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6:4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使子女只知道受宠,不知道爱人。要了解是什么给孩子带来快乐,仅仅是别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如果享受他人创造的幸福是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将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是呀,如果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本文论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关键词:爱心;教育;榜样;日常活动
一、教师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教师应以身传教,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她的头发常乱蓬蓬,指甲黑乎乎的,穿着里长外短,再加上性格较内向,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我发现她很孤独,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但收效甚微。有一回,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我找家长谈心,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亲切地拉拉她的手,抚摸一下她的头,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王寒开朗了,也漂亮了,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那是去年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冷,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午睡时咳嗽声不断,我听在耳里,疼在心里,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让他们含在嘴里,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也有点感冒,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别咽下去,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二、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像歌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三、把爱心教育贯穿在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玩具撒了没人捡,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利用它们的对话,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四、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善待长辈、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物,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爱心教育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变得更自信更快乐,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孩子的童心需要百般呵护,只要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收到丰硕的果实。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了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回答。?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能说出他的一些特点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融入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人。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为父母了解和研究儿童提供了时空和情感上的便利条件。应当说,天下没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但是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的。“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错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父母经常与孩子在一块,就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还有些父母忙于事业发展,累于生活琐事,很少能抽出时间专门地观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形成对孩子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正如一句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了解和研究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古今中外的知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英国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弄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是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者。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学记》认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的父母就要能够洞察孩子的心,全面把握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从时间和空间条件看,父母和孩子间的时空距离是最为接近的,两代人频繁互动的交往为家长了解孩子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满足孩子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主要场所。即使是上小学后,孩子每天仍有大约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家庭里活动。在每天同孩子的交往中,父母经常为孩子操心,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物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然会去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去体会孩子的心态,去思考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父母就能对孩子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父母还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把握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并推知孩子将来的发展,这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胜任的。
其次,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为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筑就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是异于夫妻关系的又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正是这种亲子关系,促使父母对子女产生深切而真挚的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促使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去考虑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目前,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因之,父母对独生子女期望值愈来愈高,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努力去掌握有关教育知识,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孩子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3.了解和研究孩子的一般内容?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的健康状况与身体发育情况,主要是指儿童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等。
(2)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
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也有影响。
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3)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大致表现为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个性的形成与如下四种因素有关:先天的生理素质、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的活跃程度、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熏陶。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粗暴地强制他们放弃原有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国外链接
瑞士:带孩子调情两不误
在苏黎世,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妇穿着体面协调,满面春风,两人带着两个小孩,一个能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夫妻两个边带孩子边谈笑调情,他们真的是在调情。多么美妙的画面。瑞士的小孩情绪稳定,看起来也比较幸福。
德国:拥抱妈妈的仪式
德国男人每天进门、出门是会带着孩子一起拥抱妈妈,说一句辛苦了。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氛围始终比教育本身更重要,一个生活在充满关爱环境里的小孩,还担心什么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所谓情商,不是教来的,是耳濡目染的。
新西兰:赞美妈妈是必修课
新西兰父亲会在孩子面前经常赞美妈妈:“妈妈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去花园里采一枝花给妈妈戴上”;吃到妈妈弄的蛋饼时,会对孩子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妈妈辛苦了。明天让妈妈多睡一会儿,爸爸带着你做鸡蛋饼,跟妈妈比一比,好不好?”
指责:你的几种“恶劣”态度:
总习惯在孩子面前指责孩子他妈。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女人不擅长理家,叫什么女人?”“总是唠叨,烦不烦?”“汤太咸了,你不知道试啊。”看看小敏他妈,每天都笑眯眯的,你的脾气怎么这么暴?“家里乱成这样”……总之,随时随地的都听到你说孩子他妈一无是处。
这样会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1、妈妈总是做不好事情,妈妈太差劲了。
2、家里总是埋怨声,我尽管把耳朵闭起来,只当没听到。
那么,下一次,你指责孩子不对时,就是一样的效果。他的耳朵已经闭起来了。这是不是太可怕的事?
反对——教育孩子时,你总是站在孩子他妈的对立面。
妈妈让孩子把桌面收拾整齐了在做作业,你在一边插嘴:“先把作业做完了再收拾也来得及的。”妈妈批评孩子不该去买零食,乱花钱,你在一边说:“几块钱的小事,值得这样吗?”孩子他妈批评孩子时,你听着不顺耳,小声在边上“煽风点火”,“有其母必有其子,平时你自己都不注意。”“我说了吧,平时你就不能那么惯着他。”本是针对孩子的事,你转嫁到孩子他妈身上了。这不,一场吵架又开始了,火势大有蔓延之势,你难以想象对方的愤怒。
这种环境下,孩子教育的好吗?
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1、你们意见不统一,我到底听谁的?下次我是不是还按自己的来?
2、你们吵去吧,关我啥事?
3、你们毫无方法,只是一对失败的父母。
无话可说——你们夫妻关系相当淡漠,你很少有话跟孩子他妈说,一开口说话就是孩子的学习。
你经常在家用鼻音回复孩子他妈,吝啬吐一个字,金口难开。你对待孩子他妈的冷漠态度,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家庭的一点点细枝末节都会影响着他的心身成长。你误以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无话可说,无乐趣可言,平淡加平庸,好像两个人除了孩子,就没有任何有趣鲜活的话题,这就是你给孩子的错觉。
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是:
1、原来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大人们都好无趣。
2、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太快乐,也不会太阳光。
3、他长大后不会懂得交流和相处。
不体贴——你从来不懂得照顾女人,比如偶尔给她削好苹果递过去,让她早点睡,让孩子给妈妈倒水。你从来都是忽略的。
你认为都是成年人了,谁该照顾谁呢?但这在孩子眼里是不一样的。他看到的画面在他脑子里过滤的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
你温柔的对待孩子他妈,在孩子眼里,女人就给受到呵护的,男人就该关心呵护女人。如果你家是男孩,他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女人;如果你家是女孩,她长大以后有一个温暖的心,知道寻找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男人用钱和花言巧语骗走。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些太重要了。你的一杯水,一个眼神,一句关心的“怒吼”:“快吃药!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少了你,怎么行?”这样的体贴,家里的气场能不好?孩子能不懂事听话?从小懂得关爱?
学会善待孩子他妈
1、你不经常做饭,但每周至少亲自下厨为妻儿露一手,炒上两三个他们爱吃的菜。请记得给妻子夹菜。
2、记得偶尔在孩子面前拥抱你的爱人,亲密的关系不要怕被孩子看到。中国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压抑,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3、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记得单独沟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1、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中〕顾振飚
2、当我还是个不谙世事、学习成绩相当糟糕的孩子时,父亲给我的是爱和鼓励;当我成了一名推销员时,他给我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但是当我行将执掌拥有成千上万职工的企业大权时,他却迫 使我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和他争论,使我了解他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小托马斯·沃森
3、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4、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5、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对恶劣的、否定性的环境,有天然的反感。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是是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的。
6、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申涵煜
7、从教育的生物学特征来看,教育就是使一个小生命在身体和心智上不断得到完善,并使他更加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人的教育,多像鸟儿对小鸟的训练啊。()
8、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中〕刘大伟
8、当孩子们开始问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他们就长大了。——佚名
9、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10、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中国]赵东华
11、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美]泰曼·约翰逊
12、除非一个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则他不可能从懒散、空闲中得到乐趣。——杰罗姆
为了对中国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教育问题有深入和专业的了解,2013年10月~12月,慧路科技孩子教育网通过发放一千多份有效问卷调查和对上百位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备注:本次调研主要通过网络各种形式为主,家长大部分是属于上网一族,其调研结果和以线下调研情况会有所差异),对全国20个地区(16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天津)的家长进行调研,并在2014年1月了《2013年中国孩子教育情况分析报告》,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以来针对孩子教育的第一次专业性分析报告。报告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家庭状况、家长关注热点、孩子教育渠道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关心的核心问题。
一 家庭状况
1.家长年龄
当前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以年龄26~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85%。其中,占比最多达38%的家长群体年龄为31~35岁,排名第二的是年龄在26~30岁的家长,第三名是36~40岁的家长。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基本上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年龄 20岁及以下 20~
25岁 26~
30岁 31~35岁 36~40岁 41~
45岁 46~
50岁 51岁及以上
百分比 2% 7% 26% 38% 21% 5% 1% 0%
2.家长性别
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更高,其中女性占65%,男性35%。在孩子的学前教育0~6岁阶段关注度差异更为明显。
性别 女 男
百分比 65% 35%
3.家长学历
本次发放问卷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所以家长的学历普遍较高,大专及以上占总人数的72%。其中,硕士及以上占9%,大专或大学占63%,中专或高中占18%,初中为9%。如果问卷发放形式为现场发放,以及加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发放比例,家长的学历情况应该有所不同。
学历 小学 初中 中专/高中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博士后 其他
百分比 1% 9% 18% 27% 36% 9% 0% 0% 0%
4.家长职业
全职爸爸或妈妈为少数,仅占总数的9%。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其父母白天上班,由爷爷奶奶或保姆带;达到幼儿园入园标准则就读幼儿园,由爷爷奶奶接送。晚上或假日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相应增加。
职业 全职爸爸/妈妈 职场 自己做生意 务农
百分比 9% 68% 18% 5%
5.孩子数量
独生子女情况普遍,拥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64%,两个孩子的家庭占23%,两个或以上仅5%。
孩子
数量 暂没有
孩子 备孕 怀孕 一个男孩 一个女孩 双胞胎 龙凤胎 两个孩子(非双
胞和龙凤胎) 两个
以上
百分比 3% 2% 3% 31% 33% 0% 0% 23% 5%
6.孩子所处阶段
孩子所处阶段:36%处于幼儿园阶段,32%为小学阶段,15%为婴儿阶段,初中阶段6%。这和参加调研的家长年龄分布情况一致。
阶段 暂没
孩子 备孕 怀孕 婴儿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就业
百分比 3% 2% 3% 15% 36% 32% 6% 2% 1% 0%
7.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分布较为分散,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50%。其中,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为23%,27%为10~20万元,23%为6~10万元,18%为4~6万元,9%为4万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 4万以下 4~6万 6~10万 10~20万 20万以上
百分比 9% 18% 23% 27% 23%
8.地区分布
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及城市。其中,北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河南等省份及地区依次人数最多。发达城市的人口整体素质偏高,教育资源和竞争情况也相应更为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更高。
地区 北京市 广东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河南省 天津市 四川省 辽宁省 湖南省 河北省 重庆市 其他
百分比 11% 9% 8% 8% 7% 6% 6% 4% 3% 3% 3% 3% 2% 27%
二 家长关注热点
1.孩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为令家长关注
关注重点 备孕知识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孩子饮食 性格培养 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 升学 兴趣培养 教育政策 学校挑选 教育机构 其他 都不关注
百分比 9% 59% 85% 49% 93% 77% 44% 30% 67% 49% 30% 28% 0% 0%
伴随孩子一路成长,93%的家长皆关心孩子的性格培养,85%关注心理健康问题,77%关注学习习惯,67%关注兴趣培养,59%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性格”、“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关键词组在慧路“孩子教育”微信公众账号关键词回复获取文章阅读中排行前三位。
2.男女两性承担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对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亲的侧重点各异,母亲更倾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如生活、婚姻方面;父亲则更关注孩子的成绩、成才如学业、事业问题。如关于学业成绩的升学问题“小升初”关键词搜索的30~39岁父母年龄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12%。
3.针对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重点不同
孩子处于0~3岁的婴儿期时,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等健康问题更为关注。幼儿园等学龄前阶段,家长更倾向关注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素质培养。如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孩子更加勇敢、感恩等优秀品质。进入小学、中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升学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关注问题 婴儿
(0~3岁) 幼儿
(4~7岁) 小学及以上
(≥7岁)
备孕知识 2% 4% 2%
健康问题 90% 85% 41%
心理健康 88% 92% 82%
孩子饮食 80% 79% 86%
性格培养 92% 95% 93%
学习习惯 70% 75% 80%
学习成绩 0% 9% 70%
升学 0% 9% 47%
兴趣培养 40% 85% 70%
教育政策 15% 20% 68%
学校挑选 10% 20% 30%
教育机构 5% 32% 40%
其他 0% 0% 0%
都不关注 0% 0% 0%
4.家庭情感、旅行、美食厨房、投资理财方面的是家长们最希望了解的生活资讯
资讯
类别 旅行 装修家居 职场 投资理财 美食厨房 购物 潮流时尚 线下活动 娱乐八卦 时事新闻 家庭情感 其他
百分比 48% 7% 23% 39% 43% 18% 25% 8% 3% 3% 49% 3%
5.家长在网络进行孩子及生活方面购物时,孩子教育方面的读物及课程更受欢迎
67%的家长更偏好购买孩子读物,62%选择关于孩子教育家长读物,34%选择教育与培训机构课程,26%选择孩子玩具,25%选择孩子食品,21%选择童服。
类别 百分比
妈妈用品 7%
居家用品 16%
化妆品 10%
孩子饮食(奶粉等) 25%
孩子玩具 26%
孩子读物(益智) 67%
家长读物(孩子教育) 67%
童装 21%
儿童专用生活用品 10%
教育、培训机构课程 34%
小家电 2%
三 孩子教育资讯渠道
第一,相较于传统的单向接收教育资讯的渠道而言,具备即时求助交流分享的QQ群更受青睐。
关于孩子教育资讯获取渠道偏好方面,49%家长选择QQ群,41%选择微信公众平台,33%选择QQ空间,31%选择网站,31%选择教育专家线上免费解答。
每天慧路“孩子教育QQ交流群”都会收到几千位家长交流相关孩子教育问题,其中40%家长表示“存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希望获得及时的解决”,35%家长则表示“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希望能通过交流学习和帮助其他人”,22%的家长表示“暂时没有明确的孩子教育问题,但觉得可多学习育儿经,有备无患”。
渠道 百分比
网站 31%
论坛 23%
手机软件APP 10%
QQ空间 33%
电子刊物 16%
纸质刊物 16%
微博 21%
微信公众账号 41%
教育专家线上免费解答 31%
电视 13%
Q群 49%
第二,在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类型方面,33%的家长选择课外辅导,30%选择早教机构,25%选择文体艺术,20%选择外语培训,7%选择智力开发。
机构
类别 早教
机构 外语
培训 课外
辅导 文体
艺术 智力
开发 海外
留学 都没
参加 其他
百分比 30% 20% 33% 25% 7% 2% 2% 2%
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情况增多,大多年轻父母都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加上城市高楼林立,独立居室代替旧时大家庭式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初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缺乏充分的育儿经验交流机会。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成为年轻家长获取孩子教育信息重要渠道。据统计,2013年“孩子教育”作为关键词百度热度指数整体同比上升13%。“孩子的教育心得”、“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如何教育孩子”等孩子教育疑问求助也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
四 总结
方法如下:
1、让孩子多到社会上锻炼锻炼,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让其感受到世间的不平与疾苦。这样的方法会比闭门说教要行之有效。
2、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相信用爱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如果现在的教育方法有些不足,要及时调整,给孩子多鼓励,少惩罚,家长多一些耐心。
3、必须抓住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兴趣和爱好是什么,而且该夸孩子的时候不要吝啬华丽的语言,慢慢的扭转孩子的不良行为。
4、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要接近他就要先走进他的生活,可以和孩子玩游戏,游戏中间会有很多要需要学习的东西,寓教于乐,并找到共同语言,减少沟通障碍。
5、同时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和沟通的方法。每个人都是从不懂事,叛逆的孩子长大的,可以想想自身小时候的想法,再从孩子的角度以及现代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爱 教育 孩子
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是一种行动体验,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爱――架起与幼儿沟通的桥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幼教事业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它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探索幼儿教育的规律,研究教育大纲、教材和教法,寻求科学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指导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似春雨般的爱去滋润,似春阳般的爱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加强自我学习,树立专业思想 ,正确认识幼儿间存在的差异,培养幼儿的个性化特点, 加强对幼儿教育,培养美好的心灵,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齐心协力让孩子快乐成长。[1]
一、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幼教这个岗位,我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二、正确认识幼儿间存在的差异,培养幼儿的个性化特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表达想法、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在智能的发展和表现上呈现不同的形态: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反应迟缓;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不善言词,等等。智能的发展不同也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不同;有的主动热情,有的温和好动,有的则是被动型的。为使这些被动的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我们通过家访、和幼儿交谈、观察幼儿日常行为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幼儿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和家庭因素差异等类型。
三、加强对幼儿教育,培养美好的心灵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需要成人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要把爱作为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把爱作为沟通幼儿心灵的桥梁,把爱作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要与幼儿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幼儿的“好妈妈”、“好朋友”,用爱的清泉滋润幼儿的幼小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培养美好的心灵。(例如:在一日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通过给自然角或家中的种植物浇水,给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喂食,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幼儿回家帮助家长做简单的家务。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入园时开展“手拉手”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八节的“我的好妈妈”“我是爸妈小帮手”“我为妈妈送礼物”的爱妈妈教育活动,加强了亲子沟通和交流,让幼儿学会感恩;五一节“劳动最光荣”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活动;六一节的好孩子教育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增长了社会知识,增进了幼儿与教师、父母之间的感情。 让孩子学一点知识,懂一点道理,做一点实事,养成一种品德。)我认为:正因为教师真诚温暖的爱,才能使孩子们与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以他们童稚天真活泼得爱心来回敬老师得爱。从教十年来,我教过的幼儿离开幼儿园多年了,可还是经常返校,同述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每当这时,我总会感到爱是精神的营养品,教师用心去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就能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
四、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齐心协力让孩子快乐成长
有些幼儿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幼儿园只能是为了看管孩子,防止不发生大的事故而已。这样,幼儿园和幼儿家长之间互不了解,影响了幼教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消除幼儿园和幼儿家长之间的隔阂,填平这条鸿沟,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呢?多年来,我学习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战线上的模范典型人物的事迹,树立了“爱生如子、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个幼儿班主任,除争取村队、妇联、卫生等社会团体,宣传幼教工作之外,还走向家庭,搞家访,与家长联系。幼儿开始入园时,除做好必要的登记外,还召开幼儿家长会,告诉幼儿家长幼儿园的办学目的、指导思想、幼教任务、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等等,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走进课堂,了解幼儿一天的在园情况,根据幼儿具体情况与家长沟通,在家长、教师、幼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2]
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共识。愿所有的教师心中都充满真爱,把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孩子,让我们把真爱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相信它能生根、发芽,并结出喜人的硕果。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我很不解,孩子才五岁,古筝学两年,英语学一年,绘画学两年,芭蕾学一年,那么多的才艺,以后究竟要做什么?
“我们马上还要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班!”父母还都特自豪。
“现在不学不行!小学现在实行愉快教育,没有功课压力,去学校唱唱歌跳跳舞一天就混完了。到考试了,题却出得一道比一道难。一年级的孩子就考‘两辆列车相向而行,一只苍蝇在两车中间飞,到两车相遇时,苍蝇要来回飞多少公里?’老师又不教,只有外面的奥林匹克班教,你不交钱去学,你家小孩儿就考不过别人!我们做家长的,总不能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现在光成绩好也不行,还得多才多艺。一到晚会上,小孩儿就开始比拼。能上去表演的,都是考过多少多少级的,一出手都跟小钢琴家一样。以前高考加分,都是照顾绘画、音乐、体育特长生,现在哪里有什么特长生?只有‘特短生’。你成绩再好,什么都不会,首先就被学校筛掉。这哪里是考学生?简直是考家长。我们这一代倒霉透了,当年考大学已经焦虑过一次了,现在有了孩子,又是十八年徒刑,烤得两面黄。”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快点考上大学,我就解放了。”
父母往往受环境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与其说是为了内在修养,不如说是外在展览。同学之间一见面,就忙着叫小孩儿表演,这个来段芭蕾,那个弹个曲子,学体操的就满地翻跟头;家长还当着很多成人的面考五岁的孩子加减乘除,可能是自己倾注的心血太多,不显示一下成就不甘心。而孩子卓越的表演引来一阵阵赞叹的时候,家长的那种自豪感便溢于言表。
作为幼儿教师,我更注重的是隐性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人性化教育。比如,家长都知道教育孩子见人就打招呼,说谢谢,这谁都会。但细节问题,家长注意到了吗?
在同一桌吃饭,菜一上来,小孩儿就站在板凳上拿勺子去够。家长生怕孩子够不着,招呼都不打,理所当然地把菜移到孩子面前。我善意提醒:宝宝要学会礼让,让大人先动筷子;大家吃饭要排队,菜转到你你才可以拿。孩子大约是从没听过类似的话,一气之下将汤匙摔得粉碎,生气地说:“我不吃了!”还扭着要下板凳。
妈妈一把抱住,哄着说:“乖囡囡,我们小呀,我们饿了呀,阿姨比我们大那么多,让让我们呀!”眼睛都不看我。
我碰了个软钉子。
什么样的母亲,带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的年轻母亲,很多是当年的独生子女,或者是最后一代的老小,本来在家就受宠爱,不懂得谦让,更难教出礼让三先的孩子。
素质教育,这是我听得最多的关于教育的方针,大家都在谈。这里的所谓素质,已经将最基本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有涵养排除在外。依我看,在各种少儿培训班满天飞的时代,孩子缺少的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想他人所想、分享和友爱的点点滴滴。因此,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
在孩子学跑以前,路要走得稳。
在孩子神采飞扬地上舞台表演以前,在台下要学会含蓄与收敛。
人的憨厚与谦让,温柔与和谐,比所有的钢琴绘画体操算术都要强。
关键词 高中教学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1让孩子懂得感恩
在中国,即使家境困难,不到不得已,也舍不得让孩子打工,不愿意让他们吃苦受罪。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只要孩子有任何的需要或者物质欲望,父母们都会尽量地满足他们。而美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然我们的文化存在差异,但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财方面,的确有着独到之处。
美国父母支持独立,鼓励孩子从小尝试打工,让他们享受劳动成果。在美国,家庭不论贫富,总是让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学习独立,以及养成“用劳力换取所得”的观念。因此,大多数美国家庭的孩子们很习惯打工,小至在家洗碗、扫地或帮邻居作临时保姆,大到给其他学生做家教等等,只要是可以赚钱的活儿,都会鼓励孩子去做。在学校里,校方也会让学生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中学习、体验诸如募款之类的公益活动。例如,在每年的感恩节,童子军们就会外出筹募经费。在美国,我们经常会看到拿着手工饼干或慈善餐券到住宅区按门铃兜售的小朋友。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尝试去赚钱,了解金钱来之不易,而且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这样有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证。
2张弛有度,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对孩子严格,会使他做事更有分寸,不会胡来,有更好的自律能力,做事会比较追求完美,对事对人都比较认真,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千百年来,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说的最多的也是“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发展,少走弯路,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对“严格要求”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过于严格也会让原本活泼的小孩失去创造力,造成思维发展的局限性。
3尊重孩子,平等交流,鼓励独立
“变”,是处于青春期少年的显著特点。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开始发育,所以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同时,家长会发现,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乖巧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他会经常抗拒父母的要求,厌烦父母的说教,拒绝父母的安排,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更甚于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家长武断和粗暴的指令下,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从而导致经常性的与父母争吵,甚至离家出走。这种让大多数父母头疼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正是处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断乳期”。
所谓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希望能够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而且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尽管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规矩――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家长光在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否则,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家长苦口婆心说一堆,可惜孩子不买账,结果最后关系越弄越紧张。
所以,作为父母,要耐心地等待他们成长,给予他们理解,小心地呵护他们: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其次,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能够和他们平等交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最后,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反抗行为比较严重,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关键词:单亲孩子 教育 策略
对于学生中的特别孩子班主任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下面就我对单亲孩子的教育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用微笑向单亲孩子传递亲人般的关切
微笑富有无穷的魅力,微笑可以传递给孩子们以温情。教师的微笑,能使平庸的学生成长为不平凡的人,能把普通的学生培养为杰出的人才,能使平淡无奇成为波澜壮阔的瑰丽与永恒!家庭里如果发生变故,单亲孩子们的个性往往会比较孤僻、自卑,逆反心理会很强,会把自己整日封闭在一个隔绝的世界里。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对单亲孩子特别的关爱,可以说是构建师生和谐心灵世界的重要支点。教师的微笑,犹如一股使心灵复苏的春风,向他们传递着温暖的阳光,,让他们感受到一份爱心、一种默契、一种温馨。教师对于单亲学生的教育,多多面对他们微笑,这常常能起到有效沟通作用,它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增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并进而和他们培养起感情,有利于让这些学生重新获得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尤其作为班主任,就更需要来多体贴爱护这样的孩子。教师必须在他们身上付出真心和真诚,使他们把老师当做朋友,用诚心感化他们。把我们的爱给予他们,尤如雪中送炭,在寒冷的冬天里,教师在夜晚递上热腾腾的馒头;当生病的时候,给他们以父母般温情的关照;在他们面临困难手足无措时,微笑着告诉他: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经常于无声处用微笑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用耐心引导他们,教这些特殊的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经过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的孩子终久会被爱所感化,他们日益冷漠的心灵会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他们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生活和学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为单亲孩子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对单亲孩子的关心体贴要发自内心,要真诚。对于单亲孩子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的情感和行为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因此,我们要用真诚的微笑、用亲切话语、用亲昵的举动来感化他们,亲近他们,向他们传递亲人般的关怀,用爱的艺术使带刺的玫瑰更加瑰丽无比!
二、用宽容之心给单亲孩子创造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教师宽阔的胸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宽容更能体现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博怀。雨果曾这样说过:世界上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教师要学会包容‘问题’学生,但包容不等于就是放纵。单亲家庭的孩子反叛性强,所以经常故意惹老师生气,故意惹是生非,有时候简直让人忍无可忍。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学会‘忘记’学生已经犯下的过错。只有这样才能真诚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用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如何宽容别人。教师要有一颗博大的心,包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史为鉴,我们班里是个顽皮而倔强的男孩子。他经常在教室里故意与别的学生嬉闹,不遵守纪律,有时在课间打架打架斗殴,不间断地与人发生事非。别的同学们常常到老师那里告他状,成了班里最有问题的学生。终于有一回我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不但没有改,下课后偷偷地去给我放了车子气。他的父亲脾气急躁,管理孩子时三句话没完就会拳脚相加,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第二天冷静下来后,我把史为鉴叫到我的办公室……,我一直保持沉默。史为鉴这时最终还是沉不住气了,低声道:‘老师,我错了,不应该放你自行车的气,我知道你中午是走回去的’,我马上对他说:‘哦,修理车子的人说我的车胎老化了慢跑气不怪你。我还想让你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你愿意去不?’他连连点头。运动场上我带领同学们为他呐喊助威,他800米比赛得了第一名我表扬了他。从那以后慢慢地他在课堂上安静了下来,象换了一个人,偶尔还主动帮助同学。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史为鉴情绪渐渐地稳定了,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起色,并以高分升入中学读书,至到如今还经常回学校找我聊天。我的“忘记”过错,让这个有问题的学生能够幡然醒悟,充分证明了,在教育过程中要多些宽容和爱,他们就会由浪子变成热情向上的学生。
教师平时要用宽厚、大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错误,既使他的行为和语言严重地冒犯了你。每一个想教好学生的教师,都要有宽容之心这样才能在班级里营造一个爱的环境,把学生的错误‘忘记’掉吧,要时刻用鼓励和认可的眼光来肯定他们的学生,努力去培养特殊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的自尊心能够得到满足,在班集体中要树立起他们的正面形象。但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认识清楚:宽容并非放纵,纵容是祸害学生。教师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能确实感受到自己老师的人格的魅力。如果教师学会了宽容,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有机会找出那些问题学生的‘病根’,进一步去根治他们的‘病根’,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让他们在人生路上重获信心,学习取得进步。
三、对待单亲孩子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因材施教,班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教育必须用不同的方式。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形成单亲家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单亲孩子背后都有着让他们心酸而悲伤的一面,因而他们往往都很敏感,易悲观。教师针对他们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每个单亲孩子性格形成原因,用父母般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每一个特殊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教师对于那些父母离异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孩子所成长的家庭,教师有必要去耐心地说服负责带孩子的一方,允许对方能定期探望他们的孩子,让孩子能经常感受到父母双方的关爱,从而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正常享受到浓浓的亲情。
对于那些失去父母的的孩子,教师要多给予他们集体里的呵护和温暖,还要经常组织同学帮助他去家里打理卫生修理物品,同时还要鼓励他的同学去帮助他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重重困难,来用大集体的亲情般的温暖来激励他重获希望,不断取得进步。
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不能只关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行为,还要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态度。有研究表明,上海地区幼儿对父母合理教育行为的态度令人担忧。宝山区高境七幼的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访者,幼儿对父母合理教育行为真正“乐于接受”的所占比例仅为18.1%,“不情愿地接受”的占44.8%,“哭闹而不接受”的占37.1%。面对父母提出的某些品德行为要求,不接受的幼儿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调查数据显示,父母要求子女“留好吃的食物给老人吃”、“帮助做家务事”时,幼儿“哭闹而不接受”的比例分别达到75%和73.9%。
孩子为什么不接受父母的教育呢?对幼儿父母教育行为与子女接受教育态度之间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过高与子女不接受父母教育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的理解是: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过高、过繁,长期对子女形成高压力,会促成子女逆反心理,进而表现出不接受教育的反抗行为。
转载自《文汇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1、错误的时间。很多妈妈可能想要教育孩子,但是孩子要上学,或者自己要上班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件事就过去了。 建议妈妈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也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并且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晚上等时间充裕了,再和孩子继续讨论。
2、错误的地点。如果孩子的错误发生在公众场所,人流很大。孩子任性的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来抗议。这时候你会让步吗?当然不能,就算再多人围观,妈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立场。千万不能让孩子拿住妈妈的秉性,否则以后你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3、心太软。很多孩子知道了撒泼耍赖不行后,就开始装委屈、卖乖,妈妈看到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心理防线马上被攻破了。很多妈妈就会吃软不吃硬,开始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再说吧。建议妈妈不要心软,被孩子打乱你的立场和计划。如果你总是心软,孩子就会认为你说的话只是空话,没有任何约束力。
4、外人求情。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和其他人就会说孩子还小,等以后长大了再说。这些人说点好话,圆圆场,于是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果孩子犯了大错,就不能任凭其他人来劝解,妈妈就放弃这个育儿的机会,一定要让孩子明确的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5、妈妈的心情。当孩子犯错了,妈妈的心情好,就对孩子法外开恩;妈妈心情不好就对孩子罪加一等。孩子不是我们的出气筒,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先让自己静下来,平静的去对待孩子的成功和失败。
6、父母双方不统一。当孩子犯错后,爸爸一个说法,妈妈一个说法,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论夫妻双方看法是否一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统一口径。最忌讳妈妈禁止的事情,爸爸带着孩子偷偷的玩了。
7、规则不一。这个是讲有二胎的家庭。同样的一件事,就要规则一致。不允许老大做的事情,老二也不可以。父母切记不要老大一个标准,偏爱老小,就纵容小的。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孩子你都教不好。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