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技术论文

低碳技术论文

时间:2023-02-10 15:0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碳技术论文

第1篇

(一)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农户应采用低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投入化学用品,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农户尽可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农药的施用。生产投入的减少,可能导致产出的减少。因此,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可能带来的产出减少。相应的收益是:从长远看,产品需求可能增加,农户最终是盈利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2]。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三)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3]。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四)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4]。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

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

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其次,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再次,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哥本哈根会议已渐行渐远,但是它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和绿色经济的理念却深入人心。各大企业、各大高校都纷纷把低碳这一宗旨应用到生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引进、培养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对低碳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战略性措施,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拿可再生能源来说,以风电发展为例,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成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而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显的相对滞后。面对低碳经济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所反思,在认识到低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上,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

进入新世纪后,各个省份都已开始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江苏、广东等省份等尤为明显,因此不仅是针对高层人才、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技术负责人还是针对产业层面的一线技术工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面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高校率先觉察到了低碳人才培养的气息,开设了相关的院系和专业,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对现有电气、动力、机械、自动化、水电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在国家低碳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风能,也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水能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能够对低碳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计和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外,低碳经济概念自身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新能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的人才,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也要均衡发展。

二、在低碳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高校学科配置对低碳人才培养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院系及学科设置由教育部统一管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一直未纳入到学科体系当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低碳经济及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表示,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与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这表明,碳技术将成为下一个科技的制高点,低碳科技人才也将是下一个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重点,谁培养更多优秀实用的低碳人才,谁就掌握了新科技的话语权和定位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为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有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进一步放开手脚培养低碳行业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要将新能源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的教育规划中,不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要紧跟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下思考。

二是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凸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低碳产业的发展步伐。尽管我们的产业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前不久,在四川内举行了两场与低碳产业有关的论坛,两场论坛除了研讨低碳产业如何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外,一个重要的呼声是,加强低碳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渗透。由用工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去年底以来低碳经济,与低碳相关的行业如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等企业,招工数量大量增加,但实际供应量却很少。其中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为数不多的专门开设有低碳专业课程的高校,2008年被乐山市授予“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毕业100余名学生,早早就被企业抢购一空,学校打算在师资、教学仪器和实习实训设备上加大投入,扩大该专业的在校生规模。

三是国家、企业、学校在低碳的“产学研”合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关于低碳的“产学研”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成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低碳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产学研”合作的摘要求,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从而带来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人才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在低碳人才培养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低碳学科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低碳人才的一条重要出路。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能够适应低碳时代的需要。因为低碳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企业要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目前,高校和企业都在重视研究开发,怎样让两者相互衔接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衔接、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整合是一个长期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找大学与行业结合的更多动力因素,加强双方合作的需求强度与弹性,树立“战略联盟”意识,突破以往产学结合的固式,从战略层面出发,以协议的形式缔结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产学研联盟,取得高校、企业共赢的结果。

第二,在人才战略方面,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技高一筹的跨国公司早已起步进行这样的尝试,跨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早在1997年5月便成立了中德研究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巴斯夫与中国的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其发展基金迄今为止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人民币低碳经济,培养了大批具备低碳理念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力诺能源光电子研究所”,共同研究太阳能中的高温利用技术,现在首批技术成果“钛金管”已经面世;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已经成熟,即将实行产业化推广;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建立了太阳能检测实验室,并合作办学,培养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人才。

第三,随着低碳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低碳人才的培训机构在市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能源管理培训网便是其中的一家。随着低碳经济的兴盛,培训网的学员也在成倍地增加。实际上许多人才只要在理念与知识结构上稍加补充就能成为低碳人才,而这其间继续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院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其他专业很少或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完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四,教育在低碳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未雨绸缪。针对教育部提出的积极申报与国家低碳领域相关的学科专业,各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基础条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充分整合资源,在发挥原有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上而调整。现在国家提出来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关低碳产业的培育,专业的设置要根据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低碳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等活动,如学校水处理与循环系统改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学校照明系统改造等。通过专题讲座、论坛、参观、讨论等形式的教育,让师生了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第五,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要创造新的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常规能源的技术发展相对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节能减排技术、清洁技术等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该领域不断的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上要加强学生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近企业,更多的接触实践,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走进企业中进行学习。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在理论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

第六,发展低碳经济是个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特别要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另外要吸引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抢占未来低碳产业的制高点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即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励新能源发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财力投入、CDM人才培养、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

目前国内大学在低碳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北京大学今年新增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强调能源-资源的一体化进行人才培养;继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大首家“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该中心旗下有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等在研项目近30项,它将促进我国高校在低碳技术及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开发有关低碳的课本教材、培养新低碳科技人才。

低碳人才培养的意义在于当这些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和知识的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并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时,他们对环境的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追求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丽蓉.低碳人才需求渐热[N].人才市场报. 2010-5-22

[2]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9,(11)

[3]石定寰.培养低碳人才助力绿色经济[J].中国电力教育,2010, (6)

[4]郑艳.低碳人才何处觅[N].国际商报.2010-7-13

第3篇

1.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生态与文化教研室虽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就有不少课程涉及到生态与文化的研究内容。在国际上,对于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地域胜文化与设计等的研究与实践己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它们是人类未来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负责;而在国内,这些研究方向已经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开展研究和实践,最受瞩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展馆设计,它们都力求实践和表达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这些理想目标更是受到我国政府的崖纷见,在国家及多个省市的发展敖咙中明确提出建i}T}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会议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政策方面给以指导和支持。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论坛和教学。清华大学成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训研究所”,并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论坛,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的多个设计学科开设低碳设计研究项目。很多国内外的设计大赛,也设置与低碳、司特续及环保设计有关的主题。其中,2012年“为中国而设计一一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设置“环保低碳室内设计专题”,获奖作品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增设“可持续发展奖(SustainabilityAwards)”,获奖作品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2.教学与研究方向

在整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科研力量基础上,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着重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1)基于岭南地域的设计研究

根植于岭南,围绕地域的自然因素(气候、地理)、文化因素(广府文化)和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并在设计中得到本质的体现。当下的国际化影响非常迅速,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趋同的景象,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设计成为紧迫的和重要的课题。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积极开展基于岭南地域主义的设计研究,在课程及毕业设计中开展相关的课题。例如开展岭南古建筑的研究、广府文化与设计的研究等。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詹姆斯沃尔本克(在其低技术宣言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将适合地域的技术、便于人们掌握的技术在设计中进行适当的运用,并体现当下的设计观念。我们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研究,考察岭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逐步积累适合岭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法中,也得到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料(图。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开展地域性风景园林的教学研究,使之适应地域的气候、地理规律和人们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综合表达,利用地域景观元素营造空间;注重景观的实际功能运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视觉审美的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地域风景园林教学与科研,它也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科教融合已经三年多,取得丰厚的成果(图。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坏、拆迁和改造。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温和的改造方式’用艺术介入的策略引发人们对城中村的保护和改造思考。综合来看,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进行的设计价值研究,也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开展毕业设计与论文教学的过程记录,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价值的研究。例如对广州石牌村的研究,对广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学,对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学等,都是城中村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2)组织田野调查并归纳整理结果

毕业设计教学,强调设计的过程:田野调查、设计推理、概念生产和综合表达。在本选题中,由于模范村历史已经约有60-100年之久,且时间跨度较大,建筑的图纸和其它详细资料已经不能找到,于是,团队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田野调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场地和建筑的测量。组织团队进行场地和建筑的详细测量,获得具体的尺寸和构造细节资料。第二,拍摄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建立图像的对比分析资料。第三,采用定量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人们对模范村的整体看法。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得到以下的认识:首先,建筑虽然是砖混结构,14栋旧建筑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除了较大的524号(马应彪屋)面积为355平米,523号面积为293平米,其他面积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过程中已经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缮和破坏。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应该是持慎重态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且宝贵,常见的植物有32种。这些植物资源应该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们形成独特的微气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闭的内环境(图4)。再次,基地位于学校教工居住区与教学区的中间,东西方向是从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约有10多米。

(3)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

针对基地问题以及整体认识,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原则是保护场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式的改造发展;目的是建立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学术研究与社会公众建立一种良比的沟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对外交流与研讨中心、模范村历史博物馆与展览厅、图书馆、商业服务中心、公共沟通平台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计改造:微公共空间的塑造—在校园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并具有场所的精神;游园—吮置换功能并形成新的导线,加建连接廊道,创造一种难忘的游园体验;下凹景观一一基于保护的角度,将行走路线下凹,避免影响建筑及基地特质;静谧公共空间的营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构造秩序,结合室内功能与室外景观资源,营造一个静谧的交流空间。

(4)表达方式

强调清晰、有效的传达手段和方式,包括专业的概念陈述部分、调研部分、图纸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陈述部分主要是解释对场地的判断和设计改造的观点;调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调查的资料、数据整理和得到的结论;图纸部分是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图表和相关的示意图;模型部分包括四个尺度的模型表达,分别是区域尺度的模型一说明所在区域的位置和整体关系,场地尺度的模型一说明场地的现状,设计方案的模型一说明设计的整体概念和重点,细节尺度的模型一说明重要的构造或具体设计手法(图。在有可能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动画或其它能众参与的方式表达设计,众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毕业设计成果参加年中国环艺学年奖,得到专家的认可,获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何苑诗同学的方案“游园——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策略”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的景观设计类的金奖一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景观类的银奖。

二、毕业设计教学

一中山大学(南校区)模范村的整体设计改造选题中山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其南校区又叫康乐园,其中有栋红砖楼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间。模范村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间,共落成栋村屋,现余栋,它们代表了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即“屋有两层,上为宿所及露台,下则课堂、膳室、浴房、厨所、储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数弓,花圃菜畦,随意开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模范村已经没有人居住或办公,现在处于荒废的状态。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模范村应该怎么保护,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为学校与社会连接沟通的重要窗口?这些难题,正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思考的重点所在。

三、建筑艺术设计毕业论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产业创新 低碳经济 台州 因子分析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而引出的低碳经济呼声越来越高。至此,全球经济的发展内涵和要求都有了新的约束力。我国能否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绿色发展模式,以低碳技术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探索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能否奠定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地区范围产业升级和转型。而事实上,在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下,单一追求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统思路已经不符合发展实际。以化学工业行业为例,2007年浙江省台州市人均附加值比制造业平均高出40%,但是其碳单位消耗量和排放量远远高于制造业平均值。由此可见,只有基于产业结构创新和产业内低碳创新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浙江省台州市产业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发展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探索方向。

低碳模式的提出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其本质是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是全球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这一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同时又能兼顾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处。这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摆脱以资源为驱动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升级产业结构,走和谐社会的路线。低碳模式对于真正转变浙江省台州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创新对低碳模式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

(一)产业创新的定义

Freeman(1987,1997)指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也认为创新具有系统化特征,这是中外文献得出的一般共识。同时,Foxall在1988年指出,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内核,而企业创新一般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他认为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归属;Freeman(1997)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主流学者则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核心,组织创新是保障,管理创新是基础。

综上,对于产业创新具体包含哪些创新因子,国内外专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在研究中外文献关于创新的种类和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台州市的创新实际,将产业创新在应用中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本文认为,产业创新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不断克服制度或技术等的缺陷以提高生产效率、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而从狭义上理解,可以将产业创新定义为:产业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系统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或使得原有产业获得技术、产品、市场、管理等的突破性使其在一定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创新活动。

(二)产业创新对低碳模式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

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来看:产业创新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率,提高系统创新的贡献率,二是对原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或创新出新的产业;而从对能源使用、碳排放情况的影响角度来看,产业创新是产业从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产业过渡的过程;是依赖资源的低端产业退出主导地位,接续主导产业形成的过程;是对破坏的生态环境不断修复与保护,使其更适合经济发展的过程。它能够满足新的需求,或者满足同样的需求却可以节约更多能源。产业创新对低碳模式作用的内在机理如图1所示。

基于产业创新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确定

1.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浙江省台州市各年度的《台州统计年鉴》,从而避免数据统计口径和数据统计方式不同等原因给数据造成的偏差与不完整。

2.变量确定与数据处理。本文需要对产业创新的创新因子—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变量替换。但是由于各个创新因子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很难用一个数据指标来纯粹地反映某个创新因子,而一个指标也往往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多个创新过程,如人才创新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都无处不在,所以就无法对其进行单独的界定。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尽可能多地选取了与产业创新各因子相关的可量化的数据指标,然后进行降维,通过抵消因子间的相互影响,提取出最能反应产业创新的主因子成分。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统计数据的可得到性,本文选取的指标有:发明授权量、技术成交额(体现技术创新度);实用新型授权量、外观设计授权量(体现产品创新度);市场数、市场成交额、总进出口额(体现市场创新度);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体现人才创新度);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财政科学支出(体现制度创新);成本费用利润率、企业盈利率、百万销售实现利税(体现管理创新度)。同时,本文用第三产业占全民生产总值代表产业结构创新。用单位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国民生产总值)代表低碳经济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产业创新的主要因子。随后分析产业创新主成分因子、产业结构和企业能耗强度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三)基于产业创新的因子分析

1.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表1中的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0.7,且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Sig.

2.初始特征值(方差)及其贡献率。因为产业创新范围非常广泛,为了全面地反映产业创新的主成分因子,在选取因子时应该尽可能的多包含总体信息,所以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90%的因子,从表2来看,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以上,本文选取这三个指标来概括整个指标体系。

3.因子旋转。从表3中可以看到,因子1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量的负荷达到了90%以上,而在市场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平均每百万人中大学生数、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了70%以上。说明因子1就代表了产业创新的资源环境: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容量和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度。因子2在市场数的负荷程度很高,而市场数往往与产业集群度呈负相关关系,因为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市场规模化和专业化趋势下,市场数量会随之减少,本文采用在因子2前添加负号来表示产业发展的集群度。因子3在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企业盈利率上的负荷比较高,说明因子3就代表了产业内部的绩效创新,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图1中提到的基于原产业的低碳创新。

(四)产业创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产业创新主成分3与台州的低碳经济影响非常显著(P0.1,未通过检验)。同时,从表4的相关系数来看,单位废气排放量与产业内部创新相关系数高达0.617,而与产业结构相关系数为0.463。从而可知,产业内部创新在台州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

(五)结论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产业内部创新与浙江省台州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关系显著,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相符。而社会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度却与浙江省台州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关联不强,其结论似乎有悖于一些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经典理论。而实际上,其结论是非常符合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的现实基础的。

创新资源与台州低碳经济不显著相关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在过去的20年里,浙江省台州市产业对于技术的选择往往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领域,并没有兼顾低碳经济的需要。这在没有对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年代,单纯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及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大部分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这直接使得企业在享受技术突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毫无建树。二是中小企业为主是浙江省台州市经济发展发展的一大特色,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发展格局,一直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缺乏科学的发展观。

因此,它们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高素质人才及政府科技支持方面既缺乏意识,更缺乏竞争力。并且,这些中小企业在科研成果引进、转化、吸收和推广方面的能力也非常薄弱,这直接导致其无法享受到社会创新资源进步带来的经济成果。简而言之,技术选择在低碳层面考虑太少及技术无法转化应用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而产业集聚未能对浙江省台州市低碳经济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浙江省台州市内的块状经济普遍处在产业集群的低级形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成本聚集”而非“创新型聚集”,并没有形成太多由知识主导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与此相反的是,集聚产业内企业长期享受知识外溢带来的成果,原始创新动力缺乏,产业集群内往往技术抄袭严重、产品近似度高、竞争环境恶劣。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产业创新所包含的子创新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假如引入不同的创新因子,可能会得出与本结论不相同的论点。同时,由于各子创新本身是个很难界定和量化的概念,因此本文在将各子创新进行具体量化时必然存在某些误差,加之浙江省台州市对于创新数据的统计并不完善,因此整个体系中引入的因子不能包含所有的因素,如能体现产品创新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等,但个别因子的缺失并不会对整个结论造成本质影响。同时,该数据采集的是浙江省台州市的各年份数据,其结论对其他省份地区的适用性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

基于产业创新的低碳模式发展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体系,积极开发“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掌握低碳的核心技术。而低碳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是资本投入大、耗时长的大项目。而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省台州市民营经济而言,这是它们无法企及的。为此,浙江省台州市政府必须加大对低碳创新技术的扶持力度,完善低碳技术投入机制,积极创造投入的良好环境,引导各类主体加入到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中,通过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政府投入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企业能真正享受社会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同时,在企业层面,必须加大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摆脱以往重引进、轻吸收的不良习气,而在技术选择上,要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重点领域,兼顾高附加值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充分挖掘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潜能。

(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层次

产业集群是浙江省各县市普遍存在的一种块状经济发展形态。这种同类和相关产业高度聚集的发展形式,有利于企业间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从而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和整合优势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并且向增值环节的上端攀升。为此,浙江省台州市必须建立起各种配套政策,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三)深化企业内部创新管理,实现“产业内低碳”

企业必须实现自身管理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尤其是作为管理模式“先天不足”的浙江台州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低碳”的空间巨大。具体而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将事情做精、做细;企业还要进一步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无论企业采用何种转型升级的路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绩效是实现企业内部“低碳”的必要条件。

(四)依托制度创新,完善“低碳”节能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浙江省台州市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尽管近几年,由于“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大,政府开始立法,打击污染,但是效果却形如虚设。对排污单位来讲,有法不依的一个原因是环境违反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同时,环保部门执法手段力度不强、手段落后,很多时候环保部门的有关处罚都只成了一纸空文。为此,浙江省台州市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环保赏罚机制,实施强制性的节能标准,对高耗能、高载能的产品实施产业准入,对污染企业实行坚决打击;同时,还要加强利用税收这个杠杆,对采用高能效技术和生产高能耗产品的企业增加税收,从而引导更多企业自觉将发展路径引入到“低碳”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服务创新能力、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陈劲.走向自主创新—浙江产业与科技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郭新兴.产业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4.徐竹青,徐明华,王祖强.转型升级—浙江发展的战略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张明龙.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李妍.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吴晓波.2009-2010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字:园林设计;低碳理念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发展与耕地紧张、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园林绿化作为社会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的环境、气侯起着巨大的作用。所谓的低碳园林并不是减少园林绿化的投入,降低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因为这样反而会增加碳的排放量和降低碳的吸收。从主观上来说,低碳园林是遵循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一定的努力,将资源有效的利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出绿地综合生态效益,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一、当前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园林设计误区,不利于节能减排

一些城市在园林绿化设计时,盲目的崇尚国外的设计,建造大广场、大草坪、人工大喷泉,这些都是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根源;比方说现阶段流行的景观风,“景观风”即一些地方过分的强调景观,忽略了自然生态,建设了一些生态功能不健全的公园绿地。

2.城市中植物的配置不合理

主要有两主面,第一:名贵树种、水土不服;城市中为了面子工程快速达到景观效果,引进大树、名贵树种及外来的非乡土树种。前些年,青岛引进的外来树种因水土不服死亡大量的苗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移植大树而言,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容易,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保证大树的成活率,比方说进行一定的修建,将原来的枝繁叶茂修建到只剩下几根树枝。而且在大树的成长期间,多半表现出来的衰败的景象,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起到较大的绿化效果。第二:植物缺少多样化;由于受到草坪热的严重影响,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又产生了重草坪、轻树木的情况,一旦城市将草坪作为包装进行处理,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造成草坪过多的情况出现。有些城市的草坪过于泛滥,使得整体的园林设计,不仅单调,而且雷同情况非常严重。品种单一不利于有效净化空气,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比如不同的树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和昆虫,如果树种单一,很多生物都不能在城市中找到栖居地。

3.不按场地特征设计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不按场地特征进行设计。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场地特征是一个硬性条件,根本没有办法更改,只能让设计随着场地而改变,但有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效果,或者一些其它因素的干扰,造成了园林设计非常的不合理,与场地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这就在客观上对园林设计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园林设计理念与场地的特征也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根据场地特征来选择园林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园林的碳汇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严格的按照场地特征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绿色低碳的园林绿化建设措施

1.低碳理念园林设计材料的选择

在园林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的时候,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在材料的运用上,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那么就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后果。在园林景观中材料的选择是保证园林低碳设计的直接方法。第一,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碳的成本,而且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达到了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第二,尽量选择本地的材料,这样可以缩短运输路程,减少运输成本,也能有效降低碳的排放。由此可见,对于材料而言,必须严谨的把握,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使材料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这样才能让低碳理念更好的实现。

2.绿化多样丰富,增强碳汇能力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碳汇功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于植物根系及土壤中――积极扩大碳汇,是减碳途的径之一。将不同根系品种、根系深度的植物设计组合在一起,使绿化面积植物的固碳量最大化。树龄不同、品种不同的乔木进行混栽可以保持植物碳汇的稳定性。低碳园林的设计还要关注生态环境,使设计密切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这样不仅能降低碳的排放量,还能增长园林环境的周期。

3.新能源利用

在园林设计工作中,低碳理念更像是一个总括性的理念,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凡是能够促进低碳设计的措施,都可以称之为低碳理念的实现。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除了上述的几种方式以外,还有一种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那就是新能源的利用。在我国,虽然资源比较丰厚,但长期的应用煤炭一类污染较高的能源,对空气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现阶段的园林设计需要遵循低碳理念,因此新能源的应用成为了主题。新能源指的是一些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能源,并且能够循环利用,对于园林设计来说,能够充分实现低碳理念,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现在园林景观中的喷泉、照明系统等对能源的消耗都很大,因此,引入新能源对于低碳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营造原则

1.量化原则

所谓量化原则,便是把低碳理念用数据来量化,要利用数据来帮助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从而来达到低碳的目的。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当中,要依据低碳排放的要求,并且充分的考虑碳排放量的影响,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控制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而确保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2.持久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当中,规划单位必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的来勘察现场,合理的利用资源,建设相对适宜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的建设、养护等环节方面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延长景观的使用周期。

3.材料选择低碳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是降低碳排放量的直接方法。低碳化材料的实质就是减少碳成本,即在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各环节的能源消耗和废物量。

4.施工与维护的低碳化原则

低碳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循环过程,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单位要依据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坚持不大量挖掘土方的原则,减少机械使用,减少能耗。在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充分增加园林中的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

5.价值综合化原则

低碳园林景观不但要求低碳的价值,还要有美学价值、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同时还要有净化空气、隔离噪音、防风固土等作用。建筑设计单位要综合发挥园林景观的综合价值。

五、从“上海世博会”看低碳园林规划

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在规划伊始,就特别注重低碳环保,并将“低碳理念”引入到了园林的各项规划之中。

1.“绿地规划”方面

在园林绿化方面,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减少了对园林的大规模大面积改造,科学规划每一部分土地,使绿地在园林生态效益中发挥最大的功能。在绿地规划方面,没有选择大面积的草坪和开敞的活动区,而是选择私密和半开敞的小面积绿地,从而提高了绿地的使用率,也增强了游客的趣味性和安全感。

2.“植物种植”方面

在上海世博园的园林规划中,植物配置不仅考虑到了环境、季节、功能等各项要求,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了“低碳原则”。在植物的选取方面,也尽可能多地选取了吸碳能力强的常绿植物以及乡土植物。在植物的配置中,充分考虑到了植物的大小、生长速度、造价成本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互补搭配,最终打造成多层次的垂直绿化形式,增大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强了植物的固碳吸氧功能。

3.“水体景观”方面

在园林设计中,水景的运用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水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倒影使园林空间进一步得到延展,造成山水相映的美景。

上海世博园依靠原有的水源设定了水景的位置,根据水源的流向建立了水景的形态,利用构建的水流循环来进行自清洁,避免了建造时大量材料的浪费,同时也为后期维护减轻了负担。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对建设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的现代低碳社会来说,绿色低碳的园林建设与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来看,低碳理念已经良好的贯彻到了园林设计当中,并且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城市的居民和社会对其也持有肯定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信将来会有一个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窦文静.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浅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低碳经济

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广西是我国唯一和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广西产生重要影响。

一、CAFTA的发展给广西带来的机遇

(一)CAFTA的建立和发展将推动广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据南宁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1月份广西与东盟月度贸易额达5.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5倍,增幅位列全国第一;与东盟贸易规模排名全国第十位,继续稳居中、西部省市区的第一位[1]。可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二)广西将可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

由于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特殊位置,将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包括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也囊括了少数民族、西部、沿海、自由贸易区等多方面政策支持,这对于推动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广西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聚集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在经济方面得到更大发展,在政策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自然会吸引大量优质的生产要素聚集,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等。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长久落户南宁,为广西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各类精英积聚南宁,随之而来的是资金和技术,带动广西经济的发展。

二、CAFTA背景下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CAFTA背景下广西面临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

诚如上文所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伴随着经济发展,广西的生态环境也面临挑战。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凭借地理和资源等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其中包括产业转移,而在这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广西100万元以上利用内资中,化工、医药、制革、水泥等对环境破坏性和污染性项目均比上一年快速增长[2]。除了产业转移造成的污染之外,近年来,广西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据2008年广西全区环境监测公报表明,内陆许多江河如南流江、郁江、钦江、和右江等水域均己受到严重的污染,总氮在整个淡水监测水域均超标,超标率达100%,严重影响鱼类的养殖[3]。可见,广西面临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急需解决。

(二)广西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作为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广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恶化问题。面对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低碳经济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对广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广西快速腾飞

首先,要完善现有的与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大力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充分有效的实施现有的与低碳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于已有的政策法规,要对具体操作细节进行详细规定,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修改以及补充。

其次,大力支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要对充实低碳技术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进行技术研发的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而对于遇到资金困难问题的进行与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相关工作的组织与个人,金融机构在信贷投向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倾斜。

第三,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大相关教育投入,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同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队伍,为广西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苏飞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带给广西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8).

2 辛燕. 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例[J].特区经济,2010(5).

3 甘晖,吕敏.广西渔业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广西水产科技,2010(1).

第7篇

物流企业论文写完了那么我们就要着手写物流企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了,我们在论文当中引用的论点、数据、学术研究等,这些都是要在论文末尾列出参考文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卢奇.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0)

[2]赵新慧.零担物流运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01)

[3]咸大鹏.改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4]颜菲.现代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9

[5]秦殿军,周立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9)

[6]蒋楠.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7]牛红霞.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8(05)

[8]董耀华,谢宏,姜文博.基于RFID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设计应用.2007(07)

[9]彭江平,李赛娟.信息集成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处理技术[J].财会月刊.2007(14)

[10]卢宏伟.第三方物流企业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的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05)

[11]尹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评教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12]孔令波.制造业管理型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13]杨华.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14]董继睿.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15]王涛,陈玉莲.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物流科技.2007(05)

[16]罗闻泉.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滕旭达.东陵供电分公司ERP系统研究[D].东北大学2011

[2]乔保科.BG公司财务成本系统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1

[3]熊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王莹.武汉钢能电气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D].东北大学2011

[5]艾传美.跨省域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2

[6]李存磊.省内范围的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2

[7]高艺影.拌合企业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系统建立与设计[D].东北大学2009

[8]杨秀云.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投资决策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

[9]王维国.中小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配送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08

[10]王沁.富宏集团ERP-财务供应链系统方案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08

[11]郭静.基于XBRL的财务报表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7

[12]赵常生.基于C/S模式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苏剑.钢铁行业物流系统建设综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04)

[2]宋纪伟.中小企业销售物流模式选择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

[3]韩影.春雨公司汽车销售物流模式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4]王福生.天脊集团销售物流系统的分析与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李立伟.制造业销售物流精益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07

[6]许钢.宝钢销售物流管理及其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大学2008

[7]侍青发.浅论驰骋集团销售物流[D].内蒙古大学2007

[8]殷志宏.钢材销售物流市场主体功能定位研究[D].同济大学2008

[9]邴吉云.鞍山钢铁公司钢铁销售物流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第8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 空间结构 交通模式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相关基本概念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

所谓低碳城市,本质就是在城市实施低碳经济。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其概念就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动理念及行为指导、政府管理部门以创建低碳社会为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标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1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及实践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问题也较多,并且英国作为岛国,资源稀缺,深刻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未来可持续的重要性。英国在 2008 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2004 年,日本政府制定《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境》的研究计划;2007 年,美国《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2008 年,印度政府《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而联合国也于 2007 年出台“巴厘岛路线图”,提出节能减碳的目标。

2007 年 11 月,中国与新加坡共同签署了两国合作建设天津中新生态城框架协议,目的是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8 年 1 月,全球性保护组织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总结可行模式,然后陆续向全国推广;截止 2009 年末,全国已有保定、上海、天津、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还有不少城市正酝酿低碳城市策略。

2 我国现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利于“低碳城市”的构建

中国人口众多,在未来三四十年里每年将有 1500万~2000 万农民进入城镇,这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走集约、紧凑、高密度的城市发展结构,摒弃美国的汽车城市化模式。中国的城市尺度大部分适宜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中国一直是自行车大国,城市有良好的绿色出行需求与习惯。在未来发展中,如果规划尺度适宜的街区地块与环境优美的自行车路线与自行车管理系统,将自行车运行系统纳入公共交通层级中,会有效减缓甚至改变私有交通城市趋势。最后,中国近年来提倡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形态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城市建设将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实体物质空间与建设管理经验。

三、“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1 适度密度与紧凑城市发展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最终依赖于由空间密度提供的使用方便的交通,以及利用这种机会的人们和机构的绝对多样性”。“紧凑城市”符合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适度密度的紧凑城市占用更少的用地,可以更多保留乡村、农田、绿地等开敞空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侵占;二是紧凑城市形态可以减少机动车出行,减少碳排放。此外,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我们不可能走美国郊区式、小汽车式蔓延扩张模式,在中国走适度密度(中、高密度)紧凑城市路线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 步行城市、自行车城市、公共交通城市

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空间已被历史证明。19世纪以前,由于工业化的出现,铁路逐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造成城市沿铁路线扩展,而后来出现的电车与汽车,使得城市规模在扩展的同时有了进一步的集中;而1945年后,小汽车的大量入户,城市开始有了大规模低密度扩散。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的密度和尺度,以城市“摊大饼”现象为例,城市放射路之间联系需求加大,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增大,城市拥堵现象严重,这迫使在放射路之间修建城市环路,北京已经发展到了六环,结果就是城市越摊越大,慢慢吞噬周围的乡村和农田。欧洲国家近年来极力倡导的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论,目的就是改善城市交通、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增加公交分担率以达到减少消耗与污染等。

3 低碳城市的土地利用

低碳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总体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分区和土地适宜性分析、产业用地布局、居住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低碳土地利用最重要的是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增加单位土地的产出,减少日益蔓延的城市扩张问题,从而能得以保留乡村、农田等开敞空间,这也是在中国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下的必经之路。

我国在未来数年内仍然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国家,所以规划建设可持续低碳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规划的作用为工业转型提供实体基础,所以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对创建低碳城市非常重要。

四、“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着战略性作用。低碳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指导原则是改变以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变革现有的城市规划系统,引入了新的规划理念与设计。

1)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低碳指标体系贯穿于规划的各个阶段,有明确的减排控制数据指导,并区分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

2)低碳城市理论框架与数据支撑

各城市应建立本市的低碳课题组,深入挖掘市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历史发展进程、现状发展情况、未来发展建议。并将本市城市数据建立系统数据库,以备随时查询与使用。

3)低碳城市规划各层次创新研究

从城镇群也即大区域层面,到城市及其周边层面,到社区层面,再细致到单体及其周草木。将自然山水、阳光、空气、谁、绿地都纳入研究领域,将低碳排放贯穿规划设计实施哥阶段。

4)低碳城市专项规划

重点内容包括:低碳产业规划布局、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研究、低碳城市能源系统规划、低碳城市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城市扩大碳汇系统规划等。

5)低碳城市规划管理

从政府角度来说,制定低碳指导政策及实施反馈奖惩体制;从公众角度,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作用创建低碳生态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刊,2009(3)

[3]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4] 潘海啸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城市规划学刊,2008(6)

[5] 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 (4)

[6] 柴方营杨文月,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1)

[8]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学习与实践,2009(1)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技术与方式及设计对整体建筑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有效缩短工期。

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我国的建筑业得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对建筑技术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技术以及低碳建筑的高科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和辅助工程。最常见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等。设计标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确定场地设计平面,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设计标高确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场地比较平缓,对场地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所得的设计标高,还应考虑下述因素进行调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计算后进行。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以达到土方量的实际平衡;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降低设计标高;根据经济比较结果,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设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2 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施工技术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一般多层建筑物当地基较好时多采用天然浅基础,它造价低、施工简便。如果天然浅土层较弱,可采用机械压实、强夯、堆载预压、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进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桩前的准备工作: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安装打桩机等。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如下。

打桩机就位后,将桩锤和桩帽吊起,然后吊桩并送至导杆内,垂直对准桩位缓缓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固定桩帽和桩锤,使桩、桩帽、桩锤在同一铅垂线上,确保桩能垂直下沉。在桩锤和桩帽之间应加弹性衬垫,桩帽和桩顶周围四周应有5~10mm的间隙,以防损伤桩顶;打桩开始时,锤的落距应较小,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锤击。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在打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如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土面,则需用送桩管将桩送入土中时,桩与送桩管的纵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拔出送桩管后,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加盖;多节桩的接桩,可用焊接或法兰锚接。目前焊接接桩应用最多。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桩之间如有间隙应用铁片填实焊牢,焊接时焊缝应连续饱满,并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打桩的质量控制:打桩的质量检查包括桩的偏差、最后贯入度与沉桩标高,桩顶、桩身是否打坏以及对周围环境有无造成严重危害。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1%之内,平面位置的允许偏差,对于建筑物桩基,单排或双排桩的条形桩基,垂直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00mm,平行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50mm;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为100mm;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中间桩为1/2桩径或边长。

3 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第10篇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人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必然会改变传统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发展相应的技术,同时,由于低碳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因而需要完善的相应机制作为保障。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挑战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及发展的可能性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技术提升、产业转型、能源替换等手段降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最早由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提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正逐渐成为世界热点。

(二)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的意义

目前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昔日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和生产方式带来的危害,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渐受到各国青睐,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领先技术与能源效率的追求。在全球产业与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除了发展低碳产品的技术差异,政策的争夺也变得炙手可热,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不仅贸易形态,贸易关系会发生改变,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和收获也会随技术和政策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而,如何将低碳经济化为我国的优势也就变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二、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更为激烈的贸易规则话语权争夺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国际贸易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改变。低碳领域的国际标准是评判国际出口商品的标准和尺度,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可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低碳经济中,贸易规则话语权的争夺也变得更为激烈。

(二)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一直存在以保护自己的国内企业。我国作为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大国,由于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因而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借口抵制中国出口的商品,出台很多相关的贸易措施,这对于我国的外贸事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贸易条件,出口商品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

(三)难以快速调整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富煤、少气、缺油”为特征,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可以说,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我国主体产业为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剧了高碳的特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这一特点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视野下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使我国难以在短期内转变成与世界贸易格局相符的低碳经济模式。

三、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产业中不同产品将形成不同的市场。低碳产品指的是具有节约能源、节能减排的产品,例如天然竹木产品、太阳能产品等。相对于传统外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也同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优势,这些市场需求对于我国而言是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我国开发相应产业从中获利。

(二)产业的升级转型

尽管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仍然以粗放式的工业模式为主,但在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低碳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产业也将随着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比重过大的在加工贸易方面,随着粗放型经济不断被集约型经济替代、高碳产品工业被低碳产品工业替代,高新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可以作为市场需求无形中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

四、我国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一)争取规则制定主动权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飞快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大幅提升,已具备了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实力。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渐减弱,很多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贸易规则弱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利用自身逐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争取到更多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在这场无硝烟的博弈之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建设低碳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多个多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治理中,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大都企图通过发达的经济和技术优势谋求碳交易、碳金融中的控制权。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有很多国家形成了以资源能源定价的体系和控制权,而我国仅仅在少数一线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机构,仍然不够完善。在新兴的地坛国际贸易市场中,为稳固我国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应当大力加快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机制建设,形成自身体系优势,从而面对国际形势。

(三)加速低碳技术应用

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的应用。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因而通过洁净技术以及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应当大力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和学习,有效发挥先进技术的特殊作用,促进清洁生产和能源循环利用,广泛将低碳技术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不同领域。

五、未来发展及展望

(一)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地区差距扩大

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能源类物品交易数额也在发生相应的下降。在整体的国际贸易交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排放的商品交易份额正在不断下降,而低碳环保的高新产物交易份额正在产生相应的上升。对于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获得更多的贸易优势,而以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挑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将被扩大。

(二)改变技术格局,出现低碳环保技术的转让

根据基本的产品循环理论,可以知道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具有较多资金和技术的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创新生产新产品;而当这一技术日趋完善、消费者接纳程度提高后,厂商将会采用大量生产的方式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因而会逐渐将工厂转移到海外;随着技术不断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模仿学习使得竞争主要以价格为主,劳动力成本成为主要因素,因而该产业将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尽管很多低碳产品目前仍然处于第一阶段,但可以预判到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深和相关技术的学习转让,更多的技术将会深入到发展中国家,相关贸易也会产生新的格局。

六、总结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国际贸易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拥有着相应的机遇,应当积极应对这样的形势变化,通过技术的提升、机制的完善、贸易规则的参与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1)

[2]何向骏.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解析[J].经营管理者,2015(21)

[3]李玉婷.国外低碳经济政策研究:进展、争论与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5(5)

[4]宋雅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的风险防范及控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贸企业越来越多,国际贸易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加。由于各国之间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造成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外贸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不论对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的。本文简要分析和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特点以及国际贸易风险的类型,并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期望能够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跨国性质的商品交换活动,在性质上与国内贸易活动是相同的,由于这种贸易活动是跨地区或跨国家的,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贸易活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国际贸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贸易活动跨国家或跨区域,所以贸易活动要涉及到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可能会在政策、法律、语言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所以程序和过程要比国内贸易复杂的多。

(2)国际贸易的金额和数量一般都很大,而且运输距离远,贸易周期长,贸易双方承担的风险相对国内贸易来说要大很多。

(3)由于国际贸易时间较长,在贸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贸易要经过双方所在国家的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才能完成,程序要更加复杂。

2.国际贸易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贸易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而造成的贸易活动失败或收益低于预期甚至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风险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1)客观存在性。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极大的客观性,正是由于其客观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国际贸易公司在国际贸易风险发生以后只能够被动的接受风险导致的结果而无法改变它的发生。

(2)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国际贸易涉及的方面较多、距离较远、周期较长,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引发风险,而且国际贸易风险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复杂的,国际贸易风险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其不可预见性,贸易公司只有尽可能的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却不能够阻碍风险的发生。

(3)危害很大。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很难预测,国际贸易公司无法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使得这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更大。

3.国际贸易风险的分类和内容。

国际贸易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从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从风险性质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而从产生的原因分析的话就又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从风险程度可以分为低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等等。现在比较流行的风险划分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宏观国际贸易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等,而微观国际贸易风险则包括合同风险、运输风险、结算风险、价格风险等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宏观国际贸易风险的内容。政治风险是指国际贸易双方所在国家在贸易过程中由于政治不稳定、政治制度变更、政府更迭等重大政治变故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业务产生重大变化的风险,任何一方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政治变故都会直接对贸易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经济风险是指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导致的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货币汇率或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变动而引发的风险,货币汇率和商品价格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合作双方必须事先就商定好。政策风险是指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由于存在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或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而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贸易公司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改变。技术风险也称操作风险,是指外贸公司由于在人员、基础设施、操作技术或流程等方面由于操作失误或业务不熟练等原因而产生的风险,如技术人员对贸易合同术语不熟悉产生操作失误而使得双方对于合同的内容或方式理解不同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文化风险是指国际贸易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由于存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对贸易活动带来的风险。

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国际贸易风险是不能够防范和控制的,只要外贸企业平时就做好防范工作,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1.严格调查贸易伙

伴的资信情况。

选择一个资信情况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前提和保障,在选择贸易伙伴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察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并保证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资信情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方的营业执照信息、经营活动信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主体的资格和身份以及对方的信誉度等等。只有找到真实可信的贸易合作伙伴才能为下一步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方面要遵守一些由国际性组织或商团制定的为业内人所普遍接受和应用的有关国际贸易的规定或准则,另一方面要遵守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风险。

3.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外贸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注重于不断提高外贸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够开拓良好的市场,才能够得到国外客户的认同和信赖,才能够降低由于贸易壁垒等现象引发的国际贸易风险发生的几率,企业应当将注重产品质量与提升产品档次视为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规避风险。

外贸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合理、合法的技术手段来将国际贸易风险转移出去,例如可以采取投保货物运输保险的方法,将货物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物流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损失。也可以采取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方式来降低境外买方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外贸企业也可以利用国际保理业务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对外经营风险。总之,外贸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有效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虽然要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对于巨大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而言,仍然是非常可行的。

5.积极控制汇率风险。

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企业来说,要想控制汇率风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汇率下的期货市场之中,运用锁定汇率的方式来开展国际贸易,从而有效地控制汇率;二是尽量选用比较合理的计价货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企业可坚持在出口时用硬币进行计价,坚持在进口时用软币进行计价。一旦企业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而只能接受出口用软币计价,进口用硬币计价的话,那就可以考虑对价格实施调整。比如,在出口使用软币进行计价之后,还可相应地提高价格。同理,在进口时使用硬币进行计价之后,还可相应地调低价格。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掉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风险,从而确保合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海宇.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2]王耀宁.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3]吴建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建设问题[J].特区经济,2008,(04).

[4]王雷明.国际贸易风险探究[J].经济论坛,2012,03.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低碳经济就是要降低能源消耗量,降低大气排放量,降低污染率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其实就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使不可再生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能力,也起到了给城市环境净化的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人类对自然能源过渡的开发利用使得能源量大大降低,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世界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想法首先是由英国人想出的,逐渐的这一概念被世界所认可和广泛推广,六年前,联合国预言气候的变化将会导致世界发生紊乱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要求各发达国家在近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次年的世界环境日就将传统观念进行了蜕变,使得低碳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进步。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将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推向了新高峰。如低碳文化和低碳人生或是低碳生产的新思想,以至于低碳理念更加的被世界所认识,使低碳经济增进了各国之间的情谊,促进了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1.2 国内低碳经济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低碳经济更是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必然形式。我国在低碳经济的不断探索道路上克服艰辛,寻求成功的突破口。2009年,低碳与生态经济博览会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国家低碳经济代表人也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 建造低碳城市

2.1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以中国新的发展方式,他能够从最大程度上做到节能环保,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城市引领想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低碳城市局势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对生产和消费上的节低碳,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向节约型发展,也是为了使城市的环境能够更好的得到保护,保持能源消耗最低和污染气体排放最低。

2.2 低碳生活方式

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政府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政策的制约下,居民在出行是大多出现步行的交通方式,改变了以往乘公交或是私家车的形式,就算是使用交通工具也将传统燃料用清洁燃料代替;或是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在超市都会选择用环保的布袋来装载物品;用餐时,不再用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筷子;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养成不浪费水源能源的好习惯,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灯等;人们在上完厕所后能够及时的冲水;在居民生活中,会养一些植物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所以,可见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已经广泛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

2.3 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进行的改革。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能源革命的改革创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是辉煌的,但能源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在这个世界上,最能够拥有能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才称之为能源大国。在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当下,迎合经济危机发展的背景,能源的作用更应该得到发挥和应用。千禧年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应势的进入到能源开发方向的研究讨论之中,并从研究中得出了总结,那就是,科技是决定能源未来的重中之重,科技才能创新。

从科技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重新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重视资源生产率,产业的发展形式要根据时代的形势来发生改变,可以依靠顶尖的技术来促进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 低碳创新技术措施

3.1 替代技术

传统的资源工艺和产品被新能源、材料、产品所替代,称之为替代技术,那么这种发式的好处在哪里,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在生产过程中减轻了因环境带来的压力。

3.2 减量技术

用较少的物质能源消耗来达到生产的目的,从根本上将资源得到了节约,减小了污染程度。

3.3 二次利用技术

就是通过对能源的再次利用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更近一步达到低碳的要求。

3.4 循环技术

对重要元素进行循环分析,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再次有效的循环利用。

4 加快技术开发

加快低碳经济的开发,加快低碳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环保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与多个地区间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加快环保节能的力度,推动合同的管理,是节能减排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发展。将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做合理的调整,使得低碳的形式得到体现。

5 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没有什么大众化的定义,低碳经济设计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遍及到所有服务业。广大市民倡导节能低碳的环保理念,希望能够把健康、自然、安全的低碳经济作为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经济”。

任何政策的落实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他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在这其中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那么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在实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避免问题的产生,如果发生问题,就要第一时间将其解决,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用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政府部门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系沟通,能够一起合力将污染和排放问题得到控制和禁止。

6 结语

如何将低碳经济更好的运行到城市当中来,成为了当今世界学术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低碳城市对经济会产生很多影响这是必然的,低碳经济也将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推广“低碳生活”,实现经济低碳化、生产低碳化、创新低碳化,用我们的双手不断创造,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普及低碳经济、建造生态环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姜明军,王维洲,吴悦.节能减排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05).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环境 食品包装 设计 绿色特征

检 索:.cn

2010年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孙大文院士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提出了“低碳食品体系”的概念,即包括生产、加工、包装消费在内的各个主要环节建立具有最小温室气体输出的经济体系。其中食品包装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产量大、普及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目前,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是包装设计的主流,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如何系统地对食品包装进行绿色设计,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已成为食品包装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认识食品包装设计的绿色特征是保持食品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环境保护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要求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甚小,其评价按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环保标准进行,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工艺过程,从设计上应保证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全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只有允许的微小污染,并同时保证产品在报废、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少。

目前,我国突出的环境污染是与食品有很大关联的“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问题。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商品使用、卫生和安全性能完好的前提下,在生产过程必须选用环境友好型材料进行食品包装,例如纸质包装材料、资源广阔的竹类包装材料、“零度包装”包装材料。这不仅有利于回收,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功能化、环保化及简便化的包装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发展具有制造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保鲜效果好、易降解、节约能源、安全、卫生等特点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将是今后的重点。

二、材料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低碳环保时代,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应尽量减少材料、资源的消耗量,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使用减量化技术(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遵循“小就是美”,“少就是好”的原则,特别是稀有昂贵材料及有毒、有害材料的种类和用量。

长期以来,我国包装设计十分注重提高品牌吸引力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造成了产品过度包装的现象。例如,中秋节的月饼礼盒,其包装多数制作精美,材质各异,造型繁复,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但节后其回收处理却成了棘手的问题,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加大了回收的难度和成本,一些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设计师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类问题,进行包装设计时在保证产品包装使用功能的同时,不仅要严格依据美学法则做到构图布局合理,包装形象新颖独特,色彩鲜明且有感染力,造型美观而实用等,而且选材方面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包装材料对环境的友好性。另外,相关部门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及法规来规范包装设计,摆脱包装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满足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前提,并且具有如下优势:(1)保证实现用户要求的全部使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2)先进科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3)可避免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浪费;(4)由于环境也是生产力,先进工艺的应用会直接或间接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在竞争激烈的食品加工行业,能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因此,使食品包装设计具备绿色特征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加强应用研究和管理,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及健康

绿色食品包装设计首先必须考虑的是食品的安全问题,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均采用先进、有效的安全技术,实现产品安全本质化,确保用户或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尤其是作为保证食品安全及卫生重要手段的食品容器和食品包装材料更是得了广泛的重视。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时食品接触包装材料以及材料表面的涂层材料,合格包装容器设计及材料的选用,首先可以保护食品不受外界的污染,并使食品本身的水分、成分、品质等特性不发生改变。其次,由于包装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会向食品发生迁移,合格的包装材料不会破坏到食品的卫生。再次,与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相关食品用工具、设备也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进一步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及健康。除此之外,包装上的图案、文字及色彩的运用由于对消费者的心理会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这方面的安全性设计也不容忽视。

五、人机工程学和设计美学结合运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将人机工程学与设计美学相结合,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机和谐性和美的外观特性,使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感觉舒适、轻松愉快、误操作率小,具有最高综合工效。

(一)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经济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或单纯的形式美等单一性因素所决定的,它是与材料的发现、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自由创造,以及自然的任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审美能力等多种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是这些因素的统一。包装设计将材料的选用、结构和功能的定位、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考虑在设计的范围内,必须符合科学技术的规律及使用功能。因此,对设计美的评价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来考察[8]。

(二)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机工程学可以为食品包装绿色设计提供有关人和人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设计依据,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指导设计,为设计出来的绿色包装更为科学、合理、适合人使用,能够把一切可能给使用者造成危险或不便等方面的因素消灭在设计的过程中。因此,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进行人机分析,涉及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中的功能、成本、材料、工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形态和色彩等各种因素。

六、具备可拆卸功能及方便使用和运输

良好的可拆卸性在现代生产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分支。具备良好的可拆卸性设计的产品可大量、可重复利用零部件,避免浪费及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是否具有良好可拆卸性是衡量一个产品绿色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七、适应市场需求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随市场的发展而变化,设计制作成本达到最低,让消费者愿意买、买得起、用得起,甚至报废时扔得起,即具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最小的全程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八、拥有多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产品从其产生到完全失去使用价值而报废的时间过程,而绿色产品则拥有多生命周期,这是与传统概念的产品相区别的一大属性。普通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本代产品从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即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阶段。而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但包括本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部时间,而且还包括报废或停止使用以后、产品或其有关零件在换代或以后各代产品中的循环使用或循环利用的时间、简称“回用时间”,即从“摇篮到再现”的所有阶段。

结语

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是全面实现绿色产品各基本特征的设计,确保了环保要求和材料、资源、能源最优利用或重复利用等方面的并行设计,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辉事业。

注释

1 张建华:《绿色产品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绿色设计理论体系》,84~85页,《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4(28)。

2 李新:《新型食品包装材料:零度包装》,89页,《中国包装》,2002-3(22)。

3 黄家莉:《果蔬包装材料研究进展》,111~113页,《包装工程》,2010-1(31)。

4 黄胜文:《格力空调包装设计在低碳环保时代中发展》,19~20页,《中国包装工业》,2010-11(191)。

5 宋萍:《包装设计评价体系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6 韩维生:《板式家具的绿色特征》,66~68页,《陕西林业科技》,2002-1(141)。

7 樊永祥:《国内外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管理状况及对策分析》,342~345页,《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4(18)。

8 陆家桂:《设计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周莉:《关于人机工程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