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18:0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时政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时事政策教育的育人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 课堂渗透。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述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节知识时,我将最新的时政热点――朝韩危机问题引入到课堂,2010年韩国“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摩擦不断,美国不停搅局,以藉此巩固其在东北亚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而中国则呼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各方关切,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及东北亚的长治久安。这个事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列举出相关的知识点: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B. 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D.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2. 时政开讲。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 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4. 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中佛山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中,力求体现这一基本特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节内容时,我结合佛山最近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热点,设置了一道问答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7日,上海世博会佛山案例馆举行开馆仪式,50个红色CHINA功夫李小龙雕塑震撼亮相。活动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未来城市馆”,以“文明传承的佛山模式――陶文化在佛山的过去、现在、将来”为主题的展示,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材料二:2010年11月29日,历时三载、由市政府斥资3000万元的祖庙全面修缮工程圆满竣工。千百年来,祖庙承载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此契机,祖庙恢复传统的秋祭、乡饮酒礼活动,并赋予其更加包容的新内涵。
材料三:2010年10月14日,佛山召开“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文化魅力之城、文化创意之城、文化民生之城”。
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您回答:祖庙的全面修缮对佛山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6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佛山在开展“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中,应怎样将佛山打造成为文化魅力之城?(4分)
5. 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 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 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 阅读报刊。学校、班级征订《佛山日报》《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 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可做好摘记。
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时政教学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政教学的提出也有几年之久,但实际的实施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把“关心了解时政”作为时政教学的唯一目的,期末总结、临时突击更是老师们常用的招数,而真正的时政教学需要学生从时政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多种能力,在活动、感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进行好时政教学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探索时政教学的多样性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经过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时政教学模式,共同分享:
一、时政播报
时政播报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主要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内容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省内新闻、要闻评述几部分,被称为课堂上的“新闻联播”。这种方式虽说比较传统,但用时短、涉猎广、灵活好操作,同时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并锻炼他们搜集、筛选、整理消息的能力。
时政播报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除了经过长期努力自发地掌握了一些简便、实用的搜集新闻的方法外,还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能力。比如,有些同学创新性地设置了“校园新闻”的环节,捕捉校园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有些同学则模拟新闻频道主持人进行播报;还有些同学从最初的读报报道到后来制作幻PPT播报,还有一些小组专门为时政播报制作了视频……这些形式丰富多样,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收获良多。
二、时政竞赛
竞赛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时政竞赛可以视为时政教学的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方式。定期组织时政知识竞赛既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时政知识竞赛是比较合适的,一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政知识积累量,二是学期的期末考试也会有相应的时政考查,通过时政知识竞赛也能为学科考试做好准备。
时政知识竞赛只是竞赛形式的一种,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热点为主题组织一些形式更加灵活的竞赛:比如,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可以举行以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现家乡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2013年,全国人民共同编制“中国梦”,我们可以抓住此主题举办“我的梦中国梦”小论文比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把个人梦与祖国梦结合起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诸如此类的社会热点还有很多,只要有心有创意,老师们可以把时政竞赛进行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三、时政课堂
思想品德学科的时政性要求我们除进行时政播报和竞赛外,要开设专门的时政课。如何让时政课充满乐趣,并达到时政教学的目的,我们尝试着把时政课设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时政速递”、“热点观察”、“漫”说时政、“时政竞答”。
“时政速递”环节,让学生们提前搜集近期的热点时政,并进行分类总结,通过时政速递环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此环节对时政的要求是求精不求多,所选时政内容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精挑细选后共同分享的方式培养了一些小小时政“专家”,同时客观上也减轻了教师搜集资料的负担。
“热点观察”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选出几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们围绕这些时政热点进行讨论,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就主题发表看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辨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发挥出极大的能动性,会把对一个问题的观察分析交流变成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漫”说时政,是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漫画让学生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漫画、分析漫画的能力,由于漫画带有幽默色彩,此环节深受学生们喜爱。
“时政竞答”是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整个课堂所学的一个巩固,即把本节课所涉及时政内容以试题竞赛的形式重现,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四、时政论坛
时政论坛是时政课堂中“热点观察”环节的一个延伸,它关注的内容应该聚焦在一些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一般是先设时政主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组员们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这种方式重在对热点时政和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评与论上,目的是让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较深层次的关注,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方面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能力,以及分析、认识社会实际的意识与能力。
时政论坛的设置极大调动了学生时政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我们看到同学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说新闻、播新闻,而是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议”新闻,甚至不打草稿“评”新闻;同学们不仅仅会自己选取新闻主题,阅读媒体上的一些评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生们的认识也许还不成熟,但却是他们经过自己认真探究得来的;学生们的评论也许还很稚嫩,但却是他们经过努力思考得来的,在时政论坛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更是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时政渗透
前面所述的几种方式都属于时政教学的独立环节,但是思想品德课本身都有着时政性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渗透也是时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导入新课引时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选取与课堂所讲内容联系的时事作为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思路快速进入思想品德课堂;课堂学习用时事:时事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接纳,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选取与课堂内容相一致的时政,设置“案例中谈启示”、“热点问题辩一辩”等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课堂巩固议时事:在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的环节中,要选取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练习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几个环节下来,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也可以使时政教学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
一、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吹入时政风雨
(一)时政风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前首先吹吹时政风雨,很容易把学生从课间的激动、分散和放松引入课堂的冷静、集中和思考中来。当然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对学生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关心时事,使之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爱国青年。比如,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政,给予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简短评论。如与日本有关的争端;美韩军演促使朝鲜局势紧张及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的争端;美国“无暇号”监测船与我国舰艇的冲突;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难等国际最近发生的热点时政,还可列举国内发生的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事件。由于今年9月11日是星期六,所以在9月10号那天上课时,我在课堂与学生重温了美国2001年“9.11事件”,简述了飞机撞楼的场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及时分析了此事的偶然和必然结果,当然这些问题不是在课堂上一两句话就能分析完整的,但是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口头讨论或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阐述,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堂,对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起着奠基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仅凭上课之时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学生运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一个外在条件,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握尽可能多的时政风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个性心理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心,渴望了解国家大事,渴望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任务的完成。因而,要多些吹进时政风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正确的观点、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的认识,培养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如何让时政风雨沐浴思想品德课堂
时政风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外在感性的材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滋润思想品德的课堂,影响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为数极少的案例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陈述,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时政风雨以它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趣的语言魅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政风雨,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寻找时政风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有其滞后性,其中有很多案例比较陈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国际国内人事直接与课本内容发生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克服盲目性。(二)德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政治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堕落思想,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环境下,更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把时政风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发展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如今期我上初二“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引入了刚在土耳其举行的男篮世锦球一事,列举了球星易建联,告诉同学,易建联本次比赛成绩很好,成为球队核心人物,全国赞扬他,但你们不知他是带伤上阵的,每次临阵前总是先疗养一会,再上阵,并且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他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呢?他完全有借口不参加比赛,可以利用时间养好身子参加NBA球赛,因为他在美国打球工资是非常高的,而参加世锦赛并没有什么工资,但他仍然能给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爱国思想的支撑。通过这点时政风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离不开家与国的培养,在必要时,要不计个人的得失报效家与国。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信息量急剧增大,这迫切需要财政监督机构改变传统手工作业的监督方式,实现监督手段信息化,使监督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数字运算、法规查证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被监督单位在管理手段、信息存储等方面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些对财政监督的对象、范围、线索以及监督程序造成很大影响,传统的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监督工作方法己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财政政监督手段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变监督方式、手段和技术。
二、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实施条件
2.1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目前,财政监督系统存在着信息不畅通、信息链脱节、监督手段落后和监督资源浪费等问题,而实现监督手段信息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2.1.l可以有效改善时政盆资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改善财政监督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监督人员不仅可以方便地对和数据进行检索、查询理,而且不必大量重复地手关材料,进而快速完成文字组织工作。
2.1.2可实现对政府时政生甘的全程拉侧
只有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与业务处理系统的网络实时连接,财政监督部门才能实时得到业务数据和信息,实现对业务开展情况的动态监测,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或可疑点,为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提供帮助,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督的作用,实现远程网络监控。
2.1.3能够显著提高时政盆专质量
信息化建设是规范监督行为,提高监督质量控制水平的可靠工具。财政监督手段信息化与财政监督机制建设的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是机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化。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建立起计算机模块化和工作流程。使监督项目都实现标准化,这为制订统控制监督质量,检验监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财政监督了重要的支持。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传递、处理、面已经相当成熟,能够轻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功能,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成为可能。通过数存储技术,财政监套完整的信息平台和监适合不同监督任务需要助监督人员完成数据采麦询、检索,复核、分网络平台,实现据的动态监控的信息化建设及搭建政府财政息化需要先进的硬督事业的长远发丛iR寸计算机硬件建续加大对计算机设政监督信息网络息资源,建设完资料库,建设依,拓宽与有关部信息通道,建成监督部门同政府财政、税务等主要经济管理部门之间联接的横向网络,形成高速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推进监督手段信息化提供网络通道。
2.2加强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是财政监督手段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的关键。财政监督机构可以通过不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授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加强日常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尽快培养一支会熟练使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监督软件技术进行监督的信息化监督人才队伍。一是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培训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知识教育和计算机监督检查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广大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要创造条件,逐步调整队伍结构,进一步充实培养复合型人才。转
2.3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推进监督手段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目前,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各个监督机关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造成现有监督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各个监督机关在监督手段信息化上的交流与宜传,整合监督资源,实现监督信息的有效共享,如实现监督机关的网络联通、建立监奋经验库、定期召开监督研讨交流会等。通过各机关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配监任资源,提高监督效率,并且在相互借鉴和共同开发下,可以有效促进监督手段的不断更新升级。
[参考文献]
1,钱红一试论会共对政租架下财政监督体系的构建[[j]财政监督,2003.3
2、朱先清.如何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新机制[J].财政监督.2004(10)
3、梁云朝.政府材政时务管理信息一体化之探讨[J].时务与会计,2008(01)
4、谭荣华.时金信息化的思考和展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
5,贫忠厚.公共时政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
一、深入浅出,恰当引入时政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必修有四本教材,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选修包括六本,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时政的渗透与教育是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政治教师要使自己成为“杂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信息渠道,抓住关键,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传授基础知识,才能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例如:从“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引发对公民道德的讨论;从叙利亚的局势引发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从“两会”的会议议程联想到对政体等相关政治知识的记忆;从争端引发对国家之间关系的探讨等。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巧设活动,激发主体意识
传统政治课给人的印象是教师讲大道理,学生则死记硬背。实际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是引导者、引路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使政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就要不断进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在如何加强学生对时政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方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课前读报3分钟。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每节政治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以一句话新闻的形式读报3分钟。读报的内容是时政新闻、要闻,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在主课开始前上讲台读报。这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使学生经常保持对国家大事、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关注时政的习惯。
2.时政论坛。在课堂上,由于课程内容安排紧凑,很多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设时政论坛,每期确定一个近期的国内外的时政热点为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演讲,也可以辩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整个论坛的组织者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体现在确保时政论坛的顺利开办,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对话不多的学生多给一些机会,对发言较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收尾”,点到即止。这样学生就能不经意间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3.专题讲座。由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内容比较多,很多教师无暇顾及,一般都是在高三下学期才匆匆开设热点专题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学习效果差。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不定期地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始专题讲座。讲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学生感到烦闷,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这种专题讲座一般针对选修文科的学生,从高二开始开讲,讲座由教师或者班上政治成绩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担当主讲人,主要是以事说理,侧重以事例体现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提倡开放性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考生,都要考核政治课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倡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知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
针对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并指导学生分组根据实践活动的情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使学生成长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政治课程有广泛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等,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有效组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成桥.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处理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J].教育艺术,2011(5).
1.要解决好认知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问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环境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的价值不是满足学生眼前的考试需要,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建构未来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自觉地创建未来的生活。
二、采用贴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改革后,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1.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地、抽象地说教,而要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真理的光辉中获得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科学认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应该是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就像是“知心姐姐”或“历史老人”,而不是居高临下板着脸孔训人的、面目可憎的官老爷、教师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情感的渗透还可延续到课后,教师应与学生做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
2.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教材中的活动框题,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比如,我们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丰富的活动教育的一种方法。我们组织学生说一说格尔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走一走农贸市场,了解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很深,回校后,写作小论文时,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三、有效利用教材、时政等途径提升德育教育功能
1.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凸显出来。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在课堂上由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消费行为,然后对照教材检查这些消费行为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了消费心理而且在活动中认识到了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不可取的,从而在思想上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其实,现有政治课教材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是否充分注意落实了德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时政教育
时政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了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时政教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对“3.1”和“7.5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形成。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思想认识,从而将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工作重点
1、学习政治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组织老师参加培训活动,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突破课改中的重点与难点。
2、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3、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常态课”“常规课”,探索新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新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主要活动
1、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2、开设常态课,及时评课。
3、积极撰写论文、教学反思,逐步加强自身建设与成长。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5、积极开展教学兴趣活动,准备在4月份举行初一、二法律知识竞赛。
6、加强集体备课建设,利用讲学稿备好课,上好课,加强课后的辅导工作和作业批改。
初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政治课目前存在的机械记忆的现状,努力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质、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加大教育教研力度。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在教学中适当适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方法的丰富性,让政治课具有生动性。
二、目标任务:
1、加强集体备课,切实提高本备课组教师的业务组织和整体素质。在备课中努力贯彻学校领导的“三轮”备课法——初备、复备、精备。先提出下次备课的专题,每位老师必须去初备;复备课时,每位老师发表对本专题知识的梳理及感到有疑问的知识点;然后每位老师再去梳理大家在一起探讨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做到适合老师个人特色的精备。
2、初三年级本学期力争把新课结束。做到基础基础落实,让学生过手。让学生对初三知识做到系统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三老师必须认真学习本学期党的大会,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学期我们备课组的任务是力争在重庆市教科院在10月18日至21日在巴蜀鲁能举行的政治优质大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9月选出选手作好初备的赛课准备。10月上旬作好赛课要求。
三、主要措施:
1、继续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随时进行的前提下,集中备课。备课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
2、注重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人人必须有准备有教案才能进课堂。。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做到有讲必练、有练必评、有评必查,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3、初三搞好每次月考的试卷的出题工作并对每次的考试作作好分析,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关键词:刘勰;知音;原因
知音的故事,知音二字连用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何谓知音?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知难》中说:“夫人之所谓知音,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由此可知,相知贵在知言,并知其所以为言。据《说文解字》载“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知音即知其心,了其所思,感其所悟,是为知音。
文人以文行于世,文章得到认可是对文士最大的肯定,“形同草木之脆,名愈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但“为文非难而知文为难”却是千古文人共同的憾事,故章学诚将知音之难可分为遇合之知难、同道之知难和身后之知难三种。总之“黄金前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将知音难求的原因归结为“音实难知”和“知实难逢”两方面:
第一,音实难知
“文章杂沓,质文交加”,“ 笔区云谲, 文苑波诡”,作品本身的隐晦,是造成知音难求的重要原因。各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的追求都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导致对文章主旨和情志把握不准,无法知音,如刘勰在《体性》篇和《隐秀》篇中提出的“远奥”和“隐秀”。另,为避免封建政权的迫害,作者故意为文“遥深”,也是导致“音实难知”,如阮籍的《咏怀》诗。
第二,知实难逢
首先,读者主体文化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曹植《与杨祖德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刘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知音的前提是“博观”,只有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欣赏能力,做到“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分辨真伪,达到主体与作品的契合。正如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所说:“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只许旷与夔,闻弦知雅曲。”相反,功夫不到就可能将一般的文章拔高,而真正的好文章还埋没在藻绘之府,禁声于文雅之场。曹植文中的刘季绪和田巴,刘勰笔下的楼护就是才学不足以诋呵文章,却喜欢掎摭利病的典型,其结果只能是贻笑于大方之家。
还有一个审美大众化的问题。有些作品文辞典雅,思想深邃,却鲜有问津者;而有些作品语言通俗,意旨浅显,看似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却能畅销一时。这是因为“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文学家或鉴赏家,“深废浅售”可想而知。
有些欣赏者“目”、“心敏”,足以对作品做出公允的评价,却因主观态度歪曲,宁愿与好文章失之交臂。如下文两方面所述:
其次,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
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实。”陆贾《新语•术事》:“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淡于所见,甘于所闻。”人常有崇慕古人看轻同代人的心理,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能见到、得到的都不是最好的。汉武帝读《子虚赋》有“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之叹,及见即轻之,遇合之知难可知矣。
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古”是指那些已经被公认为经典的作品,而对于那些价值不亚于经典,却一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作品,依然在等待一个能慧眼识珠的知音。毕竟时代不同,经历有别,性格情志各异,“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其迹者不必接其心”,后世的知音更是可遇不可求,身后之知难可见一斑。
再次,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究其原因就是“暗于自见”,“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极力的抬高自己,贬抑他人,结果是自身也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曹丕深明这一的道理,嘲笑班固“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的自大言论,但在其《典论•论文》中盛赞孔融王粲等七人,对建安之杰曹植却只字未提,对“高视于上京”的杨修也不置一词,究其原因,恐怕也有“文人相轻”之嫌。
同时,政治利益的相悖,也会导致文学观念的分歧。处于政治对立面的两个人即使互相欣赏,也很难做到相知,如此曹丕的行为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正是政治利益的相悖导致同为文人的他们,相互轻视,不能成为知音。苏轼和王安石同为文坛巨擘,直到晚年远离朝廷才互为知己,也是为官时政见不同所致。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文章写作有各种风格,欣赏者也各有偏好,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偏于爱憎”,认真看待与自身审美取向背道而驰的文章,站在立场作出一个公允,中肯的评价呢?
知音难求,同样知音也难做。刘勰的《知音》篇为我们分析了知音难求的各种情形和原因,对于我们以后全面的评价文章,冲出自己狭隘的艺术趣味和主观成见,崇古而不轻今,亲私而不疏远,重几而不排人,形成一种兼容、公允的立场是极为必要的,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刘勰在序志篇的最后说:“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后世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许多龙学大家,刘勰的知音可谓多矣!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杂志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是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彩、100页,大16开、月刊,每月15日出版,定价10元。国内统一刊号:CN11―5125/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6502。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杂志是集学术性与时政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期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鼓励学术争鸣。它在综合性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性,杂志内容深刻,观念独到、新颖,是人口文化这个新生领域内的领头雁;全面推动人口文化研究往深处拓展;指引人口发展意识朝着更进步、更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引导社会新的生育观念与时代的需求和自然生态和谐一致,为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和增强人口意识增添一枝新的奇葩。
主要栏目及内容设置如下:
特别人物:报道社会上有影响、有突出成就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
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人口文化,介绍民间艺术、地方风俗和丧葬文化,倡导婚育新风,旨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婚育文化:反应不同民族在婚育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普及生殖健康常识和孕育知识。
探古访今:探索、介绍古代的文化遗产,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巨大历史成就;书写、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美”的享受。
人生百态:向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传授养、育孩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对人们遇到的情感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艺术长廊:介绍中国的书画艺术,推介书画名家,同时精选经典美文欣赏。
人口资讯:国家人口政策,各地重大人口计生新闻。主要报道国家人口计生政策方针和计生工作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的重大决议等等。
理论探讨:主要发表人口计生专家关于人口文化的理论文章,人文社会医学类理论文章。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是学者和研究者展示风采的舞台。
联 系 人:徐老师 15901398417
联系电话:010-63385617 63385627 63385637转8002 传真:转8012
电子信箱: 网址:省略
【汇款方式】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天伦北里7号楼二楼
收 款 人:卢艳雪 邮编:100054
银行汇款:
户名:北京青春蓝海文化发展中心
目前,初中思品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实效性与教学效果的无效性已成为制约我们思品课发展的瓶颈。我想正是基于此我们晋中市教育局才提出了大力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有效教学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它也必将推动我市教育改革的发展。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造成学生自我封闭,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有意识地结合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本课内容进行扩展,将其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从而引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去体验社会现实。
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效的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一致、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
有研究表明,80%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将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积极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减轻了心理负担,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连续担任几年的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面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发展趋势,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特点,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时政材料,如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半月谈》《参考消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其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的竞赛,举办安全讲座、演讲比赛、创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同时要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作者单位 山西省介休市张兰一中)
关键词:考点;基础能力;高效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79-01
分析近5年来陕西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生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知识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的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对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制定了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悉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当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础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练习与区别。复习中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学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的相结合。
一、第一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系”字。建立知识系统观、结构观。这是我高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凝聚成线,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更加系统化、序列化。形成知识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形成脑图,也是便于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能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找到各个知识的联接点,也能更便于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于是我每次讲课时,一定和学生一起画知识结构图。
1、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细”字。主要在知识点的把握上体现要细致。第一轮复习,要不留死角,把教学大纲的要求撑握的每一个知识点,使学生的基础能力过关。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发现上海高考的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切入口小,切入口小事实上也表现考察的内容也更多细小,有可能是二级含义及意义。
2、主要方法:引用一个“例”字。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是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另一方面是能应用高考和例题对学生进行解答。
3、主要任务:力求一个“规”字。规范答案,讲究逻辑。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己经陆续地讲解了选择题和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在回答主观题时,知识要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炼;不仅理论知识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做到联系背景分析。努力使答案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富有针对性。在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过好审题关、结构关,语言关。审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找到与材料相结合的知识点,答题的结构要严谨具有逻辑性,而答题的语言也是学生非常欠缺的,平常训练时,我会有意识把他们错误的语言进行汇总,集中纠正,进行归类。尤其是现在上海的高考中论述题,提出了作品化的口号,也就是要写成像小论文似的论述题,这些不经过反复操练是不能拿高分的,所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强化训练。
二、第二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综”字。第一轮复习建立了知识的系统观之后,第二轮强调就是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应用,能引导学生能就线延伸到点。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那么第二轮复习,恰恰应倒过来,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
1、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热”字。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第二轮复习一定要紧扣热点知识讲,例如十七大以及两会的主要精神、币汇率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朝鲜核问题等是目前社会承现的几个热点问题。政治老师可以在第一轮开始收集资料。
2、主要方法:围绕一个“专”字。进行专题训练。既可以就热点知识进行专题训练,时政热点专题复的指导思想是: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以问题为主导,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另外也可以就课本上的知识整合成重点知识的专题。
3、主要任务:研究一个“真”字。这个阶段就要要研究考题,把握命题的方向。指导学生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老师也要把握最近高考的动向,研究高考的考试守则,以及哪些知识点高考考的频率比较高,老师一定要研究考题,并且能根据考题出一些高水平的模拟试卷。
三、第三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突破一个“准”字。主要目标是准确的记忆书本知识,准确的出书本的原理,准确的答案方法。因为就要进入高考的实战阶段,因此不能再模棱两可,要力求准确。
1、主要特点:做到一个“精”字。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一定要精讲、精练,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力求做到举一返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要方法:避免一个“漏”字。最后一轮学生要会查漏补缺,看以前做过的试卷,尤其是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颠倒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部分教师甚至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他们主观地认为高中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自行理解,只有老师多讲,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加深理解。如果讲不到位,必然流于形式,囫囵吞枣。所以讲的时候面面俱到,一讲到底,把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但是,如果学生长期依赖于老师,必然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学习“等、靠、要”,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课堂应理顺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思考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讲解。
对于教材比较简单的内容,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目的。而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例如在讲高二哲学下册《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本堂课要掌握的三个问题:一、理想的含义及分类;二、崇高理想的作用;三、青年学生对待理想的正确态度。然后要求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学任务。之后,每一个问题找一名同学来进行分析讲解,再找一名同学对前面同学的分析讲解进行评价,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如果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就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再由老师进行更正、补充讲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我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此类知识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占80%以上,这样需要老师讲的内容就不多了。而且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只需做宏观引导即可。
我认为这种做法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一堂课下来,不是老师个人“累”,学生“耍”得好,而是学生都很“累”,老师“耍”得好。
1.2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教材比较困难的内容,我采用先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掌握主干知识,然后老师对重点、难点进行了突破性讲解,不面面俱到,而仅是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然后再设计几个典型例题,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例如在讲高一经济学《银行的分类及职能》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主干知识,并让学生熟悉教材10分钟,掌握主干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再用20分钟由老师重点讲解三大类银行的性质、职能,并进行比较。重点比较性质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然后当堂练习5个选择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及时补充讲解,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热情
高中政治学科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1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发表时政讲演。
每一位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积累时政知识,并在课堂的前5分钟由学生轮流演讲,发表各人的认识、观点,让学生相互交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到高三后期,还要求学生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方面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学生通过了解时政、关心社会从而深化对政治学科的认识,增加兴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进行辩论。
如在学习“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问题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先组内进行讨论、准备,然后推选代表参加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立场,能时辩是非。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物,以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货币时展示各种货币,在讲信用工具时,展示并比较银行卡、信用卡。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变抽象为具体,变死板为生动。
2.4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学生认识学习的实践意义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坚持让学生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形成整体认知
第一课、每一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我都坚持让学生组建自己的(严禁抄袭他人的、资料上的各种结构表)网络知识结构,以把交分散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整体认知,加深对知识的自我理解。
四、加深情感教育,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