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部工作思路

企业信息化部工作思路

时间:2022-08-12 12:3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部工作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部工作思路

第1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建设目标;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的时代,信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集团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集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是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加上生存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很难复制国外的成功经验,因此集团的中国企业管理,有很多问题。因此希望学习,探索集团的企业信息技术规划和实施意见,信息化建设企业集团。

1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现状分析

(1)企业大量的员工流失,提高企业数据的风险。很多企业员工的流失是企业相对比较容易忽视的盲点,员工流失势必会给企业发展的长期流动性过剩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的影响。在短期内也导致成本大幅上升的人事管理,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

(2)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复杂程度。除了一些在主要业务领域突出的企业集团围绕建设信息技术,如ERP这样,制造业的共同的软件或行业专业管理系统,很多集团企业往往横跨多个行业,导致的成员公司,本集团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和思想一样,非常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3)缺乏统一规划企业集团。各种企业信息化走自己的路,个别企业的信息可能做得不错,但本集团的成员公司,本集团及成员企业信息化交流的正式文件,报告,电子表格常见的网络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时代。

(4)信息化程度不。新成立的集团广泛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它的信息仅仅是在本集团的财务办公室,报表汇总等,其他企业仍然在个人行为,国外软件的垄断领域的基本情况。

(5)缺乏认识。缺乏认识,我们说,一方面,内部管理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和短期规划的企业,这需要内部和外部不争的特定情况下,领导者需要进行分析和重要部署,规划和管理模式,各部门的责任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标准化的系统是相对落后。信息标准体系的落后,制约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集团企业IT标准化工作的内容,方向和时机尚未明确的信息化建设,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标准化的信息技术系统在今后的工作。

2 信息化的服务与原则

几乎所有主要的国际企业集团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当然也包括网上招聘,网上培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全球分支机构的集中管理的专门知识,下属企业提供共享使用平台,有效地减少专利支出的浪费。这些外国企业在该领域的信息技术共享服务相对做得比较到位。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集团,规划应考虑的几个关键的共享区域。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程度相匹配的组策略能够做到。

原则:企业自己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是以自身实际需求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而缺少与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各个权属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往往又缺乏从集团的信息化发展角度的考虑。

信息化规划首先应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按其层次逐渐细分并展开,直到分析到最后的每个具体的权属公司不同的业务模式。针对每一个分析层次的特点、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每个层次分析内容的关键成功要素,根据关键成功要素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企业管理和业务服务的。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对未来业务发展和管理变革做出的总的规划。因此,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依据,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的一部分。

3 加强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策略

(1)企业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传统获取数据和信息的途径。传统的方式,获得可靠的员工肉眼,手数或用仪器测量的原始数据。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自动感应装置,以获得所需的数据或信息。例如:用货架重量感应装置的库存量自动测量,自动监测设备,而不是责任。它的自动感应设备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精度高,24小时的实时数据采集,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提供了依据,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

(2)加强执行的标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标准或标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实施的众多的“信息化孤岛”,势必会形成,最终导致无法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融合。因此,我们应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标准的实施工作,并监督标准的实施工作,鼓励企业到正确的执行标准,促进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3)管理规范化。明确各人职责,增加责任感。帮助企业明确赋予各岗位的权限,任何人都不可越权处理工作,使得各自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查有所依;杜绝工作中出现职权不明相互推脱扯皮现象。解决多岗位、多部门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协作办公。

4 结束语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的角度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的基本纲领,其核心内容是从业务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使信息一致的总体协调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Wish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第3篇

绍兴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大县,经过

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PTA、化纤、织造、服装、印染、经编、家纺、纺织机械、创意设计、纺织软件以及轻纺市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生产的各类化纤原料、面料和印染布分别占全国产量的8.3%、8.8%和30%。绍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先后创建成为全国CAD应用示范县、全国纺织行业CAD应用示范县、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浙江省数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全省首批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2011年10月,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列入浙江省首批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完善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深度应用”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组织考核力度,优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在纺织面料创意设计、织造印染生产过程控制、装备设备信息化改造、企业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度、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转型步伐。

“两化”融合的典型实践

整体推进 分步实施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以规划为先导,以纺织产业链为纽带,制定《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做到整体提升、分步实施,把建设智慧企业、着力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工作重点,以建设升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以实施智慧企业“三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即培育一批总部型智慧企业,评选一批示范试点企业,推广一批信息化示范带动项目,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研发、生产、管理、营销、产品等各个环节,打造高效、节能、专业、协同的“智慧企业”,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绍兴县首次设定了独立的信息化奖励政策,预计使用20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用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主要包括对信息化试点企业给予奖励,对企业信息化项目投入给予奖励,对软件产品和软件产品产业化进行奖励等一系列对企业进行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全县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突出重点 推进核心环节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以纺织产业链核心环节为重点,针对不同环节的不同发展现状,提出不同的“两化”深度融合思路和目标,面向不同行业评选示范(试点)企业,为各个行业树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标杆,做到重点突破、协同提升。

首先是在织造行业,由于绍兴县的织造企业信息化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启动或者只停留在仓库管理阶段,绍兴县提出以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为目标,推进织造行业织造执行系统应用,促进织造行业精细化生产的深度融合思路。

在纺织装备行业,由于装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件及电气控制部分,绍兴县提出以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装备融合为目标,自主研发纺织机械装备嵌入式软件,提升纺织机械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的深度融合思路。

在印染行业,由于受环境和能源倒闭机制的影响,印染信息化内生需求较大,绍兴县提出以信息化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印染生产节能减排信息化深度应用,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的深度融合思路。明确提出在2013年,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5%,COD排放年均下降3.5%,实现30家印染骨干企业的生产节能减排信息化深度应用。

在企业管理方面,绍兴县提出以推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融合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深度融合思路。2013年,绍兴县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60%以上,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贴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在纺织生产过程的深度应用,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

抓好亮点 保障服务能力

绍兴县扎实推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为工作亮点,突出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平台的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纺织产业发展的“两化”融合环境。

提升纺织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能力。为推动纺织业的转型升级,绍兴县委、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激励,提出打造国际纺织创意中心,旨在把纺织特色工业设计作为提升发展绍兴县纺织业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来抓,并安排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推动了绍兴县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基地荣获“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列入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国务院总理亲临基地企业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

推进轻纺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推进纺织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绍兴县政府投资建设“网上轻纺城”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国内最权威、国际有影响”的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2011年3月,绍兴县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网上轻纺城”项目启动仪式,网上轻纺城通过网上贸易信息中心、纺织学堂、资讯频道、展会频道、纺织微博等栏目,打造一个诚信、安全、放心的纺织专业在线交易平台。截至6月份,网上轻纺城访问量高达200万次,会员注册数超过了165万人,共建立网上商铺40万家。“网上轻纺城坯布交易市场”4月份正式上线以来累计在线交易额近2亿元。

优化纺织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绍兴县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是由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牵头和市场化运营的服务平台,采取研发—中试—产业化—企业服务一条龙推进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在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服务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台构建“中国花样网”花型库拥有四万多个花样,整合一整套国内领先的数码印花产品设备,实现从提供验证、完善产品设计,到纺纱、织造和整理的全套服务。“纺织品检测中心”成为绍兴地区首家通过CNAS和CMA认证的第三方民营纺织品检测实验室。截至2011年底,平台提供纺织产品设计、分析、试样、检测和咨询服务12000余人次,服务企业2600多家,服务收入达350余万元,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两化融合的显著成效

软件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以纺织业务管理软件、印染生产控制软件、纺织机械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及服务为主要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绍兴县拥有多个较为成熟的软件产品,纺织通网上贸易平台、纺织原料搜索与服务、印染企业管理执行系统等软件在纺织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面。90%以上的纺织机械装备采用嵌入式控制软件,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全县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年度总收入从2009年的607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400多万元,足足翻了一番多,信息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为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印染节能减排效益进一步显现。绍兴县信息技术对印染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节能减排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印染产业进入创新驱动、需求内生增长的轨道。2011年,绍兴县25个印染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列入浙江省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项目,全市有37个项目列入,绍兴县占67.6%。通过以上项目的组织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绍兴县印染企业信息技术与染整技术的融合,提高企业研发设计水平、生产管理水平、装备和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和产业优化升级。

装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绍兴县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装备、设备功能,提高化纤、织造、印染等生产环节的设备和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水平。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的金昌EX6000系列印花分色软件市场占有率位列行业前列,纺织嵌入式软件在纺织机械装备中广泛应用,自主研发的激光制网机填补国内空白,国内最大的印花分色制版中心建立。

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绍兴县积极推进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普及,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53%,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中小企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100%。

两化融合未来发展规划

对于未来,绍兴县要积极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培育一批典型性强,对促进和带动行业、产业两化融合发展具有指导和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作为绍兴县信息化示范企业,将抓紧出台《绍兴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并结合实施意见出台“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评选办法,对符合绍兴县纺织业、五大优势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开展有特色成绩的,按行业类别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同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4篇

会计电算化和CIMS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领域全面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主要得益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863/CIMS计划的推进。会计电算化与CIMS工程是我国工业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开端。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此后,会计电算化迅速推广开来,为我国工业企业奠定了信息化的基础。后来,旨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得以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计电算化奠定的基础。

从1988年开始,我国多家工业企业实施了CIMS,覆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兵器等多个领域。CIMS支持了上千种新产品的开发和改型设计。CIMS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CIMS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为帮助我国工业企业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支撑环境,支持企业的管理变革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条基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从两甩工程到两化融合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的两甩工程,即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的集成应用。

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是指构建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平台和一体化平台,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以及设计制造流程的集成与协同,并最终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是指针对企业内部生产、销售、成本、采购等业务集成需求,开发以数字化综合资源模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集成技术。

“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控制中。大中型企业大多都采用了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管理系统。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ERP的集成应用。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占同期社会零售总额的10%。

两化融合的提出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其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找准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得又好又快,成为工业领域的共识。信息化成为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位于南京、上海、重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珠三角地区、广州、青岛、唐山暨曹妃甸地区的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截至2009年底,我国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共启动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142项,涉及11个行业。同时,各地共支持两化融合项目727个,专项总投资4亿元。各地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发掘和培育了一批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有效带动了整个区域产业的创新。

两化融合走向成熟规范

2010年,我国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各试验区对两化融合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逐步走向成熟化和规范化。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规范。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同时制造业也迈开了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步伐。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港口企业 融合 管理

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持续走强,我国港口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的机遇期,各港口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沿海港口呈现出“深水化、大型化、国际化”的趋势。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经成为港口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的有力武器,走新型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之路,是港口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一、两化融合介绍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按照两化融合的总体要求,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可以说,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

港口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港口企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资产密集特点,其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决定了其信息化发展和两化融合的现状。

伴随着水运行业在世界经济地位的迅速崛起,船舶大型化趋势不可逆转,其营运成本很高,必然要求接卸港口具备全天候进出、快速装卸、一站式通关、便捷的集疏储运与配送条件,而所有这一切都要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后盾。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港口行业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各港口企业能够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为纲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搭建了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生产管理领域和各项业务环节,成为港口收、发、装、卸等生产运营的基础保障,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港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行、决策、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成为港口与客户、港口与联检单位等各业务单位的重要纽带,在实现以信息化推进港口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港企共建,实现了港企共赢。信息化在港口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信息资源俨然成为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核心资源,有效提升了港口核心竞争力。

然而,虽然我国港口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限制,基本没有达到两化融合的基本要求,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程度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三、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性

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融合,促进企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我们都应该科学地认识到推进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两化融合是推动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港口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概念中,人们往往极易忽略技术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展,中国港口行业与国际先进港口企业的差距日趋明显,而技术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已经利用先进的技术抢占了发展先机。近几年,我国港口行业逐渐意识到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通过成立信息技术部门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致力于将港口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为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其次,两化融合是港口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港口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港口行业受影响首当其冲,除客观货源因素的影响外,行业内部也有诸多因素加剧了这种影响的显现,如企业劳务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加剧了企业的支出、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技术力量薄弱影响了生产效率等等。这都需要通过两化融合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港口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再次,港口行业两化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党的十明确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一段时期,港口业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方向,力求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上新台阶。同时,“十二五”期间,港口业应当努力实现信息化从局部单项应用到协同、集成的转化,企业领导应有战略的高度和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推进两化融合。

四、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建议

两化融合的主阵地在企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发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可以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推进的决心和力度。具体到港口企业中,我们建议:

1.完善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信息化专职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内容,专人专责,引导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完善企业两化融合组织体系。健全结构体系的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解决人员数量不够、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适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知识辅导,努力打造懂行会干、努力想干人才队伍。

2.加强港口企业内部宣传,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理论支持。目前,两化融合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中开展的如火如荼,上述行业也抓住了国家有关法规与政策,两化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宣传力度不大,理念未能深入人心,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港口企业要加强两化融合的引导和宣传,并到领先行业的典型单位进行学习,以点带面,努力提升港口业的两化融合理论水平。

3.丰富工作方式方法,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有力措施。港口信息化程度高低是做好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努力提升港口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科普宣传等多种活动,全面宣传信息化发展趋势和知识,让港口企业重视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尤其是让港口企业充分认识到两化融合是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器,是港口效益增长的倍增器,增强行业内部实施两化融合的主动性。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奖罚分明,变广大员工“要”为“我要干”,为两化融合在港口行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措施。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扩大,我国港口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行业内部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寻求以技术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的新手段,然而虽然港口行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出现,但是两化融合的力度仍不够,效果微乎其微,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港口行业能够从思想上重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我国的港口行业一定能够走在两化融合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曹淑敏.《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第6篇

一、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经济与经济良性互动

企业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资金渡难关求生存,金融机构需要企业支撑发展壮大自己,银企对接活动无疑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双赢的好机会。从我市实际来看,2+1重点企业、四大行业占据了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是我市经济的支柱,符合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前景看好,银企双赢的机会相对较多。尽管目前我市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一批企业陷入困境。但是仔细分析,这实际上是经济增长中的正常波动,这个阶段正是技术改造、提质扩能最有利的时期,各项成本相对较低,如果金融机构在困难时刻拉一把,就完成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赢得更大的发展,这些企业从长远看是潜在的金融市场。其次,政府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加大对工业企业支持力度,信贷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同时,市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设立扶持信用担保专项基金,用于担保机构增资扩股和担保代偿损失。应该说,这个时候的信贷是比较安全的。第三,存贷比仍然较高,信贷空间相对较大。目前我市的贷款占存款%,离%的底线还有足够的空间。如果存贷比按照底线来把握,我市将拥有增加近亿元的信贷空间。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中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找准对接项目,例如,定期举办“请上来”、“带下去”活动,把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请到银行,介绍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把银行的同志带到企业去,让他们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并向企业宣传国家的金融政策和贷款规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等等,政府通过搭建一个合作平台,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活动内容更好地为银企合作共赢服务。

二、抓好亏困企业的扭(减)亏解困和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开工复产

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停产企业7家,半停产企业2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和市场运作问题。帮助这些企业创造条件解决“瓶颈”制约,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尽快恢复生产。这些企业走出困境,将是我局的工作重点,也是完成全年经济指标的重要力量。要做的工作是: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度和帮扶,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围绕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政策落实、贷款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调度和帮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梳理汇总,全力予以解决,重大问题报市领导协调解决。送政策、创环境、优服务、解难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时时有进展。其次,抓重点和难点问题,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产能的企业,坚持政策、资金、服务、供应四个优先,促增产增收;对亏损和停产半停产企业,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引导企业在困境中调整经营战略,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和投资管理,促其降低成本,遏制亏损,尽快开工和满负荷生产。同时,积极协调我市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加快信贷投放速度,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三、积极开展企业名牌创建工作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省、市甚至全国知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企业。目前我市仅仅拥有省著名商标

个,省名牌产品个,受到市委省政府奖励的商标和产品也仅仅是“君乐宝”、“神行太保”、“双联复混肥”、“远东哈里斯程控交换机”等。按照市委市政府“到年,全市建立起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形成一批全国知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这一要求,要加强领导,分解任务,制定有效措施,全面落实激励政策,力争我市企业的品牌总量要有增长,新增知名品牌达到10个以上。品牌类别有增多,从以工业产品为主向工、农、服务业等全方位发展,中国名牌产品、全国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优质产品、省著名商标均衡发展。品牌特色有大进展,国家级知名品牌实现新的突破。

四、努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如果一个企业,一个老板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将迟早会被经济浪潮所淹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就目前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来看,2+1企业以及部分规模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这些“窗户”让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而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的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我们的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已经成为一条新的市场竞争规则。而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视,它可以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辅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所以说作为政府部门引导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五、建设政府信息化平台

我市政务信息网站已经开通,借助这一网站,拟在明年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企业规模、人员构成、占地面积、产品、副产品概况、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等企业的基本情况、上下游产品情况、技术装备情况等丰富网站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大的范围知道我市企业以及企业产品,了解我市行业特色以及行业特点等。同时,开辟新的信息交流互动栏目、编辑企业名目、产品目录等,使尽可能多的信息能够共享。因为信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载体,利用一两年的时间力争将全市的工业企业全部做到网上有名。

六、建立企业进入退出机制

为实现科学发展,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市通过节能减排,土地集约利用、项目准入评价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产业调整进程,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张书记也再三强调,很好利用金融危机这一经济格局重组机会,通过“腾龙换鸟”把现有的落后的传统产业从目前的产业布局中“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针对我市确定的四大主导产业,拟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比如,进一步完善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推进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查处力度,制定产业、环保准入制度,落实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激励措施,实行土地阶梯地价模式,建立企业转型辅导服务平台等,促使优势企业进入能发展能壮大,劣势企业退出能稳定能消化。

七、主动送服务到企业,在沟通中促发展

主动送服务到企业,在沟通和服务中促进企业发展。一是主动“走下去”,用政策扶持。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重点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宣讲产业政策,研究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实际困难;二是主动公开政务,建设阳光机关。依据职能、规则、程序,将办事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执法透明,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主动报送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做好重点企业数据统计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四是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开展铸造行业、建材行业、乳制品行业、电子信息行业等的专项调研,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当好参谋;五是主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我市“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实施意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重申机关人员分包企业责任制,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查问题解难题;六是主动接受监督,打造高效团队。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多方力量监督,征求和采纳有关意见、建议,为服务企业服务全市工业经济提供高效政府保障。

八、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促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首先,抓重点,支持工业2+1企业加快发展,落实支持工业20强企业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更加注重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引导企业提振信心,强化管理,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提速增效,2+1企业上台阶。其次,进一步加强工业运行调节,重点搞好工业“2+1”企业动态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君乐宝、曲寨集团、珠江啤酒等骨干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切实发挥好骨干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第三,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结合起来,加快构筑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确保燕赵、曲寨、鼎鑫3条大型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后达产达效,完成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珠江啤酒规模扩张力度,扶持四个乳品企业扩大市场规模,促进食品加工业健康发展。铸造业中,推动鹿钢公司与外商洽谈合作事宜,同时积极谋划铸造业基地建设,建设新型铸造企业模式。

第7篇

借此机会,我想对****的各位领导表示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谢谢你们为了经研所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改革思路,也感谢你们为这次改革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更感谢你们为这次改革提出了公平而又切合实际的的竞聘方案.对于我来讲,作为经研所的一名新人,能够参与到此次改革中来,而且有机会竞聘这样一个职位,更是感到无比的荣幸.

我作为经研所的一名,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参与此次活动,走上了竞聘舞台,以表示对此次改革的理解和赞同.参与的过程本身是一种锻炼,参与的经历本身也是一种财富积累.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珍惜这份经历.我竞聘的职位是培训咨询部负责人,如果我能够应聘成功,我会努力工作;如果我竞聘失败,我仍旧会努力工作.

在这里,我先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竞聘理由.

1,我具备培训和咨询相关的工作经历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我在****担任培训部经理一职,同时兼任售前顾问与实施顾问.这段经历,为我今天竞聘这一职位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使我对培训与咨询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尽管培训与咨询要求的知识含量与技能有所不同,但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做好培训与咨询的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客户做好充分的沟通,使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为一名负责人,在对内工作方面,首先,有责任建立和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其次,必须要关心团队成员的需求并尊重他们的意愿;再次,必须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与程序,理顺工作关系;再次,必须透明管理,尤其是要透明分配制度;再次,就是必须对团队负责,要敢于担当团队责任的第一负责人;另外,就是要充当上下级沟通的桥梁,当好上下级的服务兵.在对外工作方面,要服从单位的整体工作需要,要顾及单位的整体利益;同时,要尊重客户意愿,掌握客户需求,巧妙与客户沟通,实现营销目的.

2,我具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能够总体把握企业业务流程,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1998年至2002年,我在*****工作.在此期间,先后于*****财务部门工作,并有机会参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尤其是,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我担任*****的售前顾问与实施顾问,更有机会了解***其他许多企业(如****,****,****,等)的管理与业务流程,这段经历更强化了我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目前,不少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管理渠道不通畅,效率低下.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遍缺乏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底蕴不足;第二,业务逻辑模糊,缺乏细致有效的标准;第三,部门联系松散,信息流通受阻;第四,规划手段落后,决策依据不准确.

最后,我讲一下应聘成功后的工作思路.

1,组建培训咨询部,制定工作规范.

2,根照我所的工作性质,在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密切与其他部室的关系,努力将我所的研究成果向社会转化,加大我所对外宣传力度.

3,努力开辟社会培训项目,加强与外部单位合作.

目前,可供争取的社会培训咨询项目有:企业沙盘模拟实战训练(包括团队管理,模拟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业绩管理与企业决策支持),其培训对象主要为企业领导;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方案制作等.

4,在取得所领导支持和本部门的努力下,加强与委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争取委机关的大力支持,利用下属单位的优势地位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社会服务功能.

5,充分利用发改委培训中心的职能,争取更多的短期培训项目.

6,多方争取资金,建造ERP实验室,为我所长期从事培训与咨询业务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第8篇

评估工作背景和意义

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是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其评估视角、要素是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保障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从全局考虑出发、符合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框架体系和结论,能够支撑各部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资金支持等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

摸清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找准目标和定位。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政府准确的总体把握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帮助行业管理机构摸清本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挖掘共性问题,提升为行业内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标杆定位,设定发展目标。

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科学引导和务实推进。企业是两化融合的推进主体,信息化对我国工业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标准化,以及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阶段性、以及指标间相关设计,能够引导企业找到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评估工作历程与成效

2009年~2011年,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会同相关司局,以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总支撑,重点在行业层面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探索,分两批在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设计了一套总分结合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开展了两化融合内涵、发展进程和战略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基于对研究和现状数据材料的分析,形成了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关键要素的基本认识和发展水平的真实判断,提炼了大量工业企业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

评估体系采用总分结合的方式,设计统一的顶层框架,细分指标突出行业特色,既能够用于掌握总体水平和趋势,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又能够加强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估体系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为目标,重点评价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激发企业内生评估需求。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在三年的评估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得到各行业企业、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开展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评估工作。基于两化融合总体框架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形成行业评估工作组和专家组,分两批试点开展了17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测评工作,行业范围涉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民生产业和产业振兴规划领域,覆盖各工业门类和不同生产类型。

首先是,研究制订了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调查问卷。各重点行业的评估体系均是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进经验的表征和体现,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水平,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其因行业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直接针对信息技术在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选取指标,综合考虑反映现阶段企业两化融合实际水平和科学引导未来发展等因素。各行业评估体系充分调动起行业内先进企业和资深专家的力量,各行业龙头企业均参与到行业评估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其次是,开展17个重点行业企业的实际测评。评估工作组对近10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实际测评,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获取了近800家企业两化融合现状的有效数据,数据覆盖30个省和直辖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民营、外资,大型、中小型等多种企业类型均有涉及。在多场企业培训过程中,统一了企业对两化融合评估框架、行业评估指标和调查问卷的理解,强化了对企业的引导和数据有效性。

最后是,形成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成果。依据测评数据,总体和行业工作组形成了两份《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总报告》和17份《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选取了近百家标杆企业。各行业还分别召开了评估报告和结果会,让参评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并针对每个企业给出反馈,提出改进建议,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各指标对比情况,引导企业梳理薄弱环节,实现对标赶超。

制订并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评估总体工作组充分提炼企业最佳实践,总结和提炼行业评估成果,制订了面向整个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并于2011年11月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下称“评估规范”),用于指导行业评估标准制订、企业自我评估以及与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各项工作,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12月,工作组面向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召开了评估规范高级培训班,详细解读了评估规范核心理念和内容。

《评估规范》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评估框架和引导体系,能够指导和引导各地方、各行各业构建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开展评估工作,帮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评估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对工业企业的促进和引导,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践,以企业为评估对象,立足行业开展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下一步要逐步从“试点开展”走向“全面推广”,形成全局统筹、各有特色、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促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走向体系化。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促进评估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增强不同区域、行业间评估工作的协调性。

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评估的内生动力。增强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明确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标准和依据,将两化融合水平等级提高与产业升级、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评估工作。

创新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评估数据收集效率和质量,促进成果提炼和共享。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与政府相关推进工作相结合,更深层次地发挥评估工作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评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立足服务,以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等市场力量的积极性,研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市场运作机制,催生第三方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业态,逐渐形成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产业。

未来重点工作

根据苗部长指示精神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重点工作计划,下一步要进一步夯实评估工作理论体系基础,更广泛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等级认定工作,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估服务平台和组织保障体系,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探索。

完善两化融合评估理论体系,开展标准制订工作

不断深化评估理论体系研究,修改完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推动评估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选择若干重要行业,研究并制订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草案,完善并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证相关专业培训,涉及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主管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企业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等。

全面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开展重点行业评估工作,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目标。指导和支持行业制订行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实际测评,撰写和行业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参评企业。

开展各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行业两化融合的共性关键问题和发展规律,定期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报告。

推进各方共享评估数据和成果,全面梳理行业评估成果,挖掘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总结和提炼先进模式和解决方案,进行全国推广。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关键理论问题,界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明确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要素与各水平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制订并出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标准和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等级认定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

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建设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统一信息、成果交流共享、咨询培训、评估认定等服务。支持各单位依托平台分别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等级认定工作,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

搭建数据直报体系。依托各评估认定实施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行业等数据直报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和行业管理,实现产业链优化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开展两化融合项目评估和全流程监管。依据评估规范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绩效评估体系,依托评估服务平台对两化融合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审批、监管和验收等进行全流程评估和管理,提高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好支持经验挖掘、规律提炼和成果推广。

搭建两化融合评估认证实施组织体系

成立两化融合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两化融合评估专家组,成立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层面两化融合评估以及水平等级认定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依托两化融合评估总体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承担两化融合评估和企业水平等级认定总体工作,完善评估认定实施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代部行使两化融合评估认定相关统筹、监管、协调等职能。

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试点

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的权重、评估规范和测算方法。

开展评估数据搜集及调研。搜集有关统计数据,并请专家及各省市针对指标体系提出修改意见。请各省市协助评估工作小组调研和采集数据。

第9篇

石油勘探局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九五”以来,勘探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局生产经营目标,狠抓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互联网,开发、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专业数据库和生产、管理软件,使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数据采集体系不完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程度低、应用系统集成度低且缺乏对知识的管理、信息安全体系缺乏等。为解决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实施勘探局数据中心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各单位不同时期、不同厂商开发的独立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彻底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同时将勘探局不同单位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挖掘,转换成可靠、实用的信息,以便领导决策。

本文基于石油勘探局信息化建设现状,深入分析了目前石油勘探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数据中心这一框架构想,并对开展实施数据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大家一起讨论,旨在理清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思路,有效地规避数据中心建设可能造成的风险并少走弯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石油勘探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

一、石油勘探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石油上游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石油企业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协同攻关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上游企业的主要业务涉及到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井工程、井下作业工程、地面建设、物资管理、经营管理、水电、通讯、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石油行业的信息化一直伴随着石油企业的发展,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石油数据信息按照油田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及油田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及使用,可分为地质、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固井、采油(气)、井下作业、试油(气)、油田监测、生产管理、地面建设、原油(气)集输、注水、给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信、道路、消防、土地、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计划规划、市场开发、质量控制、安全环保、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科技信息等,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⑴数据分布极为分散:各油田由于覆盖面积大,地域广阔,这些信息都分布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业务系统中,数据分散,比如石油勘探局就横跨四省区;

⑵数据量大:如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与生产,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形,其数据量达tb级;

⑶数据结构复杂:在石油勘探开发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非常复杂,包括野外数据、地震数据、解释数据、地质数据、钻井数据、试油压裂数据、生产经营及管理决策数据等;

⑷存储介质多,格式复杂:数据存储介质多样,格式复杂给各油田数据统一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⑸软件使用的环境复杂:目前各油田单位的应用系统使用了ibm、sun、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和专业应用平台;

⑹数据利用价值高:石油信息由于包含了各种地理、地质等国家基础信息,以及各油田的专业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十分重要,任何数据的丢失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二)国内外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国际上大石油公司的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了四个阶段:数据集成、专业集成、部门集成和企业集成。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石油公司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解决了不同格式的井筒、地震等数据的统一和数据兼容性问题,统一了专业数据格式和数据采集规范,达到本专业的数据集成。进入90年代,信息系统建设达到了专业集成应用阶段,如世界着名的斯伦贝谢石油公司建立了高速计算机网络传输平台,使公司内部的研究、勘探、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及日常公司管理业务在一个网络系统下运行。90年代中期,各石油公司纷纷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方式,既采用地质、测井、地震、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协同工作的项目组方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地球模型,提高研究水平,缩短项目周期,降低成本。使自己的软件集成化起来,逐步形成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并建立公司级或国家级数据管理中心,将数据资产转化为知识资产。年以来,一些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企业集成、智能决策阶段。

国内石油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无论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专业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油田主干网已基本覆盖了企业所有的科研、勘探、开发、辅助生产和后勤保障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在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了油气田勘探数据库、开发数据库、钻井工程数据库、井下作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它一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以中油财务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数字油田建设方面,大庆、胜利、塔里木油田都相继进行了数字油田建设规划,并在数据整理和统一应用平台搭建工作中取得了进展,为数据集成与应用集成奠定了基础。目前大庆、塔里木等油田已经着手实施数字盆地、数字油藏、数字地面工程建设。

(三)石油勘探局信息化建设现状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石油勘探局已经建成了由五个中心构成的覆盖陕甘宁的大型企业网。该网络服务于油田及炼油化工总厂,在石油系统尚属先进水平。截止目前,已有67个单位的87个节点与网络实现了互联。在勘探局内部已经基本实现了各个二级单位与局机关处室的互连互通,形成了覆盖全局的、统一的网络平台,为在全局范围内、各业务系统之间实现及时、准确地数据交换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2、专业数据库建设

在专业数据库建设方面,石油勘探局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了钻井工程数据库、井下作业数据库,满足了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以石油钻井、井下作业为核心专业的信息技术在油田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综合信息管理建设方面,石油勘探局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一批纵向业务管理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所覆盖业务的垂直信息化管理。这些综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都已经在各自的业务领域范围内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相应的业务活动提供有利、高效的管理措施,并逐步体现出了信息化管理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经济效益。建立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有:

⑴人事劳资信息管理系统;

⑵中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⑶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缺陷;优化对策

我国电力企业效率低下一直是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困扰我国经济改革的难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许多企业经营者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目前电力企业管理很难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故研究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与优化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中的缺陷

1.1有充分的认识到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其具有自身的特性,即服务性,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不同于其他的企业。首先,必须将电力企业的服务性放在企业的第一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国内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服务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企业没有明确的企业计划。没有企业计划就相当于没有企业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最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造成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间会存在竞争。

1.2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都处在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层面上仍旧收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造成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决策层,在整个管理方面都缺乏先进的理念,没有既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

1.3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我国部分的电力企业已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其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电力企业的文化跟不上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其高级功能,同时也缺乏长期的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度不够,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没有融入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极度匮乏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1.4企业间的层次差异较大。我国电力企业的规模。资源和类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在电力企业中,企业的规模收到管辖范围的大小的影响。大型的电力企业由于其管辖的范围比较大,一般情况下都能满足企业现展的需求,但由于其地域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部分小型的电力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如:资源和营业额等,造成这些企业的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加之经营者对管理层面的忽视,严重的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

1.5信息化建设管理落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的规划,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也不足,各系统间缺乏相关的联系,电力企业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复、信息孤岛等现象的发生,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没有自身的特性,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优化电力企业管理的策略

2.1认识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中,应呼吁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电力企业内上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宣传活动,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并在宣传中逐渐的达成共识,提升人们的思想理念。在宣传的过程中,消除人们对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错误观念,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2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传统的电力企业由于受到管辖范围和地域性的限制,导致企业间存在较少的企业竞争力。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电力企业必须建立企业竞争机制,在发展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帮助员工树立起竞争的意识。其次,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应做好自身的物资管理水平,保证企业能按时按点的将物资供应送到相应的单位,同时还具有及时和不间断的物资储备等。

2.3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给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部分电力企业调整了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整体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构建时就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管理。

2.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人才竞争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力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要制定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整体形象,将人才资源建设由发展数量向提高素质转变。在用人方式上可采用聘用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等,灵活用人,挖掘人的潜力,吸引优秀人才。在培养机制上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学习、进修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产业经营业绩同利益挂钩,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提高专业优秀人才的待遇。

2.5开展管理创新。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因此,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a.要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b.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c.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d.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结束语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电力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必须逐步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管理环境,探索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袁瑞君,张晓宁,王瑞平等.企业激励机制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2):12-15.

[2]刁黎辉.企业员工精神激励的研究—国有电力企业案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杨保安,张科静,李晶晶等.多目标决策分析[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2(5):23-25.

[4]石晶晶,李芳芳等.人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研究[J].消费导刊,2008,14(1):56-58.

第11篇

一、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成本管理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主要是加强成本的计划、 控制和考核管理。这种观念遗漏了一个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生产技术设计环节。

第二,在努力提高产量方面。传统的认识主要是增加工作面的个数与长度来广种薄收,这种方式是可以确保产量,但却忽视了如何在同等的条件下多产煤,即提高采煤效率这一环节。

第三,在确保经济总量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主要以增加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正常组织生产、多产煤为主。这种传统认识忽视了提高采后回收率这一环节,一般很难做到产销平衡。

第四,在营销管理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主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确保运力,实现供、产、销平衡为主。这种观念忽视了产品销售的价格管理环节,在销量确定的前提下,价格是影响销售收人的主要因素, 根据市场的行情,不失时机地变动产品的价格,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方面。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通常是由主管部门承担,材料成本由供应科负责,工资成本由劳资部门负责等,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划及控制手段来实施的,但作为成本发生的主要环节在基层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

二、现阶段煤矿经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经营决策方面。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要综合市场变化、内外部条件、自身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优化工作思路;把握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战略性。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经营决策体系,召开矿经营例会等形式减少或避免经营决策失误。

第二,财务管理方面。煤矿的经营管理一定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牵住资金管理这个牛鼻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市场才有效益,煤炭产品只有进入市场,通过销售收回资金,才算完成商品生产的全过程。

第三,目标成本管理方面。众所周知,企业是以产品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实体。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任何决策失误、管理目标的不明确及经营管理意识的单薄,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一定要把握住成本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考核措施的严密性。要抓住构成成本的几大要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群策群力,节支降耗。

第四,产品营销管理方面。煤矿企业要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由“以我为主”转为“以客户为主”,重视客户价值,围绕客户推进营销机制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销售为龙头,带动煤矿的经营链条按市场机制良性运转。要重视了解市场、研究市场、预测市场,按市场需求调整。同时,注意营销策略的研究和销售队伍的培训,在当前认真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客户的密切联系,并要加强煤炭的售前和售后等服务,从而提高本矿煤炭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第五,质量管理方面。尽快由产量效益和速度效益型的战略转移到品种质量效益型的经营战略上来,这是当前煤矿经营管理的一个主攻目标。煤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要以各个生产环节,各个工种岗位工作的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六,人本管理方面。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注重人这一最活跃的生产经营要素,将传统管理由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企业各项管理之中的主体地位。这些都要求企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彻底改革煤矿企业现行的人事制度,创新用人机制。煤矿企业内部应普遍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度,使上岗员工有压力而努力工作,下岗员工努力学习新知识,组成重新上岗预备队,形成岗位竞争态势。煤矿基层各单位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实行竞聘上岗,定期考核,末位淘汰制。同时,相应改革分配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煤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班组长等提高职务津贴标准,拉开收入差距。

第七,信息技术方面。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诸多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且能够积极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创新煤矿经营管理手段,煤矿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功能齐全的企业信息资料库,管好用好各类信息。要用信息技术实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集成化。要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化管理,需要进一步投入人力、物力,改革现行业务自成体系的流程,再造以市场链为重点的业务流程,统一规范,确保企业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为煤矿企业经营服务,促进煤矿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煤矿经营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以信息技术促进煤矿经营发展。煤矿要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当务之急是在生产技术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一是加强产学研究的联合,二是加强联合攻关,三是加强地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实际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炭资源的保有程度,研究开发深部矿产的勘察和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保有程度,大力提高采矿回采率。发展煤矿产品深加工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节能、节材、节水降耗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同时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煤矿技术和装备设备的更新步伐。

第二,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煤矿企业经营。煤矿企业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展集约型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快改变传统的靠增加资金投入,拼设备、拼人员、拼能力,改变单纯追求产量优势,而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破坏环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改善区域环境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努力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更新经营管理手段。煤炭企业要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重点领域动态监控监测,逐步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为煤矿企业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有力保障。

第12篇

摘 要 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它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等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标准化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使企业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予以构建。本文就如何实现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 电力企业 标准化管理 措施

现代电力系统比较复杂,大电网、大电厂和机组等特点明显,要使其运行安全稳定,就必须对其实行标准的科学管理。然而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未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协调好标准体系和其它管理体系等,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健康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一、对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予以完善

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必须就标准化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予以完善,使其健全,让全员、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得以形成,使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就标准化管理的领导机构予以成立,依据企业的方针、目标,将相应的方针、政策等提出来,使标准化任务和指标得以确定,对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督促。标准化管理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予以全面负责,使标准和标准化体系结构间的接口得以协调好;与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关的计划规划、经费、重大事项的组织等都应当由专职的标准化管理员负责;还要负责收集标准信息,审批组织标准等。各基层单位都应当就兼职标准化管理员予以设立,让他们负责修订职能标准和宣传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得以在岗位上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确保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对与企业其它管理体系的关系予以准确认识

企业其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建立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的,需要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持。电力企业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对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体系予以建立的时候,就必须对其与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衔接予以充分考虑,让标准化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纳入进来,构成其子体系。主体系和子体系,子体系与子体系之间都是互相制约和补充的,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要做好其协调和衔接工作。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应当具有同一版本的与单向标准和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有关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确保单向标准间的一致性,紧密结合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其它管理体系,让运作得以有效进行,使生产、经营、服务以及管理的技术要求和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等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做好企业的高效、统一管理。

三、使标准信息传递通道得以畅通无阻

对标准的贯彻实施就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为了促进标准更好的实施,对各项工作予以指导和规范,就应当让每位工作人员对现行标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让信息的传递得以顺利进行。目前阶段,网络资源共享系统的高速运行为标准化管理信息的高效传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网络管理《标准体系表》内的专业标准得以实现之后,依据实际需求,对口专业人员可以随时对资料进行查阅下载,使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以节约,有效确保标准信息通道的通畅。当新的标准下来之后,标准化管理人员要立即对其予以更新,便于实施者查询和使用,从而为管理标准信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对标准化管理予以大力宣传,使相关标准得以落实到位

要想标准化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对标准管理予以大力宣传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员工开展培训。首先依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要对标准化工作思路予以及时更新,对标准化知识予以补充。将标准化培训计划制定出来,使其符合生产实际,再依据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标准化教育培训应当对培训方式予以合理创新,使其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不应当限定在集中授课以及定期考核等模式内,分层次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借助标准化宣传培训,让每个员工对与自己所在岗位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掌握,从而促进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标准宣传工作的落实,企业应当每年年初对标准宣传贯彻计划和标准培训计划等进行制定。为了使计划的顺利实施得以保障,在对相关规章制度予以完善的同时,应当对严格的保证措施予以制定。与此同时,企业要对“质量至上”的目标方针予以坚持,对《电力调度规程》、《变电所运行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予以严格执行,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实行自查并认真接受检查,对质量回访予以及时组织,使电站、电线的高效运行有所保障。

总之,标准化管理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较艰巨。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更新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在电力企业中要依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将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促进电网科技进步,创新技术,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世宏,冯建宏.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小水电.2011(4).

[2]纪绍刚.浅析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创新.管理观察.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