推向,化学的独特魅力就此产生;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地居民角度考虑问题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样的模式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再空洞渺茫。

4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实施时的几个要点

4.1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任何教学模式在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都会有其局限性,教师必须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适用的教学内容,一类是抽象难懂,通过嫁接到角色扮演转化成直观明了的知识点;另外就是更加广泛意义的具有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内容。高中2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等选修模块中[8]的教学内容适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见表2。除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以外,教师的教学习惯、协调启发等教学技能及学生的认知习惯、语言表达等均应成为教学模式选择时的参考依据。

4.2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合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教学时,教师、学生均需花大量时间进行课前准备(角色分配后的资料准备、实验探究等),而课堂上的交流、讨论一旦进入“状态”也较为耗时,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教学目标做大量的前期分析,考虑教学实效,这就需要融合多种教学模式。例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节可以先由教师引领学生在回顾初中化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金材料性能的讲授,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再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这一命题进行相关角色扮演。这节课并不会因为前半段的知识讲授、归纳而冲淡主题,相反2种模式均为教学目标达成做出了贡献,2者相得益彰。成功的教学模式不应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且需在目标达成中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98-02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它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我校自2001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以来,开设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伴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层次跟心理各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该课程面临了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精细化学品种类多,涉猎广泛,学生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点多,在期末复习迎考时感到无头绪,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2)随着精细化工的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一些新型特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也不断面世,以至于现有的旧版教材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3)该课程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但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足,而市场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精细化工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中间造成了脱节。(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总之,《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喜忧参半,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这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内容。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品种涵盖表面活性剂、农药、合成材料助剂、颜料、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化妆品、精细陶瓷、皮革化学品、含稀土的精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信息化学品、荧光增白剂、胶粘剂等诸多领域。因此精细化学品的教材内容十分繁杂,知识点多而小。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也出现大量的新门类、新品种,并发展出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而我校安排该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是不能面面俱到,全部讲授完的。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省属高校,本着学校“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服务定位,该课程的建设也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联系本专业与本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重点。纵观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些品种还是具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化学结构方面剖析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融会贯通,使其重新组合为一个单元。如大多数涂料和粘合剂都以天然和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材料,而且在品种类别、合成方法、辅助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们归并为涂料单元。依此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以下几个单元:①绪论。②表面活性剂单元。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③香料单元。包括香料、香精、化妆品等。④染料单元。包括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⑤涂料单元。包括涂料、胶粘剂等。⑥合成材料助剂单元。⑦农药单元。⑧食品添加剂单元。⑨新型精细化学品单元。这样归纳后,各教学内容层次较为分明,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了解某一类产品,也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而且能触类旁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教学主体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填鸭式”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我校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拥有形式多样、外表美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化、生动化,而且使学生在形象、交互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大量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多,板书少,速度快,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上课容易开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一些重难点教学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精细化学品门类多,发展快,更新频,要想学生真正掌握精细化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要求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介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学生查询资料后在课堂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互动。多媒体课件教学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不易记笔记,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包含以下主要模块:①课程简介及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②课程资源: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授课教案、参考文献、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资源、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等。③论坛:学生可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进行答疑等。这排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障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困难、需求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调教学实践,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但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因此我们在后续课程《应用化学实验》中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洗发香波,雪花膏等内容。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专业实习中,安排学生深入车间,全面了解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操作、销售等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精细化学品特点的理解。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和实习,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课程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对所考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值低能力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考核形式进行变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笔试相结合,同时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方面,比重为30%。笔试占总成绩的70%,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笔试中以客观型试题为主,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和调整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及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榴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杨锦宗,张淑芬.21世纪的精细化工[J].化工进展.2000,19(1):14-17.

[3]陈平,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7,(2):47-49.

[4]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5]苗郁.精细化学品化学网络化教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18(4):57-58.

第6篇

我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以无机化学为基础,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机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领会每个章节在整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重要物质,以及操作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明确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与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知识等相互联系,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引用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由于每种有机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怎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类研究,这时就要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看到一种新的有机物时而感到无从下手。

2.2 培养观察能力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营造活泼的教学情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

实验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发展学生喜欢有机化学、赞赏有机化学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开展有趣的小实验。化学实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

2.3 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

2.4 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对于同一种有机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比如乙醇在两种温度下分别得到乙醚和乙烯。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水解得到醇,而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则得到烯。在教学中要始终给学生贯穿这种意识,使学生对有机反应有一种立体感。

2.5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第7篇

天然药物化学是有机化学、中药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量大,化学基础要求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发展迅速,教材知识滞后,不利于学科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开展seminar教学改革研究,让学生针对某个专题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形成进展性报告,把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探索的精神,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药学人才的目标。

2Seminar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Seminar是广泛应用于欧美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典型的seminar教学法通常是由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该专题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随后的课堂中,报告人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对主题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之后由主持老师根据报告人的发言,引导全班同学就某几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发言。最后由老师对本次seminar进行评价和总结[4-5]。Seminar模式强调的是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6]。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不同,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学习的每个环节,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课堂的主控权由老师到学生再到老师,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不再枯燥沉闷。另外,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报告的书写,PPT的制作给研究生们很好的机会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辨的能力,为学生们研究生2年级的科研工作和论文的书写打下基础。

3Seminar教学法的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增加seminar教学内容

天然药学化学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简教学内容,每个章节利用3个课时介绍最重点的基础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一个引导性的授课,布置下seminar的教学内容。将全班学生按照主题的多少分成5~6个小组,分配下每个小组的专题,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己检索,了解该专题相关的知识,做成书面报告和PPT,在下一次课堂上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专题知识做presentation介绍给全班同学,并由同学们向该组提出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以第九章生物碱类化合物为案例介绍seminar教学的开展。前3个课时由教师讲授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基本概况,包括该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源、基本骨架、基本理化性质等。后面的课时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选择5个主题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各类型生物碱氢谱、碳谱核磁特征,关附甲素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及研究进展分配给学生,接下来的课时由学生们做presentation。新颖的教学模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带动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3.2更新天然药化知识,优化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课本的知识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在课堂中开展一些进展性的semi-nar,布置专题让学生们课余多查阅文献,多读文献,多接触天然药物化学相关的杂志,比如Phytochemistry,JournalofNaturalProducts,PlantaMedica,Chemical&PharmaceuticalBulletin等,可以把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们,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也使学生们养成多读文献的好习惯,利于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

3.3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意识,促进实验课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验课中得到实践才可以促进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每一个章节都有介绍该章节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方法,使用到的提取分离材料、方法和仪器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陌生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可以让这些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比如生物碱的章节,介绍到提取的酸碱法,结构鉴定时用到的IR、UV、1HNMR、12CNMR、MS等方法,在实验课时我们选定苦参这味药材,设计实验方法,分离得到苦参碱。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多接触实验分析仪器,对理论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4讨论

第8篇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化学教学的有机整体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可以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利用网络,面向全体

网络教学,是现在教学中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信息的获取量,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相比的。如:香烟和都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初中生的思想正处于动荡时期,对于一些诱惑还难辩是非,必须要让他们了解的危害,有意识的抵制。因此讲《远离有毒物质》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一节网络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自主上网查询香烟的危害、的危害,重金属盐中毒有哪些急救方式等等内容,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能力与价值得到了体现,这与以往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无需太多的语言,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会其内涵,从而自觉的抵制、远离有毒物质,事半功倍,效果理想。这也让笔者领悟到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善的,都是青春的花朵。

2.激活思维,提高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让学生的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简单的已知”迈向“复杂的未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个内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感受到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然后让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足迹,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结果结论一致。此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就迁移到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进行猜想。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集中、活跃,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积极参与,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然后笔者又利用多媒体从微观角度形象地展示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对自己的猜想找出优点与不足,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量是很大的,分析能力在思维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素质不断的得以提高。

3.宏观现象,微观解释

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而微观世界又很抽象,难以想象和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微观世界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增加课堂容量。

例如:在讲到分子、原子方面的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难以接受的重点知识。同时由于原子、分子,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其微观结构,微观的变化过程等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微观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另外化学反应是动态的,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如水的分解与合成这部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动态过程,揭示化学反应的原理,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使学生看得明白,理解得透彻,优化了教学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是如果应用不当,会转为劣势。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淹没了思维的过程,所以信息技术要用在那些没有了它就难以进行或不用它效果就不好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才能避免使用上存在的误区。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误区

1.模拟实验无法替代实验操作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首先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其次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2.屏幕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因为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是一节课的核心,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分析、推理过程、方程式的配平,在黑板上板书比用多媒体演示效果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整个过程用屏幕来替代,就难以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化学教师 转变

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浪潮早已滚滚而来,我们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和气势。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有新姿态、新教法。初中化学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就要作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化学教师只是化学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把教师都刻画成了不苟言笑的呆板形象,学生敬而远之。这种隔阂造成了师生双方的对立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厌倦,化学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生动和丰富。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教师应该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和师生情感的培养。化学教师必须转变为化学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化学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化学潜能的唤起者,学生化学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化学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化学教师也应在和学生的互相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在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快乐。

2.教材观转变

原有教材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阐述详尽,化学教师大多习惯于用教材教,习惯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教材成了限制化学教师自由发挥的桎梏。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教材给教师留有更大的思考余地和拓展空间,教师既要领悟教材用意,发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又要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材料,设计活动方案,构思启发方式。因此,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教材合理增减,灵活运用,大胆地对教材内容作调整和再编排。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

3.教法转变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突出地表观为“满堂灌”和“题海大战”。化学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心理感受。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授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单调枯燥的课堂、过多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对化学生厌和畏惧。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在新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做学习化学的主人。

4.教学方式转变

一成不变的课堂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化学教学方式正日益丰富,新教材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课程中的作用,计算机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它使得实验、模拟、猜想、调控、合作与交流成为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用化学的意识,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5.学生观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用一种形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什么我们那么看重“师道尊严”?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把学生身份贬低一等呢?殊不知孔子早就一再教导:“三人行,必有我师。”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由于因材施教,才有了才能各异的七十二弟子。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平等地探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化学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6.评价转变

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作重大转变,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必须彻底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再只是分数,还要包括等级、评语、成长记录等。所以化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充满无限期望。

总之,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遵循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树立全新的化学教学观念,在实施化学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与探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形成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长春,王淑荣.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2001,(4):18.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2-02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流,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汇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才能实现自己作为指导者、设计者、帮助者、组织者、评价者的价值。

1.转变角色、真诚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知识传递为中介,通过课堂及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学生要尊敬教师,依靠课堂和教科书,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教学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一些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一些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必须打破"一言堂",把自还给学生,由课堂中的主角、权威、领导者转变为学生自已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的平等成员。

2.激情互动,提问置疑

有一句格言我非常钟爱,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作为化学教师固然具备对科学的兴趣、热爱,要掌握较多的知识,但更应懂得教学的艺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有思想的头脑。因此,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要。

例如:我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时讲道:在意大利的某个大峡谷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称"鬼谷"。因为,如果有人牵着狗到那个山谷去,狗就会死去而人却活着。是鬼神在作怪吗?学生对狗死去,人活着困惑不解,试图寻找到其答案。其实"鬼谷",并不是鬼神着怪,而是在山谷里包含着自然界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地面上,又不能供呼吸,狗经过山谷r完全浸没在二氧化碳中,人却没有,因此就必然导致狗死去,人活着这种现象。激情的课堂,亲切的教态,容易感染和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问题的,从而消除了居高临下的压力感,在这种气氛渲染下,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轻松的情绪从事学习。

3.讲练结合,体验成功

如果要让学生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掌握的话,在课堂中必须训练结合,要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言,教师的作用是设疑、解难,要尽量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去说,让学生会学会用。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例如:我在讲一道离子推断题(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欲确定其中是否含有下列离子:H+、Cu2+、Ca2+、Mg2+、Ba2+、SO42-、Cl-、CO32-取溶液进行如下实验)的时候,首先问学生:"大家读到这一题目,首先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答:"溶液无色说明没有Cu2+"。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结论。接着说:"溶液无色这等于给有颜色的离子判处死刑"。边说边在Cu2+的上面打上了×,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趁着这股劲儿,我又让学生分析了透明的含义及每一步实验得出的结论,对他们的正确结论,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我发现根据每一步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都能在相应的离子符合上打上√和×。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确定""判处死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培养了他们解推断题的习惯,学生的情绪高涨极了,这堂课超出我预期的目标。

总之,师生互动教学使学习者完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质量,也使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丰富、完善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体现了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富有个性的历史性发展的最大价值。

第11篇

关键词:普通化学;非化学专业;教学探索

《普通化学》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通常在大一学年开设,其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方向的重要内容。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迈向大学的学堂,经历了高考的选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这门课程并不陌生,这样更有助于这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很多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高中的化学知识薄弱或者从心里排斥化学而对本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或者感觉无趣,进而不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化学的知识。因此,针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1]。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方向、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的方式。由于授课的群体是非化学专业学生,所以要针对于学科特点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一些外在影响学习的条件。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把思政教育放到重要的教育环节[2]。如果教学重点还是像高中那样照本宣科,很快就会使得刚入学的学生失去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方面,《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无机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知识,课程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而熟悉的课程内容,这就将导致学生对难题探索的排斥。由于大学上课方式,评价方式的不同,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科目的时候没有像高中那么大的考试压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需要调整,要能够深入浅出,适当引入一些学科的经典事迹、人物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开阔眼界,培养科研思维以及更好的规划未来四年的学习[3]。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问题在于普通化学的课程内容不够系统,与本专业课程的直接相关性不大以及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局限性。笔者会从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别探索解决,并提出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与时俱进的几种策略[4]。简而言之,本文将针对非化学专业教授《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提出有益于提升非化学专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1《普通化学》课程在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几乎都出自“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理念仍是现代教学的中心思想。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很快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依旧是教学的绝对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学习,对于像《普通化学》这样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四大化学的基础内容,所以知识点的系统性较差。如果不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长久的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从自身开始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5]。

1.2《普通化学》教材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足

《普通化学》的教材一般都是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不同的专业需求缺乏针对性。以本校为例,开设《普通化学》这门课程的专业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许多专业,但是作为基础课程,没有将化学与本专业的内容特点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认为化学与自己的专业关联性较差,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1.3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下教育需求

其实一直以来,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是以线下为主要授课场所,而这种方法的空间限制性较高,且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课也很难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毕竟课时有限,课上能讲授的知识有限,能传授的知识类型单一,很难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合理利用起来,使学生失去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6]。1.4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全面尽管高等教育在原有“一考定终身”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课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考核,但是这从根本上还是以分数定才能的模式,而根据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专业需求,教学内容、模式的不同制定更加公平合理考核方式。

2针对《普通化学》的课程需求提出的几点建议

2.1改变教学理念

想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成果,首先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初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备课”、“授课”、“提问和解答”,其中在课堂上最重要的部分多是老师在讲解知识,教师会在课下花费较多的时间备课,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也能尽可能的学到需要的知识,而对于提问环节一般耗时较少。对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习的科目多、内容杂等原因,这种方式无疑是效率更高,更为省时。但是,这种方式却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的课程考核一般不会与升学相关联,学生压力减小。(2)普通化学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系统性较差,就很难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3)考核方式单一,课后的作业安排较少,学生很难温故而知新,无法掌握课程重点。这些问题就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首先,在备课上要更加全面,同时也要注意删繁就简,因为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中约50%的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学习过,例如:“原子和分子结构”、“简单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但却是集中在基础原理及应用上,没有更加深入的探究其实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学会抛砖引玉,提炼出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的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理念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关于大学非化学专业普通化学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现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学会对《普通化学》的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同时也要增加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以现在本校生物专业使用的教材为例,教材中主要包括热化学与能量、物质结构基础、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基础等章节,其中物质结构基础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波函数、化学键等,针对像波函数等抽象且晦涩的知识点就要进行合理删减,否则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过多类似的知识,将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7]。此外,授课教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大纲。同时,授课教师还应与各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不仅能够帮助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还能够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事例。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教授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由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培养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从而感受到普通化学的学科魅力和实用价值。以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可以把“酸碱反应和酸碱平衡”的章节作为重点讲授,引入“体液的酸碱平衡对人体的重要性”、“食物的酸碱性”等实例,深入浅出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处处皆学问,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土木专业和机械制造等专业,像电化学基础这一章节就需要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讲授,因为“原电池”和“电解”这两部分内容与其专业相关性较大,初步了解电池的构造后可引入锂电池的发展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如讲述手机的更新换代中电池的重要作用,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如山东号航空母舰的舰体的防腐涂层就是国产航母在生产制备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但是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打破国外的专利封锁,使我们的国产航母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8]。

2.3调整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非化学专业的《普通化学》的课时一般为48课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自然是不太可能,所以在前面两方面的努力之后,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做到同步更新。众所周知,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和人工智能影响着我们各个方面,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如果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能够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课程学习,与授课教师保持交流,答疑解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原电池章节为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所讲述的枯燥的知识点。如果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论基础学习,初步掌握原理,为此授课教师需要提前建立课程管理系统,从而尽可能地确保学生都进行了学习。课上授课教师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后答疑解惑,这样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还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9]。此外,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安排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如何原电池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铁的腐蚀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深入思考。总而言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将互联网教学与课上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2.4提升考核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包括上课出勤率、作业的完成度、试卷考试等按比例计算后作为最后的科目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但是弊端也十分明显,因为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一般很难真正地考核学生。大学的期末考试内容一般来说不会过于深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因此教科教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方式的各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既然采取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那么考核评价方案就要细分,一方面是针对互联网学习的考核,通过后台记录、课程完成度、课后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也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互联网更要求老师把握一个平衡度,不能过于开放,任由学生随便学习,过于发散思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已不能过于死板,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课上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考察出勤率,还要有小组活动,安排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最后也有个人的知识总结,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集体荣辱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国家教育理念的。最后就是要系统化考核机制,不能将考核方式流于书面,这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专业需要进行合理制定,公平合理而又全面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举足轻重,需要当代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

3结语

第12篇

[摘要]为了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课程的特点,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实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成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以及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几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探索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新药研发投入的不断攀升,创新药物和药物化学研究的进程正不断深入。特别是癌症、糖尿病、认知障碍和炎症等疾病治疗领域中一些新分子药物的出现,使全球兴起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热潮进一步加剧,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药物化学学科的认识。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基础之上,设计、合成和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制备合成、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构效关系等方面内容[1]。药物化学学科不仅是药物研究开发的基础,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课,在药学教育体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备受药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点课题之一。结合笔者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将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希望发展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积极主动式学习

药物化学作为一门药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构建在多个基础课程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其内容纷繁复杂,专业性很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各章节的编排模式进行讲授,必然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对理论知识进行重组,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拓展教学内容,结合人文、历史、日常生活[3]等,将各种丰富生动的实例与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药物化学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把握兴趣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例如,以万众瞩目的我国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为切入点,通过介绍从青蒿素到蒿甲醚的发现和研究历史,体现该课程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重视。在进行抗生素章节的教学时,可通过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在炮火中将菌种带回国的历史引入后来发展起来的多种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对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体内代谢、发展过程、临床应用和构效关系等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将日常生活与药物化学的相关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通过在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深入到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而学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的相关知识。此外,还可以将药物化学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在成长和科学研究中的逸闻趣事等有机地穿插在教学内容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来源于历史、人文、实际生活的各种实例向专业知识的自然过渡,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同时,能较好地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进而将传统教学中极易出现的教师被动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式学习。

2实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成果,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授外,还需要结合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更新、补充和完善新的知识,形成一个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现代科学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完整知识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虽然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定期更新,但作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论的载体,教材内容相对较固定。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材在知识更新上往往大大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这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要弥补教材的不足就需要教师在较全面地把握学科领域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把教材中缺失的本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每个类别的药物时,可以结合当前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进行讲解,并对该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知识扩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药物研发的进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手段和它们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动态进行介绍,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开拓视野,对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也大有裨益。在实验课的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实验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因此,从实验设置上看,大多为较基础、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都采用较传统的技术手段。这与现今该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严重脱节。为了弥补实验课程的缺陷,使学生能与现代新技术零距离接触,在培养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接触各种新方法和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例如,在苯佐卡因的合成实验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传统的回流反应和加热反应外,可将近年在药物合成中应用广泛的新技术,如微波反应等引入学生实验中,使学生了解这些新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熟悉相应仪器设备的使用。在产物的分离纯化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溶剂萃取法、重结晶等经典、基础的分离方法外,进一步学习掌握液相色谱、高效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现代常用的先进技术,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相关仪器设备和技术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接轨,也将有利于他们对前沿科技的了解,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紧跟时代的步伐。

3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结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传统的教学在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却往往忽视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锻炼。因此,药物化学的实验设置通常都是经典的合成验证性实验。学生不需要思考和设计,只需完全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就可获得既定的实验结果,完成实验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养成缺乏主动性、不思考、不探究的习惯,还经常出现以应付态度不认真操作实验、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等问题。基本操作固然重要,然而,仅仅是操作技能的训练对本科学生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中,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特别是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他们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至关重要。可以选取几种特定药物的合成为综合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文献资料查阅,经过文献阅读、整理、分析、总结后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并进一步完善。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汇报和讨论,指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最终确定2~3个可行性较好的备选方案。每个小组可从中选取1个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各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对理论和实验获得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多思考、多总结,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和宣传介绍,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在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方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感兴趣的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展,学生可以学习并掌握更多的基本操作,获得更多接触并熟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机会,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在初步奠定基本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参与的科研实验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创新性实验,申报创新创业项目[4]。药物化学不仅是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的基础,也是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药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并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集理论、技能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