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时间:2022-06-16 06:54:52

经济风险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转型生态风险现代性市场经济风险治理

[论文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科技无节制地运用、人类对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不完备性,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结构出现紊乱,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引发了生态风险。为了有效地治理生态风险,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全民生态启蒙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应对生态风险;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态伦理,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进行生态风险的全球治理。使全人类能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社会呈现出不同状态,社会转型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其中生态风险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瓶颈。为了确保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风险的治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经济转型与生态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转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就是经济转型,即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经济转型包括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两层含义。制度变迁一般是政治体制变革、社会制度改变导致的结果,而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经济运作方式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变。

经济转型是当今世界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

人类社会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其中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好坏也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当代中国的经济转型离不开生态发展的大背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体制顺利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提供有利的条件。而不良的生态环境却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实现,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总体恶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社会经济发展中体制转变比较顺利、经济增长方式相对比较科学时,就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相反,如果经济转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会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生态风险。

二、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巨大的生态风险

中国的经济改革起始于1978年,并于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式明确地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可以说,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严重的生态风险。

(一)何谓生态风险

风险(risk)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状态和灾难性危险。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danger)和“灾难”(disaster),而是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风险可以区分为“外部风险”(externalrisk)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risk)两种类型。“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同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或称“人造风险”。

作为一种常见的风险,“生态风险(EcologicalRisk)就是生态系统及其成分所承受的风险。它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成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由于它的潜伏期长,出现过程缓慢,不像金融风险那样明显突发,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然而,生态风险一旦从潜能转变为现实压力,却极难防范和缓解。”一般来说,生态风险不是自然风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生态风险属于吉登斯所说的“人造风险”,“人类某些技术官僚的‘愚昧、狂妄、盲目的乐观’以及民众的从众心理和迷信是生态风险的源头。”

(二)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的表现

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本身的艰巨性必然使这种转型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其中,伴随经济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生态不安全性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风险。

生态风险的产生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一般来说,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类是由于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由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并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中国既面临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要正确面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中新产生的问题。因此,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其表现在生态领域中就是我国的经济转型不但面临传统意义上的生态风险,同时还要面对新的、更大的风险。

生态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造成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越高,风险后果就越严重。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系统运转不良,引起系统性风险。当前,由于森林资源和湿地面积的减少,会增加灾害性气候的风险,同时也会给生存繁衍于其中的动植物增加生存的风险;水污染和水体系统遭到破坏,会增加依赖水体生存发展的其它生物减少和灭绝的风险;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会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载畜量减少的风险;沙地植被减少、系统遭破坏,会增加沙漠化面积扩大和沙尘暴侵袭风险;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遭破坏,会增加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的风险;有毒有害固体、气体物质排放会增加人与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土地贫瘠、泥沙淤积库坝、河流、湖泊导致洪灾的风险。总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发展就会失衡,生态环境随之恶化,正常的生态结构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不畅,引发系统性生态风险。

第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系统功能减弱,产生功能性风险。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的发展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很严重,近年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发生洪涝灾害的次数在不断增加,经济损失惨重;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旱灾不断发生。这一切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形成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给社会的稳定产生潜在的风险。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自然界可被利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少,最终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这种状况不但影响国家的稳定,也给世界的和平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

(三)中国经济转型中生态风险的成因分析

1.现代性与生态风险。现代性始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过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发展完善,到20世纪中后期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风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过度重视导致生态风险的产生。现代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理性自身的冲突和分裂,理性被分裂为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由于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过分张扬,科学技术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风险,使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成为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而这个“危险的世界”正是在人类不断地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人类对主体性的过分张扬致使生态风险出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人类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张扬过程。主体性的张扬使人类摆脱了神的束缚,凸显了人在整个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但过度地张扬人的主体性有时会走向其反面,人类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土壤不断沙化、环境严重污染、气候逐渐恶化、生态正在失调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潜在的风险。

2.市场经济与生态风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不完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具有灵活性、竞争性等优势,但由于其还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使不同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中,为了自身利益,一方面,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地减少、矿藏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不但危及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态风险。

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治理

当前,生态风险事件的频发已使风险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它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而且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为了使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当前必须要加强对生态风险的治理。

(一)大力开展全民生态启蒙教育

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从蒙昧无知的状态解放出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析和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为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启蒙——生态启蒙。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后果严重的世界风险社会,生态风险已经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其次,要看到科学技术的双面性,特别是要看到滥用科学技术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再次,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立科学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生态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数,并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计算,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对生态风险有充分的准备,有效地防范风险。其次,建立生态风险分析系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生态风险分析系统得来的相关指数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风险控制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再次,建立生态风险控制系统。由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家庭及个人的生态风险管理责任,对生态风险加以控制,以期防范和化解生态风险。最后,建立生态风险补偿系统。要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障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生态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地处理生态风险,及时补偿风险损失,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三)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价值”,在内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自然界中非人类存在物与人一样,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界非人类存在物在整个生态系中的重要价值,人类与自然物之间具有密切的生态关联性。为此,我们要努力将这种平等原则转化为具体行动,善待自然,珍爱生态。同时,还要认识到,随着生态风险的不断扩张,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会影响下代人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表现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和内容。因此,必然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

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第3篇

摘要:家庭投资理财的选择、组合、调整行为可以定义为家庭对某一种或某几种资产所产生的需求偏好和投资倾向,本文对家庭的投资理财的这一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对家庭投资理财如何获取收益和家庭投资理财风险及其规避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家庭投资理财的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家庭投资理财,行为分析,投资收益,投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投资理财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家庭投资理财是针对风险进行个人资财的有效投资,以使财富保值、增值,能够抵御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风险,不管是储蓄投资、股票投资,外汇、保险投资,由于投资品种日益增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投资方法也很难完全掌握,家庭的资产选择、组合、调整行为均定义为家庭对某一种或某几种资产所产生的需求偏好和投资倾向,本文对家庭的投资理财的这一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对家庭投资理财制胜之道和家庭投资理财风险及其规避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家庭投资理财的实践有所帮助。

一、家庭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进行家庭投资理财选择的必要性

家庭在投资时,首先面临的就是投资方式和领域的选择,一般应以资产的收益与风险以及相互制约关系为考虑基本点,选择某种或某几种资产,并决定其投人数量与比例。改革开放以前,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眼里,“投资理财=银行=储蓄所”,个人金融投资给老百姓带来的仅仅是“存钱生利息”。今天的老百姓不但有能力“穿金戴银”,个人可支配的收人也达到了数万元。新的投资品种逐渐成为个人投资理财的重笋组成部分。诸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新兴的个人投资理财工具层出不穷,对现代个人理财投资组合影响很大。在众多的资产选择方式中,及时引导家庭利用资金市场的不景气,以较低的成本筹措社会游资,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理性投资,就是一种不景气市场条件下的资产选择策略。

如2006年前的中国股市十分低迷,有不少头脑清醒,有远见的投资者,敢以两分的利率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借钱和筹集未到期的银行定期存单,他们将存单用于银行的抵押贷款,并将贷款和借来的资金存入银行用于购买股票,由于投资机会把握准确,投资方式选择合适,结果不到一年,2006年下半年股市兴旺,他们购买股票的收益率达到100%,获得了令人咋舌的高回报。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家庭对资产的选择标准大都是以带来近期新的收人或收人相对量的增加。根据财力和能力使投资多元化,但要避免盲目从众投资、借钱投资。金融投资工具大体分为保守型的如银行存款,成长型的如债券、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型的如期货、外汇、房地产等;精专业知识的如邮品、珠宝、古玩、字画等。尽可能地使投资多元化,但切记不要盲目从众投资,要发挥个人特长,尽可能多元投资,获得最大收益。

(二)、家庭投资理财的品种

当前,新的投资品种逐渐成为个人投资理财的重笋组成部分。诸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新兴的个人投资理财工具层出不穷,对现代个人理财投资组合影响很大。现在家庭投资理品种主要有:

1.银行存款。对普通百姓来讲,存款是最基本的投资理财方式。与其它投资方式比较,存款的好处在于:存款品种多样、具有灵活性、具有增值的稳定性、安全性。在确定进行储蓄存款后,投资者面临着存款期限结构的选择。投资者选择的主要是活期还是定期,在定期存款中,是只存一年还是更长的时间,这主要看将来的收人和支出状况,以及对未来其它更好投资机会的预期和把握。

2.股票投资。在所有的投资工具中,股票(普通股)可以说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工具之一,特别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没有一种公开上市的投资工具比普通股提供更高的报酬。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集自有资本而发给股东的人股凭证,是代表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和股东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己成为家庭投资的重要目标。

3.投资基金。不少人想投资股市,但是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股票,最理想的方法是委托专家代做投资选择,这种投资方式便是基金。投资基金是指通过信托、契约或公司的形式,通过发行基金证券,将众多的、不确定的社会闲散资金募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员按照资产组合原则进行分散投资,取得收益后按出资比例分享的一种投资工具。与其它投资工具相比,投资基金的优势是专家管理、规模优

势、分散风险、收益可观。家庭购买投资基金不仅风险小,亦省时省事,是缺少时间和具有专业知识家庭投资者最佳的投资工具。

4.债券投资。债券介于储蓄和股票之间,较储蓄利息高,比股票风险小,对于有较多闲散资金、中等收人家庭比较适合。债券具有期限固定、还本付息、可转让、收人稳定等特点,深受保守型投资者和老年人的欢迎。

5.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是指房产与地产,亦即房屋和土地这两种财产的统称。由于购置房地产是每个家庭十分重大的投资,所以家庭要投资于房地产应该做好理财计划;合理安排购房资金并随时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以便价格大幅度看涨时,卖出套现获取价差。在各种投资方式中,投资房地产的好处是其能够保值,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时候,也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时期;并且,可以房地产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另外,投资房地产可以作为一份家业留给子女。

6.保险投资。所谓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按规定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采用契约形式,对投保人的意外损失和经济保障需要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保险不仅是一种事前的准备和事后的补救手段,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投保人先期交纳的保险费就是这项投资的初始投入;投保人取得了索赔权利之后,一旦灾害事故发生或保障需要,可以从保险公司取得经济补偿,即“投资收益”;保险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只有当灾害或事故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后才能取得经济赔偿,若保险期内没有发生有关情况,则保险投资

全部损失。家庭投资保险的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推出的扮资连结或分红等类型寿险品种,使得保险兼具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保险投资在家庭投资活动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要的。

7.期货投资。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交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通过交易所进行,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某一特定品质、规格的商品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形式。期货交易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两大类,对期货交易的选择要谨慎行事。

8.艺术品投资。在海外,艺术品已与股票、房地产并列为三大投资对象。艺术品与其它投资方式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投资风险小。艺术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具有极强的保值功能,其市场波动幅度在短期内不很大,所以投资者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安全性强。二是收益率高。艺术品的不可再生性导致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所以艺术品投资回报率高。但同时,艺术品投资缺陷也较突出:一是缺乏流动性,一旦购进艺术品,短期内不一定能出手,其购人与售出之间的期限可能长达几年、几十年、上百年,对于资金相对不太宽裕的一般家庭是不现实的。二是一般情况下艺术品的鉴别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不具有鉴定能力的家庭和个人还是谨慎行事。

二、家庭投资理财的组合

不管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实业资产,都有一个合理组合的问题。从持有一种资产到投资于两种以上的资产,从只拥有非系统性的单一资产变成拥有系统性的组合资产,这是我国家庭投资理财行为成熟的重要标志,许多家庭已经认识到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家庭投资组合追求的不是单一资产效用的最大化,而是整体资产组合效用的最大化。因为资产间具有替代性与互补性,资产的替代性体现在各种资产间的需求的多少。

相对价格、大众投资偏好,甚至收益预期的变动均可能呈现出彼消此长的关系。资产的互补性表现为一种资产的需求变动会联动地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投资品的需求变动,如住宅和建材、装修业的联动关系等。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不难证明,过多地持有一种资产,将产生逆向效应,持有的效用会下降,成本上升,风险上升,最终导致收益的下降。这不利于家庭投资目标的实现,而实行资产组合,家庭所获得的资产效用的满足程度要比单一资产大得多,这经常可以从资产的持有成本,交易价格、预期收益、安全程度诸方面得到体现。比如,市场不景气时,一般投资品市场和收藏品市场同时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房市、邮市、卡市、币市、股市、黄金首饰、古玩珍宝的市场疲弱程度并不相同,有的低于面值或成本价,有的维持较高的价格,也是有可能的,这时头脑清醒,有鉴别能力的投资者,会及时选择上述形式的资产中,哪些升值潜力大的品种进行组合投资,也会获得可观的效益。我国已有不少家庭不仅可以较自如地运用资产组合的一般投资技巧,在投资项目上注重资产澡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做到长短结合,品种互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机互为兼顾,并且在市场的进人与退出技巧上亦能自如运用。自有资金与他人资金互相配合,从而使家庭投资理财的效益大力提高。这是效益较佳的资产组合方式。

资产投资需要组合,才能既有效益又避开风险,许多家庭已懂得这一道理,并付诸于自己的投资活动中,但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有不少家庭,只是单纯地将增加几种投资品种,缺乏内在联系的“凑合”在了一起,并不考虑资产间如何组合才能做到有比例地相互联系和相互结合。其实资产组合是优化家庭财产结构和资产结构,变短期的低收益资产组合为长期的高收益资产组合的一系列活动。有一部分家庭,以中老年家庭为主要构成部分,他们的资产组合中,投资意识不强,保值的意愿使其资产过份向低风险低收益的品种集中,比如储蓄可能占银行与金融资产的85%以上,证券投资的比重过小,其家庭的实物资产多选择有较强消费性质的耐用消费品,是一种较典型的低效益资产组合方式;也有的家庭,以年轻夫妇为重要构成部分,其家庭投资又过份向高收益高风险的品种集中,带有明显的追求投机利润的家庭投资组合,如过份投向股票、期货、企业债券、外汇等形式,甚至为贪图高利参与各类社会集资,一旦失手,往往可能血本无归。这也是一种低效益的资产组合方式。还有的家庭虽然也认识到了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道理,并开始按多品种,多期限组合投资项目,但对投资与投机的双重功能,相互关系,对投资项目的市场分割与转换认识不足,以及自有资产与他人资产的关系处理上容易失误,这也是低效益的资产组合方式。

三、家庭投资理财的调整

资产的组合要长期且经常处于效益最大化的状态,资产的组合就不能只是短期的静态剖面,而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各种市场因素进行合理预期后,不断修正完善已实施的资产组合方案的过程。所以资产组合实际是一系列变动因素组成的函数,不断进行合理地有效地调整的依据是决定这一函数的基本变量是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家庭在占有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投资组合,信息的无限性与信息占有的有限性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资本市场的不均衡是经常的,均衡是偶然的瞬间的,这里存在市场预期的困难,此外,政府的干预更具有不确定性,我国投资市场的政府干预力度较大,有时干预的依据不足,随意性的主观存在,使家庭关注客观经济运行走势的同时,经常要揣测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干预,以此来决定投资组合与调整,比如我国股市的大起大落和其基本运行趋势,经常与政策的干预有关。

资产调整基本反映出家庭对自身拥有资产的均衡预期的要求,家庭在投资调整过程中,决定各种资产相互依存关系并合理构筑自己的资产需求函数时,首先要考虑资产构成的均衡状态,是以市场上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资产偏好,收益支付能力为依据,从中发现最优的资产构成及实现方式,其次是对资产变动进行合理预期,使效益不仅在短期内符合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原则,而且在长期运行中,也要使资产的效率最大,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资产选择

与调整理论:资产的组合顺序是,先选择无风险资产,再选择风险和收益都一般的资产,最后追加风险和收益都较高的资产投人,这样的资产调整是按照风险收益的要求进行的,符合资产组合的层次性,系统性要求,这样的资产调整是高效合理的。

确认家庭是投资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的地位,认识其投资行为正不断趋于成熟,赋予他们更多的投资品种的选择,尤其是从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不同方面拓展渠道和品种是政府从宏观角度应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金融资产的多元化提供为例,在金融工具的提供上,在普通股之外,能否考虑增加优先股等种类,能否在现有国债的基础上增加品种,扩大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股票期货,指数期货,债券期货等也不应持拒绝排斥的态度,衍生工具有投机性强、风险大的一面,但管理得法,规范得当,还有降低风险的一面,发达国家对衍生工具的使用已非常普遍。

四、家庭投资理财如何获取收益:

现在,不少家庭投资理财收效不理想,有的甚至因投资失误和理财不当而造成严重损失。那么,家庭投资理财,到底如何进行,才能取得预期收益呢?笔者进行了探讨:

(一)、制订投资理财计划坚持“三性原则”—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所谓安全性,将家庭储蓄投向不仅不蚀本、并且购买力不因通货膨胀而降低的途径,这是家庭投资理财的首要原则。所谓收益哇,将家庭储蓄投资之后要有增值,当然盈利越多越好,这是家庭投资理财的根本原则。所谓流动性,即变现性,家庭储蓄资金的运用要考虑其变成现金的能力,也就是说家里急需用这笔钱时能收回来,这是家庭投资理财的条件,如黄金、热门股票、

某些债券、银行存单具有较高的变现性,而房地产、珠宝等不动产、保险金等变现性就较差。

(二)、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在进行家庭投资理财过程中,将涉及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保险计划等组合投资,因而,首先要了解投资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据个人的投资偏好和家庭资产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风险大小不同的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等投资工具,制定有效的投资方案,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了解国家的时事动向,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家庭投资离不开国家经济背景,宏观经济导向直接制约投资工具性能的发挥和市场获利空间;同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使得投资合法化,不参加非法融资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避税提高收益。

(三)、家庭投资理财要有理性,精心规划,时刻保持冷静头脑。

科学管理如何妥善累积人生各阶段的财富,并且将财富做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是现代家庭必备的理财观。(1)建立流动资金。流动资金的规模通常应该等于3个月或6个月的家庭收入,以防可能出现突发的、出乎预料的应急费用。流动资金的合理投资渠道应是银行的常规性储蓄存款、短期国债等可变现资产。(2)建立教育基金。当今高等教育的成本有着显著的上升趋势,如果现在预测的资金需求在十几年后可能会与实际的需要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得进行长期的资产积累,并保证资产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目前很多理财专家都推崇定期定额投资基金的方式,您可以选择一股只有增长潜力的股票或偏股票型基金,每月定期购买相同金额,通过时间分散风险。(3)建立退休基金。在开始为退休做准备的早期阶段,投资策略应该偏重于收益性,相对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而越接近退休,退休基金的安全性就越发重要,保险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养老型险种投入。

(四)、计算“生活风险忍受度”,量力而投。所谓“生活风险忍受度”是指如果家庭主要收人者发生严重事故,家庭生活所能维持的时间长度。因而对家庭主要收人者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人身保险投保力度,尤其是家里有经济上不能自立的家庭成员,要为其做好一段时间的计划,以免在主要收人者发生意外时他们无法正常生活;此外,在正常生活过程中也要预留能维持3个月左右的生活开支,然后再选择投资,以备急需之用;同时,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而过度投资。

五、家庭投资理财风险及其规避:

凡是投资都有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而己,家庭投资亦如此。家庭投资理财可能遇到的风险: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一旦不利的影响或不利的结果产生将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由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如国家政策的大调整、经济周期的变化等;非系统风险主要由企业或单个资产自身因素导致。家庭投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指因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出台实施或调整变化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指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金融投资而形成的风险。市场风险,指因市场变化而造成的风险。机构风险,指因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善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诈骗风险,指家庭在投资过程中被人诈骗而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家庭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形成的风险。

(一)建好金融档案。在家庭金融活动频繁的今天,众多的金融信息已经很难仅凭人的大脑就全部记忆清楚,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有的银行存单和其它有价证券被盗或丢失后,却因提供不出有关资料,无法到有关金融机构去挂失;有些股民股票买进卖出都不记账,有关上市公司多次送股后,竟搞不清帐上究竟有多少股票,以至错失了高价位抛出并盈得更多利润的良机;有的将家庭财产或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凭据乱放,一旦真的出了事,却因找不到保险凭单而难以获得保险公司理赔,等等。

只要建立家庭金融挡案,这些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建立家庭金融档案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入档内容。(1)各类银行存款和记账式有价证券存单姓名,账号、所存金额和存款日期及取款密码;(2)股票买卖情况记录;(3)各类保险凭据;(4)个人间相互借款凭据;(5)各种金融信息资料,如银行分档存款利率、国库券发行和兑付信息、股市行情信息等;(6)家庭投资理财方法和增值技艺的资料。其次,掌握入档方法。家庭投资额不多的,可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载即可;如投资较多,则应建立正规账册,区别类型,分别将家庭金融内容逐一记入,并将每次金融活动内容一笔笔记清;家庭有电脑的,则可发挥这一优势,将个人家庭金融档案存入电脑,以便随时检索。再次,把握重点问题:入档要及时,不能随便乱放导致金融资料散失;内容要全面,应入档的各种金融内容,都要完全齐备地进入档案;存档要保密,对存单(身份证、个人印章、取款密码等有关家庭金融安全的重要档案资料,要分别存档,电脑建档还应设置密码;资料要纳新,定期清理老资料,存入新资料,使档案任何时候都有投资参照价值;应用要经常,坚持常翻阅,常研究,籍以提高理财本领,提高投资效益,同时,防止存款到期忘记支取,避免家庭投资利益损失。

(二)、打造个人信用所谓个人信用,即个人向金融机构借贷投资或消费时,所具有的守信还贷纪录。它是公民在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通行证”。目前,居民建立个人金融信用,可采取两种办法:其一,利用银行金融创新机遇证明个人信用。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信用卡、贷记卡,持卡者守信还贷,就能建立起个人信用。其二,借助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个人信用。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就为银行和个人提供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通过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咨询、评估及管理,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数据中心,为市民申办信用消费提供配套的个人信用报告。广大居民在进行冢庭借贷投资或消费时,应借助这样的中介服务,建立个人信用,取得向多家银行借贷的“通行证”。

(三)、家庭投资者要及时查明实际遇到风险的种类、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由于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如存折丢失、密码被盗等造成的风险,应及时与银行联系挂失;如由于金融诈骗所形成的风险,应及时采取多方式、多手段进行摧收,直至诉诸法律,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造成的风险,应及时调整修改投资计划和投资方案,如利率下调,就调整储蓄结构;如资本市场不景气,就调整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结构。

六、结论: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项家庭中的系统工程,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周密规划、精心搭理;要科学合理地掌握理财原则,扩大投资渠道,运用各种理财工具,科学组合、分散风险,走出理财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应。总之,家庭投资理财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家庭理财的科学规划,建立适合自身的理财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理财产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化使用家庭的投资资金,提高其投资的收益率,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家庭家庭持有的资金,从而实现家庭财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使家庭投资理财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家庭投资理财ABC柯静时代金融2004年第11期

2.家庭投资理财之我见董雪梅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年第2期

3.家庭投资理财之道薛韬国际市场2001年第11期

4、家庭理财与保险投资张勤朴上海保险1998年第08期

第4篇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5篇

关键词:风险特征;风险隐藏;风险治理

一、引言

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与经济低迷期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隐蔽性的特征。经济高涨期的风险容易为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所忽视,这是因为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资产价格上升对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具有刺激性,并对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这些风险在经济低迷期间表现为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的积聚,企业大面积的资不抵债,国民财富明显缩水,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经济低迷期容易形成共识,从政府到企业普遍采取收缩性的措施。由于这此措施是滞后的,加之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存在过度反应,化解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巨额的,超过了任何一家机构投资者所能承担的限度。为此,央行或政府采取最后贷款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救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或降息),以及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等多种方式,以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这种事后的处置风险方法让央行和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弱化了市场的约束力,并向市场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不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大面积的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倒闭、失业率提高,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比风险的事后处置更为有效。在经济高涨期要揭示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为此,要深入研究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研究风险隐藏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制度性的措施,加快改革,建立起让投资者承担风险的金融体系。要密切关注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对负债率上升的市场主体和高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要加强风险提示和制度约束。本研究试就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特征,风险隐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作一探讨。

二、经济高位运行期间的风险特征

(一)资产价格加速上涨,且与投资品、消费品价格指数呈现“共振”现象

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伴随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突出表现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在短短2年内上升了接近3倍,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在2007年11月5日达到33.62万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了7.77倍,“股票总市值/GDP”这一比例在140%左右。这对于主要由银行体系承担融资功能的经济体来说,非常值得关注。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较快,近几个月来更呈现加速上涨态势。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4月份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4%、6.4%、7.1%、7.5%、8.2%、8.5%、9.5%,环比涨幅呈逐月扩大趋势。

资产价格与投资品、消费品指数的“共振”,是当前经济运行所处周期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按照“波谷一波谷”的经济周期划分方法,19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次经济周期,现在正处于第四个经济周期阶段。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运行同步性往往较小,甚至出现背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价格同步波动对于经济体系的损害。而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过热迹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二)银行信贷扩张行为约束乏力,期限错配风险上升

银行的经营行为往往具有“顺经济周期”倾向。当经济运行呈上升态势时,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社会资金需求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相对放松信贷准入条件,信贷投放速度加快;而当经济运行开始逆转时,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也开始放缓,此时企业对外负债水平较高、经营收益减少,向银行再融资出现困难,按期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开始逐步暴露,并产生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步入低迷。据央行测算,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的贷款所形成的坏账占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一。

(三)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增强,经济行为出现高杠杆化倾向

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主要决定于收入状况以及对收入状况的预期。在经济上升期间,未来收入预期向好,居民往往在当期消费决策中考虑了未来收入因素,甚至不惜用信贷行为支撑当前消费。

企业预期整体经济向好,市场需求旺盛,为了加大供给,倾向于增加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在自身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因为预期投资回报率会高于市场利率,不惜举债经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

金融业本身便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行业,而各地金融机构近年来存贷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营中的高杠杆化倾向。

高杠杆化的出现,与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关,也与市场主体本身的行为特征有关。以金融资产为例,它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一般商品的定价,通常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价格机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边际收益递减。而金融资产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其价格是预期收益贴现到当前时点而形成的,受投资者预期的影响比较大。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市场主体的行为存在“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特征。在现实中,由于“繁华预期”的存在,居民和企业等主体存在“乐观心理”与“过度自信”,随着经济的高涨,对未来的期望也不断上升,从而愿意选择性地忽视风险,而对投资对象给予更高的风险溢价。

三、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隐藏的原因分析

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是极易被隐藏和忽视的。历史经验多次证明,金融危机发生具有突然性,非常关键的原因是金融风险很具有隐蔽性。而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影响,资产价格上涨时期对企业投机的刺激,以及资产市场吸收流动性造成通胀效应不明显等原因,导致风险被隐藏和忽视。

(一)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影响

消费和投资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来影响实体经济的产出,但是这种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1、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析。

F.Modigliani(1986)等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b·YL0<a,b<1

(1)式中wR为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该理论,一个人的消费计划并非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取决于终身财富,包括工资收入YL,家庭财富WR。于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同时由于人们的预期作用,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进而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且这种财富效应是不对称的。以美国为例,股市财富每增长1美元,会使相应的消费支出增长0.04美元,即正财富效应约为0.04;而股市下跌造成的财富萎缩促使消费萎缩的幅度远大于上涨的效应,负财富效应达0.07(刘建江,2002)。

资产价格通过托宾Q值效应影响企业投资。托宾Q值表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重置成本之比。资产价格的上升会提高企业的托宾Q值,使得投资新的工厂成本低于在资产市场上购并的价格,因此企业就会增加投资。反之企业则会更愿意通过在资产市场上购并的形式扩张规模,从而减少投资。

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企业投资。企业投资资金的来源除了自身积累和证券市场融资外,很重要一部分是来自于银行贷款。而贷款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银行对企业净资产的评估以及银行自身的状况。若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得到改善,促使银行加大放贷规模,刺激投资。若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净资产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那么一方面企业还贷困难,另一方面银行担心贷款风险增大,双方都会趋于谨慎,于是信用收缩,投资减少。

2、资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们借用上证综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来分别代替资产价格、消费和投资来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以1998年为界分两个阶段来讨论。1991年至1998年,股市总体处于下降阶段,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处于下降阶段;1999年至2007年9月,股市总体处于上升阶段,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也处于上升阶段。这说明我国资产市场价格对消费和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性,同时消费和投资下降的速度快于上升的速度。

进一步,我们分别对两个阶段的上证综指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证综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做相关性分析。在资产价格总体下降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22;而在资产价格总体上涨阶段,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仅为0.312、0.626。这更进一步说明资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也是非对称的,消费和投资对资产价格下降时的敏感度远大于资产价格上涨时的敏感度。

消费和投资对资产价格变化的非对称反应,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出对资产价格变化的非对称反应。以1998年分界分为两个阶段。同时,上证综指与GDP的相关性分析反映,1990年至1998年上证综指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805;而1999年至2007年9月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4,两个阶段表现出高度的不对称性。

(二)资产价格上涨对企业投机行为的刺激

在资产价格不断上升过程中投机性和庞兹性(ponzi-financing)企业的增多容易积聚和隐藏金融风险。Minsky(1982)将借款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抵补性的借款企业,这类企业的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而且在每一时期内,预期的收入流也大于到期的债务本息。第二类是投机性的借款企业,这类企业虽然预期的总收人大于债务额,但是在借款的前一段时间内,预期收入是小于到期偿还的债务本息的,这类企业需要通过变卖资产或借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第三类是庞兹性的借款企业,这类企业将借款用于投资回收期很长的项目,而在短期内是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债务本息的,而且偿还债务的能力也是建立在未来较远的某个日期有高利润收入的基础上的。

在经济繁荣期,经济参与者的预期收益上升,市场融资条件因为对经济个体的良好预期以及贷款人之间的竞争压力而放宽,大量资金就流向了投机性的企业和庞兹性的企业。在未来预期良好,资产抵押物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企业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于是这两类企业的贷款风险会被隐藏和疏忽,从而使得风险被隐藏。

我们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额和固定资产折旧来代表企业的现金流,我们发现现金流与中长期贷款的比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这说明投机性和庞兹性企业不断增多,且现金流中长期贷款比的波动基本与上证综指增长率波动一致。进一步,比较现金流与中长期贷款比增长率与上证综指增长率,两者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说明资产价格的上涨,刺激了投机性和庞兹性企业的增加。

(三)资产市场对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

货币具有执行资产的职能。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物价水平。在资产价格上涨时,则物价指数往往会保持稳定(B0rioandLowe,2002),美国历史上最大两次资产市场泡沫破灭前期间(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而这个期间也正是风险被隐藏和不断积聚的时期。贾玉革(2007)研究说明,居民持有货币不仅是用来执行货币交易媒介职能,也用来执行资产职能,研究发现涵盖交易媒介与资产双重职能的货币需求在1997年开始更拟合我国M2的年度实际增长率,这说明我国的货币需求中执行资产职能的部分正越来越明显。

资产价格上涨吸纳流动性,导致低通货膨胀。我们用修正的费雪等式来表示货币的资产职能为:

MV=PT+S(2)

即货币需求不仅满足实体经济PT的需求,也要满足资产对货币的需求S。对式(2)求导数,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可得:货币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增长率+资产价格增长率。在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会吸收流动性,而造成低通货膨胀的现象。我国的CPI增长率与上证综指增长率也基本呈此消彼涨的关系,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15,表明两者是负相关的。

四、经济高位运行期间治理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信贷市场与资产市场的防火墙,防止虚拟经济风险向实体经济扩散

“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比如,日本的经济危机、亚洲经济危机,包括以纳斯达克大幅下跌开始的美国的“新经济”调整带来的几年的经济低迷等。国际经验证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过剩的货币资金更多流入高收益的资产市场,会在短期内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积累泡沫风险,甚至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左小蕾,2007)。我国近期股市、房市和其他资产类市场价格的持续膨胀,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由于金融本质上是一种风险传递机制,只要这种传递是市场化的、公平的、自由的。因此,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说,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的、有防火墙的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关系至关重要。在理论上,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存在着有效的流通渠道。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引导资金在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金融市场各子市场的协同发展,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分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设立风险过滤机制,建立风险的防火墙,用法律手段确保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和资金的合理流动,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无约束地传递给信贷市场。因为大量信贷市场资金违规无序地进入资本市场,会出现股价的放大机制和信贷投放的自强化现象。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会断裂,容易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而且金融风险很容易在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传播,当这种金融风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涉及到实体经济。所以,要建立风险能足够地被过滤,使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泡沫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有效的事后纠错机制,将虚拟经济泡沫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

(二)向经济主体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增加风险管理工具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迁的历史、类型、功能看,不管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还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均呈现出机构多元化、市场多层次、工具多样化等特点,经济金融化、证券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资产证券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是间接融资的直接化。它能打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通道,构建金融结构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机制,合理分散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期限结构,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促进银行转变盈利模式,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推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因此,推行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银行、投资人、政府和资本市场共赢的金融创新。

从我国金融市场情况看,在当前经济高涨期间,资产证券化发展很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率环境的变化使其所产生的收益无法满足投资人的需要,特别是对银行来说,缺乏生产、出售和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机。因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金流全部从贷款收益中产生,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受到管制,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是完全市场化的过程,投资人会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对其提出收益率回报要求。在市场普遍存在升息预期的情况下,投资人对收益率要求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资产池产生现金流的实际增长幅度,因此,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明显不足。所以,当前的关键是要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与运作提供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使银行有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机,使机构投资人有购买产品的利益吸引。

(三)培育更多的货币持有者为机构投资人,给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没有市场主体对金融工具的自主选择权,就没有资金的优化组合,没有风险分散的有效渠道(吴晓灵,2006)。财富的增值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风险的管理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以说,随着财富的增加,中国沉淀着庞大的货币资金持有者,金融体系应为广泛的货币资金持有者搭建一个能够提供多种选择的平台和机制,使其在实现自我财产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资金的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特别是要推动非银行货币持有者进入货币市场去认购优质的金融资产,比如国债、央行票据、贷款证券化资产等。因为,购买货币市场的产品对银行与非银行投资者来说是不一样的,对货币持有者来说投资货币市场比银行存款更有盈利空间,而且风险更能有效控制。

货币持有者自主选择权增加,给金融体系带来深层次的变化。对银行来说,货币持有者进入货币市场,加快了银行存款的分流,这使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战,负债约束逼迫银行出售贷款资产,促使其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其生产并出售金融产品能力。对利率制度来说,随着货币投资者资金配置和管理能力的增强,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对银行间市场来说,由于银行主动创造了更多的证券化产品,丰富了市场品种,并进一步吸引更多货币持有者进入市场,包括银行自身也更多地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既出售产品也购买产品,形成市场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

第6篇

1.1投标决策风险

第一种情况是低价中标,即承包商利用低价中标来求得高价索赔。通常是低价中标成功,但难获得高价索赔。承包商要想实现低价中标,就必须要对未来市场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判断失误,承包商则很难获利、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二种情况是高价中标,即承包商凭借技术优势或关系优势报高价格。关系优势能够使承包商在一些工程项目投标中获利,但是随着市场体制及建筑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于健全,这种关系优势逐渐丧失。承包商要能够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状况及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选择多种投标策略,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控制。

1.2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风险主要有三种,首先,选择施工方案具有风险。由于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工程施工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然气候、地质水文及机械设备、资金、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施工活动就越复杂,经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其次,工程安全与质量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没有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而引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有的业主会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但是却没有予以补偿,这些都会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第三,劳务分包风险。工程施工活动需要大量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不高,即使施工企业对其开展定期培训,其综合素养还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再加上操作经验不足、施工环境不熟悉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质量事故及工伤隐患的风险。如果施工企业挑选的劳务队伍资质不足,还会引起合同纠纷。最后,合同风险。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业主严重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往往会借助不合理的条款将工程风险与责任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例如利用2%~2.5%的工程总承包风险费来转嫁全部风险,将各种设计变更、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及难以预见的风险都转移给承包的施工企业。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2.1增强对工程经济管理的科学认识

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工作人员要能够增强经济意识。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及复杂性,所涉及的面较广。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层至基层,都要能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增强成本控制意识,要能够合理处理好成本、安全、进度及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另外,要能够正确处理好工程工期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建筑施工企业长期由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工程经济管理认识还停留在重进度、轻效益的认识层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追赶工期、不惜一切提前完成工程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树立效益意识、没有加强工程经济管理意识,那么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最后,建筑企业要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造价员都没有直接参与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这就造成技术经济的脱轨,使得施工方案缺乏经济可行性及技术可行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的合作,要能够让工程造价师参与到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性。

2.2建立健全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设立专门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及市场营销部门,这样才能够与招投标制度发展相适应;施工企业还要能够设计专门部门,以此来负责检测成本、监控预算成本、进行索赔管理并测定企业定额等经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除了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外,施工企业的各子公司与分公司也要能够设立工程经济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其次,要能够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离,使管理层与作业层保持独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项目分包、购置施工机械及原材料等物资、筹集资金、制定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并确定主要价格等工作;而施工企业的项目部与施工企业项目部门则主要负责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确保建筑工程的如期完成。第三,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有效减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有效控制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监督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采取多种方式来吸引外部单位参与投标、积极开展内部竞标等活动,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来,从而有效提高招投标工作效率,实现招投标工作全过程的透明化。最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能够充分发挥采购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内部物资市场的建设。施工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拓宽施工企业物流配送范围,形成本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这样才能够实现规模性采购、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对于一些发展潜力较强的施工企业,可以充分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及原材料调配周转市场,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哄抬物价而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

3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Copula;风险聚合;分散化效应;财险公司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1. 引言。财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一直以来都是保险监管机构和投保人关注的焦点,经济资本作为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已经在国内外保险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财险公司公认的核心管理手段。“偿二代”体系对财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实际资本以及最低资本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2号:最低资本》指出:“为使保险公司具有适当的财务资源,以应对各类可量化为资本要求的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由此可见,充足有效的资本管理能够帮助财险公司抵御风险,积累资本,实现稳定经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如何实现经济资本的准确量化是经济资本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

财险公司通常在多条业务线上进行风险资本管理,为了确定整个公司层面的总体经济资本,必须对每个风险类型单独计算的经济资本进行聚合,其中常见的做法是对每项经济资本进行简单求和,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忽略了风险聚合过程中的分散化效益,从而高估了总体资本需求。另一种方法是在方差-协方差框架下,通过相关系数矩阵聚合经济资本,该方法假设整体损失分布和边际分布必须具有相同的分位数(只有正态分布具有这种特性),因此不适用于金融数据厚尾分布的特征,无法完全捕捉到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结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Copula函数度量经济资本的风险聚合和分散化效益,椭圆Copula的优点是允许不同相关结构的存在,将个体风险因素的边际分布与相关结构区别开来,从而给出了极值风险更为准确的描述,通过模拟Copula相关结构,可以对财险公司不同种类的风险进行有效聚合,更贴近风险边际分布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从最初的风险量化工具到目前的全面分析框架,经济资本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经济资本的度量总体上有两种思路,一是自下而上的测算方法,即通过汇总各条业务线的风险进而测算整体风险,Copula即属于此类方法;二是自上而下的测算方法,即直接测算整体风险。

传统的经济资本统计度量模型包括内部评价法、VaR方法和极值理论等,主要思想是计算一定置信区间内满足预期损失的在险价值。Michael(2000)使用多种厚尾分布来计算经济资本,并且对分布拟合的精确程度进行了讨论。Araten(2004)分析了信用风险在经济资本评估中的影响,认为交易对手之间的风险差异应当作为经济资本量化的基础。随着公司层面与业务部门损失数据的逐渐积累和风险损失分布的拟合要求,有关风险聚合模型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Vanduffel(2008)使用风险聚合技术得到公司层面的经济资本,认为Copula可以有效弥补线性相关矩阵和秩相关系数的不足。偏离校准模型主要分析不同风险的波动对于经济资本变动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诊断工具。Embrechts(1999)推导了基于极值理论和压力情景测试的资产组合的违约和损失概率。Nadine, Michael(2012)以评级为基础,构造保险公司信用和市场风险的内部量化模型,结合标准模型,结果显示模型选择和校准对于量化风险的重要作用。过程模拟模型重点关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情景生成的方法来模拟真实的损失分布,包括因素分析法、Bayes方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Tripp(2004)通过Bayes方法建立因果推断模型对风险进行描述。Jacobson(2005)使用Monte Carlo方法对资产组合的损失分布进行模拟,用VaR计算经济资本数额。在关于风险资本度量的研究中,Artzner(1999)提出了风险测度的一致性原则以及满足该原则的CTE函数,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Landsman(2003)考察了基于椭圆分布族随机变量,进一步拓展了CTE的应用范围。Dhaene(2008)在Landsman(2003)基础之上,推导了基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经济资本计量公式。

国内有关经济资本度量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VaR的有关讨论,关于CTE函数的研究仍然较少,并且多为实证分析。滕帆(2005)借助于保险公司的小样本数据估算了中国保险业的经济资本数额。陈迪红(2009)采用CreditRisk+模型测度保险公司人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田玲(2010)研究了GRACH效应对于风险聚合的影响。窦尔翔(2011)将CTE方法用于我国金融业不同业务部门的风险水平和经营效率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保险公司经济资本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数关于经济资本的计量的研究往往只针对保险公司所面临的一种风险,或者单独的一条业务线进行考虑,没有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整体所面对的风险和资本需求,这样做的后果是进行资本配置时会有所偏差,难以达到公司层面的优化资源以及价值最大化的整体目标。经济资本量化是保险公司多条业务线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综合体现,所以本文对多条业务线上的资本需求进行聚合从而计算总体资本需求,从而实现确保充足偿付能力和实现监管约束的目标。

二、 模型建立

1. 选择Copula函数。本文研究经济资本的风险聚合问题,由于不同风险具有复杂的边际分布和各种相关结构,而大多数风险测度关注的都是其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非零的尾部相关性在确定资本需求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四种最常见的Copula函数,分别考虑Gaussian-Copula,t-Copula(df=1),t-Copula(df=10),Independence-Copula四种情况下的财险公司经济资本需求和资本配置。

2. 损失率设定。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在合理的Copula假设下,财险公司多条业务线的聚合经济资本和不同Copula所带来的分散化收益。损失率(LR)被定义为发生总索赔和已赚毛保费的比率,业务线i在时刻t的损失率被定义为

3. 拟合边际分布。选取人保财险2002年~2013年12个年度5种不同险种的损失率历史数据进行研究。按照企财险,车险,货运险,责任险,其他财险得到损失率的历史数据,使用极大似然法确定损失率的边际分布。

4. 相关系数矩阵。为了使用Copula函数聚合多条业务线的损失率分布,需要确定不同业务线之间的相关矩阵,表1显示了由历史数据得到的五条业务线损失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三、 实证分析

使用Copula函数聚合损失率分布,进而分析资本需求的聚合效果,得到不同Copula函数的比较分析。对于四种不同的Copula函数,为每条业务线随机生成1 000个损失率的观测值,即不同Copula函数假设下每条业务线的损失分布。

1. 聚合损失分布。在每一个Copula函数中,假设相关矩阵如上文所述,通过随机模拟,得到每条业务线的模拟损失率和聚合损失分布,图1给出了四种Copula假设下,整个财险公司累计损失率的分布直方图。

2. 资本需求与分散化收益。本节中将分析不同尾部行为导致不同的资本需求以及相应的分散化收益。

(1)资本需求。使用置信水平95%和99.5%下的在线价值(VaR)和尾部条件期望(CTE)对财险公司的资本需求进行评估,表2给出了不同Copula模型的资本需求。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Copula假设下不同风险测度的资本需求具有一定差异,变化范围在0.68到1.03倍已赚保费之间。

(2)分散化收益。表2中给出了通过每单位已赚保费得到的资本需求的绝对水平,本文主要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于评价多条业务线聚合所带来的分散化收益,与每条业务线作为独立业务得到的资本需求两者之间的差异,后者的资本需求由表3给出,两者之差,也就是分散化收益所占已赚保费的百分比,如表4所示。

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对于所有的风险测度和Copula假设,都存在一个正的分散化收益,从表中也可以看出,风险测度和Copula的选择对分散化收益水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Copula假设的影响。上文中重点分析了风险聚合对于资本需求带来的分散化收益,而Copula也是影响资本需求的关键因素,图2给出了不同Copula模型下的资本需求。

可以看出,Copula假设对资本需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所有风险测度平均来看,对于不同Copula而言,资本需求都在0.68到1.03倍已赚保费范围之内,不同Copula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对于相关结构正确建模的重要性,特别是不同业务线损失之间的尾部相关性。另一方面,Copula允许高度尾部相关性的存在,这从t-Copula(df=1)和其他Copula相比会导致更高的资本需求可以得到验证。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结论。经济资本管理是保险公司涵盖风险损益在内的资本管理行为,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行多条业务线上的风险资本管理,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确保充足的偿付能力和实现监管约束的目标,对保险公司持有资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本文使用四种不同的Copula函数聚合多个风险的损失率边际分布,在每种情况下使用VaR和CTE风险测度评估聚合的资本需求,通过聚合多条业务线的损失率和单独的业务线相比较,发现前者存在一定的分散化收益,并且和Copula的选择密切相关。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Copula的选择对于多业务线保险公司的经济资本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尾部相关性越高的Copula会导致更高的资本需求。同时,Copula也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分散化收益,因此,保险公司应选择一个符合自身业务线之间相关结构的最佳模型,以获得合理的风险资本要求。

第二,对于所有Copula,在资本需求和分散化收益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较大的资本需求会导致较高的分散化收益。此外还发现,t-Copula(df =1)的分散化收益波动最为明显,这也和t-Copula允许较高的相关性有关。

第三,风险测度对于资本需求和分散化收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CTE具有更大的分散化收益。

第8篇

1系统论的导入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系统论的诞生。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及相关性等。系统的整体性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并形成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大于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和协调能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

系统论为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的和谐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本文将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看作是由各具体环境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环境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作用,推动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各层次的具体环境要素如表1所示。在整个体系中,层内各要素之间以及层与层之间相互协同、彼此支持。下面就来讨论这种协同作用,以探讨整个体系的和谐构建机理。

2层内环境要素协同作用分析

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各个层次内的具体环境要素发生协同作用,通过相互促进、彼此支持,共同推动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2.1宏观层

经济环境从规模和制度等方面对风险投资的确立和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文化环境则在创新、信用等方面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法律和政策分别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保障和强大的激励机制。

2.1.1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同

在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创新和信用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效互动。首先,创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素有“信息技术首都”之称的硅谷,以其特有的鼓励冒险、不断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硅谷文化,被公认为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发动机;其次,信用文化有效补充市场机制的不足。任何设计精巧的市场机制都不可能完全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因为机会主义倾向随时存在,正因如此,道德约束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信奉诚实守信、注重合作的市场不仅更易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还能有效保证风险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创新和信用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保障。美国学者A•Saxenian研究发现,硅谷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多项指标远远超过128号公路产业带,且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原因在于硅谷从一开始就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政府、社会和产业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而128号公路产业带则过多地依托政府的扶持,官方过多地参与导致相对僵化的机制和保守的观念,在创新和信用方面处于弱势,因而导致发展速度日渐落后。

2.1.2经济与文化共同作用于法律政策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法律政策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伦理、社会习惯的变化,进而会促使法律政策产生新的分支,涵盖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作为制度层面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法律政策的存在和实施必定具有天然的文化依赖性,无论立法还是司法,也不管是法律研究还是日常的法律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子,都应当具有文化学的视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2.2中观层

科技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技术、项目,金融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的来源和变现退出的“出口”机制,人才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智力支持,三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风险投资本身就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其次,科技、人才系统的发展降低了风险投资业的营运风险,这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支持;第三,科技、金融都与人才环境相互作用。一方面,正是科技领域中的科技人才和金融领域中的金融人才的结合,才造就了风险投资市场的大脑中枢——风险投资家。美国著名技术创新理论家考茨麦斯基认为风险投资家应是既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又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者运用掌握的科技知识,在众多的新技术中筛选出最有发展前景、最能为风险投资带来增值的新技术和新项目,确保风险资本的保值增值。再一方面,风险资本家不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决定着风险资本的投入和使用,而且更要依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实现风险资本的增值、退出和自身的回报。

2.3微观层

第9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经济决策 风险偏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ic Rick Preferenc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GUO Zhiwen

(Learning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Now the world'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bound to a ble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isk appeti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risk appetite, and review of past researchers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onclus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addressed.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risk preference

1 风险偏好

1.1 风险偏好的定义

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指的是当个体面临一系列期望值相同的风险选项,并且每个风险选项的可能的结果及其对应的风险程度不同时,个体进行决策的偏好,这种偏好包括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回避等。

1.2 风险偏好的理论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Eldar S,Robyn A L.,2002)、前景理论(Kahneman D, Tversky A.,1979)都认为,影响风险行为决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对风险结果的评价和对风险概率的评价。风险概率的评价具有文化的差异,以前的研究者对于中国人(亚洲人)与美国人(西方人)在概率思维和信心判断方面做过很多研究,他们发现基础决策与判断任务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研究。

1.3 概率思维以及信心判断的文化差异

概率思维指的是用概率定式(probabilistic set)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区分判别的倾向以及将不确定性事件用概率来表达的能力。

Phillips (1980)在他的研究中,用不确定观点问卷对马来西亚地区的英国、香港、印尼和马来西亚籍学生施测。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较少使用概率方式,而且使用的概率的数目也比英国学生要少。英国学生用概率表达的对不确定性的区分度更高,而且对概率的知觉也更精确,由此可见英国学生的概率思维更强。

尽管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群体的概率估计的能力偏低,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其做出的概率判断表现得更为过分自信。比如亚洲人要比美国人在常识等基本问题的判断方面更为过分自信。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习惯对进入脑海中所选答案不确定性的抵制的思维特性导致的。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一些认知习惯导致的,例如强调理论的区分、知识的强化性记忆以及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思辨等。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基础决策判断任务中的概率思维的差异以及对概率判断的精准性的信心判断的差异,必然也会使得他们对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判断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贸易与谈判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是否存在比较系统的经济行为的差异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应用价值的问题,不同文化群体间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自然而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1 经济决策风险偏好的产生原因

风险偏好的操作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就是通过被试对风险选项的选择来判定其风险偏好程度。

目前研究者认为风险偏好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方式。Weber & Milliman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更愿意选择那些有明显的风险的选项而没有选择风险较低的选项的被试中,一小部分是因为他们对风险有积极、正性的态度(即真正的风险寻求),而大多数人的这种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对选项的主观风险印象出现了偏差(即知觉到的风险低于实际情况)。因此,风险偏好差异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风险知觉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对风险的态度的差异导致的。

2.2 以风险承受为衡量标准的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把人们对风险选项的承受能力作为风险偏好的衡量标准,进行了一系列风险偏好的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群体在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表现为更加的风险寻求。

Bontempo、Bottom & Weber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研究了金融风险方面的风险知觉的跨文化差异。被试选取了香港、台湾、荷兰、美国的大学生以及一组台湾证券分析师。实验过程中向被试呈现包含30 个风险选项的表单。每个风险选项包含三个可能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这样的表单总共向被试呈现3 次,每次呈现时表单中风险选项的顺序是随机的。被试的任务是对每个风险选项的风险程度进行0100 的评定,再将评定结果利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籍被试存在风险判断的差异,而台湾学生与证券分析师在风险知觉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与荷兰和美国的学生相比,香港和台湾的学生对风险选项潜在损失的量比潜在获益的量更敏感。

Hsee & Weber (1999)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在风险偏好上是否存在系统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结果发现,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寻求,而在医疗决策和学业决策中却没有显著性差异。

Hsee & Weber 对上述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现象利用缓冲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人主义社会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集体主义社会注重个体与家庭、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联系与依赖。与美国人相比,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且与很多亲友保持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像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们在需要的情况下更容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物质与经济上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可以提供经济支持的紧密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相比个人主义社会的美国人在经济决策上知觉到的风险更低,因而表现出更少的风险厌恶。然而,在医疗和学业决策中其社会网络却无法弥补高风险带来的负性结果,因此在此类决策中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

2.3 以求职态度或员工被试为特色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Fan、Xiao & Xu (1998)对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对于自由市场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中要求被试回答两个分别关于求职和投资态度的问题。结果发现,美国学生更倾向于在求职问题上风险寻求,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在金融投资问题上风险寻求。另外一个关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储蓄动机的差异研究(Xiao & Fan, 2002)发现,相对于美国人,中国员工更倾向于为投资而储蓄,中国人在金融投资决策方面比美国人更风险寻求。

2.4 以不确定性规避为出发点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不确定性规避是存在于文化水平(非个体水平)的一个变量。不确定性规避倾向高的文化群体会表现出更多的惧怕失败的行为动机,因而会更少的风险寻求,韩国和日本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高,而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低,不确定性规避这一文化差异会影响风险知觉,进而影响风险偏好。

Javenpaa & Tractinsky (1999)在研究中指出,不确定性规避可能增加人们对网上购物风险的知觉。以色列人(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比澳大利亚人(个人主义文化群体)对网上购物的风险知觉水平更低。此外,Choia、Geistfeld (2004)对网上购物这一经济行为决策的风险认知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探求文化是如何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的。被试选取的是美国人和韩国人,结果发现文化对风险知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网上购物行为。研究者认为,不确定性规避水平越高则知觉到的风险越高,网上购物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下降。

3 结束语

如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谈判与跨国公司营销等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对不同文化价值认知差异的系统研究,进而得到不同文化间风险偏好差异的可预测性结论,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良性竞争。所以对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关于风险偏好的研究都是从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出的,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将与风险偏好相关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联合起来考虑,有利于风险偏好的理论框架的完善。

虽然在经济决策文化差异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中采用的问卷情境不统一,容易形成不同的获益或损失参照点,导致一些研究产生分歧。此外,由于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进行的,而一些研究的被试费并不统一,并且大部分研究没有给被试与风险决策结果相关的物质激励,容易造成被试在实验中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并不一致(Hsee & Weber, 1999)。

最后,目前大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选取的被试都来自于香港和台湾。由于香港和台湾与中国大陆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是不同的经济模式,因此要想明晰中国人的风险偏好模式,需要也很有必要选取中国大陆的被试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确认先前研究的效度。

参考文献

[1] Bontempo, R. N., Bottom, W. P. & Weber, E. U. (19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 model-based approach. Risk Analysis,17,479-488.

[2] Douglas, M. & Wildavsky, A.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Fan, J .X. & Xiao, J .J .(2003).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toler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 Consumer Interest Annual,49.

[4] Fan, J. X., Xiao, J. J. & Xu, Y. (1998).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free market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212.

[5] Hong, L. K. (1978). Risky shift and cautious shift: Som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culture-valu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41,342-346.

[6] Li, S. & Fang, Y.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 are more risk- 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4,263-294.

[7] Phillips, L. D. & Wright, G. N. (197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iewing uncertainty and assessing probabilities. Decision-Making and Changes in Human Affairs,507-515.

[8] Weber, E.U. & Hsee. C. (1998).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but cross- cultural similarities in attitudes towards perceived risk. Management Science,44,1205-1218.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19-03

一、理论模型

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长期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此可以认为,风险投资也是通过这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将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进行分解,一方面风险投资通过要素投人数量的以生产要素的形态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风险投资通过要素质量或效率增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即假定风险投资还通过改变各类要素的使用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而影响经济增长,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基于以上分析,通过构造相关模型检验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利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内生到生产函数之中。得到:

K1表示除风险资本以外的资本总额,K2表示风险投资总额,L1表示非风险投资部门劳动要素投入,L2表示风险投资部门的劳动要素投入,At表示第t年的技术进步水平。α1、α2、β1和β2分别表示K1、K2、L1和L2的产出弹性,其中α2和β2分别反应风险投资通过要素途径对产出的影响程度。假定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除了要素投入数量的贡献方面以外,其他因素主要通过改变各类要素的使用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而影响经济增长。本文借鉴目前表示技术进步的通用模型,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时间成二次关系指数关系的基础上引入风险投资通过高科技产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二、实证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

实证检验模型中需用到的变量取值如表1所示。

lnY代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lnK1,lnL1分别表示各地区历年国内一般资本投入和各地区非风险投资部门要素投入(也就是传统的非高科技产业部门)。

lnK2,lnL2分别代表风险投资部门中通过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

high在模型中表示风险投资通过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t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数据取自中经专网区域经济数据库、《中国风险投资年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年鉴》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各省GDP缩减指数折算为2003年不变价格;本文用资本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投资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一般资本投入水平,资本形成额按资本缩减指数折算为2003年不变价格。

本文选取了2003-2005年我国风险投资较为集中的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关数据,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且风险投资产业也较为发达,数据相对齐全,便于开展研究。

(二)模型设定及估计结果

根据前面的分析,下面运用面板数据建立非观测效应模型来考察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

上述模型中,i为地区,t为时间,α1,α2,β1,β2为变量的弹性系数,b为时间平方的系数,a为截距项,μ,ε,υ随机误差项,模型(Ⅴ)式是不包含技术进步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只体现风险投资从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层面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模型(Ⅵ)(Ⅶ)为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包含技术进步等其他促进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不仅体现风险投资从要素层面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体现风险投资通过其他中介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其中模型(Ⅵ)引入了时间作为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模型(Ⅶ)在模型(Ⅵ)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产业总产值增长率与工业产值增长率之比这个变量(high)。

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模型(Ⅴ)、(Ⅵ)和(Ⅶ)均接受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从三个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1)1nK,和lnLl的参数估计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lnK2和lnLl的系数分别为稳定在0.006-0.1和0.024-0.036之间。(2)模型(Ⅴ)、(Ⅵ)和(Ⅶ)中的lnL2参数估计值均为正值,且在1%水平上显著,而lnL2的参数估计值均为负值。(3)在非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模型(Ⅴ))中,lnK1,和lnK2的参数估计值均显著,且前者大于后者。lnK1的系数为0.0989388,即风险投资增加1%,人均GDP增加0.099%,lnK2的参数为0.012,即风险投资增加1%,人均GDP增加0.012%,前者的弹性是后者的8倍;而在模型(Ⅵ)和(Ⅶ)中,lnK1不显著而lnK2显著。

(4)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Ⅵ和Ⅶ)估计的结果中,时间t显著而high不显著。

(三)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1、风险投资通过劳动和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仅单纯作为资本要素推动经济增长,而且通过拉动劳动要素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符合风险投资本身的特点,它不单纯是一种资本。

2、风险投资通过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风险投资部门的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要素投人相对于传统风险部门的劳动力要素投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三个模型的估计结果中,LnL2的系数稳定在0.03左右,而LnL的1系数却为负,同样是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两部门劳动力要素质的差异所导致的结果。风险投资部门的劳动力要素是受过高等教育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产出效率高。而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大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非技术性劳动要素,这种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带来的产出的增长低于这种要素本身的增长,因此人均GDP反而下降了,另一方面我国低技术劳动力基数庞大,劳动力边际产出递减。两者的生产力不同,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不同。

3、风险投资通过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般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差异。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情况下,一般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风险投资通过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引入技术进步因素的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中,一般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风险投资通过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显著。

4、风险投资通过要素层面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的同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进方面的贡献并不显著。对比模型(Ⅴ)和模型(Ⅶ)的结果可以发现,引入高科技发展水平这个指标后,传统部门和风险部分的要素投入数量方面的贡献得到了下降,LnK1,LnK2,LnL2的系数分别从原来的0.099,0.01,0.036下降到0.026,0.007和0.025,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代表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变量high的系数为0.00075,但这个变量的显著水平只有15%。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的贡献。即风险投资通过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种中介机制还不明显。即: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经济增长这个环节的作用机制还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对风险投资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建立非观测效应模型,变量含义如表1所示。

结果发现风险投资对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从而证实了“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的传导机制存在。由于高科技产业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已经得到许许多多经济学界的证实,高科技产业――技术进步这个传导机制也存在,即从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技术进步这个传导机制也是顺利的。因而可以认为风险投资的中介机制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我国当前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总是显著,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无条件(方旭升,2007),而且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经济的增长还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要素投入相对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陈林生,2004)。

三、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风险投资作为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与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相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风险投资通过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存在,但如今还没有明显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当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 风险原因 风险防范

一、引言

金融机构是金融经济的主体,在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工作上也不断加强,尤其是处在当前金融经济多变的环境下,在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的措施上要能多样化实施。在市场开放性以及自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当前金融经济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注重金融经济风险的有效遏制,已经成为当前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经济风险的特征以及风险形式分析

(一)金融经济风险的特征体现分析

金融经济风险社会性特征。从当前金融经济风险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自身已经形成了鲜明特征。在金融经济风险的社会性特征上表现的比较突出。由于金融机构和其他的发展行业有着不同,在自由资金方面占据全部资产比重相对比较小,而大部分都是来自存款以及借入资金。在金融机构自身的特殊性就对金融经济风险的社会性起到了决定作用[1]。金融机构倘若是在经营中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在社会性的特征上有着鲜明呈现。

金融经济风险的周期性特征。金融风险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着不同的风险安全因素。如果在宽松期以及投资等环节缓和的时期,在风险发生率方面就相对比较小。而在紧缩期以及经济间的矛盾加剧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的金融经济风险就会加大。在金融经济的风险周期性方面体现的比较突出。

金融经济风险的可控性特征。金融经济的风险发生不能绝对的消除,但是在风险的可控性方面能够掌握主动权。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下,对金融经济的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通过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补偿等方法的应用,将经济风险最大化的减少,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中[2]。金融经济的风险在扩张性层面的特征也比较突出,主要就是体现在信用危机层面。

(二)金融经济风险形式分析

金融经济的风险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其中在金融会计风险形式方面,就有会计核算风险以及会计人员风险两种形式。前者的风险形式,主要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加强重视,出现了失控的问题,这就会带来操作上的风险以及利润不实的风险。后者的风险形式,主要就是因为人为的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哇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问题。

金融经济风险中的创新风险形式也是当前比较重要的风险形式。在这一风险形式上,主要就存在着资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和信誉风险等层面。例如在资产风险形式层面,主要就是在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贷款出售以及委托业务的迅速发展,在透明度上相对比较差,这就使得金融结构发展形成了问题,从而就会造成资产风险问题的出现[3]。再比如,对于利率风险形式,主要就是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情况下,在汇率的波动风险比较大,没有注重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带来的风险损失。

金融经济风险的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形式也比较突出。从市场风险形式上来看,主要就是市场环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被破坏,从而就带对金融经济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对金融机构带来严重损失。再有就是从政治风险上来看,受到政策的影响,对金融经济市场也会造成影响。这些层面的风险形式,都对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威胁,这就需要注重对金融经济风险问题及时性的解决。

三、金融经济风险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探究

(一)金融经济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金融经济的风险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使然,由于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方面较为单一化,就比较容易出现风险。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就是通过资产购买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所构成,在占有股份比值上比较小[4]。但是受到经济结构没有合理化的呈现时,就会使得资金的收回成为很大的问题,就会造成负债财务风险的发生。

另外,金融经济风险的产生在受到行政干预,以及一些企业单位等因素的影响下,在金融机构自身方面存在着问题的因素影响下,也会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风险。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成因要能充分重视,找到针对性风险应对的方法。

(二)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探究

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应用,首先就要能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进行着手。对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进一步加强,要注重对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进行完善构建。以及要充分重视信贷规模的有效控制,在少量贷款的抑制手段也要能多样化应用,对居民的储蓄能加强稳定。

强化金融的监管手段,对违规操作的要严肃处理。对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就要注重从监督管理层面进行加强,提高金融企业的信贷质量,最大化的降低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要加强,在金融资本对象的风险评估工作上要能科学化实施,加强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5]。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方面的业务监督工作要加强,从道德层面以及法律层面加强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在服务水平上能不断提高。

注重审计部门的完善设立,以及注重将授权分责制度加以落实。金融经济的风险控制,就要注重对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将其独立性以及权威性能充分体现,审计部门可通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方式应用,对内部部门的审核工作进行完善实施,并能结合实际对监督管理机制动态化实现。在授权分责制度方面的落实工作要能加强,这样就能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效率水平提高。

加强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法律体系的完善建立。对金融监管责任制度以及监管体系的法律要结合实际进行完善化。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比较多,这对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管理也增加了很大难度,要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情况来进行O置不同的法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将金融经济风险的管理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实现。只有从法律层面对金融经济风险加强管理,才能为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金融经济风险的有效防范,就要能充分重视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我国的金融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在风险问题上也比较突出,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从多角度分析,找到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加以实施。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实际风险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萌.试论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

[2]王一康.浅谈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5(06)

[3]王怡.论金融风险下金融立法的理念和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2014(04)

[4]黄爱华.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分析[J].时代金融.2014(03)

第12篇

在多方面分析了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应对企业出现的突发事件,防范企业风险,进行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迅猛壮大,面对发展迅速的市场和多变的经济因素,现代企业管理业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如此一来,企业应该利用内部审计这一,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预知和分析,参与到风险管理当中,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于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重大作用。这也是内部审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内部审计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1、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简介

1.1内部审计基本概念

我国审计署在2003年4月颁发的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定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财政收入、支出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的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1.2企业风险管理的涵义

企业的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之上,采取各样的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的预防、识别、控制以及处理,利用最低的成本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稳定的一种理财活动。它包括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内控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由此看出企业的风险管理师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由企业的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并广泛引用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2.1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下,要站稳自己的脚跟。企业不但需要预测和预防各种经济风险所造成的威胁和损失,而且还需要对各种突发性的经济风险进行预防,如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投融资风险等。企业应该对各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预测,并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拯救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企业的损失,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接受考验,最终得到发展壮大。

2.2风险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只有积极对企业风险进行了预防和减少损失的措施,进而进行开拓创新,才能真正为企业谋得发展的出路,如果只是一味回避风险,不但会造成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将失去各种机遇,最终失去企业生存的机会。这是因为风险和机遇总是并而存在的。企业在寻求机遇和发展的同时就免不了风险的到来。所以必须要重视企业管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能够稳步前进。

2.3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对整个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它于国家经济的经济强大或者弱小是息息相关的,而企业的成败也将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讲,依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风险,如债务风险、政策性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因此,要使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步入正轨,只有正确认识风险管理。

3、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3.1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审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有效的开展企业风险管理,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3.2 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中具有直接作用

随着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对发展现代企业都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除此之外,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依旧是粗放型的发展和经营模式,没有在国家的法律要求之下进行资金和财务的运作。由于当前企业发展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接轨的步伐,这些因素必将加大企业发展的风险。怎样才能保证企业在这些复杂因素下得以发展和壮大,风险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实现内部审计在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则体现在:一是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正规性和合法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停止背离法规监管措施的薪给,充分保障各项活动能够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进行,从而降低业务经营的风险。二是对企业内部的控制盒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章程进行评价,寻找到不合理的地方,从而预防控制制度产生的风险。三是对财务进行日常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财务风险。

3.3内部审计在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上具有辅助作用

随着诸多国外资本的注入,我国的大、中、小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比不可少的战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构对企业内部各项机制的控制具有推动作用,它通过日常的监管找到弊端,发现企业在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披露风险较大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让企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遵循、自我积累。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当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方式是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分支机构全面审计、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等,找到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和错误,并与被审计者共同探讨出所可能出现的影响。充分利用管理的作用,找出一个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使用方式,以经营管理员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完成其自身的责任,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做出贡献。

结束语: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升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能力成已经成为内部升级工作发展的重点,要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3年4月

[2]长沙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05-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