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时间:2022-11-06 22:2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模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第1篇

SMT企业招收员工的要求比较高,大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电子专业基础知识、SMT生产技术和各项综合素质等,而学校和校企单方面是无法完成这些能力的综合培训,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企业模式。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是参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整。目前高职SMT的教育模式还是校内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模式。现代企业大都以盈利为目的,很少有企业会给高校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学校通过交易使得企业愿意给予学生的短暂实训机会,但这样的企业大都规模较小,技术性人才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帮助不大,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实训时间;而能力不足的企业就不会接收学生实习,种种情况都会造成高职院校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这时,建立教学企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需要人才,需要理论、实践知识结构切合的高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对于学校,“教学企业“有利于课程建设、学生学习和学生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职业教育资金或与有关企业共同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学生的实践平台,建立犹高职SMT教学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向燕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519090如企业环境似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校企结合后,学校要并充分利用这一环境优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里的工作和生产环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学校即能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STM人才,企业也能满足对人员的需求,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2校企双主体,工学结合

2.1依据企业需求教学

进行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人才,来规划电子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

2.2在教学中加入注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加入邀请企业里的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去开展教学实训,企业里有着学校没有的先进工具和仪器仪表等设备,学生一般不会接触到这些设备,而且与专职教师不同,企业工作人员偏重讲解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高技能人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职业人员的良好素养,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技能。

2.3建设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掌握SMT生产技能

学校中最好建立手工SMT实训室,SMT生产工具及手动SMT设备的使用权限,让学生可以进行实物制作,掌握基本的SMT生产技能。

2.4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解决实训障碍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有限大都没有建设电子工艺实训基地,即使有,大都也是规模较小、设备和产品质量不高、专业覆盖范围有限等,造成学生实训效果不理想。由于现实局限,学校可以与企业协商,争取可以拍摄企业里的生产过程,将其制成动画由教师或企业专业技能人员进行讲解技术细节,对学生进行视频教育。

3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1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有时是需要终身教育的。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就必须要进行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首先学生家长、企业专家及职业指导老师要对相关专业的工作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工作的不同性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2)依据现代电子企业的人才需求,合理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使其适应工作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3)尽量让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参加岗前培训,使其快速掌握未来职业的特点和性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快速适应以后的工作;

(4)院校应根据校企合作出具的学生专业评估报告,分析出几种适合毕业生的工作,为学生以后寻找什么的工作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5)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顶岗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挥已掌握的专业技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中。

3.2SMT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根据电子企业的岗位需求去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目前来说,SMT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要适应电子产品装配、调式、维修等相关的技术工作,要有与这些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都是跨学科的,因此,高职SMT教学企业专业培养过程要科学规划,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SMT专业的毕业生的求职岗位一般为:物料管理,设备操作、维护,车间管理,工艺技术和品质控制等,由此可见看出,SMT技术就是一项综合技术,由于院校和企业都无法单独完成对ST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二者共同合作,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和企业管理中进行学习,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进程。

4总结

第2篇

金融危机真的来临了,不少人在关注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关于金融危机农民工就业的论文蛮难找,这里给大家提供一点写类似论文的参考文章: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倒闭现象,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受到严重的影响,民工返乡潮拉开序幕。据对某市调查,近年来,农民工劳务输出年均以18%的速度递增,截止2008年12月底,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达86.7万人,占农民总人口的21.6%,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地区企业破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达14.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6.49%。

当前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发达地区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破产倒闭停业限产,迫使农民工提前返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企业经营遭遇困难,部分企业已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迫使企业不得不大幅裁员。以珠海康捷电子玩具厂为例,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海外的订单锐减,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职工由原来的950人减为130人,导致某县去工的农民工40多人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集体返乡。据返乡的农民工反映,从2008年9月份以来,由于所务工的东莞市樟木头镇合俊集团等企业开工不足或处于半停产状态,导致农民务工人员大量被裁减,另谋职业困难。即使部分农民工能找到工作,但工作时间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需要。

二是房地产业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裁员幅度加大,加剧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势。作为农民工劳务输出大市,65%以上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或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输出目的地相对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房地产和建筑业也受到较大波及,特别是长江、珠江三角地区房地产业经营形势恶化,导致企业大幅裁员。但由于房价下跌并未传导到中小城市,使得林州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从事建筑行业的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创业。据调查,自2008年9月份以来,从长江、珠江三角返的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占此两地区务工人员的29%以上。

三是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农村惠农改革措施,吸引农民工返乡务农。在国家不断提高种粮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标准的情况下,目前农民每亩土地各种补贴等标准的情况下,目前,农民每亩地连续三年还可以享受500元的补贴。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完善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了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建立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积极性明显提高。据对返乡的50名务工人员座谈了解,75%以上表示就业趋向为返乡务农。

四是受发达地区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影响,农民工返乡参加充电人数增多。据调查,2008年9月份以来,参加市农业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人数达4867人,同比增加2683人。

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引导,要正确宣讲引导,树立返乡农民工再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确保社会稳定。二是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水平。针对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的形势,地方政府劳务输出部门要切实跟踪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解决,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当地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空间,提高当地返乡农民工的吸附力,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水平。四是提升技术培训水平。建议劳动部门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减免费用等措施对返乡农民工再次进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技术水平,以适应当前企业经营模式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就业门路。五是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要在资金结算、信贷支持等方面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可通过召开项目推荐会、银企交流会等形势建立和完善适合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通过创新信贷品种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第3篇

关键词:经营模式;利基战略;纵深增值;运输联盟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 A

运输服务业是零售、物流的基础,是供应链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传统物流还是现代物流,其物的流动本身都是依赖于运输系统来完成的,没有运输就谈不上物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传统运输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运输企业不再是仅用作提供单纯运输服务的部门,能够顺畅提供丰富的增值型综合型物流服务是传统运输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和转型方向。而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和传统运输企业与现代物流部分功能的相似性为我国传统中小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经营模式的优化与选择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我国传统中小运输企业经营模式的现状分析与问题透视

我国的中小型运输企业在物流行业中占有较大比重,长期以来,由于客户对运输和物流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别是中小型客户,自身的商务功能有限,需求更具有特殊性与灵活性,这种潜在的需求赋予了中小型运输企业的生存空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体制改革、制度转轨和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之下,市场在保持对中小运输服务的强劲需求之外,对服务和质量、专业化以及增值型的综合型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运输企业那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体制落后,意识观念老化僵化。我国中小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面临着经济体制缺陷、政府约束和来自社会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经济运行中的变动因素不断增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随着国有、集体所有大型运输公司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型跨国集团的进入和快速成长,同业之间多样化和白热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其二,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传统的中小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综合物流企业转变的过程中,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受计划经济时期经营模式的影响,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的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其三,流通渠道不畅,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一方面,由于各地政府政策不统一,地方保护严重,造成物流市场迂回运输偏多,运输周期长,导致企业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运输企业缺少或没有物流组织和网络系统,致使其信息系统运作不畅,无法建立起好的物流流程,从而无法提供供应链式服务,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使得其市场绩效明显偏低。

其四,缺少资金和有效的融资渠道。资金的缺乏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所临的一个共通问题,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又使得企业无法进行业务的发展与扩张。

使传统中小运输企业向现代综合型物流服务企业转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其成功摆脱困境的有效出路。国内很多大型传统储运、运输企业,如中海集团,改变经营策略、管理手段、业务范围等实现了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而成功转型,从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而中小型运输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革新僵化的管理体制,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摆在中小型运输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其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势成必然。

二、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与选择

1.利基模式

所谓利基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上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而受其攻击,选取被大企业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力量薄弱的、有获利基础的小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根据日本、德国、中国等后发展国家企业的战略实践与利基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认为,利基战略理论是根植于弱小后来型企业成长的一种主导型理论。”2根据我国中小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利基模式有其如下优点:

其一,中小运输企业竞争能力有限,在经营质量和服务范围方面等都受到限制,大多扮演物流市场份额中的补缺者的角色;其二,从业务战略角度,利基战略是集中差别化战略.应以利基模式可避免与大型物流公司正面竞争,通过提供某一种专营的物流链服务,占据细分市场,更能创造自身优势;其三,现今市场对于服务内容要求更趋于:“高质量、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企业产品大多数具有小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方面表现更为灵活,更具竞争力。

2.纵深增值模式

纵深化发展是指以原有业务为基点,深入挖掘核心服务的增值空间,进而提供更高品质服务,稳定客户源,扩大业务范围,拓展利润来源的发展方式。

此种模式优势在于:其一,企业基于自身基础核心业务开展,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财力开辟新领域;其二,多种增值服务环卫核心业务,增加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服务差别化程度及含金量。其三,向物流链上游提升运输企业仓储能力,做好运输主体的保值升值,使运输活动更具经济意义;其四,增加物流链运输子环节的前接功能。高效完成配送、分拣、加工,甚至信息处理等以运输为中心的增值服务。丰富运输内涵,拓展周边,完成服务的增值。运用此种经营模式,需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中小型运输企业多年经营形成一定业务基础、硬件设施、从业技术,因此我们在探讨运输业向物流行业转型时,不应不加区分的统统抛弃固有传统,反之要对于现有基础应善加利用;其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作为可提高生产力重要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中小运输企业碍于企业规模、资金等多方限制,较难以提升硬件配备显著提高经营水平。此时,对于管理软手段的合理运用,对企业发展有着非常的作用。传统运输企业结合基础优势再辅以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便能很好的发挥运输在整个物流链中的衔接作用,更有利于以运输为基础的各项增值服务的开展;其三,要明确开展增值服务是为核心业务服务这一目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能力有限,切忌面面俱到,分散对核心业务的经历,舍核心之本求增值之末。

3.运输联盟模式

中小型运输企业经营线路选择上明显受地缘限制,往往只选择一条或几条线路经营。跨线超出其业务范围时,则需承运公司单独运送或假手与别家运输公司。单独运送,选择本不熟悉的路线,成本、风险均难以控制;假手与别家,涉及中途货物的转手,二次装卸搬运,生成不合理劳动,消耗人力、精力,增加成本,削减利润。

随着运输设施的不断发展,运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远距离运输线路节点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成为可能。连通彼此经营线路,实现信息交换;共用硬件设施,统一调配,有效降低设备设施“重置率”。既降低了运输公司运营成本,又扩展了业务范围。是中小型运输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扩大利润空间,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可行之选。

4.卫星公司模式

外包物流活动作为一个基于核心竞争力、相互受益的长期外部关系和更灵活组织的潜在好处正变得越来越明显,无论生产制造还是流通销售企业此时,把自己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把非核心领域的物流活动外包给其他专业企业,外包已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战略手段之一。

中小运输企业可把为大企业配套,承接其外包物流环节作为企业发展、走向市场的途径。启用卫星公司经营模式,对核心企业和承担外包的卫星企业皆有裨益。运输企业背靠大型企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客户源,既降低承揽业务成本及风险,又可与上游企业共担风险;反过来,大型物流实体通过外包物流活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川.对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认识与探索[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6-58.

[2]康荣平,柯银斌. 利基战略[J].中国企业成长模式探索,2007,6:45-47.

[3]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J].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2005,7:23-25.

[4]王之泰. 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59-61.

[5]唐渊,李卫红.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58-60.

[6]李建峰,刘凯.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变的分析和对策[J].现代物流,2004,9:19-21.

[7]张汉林,施本植.服务业及中小企业规制改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第4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竞争优势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经营方式、统一的管理手段连接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化的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发展连锁经营,可以改变我国商业中陈旧的经营观念,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方式,完善经营机制,为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改进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我国的连锁经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发展连锁经营提升为有方向性的流通体制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建立了《连锁零售企业统计(半年报)》。从已有的统计资料看,连锁经营在流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一、连锁经营的模式

连锁经营根据联结纽带和联结运作方式的不同,共有三种经营模式,这三种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绝大多数连锁业的主流。

1、 直营连锁(正规连锁) 指连锁公司的店铺均由公司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总部对各店铺实施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统一管理,以利于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经营战略。直营连锁是大型垄断商业资本通过兼并、独资、控股等途径,发展自身实力的一种形式。作为大资本运作,利用连锁组织集中管理、分散销售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科技论文。

2、特许经营(合同连锁或特许加盟连锁) 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以经营权的转让为核心,特许连锁店与总公司间的资产相互独立。特许者通常是大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被特许者是中小企业。

3、自由连锁(自愿连锁) 连锁公司的成员店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在公司总部的指导下共同经营。各成员店使用共同的店名,与总部订阅有关购、销、宣传等方面的合同,通过大量集中采购,统一经销,获取低成本经营的利益。在合同规定的范围之外,各成员店可以自由活动。根据自愿原则,各成员店可自由加入、退出。科技论文。

二、连锁经营的特征

连锁经营一般是指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采用规范化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实行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实现规模化效益的联合体组织形式。其中的核心企业称为总部、总店或本部。各个分散经营的企业叫做分部、分店、分支店或者成员店等。

连锁店大都从单店向多店发展,通常是单店的经营成功,具备特色,再向多店发展,但从多店走向连锁店的成功案例很少。这是因为多数的企业经营者无法体会单店、多店和连锁店三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很多误解。单店是指独立从事经营管理的店铺,大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偏向于特色经营。多店指在资金、人力的支持下,再加上多店的经验,发展多店铺经营。但是多分店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可以说是多个单店的集合。往往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无法突破瓶颈。连锁店:这是一种不同于单店和多店的经营体系,具有多店铺的特点,但是与多店相比,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的划时代革命。

与单店、多店相比,连锁经营在概念上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识别(CIS)、统一的商品服务、统一的经营管理、统一的扩张渗透。拥有这五项特征才算具备了连锁经营的基础。才能真正成为连锁店,充分发挥连锁店的魅力。

1、 统一的经营理念 举凡经营观念、顾客服务、工作价值观、公司的精神文化皆透过严密的筛选和教育,使全体的经营观念一致。我们必须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连锁企业,一定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团体。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方式、经营构想等经营活动的根据所在,连锁商店,作为一个成员店,无论规模大小、地区差异,都必须持有一个共同的经营理念。

2、统一的企业识别(CIS) 企业的经营理念一致了,还要在众多的店中建立统一的企业形象。使看得到、感受得到物体和行为皆要在每个店一致化,包含招牌、装璜、标准色彩、外观、物品陈列、布置、制服旗帜、收银台、名片、标识卡、意见箱等硬件及礼节、口号、招呼等行为语言,皆能识别出企业的味道。使消费者容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使消费者产生认同感。

3、 统一的商品及服务 连锁商店店内的商品陈列、标价、促销等和所提供的服务皆一致化,各店铺的商品按照统一的规划摆放、组合。操作规范一致化,不管哪一家店均大同小异,使消费者对连锁店形成稳定的预期,即使顾客去任何一家消费都有相同的感觉;消费者无论到哪家店铺,都保证可以享受到连锁商店所提供的一致的商品和服务。

4、统一的经营管理连锁业强调标准化、一致化,管理制度就是维护标准化的工具,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经营管理制度系统。管理整个连锁系统的是组织,规范的是管理条例,组织制度使得加盟者的差异减少,不因个人的世界观不同使其加盟企业经营方式有所差异。连锁商店接受总店统一管理,实施统一的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等。

5、统一的扩张渗透连锁企业的总店和分店的扩张渗透战略必须一致,也就是说它们扩张和渗透的方向,深度,广度,速度都必须统一。

三、连锁经营的竞争优势

连锁经营有其自己的经营模式,相对于单店和多店有“五个统一”的鲜明特征,使连锁经营店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企业,具有了规模经营的各种优势,同时由于各个门店实行分散经营,有具有小店的渗透优势。

1、优化资源配置 连锁经营将众多分散的经营单位连结在一起,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运作,使其商圈和辐射半径要求尽可能多地接近顾客群,从外延上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又通过统一店名,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达到一定规模资源下的最优化分配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整体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单店无法与之比拟的。

2、强化企业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连锁经营企业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这种形象连锁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公众广告企业要实现规模效益,就要在各地开设分店不同地区的顾客,反复接受同一信息的刺激,久而久之,会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可,进而发生兴趣。统一着装,包装物上统一印刷图案,这些都能给顾客一种整洁、规范的感觉,使顾客愿意光临,而且通过顾客无意识的宣传,提升厂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奠定厂坚实的基础

3、提高竞争实力 连锁经营的各分店在资产和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使得连锁企业可以根据各分店的实际情况投入单体零售商店无法比拟的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经营战略,可以对原先独有的销售措施、广告策划、硬件设施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同时,灵活的经营管理又使连锁企业的优秀管理制度、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分店内贯彻实施,这些都大大加强厂连锁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4、降低经营费用、提高经济效益连锁经营企业以顾客自我选购、自我服务的经营方式为主,减少售货劳动,因而雇员相对较少,节省资金成本,节约场地费用。在连锁超市中,商品明码标价,顾客可以自由挑选,顾客节省购物时间,也节省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加快顾客的流通速度,增加客流量。科技论文。总之,连锁经营与单体零售商店在总成本费用上的差距很明显。

5、研究、开发、培训的优势连锁经营由于研究、开发、培训的费用可以由许多的门店共同承担,开发的系列技术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培训部门,使开发成果可以在整个连锁体系内推广,因而可以享受连锁经营所带来的研究、开发、培训的规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单位商品销售的其他投入成本。

6、学习上的优势 连锁企业可以把自己各个门店中最成功的经验在整个连锁系统中推广,以丰富的开店经验不断的开出新的门店,这要比一个第一次开店的企业要节约时间、精力。 通过复制成功的经验模式,实现连锁企业的扩张。

7、引导生产领域 商品流通业原本是依附性很强的行业,但连锁企业遵循市场和消费的导向,通过配送中心承担批发职能,加强商品流通中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并配合品牌总经销、总,有机地组合生产、消费与流通行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快速汇集大量的市场信息,准确反映消费动向,协助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的设计,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生产与消费紧密挂钩,不致出现浪费生产资源和货物奇缺等情况,改变了传统的批零关系和产销关系,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不再被动,而是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和竞争性,引导着生产领域。

8、连锁经营的物流优势(1)物流的系统化,连锁经营物流系统是由采购、仓储、流通加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六个功能构成,这些功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各自特定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运行、共同产生出新的总功能,这个总功能再去协调各个子系统,从而使各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保持协调一致,在发挥各自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总功能,实现商品的流动。(2)物流的合理化,连锁经营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合理化则是整个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首先,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其次,物流合理化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3)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是一个大系统,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有关联系是系统能否生存的首要条件。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4)配送中心,配送是指以客户的需求为先导,围绕商品组配与送货而展开的接受订货、预先备货、配货装货、准时送货等一系列服务的总称。配送中心是承担物流专业化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这是因为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配送中心来具体实施的,通过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不仅可以简化门店的活动,从而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而且还能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增值,并向门店提供增值服务。

连锁经营凭借其竞争优势,彻底改变了世界零售业的经营观念和面貌,业态和业种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发展最迅速的一种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 戴遐海. 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 经济论坛, 2007,(05) .

[2] 何波. 中国现代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竞争力分析[J]. 世界经济情况, 2006,(14) .

[3] 刘颂. 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

[4] 胡国良. 中国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路径与风险分析[J]. 江苏商论, 2007,(10) .

[5] 徐印州. 广东连锁商业发展试析[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2004,(02) .

[6] 夏春玉,张闯,钟春仿. 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区域分布与区域扩张战略的实证分析[J]. 财贸研究, 2006,(03) .

[7] 罗剑宏,孙尉栋. 连锁经营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市场研究, 2007,(09) .

[8] 童长凤. 谁在领跑中国连锁经营[J]. 西部论丛, 2007,(05) .

[9] 姜达洋. 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连锁与特许, 2006,(04) .

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是践行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积极地改进与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在目前复杂的内外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等的优化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

1.内部审计是企业经济安全的保证。内部审计对企业日常经营模式、经济决策以及管理方式等的审查、监督,参照国家法规制度,根据审计工作规程与规范,及时发现企业经济决策以及经营中的若干问题和弊端,为企业的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2.内部审计具有考核鉴定功能。企业内部审计要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进行审查。通过科学、客观的内部审计,真实、详细地反馈出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各部门的经营水平,为各部门的工作考评提供合理依据,也有利于企业高层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当发现经济决策有失偏颇时,则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3.内部审计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服务。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的考核鉴定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各个部门应将内审部门作为一个信息咨询平台,企业高层要结合内审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目标等进行反思和校正,从而制定新的计划、规划,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审缺少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机构,应该赋予其独立地位,也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内审部门缺乏独立地位,一是内审部门附属于其他部门并接受有关负责人的领导;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现象普遍;三是内部审计的双向服务性,既对企业领导负责,又要接受政府审计的指导,也就是内审部门既为企业服务又为国家服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从而大大的制约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审计职能难以发挥。

2.内部审计方式落后,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经历着调整、改革,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竞争形势不断地调整经营模式,对此内部审计要与时俱进,应该从查账式的账面审计朝着风险审计方向发展;要建立以风险预测为目标的内审模式;同时,加大对风险审计的力度、并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依然以账面审计为基础,所采用的审计模式、手段等相对落后,局限于审计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和从业经验,缺少科学的量化依据,审计的电算化程度有待发展,审计的精准性、客观性得不到保证。

3.内审人员的素质、能力急需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就对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高,在岗的内部审计人员有专业职称资格的还不足30%;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水平都有待提高;内审部门人员组成单一,大多企业的内审部门没有配备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尚未形成。

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视内部审计的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要从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经营决策以及企业未来规划的重要性。第一:让内部审计切实地成为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内审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监督与评审作用;第二: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相关资讯和数据,帮助企业完善其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第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防控、治理方面的作用,内部审计仔细审视企业经营过程中每个风险节点,理清关键性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从全局出发为企业提供前瞻性风险管理依据。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朝着审查、监督、评价、咨询等综合方向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经济。

2.科学设置组织机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建立较晚,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目前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主要有几种模式:设置在监事会;隶属于财务部门;在股东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等。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是从内部审计设置的独立性、权威性原则来看,在股东大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最为科学。该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其审计业务,向总经理报告其行政业务;该模式层次高、地位超脱、独立性强,有利于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原则接轨,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3.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重视内审人员的培养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与企业当前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财务管理模式等相适应,所以要积极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内审工作要将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手段要从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并向网络化发展,实时审计、网络审计、在线审计将成为主要的审计手段。此外,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与选拔,组织严格的资格考试,推行内审人员持证上岗,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水平;要加强内审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一个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素养过硬的内审团队,更好的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重要,不仅要为企业的财务、经营进行监督、提供服务,而且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目前企业内审工作中依然存在问题,需要正视、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使内部审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连锁企业的智力资本是连锁经营得以发展和运作的基础。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以及顾客资本共同构成了连锁企业的智力资本,连锁企业的智力资本的增殖有其特殊方式。连锁经营之所以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竞争力的经营方式,是因为连锁经营为企业智力资本的增殖创造了空间和机会。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被誉为“一本万利”的经营方式。《商业周刊》2007年度全球十大品牌中,靠连锁经营发家致富的就有两家,分别是雄居榜首的可口可乐和排名第八位的麦当劳。按照爱德文森和沙利文的观点,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就是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连锁经营创造如此高的智力资本量来自何处,是什么构成了连锁企业的智力资本,其智力资本如何增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连锁经营的优势

连锁经营是经营同类产品和服务的若干企业在核心企业(总部)的领导下,遵循共同的经营方针,从事一致的营销活动,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相结合,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的规范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来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商业经营制度和商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识别、统一的商品服务、统一的经营管理、统一的扩张渗透。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系统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规模巨大而布局分散的连锁经营企业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连锁企业的经营效率。

一般而言,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会倾向于不断的扩大其规模,按照交易费用理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会不断上升,当超过了市场的交易费用时,企业边界的扩张就会停止。连锁经营却可以摆脱企业边界的束缚,使企业超越地域和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连锁企业组织模式的可复制性,资源的共享性,以及管理的规范性,它们促成了连锁企业核心能力的扩散,其本质是智力资本所带来的增殖。

连锁经营中的智力资本

《财富》杂志的编辑斯图尔特描述智力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虽然他们常常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无法触摸,但是却能使人富有。斯图尔特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K结构论,他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构成。结构资本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文化等,又称为组织资本。顾客资本则主要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和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又称为关系资本。连锁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其所拥有的核心概念、专有技术、知名品牌、企业文化以及独特组织经营模式,这些优势都体现出知识要素的特点,从而构成了连锁企业的智力资本。连锁企业的智力资本是连锁经营得以发展和运作的基础。

(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连锁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也是连锁企业获取其他智力资本的基础。在连锁企业的初创时期,一个成功的核心概念,专有技术,独特经营模式一般都是由连锁企业初创者或核心人员创造的。在连锁企业的扩张阶段,智力资本中的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依赖人力资本而发挥作用,此时,人力资本的水平决定了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发挥作用的水平。连锁企业经营的成功依赖其不断扩张的战略,而扩张战略的实施则需要连锁企业员工具有超强的战略执行力,庞大的连锁系统不允许出现执行断层和扭曲,否则将危及整个连锁系统的安全。连锁经营者的素质及其员工的素质是影响连锁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连锁企业扩张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本的不断投入非常重要。

(二)组织资本

连锁企业的核心概念,特有的经营模式,制度规范加上独特的企业文化,经过不断的试错学习,逐渐趋于优化和稳定,构成了连锁企业特有的组织资本。连锁企业的组织资本是其竞争优势的核心,原因在于相对于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的可流动性,组织资本更为稳定。组织资本在新建单元企业中的复制,大大减少了新建单元企业的重复学习费用,降低了试错的代价。连锁企业的组织资本的另一优势是虽然其易于被新的连锁单元所复制,却不易被非连锁企业所模仿。例如,沃尔玛的零售商从开出订单到货物上架的时间平均只有两天,而其他竞争者大约需要五天。这一切主要来自沃尔玛完善的分销和组织系统所带来的效率与规模。沃尔玛花7亿美元建成了计算机卫星系统,高科技的通讯系统和高度发达的物流配送技术使得商品和信息得以在公司内部及时、快速、通畅的流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沃尔玛的新建分店极易享受到高效的分销组织系统所带来的效率,其它企业却难以效仿和复制。

(三)顾客资本

品牌、商业信誉和市场营销网络构成了连锁经营系统的顾客资本。初创企业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营销渠道、品牌和商业信誉,其顾客资本才能有进一步增殖的可能。连锁经营中顾客资本的特殊性在于连锁模式能带给顾客一致的服务和形象,减少顾客消费的风险成本,使顾客产生的定向消费的信任感和倚赖心理,从而提高顾客的消费忠诚度。连锁经营所具有的市场整合效应,资源共享效应和无形资产倍增效应等方面的优势,也避免了重复的广告成本支出和营销费用,使连锁单元企业顾客资本方面的投入比非连锁企业大为降低。

连锁经营中智力资本的增殖方式

企业的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都不能在不同地方同时使用,具有排他性,但人力资本以外的智力资本却具有非排他性。企业的专有技术、经营技巧、品牌等智力资本可以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同时允许多人使用,而且不受地域空间限制。智力资本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域空间带来收益,从而可以使原有价值几倍、几十倍或上百倍放大。连锁经营模式恰恰为智力资本的增殖创造了空间和机会,智力资本在连锁经营中得以扩散和运动,价值剧增,产生“一本万利”的效果。

(一)人力资本的增殖方式:人员培训

人力资本是连锁企业智力资本的核心,是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连锁企业非常重视人员培训,分店或加盟店常可以得到总部系统的专业的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人力资本虽然不能在连锁企业总部和新建分店之间进行复制,但这种系统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可以迅速提高新建分店的人力资本水平,使人力资本增殖。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培训强化连锁经营的规范化运营,而连锁经营规范化运营的程度恰恰是整个连锁系统获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对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也加速了企业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向连锁单元企业的扩散,为连锁单元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的迅速融合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资本的增殖方式:组织模式的复制

在连锁企业中,一个总部与众多的分店构成一种联合体。除了联合化特征外,各分店的组织形式具有高度标准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制度规范,店名和店貌、商品和服务以及核心理念等组织资本的标准化方面。这种高度标准化特征提高了连锁企业组织资本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一方面能够打破企业发展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限制,使企业的边界得到成倍快速的扩展;由于一般新建企业的组织资本缺少复制源,其组织资本的形成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和较长的时间积累,而连锁企业的可复制性却可大大缩短其组织资本从形成到发挥作用的时间,从而快速建立起竞争优势。可复制性可以使连锁系统内部组织成本几乎没有上升的情况下,成倍地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它是连锁经营成为“一本万利”商业模式的根本原因。

(三)顾客资本的增殖方式:市场资源的共享

一旦连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市场营销渠道、品牌和商业信誉,其顾客资本就有了增殖的基础。连锁经营中顾客资本的增殖来源于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优质的顾客资本所带来的范围经济效应。例如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的口碑,几乎使新加入企业不用投入额外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共享其市场方面的资源,使得连锁企业在市场开拓成本大为节约的同时,还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为顾客所接受的时间。二是连锁企业间顾客资本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通过连锁机制,连锁总部与连锁单元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共生”互利关系,所有连锁企业构成一个共生系统,每一个连锁单元企业对顾客资本良好经营,会使整个共生系统的顾客资本产生1+1﹥2的效果。连锁经营企业高度统一的形象会产生极佳的公众广告效应,对顾客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宣传。企业通过在各地开设分店,使不同地区的顾客,反复接受同一信息的刺激,久而久之,顾客对企业的形象会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可接受,连锁系统的顾客资本得以增殖。

影响连锁经营中智力资本增殖的因素

(一)核心知识的保护

稳定而又持久的核心能力对于连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哪一个连锁企业在缺乏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核心能力本质上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知识,对于核心知识的保护就是对连锁系统大树生长根基的保护,一旦失去了核心知识,连锁企业智力资本的增殖就失去了源泉。连锁企业的核心知识常常表现为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特殊的经营技能之中,其本身就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构成,而且处于智力资本的核心地位,因此可以称为企业的核心智力资本。其它的智力资本围绕核心智力资本而存在,失去了核心智力资本,其它的智力资本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核心知识的保护是连锁企业智力资本得以增殖的根本保证。

(二)专业分工与标准化

连锁企业智力资本的增殖得益于其智力资本在连锁单元企业间的不断复制与扩散,而可复制的重要前提是其服务过程与产品的标准化,事实上,在连锁企业初创阶段,初始的智力资本中包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由于难于表达无法直接得以复制,必须将其显性化,才能克服这一障碍。一部分隐性知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编码,这一编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标准化的过程。连锁企业经营活动的标准化过程是在不断的反复实践中得以实现的,最终表现为通过建立一系列精密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服务过程与产品的操作规程。连锁企业经营活动标准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高度专业化的职能分工,分工带来专业化,专业化的实质是经营者和生产者知识结构的专业化,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则为标准化创造了可能。在现实中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连锁系统必定是建立在一个精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之上,在此之上所实现的产品与服务的高度标准化则成为连锁企业智力资本增殖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在连锁企业的扩张过程中,无论是人员培训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增殖,组织模式的复制所带来的组织资本的增殖,还是市场资源的共享所带来的顾客资本的增值,其实质都是知识的传播、扩散、复制与共享,知识的重复利用与共享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连锁企业智力资本获得增殖的根本原因。可见,连锁经营是一种充分体现知识经济的经营模式,它顺应了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企业智力资本的内涵和特性分析.科学与管理,2006(5)

第7篇

内容提要: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面临新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由实体向虚拟转变;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向联盟转变;企业组织结构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由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不断演进,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步人到一个新的时代—新经济时代。与之相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方式也必须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如果说中国在工业经济时代落后于西方,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侮辱,那么,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一次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企业管理这一层面来看,我们必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而要做到这样,首先就要认识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以下新变化。

一、企业外部环境:由实体向虚拟转变

传统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设备的采购,车间的生产,到市场的销售,都是一种实体的转换。而知识企业,其重要特征表现在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运用。这种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载体就是网络经营。网络通过在全球的日益普及、发展和延伸,通过把世界市场的空间、时间与模拟形态组合在一起,既对现实经济世界的商务活动进行在线模拟,又不断地营造着现实经济世界的商务经营方式和运行环境,从而将传统工业企业的实体经营模式逐步推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虚拟经营模式。目前国内外正在日益盛行的电子商务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的最初含义是指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当时主要指网络零售业与消费者之间所进行的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活动。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是将买方、卖方,以及服务于他们的中间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交易行为集成到一起的电子运作方式,或者说是企业通过建立内部网络并与互联网连接,将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同外界信息沟通与处理一致化,并使内部业务运作模式同互联网信息交互方式相统一的动态协同过程。由于网络通过的无地域性和无时间性特点,企业上网和网上运作,使得企业置身于一个大跨度的全球性经营环境中,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和商务平台,可以在跨国、跨地区、跨企业、跨消费群体之间广泛和方便地进行经济、技术、产品与市场等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从而可使企业大幅度地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水平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增强企业创新与市场应变能力。

二、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向联盟转变

新经济加快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企业竞争的优势从掌握自然资源转变为掌握信息资源和智能知识。而任何单个企业是很难独占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资源的,因此,需要许多相关企业组成一种同盟,来共同研制、分享这种资源,由此传统的企业便演变成现在的虚拟企业。这种虚拟企业是由许多不同的企业体,各自专门负责整个企业流程中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活动,并透过彼此间的合作网络,完成全部的企业成果或职能。

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形式。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互补性。这种联盟与合作的过程具有合作方式灵活、合作内容以高技术性项目为主、合作范围广泛等特点。联盟主要具有以下优质:竞争优势急剧扩大,其整体优势远远大于各联盟成员的优势简单叠加;分散了各联盟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能够广泛拓展市场,快速敏捷地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各企业的资源得以共享,使企业能够降低成本,防止由于组织膨胀、机构臃肿、投资巨额而产生的.“大企业病”,减轻企业负担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大规模经济等。 从当前国外的实践来看,虚拟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这三个行业。其中最经常被虚拟的功能是生产功能,即把原来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全部生产过程分解成不同的工序,这些工序由不同的企业去生产,然后再把这些不同的零部件组装生产出完全的产品。世界著名的运动鞋“企业”耐克和锐步就是典型的虚拟企业。这两家公司一向被认为是制造运动鞋的厂商,然而实际上耐克只拥有一个很小的生产单位来生产备用的零部件;锐步则更是不从事任何制造活动。它们是通过与亚太地区如台湾、韩国和中国的运动鞋制造商签定生产合约而交由它们去生产制造。这样的虚拟式的组织结构使他们能够对迅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从而赢得优势,取得成功。

企业的虚拟运营及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企业也必须适应这种全球性的技术发展和变革趋势,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积极导人电子商务,大力推行网络化经营与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企业组织结构: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传统大型工业企业在同一时空聚集了数万甚至数十万人从事着不同工序的加工与生产。要使这些人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就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并在这种分工的基础上,由高级管理者来进行指挥和协调。因此,传统企业组织结构虽然形式不同,如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层级结构是传统工业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但这种结构却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传统大批量生产的方式不适合现代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适合现代急剧变化的环境,不适合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特别是不适合技术创新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组织结构。

第8篇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wWW.133229.Com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

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 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 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

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

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第9篇

[关键词] 知识 知识资本 知识管理 经营模式

资本是生产的要素,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社会经济就不能有效地或者良性地运转。资本的原始属性就是要追求利润,资本的活力就在于到处奔忙,不断地扩张。资本是投入到市场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余价值,是市场中支配生产要素的社会关系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企业的成长乃至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知识已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一种工具,而更多的表现为资本,一种不仅能够驾驭传统资本而且能够产生价值的知识资本(又称为智力资本、隐形资本)。它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产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知识资本和传统资本相互影响,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资本的内涵和结构,因此,必然要求建立与其适应的经营模式。知识资本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创造、培养知识资本也成为管理的主要职能。工业经济时代偏重实物资本经营的企业管理模式正被扬弃,知识资本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被更多的企业重视并加以研究和应用,以期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知识资本及其表现形式

最早知识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西尼尔(Senior)于1836年提出,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加尔布雷斯(John Kennth Galbrainth)1969年正式提出知识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知识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而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知识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其后,斯蒂沃特(Stewart Thomas A)、斯维比(Karl Erik Sveiby)、爱德文森和沙利文(L.Edvinsson和P.SulliVin)等对知识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知识资本概念被引入到我国,我国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概念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中外学者对知识资本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可以从中归纳出共性的内涵: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殖的、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知识为基础的、可规范化的智力资源。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将企业的组织知识、顾客满意、产品创新、员工道德水平、专利和商标等被传统管理理论忽视的非直接性资产直接揭示出来,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和经营资产。因此知识资本概念拓展了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概念,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整合在一起。

西方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构成主要有四种:一是埃德文森和沙利文的H-S结构,即将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和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两部分。二是斯图尔特的H-S-C结构,即企业的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human resource)、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构成。三是斯维比的E-I-E结构,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由三部分构成,即雇员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内部结构(inter 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ra structure)。四是安妮?布鲁金的M-K-H-O结构,即把知识资本分为四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

在知识资本构成的认知上专家学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在知识资本构成的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一般较为认同斯图尔特的知识资本构成,即从人、企业组织本身和企业组织外部的角度将知识资本构成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见图)。

以斯图尔特的知识资本构成来看企业知识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知识与健康水平,它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代表企业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一般包括生产者人力资本、管理者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即企业组织结构中蕴含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产权、公司文化、管理过程、信息化平台等不依附于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组织的其他所有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关系资本即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的有益关系,主要包括品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关系网络。

当然,知识资本决不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简单拼揍,而是他们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力资本是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的源泉;而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联系和作用的纽带;关系资本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扩张提供基础。

二、企业知识资本的特性

企业知识资本既有与其他资源相同的性质,又有其自己的特性。

1.知识资本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的共性

企业知识资本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如累积性、流动性、收益具有高风险性。

(1)累积性。是指资本都是可以积累的,知识资本也不例外。知识资本这种可以不断累积的性质,说明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促进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资本的增加。

(2)流动性。是指知识资本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知识资源,更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循环流动着。知识资本也只有在循环流动中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静止的知识资源是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

(3)收益具有高风险性。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知识资本依赖于人的大脑而存在,知识资本的使用程度取决于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者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可能会使知识资本的回报率低于期望值。同时,人才的流动性也使得知识资本易于流失。

2.知识资本不同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的特性

企业知识资本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相比,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知识资本的依附性、价值的隐含性、收益递增性、多次使用性、损耗的特殊性。

(1)依附性。指企业知识资本不能离开载体独立存在,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人脑、产品和工具、文档和知识库、制度和流程、运营网络等。而且知识资本在不同载体中的依附程度也不同,有些比较容易被表达、提取和运用。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显性化、不容意表达和提取,因而也难被运用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

(2)价值的隐含性。在传统资产负债表上所列出的资产项目,一般都有确切的账面价值及其比较准确的市场价值。而知识资本的价值是多少,既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示出来,也没有准确的市场价值,因此其价值的大小很难确定。同时,知识资本的获利能力还依人际关系及工作环境变化而呈现很大的不同,这种获利能力的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拥有知识资本的价值很难确定。

(3)收益递增性。是知识资本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一个显著的差别。对于一般物质资源来说,普遍存在着投资的收益递减现象。知识资本的收益递增性指的是对于某一特定知识资本的投资来说,随着投资的持续增加,收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逐渐增加,类似于“马太效应”的情形,直至被另外一种全新的知识资本替代为止。

(4)多次使用性。知识资本在企业中可以被重复使用,而货币资本或物质资本可以被“用掉”。所以企业不必“节约”知识资本。使用知识资本,知识资本不会消失,而不使用知识资本,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

(5)损耗性。知识资本的损耗性与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损耗性不一样,它完全是无形损耗,即精神损耗。企业员工技能的退化和知识的老化会导致知识资本损耗,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技术扩散也会导致知识资本的损耗,这种损耗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技术模仿者受早期采用者的超额利润的吸引而争相采用,超额利润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减少,直至超额利润为零。

三、构建企业知识资本经营模式的思路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因此,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知识资本经营。所谓知识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知识和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为主要经营要素,通过对知识的生产、使用(消费)、分配和投资等资本化运作,推动企业各要素资源合理组合,从而实现知识增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企业知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像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成熟的知识资本经营模式却远没有建立。因此,企业必须改变其传统的资本经营理念,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知识资本经营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特殊价值,为企业知识资本增殖提供制度保障。

1.转变观念是知识资本经营的前提

知识资本经营是对物质资本经营的延伸与拓展,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伟大变革。企业实施知识资本经营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树立“智力资源优于自然资源、知识资本重于物质资本”的经营理念。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实行“以人为本”、“以能为本”和“以知为本”的管理是知识资本经营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突出人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确认了员工在企业中的人格要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以能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和组织创新。

“以知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能够激励和活用员工的知识,并使员工做出可持续贡献的机制。与“以人为本”相比,它不允许存在不可替代的人才,因为这有可能破坏企业的集体奋斗的核心价值,削弱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它要求员工特别是领导,必须兼有“才”和“知”,不断地为企业作出贡献。

2.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资本经营的基础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它是使知识更有用的活动,是以创新为目的的系统化的、组织化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企业所需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和活动。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主要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关注创新和集体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知识管理不是企业任何一个传统的部门能够承担的职能,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覆盖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知识管理系统和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设立CKO(知识主管)或者专门的职能部门,以承担起企业组织学习、知识共享、知识积累与开发的重任。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平台,使每一位员工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又可以平等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企业通过这些平台相互沟通和联络,使组织机构中的各部门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化的组织机构。

(2)建立支撑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图书馆、知识数据库、人力资源网络、企业内部通信网络系统、研究中心和知识自生组织体系等。通过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流渠道,以鼓励个人发展和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

(3)把知识管理完全融合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将知识管理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融入到项目管理、客户管理、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让员工一边工作一边把知识和经验积累到系统中来,让知识的积累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方式,将形成于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在工作过程中以自然的方式释放出来,并能有效积累在公司的知识系统中形成具体的显性知识,通过与其它功能的关联和协同运作,使知识为整个组织循环利用,使系统成为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载体,又促成制度与文化的良性发展,建立人与组织和谐发展的企业环境。

3.构建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唯有不断积累与创造知识资本,才能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通过员工的吸纳和配置、知识的转移、知识的生产等方式实现的。员工的吸纳和配置、知识的转移增加了知识的可使用规模,提高了知识的配置效率,知识的生产增加了知识的种类。无论知识积累的路径选择哪种知识积累方式,在增加企业知识积累的同时都将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企业都必须在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和权衡,选择最优的知识积累路径。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实现知识资本的积累。

(1)通过市场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积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市场来获取知识资本。首先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或竞争的需要对企业知识资本进行评价,找出企业内部欠缺的知识,然后通过招聘人才、购买专利、获得经营许可等,从外部市场引入知识资本。

(2)整合内部知识资本。整合企业内部知识,首先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搜寻、筛选、分类与编码,使知识得到有序化处理。其次,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设立企业“知识地图”,将散落在组织内的知识汇集整理起来,予以有效地管理与维护,让员工能够方便地存取、分享与再使用这些知识。再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企业内隐藏的知识资源。

(3)依靠终身教育培训维护与更新知识资本。教育培训是企业积累知识资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员工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可以根据企业及员工的需求,将社会上的知识资源汇集起来,集中转移到企业内部,使员工个人和企业知识得到补充、维护与更新。

4.构建企业知识资本的投资扩张机制

知识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其生命力也在于运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的扩张更多地依赖于知识资本。构建知识资本的投资机制,就是要以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本(或知识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托管经营、参控股、知识联盟等方式迅速实现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最终实现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

5.建立知识资本的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靠的是个人创造的集合,个人在知识开发创新中的独创性和能动性发挥与否,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的成败。在企业形成重知识、重人才、重创新的氛围,一是要尊重员工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相结合,创造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二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要打破现有的分配方式,让知识资本直接占有企业盈利的更大比例;四是要关心职工生活,解决困扰员工的后顾之忧,提高员工的主动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应用资本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增加,仍然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的本质。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树立把知识当作第一甚至惟一重要的资本来经营的理念,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资本为企业带来更大价值增加,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 祥:新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产经营策略[J].决策借鉴,2002年第6期

[2]赵文平 王汉坤:知识资本积累的微观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6年第1期

[3]潘勇辉 朱信凯:企业知识资本运营[J].外向经济,1999年第1期

[4]郭俊华:知识资本竞争优势的特性分析[J].软科学,2004年第1期

[5]张 强:知识资产概念的经济学解析[J].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

[6]张心凤:企业知识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8期

[7]仇蕾安:知识资产理论与现代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8]王开明 万君康:企业知识资本的形成与持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5期

[9]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机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0]葛秋萍: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综述及新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管理模式

近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写作论文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组成部分。就飞速增长的GDP而言,民营经济是当代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也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着直接从非规范性的家族管理模式演化而来,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势在必行。

一、转变策略,走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审计道路(一)民营企业主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公司领导应认识到审计并不是可有可无,审计工作开展得好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领导者要为内审人员创造一种有利于内审人员工作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授权让内审人员参与到公司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去来推动审计的发展。(二)内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的思想,努力使内审部门成为创造价值的部门,认识内审的“增值服务”职能,内审工作既是监督也是服务,但更侧重为企业服务,突出其“内向性”。

二、以服务为导向,扩大审计范围,转移审计重点,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一)在开展审计实务时,重点突出内审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为导向设计审计内容,培育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朝着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正确方向发展。(二)在实施财务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营运性工作的同时,应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通过内审人员加强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起到保证作用。(三)在企业经营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形成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并以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法。在审计涉及面上,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进行事前审计,又要通过审计来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和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以防止失误。

三、加强审计手段的多元化、先进性,建立先进的内审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记录,以及整个财务运作过程逐步实现无纸化。公司管理方式也由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审计手段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企业可以购买或者开发内部审计软件,促进内部审计的智能化,为提高经济活动的分析、评价水平,可采用新的市场信息识别技术,经济活动的比较技术,以及运用经济模型和统计学原理的择优技术等,大力发展审计的服务职能。内审流程的监管范围:(一)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试论提高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质量审计。开展质量审计,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以质量求生存。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要达到ISO9000的标准,需要企业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对每个工序、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模式、质检过程等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所以内审有责任也有权威结合ISO9000搞好质量审计,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内审目的。

内部控制审计。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动议审计。对经批准立项的举报项目及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裁临时要求的审计项目进行查证和处理。

四、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是一个还不很成熟的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使民企在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同时也要和职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外部团体进行学习。要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程序,赋予民营企业内审机构必要的审计权限和审计手段,国家审计机关或内审协会要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 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主权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 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 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 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 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多元化;多元化经营;相关多元化

一、引言

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微利行业,当管理、服务技术日趋成熟并普及运用之后,市场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未雨绸缪,率先涉足物业服务增量市场领域,以业主潜在、未来的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丰富服务内涵、延伸服务种类追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多元化是企业不断拓展经营空间,建立新的增长点的一种有效战略。由于任何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需要付出很多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管理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品牌知名度,结合市场的需要,适时的转向另一个与核心业务相关或者更有潜力的市场,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经营方式,结合企业自身经营资源和优势条件,尽量增大企业产品的类别和品种,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二、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活跃,物业管理企业在实践多元化战略方面的经验越来越多。多元化经营的优越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企业发展的目的就是盈利,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微利行业,人员管理的复杂以及产品的独特性就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规模经济,增大市场占有率,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比例后,投资成本就会增大,效益下降。所以企业要依靠多元化经营发展来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的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从而降低风险。

2、整合资源配置。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有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有些工作和业务流程相对繁琐、复杂,影响生产经营的效率。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来充分利用富余的经营资源,整合资源配合,缩短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3、协同作用。互相支撑、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决策中着手使业务之间能发挥协同、关联效应,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4、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生成经营的安全性和灵活性。由于市场需求复杂多变,有时难以预测,技术、工艺以及产品的不断提高,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寿命周期在缩短,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挑战,这要求企业增强灵活性和安全性。通过实施多元化经营,转移企业竞争能力,分散风险。

三、做好企业战略目标的准确定位

战略目标的定位是企业在经营和投资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缺乏明确目标,盲目的多元化投资经营会耗尽企业有限的经营资源。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的定位可分为四种:①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强调提高扩大企业资源与规模,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方向;②有效整合利用现有的经营资源和优势,强调个产业问的相似性,通过围绕主业发展相关联产业,进行产业再开发利用,形成链式经营,使资源和优势得到充分利用;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强调开展核心领域以外产业,提供多元化经营和服务;④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强调在适当世纪脱离现在趋于饱和、衰退的行业从而转入更具发展潜力及具备竞争力的行业。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一般采取第一种战略目标的定位,通过扩大管理规模面积来扩充盈利空间,短期效果不错。但随着从业公司的增多,在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单纯扩大管理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企业盈利目的不是长久之计。同时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管理技术及人员配置的过度分散,再者物业管理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基层工作人员比重大且素质偏低,导致之服务质量差,从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企业发展后期,随之管理规模的扩大,投人的成本必然会增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势必走向入不敷出的境地。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特殊性,且在管理与生产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业技术领域众多,关联性较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造成资源配置的分散,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就会下降。通过上述第二种战略目标定位,有效整合企业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营资源,围绕经营主业开发相关联的周边产业,涉足物业服务增量市场领域,以客户潜在、未来的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内涵、延伸服务类型、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适合物业管理行业长足发展。例如,A物业管理公司的战略目标就是紧抓终端客户,促进物流发展;开发创造物业,管理整合物流。率先突破狭隘物业管理概念的束缚,向物业再开发这一保值增值手段填充新的理念、知识和技术,形成大物业的发展概念,为物业服务领域向纵深开拓扩充思路。

四、发展相关多元化经营模式

相关多元化战略是一种增加与企业目前的产品或服务相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的增长战略。其特点在于新行业与主业有较强的相关性,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物业管理从业公司数量的增多,企业自身管理意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针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也在不段的改进完善,物业管理市场逐渐繁荣起来,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下,企业之间竞争也更加的激烈。面对这一趋势,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应以客户的潜在、未来需求为导向,纵深开拓物业服务增量市场,通过开展链式经营,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走物业管理多元化经营之路,打造大物业。

如图1是A物业公司的物业系统结构图。

第一,整合物业平台资源,扩大楼字管理面积,争取更多终端客户,为开展多元化经营奠定基础。围绕房产和客户需求,由物业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组成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围绕中实物业这个平台,为业主进行二次装修和精装修等产品服务。并且成立宝洁公司,提供保洁绿化、家政等服务,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团队,提高保洁人员素质,为业主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与此同时,花卉基地的开发是A公司的重点战略性项目,是整合物业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除了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需要外,还积极进人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形成企业自己的物业基地系列。

第二,构建企业物流平台,实现由“物业转物流——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由总公司全资成立商业投资管理公司,主要负责运作大型综合性物业项目,开发商业房产、房产经纪业务,搭建物流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和会所经营,物流配送业务。通过拥有超大管理项目规模,聚集并掌握无限的资金流、信息流及客户流,形成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平台与载体。

第三,开展保险经纪,物业金融业务,成立专业化公司。聚集众多专业人才,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保险、日常风险管理咨询和再保险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客户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设计出最优化的保险方案和风险管理方案,给予全程服务。公司通过科学、细致的专业服务,发展和扩大业务规模从而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第四,开展特色业务。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司利用掌握的庞大物业管理面积和客户资源,开展比较商业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这些活动提供中介和场所道具,收取一定的中介费。并且为业主提供餐饮服务、家具更新业务等特色服务,服务的推出方便了广大业主的需求,也使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得到可观的盈利空间。

五、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通过上面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不是一个随便而简单的过程,通过对物业管理行业和市场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细致的分析以外,还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首先,企业必须拥有必备的资源和实力,并在这一产业领城占有优势地位。企业要通过科学的论证,从企业自身实力、现有的资源配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虑,稳健、慎重的推行多元化经营。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资源投入,技术上保持生产、开发、创新能力,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开拓新市场领域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利润增长,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