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03: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 伦理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基础。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对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规范。制定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让心理师、寻求专业服务者以及广大民众了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专业责任,并借此保证和提升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水准,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和心理师的权益,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幸福和安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1]。
高校心理咨询既不同于社会和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又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探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原则及其面临的困境,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主要伦理原则
(一)隐私权与保密性原则
在高校心理咨询进行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保密性原则及保密性原则的例外情况,使来访者明确可以获得保密的范围。此外,在没有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之下,咨询过程不允许第三方在场,也不允许将整个过程录音、录像。来访者的一切信息,包括个案咨询记录、心理测量结果等资料,在没有得到来访者许可的情况下不允许公开。即使是在心理咨询师因教学、科研等需要对案例进行讨论时,也需要隐去来访者信息,严格保密。
(二)避免双重关系原则
心理咨询师应尽量避免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所谓双重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有除了心理咨询的咨访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双重关系会影响到咨询师的职业判断,也会影响来访者的咨询状态,给心理咨询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双重关系不能避免,则应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做好详细个案记录、与个案探讨双重关系以及寻求专业心理督导的方式,避免双重关系带来的可能危害。此外,咨访关系结束后较长时间内,咨询师与来访者也最好不要有其他亲密关系或性关系。
(三)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是指当事人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不能真正同意某事[2]。心理咨询开始前和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目的、专业关系、相关技术、工作流程、专业工作可能的局限性、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的权益、隐私权、可能的危害以及专业服务可能带来的利益等相关信息[1]。心理咨询师如果开展科学研究,需要让来访者了解科研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可能带来的困扰,并得到来访者同意方可进行。来访者有中止咨询的权利。
(四)咨询师职业责任及胜任力
所有主导心理健康行业的主要伦理守则都有对胜任力的陈述[3]。高校心理咨询师应保持对于自身职业能力的关注,不断提高专业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应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并积极寻求专业督导的帮助,在没有督导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寻求同行的帮助。此外,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人格完善程度对来访者心理困惑的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咨询师应不断丰富和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以给予来访者更大的帮助。
二、高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一)保密性原则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对保密性原则重视不够。他们在心理咨询开始之前没有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告之来访者,使得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没办法完全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探索。有些咨询师在不经过来访者允许,又不属于保密原则例外的情况下,将来访者的事情透露给其他咨询师、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还有些咨询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来访者的信息暴露给其他同学。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导致来访者个人信息被公开。有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期间会有心理普查,他们将心理普查中量表得分较高、有一些明显心理症状的学生叫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约谈,排查精神疾病,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很多信息被暴露给不同的学生、教师、辅导员,严重违反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
(二)双重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数除了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教师、辅导员、机关领导等多重身份,很容易与来访者出现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因为上了某位教师的课而特别喜欢对方,或者对自己的辅导员心生敬意,希望也可以向对方寻求心理帮助。一旦师生关系转变为咨询关系,就会给心理咨询带来负面影响,出现咨询受阻、咨询效果受影响、咨询后无法维系正常师生关系等一系列弊端。还有一些来访者由于特别信任咨询师,而在咨询结束后与咨询师建立起其他亲密关系,这都给心理咨询带来不良影响。
(三)知情同意被忽视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最容易忽视的伦理原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很多心理咨询师并不太了解知情同意原则,或者认为知情同意原则不重要,来访者只要跟着咨询师的思路,配合咨询的工作就可以。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信息之后,就直接进行心理咨询,忽视了知情同意原则。包括咨询师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咨询,这种方法和技术可能带来的结果,来访者一无所知,这就使得来访者在咨询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整个咨询进程在咨询师一人的掌控之中,不利于来访者主动性的发挥。
(四)咨询师能力不足
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或行政任务,这就使得咨询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咨询方法与技能。他们较少有外出培训的时间,也极少有督导进行咨询指导,因此专业技能提升较慢,胜任力不足。虽然高校心理咨询师大部分都有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但是从业技能还有待提高。此外,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咨询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思索来访者困惑的解决以及咨询师个人人格的提升,这也为高校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伦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
高校心理咨询中出现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咨询师对职业伦理规范不够重视。大部分心理咨询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单纯,也不会有太多的责任问题,没有必然严格遵守伦理规范。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伦理原则是心理咨询师从业的最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为了约束咨询师,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咨询师,保护咨询关系,使心理咨询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增加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意识,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可以从源头解决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高校应定期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伦理规范的学习,并对咨询师伦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应将咨询师应遵循的伦理规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咨询师较醒目的地方,使来访者对伦理规范了解的同时,对咨询师的行为也起到督促作用。
(二)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
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是兼职,虽然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心理咨询师可通过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外出培训、不断在咨询中总结提高、寻求督导、定期开展咨询案例讨论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咨询技术。此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三)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制度
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使咨询师做好心理咨询的预约、登记、记录、资料保管等工作,并定期对伦理原则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有条件的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其他机构中分离出来,聘用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此外,还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料,包括个案记录、预约记录、测量结果等,避免资料外泄,保护来访者隐私。只有不断加强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
(四)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师督导制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专门的心理督导师,导致心理咨询师缺乏专门的指导。完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为规范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样,督导也是心理辅导人员养成教育与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3]。督导不仅能对咨询师的咨询过程给予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咨询师技术的不断成熟,更能帮助咨询师个人困惑、促进咨询师个人的不断成长。因此,为保证伦理原则的执行,也为心理咨询师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督导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09,39(5): 947-950.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问题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近些年来,部队基层心理工作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结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验,笔者感觉到部队基层心理工作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①官兵对心理咨询不够了解。心理咨询是部队心理工作的一部分,其作用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人员与来访官兵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为官兵提供可行性建议,帮助来访官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使其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训练、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障碍及各种适应不良问题,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完善人格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简言之,军队心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协助来访官兵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目前仍有较多的官兵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什么、能起什么作用、什么人可以来咨询。到我们单位的心理咨询室来咨询的基本上都是我的熟人,而且是带着满脸的怀疑和好奇,认为咨询就是聊天,没有人告诉他们心理咨询应尽量避免“双重关系”,不是越熟悉越好,更不能对咨询师产生依赖。②对心理咨询结果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心理咨询师“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尽收眼底,只要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咨询一次或几次没有达到目的就会放弃。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咨询师是需要时间去收集资料的,而且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也不恰当。有一个例子:求助者因失恋而影响情绪,咨询师帮其调整好情绪后,求助者又来问咨询师,为什么我还找不到女朋友?其实,咨询师已向其解释过了,心理咨询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你调整好受冲击的情绪,使你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轨。③害怕个人的隐私被泄露。不少求助者顾虑非常大,认为看心理“疾病”是很难为情或是难于启齿的事情,怕个人的隐私被泄露,日后见不得人,不愿向咨询师敞开心扉。其实心理咨询原则中明确规定了保密原则,心理咨询师必须对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保守秘密,这是心理咨询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④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看临床医生。认为可以随时来访,随时可以咨询,而且可以无时限性。实际上,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来访者的合作,还取决于咨询师的情绪状态。所以,良好的咨询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咨询师有良好的心境,求助者按照预约序列依次进入,每次的咨询时间为1小时左右。在我们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求助者来咨询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心理量表测试,认为只有量表测试结果才准确、直观。实际上,心理量表测量的结果和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是类似的,仅供心理咨询师参考,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协商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还有的官兵认为心理咨询过程中必定有可见的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或行为、场景治疗等。其实,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以通过摄入性谈话的方式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并帮助咨询者认识到这些“症结”,这样有的求助者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或改变认知达到咨询目的。常见的心理异常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加以纠正。
专业人手不够现在部队基层单位培训了不少心理骨干或心理辅导员,但真正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并不多。少部分心理咨询师虽然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他们还不能游刃有余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还有许多咨询师是兼职的,不仅要进行心理咨询,还要从事内科、外科或行政管理工作,这样势必会占用他们从事咨询工作的时间。
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基层部队心理咨询室的设备非常简陋,有很多的咨询室只配备了简单的桌椅,没有测试、读卡、训练软件和硬件,没有必备的书籍资料,没有必要的治疗设备。有的咨询室虽然配备了一些设备,但配置无实际用途,不能为官兵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制度体制不够健全心理教育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是近些年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要走向正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许多需要理顺的关系:①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编制,使心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②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各项心理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③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文书格式,心理咨询记录文书的格式五花八门,既不完整也不规范。④专业人员培训不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很少,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单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
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配合不够心理咨询仅能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而部队心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减少心理异常的发生,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必须同时跟上。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虽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不能用政治工作取代心理工作,政治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要相互配合。基层心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教育、检查而开展,要结合部队的生活、训练及任务,这样更容易被战士们接受。
常有人说我很会开导别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有什么事,都会来跟我聊一聊,就好了。—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跟人聊天,开导别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大概也是心理咨询在中国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吧。在许多人眼里,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想想吧,跟人聊天,听人讲故事,还可以教训人,人家还付费给你。这等好事哪里去找?这种说法,类似于一些年前,美国记者评论罗杰斯,说他从头到尾听别人讲,只是点头微笑,嘴里发出表示赞同的“嗯啊”,这太简单了。因此,他们称罗杰斯为“嗯啊大师’。
因此,谈起心理咨询,许多人都跃跃欲试,连我家小区的门房老张每每见到我,都会提出要求,要到我工作的机构去做心理咨询师。老张讲到,隔壁有一对夫妻闹离婚,他对那家的儿子说:傻孩子,赶紧抱住你爸的腿哭,不要让他走呀。
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是一种要求非常高的专业!
只管症状,不问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只管症状,不问生活。症状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去做治疗是不可思议的。心理咨询,需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包括生活的困难,负面的事件,造成的伤害,及其情绪、情感、思维方式、观念系统、行为模式、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等。心理咨询不只是处理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去处理症状背后的各种人生的破碎,在那里做深入而细致的修复工作。
只针对症状的治疗,消极的或抑制性的治疗,往往是治表不治里。人生问题才是症状的根源,处理与症状相关的人生问题,才是根本之道。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
强迫
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不过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改变和成长,改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是拔苗助长。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加强迫。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总有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就把真理强加给别人,导致了许多的伤害与灾难。我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强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人拒绝或责备。
咨询师不代表真理。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做医治,而是在制造新的伤害。尼采说过一句话:不是真理,而是解释。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叫“中立”,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比如,一个男性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询师说:“你的妻子为什么欺骗你?”这话不是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设问更合适。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客观的陈述。
经过考试就能做
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关于这个专业,至少需要这些方面的素养: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
专业工作者,需要有理论方法的训练,需要接受督导,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命素养,需要对自我有相当的分析与觉察。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沙盘治疗,音乐疗法,催眠疗法,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产生的整合东西方的疗法和本土资源建立起来的疗法。专业训练的方式有培训班,也有大学的心理学教育。
心理咨询应该在相关的专业机构里进行。在中国,心理咨询一般在三个背景的专业机构里进行:一是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是医院背景的心理治疗中心,一是学校背景(主要是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通过这样一些基本方式进行。面谈:有需求的人前去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跟专业人员谈话。每次谈话在一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只谈一次,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谈话,次数大多在五次到数十次之间。电话咨询:电话咨询往往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电话咨询具有即时性、随时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团体咨询:由专业团体咨询师或治疗师带领。
心理咨询也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如集体讲座、团队训练:往往在大学或社会机构、企业里进行;社区康复:由专业人员、专业机构跟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增强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职业培训以及症状康复活动;网上服务:通过电子信箱、在线专家论坛等方式进行;媒体节目与专栏: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心理咨询节目,以及报刊的专栏文章,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训后就能做好
在心理咨询行业内,一直有人呼唤建立严格的培训、督导、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人受到培训机构宣传的影响,以为心理咨询“钱”景很大,做了投资(接受培训的费用、租房、办公费用、人员工资等),不见回报,会采用非正当的手段从来访者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包括推销医疗器械、商品、保健品、书籍等。也有人对来访者的情况做威胁性的、夸大性的病理描述,为了增加面谈次数。也有人对治疗效果进行极端的不实宣传,如“一次催眠,终身根治”之类。
有一位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几次面谈之后,觉得没有达到他期待的“身心相通”的效果,遂从山东赶到上海一家机构接受“催眠”,当天被“催眠”七个小时,一觉醒来,支付了4500元(打折价)。催眠不是睡眠,更不是连续七个小时睡眠。就这样,这个旅途劳顿的当事人,带着对“灵丹妙药”的期待,在上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昂贵的一次睡眠。这位求助者不甘如此,又找到另一个提供“催眠”治疗的机构,在那里正赶上那个机构在做催眠培训,他被劝说参加催眠培训,学成之后,可以给自己催眠,也可以给别人催眠。结果是,他又付出了18000元的代价。回去之后,他的绝望感更大了,决定去买安眠药,说反正没有救了,不如死了算了。
做心理咨询,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一方面,需要提醒的是:寻求心理咨询,需要突破自身的阻碍因素。这些障碍可能是一面子。担心接受心理咨询被周围的人笑话,或者怕在咨询师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心理问题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是追求生命品质的表现。
观念。有人认为有心理问题是一个人软弱无能的表现,或者有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此许多人宁愿忍着。不要等心理问题变得严重时才来寻求心理咨询。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健康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的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机构。迄今为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面临“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多数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场所、信箱、电话;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举办了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月,等等。这些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现有的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对后备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对心理咨询工作开展需要的必要设备、对从事心理咨询教师的保障和待遇等方面的经费安排却严重不足,甚至匮乏,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普遍缺少相应技术设备做支持,造成目前心理咨询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督导机制
心理咨询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咨询师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尤其需要大量的咨询实践及较深的个人生活阅历,但他们在理论认识、实践操作及个人修养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局限;存在心理误区或盲点,会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心理咨询是一种高压力职业,且长期接触不良情绪,因此咨询师本人同样需要心理保健甚至心理治疗。这时就需要专业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部分省也建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在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方面的作用,切实推动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习进修机会较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复杂的且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探索,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偏少,且随意性较大,大部分高校只注重现实工作,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提高,成为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缓慢的瓶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主要是理论知识讲授,各种培训、研讨会等,而且一般培训时间较短,缺少心理工作者们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案例分享、团体活动等操作性强的培训项目。学员少有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
二、几点对策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硬件建设
各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工作用房和场地,能够满足办公接待、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评估、档案保管等需要,在符合心理咨询或辅导场所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购置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和相关设施设备,尽早为大学生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颇,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积极努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机制
心理督导是由一个高资历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对同专业内下级或初级人员所提供的一种干预,这种关系是评价性的,需持续一定的时间,同时具有多个目标用于提高下级人员的专业能力,监控被督导者向来访者提供的专业服务的质量,并且对即将进入本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价和把关的一个过程。心理督导的作用在于帮助心理咨询师,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咨询界有个说法,你自己能走多远,才能引领你的求助者走多远。因此,咨询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重要的。
首先,帮助咨询师,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往往因为自身的经验等方面原因遇到困难,以致咨询难以继续进行。尤其是刚刚开始工作缺乏实际咨询辅导工作经验的咨询师,应及时调整咨询策略。这时,就需要督导帮助其寻找原因并修正咨询策略,以更好地帮助咨客获得成长和改变。
其次,有效帮助咨询师的咨询技能的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科学,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艺术,很多咨询、治疗艺术和技巧,都是经过多年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通过督导互动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经验,可以快速提高咨询师咨询技能。
最后,在咨询师本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压力职业,咨询人员长期接触不良情绪,难免受到影响,此时,就需要更专业的督导来解决咨询师自身的问题。
国外由于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开展的历史比较久,已经建立比较好的督导制度和体系。每一位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都有自己的督导。随着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以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的增加,大家已经认识到心理督导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尝试心理督导的方式。但还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督导体系。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少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督导帮助。
3.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参与学习培训,将专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序、有计划地指派专、兼职人员参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并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考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逐步达到持证上岗要求;不断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督促培训机构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在培训内容中多加入一些操作技能训练和实习督导环节,增加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让学习者多一些自己体验和彼此分享、督导;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并长期坚持形成新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并重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 咨询策略 心理校园 基本技能
一、对校园心理问题的判断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身心健康的重要表现就在于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展的需要,因此,当代青少年应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 心理是否健康的表现
(1)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做社会、集体的一名成员,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在人际交往上,是否跟老师、同学以及家长闹矛盾,对异性是否有不现实、不和谐的看法。
(2)在学习上,面对学习的压力,采取何种态度。是消极对待,自暴自弃;还是积极乐观,化压力为动力。
(3)在情感的表现上是否有自我体验。遇到问题和挫折,如何进行自我情绪上的疏导。如果消极被动,则不是健康心理的表现。
(4)谈吐与修养得体。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得体的谈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常与人顶撞、争吵、滔滔阔论或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心理往往不健康。
二、心理健康咨询策略之一――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多彩、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对校园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利于青少年以更加开放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所以,打造校园心理文化环境有助于心理咨询策略的实施。
1 以校园环境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校园环境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媒介,可以用来从侧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建设心理咨询室、心晴小屋,开设心理温馨信箱,建设心理网站等,这些都是进行校园心理咨询的基础准备。同,在校园心理文化的促进上,我们还可以从细节做起,发挥“无声老师”的最大作用,在黑板的边角处写下心理方面的阳光小句,校园广播进行积极的潜移默化,在墙壁上涂鸦心理幽默图画,这些都能为校园心理健康咨询策略的实施添砖加瓦。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学生在校园的活动容易受到规范、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有利于普及心理知识,并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咨询的环境。因此,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心理文化的氛围,在实践中升华,获得自己内心的心理感知。我们可以举办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开展特色心理讲座,开办心理游戏集中营等,这些活动气氛活跃,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减少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内心压力,提高自我感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 加强相关心理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关注度。目前,由于校园心理建设机制还不成熟,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工作情况也并不是很了解,对相关心理教育活动的关注也缺乏热情。因此,在校园心理咨询的策略上,我们主张利用宣传板、心理小报、校园网站等作为媒介,进一步提高校园心理教育的宣传影响力,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尽量做到促使大部分学生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普及好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大家卸下心理包袱,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活动,明白心理咨询中心的情况,对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不再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4 编辑心理健康教育简报。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可以创办心理健康简报,类似于《心灵绿洲》之类的校园刊物。简报主要是介绍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概况、对心理健康知识加以普及、开设问答专栏回答师生所提出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等,这项工作对校园心理咨询策略的实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推进简报的建设。同,该简报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开设特色专刊。比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引起广大同学对教师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可以以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作为简报主题,解析广大教师不为同学所了解的一面。比如因为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枯竭现象,家庭事业双兼顾而过度疲劳,心力交瘁带来的亚健康状态,并介绍有关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师生的矛盾冲突,对校园和谐也大有好处。
5 举办心理电影赏析活动。众所周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题材的心理影视作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工具,它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举办心理电影赏析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了解心理知识,也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心理学的世界。我们所挑选的观影片子,应该符合当下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和同学们有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心灵捕手》等。组织观看完影片后,心理老师应该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在现场进行实地交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进行相关心理指导。
三、心理健康咨询策略之二――校园心理环境管理
1 下发聘书,重视心理委员的作用。心理委员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生事物,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选拔和培训一批思想过硬、社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不但能够及关注和了解学生群体的异常和突况,还能够发挥同龄人相互帮助的优势,是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校园学生工作中心应该坚持以“信任”“呵护”“成长”的理念为指导,尽最大努力促进学生快乐自信地成才。心理咨询中心应该秉承良好的工作信念,开展好日常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我们发现,在日常心理教育过程中,心理委员已经显示出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咨询的策略实施中,心理委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热情、积极、乐观的态度。
(2)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人际交往良好。
(3)能及发现、关注和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并展开积极有效的心理工作。比如开展英语沙龙、朋辈心理辅导等,及推荐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
(4)认真落实学校的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可以组织班级心理测试或者心理素质拓展等。
(5)积极发现有重大心理变故和行为异常的同学,处理不了的问题向老师和相关领导进行求助,及帮助老师有效地维护校园的稳定。
(6)能够主动学习学生校园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能及发现、分析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相关的业务能力,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2 学校和老师建立联动机制,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此外,学生本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或者是情绪低落,可以找同学倾诉,或者听舒缓音乐进行排解。
四、心理健康咨询策略之三――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对学生进行有限的心理咨询工作,应该严格按照心理咨询的规范操作,因此,以下的心理辅导技能是必须掌握的。
1 倾听技术。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不但可以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也可以收集充分的情况。倾听,是艺术性的倾听,在倾听过程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加以批判,还必须有恰当的反应,要和来访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2 温暖技术。温暖的定义就是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给予温暖。温暖技术可以拉近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减少沟通的障碍。温暖和尊重类似,但是比尊重更具深层次的意义。温暖技术,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带有浓厚的感彩,是做到以情感人的有效技术。
3 团体咨询技术。团体咨询主要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辅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让受访者在团体内人际交往中起作用,让受访者在这个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体验、观察、学习,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然后让受访者扮演心理咨询师,进行角色互换,发展受访者的助人过程。
4 阻抗处理技术。面对不同的受访者,被咨询者要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情况,因此学会阻抗处理技术有利于被咨询者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比如面对受访者沉默的情况。对此,咨询师应该积极开导对方,善于分析沉默的原因,通过受访者沉默的状态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特征。此外,咨询师还经常遇到受访者的依赖现象,因此,心理咨询师应该掌握抗依赖和移情的技巧,认真判断并冷静对待问题。
5 重复鼓励技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在对受访同学进行心理辅导的候,要给予他们鼓励,并肯定受访者,面带微笑,帮助受访者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受访同学进一步进行情感的宣泄。在重复鼓励技巧上,我们可以重复受访同学的话,或者经常说“嗯”“讲下去”“还有吗”“然后呢”,这个是讲话的一个巧妙的技术。
有人说教育之树乃以爱为根基,而饶先发则在用自己最真切最无私的爱去关怀每一个大学生,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洒满青春的校园。大学期间的教育,第一步尤为重要,出于该校校区设置的特殊性以及对他能力的认可,4年来,学校一直安排他担任大一学生的辅导员。他的辅导员生涯是特殊而有意义的,每年都要送走一批刚成长起来的学生,并迎来一批新的面孔,一年一个周期,年年都是一个挑战。
每年他都会让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接受开学以来的第一堂课,也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一课--学会感恩。该校材料094班的一名同学在看过他主讲的感恩教育系列讲座后,在博客里如此写到来到学校,第一节课就让我感动的是辅导员给我们播放的《让世界充满爱》,讲的很实在、很鼓舞、很感动,让在场的学生都流下眼泪,黑暗中的我也满脸是泪,我当时就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我爱你们,我一定要好好读大学,以此来报答你们。饶先发经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知足和珍惜,使你心志平和,努力进取。感恩和回报,会让你无私的付出一切,结果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大一新生报到后,饶先发每年都要号召同学们给父母或家人写一封感恩信,这一活动每年都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其中有同学就说道:这些年父母在我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写感恩信时把平时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和想对父母说的那些话,全部用笔写下来寄给他们,结果父母打电话跟我说,你长大了,到了大学懂事多了,也会体谅父母了。这个给我心灵带来的震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饶先发认为,孝敬父母,尊重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项活动的开展能让同学们学会感恩,学会如何对待父母的艰辛,学会如何做人。他像亲人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来看待,为学生成长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情感的话题一直是大学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话题之一。针对在大学校园这个全新的环境中。饶先发积极报名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2019年他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成为江西理工大学第一批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在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后,他开创性的把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心理辅导,别人眼里的问题学生都与他很亲近,有些学生不愿与父母沟通,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他听。
他在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历程中,他以校园文化为契机,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对外宣传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他的带领下,他的新闻写作团队连续四年荣获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他个人也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几十家报纸、电视、电台、网站发表文章1400多篇。
新时代、新发展、新形势下对辅导员的定位和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辅导员去更多思考、学习和探索。饶先发对此有深刻认识,他说道:辅导员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理想的践行,更是一种人生意义的升华,我热爱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在我内心深处始终都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鞭策自己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前进……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评估
1、引言
伴随心理咨询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咨询有效性成为了临床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如何反映并分析这些变化从而判断心理咨询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就关系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问题。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单维向多维转变,这是评估多元化的一种进步体现,但是多维评估要求多种测量,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因此也更难于获得来访者及其他人员的合作,研究之间的对比分析也越困难。鉴于此,咨询之初就有必要及时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估模型,对阶段性及整体的咨询成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2、历史研究
早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多采用基于特定理论的单一技术,在评估方式上,多采用来访者自我报告,心理量表被广泛使用。上世纪70 年代,Strupp和Hadley提出心理健康评估的三维模型,认为评估应由社会、来访者和咨询师三方参与。社会维度强调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规范性,来访者维度强调其自我感觉是否幸福和满意,咨询师维度强调依据专业知识技术判断来访者心理是否健康。这一模型虽考虑了评估的多元性,但对于评估的内容、时间及后续咨询等问题没有进行专门讨论,所以不尽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心理咨询的疗效也因咨询师所持的理论观点而有所不同。如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受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的咨询师则要使来访者克服特定情境引起的各种症状,关注来访者行为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模型把“症状减轻、健康状况和功能改善”作为评估依据,多元评估开始占主导,其特点是:咨询师、来访者、亲友、同事等都可作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认为变化是双向的、多维的和不稳定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症状有密切联系。
有的研究者将剂量模型引入咨询效果研究,创建咨询效果阶段评估模型,将来访者的改变分为连续的三阶段,首先会体验到更多幸福感,接着是症状缓解,最后是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并运用“来访者剖面图”评判咨询效果,即把来访者实际咨询进展情况曲线和预测曲线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调整治疗策略。
杨宏飞(2005)提出了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四维模型,认为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必须围绕来访者的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什么在变化?谁报告变化?用什么方法报告变化?什么时间报告变化?依据这些问题构建的评估不应受具体理论、方法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包容实证和现象学方法,既适合心理症状和障碍的预防矫治,也适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转贴于
3、具体建议
基于对咨询效果评估模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模型的立足点不同,关注来访者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是,咨询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型考虑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次会谈或对心理咨询进行总结性评估。具体的评估形式有多种选择:
一是来访者每一次或每一阶段咨询后的即时评估与反馈。
二是根据问题性质、目标要求,让来访者做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如间隔一定时间用作业法、自我报告法等进行评估。
三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定期联系,来访者以便捷方式向咨询师反馈。
形式固然多样,评估咨询效果的主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评估既要考虑到负面消极的心理是否减少,也要考虑积极心理反映有无增加。从正面负面、消极积极两个方面评估咨询效果较为合理。
第二,全面考虑评估信息的来源,除了来访者、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教师,来访者的家属、亲友、同事等都可以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从理论上说,评估越是多元化,越能反映来访者复杂的变化。
第三,目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中,大量研究采用“事前—事后测验”和“干预组—非干预组”设计,它能提供高效度,但往往把问题数字化和简单化;而现象学方法,如个案报告,因缺乏良好的内外部效度常不被认可。在评估实践中,现象学方法应与实证法结合,达成积极效果。
第四,将时间作为效果的重要参数。有限的评估反映不出咨询效果的动态变化。按照过程变量的远近,效果变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效果评估。咨询师应当在会谈之初,就根据来访者具体情况和咨询目标设立评估计划。
尽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评估的科学性依然是个问题。建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是促进该领域科学化的一条途径。不管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都要从多个维度来设计效果评估,使结果尽可能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 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 社会科学战线, 2007(1)
[2] 胡姝婧,江光荣.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
[3] 卢飞斌.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探讨.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许明智,龚耀先. 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
[4] 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 心理科学, 2005(3)
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女警官事迹材料
点燃心路航灯演绎女警风采
xx,先后任省镇江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科长,女警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二十多年如一日,长期战斗在监管改造第一线,在罪犯心理矫治的园地里播种耕耘,自强超越,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荣记三等功一次,2004—2005年度被省监狱管理局授予“巾帼标兵”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罪犯心理矫治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她所在的部门被评为“巾帼标兵岗”,荣记集体三等功,创立的“心理矫治镇江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监狱被司法部命名为“全国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师实习基地”,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罪犯心理矫治先进单位。
与时俱进,争当心理矫治的领头雁,致力开拓科学矫正新领域。
镇江监狱是全国最早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监狱单位之一,没有经验可学,也没有模式可循。滕婉芬知难而进,刻苦钻研业务,十分珍惜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京脑科医院等培训基地学习的机会,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心理测试》等资格证书,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目前开考最高级别),不断厚实了为罪犯“心路引航”的素养。她注重向实践学习,深刻思考理论问题,形成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出《谈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的现场控制》、《对心理危险性罪犯可以实行预警管理》等2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受到全国监狱系统同行的好评;她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邀请,在中美心理测试国际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参与了司法部copa-pi量表的研制工作,是《中国罪犯心理矫治》和全国罪犯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编撰者。其研究硕果,不仅对镇江监狱,也对监狱系统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先导作用。滕婉芬身先为范,带领全中心民警学有所专,共同创新实践。组织编写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辅导手册》,在全国监狱系统推广使用;她主持的《罪犯心理咨询现状调查》课题组率先获取了国内监狱有关罪犯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状况的宝贵数据,文章被《中国监狱》杂志刊出,并荣获全省监狱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年在全省监狱系统组织的心理矫治个案及论文评比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人人获奖,充分体现了这个学习型团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滕婉芬和她的同事总结出一套“心理评估与狱情预警机制有机结合,心理咨询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有力地发挥心理矫治手段的攻防效能,经验做法多次被省局、司法部以简报的形式推介。她每年开办的团体辅导讲座数列“中心”排行榜之首,并有5个经典咨询个案入选专业书刊。
自强求实,勇为改造质量的促进者,全面增强心理矫治新优势。
面对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教育改造难度加大的狱情态势,她坚持高标杆定位,夯实心理矫治工作基础,不断丰富矫治手段和内涵,尽心尽力拧紧监管“安全阀”。提升层次,实现规范运行。滕婉芬着眼监狱特点,集思广益,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共计16项,如《罪犯心理矫治考核细则》、《女性心理矫治员人身安全的规定》等,首先填补了系统内制度建设的“空白点”;按照罪犯心理问题的类属,区分功能,改造咨询室,营造不同风格的咨询氛围;扩展咨询渠道,形成日常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视频咨询等多维体系,切实增强了心理矫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强化宣教,实现良性互动。针对“罪犯消极接受矫治”的症结,滕婉芬抓根本,巧化解,形式多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自办《心理健康之友》小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型图片展,推广心理操,尝试心理剧演出;结合各个时期监管工作特点,定期与不定期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环境布置突出广告、标语、墙报的渲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矫治工作氛围。据问卷调查,罪犯对心理矫治工作信任度上升到89.5%,自我调适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攻防兼备,实现效果突破。围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一中心,滕婉芬带领全中心民警创新模式,不断深化心理矫治工作。将心理评估与狱情预警机制有机结合,按照“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的原则,加强心理测试工作。在确保罪犯心理测试率达到100%的前提下,以新入监犯、顽危犯、涉毒犯等为重点必测对象,细化心理特征分析与危险程度甄别,为基层监区加强管理与教育提供“第一手依据”。将心理咨询与广泛开展个别教育有机结合,滕婉芬认真落实“两手抓”思路,一手抓心理门诊咨询和重点个案矫治,“中心”每年咨询量均在1000人次以上;一手抓监区个别教育的辅助工作,实行危险预警、危机干预,消除安全隐患,顽危犯矫治转化率达73%,其中滕婉芬直接和参与处理的案件达95%以上。将心理矫治与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有机结合,滕婉芬发挥专业优势,介入省局新收犯分流中心的心理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对象隐藏、掩饰等问题,组织技术攻关,采用心理测量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排除干扰因素,为接收新犯监狱提供了较为全面、准确的危险等级评估等心理基础资料;并运用犯罪学、监管改造学等理论知识,明确心理评估标准,规范改造质量评估结论的格式和内容体系,提升改造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效。在滕婉芬团队的努力下,镇江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呈高效发展态势,为监狱连续八年安全无事故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在2006年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创建验收中,司法部评估组高度评价“镇江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是他见到的全国心理矫治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单位”。2007年监狱成立女警中心,她积极参与组建工作,细分职能,带领民警配合各监区突击完成管教信息系统11个新增模块的信息录入工作,全面接手日常内勤事务,参与会见的审核及登记,有效地减轻基层监区的工作压力。
无私奉献,甘为阳光心灵的导航师,真情诠释女警人生新境界。
滕婉芬对己严格,对事尽心,以满腔热忱为失足者的心灵导航。职业的特性使她没有正常的“休息”概念,这些年来,她从未歇过公休假,每天工作学习10小时以上,有时因突击完成任务,还加班加点至深夜。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内心装得最多的是工作,脑海盘绕最多的是那些患有心理病症的“定时炸弹”,而对自己、家庭则很少顾及,她常年默默忍受慢性病痛,忘我地工作;碰到装修房子这样的居家大事,她完全“超脱”,交由亲友打理;在女儿冲刺高考的关键时期,她因参加全国研讨会而将女儿“托管”,至今滕婉芬还为此事不能释怀;2005年其母患青光眼动手术,恰逢她承包矫治的肖犯流露出行凶报复的迹象,滕婉芬请假妥善安排母亲住院治疗事宜后,将照料的担子移交亲友,迅即返回岗位,展开艰难的咨询治疗,及时化解肖犯的心理冲突,但是,她却在母亲最需要的时候,没能很好地尽女儿的义务。大爱无疆,滕婉芬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分别被镇江关工委、镇江市团校聘为“关爱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和“黄丝带”心理健康辅导员。五年来,她为中小学生,特别是“空巢”家庭的孩子提供无偿服务600余次;并用所获稿费长年资助一名山区贫困学生。对这所有的一切,滕婉芬无怨无悔,自认为对所热爱的事业,她付出了许多,收获了很多,在求询罪犯感激的微笑里,在孩子们的28封感谢信中,她读懂了自己所有付出的回报。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考试焦虑 放松训练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李某,男,22岁,独生子,性格内向,某普通高校大四学生,汉族,未婚,中等个头,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出生于一个乡镇家庭,家庭成员还有父母。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关于学习方面的支出父母对李某从不吝啬,因此李某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更多的是学业的压力和父母对他的期望。学习成绩是李某和父母交流最多的话题,这无形也给李某很大的压力,李某也知道父母赚钱也不容易,这也是李某一直很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一直以来成绩都不错,这成绩的背后都是李某努力的结果,而且李某也相信天道酬勤,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但是在复习考研以来,总是感觉自己的复习效率不高,该记的知识点,总是背了很快就忘记了,心里没底。最近觉得自己对考试产生焦虑,而且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害怕考试的到来。
(三)精神状态
情绪焦虑低落、精神不振,思维清晰,人格较为稳定。
(四)心理测验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 57,提示有轻度焦虑;(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一个多月来情绪越发低落,倍感紧张焦虑,害怕面对考试,并伴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
(二)个人陈述:我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镇,独生子。父亲是建筑技术员,母亲在家开零食店,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家人很重视我的学习成绩,且期望也挺高的。我自幼学习勤奋上进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记忆力较强,学习成绩在班上较为靠前。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较为顺利,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到了大学发现,随着学习的内容难度逐渐增加,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成绩不如从前,而且一遇到重要的考试就容易紧张和焦虑,虽然我凭借自身的勤奋刻苦还能勉强应对。现今到大四,经过考虑和父母的同意决定考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开始准备时,还是信心满满的,但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心静不下来也看不进去书,感觉脑子不好使了和记忆力下降了,比如昨天背过的内容今天就不记得了。开始的时候自己认为这是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的原因导致疲劳的产生,以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就可以恢复的。常常明明感到很困,躺下来却睡不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想着考试的事,担心自己考不上。可又担心自己休息不够,会影响明天的学习效率,害怕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于是又强迫自己能尽快睡着,可结果就是失眠。特别是最近一个月,焦虑感更加严重了,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总是担心自己在答题时脑子一下子空白了。因此影响食欲,而以前的胃口一直很好,饭量一般,现在饭都吃不下了,加上失眠的问题也很严重了。我以前每次重要的考试前都比其他同学更为紧张,比如期末考试,但都能通过。而现在无法很好地复习,睡觉也睡不着,对此非常懊恼。室友建议我放松一段时间试试看,完全放空自己,不想任何关于考试的事情,但效果不佳,所以来求助心理咨询中心。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一)心理咨询师观察:衣着整齐干净,符合大学生身份。眼圈发黑,满脸愁容和倦态,情绪低落,语调较为低沉,语速较慢。身体和智力方面均发育正常,思维意识正常、清晰,语言表达正常。情感反应稳定,但在谈到考研的事情时,情绪明显担忧和焦虑。
(二)他人反映:其同学描述的情况与李某主诉的基本一致,但认为李某是面对考试太过于紧张和看重结果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
四、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曾经到医院检测过,无器质性病变,因而并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二)社会原因
在李某的生活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的期望高,这无形的压力加到李某的身上,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加上近来的考研复习效果不好,因此心理感到非常焦虑,随着考试时间的越来越近,和复习的效率下降加重了这次的焦虑。
(三)心理原因
1. 认知方面: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对应的回报的,考研复习的效果不好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担心考试的成绩不好;
2. 行为方面: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进而加重了问题时焦虑的倾向。
3. 性格方面:性格内向,不爱交往。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依据
依据李某的症状和测试结果诊断李某的问题为焦虑情绪。理由有三:首先,该情绪是近期发生的,其反应的强度在可理解范围内;其次,时间上,该情绪持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焦虑的情绪还未泛化;最后,对其他的社会功能也并未造成影响。因此诊断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有强烈的反应,且已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的特征,时间上严重心理问题的病程大于2个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亦可排除。
3.与神经病症相鉴别:在病症上,神经症的特征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问题也出现了回避和泛化,且已经是充分泛化,神经症的反应与初始事件的本身是不相关的,在时间上,神经症持续的时间为大于三个月或三年。根据求助者的病症,可以排除神经症。
六、制定咨询的目标
(一)具体目标:缓解求助者的关于考试的焦虑症状,使其的生活和学习恢复正常,改善睡眠质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研究生考试。
(二)最终目标:通过咨询,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最终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1.主要咨询方法:系统脱敏疗法。
2.适用原理
学习理论是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是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不适应行为,也可经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系统脱敏法”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即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按照刺激的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忍耐力、承受力,增强求助者的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的反应,保持身心正常的状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履行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积极配合咨询师的咨询工作的进行,一起梳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
权利:对咨询师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了解;有权利选择或选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职业教育背景;有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协商和选择的权利。
义务:对双方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作为求助者应当尊重咨询师并且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帮助求助者认清和解决心理问题;恪守保密原则。并向求助者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的权利;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向求助者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
义务:有遵守和执行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全面的内容的义务;作为咨询师应当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职业教育背景且尊重求助者,遵守咨询行业的行业规定和职业操守,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特殊情形可提前通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45―60分钟,共7次。
咨询收费: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测试;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并向其介绍咨询过程中有关的规则和事项;采用摄入性会谈法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谈话,引导求助者描述自己的烦恼,以及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并让其做相关的心理测试,如焦虑自评量表(SAS)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初步学会放松技巧。
过程:首先简单明了地向求助者说明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过程:其次教授求助者放松技巧;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其放学后坚持放松技巧的练习,尽力做到熟练。
第三次咨询
目的:设计焦虑等级表。
过程:检查求助者放松训练的效果,看其是否已经掌握了放松训练技巧,再一次和求助者一起学习放松技巧: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传授构建焦虑等级表的制作方法,接着让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情形,并要求其把这些情境进行排序,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最后布置作业,继续练习放松技巧。
序列事件焦虑程度(0―100):
1. 考前一个月想到考试时 10
2. 考前两周想到考试时 20
3.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30
4. 考前三天想到考试时 40
5. 考前一天想到考试时 50
6. 考试当天早晨 60
7. 考试即将开始 70
8. 坐在考场开始答题 80
第四次咨询
目的: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缓解焦虑症状。
过程:首先向求助者说明脱敏训练的具体操作程序;接着按照在第三次咨询做好的划分焦虑等级表,病进行逐级脱敏(由小到大),反复的次数依据求助者在想象到每一等级时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虑时来设计,如果焦虑的分数超过25分,则需继续做放松训练;最后布置家庭作业,依照本次介绍的方法,作为本次咨询内容之一,家庭作业布置(4级),用放松对抗焦虑。
第五次咨询
目的:继续进行脱敏的训练,减轻焦虑症状。
过程: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此判断求助者是否已经掌握运用放松技巧来对抗4级焦虑事件:接着进行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到此情景不再感到焦虑时为止:继续布置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去后继续坚持系统脱敏训练。
第六次咨询
目的:进行最后两级焦虑事件的脱敏,使求助者在应对考试时不会再有过度的焦虑情绪。
过程:回想4、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进行7、8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此情境不再焦虑时为止。
第七次咨询
目的:结束咨询,检查与强化咨询效果
过程:总结整个咨询心得,并强化、检查咨询效果;已经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可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坚持运用放松技巧克服焦虑,树立起信心去面对以后的考试。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主观体验:求助者认为焦虑情绪明显缓解了,能和同学探讨有关考研的事情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二) 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8分,与首次测评相比,焦虑症状明显下降,说明此次咨询效果较好。[注:首次测评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7分]
(三) 求助者生活改善: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四) 求助者周围人的评定:同学反映求助者情绪好转了,不再愁眉苦脸,睡眠、饮食状况改善,人也开朗多了。
(五)咨询师的评定:根据咨询师的回访了解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考研,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也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不良 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5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maladjustment, anxiety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Patient appeared moodiness, interest,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 such as discomfort, anxiety, irritability, insomnia in the next semester freshman , He was upset for consultation,, He was diagnosed with 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Using Baker and Remy cognitive therapy changed the patient's mistake cognition. After 5 times consulting, patient's anxiety disappeared , can live and study happily. After half a year, patient had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university life, took an active part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had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Keywords college freshmen; maladjustment; 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gnitive therapy
1 一般资料
求助者,男,20岁,汉族,大一新生,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生活很幸福,跟母亲有充分的沟通。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庭关系和睦,直系亲属中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无精神病等遗传病史。
2 主诉及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来,求助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烦躁、失眠、人际交往不适、学习效率下降。
我从本学期开学以来已经断断续续失眠有一个月了。大一上学期,我对学习和生活特别有激情,看书的时候越看越想看,还参加了很多集体活动。但是本学期返校后,经常失眠,有时只睡两三个小时。这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下降。我感觉这学期的状态很不对劲,比如以前看书的时候,越看越想看,感觉读书很有乐趣,但是现在我不想看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我高考的计划是想学医,但是成绩不太理想,来到了这个学校。想复读,但被父亲制止。这个学校的校风很差,学习氛围不好。宿舍的其他舍友不学习,经常玩网络游戏,我在宿舍里看书看不下去,想调换宿舍,但没调成功。老师上课的时候好像在糊弄人,不认真备课。寒假的时候我跟我高中的一个同学交流,他是在北京某高校上学,他的学习状态很好,图书馆开馆的时候就去学习,晚上图书馆闭馆的时候才回宿舍。我觉得一个月做一本高数题册就不错了,但是他能做好几本。
曾去过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诊治,均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想努力学习却因失眠无法集中精力,内心着急,在父母陪同下前来咨询。
3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3.1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体态略胖,衣着整洁,年貌相符,落座后东张西望,神情紧张。经咨询师的关热情接待,求助者紧张情绪有所缓和。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语速较慢,但思路清晰,有明确的求治愿望,有自制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3.2 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状态良好,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性病史。求助者曾在综合性医院做过CT、心电图等检查,未发现躯体疾病。
(2)个人史:独生子,父母老来得子。幼时生长发育正常,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很优秀,性格内向敏感,自我要求较高。
4 心理测验的结果
(1)SCL-90:总分190,其中焦虑2.6分,抑郁为2.0分,人际关系敏感为2.44分。
(2)SAS:标准分为58。
(3)通过整理以上资料,可以总结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生理原因:男生,20岁,大一新生。
社会原因: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高考失利,想复读,但被父亲制止。进入大学后,起初很努力,但是与高中同学相比仍有差距,心理落差大;大一第一次住集体宿舍,不适应人际关系,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认为“我应该始终很优秀”,“我只要努力就能比其他同学强”;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性格内向,敏感,追求完美。
5 评估与诊断
综合以上信息,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如下:
(1)求助者存在失眠现象,通过两家综合医院的CT和心电图等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2)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困扰是由现实因素引起,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求助者的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特征也相对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该求助者心理状态正常。有明显的求治愿望,自知力完好,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由于高考失利对目前学校不满等现实因素引起的,与现实处境相符,心理冲突类型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的主导情绪是焦虑,并伴有烦躁、失眠和轻度抑郁。内容尚未泛化,持续一个月,情绪反应尚在理性控制范围内,对社会功能稍有影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据此,对求助者的问题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6 咨询目标的制定
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商定以下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1)消除或者减轻求助者的焦虑情绪。(2)调整其错误的认知观念。(3)提高求助者的认知能力,重建合理信念。引导求助者合理定位自我,并反思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观念和技能。
长期目标:在达成以上目标的基础上,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
7 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
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原理。认知疗法是咨询师通过运用共情、尊重、积极关注、提问、自我审查、语言分析等技术,引导求助者循序渐进地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主行为。
(2)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将已打印出的纸质版的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资料,交给求助者一份,并向求助者做简要描述,如有疑问,可提出。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60分钟。
时间安排:每周五上午。
(4)咨询的费用。按照学校的文件通知,面向本校的学生,免费对其咨询。
8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五次咨询: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2)心理帮助阶段(第3-4次咨询)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5次咨询)。
具体三个阶段的实施:
第一个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意义,向求助者阐述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②运用尊重、共情、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的技术与求助者建立初步的咨询关系。
③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相关信息。
④进行心理测验,通过SCL-90了解求助者目前可能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通过SAS了解求助者的焦虑分数。并向求助者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
⑤结合求助者的问题,向其介绍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求助者达成一致,用认知疗法,解决求助者当前面临的情绪困扰。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4次)
①商定咨询目标:与求助者达成共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第一:改变“我应该始终很优秀”,“我只要努力就能比其他同学强”、“大学应该是高效率学习的天堂”的认知偏差。第二,改善与舍友的人际关系;第三,缓解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
②运用提问技术:通过开放性提问了解求助者的问题所在,如:能详细聊聊你大学之前的学习情况吗?你憧憬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你对自己有怎样的定位呢?你与舍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③运用自我审查技术:鼓励并引导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反省。如:在现实中,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都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吗?就如现在的学校和舍友?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进入大学,其他同学有没有与你类似的心理落差呢?
④运用建议技术检验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例如:求助者认为造成我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学校校风差,舍友不学习。针对这些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求助者了解其他同级别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建议求助者与优秀的学长学姐多沟通了解,以验证他的表层错误观念。
⑤运用演示技术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以检验“我与舍友关系不好”所带来的表层错误观念,了解相处不和谐的原因。
⑥运用模仿技术,通过日常观察和交流,了解其他同学是如何看待进入大学后的心理落差的,其他舍友之间是如何和谐相处的。通过榜样事迹会或者经验交流会,学习优秀学长和学姐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精彩的大学生活的。
⑦运用语言分析技术纠正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在会谈中,求助者透露出非常要强的性格特点,反复强调自己很努力,但是与高中同学相比,仍然有差距,以致出现“我很失败,不如别人”这样的核心错误观念。通过语义分析和转换,引导求助者说出具体有特定意义的句子。比如:“在与舍友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处理得不是很好”;“进入大学后,对学校氛围和自我关注度降低的心理落差,我没有调节好。而其他同学也有我类似的心理落差”。
⑧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认知观念。鼓励求助者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院的活动,勇于表现自己,改善人际关系,利用大学里的平台全面发展自己,引导求助者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功的行为。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的阶段(第5次)
①商定家庭作业内容并检查完成情况,观察求助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认知复习,引导求助者将学习到的新的理性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②进行心理测验,使用SCL-90和SAS重新评估咨询求助者的表现;
③结束咨询。
9 评估咨询效果
(1)求助者对自己评估:通过5次咨询,睡眠和情绪均改善,认知逐渐纠正。
(2)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情绪稳定,学习状态很好,效率有所提高,宿舍关系改善。
(3)求助者周围同学的评估:学会与舍友交流沟通,参加班级活动更加积极主动。
(4)咨询师的评估:经过咨询,情绪很平稳,心情很放松,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5)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为155分,其中焦虑1.7分,人际关系敏感1.7分,其中睡眠1.6分。SAS标准分为46分。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本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
[2]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
【关键词】考试焦虑;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一、一般临床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男,15岁,160厘米左右,体态正常,汉族,某地级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经询问其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独生子,足月顺产,无重大疾病史。从上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会考时,求助者以全校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上了市区一所重点中学。家境清贫,父母将全部期望寄托于独子求助者身上,希望求助者能通过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模拟中考失败后出现焦虑,紧张,烦躁,失眠,休学两个多月。
(二)个人陈述:2个月前,中考备战开始后,教室黑板上每天变化的中考日期倒计时和随时变化着的同学考试成绩一览表,加上父母那企盼的目光,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开始食欲下降、恶心、心慌、心悸,无法入睡,惶惶不可终日。在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我突然感到心中一阵恐惧、慌乱,头脑变得一片空白。我想压抑着紧张情绪,结果越压抑就越紧张、越恐惧、越慌乱。最终我在全校才排名第50。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绝望。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同学老师们再也看不起我,我也没有脸面再在学校呆下去了,所以那天下午就请假回家了。回到家里也根本无法学习,老想着那个第50名,我不知怎的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到后来,感到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喉头堵塞或透不过气,有马上要窒息之感,出现胸痛不适的躯体症状,有时甚至全身都有处于无以名状的难受中。有时想到自己这么要强,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致使考试失败,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过高的期望导致的;又想到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我就禁不住冲父母发火,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现在还是想去上学但又不敢去上学了,因为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自己又缺了这么久的课,肯定追不上班里同学,到时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会更丢人。而且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我就不可能考得上重点大学,人生就没希望了。想到这个就烦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感觉生活全被打乱了,渴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又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前来咨询,希望咨询师能尽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该求助者体态正常,衣着整洁,意识清楚,讲话声音清晰,但语速较急促,情绪低落、紧张,不敢直视咨询师,行走时低头、弓背。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无妄想,无智能障碍,无思维逻辑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考试”时,情绪明显紧张,焦虑不安,言语表达结结巴巴,双腿不停的在颤抖,右手一直在反复拧着衬衣最下面的一枚扣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求治。
(二)老师同学反映:该求助者考试前的行为和情绪与平时差异很大,情绪波动厉害,坐立不安,还出现了出汗、心悸、头晕、腹痛、尿频、尿急等现象,脾气也变得急躁。同学们经常把求助者这种判若两人的表现作为笑谈的对象,求助者因此和同学们的关系比较紧张。
(三)父母反映:该求助者从小优秀能干、聪明懂事,认识的人都很喜欢他,但自尊心比较强,争强好胜,输不起。自从第一次模拟中考失败后,就不再上学,在家冲父母发火。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生理检查:经医生检查诊断,无器质性疾病,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2、精神状况检查:焦虑,紧张,烦躁,但意识清晰,智力正常,仪表端庄,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3、社会功能状况: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的影响,休学在家两个多月。
4、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由认知偏差引起的考试焦虑情绪。
5、原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没有遗传因素,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2)社会学原因: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的百般溺爱、娇生惯养,全部期望寄托于求助者身上;负性生活事件,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失败,自信心受挫;缺乏社会支持,同学的讥讽。(3)心理原因: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必须看得起我”“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能考上重点大学”等等;对于模拟考试的失败,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焦虑、烦躁等痛苦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人际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个性特征:性格内向、孤僻、敏感、脆弱、争强好胜、追求完美。
6、鉴别诊断:排除精神疾病和抑郁性神经症。
根据上述六点,可以确定该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二)诊断与依据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印象为:严重心理问题(考试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第一,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等症状。第二,严重程度标准:考试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较为强烈的、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泛化,反应不只局限于最初刺激的范围内,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能引起此类不良痛苦情绪;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休学在家两个多月,学习效率下降。第三,病程标准:时间为2个月多。第四,排除标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严重,时间也较长,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内心冲突并未变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另外,根据许又新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小于或等于3分,不是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改变其错误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改善其当前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让其重新返回校园愉快地学习,迎接中考。同时在平常生活里适当运用放松技术,降低焦虑水平。
(二)长远目标(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的成长,消除非理性的生活观念;完善其个性,提高有效处理生活挫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针对个案及求助者的特点,与求助者商量,决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使其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其在以后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一)咨询方法与原理
方法一: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属于认知治疗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导致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方法二: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建的,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它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其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训练取代焦虑。操作步骤是: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二)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
咨询师与求助者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时间与费用
每周二次,每次50分钟,共咨询9次。
咨询费用:免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师生,实施免费)。
七、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分为4个阶段 ,安排9次谈话。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8次咨询);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9次咨询)。
(一)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咨询任务: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资料,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过程:首先,咨询师向求助者作自我介绍,求助者填写咨询记录表。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通过理解、尊重、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用提问、倾听、情感反应让求助者能尽情地倾诉,宣泄紧张、压抑的情绪,使其心情有所放松。然后,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不合理的观念进行初步分析。并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最后与求助者对其问题达成统一的认知解释,共同协商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家庭作业:寻找在模拟考试中产生焦虑的原因,并运用ABC理论对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的痛苦情绪得到宣泄,感觉轻松多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对求助者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评估并商定咨询目标。
(二)第二阶段:领悟阶段
第2次咨询
咨询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咨询师进一步认识求助者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的认知观念;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与求助者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其考试焦虑的原因。并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找出其非理性的观念,进行驳斥与辩论。
求助者不安的情绪和行为表现(C)是: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烦躁,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感觉精神疲累,食欲下降、失眠、健忘、坐立不安、手脚冰凉;责怪父母,冲他们发火;干脆不去上学。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诱发事件(A)是: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失败。两者之间不合理的观念(B)是:“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我压力大,发挥不好,而且这种影响永远难以改变”;“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人生就没有希望”“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现在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很明显,造成求助者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存在绝对化、非理性的观念。在对待考试的问题上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使求助者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考试升学”的问题。考试动机过强,过高的期望值引起精神过度的紧张,从而导致模拟考试失败;而过于看重每一次考试的结果和心理素质的脆弱,使其把一次失败看成永远的失败,进而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通过谈话,改变求助者原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对“考试升学”的问题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以下为摘录的几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对于模拟考试的成绩,你很苦恼?
求助者:是啊,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每次都能考出好成绩,那次模拟考试我才考了50名,证明我很笨。
咨询师:还有什么原因使你苦恼?
求助者:因为我考差了,老师同学亲戚都不理我,看不起我。
咨询师:哦,还有呢?
求助者:就因为考差了,我也没脸在学校呆下去了,可是回到家后也没法静下心来正常学习!
咨询师:看来,你的一切灾难都来自那次模拟考试?我们能不能一起来讨论一下,除了考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导致你这种不好的情绪和行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模拟考试失败是你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当你赋予它你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你可能认为这件事是绝对的坏,从而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反过来,如果你能对这个事情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那你的烦恼就可能被开心所代替了。也就是说,使你难过和痛苦的不是模拟考试失败事情本身,而是对考试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求助者:你是说,我的情绪是由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的?
咨询师: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天在街上你被一个人迎面撞上,你拿在手里的新书掉在泥泞的路上,这本十分珍贵的新书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乱撞!
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助者:哦,原来他是个盲人,那他一定是不小心的。
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气愤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现在有点同情他了。
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把你撞了,弄脏了你的新书,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前后看法不同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某次考试发挥不正常,是常见的。但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像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呢?
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不明白自己的看法哪里出了问题。
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接着,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讨论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身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解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家庭作业:填写RET自助表,找出非理性的“考试观念”,并加以驳斥。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能较好地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三)第三阶段:修通阶段
第3次咨询
咨询任务: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通过RET自助表作业反馈,继续与求助者探讨、辩论其非理性的观念“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我压力大,发挥不好,而且这种影响永远难以改变”“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以下为摘录的几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你说,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你怎么可以证明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求助者:模拟考试我才考了第50名,这就说明我很没用,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咨询师:如果你在这件事上是失败了,就表明你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又表明你是什么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知道爱迪生与灯丝的故事吗?
求助者:知道。爱迪生经过了几百次失败,实验了几百种材料才找到灯丝的材料。
咨询师:那爱迪生也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因为他经历了几百次的失败呀!
求助者:不是的。……(不好意思地笑了)
咨询师:人生就是用成败得失组成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在任何事情上都万无一失,就连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也如此。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获得成功的。
求助者:是的。(沉思)
咨询师: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一次失利,更不等于一辈子失利。在一件事上失败不意味着一个人一无是处,应该面对失败做积极的、正确的归因,以利以后的成功。还记得爱迪生对那几百次的失败实验的评价吗?
求助者:爱迪生把这些实验看做是成功的。因为证明了这些材料是不能使用的。
咨询师:现在你能更客观、准确、积极地对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件事做出归因和评价吗?
求助者:……(沉默)
点评:这个问题求助者很难一下子作出回答,而他又必须回答。因此采取了沉默的态度。咨询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决定结束这次辩论,布置家庭作业,让他回家思考,继续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家庭作业:运用RET自助表,继续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领悟能力较高,能较好地运用RET自助表,对非理性观念辩驳。
第4次咨询
咨询任务:继续运用RET自助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通过作业反馈,求助者这次表示模拟考试的事不再困扰他了,也不责怪父母了,只是还是不想去上学。继续与求助者探讨、辩论其非理性的观念“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现在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咨询师:不愿去上学?
求助者:是啊,缺了这么多课,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咨询师:是吗?用我们这几次所学的知识,找找你刚才所说的话里有没有不合理信念?
求助者:……(思考)
接下来,对于他的不合理信念“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咨访双方又进行了一场辩驳,咨询师用自我开放的方法向他讲述自己自学本科时的状况,边工作边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最后如愿以偿拿到学士学位,而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虽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却未能如愿,最后咨访双方达成如下共识:他的信念太绝对化,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方法。至于“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由于缺了2个月的课,一去上课就不输给别人是不正常的,赶上同学是一个过程,争取自己跟自己比,每天都有进步。最后,咨询师为了让他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就学习方法与求助者进行探讨。
家庭作业:回家后继续自我探索、自我剖析,对讨论过的话题重新思考。仔细分析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考及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调整对中考及中考附加值的认知方式。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RET自助表的练习,该求助者能很好地运用辩驳法,纠正不合理观念,并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
第5次咨询
咨询任务:帮助求助者学会多角度的分析看待问题,重建积极认知;学会放松技巧。
咨询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放松训练。
咨询过程:(1)继续辩驳非理性观念,重建积极认知;(2)通过行为放松的训练,让求助者学会放松技巧。咨询师指导求助者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靠在沙发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用先绷紧再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体会放松身体的不同部位的状态,最终学会全身放松的技巧。任何时候,只要出现紧张状态,都能运用放松技巧,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家庭作业:继续用所学的辩论技巧与非理性观念辩驳;每天20-30分钟的行为放松训练;寻找并记录产生考试焦虑的各种情景。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重建考试学习的积极认知;基本掌握了放松技巧。
第6次咨询
咨询任务:巩固认知重建的效果;继续放松训练,建构焦虑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建构焦虑等级、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根据上次的作业反馈,让求助者按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程度,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个顺序,然后,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
求助者关于考试的焦虑级别登记表如下:100分的焦虑程度最高,10分的焦虑程度最低,0分为无焦虑。
①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0分)
②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中考时间安排。(10分)
③考前一周,我觉察到它即将来临,并感到不安。(30分)
④考前两天,我变得特别紧张,开始感到难以集中精神。(40分)
⑤考前当天,我开始坐立不安,并感觉把一切都忘记了。(50分)
⑥考前当晚,我失眠了,并在半夜惊醒。(60分)
⑦前往考场的路上,我全身无力,几乎站不稳,好像要生病似的。(70分)
⑧当我走进考室,心跳开始加快,我真怕把所有知识全忘了,想马上走开。(80分)
⑨当正式考试的钟声敲响,我紧张得无法行动。(90分)
⑩当我看到试卷,发现其中有几道题不会,我更加紧张,手脚开始发颤,大脑一片空白。(100分)
家庭作业:继续用所学的辩论技巧与非理性观念辩驳;每日1-2次放松练习,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的效果。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重建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合理的考试观念,能较熟练地运用放松技巧,焦虑情绪得到较大的改善;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构建较合理的焦虑等级。
第7次咨询
咨询任务:对1-5项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咨询师根据求助者提供的生活情景编造了一个连贯的故事,故事情节安排的焦虑情景由轻到重,逐一呈现。先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肌肉紧绷-放松技巧,使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语言诱导求助者想象等级表中最轻的情景,即第一个情景。
咨询师:现在我要求你想象一些场面。你要想象得清晰,它们也许会干扰你的放松,如果你感到紧张,想让我注意,你随时可以告诉我。如果你清晰的想象出了一个情境,举起左手指让我知道。首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愉快的清晨,昨天刚刚考完全部的科目,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你在林间悠闲地散步,呼吸着清新的新鲜空气,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停顿几秒,求助者举起了他的食指,咨询师停顿了5秒)
咨询师:停止想象那个场面。在你想象的时候,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一点也没有。
咨询师:现在注意力再回到放松上。(停止20-30秒,重复放松指示)
咨询师:现在想象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中考时间安排。想到快要中考了,你的心“嗽”的一缩,打了个冷战。(在15秒后,求助者举起了手指。等待5秒)
咨询师:停止那个场面。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大约10分。
(让求助者运用放松技巧,使其全身放松。等待15秒)
咨询师:现在继续想象那个情境。
(在第二次想象中焦虑分数是5分,第三次是0分。处理完等级表的第一项,可以进入第二项)
……
家庭作业:在实际生活中,继续运用所学的辩驳技巧和放松技巧,巩固疗效。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想象系统脱敏,求助者能较好地对1-5项焦虑情境脱敏,焦虑情绪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8次咨询
咨询任务:对6-10项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情境(第6项:考试前夜),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每次放松后都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继续放松,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焦虑紧张为止。然后再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焦虑情境。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
家庭作业:在放松状态下,对这几次咨询的情景连贯性想象练习,每天1次。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想象系统脱敏,求助者能很好地对1-10项所有的焦虑情境脱敏,基本消除焦虑情绪和行为。
(四)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
第9次咨询
咨询任务:为了巩固前几个阶段的治疗效果,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方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生活。
咨询方法:实景演练、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咨询师带求助者进行实际情景演练。要求求助者,走进学校,听到老师同学谈论考试;然后进入考场上,听到考试的钟声敲响,参加模拟考试。从而观察求助者在实景中焦虑状况,并进行及时地指导。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求助者出现焦虑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所掌握的辩论技巧和放松技巧,提高有效处理生活挫折的能力。
本次咨询小结:该求助者能在实际考试情景中运用所掌握的辩论技巧和放松技巧消除焦虑情绪,重新返回校园愉快地学习,积极迎接中考;消除了非理性的考试观念,促进了心理健康和发展。基本达到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该求助者想通了,接受了模拟考试失败的现实,并逐渐改变了对于考试的认知,用理性的思维去重新看待这一事件,觉得确实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同时,其焦虑、紧张等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不少,呼吸顺畅了,睡眠也好了起来。
(二)求助者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的评估:该求助者乐观了许多,上学和同学有说有笑,对学习全心投入,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学习起来劲头十足,能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脾气好多了,回到家里主动和家人聊天,睡眠都有规律了。
(三)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该求助者已经回校上课了,与同学、老师、父母相处很好;能恢复正常学习和考试,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社会功能恢复。
(四)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因为我单位不具备心理测验的条件,不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所以无法比较。
(五)咨询师的评估: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该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焦虑情绪,由此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
追踪反馈:在咨询周期结束后的3-6个月内,进行一次回访与追踪,客观评定咨询成效。
三个月后,求助者打来电话反馈:他被市某重点高中录取了。因为考前缺了将近两个多月的课,没有考上其心目中的理想高中,但他很坦然接受这个结果,认为以前吃过绝对化信念的亏,现在再也不能踏进去了。另外,高中生活学习开始后,在其学习和考试中出现的轻微焦虑情绪,也能很好地运用ABC理论辩驳技术和自我放松技巧解决和消除。
九、总结与体会
本案例求助者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后,开始对考试产生焦虑。求助者因不合理的观念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症状持续两个多月。经过九次咨询,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帮助求助者找出了产生焦虑的心理原因,引导其对自己不合理的理念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重建新的理性观念。并结合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的技术基本消除求助者对考试的焦虑情绪,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 马建青著.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 王登峰,谢东编著.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