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15: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用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关键词: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反映了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教学的态度,并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德国工业心理学家Münsterberg开展的电车驾驶员和船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方面,从最开始只关注单一的驾驶疲劳问题,到目前从驾驶员的年龄、经验、性别、危险知觉、警觉、决策、情绪、驾驶风格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考察驾驶过程中人的因素对驾驶安全、运输效率的影响。近期,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交通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氛围中驾驶员违规行为、礼让行为及车语使用等方面的差异。[3]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最开始单一使用量表法、反应时法,到目前综合使用驾驶模拟器(或实车测试)联合脑电测量法、眼动测量法及生理多导仪全面系统考察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和生理指标。[4]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新课,即要求教学体系严谨,立足学术前沿,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薄弱。迫切需要开发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门课程培育好、建设好,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系统开放化、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化(师生、师师、生生可以实现连环互动)。它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8]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10]还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实现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是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11]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24.
[2]常若松.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2.
[3]Atchley P,Shi J,Yamamoto T.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afety culture:A comparison of traffic safety culture in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14,(26),Part B:317-325.
[4]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等.音乐对驾驶警觉的影响及其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82-790.
[5]布鲁纳.教育过程[Z].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5.
[6]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认知分心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及调节因素[J].人类工效学,2014,(01):92-95.
[7]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06):47-50.
[8]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39-141.
[9]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5-37.
[10]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11-13.
[11]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Traffic Psychology Teaching Model Reform Research for Universities
CHANG Ruo-song,MA Jin-fei
(School of Psycholog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China)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优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由建设阶段迈入优化阶段。那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专题学术会议交流、教师间讨论、师生访谈对话、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探索后发现,尽管我国各高校的办学层次与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生源等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良莠不齐,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却是相通的,为此,本文仅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探讨如下。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把握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性质有专业化倾向。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课当作泛专业基础课,有的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上,还有把授课对象当成医学院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待。二是偏离教学目标。一些高校违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没有把重点放在更多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及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上,而是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方向上,这样实际上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效果。没有意识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以发展与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需要咨询与矫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2.教材内容重理论且更新缓慢
教学中发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多偏重理论。无论是本科院校统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是自编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倾向,专业性太强,学科化太浓,且缺少可读性与趣味性。二是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内容偏陈旧,且针对性不够强。三是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有重叠现象。如思想政治课中所涉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标准、恋爱等内容;再如,就业课中关于大学生人格气质和就业心理内容;还有其他专业课中也包含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尽管各个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心理学相关知识侧重点不同,但还是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3.重视不够,安排欠合理,教法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性、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应该与其它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即既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也要求必须进行行为训练及互动体验,才能达到其教学目标要求。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当多的高校采用两周一次课,这种隔周上一次课的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觉上造成学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而且这种形式的确也导致因课次之间的时间偏长,使学习内容不连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授课方式,有的班级的授课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由于这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师生互动体验开展,致使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这种授课形式只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目的,无法通过行为训练及体验互动等形式渗入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却难以满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情感体验、人格优化、心理韧性及构建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此外,该学科普遍存在学时不足,高校教师又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导致授课内容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心理教育的浅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4.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担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师资配备而言,一方面,由于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人员编制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课的专、兼职老师与大学生的配比还没完全达标,一些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相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职老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5000,兼职配比标准是1︰500,但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并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配比,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好多来自民办高校其他学院部门的兼职,如有思想政治专业老师、专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另一方面,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其理论功底较薄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入和系统,加之其原有的认知模式往往容易把一些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二是不利于开展本学科教学研究。由于部分外聘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分散于不同部门或外单位,既不便于组织与管理,又不便于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三是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由于一部分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不仅无法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而且授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空泛,反过来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仅需解决其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而且对实际技能考核评价也应有所体现。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传统考核形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或40%,主要包括课程考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期末成绩占70%或60%,主要是以出卷书面考试或写结课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缺失学生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考核内容。在当代社会注重学生由知识向技能和能力转化的今天,如何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形成评价,也是有待改进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为前提。要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错误导向,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是一门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技能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来对待,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解决心理问题的“病态”上。并要摈除学科化导向,应尽量减少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次,教学目标定位上,在原有基础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与发展,以优化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科学、创新、实用与针对性
一是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自身特点,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并力求解决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二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那些更贴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3.提高认识,合理安排,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站在未来社会发展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这一工作。具体做法上,一是改进办学条件,开展小班上课。利用小班上课这种教学环境,使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测验、行为训练、心理体验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大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进程不能只为排课方便,应重心放在便于学生学习上,逐步解决隔周上课的方式,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把握课程的全局,更要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章节学习。三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次,应选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组织小组讨论、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团体训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实施与达标的关键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大师资队伍配备力度。具体做法上,(1)应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配置人数符合师生配比。(2)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配置合理。(3)严把教师准入关。如通过把控入编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新进教师试讲认定等相关硬性条件,列为担任该课教师的基础要求。同时,还应保证教师基本待遇,建设一支符合要求且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师资水平,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认真研究培训内容,缺什么培训什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在夯实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做好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室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教学问题;开展学科示范课推广,进行经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从示范中得到提高;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讲稿、ppt课件的检查工作,确保教师教学文件的质量。四是保证教师心理咨询实践时间。每学期应妥善安排每位心理学科教师开展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利用心理咨询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5.建立科学有效学科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应当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相关知识;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因此课程考核须改变传统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尝试将考核分成三块:一是注重平时教学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主动性。二是案例分析与团体活动体验分享,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在团体活动中个人能力和素质。三是课程知识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保留原来基本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技能考核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拟定技能考核方案,制定实施方法。逐步实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卫丹,赵毅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2016,(08):146-148.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03):31-4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2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尤其是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
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只会增加学习能力较差同学的挫败感。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敠、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里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心理咨询室建设应具备了以下条件:
1、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建筑物。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以最快的时间答复,方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二)咨询室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寻找心理平衡的场所。采用温馨的颜色、使人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隐蔽处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三)个人心理咨询的内容
主要有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交往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应不同。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各种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使心理工作者不是去等问题,而是主动找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条件允许可以每年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依次心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档案。
六、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许多心理咨询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访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七、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的营造,是拓展学校心理健康范围的重要途径。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若缺少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就像一个人缺了一只胳膊,是不完整的。因此创设一种氛围,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
第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
通过校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完善自我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案例分析、热点追踪、心理故事、学生论坛、专家论坛、心理测试等。
第二、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3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组织老师参加培训,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课设计方法。学校对在师资培养十分重视,花了很多心血。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正常开设心理课辅导。保证一二年级每周一课,三至六年级的间周一课。
3、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学校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广播台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我自信,我坚强,我向上”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每月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2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工作思路。
2、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
3月:
1、组织班主任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月:
1、利用“学校广播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研讨。
5月:
1、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测查。
6月:
1、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心理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汇总整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4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访谈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期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期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工作目标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方针,以“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构建“心理访谈室为主体、班级为主导、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具体措施
1、利用团队课、健康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访谈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访谈、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完善“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立足本校实际,定于每周一、周五午休时间,周一、周三、周四、周五第八节课对外开放,通过电话、面谈、书信网络(qq:---)、电子邮箱(---)等方式接待来访学生。咨询室设“心联小屋”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安排几次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国旗下讲话。
7、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8、利用“班班通”设备在中午课前时间播放心理健康辅导短片,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9、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家校互联、家长会等经常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形成。
10、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以上是本学期心理访谈室制定的本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疏漏和不合理之处,届时将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领导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使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一切为了孩子,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愈办愈好,更上一台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特别要注重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助其充分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并关注少数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重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
二、教育目标:
1、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内部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备相应的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报刊、活动器材等。
2、建立好学生心理档案。
3、完善咨询工作制度。从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育人环境。
5、出好心理小报。使其成为沟通学生、老师、家长的桥梁。
三、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xxx校长副组长:xxx副校长二心理辅导教师:xxx
xxx
四、具体措施:
一面向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目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的识别和控制,以及应付挫折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全体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关注,特别是学生。主要采取心理讲座、心理版报、心理征文、心理电影、心理信箱等的'推广形式,强调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学生心理咨询方面:
1、心理咨询室的改造:为每位来访者营造舒适、安全、自由的咨询氛围。
2、心理咨询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包括咨询预约,咨询室座位安排,一次咨询时间的控制,咨询记录的保存归档,咨询内容与过程的保密性,诊断评估的谨慎性以及与来访者关系各个阶段的把握等。
【关键词】中药化学;问题解决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urriculum
XU Tunhai1LIUyang1 XU Peng2 GUI Haishui1 ZHU Yindi1
【Abstract】 Learning tasks have much problem solving in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asks are arduous and important. In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s shoul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of problem solution, encourage students carry on the attribute to the questions, state the assumption of the problem solution through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conclusion to the problem solution way. In addition, teachers should als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omply with the study situation,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 to learn how to ponder, to learn how to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oblem solving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20-0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人们通过概念、原理等知识结构的表征,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知识传递是人类借以交流和继承认识成果、获得间接经验知识的方式,间接的传递也是人们进行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1]。知识传递的过程依赖问题解决来连接。问题解决的学习,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前人因为解决了问题,构建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后人学习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并把概念和原理应用到自己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新知识。当然,在实践中,又不断遇到新问题,于是发展出新知识,继而通过知识传递,传承给后来者。
中药化学作为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已经建立其知识结构体系。但是中药现代化又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药的活性作用物质基础,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基石。因此,与中药学的其他课程比较而言,问题解决的学习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1 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析
多数心理学家赞同美国学者纽威尔和西蒙对问题的定义:问题是一个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为[2]。问题解决指在问题情境中能够以问题为目标,通过对已有概念、原理的重新组织,找到问题新的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逻辑、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将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才能完成,如果仅仅是照搬学习过的原理或概念就能解答,那只是原理或概念具体化过程,不能算作问题解决。例如,以人参为例,学习三萜皂苷类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后,学生初步了解人参皂苷的化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研究其他含有三萜皂苷中药时,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方法和技术的重新组织,确定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形成探索性研究问题的思考能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并表征问题,识别问题情境,并在理解基础上把问题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表征。(2)寻求解答,可以通过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途径,找到问题解决途径。算法式是采取一步一步的类同程序,直到问题被解答出来。启发式是指通过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反推或者类比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综合中药化学学科特征,算法式可能是解决问题主要途径。(3)执行计划或尝试问题解答。在第2阶段确定算法式途径,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行动,并通过实验过程描述来表征对问题的解答过程。(4)评估问题解决结果,完成问题解决方案后,应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以确定解决方式是否合适,结论是否可靠等。
2 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到多种心理过程影响。例如,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等,有些因素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有些起阻碍作用[3]。我们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来分析中药化学的教学策略。
2.1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思维是人的潜能,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需要学习才得以发挥。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知识的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学习几个方面,我国教育向来只是重视前两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在努力学习得来的高分下潜在着危机:早在1992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发表报告指出“我国中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创造;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数学,弱于科学。”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和留学生的不足,主要是动手能力、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4]。虽然近10年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力图改变这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但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已影响到中药化学的学习。在教学中,经常见到被动的学生,把老师和教材规定的作业或习题册,当成完成任务或者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自己主动、有兴趣地探索问题如何被解决;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而是抄袭作业来完成规定任务。对这类学生来说,根本谈不上学习乐趣和信心,更别说进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和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智慧活动。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已严重影响到学科知识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不习惯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既不善于发现新问题,也不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发挥思维中问题解决的潜能,重新建构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任务。中药化学教学中,可以适度增加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寻找新药物资源等例子,激发学生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动机。
2.2 表征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后,知识传递进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从问题解决的学习心理过程来看,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对问题进行表征的学习策略。表征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清晰、准确地分析题意,并通过语言或外部行为表述出来。问题表征的学习策略是从指读问题字词语句开始,学生应准确理解语言词句所传达的信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语言表述中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目标做出判断。例如,“哪种填充剂是柱色谱分离生物碱的最佳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问题字词语句的表述,而不是急于回答问题。从“哪种方法”的语言表征中,可以理解到至少不止一种方法可以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重述,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将问题陈述中隐含或其他省略条件增添到对问题的理解中,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做出准确判断。学生对问题进行重述处理后,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更具体的问题表述:在中性氧化铝、硅胶、凝胶、聚酰胺、硅藻土等,哪种填充剂是柱色谱分离生物碱的最佳选择?这样通过教学中表征问题的策略,可以使学生通过呈现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加强对问题整体意义的理解,从而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目标。
2.3 提出假设的策略。在对问题进行准确表征的前提下,教师要训练学生陈述自己问题解决的假设及步骤,使学生借助外显语言清晰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并且自觉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估,理清自己问题解决的学习思路,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并及时、正确地归纳和总结自己的问题处理经验与策略。让学生报告提出假设的学习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觉察和训练的策略。当学生在报告问题解决假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重视运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还要重视运用未知条件来进行逆向推理。中药化学教学,由于中药化学的学科特征,要求创新型学生既要善于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例如,在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中,顺向推理遵循常规的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登操作程序,提取中药化学成分;同时,由于中药中亦有未知化学成分,因而,这一问题解决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求学生顺向推理同时,善于逆向推理,采取确立“子目标”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例如,对麦冬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的问题解决中,虽然国内外已报道麦冬中多种皂苷成分,但我们仍然可以假设麦冬中仍存在未被分离和鉴定的皂苷,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已有麦冬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和未知条件逆向推理(假设麦冬存在未被分离与鉴定成分),研究者经过将川麦冬块根粉碎、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制备分离等过程,最终分并鉴定4个甾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5]。因此,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提出假设时语言表述中的思维策略,抓住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实质,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和提出假设的语言陈述,帮助学生扩散性思维,从多角度看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影响,并学会从多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
2.4 归纳与总结的策略。教学中,特别是通过课程提问、问题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思考是否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目的,是否把掌握的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回忆自己表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中的经验,并与其他同学或老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体验其他问题处理的思路和技巧,归纳、总结问题解决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经验,使自己在的问题来临时,能够借鉴已有问题处理模式,但又不受思维定势影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动机、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归纳与总结问题解决模式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是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者的智慧、动机强度、认知策略以及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解决学习的本质特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即刻表现出来问题解决的学习心理,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目标,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金辉,韦克难.实用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96.
[2]梅涛. 关于“问题提出”的几点思考[J]. 高等函授学报. 2007, 21 (3):19-21.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1.
[4]陈文胜. 问题解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2-3.
[5]徐暾海, 陈萍等. 川麦冬中的新呋甾皂苷的分离与鉴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 l (28):286-288.
关键词: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质量是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学要素,本研究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据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素材――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构模型。为了验证教材模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小学的启蒙教材,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武术教材研制方法论;作为武术教材素材的武术文化;试验研究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试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各32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教育学论著、课程论著作、教学论著作、体育教学论著、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统检索了我国近代以来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学术刊物,综合参考有关论文100余篇。查阅了大量的中国体育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武术史的资料,搜集了建国以来所有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武术教材研究和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1.2.2调查研究法
1.2.2.1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2001年10月对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和教材改革的认识。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2.2访谈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对有关课程论专家、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和部分武术教师,以及实习学校教师、实验学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访问调查和座谈。
1.2.2.3教育观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课题教材实验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采用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课上课下、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等情况)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1.2.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条件相当的两个班级采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选取数量相同、条件基本相当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分为新教材试验班、传统教材对照班。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相当,同一教师,后测相同。第4次课结束时进行集中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原大纲教材内容分析 1961年武术纳入教学大纲以来,基本采取了将竞技武术简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闭锁式运动为特征的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与模式。
后历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都提到要简化教材内容和突出武术特色。然而,由于武术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个经典内容,以解决所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在有限教材空间内要解决处理诸如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组织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典型性和适应性等关系确实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选编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因此,就出现了教材套路动作技术繁、难,内容陈旧、重复,结构单一;内容之间无系统性、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在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尽管每次武术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但过多的规范性动作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现了教师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
2.2武术教材设计理念和学校武术教学目标 处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和教育对武术的要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领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武术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结构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健身性的统一;趣味性与健康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武术教学的内容,武术课应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目标,并使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内容各有侧重,为此需要重新设计建构全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通过对上述依据的全面考虑,可以确定一个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即:1)参与武术运动,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运动体验,培养武术锻炼兴趣,养成武术锻炼习惯。2)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术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竞争、合作、探索、创新精神。5)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意识。
2.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学校武术教材在方法论层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简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竞技武术的压缩版。寻找一个绝对的教材标准并实现“大一统”实属困难。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选优方法论。在此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技术体系,体现武术运动的形式结构,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借鉴了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教材内容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机制。
武术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对武术运动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各种武术运动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因素;改变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难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对这些素
材进行改造,基于整体、递进的原则将武术文化素材按照学习者生理和心理规律重新排列组合,即完成了武术教材的建构。
2.3.1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说明
2.3.1.1武术游戏 武术游戏涵盖了功法和格斗运动形式,并有所扩展。通过两人或两队斗智斗勇,或设置攻防的情景,充分挖掘武术中的游戏元素、对抗元素、趣味元素,正规的散手、摔跤在这里可以变成限制条件的攻防游戏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武术游戏以运动心理学“开放式技能”理论为基础,将成为学校武术的一大特色。
2.3.1.2武术达标 武术达标是将武术功法运动定量化,运用心理学目标设置理论,在闭锁的身体练习方式中增加了开放性因素,例如以踢腿达到本人身高的相对位置评分,限时打靶计数等等。武术达标使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富有竞争性和可操作性,适于教学组织。
2.3.1.3精选套路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征和标志,是目前学校武术教材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套路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锻炼价值,学校武术的套路可以是传统的经典套路,如江苏版教材中的弹腿、河南地方教材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以及浙江的龙泉剑等都是典型范例。
学校武术的套路也可以是自创的现代套路,如2002年新版的“人教版”体育教材中的“健身拳”。该套路打破拳种界线,虽然只有14个动作,却包括了戳掌、冲拳、虎爪、双塌掌、插掌等5种手法,弹踢、顶膝、头撞、挑肘等击法以及一个拿法和一个摔法,这么多攻防元素集中在一起,兴趣盎然,易学易教,代表了套路创编的方向。
套路创编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创新的套路将受到欢迎。
2.3.1.4武术操 武术操是学校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于大范围推广,可以配乐、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其它运动形式结合,“跆搏操”在国内外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编创出健身价值高、易于接受,富于特色的武术操。
2.3.1.5安全防卫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一些必要的安全防卫是每一个公民在面向社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武术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整合提炼,配合安全教育进行防卫术训练,将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还未系统化,但应该是今后武术学校教学的拓展方向。
2.3.1.6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可以以课外读物、多媒体教材、校园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将武术文化融汇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
这种构架模型涵盖了现有武术运动的各种形式,但既不同于竞技武术,也不同于传统武术,是有学校领域特色的武术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以目标体系为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以目标来统领内容,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而是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以便使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武术教材模型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2.3.2教材内容排列和组织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应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单元构成等有所侧重和区别,充分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起符合其年龄段特点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戏、武术操、简单套路等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丰富学生对武术的体验,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进行趣味性强的身体锻炼,并根据学生伴随生长发育而出现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有侧重的安排教材,为下一步较正规的运动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武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运动素质和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渐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运动技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基本的武术运动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加深其武术运动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形成爱好定向,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
2.4教材试验
2.4.1武术启蒙教材试验研究在深入研究武术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教材模型,本研究设计了武术的启蒙教材,通过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
本实验是采取后测控制实验。试验随机抽取体育学习水平大致相近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3年级2个班,在四次试验教学后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按照对武术的知、行、意3个维度。按照“李克特”量表从正方向到负方向的顺序依次对选择结果由高到低赋值。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课堂行为、知识、继续学习意愿等两班之间方差比较和查看T检验结果,sig(2-tailed)值都小于0.05显示,显示两种教材学习结果差异显著。
武术启蒙设计试验教材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结论:
1)武术开放式运动技能比闭锁式运动技能更能激发小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按武术的发展顺序安排教材顺序更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学生能被教材吸引,课堂行为积极,表现出较强的运动参与愿望。
3)条件攻防是安全开展武术对抗练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并有较高的继续学习愿望。
4)试验教材更适于教师教学;教师不必有武术专业的背景,但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4.2武术操推广试验 武术操、有氧武术操分别在北师大试验小学、北京市三帆中学和北师大试验中学进行了推广教学。北师大试验小学和三帆中学都将武术操作为大课间广播操,教学推广效果良好。
3 结论与建议
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要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复杂而具有很大难度的教材,决非将其局部的某些套路简单地拿来就可承载中华武术的多种文化内涵。体现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它需要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赋予其中的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性、健身性、审美性等教学价值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等多种途径,综合与分化相结合,对学校武术教材进行整体的建构。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的基本特点是:1、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了游戏、达标、精选套路、武术操、安全防卫、武术文化等技术和知识体系。2、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相结合。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行为 问题 指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获得宽厚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学人文知识,还需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使个体获得长远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应地,我们的教育活动将不再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而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
一、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发展。大学生学习既不同于儿童的学习,又不同于成人的学习。大学生学习既有一定的专业性、目的性和探索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现出广泛的兴趣和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学习有其特殊性:(1)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在学习中会有发现与创造,但其主要内容还是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2)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为前提的;(3)大学生是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前人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对间接经验的学习与掌握,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4)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与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
二、大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
(一)学习主体发生变化。
中小学时期的学习以教师为主,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大学生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即学生不仅能举一反三,还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化所学知识。
(二)学习要求更多的自主性。
大学生学习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都更加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承担角色,主要强调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既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又有辅修课程及大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大学生选择课程学习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学科内容与职业的契合性、学科的实用性、自己兴趣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对自身素质的拓展等。如计算机、外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热点,这是因为科技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再者,大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自学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业拓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第二,高校更加重视学习知识活化能力,即知识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体现着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三)学习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大学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的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为明确,即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学习;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也将大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专业学习要求大学生既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经典理论,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
(四)学习方式要求多样化。
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中心,学习获取知识的多元化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迁,网络又开辟了一条学习的新途径。大学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功之路,除课堂教学外、课外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计划、学年论文、专家讲授、学术报告及走向社会的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都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道路。
(五)要求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并重,无知必然无能。
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一再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应试教育下那种只重视学生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必须摒弃。
(六)大学生学习的研究探索与创新性。
大学生学习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即对书本之外的新观点、新理论进行深入的钻研与探索。大学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课程衔接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性;加大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学习行为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时表现为轻基础理论、重实用和技能的功利倾向,往往注重实用性,对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甚至财力和物力,而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常常受到冷落,甚至无人问津。有些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只要能通过,60分同100分是等价的,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就行,“考证”、“考级”、“自考”、“专升本”、“出国”和“公务员考试”等才是学习的关键。这导致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书本与上课内容无关,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学校里为了获得奖学金,盲目追求高分,忽视社会实践和能力的培养。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花时间最多的是英语应试书和电脑网络图书。[3]
本研究选取广东十所高校的40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共回收396份,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66份,占92%。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输入统计。
四、总结与建议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育人思想,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动机、情感情绪、价值观,并使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建构。良好的学习风格是高层次的学习观、内在的学习动机、深层的认知加工与较强的学习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机结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结合大学生学习行为特点,对大学生学习进行指导,使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风格,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对大学学习特点的认识指导。
大学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专业性增强的这些特点就间接要求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记记背背就能很好掌握的,中学阶段的记忆术、题海术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学习需要。学习者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监控等策略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构建起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学习动机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的。我们现在提倡“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人进步,但并不是忽视人生社会价值的意义。如果个人的需要经不起社会的考验和评价,即使个人需要满足了,也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幸福和快乐。再者,人的发展和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不仅本身能创造较大的人生价值,而且高层次的需要往往能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一致。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深层学习动机。兴趣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也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有效地调节个人内部因素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如唤醒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控制焦虑、正确认识学业成败、建立积极的学习期望等;还可以通过调节外部环境因素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正确处理学习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和反馈;组织合理的学习模式等。[4]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对学习资源尤其是时间资源不会利用、不善于利用,学习上缺少计划性,缺乏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上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
因此,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开展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习应及时反馈。
(四)培养大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有的侧重于相对结构化的方案,着眼于技能、概念、信息的掌握;有的注重非结构性的讨论或小组设计,着眼于社会化、高水平的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能。根据学习兴趣在班上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如英语组、数学组、篮球组、羽毛球组等,在组内配备不同类型的角色,使参与者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情感发展、同学间互助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困扰当前大学生的还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方法相对单一,学习效果较差。
本研究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有了问题,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勇敢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大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听课方法。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听方法、听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用心思考。而记笔记的目的是为听和思维服务的,而不是单纯地记些用来背诵的事实。
(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品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努力程度不够,缺乏抗挫折力、学习的坚持性,自制力差。这实质上是大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大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成功的基础。
高校应要求大学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将体育锻炼中培养出来的自制力和坚持力用到学习中;学会目标细分,逐步实现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从小事、容易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当遇到问题或挫折时,通过自我鼓励和自我暗示养成面对挫折的健康心态。
我们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动机、方法、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动机、情感情绪、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岩松.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2]郑延才.从现代学习理论看现代学习方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对如何提高中职卫校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几点建议,包括积极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巧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等。
课堂教学效果是指教师上完一堂课,学生在当堂内的收获大小,如果学生的收获达到或者基本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则课堂效果就好或较好;如果学生的收获小,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那就是课堂效果差。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每一位医学生构筑医学知识体系的莫基石。但这些年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也不理想,而且新生人学接触的第一门医学科目就是人体解剖学,它内容繁多枯燥,名词生僻难懂等,这些因素给中专解剖学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其它医学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是我们每位解剖学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积极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不拘一格,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人体解剖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喜新喜奇的学生来说,会很快失去吸引力。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1.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1即教师在讲课时尽量抓住机会,多设置启发式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以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既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在介绍”人体解剖学姿势”时,可以先设置提问,如”什么是上和下“、’叶么是前和后“、‘它们的依据是什么”等等,经过学生讨论后,再引出”人体解剖学姿势”,学生释然,记忆深刻,教师也达到教学目的。
1.2帮助学生建立解剖学”框架体系”众所周知,现在盖商品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解剖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详细介绍人体结构中九大系统的组成、归类和解剖学意义。比如有的系统具有对人体起支持、保护、运动功能的(如运动系统);有些系统是具有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功能的(如神经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有些系统具有对物质的摄取、吸收和排泄废物功能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的系统具有完成体内物质的转运和输送功能的(如脉管系统);还有的系统负责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繁殖新个体的(如生殖系统)。以上解剖学框架体系一旦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人体九大系统的各自归类和定位,更有利于今后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和记忆,易于思路清晰,不会混淆。
1.3利用歌诀,提高教学效果。人体解剖学具有内容复杂、名词繁多且难以记忆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积极借鉴或自已编写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解剖学歌诀,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降低记忆难度,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①可通过歌诀掌握重要器官的形态特点,比如描述肩脚骨的形态可用以下歌诀:肩脚骨形三角扁,三缘三角两个面,上缘外前伸咏突,肩峰为冈向外延;②可通过歌诀加强对名词繁多 的内容的记忆,比如腹膜与腹盆腔脏器关系的歌诀:空回盲横乙状阑(内位器官),胃脾卵巢输卵管(内位器官),升降膀胧子宫肝(间位器官),胰肾肾上输尿管(外位器官);③可通过歌诀对一段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比如对十二对脑神经的概括: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蜗)九舌咽,十迷十一副舌下全。
2积极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必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影响。笔者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深感使用旧式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弊端,认为应该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上,积极探讨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推荐如下两种,以供参考:
2.1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名词术语和内容很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不易记忆。即使授课时利用大量挂图、模型、标本进行讲解,有时也很难使学生获得动态的直观感受。如果采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熟练运用解剖学课件,在幻灯片切换中,表现出主次标题的关系、以达到板书的效果、同时利用图片、动画、动态流程图等三维立体画面,再配以简明的解说,能极大地弥补教师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缺憾,也能全面调动学生视听器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运用课件演示骨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式、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途径等,都能使静态的理论知识变成鲜活生动的动态表演,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清晰、立体、真实,学生学习兴趣备增,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2应用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解决间题的能力为目标,边学习、边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的简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PBL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问题设计”、”合理配置学习小组”、”问题解决。当然,并不是解剖学上所有内容的教学都适用此模式,应有所选择和设计,故第一步骤特别重要。
3巧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
人体解剖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很多临床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相关的临床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临床护理操作特点,使解剖学知识达到’·临床有用、够用、实用”,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讲到胸骨角、肩脾骨上下角、骼前上棘时,通过活体触摸使学生掌握的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其临床意义,如胸骨角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在临床叩诊和心电图的胸导联定位时都要用到;在介绍肌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讲解常选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最佳操作部位的选择:如三角肌的外1/3部、臀大肌的外上1/4部等,此与护理技术操作密切相关;在消化系统中,食管的三个狭窄距离中切牙的距离与护理技术中插胃管操作存在密切联系,阑尾根部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分别与外科护理中麦氏点压痛及Murphy征有关;在生殖系统中,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及女性尿道外口与阴道口的关系都与护理技术中的导尿术有关;在脉管系统中,各浅表动脉与临床护理操作中常用的压迫止血、切脉、测量血压等相关,而肝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与内科护理中门脉高压发病机制及并发症内容有关,等等。通过巧妙地把这些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感觉到解剖学在医学相关课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解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论文摘要: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学生考试的负担。
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新课标下计算机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学生考试的负担。
一、设置教师支持材料,以想象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想象。教学中,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创建教师支持材料,为学生想象提供启发和辅导。如我让他们从网上欣赏《秋》这篇散文诗,通过观赏之后,再画出他们眼中看到的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秋天景色。又如学了画图工具圆形、多边形、方形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让他们利用这些工具组合成一些新的图形。他们有的画房子,有的画树,有的画小动物,还有的画机器人等,他们画得那么认真 ,那么投入。我时常还让他们画一些想象画,如:假如你乘坐载人飞船登上了太空(我为他们提供了神州五号飞入太空的部分图片)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画穿着二十一世纪的飞行装飞向月球,有的画美丽的星空,有的画遇到了外星人,个个神气十足。就这样,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在想象、实践中体验创新的快乐。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谈教育时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劳厄的谈话绝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创造从问题开始。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常常提出一些有利于创新的问题。如怎样才能更快的完成文字的修饰?删除文件有几种方法等,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画笔时,在作业中可以给他们提出怎样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只一种解决方法。
三、创设实践空间,释放学生创新激情
在教学中,提倡尝试教学。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尝试问题,问题设计应有点难度,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思考又能解决。然后通过自学讨论寻求解决方法。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钻透原理,尝试自己解答问题,这样,问题解决了,学生可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如果学生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讨论、交流,给予学生讨论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表扬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学生。
例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
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部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于是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就被‘压’在了文字下面。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
第二个问题‘小块文字进行编辑’也得到了圆满解决。大家知道WORD2000的文字编辑是从左到右。但是如果我们先在左边写一小段,然后在右边写一小段,怎么办?他们巧妙利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于是就可以只在文本框范围以内写文字了,其他地区一律不会受干扰。而且利用‘线形’和‘虚线线形’他们还将文本框线进行随意美化。但是,有的学生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而只想在里面写文字,他们就想出将‘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白色’。于是,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要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创设实践空间,释放他们的创新激情。 转贴于
四、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与考试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计算机只是一个应用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例如,我在Word文档编辑中的图文混排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课中导入自己的考试文档。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2-3节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一张送给亲人或朋友的贺卡。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贺卡进行现场评分,这样既满足了课堂练习完成较好的学生的表现欲,同时又让其他同学知道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在练习阶段要好好努力。一旦发现独特的创新方法,我就积极加以表扬,并让他向全班同学演示和展示,从而激励他们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寻求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考试结果:学生们把标题和问候用各色艺术字写上,把美丽的图片用文字环绕或衬在文字下方作为文档背景,最后整个文档还利用页面边框功能套上了彩色的艺术小边框。我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贺卡,并且很漂亮、很雅致。它们把自己的小作品用学校的彩色打印机打出来,把新年贺卡、生日贺卡寄给远方的朋友,制作“母亲节祝福卡”送给妈妈……。经过几堂设计课,学生对Word的页面设置(即卡片大小)、打印预览等许多功能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艺术字工具栏、图片工具栏、格式菜单中各项功能都运用自如了。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使计算机成为学生的一个应用工具教学效果显著。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设计一些较感兴趣的作业后,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就是在较长的一些课间或活动课的时间也乐于上机完成他们的作业。
论文摘要:在分析职业指导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职教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任务、要求和途径,结合实际探索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
教育与职业紧密关联,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更有不解之缘,这反映着职业教育之本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教院校责元旁贷的使命,然而,职教普遍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的办学机制,专业教学与实训环节薄弱,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职业指导教育和相关工作、师资状况、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状况制约了职业教育及职教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法律职业学校与各职教院校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然,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笔者只想从职业指导及探索职教院校职业指导这一角度予以阐述。
1学校职业指导的由来
职业指导及学校职业指导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青年人就业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加之社会分工及个人择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择业、就业问题。一些社会改良人士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方法。
1898年,杰西·戴维斯校长在他的底特律中央学校开始了职业指导的最初尝试。1901年,费兰克·帕森斯律师创立了第—个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他从在波斯顿开设第一家职业指导机构到出任波斯顿职业局第—任局长,提出了包括在学校设置职业指导课程、配备职业咨询人员、职业指导程序以及职业指导人员能力要求等一系列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方法。在其遗著《选择职业》中,他提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倾向等方面进行自我分析,使学生学会获得各种职业要求和现状的信息,使学生学会结合自身条件和职业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等学校职业指导三项基本原则。1917年波斯顿职业局并入哈佛大学,定名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职业指导局。191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也以报告的形式确认职业指导为美国中等教育组成部分。由此,职业指导在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牢固确立。
职业指导在中国起步较早。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开始运用心理测试指导学生选择职业。1917年黄炎培先生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将“为人择事,为事择人,使两者相适,以增进事之效能”定为该社社训和宗旨,并在1920年设置了中华职教社职业指导部。1927年起,中华职教社在我国多个城市举办了职业指导所,早期的职业指导对青年学生就业与升学起到应有的作用。建国后至上纪80年代,职业指导在我国基本上被人遗忘,学校教育中也根本没有职业指导的课程及相关教育内容,更没有职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和专业指导人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以市场导向为主就业机制的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才得以复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分别制定了“职业指导纲要”、“职业指导办法”,确认为职业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职教院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研究学校职业指导,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职业指导。帕森斯认为职业指导就是解决人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适应的问题,而追求人与职业的相互匹配就是他“特性—因素论”的核心。而霍兰德创立的“人格一职业类型匹配理论”的模式就是“通过把握人格特征进行职业选择达到人职匹配”。它通过自我评定和类型测定,将被指导者人格类型和相应职业群予以确定,由此为青年毕业生以及社会求职者进一步选择职业提供心理依据。这一理论被普遍地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指导理论。
美国全国职业指导协会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认为的,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是就业的过程,也是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其实,职业指导内涵极为宽阔,职业指导的对象也极为广泛,青少年、特别是职教院校和高校的青年学生就是职业指导的主要对象。因学校职能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各类学校职业指导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职教院校的职业指导相对而言就有别于以升学指导为主的普通中学的职业指导以及其它组织(劳动部门、职介机构等)的职业指导。
职教院校的职业指导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训,提供职业信息的过程。职教院校的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对已做出的第一次选择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对待,开展专业及职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应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训练求职能力,为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以利学生就业目的的实现。
职教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就业、创业以及升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首先,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提高求职择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遵循从业者的道德规范,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其次,提供就业指导和援助。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分析自身条件,选择就业或升学(专业)方向,帮助学生了解本、异地及国(境)外的就业信息,提供择业咨询,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再次,开展创业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与跟踪调查。除此,职教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担当起就业与再就业的职业指导,传授再就业技能、提供力所能及的职业培训。
职教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实际及学生自身特点,立足于教育与引导,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教育和求职、就业、创业能力的训练,并注重与德育工作的结合,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援助,尊重自主选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齐行并重,加强与劳动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家庭的联系、合作和沟通,注重与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职教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多种途径。首先,应充分发挥德育及职业指导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眭化指导,帮助和指导学生获取相关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掌握求职书的撰拟、求职面试技巧、求职基本礼仪,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并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通过实践性课程及实习教学、入学及毕业教育、班主任及日常管理工作、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实现职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第三,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就业中介等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并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和利用相关网站,及时毕业生信息和社会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咨询服务。第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适时组织或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创造条件。第五,组织形式各异的模拟创业活动,开展成功创业者典型案例教学或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及基本保障条件。
职教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测试、鉴定功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等基本保障,并建立由校长负责,以德育及职业指导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校内外、专兼职及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体制,并将职业指导纳入学校专业技术培训的内容,建立一支过硬的职业指导专业队伍。
3结合学校实际,大胆尝试,探索职教院校职业指导的特色
职教院校行业与职业的差异,使其职业指导工作共性与个陛并存,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本校特色。笔者所在学校依据本校特点、法律职业和法律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结合重点专业(主要职业方向)建设,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涉法专业作为学校的“拳头产品”,在其建设和改造中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设立“武‘汉市司法学校法律援助诊所”。学生在教师、律师的指导和监督下积极参与律师行为之中,如同医科学生在执业医生的直接监督和指导下围绕病人展开诊断和治疗的学习。法律诊所中,学生进行模拟角色的训练或真实的案件,感受律师职(执)业涉及的真实的社会、现实的生活,促使学生做出明智和可靠的职业选择,提高其职业技能,培养未来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及职业道德情感。
第二,全过程指导,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新生入学就组织参观校史展览,听取“十佳律师”、“优秀法官”、“公司老总”等卓有成就毕业生的典型报告,邀请本(专业)职业对应群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职教院校是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热爱专业与职业的感情。注重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改制后)和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考察本校毕业生的创业经历,了解他们创业的艰辛,知道他们怎样用质量、信誉——“本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创业意识。寓职业指导于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近年,通过开设“创造性思维”、“网络与办公自动化”、“犯罪心理学”、“企业管理学”、“信息检索”等课程及训练,在提高学生运用新科技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收取了明显实效。
第三,改进“主渠道”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及良好职业道德。重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必须改革德育教学传统的模式。在职业指导相关教育内容的教学中,采取表演小品、竞赛、社会调查与访谈、辩论会等方式,通过活动和训练以及学生自主创意达到职业指导的目的。如,由学生模仿职业人的言、行或表演在职业活动中出现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差错,由学生演练招聘会小品,展示求职面试的着装、礼仪、言谈举止以及演示是否具备微机、外语等级证书和秘书、公关职业资格证书在求职中的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增强职业素质的愿望,培养学生乐业、敬业的思想。运用活动、典型实例进行现场教育,应注重针对性的现场职业思想教育。如演练或实习中出现失误,绝不可当场训斥或指责,而应采取围绕事例、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职业道德的现场教育,这样的诱导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依职业准入制,抓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鉴定工作。学校根据目前职业准入制度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将获取职业证书与相关课程能力考核评价衔接。结合本校涉法职业(法律、经济法、司法文秘、司法警察、律师事务等中高职专业)的实际需要,实施多批次秘书等职业资格的培训,一大批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经职业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求职和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学校也筹备与相关部门联系(合)共同设立职业鉴定培训机构,为学生及社会其他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及职业指导相关服务。
第五,专家参“政”,调查研究,摸索职业指导的新路。学校聘请了本地职业指导的权威人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及职业指导顾问,指导学校的办学与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指导的调研,开始试验心理测评及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服务的方法。在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社会、正确评价自己,告诫学生用良好心态去寻找“最佳”职业位置。学校还组织策划编撰求职就业指导的书籍、手册,努力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事职业指导。学校正在不断试验与总结,寻找职业指导更恰当的形式与方式,培养能扮演各种角色的职业指导人员,建立畅通便捷的信息网络,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的过程管理与组织管理,努力创造学校职业指导的特色。
一、校本培训认识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学校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确立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因而,教师的校本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从理论层面,认识校本培训内涵的丰富性
“校本”这一概念,有三个重要内容:“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我们的理解是,“为了学校”就是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对于我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在学校中”就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人员即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抓教师校本培训,正切合我校实际,可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发掘、优化人力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指导学生成长,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2.从发展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必然性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而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自觉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3.从现实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紧迫性
我校教师结构不优,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教师年龄结构偏大,4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达75%;学历结构偏低,第一学历为本科者所占比例太小;职称结构不优,高级教师93人,没有35岁以下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没有在职在岗的特级教师;知识结构偏旧,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缺乏系统地掌握,能深刻认同、自觉践行的人少。总之,对照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对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学识水平、施教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验主义思想还有相当的市场;职业型教师还占相当比例,且缺乏名师引领,不利于学校品位的提高。在不可能谋求用大面积换血“创伤疗法”的前提下,立足校本,针对实情,科学谋划,多管齐下,有效促进自我更新的教师校本培训,实在是刻不容缓。
二、校本培训保障有力
1.领导重视
无论是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经费投入,无论是校本培训的条件还是培训资源,我校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主管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训的全面组织、策划、决策工作。教研室、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的日常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教师的考核。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师德师风及班主任队伍培训。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落实教研室、教务处组织的有关校本培训的各项工作。
学校领导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校本培训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学校在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对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投入:一是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二是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构建了完善的校园网络;三是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完全满足培训与研究需要;四是对和优质课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五是每年召开一次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表彰会,对一些通过培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以奖励,从而保证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制度健全
为确保校本培训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方案》《校本培训管理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考试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在组织、人员、管理上依据实情形成培训网络。同时配套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如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以及不合格教师候课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养。
3.管理落实
为加强管理,落实工作需做到:一是强化行政调研、督查。每周四为学校行政督查日,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下到年级督查相关学科的教研教学工作,在周五行政开例会上通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年级管委会蹲点指导。年级管委会成员蹲点指导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落实相关要求。三是加强常规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为考核提供依据。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根据规定,认真登记培训的学时和学分,然后由教研室核准确认,记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和参加培训或研究活动的考勤情况作为校本培训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校本培训途径多样
(一)倡导自主学习,让教师在自修中提升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就是要让教师通过个人自觉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尽快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需以学校为依托,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发展为基础,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纲要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将自己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个人专业发展的愿景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把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与日常教学、教研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力求有新进步、新突破。
2.积极开展“学研”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读书学习的内容分为学校统一确定配发与教师个人自己选择相结合,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实情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并写出读书笔记,学校统一给每个人定做了学习笔记本,要求每人每学年至少写满一本读书笔记,其间学校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
(2)倡导校本教研。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以务实的教研工作引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要求“研实情、想实法、求实效”,强调“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教学;“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进行研究;“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每年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积极鼓励教师向有关部门多投稿,对于获奖的论文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校本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3)实施以“考”促“学”。为更好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期参加两次由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促使青年教师在平时不断钻研,不断积累,达到以“考”促“学”,促进教师尽快成长的目的。
3.注重教育教学反思
建立反思制度,并定期收集相关的反思材料,进行反馈交流。在反思形式上有教师自我的个体反思,如教师的反思日记;教师的群体反思,如备课组的同伴交流反思。在反思的内容上有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的反思,有考试后的反思,有备考的反思。反思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定期集中培训,让教师在他律中完善自我
为解决共性的、重大的、重点的问题,我们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每年的开学及暑假期间,举行主题学习活动。2008年、2009年、2010年暑期,分别举行了“正视现实找差距,转变观念谋发展”“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稳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用心用智求突破,和谐奋进促发展”的主题学习,以重点解决服务作风、发展信心和发展方式等全局性问题。通过主题报告、专家讲座、集体讨论、集中反思等形式,对照先进反思自身,对照形势反思过去,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伐。
(三)注重团队协作,让教师在互助中不断成长
在校本研训中,我们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着力集体备课,形成团队合力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训的核心支点。课堂教学的校本研训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根据我校教学现状,我们提出“着眼课堂高效、着力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工作思路。
(1)“五定”保证集体备课的常态化。“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定初步学案。学校每周各科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每周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即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需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并写出集备的教案,对备什么内容以及备课的必要环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训练设计分析。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通过集体备课以实现同学科教师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训练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每次集备,中心发言人可以提出自己在备课期间所遇到的疑惑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每个教师可以提出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大家一起磋商,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2)“五步”保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五步”即:自己备课—合作研究—课堂实践—集体反思—再次实践。我们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节组内公开课。上课教师在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上课实践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上课教师将自己的问题提出,备课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在集体智慧的引领下进行操作设计,然后回归课堂。备课组其他成员立足课堂观察,关注问题解决情况和新生成的问题,每次上完课,备课组都会再进行集体研讨,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既给了年轻老师较多的机会促其快速成长,又使研训活动具有实效。
2.实施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共进
近年来,为解决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我校每年从一本师范院校择优聘用了一批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让这批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强化新任教师的上岗培训,对他们进行如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专业培训,使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得以迅速提高。同时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帮带合同书”的“拜师制”,使富有资质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单兵教练”。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指导帮助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研课题,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校每年9月份召开“青年教师拜师及经验交流会”,承前启后,师徒签订帮带协议书,并由“出徒”结业的青年教师骨干进行经验介绍。新老教师帮带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学校通过以教研为龙头,深入开展“科研兴校”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教改活动,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让高级教师点评,新教师上观摩课,使新教师尽快地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和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学校形成了以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梯形团队。
3.严格听评制度,互学取长补短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为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增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规范教师听评课的行为,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对教师的听评课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1)教师听课要求。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要求每周听课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至少1节。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教材内容要求,听课过程有记录,包括课堂评价或教学建议等。听课后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班主任有责任多听本班的课, 年轻教师应主动多听老教师的课。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地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包括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教研组长要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本,学期结束时,教研组长把教师听课评课登记表及时上交到教务处。教务处每月对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将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2)听课的种类。一是随机听课。指校级领导、中层行政人员、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随机听教师的课。二是集体听课。指学校教务教研部门或年级组组织的观摩课、汇报课等。汇报课、观摩课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要求全校教师听课,当场由上课教师自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点评,校长总结。三是公开课听课。指由教务处组织的教研组公开课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公开课不少于2次。教务处安排公开课日程,教研组长预定公开课上课教师名单,并提前告知本组全体教师。上课结束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评课、议课活动,公开课听课及评课、议课是组内教师必须参加的活动,不得缺席。
(四)实施专业引领,让教师在研究中增长智慧
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实施专业引领。
1.突出专业培训,理论引领资源广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教师培训回来后要为其他教师介绍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和教改前沿的理论知识。
(2)请进来。学校邀请省市教科院所的领导、教研员来校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近几年我们先后请到了教育专家李镇西、如东一中副校长张治忠、石门一中校长苏邦、原株洲县五中校长易湘成、市教科院副院长陈悍东以及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的教研组长来我校传经送宝,从专业层面给全体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3)重交流。我校校刊《攸县一中》每期都有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板块,并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切磋学习,共同提高。我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和教师博客网,用先进的网络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武装了教师的头脑。这些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对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网上交流,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
2.助推名师骨干,示范引领方向明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为教师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体验成功中,激励创新的动力。我校实施“名师工程”,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为教学新星、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面的名师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实现教师队伍的梯队式发展。学校设计并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优秀课等,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研究成果、教学才艺和学习他人的机会。
3.强化校本研究,问题引领效益好
我们以校本实情研究为基点,推动课堂改革和资源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1)“四情”研究有成效。“四情”是指学生情况、班级情况、教学情况、考试情况。各年级组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情研究为核心,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而全面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教师的施教效果,并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参与“四情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个人课题。“四情”研究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以调查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一线人员全员参与,学校实行限期办结、定期考核。
(2)课堂改革有起色。在全校推行自主探究、学案引领的“三五”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了“为思维而教,为成功而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课堂效益,深化了高效课堂建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习氛围好,学生热情高,学生参与课堂有深度、有力度、有普及度。在此基础上,有效拓展了课堂外延,分类指导初显成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各年级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整体推行分层次教学,实施特色培养战略,切实加强对四类学生的对口辅导,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各有侧重,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学优生学科成绩上了台阶,心理品行上了档次,平衡中有了突出;学困生受到全方位关注,在目标引领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信心;临界生补足了弱科,促进了全面发展。贫困、心理特殊的异常生得到了更多更特殊的关爱。
(3)资源整合有力度。资源整合是我们根据学情的需要而设定的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题。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平时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在期初,即要组织精干力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以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各科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并要将所有整理好的资料上交教科室,以形成系列。开发的特色校本教材,符合县情实际,结合教师特点,突出“校本”二字。每期我们都要求整合2~3门校本课程样本。
四、校本培训特色初显
我校一贯坚持教研先行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道路。概括起来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具体有四个特点:
1.培训目标具体化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新课程、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政策、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让全体教师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建设一支由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2.培训工作常态化
我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学期初就制订好培训计划,按计划执行,并要求参与培训的老师写好培训学习体会。做到时间保证、任务落实、制度健全,活动有记录,效果有检查。学校规定各科每周定两课时为法定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时间,或同学科学习理论,或同学科集体评课,或搞小课题研究,或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教师除每周参加集体教研外,平时以课题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定期活动,加强学习交流。
3.培训内容广泛化
力求做到全面、丰富、实用、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师德修养、新课改理论学习、各科课程标准解读、班主任工作经验谈、教师心理健康分析、教学案例观看、课题研究方法等。
4.培训形式多样化
有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研讨形式,举行校内观摩课、研讨课、交流会、汇报会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培训落到实处,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五、校本培训成果显著
1.教师理念更新,教学行为质变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初步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教师普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中心,高效课堂已成为我校教师追求的目标。
2.教学质量攀升,学校声誉日隆
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给学校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学校高考一次性二本上线人数,2009年为442人,2010年为554人,2011年为611人;二本以上升学率分别为41%、57.43%、70.03%;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正试合格率2009年为96.93%、2010年为99.82%、2011年为100%。不断刷新历史,提前三年完成学校“五年规划”中的质量目标,基本兑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社会承诺。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被指定作高三工作经验介绍,获得了株洲市高中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校本培训为学校树了形象,创了品牌。
3.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成果显著
通过校本培训,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发展,骨干教师日益增多。学校现有蔡红辉、彭贵国、贺文钢三位省级优秀教师,陈卫旭、刘正茂等8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刘铁汉、李昕龙、陈艳等5位市级优秀班主任,贺建华等9位县级优秀班主任,还有校明星班主任10人,校学科带头人37人。2010年学校校长王池元被评为株洲市“十佳校长”,刘铁汉老师被评为市“百优教师”。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论文写作,作品创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每学期都有近50篇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有三个市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立项,并进行了有效研究,成果显著。《湖南教育》杂志对我校“公民教育”特色德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另外,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魅力。
4.校园文化升级,学校内涵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继承“务本务实,尚勤尚新”的一中精神,责任心、事业心强,具备“现代审美教育的理论与观念”,实施“融合式”美育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教育技术现代化手段的掌握运用的素质。教学中追求过程的愉悦和全方位的和谐。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相统一。校本培训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在教师的成长中得到了升级,学校的内涵得到了充实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6)01-0116-0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最难就业季”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因此,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外,学习与社会接轨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学习内容。但是,作为公共课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目标,难以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真正的作用。如今,各个学科都在努力突破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改革。其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与课程的整合也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被认为是当前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将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整合,是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困境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对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其他类似公共课程的有效整合仍缺乏系统和细致地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实际的问卷调研,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整合策略,尝试改变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从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能力等特点选择职业的专门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利用心理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咨询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1]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教学层面和管理层面存在问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面临发展困境,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其预期的定位。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为对制作简历、面试礼仪和就业政策及法规的简单了解。[2]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和单一,学生自己很容易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因而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教学内容陈旧,很少加以改进,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未能符合学生、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较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就业指导教师一般是学院的书记或辅导员,他们往往没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由此可见专业化程度不容乐观。此外,通常就业指导教师的行政工作较为繁忙,很少有时间参加有关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并且与人才市场和企业联系较少。他们虽然在日常上课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准确预测。因此,当前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整体不高,致使他们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等方面难以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公共必修课之一。由于教师专业水平和精力有限,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通常采用同样的传统讲授法。然而,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讲授方法单一,缺乏生动直观性,使学生只能接受理论知识,而在实践应用时无从下手。同时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无法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特点,从而也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这一目标。
(四)对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对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系统统筹考虑。[3]可见,授课教师与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授课教师只是兼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混学分、拿成绩。加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少课堂互动,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被调动起来,对课程及其相关知识并不在意,使得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欠佳,并没有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所欠缺的职业素养的实质作用。
(五)课程设置不规范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设置不规范。部分高校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每学期4个学时,也有部分高校在大四才开设。课程开设较晚的高校因为时间的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方面指导的需求,而课程开设较早的高校往往也只是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概述,致使学生在真正求职时所用甚少。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时长短,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真正使课程具有实用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性质,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和优势,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需求,论证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以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解决当前课程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采用访谈法。笔者对四位河北高校就业指导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关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就信息技术对就业指导课程所带来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以河北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文理不同专业,涵盖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其中男生34人,女生46人,共发放问卷80份。主要了解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看法。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访谈和整理,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师生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较为不满意。在访谈过程中,一线教师大多反映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滞后、单一,且课程没有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简单的知识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明显缺乏师生互动,且由于教师少而学生多,个性化指导的实现很有难度。一旦课程结束,就业指导也就随之结束,不会产生持续性的指导和对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断修正。针对学生的问卷数据统计也反映出相同的问题。83%的学生认同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见图1),89%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满意(见图2)。在上课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认为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规划起到明显促进作用。2.师生对信息技术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持支持态度。针对授课现状,就业指导教师在努力寻求突破,以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使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时效性和应用性,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被一线教师所认可。教师希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其与社会真正接轨,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学生参与性更强,更希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关注。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更是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持有积极态度。3.就业指导课程可从多方面与信息技术整合。通过访谈了解到,一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有用武之地,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以及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对就业指导课程优化。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提出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生动性和实践性(见图3),教学方式应多样。如增加求职模拟训练、面对面咨询等环节,增强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见图4)。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较为认可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认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讨论与建议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指导的课程资源
传统课堂采用的教材内容固定,很少更新,时效性差,因而较难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方面应不断去糙取精,并发挥信息技术的检索与制作功能,在传统教学内容中融入与现实社会需求真正接轨的内容,如真实的人才市场与企业招聘要求、面试案例等,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满足社会需求,学有所用。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形式的知识点外,教师可利用网络,将节目或影视视频资源、时下流行的图片等素材作为案例,使课程更加直观生动,契合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非你莫属》、《杜拉拉升职记》、《何以笙箫默》等视频中有许多面试着装、言谈举止方面的技巧,符合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此外,信息技术不应只限制为搜索工具,它所应用的网络环境为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资源提供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开发,可以搭建就业指导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共享各高校的优质资源,从而使一成不变的教材成为灵活、时效性强的资源,同时也有助于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讲授的方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性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除了采用讲授法传授基础知识外,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促进师生讨论以及生生互动。例如,较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网站,或将网站以二维码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招聘类等实践性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若受到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通过网络弥补,学生可在课下通过表演、数字故事、动画演绎等不同方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对于制作简历等操作性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操作、美化、分享和评价。通过信息技术,突破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方式不拘泥于讲授,更易于优化教学过程,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网络平台的便捷,使个性化教学指导成为可能。通过网络的职业、性格等测评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模拟应聘、案例分析,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指导过程。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日益成熟的当下,可建立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跟踪学生的发展变化,提出更有针对性、持续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般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为制作个人简历或撰写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论文。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只能获得分数和学分,却不能获取简历制作是否合理规范、自身职业素养如何的反馈。从总体来看,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常常受到学生数量多、课程重视程度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客观题试卷完成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测试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出分数和反馈。对于过程性评价,通过主观题,如制作简历、看视频回答问题、录制小段模拟面试视频等多样化题型,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得以实现。在同伴互评实施中,教师要首先给出评价标准,然后学生随机互评主观题,并进行自评。评价标准可作为答案,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识记。通过评价他人作业,学生也可以实现自我反思。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更营造出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会因为课程的结束而消失,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指导。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背景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构建更为完整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从而更易于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束缚,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供的共享资源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学习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知识,还可以监控自身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培养自我监控和反思意识。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很好地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5]然而,信息技术与任何一门课程的整合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技术和专业方面不断进修,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应端正思想,认识到就业指导对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未来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深化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整合,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不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类似于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的其他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经过系统的开发,也将发挥课程设置的真正作用,优化教学效果,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2]王建.CAI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8):22-25.
[3]雷树俊.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136-137.
[4]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