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时间:2022-09-20 15:0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第1篇

一、正确认识备课的含义,纠正对备课的片面理解

笔者经常听到周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的抱怨:备课时下了不少工夫,将教案编写得工整规范,但一到课堂上总感觉课备得并不充分,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观察了解后发现,原来这些教师对备课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备课就是编写教案,那么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备课呢?真正的备课应该包括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写教案只能算是备课的一部分,课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大量的备课在教案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当然教师还必须翻阅相关期刊或上网查一查,在教案的备注栏做注解记录。除此而外,还要充分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精心制定预案,以期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导权。所以,要备出一节好课,首先一定要正确、全面的领会备课的含义,全盘考虑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备教法,准备教学图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查找各种相关资料,设想学生的提问,思考课后作业的时效性等,这样才能备出一节准备充分、结构完整的课。

二、系统分析教材,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充实备课内容

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物理学的各部分内容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备某一节课时,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本节知识内容,而要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教材中,甚至有关联的学科教材中,把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弄懂、弄通、弄透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搞清本与本、章与章、节与节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备课时灵活引用。通过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引用,既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已有知识,帮助理解了新知识,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了线,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应用。

三、做好课题导入环节的设计

新的一节课课题导入的怎样,对上好整节课关系很大,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力等。在备课时要重视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认真构思设计方案,反复推敲新课的导入时机和方式,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聚集起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课题导入环节设计的关键是导语的设计,该如何设计导语呢?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重点不同,导语的设计也不一样,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模式。但总体看来,导语的设计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①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要繁琐冗长;②导语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重点;③语言要准确恰当,不要含糊其词,模棱两可;④导语的设计要巧妙新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全过程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思维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深浅适当;怎样使课堂语言生动准确、通俗易懂;要考虑学生会在什么地方迷路,出错,对什么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应如何点拨;要考虑教材在什么地方需要铺垫补充,怎样过渡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给学生予留充分思考的时间;哪些地方需要重锤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根据其知识特征及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对理论性强的抽象概念,重要知识点的应用,应举例说明,以讲为主,让学生彻底理顺知识概念。总之,备课时要常常站在学生的一面,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备出来的课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筛选课堂例题,深化拓展理论知识

第2篇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与力量源泉。学生对这们课缺乏兴趣,任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他们缺少了一种学习的内驱动力。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不少学生学生在多次考试失败后,普遍存在对物理信心不足,始终有一种物理难学难考的畏难情绪。这种情绪不改变,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新课程要求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关注科技发展,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是与社会、科技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可以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例如,教材上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当然,兴趣是不能强求的,要顺其自然、着力培养。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强化和积累,在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物理兴趣小组、物理竞赛等强化物理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面临实际任务,把物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去接触生动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和认知物理世界。并从中体验到认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体会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新教材的特点,才能更好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走老路,落实好新课程理念。1.物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虽然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没有产生改变,但新教材更注重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更强调知识的来源及应用。用最朴实的语言还原历史,呈现知识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逻辑推理等能力的提升。如:在新教材《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新教材用了大量的篇幅还原了伽俐略经历了从发现问题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手段得出结论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过程。这种科学的推理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模板,树立了科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观念。2.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如"电动势",扣住非静电力做功,电荷的电势能的特点,导出E=W/q,新教材的每一章作为一个整体,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发展过程中构建知识。如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追寻守恒量“能量”――功和功率,通过实例渗透功和能量的关系――通过重力做功、弹力(拉力)做功、外力做功来探究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得到表达式――深化功能关系――研究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旧教材是先讲动能、动能定理,再重力势能。3.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数据处理的能力,新课标再一次强调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增加了探索性实验的数目,提出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尽可能使用先进实验仪器的要求。实验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4.注重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观点的渗透。新课程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物理学有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分段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新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其中重要的方法不断的使用,如控制变量法。

三、还课堂给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新课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下的课堂已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角色。充分调动教师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讨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质量。例如: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教材或参考书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材上的分组实验。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讨论后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开展质疑解疑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课堂活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提供必要的有组织的材料,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讨论、反思得出物理原理规律,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又能每个学生都能看到物理学习成功的希望。

四、做好教学反思,调整完善提高课堂效率

每一堂课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多少。课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存在问题作以反思,认真反思这堂课的得与失,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的情况,(如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做好教学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行适时的反思可以使我们克服教学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对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五、多听课,博众取广,提高物理教学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分层异步;互助;教师主导作用;展示目标;分层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课改大环境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课堂除了学生,老师必不可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中,如果没有老师的适当引导,课堂将是一盘散沙。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这种创新的方法的优点并没有很好的发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自身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自身在课堂上引导能力的欠缺,所以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如今这个教学方法的耽误之急。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师在主导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合作探究小组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意在通过各小组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今,虽然合作探究越来越普遍,但操作时,分组随意,不分层次现象明显,有的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物理成绩和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可以共同进步的小组形式,而是随意的按照学生的座次圈点划分,导致程度好的和差的扎堆,造成两极分化。显而易见,这样的小组探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导致课堂组织形式混乱,有害无益。所以一个好的分组,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的问题提出随意

善教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钱梦龙先生曾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对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提问的合不合适更为重要。比如一位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上课伊始,提出问题,校园中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分别是怎样的,老师预计学生会说出什么绿色的、椭圆的这些简单的答案。但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言,等待几分钟,终于有学生举手,“老师,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教师就哑然。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好合作的契机,问题需要有足够的驱动力,足以让学生经过一番苦苦的思索,另外问题应该具有成果性,让每一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增加小组的默契。

三、合作探究时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准

曾经在一次调研听课时,一位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短短5分钟时间内,随口向学生提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的回答了38次!试想,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的时间。教师提问问题占用8秒,学生回答问题平均占用10秒的时间,那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仅有2秒!试想,2秒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做认真独立的思考吗?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的老师一味追求形式,提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的不到一两分钟就要喊停,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思维迟钝的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还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所以缺少独立思考的课堂自主探究不能说是完美的。

四、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过程指导不够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开始分组谈论,老师的话刚落,每个小组的学生就唰的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进行谈论,老师在教室里来回的走来走去,或者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者忙于在各组之间巡视赶场,甚至有些学生说与学习无关的闲话,老师也看不到,很难看到老师真正的参与合作指导。这样的合作探究归根结底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合作探究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没有老师的调控和指导,没有老师的参与就是一盘散沙,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参与合作,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合作之后学生总结汇报时,老师应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尽可能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良师育英才。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引导、启发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该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去渴求知识,而非传授知识,所谓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在理论教学中,要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彻底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认真备课;而在分层异步教学的实践中,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认真研究和互相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细致有效的指导。

笔者就小组教学一般需要的环节,讨论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

五、展示学习目标

很显然,想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特别是合作小组教学中。因为不同的小组的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不同,那么在确认目标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优组,除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还要进行扩展;常规组,要求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补弱组,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低的要求。比如在高中物理课“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小组应该展现这样的学习目标。

培优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熟练的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明确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单个物体的多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形,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做功情况。(第一,第二层次)

常规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情形,能解决变力做功(第一,第二层次)

补弱组:(1)知道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能利用动能的表达式求物体的动能。

(2)能简单的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的优越性,能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层次)

有明确的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要想目标提得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必须做足,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如果想做好这一步,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研究,设计的导学案,如下所示:

六、提出问题

在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后,对这节课整体有了把握,有了目的性,但学生现在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想要达到这个这个学习目标,应该通过研究那些问题来实现,生成问题系统。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的不同学习目标,问题系统应各不相同,但从补弱组到学优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问题系统也是层层递进,那么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时,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对于动能表达式的探究。对各小组提出问题。

培优组: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如何探究,并推导出表达式。

常规组:根据课本例题,自己探究出动能的表达式

补弱组:直接,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熟记。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探究时探究,都需要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抛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七、指明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主体的探究科学,解决物理问题时,有非常多美妙而神奇的方法。比如早期的伽利略提出的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验证法,实验探究法,等效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等。学生想要把提出的问题,探究的清楚明白,那么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而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有限,这些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甚至对于新的科学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直接解释,并开始使用。另外这里指明方法的另一层含义,即有的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渐渐走近解决问题的佳境。如在“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合作探究中,要确定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那么教师应该指明,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理论推导其表达式,这里就用到了理论推导的解决方法,然后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推导题目,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八、分层指导

在学生进行这节课中的重点内容的探究时,学生开始一组一组的积极思考和谈论,那么此时教师并不是站在教室的一边静静的看着学生,或者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学生此时的谈论是有目的的但可能是参差不齐甚至是杂乱的,甚至有的学生是没有进入状态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去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积极地同学给于鼓励,对于错误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

另外,这里的分层指导,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指导,层与层之间的指导,培优组对常规组,常规组对补弱组,各组之间第一层对第二层,第二层对第三层,对于有些问题培优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特别提出。这样,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

九、系统小结

按照教学的流程,每节课的后半部分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即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并指导学生独立做题。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培优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质量为50kg的运动员,从离水10m高的跳台上以4m/s的速度跳出:求,运动员起跳时做了多少功?若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是 多少?若该运动员落水时的速度为13m/s,则他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

常规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了l后停了下来。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补弱组: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这样每一个层次所要巩固的知识点深度不同,做题就不同。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手中的任务,之后教师以小组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总结,每一个小组需要派出一个代表,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老师展现,教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

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教师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一节课结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必须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检验学习情况,同时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强巩固和联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自评,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积极改进。

十一、展示新目标

对一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们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下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先要发挥良好的作用,除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有教师做正确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如一块璞玉,学生就是千里马,我们教师就应该当他们的伯乐,让学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当然,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如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合作的品质,各种教学技能等,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想再大的教育改革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探索教学模式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