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16:5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与实践活动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倡导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日益蓬勃发展。高校应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时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强国之路。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当地团组织为纽带,以传播科技、了解国情民情、提高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做好社会实践与时代相结合,与国家重大项目相结合,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各项工作,坚持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教育性、先进性、时代性、挑战性的组织原则,以培养人才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依靠高校相应的组织机制和评价机制,实现了!基地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良好局面。
1精心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前期培训
1.1注重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前期培训高校在整体规划上,应重视组建示范性团队,坚持将学校特色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确立鲜明的实践主题。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社会实专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站了解公告文件,实践参考课题,实施在线申报立项,评审、公示等关键功能;在提高社会实践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各实践团队的最新讯息、总结及个人感言。实践前期培训方面,学校不仅要重视团队的组建,更应该关注实践队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培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负责组织开展,校宣传部、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主要部门配合,各部门领导及各院系领导均通过实践前的团队立项评审会,亲自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商讨团队目标、确立实践团队活动主题、任务分工、活动策划、经费预算等各种问题。学校每年可邀请本校人文管理类的知名教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知名人士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专题讲座;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摄影师,针对实践过程中如何开展宣传,如何做好图片、图像的采集工作进行指导;通过邀请校医院和保卫处负责人对团队负责人进行实践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的人身安全和团队实践质量;在实践团队出征前,统一制作了实践队旗、实践队服,并配备学校的宣传资料,希望通过实践队员的足迹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2建立比较稳固的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
2.1充分发挥学校特色,积极利用各项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和地方的联系充分发挥、挖掘学生自主能动性,利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团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差异,在西部地区(新疆、、青海)深入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通过关注贫困地区群众,引导学生立志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发挥高校的科研技术优势与社会相关单位进行的技术合作、交流项目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大学生进行长期、长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地的保障,也实现了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
3建立健全实践机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和机制才能保证其覆盖面和持久性,学校把社会实践列入学生培养计划,社会实践与学分相结合,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后方能毕业。
4加强实践创新,使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化针对学生的不同年级和层次,量身打造不同实践类别,本科生侧重于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等,研究生、博士生侧重于技术扶贫、科技攻关等;根据专业不同,设计了赴农村、城市、企业、政府等系列;根据内容不同分别设计了传统教育、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等。通过不同系列的设置,可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分别参加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和锻炼。
5突出主题,力求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社会实践团队,特别是重点团队的活动主题需要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团队建设和主题确定上,学校十分注重坚持正确方向,努力创造精品,扩大育人效果,主题应结合学校和学科的特色。此外,根据当年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等确定若干突出时代特色的主题,如:2008年以!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开展!关注民生民情?、!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农村政策宣讲?、!拓展就业市场?、!红色之旅?、!情系西部?等众多项目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前学生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说明了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是教师作为活动设计与实施者,教育观念要转变。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要对活动课程的价值和观念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程,是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比如;水资源的污染及其保护、垃圾问题等自然探究的问题。它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走出形式上的活动课与浅层次的技艺训练,要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的主导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教师要善于并能创造问题情景,熟悉各种课程资源和探究方法,利用活动情景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习、探究、体验和发现,应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了解实现目标的最佳引导方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小动物的观察、气象观察与预报等自然探究方面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教师还要主动地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协调学生活动与家长、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关系。
三是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仅在课堂中进行,还需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比如:社会探究问题“爸爸妈妈下岗了”、“校园外的商贩”。综合实践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因此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教师能够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并且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并采取各种方法以及动用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实施。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角色有弱化倾向,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是辅导员自身
1、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影响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只重视校内教育,忽视校外教育。从学习理论来看,学得和习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仅校内学得重要,校外习得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内教育不是大学生成长的全部,因为将来他们都要走向社会去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假期进行,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放弃休息时间去指导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即便是参与了,也是带着学生看风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意义,辅导员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基本靠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辅导员的个体素质欠缺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质”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即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校内外的综合性活动,可以检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内涵,是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整体反映。辅导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都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由于辅导员的学缘结构不同,个体差异性很明显,加上从事本职岗位的时间不同,不是每一位辅导员的素质都适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样就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带来了困难,某些方面素质的不足导致辅导员经常处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畏难情绪引发了避让行为,辅导员消极地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淡化了自身的角色价值。
3、职业倦怠是辅导员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软肋职业倦怠是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也不例外。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协作,辅导员岗位设置的本意就是要解决千头万绪不协作的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辅导员的疲态往往会从自身认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职业价值感、希望、职业无意义、岗位消极特征和社会支持是构成辅导员角色压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角色压力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异、身份界限模糊与岗位重要性等问题,是辅导员不容回避的现实,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
1、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相应学分,不理会辅导员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辅导员布置给大学生,由于辅导员疏于指导,很多学生只想获取社会实践学分,无视辅导员的存在,担心有指导监管的情况下,需要实地工作,因而社会实践走过场现象明显。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看重,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之后总要就业,因而开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参与观察、社会调查、深度访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以实结代替调查报告,有些学生喜欢“百度”和“谷歌”,抄袭拼凑,敷衍搪塞。不少大学生宁愿做兼职赚钱或者报名资格证书考试辅导,也不愿花费精力认真从事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
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资助较少,学分获取容易,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由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协调各教学单位与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通过团总支与学生会落实。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牵涉面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投入少,经费短缺,只把社会实践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很少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资助立项的数目较少,学分认证过程缺乏支撑材料。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很少时间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时极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有限
社会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域。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与构型,这是针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研究主题不是只作为单一实体的社会,而是从“关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会。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指导中的缺位,是因为迷信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没有注意到社会这个富有关系性的场域。社会各行业本身不太喜欢生手,害怕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常规秩序,接纳程度十分有限。大学生若是没有人协调和沟通,进入社会实践的具体场域时,只能做围观者。
二、作用发挥: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发挥
(一)辅导员引领大学生成为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辅导员是岗位决定了职责,其工作性质是被赋权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是为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现着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使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主动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时,受到已有思想意识的影响,认识的客观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而这种人类活动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辅导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主动工作、协同工作、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国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个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担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感染大众,对广大人民群众宣讲,实现对现实生活实践的直接影响乃至引导。
(二)社会作为活动场域拓展了培养空间,辅导员起协调作用
社会是检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场所,辅导员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参与性观察中觉知工作的成效与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时间的向度来看,保证对大学生的教育常态化,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工作,总体上是利多弊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自觉,辅导员要从更为宽广的场域做起。经历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实践,形成情境性认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实践视作为大学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新手和初学者往往最初从事边缘性的活动,在观察熟练从业者,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参与活动,逐渐发展知识与技能,达到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充分参与。辅导员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示范给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会在关系中成长。
(三)实践是创新的培养途径,辅导员起推动作用
辅导员要做好推手,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大学生将来参与实践的保证。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大学生要从学校走向就业岗位,先从边缘性参与开始,然后是充分参与。政策指导和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促使辅导员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号文件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进行的是情境学习指导,包括个别化学习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两种方式,推动团队建设和大学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往往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团委下达任务后,很少安排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程参与和实地指导,而是将任务下放到学院以及系部。专任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无暇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具体指导自然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严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其角色可定位为5个方面:
(一)组织策划者
辅导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排头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均离不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辅导员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暑期“三下乡”,还是“四进社区”,或者见习实习,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锻炼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职业发展和社会担当奠定基础。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确定团队人员、分组、安排时间和地点、协调联络实践场域,都可以作为辅导员组织策划的内容。对于从事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有了辅导员的组织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目的、有意义,更具有导向性,其成效更为突出。
(二)指导参与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参与。辅导员的“导”体现在正确的舆论方向上,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防止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身体力行,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与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个体成长,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社会实践可以弥补当前“两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欠佳的弱点,辅导员应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证明,有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社会实践,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专栏中,厦门大学的一位辅导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是:“达到了团干得锻炼、地方得实惠、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家长师生的高度评价。”可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辅导员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必定取得优秀的成果。如果辅导员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便会朝着服务性、专业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多是在校外进行的,他们的安全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在活动之前,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盗防骗,学会分辨真伪,学会与基层群众交流,避免误会和口角,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辅导员往往带200名左右的学生,而社会实践虽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即使分组分队,辅导员也只能参与其中一组的活动,其他的团队,可以采取学生负责,与学校签订安全协议、自愿参与的方式,避免辅导员承担过多的安全责任,而无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辅导员可以采取联络各社会实践小组长或者核心成员的方式,通过他们了解自己的团队,动态掌握各组信息,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安全。
(四)总结评价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好的提议和做法应当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妥的做法应及时制止和改正。社会实际有可能是“双刃剑”,在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积极作用时,还要正视社会实践中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实践范围广泛、社会生活复杂和人员多样,大学生除了接触到大量鲜活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种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外,还会触及阴暗面,可能会与有着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人打交道。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有可能污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拒腐防变的工作,注意各种思想苗头的出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免疫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结论,肯定成绩,消除各种不良影响,激浊扬清。
(五)成果推广者
关键词 社会实践项目化 第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5
“第二课堂”是相较于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一课堂而言。“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①强调社会实践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是与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学生需求等是相一致的。在“第二课堂”的诸多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出现了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第二课堂”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广,包括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在众多的“第二课堂”内容当中,社会实践起到了社会实践能够为“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撑和源动力。从“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运行效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相较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都较高,而且实际效果较明显,受益面较广,有效地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和实效。因此,要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效,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探索无疑是一条捷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毫无疑问,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效果。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可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实践资源,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1 实践活动项目化概述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和学术性、兴趣性、协作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组织,在运行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这一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表现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流于形式。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保障和其他相关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逐步推进,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的运行模式,要从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等各方面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坚持将成功立项的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出来,体现出实践活动应有的高度、水平和功能。
实践项目的立项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达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的目的,首先要把好“选题关”。选题要把握题目的通识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所选项目能够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贴近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在学术性、实践性上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在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可研究性、实践性。
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够检验并实现项目的应有价值。在项目成功立项后,要在再次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学生组成相应的实践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观念,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良好的组织建设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与此同时,保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化。
结项是实践成果的总结、反思阶段。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组织专门的结项汇报或答辩,以直观地反映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通过结项汇报或答辩,要能够真正发现好的项目和取得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发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结项汇报或答辩也应成为整个实践活动总体评估的一部分。
2 建立良好的实践保障制度
制度保障是推进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法宝,就是要从高校顶层设计到基层院系的具体落实都要围绕实践项目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模式,使实践项目运行的各环节和最终评估以及经费支撑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要“加强学生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具有约束与激励效应的政策环境,确保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②
制度保障的前提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将实践活动形成制度设计,将实践活动的有益经验很好地总结下来,也可以使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出延续性,形成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从此目的出发,实践活动才能出成果、出实效。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制度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就是要通过高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能够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在人力保障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成立社会实践项目的专家组来具体负责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评估等工作;在物力保障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日常经费中划拨定额资金用于专项学生实践活动经费,依照实践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分期拨付,保障项目能够顺利结项;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科优势,在可行性范围内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开发、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比如某一基层院系或专业围绕其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建立起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共享,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激发兴趣活力的机会。
高校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师指导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性优惠条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定倾斜政策,调动院系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应当采取制度性保障和措施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指导教师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有效辅助,绝对不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忽视对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活动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或物质奖励、实践成果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年终总评当中等等,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可以折抵一定的课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在制度能够保证以上基本的实践条件得到满足之外,不能忽视的就是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要着眼于制度本身的价值。可操作性和长效性强的制度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3 实现实践评估科学化
实践评估是对实践活动的督查过程,也是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对实践活动进行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关系到实践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的重大环节。在对实践项目进行评估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过程性评估;坚持全面性评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就是要通过评估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专家组给予适当的补充、完善和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专家组的评估过程中了解到在实践中的得失,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实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以学生是否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学生及其实践活动。
坚持过程性评估就是要在评估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察,不能以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的细节性评估,比如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协作情况等。
坚持全面性评估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来评价学生实践成果的好坏,要综合参考学生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参考一些柔性因素,如总结汇报时的表现、实践结项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安全教育情况等。在做全面评估时,可以将基层学院指导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评价指标。
在评估完成之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反馈时,可以采用“成绩+学分”的形式,即在评价学生实践成绩时,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这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摆脱传统的分数制的限制,使学生免受分数高低的干扰。在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后,由高校教务部门对评估合格的实践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给参与项目全过程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项目化的统一引导下,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制度保障和评估体系融于一体,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地位,通过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的体系完善,促进高校“第二课堂”发挥培养学生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注释
① 卢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DB/OL].(2007-4-13)[2014-8-1]http:///gzyj/dcyj/138584.shtml.
经学习实践督导组批准,区民政局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起转入第二阶段,即分析检查阶段。刚才邹剑同志已传达了省、市、区转段工作会议的精神,下面,我代表局党组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一、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情况
我局3月12日正式启动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第四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经过我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任务。总的看,这一阶段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主要体现在六个特点:
1.广泛动员,全面部署。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并于3月12日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活动期间,我们多次主持召开局学习理论中心组扩大会及,部署各个环节的工作。
2.成立机构,落实责任。及时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3.制定方案,明确任务。结合实际迅速制定并印发《区民政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区民政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并细化工作计划,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4.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局领导做到带头学习、带头讨论、带头开展调研。党组成员积极参加学习会、交流会,并在各类会议上带头谈认识、撰写体会文章、查摆存在问题。党组成员结合工作分工,建立了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并深入到各自的联系点开展调研,指导开展活动。局领导亲自作动员、带头写心得,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作表率的良好局面,推动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5.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学习实践办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网络、简报等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进程、工作举措和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6.联系实际,突出特色。在学习调研阶段,局机关在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围绕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调研,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做好“三抓三强化”:一是即抓学习,强化民本理念。二是抓难点,强化措施落实。三是抓窗口,强化作风建设。
在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习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主要是: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有些同志没有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进行细读精读,对科学发展观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进一步深化补课。二是活动开展不够平衡。少数科室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够得力,落实不够到位,存在应付了事现象。三是结合实际不够紧。如何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活动促进工作,这是活动开展的难点,局机关和下属各单位在这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要在分析检查阶段活动中切实加以改进。
二、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措施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既是学习调研的进一步深入,又是搞好整改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征求意见、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好群众评议。我们要提高认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搞好分析检查的积极性,认真负责地把这一阶段的各项工作组织好、开展好。
(一)着眼于深化学习、打牢基础,做好学习调研阶段“回头看”工作。在转段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做好衔接工作,要在启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同时,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认真搞好“回头看”,看规定动作到位没有,看基本要求落实没有,看预期目标达到没有。要把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党性修养、改革意识、创新能力、全局观念、工作作风是否增强作为“回头看”的重点。第一阶段任务没有完成好的,要把相关任务放到第二阶段交叉进行。
(二)着眼于找准问题,敞开大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关键是找准突出问题。局机关、直属各单位要通过多角度、多领域、多渠道,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立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和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尤其要注重征求基层部门和民政工作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进行归纳梳理,做到正确对待、如实反映群众意见。要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学边改,对存在问题及早研究解决措施,特别是要抓紧解决好群众反映集中、反映强烈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三)着眼于扩大民主、形成共识,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这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与以往的民主生活会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学习调研的成果转化为发展的思路和动力。重点要把握四点:一是明确主题。要围绕“转变作风,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这一主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自觉改进提高。二是找准问题。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并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原汁原味地向领导班子和个人反馈,不回避问题。三是体现民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虚心听取意见,沟通思想,解开疙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要适当扩大列席人员范围,邀请各方面代表人士参与。四是正面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领导干部以往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不纠缠历史旧账,不纠缠个人责任,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着眼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草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一是要充分吸纳学习调研成果和所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上下功夫,充分转化运用学习调研阶段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在找准问题、分析问题、明确整改方向上下功夫,对前阶段所征求到的意见,进行对照检查,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分析主客观原因,并根据民政部门的职责、义务和权利,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三是要反复研讨和修改完善,在提高分析检查报告质量上下功夫。要深入基层单位、深入服务对象、深入普通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集中群众智慧,反映群众意愿,得到群众认可,通过反复修改完善,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本单位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五)着眼于开门纳谏、凝聚共识,组织好群众评议。一是要突出评议重点。要将评议的内容同分析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统一起来,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的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以及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评议。二是要合理界定参评人员。组织熟悉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有关人士、基层民政部门代表和服务对象代表参加评议。三是要探索创新评议形式。要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各种有利于群众充分表达意见的评议形式,营造宽松的评议环境,确保群众评议质量和深度。可以“请上来”,召开座谈讨论会,邀请基层单位和党员、群众代表当面开展评议;可以“发下去”,将分析检查报告下发给部分基层单位和党员、群众代表,书面收集评议意见;可以“走出去”,带着分析检查报告深入基层单位、普通党员群众、服务对象,直接听取评议。通过组织群众评议,使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更加广泛地形成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上的共识。
三、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要求
各科室、各单位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第二阶段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把区委和局党组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党员领导干部是否真心对照检查,群众最为关注,也最能对群众产生影响。领导干部起好表率作用,关键是要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促进科学发展,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议边改,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
(二)督促指导要强化。局领导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联系单位和分管科室具体情况,切实加强指导检查。局学习实践办要全面掌握各科室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各科室各单位的沟通联系,总结经验、推广经验、树立典型,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整体推进。
(三)分析检查要务实。各科室要切实查找本科室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整改。要密切关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增强广大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的信心。
(四)宣传工作要到位。要按照省、市、区精神,把握导向性、体现生动性,紧扣主题,着力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新提高、新变化、新气象。要拓展宣传报道的形式,增强舆论宣传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积极营造有利于深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党员群众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增强信心。
分析检查阶段是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搣学习实践活动攠)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为切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根据乐清市委和温州市局的有关精神要求,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要求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的阶段。认真做好分析检查的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促进整改落实阶段的深入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要紧紧围绕搣保增长、促转型,争创科学发展先行区攠实践总载体,抓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3个关键环节,充分运用学习调研成果,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检查,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形成高质量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我局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二、工作任务
整个分析检查阶段于2009年5月上旬开始,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筹抓好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联百家企业”活动。
(一)切实部署好本阶段的工作。
1、制订工作方案。认真研究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要求,着手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的日程安排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2、切实做好转段动员工作。我局已于5月11日召开全局学习实践活动转段动员大会,王建伟局长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各单位应尽快落实市局的动员会议精神。
(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1、征求意见的对象范围。要根据各自工作性质和职能特点,合理确定征求意见的对象和范围,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征求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意见建议。征求意见的对象范围一般应包括上级部门、分管领导、干部职工、服务对象等。
2、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我局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一是深入基层搣群众提攠。局班子成员要采取登门走访和个别谈心的形式,面对面听取和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
二是民主恳谈搣当面问攠。要把民主恳谈作为吸收群众参与的一条重要渠道,召开一次民主恳谈会,集中听取意见和建议。恳谈会与会党员代表由各党支部推荐,与会党员代表要联系本单位实际,查找个人和单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积极为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型创新建言献策。
三是问卷调查搣定向求攠。向全局党员、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代表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书面征求意见和建议;
四是其他方式搣多方寻攠。要通过局政务网和外网等网络渠道、设立热线电话、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3、意见建议的梳理汇总。对多种渠道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分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反馈。
(三)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
1、局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把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该会要围绕“致力转型创新,引领科学发展,展现红盾风采”的系统总载体,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本单位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的新期待,认真查找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同时,要做到“三查三看”,查思想,看科学发展意识是否明显增强;查工作,看科学发展能力是否明显提高;查作风,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是否明显。
每位领导班子成员要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准备发言材料,深刻进行自我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重点放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明确方向上,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氛围。此次会议的成果要体现在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中。
2、各党支部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全体党员要结合自身实际,逐个分析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具体要做到“三查三看”:一是查思想,看思想观念是否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符合;二是查工作,看能力水平是否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三是查作风,看自身形象是否与人民群众期盼相吻合。会前要通过谈话谈心等方式,引导党员沟通思想,理顺情绪,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打好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组织生活的要求,参加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该会一定要做好记录。
(四)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1、报告的内容。能否起草好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是本阶段学习实践活动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分析检查报告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紧扣党的十六大以来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实践,充分吸收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充分反映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充分反映我局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二是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本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三是充分反映本系统科学发展和科学监管的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和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四是充分反映本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2、报告的起草。局党委将以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为主体,组织办公室等相关单位组成专门的写作班子,全力抓好此项工作。报告要重点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做到有问题、有分析、有思路、有举措,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3、报告的讨论。该报告必须在6月上旬形成初稿,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党员群众对分析检查进行认真的讨论、修改和完善。对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要专题研究,将这些意见建议体现到报告中。
分析检查报告正式形成后,要以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分析检查报告经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于6月20日前上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具体要求
分析检查阶段任务重、环节多、要求高,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必须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四个贯穿始终”,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要坚持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分析检查阶段,全局学习培训工作依然不能放松。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学习抓得紧不紧,能不能深入地学进去、钻进去,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贯彻,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分析检查阶段,全体党员干部要继续抓好学习提高,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委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继续认真学习规定的必读书目,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深化学习,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认识上更加统一、行动上更加自觉、意志上更加坚定。
二要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做好结合文章贯穿始终。突出实践特色,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见实效的根本所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要进一步加大“保增长、促发展”服务的力度,开展好“百名干部联百家企业”活动,以更大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还要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切实强化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并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此,文章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提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无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相信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异彩纷呈,孩子们一定受益匪浅。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研究。
一、正确认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流能力。同时,语文又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探索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获得丰厚的人文修养。这表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能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实现。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知识和能力、接受和创造、学习和生活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并非为了什么应试得高分,而应该向运用转化、向生活转化。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大批量地生产作家、诗人,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好自己的母语。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姿的内容、不断延伸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新的平台,这远比单纯的就文教文、简单的枯燥分析更能吸引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感性的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克服语文写作中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害怕写作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学生,除了写作比较难,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的原因外,主要是孩子存在着“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活动中相机指导,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际上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二、积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1.学校。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校园内获得的。这种在老师的组织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易于得到学生的响应和家长的认可。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报告会、辩论会、各项竞赛等,都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内容。
2.社区。社区在这里特指的是以孩子的家为中心,构成学生生活、活动的一段区域。毕竟每一个孩子在社区的时间更长,我们要把孩子学习的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开放出来,这时,家长和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指导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因指导者不仅仅是老师,更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因其人数少,更易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为社区服务,是在该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3.社会。社会的范围比社区来得更大,其中包含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更为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门话题、生活事件……无一不是实践活动的好题材。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这空间可以任学生高飞,任学生腾跃。在这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1.读一读,看一看,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选自名家名篇,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宽、延伸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景阳冈》,就可以组织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组织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以及名著名作所描绘的年代、地域的不同,单独阅读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在班级组织阅读小组,定期专门抽出时间共同阅读,然后互相解答读书的困惑,交流读书的心得。实践表明,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既避免了个人的枯燥阅读,又能互帮互学,有收获。
2.排一排,演一演,演绎文字内容。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寓言还是童话,那些故事性强的篇章,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自行寻找剧本内容、编排剧本,用演出的形式来演绎作品。然后通过剧目汇演、评戏,从学生表演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情节的安排、文章主旨的体现来评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演促读,语文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
3.查一查,找一找,学会处理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家里已拥有了上网搜索收集信息的条件。一般说来,让孩子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1)联系所学课文,查找背景资料;(2)拓展课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查找信息资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后,或组织专题漫谈,或组织演示展览,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比一比,赛一赛,竞争中锻炼能力。小学生好胜心强,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与同龄孩子在一起,他们极想超出别人一筹,总想在竞赛中获得胜利。所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类的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极有效果。在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老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设计了三个环节:我能说——以“树上有十只小鸟,猎人开了一枪,还剩几只”为题,阐述不同的结论,尽量做到观点新奇、原因可信;我能做——每一组同学说出砖头的各种不同用法,然后演示一种最为独特的用法;我能想——每一组根据老师临时出示的四样事物编一个故事。出于这三个环节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再加上竞争机制的引入,各个小组学生迸发出极大的热情,现场气氛紧张热烈,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多样性,激发学生敢说、敢做、敢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走一走,访一访,感受生活真实体验。走出家门,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与自然中,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的先进人物,汲取榜样的力量。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基地,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为社区服务。这一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在体验中思索人生的意义。
6.做一做,玩一玩,注重学科整合。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与各个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学科辐射到各学科,不失为实践活动的一条好途径。比如,学习了《捞铁牛》,就可以动手尝试着做一个浮力的小实验,学习了《太阳》,就可以设计一个太阳能装置,这是与科学相结合;学习了《挑山工》《峨眉道上》,就可以画一幅意境图来激励自己,这是与美术相结合;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可以搞个配乐诗朗诵,并翻录在磁带上,这是与音乐相结合等等。做一做,玩一玩,在动手实践中架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桥梁,语文的学习乐趣由此也就产生了。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活动分类;实施原则;开展策略
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使其积极探究与动手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数学角度来思考实际问题,学会知识运用与迁移.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分类与实施原则
(一)实践活动类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活动方式,可将实践活动归类如下:①探究性实践活动:侧重学生创新思维活动,通常是能够帮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措施的课题. 如“生活中的轴对称”“日历中的方程”“瓷砖的铺设”等. ②操作性实践活动:侧重学生实际操作,如制作、画图、测量与数学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观察实物、现象、形体,分析与计算相关数据,大胆猜测、推理,展开判断等,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如制作几何教具或模型;作出几何图形;测量物体高度;测量水渠或道路高差;测量与绘制小区域内的平面图;测不规则地形面积等. ③应用性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增加生活经验,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利率问题、调配问题、工程问题等. ④开放性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得到有关数据与资料,而后提出开放性的、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如普查与抽样调查等.
(二)实施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与形式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体验、探究与操作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 第一,蕴涵主体性. 在实际活动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实践,发挥学习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 如学生可自由表达看法,参与活动设计,譬如确定活动主题,参与活动过程等;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小组交流探讨;在展示成果时,学生可进行活动评价,共同进步. 第二,蕴涵过程性.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问题的数学学习过程;注重未知事物的探究过程,对原有经验与知识的梳理与重组过程;重视个体探究与群体交流互动过程. 第三,蕴涵活动性与开放性. 让学生通过知识应用与验证、自我探究与发现的体验过程来得到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其次,开放内容与形式. 学生不但可以分析与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还可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课题不同,其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变化. 另外,学生可运用不同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演示稿等.
2. 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结合教学实际,把握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 第一,科学的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知识结构与年龄特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侧重实习作业与研究性课题. 另外,教师可由生活问题来制定活动课题,或由课标专题灵活选择. 第二,科学的活动形式. 这主要强调交往活动或者访问调查等社交活动,或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如人口统计、保险赔偿、成本收益等. 这些活动既可在课内开展,也可在课外开展,或两者整合. 第三,科学的活动组织. 由形式看,有个人形式、集体形式或小组形式;由组织模式上看,可采取课题立体式、主题辐射式或序列深化式;由活动开展面看,可社会与家庭有机结合,校内校外融合,课外课内有机整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并力求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科学的活动指导.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加以指导与引导,如创设问题情境,调控课堂秩序. 课外方法指导,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探究,有方法地思考问题,有秩序地进行探究,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第五,科学的活动评价. 既重视结果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 既有知识评价,也有素质与能力评价.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制订方案
活动方案是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制订计划时,教师需要注意可操作性、实践性、自主性等,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由如下环节来制定合理、科学的实践活动方案.
1. 明确活动课题
在制定活动计划时,需注意书本内容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结合,注意生活问题与活动内容的有机融合. 在题目选择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展开广泛地选材,而后,师生共同商讨,明确实践活动的课题. 同时,在明确课题时,教师需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的特点. 如较低年级,一般由教师明确实践课题,且课题易于操作与接受. 而高年级,则师生共同商定,教师整理好学生所拟定的题目,然后呈现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共同选出一个课题. 如学习《走进图形世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包装纸箱”. 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有不少活动课题,如“地面砖中的数学问题”、剪纸活动等.
2. 建立活动小组
在建立活动小组时,教师需要体现民主性,使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并选出小组长,协助管理本组. 每组人数不宜过多,通常是4~6人,每组组长定期向教师汇报本组情况. 同时,教师还需依据学生性别、年龄、组织能力、学习水平等情况加以合理调整. 譬如有的同学性格较为孤僻,成绩不好,可能会受到其他学生冷落,这就需要教师倡导合作精神,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小组,使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当然,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分组并非是必须的,某些实践活动则需要学生单独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
1.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其学会以数学观点思考实际问题,激发数学学习热情.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还可以是学生提出,以发散学生思维,主动实践探究. 如“设计包装纸箱”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市场上有某种型号的肥皂,其长为16厘米,宽为6厘米,高为3厘米,这一型号的肥皂一箱可装30块. 请设计出一种该型号肥皂的包装纸箱,使其所用材料尽量最少.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道具)这样,通过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踊跃参与到实践探究中.
2. 动手实践,分析讨论
在实践活动中,这是关键环节,是学生动脑动手、启发思维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如独立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游戏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透明化、简单化,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学会筛选、整理、发现规律,逐渐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构建数学模型.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五角星、蜻蜓、国旗上的图案、数字字母(8,3,H,M等),让学生感受对称之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准备好圆、长方形、等腰三角形、角等图形,将其完全对折,要求学生试着说出结论,并表述这一过程. 这样,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 接着引入问题:有两对称点,怎样作出对称轴?让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角、线段,并认真观察. 分析讨论:对称点与对称轴有何关系?从这些活动中可得出怎样的结论?这样,可让学生在操作中增强知识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反思延伸,拓展知识
在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反思延伸,进行课外实践探究,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得到相关经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并延伸、拓展到实际生活问题中,由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识迁移;同时,还可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思想方法来分析与解决新问题,拓展新知识点. 如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后,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普查与抽样调查”:若你在本市市长办公室工作,由于政策需要,领导要了解全市家庭月平均收入情况. 请设计一个收集数据的方案. (需包含调查方式与家庭数量)
4. 展示活动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课堂中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研究的重点是转变以往的教与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只是麻木的接受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与我们《新课标》所提倡的“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同时,我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前期准备阶段(20*年9月—10月)
1、确定实验班。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年10月—2009年7月)
1、学生情况调查分析:为了更好的调查学生的原始资料,掌握学生的起点,我设计了第一份学生调查问卷,对实验班的100名学生进行了初次了解。(见附件---调查报告)
通过本次的学生调查,我认为: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解是不充分的,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一概念。在将近两个星期的数学课堂上,我对实验班的学生渗透了“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的设想,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一点向往的思想,我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的初次尝试。
2、内容实施,组织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了尝试:
(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游戏活动。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玩“扑克牌”“算24点”游戏,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校外调查实践研究活动。学生数学知识获得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除了在课堂上、学校内,还有学校外面的生活中,因此,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生活的周围寻找数学的影子,调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的现象,设计“手中的零花钱”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分析零花钱的利弊,最后提出“培养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这一举措更大的解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涨。
3、学生情况调查:
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我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调查报告)
通过本次的学生调查,我认为:90%的学生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已经很喜欢在数学课上进行实践活动,而且,每一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
(三)总结、报告阶段(2009年7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两份调查问卷表,综合分析学生在通过将近一年的实验后取得的成果,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论文报告。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活动有效地进行。
我校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流于形式,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五花八门,学生“手舞足蹈”,但实际上这些活动无实质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变我校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这种现状,努力把课堂变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场所,我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来改变原有的课堂实践活动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地开发,知识、能力、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忽视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使课堂教学的功能未能很好的发挥。因此,我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作为我研究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1、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改变。学生思想的转变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那种开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使得学生的心牢牢的围在实践活动上。记得有一次在四年级上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下课时学生紧紧的拉着我的衣服,天真的要求我再上一堂。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待数学的兴趣发生转变。根据教学监控的成绩统计,实验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学生的思维开阔,喜欢追根究底。
3、师生间的关系变得融洽。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过程,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有一次的数学竞赛游戏活动中,有一位学生在赢了我之后,开心的高呼“耶!我赢了赵老师!”可见,正是这种实践活动,才让那位学生有了如此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将那位学生的心紧紧地拉在身旁。
4、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升。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生一个个体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互相的配合,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别人合作,从别人身上获得成功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通过将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5、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快乐实践、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在教学完所有的平面几何图形后,我设计了《快乐拼图》这样一节操作实践课,让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基本图形,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拼凑成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我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困。我在本课题研究中不断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成熟。但是对于不断深入的课题研究,我感到了重重困难:
1、针对调查中的不喜欢实践活动的学生如何进一步加以引导,逐渐排除他们的不喜欢心理,使其尽早改变思想,投入学习中,使课堂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
我校党委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无论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总数、参加人数、涉及地区和社会影响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根据团市委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今年的特殊情况,紧紧围绕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建设两个重点,广泛动员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赵文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2003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院系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院系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广泛宣传动员,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制定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把农村贫困地区、城镇社区作为重点服务地区,把防治非典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作为重点活动内容,切实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增进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调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点考察北京市的教育发展状况,为首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把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组织 点面结合 注重实效
针对非常时期,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
为了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团委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增加,并扩大了实践范围。初步统计,我校今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7000人次,实践地区包括北京、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江苏、山东、黑龙江、辽宁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政法学院分团委在接到通知很短的时间就组建了暑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宣讲团。本次宣讲团成员主要由2000级3班法律专业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同学组成,按照学校团委“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在八里庄街道鼎力社区居委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当地居委会反映该社区居民对于法律咨询的要求较为强烈这一实际情况,实践团在鼎力社区西区小花园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同学们积极、热情、认真、严谨的为居民们作了有关婚姻、财产继承、民事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得到该社区居委会领导和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实践团还与居委会的同志举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座谈。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开展活动外,政法学院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返家学生,立足家乡,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调研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外院2002级英语教育系1班的同学以北京市大学生为关注对象结合国家的发展,人才的流失,就当代大学生责任问题展开讨论与调查。调查报告深刻而发人深思。英文系2002级4班实践小分队深入到房山区后浦村进行主题为“关注教育与人才”的调研活动。他们利用问卷和走访等形式调查了当地的人口、生活、经济水平,尤其是教育等具体情况。在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和村委会的领导对当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同学们用新时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切实的调查体会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增长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社会位置和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外院英语教育系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自己组织家附近的小朋友义务授课,不仅仅丰富了暑期的生活,还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文学院通过走进社区、郊区及利用电话与网络采访等多种形式,围绕包括“三个代表”思想与特殊时期高尚精神的宣传、“抗击非典珍爱健康”宣传、非典时期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以及绿色文明奥运宣传等四项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重点在于深入社区,在朝阳区和平街道和平家园社区和房山区琉璃河镇祖村,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地居民宣传防治“非典”的重要性,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提高首都市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资环学院以党员大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围绕首都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展开社会调查。针对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交通、治安、环保、卫生等问题展开细致的调查并提出解决建议,为北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迎接2008年奥运会献计献策。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学系分团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北京的国土房管局,汽配中心,打字复印服务部,编辑部,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统计处,宣武区安顺城菜市场,永定机械厂,天驰油集团,大兴电器配件加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挂职锻炼。科技社会实践小分队,就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消费观念、能源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研究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报告。更多的同学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在社区开设服务站,参加本地社区的环境保洁、小区巡防、义务为本社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开办数学、英语辅导班。部分同学通过提前到小学、中学进行实习,不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更多的体会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追寻学长足迹”主题调研小分队,活跃在北京的普通教育战线,利用暑假走访了数十名数学系毕业生,通过采访他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数学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校生将来能适应社会要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生物系团总支在同学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通过电话、信件、网络与每一位同学取得联系并在踊跃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出20多名同学,组建了“三个代表”宣讲团和社会调研团。设立专门负责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队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期间,同学们深入到郊区、学校、家属区,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走访,同时也亲身感受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通过宣讲,很多学生还同一些单位、社区结对子、交朋友,双方建立起长期的联系。此外,部分同学对师范生就业情况、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教育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切实的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实践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的锻炼让他们有机会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今年八一前夕,音乐学院组织学生骨干来到了武警9支队二大队的所在地,举办了“鱼水情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会与武警9支队二大队共庆八一文艺晚会”。同学们从接到任务的短时间内以极大的热情精心组织和排练演出节目,演出当天,精彩的节目博得了武警战士们热烈的掌声,虽然天空下起了雨,给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舞台经验,并且展现了音乐学院学生的良好形象。
此外,历史系、物理系、美术学院、教科院、化学系、信息工程学院、初教院等院系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为树立当代青年良好的政治水平、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览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重视、组织精心、注重实效、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社会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61-02
为了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的价值体现,本文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为例,收集了来自湖南、广西、福建、广东等全国各地实验区一线教师的近70份课例,通过对这些课例中展现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的价值体现。
一、学生解决问题和学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主要围绕一个主题以研究、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时刻变化的真实环境中的活动过程总会存在一些不可知的因素,碰到一些不曾遇到的困难,而学生们为了完成任务,都开动脑筋,想法设法地去寻求解决途径。如学生在《调查网吧》的活动中,面对网吧老板阻拦反对的难题,有学生请爸爸妈妈一起去,假装是给父母拍合影而获得网吧的照片。
很多学生局限于自己的经历,在一些活动中是凭一股冲动、想当然去办事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容易受到挫折。在《城管叔叔,我也行》的活动中,学生在第一个星期的调查活动中遇到了困难,发出抱怨,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向老师发出了求救信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面临“第一次活动就失败了,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找到城管队,况且他们未必会见我们”的情况下,纷纷想到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可行的办法,如“我妈是区政府的,肯定知道怎样找到城管队”、“我们派代表去,要态度好一些,诚恳一些”,并思考为避免再次失败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在和城管叔叔商量活动的时候,该注意什么?”老师针对这些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恰切的帮助,比如适时开展文明礼仪、道德方面的教育。而学生此时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同时,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系统全面思考的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很多是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而展开的,这对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的《节约用水》、《生日,如何过》、《安全自护我能行》、《遇到危险怎么办》、《饮食与健康》等活动都具有这样的价值。就拿《遇到危险怎么办》来看,学生通过模拟在危险的情境下如何获救来形成一种自我救助的意识。如学生在看到有人横穿马路而被车撞倒后,能迅速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并能准确报出出事地点;有学生模拟遇到煤气中毒事件时分别采取了拨打120电话、做人工呼吸等帮助别人的方法,还想到用摔碎东西来引起别人注意来救助自己的自救行为,并考虑到在室内放一些绿色植物来提前预防的方法。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在类似的危险情境中的自我保护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些紧密围绕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中,学生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作为主题来研究,对于提高他们当前以及将来的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发展和提高
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发展了社会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需要
社会交往是学生作为社会一员所必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和空间。
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生经常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了解情况,这就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战。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类似“别人不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为了达到目的,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想各种办法克服困难,比如思考“别人不理我,是不是我们的态度不够好,语言表达不够礼貌”,学会观察人,了解人,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与人沟通。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常需要就某一个问题请教专家,面临着围绕主题与陌生人直接对话的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与人自由交流,而且还必须逻辑清晰,目的明确。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胆量,形成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作用也蕴含其中。
可以看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很多学生从不会与人沟通、不敢与人交流逐渐发展到令别人乐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喜欢与人交往,也体验到良好交流方式和技巧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和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都取自于学生身边的题材,是学生所关心的内容,学生能够从这些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中激发起自己关爱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这对于改变当前我国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多地被父母的爱所包围,容易产生以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在“城管叔叔我也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学生通过感受城管人员的工作过程,产生了诸如“一定要替城管叔叔减轻负担”,“居民要是都能保护环境,制止不文明行为该多好呀”这样的认识。
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活动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责任意识,能够辨别社会行为的好坏,并能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使关爱社会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在一些对环境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们了解到污染的原因、植物被破坏的事实之后,能够站在全局的立场设想解决的办法,比如让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手工制作进行义卖、向社会发出倡议书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们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为改善生活状况,发展社会经济,保护社会环境所做的努力。学生们从不知到知再到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又在活动中得到体现。
三、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发展
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综合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萌发的需要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以其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开阔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到增强,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学生在“周围社会生活小调查”的活动中了解到学校临街,行人、店铺、汽车较多,噪音影响学生学习,所以建议安装噪音过滤器将噪音减小到最低限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发现立交桥下的绿化广场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人们夏日到此散步,但存在蚊虫叮咬这一美中不足的问题,于是希望在每个座椅旁设置能将蚊虫杀死的微波系统,以方便人们的生活。这些想法都体现了学生大胆思考,不拘一格的创新思想。
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充分地进行展现。拿“走入生活・亲近科学・体验科技”的研究性学习课例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发挥创新思维,从极其平常的用具开始进行科技制作,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如学生针对人们外出旅游吃带皮的东西时,由于手边没有垃圾桶很容易随地乱扔的现象,发明了“环保母子塑料袋”,也就是将普通塑料袋沿三分之一处进行缝制变成大小两个口袋,这样就可以将果皮分开存放,避免乱扔杂物。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有多种智力,学生某方面智力的不足不能代表他就是一个差生,而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使其成为学生的发展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深受现代评价观之惠,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侧重总结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不足”,“以后怎样研究”等。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所起的作用。
教师在评价当中,突出评价学生做得出色的一面,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如绘图、报告、话剧表演等形式,允许学生有不拘一格的表现,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特长的一种展示。
有些学校在活动中逐渐制定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如有的这样规定:学生自主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思考、设计、操作和解决问题。学生创造性的评价标准有三:其一,设计思路是否新颖;其二,方式方法是否多样;其三,是否有一定的活动效果。在每项内容后面要附有观察到的典型案例记录,以完善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期望实现的重要目标。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来看,整个过程在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方面都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但不可避免地,在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价值体现不充分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应在工作中要尽量全面地进行分析、考察,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
[2]林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0).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的、积极参与的互动中,完成外化和内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活动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是一个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配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影响,帮助其健康、有效、良好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特质:
一、持久性。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艰苦、反复、潜移默化式的逐步推进。
二、灵活性。德育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生命、独立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也应该顺应学生的成长,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所受的教育,易于产生内因的转化。
三、目标性。德育教育不应该是盲目的、单一追求教育过程的,而是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设定目标,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德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决定了德育的特殊性,那就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供我们参考,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探究、发掘、调整教育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了德育教育的三步法:
第一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确立德育教育的根基。
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有个坚实的根基,才能稳固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德育教育最好、最理想的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祖先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史,适合学生学习和传承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中国人,理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继承自己的民族道德传统,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再把它从校园环境、学习内容、行为礼仪等诸多方面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经年累月地浸润,使学生达到身心融合,行为示范的效果。例如,我们从中华文化中撷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十三孝故事等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蓝本,通过每日诵读、故事比赛、班会研讨、绘画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结合书法、民乐、剪纸、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民族文化,从而践行传统的道德思想。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充满了文化底蕴,充满了蓬勃生长的力量,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播撒一片绿荫。但是,传统文化并不等于拿来主义,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要以挑剔的眼光,从浩瀚的文化素材中汲取真正能够哺育学生心灵的营养,这样建立起来的德育工作才有意义。
第二步:以人文化制度为规范,建立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立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有效手段,但是制度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设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身心特征,使制度的建立能发挥其优良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不会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此,我们经过反复修订,建立了《学生行为规范考评制度》,以百分制为准,通过课间和大型活动中各班学生的表现,予以加分和扣分累积,每周评定一次总分,参与期末的三好班级、规范班级的评定。扣分是为了能让犯错的同学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分则是为了鼓励良好的行为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得学生们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扩大自己的优秀品质,形成人人愿意为班争光的思想,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养成守秩序、懂谦让、重团结的良好行为方式,学校良好的校风也就建立起来。
二十多年的制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制度是一种保障,更是一种手段,没有良好的制度,学校的校风、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但是,制度是一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予以调整,使制度更加适合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建设,以发扬正能量为准则,让学校的制度形成文化,贴近学生的心理水平,德育教育的步伐将迈得坚实有力。
第三步:以实践活动为渠道,拓展德育教育的路径和视野。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是至理名言,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恰如其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并安排了许多目标不同,教育功能各异,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接触社会、观察世界、认识人生,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
除了每周一次的升国旗活动、班会活动外,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设计、举行一些大型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运用集体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机动的实践活动更是必不可少。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与联谊、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到老年公寓参加慰问演出;春天带领学生种南瓜,秋天举行种南瓜比赛;邀请老、老教师到我校做报告、讲故事,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受今天的幸福;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学习雷锋的精神;寒暑假带组织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北大、清华等大学校园的风貌,鼓励学生从小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同一扇扇敞开的窗,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增加了学生同社会接触的机会,为学生们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体来说,实践活动要设计精炼、目标明确、每次围绕一个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每次活动前要有计划,活动后要有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所预见,要有预案,能够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使实践活动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