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级畜牧兽医论文

高级畜牧兽医论文

时间:2022-12-06 09:4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级畜牧兽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级畜牧兽医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杨凤影 苏玉虹 田玉民 单位: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畜牧兽医学院13个班级中进行了试点,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求知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精神,加深了对农村、农户和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发展我国畜牧业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思想稳定,学习有方向,自觉性高,求职能力高,就业观念有了改变。自“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辽宁医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能吃苦,工作认真,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适应工作快。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提前进行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初次就业,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个人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求教师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专业教师自愿深入畜牧企业、兽医基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向有生产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老教师学习,提高了实践技能和业务素质。

青年教师把自己从事生产和临床的实践经验和典型病例同理论内容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极大地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良好条件,可为现场教学和完成技能训练提供物质基础,也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力争取得好效果,近年来,畜牧兽医学院与多个大型企业签定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协议,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使产学研紧密结合,既完成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任务,也促进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变负担为动力,深受企业的欢迎,一些畜牧生产企业主动要求联合办学、办场,实现共同发展。总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到了实处,从而解决了学生单一课程或单一途径实践的片面性,形成了密切联系理论教学,且相对独立的“3个层次、10大环节、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王川;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办学特色

新旧时代交替、战时局势以及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为王川职教办学创造了条件。江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解放前期“江西吉安、金溪、宁都等地相继发生牛瘟”,i牛瘟防治工作迫在眉睫;1934年,江西农业院院长董时进先生邀请王川主持全省兽医工作。王教授经过长期调研后,在南昌创建了江西血清制造所。由于当时兽医人才缺乏,王教授组织举办防疫人员训练班确保兽医数量。此举为以后的兽医养成所和兽医专科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可能。

一、王川兽医职教办学的历程

王川于1914年至1917年在日本东京帝大留学期间主修兽医科,并且进入东京帝大研究部专攻血清制造。ii系统学习了家畜防疫和血清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王教授于1920年至1934年间,先后在江苏淮阴农校、南通学院、东南大学、中正大学、南昌大学任教或兼课,并且在上海华德奶牛场以及工商部青岛商品检验局工作。iii丰富的任教和工作经历为王教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创办血清制造所和兽医职教办学提供了经验参考。

1.兽医人员培训班和兽医养成所

王川于1936年创建江西血清制造所。由于兽医人才紧缺,王教授在建所的同时举办了兽医人员培训班。抗战爆发前,培训班共开办三期,为血清制造提供了人员支持。1937年底,防疫人员培训班发展成为兽医养成所,养成所内设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修科,兽医职教初具规模。

2.江西兽专

1938年11月,兽医养成所经教育部批准改为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并在短期内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兽医院校。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兽医事业极为重视。学校几经搬迁至莲塘伍农岗前南昌乡村师范校舍,增拨经费,扩建校舍,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江西兽专与湖南、河南、广西三省(区)有关院校中的兽医专业组建起江西农学院兽医系,列为全国重点”,iv从此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王川兽医职教办学主要经历了从兽医人员培训班到兽医养成所,再到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江西兽专是王教授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主要体现,所以本文就结合江西兽专的师资队伍建设、学制与专业设置、办学成果等方面综合分析王教授的兽医职教办学特色。

二、江西兽专办学情况总结

1.兽专师资队伍建设

王教授从办学起初就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1937年到1952年间,王教授广聘国内外具有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及老师到兽专任教或兼课。

王教授自身是一名资深兽医专家。他在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江苏、湖北、江西、西北等地多所大学任教,v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加中华农学会和中国江西畜牧学会,编写猪病学、家畜内科学道义、家畜保险等著作”,vi为我国的兽医职教提供了先进的教材参考;1940年以前,到兽专执教的老师包括留美老师张明善,讲授遗传学;留德老师盛彤笙,讲授家畜传染病;留日老师王履和,讲授家畜病理学等等vii。1940年后,在兽专任教的教师包括留英昆虫学家何琦,讲述家畜寄生虫学;留日老师王宗佑,讲授家畜内科学;留比利时老师龚芬,讲授讲授家畜外科学;此外,还留用了优秀毕业生杨圣典、谌亚英、徐先善等人留校任助教viii。据初步统计,兽专在12年间共聘请老师30余人,拥有留学经历的有10余人,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王校长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了具备留学经验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为兽专办学服务。

2.兽专学制和课程设置

江西兽专在办学的14年间,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制。兽专初期学制是三年,除招收三年制大专新生入学外,还将兽医养成所的两年制专修班,延长一年学制,转为第一届大专班。为了扩大学生来源,到1944年又增加五年制大专班。三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五年。除此之外,兽专还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参加学习三个月,连续招考两期。

江西兽专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的文化程度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三年制大专班开设高等数学、英文和第二外国语(日语)等基础学科,以及农业概论、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寄生虫学、畜产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兽医行政等专业课程。五年制大专班除了开设上述课程外,还须把高中必修的课程如国文、英语、化学、数学、物理等用两年的时间学完。”ix从兽专三年制和五年制大专班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兽医专业设置做到了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保证了专业学习的完整性。

3.兽专办学成果

在兽专办学期间,王校长带领在校老师建立了家畜病院,该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地,而且解决了附近农民和城镇居民畜禽疾病求医难的问题,深受各方好评;王校长在兽专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参加学习,为期三个月,连续招考两期,共58人参加学习。研究部学员毕业后组成四个防疫大队,开展消灭牛瘟的工作x,为江西最终赢得消灭牛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兽专毕业的学生大都数进入了全国各地的科研和教学机构工作。如徐汉祥进入江苏农科院牧区研究所工作,王亨之进入江西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李克平进入华东农业大学牧医系工作,葛颐昌进入福建省农哲院畜科所工作等等。

江西兽专办学14年,历经波折,曾先后招收3年制大专科13届,5年制大专科4届,研究部招考培养学员两期。共培养高级兽医300多人。分布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几十个省区的兽医生物药品制造、教学、科研、兽医防治和卫生等部门,成为兽医技术骨干。

三、王川兽医职教办学的特色总结

王川是我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的开拓者,是江西高等兽医教育的奠基人。他充分利用其留学和工作经验,为兽专师资队伍建设、学制制定、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下面就王教授的兽医职教办学特色作出总结:

1.重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王川充分认识到政府不重视和战争等客观因素对其兽医职教办学的局限性,于是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兽医人员培训班是为了满足血清制造和生产的需求,三个月为一期,共开办三期;兽医养成所初具学校规模,内设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修科;江西兽专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专科学校,并在两、三年内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兽医院校。设置了三年制大专班、五年制大专班和研究部。从王川办学的时间线来看,可以总结出此特点。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王校长办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除了血清所可供学生实习外,还根据教学需要,增设内科诊断、病理寄生虫、解剖和细菌免疫等六个实验室,创办实习牧场和家畜病院,同时还陆续收集病理、解剖标本。每个阶段性课程结束后,必由主持教师率领学生参加实习。学校安排毕业班全体学生共20人到血清制造所实习,要求从洗瓶子、做棉塞、消毒和采血做起,使学生接触实际,获益甚大。此外,家畜病院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实习场地,同时还解决了附近农民和城镇居民畜禽疾病求医难得问题。

3.利用师资优势进行专业理论的更新完善

王川在兽医职教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师资队伍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从1938年至1952年间,共聘请20余位具有留学经历的教授和老师到兽专执教或兼课。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具备了科学完备的教学理念和工作经验。在兽专授课期间,很多老师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本专业教材,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为兽专以至国内各大兽医专科学校提供了教学经验和教材参考。除此之外,兽专还聘请了国内很多经验丰富的中青年老师以及留用优秀毕业生做助教,为兽专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4.采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推广兽医技术,组织兽医工作,王校长主张要依靠行政力量。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门《兽医行政》课程,由他亲自讲授。大致内容是:兽医行政概论;疫情调查统计;制定家畜防疫计划;设置家畜防疫、诊疗机构;举办耕牛保险;宣传家畜防疫知识;组织与发动群众,开展防疫工作等等。采用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兽医行政管理水平,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5.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面向生产的目标

王校长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长期以来,他致力培养兽医人才,积极组建血清制造所,举办耕牛保险、设立兽医防疫处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以防治牛瘟为主的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以保护畜牧业生产发展。期间,由于爆发,政府腐败无能,兽医防治工作一直没有很好开展起来。直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兽医工作的重视,按照王校长制定的方案,在兽专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第一届研究生毕业之际,江西多地牛瘟肆虐,于是这些毕业生迅速组成四个防疫大队,开展消灭牛瘟的工作,成为江西建成消灭牛瘟的之伟业的核心力量。

王教授兽医职教办学历经十六年,是江西高等兽医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当今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

i 《江西日报》,1950年6月4日。

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i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iv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v 《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登记表》,见江西省档案馆:X105-1-001。

vi 《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登记表》,见江西省档案馆:X105-1-001。

v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9页。

vi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9-10页。

ix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11页。

x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7页。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Z].1990.

[2]吉安、宁都、金发生牛瘟,希家畜防疫队速往诊治[N].江西日报,1950-6-49(4).

第3篇

2012年新疆大学的统计与分析新疆大学共刊登38篇论文,其中生命科学学院23篇,占论文总数的60.52%;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9篇,占论文总数的23.68%。与上年度比较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5。

1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通过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学科分布的分析,可客观反映我区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论文刊登数量前6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作物栽培与育种、草业与环境、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共296篇,占总总数的81.76%,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21.56%,表明在我区农业研究领域中,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科技产出较多,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1]。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属于优势学科,见图6。

2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对通讯作者的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63人,占作者总数的72.6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83人,占作者总数22.92%,合计:95.57%。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96人,占作者总数的54.14%,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13人,占作者总数的31.21%,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09人,占作者总数的85.35%;博士生导师119人,占作者总数的32.87%,硕士生导师153人,占作者总数的42.26%,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5.13%。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均为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对《新疆农业科学》载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7。

3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级项目论文225篇,占全年总数的62.15%,省部级项目论文114篇,占全年总数31.49%,地厅级项目论文2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6.35%。2012年度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9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3.64%,表明《新疆农业科学》超过90%的论文来源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近几年均保持了高百分比。上述统计分析还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呈高比例态势,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总体来说,《新疆农业科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自治区基金、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产出论文为主,地州级、高校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4结语

(1)《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主要产自于科研机构和高校。近两年高校的论文比例较高,说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出台了“科研论文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并把作为衡量教师年度工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使科研论文在高校绩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措施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发展,以及论文的撰写。(2)《新疆农业科学》此次统计将通讯作者列入统计范围内,通过分析通讯作者的构成,显示高学历、高职称者占比例较大,为本刊的质量与水平提高把关起到了关键作用。(3)统计与分析是一项繁杂的劳动,本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为新疆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在《新疆农业科学》的统计基础数据和期刊评估指标。(4)项目统计是采用CJCR2012年的数据。在论文统计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力求严格规范,细致准确。但由于一些实际情况,使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科研工作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作者:张琼 王芳 程平 何婧 马建荣 戴俊生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4篇

关键词:动物遗传育种;高职;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9-02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较强,其中,讲授的知识要点和技能项目在种畜禽场的育种和生产过程中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围绕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开展。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组对畜牧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畜牧生产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畜牧业生产格局的调整,我国种畜禽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日益明显,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时常出现种畜禽生产良莠不齐、代次不明、乱繁滥销、种畜禽性能监测手段落后等现象,致使假冒伪劣种畜禽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延续与进化、指导畜牧业畜禽品质改良的基础科学,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服务。课程团队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要求,结合畜禽企业生产现状制定了课程标准,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去重、精简、拓展、增新,以达到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的。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六大知识模块,分为15个教学项目,同时,针对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遗传育种手段和方法,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组以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抓手,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型”课程逐步改变为应用性的“技能型”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活动中,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其次,以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育种。结合课程组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作为实例带进课堂,避免纯理论化教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动物遗传育种》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动物遗传育种的生产实际中。再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21世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已被社会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院动物遗传育种实训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技能教育,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职教理念新、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我院“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团队每年组织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为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并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重构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实训课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组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精心选择生产一线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选取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式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还原到感性认识。我们共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开展综合性、探索性技能实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动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教学活动中,从实训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预处理、固定、水解、压片到显微摄影、相片冲洗、染色体的测量和排序等各个环节,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技能。在“奶牛的线性评定”教学活动中,从奶牛的选择、部位的识别和体尺测量、线性评分、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训练,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姜曲海猪保种场和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提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参与保种场畜禽的选种工作,制定合理的繁殖和配种方案等,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得以紧密结合,牢固掌握了与时俱进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机会。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假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一些地方品种的形成史、分布、数量、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在当地农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勇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联络途径。

改进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本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物遗传育种》多媒体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形象地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建立校级《动物遗传育种》网页,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生能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改革考核方法实现全方位评价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考核方法应多样化,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训(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操作等手段,加强实训(技能)考核。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既考核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状况,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本课程组优化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婉涛,赵金艳,程璞.《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再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293-294.

[2]马发顺.《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14-17.

[3]史雅静.《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111-112.

[4]赵金艳,李婉涛.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63-64.

[5]魏晓玫,苏力华,欧阳清芳,陆杏华.高职《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形式改革思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4-18305.

[6]王利红,袁旭红,吉俊玲,张伟.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11):40-42.

[7]李婉涛,程璞,赵金艳,李新正.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55-58.

[8]唐雪峰,李建柱,乐涛.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90-91.

第5篇

关键词 农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青海贵德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5-02

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贵德县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县,农牧业产值在全县总产值中占相当比重,农牧局是县政府主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全县的农牧业生产、实用科技成果推广、良种繁育推广、农机管理推广、设施园艺、草原建设、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咨询、实用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村能源建设等业务工作。紧紧围绕贵德县农牧业“稳粮扩菜、抓饲促养、改果增药”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使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1 农牧科技队伍及服务体系现状

1.1 产业科技队伍

贵德县现有农牧产业科技人员99人,其中农业产业科技人员28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4人、县推广中心科技人员18人、乡镇产业科技人员10人);畜牧科技人员30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2人);草原科技人员1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农机科技人员1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7人);种子科技人员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其他科技人员1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

1.2 服务体系

贵德县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各乡镇的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目前,县上有农技、畜牧、农机、草原、经管、种子、科普、能源、信息、渔政等机构,承担着全县农牧区种植业、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经营农牧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管理工作。但由于近些年体制改革取消了科技乡(镇长)和科技村长,在乡镇机构体系改革时,取消了乡镇一级的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使乡镇一级的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对削弱。

2 农牧科技队伍及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农技服务能力不强

全县农牧民产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真正从事农牧科技服务的人员60余人,尤其在乡镇更为缺乏,低于全国水平,无论从农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还是从农牧民增收的角度来看,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都明显不足。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牧业技术人员年均从事业务工作时间较少,有的乡镇技术人员做兼职工作,驻乡镇会计、出纳、干事、包村干部等,使得农技服务不到位,人员不固定,存在非专业人员从事农技服务指导的现象,导致农技服务能力不强,难以真正指导群众的农牧业生产。

2.2 产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

全县现有的农牧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国家分配的大中专生,大多数缺乏新知识,加之现有农牧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很少,大多数农牧业技术人员多年来未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导致了农牧业科技队伍知识层次老化、知识断层、观念陈旧,跟不上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农牧业生产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和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形势下,无法有效地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推广最新的农牧业技术,承担农牧业生产新技术服务的各项工作难度较大[1]。

2.3 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非专业人员比重大

在全县农牧科技事业单位127名事业编制中,非专业人员为28人,占到编制人员的22%以上,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且断层严重,特别是中青年高层次科技人才断档,有的单位和行业出现“一代断层”,部分人才青黄不接,有的只是“一枝独秀”后继乏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少,受编制影响,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得不到充实。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如近年贵德县温室蔬菜迅速发展,但专业蔬菜技术人员只有3人,植保人员只有4人,真正从事该专业的只有2人,远远不能满足贵德县1.47万hm2耕地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和2 843座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工作。全县果树面积近0.1万hm2,果树专业人员只有1人,且尚无花卉和药材种植技术人员。畜牧兽医人员总数偏少,全县原有45名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而现在只有30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面对全县30余万只牲畜的畜疫防治,新品种引进试验人员紧缺,工作量大。由于全县农牧业科技人员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档严重,非专业人员比重大,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由非本专业人员承担工作,致使工作风险和难度大。

2.4 农牧民科技人员缺乏,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难

农牧民科技人员是科技推广的主力军,农牧业科技的重点是推广,而在推广前需要一定的示范,示范带头人一般由农牧民养殖能手、种植能手、土专家充当。一方面为农民做样板,把新技术转变成现实的农业技术,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为新技术、新品种在本地区的推广积累适应性经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技术参数,而目前这一重要环节的运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农牧民技术人员,而目前农牧业种植和养殖效益差,有些农牧民急功近利,示范户更换频繁,起不到示范作用,致使农牧民科技人员缺乏。对许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信息,个人技术能力不强,也就没有引进示范的能力,致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难,承担本职的技术人员少,实践经验缺乏[2]。

2.5 科技人员待遇低

一是由于受指标的制约,使县、乡专业科技人员难以晋升,在全县农牧系统中只有2名高级指标,大多数专业人员长期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推广,著作和论文少,职称晋升慢,挫伤了科技人员积极性。二是福利低。三是随着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广大科技人员经常与农牧民联系,并可不能及时到现场的情况下给予咨询服务,但往往由于缺乏通讯费而影响了工作。四是科技人员没有经费支撑,县财政每年只提高人员经费,而没有培训和业务经费,使科技经费严重不足。五是农牧民科技人员没有实用技术的培训费用,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费用,没有建立科技人员的奖励机制办法,难以调动农牧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3]。

2.6 科技人员服务意识与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少数科技人员科技服务意识不强,沿用机关办公的一套管理模式,实行坐班制,技术服务与农牧民实际需求差距大,服务点停留在讲课和乡镇一级上,真正到田间地头与农牧民接触的较少,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做到为“三农”服务。二是少数科技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没有真正提高为群众服务的知识业务水平,致使难以收到效果,在群众中威望不高。三是少数科技人员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认为农民增产增收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

2.7 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由于近些年体制改革取消了科技乡(镇)长和村级农牧民科技员,并且进行了乡镇机构综合改革,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使农牧民技术服务体系相对削弱,在农业上有中心、乡镇有站、村上有技术员的服务体系处于断线状态,特别是村一级相当严重,处于无人问、无人管的状况。畜牧部门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但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而使直接为乡村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科技人员较少,加之乡镇科技人员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乡镇其他事务上,专心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2.8 服务体系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完善,业务经费短缺。农牧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基础设施十分简陋,手段比较落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基本设施不全,试验设备达不到县级农牧科技推广部门的标准要求。乡级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条件更差,基本无任何设备和交通工具,在新技术推广和信息传输渠道方面仍处于“两条腿、一张嘴”的状态,财政没有预算用于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

2.9 管理体制不规范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农牧局、林业局、卫生局等都是主管部门,各部门权责不明。加之服务体系(除畜牧外)“三权”下放到乡,乡镇管理模式不统一,县、乡两级业务出现断链,开展业务难度大。

3 农牧科技队伍及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3.1 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

一是把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单位,把经济利益和科技人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合起来。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出山”,敢为人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倡有偿服务。二是深化职称改革,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对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制定评审条件时要适当给予照顾。逐步取消“论资排辈”的现象,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结合贵德县实际,逐步开展县级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组织部门要制定选拔、培养、稳定和吸引科技人员的办法,重奖那些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使科技人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建功成才。四是切实解决农牧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对歧视、压制、挫伤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人和事进行查处,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政府要把人才培养纳入科技服务单位考核制度,落实合同聘任制、技术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加强现有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再培训工作,建立长效的人员配置和培训机制。每个单位、每个岗位都要有相应的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技术推广,并对他们规范培训、管理,调整不适合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人员,优化科技队伍,尽快形成结构合理、行业配套、素质较高的科技队伍格局。五是进一步实行优惠政策,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国家、省、州出台的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到位,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和措施稳定和吸引外地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年龄虽长但身体健康,工作岗位又特别需要的一些科技人员,采取特殊政策,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对近些年来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的同志,在思想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部分科技人员向基层、生产第一线、边远乡镇流动,允许和扶持一部分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活动先富起来。六是稳定和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农牧业科技队伍,建立健全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政治上、生活上经常关心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首先,对政治上要求进步、德才兼备、有专业特长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农牧业专业优秀人才,要大胆提拔任用;其次,对有突出贡献的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真正做到奖勤、奖优,罚劣。鼓励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承包、试验示范、领办科技示范场等,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5]。

3.2 加大农牧科技队伍与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贵德县实际,努力增加农牧业

技术推广和普及的经费投入。并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实用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建立和完善科技队伍的奖励机制办法。此外,财政应对农牧民科技带头人,养殖和种植能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项目支持。并加大农牧民科技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建立起政府总体抓,农牧科技、科协等部门配合的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管理机制,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作[6]。

3.3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的素质

各乡镇、各部门把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纳入本乡镇、本行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内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丰富培训内容。贵德县应紧紧抓住浅、脑山地区易于发展种、养业的优势,培训重点放在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畜禽防疫、地膜洋芋、蚕豆种植等项目上;川水地区进行以塑料大棚种植、优质果品栽培、农牧机械驾驶与维修等方面为主的培训。

3.4 积极提高农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是抓项目、增加投入。经费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牧业技术推广的瓶颈。要使农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就必须增加农技推广、畜牧等农牧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投入,保证必要的业务经费,这样才能确保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病虫害测报防治、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的开展。同时,改善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通过优化服务手段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益[7]。二是加强领导。乡镇机构改革后,切实加强对农牧业技术服务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业务主管部门多深入基层开展业务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待遇、进一步稳定乡镇农技队伍。应关心和支持农技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轮训和知识更新,不断增强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切实保证在岗农牧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农牧技术推广工作上,力求避免在编不在岗、专业不对口现象发生。关心农牧技术人员的生活,在不断改善其工作条件的同时改善其生活条件,适当提高待遇,以稳定农牧技术推广队伍,调动农牧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尝试县、乡、村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由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避免在职不在岗的现象,保证农牧业技术人员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农牧业技术服务工作。在人员任用上,实行全员聘用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在工资待遇上实行岗位制,定岗不定人,岗位由受聘人员平等竞争;在经费上,实行财政预算制,由县财政共同预算,确保足额到位;在工作任务考核上,实行目标责任制,奖勤罚懒。

4 参考文献

[1] 王迪.农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09(8):48.

[2] 陈永杰.辽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0(3):4-5.

[3] 钟书,李斯勇,朱鹏.荣昌县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07(3):82-83.

[4] 孙永胜.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理清思路 全力推进――大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技推广,2010(12):4-5.

[5] 管叔琪.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与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4(1):6-8.

第6篇

―――唐慧娟

听着钢琴曲、轻音乐,享受着清洁优雅的环境;母猪生产时有专门的产房产床;人们进入猪舍必须消毒……这就是唐慧娟饲养的“绿色猪”的日常待遇。

唐慧娟原本是一家酒店老板,生意红红火火。这个漂亮的女人,为何弃商从农,甘心当一名女猪倌?

从跳舞厅到猪粪坑

1969年出生的唐慧娟家住江苏海门市包场镇幸福村,丈夫是一位海员。1995年,唐慧娟在包场镇开了一家饭店,生意红红火火。谁知,这一切让出海归来的丈夫看了很不高兴,他觉得妻子干的是伺候人的事情,低人一等,而且客人欠账很多难以讨回,最重要的是,深爱妻子的他总担心妻子在与客人的应酬中“变坏”,因此两人几乎天天吵架。唐慧娟被丈夫吵得心烦意乱,1997年1月索性转让了饭店。

谁知闲下来的唐慧娟却觉得浑身没劲,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前面一户人家是养猪的,那年过年,唐慧娟去串门,正好看到小刀手到那家买生猪,一千块一头。她心里暗暗算了算,每头猪能赚五六百元,不由心动“眼红”起来。

说起来,唐慧娟和猪还真有着“不解之缘”。她的母亲是位小学老师,在艰难的岁月里,母亲靠养猪来养家,懂事的唐慧娟从小就帮忙喂猪。而她的父亲则在“三产办”工作。1996年春节,父亲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去了连云港调生猪。父亲时常告诉女儿,国家非常重视养猪业。

1997年8月,父亲将海门市政府下发的一个关于“生猪改良”文件带给女儿看。正是这个文件改变了唐慧娟的人生,养猪业诱人的发展前景一下子激发了她的创业热情。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她发现海门的猪肉消费三分之二依赖外地输入,而海门尚无一家规模化养猪场,显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她萌生了发展养猪业的念头。

除了父亲,亲朋好友一致反对,认为养猪是个又脏又累、令人瞧不起的行业,而且她对养猪一窍不通。几乎所有认识她的人都嘲笑她放着好好的老板不当,竟要从跳舞厅跳进猪粪坑。但唐慧娟主意已定,1997年9月,她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60万元,经过两个月的奔波,一个占地11.5亩,总投资120万元的养猪场办了起来。猪场取名为“兴旺”,饱含了唐慧娟对养猪业和未来的无限憧憬。

创业伊始,唐慧娟踌躇满志,以为苗猪养三个月就能卖掉,就在她想大显身手大赚一场时,一场措手不及的疫情砸懵了她的梦想。由于缺乏养殖和管理经验,加上还是传统的猪圈,以高价从外地首批购进的六百头苗猪,发生疫情一下死了一百多头。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在餐桌前欢聚一堂,她却卷起铺盖住进猪场里,守着患病的苗猪,为“猪宝贝”打针输液。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七天内她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完整觉,没有吃上一口热饭菜。生猪病情得到了控制,她也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

苗猪渐渐长大了,正当她盘算收入时,又遭遇了养猪业近十年的行情最低谷,生猪市场价格大跌,平均460元购进的苗猪养成后出售仅卖450元,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到1998年年底,她亏损了40多万元。

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打击,唐慧娟没有灰心气馁。她总结经验,认为苗猪死亡是由于长途运输,苗猪抵抗力弱不适应环境所致,决定自繁自养降低成本。于是,她再次贷款30万元,从崇明购回六十只能育母猪。然而,命运之神再次与她开了场玩笑。由于没有打疫苗,刚生下来的苗猪患上了繁殖性蓝耳病,全部死亡。短短两年时间,她净亏90多万元。对于一个农家小户来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也许全家人一辈子也难以还清。

巨额的亏损将唐慧娟压得喘不过气来。此时,流动资金几乎为零,一部分向别人筹借的资金已经到期,而猪场要购饲料、买药物,资金缺口之大使她焦头烂额、夜不能寐。为了不失信用,唐慧娟只有强撑着,向东家借了还西家。有时,为了还债,忍痛将刚刚培育成的初产母猪和一些经产母猪低价出售。每次她都对债主说:“猪场经营得很好。放心,我会连本带利一起还你的。”其实,此时的她手中只有一摞厚厚的欠条。那段时间,她经常一个人徘徊在通吕河畔,望着河水滚滚东流,两年来的艰辛苦痛犹如电影一般在脑海中闪回,泪水潸然而下。

终于有一天,要强的她对丈夫说了实情:“你借我几千块钱买饲料吧……猪场经营得不是很好……”关键时刻,丈夫显示出了对妻子的绝对支持,他不但拿出自己每月的工资贴补猪场,还鼓励妻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家人得知情况后,也纷纷伸出了援助的手。爷爷拿出了枕头下的打酒钱,孩子拿出了积攒数年的压岁钱,母亲在每月工资发放之日将工资及时送给女儿……这些尽管是杯水车薪,却使唐慧娟坚定了挺过难关的决心。

100万学费“毕业”的养猪行家

接连两个跟头,近100万元学费,并没有使唐慧娟丧失信心,失败的教训将她磨砺得更加冷静、成熟,也使她认清了市场的无情和创业的艰难。痛定思痛,她意识到,要养好猪,光凭热情是不行的,技术和市场才是养猪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她先后订购了《养猪与防疫》、《中国农村科技》等书刊1500多册,所写的临床心得笔记竟装订了厚厚十多本。为了系统掌握养猪技术,她又毅然决定去江苏省泰州牧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

丈夫亲自把她送到泰州,发现牧校条件特别简陋,地还是泥土地,教室宿舍都很破烂。丈夫心疼地对她说:“别学了,跟我回家吧。”最终,丈夫没能说服倔强的妻子,走的时候眼里噙满了泪水。

当时,唐慧娟的同学都是公派的,有工资拿,只有她是自费生。因此她特别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经常宿舍熄灯后,她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有时晚上,同学来喊她去跳舞,为了躲避,她跑进了厕所,等她们走了,再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她还挤出时间参加了全国养猪技术研讨会,积极与专家交流,并把上海生物科技研究所的专家请来做兴旺猪场的顾问。她通过网络,虚心向专家请教,了解市场动态。

通过一年的培训,从良种选配到苗猪繁育,从饲料配比加工到疫病防治,从种猪产仔护理到苗猪等一整套技术,唐慧娟掌握娴熟。她先后撰写了《商品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等五篇论文,完成了畜牧兽医专业大专学业,获得了高级畜牧师职称。

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事事亲历亲为,唐慧娟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猪场,母亲因腰椎盘突出开刀、儿子脉管瘤动手术、爷爷病故,她都没在身边。她原本长着一手灰指甲,除了影响美观外,对生活并无妨碍,但在学习、接生助产技术时,灰指甲极易使猪的伤口发生感染,又影响手的力度准头。为此,她来到医院,拔掉了所有灰指甲,因未使用麻药,当场就痛晕过去一个多小时。

凭着家人的支持,凭着对事业的执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韧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满怀信心:“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总归有一天,太阳要从我家门前经过!”

熬过了五年的行情低迷后,2003年,唐慧娟终于迎来了养猪事业的春天。这一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走上了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当年盈利40万元。

在这期间,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兴旺猪场的扶持力度,为唐慧娟扩大养猪规模提供借贷担保,为她解除了资金不足之忧。100万元的贷款帮助唐慧娟完成了猪场的扩建和改造,原有的猪舍进行了改造升级,饮水、投料、投药,保温、通风、防暑、粪尿处理等配套设施设备逐步得到完善;妊娠母猪实行限位饲养,产仔房采用高床网上分娩。

唐慧娟又敏锐地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加强,绿色食品在餐桌上犹受欢迎。据此,她积极发展无公害生猪生产。2003年,兴旺猪场被江苏省农林厅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兴旺猪场注册的“海盛”牌猪肉经国家农业部认证,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她兴建了生猪屠宰场,开设了无公害猪肉专卖店,走上了产、供、销一体化良性循环的道路,并成立了海门市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

一起打造非凡的女人花

见唐慧娟靠养猪走上了致富路,好多乡亲也养起猪来。然而,看到许多养猪户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还在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唐慧娟心里觉得特别不安,她决定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源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

包场镇浜北村养猪户潘庙海,由于缺少科学管理,养猪亏损了一大笔钱,负债累累的他意欲轻生。唐慧娟听说此事后,上门无偿支持他六头优质母猪,并指导他科学养猪的一整套技术,使他走出了困境。得知德胜镇双南村残疾人陈超养猪资金周转不过来,唐慧娟和丈夫一起为他送去猪饲料,还不时在电话中为他进行技术指导……几年来,她先后帮扶了一百五十多户养殖户。

在帮扶养殖户的过程中,唐慧娟萌生了兴办生猪生产合作社的念头,以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运作带动入社会员共同致富。但此举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你能照顾好自己那一摊就不错了。唐慧娟认为,自己养猪吃尽了苦头,不能让乡亲们再重复自己的老路。

2005年1月,唐慧娟成立了全省首家由个私养猪场创办的无公害生猪专业生产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已由成立时的29户发展到238户,拥有无公害生猪生产培训学校一所、专用屠宰场一个、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车一辆,聘请了八位畜牧兽医专家为技术顾问,常年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培训和指导。2009年,合作社销售收入8000万元,返利社员利润120万元,户均纯收入5万元,带动生猪养殖户600多家,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历了十多年创业的风风雨雨,公司得到了长足稳健的发展,唐慧娟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科技读书示范户”等荣誉三十多项。照理说,她该知足了。唐慧娟却另有打算―――十几年创业经验的积累,才是她最大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2008年10月,她开始着手规划建设海门市鹏翔循环生态农业园。一期工程现已结束,占地60亩,投资1360万元,总建筑面积10580平方米,其中猪舍面积9600平方米,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并调试成功,进行电子智能化管理,真正做到生猪的福利养殖、集约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清洁养殖。二期工程今年实施,主要建设科技培训楼、有机肥料厂、优质果园区、大棚设施蔬菜示范区、畜禽养殖示范区、畜产品精深加工区、淡水养殖示范区、休闲餐厅等。

第7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因素,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关键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素质"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对于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设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推广机构。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基本稳定,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明显上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总量严重匾乏,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质量的优劣和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重要进步,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人才,尤其缺少在一线从事普及、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

1.2 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农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二是新生力量补充有限。

1.3 学习培训少 由于受制经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很少

1.4 事业发展空间有限 能否晋升高级技术职称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事业发展上升通道的重要体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农户或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辛苦,而工资待遇偏低,知识更新慢,很难形成申报技术职称所必须的科研论文等成果。

2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

2.1 管理体制不顺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依据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靠行政方式管理"以乡镇级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例,2010年属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约占40%,乡镇政府管理的约占15%,县乡双重管理的约占45%。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不明确,部门、地区各自为政,争项目、抢资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农业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不能很快地向基层延伸,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2.2 职能定位不清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定位不清,同一机构同时承担多种职能,造成推广机构“错位、越位而不到位”,推广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精力转移。

2.3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2.4 “倒三角”的资源配况 尽管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分布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主体部分都在县、乡两级,但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均呈现出明显的“倒三角”现象,即越是上层推广机构,其工作条件与人员配备越完善,而基层尤其是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与实际所需相差越远。

2.5 责任考评机制不健全

3 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3.1 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多层次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农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入手,狠抓人才培养源头。强化农业教育,优化层次和布局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3.2 创新用人机制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逐步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3.3 构建长效培训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长效培训机制。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制度,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规划。

3.4 建立健全责任考评制度 建立健全推广责任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5 优化成长环境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营造有利于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设施条件建设,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办公场所、示范场所、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打造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全方位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平台,改进推广手段,实现农技推广手段现代化。

第8篇

关键词 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41-03

Abstract This paper finds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Relying on National Bi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Jilin University, we carry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find a way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way in our school.

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training base

1 前言

生物工程作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1]。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生物产业的前景也愈发广阔。然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却较为困难,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实验技能、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弊端的基础上,依托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对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2 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忽视实践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观念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验证理论课的一种手段[2]。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门数较多,学生课业较重,课余时间不足。相对而言,实验课不设考试,没有学分,只注意如何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这就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和实验技能,成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育的一大痼疾。

实验内容陈旧,实验课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是由课程指导教师独立设置,而部分指导教师科研方向与所教课程方向不一致,无法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势必导致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老套。再加上各课程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沟通,故而实验课内容零散,实验内容重复[3],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没有独立的学时,实验课普遍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实验时间不足,学生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缺乏思考[4]。由于整个实验中学生都是被动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解决,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

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少,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很多仪器设备台套数不够,许多实验中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学生共用一套仪器设备,且难以更新换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不到教学中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5]。加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实验系列教师一直不被重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水平不高、进修机会少、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计算不合理的情况[6],导致实验教学人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 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许多改革尝试。通过专业整合,将原属于农业与机械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实验中心对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把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设计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考核方法,理顺学科脉络,明确各课程的授业范围,引入学科交叉和开放创新实验,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训实习内容的相互衔接,构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样调整,使得课程内容既避免重复,又相互衔接;既反映学科前沿,又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之势。

专业基础实验 专业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目的,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在每门实验课程内设计一定学时的设计实验项目和综合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做,有一定加分,提高实验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以微生物学实验为例,设计为64学时,必选实验有3项为54学时。同时,设计6项选做实验,其中3项综合性实验“从酸奶中分离、培养产乳链菌肽的乳酸乳球菌及乳链菌肽效价测定”“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选育”,每项为8学时;3项设计性实验“高产淀粉酶霉菌的分离纯化”“高产酒精的酿酒酵母菌株的诱变选育”“高产抗菌肽乳酸菌的分离纯化”,每项为2学时。学生做完必选实验后,至少再选作1项综合性实验和1项设计性实验才能结课,@样有助于确立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实验技能。

另外,承办院、校、省级生物实验技能大赛,根据竞赛成绩选拔下一级参赛人员。通过这样一种“层层递进式”的竞赛方式,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以巩固、加深。

实习实训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将专业实践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

校内实训建设了实训基地,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如多台5~100 L发酵罐、空压机、电锅炉、大容量冷冻离心机、高压均质机、喷雾干燥器、中试型流化床、滴丸机、冻干机等先进仪器。同时,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代谢控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以典型的生物产品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内容,在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验能力的基础上,从原材料开始到终产物的制备,用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好氧发酵―谷氨酸发酵”和“重组人白介素18的发酵、纯化及鉴定”分别是传统生物产品实验及科研成果实验的代表。为了使课程内容与产品生产一致、仪器设置与生产要求一致、教学过程与工艺流程一致,校内实训以学生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小组合作生产出相应产品,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学生对生物产品的开发、生产、提取、检验等一系列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开发,从企业引进生产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并与16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办实习基地。在学生完成校内实训,掌握相关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后,带领他们到相关的工厂实地实习,了解工厂设计,熟悉生产流程,加深对自动化的认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为教师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共赢。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依托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本科毕业论文等来推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在大创计划和创新大赛中,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献、设计路线和进行试验。在毕业论文中,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主设计题目,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确保一人一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具备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必备素质。

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承担创新实验项目47项,发表研究论文19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6项。

4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实践教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进行选课、预习、复习、查询成绩、课后交流,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自主学习。

以实验中心网站为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数字化教材、虚拟仿真技术、微课等辅助教学。

1)在实验中心网站上本学期实践教学日程安排,学生根据选课查阅相应的数字化资源,通过相关仪器使用视频、课件和相关资料预习,尽早熟悉操作技能,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效率,减少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2)通过基本实验技术、选做和验证性等微实验知识点或技能点视频的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进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综合性、探究性实验上。

3)通过对操作复杂、大型设备使用技术、不可见的实验原理和不可见的实验现象或结果的虚拟仿真实验学习,如动物解剖、外源基因转入受体菌的过程,发酵罐控制、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等,使学生网上模拟实验过程操作,形象、直观地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为真实的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4)W生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自主答题、自主测试、师生互动、成绩查询、教学评价等。

5)教师可登录后台,查看学生的观看视频次数、时间、模拟实验操作情况,评定学生自学成绩等。

几年来,中心开发网络课程13部、在编数字化课程3部、视频71部、多媒体课件89个、仿真实验6个,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和实践,构建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内容多元性、渠道多样化、注重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两部分组成。

1)学生实践成绩评价体系由五部分组成:

①学生预习实验、观看仪器操作的程度,占总成绩的10%;

②进行仪器操作的考核,合格者发仪器使用许可证,占总成绩的20%;

③良好的实验习惯,由研究生助教和实验系列人员对实验中的行为打分,占总成绩的20%;

④全部实验结束后的考试,占总成绩的25%;

⑤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电子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5%。

另外,如果实验为探究型实验,则降低④⑤各5%的占比,增加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10%的占比。

2)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①学期末,对在校学生、毕业一年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做调查问卷,并收集网上反馈信息,以此作为改进的依据;

②学期初,组织任课教师、校内专家、用人单位专家认真总结实践教学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使各项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要;

③设立实践教学督学委员会,指导并监督各项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该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素质等具有明显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不断增加,、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攀升,各级学科竞赛获奖大幅度增多,被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6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7]。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采取老教师传、帮、带的措施,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最后,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参加各种教学、科研会议的机会,帮助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科研项目,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科研视野。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比例为72%,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为39%,高级职称拥有者比例为28%。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主编出版实验教材15部、实验教改专著6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0篇,获各类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158项,确保了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实践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

7 结语

吉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于2000年在工学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开始建设,成立时间短、积累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阻碍了专业发展。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探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创新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将进一步进行实验教学梯队建设、数字化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的探索和改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长军,吴雁,兰贵红,等.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7(6):1-2.

[2]雷舴疲肖雷,谢鸿观,等.成都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4(1):80-81.

[3]张春丹,苏秀榕,樊艳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 17-18.

[4]康小虎,田永强,谢放,等.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86-87.

[5]李健,韩增胜,栗坤.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163-164.

第9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建设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10年教育部继续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黑龙江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积极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以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构架,是实现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的关键,是提高我院软实力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1.1 人才模式得到创新。根据建设行业特点,我院构建了各具专业特色的“2+0.5+0.5”培养模式,开展了订单培养、分段式教学、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如学院先后与哈尔滨九州电气股份、沈阳辉山乳业集团、哈尔滨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办了“辉山班”、“大北农班”,实行订单培养,根据工期定学期,探索了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1.2 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在黑龙江职业学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调研工作,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学院现开设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8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9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

1.3 课程建设与改革初见成效。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院确定了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质,从而确定了学习领域课程。同时,我们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

1.4 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目前,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1.5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材,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我院现在有专任教师有642人,其中副教授以上356人,外聘企业行业兼职教师194人,“双师型”教师人数462人。

1.6 科研能力增强。近年来,黑龙江职业学院成功申请中国职教学会课题近20项;省教育厅课题100余项,省职教学会、省高教学会课题150余项,教师申请各类专利近50项,我院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行业的地方标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领域,我院的科研能力得到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对国家骨干院的内涵建设作了理性思考与探索,保证了学院的发展与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

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企业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实施。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原因也会有多个方面。学院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还存在距离,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目的、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因素,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二是国家相关政策体系建设问题,近年来国家对于校企合作采取了大力倡导、积极扶持的政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从政策管理角度看,重点应放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梳理、完善,以及对相关政策要求的监督、落实方面。

3 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

3.1 关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思考。校企合作已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渐成为一种主要模式,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有基本模式、延伸模式和拓展模式三种运行模式,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实践,并使三种模式不断完善,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完善管理体系。应形成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以强化对企业和学校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管力度,同时,通过监管和指导,应使学校能在校企合作中更多地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考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满足更加贴近企业生产需要的要求。②形成工作机制。要过完善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各负其责、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在这种工作机制中,各方的职责及相互关系如下: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对校企合作工作予以监督和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企业:企业应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把与之相关的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校企合作的相关费用。同时,企业应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对外联系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与政府、学校和社会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学校:一是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主要的办学模式,在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二是也要建立与政府、企业和社会伙伴密切联系、沟通的对外联络制度,保证各方面信息的畅通;三是要主动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融合的合作格局。

第10篇

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现有在校生6000人,专任教师265人,是该校职教攻坚三年以来的重大突破,学生人数暴涨,教师需求增加,但学校师资现状令人担忧,总体表现为以下四大方面。

(一)教师紧缺

目前,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缺口大,特别是专业教师缺口更大。现就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成立初期和职教攻坚三年(2008-2010年)到目前的数据作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看,随着职业教育中心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师生比系数上升,教师紧缺情况越来越严重。2010年7月教育部出台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下简称新设置标准)规定,中职学校的师生比是1∶20(原标准为1∶17),从2008年,中职扩招以来,师生比均高出新设置标准,说明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紧缺的严重性。

从表2看,参照“专业教师数不低于本校专业教师总数的50%”的新设置标准,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专业教师数还不达标,而其中部分专业教师还是通过文化课教师的临时培训转型而来。专业教师紧缺也是职业教育中心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主要从职教中心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学历分布。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总人数265人,本科学历153人,占57%;专科94人,占35%;中专12人,占4%;高中6人占2%。按国家规定标准,中职教师学历要求达本科以上,特殊技能人才即有高级证书的教师至少要有专科以上学历。就上文看,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达标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一半,专科学历占的比例还很大,而中专以下学历的还有18人(中专、高中),占6%,学历层次还相当低。

2.职称分布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新设置标准规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而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此类教师的比例仅为3%;初级职称的占了大多数,达六成多,其中“双师型”教师28%,比规定标准30%略低。总体来看,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多为入行不久、素质不高的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极其大。

(三)教师来源较杂

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由多类教师组成,如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有原职业技术学校的老教师,有从各乡镇抽调来的文化课教师,有新近几年从高校或理工学院毕业生中录用的新教师,有资源整合后来自其他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如原技工学校、农机学校教师等,还有来自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的行业精英、种养能手等。

(四)教师的观念、知识体系陈旧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的观念知识体系陈旧。很多教师还保留原来的教学观念,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模式和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定位,教学思维、方式和技巧等都仍是老一套,他们在黑板上“种田”,在讲台里“养鸡”,照本宣科,不重实践。而且一大部分教师的知识体系还是老一套,如机电专业的一些老教师,现在还教黑白电视机的维修,而目前社会大多都是使用液晶电视了。

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一)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环境

1.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是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学者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对本职工作的认可和热爱的程度有关。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有以下两种途径。

(1)设立“一心一德”师德论坛。所谓“一心”,是指教师要捧着一颗教育的心来,全心全意做一名教师,用心去经营好自己人生的这份专业,而不单是一种职业;而“一德”则是要求教师要秉承优良的职业道德,用为人师表的风范与人格待人处事,关爱学生。如在学校网站开设此论坛,健全稿件征集、、评比、奖励机制,将师德典型例子、职业教育动人故事上帖,教师网上讨论分享。

(2)铸就中心的“攻坚精神”,让精神薪火相传。弘扬开拓进取、大胆改革的攻坚创业精神和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攻坚克难精神,把“攻坚精神”写进学校发展史,作为中心教师手册里的卷首语、新教师入职培训必修课。

2.强化团队意识。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的来源渠道众多,有专职的教师、企业行业的技术精英,还有种养能手。从教师结构层次上看,有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青年志愿者,也有资深老教师、老师傅,还有一大部分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前身——市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其他培训机构合并过来的元老或退休返聘教师等。临时“拼凑”起来的教师队伍,从区域上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整体,或者只能惯称为“同事”的集体,还不是一个团队。

教师之间,尤其是新、老教师之间,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教师之间的融合亟待改善,否则就会出现学校运作混乱或工作低效甚至内耗现象。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得从组建教师团队开始,其中的关键就是团队氛围和团队文化的营造。方法有三:

(1)组建“职教家园”。开展“一个职教一个家”主题活动,组建职教家园。首先,统一旗帜,营造归属感。可通过设计校徽、统一校服,甚至可制作教师统一使用的雨伞、水杯等团队标志,定期组织活动,规范标志使用章程。其次,确立中心愿景、规划蓝图,学理念、教师价值观和学生观。再次,建立“家”的观念。成立职工互助会(设立互助基金,职工自愿参加,每月扣1%的薪金筹集基金,由工会组建基金管理委员会),实施“教师关怀计划”(配置校园教师康乐设施,设教工俱乐部,实行新教师安家资助、教师分年龄实施不同级别的健康体检补助、教师生日配送蛋糕、教师家庭成员变故慰问金、直系子女升学奖励等)。

(2)设立教师社团。以学校工会牵头,组建职工之家,大家园下设小家,如“机电职工小家”(机电专业)、“模具职工小家”(模具专业);还可设立各种教工业余团体,如羽毛球协会、钓鱼协会、书法协会、专业沙龙、学术沙龙或车友会等。

(3)举办拓展活动。拓展活动是快速增进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团队 凝聚力的途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的状况,教师来源的杂与广,适当时机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活动或拓展游戏有很重要的意义。就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课程安排情况来看,在每年的一月初,放寒假之前,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一次拓展活动。活动可借助本地的风景名胜区或学校的农业实习基地进行,今后条件成熟还可以成立中心自己的拓展基地。

3.观念更新。教师属于专业人员,就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行为规范,同时其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应该以追求知识为其个人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为追求物质生活利益而从事这一门职业。

目前流行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模式,有新加坡“教学工厂”、“专能发展平台”、“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库”和“项目教学”等。

4.时间松绑。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教师少,课时多,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一般每星期都在23节以上(标准课时12节),是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有所突破,必须想方设法给教师的时间“松绑”。一是请兼职教师(已占一定比例)和教学辅导员(新加坡经验);二是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依托国家统一规划的中职教材,开发适合当地企业用工标准的校本教材,避免教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的尴尬;三是灵活坐班时间、给教师学习、讨论或写教学反思腾出时间;四是实施市区见习计划或农业技术体验计划,把见习和体验纳入课程设置当中,作为实践的一部分,利用社会优秀技术和师傅资源给学生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参加“见习计划”和“体验计划”的同时给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引、本、牵、联”四个方面组成。

1.引:引进人才、理念、模式等。“引”能保持学校教师队伍“常青”,只有源头活水来,才不会落后。引进理念、人才、技术、方法、模式。立足中心实际,根据学校发展需求,按目前中心发展规模,在校生人数达到6000人,按国家标准师生比1∶18计算,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332人,缺口68人。

缺额教师主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法解决,人才引进主要依靠高校毕业生吸收录用,以及企业或行业技能精英的招聘。教师招聘要严把“入口”关,通过入职考核把真正适合当教师,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并具备教师素质的人挑选进入教师队伍中。近年来,职业教育中心大批量招录大学毕业,尤其要把好教师选拔的第一道关口。

建立人才储备库,挖掘各行业技术精英,如酒店高管、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种养能手等,备案在册,如有短期培训项目可聘为客座讲师。

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凡有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下企业参加一线生产实践,回来后要上交一份参观学习或生产实践的心得体会,其中的内容要求就有一项是专门介绍本人学到的新理念、技术、模式和方法,由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负责整理收集,形成一个知识库,供全体教师分享,如经论证可行的加以推广。

在引进教师方面要做好的后续工作是新入职教师的职前的培训。近几年来,新教师一般都在每年的六月份到校报到,学校可组织新教师在七月暑假结束前,先在学校感受职教生活一个月,然后依托高职师范院校,参加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等知识的学习,为期三个月,九月底回校,安排跟班实习,跟踪期一年,在第二年八月,组织新入职的专业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者签约聘用。

2.本: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争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Evans(1993)对校本培训的界定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从学校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以专家为引领,以本校教师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对象的培训活动;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是培训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是指导与合作关系;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结合岑溪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依据职业教师素质发展理论和马斯洛成长周期理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上附高校、下靠企业”的原则,主要从三个领域和四个层面着手开展校本培训。

(1)三个领域,即培训的三方面内容:一是职业道德,指师心师德、教师精神、职教精神方面;二是指专业知识,指各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三是教育教学技能,指班级管理、课堂组织、备课授课的技巧等。诸如众多职教工作者提到“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或者“学术性、师范性、专业性”三合一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会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来看,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还没达到这样的水准,只能立足现实,从眼前做起,紧扣“校本培训”中“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从学校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这一要义,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举两得的目的。

(2)四个层面,是指从组织开展培训的范围与对象方面区分,有全校、专业部、学科小组和个人四个层面。

全校层面的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职教精神熏陶和行为作风规范或者全校性的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或教育教学技能竞赛等的培训上,主要可通过专家讲座、先进事迹分享会、校园网上论坛(“一心一德”论坛)、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论文评比、“职教风范奖”)等形式进行;同时还要指导各专业部实施推进本专业部的教师培养计划。

专业部层面的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技能、专业性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专业部内文化课教师多是来自普通中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都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于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他们是最富有实战经验的导师,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及班级管理方面的指导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专业的优势,与文化课教师共同分享专业的发展前景、技术发展动向、对口企业用工标准或者产品研发等信息。所以在专业组内开展不分“文、专”的示范课观摩、教学研讨、知识经验分享等活动,并且组织“文、专结对&rdq uo;、“传、帮、带”行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力的提升。

学科小组层面,相当于普教中的学科教研组,在职业学校来说可称之为专业模块小组,如机电专业中的“电子电路”、“电工基础”;模具专业中的“机械制图”等都属于各专业内的单元模块小组,即学科小组。学科小组是专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沃土,小组一般由技术基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教师和掌握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以及企业一线技师等人员组成。学科小组层面的校本培训重点放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项目研发上,促进“产教研”的有机结合。可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实施项目教学法,每一个学科小组就是一个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实行“产教研”捆帮发展模式,具体做法如下:产,指专业技术的产出,即教师能设置出适合市场用工标准的课程教材;教,就是教师能传授符合当前或今后企业用工标准的专业技能给学生,新加坡标准是“用明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人才”;研,指科研、研发,即教师能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困难,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三者是互为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科小组“产教研”捆绑发展模式是一个促进职教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个人层面的校本培训,主要是在前面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觉地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主动参与到学校、专业部和学科小组的培训中来,在不同的培训平台上发挥自己特点,发表言论、见解。把自己融合到整个团队中来,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个人师德的修炼,专业技术和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如在论坛上写教学反思,发表文章,分享个人的教学心得等。

3.牵:牵线搭桥。牵线搭桥指的是为中心的每位教师创设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职业教育中心的教师来源渠道繁多,层次不同,单纯依靠校本培训或者教师自身的努力只能是闭门造车,要让每一位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机会,关键在于学校能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发展的平台。学校的作用就在于牵线拾桥,遵循的原则是“创设平台,各尽其能、共同提高”,做法有:

(1)设专题讲座。学校行政领导(校长、副校长)或外出学习进修教师,每学年内开出一到两个专题讲座,由学校教师培训中心协调统筹后,在每学期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方案前向全校公布,供教师选择参加。

(2)组织外出考察。根据不同专业部年度建设重点,组织各专业组长、骨干教师到同类或更高层次院校参观学习,如2013年春季期,计算机专业重点工作是实训设备改造,可组织该专业部分人员到区内实训设备先进,教学水平高的学校考察学习。由学校或通过上级部门了解并联系到要考察的目标学校,双方沟通确定考察方案后,由该专业组织派教师前往,避免考察无目的或流于形式,甚至去看看就罢了。

(3)广泛建立专业学术联盟。为教师提供专业领域的精英人才库,如广西南宁工业学校的模具专业是全区的示范专业,有全区最权威的专业精英,作为县级职业学校就要主动寻求与此类学校建立良好关系,期望通过对口专业信息互通、学术共享,形成联盟;也可以通过学校间的沟通,为教师创设与别校同专业学校教师组织专业学术论坛的机会,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联: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指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在这里所讲的“联合办学”着眼点不是在学生的输送与培养方面,而是指教师的培养提高方面。

(1)校校联合。校校联合是指与高等学府联合办学,一类是高等师范院校,一类是高职院校。这是“上附高校”原则的体现,目的是借助高等学府的学术权威与技术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校企联合。校企联合,即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式有两种:一是战略伙伴关系,学校与企业[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合作设置专业或课程,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利益分成;二是企业不参与办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就业,而企业员工的培训也通过学校完成。

职业教育中心校企合作的走向应是介乎以上两种形式之间,既不是校企联合办学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不只是简单的伙伴合作,而是“产教研”一体的合作模式,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一线生产技术,同时参与企业技术改进的研发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上的实际困难,而企业也会在信赖与合作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实训的设施设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企业也得到了减少开发成本的收益,达到双赢互利的校企深度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全全.关于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报,2007(9)

[2]王泽荣,赵清梅,吴全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简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3]刘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4]欧阳河,郭峰,等.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