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数字化论文

档案数字化论文

时间:2022-02-06 17:1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数字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数字化论文

第1篇

一、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信息系统对业务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④。

⑤archives.gov/。

第2篇

(一)房产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房产测绘规程的出台,我市房产测绘事业蓬勃发展,房产测绘档案保有数量越来越多、利用频次越来越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共享的资源。因此,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必须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二)信息时代的需要

随着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将是数字网络,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将通过数字网络传递和交流。房产测绘档案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转化到现代化层面上来,只有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和国土房管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房产测绘信息服务。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社会服务的需要

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属于专属化和封闭式管理模式,开发企业和产权业主难以接触具体的房产测绘档案。加上档案管理部门平时对房产测绘档案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房产测绘档案社会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业主自身权利的需要。数字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房产测绘档案的利用、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添加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确保档案内容的公开透明。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在实现为国土房管行政管理提供全方位房产测绘信息的同时,还可实现将有限范围内的房屋信息、权籍数据等向社会和业主个人开放,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房产测绘档案工作的监督,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涉及开发企业和房屋业主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尽管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必须注意到,在推动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

在电子文档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管理带来快捷、灵活、存储量大、易于传输、便于保管和修改等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不利于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等不利因素。如:病毒侵害、数据丢失、信息泄密、人为破坏等。

(二)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系统缺乏通用性和科学性

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地甚至各部门都在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层次、标准各不相同,使得系统的通用性较差,基础数据难以交换、难以共享,不能适应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要求。

(三)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按系统建立了网站和局域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有的地区只是把房产测绘基础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等仍习惯于手工操作,档案管理基本还是纸质化,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仍未起步;有的地区干脆完全采用纸质化手工管理。

(四)房产测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是关键因素,各种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只是纸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编号存放,致使长期以来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技能提高缓慢,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复合性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正常开展。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研发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房产测绘和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房产测绘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当增减房产测绘档案材料收集范围,调整档案目录,增加房产测绘档案使用价值。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适合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切实做到“三统一”,即:实用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信息安全和技术安全有机统一;通用性和适用性有机统一。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化系统才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快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提高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档案保密工作,确保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

一是档案行政部门应会同房产测绘部门共同制定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网络环境下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以及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分类等级、查阅权限及授权条件等,为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客观全面地对房产测绘档案信息作出科学判断,根据档案的密级程度确定开放查询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

(三)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第3篇

纵观各地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其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基本都已解决,但各区域、各地市发展很不平衡,愈是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工作越快,省会城市、中心城市较一般城市发展快。有些地市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城市正进入数字化的瓶颈期,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有三点:

1、重视程度不高

各级领导对城建档案工作重视还普遍不够,认为这是软指标、常规性的工作,在规划、建设系统排位最后,只要应付过去就行了,远远比不上对质检、安监、墙改、勘测、规划设计、劳务市场等部门的重视;有些城建档案馆工作成绩效果不明显,自身底气不足,处于得过且过的地步。

2、档案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各地城建档案馆普遍存在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城建档案是公益事业,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实行档案数字化必须具备一定先进的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扫描经费,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很难做下去。取得财政的最大支持,是城建档案数字化首要的工作。

3、数字化扫描争议较多

首先,是全部扫描和部分扫描之争,将档案全部数字化扫描,从理论上来说是理想的方式,需较大的财力做后盾,对建设科技强馆很有帮助,如,南宁馆。如果从降低成本来考虑,符合当地经济实际,选择部分扫描,不失为解决资金紧张的一种好的举措。其次,是档案馆自己扫描与外包扫描之争。对于外包扫描,鉴于城建档案的安全性,可在档案馆内进行,可以使用城建档案馆设备,也可以自行携带设备。如果档案馆选择自己扫描,从档案馆人员力量、工作时间、设备情况来考量,扫描工作会时断时续,影响到数字化的进程。

二、档案数字化突破瓶颈的举措

1、软件支持

城翻魏體通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全过程。各地软件结合自身特点形式多样,或采购,或联合开发,或在贿软件基础上修改。软件要体现先进性,满足于科学研究,满足于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三位-?体的管理。软件不但可对历史存档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还要推动新增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接受纸质档案的同时,须接收统一规定格式类型的数字(电子、声像)档案。软件还要方便批量导入、修改等诸多工作。

2、争取政策支持

省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城建档案数字化扫描资金出台政策,对各市“数字化”要有具体的进度要求、资金要求。要出台具体文件,保证此项工作有据可依。市、县(区)城建档案馆要和财政部门经常沟通,要设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数字化扫描。

3、新老划分

本着努力解决库存档案、不增加电子档案新的“欠账”的原则,合理及时划定时间节点,确定面向建设单位建设工程电子档案接收开始时间。以石家庄为例,出台了《石家庄市建设局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归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并经市法制办备案。自2012年8月1日起,所有竣工的建设工程,均要移交电子档案。在此时间节点以前,由财政负担,解决历史档案的扫描问题。

4、合理解决历史档案的数字化

对库存档案扫描要制定合理的数字化方案,确定数字化的范围,量力而行,根据资金和人力情况合理安排,并同时做好历史档案的修复工作。石家庄城建档案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扫描,以地下工程、地下管线、市政道路、沿街建筑、城市规划、大型公建以及大型住宅小区等档案为主。通过财政招标选定扫描队伍,以清包方式进行,效果较好。如果财力应允,最好城建档案全部扫描,方便查询利用。

三、数字化工作长期生存下去的根本保证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恒久的课题,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城建档案数字化的生命力在于为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1、要和建设智慧城市相结合

智慧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城建档案馆要积极参与进来,发挥档案资源优势,提供小区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的建筑体量、建筑位置、建筑作用等基本地理信息,为百姓出行游玩提供方便。同时,城建档案馆服务水平也能得到升华,以真正让群众在利用档案中受益,实现档案价值。

2、要和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相结合

地下管线是城市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保证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地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大多“地市”将这一职能设在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馆的作用在进一步加强。城建档案馆收集地下管线档案的突破,在于其电子档案的收集。专业部门在纸质档案缴纳困难时,必须要先行缴纳电子档案。地下管线数字化要适时更新,密切配合、资源共享。

3、要和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建档案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城建档案数字化不单单局限于自身扫描,要建设数据库,要对数据进行科学研究。以建设项目为主题,集成规划管理数据库、城建档案数据库,实现两者的良好性互动,实现规划信息与城建档案信息的相互操作、相互利用和相互借鉴,可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为规划审批提供信息保障。

4、要和城建档案法规建设相结合

第4篇

(一)老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利于通过现代技术快速利用。首先,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必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新档案服务模式,照片档案数字化对扩大照片档案的利用范围和提高其利用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码照片能够不断地复制利用,大大实现其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数字化后的照片档案能够方便快速地提供利用,改变了过去照片档案的查找从依靠人脑手工单一途径检索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跨越到依靠电子技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检索的数据管理模式。

(二)对老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老照片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档案,档案部门不断改善库房条件,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保管珍贵档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这种特殊形式的档案,其自然老化、发黄、褪色、霉变等时有发生。所以,单靠改善保管环境以延长它的自然寿命效果有限,对其进行数字扫描后,利用数码照片替代原始照片的使用,减少了纸质照片档案的使用次数,延长了原照片档案的寿命,维护了照片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对老照片珍贵原件的保护。

(三)对老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老照片的保管。数字化后的照片直接贮存在光盘、磁盘等介质中,占用空间小,一张薄薄的光盘能够保存上百张照片档案数据,解决了日益增长的档案入库带来的库房面积不断扩张的压力。数字化后的照片档案查找便利,有利于保管。数码照片无限复制的特点让照片档案永葆青春,保存千秋万代。

二、对老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翻拍或扫描

对库存老照片按年度形成顺序逐册逐张地进行扫描或翻拍,为了保护老照片,操作员最好戴上棉质手套,以避免指纹、汗纹留在照片上造成污染,并注意轻拿轻放。用数码相机拍摄速度快,但质量难以保证,翻拍后需要再次进行修整,利用扫描仪扫描照片速度慢,但扫描后的照片一般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扫描类型采用jpg格式、分辨率为300dpi即可,扫描后的照片要及时回归原位。产生的数码照片要及时编写电子照片的档号及文字说明。数字化后的照片编号与实物照片保持对应。

三、老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后的修复

老照片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有部分老照片出现褪色、发黄、霉变现象,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老照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复制、修复。如某医院从老职工手中征集到一张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建院元老合影照片,原照片因为没有得到妥善保管已经被损坏,还沾染了污渍,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经过技术人员的仔细加工、复原、电子化处理,得到一张非常珍贵的医院建院元老合影照。所以,对老照片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的过程,也是对老照片的一种拯救过程,修复好的数码老照片更美观、更实用、永葆青春。

四、照片档案的贮存

数字化后的老照片除在电脑上保存便于利用外,还应该利用其它介质脱机保存并定期检查以保障数码照片的安全。数码照片载体的保管参照电子文件的管理规定,要保证数码照片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一般采用只读光盘进行贮存,以防修改。数码照片光盘应该刻录一式三份,一份供查阅利用,一份封存保管,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医院这种单位,形成的照片数量不多,数码照片的保存一年刻录一张光盘即可,刻录好的数据光盘盒装后在盒上标明相关信息,如数码照片的起止档号、对应的纸质照片的册号、贮存格式类型等。所有光盘应存放在防滋柜中,库房温度控制在17℃~20℃,相对湿度控制在35℃~45℃。数码照片的光盘一般每四年转存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数码照片档案的万无一失。

五、老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后的利用

(一)利用老照片档案建立院史教育的基地。许多医院为了弘扬历史文化,建立院史馆,作为职工院史教育基地。数码照片可反复利用的特点为院史馆的建立提供了便利,医院老前辈艰苦创业时期留下的老照片,通过院史馆展出,让医院历史文化大放光彩,员工深受教育,自然产生对前辈们创业精神的敬仰和对当前新生活的珍惜;对外来的宾客来说,院史馆展现了医院发展的光辉历程和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老照片的应用让院史馆聚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令每个参观者都感到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二)通过OA网利用和公布老照片档案。数字化后的老照片为信息化利用创造了条件,通过OA系统或电话,利用者随时发出利用信息需求,档案管理者根据要求快速查找并通过OA网传送电子照片,让利用者足不出户便捷快速地利用照片档案,促进了利用者和档案员的沟通与互动。定期在医院网站上公开部分老照片档案,举办电子照片展览,利用图片独特的视觉魅力吸引职工及患者了解医院,加强沟通,达到宣传医院文化、提升医院形象的效果。

(三)通过出版照片图集及宣传橱窗展示老照片档案。将数字化后老照片中某些典型事件和有代表意义的图片组合起来出版专题系列图片集,配以文字说明及照片专题背景,用图片陈述院史。还可以利用宣传橱窗展出老照片档案,以加大其传播力度,达到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和医院的美誉度。

第5篇

一、加强我国城市照明设施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对于城市照明设施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没有突出的管理方式,在档案管理方面还只是依靠传统的笔记本记账的模式进行管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照明设施档案管理的发展态势。由于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意识缺乏,也就会导致对档案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旦发生照明设施的维修或是换新等档案发生变动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依据进行最基本的底层技术支撑工作。对城市的照明设施建立档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性,这不仅能够满足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物资的储备工作有一个基础的数字观念上的认识,知道哪些设施已经在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照明设施种类很多,每一种设施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这就使得设施的档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一个数字化的管理策略,就能够及时知道哪些设施需要检修,哪些设施还要进一步加强购置等,这样对于施工人员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便利。

二、数字化管理档案的特点

目前,国家档案管理部门推荐开展数字化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其中城市照明设施档案已经全面开展数字化管理,纸质等载体存储的传统方式已经逐渐被取代。下面将简要分析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数字化收集档案

与传统的纸质收集档案不同,数字化收集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二者结合完成收集工作。收集档案的工作人员仅需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本部门的档案汇集成电子文件,然后利用网络将电子文件存储于档案室内。利用数字化方法收集档案资料可以确保资料的正确性,同时更加的完整和真实。

(二)数字化保管档案

利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对档案进行收集以后,档案资料的保管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保管是将纸质的档案资料存储于柜子之中。数字化保管是利用光碟、磁盘以及数字存储器等,由此可见保存资料的空间发生了巨大转变。不但节约了翻阅时间,同时也控制了纸张浪费的情况。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利用

在使用数字化管理的档案时,不会受到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查看档案的人员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快速地查阅到所需资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三、我国城市照明设施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意识到对于城市照明设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但是,在现阶段的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制约着我国城市照明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尽早发现照明设施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一)缺乏原始性

在城市照明设施档案过程中缺乏原始性。档案的收集管理者普遍认为只有在照明设施遇到了问题时才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记录,并且在档案收集的过程中,还没有真切地将档案管理工作认定为是促进城市照明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会导致在照明设施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

(二)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对于城市照明设施由于其具有相当专业的专业性导致城市照明设施不能简单地进行数字上的标记,而是要认真地对照明设施进行相应的分类。通过准确的分类才能更加精准地知道哪些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哪些设施由于使用年限的原因需要进行更新换代等,这些都是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精确的管理,而不是只依靠几位专业程度不高的人员草草了事,就算进行管理了。

(三)管理形式太落后

对于城市照明设施的管理现在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管理体制,只是依靠人工进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照明设施的未来发展。此外,由于管理形式太落后,没有现代的管理手段介入,从而导致管理过程太趋于形式化而没有真正了解建立管理体制的内涵。

四、增强城市照明设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举措

对于城市照明设施通过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能够精确地知道哪些路段的哪些照明设施需要进行更新,同时还能十分便捷地知道哪里的照明设施备受市民喜爱,受到良好的好评,可以给其他省市提供参考意见。因此,通过对我国城市照明设施进行数字化管理就能在很多方面解决以前在城市化照明设施档案管理中的弊端。

(一)从源头抓起

通过建立照明设施从生产场地出厂后就能够及时跟踪照明设施的去向,同时知道照明设施在哪些地区哪条街道进行使用。这样就能从一个源头知道照明设施的未来动向,就可以从一个完整的角度分析照明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这样就能很好地确认照明设施是否已经被淘汰,是否需要加强管理,以促进其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专人专管

通过培训专业人员对城市照明设施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机制,就可以确保在整个管理周期内照明设施的去向是明确的。同时,由于有专业的人员对城市照明设施进行专业的管理,一旦遇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保证检修人员能够及时到达故障发生的地点进行专业的施工检修工作。这就能够保证城市照明设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已有的优势。

(三)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使得整个管理过程更加高效可控,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全程的照明设施的工作动态,不管是正在工作的还是已经停止工作需要检修的都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及时发现,并且通过应急预案的发出,就可以知道在最近的检修队是哪支,通过及时调度就可以对需要检修的设备进行检修,这样就能保证全程的照明设施都能在既定的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城市照明设施的档案管理俨然已经开始转向数字化管理的大趋势,不再仅仅依靠人力,由于人力管理十分耗费时间,同时对于设备的更换、维修等等方面对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用数字化管理后就能保证对城市照明设施的管理更加便捷,不会受到周围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上也能更加重视数字化管理,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是极大的便利,应该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城市照明管理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牟晓峰 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市政养护管理处

参考文献:

[1]付钰.浅谈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5(24):34.

[2]陈慧.工程档案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措施探究[J].四川水泥,2016(8):34-35.

[3]丁静.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中应明确的若干问题[J].浙江档案,2016(9):23-24.

[4]王文学.信息化技术让档案“活起来”[J].中国档案,2016(10):55.

第6篇

一、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态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凭借信息技术为档案利用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方志馆档案已经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引进了数字化建设,但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各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尽快找到传统模式与先进技术的结合点,逐步展开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方志馆档案的社会功能。

二、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方志馆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引进新科技、加入创新,使之成为顺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型档案管理模式。数字化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储存媒介的变化,传统档案管理主要以纸质为媒介,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量大而繁杂,容易出现差错。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储存和管理,能够节省空间和人力。通过局域网、互联网等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档案信息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在远程传递档案信息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易泄露和丢失等。而方志馆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后,便可利用网络随时随地检索、查阅档案信息和传输信息,实现了方志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1.科学规划。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采集技术(录音、录像、照相)、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以计算机为网络终端,互联网、局域网为平台,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方志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所以,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应本着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定合理规划,对传统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将重要档案信息及时进行数字化归档入库。同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专业人员的优势,在保障档案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保证档案数字化信息体系的完整性和健全性。2.安全保障。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后,能够增强档案保管的安全性,但也应借鉴纸质档案管理的一些管理原则。历史久远的档案材料数字化后,应改善和提高保管条件,及时更新库房陈旧保管设备等。数字化档案有优势也有弊端,应加强防范,否则会造成重要的档案信息外泄,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在做好档案信息数字化加工的同时,要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要加强人员专业培训管理,提高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定期维护系统,有效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防护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密码保护系统、病毒防护系统等。同时,应明确录入、查阅、调阅和复制权限,防止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篡改。3.人才保障。方志馆档案信息资源日益增多,应注重馆藏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档案数字化信息管理,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及扫描技术、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和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等多个学科,而不是仅仅懂得计算机或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所能胜任的。科学规划管理离不开人员队伍建设,更离不开专业人才。所以,方志馆应积极引进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把档案数字化管理列入方志馆档案改革工作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和管理系统,在人员管理中,应分工合理,即要专人专岗又要分工合作,既要掌握数字档案的操作流程,还要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方志馆还应注重档案管理员技能培训工作,为档案管理员创造培训机会,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

作者:周春玲 单位:吉林省方志馆

第7篇

一、城建档案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的现状

城建档案馆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80年代末期由芜湖城建档案馆率先试点开始了探索建立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90年代中期部分特大城市城建档案馆开始建立自己的MIS系统,并开始了档案原件电子化工作。所应用的操作系统由DOS转向Wondows,数据库也由最初单机版的dBascII转向支持局域网操作的Foxpro,继而向大型数据库发展。现在部分城建档案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内容仅限于馆藏、内设机构的职责和办事流程的介绍,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应用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现状与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管理的要求不太适应,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的要求也相距甚远。这集中表现在:

1.城建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

各基层城建档案馆、室使用的计算机型号、系统软件各异,开发的管理软件不能互用,著录标准不同,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提供利用和领导决策,也不便于编研,这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的进程。

2.建设部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用于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

各城市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深度不同,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建设部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用于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不能适应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软件共享的要求。

3.城建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各地馆、室的档案业务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城建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此外城建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工作流程,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的应用和推广。

4.城建档案信息网络技术有待提高

城建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城建工程文件资料和图纸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不能完全适应。城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网络技术有待提高。

5.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具有现代化知识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城建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6.各地城建档案部门应用软件系统跟不上现实的需求

各地城建档案部门各自为政地开发设计应用软件系统,重复开发导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技术落后,跟不上现实的需求。

7.城建档案网络建设资金缺乏

数字化、电子化所需相应计算机、存储、输入输出等硬件设备的大量资金投入,超出通常城建档案馆室所能承担的资金范围,常需要上级政府部门拨款,因此导致建设迟缓。

二、城建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发展趋势,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文件资料、照片和图纸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电子化数字化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城建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是:超级秘书网

1.建立、健全城建档案馆藏档案数字化。

2.健全和开展城建档案电子化接收和管理。

3.建设有着各地方特色城建档案的数据库,能更好地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服务,并传承承载着中国地方各自悠久历史的建筑的文化。

4.建立真正的高效率的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并做到多城市多馆互通互用。

5.向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馆发展,向社会提供网上查询利用。

三、城建档案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的作用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把馆、室所藏档案资料以纸质或机读形式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其作用有: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13-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老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但教学资源,特别是软件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非常不足。各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繁重以及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渐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等,给我们带来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重要性,依据事实,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到虽然现在仅有不到10%的高校未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不少高校仍没有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传统手工管理毕业论文的趋势,必须从数字化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着手。

1 毕业论文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时,重点依据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很高。除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外,也能考察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提升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具体来讲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三种类型,分为优秀和普通论文二个等级制。这些论文大多数成为学校教研利用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利用价值,其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促进了学校信息的公开数字档案室实时接收来自办公平台及业务系统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鲜档案资料,师生们可随时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便可查询相关论文教研档案资料,改变了原有手工被动的查档方式,论文的保管与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实行数字化管理毕业生论文,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教学档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储存印刷品论文或采用双轨制同时收藏电子版的论文制作成光盘,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论文太多,制成印刷品在储存上存在困难,制成光盘在扩充上存在困难;②运用以上两种方式收藏论文,在查询时不方便;③纸质文档数量大,往往“沉睡”在库房不易开放,造成师生查阅受限,利用率低下而且占用库房面积,极大浪费了库存空间。由此可知,由于毕业论文数据量大、效率不高、差错率高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而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协助下,可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传统的人工管理加纸质存档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造成以下问题:

1.1 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论文时,要发放很多文件,填写各种表格。那么多的文件在管理时容易出错。若将这些文件表格进行网上集中管理、查阅、填写等,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互动渠道不畅 如果不依托网上信息技术,就不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各级管理人员、师生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很可能出现信息和接收不一致、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等情况。论文的统一格式和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或通过电邮的方式发送等。

1.3 答辩成绩共享难 最后进行的是毕业论文总评,给学生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传统方式一般采取等级制,进行小组表决,最后确定该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主观性比较强。如使用系统答辩功能,将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结果提交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科学便利,同时,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学生可自行查询成绩,不必进行人工汇总。

1.4 数据缺乏同一性 毕业论文管理参与人员太多而且不集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如果在论文秀做过程中有所改变,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论文写作中会经过多次修改,不同的修改稿会由于手工管理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提交错误等。

2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

应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整合那些分散的信息,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论文过程,对于改善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计算机丰富资源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室几乎成为了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唯一场所,而且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各种专题数据库网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师生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用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即时的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即时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用发帖的方式留言。因此教学的场所可以是任何互联网所能触及的地方,教学时间可以是任意的。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即时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将促进了毕业生论文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达到了论文教与学以及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双赢目的。

第9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工作与生产模式的改变是颠覆性的,而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知识的不断深入与迅速普及,则让企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模式步入了数字化的新时代,文字或图像的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办公自动化的进程。

一、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述

(一)档案内容数字化

档案是企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凭证性信息记录,以及一些技术性图纸或文件,同时也包括合同文书,声像信息等,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与重要资产。而档案内容数字化则是随着计算机技术、OCR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照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内容存储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二)档案数字管理的内容

对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分为两个过程,一是进行档案内容数字化采取,把固化在纸质载体中的档案信息开发汇集成三次文献信息,并以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上网,利用数字照相、扫描等技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或直接在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规范的电子文件信息。二是档案内容数字化查阅,采用浏览器或服务器为查询载体,实现本地及远程查档、阅档功能,可按日期、时间或长期有效等多种方式,完成阅档授权,在档案内容查阅过程进行详细的日志记录,同时也有信息加密传输等多种方式。

二、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一)缩减档案内容管理的成本

在过去的传统档案内容管理模式中,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使得档案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及办公资源,致使管理成本大幅较高,不利于企业科学管理的方针实施。而数字化档案内容管理则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摒弃了过去需要把档案资料分类存放和建立大量的检索工具的模式。

(二)优化档案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

档案内容管理的工作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对繁琐,且极具细致,不能有半点差错。而数字化管理则极大的减轻了人力的使用,首先在档案内容的收集过程中,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信息收集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快速、有效、全面的将档案信息收集起来,这对档案管理、利用造成很大的影响。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后,档案管理人员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全面的完成档案信息收集,这极大的提高了档案信息收集效率。

其次,由于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降低,档案文件能通过解码、编码的手段变成数字档案,存储在一个小小的硬盘里面,所有的电子档案信息都能够进行复制、或者整理,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与时间里对想了解的内容进行查阅,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档案立卷、编目、原文挂接,并且能打印出全引目录、卷内目录、原文内容,整个过程十分简单,极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档案内容的查阅过程也变得非常便捷,通过网络进行对资料关键词的检索、模糊搜索,查阅相关目录,直接调阅原文,原文直接打印。极大的优化了档案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加大了档案内容的信息开发

在传统的档案内容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只有保证档案的完整性,才能为档案信息的查询使用提供方便,实现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后,管理人员可以将各种档案内容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电子档案经过立卷后,使用者在利用档案信息时,只需要将关键词输入检索工具中,就能将所有信息显示出来,不仅能供使用者利用,还能帮助使用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索,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度。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 城建 档案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启动信息化工作之前应明确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此并无系统的分析研究,也无明确统一的结论。作者认为,围绕城建档案的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利用”这一最终目的,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那么,城建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达到有效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而进行的系列的综合的科学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城建档案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配置城建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库,依据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规范体系,以城建档案网络为平台,依托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提供优质服务的动态的系统化的管理工作。

二、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概念正逐渐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城市建设包括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记录,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馆作为一个城市建设信息中心的基地,主要负责接受和保管城市建设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照片、录像等各种载体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将接收入馆的各种城建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建各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产生了各种档案,除了传统载体的档案之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电子地图等产生的电子文件,我们不能再按原来的方式去整理、保存这些新形式的城建档案。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以及适应网络化的需要,必须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

二、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优点

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与传统城建档案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立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因此决定了它将弥补传统城建档案馆的不足而长期存在。

1、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数字城建档案馆可与覆盖全社会各领域包括科技、文化、医疗、电子商业等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关系,为进一步丰富传统档案馆馆藏提供线索和可能。

2、在城建档案信息的加工方面

传统城建档案馆馆藏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成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适合机检、机读的信息目录和档案参考资料,数字城建档案馆还可以将经数字化的深层次编研成果融入数字信息资源库,并在网上,为人们提供快捷的服务。

3、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数字城建档案馆可以凭借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要改变固有的工作模式

1.改变城建档案保管方式

由于数字化城建档案载体的特殊性,保管工作不同于纸质档案的“六防”工作,而是要注重档案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设备安全应当在设备制造、系统安装和应用软件配置时考虑.主要地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而信息安全则需要一系列措施给予保证.保证数字档案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对设备更新情况进行跟踪,在出现不兼容或不可读取等问题之前就应将旧载体上的数字文件转换到新载体上,同时,为防止信息丢失,被非法更改等,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更应该注意共享和保密.逻辑性处理与物理存储等问题。

2.改变城建档案利用方式

城建档案信息网络的成熟运用,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提供了极好的网络环境,也为开展城建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城建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方式将不再是提供物理存在的实体.而是指引终端用户通过网络获得存储在档案馆库的数字化信息。只要城建档案编制与城建档案检索采用同一系统软件.将档案内容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再进行分类.归档、编号等管理.在编制检索时随机调出,组成各种不同类型信息检索工具.通过网上开展电子检索服务,从而方便地互传、互换信息。可使任何一位利用者不受时间、穿梭问的限制,在任何地点只需有一网的电脑,即可进入城建档案管理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网上利用服务的开展.将会使城建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四、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要点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涉及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首要工作是做好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须具备的条件,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1、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城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确定目标的依据是社会大环境和潜在的需求,弄清社会需求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要研究、掌握数字化发展的规律,避免主观性、盲目性,防止目标过低或不切实际追求过高的目标。

2、城市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长期过程

像任何科学技术进步一样都是由浅人深、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扩展的过程,不是完成目录检索、扫描几套地形图就能实现的。城建档案数字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一个艰巨工作。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要通过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系统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馆内局域网的建设,与政府网的连接,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利用;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或商品软件的选用;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研发;标准体系的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优化和规范化;馆藏各种不同载体档案的数据处理、存储设备配置和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系统建设工作的第一步是系统方案设计,主要内容是根据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规划确定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框架,再根据现时的技术、人员、资金等基础条件确定系统建设的阶段目标,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系统方案设计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系统开发建设不但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管理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含量较强的工作。所以,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应根据本馆资金情况、技术力量等各方面去考虑。落实资金是首位,其次要配备好研发团队技术力量,可采取馆内业务骨干与外聘专业技术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好研发团队。

(2)系统开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要把系统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对内服务于档案管理人员,对外服务于社会公众。本着这一理念,研发系统时应以实用为首选,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大、过强,要切合本馆实际工作水平,以方便使用、简便易学为目标。

(3)系统开发建设最好一个省份统一标准,全省使用统一软件,这样使用、维护会各方便。各馆可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合力研发,这样即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也方便日后工作。

(4)系统建设和应用是一个滚动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系统建设自身的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不断修订,不断完善。不必追求最高、最新的技术,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借鉴、学习一些起步较早、数字化建设比较成熟省份的先进经验,使研发的软件系统能够真正做到切合实际、便于维护、简便易学、方便使用。

结论

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它要求我们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懈的努力、进取、创新,不断的追求、完善。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建档案事业定会蓬勃发展,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目标必会实现。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数字档案馆 信息资源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研究的方向上,具有以下特点:

对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共享、信息鉴定、知识产权等,但是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质量管理却鲜有涉及。

一、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概念。

张志云认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是指纳入数字档案馆建设范畴的一切信息资源,包括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其他相关信息网络上的档案资源以及与数字档案馆相关的人员信息、技术信息、信息系统等;狭义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仅指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网络上的档案信息资源等。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采用广义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概念。

(二)数字档案馆实体资源建设。

一般认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来源主要包括馆藏传统档案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三个方面,张立新,刘雁则提出:还应包括专业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库产品。

(三)数字档案馆智能信息系统建设。

张志云主张采取超媒体数据库方式进行数字档案馆信息组织,且认为信息组织的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描述、信息资源的序化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康粟丰、何嘉荪则认为:对集中式和分布式存储的具有多样性、异构性的电子文件进行集成管理并且确保其长期有效;数字档案馆还应具备强有力的、能够建设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和进行管理的编研工具;对电子文件保管处置的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处理;实现对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的跨库检索;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总之,数字档案馆应是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的数字档案智能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

二、档案质量管理的定义、特点及内容

国内学术界对质量管理在档案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档案方面,对于档案质量管理的定义和特点、档案质量管理的内容等方面论述较为丰富。

(一)档案质量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档案质量管理,是全体档案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管理。

档案质量管理的特点已取得一定共识,一般认为包括全体人员参加、全过程控制和科学的手段三个方面。

(二)档案质量管理的内容。

档案质量管理应包括档案质量策划、档案质量控制和档案质量改进;同时应包括提前介入机制、事中控制机制和竣工档案的编制与验收。

三、数字档案管理的现状

从这些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有一些零散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质量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具体表现在:

(一)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重视了量的积累,忽视了信息质量建设。

数字档案馆的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它将通过数据整合、加工、信息服务项目创新等最终为用户提供服务,故需要提高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质量,加强质量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使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用户,从而最终实现信息价值。否则,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只能是一堆信息垃圾。

(二)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质量控制环节薄弱,缺乏有效信息资源质量管理机制。

尽管我国数字档案馆信息生产已具备了一些严格的采集、标引、录入管理规范,但尚没有信息质量管理机制,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质量控制和信息服务体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处理和相应的传播手段,造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差,使大量的信息资源无法被用户便捷获取,从而影响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缺乏信息资源质量管理的执行依据。

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在数据生产过程中确实信息质量指导的政策法规,数据产出的形式及容差别很大,导致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许多重要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整合,造成数据资源共享难、集成难。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公开与保密、采集、与储存、共享交换、信息质量监督等方面制定相关管理法规和制度,缺乏这些操作层面的规则容易使信息资源建设无法可依,缺乏信息质量控制的执行依据,影响信息质量监督实施效力。

参考文献:

[1]温献英.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陈姝.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北京档案.2002(5)

[3]张志云.论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兰台世界2007(3)

[4]潘连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兰台世界.2006(1)

[5]吕元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6]唐艳芳,温献英. 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研究综述.档案学通讯.2011(3)

第12篇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文献类型的图书馆。是以智能化、个性化用户服务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跨库检索、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同时具有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和特色技术三方面特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要达成“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图书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功能内涵。近年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我们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 建设技术先进、兼容性较强的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图1)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本校图书馆数据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初具规模,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其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理论文献”“学前多媒体教学资源”“儿童文学故事”“教育科研文献”等数据文献资源,同时也购买了“知网”“读秀”等数字资源库资源。纸质文献通过技术处理转换成为数字资源。文献全部采用Adobe Acrobat的PDF格式来进行制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纸质图书的外观,使学生在阅读时,纸质图书感很强。

2 有效利用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建立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资源库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教学与学科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起了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资源库。其结构与功能如图2所示。

学前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分类

第一类: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室),如动画教材、教学音频、视频、PPT课件等。

2~3岁是幼儿想象力萌发阶段,幼儿在这个年龄喜欢的内容有交通工具和各种动物的故事、充满美丽幻想的传说故事,数字图书馆为这个阶段年龄幼儿配备了动画教材;4~5岁是幼儿性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喜欢描述完整故事的画册,内容充满快乐、友爱、幽默,既明快又有趣,四五岁的幼儿对喜怒哀乐是非常敏感的,也开始辨别善恶,通过视频让幼儿认识人类的各种生活态度,对事物的思维方法、感觉方式等。

第二类:学前教育理论文献,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管理、学前儿童教育研究、幼儿园游戏、蒙台梭利教育理论、0~3岁亲子教育、育婴师培训辅导等。

第三类:教育科研文献,科研成果、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重点学科导师发表的专著或论文、优秀毕业生的论文、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等。

第四类:音乐、美术、舞蹈、技能类书籍。

学前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重要作用

1)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广大教师借助学校数字图书馆来查阅所需要的教、科研参考资料。图书馆也免费为他们提供参考咨询、定题跟踪、目录检索等服务,深受师生欢迎。

2)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研究。学校数字图书馆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他们借此获取到幼儿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大大节省了研究者的时间与精力。如学生在幼儿园教育实习过程中,以某一行为问题儿童为研究对象,撰写一份“行为问题学前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就要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中都能找到。研究者可利用网上数据库检索文献、也可利用目录索引、文摘、教育网站获取文献资料。

3)其他作用。为学校国培、省培、远程网络培训等项目提供支持,方便学员查阅资料,学习网络课程。如在2012年省级培训项目中,教师指导学员上网查阅资料,拟定教案,撰写论文等。2012年国培远程培训项目,也安排学员在线学习,完成相关作业。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一定经费支持

依托学校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需经费,如表1所示。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首先考虑的就是经费问题。这其中包括3个方面:一是网络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经费,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设备的配置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二是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用于购买电子图书、各类数据库、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及特色馆藏建设等;三是安全防范,如安全防范系统的购置等。以上所列均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基本需求。

4 人员素质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应具备更加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作,它需要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仅凭一人之力或各自为政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培育一支精诚协作、优势互补的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申军霞.中小学数字校园内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9(7):56-59.

[2]李兴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文化意蕴[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