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0:4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角的初步认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学 角 兴趣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适用农村小学)
二、教学分析
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单元是角的初步认识,为角的进一步学习如何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打下基础。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
4.德育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具、学具
1.教具。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等实物。
2.学具。学具袋(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纸和圆形纸等其它形状的纸,硬纸条2个,图钉1个。)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继续演示课件“认识角”)。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形没有角)(继续演示课件“认识角”)。
4.同学们说的很好,你们再看这像什么?【演示课件“红领巾”】对,这是同学们天天佩带的红领巾,它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带上它要牢记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从小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同学们再看看红领巾是什么形状?它有角吗?有几个角?
揭题:你们真不错,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角(找角,指角)
师: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有角?(演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教室周围有角吗?请小朋友睁大眼睛找一找,用手摸一摸,再指给同桌看一看。(学生个别回答,大多数学生指角时,一般都只指角的顶点。)
师:老师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角。(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个点)
生:不是。
师:那这是什么?(点)
师:想想看,怎样才是角?(同桌说一说,反馈。)【演示课件“角”】
师:角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
2.折角
师:小朋友真聪明,很快就认识了角。这回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请从学具袋中任意取出一种形状的纸。它有角吗?有几个角?
师: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
生:(1)折角并展示角。
(2)指一指折的角在哪里?
(3)摸一摸角的顶点、边、角。
(4)学生自己讲角的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所以让他们找生活中的角,并动手摸角,利用多种感官接触新知,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由找角、指角到折角是一个飞跃,学生必须在感知角的基础上,动手折出心目中的角,这也正是其感知的角的一个再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充分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个性,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培养其自信。
3.演示活动角
师:小朋友心灵手巧折出了那么多角,那你能用这样的两根硬纸条搭个角吗?试试看,搭好了再玩一玩,比一比,谁的角大?怎样才能使你搭的角大些,怎样使你搭的角小一些?
生:(1)学生搭角、玩角(比一比谁的角大,动手玩一玩)
(2)反馈:把你搭的角展示出来,摸摸角的顶点和边,同桌互相说一说。
(3)演示课件红角和蓝角,体会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演示课件“红角和蓝角”)
(4)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小手,用手做个角。玩游戏:变大变小角。
(5)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个“嘴巴和手指”的游戏。老师也用“手”做了一个角,老师做的角小一点,你们的嘴巴张小一点,像小山羊一样“咩”叫一声;老师做的角大一点,你们的嘴巴张大一点,像小老虎一样“哇”叫一声。(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做角,可以让其更清楚的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学习的精神。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教师正确的演示,结合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巩固拓展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学生回答。)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①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②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区别: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④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①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③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④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国徽。)
小结: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座位买。
【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总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评析
聪聪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灵。它们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难题让学生帮助(以达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达到解困的目的)。整节课上以这两个小精灵为主线,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肯定也少。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本节课上,教师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体会什么是边数,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我国古代一些精美的建筑以及装饰的图片,引入书中的窗格图案。(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聪明啊,用一个个简单的图形就能组合成精美的窗格图案。)
师:窗格里面的图形非常多,你能找到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生:三角形。
教师示范用笔描一描,描几个三角形,感受三角形有三条边。
[设计意图:丰富的古代建筑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奇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的魅力。并借此引入学过的三角形,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四边形、五边形等埋下伏笔。]
二、互动新授
1.找、描图形
谈话引导学生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边找边描,并及时反馈,按照学生的成果,一一展示,按照四条边的图形、五条边的图形、六条边的图形的顺序让学生说出这些图形。
[设计意图:利用窗格图中丰富的图形,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在找、数、想、描、说、评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不同图形的特点,为后面概括图形特征以及图形命名提供了坚实的感性支撑。]
2.认识四边形
利用学生的找、描成果展示出两张四边形,概括出“像这样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然后再回头找一找窗格中的四边形。接着看看我们周围的建筑和装饰也有四边形,并引导学生回想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以窗格中的图形为原型,抽象概括出“像这样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再回头找一找其他的四边形,从而使学生对四边形有了更为感性的认知,并把四边形引入到学生身边和以前学过的图形当中,从而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并初步感受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课件出示一个一般的五边形和正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条边,让他们猜一猜是几边形。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两个图形是五边形,都有五条边。
让学生在窗格图中找描一下五边形,再出示一个一般六边形和正六边形。让学生想想它们是什么图形,并及时反馈。
[设计意图:在对四边形的认知有了共鸣后,对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在数边数,说出几边形,再找边数相同的图形的活动中,让窗格中的五边形、六边形显露无遗,进而加强了学生对多边形概念的认知学习,更进一步地积累了学习图形类的经验。]
4.分类游戏
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类,并完成统计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做标记、分一分再归类等形式,不仅加强了对多边形基本特征的感知,也让学生学习到简单的统计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钉子图,让学生参与如何利用钉子图围出我们今天学习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引导思考,钉子图中哪些钉子可以不要,哪些钉子却少不了。从而初步感知图形中边的重要性以及顶点的必不可少性。
四、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后,有什么收获和疑问呢?并引导思考:如果有八条边、九条边……你会知道他们叫什么图形吗?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其他多边形,让学生对以后的图形学习充满期待。]
【实践思考】
本节课首先利用古代精美的建筑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的美。再利用他们熟悉的三角形,以“边”为切入口,将他们带入今天的图形学习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在找和描的活动中,让学生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有了直观的认识。
当学生对多边形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再通过图形的分类,更加明确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知道该如何识别这些图形。接着利用钉子图感受边对于图形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初步了解顶点的不可缺少性。最后在其他多边形的展示下,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的美,让他们对以后的图形的学习充满期待。
丰富的互动和活动是学生学习认识图形的动力之一。图形的认识是一个既抽象又感性的认识。
关键词:几何画板;代数方面;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在自己的教学和制作课件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以及特有的随机计算能力和交互能力。正因为使用了它,在今年全县高中数学“同课异构”课堂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下面我就对《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辅助作用作一个简单的阐述。
一、几何画板的优势
《几何画板》作出的图象都是动态的,且注重数学表达的准确性,最突出的就是使图象在变动的状态下,保持不变的几何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动态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
二、代数方面的初步应用
函数是高中代数中很重要的内容。以往画图时都是取特殊值,现在由于几何画板强大的计算功能,作图时可取定义域内的任何值。例如在讲“正、余弦函数”时,我抛弃了原来上课时取特殊值作波形图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几何画板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三、平面解析几何方面的初步应用
在几何画板课件中,几个变量是可随机变化的,这样通过演示课件,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中各个数量的关系。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中,可引导学生动态地观察三角形中任何一个角发生变化,但内角和仍保持180度不变,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有序。
四、立体几何方面的初步应用
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图形,当改变图形某一部分时,所有相关部分也随之改变,从而能观察到一系列相关情况。例如三垂线定理的学习,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把图形运动引入教学中,用动态眼光研究定理的形成、发展、应用和延拓等各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定理。
五、教学建议
在设计几何画板课件时,要在学生不易想到,教师不易讲清的地方设计课件,不能搞成录像式教学,具体操作时要设计合适的速度,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用课件架起学生思维的桥梁,使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第一次试教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下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用书》(第133页)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指出:“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的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吗?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是笔者反思以前亲身经历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课桌高70厘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全班42个学生,只有8个学生举手,有的把手举起来后又放下了)
生:可表示为米或0.07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可表示为米或0.70米。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无人举手)
利用课件和米尺直观教学教材第89页例1中的(1)和(2)之后,引出这道题目。笔者是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想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二是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0.70=0.7。没想到不仅预设中的精彩没出现,连基本的写分数与小数学生都没掌握。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把练十一中的第一题做起来。题目如下:
大约过了三分钟,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生: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你们同意吗?
生:是米,米尺上有100小格。
师:仔细观察图片,再想想。(学生默然)
学生的思维呈无序状态,对写成分数是十分之几还是百分之几不能确定。
笔者对三上、三下两册教材和教参进行仔细研读,发现教材编排本身是有缺憾的,存在着认知断层问题。有限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小数的认识建立在分数认识的基础上。人教版教材把“分数的认识”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但仅限于初步认识,如教参所述,“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分母为100的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本是新知识,又怎能支撑学生开展小数学习活动。
况且,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已逐渐模糊。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常常要借助一个直观的画面或生活场景来支撑,加上分数远离学生生活,教学时间跨度长,所以分数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十分模糊,因此在小数学习中势必出现信息检索和提取障碍。分数概念理解的模糊更是拉大了新任务学习与学生认知基础间的断层。
第二次试教
如何解决断层问题,组织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经过一番思考和学习,笔者找到了解决小数认知断层问题的突破口。
1. 置换学习背景,巧借生活经验。把教材中的长度单位背景置换成学生熟悉的货币单位背景,三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少的购物经历,货币中的小数对学生来说不陌生,而且学生在买早点或小物件时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对人民币的小数样态十分熟悉。这些生活经验为学生学习小数搭建了脚手架,降低了学习难度。
2. 调整认知次序,优化认知结构。改变教材中从分数到小数的认知次序,顺应学生思维,先通过购物经验直接引出小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把货币单位中的小数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初步感受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借助长度单位这个背景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沟通与内化。
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小数的初步认识”重新进行了设计与施教。
【片段一】在货币单位背景中研究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买一本练习本0.5元。我这里有1元钱,怎样从这里拿出0.5元付给营业员?
生:把1元钱换成10个1角,然后拿出5个1角付给营业员。(学生到展台前演示换钱付钱的过程)
师:5个1角是5角,也就是0.5元。把1元换成10个1角,其实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是1角。1角是0.1元,它是1元的,5角是1元的,可写成元。(边说边板书:1角=0.1元=元,5角= 0.5元=元)
师:买一根橡皮筋需要0.02元钱,0.02元表示多少?用分数又该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02元表示2分,2分=0.02元=元。
师:这些题目你们能做吗?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答题。
1. 3角是元,还可以写成( )元。
2. 6分是元,还可以写成( )元。
【片段二】沟通长度单位背景中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下面两道题目你会填吗?
板书:1分米=米=( )米
1厘米=米=( )米
课件展示米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然后交流。因为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再加上米尺图片的直观展示,学生顺利地做出了这两道题。
师:那么8分米、2厘米、16厘米、70厘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写?还可以怎么写?(板书题目)
师:观察这些题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十分之几写成小数是零点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小数是零点零几,是两位小数。
教学中,笔者把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教学放在了学生熟知的货币单位背景中,购物时常见价格中小数的实际样态、付钱找钱过程中对小数数值的实际感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小数搭建了脚手架。在演示1元钱兑换成10个1角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分数认知经验,0.5元其实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直观演示加上辩证思考,学生自然理解了0.5与之间的联系。接着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分数与小数,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因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加上直观图示,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很快得出了“几分米,用米作单位,可写成十分之几米,也可写成零点几米;几厘米,用米作单位,可写成百分之几米,也可写成零点零几米”的结论。最后对照板书梳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实践反思
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优化认知结构入手,顺应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内在的次序架构认知桥梁,突破学习障碍。
一是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出发,找准知识固着点。备课中,教师必须弄清楚,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它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点在哪里。理清这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背景。
二是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教教材。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学的“中介材料”,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要想跨越这段距离,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认知规律,适度地加工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题
动手做(二)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摆图形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重点
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难点
能用多种方法拼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认一认。
2.你能利用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和一条线拼出一个图行吗?
二、导入新课
师:昨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让老师眼睛一亮,这可招惹了青蛙王国的小青蛙们,他们非常不服气,今天也想和你们一较高低,你们接受挑战吗?
师:它们今天带来了一种神奇的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那就和老师一起去见证奇迹吧?
课件出示: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发明了一种桌子,可以根据吃饭的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有意思吧!
后来这种桌子演变成了一种玩具,它十分巧妙好玩,你知道它是谁吗?
课件演示:
一个动物图案转化成一套七巧板的过程。
师:真棒!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师: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那七巧板中的“巧”字又怎么解释呢?
引导学生得出:“巧”字说明了七巧板可以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师: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的创造。你们愿意和青蛙王国的小青蛙们也去拼一拼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愿意。
学生:想。
学生:这是七巧板。
学生: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自由说说。
学生:愿意。
通过复习,再次认识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利用拼一拼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初步认识七巧板,知道七巧板的来源,并通过了解七巧板,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拼摆有趣图形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认识七巧板
师:在和小青蛙玩拼图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七巧板好吗?
课件出示:
师:你能叫出七巧板中每个图形的名字吗?
反馈:1号、2号、6号、4号和7号都是三角形;
5号是正方形。
师:3号呢?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关于七巧板的知识你都掌握了,老师来考考你们:
七巧板由(
)种图形组成,其中有(
)个三角形,1号和(
)号图形、4号和(
)号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二、拼一拼
师:走吧!我们一起到青蛙王国去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第一局:试一试,拼出一个正方形。
师:赶紧想想,可以怎样拼?
师:拼好了吗?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是用哪几个图形拼出来的?
反馈: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
我用三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
我用全部图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
师:真不错,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恭喜你们获胜。
课件出示:
第二局:试一试,拼出一个三角形。
反馈:
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我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反馈:
我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我用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我用全部图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真厉害!通过两局的比赛,青蛙王国的青蛙们对你们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为了奖励你们,它们送给大家一个特别的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
青蛙:一边听一边观察,看看拼的是什么?
师:现在你能回答青蛙们的问题了吗?
反馈:分别是黄鹂、白鹭、山、船。
师:恭喜大家,赢得了青蛙王国的最后一次考验,它们把王国中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大家。
课件出示:
三、设计图案自己拼一拼
师:大家赢得了青蛙王国的礼物,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说出:给它们也送一份礼物作为回馈。
师:这个主意真不错!就拿手上现有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用七巧板合作设计一副作品,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反馈: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我知道,这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独自比一比,发现:不一样,它也有四条边,但是两边的边是斜的。
学生根据对七巧板的认识独自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独自拼一拼。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独自拼一拼,然后反馈交流。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交流。
学生边听边看。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由说说。
小组合作设计作品。
通过进一步认识七巧板,不仅熟悉了平面图形,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通过拼摆图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积极参与到拼摆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将学生的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听故事用七巧板拼情境图!吸引孩子的五官协同发展。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学习的空间,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操作、展示、交流中直接发展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活动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填一填。
七巧板中有(
)个三角形,有(
)个平行四边形,有(
)个正方形。
(
)号图形和(
)号图形比较大,(
)号图形和(
)号图形比较小。
2.下图是贝贝用七巧板拼出的小狗,请你给小狗图案中的每一块标上它在左上图中相应的序号。
3.拓展提高
用七巧板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5.布置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3、4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充分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的敏捷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1.七巧板是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2.七巧板还可以拼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师:老师也做了一幅图,我们共勉。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增强学生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培养组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板书
动手做(二)
——七巧板
正方形
1个
平行四边形
1个
一副七巧板
三角形
1、指名一名学生演示用一双筷子取花生(容易),让他只用一根筷子取(不容易)。
请你说说为什么?
该学生说不到重点,可以让其他同学说。
师边示范拿筷子边解释:拿筷子时,两根筷子近似形成一个什么图形?(角)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认识角。
2、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角”的概念初步形成
1、仔细观察主题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指名学生说说)
2、展示老师找到的角,师生对比,还有哪些角没有找到?
3、说一说身边事物表面上有角的现象。
4、用两枝铅笔做一个角
(二)角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三个物体:剪刀、带吸管的饮料、水龙头。
师:这三个物体上有角吗?(有)
2、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将物休上的三个角移下来。(说明这三个角其实是三类角:锐角、钝角、直角。)
老师讲第一个:(顶点、边、边),指定2名学生指出第二、三个角的各部分名称。
3、师:请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互相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引导、利用课件或活动角让学生理解明白:(1)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一、提供丰富的实物模型,感知空间观念
实物模型是认识几何知识的基础,是各种实物图形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源泉,离开了实物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空间观念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提供相应的实物模型、直观图形,引导学生有条理、多角度地观察,多感官协同感知,增强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其形状、特征、空间位置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由于实物模型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准备的保健箱、牙膏盒、魔方及自己动手做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面、顶点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实物看看、摸摸指出它的长、宽、高,说说哪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长方体的顶点、棱、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建立起形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形体特征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识图、画图操作训练,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是通过识图认识几何形体的结构和各元素之间关系等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课件能使几何图形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空间观念。通过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组合,形象地揭示图形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掌握几何概念,培养空间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通过计算机显示用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直接度量一个长方形。教学圆面积时,通过课件把圆进行切、拼,学生很快发现圆切拼后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长则是圆的半个周长,从而推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健康在腿上,聪明在手上。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践、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等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空间观念。例如角的认识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五角星的角等,再用小棒摆出角,然后把这些实物角的特征抽象出来,形成几何图形的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最后指导学生画角:先画一个点(顶点),从这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这样由具体实物到图形,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实践表明,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能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实践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三、加强对图形语言描述的表达训练,促进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偏重于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语言是表象形成概念的中介,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要表达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就是要使用确切、通俗的语言。这个过程对学生准确地掌握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直观图形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能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几何概念及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是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也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教师再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拉动后,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观察、对比,逐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此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还不是完全掌握。还需让学生互相交流,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也就凸显出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或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
四、加强数学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运用观察首先可以估测学生熟悉的事物大小,如黑板约有多长?课桌面有多大?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米?教室的面积约有多少平方米?教室的容积有多大?等等。估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检验估测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提高估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目测、步测操场的长度,足球场、篮球场的大小。通过数学活动,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可供学生反思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经验,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猜想,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的开始,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建立角的表象,过程如下:
1.谈话,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角(黑板上板书“角”),看到这个角,你想到了什么?
生1:人民币有角,桌子也有角。
生2:动物的头上有角。
生3: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角是数学中的一种平面图形,跟刚才几个同学说的是不一样的。
2.从几何图形中引入“角”
师:猜猜笑脸背后躲着谁?(课件分别出示被笑脸遮住的长方形、五角星和三角形)
师:都是怎么猜的呀?
生:笑脸外面露出了角。
师:角,你是说这些图形中有角,那三角形的角在哪里?谁能找一个指给大家看看?多数学生都是指了一个点。
3.从几何图形中抽象出“角”
(1)从三角形中抽象出角。
师:老师把你们指的这一个角留下来,想想留下来会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点)
师: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你想的是怎么样的?
生2:角要是尖尖的。
生3:要是叉开的。
师:你们是说角不是一个点,那再添上什么就会出现他们说到了尖尖的,要叉开的?(学生比划)
师小结:哦,你们的意思是角除了一个点还要添上两条线。(课件出示完整的角)
师:三角形上另外两个角谁能完整地指指?(教师指导学生完整的指角方法:从顶点出发)(学生正确指出课件一个角,就出示一个角)
(2)从五角星和长方形中抽象出角。
师:那五角星、长方形中你能找个角指指吗?
(学生指出一个,课件就出示一个角)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知道“角”这个名称,但可能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角不尽相同。也有很多学生了解以前认识的图形里面的角,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生活经验,如,日常生活中的“桌角”甚至“动物头上的角”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角最初的表象可能是“尖点”,所以在指角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指了一个点。这里通过让学生想象“留下来的角是怎么样的”,使学生将抽象与直观联系起来。然后从“点”开始,利用学生的知识点,把原先在头脑中说不清指不明的角,慢慢清晰化,逐步完善角的表象,从而建立角的概念。
这个教学片段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促使了学生反思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对“角”的理解更为深刻。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回顾了旧知,更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巧妙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清晰。
二、设想观点处巧妙留白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历自己的主动尝试和反思,真正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讲究“留白”的艺术,应采用延迟评价、调整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闹中忽静”的、利于反思的空间,学生往往能够自主洞察到观点的缺失之处。如,在估算教学中,由于估算的结果具有区间性、不确定性和现实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情况下数据的唯一性,因此,有时会有更多的空间引起学生的争议,我们在教学中就需助燃,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真实地暴露出来。
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估算课中,解决如下问题时,我的学生中出现了3种不同的声音:
一瓶装橙子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和9克方糖。冲完这一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
生1:450÷16×9=253.125(克)≈253(克)。
生2:450÷16=28.125(杯)29×9=261(克)。
生3:450÷16=28.125(杯)28×9=252(克)。
生1的解答是通过计算,把最后的值进行估算,其实这是一种数的估计。这种倾向在估算教学中偶尔也会出现,即学生把对结果的取舍误认为是估算,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比对,进行分析。生2和生3的区别是对于把这瓶橙子粉可冲杯数的理解不同,按实情来看,0.125克的橙子粉不足以冲一杯,把它估算成28杯会更合适,剩余的0.125克,放在其他任何一杯中均可,这样所需的方糖也比较合适。
可见,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同的估算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和争辩,不仅要理解题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科学的思辨式的思考方法,相信真理,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此时,教师要把它当成一种资源,不作主观剖析,要积极引导突显学生的自我反省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进行自我碰撞与调整,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享受到精神上的豁然开朗。
三、回想过程处指引回望
当某个知识点教学告一段落或全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肯定已经纳入了信息。这时,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回望反思来追溯探究过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认知结构。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中寻找、探索一般规律,使问题逐步深化,使学生的思维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如,在“方程的意义”(人教版)的教学告一段落后,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题:
1.你能写几个跟上面不一样的方程吗?给你30秒钟,看看谁写得多。(写好后,同桌互查,指名到黑板上写。)
2.刚才小杨同学也写了三个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一部分,猜猜看他原来写的是不是方程?
2X+ =100 57- =24 12Y+3 68
3.判断下面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5+65=70 2872 y+24
5x+32=47 6(a+2)=42 3x-y=8x
4.现在你知道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了吗?(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韦恩图)
一、发挥直观性优势,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性的优势,为学生建立概念,创设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特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析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组成的,这样就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的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又如:在小学形体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在课件中可这样设计,让一只小狗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变色,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颜色,配合师生的回答,学生很快就理清了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因此,发挥多媒体直观性的优势,可以把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几何概念。
二、发挥动态性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公式
在小学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可化难为易。
例如:在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师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们在课件中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直径分别是6cm、10cm、15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动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即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结论。
再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割补的方法使学生在割移过程中发现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为学生自己推导公式作了辅垫,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发挥多媒体动态性优势,不仅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为学生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三、发挥形象性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几何特征
在教学时,有些几何特性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这一缺陷。
例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如:在《圆的认识》课件中,可以制作三幅画:轮胎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原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微课技术;促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全方位正确认识微课技术,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特点、性质等,优化利用微课技术,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转换师生角色,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一、借助微n技术,提高学生预习效果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首要前提,也是整个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步骤,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预习效果的提高离不开微课技术,可以帮助更好地预习章节知识,对新课题知识留下初步印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微课讲教学过程划分成多个小单元,符合小学生的各方面特征、认知水平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也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倍数与因数”为例,上课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该章节知识难易程度,制作“科学、合理”的微课,群发给学生,班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微课内容,预习“倍数与因数”知识点,试着解答相关的预习试题,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上记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全方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准确把握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学,有效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利于提高学生预习效果,其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借助微课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某种角度来说,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客观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结合章节知识难易度,优化利用微课技术,制作合理化的微课课件,向班级展示相关的情境图,进行针对性引导,加以说明,开展针对性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三角形、四边形”的空间概念,直观、形象地感知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准确辨认出三角形以及四边形,逐渐培养其“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这一特点,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巧妙引入到课堂中,最近羊村中的美羊羊开了一家有趣的图形店,里边有不同类型的图形,吸引大批的小羊,美羊羊忙得不可开交,想要招聘一些专业的营业员,必须掌握图形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而,教师巧设这一问题情境,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试试啊,将班级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其视野,将数学中的“图形”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借助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相关知识,有效突破该章节重点与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班级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三角形与四边形图形知识点,说说生活中三角形与四边形实物,使其意识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逐渐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学习章节知识,为后面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微课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全方位正确解读教学大纲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展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以“时、分、秒”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前制作好的微课课件,播放相关录音,让班级学生根据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说说这是什么声音,“钟声”这是他们一致的回答。教师可以借助“时钟”,让学生观看微课课件中的钟面,说说上面有些什么,即“数字、指针”,全方位正确认识时钟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层层递进,即钟面上有1-12这些数字,其均匀地围成一个圈,均匀分割了整个钟面,将其分成了大小相等的大格子,让班级学生数数被分成了多少个大格子,再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看看这些大格子间有什么特点,发现每个大格子也被平均分割了,有个五个小格子,让他们数数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子,促使他们对“1分、1秒”留下初步印象,建立起时间观念。以此,充分发挥微课技术的作用,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心,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效展开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借助微课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视频是微课的关键性内容,也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设计微视频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各方面特点,坚持“通俗易懂、语言简洁”原则,合理搭配“颜色、图片、动画”等,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制作大约10分钟的微视频。以“位置与方向”中的“辨认方向”为例,上课前,教师要全方位准确把握该章节知识,制作相关微课课件,以某重难点知识为切入点,制作相关的PPT课件,比如,借助方向板找出地图上面建筑物具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制作动态的方向板,采用动画形式有效移动方向板,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借助方向板准确辨认方向的全过程,使其全面、客观理解“位置和方向”一系列知识,有效突破该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逐渐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体系,为后续知识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充分发挥微课辅导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2011年版课标”提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目标中又提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就必须喜欢数学,也就是必须对数学有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会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上得有趣,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趣味课堂中学得更有趣。下面以二年级“认识角”(苏教版)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把数学课上得有趣。
一、设境激趣 沟通联系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等特点,在教学时,应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且又生动有趣的素材进行教学。《数学》“2011年版课标”提出了“四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基本活动经验”。当所学知识在学生活动经验里已有,即便只有部分,他们也会产生浓厚兴趣。
基于此,在教学“认识角”时,在课伊始时就创设了蕴含着趣味的情境:“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对教材中主题图稍做加工,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年级“认识角”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角的表象。为了突出这一重点,设计如下:
1.在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
2.其实在它们当中还隐藏着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下面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隐去实物)。
课件展示从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共7个)。
3.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些(角)图形,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有谁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使它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这样,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轻松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
以上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与生活是有联系的,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学习的一般规律,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并在不知不觉中生发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巧置冲突 辩论生趣
当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应该重组教材,巧妙“制造矛盾”,设置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问题有不同见解,引发辩论,这样既能激发探求数学问题的兴趣,又能有效训练思维,还能对问题的本质得以深刻理解。
当“角”的基本要素初步构成后,为引发学生在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辩论。我们对教材第66页的“想想做做”第2小题:的前两个图形进行了位置互换(见辨角图)。其原因是降低数角的难度,也为后面辩论“铺路”。①号图形学生很容易数出(三角形)有3个角,但在判断②号图形有几个角时,一般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只有一个角即左下的直角,有的认为有3个角。有一位学生执意坚持②号图形中有3个角,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设置认识冲突,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争辩。教师站在了这位学生的立场上,并说:“老师也感觉有3个角。”由于“糊涂”的老师也参与了其中,争辩更是兴趣盎然。“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辩中,学生明白了角的两边是直直的,在画角时要用尺子画。最后这位学生不但修正了自己的错误观点,还说服了我这个“糊涂”老师。
由此可见,使课堂有趣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更是一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帮学生找到学习乐趣”的意识。
三、巧设幽默 趣味横生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动作、或语言、或表情,不胜枚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运用幽默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能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就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能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
如:在思考第66页的“想想做做”第2小题(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时,我把③号图形用多媒体技术改编,并取名为“趣味练习:数学魔术,变变变”。具体做法是
■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③号图形有两个角,下面老师想给同学们变个魔术,想看吗?(课件演示③号图形放大,然后将③号图形上面的圆弧慢慢变成一个尖顶的形状,如④号图形。)
看清楚了吗?它是怎样变化的?现在这个图形共有几个角?为什么刚才图形上部没有角现在有了呢?
这样的练习,学生通过观察由曲变直、从没有角到有角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对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又使学生品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化静为动 生动有趣
心理学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因此,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就要寻找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化静为动,将数学知识蕴含于动画之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材第65页例题呈现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这样呈现的,目的很明确,是想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由于教材受纸制的限定,例题所呈现的内容只能是静态的图文,不能很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设计动画情境,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小的。其具体做法如下:
1. 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 “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在转动)
师:现在有角了吗?(学生观察发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角。课件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依次出示下面的钟面(如右上图),由学生指出角,并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指着①②③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的角张口大,有的角张口小,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角的张口大其实就是角大,角的张口小就是角小。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小组交流,得知了①号角最小,③号角最大。而且也知道了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 联系生活,感受角的大小
播放动画。当扇子打开的时候,角就慢慢变大,当扇子合拢的时候,角就慢慢变小。
创设角在钟面上大小的情境,动态的呈现“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角”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契合了儿童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此动态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感受,所以学生感到亲切,整个过程充满童趣!然后通过观察折扇的打开、合拢,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变化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后,再让学生使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一切都水到渠成。
五、梳理知识 增添乐趣
课堂小结是梳理知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在此环节整体把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如何做到这一点?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编制儿歌 。为了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致,进一步巩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及“初步理解角是有大有小的”的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们编制了一首儿歌,同时还配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拍手游戏:“角儿角儿真奇妙,有的大来有的小;一个顶点两条边,比比画画都知道。”
当学生在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比一比等学习活动之后进行拍手游戏,拍手游戏既巩固角的知识,又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