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时间:2022-09-01 00:4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质量控制

引言

在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是泥石流、滑坡、塌陷、沉降等,其中滑坡和泥石流出现的频率更大一些,在地域位置上讲,一般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区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出现地质灾害的原因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活动加剧,进行过量的开采等都有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防治十分重要。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是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在施工之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几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控制,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1 在施工之前的管理

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施工质量,对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应该加强对治理工程的审查以及相应的评估,对于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地质灾害勘察结果,要有详细的文字和图件的说明。具体的治理施工是根据勘察的结果进行的,勘察的结果对治理施工的技术方案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因此,对勘察结果的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才能作为地质灾害治理以及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要对工程勘察的内容、成果以及设计方案等进行相应的评价。

对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也是施工前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时,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地质灾害的治理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施工设备以及相应的工艺。第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要对具体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充分的掌握,根据人员的能力素养水平开展相应的工作。第三,地质灾害的施工应该要保证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不应该对施工的人员以及环境产生危害。

2 加强施工质量监测的控制

这部分责任主要是落在施工监理单位。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而言,施工质量的监测应该从灾害的修复、治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对于锚固、抗滑桩等多种施工方式,监理单位都要和施工单位加强沟通,以施工的要求和规范作为监测的标准,不断促进施工质量监测的控制,保证施工质量能合乎地质灾害的治理要求。

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境的质量高低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3.1 抗滑桩施工

抗滑桩施工主要是针对滑坡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施工技术,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大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用灌注桩进行施工。抗滑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对于桩位,位置要准确,桩位一旦出现了偏差,则会对桩体的抗性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在施工中对每个桩位都要做引点,便于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校对;其次挖桩孔,对桩孔进行开挖,有人工和机械两种,在进行桩孔开挖之前,首先要进行技术交底,保证具体的施工人员能对施工的方法和工艺进行有效的掌握,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般说来,桩孔的孔径要比设计的孔径稍大,深度比设计的深度要深;第三,对于混凝土的灌注,在进行混凝土灌注之前,要对桩孔内的沉渣、孔径、孔深等进行检查确认,在进行灌注时一般是采用导管的方式进行灌注,混凝土要进行充分的振捣,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取样并做好后续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水下的灌注,要保证导管至少要在水下两米。在对混凝土进行灌注时应该要进行现场取样,对于样品应该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养。

3.2 锚固施工的质量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锚固施工,主要是用于对边坡进行加固、结构抗倾等,在锚固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对材料进行控制,锚固的材料一般要求强度比较高而且是耐腐蚀的材料,也要保证易于安装和加工的材料。对于材料质量的控制,要收集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质量证明书以及抽样复检进场材料,满足要求之后才可以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对于材料的加工制作及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照相关施工规范进行。在施工中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浆、水泥砂浆等,对于各种材料都要通过试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其次,对于施工成孔的质量控制,对于孔的施工主要采用螺旋钻、冲击钻等钻机进行成孔施工,对于成孔的质量,要考虑成孔的深度、直径、角度等多个方面。一般说来,成孔的深度不能比设计的深度小,孔径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偏差要控制在±5mm之间,对于孔距,其偏差也只能控制在±100mm之内;对于成孔角度的偏差要控制在±5 度之间;第三,对于锚固注浆,要将浆液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而且要搅拌均匀。在进行搅拌之前要将搅拌机清洗干净,浆液一般不能过多。注浆的过程中要保持管道的畅通,浆液有溢出时就要停止注浆,如果浆液的填充不够充分,则要进行浆液补充。注浆时要注意浆管要保持在浆面以下,将浆管时,也要注意锚固材料所处的位置。

3.3 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

挡墙施工主要是针对那些规模比较小的滑坡进行支挡处理,挡墙施工的措施有很多,比如支挡、拦挡,在具体的施工中要根据具体的坍塌的位置来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浆砌石挡墙施工为例,在进行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对挡墙施工进行测量定位。即要按照测量的规范以及要求,做好基准点以及控制点的确定,将开挖的边线确定好之后,进行相应的校验,一旦合格,即可以进行基槽开挖施工;其次,对于基槽开挖的施工,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要求。如果遇到的地质岩土层的变化便哈比较大,强行施工有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地质现象,因此可以进行换填的处理。第三,进行砌筑时,要把好材料的关卡,在施工之前要对各种材料如水泥、砂石等进行检验,砌筑时,应该要分层进行砌筑、上下错缝,而且要保证施工的平整稳定性以及密实性。砌筑时的伸缩缝也要进行设置,保持上下贯通;第三,对回填的处理。砌筑应该要满足强度要求之后才能进行回填,回填也要保持分层的回填和碾压。一般分层的厚度是三十厘米左右。对回填的材料也要进行检验,不能掺杂其他杂物比如垃圾、树枝等。最后,对于挡墙的混凝土结构,在混凝土原料、施工配合比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4 施工竣工验收中的质量控制

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完毕之后,应该要加强竣工验收的力度。上级部门要组织相应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等单位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在进行验收时对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审查,听取相关的报告内容,检查监理的日志,而且要对灾害治理工程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的工程进行设计、施工、进度等多方面的评价。竣工阶段的治理控制应该是对整个工程的过程进行评价,从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施工一直到设备的准备、进度以及成本的分析等,都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竣工验收过程不仅是对施工的一种总结,也是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一定的经验。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能省去,在灾害治理施工中,应该加强对这部分的重视程度。

结语

地质灾害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又发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控制尤其重要。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施工质量,应该从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尤其是对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更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云龙,韦勇生,林朝.高浅谈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因素与安全对策[J].OVM通讯,2003(04).

[2]马波.浅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及其质量控制[J].采矿技术,2012(05).

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点;经济;审计

1工程管理

1.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工程的良好运转,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例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障等施工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责任制度,指定各种质量、安全等得奖罚制度,通过制度进而约束人,通过制度管理施工人员。通过制度使得组织管理的到位,责任与安全都到位。

1.2加强项目的管理

项目设立质量检查部门,不定期的检查施工队的质量,发现问题后就要及时调整或者返工,不能手软。项目部依据检查的情况,制定奖罚名单,定期对施工队伍进行总结与评比,使得施工队伍相互促进,工程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保证质量。项目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要经过专业知识、基本培训,施工人员要保持持证上岗。项目管理部门还要制定操作说明书,使得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在项目的施工前,要制定出一份工程的样板,然后使得施工与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以此为标准,再全面施工。定期召开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加的对于工程质量的分析会,仔细分析潜在质量问题,制定出相应预防措施,进而对工程质量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都要合格,要经过检验后方可使用。不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从而保证质量。

1.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效益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安全能够保障效益的最大化。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摸,不可挽回的,对于安全问题不容疏忽。安全目标就是杜绝死亡与重伤事故的发生。第一,落实安全责任。项目经理及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都有一定的责任,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负责,项目部应该成立安全小组监管安全管理。第二,加强安全知识培训。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对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安全基础知识与国家规章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施工人员经过安全培训后才能施工。第三,指定相关安全保护措施。在施工现场要悬挂各种安全警示牌,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时要规定穿戴好安全防护品,在施工场地设置安全防护栏、防护网等。加强消防等措施,严格查处爆炸物等管理。第四,检查制度。通过机械设备每天的安检,定期大规模检查,通过价差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施工的关键点进行安检,检查合格后才能够开工。对于每次检查结果都要通报,通过严格检查,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1.4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第一,制定进度计划。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的条件,制定相关的进度计划,确保项目的及时完成。计划要包括材料的供给,机械设备的配备等,还要确保制定的计划落实到实处。第二,制定加快工程进度的措施。通过增加机械设备、施工人员来加快工程的进度。多开一些作业面,并同时开工,使得施工人员的安排有效,经济最大化。用机械代替人力干活,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但要注意,施工场地较为狭窄的地方不宜放置太多的施工人员,以免发生安全事故。第三,控制成本。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就是成本的控制,这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使工程的效益得到保障。项目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审计,节约成本,养成理财的意识,施工时不浪费材料,机械设备定期维护与保养,提高各种材料的利用率,加快工程速度等。

1.5加强工程的协调

第一,协调内部关系。工程管理人员应该与施工人员有着较好的关系,同心协力,避免矛盾,有问题及时沟通,一起为工程的质量、安全、效益等出谋划策,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协调好外部的关系。项目管理部门还要协调好与业主、施工检测单位的关系,定时沟通,使得各个部门之间配合默契,一起为提高工程质量做贡献。还要协调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接触,说明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让当地人民了解地质灾害治理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人民安全的工程,尽最大努力使得各方、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

2地质灾害审计的重要性及审计依据

2.1地质灾害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自然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地质灾害逐年增加,由于不断抽取地下水及大规模、大范围的开采资源,进而导致泥石流、地面的塌陷、沉降事件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主要是对受损的地质进行保护和预防相关的灾害发生,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的审计工作十分重要,审计人员应该肩负起责任。

2.2地质灾害审计的审计依据

地质灾害治理审计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符合国家规定,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这是地质灾害工程审计的重中之重,审计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执行。第二,制定计划分配资金。地质灾害治理的资金都是固定的,要按照实际的要求进行分配资金,使工程按照各方期许的方向进行。根据计划与资金的比较找到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然后按照此方法进行。这样不仅提高工程的实施性,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三,前期的审计。主要是指审计的标准,这是相关人员的参考依据。使地质灾害工程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更好地分配资金,使得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第四,企业审计人员的水平。企业审计人员的水平也是审计项目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具有较高的水平不仅能够补充计划、预算的不足,还能够使审计的整体变得更加标准、全面。即使企业完成预定的计划,但也不见得经济效益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发掘潜力然后调整方案。由于经济效益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还要考虑某些客观的因素。

3审计的系统性与审计效果

3.1审计系统性

经济效益审计中的危险性评估是治理的基本,要通过地质灾害的广度与危害程度进行实地勘察、收集资料,结合实际环境考虑问题。积极勘测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预测建筑工程、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危险性,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并为审计提出合理的依据与建议。审计人员着重对于企业提供的观察点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检查地质灾害评估时的费用,降低成本,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是灾害治理的关键环节,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虽然设计费对于建设费用来说不足一提,但是有时正是这一点的设计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因此设计的质量对工程的造价是很关键的。审计工程造价只是预算审计,不能够控制工程的总体造价,审计涉及的质量好坏不只是要求审计人员的对设计图的筛选,还要求审计人员审计与监督,审计设计企业的资质是否符合,企业的级别是否真实,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通过审计人员的审计进而约束企业的设计行为,使得企业的设计变得更加的规范,这样才能更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资金花销。地质灾害工程的质量与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较大的联系。在审计经济效益的时候要注重工程量,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还要注意材料的使用,确保施工企业按照施工图纸方案施工,确保施工企业没有偷工减料。要熟悉工程的层次与施工的技术等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以及施工时可能会涉及的工程造价的情况。掌握施工设计的变化,按照工程变更的价格进而改变工程造价,根据工程的内容查找工程清单,检查工程的真实造价。

3.2审计效果

审计人员通过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掌握工程治理的管理效能进而进行评估,不断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不断挖掘出企业内部的实力,充分使用企业内部的资源,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管理不断完善,提高经济效益,让人们都认识到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4总结

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程关键的一步,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是企业决策者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审计人员通过项目全过程的审计,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工程顺利实施,保证工程的质量,使得工程不会偷工减料。通过符合国家规定的审计标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地质灾害工程设计好,实施好,质量好。从而减少环境的压力,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段林.道路风险投资分的模拟技术研究[M].山西出版社,2013.

第3篇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年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多;梅汛期(5-7月上旬)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其中5月下旬、6月中下旬降雨较集中,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出现;梅汛期结束后有阶段性高温干旱出现;台汛期(8-9月)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频率偏高,强度增强,受台风影响,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将大于去年。

预测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4-9月。4月春雨期及5-7月梅汛期,由于降雨连续,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当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连续3天以上降雨时,易诱发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公路边坡滑坡以及矿山宕面、废弃矿山崩塌、塌陷地质灾害。8-9月台汛期,降雨强度大,由暴雨引发滑坡、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

二、我区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3处,按类型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类,其中滑坡38处,崩塌12处,泥石流20处,塌陷3处,按规模分小型、中型两类,其中小型71处,中型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布情况为:*镇9处、岭洋乡2处、黄坛口乡4处、廿里镇1处、后溪镇1处、*镇5处、全旺镇1处、*乡15处、*乡14处、周家乡2处、*镇12处、杜泽镇3处、灰坪乡2处、峡川镇2处。

全区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三、2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今年4-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乡、*乡、*镇、*镇、*镇等乡镇地质环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重点防治的对象是:建设工程强度较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特别是新建简易公路沿线、开挖强度较大的民房屋后、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闭坑矿山的采空区、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隐患沟等。

20*年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2处,即*乡竹埂底村杨梅岗滑坡隐患、*镇界头村叶树根屋后滑坡隐患。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镇东仓村乔麦舒泥石流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隐患、*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廿里镇黄泥村墩头山体滑坡、*镇里村胡家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威胁人口较多,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认真做好监测、应急和防治工作。

四、2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各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同时,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编制辖区内的市、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方案,并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明白墙。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要发放到村、到户。要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补充抗御台风防范地质灾害及暴雪低温气候条件下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内容,要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价,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区国土局要编制与*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会同区应急办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器材及物资储备、重点保障对象等作一次全面梳理。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的编制工作。

(三)做好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我区第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期。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统一安排,我区今年将开展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气象部门要及时通报当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暴雨气象信息;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塘水库、重要交通线路、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一次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区政府,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调查队伍做好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工作,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防灾预案的编制及受威胁地区群众的宣传、培训工作。

(四)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对保障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要花大力气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及水利部门的山洪防治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调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不断完善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有关乡镇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签订“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书”。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档案,加强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的指导与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统一监测要求,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防灾减灾效果。

(六)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搬迁避让

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乡镇(街道)及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管辖职责,组织实施应急排险,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列入省、市、区级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资金,所在乡镇(街道)、区国土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加强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按标准完成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高,且又难以有效根治,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结合下山脱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及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受威胁群众实施搬迁避让。

(七)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须按要求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国土局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乡镇(街道)和区国土局要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要通知业主单位及时整改,对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施不到位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进行严肃处理。

(八)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使农民建房能选址在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农民宅基地,由区国土局委托有资质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逐户调查和评估,分户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五、有关部门职责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会同乡镇(街道)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认真落实年度防灾预案编制制度,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灾情发生后,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灾情,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建房用地;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

4、督促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制定本乡镇(街道)、部门的防灾方案,检查防灾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区水利部门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制定防灾措施。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

对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加强对公路沿线的巡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四)区教育部门

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必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要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五)区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区农业、林业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滑坡体上不能垦山造林。要督促乡镇(街道)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改为旱地。

(七)区旅游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查、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游客安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风景名胜区,需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必须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八)区财政部门

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六、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责任重大。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提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落实四项机制。一是地质灾害险情监测巡查制度。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开展巡查,建立巡查台账,监督指导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开展监测工作。二是台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要在台汛期安排人员做好值班工作,要确保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到位,并保持全天24小时通讯联络。三是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将灾情上报区府办、应急办、防汛办、国土局。四是措施落实机制。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落实包括值班、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防灾措施。每个地质灾害点要做到“七个一”:一块明白墙、一张明白卡、一套避灾预案、一支应急抢险小分队、一组值班人员、一个应急避险统一信号、一组值班报灾电话(包括区、乡镇、村)。

第4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护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因矿产资源的开采、矿区建设、固体废弃物堆放及人工切坡等综合影响,矿山附近围岩应力分布发生变化,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我国地质灾害的常见特征

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000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位。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它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

我国是矿业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导致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市场经济使部分矿山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安全和环保意识淡化,加之开采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矿区周边大量无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导致矿山多年开采积聚的灾害隐患爆发,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2.1矿山滑坡

矿山滑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主要诱因为坡脚开挖及坡面加载、露天开采削坡不当、采空区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稳、固体废弃物堆放不合理等。已发生的矿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亿元之多。

2.2矿山崩塌

崩塌灾害是矿山灾害中最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灾种。这类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诱因多为采矿引起的斜坡岩土体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西部产煤区,常见于“上硬下软”这一特殊岩性组合地层。因采矿诱发的崩塌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2]。

2.3大面积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

采用空场法、崩落法开采的地下矿山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采空区和崩落空区,这些空区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大面积空区垮落,若预防和处理措施不当,则会造成重大事故和灾害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是诱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的隐患。由于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石移动活动中,有可能对地表建筑和道路等构成一定危害,有些甚至引起山体滑移。当爆破诱发或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将爆发采空区大范围塌落。由于空区的突发性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地表塌陷在金属矿的较为普遍,造成危害较大,并呈急剧上升,造成塌陷的原因是采区不能充填,尤其在不明采区和明采区表现突出。

2.4泥石流

矿山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质环境脆弱。采矿弃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矿库坝设计、修筑不合理等,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形成泥石流,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

在该煤矿山施工阶段,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部门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总结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建立相关制度,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矿山开采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向作业人员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专人负责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对于发生概率大,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尤其是直接影响采矿安全的地质灾害,应积极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发生概率小,危害不大的地质灾害,给予一定的重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应长期监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重视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处理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考虑采区开采中可能遇到与地表水相联系的导水构造,为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需强化排水能力。并及时监测地表水的水位和洪水情况,特别是在洪水期,积极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加强井下水文观测,发现井下导水裂隙水流量明显增大,井下工作人员及时升井到地面,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矿坑突水,在枯水季节对井下几处导水裂隙发育地段同样要进行经常性的水文观测,尤其在井巷坍塌、采空区塌陷强烈时,更应加强水文工作,防止井下突水,对上部可能存在老积水的地段及时排除,消除隐患,并且在井下设立各作业区之间及作业区与地面之间顺畅的通信联系,保证在有突水预警时能够通知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快速撤离。加强井下放排水,采取防、堵、疏、排等必要措施[3]。

补测采空区具置、大小,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采取必要的防范治理措施,保证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针对露天开采可能遭受的采空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应尽量减缓采矿坡度;建议采用锚喷支护方式,确保采场边坡的稳固;对采空区进行及时回填,最大限度地减小岩石体的变形幅度。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即防治工作应与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对待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是保证矿山合理开发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的前提。只有矿山在保护中建设,在开发中保护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4.结语

我国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小、基础差,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在开发矿产取得正面效益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加强其监测及预警预报、有效地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努力实现贵州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孙涛,曹燕辉,等.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J].太平洋学报,2010,(3):22-25.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形成因素 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石场崩塌、厂房崩塌。三是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的崩塌。

2.滑坡的分布特征

区内滑坡的分布主要是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地形陡峻、风化强烈的斜坡和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丘陵覆盖地区。前者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兼有:如登封少林寺塔林滑坡;巩义市的涉村镇罗泉村滑坡;后者主要为土质滑坡: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滑坡,二七区侯寨乡西胡垌滑坡等。

3.泥石流分布特征

本区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发育较频繁。经调查区内有近半泥石流发生于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如登封城关镇玄天庙村泥石流、玉皇沟村泥石流和窑村泥石流等。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如荥阳镇崔苗卢庄泥石流、新郑大槐树村泥石流、郭老庄村泥石流等,一般都呈泥石流形式出现。

4.塌陷及塌陷式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经调查,区内共有大小地面塌陷近80处,主要位于登封、新密和巩义市境内。地面塌陷及其塌陷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规模,主要受地下采空区位置、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所控制。其分布特征:一是均沿二叠系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分布,塌陷区的长柱方向与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平行,并随走向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地面塌陷一般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山间沟谷、平原和盆地地带。因这些地带可采层埋深与采厚比较小,地面变形破坏在相同情况下则较为严重。

5.地裂缝分布特征

调查表明,该区地裂缝分布于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如荥阳东二十里铺如寨村地裂缝,走向NEE,长300m,宽0.5m,可见深0.7m;荥阳城关镇大王村地裂缝,长420m,宽0.5m,可见深1.2m;中原区须水镇须水村地裂缝,二七区候寨乡三里村地裂缝等。地裂缝产出的地形地貌部位以上黄土冲洪积斜平原和黄土丘陵正负地形过渡处居多,延伸方向也与负地形沟壑走向近于一致。时间上,地裂缝的产生多发生在雨季。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仅2004――2005年两年时间内就发生地质灾害7起,死亡5人,伤7人。迄今为止,郑州市已查出的隐患点200多处,滑坡32处,崩塌36处,泥石流11处,地面塌陷100多处,地裂缝17处,危险性斜坡9处。

根据多年来郑州市对地质灾害情况的分布及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和降雨趋势的预测,确定了郑州市西部巩义、荥阳、新密、登封和惠济区五个县市区为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其中新密、登封两市采煤采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比较严重的登封市告成镇双庙村全村居民有750户,其中697户处于采空区,家家户户墙裂顶歪,给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从表(2)中也不难看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地质灾害现象均发生在这些地区,也是郑州市的重点防护区。其他县市区因多处平原,发生这些现象较少。

四、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气象因素和现今人类活动的因素;其次是地形地貌、岩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尤其是气象(降雨过多,增加土体自重、洪水冲积、造成沟壑纵横、坡角蚀空)、现今人类活动(开矿、采煤、采石、开挖水渠、修建水库、修建铁路、公路和地下施工工程)的因素占居重要的位置,都是直接造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气象因素:①降雨将岩体裂隙充盈,产生静动水压,使裂隙充填物软化或淘空,以致崩塌与母体之间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滑坡或崩塌。②降水增加土体自重,地面沟谷径流,坡角蚀空软化,导致滑坡或崩塌。人类活动因素:区内人类采石、采矿、修路架桥、挖渠、修建水库、公路、铁路和地下工程施工爆破作业,导致边坡岩土体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导致崩塌或滑坡。地层岩性因素:地层岩性决定抗风化能力,区内变质程度深、岩性软、风化层厚,决定了泥石流的形成。地质构造因素:构造运动造成岩层变形、破坏,导致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不同的块体,从而为泥石流提供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地质灾害发育因素:高层次的地质灾害发育与泥石流之间具有内在的生成联系,故造成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育分布的基础,具有提供位能和足够数量水、土、石储存空间。水源因素:水源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上述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概括起来的几种地质灾害因素,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辛勤工作和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已被世人所公认的。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依据。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在前人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研究去发现和总结新的东西,使其更完善、更准确、更科学,并能更好地去预防和治理它,让其变灾为财,变害为利,现有些县市、乡镇已对地面沉(塌)陷区、搬迁村进行复垦整治,建立林果经济带和农业特色示范区,促进了煤矿沉(塌)陷区农业规模化开发经营。同时,也不断提高了预防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

根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近几年来,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各乡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村组落实了地质灾害信息员,签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层层落实了防治责任。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点及县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制定了专门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在册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落实了监控人员,实行了重点监控。执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地质灾害防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群防群控,依靠科技,真抓实干,把工作做实做到家。真正使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做到:统一规划,科学治理。真正通过治理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第6篇

为了强化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点变化情况,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根据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二、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是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是否到位;监测人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定发放“明白卡”等纸质材料;监测人员是否掌握险情发生时组织群众转移的路线、避灾地点;

三、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实行镇、村两级负责制。

四、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

五、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实行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汛期值班期间根据情况不定期进行。

六、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必须建立台帐,每次巡查必须有书面记录。

七、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XX镇地质灾害值班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灾情上报管理工作,使各级领导准确、及时地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并及时有效地组织做好抢险救灾,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

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

发生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地质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当地政府已采取的措施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统一按重大灾情和一般灾情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已造成人员伤亡、群众房屋财产有重大损失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已严重威胁村庄、厂矿、机关、学校等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和房屋财产即将面临重大损失的,作为重大灾情处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群众房屋财产损失,但已潜在威胁到村庄、厂矿、机关、学校和群众人身、房屋财产安全的,作为一般灾情处理。

四、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重大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3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在办公室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领导不在办公室时,可先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在向领导报告过程中,值班人员应继续保持与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和监测人员的联系,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地质灾害所在村委会和监测人员。

五、在值班过程中,值班人员接到一般灾情报告时,应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6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在办公室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领导不在办公室时,可先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值班人员应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地质灾点所在村委会监测人员。

六、汛期值班人员应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发生情况,将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时报上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

七、汛期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地质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

一、全面实行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调查监测记录表》发放制度。

二、发放应在全面开展汛前调查的基础上,由镇国土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工作人员,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点填写“一卡一表”内容。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对象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和隐患点监测人员;

《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调查监测记录表》的发放对象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单位和群众。每户(或单位)一份,由镇政府组织村组和隐患点监测人发放,告知相关避险内容,住户(或单位)应签收,并妥善保管或张贴在醒目位置。

四、发放工作须按照上级要求时间内前完成。

镇国土所备案。

五、发放工作每年一次,不得因为过去已发放“一卡一表”而当年不发放。

对未按本制度发放或发放不到位,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XX镇地质灾害报告制度

一、地质灾害分级

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将地质灾害灾情及险情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

1.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二)大型

1.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人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的。

(三)中型

1.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

1.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

二、报告原则

情况准确,上报迅速,所为基础,续报完整。

三、报告程序

1.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村委报镇国土所,镇国土所及时向镇政府、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并负责作出应急处理。

2.发生较大级及以上地质灾害,镇国土所应立即报告镇政府,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县国土资源局,镇政府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治工作

四、报告内容

报告的内容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五、灾情报告联系及电话

镇长:XX

XX

副镇长:XX

XX

镇国土所:XX

XX

镇党政办:XX

XX镇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制度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是指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基于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和降水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预测,联合向社会公众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要求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信息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一级(兰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二级(绿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三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四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五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等级确定。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测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降雨、气象预测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四级及以上时,应经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会商、尽量细化具体范围后,并根据气象临时预报信息,及时跟进调整。

四、方式。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采用手机短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通过广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电子终端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形式发送。

五、对象。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只对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除向社会外,还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对象发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工作人员;地质灾害点(镇和村)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

XX镇地质灾害防治联保制度

一、镇人民政府职责

在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个人进行隐患点的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习等工作,拟定并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防灾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的汇总上报工作,完成辖区内群测群防的年度总结。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

二、村委会(社区)职责

组织本村(社区)地域内隐患区的巡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及时报告,并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做好防范和及时撤离避让,做好自救、互救工作。

三、相关部门工作责任

(一)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1.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指导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2.指导各相关单位建立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调查,调查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应急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汇总统计上报地质灾害灾情。

4.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地质灾害组织治理;工程竣工后,组织竣工验收。

5.组织专家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村建部门:

1.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在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有关规划、施工图设计时,负责督促和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2.督促对危及建设行业、市政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并采取措施处理;在参加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初步设计时,负责督促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基础调查、重点项目勘查和可研报告编制与科研、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并对专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四)安监部门:负责督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危及自身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

督促各类企业开展对工程建设和矿山采掘等人为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五)水利部门:负责在农村防汛工作中加强对泥石流河道、沟道等区域的监测与治理。

组织对危及水利部门所管辖的水库、水电站等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在组织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中,督促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落实相应防治措施。

(六)交通部门:负责组织对危及全市公路、水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

负责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编制重要隐患区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负责交通沿线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应急处理。在组织进行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及交通设计、建设时,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

(七)教育部门:负责监督所属学校对危及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和治理方案的制定;

开展校区范围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临灾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督促新建学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八)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分配、核销工作,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督和管理工作。

(九)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

负责做好公安系统内各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十)卫生部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医疗人员到灾区抢救伤员,组织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督促医院等卫生行业单位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

各村委、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是否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据之一,按照有关规定,各司其责、通力合作,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推诿、扯皮而影响防治工作开展,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XX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

一、监测基本方法

1.崩塌监测方法:观察潜在崩塌体前缘有无新鲜岩土剥(坠)落现象,陡坡悬空反倾岩裂缝张开等变化情况。

2.滑坡监测方法:滑坡体后缘裂缝设固定标尺,监测裂缝拉张变化、垂直位移、前缘、坡脚土体蠕动变化及坡脚地下水流量变化等情况。

3.泥石流监测方法:观察降雨与溪沟山洪的水位线对应情况是否正常、水流是否有堵塞、沟域内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情况。

二、监测时间次数

1.定时监测。汛期(4月15日-10月15日)半个月监测1次;非汛期一个月监测1次。

2.加密监测。降雨连续3天以上或台风降雨影响期间至雨止后第二天,每天监测1-2次;出现地物明显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每小时监测1次;根据上级指令增加临时监测。

三、监测巡查

1.巡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划定的危险范围内的房屋、周边山体、公路、水渠、沟谷等。

2.巡查时间:同定时监测和加密监测时间。

四、应急处置

1.凡有群众反映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赴现场查看。

2.发现险情或临灾征兆,要立即报告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

3.遇情况紧急来不及报告,可直接发出预警信号,按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

五、其他

1.监测器具、监测记录、报警装置等妥善存放。发现监测设施移动或受损,立即报告镇国土资源所。

2.汛期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保证信息畅通。

3.及时在指定的专用本上填写监测记录,并认真进行数据分析。监测记录本用完后及时上交镇国土资源所,并领取新的监测记录本。监测记录本由镇国土局资源所存档保管。

4.监测记录本不得涂改、撕损、断页。

5.监测记录本是实施对监测员年度考核的基本依据。

XX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切实加强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本镇实际,特制订2020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镇国土所,XX负责处理收集有关灾情信息。联系电话:XX。

(二)成立镇地质灾害应急分队

队长:XX

队员:XX 各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二、工作责任

(一)镇国土所负责灾前预案编制和灾后初步地质调查,确定有无后续灾害,划分危险区,指导进行避险,进行灾情评估和提出灾后重建方案以及防治措施。

(二)发生灾害的村委会负责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抢险,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警戒区和疏散危险区群众。

(三)派出所负责维护抢险秩序,协助政府组织人员转移。

(四)卫生院负责伤员抢救及灾后传染病预防工作。

(五)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运作,保证抢救及善后工作顺利进行。

(六)民政所负责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调配、发放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配合政府共同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

(七)交通、公路部门及时组织对因灾中断的道路进行抢险,恢复交通,保障交通畅通。

(八)供电所负责电力供应及灾后供电设施维护。

(九)水利站负责对水库、防汛设施的监测工作。

(十)电信所、广播站负责保障通讯畅通。

三、组织及准备

各职能部门负责成立各自的抢险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地质灾害分级及上报程序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村委会负责提供灾害的损失情况报告(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确定灾害等级,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予以上报,同时做好灾害初步评估分析。

五、地质灾害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分队负责调查地质灾害情况,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类型、规模、原因、发展趋势,对采取的防范对策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二)根据调查结果,由应急分队将地质灾害情况上报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六、预警信号及避让搬迁

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预兆后,各村应及时安排具体责任人搞好监测,发放避险明白卡,确定并公告预警信号,保障通讯畅通,以便村民在灾害临界点前能够得到报警和及时避让搬迁。

第7篇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治理;地质分析

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山体结构在长久的外力作用下已经形成松动或者发生了内部的改变,因此在汛期雨水作用下,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就出现了。本地特殊的地质构造也成为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天灾无法避免,只有及时的面对灾害发生时作出泥石流灾害的有效处理,缩小灾害的影响,对于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进行有效地保障。因此以下我们就与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的治理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减少灾难的发生。

1 分析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重要性

1.1 能够全面的保障本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本地区处于特殊的西南部,大部分的地质特点就是松散的岩土、岩石地,因此再加上汛期或者雨季的到来会造成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灾害就容易产生。掌握泥石流的发展形式,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为找到合理的地质灾害解决措施提供依据。例如:地震后余震较多,造成岩石松动、山体崩塌、表层滑塌、并有飞石现象,再加上雅安地区的汛期雨量非常的充沛,诱发地址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此必须要对泥石流灾害的治理进行重视,同时并找到解决其他地质灾害的方法,全面的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生产建设,为人民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灾害处理及时的形象。另外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部门要经常性的进行本地区的地理勘探,既给自身的水利建设工程提供更多的地质信息,又能够将本地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理方案的制定,也能提出更多有效地指导。

1.2 促进本地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的破坏性之外就是泥石流现象的产生。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地震虽然不会造成整个山区的倾覆,但是山体的构造已经发生了细小的改变,例如:碎屑、碎岩石等情况,汛期的到来会造成泥石流灾害的出现,掩埋村庄或者建筑物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本地的生产建设根本性的破坏还是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所以在解决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灾害处理方式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

采取较为可靠和科学的治理措施,例如:修筑拦砂坝、防水坝、防洪堤等工程,确保本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够抵御泥石流的危害。特别是当本地遭受到地震灾害后本来就脆弱的环境,山体松动、水流量较大,再加上没有具有针对性措施可以使用的泥石流灾害的侵袭,会给本地区造成致命打击。所以重视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才能针对性的制定防护措施,以及针对性的建立起防护建筑,切实的落实泥石流的治理,从而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2 泥石流灾害治理的主要方式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本地区的原因是基于本地的特殊地理结构构造和地质特点较为脆弱的原因,再加上本地区沟壑嶙峋雨季和汛期都较为集中,地质构造脆弱,引发自然灾害较多。而且汛期会加剧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出现,淹没村庄、农田、交通工程等设施,所以要针对性的找到泥石流的解决措施,才能维护本地的生产发展。

2.1 制定泥石流的防护治理方案

泥石流灾害的产生和雨季汛期是紧密的联系的,因此泥石流的防护措施不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综合分析制定,要综合性的制定,以预防为主、以挡和护为辅,并根据当地的环境、以及基础的建筑结构、降雨季节、汛期长久、以及建造泥石流防护工程的地质选址等方面进行泥石流的治理方案设计和制定,确保泥石流的防护方案更加的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制定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对准备施工的泥石流治理工程进行实际的观察和测量,并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要求和规定,组织选择优化施工方案。在特殊地段的泥石流防护方案,要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例如:山石松碎的坡地建设的泥石流防护措施要以坚固和结石为主,可以选用粘固性较强的混凝土。并要求不能在山坡和沟谷中随意的堆放施工废弃物,避免人为原因加剧泥石流现象的危害、并且防护方案中要求要经常性的进行对防护建筑的检查和维修,杜绝溃坝、溃堤现象的产生。

2.2 建设生态工程

植树造林稳定山体结构是当前泥石流灾害有效地防护方式,因为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山体表层缺少植物的根系固定,山体表层脱落就会在雨季或者汛期的时候造成泥石流现象。山体、缺少植物的根系固定,就会容易发生坍塌以及崩裂的现象,因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的利用山地资源,才能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并改善地表汇流的条件,对于抑制泥石流才能具有针对性。

并且建设的生态工程除了在山地地区进行植树种草,更重要的就是要开展对山体的保护,严禁山体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平衡的现象,以及其他的不能稳定山体结构的人类活动。另外还可以开展下游的植树造林工程,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和草种,迅速的恢复植被。同时还可以调整生态农业的生产结构,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其他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例如:种植经济树种,茶树、花树等,打造本地特色的生态环境。

2.3 建设应急避险设施

因为泥石流的产生严重的会直接的掩埋建筑物甚至是人身,所以在泥石流发生时要向着沟岸的两边跑开,不能长时间的停留在凹坡处,建立应急措施就是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即使是雨量大的季节也能将雨水直接的排出,并避免地表水的深入,对已经形成塌陷区的坑底要及时的进行填堵,减少水流对石坑的灌注,从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山体或者上游具有较为松散的固体物质,再加上大量的流水来势凶猛,造成泥沙随水流流动的情况。因此建设泥石流的应急避险设施,要及时的修筑防护工程,加强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预测能力,建设泥石流防护建筑,例如:防护应急避险工程,防洪堤、、护坡、丁坝等工程设施。

2.4 具体的措施

开展预防为主,急救为辅的方式。当汛期来临或者即将来临时,全面开启安全防护系统,宣传泥石流自救措施,并在平时要保护好本地的生态建设,采用挡水、护坡的形式进行松散物质的固定。并且在上中游设置拦挡坝拦截泥石流固体物。建设排水沟槽,使泥石流的水源能够及时的排除干净,减少对山体的冲击。并且在泥石流有条件出口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

所以泥石流的灾害才能被有效地避免,而且泥石流的灾害才能被全面的杜绝,泥石流灾害和水源是脱不开关系的,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汛期较为集中的季节,特殊的地理构造会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因此要做好从理论到实践,从具体到形象的防护措施和防护工程。

3 结束语

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中,专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要及时的进行对本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的分析,才能将具体准确的材料总结,在更多的地质灾害中作出有效地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从而维护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晓梅,王进聪,冯亚中.舟曲县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的比选[J].甘肃地质,2012(03).

第8篇

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此次全县安全生产暨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行动工作会议, 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县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安排部署全县“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午,103地质队专家还将对各乡镇及监测员进行业务培训,请与会人员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回去后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全县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全县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评价 安全生产是高压线,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矿山安全工作又是我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进一步抓紧、抓实、抓细。目前,全县共有煤矿企业16家,非煤矿山企业181家(露天矿山87家,地下矿山31家)。4~5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地下矿山36家,露天采石厂101家,排查安全隐患106条,下达整改指令26份、行政处罚告知书22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成绩:一是协同配合不断增强。通过此次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县安监、国土、公安、供电、工商等部门已逐步形成协调配合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在办理相关证照中相互配合,通过缴纳工伤保险、风险抵押金等环节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对48家部分证照过期的矿山企业,通过县安委办函告公安、供电部门进行停止炸材供应、停止供电措施,有效防止了非法建设行为,为矿山安全整治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隐患排查不断深入。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全县所有矿山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安全隐患排查,共排查出和平镇、塘坝乡的2家露天采石厂、1家地下矿山无证作业并立即予以关停。三是依法整治不断夯实。在整治行动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对拒不执行监管指令的泉坝乡马路坪重晶石矿进行了严厉处罚。通过整治,已有48家企业足额缴存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通过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对17家小、散、乱的露天采石场整合为7家,有效解决了矿山企业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安全,重眼前、轻长远,重效益、轻投入现象,督促企业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专项整治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矿山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安全条件不高、开采水平较低、矿工安全意识差、现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投入不足、动态监管不到位等。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受经济利益驱使,非法开采现象仍然存在,开采秩序混乱,事故隐患不同程度存在。3月15日,淇滩就发生矿工触电死亡事故。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继续抓好矿山安全整治,花小钱治大患,通过提高管理和开采技术,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创新方式,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围绕“安全发展、预防为主”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社会高度,把开展好此次宣传教育活动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切实把“安全生产月”活动抓紧、抓好、抓实。县安委办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沟通衔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响应、通力合作、周密组织、认真落实,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主题明确,突出重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安全生产月”的各项目标要求,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各种安全知识,深化全社会对“安全发展”科学内涵的认识,让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安全生产、关注职工的生命和健康。尤其要开展好6月14日的“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相关的实施方案已下发,县安委会办公室要搞好协调,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领导要亲自参与,提早谋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安全生产与社会每一成员、家庭息息相关,关系社会稳定。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安全生产月”活动要求,结合本辖区、本行业实际,在机关、社区、 学校、商场、车站、交通道口、渡口、码头、娱乐场所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安全宣传条幅、宣传挂图、安全标语,悬挂安全宣传气标,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不断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真正实现全民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四)开展演练,提高技能。活动期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应急演练(各乡镇可与地灾应急演练一并开展),使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充分参与,达到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应急技能,检验预案、完善机制、锻炼队伍、教育公众的目的,全面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认清形势,扎实开展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行动 3月31日,和平镇黄板村白杨湾发生一起山体滑坡灾害,共损毁房屋7幢22间,涉及农户63户222人,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目前进入夏季,降雨密集,加之工程性开挖较多,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____〕20号),按责任分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监管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____土家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度》要求,认真担负起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切实深入抓好宣传培训、演练、巡查排查、预报预警等防灾制度和措施落实。要立足于抗大灾、抢大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力求周密,重在可行。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再一次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到机关、学校、社区、工厂、矿区、项目建设现场,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切实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二)加强隐患排查,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构建全方位覆盖的预警预报及监管监测网络体系,健全群测群防群治、全社会参与的长效防灾机制。要组织力量抓好危路、危桥、危库、危塘、危房、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隐患巡查排查,建立到点到户的地质灾害隐患资料档案,巩固群测群防基础。县国土部门要牵头完善县级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工作;县气象部门要掌握雨情、水情信息,认真分析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县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快危桥危路的排险,避免道路施工引发塌方、泥石流等灾害,确保通行安全;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彻底排查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县水务部门要对全县所有水库、山塘进行地灾排查,针对不同情况,完善应急预案,落实有效措施,消除灾害隐患,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县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整改,落实监测防御措施和责任,加大学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严密防范,杜绝因地质灾害导致学生伤亡事件;县住建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在建工程项目的排查整改,确保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和施工安全。其他各部门要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做好各种应急物资准备,确保临灾时指挥便捷、运转有序。各乡镇要健全乡镇、村社两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并将两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名单、应急抢险队伍名单及时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条例》及省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都要制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要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抢险救灾技能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确保出险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及时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四)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合理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调(勘)查、宣传、群测群防网络、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抢险救灾等防治工作。要配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需的交通、通讯、监测设备等,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直接危及公路、水利、市政、电力、通讯等设施和学校、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负责。

(五)加强配合协调,严防人为引发灾害。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源头上进行防治。项目建设要严格工程建设的审批程序,对未按规定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或未按地质灾害评估结果配套设计地灾治理工程的,县发改局不得批准立项,县住建局不得办理 规划许可和批准初步设计,县国土资源局不得办理用地和采矿许可手续,县安监局不得批准安全生产许可证。县住建局还要加强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防监管,严禁在地灾易发区和受危岩、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直接威胁区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无关的工程建设。

第9篇

关键字 地质灾害; 易发区; 隐患点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8-02

1黔江区地理概况

黔江区行政区划范围,东经108°28′~108°56′,北纬29°4′~29°52′。黔江区属重庆市管辖,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渝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幅员面积达2398.7平方公里。

2引发黔江区地质灾害的原因

黔江区多年来经济建设中,引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以城镇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等为主。

2.1城镇建设。黔江区城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以基坑开挖、基坑排水为主,由于城区楼房、道路分布密集,受条件限制,深基坑开挖形成高陡的基坑壁,出现基坑涌水等现象,如果护坡、排水不当,将会产生崩塌、地面沉陷、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

2.2道路建设。黔江区十多年来大力发展交通设施:修建城区道路、通往重庆市的高速公路、贯彻境内的渝怀铁路,通往各区县的二级公路及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这些道路因为挖坡、削坡和填士,形成高10~30m、坡度3°~70°的高陡边坡。高陡边坡的临空面或坡体填土加载常引发斜坡、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或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沟谷填土则容易引起泥石流地质灾害。

2.3水利建设。自开展水利能源以来,黔江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灌溉防洪水利系统,这些水利工程大多没有防渗护坡措施,局部水利边坡高陡,水的渗透使水利边坡土体软化,常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2.4工业与民用建筑。黔江区农村工程建设大量挖坡、削坡和填土,形成高5~1 5m、坡度30~50。的高边坡,易引发滑坡、崩塌。

2.5矿产开发工程。黔江区境内有煤矿和采石场的开采。由于受不规范采矿行为的影响,矿区已出现有滑坡、崩塌(危岩)、地陷等地质灾害现象。

3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及分布特征

3.1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概况。根据《重庆市黔江区2012年地质灾害排查报告》查明我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530处,其中滑坡359处,危岩(崩塌)35处,不稳定斜(边)坡113处,地面塌陷23处,对5415户2200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部分公路、学校等基础设施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潜在经济损失约3亿元。有特大型地灾隐患点9个,大型地灾隐患11个,不稳定的重要地灾隐患点37个,必须搬迁避让影响区居民达5000余人。以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地面塌陷、危岩次之。危害对象主要有旅游风景区、村庄、学校、农田、公路、厂矿等。

从排查的情况看,目前地质灾害点遍及全区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以黔江主城片区(城南、城北、城西)、石会片区、冯家片区、濯水片区、马喇片区、黄溪片区为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3.2地质灾害点分级管理现状。黔江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实行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现有的530处地质灾害点统一纳入群测群防点,但由于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及信息不畅通等,各级领导及相关街道镇乡、村、组人员对当地的地质灾害情况都还缺乏了解。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尚待完善,一些隐患点的监测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量、防治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尚处于被动、应急、分散状态。各部门间还存在重复、交叉或相互推诿现象。

3.3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情况。根据有关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黔江区现已查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稳定性预测评估,从2007年到2012年我区搬迁避让地灾隐患区域群众2212户8002人,搬迁了西泡、南家坪、桃园三所小学,转移师生1210人。投入各类搬迁避让资金3408万元。在积极实施搬迁避让的同时,对一些危岩和重要基础设施、集镇、居民集聚区的滑坡隐患进行了必要的工程治理,从2007年以来共清炸危岩39处,治理滑坡10处,投入整治资金达6250万元。

4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1领导重视,科学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大事,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与管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一民心工程。

4.2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严格落实易发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城镇总体规划、集镇、村庄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加强对评估成果审查的监督和备案,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100%。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本行政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成果中提出的防治措施、“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4.3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让灾情发生。在黔江区、集镇、农村、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有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4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黔江区实际情况,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农村建设的选址、旧村改造、移民迁建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调查、论证和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4.5治理建议。根据黔江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危害程度、防治技术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分别实施勘查治理、应急防治等工程。坚持因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对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严重且治理费用又远小于预期损失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勘查治理。

4.6搬迁建议。对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偏远贫困,且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地质灾害治理投资大于搬迁的,应提倡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搬迁避让应遵循避让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区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根据监测情况,逐年实施搬迁避让计划,以解除偏远农村人口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在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区域选择试点组织实施,逐步推广。

4.7监测建议。黔江区地质灾害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防治工作任务较繁重。对于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只能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在专业队伍的指导下,适时进行监测,一旦遇险便搬迁避让。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到人,统一监测,分级管理。对重特大隐患点还应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启动。监测点按危险性、危害程度划分级别,分为区级、乡(镇)级,实行分级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明确职责,层层把关。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配备精确的监测仪器,改善监测手段及监测方法,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提高监测水平。

5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 ,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运作机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变被动应急防治为主动预防,前瞻性地预防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效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适应构建和谐黔江区的要求,为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地质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办法;滑坡;突破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2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4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73

人类在科技和经济上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人类的进步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自然环境,大量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水工环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和全球的变化问题。通过深入的研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对横江镇洋地中心小学滑坡地质灾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滑坡可能的失稳模式及危害性,结合滑坡具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环境,对滑坡治理工程实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采用工程措施辅以安全监测,保护滑坡在将来存在条件下,不致因滑坡失稳而危及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滑坡体下方约460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 横江镇洋地中心小学的地质灾害现状概述

洋地中心小学师生460名、教室20间、教学财产600余万元。2010年4月,教学楼的南侧和西侧陆续发生多处小滑坡,滑坡方量大概在30~50m?。2010年6月18日教学楼西南侧再次发生滑动,滑坡后缘裂缝呈不规则的弧形,滑坡体积约292m3,滑坡体堆积物已没过滑坡前缘教学楼的一楼窗户。当地政府及时疏散老师和学生,并对堆积物进行及时的清理,未造成人员伤亡。

滑坡隐患于山体北侧中下部,滑坡标高433.6~436.3m有多条裂缝发育,汇入后整体形成1条主裂缝,裂缝宽3~10cm,最宽达15cm,长约16m。隐患体分为两个区域:

隐患体Ⅰ区平面上呈弧形,潜在滑动主方向34°,斜长约26m,宽约48m,面积约1248m2,平均厚度约2.6m,体积约3244.8m?。该隐患区坡型为台阶状,平台宽1.0~2.5m。学校用浆砌块石挡墙对坡脚前缘进行了支挡,但上部坡体存在沿土层内部软弱带滑塌的可能,稳定性较差。

隐患体Ⅱ区平面上呈半圆形,潜在滑动主方向185°,潜在滑坡体长12m,宽47m,面积约564m2,平均厚约2.6m,体积约1456m?。该隐患区主要是因为建房开挖切坡高3.0~5.0m,切坡坡度70°~80°,切坡面呈直线型,坡面有杂草。上部坡体存在沿土层内部软弱带滑坡的可能,稳定性较差。

滑坡隐患Ⅰ区滑坡隐患Ⅱ区。滑坡平面上多呈筲箕型,滑坡后缘呈圆弧形,具有后缘较陡,中部下凹和前部突起的特点;滑坡发育于松散残坡积层中,滑体由粉质黏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系。滑体结构松散,滑坡在标高433.2~436.5m有多处裂缝发育,裂缝张开且外倾,长期降水、地表水等易沿着裂缝下渗冲刷形成地下通道渗入坡体,同时扩展裂缝,加剧斜坡向临空方向产生蠕滑变形。地表水进入坡体后,除增加坡体自重外,还降低剪切面土体的抗剪强度,进一步降低斜坡的稳定性。裂缝继续沿平面纵向延伸,同时深切坡体,最后剪切面被剪断,裂缝贯通,形成滑坡。

2 滑坡成因分析

首先,本区属构造剥蚀低丘地貌,相对高差较大,山坡坡度(20°~35°),局部坡度70°。出露地层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土层分布厚度较大(2.0~7.0m),土体浸泡后抗剪强度降低,稳定

性差。

其次,强降雨或连续降雨过程中大量地表水易沿着裂缝下渗冲刷形成地下通道渗入坡体,同时扩展裂缝,加剧斜坡向临空方向产生蠕滑变形。地表水进入坡体后,除增加坡体自重外,同时地下水位的迅速抬升,孔隙水压力和浮托力骤然增大,底部基岩软化,降低剪切面土体的抗剪强度,进一步降低斜坡的稳定性。裂缝继续沿平面纵向延伸,同时深切坡体,最后剪切面被剪断,裂缝贯通,形成滑坡。

最后,学校在滑坡区山坡坡脚不合理的切坡开挖、建房等,使植被遭受破坏,切坡过陡又改变了斜坡原有的平衡条件,形成临空面,导致边坡局部变形甚至整体失稳。

3 滑坡稳定分析解译

该滑坡为残坡积土质滑坡,滑体组成物质为残坡积粉质黏土,平均厚度约2.6m。滑坡体主裂缝宽3~10cm,最宽达15cm,长约16m。根据滑坡体岩层、地形、现状及滑动机制,滑坡体滑动模式为滑面圆弧型。

按照自重+暴雨和自重两种状况对A―A’、C―C’、D―D’三种滑坡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由于此坡面的排水能力良好,在计算中可以不考虑裂隙充水时的静水压力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等工况下,滑坡就处于欠稳定状态,有可能出现局部失稳或者整体失稳,剪出口位于前缘坡脚425.1m左右处。

4 地质灾害治理突破

根据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和危害的严重性,滑坡的治理应当遵循经济、合理、安全的原则,采用施工简便、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的治理措施。

确定的治理方案为:削坡减载+挡土墙支挡+生物护坡+排水沟+监测+填缝。

削坡减载:对滑坡采取削坡处理将减少滑体自重,达到减小剩余下滑力目的,提高滑坡稳定性。

挡土墙:主要作用是用来抵抗侧向土的压力,对边坡提供支撑,从而确保滑坡土体的稳定性。

生物护坡:根据土质边坡特点,拟采用坡面种植草皮的绿化工艺。削坡完成后,对坡面进行人工修整,然后铺种草皮。草皮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铺种后应委派专人养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生长,达到预期绿化效果。

排水沟:对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无人工排水设施,坡面主要靠沟谷排水,致使滑坡承受的排水压力增大。为了优化滑坡的排水压力,本设计在滑坡后缘、边界设置截水沟,挡土墙边侧设置排水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

监测:滑坡属于地质灾害,然而由于时间、经费以及勘察技术的限制,对滑坡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次工程治理后对其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对滑坡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对滑坡的实时监测,不仅能够对滑坡的变形特征、变形规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能了解滑坡的规模以及失稳原因,为判断滑坡的发生时间及滑坡的危害程度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为避免和减轻滑坡灾害损失提供决策依据。

5 总结

本滑坡潜在危害巨大,滑坡在暴雨条件下,极有可能失稳,有必要对滑坡进行治理。设计采用削方减载+挡土墙+护坡+排水系统对滑坡进行治理,概算工程费用为80.5万元,预估地质灾害经济损失为1000万元,防治工程的投入产出比为1∶12.3。可以看出治理工程费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上合理。

滑坡的治理工程不仅仅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在滑坡的治理中,还应当注重其他环境问题,减少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对较差的环境地质进行改造,优化整体的环境质量,将滑坡治理工程做成一项具有高效益的环保工程。

参考文献

[1] 孙园红,危洪波.石城县横江镇洋地中心小学山体滑坡地质勘察报告[R].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2011.

第11篇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经历了从宏观观察为主到利用遥感、信息技术为主的转变过程,航空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手段,调查效率、精度都有很大提高,而调查成本却大大降低.航空遥感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带来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其作用越来越强,随着影像分辩率的提高,已开始应用于大、中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甚至于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如利用无人驾驶机航空照片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采用遥感和信息技术对矿山开发活动和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等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搭载网络平台,也为环境地质调查数据的处理、管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全省1∶50万、1∶2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基本实现了图形数据管理,建立了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使调查成果更方便、更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环境地质评价主要在质量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提高我省环境地质评价技术水平起到了带动作用.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监测、预测、评估,掌握或判断地质环境的变化,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控制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针对建设工程特点的预测评估方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技术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近年来以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契机,得到了较快发展.自2003年以来,累计治理矿山253处,复垦土地面积8386.3ha,治理地面塌陷等灾害点329处,矸石山113座,植树72万余株,到2008年底,全省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1110处,恢复土地面积7513.7ha,其中耕地4392.8ha,建设用地1183.1ha,搬迁村庄151个19780户60822人,建立矿山公园3处,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废渣护坡技术、采矿塌陷地整治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经验.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

地质遗迹保护作为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06—2008年开展了全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划分了5个世界级、4个国家级、20个省级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产地,出版了《中国河南恐龙蛋和恐龙化石》、《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等专著.在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实施了一批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通过建立护拦、原地加固、设标识牌、警示牌、导游牌等设施,保护其不受破坏.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易发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通过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形式,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掌控.2003年以来,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通过地面测绘、钻探、井(槽)探、物探、现场试验和取样测试等综合手段,使勘查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勘查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地质灾害评价包括区域性风险评价和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我省研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风险评估系统,采用传递系数法和计算机软件对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技术得到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预防和治理两方面,预防技术包括制定规划、防灾预案、气象预警、群测群防等,已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得到了普及.治理技术主要指工程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拦挡、疏导技术、防治崩塌滑坡灾害的削坡减载、抗滑桩、重力式挡墙、截排水、坡面防护、浅层锚固等技术在省内都有应用,其中泥石流防治的疏排与拦蓄相结合技术,滑坡防治的抗滑桩与排水、锚固、挡墙相结合技术都取得了实践性突破.

应用性环境地质技术

农业地质: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初步查明了土壤环境中污染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了洛阳牡丹、信阳茶叶、四大怀药、杞县大蒜、许昌烟叶、灵宝苹果等特色作物产地的土壤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质量状况,对黄淮流域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环境水文地质(地方病):开展了河南省农村居民饮用水调查和与饮用水环境有关的地方病研究,拓展了环境地质技术的应用领域.旅游地质:在开展省内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旅游地质人才,推动了省内地质旅游与山水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地质科普:2008年落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地学科普技术手段与丰富的地质科学内涵,参观人数超过了150万;省内各地质公园也相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2007年建成的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为研究地球灾变事件和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十一五”期间地质环境科技发展主要成果

1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取得新成果.完善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层型剖面和第四纪综合地质表,分析预测了各种变异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演化的趋势,预测了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保护、恢复治理技术逐步系统化、标准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基于建设项目特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遥感、原位测试技术、计算软件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得到了应用;工程治理措施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有了大的发展,建立了省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平台,开展了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河南省保有4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1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矿山公园,一个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另有13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矿山公园.实施了一大批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全省有60余处重要地质遗迹得到比较严格的保护.在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管理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新突破.引进了单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施工技术和地下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技术,提高了监测精度,实现了一孔四层地下水动态的自动化监测和实时传输.地质环境专项科研成果突出.组织了两批13个地质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了预期成果,有的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获得了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励,全省地质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2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与科技人才培养情况

与“十五”相比,从事环境地质科技工作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2006—2009年四年间,全省国土资源行业新增环境地质相关专业青年科技人员300人,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降低,中青年人员比例大幅增加,40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占到68%(图1);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提高,本科以上的技术人员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的比例达53.5%(图2、图3).各专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也趋于合理.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的与地质环境有关的河南省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表2).经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全省具有环境地质相关专业调查、勘查资质的单位30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单位30家,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40家.

4科技交流与合作情况

国际交流与合作:河南省环境地质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国外,主要是面向非洲、美洲和亚洲市场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项目,以村镇凿井、城镇供水项目为笼头,带动了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施工等业务.2006年以来,先后与日本、尼日利亚等国家开展了交流合作.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多次与国际组织合作,接受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专家的考察,受到了好评.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环境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省内学术交流:2006—2009年,河南省地质学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广大地质环境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共发表地质环境相关专业论文共170余篇(表3).2007年9月省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河南省水文、环境、灾害地质学术交流会”,会议交流论文40余篇.

环境地质领域科技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

1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快速发展的河南,给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巨型工程(跨流域调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工程等)的建设、采矿规模的扩大、大量“三废”的排放对地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地质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或改变;另一方面城镇规模快速膨胀、社会经济易损性加大、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地质环境的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发现即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修复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地质环境安全仍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预防性研究引起重视.正是由于环境地质问题的隐蔽性和滞后性,需要加强预测性研究.环境地质科技面临三大课题,一是地质环境预测、评价技术,需要更准确地预测工程建设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对象、危害后果等;二是地质环境保护技术,需要研究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三是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将受破坏或改变的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或整治,是未来地质环境工作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已纳入到采矿生产成本,重大工程项目的环境整治也进入项目设计,但这方面的技术还处在原始的土石方工程阶段,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将成为地质环境管理、研究的主要工具.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各行各业在生活理念、服务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通过信息和网络对世界的观察更开阔,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对地质环境的关注度更高,信息技术已成为环境地质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即将成为实现人类对地质环境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

环境地质学科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理论和技术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践存在脱接,地质环境监测仅局限于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点,监测范围需要扩大到整个国土范围,监测和研究内容应拓展到所有的地质环境要素,监测和研究方法需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也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正在发展重大变化.环境地质业务正在由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转向以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的领域,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降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修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成为未来环境地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环境地质理论与技术面临创新与变革.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省内大学对口专业偏少,针对河南省地质环境条件培养的专门人才偏少;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员多,科研人员少;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时间短,数量少,设备严重不足,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地质环境监测项目少,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公益性、基础性、区域性环境地质研究滞后.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河南省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虽大,但就业、吃饭问题更重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地质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科技人员队伍偏于年轻.近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科技人员队伍发展较快,环境地质相关专业广受重视,人员规模快速扩张,但新人多、老人少,老科技人员的传、帮、带作用被弱化.此外,全省在环境地质领域知名度高的国际、国家级大专家很少,具有高水平、影响力较大的地质环境类科技成果也显不足.

“十二五”地质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部署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服务急需,兼顾长远,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并实现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利用、保护、治理、恢复和管理现代化,建设一批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地质环境科技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重大科技项目部署

典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以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依托,选择郑汴洛地区、小秦岭金矿区、栾川钼矿区、永城煤矿区、郑州煤铝矿区等典型城市群、典型工矿区探索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方法,开展高精度、中大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研究,引入高精度的卫星影像数据和定位技术、自动化实时传输技术等,建立适用的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目前以地下水监测为主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郑汴新区地质环境监测及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研究.结合郑州市、开封市与郑汴新区发展规划,查明城市地下三维空间的地质环境与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隐患,对城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对城市建设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与地质灾害开展预测;针对城市地铁工程、垃圾处理场、新的排洪工程(包括人工湖等)、快速扩张的新城区、应急水源地等地质环境敏感区开展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和预警研究,为大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在郑州市对地铁工程沿线开展地面变形监测;在垃圾处理场周边开展水、土质量监测;在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变化为研究重点,对地质环境安全进行预测评估,重点开展沿线高陡斜坡变形监测、地质环境变化调查与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以保护重大工程安全、清洁运行为目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即将展开的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进一步研究确定重大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隐患点,提出重大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和防治对策,优化重大地质灾害临灾监测预警网络,更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升级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集成研究.着重于应用航空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差分雷达、GPS高精度变形监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快速应急调查技术集成,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应急会商与救灾工作服务.

汛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优化研究.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信息与高密度雨量数据的集成研究,预警模型研究,预警系统与自动化雨量站、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集成、对接研究;对已有预警区划、预警判据及地质灾害数据库进行修订和校核,更新预警预报硬件、软件设施,探讨新的预警方法及途径;优化汛期地质灾害短期预警预报,探索汛期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河南省粮食与经济作物主产区农业地质研究.河南粮食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确保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50亿公斤以上的任务更加重要①.着力于在省内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蔬菜生产基地、其他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与农产品产量、质量相关的地质背景研究,建设全省农业地球化学数据库,建立土壤母质与耕作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壤水与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平原区地下水库人工调蓄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典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选择以煤、铝、金、钼为主的省内典型矿山,依托遥感、GPS、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探索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法;总结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矿山地貌景观与生态系统恢复整治技术,形成有针对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体系.河南省重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研究.完善全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评价科学体系,科学评估重点地质遗迹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与旅游价值;针对性研发各类型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的实质性保护技术;开展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评价、发掘方法、地层、构造与古生态综合研究,探索古地质环境变迁规律;提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对策建议.

中心城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主要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开展典型城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技术研究,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研究,探索测定岩土体热物理参数及相关物理性质指标的方法,研究浅层地温资源的评价方法和计算参数,开展浅层地下水源热泵回灌及土壤源热泵利用试验,评价浅层地热能的适宜利用方式,建立浅层地热能的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体系,建成一批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示范工程.深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研究.在豫西地区寻找浅埋型带状热储,在豫东平原地区寻找深部中、高温层状热储,研究地热资源找矿技术和地热田勘查、开采方法;研究热储埋藏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温场变化规律,提高地热资源储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水平;改进地热井成井技术和已有地热井的保护、井管检测与修复技术,创新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煤下铝矿床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河南省煤下铝资源丰富,但煤层下压覆的铝土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复杂,亟需开展相应研究.选择新安、渑池、荥巩等典型矿区,开展煤下铝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煤矿开采条件下的铝土矿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方法研究,初步形成适应河南煤下铝矿床特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及人才培养计划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计划

在“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地质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其科研实力,增加地质环境监测重点试验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与开发研究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力争将河南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重点研究中心.

2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立足河南实际,通过项目带动、合作培养、联合推荐等方式,造就一批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博士、博士后加入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鼓励国际、国内知名教授、研究员以聘任、合作研究等方式参加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科技攻关活动.到“十二五”末,力争环境地质专业博士不少于2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增加到15人以上.积极推荐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专家和骨干,建立省环境地质专业科技创新队伍,培养环境地质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专家.

科技交流与合作计划

1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气象、水利、城建、铁路、公路、教育、旅游、地震等部门合作,开展针对气候变化、突发灾变事件、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对策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为契机,形成多部门联合攻关防治地质灾害的创新机制.支持省属单位与国家级及部属研究机构、大学签属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省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防治项目;借助省地质学会、省矿业协会等组织,邀请国内国际著名地质灾害研究专家来河南开办讲座、培训,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研究的整体水平.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等国际合作计划,并将其与省内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密切结合,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展针对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的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城乡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等工作为契机,联合攻关,在广义地质环境领域取得综合性理论与技术进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与教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国家与省重大地质环境工程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计划,追踪学习国际前缘地质环境领域先进理论与技术方法.

3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国际合作计划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灾害防治技术;地质灾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72-02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灾后如何有效地修复并投入使用,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比如:随便开挖、维护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其实大部分地质灾害通过有效地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小负面影响的。

地质灾害与水利工程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诱发地质灾害,诸如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而这些地质灾害又对水利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对于库区而言,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滑坡地质灾害,有可能造成库水漫堤、航道阻塞、坝体垮塌等。

2 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水利工程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的预防、治理和维护,首先应该分析并总结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情况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水利工程建设地点地质环境恶劣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其中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地点很不理想,不仅施工有很大的难度,在后期运行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中,移民被迁至了一个古滑坡群上,后来导致了严重的损失,大坝建设之后,对三峡范围内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检测到了很多次小地震,三峡水库周围也出现“台风”。这些现象导致一些山体滑坡的现象出现,很大程度上又给库区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压力,库区不得不加大经济投入,而且三峡地区山体较多,本来就比较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另外就是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工程大量开挖坡脚、随意堆放废弃的土渣等,对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人类活动可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设形成高边坡和开挖坡脚、在坡体中开挖水渠、在坡体上部加载、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渗而诱发滑坡,还有在沟谷中堆砌工程废弃物诱发的危险性等。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工程建设加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而对其他工程设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山石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对松动的岩石或石质较差的边坡进行严格的处理,避免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边坡的抗滑力减小而出现滑坡、崩塌等安全事故,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处理开挖、填埋,尽量减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 防治水利工程的技术和措施

3.1 加强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明确责任

加强对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地方的水利技术部门应加大对乡镇技术人员、水利工程业主及水利工程建设承包者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在建设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关设计经验和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保养,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应明确城市防洪、重点湖泊、小型水库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责任,并将责任人名单予以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

3.2 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监测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顺畅,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实行群测群控。水库值班和管理人员等直接管理者应该对大坝、溢洪道、输水道等主要建筑物进行检查和巡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基层监测部门应该与国土、交通、建设、气象等部门加强联系,按照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

同时,上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汛期来临的时候,更应该加大对库塘的监控力度,科学调度,依法防汛,确保安全度汛。这期间要随时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变化情况,严格防洪调度,分月控制蓄水,将地质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

排除。

3.3 制定相关的灾害防治预案

进行灾害预防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城市防洪紧急预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预案、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在对有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的水利工程周边进行检查之后,应迅速制定相应的度汛抢险方案,尤其是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及重点部位要设置明显的警示牌。

3.4 做好物资、通讯、抢险应急队等各项工作

为了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资、抢险、通讯等各项工作。一旦灾情发生,能够立即调动使用,应急抢险队要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力保灾害能够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强对通讯施设的维护。在汛期,各县区中继站和各水库无线通讯设施必须正常运行,电信部门应该确保水库通讯线路通畅,使各站之间能够及时保持联系。

例如:2009年6月26日,玉溪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成立了玉溪市防汛抗旱抢险救灾专业机动队,他们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机械设备、设施,在遇有险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

4 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对象种类较多,包括:边坡工程、水库工程、地基工程、移民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及地质灾害监测,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自高,何伟.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分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4).

[2] 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

[3] 李晓,李守定,陈剑,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